第一篇:大学语文结课考试讲课稿(选修)
大学语文讲课稿
主讲人:朱江涛
老师、评委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我是主讲人朱江涛,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分享接下来的十分钟。
首先,随我认识一下我们制作团队里的其他三位,他们分别是王天娇、屈秀丽和田少东。我们都来自理学院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个包含“晴雯相关简介、论晴雯之美、芙蓉女儿诔(lěi)、经典章节”等主要内容在内的主题讲解。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我们送给大家这样一个讲题:红楼梦中的一抹浮云。我将在接下来的介绍中一点一点为大家揭开这个题目的含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巨著《红楼梦》里的那位美丽的女子,一起随我通过男生的视角欣赏一位颇受争议的女性人物。
请看晴雯简介:曹雪芹将晴雯列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她长得风流灵巧,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点像林黛玉,又称“黛影”。她美丽、她聪明智慧、她机敏直爽、她光明磊落、她具有强烈的反奴性。
晴雯的全部生活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着青春生命力的抒情诗。晴雯的形象,是曹雪芹心灵的宠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精品。
我们将从晴雯这个小角色着手,来赏析巨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来了解曹雪芹如何赋予他笔下这样一个人物鲜活的形象,来洞察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晴雯是美丽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是曹雪芹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运用侧面描写,把晴雯的美丽让一些反感晴雯的人从口中说出来,这就使得晴雯的美丽更加突兀。这是作品的艺术与技巧性,也是作者对人物更深层次的揣摩。
谈晴雯,不得不谈《芙蓉女儿诔》。“既忳(tún)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宝玉是说晴雯之死既怀着不尽的忧忿,又含着无穷的冤屈。她的秉性能让一个男人如此了解,能让一个男人如此悲痛,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最大的慰藉。
曹雪芹笔下的《芙蓉女儿诔》就是一篇响亮的讨伐封建势力的檄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味一下《红楼梦》中涉及到晴雯的那些精彩章节:晴雯倒匣,尽显她极强的反奴性,“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回,极言其心灵手巧,神情跃然纸上。晴雯的反奴性突出表现在她与贾宝玉的关系中恰比“晴雯撕扇”。我想,有些事情也只有晴雯敢于做出来,一个顽皮、灵巧、任性的美的形象也确实赢得了许许多多读者的怜爱。
曹雪芹把这一洁白无瑕的雕像,摆在大观园富丽堂皇的地毯上,使读者在那封建堡垒的家庭里,感到一点春风和暖的气息;在那千依百顺而又彼此排挤陷害的奴婢中,看到一个坦白、直率、天真、刚强和敢于嬉笑怒骂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如果上天给让每个人从林黛玉和晴雯中二选一的机会,我不管别人怎么想,我会义无反顾的珍惜那位敢爱敢恨的晴雯,而与那位泪美人擦肩而过。
我们之所以命题“红楼梦中那一抹浮云”,是因为晴雯不是绚丽多彩的朝霞,也不是富丽堂皇的晚霞。浮云就像曹雪芹对她章回不多的描写,但映衬出的是整篇红楼梦那广阔无垠的蓝天,映衬出的是封建望族荣国府的兴衰与当时的社会现实那密不可分的关联,映衬出的是《红楼梦》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以及它庞大的艺术价值。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今天的讲述中肯定了晴雯在我心中的地位,可能会有众多不同观点与我对立。但那又怎样,喜欢一个人根本不需要理由,讲述这样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又一次表明:爱真的需要勇气。感谢各位的陪伴,讲课就此结束,谢谢。
第二篇:大学语文选修结课论文——美的历程读后感
大学语文实践论文
《美的历程》总篇幅不过十几万字,它却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数千年华夏民族地艺术发展。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邀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把捉到华夏民族美的足迹。本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不仅专业研究者把它作为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而且一般的读者读来也会饶有兴味。本书自8O年代初出版以来,风行一时,数次再版,并曾被列为青少年必读书目,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总之,若想在短时间内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美的历程》是一部适合的读物;若想得到美的熏陶,《美的历程》更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这部书的作者是李泽厚。李泽厚(1930~),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8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与今读》、《已卯五说》等书。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提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统一了社会与自然,探讨了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等问题,并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关连的前景。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远古图腾、青铜纹饰刻画出对自然与鬼神的敬畏,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这里我主要介绍图腾纹饰、佛陀世容、明清小说这三部分。
图腾纹饰:
将近八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山顶洞人已对形体的光滑规整、色彩的鲜明突出等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他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这种巫术礼仪的延续、发展和进一步符号图像化就是——龙飞凤舞。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是这样,《山海经》和其他典籍中的好些神人也这样。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龙图腾。而最原始的凤图腾又在哪里呢?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与“蛇身人面”一样,“人面鸟身”、“五彩之鸟”在《山海经》中亦多见。龙凤图腾的出现都体现了部族间的战争与融合。而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来说比较和平安定,所以彩陶纹样中的鱼、狗、蜥蜴、鸟和蛙以及人面含鱼的形象,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却可使世人清晰地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进入黄帝、尧舜时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变作了残酷的大规模的战争、掠夺和杀戮。剥削、压迫、社会斗争在激剧增长,在陶器纹饰中,前期那种种生态盎然、稚气可掬、婉转曲折、流畅自如的写实的几何的纹饰逐渐消失,而权威统治力量则分外加重。
佛陀世容: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的时期。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是悲
大学语文实践论文
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这是第一时期。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这一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而这一切在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现实生活的写真逐渐在壁画中占据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样迅异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这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艺术这三个时期的演变,正昭示着艺术的发展与变更正与社会的发展与变更息息相关。明清小说:
自明代中叶以来,在传统文艺上主要表现为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这一主要代表包括吴承恩的《西游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这样一些经典名作。吴承恩笔下机灵善战,能翻江倒海的孙悟空以成为充满民族特性的独创形象,而愚笨却善良,自私却可爱的猪八戒也始终是人们所嘲笑又喜欢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牡丹亭》与《西游记》截然不同,但反映的精神相当一致,《牡丹亭》的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而是以爱情故事为内容,深刻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随着全的复古主义的盛行,这种浪漫主义逐渐变为伤感文学——这正是由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开始不满现实,从而在作品中对当时社会进行揭露和讽刺。这正是它们在走向下一阶段批判现实主义的内在倾向。到了第三阶段,批判现实主义成熟了,随之就出现了一本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宝——《红楼梦》。虽然这本书中充满着大观园内人们饱经沧桑的痛苦、悲伤,但是它的美学价值却已不再伤感,而在于对社会生活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红楼梦》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在于曹雪芹唱响了一支空前的对女性的赞歌。从而达到了文学史上的最高度。
评价: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理出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立发展的来龙去脉。美学讨论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美学水平的提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李泽厚流传甚广的《美的历程》一书所要揭示的,正是可以使人们直接感触到中华民族的心灵的历史。因此,一部艺术史并不单纯是一部形象化的社会生活的历史,而首先是一部打开了的心灵史,是人类曾经精神地生活过的确证。而艺术的永恒性的魅力,也不单在它的认识价值,而主要在于它能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过去的成了现在的体验,异域的成了家园的感触。李泽厚的这些美学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今日人们的文学史和艺术史研究。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著名学者 于传勤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情,如斯亲切,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江奇勇
美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历史还在继续,那么,美的历程也是指向未来的。
第三篇: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红楼梦读后感
——论宝黛的爱情悲剧
红楼一梦醉千年,木石情缘终难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若是只有那阆苑仙葩陪得上美玉无瑕,又如何生的金玉巧弄良缘话。
宝黛的爱情故事让人心怜又叫人心叹,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亦有人说这是一对来世情缘所要历经的磨难,具体是如何便是那曹雪芹在世,又能解释得清?而我等后人,便也只能从那小说中的描绘展开思考,凭意猜测了。
遥想宝黛初见,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了黛玉亦是似曾相识“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那时,尽管是初见,可那相似的想法,却在一开始便如同一根线一般将宝黛连在了一块,便是到后来,贾府的长辈拒绝黛玉成为宝玉的妻子,宝玉依然坚持内心的想法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若是宝黛只是因为那一见而钟情,那便错了。宝黛他们有着同样的任务性格特点,宝玉出身贾府,是当时的贵族,而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有着叛逆的性格,他认为科举尽是无用功,他鄙夷那种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的虚伪,他因自己身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到男人便浊臭逼人。”便是这样的人物性格促使了他与那些与其品性想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的地位微贱人物的亲近,这也就进一步促进了他对与他有着相同叛逆性格的黛玉的感情。
而黛玉则是如同那宝玉一般崇尚着自由的恋爱婚姻,渴望逃离那个浑浊的世界,这也是他们以后相约同读禁书的原因,就是缘于内心都有着不安于现状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让约读禁书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
谈到宝黛的爱情故事又不得不提起宝玉因“金玉良缘”之说而送给黛玉的旧手帕了。因为金玉之说和金麒麟所引起的黛玉对爱情的疑虑便因这两块旧手帕而打消了。“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手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何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起来也无畏,又令我惭愧。”这便是原文对黛玉收到帕子后最传神的描写,这样一种表明心迹的方法,使得黛玉对宝玉所产生的感情愈发的浓烈。
而在经过紫鹃之后,两人的关系完全公开化,这正是两人爱情最浓烈的时候,却亦是两人关系最危险的时候。到后来宝玉丢失了他出生带来的宝玉而变得疯癫,便是这么一个爱情悲剧的开端,王熙凤欺骗宝玉说是让其迎娶黛玉,而实际则是娶宝钗,而贾府的人也同意这种“冲喜”的说法,这就使得这场爱情的悲剧慢慢推向了高潮,宝钗对宝玉爱不爱暂且不谈,可这种完全不由自主的婚姻又如何教人内心产生喜悦呢。“那个时代的女子是没
有权利说爱的”便是人们读到那段时的想法,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悲哀啊!
而听闻了宝玉即将和宝钗晚婚之后,久病成疾的她受到了内心与身体的双重摧残,俗话说心病难医,就这样黛玉郁郁而终。此时黛玉的情景便像极了被她亲手所葬的落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此,宝黛的爱情悲剧便真真正正的被推向了高潮,便尽如是黛玉那般美如天仙,最终结局却也悲惨如是。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时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这块顽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原来高十二丈方二十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明莹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它上面镂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于是石头城内,荣国府中却生下一位衔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
他了。”
这是红楼梦开篇,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这种悲剧发生的原因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
到最后宝玉知道黛玉之死而与宝钗完婚,这便是宝黛之间爱情悲剧的结局。
曹雪芹不孤立地写爱情悲剧,而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特别是描写了贾家的衰败,这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典型环境。“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矛盾,是封建势力与自由爱情矛盾。随着贾家的衰败,形势对宝黛越来越不利,贾母等人虽了解宝黛在爱情问题上的倾向,但他们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待这一问题的。在他们看来,宝玉是个不孝子弟,而黛玉的思想作风也违背封建礼教显得很古怪,如果让他们二人成婚,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知道,当时贾府在经济上已陷入枯竭,家族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急待一个有办事能力的当家人,薛宝钗是理想的人选。她不仅思想上遵循封建的妇道,是封建礼教的淑女,而且她很会处关系,有管家的才干,只有她才能适应贾家的需要,充当挽救颓局的中流砥柱。因此家长们为宝玉选择宝钗,是一种共同的认识和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宝黛的爱情就必然是悲剧的结局。
在我看来,当这一切的悲剧沉淀下来后,露出的是个满目疮痍的时代,这个时代有着金陵十二钗的美丽,有着对科举的不认同,有着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有着那一回回声嘶力竭的哭喊,亦有着痛入骨髓的呢喃。可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化为了宝玉遁入空门之后的悲哀与寂然。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第四篇: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姓名:郭小龙班级:学号:电话:***30743812
32青楼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古人给风月场所想了一个美丽的词:青楼。关于爱情,关于性欲,关于道德,这几项可以说是文学最基本的主题之一,而这几个最基本的主题可能通过妓女这一特定的角色而聚合在一起,因此文学从来都对妓女给予特别的青睐,古人还专门将这样的文学命名为“青楼文学”。中国自魏晋以来,青楼文化开始逐渐兴起,到了盛唐两宋,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应该说中国青楼文化兴起于魏晋,鼎盛于唐宋。青楼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是随着唐宋文化的发展而风声水起,空前繁荣,同时青楼文化的风声水起,也丰富和促进了唐宋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一部唐宋文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青楼文化的繁荣史。
关键词:青楼文学、妓女、中国文学、文化发展
正文
青楼似乎是古代文人除了庙堂、家庭、江湖以外必不可少的寄托之所,少了青楼文学,传统的文学大概就少了很多的韵味。有人做过统计,《全唐诗》将近5万首中,有关妓女的达2000多首,约占1/20。自从新中国成立,彻底消灭了卖淫这一丑恶现象之后,青楼文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文化土壤,但是,随着近些年某些地方的繁荣“娼盛”,妓女逐渐成为了当代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也足以说明作家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程度。在现在生活中,已经没有人用青楼这个词,但是在我们看一
些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总是存在青楼这样一个风花雪月的场所,由此可见,青楼在古代文化中是异常繁荣的。
唐宋时期,从京都到地方,从城市到乡镇,青楼妓院的大量
出现,不仅汇聚了一批琴棋书画了然于胸的才女,为城乡构筑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为当时的文人士子提供了诗词歌赋文学创作的素材,使青楼文化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尤
其是文人士子与青楼歌妓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青楼文化的崭新
境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亮点。
唐代文化以中唐的唐玄宗时期为最,开元盛世为唐代的青楼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时李白、白居易、杜甫
以及后来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一批文坛大家的青楼作
品的出现,不仅为青楼文化增添了光彩,同时也抬高了青楼文化的历史地位。
在这些名震华夏的文坛大家中,被世人称为诗仙李白竟有十
八首诗歌与青楼有关。如《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梁
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
园东。”再如李白的《邯郸南亭观妓》:“歌妓燕赵儿,魏姝弄鸣
丝。粉艳烁月彩,舞衫拂花枝。把酒顾美人,清歌邯郸词。”这
些诗歌不仅色彩绚丽,而且透露出一代诗仙无尽的情思。
白居易一生共有青楼诗三十首,除了“何处春深好,春深妓女
家”、“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李娟张态一春梦,周五殷三归夜台。虎丘月色为谁好,娃宫花枝应自开”等名句外,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拿手脍炙人口长诗《琵琶行》了,青楼歌女的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使白居易泪水潸然,竟然湿透了他这个江州
司马的青衫!
杜甫一生很少写青楼诗,但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在《陪
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写道:“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越女红妆湿,燕姬翠黛愁。”杜甫的这首诗,与
他的“国破山河在,群情尽望春”的忧患意识几乎达到异曲同工的地步,因此后世文人傅乐成就曾说道:“唐代的社会,充满色情,歌台妓馆,到处林立。文人士子,大都风流自赏,有不少韵事,流傅于后代。以杜甫的严正,也有挟妓的诗篇,其余概可想见。”
晚唐诗歌多写是民生疾苦,也追求绮艳清丽的诗风,并向往
淡泊情思与致远境界。这一时期青楼诗写得最好的当推诗人杜
牧。他的豪放浪漫更是无人能比,《遣怀》之作“十年一觉扬州
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而在《嘲妓》中,他吟道:“盘古当时有
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一车白土将泥项,十幅红旗补破裩,瓦
官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不须惆怅忧难嫁,待与将书问
乐坤。”他的生命虽然与娼妓紧密相连,却也忧伤自己的命运竟如同歌女一般凄苦。当然他的传世的得意之作应属《泊秦淮》一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听后庭花。”杜牧途径金陵,夜泊秦淮,看到岸上歌舞升平昼夜不息,想到国家内忧外患,一腔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便发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由衷感叹。
如果说唐代是诗的鼎盛时期,那么宋代便是词的鼎盛时期。因而到了两宋时期,赵宋秉承李唐的遗风,声妓之乐。盛况不衰,只不过把诗换成了词。“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已成为宋词创作的主流。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艳情”方面。检索《全宋词》人们发现,大凡两宋时期有些名气的词人,大多与青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一部宋代词史也就暗含了一部宋代青楼女子的生活史。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张先等文坛大家的青楼词无不是写得酣畅淋漓,至于柳永就更用不着说了,一部《乐章集》十之八九写的是青楼风光。倘若宋词离开了青楼,没有了婉约派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剩下豪放派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么宋词就会顿失耀古烁今的风采了。
宋代的文人士子常有许多游赏活动,如琴书之乐、清谈之乐、山水之乐、纵饮之乐、品茗之乐、博奕之乐、流觞曲水之乐,总是携歌女纵游为伴,因此宋代的著名文人如欧阳修、柳永、晏几道、张先、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都与青楼歌女过从甚密。可谓是名士美人,相得益彰。先说一代宗师欧阳修,他在扬州作太守时,巧遇汝阴两名美貌歌女,酒席筵上两歌女戏约欧阳修他年来汝阴作太守。后数年欧阳修果然自扬州调为汝阴太守,此时两个女早已不知去向。欧阳修一次酒后留诗曰:“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可见,他对那两名歌女是何等的眷恋?
妓女自己创作的也不在少数,据说可考的最早的妓女原创作品乃是南齐名妓钱塘苏小小所作 “君骑青骢马,妾乘油壁车。何处结同心,西陵柏青青” 可谓清新自然。
当然像这样咏物抒情之作在妓女作品中的比例还不是很大,和士人相互酬唱的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这类作品很少有真情实感,价值反倒不大,倒是那些描写妓女真实内心生活的作品更有
催人泪下的力量。
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有这样一首“莫攀我,攀我心太偏。我是曲子江边柳,这人折了那人摘” 将自己比喻为江边柳(为多人所污),委婉地拒绝他人的求爱,心中的凄苦可见一斑。
另外,唐妓许月英在《叙怀》中写道“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亦是对妓女这一执业最彻底的控诉。
此外,也有相当部分的淫词艳曲,这些作品由于艺术感染力较差,多是含性暗示的挑逗,暂且按下不表。
说到妓女创作,不能不提到薛涛,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可以说是当时的传奇人物。她先从四川节度使韦皋,历数十年,先后与元稹、牛僧儒等名士相交往唱和。暮年着女冠服(女道士装)屏居浣花溪,且自制松花彩笺,人称“薛涛笺”。著作甚多,全唐诗为其单立一卷803卷(其他妓女诗人,像颜令宾之类的都是归在802卷里头的),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此人才华出众,与其他的妓女诗人相比,如果说他人是先成妓女后成诗人的话,那么她就是先成诗人后成妓女的类型。作品总体水平较高 倘混在其他唐人的集子里头,恐难分辨。
另外,可能会有人提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的鱼玄机。此人虽然也与许多男性交往,但是她的身份还是女道士,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不能算在妓女里头。不过此人作品的质量数量也都不错,和上面的薛涛并称双璧。
宋朝的妓女诗人作品更多,但是以作品出名的相对较少。有个叫聂胜琼的写过一首《鹧鸪天》,因里头有一句“枕前泪共阶前雨 隔个帘儿滴到明”而名噪一时。有意思的是,唯一出名的这一句却是摘抄前朝同行,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唐妓徐月英的作品 原文是“枕前泪与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只可惜那位颇有才华的徐月英生平不可考,就此沉掉了。
中国青楼文化兴起于魏晋,鼎盛于唐宋。青楼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是随着唐宋文化的发展而风声水起,空前繁荣,同时青楼文化的风声水起,也丰富和促进了唐宋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一部唐宋文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青楼文化的繁荣史。
其实,我个人认为看待青楼文化我们应该持有一个包容的态度,它是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它也促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青楼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这种风气已逐渐被杜绝,但是青楼文化确实存在过、繁荣过,也是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陶慕宁《青楼梦》,慕真山人《青楼集》,夏庭芝
第五篇:大学语文结课感想
“我们在课上所讲的毕竟有限,关键还是大家课下自己去读,只是希望能通过上课来调动起大家对文学的兴趣。”——阚文文老师
这学期很庆幸能选上大学语文,并选上了阚文文老师的课。之前,对大学语文并没有过高的期待,因为觉得课堂上能带给我的都是自己读过的、背过的、体会过的、欣赏过的,更何况是面对一二百人的授课。毕竟,当你真正明白怎样去欣赏古典文学的美妙的时候,就会觉得对古典文学真正意义上的领悟是用心去解读。但我却忽略了,阚文文老师何尝不是在将古典文学在内心深处浸泡、沉淀之后,将自己最真实的理解传递给我们呢?
或许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更深刻的共鸣吧,生活是,文学也是。当老师悉心引导,慢慢牵起你或许早已潜伏的记忆,跟着她的节奏浅唱低吟起那些熟悉的语句的时候,内心总有种无法言说的感受。有时候去上大学语文,并非都是因为老师课讲得很好,更多的是去找寻一种感觉,一种对文学的回归,而这种起于课堂,而又绝非止于课堂。这个时期的我正在因为来的茫然无期而日渐浮躁,离感性太近,离理性太远,或许这里是一个容许我暂时栖居无处安放的灵魂的场所,不用富丽堂皇,也不用金碧辉煌,只需一些平淡、一份纯真。可这又绝不是逃避,停下来思考,是为了再次坚定地出发。
一路从诗经走来,多少美丽句子,让我领略到那些穿越了千年的声音。似呼号,似宣言,似呐喊,似倾诉。。每个句子似乎都有一种无法想象的魔力。“关雎”飞走了,窈窕淑女流在河中的倩影荡漾了多少少年的心;“蒹葭”落尽了,飘飞了多少水天之外难以寄达的思念;“静女”其姝,还在城隅撩拨着我爱而不见的心情;在那有女如云的东门,我依然一眼辨出”缟衣茹藘“的你。。三百余篇的文字,三百多个的故事,我一读在读,终于收集够了满满的感动。
“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像文章一样的人,像人一样的文章。《楚辞》为你的生活定了义,你也为《楚辞》着了色。至今读起那些正直的文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至真至纯的赤子之情,不用深思,已然涕零。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铸成信史照尘寰”,这幅对联于你而言,再也贴切不过。“士可杀不可辱”,遭受极刑,活下去便需要极大的勇气,必然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内心痛苦,但你坚持了下来,著书立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你是一个意志上的强人,精神上的完人,那是历史抹不去的光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似乎亲眼目睹了你扬鞭东指的英姿、横槊赋诗的豪情,也似乎亲耳聆听了 那些壮心不已的豪迈誓言。豪情干云,才情青山。你的儿子延承了你的血脉,子桓的《典论》,对诗赋发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称颂,与文学评论自有其且高且深的意义;子建更是七步成诗,独占天下一石才之八斗,还有着“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胸襟。父子三人,“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开端,与“建安七子”一同造就了“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
唐诗无疑是中国诗歌最典型而又最高贵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滕王阁上依然有人在高声背诵王勃千年以前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传唱不衰;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呼声”,在历史的转动中一次次找到现实基础,激励了多少人投笔从戎,扬鞭疆场,岳飞是,稼轩也是;卢照邻那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一直让无数痴男怨女当做模版,许下了数不清的海誓山盟;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将怀才不遇的心情大气磅礴地展现出来,悠然发声,绕耳千日。初唐的光芒,就像烛火,点燃了唐代的文学,终于引燃了绚烂之极的盛唐,那璀璨的银河。“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与你一起梦游过“连天向天横,欲倒东南倾”天姥山,白鹿在青崖间穿行;与你共赏过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也领略过那天上而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九曲黄河;我们一同用桨丈量那深及千尺的桃花潭水,才明白潭水之深终是有底,而最深不可测的是那种真心以对的相送啊;越是纯净的人,越是情真如水,“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爱就爱得义无反顾,爱就爱得死心塌地。仙才的你自是当得起让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太白的光艳早已明亮了盛唐的晴空。“李杜文章在,光艳万丈长”,子美和太白无疑是盛唐的双子星。你忧国忧民,“床脚屋漏无干处”依然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你针砭时弊,用心去感知世态炎凉,悲痛地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呐喊;你性情直率,“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胸中真意,跃然纸上。千年何止有三吏,三别之后几多别,只是再没有一个像你一样站在风口浪尖为百姓呼号呐喊的人,诗圣已去。盛唐绚烂,中晚唐亦可称为繁盛,从没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让唐诗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新鲜的血液。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摩洁,有《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痴情”男子元縝,有“孤篇冠全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张若虚,有“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有登临远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孟浩然,有才如“大漠沙雪”、“燕山钩月”的鬼才李贺,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李商隐,也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杜牧。。文字太单薄,写不出时代的厚重,更描绘不出那样群英荟萃的盛况。诗也是一个唐朝。
然而我最爱还是长短句——词。同诗一样,词别是一家,也有属于她自己的瑰丽炫目。尤爱二主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一腔思念,难相寄附,满怀愁绪,空结丁香,每每想起李景这句词,心中都会蓦地涌出一种淡淡的感动,难以名状,只能感受。“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违命做君王”,后主的词我几乎全都背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也不止是读他的词了,而是试着去解读他的内心,从他的故事里读他的心情。“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我也时常幻想能遇到这样的女子,青春明媚,可爱乖巧;“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我知道此时的你一定是勾起了南唐的记忆,惹却了难以排遣的愁绪;“四十年来家国,八千里地山河”,或许你在为山河破碎,家国不再,而自责不已,悲叹不已;“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物是人非,愁肠满怀,这是一个君主最无奈的时刻,却恰是一个词人最思路最清晰的时刻,没有什么比写自己的故事更得心应手,更情真意切。政治的世界里,你是个失败者,在词的世界里你却是不争的王者,是一代词宗,受着无数后人的顶礼膜拜。
宋词是一座花园,奇草遍翠,奇花争艳,任我如何描绘,都绘不出那样富有生气的春天。婉约可以缠绵悱恻、绮丽婉转、你侬我侬、荡人心骨。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温飞卿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冯延祀的“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小山的“记得小萍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无不将婉约树成一派,成了一朵开在文坛上的奇葩。然而,最喜欢的莫过于柳词和易安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正是这首词将杭州写的如此富庶、如此奢华,以至金主完颜亮看后,心向往之,于是下令攻打宋朝;“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境界开阔,慷慨凄凉,离别的心此刻唯有茫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最喜欢这句画面感极强的词句,仿佛自己已然化身画面之中,心动了,思念却静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如柳,人皆垂青,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易安也不愧是一代婉约词宗,少年心事,中年意气,晚年愁绪。“诗酒趁年华”,李清照做到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是否还记得那惊起的一滩鸥鹭?绿肥红瘦的时节里,海棠怎么还会依旧呢?月满西楼时,云中寄来的锦书满满地都是幸福的味道。“三杯两盏淡酒”终是难道相思的寒意,它隔着被子刺透皮骨,直刺内心最脆弱的角落。她的作品,前期都是写“少女怀春”的青春烂漫、初婚时写与赵明诚“赌输泼茶”的恩爱,后期写“孤苦凄凉”的愁苦和“国破家亡”的感慨,可她终是一个弱女子,幸福过也悲剧过,张汝舟毁了她的完美,却给了她生活的真实,这种真实满是悲剧的色彩。
“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却屹然立于江边,成了豪放派的鼓手。“遥想公谨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等气魄,何等胸襟;“卫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何等豪情,何等气度,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豪情万丈也可柔情百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望”、“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般的痴情,这般的执着,这般的有情有义。他是一个“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的人,他是一个爱得果断,恨得直接的人。东坡上的花此时正在盛开,东坡的风此时正惬意,只待你再次途经。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稼无尽豪情,成一轩高贵。“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我会你登临意;“而今识尽愁滋味”,多少少年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男儿到死心如铁,且试手、补天裂”,心如天高,志比云深。豪情若可做翼,你必是遨游苍穹的雄鹰;文字若可做剑,你必是龙腾虎踯,千钧一注。终是北宋的气数尽了,一人之力,无力回天。何必“倩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且与我一同“陪君醉笑三千场,不用诉离殇”。
“唐诗高贵,宋词典雅,元曲媚俗”。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幽魂》、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使得元曲在继承宋词的一些特点的基础上,有大胆做了创新和改变,自成一派,可感可叹,可咏可唱,无疑使元曲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瑰宝。
课要结了,上课结束了,但有些东西不会结束,比如对曾经热爱的继续热爱,对曾经汲取的继续汲取,对曾经曾经擅长的继续擅长,比如对尚浅薄的再加深,对已深的去拓宽。大学语文课只是一个暂时的港湾,积聚好了力量在前行;只是一个驿站,整理好了心情,再出发。热爱起源于生活,升华于课堂,而又发展于生活,这不是启蒙,而是新的启程,我渴望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