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视欣赏作业读被解放的姜戈有感
最文艺的暴力片——《被解放的姜戈》
西部片本身就是传奇,这里面有屠杀、有混乱、有辛酸、有苦难,但毫无疑问,那是一段史诗。记录着19世纪到20世纪初美利坚西进的勇气和豪迈,一群又一群东部的居民,为了黄金,为了生活,奔向未知广袤的西部世界去发掘奇迹,更何况导演是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当然是以往的暴力美学情节贯穿整个电影,虽然《姜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部片。
此片也是昆汀第一部在大陆上线的片子,然而不久各大影院刚播放1分钟便被广电总局叫停,这更赋予了《姜戈》的传奇性。导演说,被解放的姜戈是一部向意大利通心粉式的西部片致敬的电影,以我看来,这部电影,不可避免的添加了一些导演的个人风格,昆汀式的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影片的大概内容是:姜戈是一名获得了自由的奴隶,他将在一名德国裔的赏金猎手的指导下成为一名粗鲁的、无法无天的赏金猎手。他将协助那个德国的赏金猎手缉拿各种通缉犯以换取报酬,并且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追寻自己的奴隶妻子并试图在邪恶的大农场主手里解救她。
不论剧情还是表演都充满了娱乐性,有一贯的昆汀style标签。暴力美学是昆汀最崇尚德艺术表达形式,但又不是港片里的警匪片那种混乱枪战,也不是台片古惑仔们持刀乱砍的刑场,昆汀总是把文艺融入暴力美学中,血淋淋的场面当然是免不了,但是在昆汀的镜头下,暴力显得和谐又文艺,观众过足了画面鲜血淋漓的冲击的一把瘾,又不失对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形象震撼。昆汀对暴力美学的热爱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应当说,这是一个有点“不登大雅之堂”的爱好,要在主流电影市场中呼风唤雨,沉迷于对于暴力细节的刻画,很难服众。《杀死比尔》《金刚不坏》都被昆汀套上了女性复仇的外衣,观众在情感上较易认同,也给全片的暴力涂抹上了一层“正义”的思想色彩。《姜戈》也延续了这一套路,全片弥漫着血腥味,同时将拳头扫向了丑陋的美国种族主义,充满奇闻轶事的奥赛德结构,选择举重若轻地处理如此沉重的题材,一如既往地延续了昆汀式的奇思妙想和粗犷的恶趣味,低俗、无耻、混蛋,却又性感得致命。昆汀擅长非线性讲述故事,难忘的对白及血腥场面,将美国本土B级片的黑色暴力风格发扬光大。
影片上映的时候也有很多昆汀迷说,《被解救的姜戈》恐怕是迄今为止,最不像昆汀的昆汀作品了。的确相比于早年的作品,《被解救的姜戈》含蓄了很多,一直以来,对于传统的颠覆、经典的解构、崇高的消解成为识别昆汀电影中的个性化标签。而暴力和血腥也成为了昆汀电影中的一块金字招牌。无论是在电影内容还是电影形式上,昆汀的电影都以其颠覆传统的精神独立于好莱坞主流电影形态之外,树立起自己别具一格的暴力美学旗帜。在这部《被解放的姜戈》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之前昆汀电影中一贯的暴力、血腥与黑色幽默。我们也可以发现他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对于好莱坞主流电影的靠拢。但不管怎样,昆汀还是我之前认识的那个昆汀,他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一直都在变。
期待最擅长走文艺路线的暴力导演教父——昆汀,给我们带来更多好看的作品。
第二篇:《被解救的姜戈》影评
《被解放的姜戈》:被解救的中国影迷
所谓好事多磨,在今年奥斯卡奖上大放异彩的电影《被解放的姜戈》由禁到演成为社会话题。该片因裸露和暴力血腥4月11日上映不到一分钟被叫停,导演迅即剪了一个中国量身版后5月12日重回影院,对影迷来说正是一种解救。其间引发了电影分级制代替审查的讨论,观众上网疯狂下载观看盗版,对影片票房有较大影响。《被解放的姜戈》借着美国南北战争的和解放黑人奴隶大背景,讲诉了西部片个人英雄主义的传奇故事。影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诙谐和暴力同在。开头的营救姜戈,中间的啤酒馆猎杀通缉犯,初见莱昂纳多扮演的加尔文,以及在餐桌上的白热化,随后的枪战……即使是去庄园路上的过场戏都没有尿点。导演在拿捏剧情的时候展现了其天才一面,剧情发展超乎观众意料,靠着演员密集的语言推动高潮到来,这就是奥斯卡原创剧本奖的魅力。作为昆汀的首部西部片,《被解放的姜戈》延续了个人一贯重口味风格,在黑色幽默、配乐精选、情节出人意料之外,祭出了火药、鲜血以及火辣身材等流行元素。影片开头唱响的那首“姜戈”,是老版《姜戈》的主题曲,带有怀旧色彩。
电影最大的亮点还是克里斯托弗〃沃尔兹扮演的牙医和塞缪尔〃杰克逊扮演的管家了,人性的光辉幽默和奴才的肮脏丑陋真切的被他们的一举一止体现了出来。片中迟来的莱昂纳多让人惊艳,他在表现残忍、麻木、邪恶的时候,依旧高帅酷。他叼着雪茄坏笑的镜头,让沃尔茨成了一个道具。
《被解救的姜戈》不仅是对1966年意大利西部片《姜戈》的致敬,姜戈从“被解救”到“被解放”,是为了争取生命和自由。影片主角最终是一个黑人,黑人英雄主义,跨越了解放人权和种族平等的高度,为西部类型片立下新标杆。影片展现了美国西部男人的阳刚之气和强烈的事业心,相信会有更多翘首以盼的影迷走进影院一睹“芳容”。
第三篇:被解救的姜戈观后感
被解救的姜戈观后感
姜戈:男主角,黑奴。姜戈跟冉·阿让很幸运,他虽然也是与全世界作对,但是,在关键时期有医生陪伴他,将他升华,帮他走上了永远自由之路。聪明的姜戈遇见了善良的医生,从此两个好搭档一同出生共死~医生:这是我见过的最善良、最幽默可爱的医生,更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勇气。他能不顾全世界人的目光与一个黑鬼为伍。顺便一说,那个车上的大牙齿真是笑疯了我了„„小李子:只有大导演敢让明显当龙套,就像《战马》你看多少明星变成了路人甲乙丙。小李不至于到“龙套”,但是会比你想的稍稍逊色一点:作为男三号、第一大反派的小李子开场半个小时以后才出现,而且结束前半个小时就被干掉,他的戏份基本没有跑出他的庄园。不过没关系,削弱不了小李的吸引力。小李子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磨练演技,从演技还挺烂的《猫狗游戏》(片子还是挺好的),到《飞行者》、《无间行者》、《盗梦空间》,小李子逐渐褪去漂亮的外表,变成一位实力派大叔。姜戈妻子:符号性人物。本人戏份不多,但却是非常重要的线索。知书达礼的黑美人,配得上聪明的姜戈。黑仆人:符号性人物。全片最招人讨厌的家伙。自己就是个黑奴,却鄙视黑人,对白人主子极尽谄媚。
你会觉《被解救的姜戈》看完什么感觉?典型的昆汀式电影:你不会把他混淆成喜欢史诗式故事结构的斯皮尔伯格,也不会认为是喜欢黑色幽默的蒂姆·波顿,也不是特效帝卡梅隆,更不是环保主义者宫崎骏,更加不可能是没有风格的平庸导演的作品。《姜》通篇充斥着昆汀式元素:极端的镜头角度,别有用心的背景暗示,突兀的情节转折和音乐(我不是指明显被砍的部分),过于戏剧性的情节,矛盾的人物特点,有点像《让子弹飞》,张扬夸张,有性格。
《被解救的姜戈》很血腥很暴力,故事很阳光很向上。《悲惨世界》正相反,画面干干净净,追求正义的人们却越来越绝望,一个个地死去,越看越悲伤。这是个美好的故事,姜戈,带着你的漂亮老婆,继续在阳光大道上奔跑吧~ 什么事被提高到了人性的角度 就已经变得赋有神性
舒尔茨是个好人 当出于自我利益考虑而解救姜戈的时候 跳脱阶级的界限 顺带着提点目瞪口呆尚未回神已经被铁链和皮鞭禁锢的忘记了反抗的奴隶一把 自由是个唾手可得的东西 这就为后期援助姜戈解救埋下伏笔 他鄙视奴隶制 为奴隶主毫无人性的生杀予夺不齿痛觉 在奴隶制横行的大背景下 无差别的对待黑奴和白奴 整部电影所有被时代压榨光的人性几乎都凝结在这一个人的身上 所以他看到被狗分食的黑人而乱了阵脚 所以当他即使听到美丽侍者弹奏着他口里念念不忘的来自家乡的月光曲 居然暴躁枉顾绅士形象 粗鲁的打断 当卡尔文步步紧逼他要求与之握手的时候 舒尔茨仍旧表现出唾弃的态度 射杀不被悬赏的白人 自然意味着愿意接受惩罚 所以放弃反抗 等着布奇的射杀。
被解救出来的姜戈第一次被另一个阶级的人 或者说统治者当做人而非奴隶对待 本就聪明的他开始逐渐恢复自我意识 从前期为自己挑出一身得体而绅士风度翩翩的衣装 骑在马上坦然接受别人审视开始 到后期舒尔茨死后 姜戈利用舒尔茨让他留下的第一张悬赏单为自己脱困纵马救爱人时达到高峰 姜戈的自我意识完全觉醒 而此时受到震撼尚在笼中的黑奴A已然受到姜戈的意识影响盈眶 神枪手姜戈熟练的操枪动作 暴击白人而爆出的血雾、两次引爆而宣扬起的尘土木屑 都在宣泄着一个黑人对当下制度的控诉 姜戈只是个复仇者 冷静而自控 可以扮演好唾弃黑奴ABCDE 但是在看见自己爱人的时候突然瓦解 眼神中不自觉的流露的情感 让老奸巨猾的史蒂文看出端倪。
我不知道当一个黑人口口声声的叫着别人黑奴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种族 还是以为这样就可以凌然而上成为又一个统治者 其实却是沦为权利的走狗 出卖尊严和能出卖的一切 摇尾乞怜 践行着奴性更为深刻的表现 哪个国家哪个种族似乎都不乏这种人 ×奸并不是某个民族的特产 只是一些人拜服在权利之下 摇尾乞怜着生命或富贵 在大势下苟延残喘。
卡尔文 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 对待奴隶只为自有财产 法律道德平等所有善意都避让 这个商人在知道自己被骗后 一气之下并没有直接暴力解决舒尔茨 而是用商人的办法 暴力的手段要挟其买下希尔达 这是个奸商 在奴隶制的背景之下却不能称作坏人 只是像被暴力夺走自由的黑奴一样 成为时代下的白奴。
这是个好故事 除了舒尔茨死的情理之中的狗血了点 结局就是坏蛋死光 主角&女主幸福的活了下。整个电影都在不断的砰砰砰中探讨着时代下的种种人性 是救赎还是逐流 昆汀你怎么看。
这部被封装在意大利通心粉似得西部片中,却讲述的是一个南北战争为内核的故事,这种混搭令人非常的满意,这让其它很多电影相形见绌,《被解救的姜戈》是部很独特的影片。在这种沉重的历史题材下,昆汀却用了一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他还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诙谐、意外和令人感到的元素。爱、营救、转变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故事。
影片前半部分主要是交代主人公姜戈成长变化的性格背景,为后半段的故事高潮做铺垫。所以人物的性格转变是影片前半部分的重头戏,也是引导观众情绪的重要桥梁。可惜主角姜戈缺少让人信服的转变过程,而舒尔茨作为姜戈的精神引导者则迷失在各种不稳定的状况中。
男主角姜戈作为一个黑奴制度下成长起来的角色,缺少人物从不自觉的奴性到拥有自觉抗争精神的转变过程。从黑夜里手镣脚铐、瑟瑟发抖、低眉顺目的出场,杰米•福克斯饰演的姜戈代表着广大黑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精神枷锁。此处的开场尚好。
首次情绪障碍出现在姜戈第一次骑马被众人围观却极度自如的表现上。这个阶段的姜戈虽然被解除了身体上的枷锁,但背负了几十年的心理上枷锁此刻并未解除。与舒尔茨的接触尚浅前途未知,也不了解自己的射击天赋,无论外因还是内因,都完全没有达到可以在围观人群里闲庭若步的自信。他是在被舒尔茨发掘出射击天赋后,这个黑奴方才有了在这个以枪法论天下的世界里的自信。人物性格应该是慢慢转变,而不是一上来就离经叛道、天赋异禀还给予另眼相看的待遇。
最让人无法认可的是姜戈对于黑人同胞的处理:面对同胞被狗撕咬见死不救、骑马高傲斥责同胞的注目。骑上马成为自由人的姜戈心里只有小情而无大爱。如此状态下的姜戈更像被舒尔茨偶尔解救的跳梁小丑而已,这种只为个人小情小爱的挣扎反抗,实在难当西部英雄的重任。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是种植园里三角对抗的室内戏:残暴蛮横的坎迪加上阴险奸猾的史蒂芬,逼出了一个将演技层次诠释到极致的舒尔茨。此处沃尔兹的表演实在精彩,完全盖住了小李和塞缪尔•杰克逊的风头。
总体来说,不失为一部还算好看的商业电影。
第四篇: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高淳阳小 孔菊花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 刘晓东博士的大作《解放儿童》。看了这本书,同感、质疑、否定参杂在一起。
看了书名,很多人肯定会说:“全人类都解放了,儿童还要解放吗?”是啊,在大多数人看来,现在的孩子真是幸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无忧无虑,幸福快乐。但当你读了刘晓东博士的《解放儿童》一书后,就会知道何为“解放儿童”,为什么要“解放儿童”,同时你也会被他的真诚和他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忱所打动,在书中他借鉴卢梭、蒙台梭利、维果斯基等国外教育家的观点大胆地阐述自己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看法,语言尖锐而富有哲理,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良书。书中主要分为三篇:第一篇“走出儿童教育地误区”,第二篇“本能、潜意识和儿童教育”,第三篇“尊崇天性 解放儿童”。我对第一篇看得比较仔细,刘博士主要论述了自己对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状的批判、反思和再思考,从开始谈“三寸金莲”到发出“救救孩子,救救教育”的呼声,无一不显示出他独到的见解和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学前教育的担忧,因此,他也大胆地提出了尖锐地批评。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也写到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到百草园的乐趣,使我思考了很多……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这并不是我们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做到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已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以这个观点来审慎我们的工作,还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还幼儿绝妙鲜明的彩色世界,还幼儿幸福快乐的童年。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作者给了以下几点的阐述:
1.发展决定着教育。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取的内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的,或者说,教育从属于发展。
2.教育又创造着发展,没有教育,儿童的发展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儿童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生物体而存在,从这一角度看来,发展是由教育制约的、决定的、创造的。3.教育尽管创造了发展,但它所创造的发展又必然遵循着儿童发展的“必须途径”。教育对发展的创造不是任意的、无边无际的,它的创造过程立根于发展,而且它的创作结果又必然的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因而,教育与发展是互相制约、互相决定的。
教育体制是服务于儿童的成长的。从“政治性语文”的逐步消失、从郭沫若老师“美”其名曰的“刑教”的消失、从“素质”教育的推广等一系列的教育举措的开展,无非都奔着同一个目标——更好的服务于儿童。正如书中分析的儿童心里成长规律一样,现行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正逐步适宜儿童的身心特点,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多位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刺激手段去完成核定的目标。
教育是为了儿童飞的更高。儿童是一个灵活的多面体,在某些特定规律的前提下,他会展现一个的镜面给我们去观察,而通过观察,我们才能逐步挖掘儿童存在的潜能,这个潜能并不是我们去填鸭式的灌输而激发出来的。但是我们是否在探索儿童潜能的同时,发现一些并不一定为教育者所接受的方面,如:某一游戏、某一漫画等。如果这时我们采用扼杀的方法去让这本不该被掩埋的地方,填塞入我们成人所认为的必要的知识:如《三字经》、美文背诵等,我们花费了多少的心血,小孩子花去的多少的快乐时光!得到的是我们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东西现在对小孩无用,但来日方长,日后肯定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里,我不禁问自己:我们有什么能力去猜测一个儿童将来的人生轨迹;或者,我们凭什么断定他肯定吃这套?用一句《三字经》里的话“子不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通通都给囊括进去,一代传一代,于是一代代的“背”下去。
最后套用一句书中的话结束我的感悟:儿童有儿童的天性,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应当回归到儿童自然的本真的生活那里……
第五篇: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夏夜天气仍很闷热,窗外还传来阵阵空调主机的声音。我很喜欢一个人静静阅读的感觉。我拿出《解放儿童》阅读着、思考着。
初看文章,看到的是作者对中国儿童教育的不满及批判。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是否太偏激、太悲观了?我作为一线教师,我所看到的幼儿教育正在欣欣向荣: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指导着大家转变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倡导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
而后,在和同行们的交流中,“你能保证其他地区、幼儿园也个个向你们省级示范园一样吗?”同行的话让我想到自己对儿子的专权: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想到家长们带孩子学识字,学珠心算„„我们的一片好心其实是歪曲了教育的初衷,而有点极端了,有许多家长是否和我们一样呢?甚至更过之?想到还有些孩子不堪学习的压力而放弃生命,我忽然理解作者的苦心了:作者在用自己夸张的“呐喊”,深切的希望教育不异化,而能端正观念,遵守生命的原则,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引领孩子在体验自然的快乐中成长。
于是,又细细拜读,细细体会作者的心思:
观念一: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从古代的三寸金莲到读《三书五经》,从现代的超前教育到神童的出现,拔苗助长磨灭了儿童的天性。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的成长需要斑斓多姿的社会生态环境,他们的天性、能力的正常的生长有一定的程序。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我们对儿童一点也不理解: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迷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不是想一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呢?”
思考:儿童是人,是从尊重、维护儿童权益的角度提的,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端正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独立的、积极主动的个体,有自主活动、独立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权利;是完整的个体,发
展要全面;是发展中的个体,有巨大的潜能;在与周围环境、他人的积极互动中不断成长;具有个体差异,有不同的特点。并在生活中时时将这种观念落实在行动中,遵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在幼儿不同时期,给幼儿过不同的生活。因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按照一定发展规律的,幼儿园的学习与小学不同,幼儿更多的以形象思维,以具体操作的方式学习,以后生理、心理愈成熟,抽象思维、间接经验的学习渐占主导地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使教育更为有效。
观念二:尊重儿童的本能----深入儿童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从儿童的梦想到充满梦想的游戏,到心灵的游戏儿歌、童话、神话、那些“猫话狗话”“鸟言兽语”都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儿童的梦想,他的泛灵论和童话,大大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他有一个远远大于客观现实的世界。周作人:“儿童的生活与成人不同的,他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我们应当探究、认识这个世界并予以尊重。教育不仅使儿童发展,还应当使儿童快乐。” 思考:有些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那么好玩,为什么会把自己当成童话里的小红帽?呼应课程中尼罗教授介绍的11岁澳大利亚孩子的诗中讲到:理解孩子的世界。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欣赏儿童的生活,还儿童自由,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满足幼儿好奇、好问,让儿童在亲历和体验中充分的想象、创造、探索、操作,获得难以抹去的记忆:生活的经验。
观念三:学会欣赏儿童-----儿童是“探索者”与“思想家”。
儿童是有智慧的,儿童头脑中甚至常常会思考那些公认的伟大哲学家所困惑的问题:爱因斯坦4、5岁看到父亲给他的罗盘针以奇特的方式指定一个方向,使他感到了巨大的惊奇。他在追溯自己的科学研究历程时曾提及这件事给他的心灵所带来的震动。威哥思伏斯称:“我5岁时,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我把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做茧,几天后,在我仔细的惊奇的观察下竟
出现了一只蝴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问题具有“哲理性”,在他看来儿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思考:如何发挥儿童的探索性?如瑞吉欧方案教学中,教师给予孩子坚定的支持系统,有物质、时间、精神的,教师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使孩子以自己的探索、操作来认识世界、获得经验和发展能力。这正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到“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中探索,科学的最终源泉——大自然,这与“田野”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时投入到真实的学习境地中(自然界、幼儿园、社会)而不是虚拟的、模仿的,更强调幼儿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而不是传统的间接资料与经验,如认知超市,认识鸟等,通过参观、饲养、观察、记录来自由建构对学习对象的知识经验,而不是看图片、听老师讲。再如通过自己的操作,幼儿发现冰在水里会浮起来的有趣现象,这些只有通过孩子的亲身操作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今天,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理念,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树立儿童发展为本的意识与实践行为,创设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充满关爱、尊重、支持、理解的精神环境,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有效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间的积极的互动与交往,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学会等待儿童,与儿童对话,读懂儿童这本书,我们将会和他们共成长。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对21世纪的儿童教育充满期盼和信心,同时也为儿童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钰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