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地产公司对景观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定位(共)
房地产的景观工程管理
房地产的景观项目部与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专业有着相互关联和补充的关系;
1·景观项目定位发展趋势:
房地产的景观是由开发商,景观设计,景观施工这三个部门来共同协调完成的,那么这三个部门对最终的景观建成效果,哪一个最重要呢,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开发商,可以说是开发商决定了将来景观的效果,因为开发商的定位要做什么样风格的楼盘,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景观,打个比方,开发商要做的楼盘风格是“美国南加州风情”还是“中国江南水乡风格”就直接决定了该项目的景观设计定位,因此,房地产景观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于1)开发商的风格定位,眼光,胆略和胸襟等素质的定位;2)开发商的景观施工管理部门的现场控制力以及对景观施工质量执行力的不断提高;
1)·开发公司的风格定位,眼光,胆略,胸襟等素质的定位:
一些大型的房地产上市公司,项目一般都有高,中,低多个档次的项目产品线,从低到高一般有城市花园系列,四季花城系列,金色家园系列,自然人文系列等,根据项目的产品档次,景观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比如说以巴厘岛景观风格为主,以现代中式景观风格为主,以工业元素有机更新的景观风格为主等等,同时根据项目档次的高低,景观施工前对图纸的设计进行成本控制,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景观产品线。而有些开发商走差异化路线,开发高端市场,以精品住宅为主,他们的景观定位就形成了豪华奢侈的景观格调,如番禺的星河湾,仿照热带海边的五星级度假酒店的景观,用耶林绿岛和水景游泳池来打动购房者,又如绿城集团的北京御园项目,用颐和园旁的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和欧式巴洛克奢华格调杂糅在一起,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现代景观风格,还有如仁恒集团的仁恒滨江园项目,位于上海小陆家嘴的滨江绝版地段,营造新加坡花园城市的景观风格,同样取得了很好的营造和升值效果。
因此我个人认为,开发商要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景观产品线,设计公司当初拿出的三,四种不同的景观设计方向是不是开发商想要的东西,是不是这个项目最适合的方向,是不是产品线合适的定位?所以这就要靠开发商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并根据整个项目的全局定位来回答,最终那些没有景观特色的楼盘将被市场遗忘,同时在项目营销上也面临巨大的风险。
2)·一般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景观效果缺乏创新的时候,就要靠开发商的眼光和景观施工管理部门的现场掌控了,设计师一般干的都是仿造,组装的活,所以景观设计可以在最终的景观效果问题上推卸责任,因此在设计公司按照房地产的意图设计出定位的产品后,完全就要靠现场的景观施工来把图纸变成现实了,尤其是一些景观效果的技术处理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否则将在后期的保养维护方面增加不小的成本。
3)·我们可以这样分类,景观设计师是谋划的主体,他来主导设计的全过程,开发商是决断的主体,他来判断和评价设计效果的好坏和工程的质量等,设计师只是开发商的绘图笔而已,这就需要专业的景观
施工管理人员来替开发商参与景观设计的全过程,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让专业施工人员介入方案定位与设计,那最终景观效果的好坏都是一笔糊涂账,而且这样无法发现问题,也无法追究责任,这是不合理的现象,长期以来,开发商在景观施工管理上也许短期内很难有体制上的改变,所以更应该谋断分离,让内行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才能把事情干好,做出好作品。
4)·最后得出以下结论,我们一要有长期并系统的企业成长规划和产品规划,二要有一定的魄力和胆量让专业人士尽情的发挥专业技术水平并能承担一切后果,三要思考和采纳对项目的不同意见及建议。2·景观工程施工管理部门对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对景观施工质量执行力的不断提高。
1)·景观行业有句话叫“三分设计,七分施工”这就需要景观施工管理部门现场的控制力很强,他们是代表开发商在工地进行现场控制的,现场控制的关键有以下两点:
A·严格控制景观效果,因为只有景观施工的现场管理部门才能预知图纸未来的建成效果,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工作,这个工作就是要在施工工程中控制现场,使之达到力所能及的最佳效果,以前很多施工人员对现场的施工图纸都是照搬的,不能发现问题的,而一个好的方案谁去执行谁去施工呢,所以控制效果不可麻痹,这需要土方,放线,材料统筹,结构基础,水电,机电,安装,园林造型等都了解的技术型人员,这样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把开发商的思想和图纸的意图才能在现场控制好。开发商好的意图要从设计到施工很好的坚持下
去,一步步的造出来,克服困难,提高水平,这就是进步,有时施工单位缺乏执行力,没有真正体现方案的创意精神,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所以景观施工现场管理者在整个施工工程中起到贯通全局的引导与监督管理作用。
B·要根据预算,严格控制成本,景观施工的管理不像建筑施工那样规范和成熟,就好像现在的一些人使用豪华的原材料追求奢华的效果,这是错误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泡沫经济,业内人士也在反思和总结,如何用更加平实,便宜的材料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而且更加讲究生态和环保,我认为,我们应该用平实的心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很好的控制好成本,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商情愿在景观上增加一次性的投入,而尽量减少后期物业管理的维护成本,这样更能理性的看待景观投入带来房价的提升,而且景观已经成为房地产销售的重要买点,因此景观施工管理部门必须要有成本控制的概念,帮助开发商合理的控制成本,而后期物业管理的维护成本主要集中在水体的维护,植物的修剪及养护和景观电器的老化更换,所以通过紧抓这两点,才能真正的控制好景观效果。
江苏云阳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景观工程部:詹志丹2013·5·25
第二篇:对我县工业发展趋势的定位思考
对我县工业发展趋势的定位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工业兴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和跨越发展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我县工业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由80年代初的工业“零基础”发展到现在的以香料化工、轻工纺织、机电冶金、食品加工、烟花爆竹为特色的五大工业支柱产业,从完完全全的农业县蜕变成不折不扣的工业县。截至今年7月底,我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5357.8万元,工业总产值78030.1万元,税收2026.1万元。很明显,我县当前仍然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离工业强县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差距。对于我县今后发展方向,工业化的道路只能坚持不能动摇,扶持工业的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笔者仅就我县工业发展趋势定位略作思考,提出一些不成熟意见。
一、我县五大工业产业发展趋势定位分析
(一)香料化工产业
目前,香料化工产业共有企业17家,产生税收的企业12家,涵盖了香料、橡胶、制药、染态助剂等多个行业,实现税收511.51万元,占整个工业税收的25.25%,其中香料企业创税349.45万元,占该产业的68.32%,橡胶企业创税108.14万元,占该产业的21.14%,制药企业创税47.49万元,占该产业的9.23%,其他企业创税6.43万元,占该产业的1.26%。
可以看出,香料产业已在该支柱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虽然香料产业不是一个大产业,但从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企业的规模、质量、市场占有率、对财政的贡献率,还是在全市乃至全省类似产业对比来看,香料产业优势地位明显突出。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应紧紧抓住我县香料产业已成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其他县区无法比肩,市场地位难以撼动的有利时机,定位于全国第一大香料产业,强力推动,巩固优势、拉大优势、做成强势,形成“中国香料看金溪”态势。也就是说,香料产业应为我县今后工业发展的“拳头”产业。
橡胶产业、染态助剂等在该产业中也占一席之地,但由于其污染重的特点,与我县的环境保护战略相背而驰,应列为逐步淘汰产业。
(二)轻工纺织产业
目前,轻工纺织产业共有企业22家,产生税收的企业13家,涵盖了制丝、纺织、服饰、塑胶、造纸等多个行业,实现税收336.25万元,占整个工业税收的比重为16.6%,其中制丝纺织企业创税113.66元,占该产业的33.8%,塑胶企业创税89.27万元,占该产业的26.55%,其他企业创税133.32万元,占该产业的39.65%。
制丝产业虽规模小,财政贡献也不是很大,但作为我县的一项传统产业,有技术,有条件做大做强。至今,我县仍是全省少有的几个丝绸被服生产大县。由于受到蚕桑基地的萎缩和蚕丝产量的锐减,该产业几乎停滞不前,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的地位逐渐削弱。
纺织产业为我县近年来突起的新产业,虽没有形成大气候,但随着大型项目台湾工业纺织园、卓尔纺织、玫罗兰纺织的引进和投产,呈现出蒸蒸日上、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加上
该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密集的特点,该产业孕育的潜力非常巨大。我们应立足于全市乃至全省,把纺织产业做成如黎川的制鞋、东乡的制药一样的具有地方特色龙头产业。
(三)机电冶金产业
目前,机电冶金产业共有企业19家,产生税收的企业15家,涵盖了汽配、电子、机械、金属加工、矿业等多个行业,实现税收971.8万元,占整个工业税收的比重为47.98%,其中矿业企业创税216.8万元,占该产业的22.31%,金属加工企业创税705.7万元,占该产业的72.62%,电子企业创税27.5万元,占该产业的2.83%,其他企业创税21.8万元,占该产业的2.24%。
显而易见,机电冶金产业为五大支柱产业中对财政贡献最大的产业,在全县工业中占绝对地位,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需要客观地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来熟悉这个产业。
一般意义上来说,产业定位分为三种:交通定位、资源禀赋定位和市场定位。矿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禀赋型产业。从资源禀赋特性来看,我县的矿业资源蕴藏量不大,只适宜小型开采,为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从资源禀赋型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我国的辽宁抚顺,德国的里尔工业区,随着资源的枯竭,无不面临工业艰难转型的问题。因此,小型矿产业只能作为我县工业短期发展的一个方向,不可能成为我县工业发展长久规划中的支柱产业。但我县矿产业的潜在优势在于本县江南第一富矿——石墨矿。
金属加工业属于交通定位型产业。我县与亚洲最大铜冶企业江铜集团所在地贵溪邻近,与其他金属加工相比,铜加工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更具有发展潜力,应成为今后我县招商引资的主攻阵地,充分发挥地位优势,深挖潜力,做成全省精深铜产品加工基地。从上述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潜力和优势已经得到较大程度上的发挥,铜加工企业极短时间内就超越了其他金属加工企业。
(四)食品加工产业
目前,食品加工产业共有企业20家,产生税收的企业18家,主要以大米加工为主,实现税收30.24万元,占整个工业税收的比重为1.49%,其中14家大米加工企业创税29万元,占该产业的95.9%,其他企业创税1.24万元,占该产业的4.1%。
从数量上来看,该产业在整个工业产业中比例不小;但从对财政贡献率来看,作用却微乎其微。今后,对于大米粗加工企业,必须限制发展,而对于粮食深加工,延长大米产业链条的项目如油脂、果葡糖浆等大型项目企业,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努力朝全市最大的粮食加工产业发展。因此,该产业我们可以定位为潜力产业。
(五)烟花爆竹产业
目前,烟花爆竹产业共有企业45家,产生税收的企业32家,实现税收176.05万元,占整个工业税收的比重为8.69%。
该产业在我县发展历史长久,尤其是陈坊积乡、琉璃乡、双塘镇的广大群众,有着几乎家家做花炮的传统,技术熟练,属于名副其实的“草根经济”,生命力旺盛。虽然我县的烟花爆竹产业数量上了规模,但质量没有上层次,呈现出“多而小”的特点。随着全国大中城市烟花爆竹禁放令的逐步解开,该产业也必将迎来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可以把该产业定位为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潜力产业,是我县今后需要重点发展、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争取使烟花爆竹产业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继湖南浏阳、江西万载之后的全国第三、全省第二的烟花爆竹主产地。
二、我县工业发展建议
不容否认,作为还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的金溪,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数量规模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县工业发展到此时,最大的矛盾应是工业发展定位的问题,只有结合县情,科学地定好位、找准方向,才能够有效避免今后工业无序发展、无头发展以及无重点发展的问题。从来没有那个地方能够发展所有种类的工业,“小而全”的工业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今后我县工业发展必须着力于三个重点,即力助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深挖潜力产业,其他产业自然发展或者着重于大项目引进。这一思想贯穿到招商引资工作中,总的要求就是把握产业规律,完善产业链条,切实做到产业招商,不符合我县产业定位的产业决不乱引进。
(一)力助传统产业,即大力扶持烟花爆竹和纺织产业。
对于烟花爆竹产业,一是通过企业“兼并扩”渠道,做大产业规模。“兼”就是鼓励单一产品企业向多个产品发展;“并”就是鼓励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扩”就是鼓励企业扩大再生产。二是通过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市场秩序。当前我县烟花爆竹产业在外存在质量不高、影响不广,在内存在竞争无序、相互倾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于强有力的行业协会及强有力的行业标准。三是通过专业市场培育,创建产业品牌。主要是建立大型烟花爆竹市场,把我县建成我国主要的一个烟花爆竹集散地和批发市场。
对于制丝产业,一是大力培育基地。制丝产业在我县历史上一直属于“两头(原料、市场)在内”的产业,随着我县蚕桑基地的萎缩,逐渐演变成为“一头(原料)在外、一头(市场)在内”的产业,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大力扩展市场。我县的丝绸被服市场仅仅局限于市县,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却几近为零。三是大力推新产品。改单一的丝绸被服向刺绣、丝绸服饰等多个产品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对于纺织服饰产业,一是要推进产业聚集,着重在大项目上下功夫;二是要解决招工突出难题,着重在企业做久、做大上下功夫。
(二)壮大优势产业,即壮大香料产业。
一是多加下游企业引进力度,促进产业的集聚效应。我县的香料绝大部分属于初产品加工,香料产品的再加工、深加工以及应用产品的企业则没有,出现了产业链条断缺。二是多加企业技改扶持力度。除了继续设立原有的企业技改奖励基金外,可以酌情考虑采用沿海一些地区的做法,由政府购买某一先进技术或生产设备赠与企业,购买资金然后在企业的奖励基金中相应扣除。三是多加香料市场培育力度。可以借鉴浙江义乌、永康等地培育市场的经验,在我县某地建立香料批发市场或香料中转市场,把我县建成全国的香料集散地。
(三)深挖潜力产业,即做好跟踪服务,变潜力为实力。
一是促使几个特大项目,如万里药业、台湾工业园、卓尔纺织、玫罗兰纺织加快建设力度,做到早动工、早投产、早见效。二是切实做好产业招商,在招商引资实践中,重大、重优地引进与这些产业或周边县区优势产业关联度密切的项目,完善延长产业链条,链条断缺的产业从来得不到长久的发展壮大。当前的产业招商主要是引进香料下游产品加工利用企业、铜金属加工企业、大型纺织企业、石墨矿开采企业。三是坚持走园区专业化道路,提升园区的承接功能,改变过去小园区内建专业园区的熟悉,树立“大园区”意识,将现在规划中的、建设中的A、B、C、D四个工业园区建成四大专业产业园区,共同构成金溪一个大工业园区。
工业产业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一项长远的、科学的工程,关系到一方经济未来的兴衰成败,对于一个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县,则尤其重要。只有早定位、定好位、科学定位,才能使我县在未来的经济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中国未来住宅项目发展趋势的设想
原创作品
中国(大陆)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
注:编者是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较高的眼界的年轻建筑管理人员。编者虽无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在观看、阅览大量的电视作品、视频、图片、图书及文章后,结合自身接触的建筑项目,以住宅项目为论议对象,提出以下两个观点:
1、中国(大陆)住宅项目较欧美发达国家已很落后,表现在住宅的绿色环保化、节能化、智能化、性价比、安全性及业主(或潜在消费群)对住宅艺术、美学、舒适程度的追求的境界。
2、开发商应能有超前的意识,或者有敢于超前的尝试,走在行业的前沿;要做“苹果”,而不做“摩托罗拉”;要做好“芯”,不要停留在“表”;言而总之,谁能拒绝盲目重复,拒绝肤浅复制,超越国家/行业标准,并让业主在生活体验到住宅满足了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谁才能独览群峰。
正文
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需求催生供给。编者大胆设想,潜在消费群会对以下几方面对住宅提出改革要求:
一、绿色环保化
绿色化不仅仅表现在绿化率多少,园区内有多少高档的植被,景观多么有品格。更重要的是住宅内外装功效上。
现市面上住宅项目外装饰面材料主要有两类:涂料和墙砖。抛开施工因素不
论,仅从材料上讲,多数的这两类材料会在自然环境(暴晒、雨淋、灰尘、冻融循环等)长期侵袭下变质、变色。清洗及修补较为困难或费事。大多人都会有以“外观”定映像的想法,外观不靓丽的住宅项目一会让开发商形象受影响,来自业主、潜在消费群及社会舆论,二会影响销售率,包括业主的二次转让。
内墙以腻子、乳胶漆为例,不同厂商生产出的产品物理性质都有不同,比如挥发、腐蚀性、稳定性、防霉性、反光性等等,都能体现出优劣。这些材料一般为施工单位采购,开发商要做的好的就是督促、控制这些分项工程成品良好的物理性质,包括施工环境时的物理性质。
绿色化还包括住宅自然环境,主要指空气环境,编者将在“节能化”中论议。外墙保温材料是清水房(或腻子简单刮白)、精装房都少不了的,也是国家环保节能要求必不可少的。起的主要功效是保温、隔音、防火及防霉。按材料性质划分:主要分为两类:有机材料(EPS膨胀聚苯板、XPS挤塑板等常用)和无机材料(保温颗粒、玻璃棉、无机保温板等常用),按使用部位划分,可分为外墙外保温材料和外墙内保温材料
可以说保温材料丰富多样,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缺点。不论其他物理性质(密度、抗压、耐酸碱、耐腐蚀、脆性、收缩等),单从节能及安全的较多论议,有机材料隔热性能好,但着火点低,燃烧后释毒,无机材料隔热性能相对差一点,但防火性能相对好。在去年11月上海普陀区火灾事故发生后,使用的外墙保温材料就是用的易燃的聚氨酯泡沫保温板,而失火大楼的高度超过了50米,应该用A级保温材料,这是典型的违规操作,这里就不讨论谁是谁非了。
环保节能与安全,谁更重要!只求环保节能,不顾人生安全,是舍本逐末;只求人生安全,不顾环保节能,是自私自利。
建筑绿色环保性,方方面面都可以在建筑上体现出来,从细节出发,以人为本,照顾业主及公众的各类感官要求乃至体现企业价值观。因为建筑成本并不是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而业主、公众的好评才是开发商根本生存之道。
在欧美发达国家,有较多的地区已明令淘汰EPS、XPS这类有机保温材料了。北京水立方就是使用酚醛树脂作为保温材料。需求决定供给。市面上的保温材料是有两者兼顾的,且经济效益较好的保温产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不流通及各类不能公开的灰色环节,致使这些产品不能广泛进入市场,中国(大陆)的落后
产品淘汰的太慢,中国(大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执行时都扭曲变形了。
编者提出观点,成熟的开发商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立自己的设计研究所,成立目标之一就是研究市面上出现的各类材料,供自己项目选择、使用。避免在项目设计阶段,开发商进行简单设计交底,设计院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开发商挑不出毛病,图纸就OK的弊端。其实,就是遵循同样的标准,不同的设计院设计出来的产品都有优劣之分,只是一般的开发商没有这样的人力资源去审核或提出意见来。
二、节能化与舒适度
节能是绿色环保的分支之一,节能服务于绿色、环保。限于编者接触及知识面有限,本段仅论议通风及空调系统。
从空调器进入千家万户以来,人类随意改变家庭四季的梦想终于实现,但是,人类在享受高科技产品带来的舒适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个新的病症:长期封闭、胸闷、头晕、伤风、感冒等。其中重要原因是空气不流通,风速过快,湿度不适合,导致室内病菌滋生。编者提出解决办法就是普通住宅楼引入新风系统、VRV空调系统或中央空调系统。
为什么国民寿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短,而且差距不小,除去生活水平、医疗条件及心里压力等外,生活环境差异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类在住宅内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其他地方的时间,国民对改变空气环境的措施仅限于空调(别墅除外),而新风系统基本没有。住宅(指客厅、卧室)要想通风换气,基本靠开窗,但开窗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废气、毒气、尘埃、病菌甚至固体污染颗粒都有可能随着开启的窗户进入,违背人类开窗换气的目的。瑞典、西班牙这些国家的住宅楼有相当大的比例(超过了40%)都安装了新风系统,让业主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在住房商品化程度高的欧美国家,非节能型的住房几乎卖不出去,出租都很难;旧房只有经过改造,成为节能住宅才能出售、出租。开发商建筑住宅,节能是必需的考虑,因此国外建筑的节能化程度相当高。单体空调的比例比国内少多了,他们使用较多的是VRV空调系统或中央空调系统,可供多户业主使用,且
能满足不同需求:风速、温度、湿度。引入VRV空调系统及新风系统,集中供应,不仅节约了大量电力,为业主节约了经济,还为整个社会节约了实体能源和劳动力。
国内的空调生产厂商基本都是与外国企业合资的,外企出技术,国内企业出资金(大部分)和人力,比如格力和大金,美的和东芝、开丽,海信和日立。从国内制造业整体来看,编者相信核心技术不在国内企业手上,或者说外资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来,就像汽车一样。这就意味着国民暂时还享受不了,但并不代表长期享受不了。
随着市场的激增,国内企业的进步,这些产品是会很快进入国内住宅项目的。听说,日立的某种型号的变频空调可以控制1536部室内机,编者想这能满足现在绝大多数住宅吧。
三、智能化及安全性
编者将住宅智能化分为三个部分: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及监控报警系统。三者有区别,也有交集。
以下所列各项应该在未来住宅楼项目中涉及及健全:
综合布线系统,管理整个住宅项目智能化的布线,即中端布置,应包括常见弱电布置、智能消防火灾报警、消防广播及设备管理系统线路布置。
设备管理系统,应包括停车场管理系统、楼宇对讲系统、通信系统、水电气自动抄送系统,强弱电机房等终端及网络控制源、业主求助系统。
监控报警系统。应包括小区内、门岗、围墙的监控设备终端及控制源,火灾报警、消防广播控制源及终端、无限对讲系统。
编者本段通电论议一项编者现在尚未见到的一项智能设施—— 一卡通 一卡通,涉及三部分,一是自助消费服务系统,包括充值服务分项、水电气代缴刷卡分项、小区商业服务刷卡分项;二是安全服务系统,包括停车场安全刷卡分项,门禁分项(含指纹识别分项);三是暂住、临时进出人口服务分项。
四、物业服务成熟度
不设物业管理公司的房产公司有两种,一是项目制开发公司,二是走向倒闭 的公司。没有业主想自己买了住宅没有物业管理公司提供安全、服务业务。没有业主想物业管理公司与开发商仅仅是合同关系的。
口碑与广告宣传,谁更重要。编者认为是口碑。物业服务是售后,做好了售后,不仅仅是对业主负责,更是为企业增值,一是品牌价值,二是对后续楼盘的销售的推动。
物业服务是否成熟,反映了开发商的眼界。万科是行业老大,当然它的物业做得好。
编者提出一个观点,怎样评价一个物业管理公司物业服务是否成熟,看一点,业主居住在小区内是否受生活琐事缠绕,人生财产是否安全。
本段编者是从一个业主的角度看待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的。有些时候,瓶颈无法突破就是企业管理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广,或者不能逆向思考问题,就像项目销售率不高,怪销售不给力,怪施工质量,怪政府卡脖子,其实有时是自己的另外一边长期的低质量,让潜在业主不信任。
中国(大陆)的住宅项目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与香港、台湾、新加坡这些国家、地区都是较大的,原因是复杂的。但这更是房产企业突破的方向,谁能更快地向先进地区的住宅项目品格靠齐,谁就能在新一轮的房地产高峰期里站得良机。
编者水平有限,敬请指教!
第四篇:对中国葡萄酒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对中国葡萄酒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2008-06-12 17:59 文章来源:王德惠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调研
预言,我们从不相信,又经常轻信。
在世界历史上,法国预言家若查丹玛斯被世界公认为伟大的预言家。虽然我们不相信,但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万一他是对的呢?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所以造成了什么都可以相信,什么都可以不信。
有两种东西始终在我们的心中存在:希望和担忧。预言能带来希望,解除担忧,也能带来担忧,毁灭希望。结果出现时,新的预言将会再次产生。
事物在转化,好事可以变坏,坏事可以变好,好与坏的区别源于价值取向。好预言可以催人奋进,坏预言能提供警醒,它们都是有价值的。
预言有多远,也许我们就能走多远!
葡萄酒全球化3.0即将到来
洋葡萄酒在我国目前还是非主流。我国葡萄酒市场占有率的前十名全是国产品牌。但进口葡萄酒的销量却在飞速增长。2005年,广州、天津、上海、宁波等海关进口葡萄酒的增幅达到了45%,远超过国产酒的增长速度。
2006年九月,由ASC代理的意大利班菲葡萄酒正式进入中国。作为2006“中国意大利年”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八届中意国际葡萄酒展览会于11月23日在上海举行,有100多家意大利及国际酒商参展,意大利国家农业部部长作为特邀嘉宾亲临出席开幕式和中国媒体新闻发布会。
2006年10月26日,由葡萄牙商务专员公署、葡萄牙酿酒合作社联合总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广州分会主办,以“品尝葡萄牙优质酒”为主题的“葡萄牙酒展示与品试会”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来自葡萄牙国内的九大酒商代表、相关机构领导、行业协会负责人、酒类进口商、经销商、专业品酒师、媒体及广大葡萄酒爱好者到场品试交流。葡萄牙国家帝国酒业公司融合了国内众多企业,在上海成立了大葡大美酒业公司,进行中国市场的整体拓展。
自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智利时同智利总统拉戈斯共同宣布建立中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开始,中智双边关系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中智关系已进入了实质性的全面攀升阶段。2005年底,来自智利的葡萄酒“卡门”在深圳举行品牌推广酒会,标志着葡萄酒出口量全球排名第五的智利加大了在中国酒市场的推广力度。2006年5月25日,深圳彭年酒店迎来了来自智利爵士佛南岱葡萄酒品鉴会。随着中智正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将有92%的智利商品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方面也将有近50%的商品零关税进入智利市场。
美国的葡萄酒主要产地在加州,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厂就在加州。加洲葡萄酒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早在2000年开始,便已在多个省市组建起“中国经销商网络”,加州红是最早被中国人认知的葡萄酒以之一,虽然近年来在中国市场表现并不如意,但“加州红”的品牌知名度依然是深入人心。
法国葡萄酒早在国人心中打下烙印。法国三大财团之一MAAF集团旗下的品醴汇有限公司已在北京宣布成立,随同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外贸部长拉贾德、运输部长贝尔潘等法国政要到会表示祝贺,预示着法国红酒开始高调进入中国。其实,早在2000年开始,中法两国唯一的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中法庄园便已落户沙城。
2005年5月,“吉马阿根廷加富葡萄酒品酒会”在厦门宏都大酒店举行。阿根廷是世界排名前十的葡萄酒生产地,全国有2000多家酒厂,年出口42万箱到世界35个国家。加富品牌的酿造厂家,是阿根廷第二大葡萄酒厂。首次登陆中国市场的加富葡萄酒,选择最具实力的酒类经销商之一的吉马集团作为总代理。他们对合作伙伴充满信心,表示要把这一品牌打响,传播到中国的各个角落。
正拟于3年内投资2.5亿元注册自有品牌并专卖澳洲葡萄酒的澳洲酒业有限公司对澳洲酒在中国市场的预期十分看好。据澳大利亚酒协的报告指出,澳洲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是澳洲最好的葡萄酒产区之一,日前该州政府发起了一项开拓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活动,旨在推进维多利亚州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目标是从现在的中国市场几乎是零的记录,发展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25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2005年元月5日,来自澳大利亚奥兰多公司的美森“无酒精”葡萄酒正式登陆中国。
南非葡萄酒早在2004年就开始进入中国,其中以南非柯林茨酒园为代表。柯林茨酒园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共占地250公顷,葡萄园里生长有各种葡萄,既有老龄植株,也有新藤。该酒园拥有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级酿酒师。柯林茨葡萄酒分为两个档次,即柯林茨葡萄园精选和柯林茨系列。
西班牙是世界上葡萄园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其生产的葡萄酒三分之一用作出口。按照向中国出口葡萄酒的数量,西班牙占第四位。从价值方面说,西班牙位于第六位。虽然西班牙产瓶装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只有5%~6%,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西班牙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也已经获得了众多中国消费者的青睐。2005年北京的“第三届西班牙食品饮品展”,让中国更多的专业人士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来自西班牙的味道和品质。其实,鉴于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潜力,菲立斯•索利司独资公司于1998年11月便在上海成立了菲立斯酿酒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000美元。这个项目倍受西班牙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的关注。该项目建成投产以来,以每小时6,000瓶灌装能力惠及中国及周边区域的葡萄酒爱好者。
据海关统计,2006年1—9月,我国进口葡萄酒8758万升,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91.1%,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进口量,继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其中酒精度较低的葡萄酒进口增势强劲,烈性葡萄酒进口增势较缓,进口大包装葡萄酒占主要地位,小包装可直接销售的葡萄酒进口所占比重较小。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酒企业从海外进口大桶葡萄酒原酒,在落地后再分装成小包装的葡萄酒出售。同时进口价格呈下降趋势,洋葡萄酒逐渐用低端品种挤占国内市场。目前,法国仍为我国高档葡萄酒的主要供应地,西班牙、澳大利亚和智利则成为我国进口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目前,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仅占国内酒类年消费总量的1%多,人均消费量约0.45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随着进口葡萄酒数量的不断增长,国内葡萄酒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
已经无需一一列举。西方国家市场的滞缓和中国市场潜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来不来中国已经是一个无须探讨的话题,而以何种形式来中国,设定何种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对全世界的葡萄酒企业来说,都是一块肥肉,只是有时我们把他当作骨头而已。中国在过去10多年里连续十位数的GDP增幅,已成为全世界葡萄酒消费的骄傲的大公鸡。我们一直在津津乐道着2008,仿佛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分水岭,我们已开始走向大国崛起,将成为未来世界葡萄酒的中心和殿堂。
谁都不敢怀疑中国市场未来葡萄酒的世界性,未来中国的消费者将会在几十个国家的上百种产品中挑选得眼花缭乱。而各个品牌为了取悦消费者,不单要使出浑身解术包括降价促销,还要突破营销传统,成为世界营销的经典。
全球版的3.0对我们都是好事。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平等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根本不需要预言,可以预言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将会生存下去,什么样的企业必将出局。
中国葡萄酒的冬天将在2010年左右来临
中国葡萄酒的蓬勃发展确切地说有十年多的时间了,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遭遇了不少的坎坷和寒流,也憧憬过美好的未来。一度,葡萄酒成为我们的希望,也成为新经济下的一种寄托。可惜的是,盲目乐观的葡萄酒企业,因为缺乏真正的危机意识必将遭遇一次严峻的市场考验。
第一:产区的核心竞争力
葡萄酒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商品,是一种文化商品产业。既然如此,它首先是一个产业。而葡萄酒的特殊性,必然具有产业集聚的效应。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看国外葡萄酒的发展,例如法国,其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殿堂,使全世界的酒庄都以此为榜样,其酒庄的产业集聚效应是重要的因素。他们在种植上一丝不苟、精心管理,注重微型气候,对采摘过程要求严格;在生产上严格等级划分,严格控制质量,按‘法规’进行生产。酿酒师专业程度高,养护师对酒进行护理,生产基地就是营销基地;在销售上今年卖明年甚至后年的酒,好年份特色酒进行拍卖,每瓶酒的档案资料完善;在文化上主张“少而精”的“精”文化,不为‘量’而牺牲“质”,突出庄园文化、突显个性,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参观、旅游、品尝、存储相结合。而反观中国的所谓庄园,大都是农民种植,企业收购;庄园多为粗放式管理,等级划分也不明确、不严肃、没有统一的标准,多为大规模、无控制地生产;追求‘量’甚过追求‘质’,酿酒技术不到位;在销售上大众媒介广告宣传为主,传播内容多空泛不实,追求短期利益胜于长远品牌建设,缺乏个性,千篇一律,功能单一,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操作手法基本雷同。
中国的几大产区,企业杂乱无章,绝大部分企业都在模仿、低价倾销。没有制定产区统一标准,更不能形成产区真正的特色。企业没办法,要生存,又没有大的实力,无法和知名品牌抗衡,只能“出奇制胜”,想些旁门佐道。政府职能部门也没办法,因为还要考虑社会问题。中国的政府职能部门所考虑的是两件事:一是招商引资,扩大就业;二是增加税收。在这种思考前提下,怎能将产区办好?产区的规模经营效益出不来,企业也只能依靠自己去发展。这里的隐患不但在于产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问题,也随时面临着产区的“崩盘”:一旦有哪个企业出了市场问题,例如假酒,整个产区将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是关于产区的粗暴种植。任何一个产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整体大环境和产区小环境决定的。但一个好的产区能否出好葡萄,还取决于产区种植的管理。一是关于病虫害的控制。我到过黄河故道产区,在实地采访中发现,那的产区病虫害很严重,种植期间,每隔10天必须喷一次农药,雨后必须再喷一次,否则病虫害会严重影响葡萄质量。我国很多产区都存在着病虫害,但产区管理问题令人担忧。二是为了利益而不顾质量。农民管的是我今年能卖多少钱,企业管的是今年能否收到葡萄,这种前提下,质量监控就会弱化,即使产区再好也无济于事,它是一个整体管理的问题。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才到。目前,我们的产业还不成熟.只有各个产区的集聚效应出来了,我国的葡萄酒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
第二,行业标准问题
我们的行业标准总是难产。但是,没有阵痛就没有新生。什么是标准?标准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我们承认制定标准要结合现实情况,但我们的标准一直都是“双轨制”。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讲“人情世故“的国家,非常重感情,这就难免感情用事,所以也就难免浮于表面。标准的制定的确没那么容易、那么简单,国际标准我们还不能立即全面适用,但就连国内标准是否已经推广得很好、落实得很到位呢?我看未必。企业自身的标准依然在大行其道。
自古以来,没有规矩便没有方圆。是先要规矩还是先要方圆?先有方圆就会没有规矩,只要规矩不要方圆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问题更在于有了一个并不严格的规矩或者有了规矩而没有严格执行,都是会出问题的。
以前的规矩我们都能理解,但以后不行了。随着和国际市场的不断接轨,我们不能在自己单独玩了,要大家一起来玩,大家玩才是真的玩。一起玩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游戏规则。我们越来越不是规矩的制定者了,谁是?消费者!如果你的规矩不符合消费者的评判,对不起,我们不参加。那时,我们的企业只能迎风流泪,徒叹上天了。
2008年是我们多么期盼的一年啊!这一年,我们的企业希望能有一个漂亮的收获,赚得钵满盆满。但,国外的众多企业也在筹划着进入中国,这是一个分水岭,对他们而言,2008年是进入中国的大好时机。而2008年以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充分地将5000千年的文化展示给世界,也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展示给世界,用毛主席的话叫“当惊世界殊”!全世界人们都发现,原来中国这么富有,消费葡萄酒这么大方!于是我们成为世界葡萄酒企业的新大陆,他们蜂拥而来,向恶狼一样地蚕食我们的市场。但我们消费市场这块蛋糕的成长还没那么快,但突然多了那么多人来分,于是在眼花缭乱的诱惑面前,消费者选择余地大增,“只要最贵,不要最好”、“只要国外,不要国产”、“只要好喝,不要文化”!
第三:产品质量问题
“不是我知道,只是大家都不说”。看来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走向世界了。据海关统计,2006年1—9月,我国进口葡萄酒8758万升,比去年同期增长91.1%,已超2005年全年的进口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酒精度较低的葡萄酒进口增势强劲,烈性葡萄酒进口增势较缓,进口大包装葡萄酒占主要地位,小包装可直接销售的葡萄酒进口所占比重较小。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酒企业从海外进口大桶葡萄酒原酒,在落地后再分装成小包装的葡萄酒出售。同时,进口价格呈下降趋势,洋葡萄酒逐渐用低端品种挤占国内市场。
这些数字有多少水份,我们不知道。但向来是只会多不会少。国外企业已经先从原料上逐步控制我们了。我们的国产品牌的酒瓶中有多少是装着外国原酒?只有企业自己才能回答!消费者不知道。但,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都接触过很多消费者,我们自己也是消费者,我们很清楚“物美价廉”对我们的意义。我们的很多企业只是做到“价廉”,还不能做到“物美”。只有价廉没有物美,消费者不会买单;只有物美而没有价廉,市场也不会做大。
第四:营销手段问题
中国是世界生产大国,是世界“生产工厂”。手机,汽车、服装、鞋等很多行业都在中国生产,但全球100个知名品牌的排名中,没有一家是我们中国的。我们的历史进程使我们的品牌意识低下、营销理念低下。92年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才迎来了大发展的10几年。我们的酒企业特别经销企业,整体的素质都不高,都在摸索中前进。真正对品牌、对营销的理解还需要提高。虽然我们承认国内市场目前的确有些招术有效果,但毕竟不能长久,不能适应真正的竞争。要知道,我们的竞争还没有真正来临。促销战、价格战、注重包装已经将我们的企业领到了死胡同。企业可能投资一个新公司,花了1个亿,但在品牌建设上、精英营销人员队伍建设上稍投入一点都舍不得。可口可乐值多少钱?670亿美元!谁到过可口可乐工厂去看?看看我们企业的介绍,全部都展示其基地的美丽,设备的先进、引进国际名种、酒窖怎样大,有多少个橡木桶,但很少在“营销队伍上”、“组织管理上”上真正投入。顶多招聘一个高级营销老总,期望个人英雄主义的诞生,期盼他可以振臂高呼,可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在战争中,没有军队的战斗力,只有一个光杆司令能打退敌人的雄兵吗?!要不就妄想找一个策划公司,一劳永逸,连营销总监都省了。当策划光环兑下时,老板黯然泪下。谁也不怪,只能怪决策人自己。
稍稍有点成绩的企业或者经销商,开始盲目乐观了。有钱了,以前的苦日子过去了,所以要谋划进军其他产业或者扩大经营了。但先看看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到底在哪?有没有建立呢?市场份额占了多少?营销队伍稳定吗?组织的管理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强吗?然后再考虑其他的吧。
我预计,在2010年左右,世界知名葡萄酒国家将全部在中国开拓市场,其中法国和中国企业展开大量的合作。同时,法国五大酒庄的产品将全部正式进入中国。其他酒庄的产品也分别在各个区域市场找到了经销商。法国开始使用“葡萄酒外交”,通过宣传推广扩大在国内影响力,并成为中国葡萄酒的首选国家品牌,预计占了5%的市场份额。意大利葡萄酒除了向国内输入原酒外,纷纷在国内出售成品酒,其第一品牌优尼特及其他品牌将加大推广力度,并在全国推广其“物美价廉”的主流产品,销售额将突破5000万以上;葡萄牙国家葡萄酒将以整体打包的方式进行中国,其国内的120家庄园将在葡萄牙帝国酒业的带领下,在中国开设“葡萄牙国家葡萄酒专卖店”,其上海的大葡大美公司,将投入巨资整合国内资源,占领中低端市场。澳大利亚葡萄酒将以品牌入股的方式和中国企业合作,其采用高超的营销手段,和中国最知名的几个大经销企业合作,快速将品牌在终端推出,并利用中国经销商的渠道优势和推广优势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场优势。智利的葡萄酒除了成为中国重要的原酒输出者外,利用此便利,知名品牌必将搭顺风车,将国内知名品牌打入中国。而美国、阿根廷等国家也都纷纷挥舞手臂,进军国内市场。西班牙更不用说,其不但扩大在中国的分装线,还将和中国品牌以合资的方式进入终端市场。而国内企业将在内部混战的情况下,无暇顾及,最后只有优秀的大品牌才能抵抗,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严重危机。
树欲静而风不止。葡萄酒的危机不是别人强加于我们的,中国企业想躲也躲不掉。与其整天白费心思察言观色琢磨市场的底牌,不如老老实实按毛泽东的主张办:实实在在按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中国的葡萄酒企业,赶快做好“过冬”的准备吧!
惟有创新才有突破
其实地上本来有很多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当今葡萄酒市场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以后,产销量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是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从20万吨到43万吨,表面的数字是增加了一番,但我们却用了10几年时间。虽然未来的增加速度将会更快,但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较,和人均收入的增幅相比慢得多。近年来,由于行业的未来美好前景,吸引了众多业外资本的进入,这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但纵观近年来业外资本的表现,都不尽如意。从品牌角度看,还是“老三样”占据上风,新进品牌除了威龙的稳定发展趋势外,其他的都没有上佳的表现。而张裕、长城、王朝三大品牌在市场的表现上也差强人意。
张裕的文化是最深厚的,其品牌价值也是最大的。在近年的推广中,其百年的品牌文化演绎得是相当不错,也采用了新颖的营销手段。同时在弘扬葡萄酒文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别对自身的葡萄酒文化的传播上下了一番功夫,也在企业和产品创新上推陈出新,可圈可点。但品牌定位依然模糊,品牌个性不够鲜明,导致在传播中显得品牌还是不够“活”,不能传递给消费者一个鲜明的诉求。而长城作为中国葡萄酒的一面旗帜,近年来也不断在创新产品和形象,特别华夏长城的产品创新更值得称道,也为长城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企业的背景问题,导致部分精力放到了内部的整合上,三家长城相互之间便是竞争对手,从某种意义上是有相互促进的功能,但在终端中也相互打击,无形中削弱了整体品牌的竞争力,也是滋生众多假冒伪劣的温床。同时“大长城“品牌的形象塑造还要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显得后劲不足,如果不是多年的“底子”,恐怕早已面临严重危机。王朝的历史条件很好,当初的合资的确让其获得了很多的竞争资本,特别2000年前,王朝的市场影响力很大,但随着长城和张裕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后起之秀例如威龙、新天等企业的市场争夺,使王朝的市场大受影响。但问题还在于王朝自身。其守旧的市场策略和落后的品牌市场建树意识,导致王朝市场的尴尬局面,仿佛掉在半空,不知所措。
其实,对现在的市场而言,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并不成熟。纵观近年真正发展起来的品牌,都是因为“创新”而取得突破的。从众多企业的表现上来看,例如王朝当初的崛起和创造性地和人头马的合作有直接的关系,张裕和当初的几款产品的获奖及近年的“解百纳干红”的开发,卡斯特的合作,酒庄建设密切相关。而长城也和其中国第一支干酒的成功研制、高档年份酒的开发,产区概念的引进、专用标的创新等相关。而威龙正是当时准确地把握了市场中甜型酒的机遇,并在瓶型、价格、营销手段上创新,才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而后进的很多品牌在“创新”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新天的产品质量并不比其他大品牌差,云南红的营销做得也非常优秀,香格里拉的形象做得比所有品牌都要好,茅台、五粮液的母品牌价值都很高,渠道和经销商的优势也很明显,资金也不缺,但还是很难发展起来。丰收已经在北京固守了几十年,形象一直是比较落后的,市场也总在徘徊。其根本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于创新环节做得不够。谈创新并不意味着不要扎扎实实的市场执行,这种创新并不是不合时宜地创新,而是真正能引导市场的创新。可以说,如果有企业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成就,特别是“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上。
未来的市场,如果三大品牌不能很好地创新,依然会被其他品牌赶超。而所有后来者想居上,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它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有什么样的创新思路”!
懂外语的人才才有更大的发展
这个结论有点“偏”,但我认为是对的。葡萄酒是世界性的,而且葡萄酒在中国是“泊来品”。一方面,未来的世界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互通有无,使得整个产业相互融合,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的葡萄酒行业的发达程度要远高于我们,而且国外企业和品牌也会在未来5年中大量进入中国。中国人一直有一个“谬论”:认为我们既然是主体,外国商人就应该学习汉语。其实,在世界上英语已经成为“准通用”语言,虽然我们承认这里有一个民族文化的问题,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大度一些。目前中国世界工厂,国外看中的是我们廉价的劳工。我们的工人只顾生产,根本不可能涉及到上下游,至于生产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回事一概不知。我们如果和印度比较,我们的竞争力非常令人担忧,印度的主要语言便是英语,他们和外界的接触反倒比我们还多。我们的人员根本看不懂英文,不能有效及时地了解世界情况。中国文化现状,可能美国人研究得表比中国人还厉害,甚至更客观,而我们对外国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例如我们的企业人员、市场从业人员如果上专业网站,只能看看国内几个老掉牙的葡萄酒网,这些网站都不是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办的,所发布的内容也绝大多数都是相互之间抄来抄去,虽然这不为过,但如果我们人员的英文水平可以看懂英文的话,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全世界的市场状况。其次,中外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强,只有那些懂得外语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沟通。
终端难以制胜,界定消费者价值将成为关键
沸沸扬扬的终端制胜已经活跃了几年,至今仍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对此大肆鼓吹。其实,任何营销学说和营销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无论是学院派的不断总结和提升,还是实战派的经验积累和应用创新,我们都不应轻易的厚此薄彼。因为每一种说法都有其道理,关键是注意它的前提。
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上成功的企业和经销商,固然有其当打之年的智慧的一面、高瞻远瞩的一面,但也有一些是误打误撞。真正有能力的人可以不做老板,我们的“老板”有一部分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已经面临死亡,我还怕什么?虽然瞎猫碰到死老鼠并非不存在,只是再好的运气,也不能保证你能把把赢!于是,企业虽然可以做大,市场可以发展,但大浪淘沙,剩下的寥寥无几。
首先,终端制胜策略的运用是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背景。只有一个兴旺发达的、蓬勃发展的产业才能使终端制胜更显威力;其次,要有产品支持。没有一个过硬的产品基础,终端制胜注定是昙花一现;第三,终端制胜能否成功还取绝于渠道特点和策略。象目前葡萄酒行业普遍采用的层层经销制度,很难实现终端制胜的效果;第四是系统组织管理能力。没有一个协同作战的系统化组织管理,终端制胜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的企业和经销商很多没有注意到上述情况,最后比拼的只是谁的终端陈列得漂亮,谁的上架产品多,谁的产品摆放得有水平,谁的堆头做得好,谁的促销奇特等,即便如此,效果也并理想。
终端制胜的确很重要,但它只是整体营销当中的一个层面。我们众多的中小企业,连一个象样的销售部、营销部门都没有,何谈终端制胜?我们的经销商制度也没有真正扁平化,层层叠叠的经销商,谁会去下功夫做终端?终端制胜对物流和现金流要求很高,那些现金流和物流都不足的经销商如何进行终端制胜?企业自身有没有能力运作终端,这至关重要。所以,如果没有价值链的高效运作,那么终端制胜基本上就是无稽之谈了!
经销商操作一个品牌更多是关注自身能够直接获利多少?边际效应怎样?所需要承担的风险有多少?在此种情况下,重点在于企业能提供什么,经销商能赚多少钱?赚在哪里?
目前没有真正得到认可的品牌,是因为我们的品牌文化并没有打动消费者的内心。消费者购买产品和这个产品的质量多么多么好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就象香烟,吸烟者都知道有害,但因为能给他带来其他方面的价值,所以照抽;喝酒的基本都知道葡萄酒有益健康,但该喝啤酒还得喝。我们承认产品属性对消费者是有价值的,在某些特殊商品上是决定性的,但对于葡萄酒来说,更重要的在于如何界定消费者价值。只有对消费者价值真正地关注,由此而制定的品牌推广策略才更有效,才能逐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才能真正地实现根本性发展。
昌黎、烟台产区将面临危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1998年新年,山西朔州震惊全国的假酒中毒案致使住院治疗病人220人,其中数十人伤残,27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假酒事件在全国乃至世界造成极大的影响,惊动了政府最高层人士。而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山西白酒业。1997年通化市有小葡萄酒厂不过几十家,到2001年小酒厂发展到了200多家。2002年12月1日,央视《新闻30分》节目对通化市的一些小葡萄酒厂大肆掺水勾兑生产劣质葡萄酒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曝光,通化的葡萄酒形象在全国从此一蹶不振.2005年广州“5·11”毒酒案恐怕还有人记忆犹新。虽然尘埃落定,但其最终酿成14人死亡、10人重伤、15人轻伤、16人轻微伤的重大悲剧依然警醒着人们。
昌黎和烟台都是中国知名的葡萄产区,其周边的葡萄酒生产企业也大多打着整体产区的旗号。烟台是我国最早获得原产地保护的葡萄酒产区。烟台的传统产区主要分布在蓬莱、龙口和福山等县市。1992年在张裕公司迎来百年庆典之际,烟台又被国际葡萄酒组织授予“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城”。与此同时,威龙、华东、烟台中粮长城等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使胶东半岛成为我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之一。蓬莱的葡萄产业近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葡萄酒生产企业35家,葡萄加工能力达4万吨。中粮集团、天津王朝等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在蓬莱投资。
2004年6月,“昌黎葡萄酒”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这是继烟台葡萄酒之后,我国第二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葡萄酒产区。全县葡萄酿酒企业总数已达24家,葡萄酒年生产规模6.6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干红葡萄酒和干红原酒生产基地。昌黎有三百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素有“花果之乡”美称,被授予“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等称号。
这两个产区目前都是中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区,无论是产区的规模、历史、企业产值都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将产区适当放大,加上其周边的企业,在全国更加举足轻重。然而,存在的如下问题,将让这两个产区面临危机:
1、管理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能按照标准生产?生产的产品都符合国家、国际标准?这个问题看似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的企业都获得了生产许可证,都有卫生检验检疫证书,甚至很多还通过了ISO9000、14000等国际质量、安全认证,但需要引起当地政府警惕的是:越是这种环境越容易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我们的执行部门、管理部门在发证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任何疏漏?即便是真没有,那么也不能保证企业不造假。我们的检查要多长时间一次?怎么检查的?按照常规推测,弄虚作假的现象,人浮于事的现象存在的可能性极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惯成了“惯例”,常规成了“标准”,恶性循环就出来了。“马后炮”是中国多年的传统,“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出问题心不甘”,与其出问题时总结,不如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2、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值得警惕:一是酿造过程中的质量把控,二是原酒勾兑。酿造中的质量把控包括从葡萄酒收购开始。现在的葡萄种植不可能不上农药,许多企业收购葡萄酒直接破碎进入发酵罐发酵,一是省事,二是赶时间。很多农药都随着葡萄一起进行发酵,这也是有些企业不得不购买国外酵母进行推动发酵的原因,因为我们的酵母已经没有能力发酵了,可见农药之厉害。农药的残留及物质转化虽然也符合国家标准,但隐患很多。其次就是直接从国外进口原酒然后直接勾兑的,这并不能保证有害物质的侵入和转化。更严重的是,如果为了节约成本,往酒中加其他的物质,后果可想而知。
3、模仿长城
这些产区都有一些企业从公司注册开始就进行假冒。例如注册长城华夏中粮等等公司都很多,而且是在香港注册,所以明目张胆。更多是直接设计成可以和长城品牌商标相混淆的商标,例如都有长城图案,只不过不同表达而已,但很象。同时模仿一串有些相似字母的英文名称,从远处看就是长城,从近出看也象长城,对于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来说,便会十有八九误认为是长城。这些企业要的就是这效果,也只有这种效果,才有可能销售出去。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是公开化的。每年的糖酒会上,我们都能发现明目张胆的许多企业运用这种方式。
4、贴牌问题
有些企业经过几年经营,发觉做品牌太累,而且也很难做起来,就干脆只做贴牌。而有些企业从一上来开始就只做贴牌。贴牌的很多生产企业属于“来者不拒”类型居多,只要你要的类型,我们基本都有,往上的,可以进口好原酒;往下的,只要喝不出人命来都可以生产,这难免会乱。
现在,只要有关系,很多事情都好办,在中国不是葡萄酒的现象,而是国家现象。所以我们的奖牌可以花钱买,证书可以花钱买,认证可以花钱买。这就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保证假冒伪劣的没有,假如有一天,昌黎或者烟台的某家企业或者某个品牌被查出问题,影响的将不但是一家企业,而是整体产区;受害者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中国葡萄酒!
高端品牌必将崛起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箱包类的全球顶级品牌路易•威登,曾是拿破仑皇后的专宠。夏奈儿、迪奥、纪梵希、欧米伽等品牌旗下更是拥有诸如戴安娜王妃、麦当娜、奥黛丽·赫本、舒马赫等众多国际重量级人物。《福布斯》杂志凭借每年对世界与中国富翁的排名在商业界颇有权威性,在2005年的奢侈品牌的排名中,国际顶级烈酒品牌绝对伏特加在排行榜中独占鳌头。
全球第一大奢侈品集团——法国LVMH集团由于看好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该集团旗下的高档连锁箱包店品牌“路易•威登”已在中国开设13家分店。2006年在上海和深圳开幕的奢侈品展览会,成交额都出乎意料。奢侈品是一种现象,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主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社会就是由一个个的“圈子”组成,奢侈品的就是富人的圈子,有钱人的游戏,这个游戏不但经久不衰,而且愈演愈烈。
奢侈品品牌是靠梦想来支撑的,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赢利”概念。在社会中,奢侈品包罗万象,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严格地说,奢侈品是给小众服务的,其影响的也是小众的圈子。但因为“人性”的特点,“炫耀、尊贵、满足”等需求心理,使得奢侈品也必须在圈子里外都有所体现,正因为广为人知但很多消费不起,才更加显得珍贵。目前每一个行业都有奢侈品的代表,从化妆品、服装、汽车、手表、皮鞋乃至打火机,它不是一个物质属性,而是精神属性。
喝酒往往喝的不是酒本身,而是喝的一种品位,一种格调,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所以酒这种产品是非常注重品牌价值体现的,而奢侈品的酒品牌将是它的极致。从目前看,基本都选择的是世界知名酒庄的珍藏品或者国外的知名品牌。而从国产品牌来看,还不能满足需求。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毕竟是葡萄酒的“落后国家”,象法国等葡萄酒强国有着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和国内的品牌打造也有关系。打造奢侈品的酒类品牌,不能用大众化手段,它要求的是“细节”和“稀有”,从里到外的“精致”,并且在传播中更多地使用“多拉少推”的方式,利用口碑传播,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主张。从目前国产葡萄酒来看,打造一个高档的酒类品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的,但对象张裕、长城、王朝这三个品牌来讲,其实缺少一款真正能代表品牌的高档产品。可以预见,谁先开发出来,并在品牌运作上到位,谁就能抢占国产品牌的高端位置。但这个品牌不能再用原来的品牌名称,必须从新起一个副品牌,避开主品牌的大众化因素。
中小企业有50%以上将面临危机
中国葡萄酒生产企业约有400家左右。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有的活得还算滋润,但总体活得都并不舒服。特别是在未来几年,将面临严重危机。
未来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必将遭受淘汰。随着行业的逐步成熟,市场竞争的重点也越来越上移。过去单纯靠产品、靠广告、靠促销、靠模仿等可以生存的企业,必然面临危机。90年代以前是产品竞争阶段,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创新的概念可以引导市场,可以成功;2005年以前是品牌竞争阶段,大家都在树品牌,只有品牌树立就可以有市场;而来将会是在品牌竞争基础上的文化竞争,企业之间比的是品牌文化,他的要求更高,没有深厚的品牌文化根基,难以立足。
企业的经营应该每一个天都如履薄冰,随时感受危机的存在才能未雨绸缪,不断地在化解危机中发展。这种危机意识将决定了企业之路的长短。我们的很多中小企业每天看着自己的财务报表增长了多少,但不知道增长背后的隐患。今年新开了一个客户,多卖了5万箱,内心是一种喜悦,以为多赚了。每天大脑中考虑的是开发一个什么的产品才能多赚些钱,A代理商要一款7块钱的产品,我就给你开一块7块钱的;B代理商要一款6块钱的产品,我就开一款6块钱的产品,包装自己可以去做。我们的很多中小企业做了很多年,竟然连一个象样的销售队伍都没有、一个象样的内部管理机制都不健全,何谈未来竞争力?
从世界行业发展历史来看,一个不成文的规律是:一个产业的发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一定要由一批企业的生死来推动。最后的大浪淘沙,剩下的企业各具特色,分割市场的蛋糕。例如美国可乐的发展,最初至少有几百家相同的公司最后都死掉。中国当初的7大可乐也不得不在两乐面前低头,要么死掉,要么被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不得不和国外合资,目前市场上的品牌完全属于国产的寥寥无几。其间,众多品牌的倒下,为后来者敲响了警钟。市场是残酷的,市场从来不同情弱者。
葡萄酒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它不能脱离产品属性随意生产。先天的条件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例如企业绝大部分要分布在葡萄产区,不种植葡萄的地方出产葡萄酒很难被消费者接受。而未来大品牌将不断地进行市场垄断,目前长城、张裕、王朝、威龙四家企业已经占了行业总销售的60%以上,这一趋势还会越来越大。而二线的其他品牌凭借多年的基础也会拼命地进行根据地市场的维护和新市场的拓展,再加上国外品牌大量的涌入,未来势必会有2-3个国外品牌以高速成长来抢占一定的份额,那时,我们的中小企业的品牌将不得不缩小市场范围,不断地向三级市场扩展,随着三级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看来无处可逃了。巨头企业的不断扩大,将导致中小企业的日子日益艰难。
任何行业在同一属性的品产品中,消费者真正能记住的品牌不会超过5个,经常能记得的也就3个左右,我们的中小企业,请自己看看,我们能不能被消费记住?!
2-3年内将出现一次行业整体危机
中国葡萄酒行业象是在没有喷发前的火山,必将在未来2-3年内爆发,由此行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鸡蛋有人造假,猪红是用无血有毒凝胶制成,海带子有毒,连肯德基也中了苏丹红的招。只要翻翻报纸,有关问题食品的新闻让人眼花缭乱。看到层出不穷越闹越多的问题食品,我们即忧心又茫然。忧心是因为不知道已经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有多少是干净的,多少是问题食品,而且将来还会吃进去多少?苏丹红**未平,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又发布“丙毒”警告,然而“丙毒”的危害在中国还未引起重视。
葡萄酒是一种食品,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如果不是<新闻30分>的嚗光,我们是否现在还在饮用通化造假酒厂的酒?并还在自以为高雅?而那些造假的企业难道自己不知道吗?不可能!难道周边的企业不知道吗?不可能!难道主管部门一无所知吗?不可能。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三是食品生产经营中严重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问题;四是食品工业应用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五是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
2006年,某杂志报道了对河南一县市售葡萄酒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方法是采用液相色谱法抽查39份葡萄酒,对其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39份葡萄酒合格率仅为28.21﹪,其中全汁葡萄酒合格率为40.91﹪,非全汁葡萄酒合格率为17.65﹪。结论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和加强企业自身管理,以确保葡萄酒的卫生安全。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年某期对浙江一城市市场销售的葡萄酒进行了色素及甜味剂使用情况调查。调查的45份葡萄酒合格率仅为26.67%。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在一份发布的葡萄酒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结果上显示:一成多葡萄酒产品质量不合格,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8.5%。此次质检总局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吉林、上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8家企业的78种产品。
葡萄酒属于发酵酒,国家强制性标准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发酵酒中不得添加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不得添加合成色素(苋菜红、红米色素)。抽查中有个别产品检出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和合成色素苋菜红。葡萄酒中添加甜味剂,会影响酒的真实属性,降低葡萄酒的品质。
无需再举例子,你翻翻报纸,上上网,我们的质量安全问题有多少?它不是一个企业的现象,已经是一个行业现象,甚至成为内部的潜规则。今日,国外已经发现了很多葡萄酒中含有的不良物质,其中有关机构正在调查,虽然标准有所不同,但结局将会一样。中国葡萄酒企业,在利益的诱导下,恐怕依然会熟视无睹。
5年内,将由2-3个国外品牌占据前10的位置
在前面的表述中已经列举了众多国外品牌正在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殊不知,这是其中一小部分。单单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五个国家就至少有上万家规模经营的葡萄酒生产企业。无论在酿酒理念还是产品质量、产品特点,都不是国内企业所能比拟。其中有些企业的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产品不但口感、色泽乃至包装都非常抢眼,其中某些产品已经具有几十年甚至更长的历史,获得了国际多次大奖,并已经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畅销了很多年。这些酒目前还都没有进入中国。一旦进入,必将对国内葡萄酒产生强大的冲击。同时,关税将进一步降低,其他方面的税收也将逐步放低,而原本这些国外优质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并不高,随着税收的不断走低,这些企业的产品价格优势日益明显,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越深入,便越会增加对国外葡萄酒的信赖感。
未来5年,这些国家的葡萄酒主要品牌都将进入中国,他们不是不懂中国的“玩法”,只是在思考是否符合自身的品牌文化。而一旦它们想出手,必将产生强大的竞争力。据悉,澳大利亚的黄尾袋鼠运用“蓝海策略”成功地进入美国市场后,在短短的3年时间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第一品牌,年销售量已经达到400万箱以上。其负责人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中国,他的意思是进入中国还没有到时候。他们觉得中国的市场还不够规范,特别是还没有一家大经销商具备和他们合作的实力,但已经在秘密地筹划。可想而知,一旦他们运用独特的手段和策略,加上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秀的品牌形象,国内有多少企业能抵挡?西班牙的雪莉酒历史悠久,产品深受欧美国家喜爱,连莎士比亚都情有独衷,他们已经在上海设立了“品牌管理机构”,正在积极拓展市场。葡萄牙的马斯凯特地区的葡萄酒,一直被英国等国家的人们所喜爱,已经畅销了几十年。世界上的好酒多之又多,只是我们了解得太少了。
未来市场上的葡萄酒,将会形成高档葡萄酒看法国,中低档葡萄酒看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的局面。在产品上也会形成高档品牌选择法国知名酒庄的品牌,中低档品牌选择其他国家的“半干型、半甜型”的葡萄酒的局面。半干型、半甜型葡萄酒因为其适口性很强,必将深受普通消费者的喜爱。人们不再讲究为什么要喝、必须怎能喝等问题,而这种观念的更新将大大有利于国外大众化品牌的发展。
品牌力决定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葡萄酒企业格局依然是“老三样”统领市场,二线品牌力争上游,三线品牌苦苦挣扎。从企业的市场整体表现看,更多倾向于终端操作,而在品牌建树上显得意识比较落后,手段不足。在市场初期,终端操作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发展也迎来了瓶颈。这个瓶颈可以总结为企业理念问题、文化问题、战略发展方向问题、差异化定位问题、执行力问题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原因。但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来源企业品牌的形象塑造。
品牌形象塑造的核心首先要归结为企业的品牌定位。对葡萄酒企业而言,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其实是明确的,但在品牌的定位上却很模糊,至少在市场上的表现是这样的。我们的企业品牌,几乎都在诉求“产地、品种、原料、工艺、历史、文化”等等。这没有错误,但不应该将此作为所有的核心。上述这些条件,是酿造好酒的前提,但绝对不是“消费者购买的理由”,消费者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这些。我们要深究品牌个性的购买动机,从而明晰品牌个性,让品牌个性赋予消费者一些逼真的东西,这些东西会超越品牌定位。品牌个性也使品牌在消费者眼里活起来,这些元素能够超越产品的物理性能。
品牌是什么与不是什么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将每一个品牌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有很多是共性的东西,个性却很模糊。这也是造成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强势区域的主要原因。因为个性不突出,真正比拼的更多的是谁的代理商厉害,谁的市场推广力度大,谁的客情关系好,谁的终端陈列好,谁的促销做得好等。所以,说我们的品牌在某某地区强势,往往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品牌形象建设得多么到位,更多的是因为在这个地区的市场资源有优势,品牌之间比拼的是促销力度。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也更多地建立在终端的推动方面。
品牌主张是一种市场承诺,它极力在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我们从品牌主张和品牌形象的关系上讲,品牌形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牌主张的诉求。成功的品牌传播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就是不可背离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张。纵观国际成功的知名品牌,无一不是如此运作。可口可乐的时尚进取的核心精神品牌主张永远不会改变;舒肤佳的核心价值主张是“除菌”功能,“一切为了家人健康”成了目前市场传播的主题语;佳洁士的核心价值主张“防止蛀牙”,其每一则广告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万宝路的粗犷、豪迈的拼搏精神,一直延续了50多年仍显无穷魅力;“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是人头马的品牌主张,它给人们带来的品牌形象就是“如意、吉祥”的酒。诸多例子举不胜举。
对葡萄酒品牌来说,一定要提出某种主张,明确核心价值。我们的一切市场行为都应该仅仅围绕核心价值主张来演绎。品牌主张其实是消费者主张,只有准确的品牌主张才能和消费者发生共鸣。其中主要表现为情感营销和感召营销。情感营销是品牌个性的表现手法,也是品牌在创意及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通过新颖、形象的创意思路,通过丰富多彩、生动的执行手段来演绎品牌的风格,表达品牌的主张,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目的。情感营销的核心是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并借参与产生互动,让品牌感受消费者的感受,让消费者感受品牌的感受,从而促使消费者接受品牌所传递的信息,并产生消费的兴趣。品牌互动更多地和消费者进行互动,这要更多地使用公关手段。感召营销将充分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口碑相传,将品牌地位进一步树立,形成一种潮流、一种风向,从而产生更大的购买力。
未来只有真正懂得品牌运作的企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预测什么都不是。我们自己是什么最重要。
在葡萄酒的发展中,任何企业都要明确“我是谁”!我无意攻击任何企业,也无意去做没有根据的肆意评说。真正我所希望的:正式现实,直面自己!
预言有多远,也许我们就真能走多远!
第五篇:对中国葡萄酒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对中国葡萄酒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预言,我们从不相信,又经常轻信。
在世界历史上,法国预言家若查丹玛斯被世界公认为伟大的预言家。虽然我们不相信,但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万一他是对的呢?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所以造成了什么都可以相信,什么都可以不信。
有两种东西始终在我们的心中存在:希望和担忧。预言能带来希望,解除担忧,也能带来担忧,毁灭希望。结果出现时,新的预言将会再次产生。
事物在转化,好事可以变坏,坏事可以变好,好与坏的区别源于价值取向。好预言可以催人奋进,坏预言能提供警醒,它们都是有价值的。
预言有多远,也许我们就能走多远!
葡萄酒全球化3.0即将到来
洋葡萄酒在我国目前还是非主流。我国葡萄酒市场占有率的前十名全是国产品牌。但进口葡萄酒的销量却在飞速增长。2005年,广州、天津、上海、宁波等海关进口葡萄酒的增幅达到了45%,远超过国产酒的增长速度。
2006年九月,由ASC代理的意大利班菲葡萄酒正式进入中国。作为2006“中国意大利年”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八届中意国际葡萄酒展览会于11月23日在上海举行,有100多家意大利及国际酒商参展,意大利国家农业部部长作为特邀嘉宾亲临出席开幕式和中国媒体新闻发布会。
2006年10月26日,由葡萄牙商务专员公署、葡萄牙酿酒合作社联合总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广州分会主办,以“品尝葡萄牙优质酒”为主题的“葡萄牙酒展示与品试会”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来自葡萄牙国内的九大酒商代表、相关机构领导、行业协会负责人、酒类进口商、经销商、专业品酒师、媒体及广大葡萄酒爱好者到场品试交流。葡萄牙国家帝国酒业公司融合了国内众多企业,在上海成立了大葡大美酒业公司,进行中国市场的整体拓展。
自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智利时同智利总统拉戈斯共同宣布建立中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开始,中智双边关系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中智关系已进入了实质性的全面攀升阶段。2005年底,来自智利的葡萄酒“卡门”在深圳举行品牌推广酒会,标志着葡萄酒出口量全球排名第五的智利加大了在中国酒市场的推广力度。2006年5月25日,深圳彭年酒店迎来了来自智利爵士佛南岱葡萄酒品鉴会。随着中智正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将有92%的智利商品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方面也将有近50%的商品零关税进入智利市场。
美国的葡萄酒主要产地在加州,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厂就在加州。加洲葡萄酒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早在2000年开始,便已在多个省市组建起“中国经销商网络”,加州红是最早被中国人认知的葡萄酒以之一,虽然近年来在中国市场表现并不如意,但“加州红”的品牌知名度依然是深入人心。
法国葡萄酒早在国人心中打下烙印。法国三大财团之一MAAF集团旗下的品醴汇有限公司已在北京宣布成立,随同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外贸部长拉贾德、运输部长贝尔潘等法国政要到会表示祝贺,预示着法国红酒开始高调进入中国。其实,早在2000年开始,中法两国唯一的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中法庄园便已落户沙城。
2005年5月,“吉马阿根廷加富葡萄酒品酒会”在厦门宏都大酒店举行。阿根廷是世界排名前十的葡萄酒生产地,全国有2000多家酒厂,年出口42万箱到世界35个国家。加富品牌的酿造厂家,是阿根廷第二大葡萄酒厂。首次登陆中国市场的加富葡萄酒,选择最具实力的酒类经销商之一的吉马集团作为总代理。他们对合作伙伴充满信心,表示要把这一品牌打响,传播到中国的各个角落。
正拟于3年内投资2.5亿元注册自有品牌并专卖澳洲葡萄酒的澳洲酒业有限公司对澳洲酒在中国市场的预期十分看好。据澳大利亚酒协的报告指出,澳洲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是澳洲最好的葡萄酒产区之一,日前该州政府发起了一项开拓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活动,旨在推进维多利亚州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目标是从现在的中国市场几乎是零的记录,发展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25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2005年元月5日,来自澳大利亚奥兰多公司的美森“无酒精”葡萄酒正式登陆中国。
南非葡萄酒早在2004年就开始进入中国,其中以南非柯林茨酒园为代表。柯林茨酒园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共占地250公顷,葡萄园里生长有各种葡萄,既有老龄植株,也有新藤。该酒园拥有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级酿酒师。柯林茨葡萄酒分为两个档次,即柯林茨葡萄园精选和柯林茨系列。
西班牙是世界上葡萄园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其生产的葡萄酒三分之一用作出口。按照向中国出口葡萄酒的数量,西班牙占第四位。从价值方面说,西班牙位于第六位。虽然西班牙产瓶装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只有5%~6%,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西班牙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也已经获得了众多中国消费者的青睐。2005年北京的“第三届西班牙食品饮品展”,让中国更多的专业人士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来自西班牙的味道和品质。其实,鉴于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潜力,菲立斯•索利司独资公司于1998年11月便在上海成立了菲立斯酿酒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000美元。这个项目倍受西班牙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的关注。该项目建成投产以来,以每小时6,000瓶灌装能力惠及中国及周边区域的葡萄酒爱好者。
据海关统计,2006年1—9月,我国进口葡萄酒8758万升,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91.1%,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进口量,继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其中酒精度较低的葡萄酒进口增势强劲,烈性葡萄酒进口增势较缓,进口大包装葡萄酒占主要地位,小包装可直接销售的葡萄酒进口所占比重较小。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酒企业从海外进口大桶葡萄酒原酒,在落地后再分装成小包装的葡萄酒出售。同时进口价格呈下降趋势,洋葡萄酒逐渐用低端品种挤占国内市场。目前,法国仍为我国高档葡萄酒的主要供应地,西班牙、澳大利亚和智利则成为我国进口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目前,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仅占国内酒类年消费总量的1%多,人均消费量约0.45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随着进口葡萄酒数量的不断增长,国内葡萄酒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
已经无需一一列举。西方国家市场的滞缓和中国市场潜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来不来中国已经是一个无须探讨的话题,而以何种形式来中国,设定何种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对全世界的葡萄酒企业来说,都是一块肥肉,只是有时我们把他当作骨头而已。中国在过去10多年里连续十位数的GDP增幅,已成为全世界葡萄酒消费的骄傲的大公鸡。我们一直在津津乐道着2008,仿佛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分水岭,我们已开始走向大国崛起,将成为未来世界葡萄酒的中心和殿堂。
谁都不敢怀疑中国市场未来葡萄酒的世界性,未来中国的消费者将会在几十个国家的上百种产品中挑选得眼花缭乱。而各个品牌为了取悦消费者,不单要使出浑身解术包括降价促销,还要突破营销传统,成为世界营销的经典。
全球版的3.0对我们都是好事。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平等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根本不需要预言,可以预言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将会生存下去,什么样的企业必将出局。
中国葡萄酒的冬天将在2010年左右来临
中国葡萄酒的蓬勃发展确切地说有十年多的时间了,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遭遇了不少的坎坷和寒流,也憧憬过美好的未来。一度,葡萄酒成为我们的希望,也成为新经济下的一种寄托。可惜的是,盲目乐观的葡萄酒企业,因为缺乏真正的危机意识必将遭遇一次严峻的市场考验。
第一:产区的核心竞争力
葡萄酒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商品,是一种文化商品产业。既然如此,它首先是一个产业。而葡萄酒的特殊性,必然具有产业集聚的效应。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看国外葡萄酒的发展,例如法国,其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殿堂,使全世界的酒庄都以此为榜样,其酒庄的产业集聚效应是重要的因素。他们在种植上一丝不苟、精心管理,注重微型气候,对采摘过程要求严格;在生产上严格等级划分,严格控制质量,按‘法规’进行生产。酿酒师专业程度高,养护师对酒进行护理,生产基地就是营销基地;在销售上今年卖明年甚至后年的酒,好年份特色酒进行拍卖,每瓶酒的档案资料完善;在文化上主张“少而精”的“精”文化,不为‘量’而牺牲“质”,突出庄园文化、突显个性,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参观、旅游、品尝、存储相结合。而反观中国的所谓庄园,大都是农民种植,企业收购;庄园多为粗放式管理,等级划分也不明确、不严肃、没有统一的标准,多为大规模、无控制地生产;追求‘量’甚过追求‘质’,酿酒技术不到位;在销售上大众媒介广告宣传为主,传播内容多空泛不实,追求短期利益胜于长远品牌建设,缺乏个性,千篇一律,功能单一,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操作手法基本雷同。
中国的几大产区,企业杂乱无章,绝大部分企业都在模仿、低价倾销。没有制定产区统一标准,更不能形成产区真正的特色。企业没办法,要生存,又没有大的实力,无法和知名品牌抗衡,只能“出奇制胜”,想些旁门佐道。政府职能部门也没办法,因为还要考虑社会问题。中国的政府职能部门所考虑的是两件事:一是招商引资,扩大就业;二是增加税收。在这种思考前提下,怎能将产区办好?产区的规模经营效益出不来,企业也只能依靠自己去发展。这里的隐患不但在于产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问题,也随时面临着产区的“崩盘”:一旦有哪个企业出了市场问题,例如假酒,整个产区将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是关于产区的粗暴种植。任何一个产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整体大环境和产区小环境决定的。但一个好的产区能否出好葡萄,还取决于产区种植的管理。一是关于病虫害的控制。我到过黄河故道产区,在实地采访中发现,那的产区病虫害很严重,种植期间,每隔10天必须喷一次农药,雨后必须再喷一次,否则病虫害会严重影响葡萄质量。我国很多产区都存在着病虫害,但产区管理问题令人担忧。二是为了利益而不顾质量。农民管的是我今年能卖多少钱,企业管的是今年能否收到葡萄,这种前提下,质量监控就会弱化,即使产区再好也无济于事,它是一个整体管理的问题。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才到。目前,我们的产业还不成熟.只有各个产区的集聚效应出来了,我国的葡萄酒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
第二,行业标准问题
我们的行业标准总是难产。但是,没有阵痛就没有新生。什么是标准?标准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我们承认制定标准要结合现实情况,但我们的标准一直都是“双轨制”。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讲“人情世故“的国家,非常重感情,这就难免感情用事,所以也就难免浮于表面。标准的制定的确没那么容易、那么简单,国际标准我们还不能立即全面适用,但就连国内标准是否已经推广得很好、落实得很到位呢?我看未必。企业自身的标准依然在大行其道。
自古以来,没有规矩便没有方圆。是先要规矩还是先要方圆?先有方圆就会没有规矩,只要规矩不要方圆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问题更在于有了一个并不严格的规矩或者有了规矩而没有严格执行,都是会出问题的。以前的规矩我们都能理解,但以后不行了。随着和国际市场的不断接轨,我们不能在自己单独玩了,要大家一起来玩,大家玩才是真的玩。一起玩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游戏规则。我们越来越不是规矩的制定者了,谁是?消费者!如果你的规矩不符合消费者的评判,对不起,我们不参加。那时,我们的企业只能迎风流泪,徒叹上天了。
2008年是我们多么期盼的一年啊!这一年,我们的企业希望能有一个漂亮的收获,赚得钵满盆满。但,国外的众多企业也在筹划着进入中国,这是一个分水岭,对他们而言,2008年是进入中国的大好时机。而2008年以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充分地将5000千年的文化展示给世界,也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展示给世界,用毛主席的话叫“当惊世界殊”!全世界人们都发现,原来中国这么富有,消费葡萄酒这么大方!于是我们成为世界葡萄酒企业的新大陆,他们蜂拥而来,向恶狼一样地蚕食我们的市场。但我们消费市场这块蛋糕的成长还没那么快,但突然多了那么多人来分,于是在眼花缭乱的诱惑面前,消费者选择余地大增,“只要最贵,不要最好”、“只要国外,不要国产”、“只要好喝,不要文化”!
第三:产品质量问题
“不是我知道,只是大家都不说”。看来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走向世界了。据海关统计,2006年1—9月,我国进口葡萄酒8758万升,比去年同期增长91.1%,已超2005年全年的进口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酒精度较低的葡萄酒进口增势强劲,烈性葡萄酒进口增势较缓,进口大包装葡萄酒占主要地位,小包装可直接销售的葡萄酒进口所占比重较小。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酒企业从海外进口大桶葡萄酒原酒,在落地后再分装成小包装的葡萄酒出售。同时,进口价格呈下降趋势,洋葡萄酒逐渐用低端品种挤占国内市场。
这些数字有多少水份,我们不知道。但向来是只会多不会少。国外企业已经先从原料上逐步控制我们了。我们的国产品牌的酒瓶中有多少是装着外国原酒?只有企业自己才能回答!消费者不知道。但,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都接触过很多消费者,我们自己也是消费者,我们很清楚“物美价廉”对我们的意义。我们的很多企业只是做到“价廉”,还不能做到“物美”。只有价廉没有物美,消费者不会买单;只有物美而没有价廉,市场也不会做大。
第四:营销手段问题
中国是世界生产大国,是世界“生产工厂”。手机,汽车、服装、鞋等很多行业都在中国生产,但全球100个知名品牌的排名中,没有一家是我们中国的。我们的历史进程使我们的品牌意识低下、营销理念低下。92年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才迎来了大发展的10几年。我们的酒企业特别经销企业,整体的素质都不高,都在摸索中前进。真正对品牌、对营销的理解还需要提高。虽然我们承认国内市场目前的确有些招术有效果,但毕竟不能长久,不能适应真正的竞争。要知道,我们的竞争还没有真正来临。促销战、价格战、注重包装已经将我们的企业领到了死胡同。企业可能投资一个新公司,花了1个亿,但在品牌建设上、精英营销人员队伍建设上稍投入一点都舍不得。可口可乐值多少钱?670亿美元!谁到过可口可乐工厂去看?看看我们企业的介绍,全部都展示其基地的美丽,设备的先进、引进国际名种、酒窖怎样大,有多少个橡木桶,但很少在“营销队伍上”、“组织管理上”上真正投入。顶多招聘一个高级营销老总,期望个人英雄主义的诞生,期盼他可以振臂高呼,可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在战争中,没有军队的战斗力,只有一个光杆司令能打退敌人的雄兵吗?!要不就妄想找一个策划公司,一劳永逸,连营销总监都省了。当策划光环兑下时,老板黯然泪下。谁也不怪,只能怪决策人自己。
稍稍有点成绩的企业或者经销商,开始盲目乐观了。有钱了,以前的苦日子过去了,所以要谋划进军其他产业或者扩大经营了。但先看看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到底在哪?有没有建立呢?市场份额占了多少?营销队伍稳定吗?组织的管理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强吗?然后再考虑其他的吧。
我预计,在2010年左右,世界知名葡萄酒国家将全部在中国开拓市场,其中法国和中国企业展开大量的合作。同时,法国五大酒庄的产品将全部正式进入中国。其他酒庄的产品也分别在各个区域市场找到了经销商。法国开始使用“葡萄酒外交”,通过宣传推广扩大在国内影响力,并成为中国葡萄酒的首选国家品牌,预计占了5%的市场份额。意大利葡萄酒除了向国内输入原酒外,纷纷在国内出售成品酒,其第一品牌优尼特及其他品牌将加大推广力度,并在全国推广其“物美价廉”的主流产品,销售额将突破5000万以上;葡萄牙国家葡萄酒将以整体打包的方式进行中国,其国内的120家庄园将在葡萄牙帝国酒业的带领下,在中国开设“葡萄牙国家葡萄酒专卖店”,其上海的大葡大美公司,将投入巨资整合国内资源,占领中低端市场。澳大利亚葡萄酒将以品牌入股的方式和中国企业合作,其采用高超的营销手段,和中国最知名的几个大经销企业合作,快速将品牌在终端推出,并利用中国经销商的渠道优势和推广优势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场优势。智利的葡萄酒除了成为中国重要的原酒输出者外,利用此便利,知名品牌必将搭顺风车,将国内知名品牌打入中国。而美国、阿根廷等国家也都纷纷挥舞手臂,进军国内市场。西班牙更不用说,其不但扩大在中国的分装线,还将和中国品牌以合资的方式进入终端市场。而国内企业将在内部混战的情况下,无暇顾及,最后只有优秀的大品牌才能抵抗,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严重危机。
树欲静而风不止。葡萄酒的危机不是别人强加于我们的,中国企业想躲也躲不掉。与其整天白费心思察言观色琢磨市场的底牌,不如老老实实按毛泽东的主张办:实实在在按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中国的葡萄酒企业,赶快做好“过冬”的准备吧!
惟有创新才有突破
其实地上本来有很多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当今葡萄酒市场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以后,产销量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是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从20万吨到43万吨,表面的数字是增加了一番,但我们却用了10几年时间。虽然未来的增加速度将会更快,但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较,和人均收入的增幅相比慢得多。近年来,由于行业的未来美好前景,吸引了众多业外资本的进入,这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但纵观近年来业外资本的表现,都不尽如意。从品牌角度看,还是“老三样”占据上风,新进品牌除了威龙的稳定发展趋势外,其他的都没有上佳的表现。而张裕、长城、王朝三大品牌在市场的表现上也差强人意。
张裕的文化是最深厚的,其品牌价值也是最大的。在近年的推广中,其百年的品牌文化演绎得是相当不错,也采用了新颖的营销手段。同时在弘扬葡萄酒文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别对自身的葡萄酒文化的传播上下了一番功夫,也在企业和产品创新上推陈出新,可圈可点。但品牌定位依然模糊,品牌个性不够鲜明,导致在传播中显得品牌还是不够“活”,不能传递给消费者一个鲜明的诉求。而长城作为中国葡萄酒的一面旗帜,近年来也不断在创新产品和形象,特别华夏长城的产品创新更值得称道,也为长城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企业的背景问题,导致部分精力放到了内部的整合上,三家长城相互之间便是竞争对手,从某种意义上是有相互促进的功能,但在终端中也相互打击,无形中削弱了整体品牌的竞争力,也是滋生众多假冒伪劣的温床。同时“大长城“品牌的形象塑造还要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显得后劲不足,如果不是多年的“底子”,恐怕早已面临严重危机。王朝的历史条件很好,当初的合资的确让其获得了很多的竞争资本,特别2000年前,王朝的市场影响力很大,但随着长城和张裕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后起之秀例如威龙、新天等企业的市场争夺,使王朝的市场大受影响。但问题还在于王朝自身。其守旧的市场策略和落后的品牌市场建树意识,导致王朝市场的尴尬局面,仿佛掉在半空,不知所措。
其实,对现在的市场而言,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并不成熟。纵观近年真正发展起来的品牌,都是因为“创新”而取得突破的。从众多企业的表现上来看,例如王朝当初的崛起和创造性地和人头马的合作有直接的关系,张裕和当初的几款产品的获奖及近年的“解百纳干红”的开发,卡斯特的合作,酒庄建设密切相关。而长城也和其中国第一支干酒的成功研制、高档年份酒的开发,产区概念的引进、专用标的创新等相关。而威龙正是当时准确地把握了市场中甜型酒的机遇,并在瓶型、价格、营销手段上创新,才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而后进的很多品牌在“创新”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新天的产品质量并不比其他大品牌差,云南红的营销做得也非常优秀,香格里拉的形象做得比所有品牌都要好,茅台、五粮液的母品牌价值都很高,渠道和经销商的优势也很明显,资金也不缺,但还是很难发展起来。丰收已经在北京固守了几十年,形象一直是比较落后的,市场也总在徘徊。其根本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于创新环节做得不够。谈创新并不意味着不要扎扎实实的市场执行,这种创新并不是不合时宜地创新,而是真正能引导市场的创新。可以说,如果有企业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成就,特别是“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上。
未来的市场,如果三大品牌不能很好地创新,依然会被其他品牌赶超。而所有后来者想居上,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它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有什么样的创新思路”!
懂外语的人才才有更大的发展
这个结论有点“偏”,但我认为是对的。葡萄酒是世界性的,而且葡萄酒在中国是“泊来品”。一方面,未来的世界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互通有无,使得整个产业相互融合,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的葡萄酒行业的发达程度要远高于我们,而且国外企业和品牌也会在未来5年中大量进入中国。中国人一直有一个“谬论”:认为我们既然是主体,外国商人就应该学习汉语。其实,在世界上英语已经成为“准通用”语言,虽然我们承认这里有一个民族文化的问题,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大度一些。目前中国世界工厂,国外看中的是我们廉价的劳工。我们的工人只顾生产,根本不可能涉及到上下游,至于生产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回事一概不知。我们如果和印度比较,我们的竞争力非常令人担忧,印度的主要语言便是英语,他们和外界的接触反倒比我们还多。我们的人员根本看不懂英文,不能有效及时地了解世界情况。中国文化现状,可能美国人研究得表比中国人还厉害,甚至更客观,而我们对外国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例如我们的企业人员、市场从业人员如果上专业网站,只能看看国内几个老掉牙的葡萄酒网,这些网站都不是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办的,所发布的内容也绝大多数都是相互之间抄来抄去,虽然这不为过,但如果我们人员的英文水平可以看懂英文的话,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全世界的市场状况。其次,中外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强,只有那些懂得外语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沟通。
终端难以制胜,界定消费者价值将成为关键
沸沸扬扬的终端制胜已经活跃了几年,至今仍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对此大肆鼓吹。其实,任何营销学说和营销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无论是学院派的不断总结和提升,还是实战派的经验积累和应用创新,我们都不应轻易的厚此薄彼。因为每一种说法都有其道理,关键是注意它的前提。
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上成功的企业和经销商,固然有其当打之年的智慧的一面、高瞻远瞩的一面,但也有一些是误打误撞。真正有能力的人可以不做老板,我们的“老板”有一部分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已经面临死亡,我还怕什么?虽然瞎猫碰到死老鼠并非不存在,只是再好的运气,也不能保证你能把把赢!于是,企业虽然可以做大,市场可以发展,但大浪淘沙,剩下的寥寥无几。
首先,终端制胜策略的运用是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背景。只有一个兴旺发达的、蓬勃发展的产业才能使终端制胜更显威力;其次,要有产品支持。没有一个过硬的产品基础,终端制胜注定是昙花一现;第三,终端制胜能否成功还取绝于渠道特点和策略。象目前葡萄酒行业普遍采用的层层经销制度,很难实现终端制胜的效果;第四是系统组织管理能力。没有一个协同作战的系统化组织管理,终端制胜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的企业和经销商很多没有注意到上述情况,最后比拼的只是谁的终端陈列得漂亮,谁的上架产品多,谁的产品摆放得有水平,谁的堆头做得好,谁的促销奇特等,即便如此,效果也并理想。
终端制胜的确很重要,但它只是整体营销当中的一个层面。我们众多的中小企业,连一个象样的销售部、营销部门都没有,何谈终端制胜?我们的经销商制度也没有真正扁平化,层层叠叠的经销商,谁会去下功夫做终端?终端制胜对物流和现金流要求很高,那些现金流和物流都不足的经销商如何进行终端制胜?企业自身有没有能力运作终端,这至关重要。所以,如果没有价值链的高效运作,那么终端制胜基本上就是无稽之谈了!
经销商操作一个品牌更多是关注自身能够直接获利多少?边际效应怎样?所需要承担的风险有多少?在此种情况下,重点在于企业能提供什么,经销商能赚多少钱?赚在哪里?
目前没有真正得到认可的品牌,是因为我们的品牌文化并没有打动消费者的内心。消费者购买产品和这个产品的质量多么多么好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就象香烟,吸烟者都知道有害,但因为能给他带来其他方面的价值,所以照抽;喝酒的基本都知道葡萄酒有益健康,但该喝啤酒还得喝。我们承认产品属性对消费者是有价值的,在某些特殊商品上是决定性的,但对于葡萄酒来说,更重要的在于如何界定消费者价值。只有对消费者价值真正地关注,由此而制定的品牌推广策略才更有效,才能逐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才能真正地实现根本性发展。
昌黎、烟台产区将面临危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1998年新年,山西朔州震惊全国的假酒中毒案致使住院治疗病人220人,其中数十人伤残,27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假酒事件在全国乃至世界造成极大的影响,惊动了政府最高层人士。而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山西白酒业。1997年通化市有小葡萄酒厂不过几十家,到2001年小酒厂发展到了200多家。2002年12月1日,央视《新闻30分》节目对通化市的一些小葡萄酒厂大肆掺水勾兑生产劣质葡萄酒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曝光,通化的葡萄酒形象在全国从此一蹶不振.2005年广州“5·11”毒酒案恐怕还有人记忆犹新。虽然尘埃落定,但其最终酿成14人死亡、10人重伤、15人轻伤、16人轻微伤的重大悲剧依然警醒着人们。
昌黎和烟台都是中国知名的葡萄产区,其周边的葡萄酒生产企业也大多打着整体产区的旗号。烟台是我国最早获得原产地保护的葡萄酒产区。烟台的传统产区主要分布在蓬莱、龙口和福山等县市。1992年在张裕公司迎来百年庆典之际,烟台又被国际葡萄酒组织授予“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城”。与此同时,威龙、华东、烟台中粮长城等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使胶东半岛成为我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之一。蓬莱的葡萄产业近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葡萄酒生产企业35家,葡萄加工能力达4万吨。中粮集团、天津王朝等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在蓬莱投资。
2004年6月,“昌黎葡萄酒”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这是继烟台葡萄酒之后,我国第二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葡萄酒产区。全县葡萄酿酒企业总数已达24家,葡萄酒年生产规模6.6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干红葡萄酒和干红原酒生产基地。昌黎有三百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素有“花果之乡”美称,被授予“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等称号。
这两个产区目前都是中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区,无论是产区的规模、历史、企业产值都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将产区适当放大,加上其周边的企业,在全国更加举足轻重。然而,存在的如下问题,将让这两个产区面临危机:
1、管理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能按照标准生产?生产的产品都符合国家、国际标准?这个问题看似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的企业都获得了生产许可证,都有卫生检验检疫证书,甚至很多还通过了ISO9000、14000等国际质量、安全认证,但需要引起当地政府警惕的是:越是这种环境越容易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我们的执行部门、管理部门在发证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任何疏漏?即便是真没有,那么也不能保证企业不造假。我们的检查要多长时间一次?怎么检查的?按照常规推测,弄虚作假的现象,人浮于事的现象存在的可能性极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惯成了“惯例”,常规成了“标准”,恶性循环就出来了。“马后炮”是中国多年的传统,“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出问题心不甘”,与其出问题时总结,不如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2、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值得警惕:一是酿造过程中的质量把控,二是原酒勾兑。酿造中的质量把控包括从葡萄酒收购开始。现在的葡萄种植不可能不上农药,许多企业收购葡萄酒直接破碎进入发酵罐发酵,一是省事,二是赶时间。很多农药都随着葡萄一起进行发酵,这也是有些企业不得不购买国外酵母进行推动发酵的原因,因为我们的酵母已经没有能力发酵了,可见农药之厉害。农药的残留及物质转化虽然也符合国家标准,但隐患很多。其次就是直接从国外进口原酒然后直接勾兑的,这并不能保证有害物质的侵入和转化。更严重的是,如果为了节约成本,往酒中加其他的物质,后果可想而知。
3、模仿长城
这些产区都有一些企业从公司注册开始就进行假冒。例如注册长城华夏中粮等等公司都很多,而且是在香港注册,所以明目张胆。更多是直接设计成可以和长城品牌商标相混淆的商标,例如都有长城图案,只不过不同表达而已,但很象。同时模仿一串有些相似字母的英文名称,从远处看就是长城,从近出看也象长城,对于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来说,便会十有八九误认为是长城。这些企业要的就是这效果,也只有这种效果,才有可能销售出去。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是公开化的。每年的糖酒会上,我们都能发现明目张胆的许多企业运用这种方式。
4、贴牌问题
有些企业经过几年经营,发觉做品牌太累,而且也很难做起来,就干脆只做贴牌。而有些企业从一上来开始就只做贴牌。贴牌的很多生产企业属于“来者不拒”类型居多,只要你要的类型,我们基本都有,往上的,可以进口好原酒;往下的,只要喝不出人命来都可以生产,这难免会乱。
现在,只要有关系,很多事情都好办,在中国不是葡萄酒的现象,而是国家现象。所以我们的奖牌可以花钱买,证书可以花钱买,认证可以花钱买。这就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保证假冒伪劣的没有,假如有一天,昌黎或者烟台的某家企业或者某个品牌被查出问题,影响的将不但是一家企业,而是整体产区;受害者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中国葡萄酒!
高端品牌必将崛起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箱包类的全球顶级品牌路易•威登,曾是拿破仑皇后的专宠。夏奈儿、迪奥、纪梵希、欧米伽等品牌旗下更是拥有诸如戴安娜王妃、麦当娜、奥黛丽·赫本、舒马赫等众多国际重量级人物。《福布斯》杂志凭借每年对世界与中国富翁的排名在商业界颇有权威性,在2005年的奢侈品牌的排名中,国际顶级烈酒品牌绝对伏特加在排行榜中独占鳌头。
全球第一大奢侈品集团——法国LVMH集团由于看好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该集团旗下的高档连锁箱包店品牌“路易•威登”已在中国开设13家分店。2006年在上海和深圳开幕的奢侈品展览会,成交额都出乎意料。奢侈品是一种现象,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主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社会就是由一个个的“圈子”组成,奢侈品的就是富人的圈子,有钱人的游戏,这个游戏不但经久不衰,而且愈演愈烈。
奢侈品品牌是靠梦想来支撑的,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赢利”概念。在社会中,奢侈品包罗万象,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严格地说,奢侈品是给小众服务的,其影响的也是小众的圈子。但因为“人性”的特点,“炫耀、尊贵、满足”等需求心理,使得奢侈品也必须在圈子里外都有所体现,正因为广为人知但很多消费不起,才更加显得珍贵。目前每一个行业都有奢侈品的代表,从化妆品、服装、汽车、手表、皮鞋乃至打火机,它不是一个物质属性,而是精神属性。
喝酒往往喝的不是酒本身,而是喝的一种品位,一种格调,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所以酒这种产品是非常注重品牌价值体现的,而奢侈品的酒品牌将是它的极致。从目前看,基本都选择的是世界知名酒庄的珍藏品或者国外的知名品牌。而从国产品牌来看,还不能满足需求。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毕竟是葡萄酒的“落后国家”,象法国等葡萄酒强国有着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和国内的品牌打造也有关系。打造奢侈品的酒类品牌,不能用大众化手段,它要求的是“细节”和“稀有”,从里到外的“精致”,并且在传播中更多地使用“多拉少推”的方式,利用口碑传播,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主张。从目前国产葡萄酒来看,打造一个高档的酒类品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的,但对象张裕、长城、王朝这三个品牌来讲,其实缺少一款真正能代表品牌的高档产品。可以预见,谁先开发出来,并在品牌运作上到位,谁就能抢占国产品牌的高端位置。但这个品牌不能再用原来的品牌名称,必须从新起一个副品牌,避开主品牌的大众化因素。
中小企业有50%以上将面临危机
中国葡萄酒生产企业约有400家左右。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有的活得还算滋润,但总体活得都并不舒服。特别是在未来几年,将面临严重危机。未来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必将遭受淘汰。随着行业的逐步成熟,市场竞争的重点也越来越上移。过去单纯靠产品、靠广告、靠促销、靠模仿等可以生存的企业,必然面临危机。90年代以前是产品竞争阶段,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创新的概念可以引导市场,可以成功;2005年以前是品牌竞争阶段,大家都在树品牌,只有品牌树立就可以有市场;而来将会是在品牌竞争基础上的文化竞争,企业之间比的是品牌文化,他的要求更高,没有深厚的品牌文化根基,难以立足。
企业的经营应该每一个天都如履薄冰,随时感受危机的存在才能未雨绸缪,不断地在化解危机中发展。这种危机意识将决定了企业之路的长短。我们的很多中小企业每天看着自己的财务报表增长了多少,但不知道增长背后的隐患。今年新开了一个客户,多卖了5万箱,内心是一种喜悦,以为多赚了。每天大脑中考虑的是开发一个什么的产品才能多赚些钱,A代理商要一款7块钱的产品,我就给你开一块7块钱的;B代理商要一款6块钱的产品,我就开一款6块钱的产品,包装自己可以去做。我们的很多中小企业做了很多年,竟然连一个象样的销售队伍都没有、一个象样的内部管理机制都不健全,何谈未来竞争力?
从世界行业发展历史来看,一个不成文的规律是:一个产业的发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一定要由一批企业的生死来推动。最后的大浪淘沙,剩下的企业各具特色,分割市场的蛋糕。例如美国可乐的发展,最初至少有几百家相同的公司最后都死掉。中国当初的7大可乐也不得不在两乐面前低头,要么死掉,要么被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不得不和国外合资,目前市场上的品牌完全属于国产的寥寥无几。其间,众多品牌的倒下,为后来者敲响了警钟。市场是残酷的,市场从来不同情弱者。
葡萄酒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它不能脱离产品属性随意生产。先天的条件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例如企业绝大部分要分布在葡萄产区,不种植葡萄的地方出产葡萄酒很难被消费者接受。而未来大品牌将不断地进行市场垄断,目前长城、张裕、王朝、威龙四家企业已经占了行业总销售的60%以上,这一趋势还会越来越大。而二线的其他品牌凭借多年的基础也会拼命地进行根据地市场的维护和新市场的拓展,再加上国外品牌大量的涌入,未来势必会有2-3个国外品牌以高速成长来抢占一定的份额,那时,我们的中小企业的品牌将不得不缩小市场范围,不断地向三级市场扩展,随着三级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看来无处可逃了。巨头企业的不断扩大,将导致中小企业的日子日益艰难。
任何行业在同一属性的品产品中,消费者真正能记住的品牌不会超过5个,经常能记得的也就3个左右,我们的中小企业,请自己看看,我们能不能被消费记住?!
2-3年内将出现一次行业整体危机
中国葡萄酒行业象是在没有喷发前的火山,必将在未来2-3年内爆发,由此行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鸡蛋有人造假,猪红是用无血有毒凝胶制成,海带子有毒,连肯德基也中了苏丹红的招。只要翻翻报纸,有关问题食品的新闻让人眼花缭乱。看到层出不穷越闹越多的问题食品,我们即忧心又茫然。忧心是因为不知道已经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有多少是干净的,多少是问题食品,而且将来还会吃进去多少?苏丹红**未平,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又发布“丙毒”警告,然而“丙毒”的危害在中国还未引起重视。
葡萄酒是一种食品,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如果不是<新闻30分>的嚗光,我们是否现在还在饮用通化造假酒厂的酒?并还在自以为高雅?而那些造假的企业难道自己不知道吗?不可能!难道周边的企业不知道吗?不可能!难道主管部门一无所知吗?不可能。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三是食品生产经营中严重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问题;四是食品工业应用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五是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
2006年,某杂志报道了对河南一县市售葡萄酒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方法是采用液相色谱法抽查39份葡萄酒,对其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39份葡萄酒合格率仅为28.21﹪,其中全汁葡萄酒合格率为40.91﹪,非全汁葡萄酒合格率为17.65﹪。结论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和加强企业自身管理,以确保葡萄酒的卫生安全。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年某期对浙江一城市市场销售的葡萄酒进行了色素及甜味剂使用情况调查。调查的45份葡萄酒合格率仅为26.67%。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在一份发布的葡萄酒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结果上显示:一成多葡萄酒产品质量不合格,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8.5%。此次质检总局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吉林、上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8家企业的78种产品。
葡萄酒属于发酵酒,国家强制性标准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发酵酒中不得添加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不得添加合成色素(苋菜红、红米色素)。抽查中有个别产品检出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和合成色素苋菜红。葡萄酒中添加甜味剂,会影响酒的真实属性,降低葡萄酒的品质。
无需再举例子,你翻翻报纸,上上网,我们的质量安全问题有多少?它不是一个企业的现象,已经是一个行业现象,甚至成为内部的潜规则。今日,国外已经发现了很多葡萄酒中含有的不良物质,其中有关机构正在调查,虽然标准有所不同,但结局将会一样。中国葡萄酒企业,在利益的诱导下,恐怕依然会熟视无睹。
5年内,将由2-3个国外品牌占据前10的位置
在前面的表述中已经列举了众多国外品牌正在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殊不知,这是其中一小部分。单单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五个国家就至少有上万家规模经营的葡萄酒生产企业。无论在酿酒理念还是产品质量、产品特点,都不是国内企业所能比拟。其中有些企业的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产品不但口感、色泽乃至包装都非常抢眼,其中某些产品已经具有几十年甚至更长的历史,获得了国际多次大奖,并已经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畅销了很多年。这些酒目前还都没有进入中国。一旦进入,必将对国内葡萄酒产生强大的冲击。同时,关税将进一步降低,其他方面的税收也将逐步放低,而原本这些国外优质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并不高,随着税收的不断走低,这些企业的产品价格优势日益明显,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越深入,便越会增加对国外葡萄酒的信赖感。
未来5年,这些国家的葡萄酒主要品牌都将进入中国,他们不是不懂中国的“玩法”,只是在思考是否符合自身的品牌文化。而一旦它们想出手,必将产生强大的竞争力。据悉,澳大利亚的黄尾袋鼠运用“蓝海策略”成功地进入美国市场后,在短短的3年时间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第一品牌,年销售量已经达到400万箱以上。其负责人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中国,他的意思是进入中国还没有到时候。他们觉得中国的市场还不够规范,特别是还没有一家大经销商具备和他们合作的实力,但已经在秘密地筹划。可想而知,一旦他们运用独特的手段和策略,加上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秀的品牌形象,国内有多少企业能抵挡?西班牙的雪莉酒历史悠久,产品深受欧美国家喜爱,连莎士比亚都情有独衷,他们已经在上海设立了“品牌管理机构”,正在积极拓展市场。葡萄牙的马斯凯特地区的葡萄酒,一直被英国等国家的人们所喜爱,已经畅销了几十年。世界上的好酒多之又多,只是我们了解得太少了。
未来市场上的葡萄酒,将会形成高档葡萄酒看法国,中低档葡萄酒看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的局面。在产品上也会形成高档品牌选择法国知名酒庄的品牌,中低档品牌选择其他国家的“半干型、半甜型”的葡萄酒的局面。半干型、半甜型葡萄酒因为其适口性很强,必将深受普通消费者的喜爱。人们不再讲究为什么要喝、必须怎能喝等问题,而这种观念的更新将大大有利于国外大众化品牌的发展。
品牌力决定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葡萄酒企业格局依然是“老三样”统领市场,二线品牌力争上游,三线品牌苦苦挣扎。从企业的市场整体表现看,更多倾向于终端操作,而在品牌建树上显得意识比较落后,手段不足。在市场初期,终端操作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发展也迎来了瓶颈。这个瓶颈可以总结为企业理念问题、文化问题、战略发展方向问题、差异化定位问题、执行力问题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原因。但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来源企业品牌的形象塑造。
品牌形象塑造的核心首先要归结为企业的品牌定位。对葡萄酒企业而言,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其实是明确的,但在品牌的定位上却很模糊,至少在市场上的表现是这样的。我们的企业品牌,几乎都在诉求“产地、品种、原料、工艺、历史、文化”等等。这没有错误,但不应该将此作为所有的核心。上述这些条件,是酿造好酒的前提,但绝对不是“消费者购买的理由”,消费者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这些。我们要深究品牌个性的购买动机,从而明晰品牌个性,让品牌个性赋予消费者一些逼真的东西,这些东西会超越品牌定位。品牌个性也使品牌在消费者眼里活起来,这些元素能够超越产品的物理性能。品牌是什么与不是什么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将每一个品牌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有很多是共性的东西,个性却很模糊。这也是造成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强势区域的主要原因。因为个性不突出,真正比拼的更多的是谁的代理商厉害,谁的市场推广力度大,谁的客情关系好,谁的终端陈列好,谁的促销做得好等。所以,说我们的品牌在某某地区强势,往往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品牌形象建设得多么到位,更多的是因为在这个地区的市场资源有优势,品牌之间比拼的是促销力度。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也更多地建立在终端的推动方面。
品牌主张是一种市场承诺,它极力在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我们从品牌主张和品牌形象的关系上讲,品牌形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牌主张的诉求。成功的品牌传播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就是不可背离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张。纵观国际成功的知名品牌,无一不是如此运作。可口可乐的时尚进取的核心精神品牌主张永远不会改变;舒肤佳的核心价值主张是“除菌”功能,“一切为了家人健康”成了目前市场传播的主题语;佳洁士的核心价值主张“防止蛀牙”,其每一则广告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万宝路的粗犷、豪迈的拼搏精神,一直延续了50多年仍显无穷魅力;“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是人头马的品牌主张,它给人们带来的品牌形象就是“如意、吉祥”的酒。诸多例子举不胜举。
对葡萄酒品牌来说,一定要提出某种主张,明确核心价值。我们的一切市场行为都应该仅仅围绕核心价值主张来演绎。品牌主张其实是消费者主张,只有准确的品牌主张才能和消费者发生共鸣。其中主要表现为情感营销和感召营销。情感营销是品牌个性的表现手法,也是品牌在创意及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通过新颖、形象的创意思路,通过丰富多彩、生动的执行手段来演绎品牌的风格,表达品牌的主张,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目的。情感营销的核心是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并借参与产生互动,让品牌感受消费者的感受,让消费者感受品牌的感受,从而促使消费者接受品牌所传递的信息,并产生消费的兴趣。品牌互动更多地和消费者进行互动,这要更多地使用公关手段。感召营销将充分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口碑相传,将品牌地位进一步树立,形成一种潮流、一种风向,从而产生更大的购买力。
未来只有真正懂得品牌运作的企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预测什么都不是。我们自己是什么最重要。
在葡萄酒的发展中,任何企业都要明确“我是谁”!我无意攻击任何企业,也无意去做没有根据的肆意评说。真正我所希望的:正式现实,直面自己!
预言有多远,也许我们就真能走多远!
注明:本文属于有感于完美(中国)的经销商朋友说完美参与葡萄酒运营。他说,完美(中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扬州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与南非猎豹酒庄合资成立“完美(南非)酒业有限公司”,用以开拓南非葡萄酒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为中国消费者带来高性价比的优质葡萄酒。博主看重完美公司强大的营销网络和终端消费群体,完美公司涉足葡萄酒业,这对国内葡萄酒业上市公司总体上会带来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详情见完美公司网站报道http://
喜欢葡萄酒教育和文化的朋友欢迎去这个网站学习,http://www.aussino.net/index.htm
补充资料:
南非猎豹酒庄是南非鲁伯特(Rupert)家族旗下的酒庄。鲁伯特家族也是世界奢侈品品牌集团上市公司瑞士历峰(Richemont)集团的大股东(历峰集团旗下著名品牌:卡地亚、登喜路、积家、万宝龙等)。同时也是英美烟草公司的大股东。鲁伯特家族在南非拥有4个葡萄酒酒庄,其中猎豹酒庄年产葡萄酒360万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大型酒庄,该酒庄生产的优质葡萄酒,产量大,富有浓郁的花果香味,口感饱满,个性鲜明,性价比优异,是南非新派葡萄酒的代表,也是目前南非葡萄酒在华销量最大的品牌之一。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富隆酒业是其在中国的总代理商,上海朋友霍先生说,猎豹酒庄进军中国市场已有3年,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非常少,甚至不到1%。在上海市场,这个酒的认同度还是不高。我们经营来自世界10个著名葡萄酒出产国的200多个精品庄园, 1000多款名优葡萄酒。因为数量较多,所以不会专一的偏爱某一款酒。
据猎豹酒庄CEO顾海宁介绍,在市场分布方面,猎豹酒庄产品销往非洲占比25%,欧洲占比25%,亚洲占比10%,其他市场占比40%。2010年,在全球葡萄酒销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猎豹酒庄的销售葡萄酒75万箱,同比增长46%,在南非624家酒庄中排名第29位。
目前南非是世界七大著名葡萄酒产区之一,所产葡萄酒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近年来,南非葡萄酒业发展迅速,并瞄准中国市场。应邀出席“德克勒克中国行完美之夜”欢迎晚宴的南非驻华大使兰加博士指出:“葡萄酒业在南非的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并为南非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实质性贡献。这一行业自1994年以来,一直占据着南非重大经济改革和转型的核心地位。”“南非的葡萄酒产业有300余年的历史,将成为南非经济未来几年发展的缩影,合资企业的诞生将使南非酒商进入广大的、不断增长的中国消费者市场,我们愿为其提供全力支持。”
资料显示,完美(中国)公司目前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了33家分支机构、7家办事处、5000余家服务网点和授权专卖店。销售渠道完善,庞大的消费群,利于任何产品快速打开中国市场。完美(中国)公司总裁胡瑞连表示,与南非猎豹酒庄的合作主要看重该酒庄出品葡萄酒的品质与其家族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