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0(共)
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商务主管部门、科技厅(局)、财政厅(局)、铁路局、交通厅(委、局)、卫生厅(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厅(局)、环保局、食药监(药监)厅(局)、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为了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三绿工程”工作,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进一步加快推进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
发展有机食品产业,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对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城乡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对于规避国外“绿色壁垒”,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为此,要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我国有机食品产量提高5~10倍,优先发展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机蔬菜、粮食、畜禽、茶叶等。要结合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将有机食品产业发展与实施“三绿工程”和“菜篮子”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贯彻,积极推进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优先发展一批全国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快有机食品产地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步伐。
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各地要结合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十五”产业发展计划和环境保护计划的贯彻实施,共同制定有机食品发展规划,确定本地区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形成地方政府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加大发展有机食品的资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广泛吸收国内外资金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发展,在政策上积极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有关农业专项资金可适当向有机食品产业倾斜。
二、加强监测,严格执法,加强有机食品生产环境条件的管理
有机食品生产环境条件特别是产地,是确保有机食品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各地要加强对已被认证的有机食品产地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在一些本底生态环境条件好,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群众发展有机食品积极性高的地区,要积极引导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户申请开展有机食品认证;对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地域,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缓冲带或防护带,严禁在产地周边建设各类污染企业和工程,已建的要依法限期治理或搬迁,严防对产地的污染;对于国家确定的“菜篮子工程”和“三绿工程”生产基地及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出口产品基地周围的重点污染源,要依法限期整治,确保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
各地应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土壤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一批生态环境符合标准、适宜开展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的区域,积极创造条件,使其逐步转换成为有机食品基地。凡已被认证为有机食品基地(含转换期)或已确定为“菜篮子”和“三绿工程”生产基地的地区,应定期开展专项环境监测,并向当地政府报告基地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质量状况。对基地环境质量已不符合有机食品标准及“菜篮子”和“三绿工程”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实施;对经整改仍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要及时依法进行处理并向社会公布,确保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及“菜篮子”和“三绿工程”农产品产地的环境安全。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组织生产,严禁使用有机产品标准禁止使用的投入品;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要严格依据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进行认证,并对已认证的有机
食品产地符合标准的持续性进行定期跟踪检查。
三、强化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确保有机食品认证活动有序、规范进行
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开展有机食品认证,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确保有机食品认证活动规范有序进行,保证认证工作质量。要及时研究和掌握国际有机食品发展动态,结合国内外发展需要,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管理的法规与标准,努力形成国际互认机制,确保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发展我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培育一批具有较高质量和认证水平、能参与国际互认的认证机构;培养一批具备较高素质的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要按照市场机制发展一批有机食品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协助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的标准宣贯、培训和认证咨询,为有机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国家认监委要依法加强对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咨询和认证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依法加强对境外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在境内开展认证活动的监管,加强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认证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当前重点要对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我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四、积极引导,促进有机食品服务和消费市场的健康成长
良好的技术和信息服务,是确保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加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本地条件,逐步建立有机食品发展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各地要积极引导,鼓励公司和个人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商贸服务工作;要切实加强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示范和指导工作,对于企业、个人生产积极性高、基层政府组织得力、已初具规模的认证的有机食品产地,要进行重点指导、帮助;对有机食品产地建设、生产加工、商贸服务方面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要积极扶持、努力推广。
要加大有机食品的宣传力度,普及有机食品科普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有机食品,认识发展有机食品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特别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有机食品的基本概念及其生产、加工、贸易的基本要求,实现对有机食品生产、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的社会参与和监督;要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大力实施“三绿工程”,促进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同时,地方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强执法和舆论监督,对假冒伪劣有机食品要坚决查处,及时曝光,确保有机食品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有机食品的发展
有机食品的发展涉及多部门、多领域,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实施“三绿工程”和加强“菜篮子”食品管理工作中,积极培育有机食品市场,利用国内外的有关博览会、展销会,大力宣传我国的有机食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有机食品;在信贷方面对从事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提供支持,大力推进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咨询等作用,调动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有机食品开发的积极性,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各种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到有机食品的发展领域。
广泛开展有机食品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要加强与国际有机食品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商务、贸促机构和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可组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生产单位、商贸企业,参加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为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贸易企业沟通国内外信息、开展国内外合作,大力宣传和推销有机食品,同时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积极引进项目、技术和资金,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的有机食品品种,创造条件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四年六月十六日
第二篇: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存在三大障碍
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存在三大障碍
2013-05-15
近年来,随着各种问题食品的曝光,食品安全备受人们质疑,标榜生产过程无公害、无污染、纯天然的“有机食品”逐渐被消费者关注和接受,成为市场宠儿。随着中产阶层的逐步壮大及健康饮食观念的提高,有机产品的消费群体已经形成。
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很大,但由于我国有机食品价格是普通食品价格的5—10倍,比较昂贵。消费市场主要局限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国外,有机食品的价格只比普通食品高出3-4成左右,并不是大众难以接受的产品,因而国内有机食品成本能够有所下降的话,消费群体将会更加庞大。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有机食品已经占到了15%左右的市场份额,日本、韩国等占到了7%-8%左右,而我国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市场占有率还不足1%,市场发展需要不断扩大。
业内人士认为,有机食品产业要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需突破以下三大障碍:
第一,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是阻碍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有机食品跟其他商品一样,也是需要体验的。备配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但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基地缺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机食品国家监定标准缺乏。目前,我国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并不完善,且存在给钱认证的违法行为。此外,市场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了市场上有机食品真假难辨的混乱现象。
第三,部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知力度不准确。农产品分为普通、无公害、绿色、有机四个等级,有机食品质量认证是最高级别的认证。而大部分消费者仅有对这些概念的一些浅显的认知,根本不懂得如何辨别产品。教导消费者如何选择合格食品,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必须。
近年来,我国有机食品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来源: 《中国食品报》2013年05月10日
第三篇:积极发展养老产业
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按照国际划分标准,我省已于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08年末,全省老龄人口已达729.38万人,占人口总量的15.56%,今后一个时期还将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为此,应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发展养老产业空间广阔
养老服务产业化绝非单纯的养老概念,确切地说,它应该属于一种综合性的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其基本内涵是:为老年人提供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其外延至少包括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保险业、老年理财业、老年休闲娱乐业、老年用品、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老年心理咨询等行业。目前,这些行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大,而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养老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以养老服务市场为例,目前我国城乡空巢老人比例达到了1/3,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3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1/4左右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目前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而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0.84%,缺口非常大。
在国外,养老产业被称之为“银色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相当成熟,如日本银色产业1998年产值3100多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000亿美元,2005年韩国银色产业产值27万亿韩元。养老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足1000亿元人民币。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需求为4000―6000亿元,2010年将达1万亿元,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商机。更重要的是养老服务吸纳就业能力强。我们测算,按照就业人员与有需要的老年人数1:4的比例计算,预计到2020年我省各类养老机构大约需要280万名服务人员。正因如此,许多国家或地区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如日本政府最近推出的一揽子提振经济方案,其中一项就是培训失业人员成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据统计,到2010年,日本养老机构需要新增服务员超过10万人。再如,贵州省日前提出把贵州建成中华养老基地”,经推算,将为贵州创造上千亿元的绿色GDP,并将以年均20%~30%的速度实现可持续增长,将年均拉动贵州5%~10%的经济增长。
此外,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关注,政府财政将逐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社会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保障功能越来越强,公共服务的总量越来越大,相应地将会促进老年人消费的快速增长。因此,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不仅是市场内在的驱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养老产业具有紧迫性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养老服务体制迈出了实质性的改革步伐。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老龄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老年服务业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政府养老服务管理体制逐步改革,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有了初步发展。然而,受计划经济模式、思想和观念的长期影响,整个社会对推进养老服务产业还缺乏认识和准备。首先,由于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相对隐蔽性,地方政府特别对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简单地把养老看成是国家的事,单纯地依赖国家发展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的主体定位于政府,服务机构性质定位于纯福利性、公益性和微利性,没有真正认识到把养老服务作为一项产业来扶持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其次,片面地认为
发展养老产业与发展社会福利相悖,或是把养老产业等同于养老行业、养老事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养老产业的内涵,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地对什么是社会福利、什么是养老产业不甚明晰,有的地方把所有养老机构都看作是养老产业,有的地方把所有养老机构(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区)都视为社会福利事业;有的以在工商还是在民政登记为标准来区分社会福利和养老产业;有的又以营利与非营利来区分社会福利和养老产业。第三,整个社会对养老产业发展途径基本处于观望阶段,在对待发展养老产业的问题上采取“等、靠、要”的态度,没有形成一定的工作合力,社会舆论宣传引导不够,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不强。比较而言,无论是休闲娱乐、教育、医卫、日常用品等方面,现在整个社会对少年儿童需求的产业比较重视,而对老年人群需求的产业比较忽视。第四,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多数不愿入住养老机构,导致社会投入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不高,养老服务市场培育与发展严重滞后。
庞大的老年群体迫切需要社会承担起养老责任。预计到2020年,我省老年人口将达1122.03万,2044年将达到最高峰2100万,占总人口的41%左右,而且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绝对数量将一直呈上升趋势。另外,当前单身的、不要孩子的夫妇增多,几十年后将会出现一大批丧偶和独身老人步入独居老年人行列,成为特殊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既无家庭,更无儿孙辈的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在相当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省城镇独居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纯老家庭户已高达67.6%,农村纯老家庭户达50.34%;城镇有子女的老年人只有26.01%与子女同住,实际空巢率为73.99%,农村有子女的老年人44.51%与子女同住,实际空巢率为55.49%;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照料服务的老年人占6%左右,约有42万人。因此,要解决这些日益严重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仅靠政府运作是不现实的,这就迫切需要社会承担起养老责任,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家庭功能弱化迫切需要社会承担起养老责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主要原因:一是子女数的减少;二是代际居住方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共居转向分居;三是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因素的介入,使得不少作子女的陷入了某种角色冲突,即“事业子女”与“孝顺子女”的冲突。因此,一方面,家庭规模核心化、小型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退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代沟加深,双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异地分居等方面的摩擦与矛盾增多。老年人没有合适的思想交流对象,易产生孤独感,精神压抑,心理负担加重。因此,纯碎单一的家庭养老从老年人的心理方面来说也难以满足其需要。再一方面,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和更高精神慰藉需求的特点,现代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以上四个特点,健康问题带来的对照料的依赖以及医疗需求等压力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稳定发展,迫切需要社会承担起养老责任。
国(公)办养老机构暴露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承担起养老责任。一是由于政府财力的限制,真正能够享受政府承担养老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非常低,主要集中在“三无”、“五保”困难高龄老人。二是由于多数国办的养老机构没有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压力,并存在不当享受社会福利、社会二次分配不公的现象。三是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水平比较低,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主要集中在吃、穿、住、医等方面,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比较少,许多领域还没有得到开发,入住老人容易产生精神抑郁、孤寂落寞等心理疾患。因此,发展养老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事业,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有效解决国(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的举措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与发展养老产业存在的巨大商机,我们必须早字当先,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以期争取主动,造福人民。
早提高认识。受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理念多是停留在道德层面、社会层面,强调的是道德伦理和个人、家庭责任。然而,在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今天,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济体制都已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养老理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实际和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因此,创新养老理念显得尤为紧要而迫切。在肯定传统养老理念合理价值,积极倡导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快推进养老的产业化、市场化,培育人们在养老理念上的市场概念、社会概念和产业概念;更多的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市场力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社会养老资源,解决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养老产业放到重要位置。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意义,通过舆论宣传、开辟专栏等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养老问题,引导社会进一步转变养老观念,增强责任和义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关心支持养老产业的良好氛围。
早制定规划。目前,政府对养老服务的规划、布局缺乏科学引导,一方面,政府没有将养老服务作为一个产业来抓,没有制定养老产业中长期规划;另一方面,对具体的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布局、规模档次以及资金、用地安排等缺乏统筹安排,以致造成“低、小、散”的局面。当前,省和各市县都在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全省各地在“十二五”规划中应把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重点和亮点。为此,一是要把养老产业纳入各地经济结构调整中,组织发改委、人保、民政、财政、国土、税务等部门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养老服务产业化情况开展一次调研,摸清本地区老龄人口状况和产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时段进行科学预测,尽快编制发展养老产业的远中近期发展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以规划来引领养老产业发展。二是把老年服务和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要。三是掌握老年人的实际消费需求,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近期、中期和长期养老产业优先发展的领域,确保养老产业持续发展。
早采取措施。一是尽快出台养老服务产业政策。政策扶持的重点和对象应该是民营养老产业。涉及的产业应当包括老年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老年保险业、老年理财业、老年休闲娱乐业、老年用品、老年用品、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老年咨询等行业。二是尽快出台国办养老机构改革办法。目前许多地方已经觉察端倪,开始探索国办养老机构发展新方式、新办法,如辽宁省提出,要“转变政府投资观念,今后政府原则上不再兴办国有独资的养老机构”,“要实行钱随人走的货币化养老方式”,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购买服务的办法,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应,让老年人获取优质的服务。因此,要借鉴辽宁、上海等地的做法,改革以往国家办福利机构的实施方法,对于已建好的国办养老机构,也要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改革。对“三无”、“五保”、“低保”等特困老年群体,政府应实行货币化养老方式,鼓励其入住养老机构。三是制定产业管理政策法规。据了解,目前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行政审批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当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尽快制定养老产业的管理法规,完善行政管理政策,规范行业秩序,使养老服务机构合法、有序经营。对于明确不同性质养老服务机构的界定标准,是否可以考虑套用福利企业的标准模式操作。四是尽快出台一些具体优惠补助政策,制定养老产业发展的认定、政策扶持、经费资助、日常监管等具体操作办法,并做好服务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共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要及早抓好试点。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社会和个人家庭等多个方面,既不能漠然对待,又不能一轰而起。要区分类型,选好项目,先行试点,抓好典型,扎实而稳妥地推进。当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老龄化的程度等,分别选择一些县区、企业等,进行产业化养老模式的探索,进行发展养老产业、宣传教育、设施建设、财力保障和运作程序等方面的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如我省的嵊州市,近年来积极培养养老产业块状,初步形成了“养老一条街、养老一个镇、养老一个村”产业布局,既突出块状经济,又重视产业的集聚效应,具备了发展养老产业的坚实基础。再如我省的温州、嘉善等地,养老产业都已有初
步的发展。是否可以考虑,在全省先选像嵊州、温州、嘉善等地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全线铺开。此外,关于老年群体的养老费用问题,一方面,是否可以考虑向城镇职工开征养老保险税,即个人在退休前交住房公积金的同时划出一块作为单独作为养老保险金,待到退休时直接将这部分资金划到相应的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对于农村老年群体,是否可以考虑按农村大病医疗保险的模式进行运作。还有,就是探索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是否可以考虑在金融制度创新实验区建设中,采取必要措施鼓励扶持保险企业开办商业性护理保险,并由政府组织,医保、卫生、民政等联合开展建立社会保险性质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先期可在社会医疗保险中适当增加老年护理项目,适时在部分人群中试点试行,待条件成熟后,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险种。
第四篇:关于推进我县食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我县食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县政府的“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食品产业作为我县的主导产业予以大力发展,这是从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决策。我县把食品产业作为县“十三五”的主导产业予以大力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从总体看,食品产业的层次还不高,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还不大,不少中、小企业急待转型升级。如何继续推进食品产业的提质增效?我们在前一时期深入企业、镇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一些粗浅的看法,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必须重抓食品类在建项目快建设。
目前食品类在建和技改扩能的项目有辉山乳业、华宝国际香原料基地、三氯蔗糖、九亘食品、九阳生物、怡美食品等企业。其中辉山乳业、三氯蔗糖、华宝国际香原料基地、九亘食品等项目投资巨大,建设周期较长。这些在建项目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是潜在的利润税收,早一天投产,就能早一天达效。为此,我们建议项目落户的所在镇区要认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项目建设进一步细化分工,落实责任,以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项目施工团队要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攻坚克难,力争项目早日建成,投入运营。各相关部门,要围绕项目建设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相关职能部门对审批项目“应减尽减,应放尽放,应快尽快,应合尽合”,为项目的快速建成开辟绿色通道。二、必须重抓现有食品类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是鼓励部分生物类食品企业继续积极推进规模扩张和改造升级。事实上,金马油脂、春竹香料、华稼科技、庆缘康等企业近年来已经或正在进行扩能和改造,政府对他们应继续进行鼓励和帮助。二是鼓励麦芽类企业进一步加强行业合作,以大带小,以强扶弱。江苏农垦麦芽、海越麦芽、春蕾麦芽规模较大,生产设备先进,且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他们有条件带动小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三是粮油加工类企业推进精细加工和品种多样化。据此,我们认为,粮油加工业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向精细加工方向发展,不断推进品种多样化。四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加工业。应引导和鼓励水产类企业向深加工和创品牌方向发展,象黄沙港怡美食品公司那样,将多种水产品加工成真空小包装,配之以精美的礼品盒出售外销,其附加值得到较大提升。三、必须重抓食品品牌建设。
首先,企业负责人要增强创建品牌的意识和信心。“品牌”并非高不可攀,企业只要树立信心,用心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射阳大米”获中国名牌,“缘洋”牌紫菜、“海市”牌海蜇、“青白”牌大闸蟹等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使用标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明。其次,要让企业负责人明白,确保产品质量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石。精选优质原材料,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再次,要致力改善营销业态。提倡企业产品进超市,向批发市场配送,开展网上销售,积极参加有关部门和协会组织的产品评审活动。四、必须重抓食品产业招商引资。
一是把食品产业招商引资摆上重要位置。建议我县在招商推介重点、招商力量等方面都要适度向生物食品产业倾斜。二是不断优化招商方法,突出“以商引商”。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家,他们在外的朋友多,门路广,熟悉产业情况,是我们招商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发动组织企业家、企业负责人宣传射阳,推介射阳,带动更多的朋友来射阳投资兴业。三是要进一步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客商,一切服务客商”的理念,竭诚为客商服务,塑造重商、亲商、爱商的人文环境、服务环境和政务环境。第五篇:乡镇有机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乡镇有机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xx乡党委、政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培育发展有机农产品营销组织,在规范发展、龙头企业的壮大、合作经济组织运行、基地、示范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一步显示了有机产业的活力,现总结如下: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了确保有机生产基地建设成效,增强兴林富民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立了以乡长陈强为组长、分管为副组长的xx乡有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有机产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xx乡云竹专业合作社,由烟溪村4组组长岳云权牵头任理事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配备了多名专职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合作社的野生竹笋标准化采集、有机食品认证和技术培训、销售等工作。重点抓好基地库房建设、标准化生产、采集技术培训等,为xx乡云竹专业合作社有机笋竹产业建设奠定了组织保证;(2)新栽种有机菊花300亩;(3)新发展有机蔬菜200亩;(4)发展林下养鸡20000只(烟溪村).(5)巩固发展有机茶200亩(罗家村100亩、烟溪村100亩)。(6)新栽种铁皮石斛15亩
二、聘请专家指导、推广实用先进科学技术
邀请西北农大教授定期对合作社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通过现场会、技术咨询、培训班、生产模式图等形式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有机菊花、有机蔬菜;引导农户发展林下养殖业。三加强品牌建设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牌的作用越显重要,因此要重视品牌建设。要严禁化肥、农药使用,提倡野生自然生长和生物防虫防病,促进高效丰产的同时,确保有机等生态品质。
投产后实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积极打造品牌(有机竹笋已获得qs认证)。
四、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通过有机竹笋基地建立实施品牌销售,竹笋产业总产值均在1000万元以上,而且有效的保护了采集区的环境不被污染,xx乡云竹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竹笋基地不仅带动全乡笋竹产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全县有机产品的建设。
五、下一步打算
1、研究产业政策,加大倾斜力度,酿造有利于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并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有机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攻势。主要抓住三条:①展开新一轮大规模培训,传播有机理念,宣传有机标准,督促农户加强管理。②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③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2、加大有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力度,推行有机农产品生产质量联保责任制。要把有机农业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切实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建立可追溯体系,落实产品质量联保责任制。3、2016年准备申报有机厚朴特色产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