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3]。有机化学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与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的特点,忌面面俱到,必须结合专业特色认真挑选教材及授课内容。作为工科院校我们培养的是应用性的人才,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本专业实际和教学要求,在查阅大量参考书的基础上,研究比较各类教材的特点,博采众长,取其精华,按照科学逻辑和学生的认识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且不断用最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把最新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穿插介绍最新相关成果和日常生活中的有机化学问题和实例,开阔同学们的视野,拉近学生和有机化学的距离,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研究兴趣。增加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增加教材的可视性,避免文字叙述的刻板性,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减少学生阅读中的疲劳感。穿插介绍科学发现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研经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受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巨大力量。
第二篇: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优秀人才。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校基地建设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丰富知识:就是通过共同基础课、核心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的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扩大知识范围,加强知识基础,更新知识内容,使其在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具和手段性知识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培养通才、经济大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能力:就是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开拓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才能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
3.注重素质:就是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素质”的状况,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工具运用素质,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德操品位,切实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智商情商俱佳的高品位、高素质人才。
根据上述要求,在我校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上,试行本科——硕士——博士“直通车”的培养方式。从第二学年末开始实行中期筛选制,第三学年末确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预选名单。对于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具备继续深造能力的,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试行跨学科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制度。
第三篇:2.1.1 人才培养目标综述
2.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综述外国语学院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强化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着重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外国语学院以教育理念为核心思想,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活动有序进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坚持面向地方和山东基础教育、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需要的原则,外国语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及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在教育、经贸、科技、文化、旅游、涉外企业及外事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外语人才。
第四篇:《琵琶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分析
《琵琶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是第二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讲课过程中,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反复诵读,感受两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情感。
2、共同分析运用多种手法(重点是比喻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高超技法;并通过分析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字词的疏通上应该没有大问题,字词内容的梳理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听《高山流水》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形成感性的认识,另外,让学生在反复和诵读中相互交流中也很好地弥补了鉴赏的不足。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熔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必须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第一个目标主要是通过分析琵琶女和白居易这两个失意人的人生经历来达成,我在课堂上呈现了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分析了三、四两段能够体现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段落。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了“天涯沦落人”的悲剧情感。
而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诵读、共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齐心协力找出使用比喻手法的八个经典句子,并根据注释感受期间音乐的旋律变化。之前已分析过琵琶女的颠沛人生,对抑扬起伏的音乐旋律的变化的对应关系也就了然于胸了。
这个课设计的美中不足是容量偏大,课讲不完。若要快速讲完,学生们就得做好预习工作。否则出现的另一结果是课讲完了,学生的音乐、对文本的感悟并没有绝对的同步。
附:《琵琶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两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情感。
2、共同分析运用多种手法(重点是比喻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高超技法;并通过分析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教学重难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最大的优势是学生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但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概括能力不够高,学生对琵琶的了解不多,想象和联想能力还不太强。
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诗是唐诗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尤其是对琵琶声的音乐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意境,特别是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一箭双雕。
学习课时:三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学具准备:语文课本 导学案 同步练习册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语:
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生各抒已见)
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堪称“千古第一音乐诗”。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读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好,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这首诗的序言。
二、体悟感情
(1)诵读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事?
转换语: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由此可知,这篇叙事诗的目的不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抒心中的感情,浇心中的块垒。
(2)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三、四两段和导学案上所提供的白居易生平经历,想一想诗人与琵琶女身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附诗人人生经历)白居易: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29岁进士及第,32拔萃登科,35岁授翰林学士,36岁授左拾遗,44岁上书批评朝政,被贬为江州司马。明确:①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彼此都怀才不遇(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才华横溢)。
③彼此都遭遇不幸(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但“商人重利轻别离”,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因直言进谏“谪居卧病浔阳城”)。
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悬殊,生活态度也有所不同,更是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失意者天涯沦落、同病相怜,故诗人在听曲之后,产生了共鸣,咏叹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三、分析鉴赏琵琶女的演奏。
转换语: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高度赞美了白居易的代表作品《长恨歌》和《琵琶行》。毋庸置疑,本文的音乐描写就如诗中所言,早已妇孺皆知、千古绝唱。关于音乐,文章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江头送客忽闻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此处是侧面烘托音乐之美;第三次是在最后一部分“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侧面烘托琵琶声悲伤凄切,表现了音乐给作者的震动。这两处描写都是略写,趋于简单。
在这三处描写中,以第二处描写最为经典。大家请看大屏幕。
第二次演奏:江上聆听琵琶曲(全班齐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请找出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并思考这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2)、从琵琶曲旋律变化的描写中你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吗?请从诗文中找出证据说明之。明确:(1)、八个比喻句及其描摹的音乐特征
经典诗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 柔美细腻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 高亢激越
铁骑突出刀枪鸣 雄壮气势
四弦一声如裂帛 短促急迫
转换语: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乎情。“不得志”是琵琶女琵琶声中倾诉的主题,那么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你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轨迹了吗?好,有请第一组代表发言。(2)琵琶曲旋律的变化和琵琶女情感变化的对应关系:
1、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低沉抑郁)
2、强烈的生活反差勾起她对往昔年轻岁月的美好回忆(急切愉悦)
3、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幽愁暗恨)
4、渴望爱情抚慰,但薄情丈夫却重利轻别离(高亢激越)
5、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愤激抗争)
小结:这节诗歌中,诗人大量运用了比喻等艺术手法,以声喻声,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诗与音乐达到和谐灵动的境界,使我们领略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同时通过乐曲的变化,表现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真真如诗人所言:“我闻琵琶已叹息。”
四、背诵琵琶曲部分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诗人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天涯沦落”道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
六、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闻筝
【明】 康海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白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情切为谁哀。
【注】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因罪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
比喻(1)诗的颔联蕴含丰富,请简要赏析。
(2)诗的后两联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请概括分析。
答案示例:(1)颔联是表现西邻女演奏筝曲的:天上白鹤长鸣,地下水流回旋,充塞其间的又是落日的余晖、习习的秋风。颔联用比喻、通感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诸方面,描绘了西邻女所蕴含的那种孤高、凄清、深沉的音乐境界。
(2)①颈联选择“人”的反应和“物”的表现用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西邻女弹奏的神妙: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②尾联用疑问句,既正面写出了筝曲的凄切哀伤,也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哀伤及对社会的隐忧。
板书:
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声中诉悲情
重要手法:比喻、衬托
第五篇:关于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教学内涵建设(推荐)
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教学内涵建设
陈锡宝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7)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主动置身于地方经济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培养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总体目标。而在建设的基本思路上,大体可以归纳为“两手抓”,即一手抓教学主要模块的改革与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改革等等;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多元化“大师资”理念,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教学内涵建设的关键——“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是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的具体做法是:确立一个原则,两条腿走路,搭建三个平台,四层面人员虚拟。学院确立“加速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加大师资队伍在知识技术应用上的整合力度,不断健全师资培训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两条腿走路是指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在职教育等形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通过产学研结合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应用能力。产学研结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教师能够直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向一线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教师可以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加快教学改革;企业通过让学校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单位挂职实践,把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到企业,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搭建三个平台:一是师资信息平台。建立包括行业高级专家、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师资人才库。二是师
资供需交流平台。建立教师联聘制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专业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三是以核心层和部分紧密层教师为主的学科带头人建设平台。
高职院校由于规模、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难以承担人力资源中的招募、维持、开发等巨大成本,只好转向于谋求学校外部智能资源的联合。人员虚拟就是指学校借助于外部的智力资源(专门人才)与自身的智力资源相结合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不足的一种虚拟形式,是一种典型的“借脑”、“借智”的虚拟经营。这种做法在人事管理上打破了传统的组织界限,只要条件满足,虚拟智力资源使用起来灵活方便,降低了使用成本。所谓四层面人员虚拟是:聘请专家做顾问;利用优势高校的专业人才;“租赁”高级专业人才;与企业人员进行合作,搞科研合作。通过人员虚拟,学院已形成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50多名兼职教师队伍。学院还通过实施“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尽快使一批优秀教师特别是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这些做法,树立起面向全社会的“大师资”理念;即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自有教师与外聘教师相结合,吸引国内外更多有水平有成就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参加到高职院校教学队伍中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建设起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的教师队伍。2006年,学院教师承担了3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1本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
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专业资源。专业是学生选择学校和职业的主要依据,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密切注意市场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使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相适应。
目前,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高职教育的目标从面向岗位扩展到面向职业生涯。其二,职业能力的内涵也从适应岗位需求转化为适应社会的需求。”111高职院校是以专业设置和布局来集聚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实验实训设施配备等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从这
一意义上说,专业是集聚各种教学资源的核心。同时,专业就成为联结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桥梁,是学生联系社会的一个纽带。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要解决三方面的根本性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和优化问题;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以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提高问题。
我们以“立足上海,面向全国,适应市场,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办学宗旨,充分依靠行业优势,努力推进创新发展。首先,能否从市场实际出发,构建起一个合理的专业群,这对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学院决策层从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出发,结合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确立“城市园林”、“城市管理与监察”、“建筑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群,作为学院整体专业框架的支柱。“城市园林”、“城市管理与监察”、“建筑经济与管理”均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受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托,主持制订了“城市管理与监察”、“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物业设备管理”四个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已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另外,学院的“建筑管理招标投标”、“城市管理监察实务”两门课程被列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其次,注重专业开发,逐步拓展专业群体。进行专业开发就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劳动力市场、职业能力做出分析。我们主要有两点经验。一是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主要由企业基层第一线的负责人、企业的领导者和总工程师、学院专业负责人等三方面人员组成。通过三方面的人员组合,不仅能准确地提出某一职业所需的全部专业技能,而且还能确定掌握某项技能所需要的培训时间。二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全球化的经济提出的基本挑战是需要在变化的环境里的调整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2]。专业群建设是市场需求变化与高职院校内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以“城市园林”为例,生态化理念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已被广泛接受,学院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了“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和“城市园林(林业管理)”两个新的专业方向。
第三,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专业群的优势之一是可以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就专业群内的相关相近专业建成一个较完整、较先进、较稳定的实训体系,以满足群内各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如果只推出系列专业,而没有系列实验、实训室与之相配套,专业群的优势也就不再存在,也就失去了专业群建设的实际价值。专业群和实训体系互为依存、相互彰显,缺一不可.两者最好同步进行。学院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目前已建成“上海市建筑与房地产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既能为同类院校、行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又能为学院专业群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论什么专业,都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双证书制度”。“双证”融通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同时促使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此外,各类专业都可以从实际出发创新教学体制,学制本身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经主管部门批准,适当缩短或延长。只要有利于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成才和就业,各种改革方案都可以进行探索,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的灵活性。
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各因素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价值取向是教学体系的核心;以订单式培养为枢纽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途径;学习生产第一线知识,掌握生产第一线所需的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我们理解的“基地”是指三个层面的基地建设,即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满足实践教学与职业训导的功能要求,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产学合作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构建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模式.学院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调动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课堂、实训室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
接获取实际经验、综合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使专业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生产岗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构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显著特征。高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形成实训、开发、考核、鉴定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逐步发展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将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是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要求。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在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学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课程体系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强调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中心,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同时,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既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双证’’融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由于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几年来,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比赛有40多人次获奖,连续五年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2006年学生就业率达98.1%。当然,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大的动力,包括内在动力激发和外在动力促进,以及产生动力的源泉和机制。教学内涵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不缺乏教学内涵建设的主观要求,关键是要切实加强领导,坚决组织落实,形成合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