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教育的三大公共服务体系分别是什么

时间:2019-05-13 14:1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网络教育的三大公共服务体系分别是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网络教育的三大公共服务体系分别是什么》。

第一篇:我国网络教育的三大公共服务体系分别是什么

我国网络教育的三大公共服务体系分别是什么?

(1)奥鹏公共服务体系

奥鹏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根据办学机构的办学特点,协助其开展招生、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教学与管理服务、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考点、标准化考场及考试组织、管理与服务;保障教学资源的搞笑传输,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及有关规范,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整合;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机构委托的专项服务工作。

(2)宏成公共服务体系

宏成与合作网络教育学院以成立运营实体或项目合作的方式开展网络教育,其成立的宏成学苑是运营公共服务体系的实体机构。它与合作网络教育学院的职责分工在本质上与奥鹏公共服务体系类似。

(3)知金公共服务体系

知金与网络教育学院的合作模式以项目合作为主,其与合作网络教育学院的职责分工也与上诉两种公共服务体系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知金没有奥鹏公共服务体系中电大系统的背景支持。知金的优势是在宏成的公共服务体系获得批准前已与几家合作网络教育学院分别成立了运营实体。

第二篇: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问题与完善

孙健,邓彩霞 2011-03-29 09:16:58 http://

第三篇:补齐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短板

补齐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短板

总书记强调,要把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上重要位置,坚定改革信心,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满足民生需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老年教育诉求的与日俱增和现实供给的短缺,造成老年人“学无所教”,折射出供给侧的乏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理所当然成为解决我省老年教育之困有效战略,其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化解教育需求老大难问题。

目前,我省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结构上存在缺陷,一是从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的整个链条来看,有着明显缺环;二是从为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提供的各类保障来看,有关制度、机制、法律有着明显缺失。推进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老年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

科学谋划,补上制度建设短板。客观而言,制度建设一直是我省老年教育发展短板之一,省级层面尚无制定出台《老年教育条例》一类的政策规章,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现代政策学研究表明,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成功的重要保障。为此,在推进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首先应弥补制度建设短板。要科学谋划,尽早制定出台符合我省老年教育发展实际的《老年教育发展促进条例》,规范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要跟踪我省老年人口发展趋势和学习需求,科学谋划制定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整体策划布局五年、十年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开展老年教育政策调查研究,为政府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政策实施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优化配置,补上资源供给短板。“机会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质量总体不高”是当前我省老年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常住老龄人口中享受老年教育人口覆盖面超过60%”,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尤为紧迫。弥补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侧短板,要进一步激活文化教育资源,优化老年教育资源配置,整合现有各级各类老年教育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各级各类、各系统举办的老年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使之能够为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形成发展合力。要注重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老年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市场在老年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老年教育服务、试行PPP模式等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教育机构等,使全社会共同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人才,补上专业队伍短板。长期以来,老年教育事业专业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教育的发展。要从根本上促进老年教育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才不足的问题,补齐专业队伍建设短板。老年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畅通老年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实施老年教育人才梯队工程。依托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开设与老年教育相关的课程,加速培养老年教育事业所需的经营和管理专业人才。建立健全老年教育师资库,整合社会优秀人才,形成一支数量稳定、规模合理、结构优化,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老专家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为老年教育提供志愿服务。

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对老年教育的公共需求、完成政府承担的老年教育义务,对老年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有效保证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篇: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搭台唱戏惠民生

——乌达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王秋华

乌达区注重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积极探索建设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靠先进文化加强社会管理,引领社会发展。

改革文化体制,改善服务环境

乌达区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全力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工作环境。

乌达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职责下移的工作方式,计划将原文化馆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引入的专业文化人才全部下放到学校和社区,鼓励其在基层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由文化馆牵头,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形成业余团体,制定考核标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其出作品、创精品,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目前,乌达区已培养业余文化队伍60余支,参与人数2200余人,专职辅导员10人,业余辅导员60余人。

乌达区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在原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乌达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全面负责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及重点地段的文化监察及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确保文化经营活动有序开展。

乌达区突出特长文化教育,在各中小学校探索实施文化差别化发展计划,在不影响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各类特长学校的出现。乌达区一方面允许具备一定特长的学生自主择校,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特长学校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全力为部分书法类、文艺类聘用教师提供充足的创作时间,鼓励其发挥特长,为学校多做贡献。

打造特色队伍,繁荣基层文化

乌达区本着文化工作整体重心下移思路,繁荣基层文化,带动群众文化活动,使群众文化活动成为自觉行为。

今年,乌达区在打造学校、社区特色文化队伍以及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学校以器乐为特色,结合自己学校资源优势,申请相应的乐器配备。根据学校申请,乌达区出资约130万元为学校配备乐器。到目前,各学校乐器配备已经到位,正在开展队伍组建工作。乌达区鼓励各社区根据自身优势、文艺特长,成立特色文化队伍,并提供服装、设施以及培训等。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乌达区成立了14支百人群众文化队伍。目前,这14支队伍已经成长为成熟的群众文化力量。其中,乌达区投资近20万元成立的百人威风锣鼓队,让乌达区有了自己的锣鼓队伍。

完善发展思路,推动新的进步

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乌达区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其中,乌达区将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服务中心、基层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平台,积极开展书法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活动,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下一步,乌达区将加强图书馆建设力度,使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方向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乌达区图书馆将实现与内蒙古图书馆的网络链接;加强社区图书室、企业图书室的建设,鼓励居民、员工都来阅读,倡导全民阅读习惯,营造大家都来阅读的良好氛围。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乌达区还将加强软件建设,通过创新服务方式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吸引读者来图书馆、图书室阅读。

乌达区将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面开展书法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下一步乌达区将派出书画院专业人士到各学校规范书法课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笔会交流,增加在内蒙古、在全国书协中会员的数量;选送高层次书法人才出去培训,普及和提高书法水平。

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9月24日17:3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 周玮 白瀛 黄小希 常亦殊)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期盼,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之作为“三加快一加强”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按照中央的部署安排,各地各部门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吉林省靖宇县农村电影放映员刘晓明近来“相当忙”,他开着自己的微型面包车,每天穿梭在吉林省东部山区的乡间小路上——他要赶在秋收开始前,为14个村庄放映完今年的最后一场电影。

作为一名农村放映员,刘晓明切身感觉到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善。“今年我们就放了《建国大业》《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好几部大片,这样的大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搁以前谁敢想呀?”

不仅农村电影片源不断丰富,放映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让农民看电影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放电影赶驴车,扛的是好几十斤重的胶片机,放的影片老,图像还模糊;现在我们开‘微面’,用的是轻便的数字机,放映影片新,图像清晰,声音还逼真,你说大家伙能不爱看吗?”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并非靖宇县农民的“特殊待遇”。来自广电总局的数字:“十一五”时期,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0条,数字电影放映队4.1万多支,拥有数字放映设备4.2万多套。2010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覆盖了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基本实现。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包括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内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而按照1998年这一工程刚实施时的统计,在我国有70多万个散布在偏远深山中、交通不便地区的行政村,居住在这些地方的1.48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覆盖了90%行政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为基层送知识、送欢乐,截至2010年底累计服务群众近10亿人次。

——已覆盖全国50%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通过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阅读场所,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到今年底,全国预计建成50万家农家书屋。

„„

近年来,为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不断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174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期全面免费开放。

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目前,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已免费开放,陕西实现省内“三馆”全部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之举,获一片叫好声,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提高公民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犹如一股春风,在人们心中激荡起走进文化艺术殿堂汲取知识、提高修养、享受文化权益的阵阵暖意”。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文化民生品牌

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锣鼓巷的民俗文化到相声俱乐部,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北京文化惠民工程带给市民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

据介绍,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部分领域已接近世界主要城市水平。其中博物馆数量156家,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公共图书馆在伦敦、东京和巴黎之后居世界第四;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接近巴黎、日本水平。各行政村已基本建成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有线电视、电子政务、有线广播、图书信息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电影、党员教育和远程教育“八网”合一。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努力打造文化民生品牌,探寻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新路。

——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三大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推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及“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河北全面完成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全省各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艺娱乐、休闲健身、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景观、文化广场,打造了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霸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邯郸市“欢乐乡村”农村文化工程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陕西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项目,统筹职能、统筹规划、统筹项目、统筹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2011年上半年,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群众自办文化: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虽说平时也参加过不少演出,但是如此高规格、大场面的舞台还是头一次,这些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真是好,我没想到自己也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唱歌。”说到参加“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的感受,张林田竖起了大拇指。

正在举办的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将持续到10月15日,一个月的时间里举办14台特色文艺晚会,从社区群众声乐器乐展示、老年合唱节、农村小戏小品展演,到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演、皮影戏精品展演等,将有4000余名张林田这样的群众参与演出。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大大调动了群众自发的文化创造热情:“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在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为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各地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因运行机制较为灵活、演出成本较为低廉,在农村文化市场如鱼得水。作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领头人,“梅花奖”获得者胡嫦娥和团里的演员们抬着戏箱,上矿山、进山庄、入农家,足迹遍布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数十个县、近千个村落,演出6000余场,观众上千万;五年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平均每年下基层演出300场次,几乎天天有演出,同时努力为家乡培养更多文化骨干——与当地文化馆联手,开办“马头琴培训班”,全县现在有专业马头琴手5000多名。

“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所描绘的未来五年文化民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省绘制文化发展美好蓝图

2011年11月13日07:27 来源:东北网

作者:谭迎春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转发到和讯微博|转发到新浪微博|转发到搜狐微博|转发到腾讯微博|转发到QQ空间|转发到人人网|转发到豆瓣网|转发到手机

黑龙江日报11月13日讯 擂响发展劲鼓,绘制美好蓝图。全省上下抢抓战略机遇,以和谐文化建设为主题,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记者从省文化厅、省发改委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费投入总计超过3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5倍,年均增长19.3%,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风生水起。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编制完成了全省地市级文化三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十二五”建设规划,将全省44个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和3个历史文化名镇、名城以及2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建设规划,全方位、多层面地推进全省文化发展建设。

推荐阅读

上海街头再现股民扎堆“马路股市沙龙”(高清组图)电价上调方案或获批

国内中小企普遍反映税费负担重 国有勘探企业蜂拥海外探矿 红会否认通过民政部门发文索捐 图:从前当红玉女如今变谐星盘点 [股神争霸] 涨停王浮出水面 富人移民带走了多少人民币?

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创建3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6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成省博物馆新馆,争取立项建设省群众艺术馆新馆、省数字图书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省杂技中心、黑龙江大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争取到2015年,全省13个市地城市全部建有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今年重点完成137个文化站的续建和新建工作及19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到2012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新建数字图书馆143个,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1.2万个,为青少年提供绿色上网空间。

挖掘特色题材,打造龙江艺术精品。以提升黑龙江文化精神的吸引力、凝聚力为核心,抓好民族、民俗、油田、森林、农垦、老工业基地等特色题材,打造独具龙江特色、龙江风格、龙江气派的艺术精品。建立和完善扶持艺术创作、生产、传播的长效机制,探索制定重点文艺项目立项、招标、签约等制度。“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2-3个达到国家顶级水准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精品剧目。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工程。重点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生存状况濒危的名录项目。制定名录项目分类保护标准规范,完善名录项目的传承机制。依托具有突出杰出性、代表性的国家级名录项目,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力争1-2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在省级建设一个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市(地)级建设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县级设立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在乡级设立名录项目传习所,形成“省、市、县、乡”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网络。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基地园区建设。树立大文化、大开发、大融合、大开放意识,精心实施冰雪、冰灯冰雕、冰上杂技、动漫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推进我省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大庆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建设,推进哈尔滨群力和牡丹江等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龙江经济支柱性产业。

特色项目“走出去”,塑造“文化龙江”新形象。发掘整理提升黑龙江民族、民间和地域文化资源,形成对外文化交流资源优势和对外文化贸易品牌优势,重点扶持冰雕、雪雕、冰上杂技、动漫等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走出去”。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建设黑龙江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数据库,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培育扶持优秀涉外社会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贸易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外向型文化品牌

第五篇:十年来我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让文化惠泽民生

—— 十年来我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广播影视系统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大力加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公共服务实现大跨越,城乡居民共享广播影视发展新成果

实施村村通工程,从村村通到户户通,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充分利用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手段,有重点、分步骤地消除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完成了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全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7.06%和97.82%。从2011年开始,又在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推动广播电视覆盖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这些地区的群众可通过直播卫星接收40余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并可实现打电话、互联网应用等多项功能。2015年将服务扩展到全国有线电视未能通达地区的全部用户。

实施西新工程,覆盖范围从西藏、新疆扩展到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9省区,大幅度提高了边疆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发展水平。按照中央部署,广电总局从2000年起组织实施西新工程。党的十六大以后,西新工程全面深入推进,逐步扩大到内蒙古、宁夏、四川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9个省区,覆盖国土面积超过498万平方公里,使边疆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发展格局实现了根本性转变。西藏广播电视覆盖率由1999年的68.6%和63.5%分别提高到2011年的91.7%和92.8%,新疆由1999年的87.4%和89.5%分别提高到2011年的94.9%和95.3%。地处偏远的游牧群众也能通过移动的太阳能接收设备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国已有7套少数民族语言卫视节目,建成11个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中心,分工负责34个语种和方言的电影译制。多层次、多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覆盖到相应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看得懂”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从分散的胶片放映队到统一的数字院线,农村电影进入数字化集约化放映新时代。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后,农村电影放映瘫痪的格局逐步得到扭转。2007年工程进入推广数字化放映新阶段,到去年年底全国已组建农村数字院线246条、放映队4.8万支,农村电影银幕超过5万块,农村电影全面实现更加便捷、丰富、高质的数字化服务。去年全国农村放映电影812万场,观影人次18亿,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针对全国电影发展“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去年启动,到2015年每个县级城市都将有数字电影放映场所。

二、创新公共服务技术体系,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从模拟单向向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化、全覆盖演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大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助力公共服务实现新跨越

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公共服务实现技术转型,服务范围、效率和质量跃上新台阶。党的十六大以来,广播影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型加快推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广播影视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体系。到去年年底,全国有线网络用户突破2亿,有线电视数字化渗透率从2004年的不到1%提高到56.7%。中央和省两级广播电视台已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地面数字电视已覆盖全国337个大中城市。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开始实现由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到2015年,我国将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全面实现数字化。电影数字化发展步伐加快,39条城市主流院线的数字银幕超过9000块,电影数字化水平和规模领先全球。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推进公共服务业态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丰富多彩。顺应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期待,高清电视、3D电影、3D电视、巨幕电影等新业态迅速发展,深受群众欢迎。全国已开播16个高清频道,及时推出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建有3D银幕超过7000块,巨幕近70块。网络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业务不断涌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移动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认真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服务平台更加广阔。2010年以来,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积极展开,一系列推进“三网融合”的重大举措逐步实施,中央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已经建成,省级分平台建设正在推进,全国统一的IPTV集成播控体系将逐步形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电信的对接工作已取得初步进展。全国网络整合步伐加快,已基本实现一省一网的目标,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组建工作进展顺利,全国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开始筹建。

三、加强公共服务内容建设,广播影视节目从短缺单一向多品种、多样化升级,规模与质量实现大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

不断提升内容生产能力,节目数量快速增长。2011年,全国2607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广播节目2726套、电视节目1329套,全国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量分别比2001年增长67.3%和86.7%;电影产量由2001年的不足百部上升到558部,位列世界第三;电视剧产量由不到1万集增加到14942集,位列全球第一;影视动画产量由不到1万分钟增加到26万分钟,跃居世界首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公益性更加突出。全国开办对农广播频率36个、电视频道13个,开办少儿频道33个,卫星动画频道5个,开办纪录片频道4个。

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注重节目原创,广播影视内容质量显著提高。选题策划、资金投入、表彰奖励等扶持原创精品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近年来,以《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杨善洲》等为代表的优秀影片,以《亮剑》、《闯关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为代表的优秀电视剧,以《故宫》、《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等为代表的优秀纪录片,以《小鲤鱼历险记》、《喜羊羊与灰太狼》、《梦回金沙城》等为代表的优秀动画片不断涌现。

着力加强宏观调控,节目结构更加合理、导向更加鲜明。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抵制低俗媚俗、净化声频荧屏的坚决措施。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强了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有效遏制了过度娱乐化、雷同化和低俗倾向,有力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创新创优。近百档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新栏目竞相呈现,电视荧屏百花齐放、新风扑面。广播节目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资讯节目比重增加,交通信息、生活服务、政务热线、综艺娱乐等多类型多样化节目,提升了广播媒体的影响力。

四、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体制机制实现大转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获得新动力

明确政府职责,创新管理机制,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到去年年底,国家累计投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资金114亿元;西新工程资金215亿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资金32亿元,财政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门和广电部门积极创新投入方式,变以往财政拨款为专项工程采购,从过去花钱养人到现在用钱办事,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效益。

创新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服务。党的十六大以来,广播影视系统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在广播电视设备提供、安装服务、运行维护和电影放映以及视听新媒体发展等领域,社会力量异常活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立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新体制。政府通过购买公益服务,采取委托、代理、合作等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目前,农村放映队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农民个体放映队。同样,在村村通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中也引入市场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服务网点,壮大了公共服务的力量。

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影视剧制作领域加大改革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影视制作,极大提升了节目内容生产能力。全国5363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中80%以上,1100多家电影制作机构中95%以上是民营机构。多元主体的参与,促进了影视产品的繁荣发展。

五、坚持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人民群众不仅是公共服务的享有者,而且成为参与者、创造者和评判者,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大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焕发新活力

把实现人民群众愿望作为广播电视宣传的第一主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广播电视在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去年以来,广播电视战线广泛开展“走转改”活动,推动了许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的解决,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让人民群众成为广播影视的第一主角。广播影视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了人民群众用善良勇敢创造社会和谐,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人民群众中蕴含的文化创造力量得到了鲜活的展示,当今的广播电视,随时随地可以听到群众的声音,看到群众的身影。

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广播影视的第一标准。各级广播电视单位普遍设立了听众、观众联络机构,随时根据群众的意见,策划节目内容、调整节目定位、规划栏目设置、创新节目形态,广泛开辟了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在广播影视各类评奖中,都建立了吸收群众参与评判的机制,根据群众意愿取消了电视剧中插播广告、调整了上星频道的节目结构。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的广播电视综合评价体系正逐步建立完善。

下载我国网络教育的三大公共服务体系分别是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网络教育的三大公共服务体系分别是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务院印发规划 确定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19日 02 版)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朱剑红)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建立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广电事业大发......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总结

    第二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讨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首先我们从服务内容、边界范围、服务对象对比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公......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篇材料)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