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时间:2019-05-13 14:3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小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小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第一篇:论中小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论中小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王道国钟俊

(郧阳师专政法与旅游系,湖北 十堰442000)

[内容提要]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师德失范、重智轻德、普法不力、歧视“后进”等缺陷,未能有效阻止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缺陷与失误,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未成年人走上岐途。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由于社会关系变化,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交织,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面对严峻的犯罪形势,家庭、学校、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实施“三个工程”,即“家庭细胞”工程、“校园育苗”工程、“社会防护林”工程,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和蔓延。在这之中,学校作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对未成年人们进行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健康情操等全面教育的场所,对未成年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高尚道德、健康情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弥补和矫正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帮助未成年人们健康成长。比如德国教育界就普遍认为,学校在防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当中起着主导作用,只要有一个孩子不接受教育,社会将来就会多一个祸根。德国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帮助未成年人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更具体地说,学校能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应尽的公民义务、犯罪的性质、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犯罪的种种后果、刑事司法制度的工作情况以及预防犯罪的方式等。相比之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未能有效阻止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缺陷

第一,师德失范。目前,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滑坡、失范现象比较严重。一些教师“其身不正”,存在吃和嫖赌等生活作风问题;一些教师则忘记教书育人的宗旨,利欲熏心,如搞有偿家教、向学生推销教辅用书,甚至向家长索要财物等;还有一些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上敷衍了事却热衷于办培训班、从事炒股等第二职业捞取“外快”。第二,重智轻德。在我国,素质教育虽已强调多年,但由于教育体制等原因,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 1 [2][1]

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工作。同时,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大多又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忽视未成年人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这种脱离实际的教育使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在情感和认知发展上严重失调,进而也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个性和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第三,普法不力。除按国家规定开设一定的法律常识课程外,中、小学校通常很少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近些年来,有关部门与社会媒体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不够,未成年人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一些未成年人缺乏是非观念与法律意识,很容易误入歧途。第四,歧视“后进”。不少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轻则讽剌挖苦、罚做作业,重则谩骂殴打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极大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致使一些学生厌学、逃学,直至流入社会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学校在教育过程对 “后进”生也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动则给予处分,小则记过,大则开除,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推向了社会。第五,矫治不当。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不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采取有的放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对差等生的教育,多采取轻描淡写、简单空洞的“说教式”,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同时,一些学校管理不善,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甚至产生违法犯罪团体。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预防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缺陷与不足,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未成年人走上岐途:第一,加强师德建设,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应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业务素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传道授业,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成为学生的示范榜样。为此,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小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者品行不良、影响恶劣,不适宜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予以解聘或者辞退。

第二,坚持德育优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中、小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此,要改变“重智轻德”的育人思想,做到既抓德育又抓智育,使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向着健康方向发展。要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

2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要深入开展诸如“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加强道德修养,为预防犯罪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第三,抓好法制教育,切实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九条规定:“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学校根据条件可以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因此,学校要拥有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学校法制教育要区别中、小学校而开设与他们年龄、心理、行为习惯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内容。除上法制课外,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聘请公检法部门工作人员担任法制辅导员,组织知识竞赛、观摩庭审、排练摹拟法庭等,以便使广大未成年学生受到更加直观有效的法制教育,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及用法。

第四,重视心理疏导,积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第二十四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可见,对有不良行为的“后进生”进行矫治是学校应尽的法定职责。因此,各级学校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第二十一条、第六十三条的规定,不得歧视或者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同时,绝大多数“后进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和和矫正心理偏差,除了必须做好细致耐心的心理咨询工作外,还要采用恰当的转化方法,即以满足“后进生”心理需要为出发点,对其动之以情,待之以诚,从而使他(她)愿意与老师接近、交朋友;用肯定评价使其自尊心增强,寻找闪光点并对此加以肯定,激起他(她)塑造美好心灵和改变行为的内在动机;防患于未然,制止学校的“后进生”与社会上的不良未成年人 3 [4][3]

之间的联系,尽量切断来自社会与各方面的不良影响,缩小范围,加强教育,促使转化,这样可以大面积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五,加强校风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当前,社会传媒文化已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及道德社会化的主要施动因素。学校虽然尚未失去教育学生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但应当正视的是,当代学生处于社会传媒文化的重重包围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和法制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扼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就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各中、小学校应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大力营造“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弘扬教师先进典型,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形成良好的教风;进一步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管理,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其次,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健康有益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再次,要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主动权,加强网络监管,使校园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此外,各中、小学校还应积极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实行外打内治、打防结合、警校联防、标本兼治,依托社区、学校、家庭,共建新时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体防线。

第六,办好工读学校,努力探索工读教育的发展方略。工读教育是在新中国诞生初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并且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走到现在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以教育、转化、挽救品行偏常和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为己任。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国的工读学校成功地教育和转化了数以万计的失足未成年人。工读教育的诞生与发展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办好工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国务院办公厅(1987)38号文件指出“应该看到,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腐蚀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工读学校这种特殊教育形式就是必要的。各地人民政府要把工读学校视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切实抓好。”特别是2004年2月26日中发(2004)8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指出“要加强工读学校建设,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工读教育发展的滞后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严重 4 [7][6][5]

情势形成强烈对比。使工读教育适应新的形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研究工读教育的发展,如何办好工读学校,工读教育应如何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当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努力探索工读教育的发展方略。对此,有学者指出,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二是政府办学,多方支持;三是加强工读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四是科研兴教,加快理论建设;五是因地制宜,灵活办学;六是内挖潜力,完善自身;七是立足国内,放眼全球。

参考文献

[1]钟俊,林晓梅.再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对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3):42.[2]柴野.德国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EB/OL].,2008-08-05/2009-07-10.[6]南人管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09-07-10.[7]钟俊,林晓梅.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8]王春生,胡俊崎.中国工读教育发展方略初探[EB/OL].http:///jsyd/lw.htm,2009-07-10.[8]

第二篇: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然而,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加重,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犯罪性质也更加恶劣,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为了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笔者结合xx市检察院近年来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情况,通过对所办理案件的分析,对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20xx年以来,高安市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基本情况20xx年至20xx年x月,我院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79件125人,占所受理案件总数的9.35%。

主要涉及的罪名为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寻衅滋事罪等;共同犯罪案件57件,其中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45件;在身份上,在校学生9人,无业人员103人;文化程度上,小学文化22人,初中文化96人,高中文化7人。

[1]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从我院受理的案件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涉案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无业人员占绝大多数。

从我院近几年来所受理的案件情况来看,涉案未成年人中初中文化的人数最多,占76.8%;其次是小学文化,占17.6%;高中文化的仅占5.6%。

大多数涉罪未成年人有厌学现象,他们要么初中未毕业就辍学,要么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就学,年龄大都在16岁左右,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过早流入社会又不愿意吃苦,整天游手好闲,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对自身行为常常认识不足,一不留神就会触犯法律。

2、犯罪类型主要是侵财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同时有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我院近年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未成年人实施犯罪主要涉及的罪名为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寻衅滋事罪等。

其中:盗窃罪占13.6%;抢劫罪占21.6%;故意伤害罪占24%;寻衅滋事和强奸罪各占22.4%和6.4%。由此可见,侵财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最主要的类型。同时,由于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但明辨是非的能力弱且有争强好胜的心态,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或者受到成年人的拉拢、教唆,实施诸如贩卖毒品、交通肇事等成人化的犯罪,犯罪形式呈现多样化。我院近年来办理的案件中,未成年人贩卖毒品案件和交通肇事案件所占的比例也达到了2.4%和4%。

3、共同犯罪案件居多,尤其是与成年人的共同犯罪案件。

在我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总数的72.15%,其中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占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的78.95%,主要涉嫌的罪名是盗窃罪、抢劫罪、寻衅滋事罪等。

许多未成年人由于过早辍学又无正当职业,没有经济来源,浪迹街头,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盲目跟从,最终导致走向犯罪。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也有未成年人自身方面的主观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并不孤立,是相互作用的。

[2]结合xx市检察院办理的案件,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1、自身原因首先,未成年人由于学历不高或者过早辍学,没有得到系统、完整的教育,这样便限制了其认识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发展,决定了其对外界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其对身边事物、对社会环境的认识都比较肤浅、片面,对是非黑白的判断也局限于自己仅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使得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因为缺乏冷静的思考和正确的分析、判断,形成错误的念头,产生错误的结论,导致错误的行为。

其次,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心理结构尚不成熟,他们的心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极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争强好胜的心态、易冲动不理性的个性特征,常常使得他们一意孤行,在“哥们义气”等思想的支配下,感情、意气用事,最终导致犯罪。

如我院办理的严某某、胡某、彭某某等人故意伤害一案,严某某、胡某、彭某某就是在“哥们义气”思想的支配下,在“兄弟”被欺负时,为了帮“兄弟”报仇,共同持刀将对方砍致重伤乙级。

再次,大部分未成年人都处于无业状态,经济上的依附性加上贪图享乐的思想使其难以抵制各种诱惑,判断是非的能力也相对较低,一旦被人利用,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谌某、x某某盗窃一案,谌某初中毕业后就流入社会,因为没有工作,便一直跟着x某某吃住,对x某某十分感激,当两人在经济上捉襟见肘时,谌某便听从x某某的安排,与张某某一起实施盗窃行为以获得财物。

2、家庭原因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环境,而且也是人类个体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形式。

[3]因此,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从xx市检察院办理的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未成年犯的家庭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工作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有不少未成年人的父母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平时,他们很少与自己的子女进行沟通,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也很少过问,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只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使得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此外,还有一些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给子女带来很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

这样的成长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之一,挫折——攻击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会导致大量犯罪,特别是暴力性犯罪行为的产生。

[4]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未成年人极有可能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产生人格上的缺陷,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学校原因从未成年人社会化的整个过程来看,除了家庭之外,学校是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的地方。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盛行,一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得未成年人在心理发育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得到正确引导,而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法制教育的形式化,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几乎不了解,导致法制教育收效甚微。另外,对于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学校管理上的混乱也对其成长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有部分学校存在着诸如出入制度管理不严、安全保卫工作不到位等不安全隐患。社会青年随意出入校园、学生逃课通宵上网、携带管制刀具入校等情况时有发生,学校却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制止。如我院办理的一起在校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案,就是由于学校没有及时发现学生间存在的问题又疏于管理,导致陈某某午休时间溜出学校购买水果刀后,在寝室内将同寝室的同学捅伤。

4、社会原因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这对是非辨别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不少未成年人就是因为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方面,多数未成年人离开学校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享乐观,他们没有什么本事却贪幕虚荣、讲究排场,追随社会上所谓的“大哥”,整天在外瞎混,一旦缺钱了,不是去偷就是去抢;“兄弟”一旦有难,只要一个招呼,大家不问原因,一哄而上,不与对方争个高低誓不罢休。我院办理的故意伤害案、寻衅滋事案多数都属于这类情况。另一方面,网吧等娱乐场所盛行,不少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在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又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盲目进行模仿,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我院办理的部分未成年人强奸案件,就是由于被告人沉湎于色情录像,抵不住诱惑,为寻求性体验而实施强奸行为,导致犯罪。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监督机关,应当充分发挥检察职能,联合各方力量,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一,加强检校共建,营造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营造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周边的生活环境、治安状况进行调查,对公安、文化和工商等职能部门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监管,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小旅馆等娱乐场所进行整改,要求在学校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娱乐场所停止营业;所有娱乐场所严厉禁止未成年人尤其是在校学生进入,对不按规定经营的娱乐场所坚决查处和取缔,构建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

其次,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与相关学校建立长期联系,选一些业务水平高、素质过硬的检察官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发放法律宣传手册,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使未成年人学法、知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第二,立足检察职能,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一)立足办案,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涉罪案件,要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充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从有利于教育、挽救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坚持“宽严相济”。

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检调对接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作用,积极推动刑事和解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刑事和解工作,使未成年犯与被害人接触,从较深层面增强其自动认罪及悔罪的意识;通过向被害人道歉、赔偿等积极行为,化解矛盾,使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真诚悔悟,自觉改过自新并重新融入社会,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二是要依法正确行使不起诉权。

对拟作不起诉处理的未成年人进行详细的社会调查,并结合其犯罪情节、危害后果和认罪态度进行综合分析,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确有悔罪表现且具有帮教条件的应当尽可能地适用不起诉。这样可以给失足的未成年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为教育、挽救失足的未成年人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帮助其回归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二)整合社会资源,做好帮教预防工作。

在治理犯罪问题上必须具有政治的高度和社会的广度。政治的高度意味着犯罪防控不仅仅是刑事司法领域之事,更重要的是社会政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而社会的广度在于犯罪防控不单单是法律之事,还需要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展开相关研究,提出一个完整和谐的犯罪预防对策,从而建立整体和谐的犯罪防控体系。

[5]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但需要检察机关将帮教工作贯穿于办案的各个环节,还要联合社会各界的有效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犯罪防控体系,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应借助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资源,做好教育、感化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作用。联手社区、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让未成年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健康的心理,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减少重新犯罪的几率。

其次,要加强与共青团、关工委等人民团体以及教委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协调配合,调动社会各种有效力量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有效的防护网,限制、抵消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减少和消除再次犯罪现象,预防犯罪。

(三)做好犯罪记录封存工作。

刑法学家赵秉志认为,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罪犯”的标签,行为人将为社会所不容,招致周围人的冷漠眼光和歧视而自暴自弃,很可能导致再次犯罪。

[6]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犯罪记录的影响更加深远。

许多未成年人出于法律意识淡薄、一时冲动或被他人引诱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主观恶性不大,只要经过良好的矫正教育,往往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行为上的偏差。

而犯罪记录往往给这些未成年人贴上“罪犯”的标签并随其档案成为其终生的负累,使其在求学、就业、参军等方面处处受到歧视和排挤,这都使得原本主观恶性不大、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犯在回归社会后,因难以有效地融入社会,而产生抵触情绪,抗拒改造,甚至基于对社会的仇恨而再次犯罪,使其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难上加难。

从刑事司法政策角度来讲,要想预防犯罪,使未成年犯真正重返社会,司法机关应当要做好犯罪记录的封存工作,给予未成年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降低或者消除未成年犯对社会的抵触情绪,使其尽快地重新融入社会。

第三篇:论现代中小学教育

论现代中小学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设施教育制度也逐渐的完善和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然而新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现在最让人关心的问题也正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老师与学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认为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等观念制度的变化是矛盾的关键所在!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爱护有加,一个孩子多个爱。学校对学生的规章制度越来越不明确。社会的法律制度对学校没有明确的约束,认为学生就必须教育。这些问题只能导致现代的教育走向一个极端化发展!中小学生是没有明确的判断能力的,这些原因只能导致学生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是可以原谅的!

现在的老师职业道德在那?经常有人会问。是老师不负责任吗?并不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老师是教育学生的。但是有些学生教育他是听不进去的。甚至出现顶撞老师!跟离谱的是殴打老师!原因很多;第一;家庭教育,从先纵容。第二;社会观念,他们认为学生殴打老师是违规,老师殴打学生是违法(当然不是我凭空说出的,而是一个家长明确的给学生理论是说出的);另外就是现代老师待遇不高,社会却要求很高!所以很多老师只能尽量做到自己本分。以前的严师出高徒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没有几个敢去做严师了,本来就不高的待遇丢了更不划算!

从古至今中国有一个说法;不打不成器!这一说发很多人都有异议,确实存在很多弊端。但是再仔细想想,由于《教育法》规定的不能体罚学生,老师只能口头教育。学生不听,越来越严重。导致学生越陷越深,最终走向犯法。然后用国家法律惩治,那时是不是为时已晚呢!当然严重的体罚学生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国家应当出台一定的法律制度,规定学生触犯到什么程度的错误,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惩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法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样才是解决未来人才问题的最好办法。如果不然一定会有很多人才,因为教育制度的缺失。白白的浪费甚至走向违法!

教育要分人,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学生一句话就能改变他的一生,有些学生只有受到适当的惩罚才能深刻反思自己!

当然提到教育出了学生,更重要的还有老师。老师的职务是教育者,当然我们可以说是教育家。教师除了做一个很好的教育家外必须还要做一个心理学家。这是教师学习教育学心里学的原因。当然我觉得这样还不够,除了这些人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老师应当还做一个好的言论家。能做到言语授人,情感回之!所以应该给教师专门开一个辩论说话课!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制度才能逐步完善!

教育是一个长远的话题,从古至今一直在讨论的话题!从孔子到现代的我们,永远都在前进发展着!

2012年12月1日

岳振

第四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目前,全国及我省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均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违法犯罪主体低龄化、团伙化,违法犯罪手段成人化、高智商化等新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民主法治进程的逐步推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成年人的违

法犯罪行为往往涉及多重社会利益主体,违法犯罪结果波及辐射范围广泛,无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被害人、被侵权人,还是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本人及家庭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矫治工作同样涉及教育、司法、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多个政府及社会职能部门,同时,客观上也需要建立共同配合、群策群力的工作模式。近年来,××省××区借鉴外地区先进经验,结合本辖区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了一套以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工作为核心、其他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弭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了进一步学习借鉴××市××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全省妇联系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我们就上述问题到××市××区妇联和法院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案卷材料等方式深入了解了相关情况,现整理相关经验如下:

一、关于××区人民法院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情况

××区人民法院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工作起步较早,一直是全省法院系统的先进单位,也是全省法院系统单独设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开展跨辖区集中管辖的试点法院之一。××区法院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前身是刑事审判庭内设的少年犯罪合议庭,为了进一步适应工作需要,更好的发挥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职能文秘杂烩网作用,2004年,经同级人事编制部门批准,单独设立了机构,专门负责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区法院根据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的特点,选配了政治素质优秀、审判业务精通、工作耐心细致的5名法官到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工作,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队伍保障。而且,这5名审判人员都具有师范院校学习经历或教师工作经历,胜任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工作;同时,该院还从××区妇联等单位聘请了6名人民陪审员,参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工作,有效保障了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

该院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庭前调查、庭审帮教、庭后回访“三结合”。开庭前走访被告人的学校、家长、亲友或住所地派出所民警、居委会主任,了解情况,做到了“三查明”,既查明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征、平时表现、社会交往、成长经历;查明未成年被告人家庭及周围生活环境;查明未成年被告人对公诉机关指控其犯罪的认识和态度。并把这些内容均固定到《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表》中,作为第一手资料,从中把握少年犯思想脉络,摸清其犯罪的症结,确保在庭审中有的放矢地对少年犯进行教育和挽救。庭审过程中,为更好地发挥帮教作用,该院在全省法院系统首创了“圆桌审判”模式,即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审判人员、公诉人、被告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等就座于椭圆形审判桌周围而形成的一种专用于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审理的座谈式庭审模式,用以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更好地发挥教育、感化、挽救的庭审功能。案件审理工作结束后,该院积极延伸职能,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庭后回访工作,对判处缓刑的未成年犯罪人指定专人跟踪帮教,防范重新犯罪;对适用监禁刑的犯罪人,积极与羁押监所衔接,协助监所部门开展教育改造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并帮助大量适用非监禁刑的犯罪人解决了就业、就学问题。

2004年以来,该庭共审结未成年犯罪案件134件,判处少年犯171人,跟踪考察少年犯210人次,召开大型帮教座谈会50余次,联系安置就业19人,安置继续就学100余人,2名缓刑少年犯考上了大学,4人升入中专的骄人成绩,2008年,××区人民法院少审工作凭介其精锐的审判力量、先进的司法理念和突出的审判实力取得了全省首批地区未成年犯罪案件的指定管辖权。(说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集中管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打破案件地域管辖范围,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集中到一个或几个人民法院审理,以统一刑罚适用标准、整合优势审判资源,更充分地发挥审判工作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的职能作用。)

二、关于××区开展多部门联合预防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情况

近年来,该区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整合资源,合理转型社会办学机构,本着“政府引导、社会主办、社区配合”的原则,采取了司法机构、执法部门、街道社区、家庭联合创建社区青少年矫正“成长驿站”的特殊模式,挽救失足青少年,使他们重新步入了社会,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社区“成长驿站”突出了特色化教育,有的驿站以留守儿童为主,有的以问题学生为主,还有的以违法犯罪少年为主。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新的、有效的载体,主要是通过五项教育与实践活动,承载起了社会德育教育的功能,发挥了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积极作用。一是开

展心理教育,帮助孩子克服逆反心理。二是开展体验教育,让孩子感受不同生活。他们领着孩子们徒步行走去丰满水电站、到贫困学生家中比童年、让孩子到饭店打一天工、组织孩子到监狱参观,请在北京就读的大学生讲北京风情和大学生活,激发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带领孩子们到农村体验生活。驿站通过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和孩子们在体验中的真心感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了解自我,充分认识课堂与实践和联系与差别,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他们抗挫折的能力。三是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孩子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在街道和社区的协助下,“成长驿站”请社区民警和消防大队教官走进孩子中间,为他们讲解青少年有哪些合法权益,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生动的案例教育孩子们怎样识别假币,如何用智慧与坏人坏事斗争,讲防火常识,以及遇到火灾等危险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通过实地演练,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黄旗街家园社区“成长驿站”是个特殊的驿站,在这个驿站接受教育的都是未满18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建立了成长驿站后,把这些青少年组织在一起,由区法院定期为他们进行政治、法律教育,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道德常识,在思想上对其进行改造。社区则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如社会劳动、治安巡逻、访贫问苦等等,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特殊“成长驿站”成立以来,已经接收41名犯罪青少年学员,目前大部分学员已经刑满,重新回到学校或社区,未出现重新犯罪案例,还有两名学员考入××市的中专学校。四是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各“成长驿站”把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工作重点,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别人、关爱社会,学会理解和合作。南京街五中社区开展“爱心慰问”活动,组织学生用积攒的零花钱买来生活用品,定期到本社区的孤寡老人、军烈属和低保户家中慰问,为他们收拾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五是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他们在驿站开设“亲子讲坛”,聘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为学生家长讲课,“知心姐姐”卢勤、××大学青少年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北华大学社会问题教授沈健、“全国十大杰出母亲”李一凡都曾经来到××区为孩子家长讲授“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怎样做一名合格家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等专题。让更多的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家教方式,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学习,进行良好的沟通。

三年来,××区共有5批40名失足青少年走出驿站,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在驿站参加教育的学员没有一名不“毕业”的。走出了一条社会力量、司法机构、执法部门、家庭共同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新途径。

三、关于妇联系统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各级妇联组织应当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从源头上抓起,加大预防和矫治工作力度。

一是积极组织协调,形成各职能部门的良性互动,建立预防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妇联有着占人口半数的工作对象,有着与各级政权组织相顺应的工作网络,有着工作延伸到家庭的特点,妇联工作不仅仅与广大妇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妇联组织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违法犯罪工作中,应该发挥桥梁纽带的独特作用和优势,与各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建立起预防和矫治未成年违法犯罪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工作中,要注重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工作上的衔接配合,遇到共同性、关联性及本部门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积极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研究解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二是积极与社区矫治相结合,进一步推进“三零社区”建设。首先,加强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完善法制教育工作机制,创办未成年人教育指导中心和活动场所,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结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网络。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普法活动,定期邀请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专业人员给中小学生上法制课,以生动的案例来打动他们,配以相关法律的讲解,改变过去死板的课本教育方式。使他们容易接受,真正入心,入脑,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其次,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这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各行业协调联动。真正从心理上,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他们,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帮他们认清是非,了解社会,而不是在事后为其遮掩、平息。办好各级家长学校,将科学的家教观念传授给家长,从源头抓起;学校与家长改变观念,加强信息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并加以正确引导。

三是积极参与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妇联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作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衰退的直接影响,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各种矛盾将很可能互相叠加、集中爆发,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面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矛盾纠纷,其违法犯罪行为也将随之高发,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和重要做法和发展趋势之一,(说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是指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相互协调地共同存在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既包括人民法院的诉讼解决方式,也包括行政调解、经济仲裁、人民调解等纠纷解决方式。)妇联组织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一元”,应当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延伸服务职能,协助人民调解、劳动仲裁和人民法院等组织和机构,积极开展调解工作,积极参与人民陪审,化解矛盾纠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于激化之前、化解于司法诉讼之前、化解于造成严重后果之前。

第五篇:犯罪预防与对策

犯罪预防与对策

1、我国现行打防并举犯罪对策解析。

我国现行打防并举犯罪对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基本内容。打,即打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防,即防范,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积极措施和主动措施。打防并举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其核心是“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体指导原则,它指出和揭示了打和防、指标与治本的辩证关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掌握的重点。

现阶段打防并举的重点应是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治本的原则,就是要在宏观上把预防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注重从抑制和消除产生危害社会治安现象的具体原因和条件入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违反法律、纪律、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现象发生,从而达到治本之目的。

预防为主,重在治本,是实行综合治理的必然要求。以惩罚为主,其作用毕竟是侧重于治标,而不是治本。可以说,我国已经把严惩犯罪作为整治社会治安工作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但是,我国刑事犯罪案件特别是重大案件却仍然持续大幅度上升,治安问题日渐增多,从这一角度来看,预防为主,重在治本原则的提出,也是对我国整治社会治安工作进行历史反思所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中央提出的“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这六个方面的工作,具体地体现了预防为主重在治本的基本原则,强调预防为主重在治本,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严惩犯罪,积极治标。刑罚惩戒也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手段。正是由于这种辅助的事后的预防与积极的事前预防相互配合,才能使得预防为主重在治本的原则更为完善和切实可行。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治本,就要花大力气全面深入地认真研究和分析产生危害社会治安诸现象的各种原因和条件,特别是那些引发违法犯罪的具体的现实的直接原因和条件,并积极寻求消除这些原因和条件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措施。

2、犯罪的情景预防策略评析。

情景的犯罪预防,就是对于某些高发生率的犯罪,直接通过管理、设计、调整的方式持久有机的改变环境,从而尽可能的使行为人认识到犯罪行为难度增加,被捕的可能性增大,收益减少,以此来减少犯罪。它是20 世纪70 年代以后一些西方国家所倡导和实践的犯罪预防理念,情景预防理论包括四个组成部分:(1)一个建立在惯常行为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之上的预防理论;(2)一项立足于行为研究范式基础之上的标准方法论;(3)一套目标加固和犯罪机会减少的技巧;(4)一组评价预防效果包括研究犯罪转移的方法。具体措施包括目标的强化、防卫空间的设计、社区犯罪预防策略以及疏导和转移犯罪人远离被害人的策略等。

情景预防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情景预防的成功有赖于在实践中对情景预防理论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情景预防并不是针对某一类犯罪简单的通过改变环境来预防犯罪, 所以针对不同的犯罪类型, 情景预防的具体方法是彼此不同、各有侧重, 具体的预防手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情景预防的核心是通过提高犯罪行为的难度, 增加行为人被捕的机率, 减少犯罪的收益来预防犯罪, 因此理论的应用存在带有规律性的做法, 所以在实践中应掌握这一理论的精髓, 灵活运用, 而不必强求统一。总之, 情景预防是从外部通过改变影响犯罪人产生动机的情景因素来抑制动机的产生和行为的外化。犯罪既然是行为人人格对情景的反应, 因此这种仅消除利于犯罪的情景, 而未从本质上作用于行为人人格形成的作法, 难言彻底, 可以说只是从形式上而不是从本质上预防犯罪, 治标而非治本。它对于某些犯罪, 如醉酒者实施的犯罪, 人格障碍者实施的犯罪, 有组织的黑社会犯罪, 以及激情犯罪, 由于行为人对实施犯罪时的情景因素是否对自己有利、行为与收益是否合理往往甚少考虑或即使遇有障碍, 也会创造条件实施的犯罪收效甚微,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其它预防手段发挥作用。预防犯罪乃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 运用多种手段,采用多种措施, 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减少犯罪的举措体系, 犯罪预防体系包括司法预防、社会预防和情景预防,所以在强调情景预防的同时, 不能因此就否定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在犯罪预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功能, 而要使三者在各自的空间充分发挥其作用, 有机配合, 共同预防犯罪。

3、我国现行少年司法制度利弊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学与犯罪学理论, 所谓少年司法制度就是根据未成年人(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 以预防未成年人再违法、犯罪为目的, 以不同于成年人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来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特殊的司法制度。1985 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中提出对青少年犯罪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后, 社会各界开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给予高度重视。

我国现行的少年司法制度基本可以成为“社会·司法”模式,其特点是社区广泛参与帮助教育违反犯罪少年工作,将国家司法机关的干预减到最小限度。我国目前少年司法制度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是在吸收了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的先进理念,根据我国国情,从少年犯的刑事审理开始发展起来的。第二、比较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第三、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贯彻从轻、减轻原则。第四、对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少年犯,有条件实行缓刑的尽可能宣告缓刑,使他们不脱离社会正常生活,在其所在单位和基层组织接受考察和帮助。第五、被判处有期徒刑需要执行的青少年送往专设的“少年管教所”。现在我国的少年刑事案件基本上形成了由少年法庭审理的格局。少年审判工作贯彻“寓教于审, 惩教结合”的原则, 对教育矫治少年犯, 预防少年犯重新犯罪起到了显著作用。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从开始至今的20 多年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不等于说我国已有了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我国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但这两部涉及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仅有原则性规定, 无具体的措施, 可操作性弱,从总体上看,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别规定甚少, 呈现对未成年人司法保障乏力的局面。目前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缺乏完备的立法体系。从少年司法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言,主要以刑事司法为内容,有关非刑事性质少年司法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基本是空白。第二、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和制度。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关于少年权益保护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道德、号召性条款多, 缺乏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 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没有详细明确的界定。第三、刑事单一化、审判单一化与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矛盾,没有形成独立于成年犯罪人的少年法律体系。我国大多数地区没有形成与少年审判相配套的少年警察、少年检察、少年辩护等制度,少年司法制度的整体优势无法形成和体现。

4、社区犯罪预防的定位及其功能。

社区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居民主要的工作、学习、生活空间,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滋生不安定因素,加之社区中的人、财、物比较集中,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因而社区成为犯罪行为的主要发生地。立足社区开展社会工作,可以完善社区服务,遏制和减少犯罪的发生,而社区犯罪的减少,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也正是开展犯罪预防的目的所在。因此,可以将社区看作融治本和治标措施于一体的犯罪防控机制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首先,犯罪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区中,直接的犯罪防范措施必须在社区建设中体现;其次,预防、打击犯罪,必须走群众路线,而群众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区中,因此犯罪防控必须融入社区建设;最后,对犯罪人的改造如缓刑、假释、管制等都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与监督,出狱人的社会保护和再社会化必须依靠社区。

社区在预防犯罪方面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能够有效消除犯罪诱发因素

具体的生活环境是直接影响犯罪发生的社会因素。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归宿,居住在社区内“社会人”的生存需求、政治需求、社会需求甚至精神需求都依赖通过社区得以实现。开展社区社会工作,逐步拓展社区服务内涵,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生活和精神需求,不断增强成员的社会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为人们创造安全、优美、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减少各种犯罪隐患

犯罪是社会生活中消极现象的一种集中反映,也是社会关系失调和社会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社区作为社会成员重要的活动场所,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地和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地,任何细小的不稳定因素碰撞,都可能演变为外化的犯罪行为。如出狱人的社会保护和再社会化必须依靠社区,从某种程度上讲,再犯罪率的高低,既取决于监狱的改造效果,更取决于犯罪人出狱以后的再社会化工作开展的好坏。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架设政府与社区成员的沟通桥梁,能够畅通倾听呼声、听取意见、为社区成员及时排忧解难的通道,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调节和控制,进而消除犯罪隐患,维护社会稳定。

(三)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净化犯罪产生的土壤

道德观念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等是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社区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互助功能等基本功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以社区这个基本的、微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为基点,能够有针对性的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把犯罪治理的根本措施与犯罪防范与打击的直接控制措施结合起来,推动人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互助互信的良好风尚,从而寻求一种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犯罪防控机制,减少诱发犯罪的个体因素。

下载论中小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小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家庭暴力与未成年人犯罪(精选五篇)

    (犯罪学,题号:338)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青少年暴力犯罪原因分析 专业:公安管理考籍号: 姓名: 指导教师: 通讯地址: 邮编: 电话: 邮箱: 完成时间: 目录 一、未成年人犯罪......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以心理学为视角,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与刑罚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与刑罚 内容摘要:今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相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上有着明显的......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与刑罚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与刑罚 内容摘要:今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相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上有着明显的......

    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姓名: 张飞 学校: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指导老师:秦敏赵磊 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张飞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论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大全

    论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内容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未成年人......

    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

    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 张福升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在体育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界,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中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已经有好些年了。......

    少儿图书馆(室)与未成年人教育

    少儿图书馆在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吴斗奇(沈阳市大东区少年儿童图书馆) 摘 要:少儿图书馆做为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