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健康共享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4:1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开展健康共享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开展健康共享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我市开展健康共享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开展健康共享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市人口计生委主任兰祥义

近年来,宜宾市在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中大力实施“健康共享”促进工程,积极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收到良好效果。认真总结研究该项工程实施的情况,对于深化服务、打造品牌,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服务的重要性

(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抓好“健康共享”促进工程,为群众提供生殖健康服务,是由注重控制人口数量转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的心理、生理、社会的需求更加强烈。

(三)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按照中央“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财政投入、技术发展、机构设置、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品牌打造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水平。

(四)深化综合改革创新服务机制的需要。全力打造“健康共享”服务品牌,推动人口计生发展模式多元化、工作载体新型化,推进人口计生工作职能转变、机制创新和服务转型,可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二、主要内容

“健康共享”促进工程,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方面的心理、生理、社会需求服务,使人人共同享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的优质服务。它是以“关爱、健康、幸福、共享”为主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和“九大行动”为内容,以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为方式,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水平和家庭发展水平为目标,遵循生命周期、面向千家万户、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计划生育系列服务品牌工程。

(一)群众需求调查。去年以来,全市在新的理念引领下,着力开展了“健康共享促进,需求调查先行”活动。对37000余户进行了问卷、走访、座谈式需求调查。通过调查,不仅使基层干部和人口计生人员贴近了群众、转变了工作方式、增进了感情,而且真实地、有重点地掌握了群众家庭基本情况(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生活设施状况等)、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婴幼儿、青春期、夫妻双方、孕产妇、中老年基本健康状况),并以此为37000余个家庭建立了包含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家庭生殖健康档案”,为“健康共享”促进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可靠基础。调查显示,群众对婴幼儿早教需求占28.6%,青春期性教育需求占26.29%,新婚期优生指导需求占28.9%,孕产期保健需求占35.1%,中老年生殖健康需求占58.99%。根据调查,我们重点确定了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三大系列”、“九大行动”的系列服务项目,并落实到位,深受群众好评。

(二)计划生育健康服务。通过强化各级服务机构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分配体制“三大改革”,深入开展特色服务、品牌服务、温馨服务“三大服务”,认真抓好人口文化建设、靓丽青春、关爱女孩“三大促进行动”,全面实施 “四免(免费咨询、免费三查、免费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免费随访服务)、两保险(独

生子女伤残保险、育龄妇女生育保险)、两救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救助)”服务。全市在实现“四免”的同时,全年奖励扶助14967人,到位资金1077万元;特别扶助1378人,到位资金155万元。市政府每年拨200万元,用于独生子女伤残保险和救助。在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健康保障的同时,努力提高人口计生工作质量,完成既定的人口计生目标任务。

(三)优生优育健康服务。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支撑”的优生优育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出生缺陷干预“两大促进行动”,逐步实现“五免(免费优生优育咨询、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为农村孕产妇提供出生缺陷药物干预、免费新生儿疾病筛选)、两普及(普及新法接生、普及病残儿家庭再生育优生监测)”服务,全市九县一区全部开展免费优生优育咨询和为农村孕产妇提供药物干预,普及了新法接生和病残儿家庭再生育监测,广泛开展了早期婴幼儿教育。有五个区县由政府投入经费免费开展了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市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新生儿出生缺陷控制在8‰以内,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四)生殖健康服务。完善“政府倡导、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生殖健康服务体系,以群众需求为中心,优化服务内容。通过开展男、女生殖健康、更年期生殖保健、预防性病和艾滋病“四大促进行动”,逐步推行“两免(免费享受生殖健康宣传、信息、咨询和教育,免费享受生殖道感染普查)、三低(低价享受生殖道感染治疗、低价享受不孕不育症治疗、低偿享受更年期保健)”服务,全市免费享受生殖道感染普查63万人次,低价享受生殖道感染治疗服务12万人次,服务人次达120万,群众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达90%,男性生殖健康服务60余万人次,生殖保健参与率达20%以上。努力提高群众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和男

性生殖保健参与率,降低生殖道感染患病率和性病、艾滋病、不孕不育症发生率,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初步效果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全面完成各项指标,获全省目标管理一等奖。同时,在面临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的情况下,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5左右。人口性别比下降为110:100,出生缺陷发生明显下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证率、签约率、履约率均达90%以上。

(二)提高了各级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健康共享”促进工程的实施,树立了“乐于奉献、争创一流”的人口计生精神,建立了“县为主导、分站为核心、乡镇站为重点、村服务室为基础”分级负责、权责统一的服务管理体制,创新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支撑、社会参与”的优质服务工作机制。与此同时,我们狠抓队伍建设,去年连续举办三期县乡服务人员“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班。今年连续两期举办县、乡服务站站长“健康共享”专题研讨班,不断提升了技术干部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与管理能力,促进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了群众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水平。在“健康共享”促进工程的实施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爱为先,服务至上”的理念,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群众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提高了群众的生育质量、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群众满意度抽样调查显示在98%以上;在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中,“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请流动人口农民工评计生”活动中,群众综合满意率由95.43%上升到98.15%。

(四)提升了计生家庭的发展水平。“健康共享”服务品牌的打造,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帮助计生家庭,搭建了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桥梁。

我们依据群众需求调查掌握的家庭经济状况,在为群众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399个家庭提供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三改”(改水、改厕、改灶)指导服务;为1286个家庭提供了产业帮扶服务;为4947个家庭提供了发展信息引导服务。围绕经济抓计生,抓好计生促发展,既促进家庭增收致富,又实现生殖健康目标,提高了计生家庭的发展水平和幸福指数。

四、几点思考

(一)重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创新是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我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关爱为先、服务至上根本理念,同时引入企业发展的品牌、竞争、错位发展等全新理念,使“健康共享”促进工程的实施,一开始就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但全新的理念在一些地方尚未从根本上接受,存在被动应付等问题,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注重理念创新,不断打造群众满意的人口计生服务品牌。

(二)强队伍。品牌的打造,服务的创新需要每一位人口计生工作者的全心投入和无私奉献。同时,还需要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因此,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健康共享”系列服务,仅仅满足于现有的业务技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人才引进、培养、进修等方面采取新的措施,提升服务人员的咨询、诊断、治疗水平,真正让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满意的服务。

(三)抓结合。“健康共享”促进工程是优质服务的深化和具体化,是宜宾人口计生品牌,也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而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结合相关重点工作,务实推进,努力实现服务体系“房屋、人员、设备、管理、品牌”五配套。尤其是房屋等硬件建设,需要用全新理念进行打造,从房屋设计、整体构造、选材装修、环境建设等都要独具特色,与传统的“卫生院模式”错位发展,实实在在地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广大群众营造舒适、温馨的咨询、受检、治疗环境,实现服务体系的上档升级。

(四)建机制。体制机制是“健康共享”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保障。各地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针对存在问题,在创新和完善机制上下功夫。特别要抓住服务体系实施绩效工资制的有利时机,着力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上与“健康共享”促进工程的实施有机结合,进一步调动服务人员打造品牌、优质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二篇: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与思考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与思考

——参加“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陈福

2010年8月30日

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国务院参事室于2010年8月30日举办了“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研究座谈会。作为小学校的代表我感到非常幸运与高兴,下面谈谈对“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想法与实践体会。

一件事例的启示:

2009年3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的朋友(五年五班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了我说:“校长,我给您变个魔术。”说着从兜里掏出两个皮筋套,分别套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上,使两皮筋套交叉在一起,在我眼前三晃两晃突然两个皮筋套就摘开了,我大吃一惊,“这不是刘谦在春晚变的魔术吗,你怎么也会?”“校长,您猜我是怎么学会的?”“莫不是刘谦教你的吧?”“是我在网上学到的。”“你真了不起„„”这件事给我以很大的启示。

启示一:对问题解决的强烈欲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

启示二:学生的学习场所已不是封闭的学校,而是没有围墙、开放自由的网络与社会;

启示三:我们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信息资源?

一、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分析

1.基础教育中的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对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不同类别学校与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对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而言,应包括:一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以文、图、音、像等为呈现方式的静态资源。二是以答疑解惑为主要内容的在线优秀教师资源。三是以探究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智能交互式教育信息资源。四是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的寓教于游戏形式的信息资源。五是在教育和学习实践中师生自主生成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

2.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界定标准

科学性信息资源内容正确无误。教育性即教育信息资源在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体现教育思想内容。系统性即以学科或知识主题为内容形成网状或树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交互性即体现网络智能的特点,学习者可以参与其中。趣味性即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应用资源中得到美的启迪与享受。开放性即信息资源可以由使用者二次创新与开发。

二、吉林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情况

1.吉林市信息技术教育总体情况

确定了“3个三”的目标和要求。首先是“三建”,即按实建网、按需建库、按优建队,“三建”同步,以建队为支撑点,着眼师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其次是“三多”,疏通多渠道、接通多平台、联通多时空,“三多”并举,以应用为立足点,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再次是“三新”,树立新理念、建立新机制、创设新模式,“三新”共立,以整合为着力点,作用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2.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着力解决海量资源的存在与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如何有效应用资源等问题。区域推进开发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融合度高的教学资源,体现应用特色、学科特色和区域特色。一是资源开发多版本,适应不同的教材;二是资源内容勤变化,适应新课标的实施;三是资源定位多角度,利于教师的检索;四是资源使用高效率,提高适用度;五是资源范围广包容,适应不同需要;六是资源更新快频率,跟上新教学的研究;七是资源种类全开放,充分调动教师自主能动性。

3.未来的发展目标

吉林市教育局将把资源总体数量的富足性和个体用户的切实需求相结合,与教学活动相“捆绑”,努力建设区域性的同步资源。开发同步,解决资源适用度问题;应用同步,解决资源库简便易用的问题;内容同步,解决教材内容经常变化问题;共享同步,解决资源的适时更新问题。全方位整合、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应用,实现资源大共享。建成水平较高、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和交流便捷、优质高效、规模庞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统筹规划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评审、认证和监管制度。引进开发数量充足、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灵活实用的教育教学辅助课件、网络课程、模拟仿真系统管理辅助软件等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全学科网络资源的全覆

盖。

三、我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体会

1.理念为先,找准资源建设的落脚点

学校以“创建现代学校,奠基幸福人生”为理念,以“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以基础牢、习惯好、能实践、会创造”为基本要求,全面实施“手指尖工程”(在网络环境下用学生的手指尖构筑世界课堂),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与创新的习惯与能力。

2.队伍为本,明确资源建设的支撑点

多年来,学校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掌握网络相关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与技能,自编《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多媒体光盘由吉大出版社发行,在全国推广使用。通过建立城乡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为乡村学校在投入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将乡村教师带到学我校进行培训,派名师送课下乡,开展网上同课异构、视频案例、电子备课、网上反思等方式共研、共建、共享。提高了教师的网络教育素养和技能,使其能够自如地适应技术的升级转换。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个个有绝活,成为学校网络教育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保证校园网络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技术防范,屏蔽有害信息,为学生提供绿色的上网环境。

3.持续建设,适应课程改革的变化点

优质信息资源应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持续自主开发体现特色,学校从1984购置8台COMX微机和1台PC6601机起就开发课件,有七项通过省级鉴定,1991年参加全国展览获好评。后来率先在全国建设千兆校园网,建立学生的电子开放教室,实现了全校各班网上多媒体教学。建设了“吉林市教育信息网”“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网上学园”和“德育资源网”、“校务网”等。

学校还通过整合优秀的资源,拓展网络资源内容。我们引进高质量的“未成年人网脉工程”、“拓思网”“三学苑”等资源。还通过链接资源,为学生绿色上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合作开发,共建共享,我校教师写脚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将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与专业制作的公司结合,出版了优质的学生学习资源。

4.课程整合,探索信息资源的结合点

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课程是重要载体,实践中我们着力体现民族性,开设网络经典系列课程,筑牢学生的中国根。学校通过开发《经典积累诵读》系列教材、书法与写字课、剪纸课、围棋课、古典益智玩具课、竹笛、葫芦丝等课程使学生陶冶性情,掌握国学经典。

突出现代性,深化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将点读手段和100E英语进入网络课堂、每班每周两节主题信息技术课和英特尔求知计划课、五年级疯狂机器人游戏与“电子摆拼”校本课程整合、高年级的电脑机器人课程,现代网络科技课程几个内容相互作用,共同打造创新人才,身体力行回答钱学森老人的“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杰出人才?”的临终一问。

学校注重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培养现代人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自然、走进军营。每次社会实践之后,学生都将自己的收获以图片、电子文本、PPT等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将优质原生态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与课外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了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学校开发幼小衔接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校网络教育向幼儿前移,孩子2岁入园,幼小衔接在二实验10年奠基人生,幼儿园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国学、英语、IBM电脑项目、蒙特梭利、奥尔夫音乐、感统等项目的衔接研究。办园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得到了家长的社会的认可。

5.高效应用,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点

第一,学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大优质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主二合三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资源应用与效果评价每个班还选一个网络教学协管员协助管理,课前为老师做好准备、课后记录等。各班在课间、午休、自习等时间,通过观图片、读文字、看电影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就连下雪后孩子们的摄影展评都利用上了网络。

第二,以师生博客为载体,搭建“超时空”学习对话平台。每个班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可以发布班级信息、班主任与学生和家长进行网上交流、批阅作业、解答疑难等活动,实现了网络上超时空的学习与交流。学校以网络教育活动为内容,丰富学生的网络体验。

第三,开展丰富的网络教育活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网上“问题银行、创新超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每年一次网络科技文化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舞台大显身手,在低年级开展电脑创作画大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指尖上鼠标闪烁、创意无限。中年级开展电子小报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学生自己用镜头记

录下文明的表现与不文明的行为,通过电脑设计张贴于校园,警示学生。高年级开展flash创作,新版的“乌鸦喝水”乌鸦用吸管轻松解决问题,手持现代设备的“井底之蛙”,让你感受“小窗口大视野”的现代网络带给人的便利。“网上模拟创业网站”,让学生体会当一名“经理”管理之道。以网络为载体、学生妙手绘未来,这样的网络体验,为学生幸福成功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第四,发挥其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作用。网络在学校与师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电子文件的传送与批阅实行无纸化,使学校管理上更便捷,电子日志的记录,减少了开会汇报造成的时间浪费现象。用电子信箱的方式交流,校长回应了5年6班李宇泽的电子邮件,根据学生的建议在本学期建立了一个读书长廊。网络为我们搭建了无障碍的交流平台。

6.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建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有效保证,我校相继建立和完善了《校园信息网络管理条例》《师生网络资源建设奖励办法》《网络博客建设制度》《优秀教师博客评选条件》《优秀课件评比办法》等规章制度。落实了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人人建设的机制。

我校实施了“手指尖工程”,使我校的教育搭上了时代的快车,素质教育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信息资源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将会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创生特色资源、建立共享合作体、加大应用力度,使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

四、对国家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管理,建立统一领导与特色开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一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成立国家基础资源信息资源建设指导与审查组。全面指导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统筹规划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评审、认证和监管制度。

二是对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情况进行广泛调研,了解教育信息资源的现状、需求,进而明确建设目标与任务。

三是集中整合学校、企业、专家智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建设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开发与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

2.加快建设,全面为教育教学和学生健康发展服务

着力解决海量资源与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如何有效应用资源等问题。一是资源开发多版本,适应不同的教材;二是资源内容勤变化,适应新课标的实施;

三是资源范围广包容,适应不同需要;四是资源种类全开放,充分调动教

师自主能动性。五是资源引进技术高,学科网络资源的全覆盖。

3.加大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一是把资源总体数量的富足性和个体用户的切实需求相结合,与教学活动相“捆绑”。二是建立一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资源应用与评估体系,鼓励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并在应用中提出改进与提高的建设性的意见。三是鼓励一线教师与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原生态的体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使优质的教育资源既有统一内容,又各具特色,形成互为补充,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4.强化动力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教师的工作评价相结合、与教师的利益分配相结合、与资源应用的频率相结合、与学生的评价及效果相结合。将教师建设与应用信息资源的情况作为教师工作评价的内容,与工作量和工作绩效挂钩,与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教师应用的情况评价相衔接。

总之,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个系统工程,应该由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整合各种力量,集中人力、财力、技术等优势,根据一线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需求,建立开发就用的新机制,以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等目标。

第三篇:我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写写帮推荐)

金坛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金坛市地处江苏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正在崛起的现代化新兴小城市。近两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金坛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益呈现出良好态势。

一、近年来金坛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一)开展三大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在广场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展览活动。我市城区和乡镇现有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60余处,每年都要在广场上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不下200余场。特别是金城镇的金沙广场,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每月举办的“欢乐金沙——广场文化月月演”、还有2010年开始的“金坛读书月”大型图书展活动等等都在这里举行。二是在乡镇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百村行”、“四下乡”和“三送”活动都是近几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的惠民工程,据这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每年都要送戏下乡100多场、送电影下乡1800多场、送图书10000多册。如今,这些活动已成为乡镇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出积极作用。三是在社区举办社区邻里节、敬老节等文化活动。从2007年开始,金坛市成功举办了五届社区邻里节活动,每届邻里节活动都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沙龙活动。例如:我市北园社区开展的“棕香飘、庆端午”社区包棕子比赛、重阳节老年人开展练太极拳、打腰鼓等活动,花街社区文艺队开展的“迎中秋、庆国庆”文艺晚会等等活动,这些由社区居民组成的社区文艺团体已成为社区文化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

(二)办好各种主题群文活动

近几年来,我市注重创新群文工作机制,立足文化惠民理念,挖掘活动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是注重以节为媒,办好群众性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金坛市文化艺术节是全市范围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届都会确定一个文化主题来积极引导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2009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金坛国际剪纸艺术展暨第四届文化艺术节”,艺术及上我市举办了广场群众文艺演出等10多项群文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市群众 1

文化活动欣欣向荣的浓厚氛围。2011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其中“飞洋鱼杯”金坛刻纸新作展、“美好金坛”文学作品征文大赛、广场文化演出系列活动以及民间收藏精品展等活动,都展示了我市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二是注重以题连贯,办好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近几年来,我市先后举办了多项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的参与。例如儒林镇柚山村举办的传统“长荡湖放灯节”,吸引了上万名村民和外地的游客前往观赏;又如在庆祝金坛解放60周年的文艺晚会上,小沈阳的精彩演出让金坛的百姓捧腹大笑;还有各社区、乡镇组织的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等,这些主题活动在传播荣辱观、倡导新风尚上,在引导群众报着积极的文化活动态度上,在构建和谐文化氛围,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上都起到积极作用。三是注重以特色见长,组织好特色群文艺术团队。我市现有城乡文艺业余社(团)队80余支;包括锣鼓队、马灯队、腰鼓队、龙灯队等等。特别是直溪镇巨村的“巨村龙灯”,他们的舞龙活动在昆山“陆家杯”江浙沪舞龙邀请赛、“迎世博长三角传统龙狮邀请赛”及周边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中频频亮相。不仅在周边产生了广泛的文化幅射作用,同时还获得年超10万元的经济回报,形成了良好的自身“造血”功能。

(三)积极服务群众文化活动

服务好群众文化活动,就是要积极建设好群众文化活动赖以开展的阵地、配套设施,在一个个具体的文化活动点上做好管理组织服务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活动。目前,我市城区现有华罗庚纪念馆、民族风情苑、段玉裁纪念馆、戴叔伦纪念馆和金沙影城等公益设施和文化阵地对外开放;全市建成800平方米以上的镇(区)标准文化站6个,157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并全部达到了“文化示范村”标准,其中有30个行政村达到了“星级文化示范村”标准。从2007年开始,我市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所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逐步实行了免费开放。老百姓在闲暇时可以自由参观我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阵地。另外,我市还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锡剧团还不定期为福利院、救助站等地孤残人员送去健康清新、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

二、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呈现的不足

虽然我市发展群众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一是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不均。就我市的七镇一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总体情况来看,开发区的文化活动相对于其他镇得文化活动异常活跃,文化站长和居委会主任担心的不是没有人搞文化活动,而是担心没有地方搞文化活动;而有些乡镇一年也就几场文化活动,不足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发展不均的另一突出表现是棋牌活动占据了群众自我娱乐的大部分时间。仅市区登记在册的棋牌室就有二千多家,而我市歌舞厅近几年来也呈现削减趋势,倒是近年来在广场或者居民小区的小块空地上自发形成的跳健身舞活动逐渐流行起来,这种新兴起的群众文化活动还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很多管理细节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对群众文化活动重视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文化意识较弱,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把群众文化活动摆上位置,这是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群众文化队伍人才培养不够。我市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是一直以来固有的缺憾,对全市文化活动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群众文化人才培养发展也关注较少,特别是乡镇文化干部,或缺乏活力或长期被“挪用”,业务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群众文化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我市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思路

群众性文化活动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必然随着人民群众的实践而不断变化发展。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本文就如何搞好群众文化活动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创新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谐发展

一是大力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为群众文化活动增活力。加大物质投入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提升肯定是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社会财力物力有限的前提下,群众文化活动阵地的管理者只能突破原有的经营模式,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搞活与群众文化相关的企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对于那些暂时还得不到政府投入的旧有载体,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人脉资源,引进社会资金,合作开发场馆,走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二是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实现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资源共享。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资源共享,互补互益,才能和谐发展。例如在城区积极建设影剧院、图书馆、艺术馆、健身房、俱乐部、老干部活动中心、文物遗址、公园、游乐场等文化设施,在乡镇组织腰鼓队、健身健美体操队、秧歌队和篮球、门球、图书报刊阅览室、老年人书法绘画队伍等。通过城乡之间互相举行各种比赛,如进行太极拳表演、健身秧歌大赛、篮球联赛、足球、保龄球赛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克服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不均的现象。

三是加大宣传城乡和谐发展,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宣传工作应该始终贯穿群众文化工作的始终,通过采访录制播放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群众自身感受,在群众活动中展现群众自身的欣赏、娱乐的快乐,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氛围,增强吸引力,并体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特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二)积极引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管理

一是发挥文化干部职能,立足基层,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乡镇,资金缺少的情况下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确实不易,但资金缺少的情况下还要搞活群众文化活动。这就需要各基层文化干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对各村调查摸底发掘一批文体爱好者,对他们进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定的业务辅导,组织能力的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广场开展文化活动,积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

二是动员企业个人赞助,开展比赛,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乡镇群众参与活动情绪高涨了,质量就得提高。为了提高活动质量,就要经常开展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或进行比赛,在大型活动和比赛中促进活动质量的提高。搞大型活动和比赛没有经费等于是句空话、大话,这就要靠企业或个人赞助。有了经费大型活动和比赛搞多了,参与人员也会成倍扩大,参与活动的质量就能快速提高,从而促进人们从牌桌上下来,走上健康娱乐的道路。

三是打造群众文化品牌,走向市场,扩大群众文化活动效益。群众文化活动向人们提供的是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应注重创建自己的品牌。一个活动可以逐步做成一个品牌,一个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以更清晰的角色、更经常的频率、更持久的影响力参与到

群众休闲的生活之中,例如我市的金坛民间刻纸艺术,分布于金坛市的金城、白塔、薛埠、社头、朱林等多地。近年来,金坛刻纸先后参加了宁夏、澳门、北京全国农民艺术节和上海世博会等刻纸展示和交流活动。2009年刻纸作为艺术节的头等大事,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金坛国际剪纸艺术展”,2010年和2011年举办了两届“飞洋鱼杯”金坛刻纸新作展。金坛刻纸适应民间艺术市场需求不断创作新品和精品,年均产出与销售总额达百万元以上。“金坛刻纸”这个文化品牌,正大步走向市场,不断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建设,培训人才

近年来,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我市的群众文化事业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受到文艺人才缺乏的制约,特别是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中受到的最大制约就是基层文艺骨干缺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因此,想要搞好我市的群众文化活动,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转变意识,将被动“输血”改为“造血”,将等着“送文化”改为主动“种文化”,打造一批懂政策、发挥政策帮扶作用、技术能力过硬的基层文化骨干,通过人才带动活动,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使基层文化单位实现文化的再造机制。这样不仅拓宽了文化阵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开阔视野,提高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培养他们搞活地方经济的意识,为金坛的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石和活力所在。今后,我们必须牢抓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积极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坚持发展品牌文化活动,努力培养群文工作人才,坚持“面”上广泛发动,“线”上搞活主题,“点”上优质服务的原则,又好又快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努力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金坛”的目标任务,为我市建设人文金坛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山东省文登市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有力地加强了农

村文化建设。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

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这样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为此,文登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

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

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龙头。近几年,文登市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起了市中文化广场、召文台公园、抱龙河公园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市中文化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不闲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化广场”。2004年,市财政投资4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家县市级电子阅览室,购置48000册电子图书,并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一级馆”。

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一个中心”。文登市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全市14个镇全部建起了镇文化中心,11个镇建起了文化广场,7个镇建起了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农民文化宫。高村镇自筹资金70万元,修建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青龙河公园。开园当天,20多个村自发组成文艺演出队前来助阵演出,像过节一样热闹。

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文登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全市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6%,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光缆远距离传输、村村通有线电视的县级市。市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另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全市872个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到大院中来,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戏迷们都说:“过去一听到麻将响,手就痒痒;现在一听胡琴响,嗓子就痒痒。”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西楼居委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400多人的大剧场,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如今,全市农村藏书超过5000册的图书室40个,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426个,总藏书量达220万册。泽库镇地处沿海,渔民长期出海打鱼,生活乏味。针对这种实际,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建立“海上图书室”,渔船出海前送上一个流动图书箱,一箱50册书,一个航次一更换。捕捞之余,摇惯

第五篇: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逐年增加,非现金支付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的一项便民、惠农工程,该工程通

过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乡村布设POS机及自助终端设备,开通跨行小额取款、查询、电汇、转账、代理缴费等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助农取款服务点的设立,对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方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支持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银行总行从2010年3月起先后组织重庆、山东、浙江、湖南和陕西在辖区内选择2-4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试点开展助农取款,通过布设价格相对低廉的POS机或电话支付终端,延伸银行金融服务触角,解决持卡人的取款、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对试点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人总行于2011年制定并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银发„2011‟177号),明确在2013年底前实现助农取款在全国农村乡镇、行政村的基本覆盖,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资金、日常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需求。所谓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是指银行卡收单机构在农村乡(镇)、村的指定合作商户服务点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借记卡持卡人提取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的业务。助农取款

-1-服务推广以来,业务内容不断扩充,逐步转化为业务更为丰富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契合了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推动落实中央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成效日益突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现状

我市于 2014 年开始着手开展辖内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工作。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指导下,我市辖区内金融机构(主要是农行、农商行)在乡镇行政村设立了大量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开展POS机小额提现、农民刷卡领取涉农补贴、代缴费、转账和余额查询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群众,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环境。

我市农商行2014年6月建成全市第一家 “助农取款村村通”特约商户,截止2015年底,已实现句容行政村全覆盖。开展的业务主要有小额取现、代理公共事业缴费、兑换小额货币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业务现状:今年上半年,助农取款特约商户共交易xxx万笔,交易金额xxx万元,其中:小额取现笔数xx万笔,金额xx万元;转账笔数xx万笔,金额xx万元;刷卡消费xx万笔,金额xx万元;代理公共事业缴费xx万笔,金额xx万元。反假币宣传121次,小额零币兑换7241次。费用补贴:一是根据交易情况给予手续费,按取现千分之三,缴费单笔xx元。二是根据交易规模给予商户额外补贴。月均帐务交易达xx笔不足xx笔的,奖励特约商户xx元/月;月均帐务交易达xx笔不足xx笔的,奖励特约商户xx元/月;月均帐务交易xx笔以上,奖励特约商户xx元/月。

我市农行2014年10月初开展助农取款业务,即“金穗-2-惠农通”工程,目前,句容农行拥有3个经镇江农行核准、句容人行批准的五星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业务现状:今年上半年,句容农行在全市设立了xx个惠农通服务点,共发生金融交易xx笔,金融交易额xx万元,其中:小额取现xx4笔,金额xx万元;转账xx笔,金额xx万元;刷卡消费xx笔,金额xx万元;代缴费xx笔,金额xx万元。费用补贴:按季度发放,商户月均操作达3笔不足100笔,每月补贴100元,超过100笔的每增加一笔多补贴1元,单户每月补贴金额300元封顶。今年上半年共支出费用补贴68100元。

今年6月,我市中行潘冲村益农信息社暨中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顺利开业,这是句容中行在助农服务点的基础上,根据地区实际,结合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验点,以与益农信息社和农村淘宝店共同经营的方式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开业当天实现办卡400余张,业务开展较为顺利。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方面

1.发展不平衡。网点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由于都在同一村内选择特约商户,几家银行可能会在同一村内建立多个“助农取款服务点”,甚至一个农户放臵 2-3 台多家金融机构转账终端,造成在相对发达地区“重复设点”、“叠加设点”情况普遍存在,造成机具的浪费、闲臵,而在一些人数较少、位臵较偏的村落,则可能无金融机构去设点,形成金融服务空白村。我市农商行乡镇网点多,此项业务开展较早,承担着发放新农合补贴、粮食补贴等方面任务,抢占了绝大部分市场,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业务发展迅速。农行该项业务发展也较为深入,而相较于农商行来说,-3-农业由于乡镇网点较少、业务人员不足以及重视程度不够,该业务发展状况不如农商行。除农商行和农行外,中行、邮储银行等也都尝试开展过助农取款业务,受多重因素限制,最终都没能持续下去。中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切入点是在传统的助农取款服务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势头良好。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工作人员急需进行农民小额取现业务操作以及对可能出现差错纠纷进行处理的培训与指导,此业务本身对营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目前,我市农村助农服务点多设在乡村便利店,工作人员为便利店店主,人员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素质参差不齐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3.服务点布局不规范。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关于推广助农取款服务文件精神,要求服务点应具备“有固定场所、运营稳定、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热心为农户服务”等基本条件,并须提供“工商营业执照、负责人身份证件、税务登记证”等经营证明材料。在业务开通前,“收单机构应将服务点的名称、类型、主营业务、所在乡镇或行政村、收单机构核实意见等信息资料报经当地人民银行审核同意”。而实际 上,在农村地区尤其在较为偏远的乡镇,供销社、超市、移动运营商网点等服务点经营实力普遍较弱、管理不规范,造成服务点选取困难,农商行和农行选取同一家商铺作为助农服务点的情况比较常见。

4.设备功能不全。我市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不够全面,参与商业银行之间业务交叉,助农金融服务点的服务不能够全面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例如,我市农商行助农取款服务点服务内容相对来说较为齐全,但是代缴费这块不可代缴移动话费;农行业务不包括水费、有线电视费代缴、-4-新农合、新农保以及助农补贴的领取;中行由于刚开始该项业务,业务内容仅包含查询、转账、汇款和取现等基本业务。我市助农取款业务功能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取款限额偏低,单人单日累计取款不得超过 2000 元,已不能满足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是农村居民多用存折作为取款工作,助农取款服务点的服务设备尚不具备存折取款功能;三是业务范围尚未涉及交通违章查询和罚款缴纳;四是助农取款服务点配备的设备尚不具备信用卡交易功能。

5.管理成本较高。据调研,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前期投入很大,一部 POS机需要500元,若再配备一台验钞机又需要2000 元,再加上宣传公告、标识牌等,金融机构建立一个助农服务点至少需要投入 3000 元,若选择在部分优质网点投入自助终端设备,则成本高达十几万元。此外根据有关要求对相关设备还要进行升级改造,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投入成本高,但受农户接受程度、跨行支付费用、通讯费用、取款额度低、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助农取款产生的经济收益较少,甚至有的金融机构反映几乎没有经济上的收益,仅能创造社会效益,在投入产出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挫,新业务的推广积极性不高。

(二)农户方面

1.费时费力,利润薄弱。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广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投入,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获得正效应,由于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业务较少,服务点商户能够获得的银行补贴有限。即便是现在业务量大的服务示范点,每年拿到的补贴金额也十分有限,而业务开展十分繁琐,当农户集中过来办理业务时,商

-5-户人手不足,以至于影响其正常店铺经营。

2.对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依赖程度不高。助农取款业务的范围主要是2000 元以下的小额现金取款、转账、查询、代缴费等,主要适用无银行机构网点或ATM机的乡镇、村。我市目前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加上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普及 较快,致使农户对助农取款服务的依赖程度不高。

3.金融意识较低。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商户、小微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开展的产品营销、信贷推介较多,但针对农户、尤其是农村留守人员开展的金融服务宣传、银行卡知识培训等活动少,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受理环境方面

1.经费补贴机制不完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布放机具、发展助农取款服务点投入的补助,以及对商户手续费的补助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亏损、商户微利的现状目前较为普遍。

2.风险防范措施有待加强。一是盗抢风险。助农取款大多数业务需要使用现金支付,业务量大的助农服务点每月现金往来最高可达4万元左右。目前,由于不少服务点设在农民的自家商店或小超市中,大多数助农服务点未配臵保险箱,安保措施及安全防范难以到位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业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可能付出的风险成本较大。二是假币风险。部分服务点未设臵验钞仪等设备,即使配备验钞机,由于大部分助农服务点工作人员受年龄、文化水平等影响,在机具操作、信息登记和假币、残币识别等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实际取款过程中无法防范假币的流通。三是道德风险。目前我-6-市助农取款服务点不办理存款业务,但如果出现商户欺诈客户办理“存款业务”而实际上是非法集资,将会给农村金融机构造成非常恶劣的声誉影响。四是操作风险。我市助农取款服务点由于部分业务,如转账、话费充值等业务具有不可撤销性,开办商户如误操作将会造成资金损失且无法追回。

3.存在管理风险。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大多着力于把好入口关,对助农取款业务的过程缺乏监控,尤其是对商户的经营状况、各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业绩等,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利于今后加强管理。

四、对策建议

(一)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助农金融服务具有公益性、便民性、盈利性的特征,政府及人行应从调动参与各方积极性,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助农取款服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是要对助农取款服务点适当的补贴,对交易量大,明显改善当地金融支付环境的服务点进行奖励。同时,对真正拓展助农取款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应按交易量进行补助,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负担,并要根据实际成效进行奖励。对农村金融机构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同时支持,才能有效提高各方积极性。目前南京市的服务站建设便引入了政府补贴投入,具体办法为由市财政对每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给予一次性补贴 1 万元(不含高淳区、溧水区),对高淳区、溧水区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按每站5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鼓励高淳、溧水区根据本区情况予以相应配套补贴,补贴资金从市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中分次拨付。二是人民银行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或办法,明确部分业务的手续费收取方法,鼓励商户与客户协商手续费,提供增值金融服务。三是地方政府应协调助农

-7-取款所涉及到的各种补贴资金、新农保、缴费资金等尽量存放在开办该项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开办该业务的积极性。

(二)合理设点布局,统筹区域发展。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应以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为目标,在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村庄做好驻村网点的规划,对辖内助农服务点实施统一管理,在保留现有网点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网点业务的覆盖面,对发展速度快、有前景的中心村要考虑合理设臵网点,保证农民在方圆3公里以内能够获得有效金融服务的全面覆盖,满足农村居民取款、汇兑、结算等基本金融需求。目前我市辖内仍有部分乡镇助农金融服务点数量偏少、覆盖率低,因此,要适当调整网点布局。对于“重复设点”、“叠加设点”的情况,应合理引导撤销调整,避免恶性竞争;对于服务网点少甚至空白的村落,则要给予适当补贴,调动商户积极性,加强现场指导,进行选址布放,以达到网点之间、区域之间统筹发展。

(三)努力培树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培树典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助农金融服务点对周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质量和辐射能力。一是可以考虑建设一批“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点”,原则上每个乡镇可确定 1-2 个中心点,并建立定期考核机制;二是打造一批精品服务点,将部分具有区位优势、交易量大、受众面广、服务质量高或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取款服务点筛选出来,统一悬挂标牌、安装防盗监控设施、并配备POS 机、点钞机、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布放自助终端,升级服务点功能,从而强化品牌管理。最终通过“中心点”建设和“精品点”建设,达到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示范推动效用,整体提升全辖服务点建设水平。-8-经过调查发现,辖内多家涉农金融机构在这一方面已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农业银行目前已拥有3各五星级服务点,正在着手申请另外4家服务点为五星级服务点,同时已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了8家服务点。

(四)积极拓展功能,提高使用效能。拓展助农金融服务站功能,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多潜在收益。在不违反相关规章政策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功能,为商业银行业务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使商业银行的投入得到相应的回报。一是要引导业务种类少、业务量较小的金融机构,依托代理居民健康卡、代收电费、代理涉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代发村镇企业工资等项目,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使用总量,提升农村居民对银行卡的依赖度,丰富助农取款机具功能。二是组织各金融机构认真规划、整合资源,撤、并、转无效网点,以逐步提高助农金融服务点现有设备的使用率。三是将众多的助农金融服务站作为信息采集点,通过科学的分析获得大量可用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个人信用状况评价、银行业务决策等诸多方面,为银行后续发展准备详尽的客户信息。四是允许商业银行在服务站开展适量自有业务宣传。允许负责运行该服务站的商业银行通过宣传手册、业务员讲解等方式对银行的业务进行宣传,包括存贷款业务、理财业务等与服务站用户关系较为紧密的业务,为商业银行开辟业务宣传的新途径。

(五)强化多措并举,防范运营风险。一是强化助农金融服务点安全建设。各金融机构应为助农服务点配备保险柜、点钞机、监控等安全设备以保障资金安全。金融机构将应当 POS 机具和自助终端巡检、维护、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层层有人管,层层控风险,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加

-9-强对商户业务技能培训指导。各金融机构应对设臵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商户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对各项业务规则的认识,强化操作训练,增强安全用卡意识,督促其严格按相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开展业务,尤其注意在密码保护、资金管理、台账设臵、机具检查等方面开展培训,严格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手续,动态监测商户和惠农卡持卡客户账户变动情况。三是加大对商户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金融机构应当对服务点规范管理和机具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维护、巡检,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所有的助农服务点应开展风险排查,重点排查是否存在欺诈、套现、洗钱、故意给付假币、泄露客户账户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和利用电子机具进行不正当牟利行为,是否存在违规收取手续费行为,每年至少一次。对利用 POS 机进行非法集资、故意使用假币等的服务点,要进行严厉打击,第一时间中止其业务并收回相关机具设备和标识牌,对违法犯罪的用户,还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四是加强农民安全用卡宣传。使用墙体广告等农村常见方式对农村居民需要了解的敏感事项,如业务类型、收费标准和方式、如何安全使用银行卡等予以公布

下载我市开展健康共享服务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开展健康共享服务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市殡葬改革的实践与思考5篇

    关于我市殡葬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1996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1997年全市实行遗体火化,2004年开展了坟墓“双整治”活动,整治“一空一实”、“双空......

    人民调解在我市的实践与思考[大全五篇]

    人民调解在我市的实践与思考 《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对加强我市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平安和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结合新法实施,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是我市......

    推进我市残疾人就业工作实践与思考

    随着我国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作为劳动就业总体中的特殊部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残疾人就业由计划向市场导向机制转轨,就业方式从集中就业为主......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

    新农村建设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改善投融资环境 助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09-11-16 09:45:19翟居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调......

    我市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与思考

    我市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与思考近几年我市出现的矛盾纠纷中,以道路交通事故、医疗纠纷、房屋拆迁、劳动争议、环境污染等矛盾最难调解,也最容易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为......

    我市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农村“三大合作”,是解决“三农”问题、创新经营机制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是建设新农村、实......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5篇范例)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