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沧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14:1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市李沧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市李沧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青岛市李沧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李沧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李沧区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区域经济发展投入力度,全区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行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拉动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

一、李沧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8年底,全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203个,实现增加值3.67个亿,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长118%%,企业法人占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37.31%,比2004年增长了2.4个百分点,反映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行业发展空间优势突显。

(一)单位构成状况

2008年末,全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为203个,其中租赁业企业27个,商务服务业企业176个。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占了整个服务业企业32.35%,其中社会经济咨询业占商务服务业的17%,市场管理业占商务服务业的21.59%。

我区租赁业涉及3个小类行业,其中汽车租赁业法人单位6个,建筑工程和机械租赁业10个,其他租赁业11个。商务服务业涉及16个小类行业,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有法人单位21个,社会经济咨询30个,广告业20个,市场管理38个,法人单位

数在10个以上有企业管理服务、其他咨询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和其他未列名的商务服务有四个行业,企业法人在10个以下的单位有投资与资产管理、其他企业管理、市场调查、旅行社、会议及展览和办公服务有6个小类行业。

(二)区域分布状况

全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李村和浮山两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李村街道法人单位数量占到总数的32.51%,浮山街道占21.67%,其他几个街道办事处单位数占的比重较小,分布比较均匀。

(三)资产规模状况

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中,资产总计在50万元以下的共有86个企业,50-100万元34个,100-500万元45个,500-1000万元16个,100-5000万元16个,5000万元以上6个,由此可见,我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整体规模不大,资产总计在100万元以下的单位占59.11%。

(四)经济类型状况

普查资料反映,全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和集体企业法人28个,占总数的13.79%,私人和合伙企业法人174个,占总数的85.71,港、澳、台企业法人1个,仅占0.49%,可以看出,内资企业占有很大优势,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租赁和商务服务

业中,私营经济以其运作灵活的特点,发展迅速,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五)从业人员状况

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中共有从业人员3688人,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的企业法人有146个,占全部企业法人的87.61%,占总人数的15.13%。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上的企业有10个,从业人员占总人数50.9%,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业中企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其他商务服务三个小类行业中。

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93人,占总人数26.93%,高中学历占33.94%,初中学历占39.39%,有技术职称357人,占总人数9.2%,研究生6个,仅占总人数的0.16%。

(六)企业经营状况

在全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中,全年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有99个,50-100万元18个,100-500万元56个,500-1000万元14个,1000万元以上的18个,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占总数的48.76%。

二、我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总体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从整体结构来看,我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小规模企业居多,由于企业投入资金少,技术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企业之间实力差距明显,反

映出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部分企业盈利能力较差,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现象。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普查资料显示,我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李村街道和浮山街道两个办事处,李村街道有法人单位66个,占总数的32.51%,浮山街道有法人单位44个,占总数的21.67%,而永清、振华、永安、兴华、兴城和楼山六个街道办事处总共才46个,仅占总数的22.66%。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明显制约地方服务业相关产业发展。

(三)利用外资数量不大。从我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经济类型分布状态可以看出,99.5%企业属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相对较为薄弱仅占0.5%,和我区第二产业吸引外资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就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从学历上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高中和初中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从业人员就占总人数的73.33%,人员平均水平相对偏低。技术职称比例更低,高级职称18个,中级职称94个,初级职称136个,可以看出,技术职称也仅限于初中级阶段。

三、发展我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区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已经成为提供就业机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加快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

我区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区整体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充分利用我区优越的地理环境,通过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步伐,创造企业发展硬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来李沧投资发展,科学引导聚集效应,以大集团、大公司的辐射力带动李沧服务业产业链,促进现代商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我区产业分布状况,在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升级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和经营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引进信息咨询、经济咨询、社会中介、会计、律师和知识产权服务等行业集群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产业结构合理健康发展。

(三)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现代商务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促进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技术。要逐步建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信息资源,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

第二篇: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淮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叶立生

(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程,从淮安市服务业发展总量、内部结构、项目投资和集聚区培育等方面,深入分析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总结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淮安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应对策措施和建议。关键词:服务业;淮安市;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趋势,全国各省市相继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服务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当前,淮安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淮安市加速经济发展、加大产业调整、加快结构优化的战略性选择。

一、淮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过近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淮安市服务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服务业的总量不断扩大,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项目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

(一)总量快速扩张,贡献不断增大

近年来淮安市服务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自2002年以后,更是步入快车道,增速逐年加大,均快于同期GDP增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4%,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8亿元,是2006年的2.3倍;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7.8%,比2006年的34.1%增加3.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幅度同时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全面完成“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目标的地级市。同时,服务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4.2%,比2006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推进淮安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全市服务业经营主体17.0万户,注册资本899.5亿元,分别占全市各类经营主体总户数的84.5%、总注册资本的66.8%,共吸纳从业人员12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1%,服务业正逐步成为淮安市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完成服务业税收78.35亿元,同比增长48.7%,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的38.3%,特别是占地税税收收入的比重已达到63.2%,服务业已成为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行业门类齐全,结构逐步优化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断发展,淮安服务业门类已经较为齐全,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动漫制作、总部经济、节会展览等新兴服务业业态相继涌现,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业不断完善,淮安市业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全市传统服务业处于总量平稳增长、比重相对下降的态势,新兴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内部结构逐

1步优化。2010年,淮安市传统服务业领域内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06年分别下降4.1和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9.5%,新兴服务业领域内的金融、科技、通信、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06年分别提高1.1、0.3、0.5、1.5个百分点。

(三)投资力度加大,项目质量提升

“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共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47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4%,年均增长超过20%。2010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446亿元,是2006年的3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比2006年提高

6.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服务业投资项目的规模不断变大,2010年淮安市共实施亿元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380个,总投资额达1300多亿元,其中包括万达广场、中央新亚国际广场、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等在内的10亿元以上经营性三产项目27个。目前,在淮安投资的江苏省服务业百强企业有南京联创、金鹰国际、红星集团等30家左右,全国服务业百强企业有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上海绿地等20家左右,沃尔玛、家乐福、伊藤忠物流、力宝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在淮安布点,淮安服务业项目的品质大幅提升,城市形象也不断改善。

(四)集聚效应明显,辐射能力增强

随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为降低成本,同一类型或相关类型的服务业业态出现向特定区域集聚的趋势,并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业集聚区。目前,淮安市经认定的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9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15个,淮安国际商城、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淮安淮通物流园、清浦阳光新城分别被授予省级产品交易市场类、科技服务类、物流类和现代商务类集聚区。目前,4家省级集聚区累计入驻企业1240多个,解决就业1.7万人,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辐射范围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淮海广场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汇集金鹰、国美等68家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品牌集聚度位列苏北五市中心城区之首;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入区孵化的企业100多家,其中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拥有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0多项,各类知识产权100多件;2010年新获批的省级现代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清浦阳光新城也已汇聚了恒大名都、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现代联合新城邦、苏宁睿城等超10亿元的服务业项目10多个。

二、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淮安服务业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差距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业总量规模相对落后。淮安市服务业总量长期位列全省倒数第三,不仅同苏南苏中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同苏北的徐州和盐城相比也差距甚大。从占GDP比重看,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增速与工业发展相比偏慢。“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为17.8%,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5.4%,低于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特别是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4.1%,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3.3个百分点;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1.5%,低于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服务业占比仍然偏大,新兴服务业起点低、规模小,为生产配套的服务业落后。2010年,淮安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0%左右,服务

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达到62%。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第三方物流有待突破,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发展不够,信息产业起步较晚,服务外包、知识密集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还处于孕育阶段。

(四)服务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目前,淮安市城市功能分区不够明显,行业布局空间引导性不够,各地项目建设自成一体,遍地开花,布局散乱,重复建设、同质发展、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商业网点的布局边缘密度不足,物流园区布点交叉、集聚力弱,住宅建设的开发空间上过于分散,公共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特别是产品交易市场类项目,仅淮安市市区的建材家具市场,已建成和在建的就有20余家,在建的小商品市场项目也有3至4个。

(五)服务业档次偏低。淮安服务业缺少高水平、国际化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的旅游、会展、休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供给相对不足,传统娱乐型服务业硬件设施严重落后,服务水平不高;商务接待能力不足,酒店服务对象单一,至今全市酒店无一家提供西餐服务。

(六)服务业企业竞争力不强。淮安大部分服务业企业都是外来的,本地大企业太少,且品牌意识、现代经营意识不足,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总部经济发展不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的服务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缺乏,缺少现代服务业品牌产品。商贸流通领域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6家,93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平均营业面积仅1400平方米,200多家法律服务、广告、职业中介等其他商务服务业企业全部年营业收入不到10亿元,全市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省服务业百强行列。

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是政策导向带来的机遇。近年来,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江苏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全省服务业提速计划,制订出台更为得力的优惠政策,这些既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二是城市化扩张带来的机遇。城市是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城市化进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今后五年,淮安市“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到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150万;对外大通道建设力度加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三是消费拉动带来的机遇。2010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80元和7233元,“十二五”时期还将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花钱买服务、买休闲、买健康成为时尚。大力开发满足老百姓急需的服务产品,必将带动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形成更多的增长点。

三、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政策制定,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要在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已出台政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淮安市自身实际,制定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并针对具体行业,制定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政策。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积极扶持软件业、商务服务业、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鼓励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引导服务业产业合理布局、错位竞争、集聚发展。同时,加大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

度,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实效。

(二)构建公平、诚信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一要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构建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强服务质量监管,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推进信用体系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三要构建开放的市场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外资、民资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

(三)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一是抓现有服务业企业培育。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借鉴工业经济的成功做法,把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继续下大力气培植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重点抓骨干企业,抓年营业额亿元以上,特别是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企业,力争实现省服务业百强企业零突破。二是抓服务业企业引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服务业企业落户淮安,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其它分支机构,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全力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一是抓项目进度。对定下来的项目,要坚持“能早则早、能快则快”,新建项目重抓开工率,开工项目重抓资金到位率和竣工率,正在拆迁的项目重抓清场率,确保当年项目按期或提前竣工、分项目每月有形象进度。二是抓项目质量。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储备,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项目调研,形成一批对服务业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储备项目,特别要在投资超2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所有服务业重大项目,特别是商贸商务项目,要坚持走高手规划、大家设计、富家开发之路,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要求组织施工,使每一个项目既符合城市总体风格,又各具特色。

(五)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围绕已获批的4家省级和15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集聚区内办公和生活环境,积极搭建金融、信息、研发和仓储平台,提升集聚区内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各集聚区自身的资源特色,制定适合产业集聚的优惠扶持政策,增强集聚区的吸引力,以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来吸引同类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打造资源集中、服务共享、规模经营的发展载体,尽快做出特色,做出品牌,不断提升辐射能力。

(六)加大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一是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高端人才来淮发展或创业;二是开展引智活动,每年举办服务业人才专场招聘会,重点引进物流、信息、商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由政府搭建平台,充分利用我市各类院校教育资源,与服务业企业共建人才培育基地,打造高素质的服务业一线人才队伍;四是组织服务培训,从服务理念、服务技能、服务标准等多方面对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经营水平、人员素质、服务质量。

(七)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一要加强服务意识,政府机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密切配合,尽心尽力地服务企业的事情做细做实,共同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二要提升服务能力,淮安市各地各部门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能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争取最大限度的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三要提高服务效率,要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

参考文献:

[1]姚华荣.江苏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路.现代经济探讨,2005(9).[2]张言彩.淮安市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贡献的实证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3).[3]叶立生.淮安市服务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9(01).

第三篇:大榭开发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大榭开发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部委和省、市、区人民政府也配套出台了许多具体实施意见。大榭开发区自93年建区以来,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用比较的眼光看,差距和矛盾十分突出,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一、大榭开发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43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亿元,占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4%;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4977人,占全区从业人员的36.4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这几年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政策高位推动,形成了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2008年,区管委会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意见》,2009年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创业支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上半年,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政策意见》,并落实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服务业的创新创业行为,这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为大榭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一大批服务业项目相继建成或启动。现在区内已建成榭西、榭南邻里中心两个商业中心,形成了兴岛南路中介服务一条街,榭南邻里中心北区商业广场也已结顶,文艺馆、体育馆、畅园、沁园等一批服务设施早已投入使用,文教广场、滨海公园、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之中。为支柱产业配套的大榭能源化工交易中心已完成工商登记和电子交易平台建设,下半年将正式投入运营。国家能源中转基地的仓储、码头设施正在抓紧实施在建或拟建,全区已建成的深水泊位已达31个,设计年吞吐总量达到了7435万吨。

3、部分行业发展速度较快。物流业取得突破性发展,2010年,全区共设立从事物流港口业的企业17家,注册资本(金)达9150万元,到目前为止辖区内港口物流业企业累计已达112户,注册资本(金)达130633万元,全年港口吞吐量达到6117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4.8%,运输集装箱167万标箱,年均增长率为49%。劳务外包业发展如火如荼,区内具有国内劳务派遣资格的企业已达47家,象万华聚氨酯、三菱化学、林德气体等大型生产性企业均将绝大部分的劳务实施了外包。

二、大榭开发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大榭的服务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目前仍不够发达,发展慢,总体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落后于周边同类功能区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发展速度滞后于GDP增长。2010年服务业增加率出现负值,为-28%,比工业增加值46%的增幅低74个百分点。对当年GDP增量的贡献率为30%,比2009年的46%下降了1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连年下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落后。服务业与一、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融合性差。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传统的零售批发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80%以上。而现代物流、中介代理、电子商务、信用担保、研发、创新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比重低,而且发展总体水平低,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工业经济需求。

2、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力。服务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程度较低,企业“小、散、乱、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全区1280户个体户注册资金平均每户只有5万元左右,规模以上的商场、超市只有3家。区域性的商贸专业市场1家都没有。仅有1家以传统业态、小规模经营为主的集贸市场和2家农村小市场,缺乏档次较高、业态较先进的网点,特色不明显,始终没有形成聚集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

3、服务行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区内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现代服务业的实质性主管职能缺失,难以发挥其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实质性作用。全区服务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缺乏整合,对外宣传缺乏整体包装,统一促销,未能形成全区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4、服务业发展规划严重滞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整体规划相衔接,功能分区不明显,餐饮娱乐业东一个西一家,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物流、商贸、研发等产业都没有详细的专项规划。许多宾馆、商场、娱乐场所前没有规划广场或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即使有的规划了,但由于规划执行不力,也被改作他用。餐饮娱乐业与住宅区混杂,给居民造成油烟、噪音、污水等环境污染,通风、卫生设施很难达到要求。

5、物流业整体水平较低。物流业尚未建立与全国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不畅通,影响配载率,增加了物流成本。而且仍未摆脱传统的货运、仓储模式,代表先进方向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随着港口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货物运能与运量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6、服务业人才十分匮乏。区内现代服务业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尤其是金融业的外语专业人才、专业的物流人才、先进制造业的研发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到相关业务的拓展和壮大。

导致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各职能部门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没有真正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对上级部门的部署具体研究不够,重点发展行业不明确,办法不多,力度不大,远不如抓工业的劲头。

2、市场化程度较低。在生产领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差,互动发展不足,本应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业务仍由企业自身统包统揽,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不足。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观念滞后,民间“善积蓄”传统观念还比较浓厚,而且大榭4万多常住人口中,有一半以上为外来人口,多为打工一族,消费能力也极其有限,在餐饮娱乐业一块多为单位消费,一方面助推了价格高昂,另一方面又制约了大众消费。

3、物流及商贸不发达。由于地处交通末梢,在大榭始终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商品集散地。随着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还对海上客运造成重大冲击,通过大榭前往舟山的客流量明显下降,而且本地旅游和商贸设施较少,缺乏亮点,无法成为目的地对象,发展旅游服务业也后劲不足。

4、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培育还不够。如社区服务、物业服务、家政服务、社会化养老服务、文化服务市场潜力大,但发掘不够。

5、服务业的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如对服务业的用电与工业用电不同价,环卫收费标准高,市场准入障碍等。

三、加快大榭开发区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抢抓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的要求,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做好现代物流、商业网点、研发中心等服务行业的专项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优化现代服务业的空间架构,加快实施商业休闲功能区、物流功能区、生产性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对土地、交通、生态等各类资源的许可利用作出科学的安排,在现代服务业的设施规模、设施定位、设施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提高各类服务设施的集约化水平,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

2、积极培育各类市场。大力推进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面向社会开放;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鼓励发展适合大众消费和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改变居民消费观念,扩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各类有形和无形市场。

3、大力提升区域人气指数。从软硬件着手,积极开展文明城区建设,着力提升区域城市品位,吸引外地人口来大榭创业,来大榭安居。突出发展有大榭特色的现代物流和商贸服务业,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一揽子扶持政策,组建专门机构、充实专业人才,明确目标,确定项目,落实部门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到位,以此聚集人气和商气,从而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4、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大榭能源化工交易中心为切入点,依托临港石化、能源中转产业的特色优势和集疏运网络,大力发展以能源化工品为主要货种的临港生产性物流业。并建议对大榭物流企业实行划行归市,将分散的现有物流企业科学布局。对分散的运输、仓储、包装、货运、配载等多个不同的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加快建立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物流配载调度平台,仓储库房管理平台,金融质押服务平台,形成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对集仓储、运输、信息配送一体化的物流企业予以政策扶持。促进有潜力的物流企业加大资金、人才、技术、车辆、信息化的投入,真正建成现代物流的实体。大力引进国内具有先进理念的大型物流公司甚至是外国物流企业进入大榭。构建“网络仓库+区域配送”以及“仓储+配送+融资”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公、铁、水运货运网络,解决工业发展中物流的瓶颈问题,有效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5、繁荣发展金融投资业。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风投、创投企业,对股权投资企业实施特殊优惠政策,有效推动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融通资金和创业发展。二是筹建信用担保商会,引进融资性担保公司,推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为缺少资产抵押的企业快捷、便利地拿到贷款提供担保。三是积极推动企业信用建设,整合银行、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强化政府部门与金融业的合作,适时组织银企洽谈,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品种,如有效利用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促保贷款平台,为诚信企业获得优惠利率的贷款。四是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推行股权出质、股权出资、商标质押、债权转股权、动产抵押等措施,盘活企业资产,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6、实施有关优惠政策。加强与供电部门的协调,落实服务行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的政策;对大型服务企业发展在用地上给与扶持;对本地物流企业新购货运车辆实行与外地引进车辆统一的优惠政策,鼓励本地民间资金投向货运业的发展。加大对服务业创业创新的奖励力度,优惠政策充分体现出稳定性和长期性。

7、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充分挖掘相关职业院校在培养服务业人才方面的潜力和优势,有计划地在职业院校合作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如对现代物流等专业人才实行定向培养。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时,政府部门要从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着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干部评价、培训和淘汰机制,充分激发、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潜力和活力,进一步提升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四篇: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

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根据市政府*府办明**号文件精神,我局组成工作组就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询问、座谈讨论等方法开展调研活动,对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有了较好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以基层街道(镇)、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特殊领域。政府机构、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服务业的投资主体和兴办主体,它是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服务的领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包括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普通居民群众、驻区单位等各类社区成员;服务内容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社区就业、便民商业、物业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家政服务、餐饮、修理等许多行业;具有上门入户服务、设点集中服务,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经营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

二、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社区自治机制得到体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规范社区各项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建设理事会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切实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各社区组织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培育和发展服务性社区社会组织,较好地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

2、社区服务设施得到改善。为改变城市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分别在**年和**年开展了两轮社区共建创建活动,其中第二轮共建创建活动还在进行当中。通过政府、社会、帮扶(驻区)单位、社区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社区尤其是城镇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观,尤其是长期困扰社区服务发展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中心城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平均都达到了300平米以上,都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等办公设施。

3、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如吉州区已有一栋面积达96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网组成。中心开办了35项业务,形成了为民服务四大体系:以法律服务为主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以劳动监察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保护体系,以低保、社保、医保为主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以社区便民利民为主的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体系。全区各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各部门全部进入中心开展服务。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困难群体救助、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全区各社区“一站四室”(服务站、办公室、警务室、活动室、医疗室)都相应齐全。通过三级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全区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4、社区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已由原来由政府举办的针对特殊和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和就业服务发展到由政府、企业、集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系列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以救助、劳动保障、就业、安全、计生、卫生、文化、环保、教育、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和以养老、托幼、家政、助残、帮困、小型商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非公益性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年,全市613家托幼机构提供托幼服务55600多人次,370多家家政服务机构提供家政服务78520多人次,240多家中介和代办机构提供服务31000多人次。

5、服务机构出现专业化和品牌化。**区引进和培育了“万众和”,“精诚”等企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万众和”集社区家庭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社区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社区终端物流配送、社区文化传播于一体,开发服务项目200多个,创立了“社会化运作、网络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模式,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834个,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中央、省、市领导和媒体多次视察和报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我市的社区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社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虽然近几年通过共驻共建等方式加大了社区建设力度,大部分社区包括办公、服务用房以及其它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还有部分社区缺办公、服务用房(有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办公和服务条件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

变,为社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手段还比较弱。

2、对社区服务业的认识不够。目前社会各界对社区服务业的界定不够明晰,社区居民在单位制逐渐解体,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今天,群体归属感仍在单位,社区意识不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模糊,参与程度不高,整体活力不强。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人们对社区服务业存在择业观念上的偏见。目前仍旧有不少人认为从事服务业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收入少等,造成社区服务业许多岗位闲置无人干,而下岗人员又纷纷找活干的局面,或者在一个岗位上不能长久坚持下去,既阻碍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就业面的扩大。相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业的政策扶持不够有力,使社区服务业的开拓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

3、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资金投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我市的社区服务业布局零散,服务面窄,层次低、规模小、经济效益差,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社区服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4、社区服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我市从事经营性社区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一般都是无其它就业选择的人员,甚至是失业人员加入到服务队伍的行列,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服务技能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不能及时地采集信息和有效地配置资源,已成为制约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社区为载体发展便民服务、家政、保健、休闲、娱乐的社区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社区服务业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组成部分。既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又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下一步我市的社区服务业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凡属福利性服务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从各地区、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整体推进社区服务业,又突出解决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既要体现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揽。区分社区服务业的不同类别和居民的需求状况,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一)对策

1、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

①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市)、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②进一步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城区规划建设一批老人公寓(托老所)。积极探索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康复病房(区)。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学校等载体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

③进一步健全社区就业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善、程序规范、服务到位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健全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志愿者队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企业退休人员及特殊困难人群社会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和非正规就业组织,鼓励失业人员和残疾人自主创业兴办社区就业实体。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绿化、卫生清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服务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纳低保、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积极援助有困难的妇女就业。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提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

④进一步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和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要健全社区警务、人民调解、信访处理等制度。要建立公安牵头,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深入开展 “平安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

⑤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健全街道、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各项活动,并形成制度。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市民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⑥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实施“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工程。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

2、加强社区非公益性服务。

积极把与市场化商业联系紧密、营利性、适宜产业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企业与事业分开的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资。

①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新建居住区要按住宅面积的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老居住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维修、代理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力量共同兴办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积极推动放心早点店、放心肉专卖店、放心食品专柜覆盖全市社区。鼓励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服务站设点,开展“四上门”(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品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②促进社区家政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市内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大力提高社区家政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③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业发展。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完善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市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各城区、街道(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2、完善政策制度。各区、县(市)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地区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本行业的具体实施计划,在就业岗位开发、困难救助、医疗保健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呼叫信息化服务、证书管理、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社区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落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的问题。新建小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新建住宅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建筑设计规划,必须与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市、区政府要在立项审批、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对社区服务业中纯经营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良好,但初期运作困难的项目,可采用贴息或一次性补助等办法给予扶持。对符合有关条件的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兴办社区服务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5、加快社区服务业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对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评估和资助机制,促进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6、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会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7、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使居民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关便利服务。积极向市民和社区工作者提供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全市社区信息化推进的考核和引导。

通过5年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第五篇:乐山市服务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乐山市服务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根据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夏(Fisher)和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其中服务业为第三产业,可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之上的无形的生产部门”。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则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物流、社区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化生产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将会对整个城市化进程造成阻碍,长期发展下去则会造成一个地区经济的扭曲和失衡。

2007年10月,乐山市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随后又于2007年12月29日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细则(试行)》。乐山市委、市政府已经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在整个乐山“产业提升”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积极探寻在乐山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规律。这对于促进乐山“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乐山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在乐山市各大产业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2000年为24.75:43.56:31.69,2006年为17.45:54.68:27.87,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1.12个百分点,2006年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4.5%,工业化取得显著进步,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1%,速度则慢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不仅偏低,而且比重在下降。横向来看,2006年全国服务业平均水平为39.5%,四川省平均水平是37.7%,乐山市服务业27.87%。2006年乐山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6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看,我们的差距则更大,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28%,金融业资产突破1万亿元,传媒、创意设计、影视动漫制作、娱乐服务等广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1%,我市与之相比差距明显。总体来看,我市服务业仍存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低

一是内部结构不合理,乐山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在乐山市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及社会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而农业服务业、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二是发展速度较慢。“十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比同期GDP增速慢0.4个百分点。而同期兄弟省市区发展迅速,如同处西部的内蒙古,年均增速达17.2%。

三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2005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和2.6个百分点。2006年,增加值占三次产业的比重较上年进一步下降为27.87%,分别比当年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低9.03和10.83个百分点。

四是服务供给不足。2005年,全省人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79元,我市人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70元。比同处西部的内、新、宁、青、陕和广西等省区都低;仅相当于位列全国前6名的京、沪、津、浙、粤和江苏省的8.8%、10.4%、17.8%、24.9%、26.42%和32%。

(二)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有效显现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发展滞后,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不足,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创新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流通效率偏低。物流的现代化水平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据测算,目前,我市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5%,比全国高3.1个百分点。

金融体系不健全,股票、债券、票据等金融市场处于低水平状态,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缺乏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结构不合理,服务功能不完善,金融业服务经济的功能还需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业尚处于发育初期,一、二产业专业化的关联服务以及产品研发、营销、技术推广、服务功能较弱,近年来,我市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人员总体呈下降趋势。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使我市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运转缓慢,国民经济处于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的运行态势。农村通信、教育、卫生、科技等服务落后,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较低

餐饮、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普遍存在着产业化水平低、服务水平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低的状况,导致城乡居民消费不安全、不放心和不方便,一定程度抑制了居民消费。

乐山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是乐山服务业主要组成部分,但基本都表现为观光旅游。就目前情况来看,乐山旅游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与乐山大佛、峨眉山旅游资源配套的娱乐、休闲项目做得不够好,留不住人,游客来看了就走,形成不了商业气息。具体说就是没有依托乐山大佛和峨眉山这些品牌资源,延伸形成集吃、喝、玩、乐、游、娱、购、住的综合体验式消费方式,来乐山的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总量不大。2006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32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完成80.1亿元,人均消费不足60元。海外游客少,外汇收入低,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四)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

竞争性领域的服务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截至2006年末,全市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不到10户,销售在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三八商场”1家,占全部企业数的比例极低,没有进入全国前50强的连锁经营企业。

垄断性行业企业活力不足,目前乐山的电信、银行、教育、医疗、金融、文化、信息媒体等行业市场化程度低,进入门槛较高,经营主体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压力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十分落后。

(五)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

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265万美元,仅占全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7.6亿美元的15%,且以资本回收较快的领域为主。货物和服务贸易规模均小,服务贸易以劳务输出、建筑工程承包、旅游等传统项目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少。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利用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可对乐山服务业总体及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所谓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表示一国某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能力,其计算公式为:产业贸易竞争指数=(产业出口额-产业进口额)/(产业出口额产业进口额)产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小于0时,说明竞争力弱,指数越趋近于-1,其竞争力越弱。

乐山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在(-1,0)之间,说明竞争力弱。

(六)县区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我市县区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悬殊。乐山市市中区已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8.7%,占全市的35.16%,高于其GDP占全市的比重15.9个百分点。从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来看,市中区达到6300元,而其余大部分县区则不足3700元。

(七)缺乏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工业、农业不发展,服务业就无法发展”的传统观念,对服务业在全面提高一、二产业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工业化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与发展的过程,没有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工业化也难以深入,经济发展过多依赖工业增长,制定的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偏重于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不公平,在基础设施投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获得的政府投资、国家贴息贷款少,要素价格明显高于制造企业,致使已出台的服务业政策、制订的规划落实不到位。到“十五”末期,全市服务业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就业比重等,均未实现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问题的意见》(川府发〔2002〕16号)中提出的发展目标。

因此,乐山服务业发展必须走出三大误区:一是走出过度重视总量思维的误区,将强调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作为服务业发展思路选择的基调;二是走出为发展服务业而发展服务业的误区,将实现从产业导向向功能导向的转变作为服务业发展思路选择中不断强化的方向;三是走出过度重视服务业就业吸纳作用的误区,将促进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乐山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服务业,乐山除具有潜力较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等基本优势外,还有两大比较优势。

一是产业比较优势。服务业门类广、领域宽、劳动密集度高,多数传统服务业门槛低;对土地、能源等资源占用少,环境影响小;受时间和空间制约较小,物流、产业配套要求较低。在国内外市场这样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进行分析比较,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地处内陆、劳动力丰富而资金缺乏、人均资源并不富裕的乐山,相对而言成本更低,更有竞争力,有望取得较优的经济利益。

二是乐山市的区位优势。成都市已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乐山市毗邻成都,有成乐高速和正在建设的成际客运专线项链,交通方便,处于成都强大的城市综合服务需求和极强的集聚辐射力范围内,乐山应充分发挥“落差优势”,发展服务业。

通过调研,对乐山市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乐山”的主题,按照“科学规划、完善功能,优化结构、扩大总量,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要求,以创新和全面开放为动力,以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方向,着力突破机制体制性障碍,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一、二产业和服务业并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积极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在抓特色上下功夫、在强优势上做文章。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自然禀赋条件差,但发展好的情况很多。我们发展不够快,关键在于思想观念落后,满足现状,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追求财富的冲动,没有敢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加快发展服务业需要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需要超前思维,超前决策,敢于做大的改革开放动作的求真务实的胆识和魄力。

首先,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发展理念,结合实际借鉴发达地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弘扬开放创新的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讲真话干实事光荣,讲空话废话不务实可耻的氛围,政府部门必须切实以身作则。

其次,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条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发展服务业。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服务功能。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宽松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对垄断性服务业,可选择一些领域和行业先行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试点,因类制宜、循序渐进地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引入竞争机制,为民营经济参股、控股甚至独资进入这些服务业领域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民营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作为营利性服务业和服务产品属于私人物品的服务业的投入和发展主体的作用。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特别是产业龙头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

第三是加大改革开放推动的力度。大力推动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重点加快商贸流通企业的产权改革,加快事业单位事改企、企改制步伐,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最大程度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相关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在我市先行试点。突出招商引资,积极参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拓展我市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发展空间。以国际化促进我市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服务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乐山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总量不大,城镇化进程慢,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服务业资本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

因此,乐山既面临经济发展速度问题又面临更好发展问题,加速工业化仍然是乐山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贯彻节能降耗要求,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是改变单纯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乐山应该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资源生态环保为出发点,重点发展以硅材料工业为主导的电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医药业等。要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在延长产业链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工业。并通过以工业发展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三)重点是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范围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等。

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有利于细化深化专业分工,提升产业层次。而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也利于降低资源消耗,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乐山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

用,加快改革的步伐,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鼓励和引导制造业将内部的研发、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同企业剥离,实现专业化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流通业是联结生产、消费的纽带作用,发展物流业,既能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又能提高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驾齐驱、融合发展的双赢格局。

乐山具有大宗设备出川的河运航道的优势,与陆地运输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物流业的发展依赖于发达的交通网络,乐山应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目前,乐山市区没有铁路,有航道却难以形成运输能力,只有一条高速公路,到成都单程车票近40元,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交通的落后制约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进出,相对闭塞的环境制约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眼界,阻碍发展。只有高效的交通和通讯手段,才能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聚集到乐山。依托成乐高速公路、成昆铁路、岷江水路,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三纵二横”公路干线。

此外要大力推动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有较强竞争力的大流通、大贸易格局,不断拓展物流服务领域的辐射半径。

2.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要按照建设川西南区域性商贸中心的要求,构建起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高效畅通的批发市场体系和网络化、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首先,要加强商业地产网点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辐射能力。目前,乐山很多综合性商业城项目开发是失败的,有许多商业地产项目所占据的口岸相当不错,但实际运营却不成功。目前乐山商铺闲置,有供需矛盾的原因,也有结构性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店铺都不符合市场需求。这些商业项目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重销售轻招商,重营销轻商管。开发商注重把商铺卖出去,忽视卖出去了怎样经营。业主进去,基本都是茫然的,找不到投资方向。走进商场或商业街道,混乱不堪,这边是货物,那边是货架,没有统一的布置,而商业地产项目运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于商管,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商业公司本质上就是一个商管企业。

第二是多业权难统一。乐山商业地产项目因其之前重销售轻招商而导致业权过多过散。比如,同一条街上的店铺,产权明晰后,有卖烧烤,有我卖衣服,旁边又在卖丧葬用品,何来的品牌可言?

第三在城市建设中,开发商在拿到土地使用权后,为了尽快收回成本,采用将绝大部分土地用于商品房建设,将临街的铺面产权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出售,造成商业店铺的产权分散,难以形成大的卖场。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旧城改造、城市规划时要领先于商业地产的开发,要加强商业网点的总体规划,改沿街叫卖式的传统城镇商业为与国际接轨的都市商业形式,让顾客获得世界通用的商业享受。

政府应该严格控制、审查规划,选择开发商的时候要仔细甄别,选择具有先进的意识、专业的团队和现代国际化的运作模式的开发商。

其次,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方面要加大现有商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组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另一方面要鼓励外地、外资到乐山经营大型超市,扶持一批大型商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发展和培育各类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形成辐射长江上游地区的区域性市场。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提高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推进便民商业服务网络扩容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入驻乐山,加快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专卖店、SHOPPINGMALL等新型流通业态。

3.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业。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施工业强市的需要,大力发展为生产环节服务的金融、信息、商务等服务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业市场化,建立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关键体现在小事上,目前乐山金融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比如:银行受网点和服务能力限制,排队时间太长,一般储户开结算帐户还要自己跑到外面复印身份证,既费时间又麻烦。银行有待真正加强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在乐山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全面发展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4.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并且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

5.要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

6.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并建立以服务业为中心的产业链。积极运用现代

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家政等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努力发展信息咨询和法律服务等有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扩大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物流业态,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大力培育和引进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集团,努力打造现代物流基地。

(四)发展民生服务业

乐山市是生态型城市,环境优美,文化源远流长,要彰显优势,优先发展具有乐山特色的民生服务业。

1.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房地产政策,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严格规范和加强小区物业管理,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质量和水平,在满足本地人购房需求的同时,要充分挖掘乐山市是联合国确定人居环境典范试点城市题材,加大交流宣传,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到乐山居住创业。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围绕积极发展在乐山有明显优势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电、出版、报业等产业,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和文化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名山、名佛、名水、名人”的文化内涵,把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业、会展经济、夜间经济相结合,找准切入点,促进资源整合,加快形成具有乐山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3.发展面向生活的餐饮、商贸、城市公共交通、市政公用等服务业。抓好建筑节能和农村小集镇及农房示范小区建设。努力扩大汽车、通信、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等消费,积极拓展农村和社区消费市场。

(五)突出抓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到资金、技术、人才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短期内现代服务业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具有巨大潜力。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同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施了“四补贴”政策。这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了政策保证,也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乐山农村居民自给性消费占居着重要位置,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需求63.46亿元,其中自给性消费占45.7%,商品性消费占41.9%,文化生活消费占8.9%,住房及水电支出占3.5%。这说明乐山农村居民消费领域狭窄,拓展农村消费潜力巨大。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必须面向农民群众和农村市场的需求,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满足农民需求为重点,大力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一是要推进农村水利、交通、通信、广播影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条件;二是健全农业技术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制,发展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富余人员向农村服务行业转移,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三是尤其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素质,突出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搞好农民和农民工的培训。四是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五是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六是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

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六)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乐山传统支柱产业,2006年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2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未来五年,要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点产业来抓,就是基于旅游业的关联度太高、带动性太强,是一项富民工程。

加快旅游业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我们要更新观念,多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我市旅游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1.培养引进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下大力引进和培养旅游企业高层次的营销策划人才、现代管理人才、规划建设人才,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走集团化发展战略和“人才兴旅”战略;引导旅游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经营管理,提高旅游企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旅游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成功经验加强自身建设,扭转旅游企业经营理念滞后、竞争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的局面;强化对旅游企业的行业管理,纠正违规经营、低质服务、非法经营等行为。此外,对旅游企业管

理机制进行探索创新,促进旅游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在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以精细化、人性化、高品质的服务和细节性旅游休闲环境的营造,体现对游客休闲的人文关怀。

2.统一规划景区休闲旅游项目。休闲旅游从内涵和外延都对传统观光旅游做出了新的延伸,发展壮大休闲旅游产业是提升旅游产业的突破点。推出更多的休闲旅游新精品,把休闲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支柱,并充分发挥其内驱力和带动力,推动乐山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各景区景点要根据自身特点,设立各种让游客能参与的有特色的娱乐休闲项目,改变过去旅游的程式化和单一化,进一步提高休闲项目的文化品味,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游,让游客能留下来。要加快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项目建设的后续工作。加快新兴旅游项目和景区(点)的开发,加快景城一体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旅游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两地旅游经济长廊,调整、完善乐山“多日游”旅游线路,促进旅游业与佛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武术文化、茶文化的融合,突出发展生态旅游。此外还要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创新旅游服务理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完善乐山的城市功能,“以人为本”打造以休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在中心城区、景区和周边区县恢复建设古镇、公园,打造特色名食街、特色商品街、特色文化街,包装推出独具乐山特色的地方歌舞、曲艺、杂技、音乐、歌舞剧、话剧、戏曲表演,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群艺馆的功能,以此来宣传和挖掘乐山的名人文化、民间文化、佛文化、饮食文化、健身文化,体现休闲色彩,彰显休闲功能,弘扬积极休闲方式,促进乐山休闲产业的发展,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融入乐山丰富多彩的公众休闲生活。同时,还要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特色餐饮业发展,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建设和规范旅游购物中心。就目前而言,充分提升佛教及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如:巩固和提升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佛教、道教旅游风景区档次。

4.加强宣传,促进营销,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知名度就是旅游的生产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研究建立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长效机制;整合促销力度和资源,实施联合宣传促销战略;要加强国际国内的宣传合作,开发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运作的宣传促销模式,充分运用媒体、节庆、会展等载体,广泛开展了产品促销活动。在宣传的时机上,紧紧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的大好时机,精心准备,做好专题、专场宣传;研究制定宣传促销奖励与扶持政策,以充分调动各方宣传促销的积极性。要尽快制定《乐山市旅游宣传促销管理办法》;精心组织好各类会展、旅游节庆活动等工作,搞好我市旅游总体形象的宣传。要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大型会展。

(七)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

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所以,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技术。

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造就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专门人才。要创新吸引人才机制,造就开放、讲信用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八)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

提高认识,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战略任务,确立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战略,加强领导,成立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

针对当前服务业管理职责分散,多头管理与管理缺位同时存在的现状,理顺各行业管理部门职责,明确现代服务业牵头部门和综合协调机构。

建立科学系统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将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量化,将重要指标纳入对各市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针对不同类别服务业的具体要求,实行分类考核,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取得成效。

加快落实我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在准入领域、税费征缴、水、电、气、土地等要素价格方面给予公平待遇。要进一步增加预算内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规模,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发展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引导、带动国内外资本投资服务业领域。加大对服务业创新的支持。

下载青岛市李沧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市李沧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精选]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城市社区就业是城市重要就业领域和再就业主渠道 1、对城市社区就业基本内涵的理解 在给城市社区就业下定义之前,首先应对城市社区......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不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其在增加就业、调整产......

    浅谈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浅谈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分类:经济学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定做论文) 英文版 繁体版 作者:未知 时间:2011-2-16 15:32 浏览:14299 次 摘要:本文首先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国......

    服务业质量管理发展现状[合集]

    服务业质量管理发展现状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近年来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之随着全球步入休闲化社会的大趋势,我国的服务业将持续快速增长。发改委网站消息,2014年,国......

    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一、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占全市GDP比重不断提高,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04—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和对策建议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和对策建议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末以及“十二五”开局以来被提及最多、最普遍的热......

    浅谈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大全五篇)

    浅谈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服务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无论是从内部结构的均衡还是国际比较来看都存在许多问题。20世纪 70年代开始, 各国......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任务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任务一、人才培养培训与引进的总体规模今后五年,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利用全市现有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与引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