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人的故事
16、做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交流,在语言环境中认识10个生字,积累“缓缓、需要、沉思、疲
倦、停止、撕碎、垃圾”等词语。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主人公讲文明、有礼貌的语句。
4、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礼貌、讲文明的好品质,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2、学习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礼貌、讲文明的好品质,明白做人的道理。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第一个故事,明白做人受人恩惠就要说谢谢的道理。
2、学习生字:故旅缓需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小朋友特别讨人喜爱,大家都夸他(她)是个好孩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交流)
2、是呀,那是因为这些小朋友知道怎样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教我们怎样做人——
3、出示课题:16 做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过渡:那么,课文讲了哪些做人的故事呢?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2)划出词语,想想词义。
(3)读通课文,说说故事。
2、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媒体出示:
故事一:爷爷和小男孩喝了后,爷爷对小河说,又告诉小男孩,喝了水是不说谢谢的,而是需要说谢谢的。
故事二:奥莉娅把吃剩的东西,而莉达把,因为她觉得。
交流中随机识字:撕屑垃圾
三、感情朗读,体会道理。
学习故事一——为什么要说“谢谢”
1、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
(谁对谁说谢谢?做了什么事情后要说谢谢?„„)
读了课文第1、2节,你们就知道了。
2、自由朗读1、2小节。
(1)学生交流,出示:
因为,所以爷爷要对小河说“谢谢”。
(2)划出描写小河水的句子,积累。
出示:清凉的河水缓缓地流动,发出轻轻的潺潺声。
随机学习生字:缓、潺(潺:翘舌音),并理解词语:缓缓、潺潺
同桌互背,积累好句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爷爷的话。(读出衷心感谢的语气)
过渡:听了爷爷的话,小男孩却笑了,为什么呢?
3、轻声朗读第4节,出示:
(1)因为小男孩觉得,所以他认为。
(2)有感情地朗读小男孩的话,读出疑惑的语气。
4、指名读第5节,理解爷爷的话。(多媒体出示句子)
(1)想一想:人和狼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狼不会说谢谢,而人就要说谢谢呢?
(2)想一想:谁需要“谢谢”这个词?
5、听了爷爷的话,小男孩沉思起来,沉思是什么意思?他会沉思些什么?
师:是呀,小男孩的路还很长很长,需要说数不完的“谢谢”。
6、分角色朗读爷爷和小男孩的对话,你还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四、复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二个故事,明白在公共场所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
2、学习生字:倦醉撕屑垃圾
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意思。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学习故事二——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1、出示故事题目,理解“羞愧”的意思。
2、师述:有两个小姑娘,在走了一段疲倦的路程后,坐在草地上一边吃东西一边
听夜莺唱歌。吃完东西后,她们各自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语句。
3、学生交流、朗读。
师: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从她们的话中可以找到原因。
4、同桌分角色朗读两个人的对话,讨论:你认为谁对谁错?为什么?
交流,出示句子:
“可当着夜莺的面„„我感到羞愧。”莉达轻轻地说。
想想莉达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是莉达,你会怎么说?
说话练习:
我轻轻地对奥利亚说:“”
5、学习生字:
倦:理解:疲倦近义词疲劳
醉:字形换部首记字形碎认识部首
屑:扩词纸屑不屑一顾
垃圾;积累同部首的词语:蝴蝶等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个故事。
想像:听了莉达的话后,奥莉娅会怎么样?
二、语言实践,小结全文。
1、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进行表演。
2、认读生字、词语:
缓(缓缓)潺(潺潺)醉(沉醉)撕(撕碎)屑(面包屑)垃圾疲倦需要旅游故事
3、比较字形:
缓()醉()需()
暖()碎()耍()
4、师小结:这两个小故事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我们孩子写的。他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礼貌、文明。
*
5、你还知道哪些礼貌用语?选择一个礼貌用语说一句话。
五、课外拓展,作业布置。
1、拓展
(1)教师推荐《做人的故事》,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在班级举行一个故事交流会。
(2)选词填空。
沉醉沉思沉睡
一阵爆竹声,把()中的我惊醒了。
大剧院里,数千名观众()在新年音乐会的美妙乐曲中。
妈妈()了一会儿,对我说:“这件事还是你自己拿主意吧!”
2、作业
(1)抄写词语:
缓缓、需要、沉思、疲倦、停止、撕碎、垃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做人的故事 ↙↘ 谢谢羞愧 讲礼貌讲文明
第二篇:做人的故事读后感
《做人的故事》的读后感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为儿童、少年及其家长和教师编写了1500多个寓言、童话、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文艺形式对孩子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本书从中精选出540个故事,分成8个专题。这些小故事充分发掘儿童周围大自然的教育力量,发展儿童的认识兴趣;阐明掌握知识、探索真理的过程也是培养精神文明的过程;把儿童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阐明每个人对祖国应负的道德责任;通过描述(祖)父母与子女、家庭中大人之间及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儿童尊敬长者、关心老年人、刻苦耐劳、勇于并善于捍卫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为正义而奋斗;小故事还揭露了成人在教育上的缺点给儿童心灵带来的损害;关于生、死、友谊等的故事渗透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乐观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理解,教育儿童首先要为他人忘我奉献。这本书确实刺痛人心.
第三篇:做人:茅以升的故事
茅以升的故事
他差点被逼跳江,亲手毁掉自己的心血,却受人景仰了80年
一直以来,我都挺佩服我们国家老一辈儿的人,尤其是老一辈儿的工程师,他们的身上总有一种现在浮躁的社会里缺少的精神:专注和拼尽一切。
茅以升的名字,我相信有人听说过,但更多的人八成还是一头雾水。这人是谁?在2011年之前,我对他也不太熟。
2011年7月15日,钱塘三桥的引桥突然坍塌,导致一辆货车从桥面坠落,司机受伤。网上瞬间一片哗然,这桥才建了14年就塌了,它是不是一直就有安全问题,合着我们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悬着命过的桥?
但更可怕的是这样桥梁坍塌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甚至就7月这一个月,江苏、福建、北京就先后塌了3座桥。这么高的坍塌率,这不是在拿生命开玩笑吗?我们现在还活得好好的,真是得感谢大桥的不塌之恩了。
在专家忙着找原因,政府忙着找负责人的时候,人们的目光投向了距离钱江三桥不远的另一座桥——钱塘江大桥。
这座桥始建于1934年,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断了3次,1953年重新通车,到2011年这桥已经74岁了,网友甚至将这座现在仍在使用的老桥戏称为“桥坚强”。
这么一座伤痕累累、还上了岁数的大桥几十年来几乎没有经历过大修,却依然屹立不倒,反倒是才建了14年的新桥却塌了。
跟老一辈儿人比起来,我们现在实在是有太多的人,忘了为匠者最基本的初心。
钱塘江大桥的建造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而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的,就是茅以升。
茅以升,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学霸一枚。在清华官费留洋研究生考试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赴美留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并出任过江苏水利局局长。
但不管茅以升的履历多么丰富,在钱塘江上造桥,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第一大阻碍就是钱塘江大潮,大潮来时犹如千军万马过境,气势滔天,壮观 1 非常,范仲淹曾这样形容钱塘江潮:“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诗人罗隐也说钱塘江潮来时“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对于我们观景的人来说,这样的恢弘壮阔的江水自然是人间奇景,但对于茅以升他们来说,这样的大浪却让他们举步维艰。
为了修建大桥的地基,茅以升他们需要将几百吨重的沉箱沉入江底,但没想到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运入水中的箱子居然被大浪卷跑了,该放在江头的箱子被卷到了江尾,今天拖回来明天照样被卷走。
折腾来折腾去沉箱还是无法就位,大桥的地基工作根本没法完成,倍受诗人们赞颂的钱塘江潮却差点毫不留情的,封死茅以升他们建桥的路。
但钱江潮只是其中的一个困难,钱塘江底部还有40米之厚,相当于10层楼那么深的泥沙。
想要建桥,要先建桥墩,要建桥墩就要先在江水底部打入支撑桥墩的木桩,但超厚的泥土层大大拖慢了他们工程的进度,整整一夜,他们才打进了一根木桩。
要知道光是一个桥墩就需要160根木桩的支撑,何况是整座钱塘江大桥?照这个进度打下去,他们可能干一辈子也不知道能不能把桥造完。
但这桥无论如何一定要建成。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逐渐南下,难民、军需、士兵,大量的物资和人员都要通过钱塘江,光靠船根本不够用,迫切的需要打通钱塘江大桥,开通公路铁路线。
当时的浙江省建设厅长甚至对茅以升说:“如果钱塘江大桥建不成,建不好,第一个跳钱塘江的就是你茅以升,然后我接着往下跳。”
茅以升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他白天黑夜都在不停的想办法。
他从女儿浇花的喷壶上获得了启发,先从钱塘江中抽水,再用重压将水压进江中,利用水落下时的巨大冲力,冲开厚重的泥土层借机打入木桩。就如同浇花时的水,能冲开土表浅层的泥土一样。
而沉箱的问题解决得更是巧妙。江水不是老把箱子卷走吗?那我就利用你的浮力,涨潮时箱子入水,到退潮时利用水位落差固定沉箱箱位。原本的阻力轻轻一转就变成了助力。
不得不赞叹老一辈工程师的创造力。工匠精神,或者在这里我更想把它称为工程师精神,就是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的,他们不会等着时间来解决,反而会想尽办法去创新,去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好的工程师,没有一个是完全躺在前人的经验上的。
在策略上灵活,但在细节上,却必须死抠。这是匠人和工程师们都通行的准则:追求完美,容不下瑕疵。
茅以升对钱塘江大桥的每一道工序不是严格,而是苛刻,大到桥梁建设,小到一颗螺丝钉,都没有马虎的。
举个例子,修建大桥一共有28万个螺钉,每一个螺钉,是每一个,都有专人逐个检查,一个一个的摸,一个一个的拧,有一个不合格立马重换重装,甚至茅以升本人常常亲自参与。
28万个螺钉全部检查完成要多久我不知道,但对一颗螺丝钉都重视至此,更何况其他呢?钱塘江大桥80年后的今天仍在使用,不就是在这项工程修建的工程中,哪怕是最小的细节都没有一点偷工减料的证明吗?
何谓匠心?或者何谓工程师精神?
不放过每一处细节,力臻完美;不推卸任何一个问题,积极创新。这两点或许并不能概括工程师精神的全部内涵,但一定是最基本的准则之一,但就是这,现在又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中国的工程师精神里,总比其他国家的要多那么一项:家国情怀。茅以升接下钱塘江大桥总工程师的职位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银行、财团,没有谁愿意投资建桥,不是因为不看好这个项目本身,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一个中国人做总工程师,这桥八成是建不成的。
不是这些人崇洋媚外,而是当时国内确实没有一座现代化大桥是中国人主持修建的。
郑州黄河大桥,比利时人造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战斗民族造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法国人造的……说来讽刺,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咱们所有的现代化大桥却都是外国人造的。
甚至有人挑衅的说:能在钱塘江上建桥的中国人,还没出生呢!
茅以升修建钱塘江大桥,不再仅仅是一项工程,也是一份证明中国人不比任何国家差的证明书。在方案pk中,茅以升提出了比美国人更优的方案;在建桥的过程中,茅以升亲力亲为,甚至有一次差点死在江底,经过900多个日夜的呕心沥血,这座桥的建成终于让世界瞩目。
但这座桥却在通车仅89天之后,被茅以升亲手炸断。
1937年9月,钱塘江大桥开始通车,12月,为了阻止七七事变后疯狂进犯的日军利用大桥进一步南下,茅以升接到了炸桥通知。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925个日夜,900多名工人不分昼夜,1453米的桥每一寸都凝结着心血,但现在却毫无选择必须炸断。
茅以升说了这样一句话:“炸掉钱塘江大桥,就好比把自己的儿子亲手掐死一样。”
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接到了炸桥的命令,看着大桥上通行的车辆,逃难的民众,茅以升迟迟没有按下引爆的按钮,想着再留一会,再留一会儿……
直到下午5点,已经隐约能够看见日军车队扬起的灰尘,随着一声巨响,这座曾让国人扬眉吐气的大桥,却以一种屈辱的方式中止了它的使命。
桥炸后,茅以升留下了一句话: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匠心,创新,不服输的家国情怀,这是老一辈工程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除了茅以升,还有毅然回国钻进大漠研究导弹的钱学森,因做实验遭受核辐射不幸患癌的邓稼先,他们哪一个不是在恪守工程师的精神,为国家,为匠心始终坚守呢?
在今天,对于他们的这份工程师精神,我们似乎终于找到了传人。4月19日,小米发布新一代旗舰手机小米6,在发布会上,小米的CEO雷军提出了小米人的工程师精神:
“工程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看起来很闷,他们不善言辞,就像我一样。但我们的内心非常的狂热,在做技术的时候我们是苦行僧,在做工艺的时候我们是受虐狂,谈到体验的时候吹毛求疵,但是做产品的时候我们野心勃勃。”
面对国际大牌手机苹果、三星等的竞争,国产手机到底能不能突出重围,技术、创新这些短板到底能不能弥补?这不仅是雷军想要突破的问题,更是所有小 4 米人想要突破的问题。
7年来,他们一直在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2014年他们成为国内首家采用不锈钢作为手机边框的公司;2015年他们是全球第一家,在手机上采用3D的曲面玻璃;2016年他们再次领先全球,第一家采用全陶瓷机身……
他们从国内竞争一直走到国际竞争的舞台,但他们还不满足,还在前进和探索。
雷军说:“只有付出全部的汗水和心血,我们才有资格接受消费者的鲜花和掌声。”
他们又和每一个工程师一样,不仅有野心,还对每一个细节“吹毛求疵”。一粒灰尘,他们可以扔掉整面已经做好的镜面玻璃;因为一道不起眼的划痕,他们可以推倒一切从头再来。
在小米6亮银探索版的研发阶段,他们还曾经有过1万块四曲面镜面玻璃中,只选用无瑕疵的一二十片的“血泪史”。
“哪怕只好1%,我们愿多投100%”
这是苛求极致的匠心,更是严谨到骨子里的工程师精神,同时也是小米永不止步的坚定决心。
第四篇:《做人的故事》教学案例
16《做人的故事》教学案例
这篇课文有两个故事组成。题目为“做人的故事”,说明故事的主旨与做人有关。一篇故事通过祖孙俩喝了小河水之后,爷爷与孙子的对话,说明了应该讲礼貌的道理。第二篇故事写两个小女孩在树林里吃完野餐之后,对垃圾的不同处理方式,说明人应该讲卫生的道理。
(指导学生通过读句子提问题,理解“爷爷说的话”部分)
师: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5小节,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个记号。
(生自读圈划)
师:(出示爷爷说的话)谁愿意来读一读爷爷说的话?
(指名一生读。)
师:分四人小组提提问题,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分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已经讨论好了,愿意先来交流?
(一时无人举手。)
师:胆子大一些,说错了也没有关系。
生1:“谁需要这个词?”中,“这个词”是指哪个词?
(很多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生2:(大声地)这也不知道,刚才肯定没认真听。
生3:(焦急地)老师,我们组刚才不是怎么讨论的,他是乱问的。
生4:(轻轻地)真笨!
(生1涨红着脸,把头埋得低低的。)
师:(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我要表扬ⅹⅹ。
(学生们瞪大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ⅹⅹ遇到不懂的地方,不是不懂装懂“混”过去,而是大胆地问出来,真有勇气!值得我们学习!来,让我抱一抱。
(师走过去抱抱ⅹⅹ,ⅹⅹ既害羞,又高兴。其他学生都投来羡慕的眼光。)
师:谁能解答ⅹⅹ的问题?
(全班学生,包括ⅹⅹ,都举起手来。)
师:我们还是请ⅹⅹ自己来解答吧。
生1:“这个词”是指“谢谢”。
师:对,你能自己解决问题,真了不起。你是怎么搞懂的?
生1:(不好意思地)我是读了句子弄懂的。
师: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的确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谁还愿意来交流?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今先进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如果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能力,就会丧失可贵的创新精神。本课教学中,通过读句子提问题,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爷爷及莉达所说的话,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从而领会做人应该讲礼貌、讲卫生的道理。
质疑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但二年级学生还没有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还不善于提出问题。不少学生怕出洋相,有了问题也不敢当众提出来。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尤其应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哪怕是问错了,教师都应循循善诱,宽容学生的错误,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及能力,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五篇:《做人的故事》引发的若有所思
《做人的故事》教学反思
孙彩蓉
《做人的故事》这篇课文包含了2个小故事,分别是“为什么要说‘谢谢’”和“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文章并不是特别难,我一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二年级比较注重字词的教学,在教生字时,像“缓”、“屑”这些字,我让学生换部首,用“旧字引新字”的方法帮助记忆;“撕”,请学生示范下“撕”的动作加深印象;“潺”可根据字义来记忆,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所以“潺”是三点水的部首。这些我们早已熟悉的字词,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记忆。此外,对学生的评价这方面,我始终没有忽视。当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我会夸上一句:“你们读得真认真”;当他们回答得很好时,我会说:“你说得真好”;当一位女生表达不清意思时,我对她说:“没关系,慢慢讲”。小小的评价,大大的作用,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自己,在倾听着他们的话语,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当我的讲课即将接近尾声时,一看表,还剩了5、6分钟。因为有多余的时间,所以“你还知道哪些做人的道理呢?”——这个原本1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花了3分钟,有点像思品课了。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要做到书声朗朗。而朗读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全班齐读“您为什么要对小河说‘谢谢’”后,学生回答道:这是疑问的语气。当时我就接着讲下面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再来读一读,体会下这种语气。语文学习,我们常说要感悟文本,而如何感悟课文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这样学生的体会才会更深刻些。
缺乏激情也是本课堂所欠缺的地方。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能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才会更频繁、更默契,最终把一节课推向高潮。那如何把一堂课上得有活力,首先教师自己要进入文本,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而且要比学生走得快,走得深。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上的一段话“教师的感情世界必然会震撼孩子幼小的心灵,而那种纯客观的分析、内心的冷漠,只能使孩子无动于衷。事实上,每堂语文课,语文老师在传递情感的同时,都在敞开自己的心怀,都在传导自己的真
情实感,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 所以作为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启智,与学生和教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虽然只有短短的35分钟,但感觉好像经历了一场对话,有太多值得体会的东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今后的每一节课都比上一节课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