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街办看农村乡镇如何开展社会化服务心得体会
广州市萝岗区夏港街办成立于1988年,辖区面积14.54平方公里,总人口7.6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1.95万人,外来人口5.67万人),下辖6个社区居委会(其中5个城市社区,1个“村改居”转制社区)。世界500强中有58家企业落户于此,工业总产值、税收总额分别占全区的41%和50%,是萝岗区现阶段主要的产值产出地和税源地。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萝岗区配套设施最完善、各项建设最早的现代城市型和工业园区型街区。从夏港街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包括企业的引进、落地和以后的一系列服务均由专业投资公司和区职能部门负责,街办的职能定位专注于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形成颇具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
——社会化服务机构精简高效。街办下设党政办、计生办、综治办、城管科、社会事务管理科五个职能科室和一个社区综合管理中心,街办设综合办证大厅,开设计生、出租屋、离退人员管理等办事窗口,统一为居民办理失业登记证、ic卡暂住证、残疾人证、老年证等证件,实行“一口受理、全程代办、内部运作、按时办结”的工作模式,内部环境整洁、宽敞明亮、人员热情、管理规范。下属六个社区分设社会保障、出租房工作站等科室,设施配套,办公用房总面积达936.9平米,社区专干49名,平均年龄38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0%。
——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依托社区学校和其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开展技能培训,平均每年举办4次劳动技能培训,组织社区居民参加5次就业招聘会。对辖区内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建立弱势群体档案,对伤残人员实施重点救助。将辖内辅警大队、保安服务大队、综治协防大队、出租屋协管队、城管中队、安监中队等七支队伍予以整合,成立了夏港街治安防控联动大队,构筑了大综治大维稳格局。
——社会化服务环境日趋优化。各社区居委会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社区共建协议,鼓励辖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参与社区建设,走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路子,促进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初步形成了面向社会、辐射社区、服务群众的综合服务设施网络。
与现化城市型街道不同,农村乡镇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发展职能。长期以来,乡镇把完成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工作重点,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资金等工作上,忽视了农村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忽视了基层群众的基本需求,借鉴夏港的经验,应做到以下几点: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乡镇农业、民政、计生等站所,设立统一的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咨询、办证等服务工作,实行集中受理、统一办理。特别是乡村远离县城中心,对于群众需要到县城办理的民政救助、合作医疗报销等事项,均由便民服务大厅代办。各自然村设立便民服务代办员,构建由镇到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整合涉农站所社会化服务职能。对于涉农乡镇,农业站所职能的发挥非常重要。目前来看,存在着农技、水利、林业等站所工作分散、各自为政、人员少、兼职多、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应根据乡镇实际,整合涉农各站所,组建农业服务中心,充实专业人员,建立镇村农业服务网络,为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提供各类针对性服务。
——注重困难群体的社会服务。对于生活困难户、残疾户、大病需救助户等生活困难群体,建立专门的档案,在落实国家相关扶助政策的前提下,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对于镇村无力帮扶的特困群众,由专人受理,争取社会支持。对于外出务工门路少的困难群体,组织专门的用工洽谈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发展生产需资金支持的困难群体,联系农行、信用社,发放支农惠农卡,发放小额贷款,必要时由镇村干部进行担保。
第二篇: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
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辰明模式”试点示范 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印发2011年省级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陕农业计财〔2011〕45号)文件精神,结合汉中市汉台区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决定申报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特编制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辰明模式”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1、汉台区农村能源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农村能源工作特别是农村沼气建设,无论是发展数量、质量和效益,都一直位于汉中市前列,先后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奖励,近年来,又积极组织和实施了农村户用沼气国债建设、省户用沼气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国家新增沼气建设等项目。截至2010年底,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村达132个,已累计发展户用沼气池22570余户,大中型沼气工程8处,“三结合”池11657个,年处理人畜粪便50万吨,年产沼气2700万立方米、沼液沼渣90万吨,有力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区沼气建设普及率38%以上、沼气使用率95%、质量合格率99%、一池三改率85%以上。经过近几年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我区培养了大批沼气技术人员和沼气施工队,现具有国家资质的沼气技工78名、施工队6支,有丰富的沼气建设和管理经验。
2、农村能源建设取得的成效。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能源、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是实现了节能减排。通过农村能源项目推广,特别是沼气项目的实施使农户大大减少了煤、燃气等常规能源的利用量,全区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每年可节约、开发农村生活用能总量为1.08万吨标煤,减排CO22.92万吨,为农户提供了70%以上的洁净生活用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已经成为农村节能减排的主要力量。二是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实施后,农民生活在光明、温暖、清洁的环境中,减少农作物秸秆和煤炭的焚烧量,消除烟熏火燎,改善了项目区农村卫生状况,既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又改变了村容村貌,使项目区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建设。三是生态效益明显。通过农村能源项目建设,进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实施“三位一体”模式,保护了生态环境,并通过使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保护和改善耕地近8万亩。四是经济效益可观。沼气项目建设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每个沼气用户年增收节支约0.05万元,22570户沼气用户可增加收入约1128.5万元;沼气建设能有效的促进项目户养殖业的发展和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使粮、牧、菜、果以及其它高效经济作物的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3、项目实施单位发展现状。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是汉中市赛优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之一,是结合牧业公司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后维护管理和综合利用,针对汉台区沼气用户服务不健全,沼气综合利用率较低而新建的,旨在为全区沼气用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企业。公司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建有各类猪舍12栋,总建筑面积6000m2,生产辅助用房及办公用房336m2,饲养基础母猪850头,公猪30头,常年存栏猪4600头,年向社会提供二元基础母猪2100头,商品仔猪15000头,建有大型沼气池1口,配套有赛优沼生物工程公司,建有有机肥加工工车间1个,还建有200亩蔬菜日光温室。公司占地60亩,拥有固定资产480万元,有办公用房和猪舍9600平方米,水井2眼,配备有100KVA高压电线和供电设备,电网完善、电力充足。同时,还拥有一批具有10多年现代化养猪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技术骨干队伍,配有专职大型沼气池维护、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实验人员,常年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汉台区蔬菜站等农业科技单位专家学者为顾问,为公司的生产、发展注入了人才动力。
4、汉台区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农村沼气建设对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汉台区来看,沼气池保有量越来越大,建后管理、维修、维护问题已凸显,现有的沼气服务网点44个,基本能起到服务作用的很少,而且80多名服务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全区沼气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服务方式已明显满足不了沼气用户的需求。
二、可行性分析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沼气工程是我区目前实施的最大的农村能源项目,是牵动农村民心、保护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结构调整、改善村容村貌、提速农村社会发展的民心工程。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燃料范畴,通过生态能源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无害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家居环境清洁化、农民生活富裕化、农村和谐文明化。但随着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的加快推进,一些制约和阻碍沼气产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不断突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后续管理的不到位造成了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近年来,农户养猪数量减少,沼气池原料明显不足,沼气使用率降低。加上一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老人与孩子,无力对沼气池进行日常维护,沼气池产气量不能维持农户正常生活用能,导致农村沼气存在半用和停用现象较为普遍。二是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制约了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开始,尽管国家加大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但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导致农村能源利用新技术推广不够、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难以短期消除。三是资源化利用程度低。我区有大量的秸秆资源,但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秸秆能源化利用以及太阳能等新能源和节能产品推广起步时间较短,资源化利用程度和综合效益不高,农村沼气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的应用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低。因此,建立完善区、镇(乡)、村三级农村沼气服务体系,结合以钱养事机制,健全农村沼气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服务保障势在必行。
目前,项目区农村沼气用户已发展到22570户,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多数农户对沼气池的维修、管理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致使不少沼气池出现损毁、利用效率低甚至闲置等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而单靠农业管理部门微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难题。据统计,全区在实施沼气国债项目前减少的8000余口沼气池基本上无人维护保养,成了“摆设”。对此,本着“市场化、专业化、物业化”的原则,由社会化的公司企业农村能源管理部门、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和沼气农户有效联结,组建覆盖全区、辐射周边,集技术推广、物资供应、模具生产、施工建设、维修服务、综合利用等为一体的专业化、系列化沼气服务网络,对全区沼气用户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架起政府部门与沼气农户之间的桥梁,既有效解决了沼气用户的后顾之忧,又切实减轻了区级农村能源部门负担,可以走出一条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实现农户、服务公司、政府部门“三赢”。
近年来,国家投资逐年增多,各地积极性提高,效果也很好,沼气产业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对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地都积累了丰富的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因此,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摆在了与沼气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37万头,年末生猪存栏54.5万头,到今年,全区生猪存栏将达到60万头,出栏40万头。随着集约化养殖得到快速发展,粪便污水的排量剧增,一是自身生活空间受到了污染;二是周围环境遭到污染。通过加强沼气后续服务网络建设,不但可以提高粪污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禽畜发病率,增加出栏量,高畜禽产品的质量等级,为农户、企业增收约10%左右。此外,通过加强沼工程后续气服务不但可以提高沼气工程中的综合利用技术,还可利用废弃物生产优质的有机肥料,为汉台区果业、种植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经济效益、拓展了养殖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也为全市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做出样板。
同时,该项目瞄准政府部门与农户及相关企业的真空地带,以延伸政府部门的工作手臂、解决一家一户农民和单体企业想解决而不好解决的问题为重点搞好服务,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坚持“生态型”治污用能理念,以“治理污染、开发能源综合利用”为基本思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竭力为沼气用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模具生产、户用池及大中型沼气工程设计施工、灶具及配件供应、维修和综合利用等专业化、系列化服务。在组织形式上,以沼气服务公司为平台,整合区能源站和本公司及相关建有大型沼气池的相关养殖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组建沼气技术服务中心,邀请能源职能部门负责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等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公司负责沼气池建设、日常管理、安装调试、安全使用、配件供应、综合利用和维修等经营性服务,这种组织形式符合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大的方向,是农村能源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目标与预期效益
(一)建设目标
1、按照自主经营、自主服务、自负盈亏、功能齐全的目标筹建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建“一站式”服务业务用房100M2,配备沼气技术巡回服务多媒体车1辆、技术人员、维修工具、检测仪器、培训和教学设施设备,完善各种工作机制。
2、整合现有沼气服务维修技术资源,在铺镇、武乡、河东店、龙江和汉王镇各建1个片区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配备沼液车一辆,进出料备1套,维修设备1套,检测仪器1套,沼气配件1批,至少配备工作人员2名,建立自主经营、自主服务、自负盈亏工作机制。
3、以沼气项目为依托,从全区132个沼气村选择50个村,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每个服务点配备进出料备1套,维修设备1套,检测仪器1套,沼气配件1批,至少配备1—2名技术人员,具备为300个沼气农户服务的能力。
(二)预期效益
项目建成后,在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有偿服务,公开后续服务工作职责、服务电话、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公示服务维修员,服务区域,可使沼气用户知晓率达到100%。同时,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接到用户求助要在72小时内排除故障;每年组织技术人员上门为沼气农户服务不少于2次,对农户沼气使用中出现的故障随时进行排查,及时维修,并做好维修记录。将病、漏、废池普查回访工作作为长期工程来抓,做好回访记录,并上报区农村能源站;建立服务档案等资料,适时更新维护数据,方便维护、维修和跟踪管理。
项目建成后,通过市场化经营模式,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沼气后续服务工作专业化、物业化,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在全区覆盖率达到100%,沼气正常使用率达95%以上,沼气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四、建设地点与规模
(一)建设布局。
1、区级沼气服务建设以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建设为主体,建设地点在汉中市赛优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内,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宗营镇马王庙村,占地60亩,距离主要交通干线宗汉公路3公里处的农村沼气建设示范点,交通便利,水、电、路配套齐全。
2、片区服务中心按照汉台区沼气项目建设集中程度,能辐射带动所有沼气用户的目标,平均每个片区服务中心辐射20个村,分别选择位于汉台区东西南北中5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铺镇、武乡、河东店、龙江和汉王镇5个镇建设片区服务中心。
3、村级沼气服务网点按照实现户用沼气维护全面覆盖的目标,平均每个网点辐射300户,依据户用沼气分布情况选择50个村建设。
(二)建设规模。
1、建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1)“一站式”服务业务用房100M2;(2)沼气技术巡回服务多媒体车1辆;
(3)沼气潜污破碎抽渣、出料设备1套(包括:进出料车、真空泵、储液罐)(4)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等检测仪器、设备1套;(5)防爆灯、防护服、维修工具等维修工具1套;
(6)灶具、净化器、脱硫剂、管路、三通、接头、开关、纱罩、灯罩等沼气配件1批。
2、建区沼气服务站5个。每个片区沼气服务站配套设备在村级服务点配置基础上在分别加配长安星卡(双排座微型工具车)沼气服务专用车1辆和1批沼气配件;
3、建村级服务网点50个。每个村级服务网点配置沼气检测设备1套,沼气维修工具1套,沼气防护工具1套,沼气潜污破碎抽渣设备1套和1批沼气配件。
五、项目建设内容
(一)项目建设内容:
沼气服务体系包括村赛优沼气服务公司、片区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网点三级,其建设内容分别如下:
1、由汉中市赛优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注册成立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用汉台区原有沼气服务队和设施,通过入股、合作等形式,实现企业化管理。公司服务内容主要定位于具体负责本区内沼气技术与服务:(1)人员配备上,有沼气高级工技术人员,有大中型沼气工程监理资质人员,有专人进行设备、财务管理;(2)条件设施上,有“一站式”服务业务用房,配有沼气技术巡回服务多媒体车、大功率远程进出料车、培训和教学设施设备及维修工具和检测仪器等;(3)服务内容上,侧重于建新池、启旧池、改造病废池,集技术服务、原料服务、沼肥加工、技术培训于一体,能对村级服务网点实施有效的管理,能开展技术轮训、巡回检查、应急处理、配件供应、大修服务、试点示范、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服务。
2、片区服务中心作为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的连锁店,建立自主经营、自主服务、自负盈亏工作机制。为每个片区服务中心配备沼气服务专用车1辆,维修设备1套,检测仪器1套,至少配备工作人员2名,做到有场所、有人员、有检测设备、有维修工具、有服务车辆、有进出料设备、有配件。
3、村级服务网点应具备服务300户沼气户基本能力:(1)人员配备上,至少具有1名技术服务人员,具有建池、维护、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专业技能;(2)条件设施上,具有“六个一”,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3)服务内容上,能完成器材检修、更换、故障诊断、原料提供、进出料、沼气池维修等相关服务,并能安排日常巡查,宣教活动。
(二)项目建设规模与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121.7万元。其中:
1、“一站式”服务业务用房100M2,1000元/ M2,计10.00万元;
2、沼气技术巡回服务多媒体车1辆,6.00万元;长安星卡(双排座微型工具车)沼气服务专用车5辆,4.50万元/辆,计22.50万元。合计28.5万元;
3、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等沼气检测设备56套,2000元/套,计11.2万元;
4、防爆灯、防护服、沼气维修工具56套,2500元/套,计14.00万元;
5、进出料车、真空泵、储液罐、沼气潜污破碎抽渣设备56套,5000元/套,计28.00万元;
6、灶具、净化器、脱硫剂、管路、三通、接头、开关、纱罩、灯罩等沼气配件1批,30.00万元。
六、资金筹措方案
该项目总投资121.7万元,拟申请省财政补助50万元,占总投资41%;市财政配套12万元,占总投资10%;汉台区财政配套8万元,占总投资6.5%;企业自筹资金51.7万元,占总投资42.5%。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购置三套设备:一套进出料设备(农用车、真空泵、储液罐)、一套检测设备(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一套维修工具(防爆灯、防护服、维修工具)和技术培训等方面。自筹资金由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自筹自支,主要用于超过政府补助资金的配套设施采购货款和服务场所的装修、服务配件采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流动资金。
七、项目进度安排
本项目建设期限1年,2011年3月——2012年3月。2011年3月——5月,制定上报项目实施方案,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物资招标采购手续,对全体员分类培训。
2011年6月——10月,完成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建设,新建片区服务中心3个,村级服务网点30个;
2011年11——2012年2月,新建片区服务中心2个,村级服务网点20个,初步建成汉台区农村能源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2012年2月至3月,项目决算、资料归档、接受验收。
八、项目管理方式
(一)运行模式。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按照国家农业部关于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实行物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的有关规定实行社会化服务,由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具体承担片区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网点的建设,并在汉台区农业局和能源站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统一挂牌、统一配货、统一价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服务机制和运行模式。
(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1、加强对政府投资购置的沼气服务专用车辆、专用检验检测设备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服务收费标准,配件供应价格的监管,由区能源站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建立考核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对沼气服务公司、片区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网点的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群众满意程度等实施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奖优罚劣。
2、项目资金采购配套设备全部通过区人民政府采购中心招标(询价),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统一采购分送到各服务中心和网点,并与服务中心和村级网点业主签订协议认领。
3、服务网点人员选配、服务场所选址与确定。各服务网点人员的选配、服务场所选址由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与拟定服务网点项目村两委推荐,初选,汉台区农村能源站审定、培训合格后持正上岗,与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建立服务公约挂牌服务。
九、保障措施
1、加强项目组织管理。项目批准建设后,企业组织有关人员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和标准制定扩初设计,建立项目建设及管理相应的制度。项目建设成立组织机构,明确由项目法人负责全程管理,每月5日前定期向市区主管部门农业局、财政局等部汇报项目建设和进度情况,主动接受各级各部门对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如期完成建设任务,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2、加强资金管理。首先确保企业自筹资金全部到,企业近几年经营比较顺利,经济收益比较明显,企业自筹资金部分有足够能力,确保完全到位。按上级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企业将于2011年5月1日前如数到位自筹资金,并设立资金专户、建立专帐,按照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特别是上级扶持资金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和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保证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对建设资金进行全面决算,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水平。首先技术上依托区农村能源站,加强企业与技术部门合作,接受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技术单位沼气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化操作程序进行服务。其二,根据人员和岗位具体情况,对全体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安全生产、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分类培训,确保服务人员熟练掌握沼气维护保养、综合利用技术,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其三,做好服务的同时,建立规范和完善的档案和服务记录。
十、项目资金计划表 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日
2011年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资金计划表 单位:万元 项目主 管单位
项目实 施单位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任务、规模、总投资及各级财政资金补助金额、标准、扶持环节等)
省级 财政 补助
市级 财政 补助
县级 财政 补助
整合 资金
群众 自筹
企业 自筹
投资 合计
汉台区农业局 汉台区财政局
汉中市赛优 沼气服务公司
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建设
汉台区宗营镇等6个镇及50个村
建汉中市赛优沼气服务公司1个,片区沼气服务中心5个、村级沼气服务网点50个,总投资121.7万元,申请省财政补助50万元,占总投资41%;市财政补助12万元,占总投资10%;区财政补助8万元,占总投资6.5%;企业自筹资金51.7万元,占总投资42.5%。补助资金重点支持购置三套设备:一套进出料设备(农用车、真空泵、储液罐)、一套检测设备(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一套维修工具(防爆灯、防护服、维修工具)和技术培训等
12 8
51.7
121.7
合计
12 8
51.7
121.7
第三篇:从农村看改革开放成就
从我们村的改变看改革开放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学习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长处,学习他们先进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使得古老的中国主动的与世界接轨。改革开放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决策,对中国步入世界强林之列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改善民生、增加民主等方面也是其他政策无法比拟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开辟了新天地,中华大地一片繁荣景象,国家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周围正在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变化,我们南充市也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贫困的面貌。
1、我们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以前,我们村内部以及与外界沟通的道路主要是土路,还没有公路,遇到阴雨天气出行十分不便,到处都是泥泞。现在,村里修了公路通向镇上,道路的畅通,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以前村里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不完备,阻碍了农民的生产,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严重。如今,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突破。比如现在打谷已经不用人工了,都靠机器完成。
2、我们村公民就业变化
以前,我们村的人大多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来养活自己,这样单一的劳动方式很难让村民们富裕起来。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也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新的品种,实现多元化发展。有的农户联合起来搞生猪养殖,或者养鸡养鸭,首如相当可观。以前卖蔬菜都是每家卖一点点,而且品种单一,现在是村民联和起来把菜地扩大,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再卖到各个乡镇,这样市场也扩大了,村民收入也比较稳定了。
3、我们村住房条件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也发展的比较快。这时人们就想到了自家房屋的改建,之后各村便进行了大范围的住房改建。所以近些年来,农村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套房逐渐取代了低矮的土坯房。不论是在居住面积还是居住质量环境都改善了,过去是一大家子,祖孙三代,兄弟好几房都挤在一个房子里,即使房子很大也是很拥挤。而现在基本上是小家制,一家三口住一个房子,有的甚至造房子二层三层,这样子居住面积便和空间伸展了,而房子的装潢也有了讲究,里面的设施,如洗手间、厨房等都齐全,居住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我们村医疗保险方面和农业税收方面 农村医疗方面的改善,农业税改的益处也同样是令人欣慰的。农业医疗保险:改革开放以前农村鲜有人去买医疗保险,农村人病了大多是自己去山里找些草药自己煎着吃,找个医生很难,有的可能还要走上百里路才能请到医生,医疗状况堪忧。随着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人民的生活在不断改变,改革措施的不断实施,使百姓越来越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基本上实现人人都有医疗保险。国家的强大依赖于人民的强大,有了医疗保险,农民就有了一大保障,真正在强大起来。农业税收方面,自从实行“三农”政策以后,国家减免了一切农业税,农民收有所得,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越性。农业税还尚未减免的时候,有时税收,政府人员强制执行政策。现在农业税的减免,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也稳定了社会,增进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对于国家富强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农村保险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再到壮大的发展历程。农业补助方面,由于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我们那片原先光秃秃的山上种满了,国家给农民直接补发粮食补助款,减轻了我们农民的负担。
5、我们村教育方面的变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面改变得尤其明显,各县各村就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改善农村的教育状况。有国家的政策帮助我们村里人提高觉悟,国家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保证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上学的机会。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我们村村民的教育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近些年来,村民们逐渐认识到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即使是十分贫困的家庭,家长们也会咬牙让孩子上学,“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以前,我们村的很多村民连小学都未读完,只得务农。那时经常这样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大多数时间都在生产队里抓紧做工分。于是,家务活、部分农活就落在孩子,特别是长子长女的肩上。农村的孩子的学习时间学习机会都很少。由于观念落后,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农村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我们村以前没有一个大学生,高中生都很少。即使有少数人希望求学,也因为教育资源的限制而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而现在,农村的教育观念已经转变,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读上书,逐渐的,我们村有了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世事更替,沧海桑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中空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我们村不再是贫困村,相反,村民们渐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相信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们村一定会继往开来,发展得越来越繁荣!、
第四篇: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乡镇创建方案
杭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乡镇创建方案
为了进一步完善三都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的通知》(浙农经发[2013]13号)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14]2号)文件精神,以及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开展杭州市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的通知,三都镇决定开展杭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乡镇创建,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创建目标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市县要求建成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合作社、示范企业、示范场,在已有示范性省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杭州市“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示范乡镇的基础上,完成“五好”建设,创新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农业服务先进模式和示范机制,努力构建政府引导支持、主体协同参与、机制灵活高效、行为良好规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
二、创建内容
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和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加大服务组织培育力度、设施装备力度、平台搭建力度和机制创新力度,以优化农业服务供求协调机制为切入点,着重开展“五好”创建:
(一)服务组织培育好。在建成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按照“1+N”的思路,推动公共服务中心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延伸,培育7家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11家建德市农业龙头企业、3家建德市示范等级专业合作社、12家
建德市规范等级专业合作社,我镇“三区四园”中每个产业都有3个以上示范带头作用的大户,鼓励家庭农场逐步替代个体户。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提高合作化服务能力,打造农业合作服务网络。鼓励农民合作组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提升服务力量与水平,加强农民技术的培训;促进形成各类农业主体相互竞争、互相学习、相互合作的服务格局。
(二)服务设施装备好。在我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上,进一步完善条件建设:公共服务大厅、标准化检测室、防疫室、培训教室。按照“3+X”服务模式,建立好农业服务供需信息、农产品质量监测、动植物疫病防控、气象预警、农产品展示展销、土地流转等服务平台。“1+N”服务主体拥有提供产前产后各环节服务的配套设施,主要拥有农机化服务装备、农业科技服务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等。
(三)服务范围拓展好。积极培育农业生产服务业,创新服务产品,鼓励合作社开展机械化作业、统一供种、有机肥配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服务;畅通产前信息发布、种子种苗供应、农资供应、资金信贷服务等通道;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拓展产后农产品收购、加工、仓储、冷链运输等服务,帮助当地农户解决销售问题。
(四)服务行为规范好。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过程有记录、人员有培训、质量有保证、产品有监管”的“六有”服务规范模式。制定服务内容与标准,完善服务职责,妥善调处服务纠纷,服务中心人员、资金、财务、项目管理制度运行良好。
建立各类服务组织档案,围绕示范创建开展技术辅导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积极开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争取2014年底新增建德市规范化专业合作社2家。
(五)支持政策落实好。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创建领导小组。强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支持,争取县市安排落实示范创建专项经费,对服务组织的服务设施建设、生产环节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模式总结推广、服务人员知识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创新服务机制,鼓励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农业公共服务,采用政府补贴服务方式,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相关服务。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示范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我镇创建杭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乡镇,提高三都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成立三都镇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导小组。分管农业副镇长为组长,农办主任为副组长,农办相关成员为组员,全力配合,共同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2、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思想,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抓好服务体系建设,并引导建设一批多元化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全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3、抓紧工作落实。从实际出发,积极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大力推广实践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做法,示范引导,推进全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监督检查,强化工作责任,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4、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引导科研院所、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共同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及时掌握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过程中的新动向、新气象,宣传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建设的工作成效和创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共同营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都镇人民政府二〇一四年四月
第五篇:从乡镇治理看政府改革
从乡镇治理看政府改革
赵树凯
2005年,中国农业税全面取消,基层政府的活动内容和日常行为发生重要变化。但是,基层政府的制度环境没有改变,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也没有改变,政府运行机制的根本变革仍未触及。透过乡镇治理的艰涩局势,人们似乎痛苦而无奈地发现,政府改革进入了一种“锁定”状态。政府运转的固定方式和机制,在不断地重复再生、勉强维持,导致功能障碍,难以出现真正的政治发展。
一、背景与问题
乡镇政府作为政权体系的重要一环,不仅是中国政府体系和政治体制的延伸和缩影,也是中国农村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的内在要素。可以说,无论是对于中国农村问题的考察探索,还是对于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分析判断,乃至对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审视解读,都绕不开乡镇。
1.乡镇政府与“三农”问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出现了空前严峻的“三农”问题。有基层干部将问题的表现概括为“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那些年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连年徘徊,生活艰难;农村社会发展可以说全面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问题不断堆积,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农民对于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明显下降,农民与基层组织的关系空前紧张,冲突事件逐渐增多。这期间,农业和农村工作虽然在政府的“认识”上提得很高,但是,就实际工作来说,说空话多,办实事少。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不仅在整治农民负担过重方面措施不力,大量农民为地方苛政所苦,而且政策上严重歧视农村,对农民流动就业横加打压,更使农民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这些现
象也引发了海内外观察家对于中国“治理危机”问题的关注和研究(Minxin Pei,2002;Susan Shirk,2006)。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切实重视解决农村问题,以“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为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为政策取向。一方面,给农村有力的经济支持。这种支持包括采取若干有力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如取消农业税,直接补贴粮食生产等,也包括在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增加政府投入。这些措施不仅显著地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有效地推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保护和张扬农民的权利,包括断然废除主要针对进城农民的“收容遣送条例”,取消限制农民流动就业的若干歧视性政府规定,也包括采取严厉措施处理征地过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侵害等。因此,随后几年,农村经济迅速复苏,农村中的若干冲突和危机因素获得化解或者有效抑制。
但是,政策导向转变,支农惠农措施增加,并不表示“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已经近在眼前。从“三农”问题产生的角度看,除了政策性因素外,过去若干年农村出现的严重问题,基层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三农”问题的尖锐性主要是通过基层政府和农民的冲突展现出来的。分析问题时,把乡镇政府作为一个重要角度显然非常必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看,政策导向虽然源于中央,但是,政策推进必须依托基层政府,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环节。从功能上看,构成中国基层政府的是县(市)和乡(镇)两级政府,这两级政府的运行密切结合在一起,在许多情况下,乡镇是县市政府的执行机构。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环节能否当此重任,不论在农民那里还是在社会上,都还有疑虑重重。基层政府运行仍存在根本性机制问题。
可以说,在中国改革的道路上和图景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清晰答案,这就是政府问题。政府问题的深刻性、严峻性集中地通过乡镇政府的运行表现出来。乡镇政府出现的问题,并不局限于乡镇政府本身,恰恰相反,乡镇政府问题如同冰山之角。不论是寻找“三农”问题的根源,还是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必须深入研究乡镇政府。
2.乡镇政府与政府体系
显然,把“三农”问题全部归咎于基层政府是不公允的,因为问题的深处是政府体制甚或政治体制。在此,有必要廓清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一是,乡镇政府不能被完全看做是中央政府的直接代理,因为中央政府或者说“国家”很难直接控制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不仅可以“选择性”地执行政策,通过一系列应对办法来规避上级考核和管理,而且,还能够根据自身利益不断卷入社会的利益博弈中,甚至直接与民争利,具有明显的“自利性”。所以说,中央政府政策导向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基层政府运行的根本改变,也并不必然带来“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近年来政策改善与基层治理困局之间的巨大反差,也为此提供了新的论据。二是,尽管直接对基层治理问题负责的,应该是乡镇政府;但是,乡镇政府之所以出现问题,其根源还在于政府体制。乡镇政府在国家权力结构和基层社会网络中的定位,其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职能配置以及运作机制,都离不开政府体制的约束。因此,探索基层政府问题,离不开对政府体制的检讨和反思。
翻检正式的制度和法律,基层政府体系无论是在权力的配置上,还是在功能的设置上,都显得平衡而完备。但是,实际运作并非如此。一方面,基层政府的诸多行为,特别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行为,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基层政府 “无法无天”,大量的矛盾冲突也由此滋生;另一方面,已有的诸多制
度规范被搁置,并没有得到贯彻和执行。基层政府实际的运作规则,需要从实践和动态的过程中加以把握和理解。从表面上看,政府各项冠冕堂皇的制度得到了落实,运转也很顺畅,能顺利地通过“考核”与“检查”。但实际上,制度所涉及的其他主体和对象(如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等),对于制度的运转却很少卷入。以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为例,中央政府推广这一制度的初衷,在于保障基层社会和公众的知情权,让基层政府接受公众监督。公众是监督的主体,而基层政府是公众监督的对象。但实际上,政府虽然也会公开部分政务,但哪些部分公开、哪些部分不公开,往往取决于政府意愿而非公众需求。最后往往是大张旗鼓地公开,但与公众的监督无关,只与基层政府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和汇报有关。这样的制度运转对于下级政府应对各种上级检查是必要的,但对于社会而言却形同虚设。
在政府体系中,“下级”与“上级”仍然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考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上、下级政府往往通过开展“合谋”来应对更上一级政府的检查监督,乃至建立“攻守同盟”和利益共同体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压力。由此可见,乡镇政府运作机制,折射出政府体系的特点与缺陷;而探讨乡镇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也不能离开对政府体系的分析。
3.乡镇政府与“国家-社会关系”
“三农”问题,包含农业、农民和农村三个向度,涉及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村政治三个层面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这并非问题的全部。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农村社会并非必然稳定,农民对于政府的信任也并非必然上升。总体上看,农村面临的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构建稳定的基层生活共同体。对于乡镇政府来说,不仅需要维护基层社会的公共秩序、组织提供基层社会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需要设置渠道以便社
会公众表达利益诉求、通过制度来整合和吸纳基层社会的政治参与,实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乡镇是农村的行政区域,中国农村分隔在超过三万个乡镇之中,每一个乡镇都变成了一个具有政府机构的社会共同体(community)。理论上说,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在乡镇的代理机构,应该执行国家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从而使得国家权力通过乡镇政府得以渗透到基层社会。但是,对于国家权力有没有顺利有效地渗透并控制社会,仍然存在争议。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权力渗透并控制着社会,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权让利则导致地方主义的兴起(Andrew Walder,1986);还有学者则认为,是上下分隔的、基层蜂窝状(honey comb-structure)的政体结构导致中央权威难以渗透和支配地方,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才借助市场的力量扩展到了地方(Vivienne Shue,1988)。
那么,乡镇基层政府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变成了中央国家的代理、代表中央国家来控制地方和社会,还是变成基层社会的代理、庇护着基层社会免于中央国家的强制?似乎有些吊诡的是,乡镇政府没有成为中央国家的绝对代理,而是具有自主性;但这种自主的利益诉求又与基层社会的公共利益和诉求并不一致,并没有成为基层社会的利益代表。有研究者甚至进一步认为,乡镇基层政权不仅没有实现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帮助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反而离间了国家和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很强自主空间的利益共同体。基层政权借用国家的名义侵蚀地方公共利益,造成政权在基层与地方社会分离,从而引发了乡村社会的失序(张静,2000)。
从乡镇政府来看,政府权力所受社会制约较少。事实上,在乡镇政府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上,无论是基层政府从农村社会汲取资源和获得支持的能力,还是基
层政府渗透基层社会、有效贯彻其政策的能力,都显得相当有限。此外,在基层社会对乡镇政府的影响上,一方面,基层政府缺乏嵌入性或融入性
(embeddedness),并没有通过参与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获得社会成员的信任和认同;另一方面,基层社会各群体对于基层政府又产生了不均衡的影响,这种影响受制于非制度化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基层政府为特定利益所左右,缺乏必要的超越性。有学者在解释中国经济发展时指出,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嵌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Jeanc Oi,1995)。地方上的基层政府为特定的利益张目,形成了它在基层社会的利益冲突格局中“与民争利”的局面,成为诱发基层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量上升的征地冲突中,往往能找到基层政府在其中的重要角色。
由此,就产生了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为什么乡镇政府与法定的制度规范之间出现了如此大的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