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态农业的暑期调查
关于生态农业的暑期调查
您好!欢迎参加我们的调查活动,我们是华中农业大学暑期实践团队小组,欢迎参加我们的调查活动,对您的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是一些问题,敬请认真完成。谢谢!
1.本村大约有多少户人家,他们主要以什么经营方式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
2.我们参观了你们做的大棚,已成一定的规模,长势不错,管理也不错,我们想了解一下
贵村的农产品管理和营销状况,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3.作为农耕年华的周边产业,毗邻佳海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那么本村的经营有没
有与其存在一些联系,若有一般是在哪些方面!
4.在管里过程中有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当遇到困难时怎么办?
5.通常会遇到一些什么困难?
6.在当前的环境下,很多农村人与打工谋生,那么本村是否因当地的农业生产留住了外
出务工人员?
7.问:对于当前环境情况想问一下,对生态农业有没有什么概念?
最后洽谈一下村支书的家常生活!谢谢村支书的合作!
第二篇:生态农业调查问卷
关于甘露镇生态农业调研问卷
亲爱的甘露镇居民们:
你们好!我们是华东交大的在校生,我们现在在做的是一份关于甘露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需要了解一下大家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此次调查问卷采取匿名填写方式,希望大家如实回答以下问题,如果给您带来任何不便,我们在此表示真诚的歉意。在此,我真诚的感谢大家对于本次调研的支持,谢谢!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的年龄段:
A 18岁以下B 18–30 C 31–45D 46–60E 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A 小学及以下 B 初中C高中D大专E大学及以上
4、您所从事的农业活动:
A 果业B 苗木生产C 养殖业D其它
5、您对生态农业了解吗
A 了解B不是很了解 C 没听说过
6、您觉得政府对发展生态农业宣传力度
A 很到位B有宣传,但还不够C基本没有
7、当地政府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措施
A 有很多激励措施 B有,但还不够C 基本没有
8、您所从事的农业活动在本地有没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A 有,很完善 B有,但不是很完备 C 基本没有
9、您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本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A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B 农民理解、配合不够C 村干能力不足
D 资金技术等资源不足 E 缺少带头能人F其它
10、您认为本地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A 农业发展为主,加大工业发展力度
B 工业发展取代农业主导地位
C 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更加生态化,技术化
D 其它
11、您认为当地的工业发展对发展生态农业有何影响
A 有积极作用,更好的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B 有消极影响,工业上产生的垃圾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C 两者都有,但积极作用多
D 两者都有,但消极影响多
E 两者之间没什么联系
12、本地工业垃圾如何处理
A 随意排放
13、生活污水如何排放
14、生活垃圾去向如何
A 随意堆放
15、农户的人畜粪便及污水如何处理
A 随意堆排放
16、您采取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A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B 使用生物农药C 使用高效低毒新农药D利用耕作、栽培、育种等
17、您如何施农肥
A大量施撒化肥
D施有机肥
18、养殖场禽畜粪便及污水如何处理
A随意堆排放B 入沼气池资源化C制作有机肥D其它无害化处理
19、本地的企业大多数集中于哪些行业
A 果业、林业、养殖业B 纺织服装产业C电子电器D新能源E物流服务F其它补充()
此次调查问卷到此结束,非常感谢您的参与,谢谢!!B农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 C施微生物肥料F施长效缓释肥 E测土配方施肥E 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 B入沼气池资源化C 制作有机肥D 其它C有机垃圾入沼气池 B 集中无害化处理 A随意排放B排放到附近的水沟或河里C通过管道集中净化处理 粪尿污水处理后用于农肥 D排放到沼气池E有何建议()B 集中无害化处理 F应用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措施
第三篇:立体生态农业调查问卷
北镇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北镇XXX居民们:
您好!我们是辽宁工业大学的在校生,我们现在在做一份关于北镇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调研报告,需要了解一下大家对于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北镇立体生态农业的发展。本次调查是匿名进行的,只要真实的反应您的情况和看法,希望您能积极参与。耽误您一些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请您在所选择的答案上画(√)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的年龄段:
A 18岁以下B 18–30 C 31–45D 46–60E 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A 小学及以下B 初中
4、您的家庭总人数:
A少于3人B3--5人C 5人以上
5、您对立体生态农业了解多少:
A不了解B听说过C了解一点D了解的比较透彻
6、您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A传统农业B 立体生态农业C打工所得D个体经营E其他行业
7、您的家庭一个月总收入大概:
A 1000元以下B 1000-3000元C 3000-5000元D 5000元以上
8、您认为目前提高自己收入的主要困难在于:
A 文化水平低B 缺乏销售途径C消息闭塞D成本太大E 其他
9、您目前所从事的立体生态农业的农产品品种是:(多选)
A葡萄 B水稻 C玉米 D果树 E韭菜 F五味子 G草莓 H蘑菇 I家禽 J其他
10、您从事立体生态农业所需要的农业生产成本:
A 1000以下B1000-3000C3000—5000D5000以上
11、您认为立体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的吗?
A 是B 否C高中D大专E大学及以上
12、您从事生产的农业产品是否进行深加工:
A是B 不是
13、您的家庭的主要耕作工具有哪些:(多选)
A 拖拉机B 铁锹/犁C铲车D喷雾剂
14、残留农膜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有哪些:(多选)
A破坏土壤渗透自重力B使农作物减产C残膜影响环境美观D残膜阻隔牲畜食道消化
15、北镇禽畜粪便处理综合利用率达到:
A70%B85%C90%D95%
16、北镇立体生态农业使用什么化肥?(多选)
A 有机肥B 农家肥C 无公害化肥D 复合肥
17、您认为目前收入水平停滞不前与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有关吗:
A 无关B 有关C 关系很大
18、您认为立体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否遇到了瓶颈:
A 是B不是C 不知道
19、您认为立体生态农业遇到的障碍是:(多选)
A文化水平有限B缺乏技术支持 C 投入成本高 D 缺乏政策扶持E其他
20、您认为哪个环节影响立体生态农业的发展:(多选)
A 认识不到位 B 资金短缺C基础设施不配套 D农作物间搭配不合理E 立体农业的模式上F 技术落后G政策支持方面H其他
21、您认为这些年立体生态农业是否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A 有B没有C不清楚
22、您认为现在农村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有无改进的需要:
A 基本不需要B 需要C 迫切需要D看情况
23、您认为现在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最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多选)
A 资金B政策C土地环境D技术E信息F其他
24、如果一套新的立体生态农业的模式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您是否愿意尝试:
A 不愿意B 愿意C 非常愿意D不好说
25、您对当下北镇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意见
感谢您能抽出宝贵时间,来帮助我们完成问卷,再一次感谢您的参与。
第四篇:关于生态农业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大
学
生
暑
期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材料工程系
二〇一二年九月X日
关于生态农业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在调查生态园中发现生态农业的一些问题,通过解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研究两者间结合的可行性,并以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探讨了三种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结合模式
(一)关于生态农业的诸多调查发现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然而,在当今,这一完整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形成。
(4)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价格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食品的安全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5)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
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图片背景:新乡县小冀镇的龙泉苑生态园)
(6)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二)讨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1.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特殊旅游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基础,以欣赏、研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空间,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以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
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双向利用。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实际上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结合模式探索
(1)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与型)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例如,我们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果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乡”的美名,打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与旅游相联动的模式。
(2)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如果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机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与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
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
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等,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
(3)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三)结语目前,中国农业大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而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结合使得在传统的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和环保等要素,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新农业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放异彩,是因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找到了结合点。生态农业旅游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拓宽,囊括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在内的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历史文化的或社会活动的资源。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更是拓宽农业的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必将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何忠伟: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J].古今农业,2004
[2]卞有生: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出版社,2000年
[3]高中琪:《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篇:暑期调查
关于上虞市沥海镇农民工 劳动权益问题的调查
学前101 倪煌娅 45号
摘要:关于农民工权益问题,提出了问题的来源,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了个人的解决方案。关键词:农民工,权益,现状,原因,沥海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犯,现就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及现状,对上虞市沥海镇劳动人民的权益进行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存在于劳动人民内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为劳动人民取得最大的利益。
二、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犯的现状
下面是对沥海镇劳动人民劳动权益的调查结果,其中很多劳动者的有效权利都被侵害了,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关于农民工公平就业的问题
我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了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但现实的情况是农民工在进入城市谋求就业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择的只有城市居民不愿做的苦、脏、累、险而报酬低廉的工作。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业的90%、煤采掘业的80%、纺织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的50%的从业人员,均为进城农民工。
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就业岗位而言是僧多粥少,而在沥海镇,劳动人民的组成部分除了本地人还有一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可能是由于地区差别对待,本地人民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外来农民工经常被排挤而就业困难。在争取岗位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权益来换取一个就业机会。
(二)关于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过长,休息休假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我国《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个小时。”然而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私营企业主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经常让员工加班加点,即使是法定假日也不放过。而且还不给加班费,但农民工为了不丢失这得来不易的工作,还是忍受了。由于长时间的工作,许多农民工身心受到摧残,造成工伤事故频繁。
(三)关于劳动报酬问题
劳动报酬受到侵害。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有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报酬的权利。然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利却屡次受到用人单位的侵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虽然从事着与城市劳动力同样的工作,却拿着不一样的报酬。在非国有企业里,这种有城市户籍和农民户籍不同身份的员工,每月工资至少要差600元以上。二是拖欠农民工劳动报酬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小公司只重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农民工的有效权益,他们并不能设身处地为农民工考虑,处在上层社会又怎么能体会农民工的苦楚呢。
(四)关于劳动保护问题: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安全得不到保障
我国《劳动法》第52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安全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第54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但是,很多企业工作环境差,安全保护措施很不到位,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保护设施都没有,农民工的身心得不到保护。
(五)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问题: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我国劳动法对此作了详细的规定。《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第72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的这些规定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只是一种奢望,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普遍缺乏。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和个体企业,要么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要么为了应付检查只给少数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农民工在患上职业病、因工受伤或因工伤残的时候,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赔偿。
三、农民工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沥海镇的好多企业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低,产业资本稀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双方位势不同,相对于资方,工人处于弱势地位,好多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具体原因有一下几点:
1、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缺失
我国对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主要是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法》和1995年8月4日发布的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相关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不足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劳动法》中,虽然也规定了用人单位违法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但规定的处罚较轻,有的甚至很不明确。例如第89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90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在这些法律条文中,不乏“给予警告”、“责令改正”
等词,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如果用人单位不改正,不支付,又该如何呢?于是,用人单位还是照常钻法律的漏洞,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在沥海镇各企业中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很多企业自己生产存在问题,导致商品无法运出,自身盈利受到威胁,从而倒霉的却是工人,不能每个月领到相应的工资,但又不能离开那个企业。
2、政府管理机制的缺位,行政职能部门监察力度不够
在农村地区,基本只有村委,很少有时间会有市政府等高级机关下乡检测。因而政府没有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监管、协调缺位,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制止,甚至执法有失公正,间接造成了对农民工权益的侵害。政府的领导因为担心严格要求用人单位按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行事,不利于引资,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影响他们的“政绩”,于是便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同时,我国现阶段劳动监察部门人员、经费不足,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等,导致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不到位。加上他们还要负责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不能对用人单位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因此,对农民工权益受侵害问题的处理也显得力不从心了。当然,也不排除地方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与用人单位共同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都会导致劳动监察部门执法力度不够甚至监督检查的缺位。
3、法律救济渠道不畅
在农村地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普遍不高,不知道该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我国劳动法对劳动争议的解决采取的是先仲裁后审理的模式,并且还有严格的时效限制。广大农民工往往不知道这条规定,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却不能受理。等到他们在去仲裁时却已经过了法定的时限,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救助。即使知道这一规定,从劳动争议的解决、工伤事故得到索赔到拖欠工资的追讨,正常程序也要经历好几个月。而农民工涉案标的额一般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加上面对生存的压力,除涉案金额较大的工伤案件外,很少能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等途径加以解决。法律救济的高成本使得农民工很理性的回避事后合法的救济渠道,转而寻求其他非正常渠道解决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农民工权益保护每况愈下,甚至还可能引发其他恶性案件。
4、农民工自身的因素
现在很多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传统观念强,现代法治观念淡薄农民工来自农村,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知识更是缺乏,他们不知道自己享有什么权利,甚至有许多人不知道有一部保护他们利益的《劳动法》,即便是知道,也不知道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该如何寻找保护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寻找保护。加之农民工的传统观念很强,他们不愿意为了一般的权利纠纷而严格依法处理,伤及自己与外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他们宁愿放弃一些权利,赢得一些情理,以改善同周围的社会关系。农民工的这种传统意识和较低的文化素质,使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法治观念极难为他们所接受。这样,走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农民工既不能以传统方式保护好自身利益,也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致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
四、应对措施
在我国法治化建设步伐日益平稳而加快的进程中,公民权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公民权利的保障是法治化的核心要求,也是衡量一国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是否能够实现与得到保障,理所当然的成为我国现代法治文明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对沥海镇部分农民工的调查,并与目前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现状相连,提出以下
几点建议。
1、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从制定有关法律入手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虽然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劳动法毕竟是1994年制定的,其中的某些规定已显陈旧,这也给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地完善劳动立法,使其规定更加具体明确,增加可操作性,加大对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使用人单位无法规避法律责任,从而使广大农民工从中获益。
2、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改进监管方式
虽然我国现行的法律关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空白,但是国家已有的法律规定,各地政府就应该严格执行,依法监管,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对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不能自觉遵守《劳动法》,存在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辞退农民工、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以及侵害农民工人身权等方面的违法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查处。
(2)必须全面加强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
(3)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采取欺诈和威胁等手段签订的合同,以及不履行合同的用人单位,要依法严肃处理。
(4)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劳动部门和政法机关,应建立农民工维权的执法“绿色通道”。当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投诉到这些部门时,在案情明确、证据清楚的基础上,应当做到及时立案,及时查处,迅速执行,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敢于、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
农民工来自农村,很多人文化水平不高,即使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他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都不强,尤其是现在农村收入较低,外出打工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必需。为了保住饭碗,他们宁愿加班加点,宁愿劳动环境恶劣。因此,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敢于、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除了提倡他们自己学习法律条文外,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承担起责任。劳动力输出地的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劳动法规,对农民工进行普法教育,尤其是与农民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教育,如《劳动法》、《民法》等。
五、总结
现阶段的农民工,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小康社会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他们开拓了我国现阶段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增强了国民经济积累,也培养和积累了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的人力资本,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跃进。因此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的非常必要的。
此次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大量问题无疑是对政府及各企业的批判,在盈利的过程中,劳动人民 的权利更为重要,没有辛勤的农民工,怎么能生产出各种优质的产品,希望各部门加强监管,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多站在广大群众的一边,相信社会会更加和谐,生产也将越来越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