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权力论文(共5篇)

时间:2019-05-13 15:1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管理权力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管理权力论文》。

第一篇:公共管理权力论文

合理的权力边界可以节约政府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我国公共管理权力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并未真正实现最优化均衡博弈。一方面,政府的公共管理权力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主导的外在权力,政府为高等教育提供资源的同时,总是倾向于控制和管理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以研究、发现高深知识为主要工作对象的高等教育机构,本质上需要更多的自治权。因此,合理划分二者的权力边界相当重要。

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公共管理权力及构成1.公共管理权力的内涵权力是政治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从词源学角度来看,权力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拉丁语中的“potere”,原意为“能够”,或具有从事某事的能力,后派生出英文“power”;另一种认为“权力”一词出于拉丁语“Autorias”,一是指意识和法令,二是指权威,由此派生出“Authority”这个英语单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权力有两个含义,分别指政治上的强制力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社会学词典》上的解释是: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力量,支配权力的主体利用这一力量驾驭客体,并迫使客体服从自己。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意指行动者在一个社会关系中,可以排除抗拒以贯彻其意志的机会,而不论这种机会的基础是什么。[1]他所指的是权力是“power”。罗伯特·伯恩鲍姆进一步解释说,权力是一种能在他人身上产生预期变化的能力,是一种影响他人,并使其按照要求行事的能力。[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广义的权力是一种影响力,包括权威。狭义上的权力是一种强制力,是客体对主体的无条件服从的力量。如果把高等学校看成是一个公共机构,那么对大学的管理就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部分,就是公共权力对于大学的一种影响力。大学的发展与公共管理权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代写论文。

2.公共管理权力的构成与特点分析对于大学而言,能对大学发展发挥强制力和影响力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政府只是其中的核心权力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从世界一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公共管理主体大体可以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他们通过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包括立法、制定政策、财政等对大学施加强制性影响力。第二类是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利益表达,即政党总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例如: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②利益综合,政党总是要把他所代表的广大民众的意见和要求加以综合,变成党的政治主张。因为政党所掌握的权力是公共权力,从法理上说归社会各阶层、群体共同享有,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政党权力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执政党的公共管理权力一般通过政府权力来表现。第三类是政治团体,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通过一定的政治组织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集合体,如教育工会、教授行会、协会等。它的主要特点是:它①的利益相对具体、集中、单一;②具有特定的组织规则和组织结构,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③组织严密、体系完整、动作规范。第四类是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高等教育事务的公共部门。如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心,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及其他部门。它们对大学的发展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第五类是在政府指导下,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自主自愿组成,实行自治自律,为维护和发展共同事业、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其成员提供一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不以营利、政治及宗教为目的的社会组织。[3]例如:美国著名的六大评估中心。第六类是不依靠公共权力来影响高等教育事务的民间组织,如各类社会排名机构。

对高等教育发挥影响的管理主体是多种多样的,权力结构也是错综复杂的,它们的权力范围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体现。如美国中央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力非常有限,主要权力是在州一级政府和议会。而英国的非政府组织大学拨款委员会,却承担英国大学的评估和拨款功能,对大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美国的六个地区评估中心虽然是非政府非赢利社会组织,但是在维护大学教育质量,促进高校公平竞争方面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中国的大学教学水平评估则来自于政府授权。因此,高等教育的公共管理权力在不同国家存在着不同的边界。这是和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3.公共管理权力结构中的政府在公共管理权力结构中,政府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所有权力中处于中心地位。和其它五类公共管理权力相比,政府由始至终扮演着特殊角色。就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公共管理权力主体所表现出的六大类别而言,可以将我国公共管理的权力主体结构最终表述为: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的各项作用是政府权力的延伸和补充。虽然政党权力和政府权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但是政党权力往往通过政府权力来体现。在各个管理权力结构边界中,政府和执政党的相互关系是特殊的,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执政党必须能够领导和控制政府,使政府能够按照执政党的路线方针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执政党必须使政府能够有效发挥作用。[4]我国政府本质上是执政党的政府,即政府由执政党来组织,它贯彻的是执政党的意图,政府管理的政策目标按执政党的意图制定,政府按照执政党的要求来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因此,政府作用发挥的好坏必然直接影响到执政党的执政效果。在公共管理权力结构中,政府的权力是主要的。其他的权力组织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一个总的趋势是政府外的其他权力组织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大学的发展是有利的。高等学校是一个学术组织,多种权力结构共同发挥作用无疑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的发展。

二、政府公共管理权力边界:模糊与困境政府权力在我国建设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政府的高度集权使得其他权力组织很少能够对高等教育发挥影响,各个权力组织之间的权力边界也是模糊的,作用并不明显,导致了在管理主体之间的分权困境。从7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国际视角来看,政府在计划和协调高等教育系统方面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可以在所谓“起促进作用的国家”和“起干预作用的国家”之间进行选择。“起促进作用的国家”指一个政府赞同高等教育为那些具有正式资格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一个机会,并不实际指挥高等学校的核心事务,如参与的模式、内部的管理、学术计划的开发和权力等方面的政策。“起干预作用的国家”指一个政府积极地卷入试图影响诸如学生产品的性质、学校内部事务、大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工作。[5]显然,我国政府是属于起干预作用的政府。

1.大学自主办学权力缺失从1998年《高等教育法》关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规定中我们看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干预权力主要表现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权、规划权、监管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辖权划分、意识形态的影响权、校长任命权、学术评定的影响权等。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具体表现为招生权、自治权、内部机构设置权、教师招聘权、对外交流合作权、制定内部规章权、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权、教学实施权等。但是,这些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并没有得到落实。在《高等教育法》的条文中,关于高等学校的权利范围很明确,但政府的权力更多地表现为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干预,高校的法人地位难以在这种干预中保持相对的独立,大学自主办学的权力仍然不够。

2.非正式政府组织的权力边界模糊各种非正式政府组织在大学发展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些新兴组织逐渐成为新的公共权力载体,并可能对政府的公共权力和大学的发展产生隐性制约,形成了三方博弈的态势。但是在这种多方博弈过程中,各个管理主体的权力定位并不明确。而明确的组织功能和权力定位对于促进大学的发展是有裨益的。例如美国最早的非正式组织团体是教师工会,它的权力边界就是维护教师权益,教师个体处于弱势地位,自身合法权益在与学校谈判中往往得不到保障,因此,教师工会对于保障美国大学教师的权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在我国,各个非政府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争抢权力,导致对大学的管理政出多门,影响了大学的发展。

3.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大学内部的两种基本权力形式。所谓学术权力,是指学术团体、学术人员影响和支配大学学术事务的权力。正如伯顿·克拉克指出的:“专业和学者的专门知识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独特的权力形式,它授予某些人以某种方式支配他人的权力”。[6]大学的学术权力的主体是由高等教育系统中各权力层次组合而成的,它们都对大学的学术事务、学术活动及学术关系产生某种方式的影响或进行某种程度的支配,它来自于直接从事教研活动的学者、教授或基层学术组织对学术事务等客体支配的力量。而大学的行政权力是指大学的各个行政部门、行政人员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大学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

由于我国政府是公立大学的投资主体,政府既是大学的举办者,又是大学的管理者,使得大学的行政权力成为了政府权力的延伸。大学内部管理一直以来实行上令下行的行政命令模式,主要特征是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学术权力不受重视,明显弱于行政权力,在对大学的管理过程中,忽视学术权力的重要性,甚至以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直接抑制了学术人员对未知领域的创造性,导致两种权力失衡,影响大学自身发展。

三、大学自治与政府控制的权力博弈:以学术为导向历史表明,大学自治与政府控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两者博弈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政府与大学二者都期望获得更大的权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一个适合其发展的权力结构,而这种权力结构的形成应以学术为导向。

1.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这个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是相对独立自由的研究场所。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从中世纪巴黎大学模式到英国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倡导的“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的理念,从德国教育大臣威廉·洪堡的“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的理念到柏林大学以“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为模式的创立,从美国教育学家查尔斯·埃里奥特提出的“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到哈佛大学延续至今的学术自由传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承担着育人、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的同时,并始终以“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这三大潜在规律贯穿着它的成长轨迹。首先,“学术自由”的基础使师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术共同体,这种学术共同体保障了研究型大学是以探求高深知识为己任的自我定位。其次,“大学自治”是指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团体,能够自主地处理学校的内部事务、较少的受到外界的干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这是促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保持学术独立的前提条件。“教授治校”是指教授在学术管理范围内享有治校的权力。大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术和文化组织,教授作为大学发展的核心要素,应在学科建设、学术性事务的参与等方面享有学术权力最大化。换句话说,教授治校的根据就在于教授在学术上的优越性,而不在他们的行政能力。因此,全球最杰出大学都有这样一些特征:给予学者们开展其研究的很大权利,学术自由的氛围,一定程度的院校自治权。[7]中国大学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就必须维护大学的相对独立性,让大学拥有相对独立的自我管理的权力。

2.政府公共管理权力的相对有限性长期以来,大学被看作一个政府权力的延伸机构,大学内部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行政权力和行政逻辑,而不是学术权力和学术的逻辑。大学是面向政府办学而不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因此,才出现政府公共管理权力对大学的发展一揽统包的情形。事实上,政府公共管理的权力是有限的,对大学的干预和控制都应该处在有限的范围之内。高校系统已成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越来越直接依赖于政府在各种社会子系统之间的权力协调,以保证教育资源供应的正常化和丰富性。有学者指出,政府对大学应该只拥有以下权力:对大学的规划、拨款、评估、监督、审批新建高校和考核校内领导。除此之外,大学内部的事务,包括制定招生计划、校内专业设置、精品课程打造、广泛社会宣传、培养人才定位等都是大学结合自身现状为更好迎合社会发展需要而做出的具体工作。其实,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具体指出,大学要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团体,至少应该拥有7项办学自主权:①自主设置专业权;②自主决定招生办法,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录取学生的权力;③依据干部标准,自主选聘校院级领导,自主选拔系处级干部;④自主评审教师职务,自主聘任或解聘各职级的教师和其他员工,自主决定工资分配办法和奖罚办法;⑤自主安排自筹资金的用途;⑥自主调整院系及行政机构;⑦自主派出或接收留学人员。[8]但是这些权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这些权力本身就是属于大学的,是大学发展的基础。由于在大学和政府的权力博弈中,政府以其特有的权力和资源对大学实施控制,并剥夺了大学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下放大学自主权”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严格来说,是大学自主权的回归,这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础。同时,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和文化组织,其发展受多种权力的影响和制约,非政府权力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政府权力并不是无限的,合理地确定各个权力组织的权力边界对于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是有利的。

3.形成以学术为导向的权力结构在大学与政府之间权力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权力是会发生转移的。而权力转移本身具有双向性,即一方的权力让渡,相对应于另一方面的权力接受,权力让渡和接受的内推力在于隐藏于权力背后的利益关系。如果政府和大学分别为二个不同治理主体的平等竞争关系,在相互拥有权力和下放权力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相互依赖关系,在不断的合作、协调、公平的过程里,最终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在博弈理论里,这样的结果叫做实现了合作博弈均衡。[9]因此,在政府通过统治大学到治理大学这个过程里,政府即便要控制大学,也要尽可能遵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最根本的准则,即“以学术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将“行政权力”通过为“学术服务”的定位来实现对大学的“柔性控制”,而不是强制性的控制和干涉的“管理主义”。正如菲利普·G·阿特巴赫指出的,高等教育“管理主义”的加强,即行政人员的气压和管理人员权力的明显加强,削弱了高等学校的控制和管理中学术人员的权力。学术自由与自治是相互联系的,管理上的这一趋势削弱了学术人员的自治和权力。这种趋势威胁到教授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开发课程的权力以及最大程度地全面控制课堂和研究课题计划的遴选与实施的权力等。权力由学术人员向专业管理人员和外部管理结构的转移将极大地影响学术职业的传统作用,随之也影响到学术自由,这一点似乎是确定无疑的。[10]

因此,政府与大学二者权力之间,政府始终要以保护大学发展这一立场出发,维护大学内部的学术氛围,以此为最基本的权力边界,不能对大学学术事8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务进行干预,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作业以论文的形式,要求如下:

请尽量在参考题目中选题(如果是自己选题,必须在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和研究主题范围内)。

2、论文字数1500字以上。

3、如果发现大段抄袭,做扣分甚至不及格处理。

4、交论文时间。6月1日。最后一次课时上交(学校成绩输入有要求,故不能拖延!)

5、递交形式:纸质,打印手写均可,鼓励手写。

6、论文参考题目如下(参考题目允许小修改):

(1)以某个国家的公共管理实践为例,分析公共管理学的演变过程(2)公共组织(例如)政府的战略管理动因及对策(3)公共部门在食品安全中的职责缺陷及改进策略

现今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已经千疮百孔,食面埋伏了,而最近曝光的“毒胶囊”事件无疑给中国脆弱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添新霜,特别是由“良心药、放心药”带头的修正药业,加剧了公众的质疑和不满。细数在让人眼花缭乱的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中,有些听着还比较新鲜,如“塑化剂”、“绝育黄瓜”、“工业明胶”等,也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 “瘦肉精”、“毒大米”、“毒豆芽”„„

虽然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依法合规使用,有利于丰富食品种类、和味道,并且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如果企业受利益驱使,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必然产生严重后果。为什么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跟不上问题食品更新换代的手段?

尽管“地沟油”的存在早已被人们所深知,但浙江等地的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售食用油的重大案件,还是让人们感到惊愕不已,虽然现在已查获,但是更让人疑惑的是,这样一家非法食用油生产地是如何在这么长时间里躲开各方监督安然无恙的?在工商、质监以及专门的食品安全机构监管下,致癌的地沟油怎么能够在市场上得以销售?

虽然用地沟油炼制的食用油与正常的食用油很难区分,但关键问题是,现在国家对什么是地沟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检测标准。要进行相关检测,才确定非法生产的食用油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缺失,这或许是“地沟油”游走食品安全边界的根源之一。地沟油事件直接关系到消费者人身安全。政府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才是真正实现源头治理。

尽管“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头我们的监察体系漏洞远不止这些。地沟油案件和最近炒得火热的毒胶囊事件反映出食品、药品的监管还有死角和空档,监管不到位。

而造成监管真空的因素上肯定有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观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优先关心和考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等事项,在食品问题发生后,往往会优先选择保护本地企业的利益,干预正常的监管,使得监管流于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者的监督,建立并严格执行督查等日常管理制度,对涉及食品安全监督疏忽的官员实行严厉并且有力的惩罚措施。

加大问责力度固然是严格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下,有时你甚至不知道,应该问责于谁。这个在毒豆芽案件中得以明显体现,工商部门、质监部门、农委等各个职能部门竟都互相推诿,各方开始“踢皮球”。

而这些相关部门的行为恰巧让公众窥见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在已经暴露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各部门尚不能分清谁的责任,那么那些已经暴露在公众眼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又都应该由谁来监管?

在监管分工的现状里面,许多执法部门都是遇好就抢,遇坏就推,其实是各部门的利益分局,如今我国对各部门的职能划分界限十分模糊,难以避免职能的交叉,而如此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与政府部门的不合理追求利益不无关联。

问责机制不完善也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问责主要集中在一些明显违法的行为上,对于检查疏忽等则很少涉及。”

要彻底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应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在坚持和完善食品标准体系的同时,建立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药监、质监等政府部门应该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过程加强监管职能,对生产流动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和问题产品进行打击查处,确保有序生产。

媒体、网络深度介入食品安全领域,适时监督,及时曝光,使原本食品监管部门内部掌握的信息日益公开化。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其中,也不排除少数媒体及网络的虚假和夸大报道,在食品安全危机中,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分类引导媒体,获得最大限度的正面公开。

政府对待出问题的企业,应追究相关企业和责任人法律责任,并依照法律进行严厉制裁,做到杀一儆百,而对政府自身,应做到政务公开,实时接受民众的监督,并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规范行业标准,提高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鼓励消费者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三篇:公共管理论文

07级专科班毕业论文

浅谈烟草专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姓名:冯玉华

学号:115076007 专业:公共管理

单位:芦台烟草有限公司

导师:郝艳婷

时间:2010年4月28日

论文提要

浅谈烟草专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中国加入WTO以来,社会经济渐渐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国内卷烟企业面对新的规则与竞争,只有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烟草专卖管理工作也要随之而变革。不可避免的事实是,关税减让、配额和许可证管制将逐步得到取消,在国内市场加速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卷烟市场必将成为国内外烟草企业激烈竞争的场所。短期内国内烟草企业还能在烟草专卖制度的保护下得以维持发展,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确保烟草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却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毫无置疑,烟草专卖管理工作只有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适应国际贸易规则,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烟草专卖管理工作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逐渐从不合时宜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中解放出来,以与时俱进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模式,在转型中促发展。

一、卷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卷烟市场管理存在的几大难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二、卷烟打假面临的形势与相应对策

(一)卷烟打假面临的形势

(二)卷烟打假的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烟草专卖法律法规手册/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 烟草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4

浅谈烟草专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冯玉华

在我国烟草实行国家专卖的形势下,烟草局(公司)除了负责卷烟销售之外,管理和规范市场也是其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对于烟草局(公司)的专卖管理职能可分为市场管理和卷烟打假两大块,笔者试对当前专卖管理和卷烟打假领域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做简要分析。

一、卷烟市场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卷烟市场管理存在的几大难题

多年来,烟草专卖管理部门通过合理布局零售网络,全面推行诚信等级管理,强化管理责任制度,积极推进联合执法,在一定程度上打好了卷烟市场的监管基础,提高了卷烟市场的控制力,整肃了卷烟市场经营秩序。但卷烟市场仍然存在一些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一是无证经营仍然是困挠着管理部门的头痛问题;二是部分地区还存在一些不法商贩暗地里派发销售宣传单,进行卷烟的违法经营;三是非渠道卷烟流入卷烟市场销售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绝;四是假冒伪劣卷烟的流入有所抬头,查处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五是对新型业态中的连锁经营店、加盟店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以上五个问题由来以久,正在成为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牛皮癣”,全国各地的烟草部门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也是复杂的,因而因市场所衍生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原因更是千头万绪、纵横交错。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所在,就必须以市场为大背景进行分析。下面,针对上述几个问题的存在原因,结合市场背景情况,进行简易分析。

第一,无证经营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经济因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商贩为图利而从事无证经营;二是烟草公司提供货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市场货源供用空缺导致无证经营;三是受合理布局的影响,烟草零售网络的不完善导致了无证经营;四是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对无证户的处罚权限缺失,导致无证经营不能很好地得到遏制。

第二,不法烟贩通过派发销售传单,从事违法销售卷烟行为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一是当地烟草公司的卷烟品牌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某些品牌的卷烟供不应求,不能完全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给不法烟贩留有可乘之机;二是此类不法烟贩兜售对象往往是无证经营户,烟草专卖管理部门监管权限缺失;三是打击难度较大,此类不法烟贩行踪诡秘、行动谨慎,不易被查获,生存空间较大;四是法律风险较小,此类烟贩往往查获后会由于涉案货值不够,难于受到严厉的处罚而继续重操旧业。

第三,非渠道卷烟流入市场,主要是因为某些不法烟贩利用了当地市场卷烟市场消费特点,对某些畅销牌号的卷烟进行贩运销售,达到牟利目的。

第四,假冒伪劣卷烟的抬头趋势,主要原因为:一是假冒伪劣卷烟的高额利润的驱使;二是假冒伪劣卷烟制造工艺越来越好,导致消费者甚至是稽查人员识别难度越来越大,为其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三是在卷烟的销售旺季,尤其是下半年的节日较多,卷烟的需求旺盛导致当地烟草公司很多货源供应不足,为售假分子提供了一定销售空间。

第五,对新型业态中的连锁经营店、加盟店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主要是因为连锁店、加盟店本身的经营特点决定的。连锁店、加盟店由于存在经营或资金上的联结,很容易在市场中形成“二层网”、“网中网”,给专卖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第一,解决无证经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深入调查,分清对象,根据性质,分层次、分重点取缔。可以要求片区稽查员经常上门对无证经营户进行劝戒,并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与工商部门沟通协调,根据不同性质分层次、分重点取缔无证经营。首先取缔以销售假冒、走私烟为主的无证经营户列为整治重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起好打击无证经营“龙头”作用;其次取缔专营卷烟的无证经营户。二是堵疏结合。取缔无证经营,堵是第一位的,有效阻止蔓延,把整治无证和打击大要案、地下网络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根治。取缔无证经营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劝导经营户变换经营地段,对变更后经营场所具备法定申请条件的,严格按照合理布局要求,优先予以办证,使之堵疏结合,标本兼治,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第二,解决不法烟贩通过派发销售传单,从事违法销售卷烟行为以及非渠道卷烟流入问题,一方面加大对此类行为的监控及打击力度,有力地惩处非法经营卷烟人员,起到震慑作用,另一面,要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卷烟的品牌结构,充实市场需求空档,堵塞此类违法行为的流入渠道和生存空间。

第三,要解决假冒伪劣卷烟抬头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面做好工作:一是不断强化“源头”打击力度,避免假烟当地生产当地消化现象的存在;二是炼就一双识伪“火眼睛睛”,切实提高专卖执法人员现场识别真假卷烟的能力,强化辨假识假执法办案水平;三是勤查市场,依法加强对卷烟市场的检查,提高检查频率,并对诚信度不高的经营户实行重点监控,这不仅能从中发现违法经营行为,还能从心理上给违法经营分子产生一种震慑作用;四是培植“线人”,使专卖管理部门能随时掌握违法经营行为;五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经营户销售假冒商标卷烟,其行为都是利益驱使,专卖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利益纽带,与经营户建立长期的利益共同体,堵塞假烟流入渠道;六是加大对经营户、广大消费者《烟草专卖法》的宣传教育力度,让他们明白《专卖法》的宗旨是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七是与工商部门协调配和,加强对无证经营户的取缔。如此,形成经营户对假冒卷烟能自觉抵制销售,消费者能自觉抵制消费,人人都是举报线人,共同抵御假冒卷烟流入的打击格局。

第四,对于连锁店、加盟店的监管问题,可以通过关联监管来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实行一个单店一张卷烟零售许可证,由持证单位分别订货,防止总部集中货源形成势力。同时片区稽查员要合理设定拜访频率,要基本掌握每个单店的卷烟购进数量和销售数量,掌握这类零售户内部网络各节点的真实销售数据,将所有节点纳入卷烟销售网络统一管理,避免形成二层网、网中网,引导其合法经营,便于控制管理。

二、卷烟打假面临的形势与相应对策

从某种程度来说,卷烟打假既指“源头”打假,也包括“下游”打假。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方面谈谈对卷烟打假形势的认识。

(一)卷烟打假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通过认真落实卷烟打假的“三大机制”,全面深化“四个转变”,加大打假宣传排查力度,始终保持卷烟打假的高压态势,卷烟打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卷烟打假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当前卷烟制售假活动不断呈现新的动向,制假门类齐全,专业化、网络化十分明显且与地方势力相勾结,触底反弹的现实危险很大。二是制售假组织更加严密,方式更加隐蔽,手段更为狡诈,反侦察能力大大增强,使防范和打击的难度加大。三是由于暴利的驱使和重点地区打击力度的增大,卷烟制售假活动向周边进一步渗透的危险大大增加。因此,在卷烟打假工作上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假烟暗流花样百出,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狡兔三窟”,为逃避打击,迷惑执法人员,减少被查获后的经济损失,不法烟贩往往将假烟分藏在几个窝点,且窝点大多选择在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居民区和较为偏僻地段。在销售过程中,烟贩也颇费心思,从不固定从一个窝点发货,一般以打的、骑摩托车或自行车的方式送货。二是“蚂蚁搬家”,随着烟草、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打假协同力度的不断提升,烟草市场打假的稽查力度和频率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专卖人员不定期地突访、巡查和联检,令不法烟贩提心吊胆,这样便迫使他们只能将假烟囤积于窝点内,要想上门推销或送货,他们也只能将假烟化整为零一条一条地送,如同“蚂蚁搬家”一样,而不像过去那样大张旗鼓,招摇过市,以免被逮住。三是“偷梁换柱”,为了便于消费者识别真假烟,烟草公司在销售的每条烟上都贴有相应的防伪标码。对此不法烟贩时常如法炮制,购进假烟后,更换卷烟包装或加贴假冒标码,使假烟“旧貌换新颜”。四是“乔装运输”,主要特征就是不法烟贩对假烟进行伪装后,通过货运部以零担托运的方式对假烟进行运输。在办理托运时,他们时常用虚假的身份资料及联络方式与货运部签订运输协议,或是约定货到自提,所以一旦卷烟被查扣,往往无法找到真正的当事人。加之这些年来国家治理公路“三乱”,规定了除公安、交警外,其它部门不得上路设卡检查,所以目前利用这种形式非法运输假冒卷烟的现象日趋频繁。五是“诡秘操作”,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卷烟市场秩序日趋规范,许多销售假冒烟的非法分子为提高生存能力纷纷转入地下,其作案手段、方法更趋多样化、隐蔽化,如把仓库与店面分离,化整为零,分散销售,实行电话预约、送货上门,柜台单包摆样。其网络呈家族化、组织化、严密化的趋势,即以亲戚、朋友、同乡等形式发展销售假冒烟网络,从事售假活动,并且分工明确,组织严密。销售假冒烟手段、方法的狡猾隐蔽及假冒烟地下销售网络的家族化、组织化、严密化对烟草专卖管理部门的日常查处带来一系列难题。

(二)卷烟打假的相应对策

1.做好卷烟“源头”打假工作

要做好卷烟“源头”打假工作,可以从以下做好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卷烟打假工作的领导,落实卷烟打假责任。二是要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采取有力措施,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确保制售假案件明显下降。三是要研究卷烟打假工作的治本之策,把“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为,仅靠“打”决非治本之策,立足“防”才是根本之路。尤其是要突出基层的防范作用。四是要进一步把“打源头”与“打源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市场监管查处力度,有力摧毁制售假赖以生存的市场条件。五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打假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协调并协助好各级政府,发挥各级职能部门的执法优势,形成标本兼治的打假合力,特别是协助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各级打假办的组织协调和公安机关打假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转变打假观念,建立畅通的信息情报渠道,加大案件经营、案件督办和追逃力度。六是要全力协调并配合好各级司法部门,加强卷烟打假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适用,努力实现重典治假,从根本上给制售假违法犯罪分子以毁灭性的打击,力争实现卷烟打假由遏制向根治转变的工作目标。

近年来,各级烟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专卖管理工作部署,积极开展“查窝点、打网络、强管理、保净化”打假活动,尽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可为患已久、打而不绝的假烟还是源源不断,就不得不进行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说到底还是市场还存在假烟销售渠道,市场还有假烟生存空间。因而,“源头”打假重要,“下游”打假同样也很重要。

2.做好堵塞假烟渠道工作

一是要以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提高案件线索来源的针对性。以普法为契机,多形式、多途径,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形成一个自觉防御体系。

二是要扩展信息渠道,提高案件线索来源的实效性。信息是有效打击假冒卷烟的重要条件,堵源截流是净化市场的根本措施。为此,专卖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能够利用的资源,扩大线索来源,及时受理消费者和社会各届的申投诉,提高案件线索来源的实效性、准确性,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

三是要全面建立和完善联合办案制度,健全卷烟打假的长效机制。杜绝假烟、净化市场,只靠烟草部门的专卖执法是远远不够的,要利用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的联合,加大执法的力度。

四是要提升经营案件能力,提高卷烟打假工作质量。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制假售假网络组织严密、隐蔽性强等特点,要强化案件经营意识。案件调查人员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对查获的假烟来源去向认真跟踪追溯,对于有价值的线索,甚至腰协调公安机关一起认真研究,联合部署行动。

五是要强化市场管理,不断提高市场控制能力,综合运用法律手段,依法严厉打击销售假烟违法犯罪行为,有效整顿卷烟市场秩序。

六是要利用已有激励机制,提高案件举报的积极性。专卖部门要通过宣传已有的奖惩激励机制,鼓励举报人举报,不断提高案件线索举报人的举报积极性。

七是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烟草市场的监督稽查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能不能做好新形势下卷烟打假工作,归根到底取决于专卖队伍素质如何。一方面通过强化学习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建立一支工作效率高、监控市场有力、执法规范的专卖稽查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监督和考核,不断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增强稽查人员的责任感、危机感。以此来强化对卷烟市场的监管,实现对卷烟市场的有效管理。

第四篇:公共管理论文

公众理性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与以前有了极大的改变。开放自由的社会为大众提供了更开放的自由平台。随着民主程度的不断加深,公众参与政治的意识与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越来越关注社会大众的意见与反应,从某一程度而言,公众的意见与行为反应对政府等机构的决策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在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上。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公众力量固然强大,但是由于公众的复杂性以及限制,在面对社会的公共事件时会出现偏差与反方向反应,因而提高公共理性是公共管理应该关注的,所谓公共管理简单的是社会公众的对某一事件或某几件事件做出的思考与行为操作和反应机制。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性,公众(一)公共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下,各类摩擦以及公民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深,这对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应对各种事件达到社会的良好秩序状态。随着民主程度的加深,公民社会也日渐形成,(公民社会是指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的或民间关系的综合,其组织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公共管理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主人翁意识在加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在不断加强,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社会也越来越最希望参与到其中,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在加强。社会公共问题的讨论本身要求公众以理性的方式介入和参与,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经济上都处于的发展阶段,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很多。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分布也不均匀,各民族各区域的差异比较大,在观念,思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对我国的公共管理提出到更高的要求。中国式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一直是自然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熏陶下形成的大部分人意识观念是利己主义的,中国人国民性从本质上还是有部分的利己的,鲁迅在《药》中描述过在面对一个为革命牺牲生命的青年前,围观的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是冷漠,麻木与冷眼看着,毫无一个同胞的关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社会也更开放,公民也有更多的言论自由。中国公民的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也各开放,随着民主的发展,政府在运行模式上也趋向透明化与公开化,更关注公众的意见,同时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意愿也更强,更能从一个主人翁从一个作为社会一部分的主体之一的角度来评价与参与公共管理。因而提高公众理性水平即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件的思考与行为方案的选择与操作,无论是对社会公众还是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意义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理性与公众理性

公共理性简单的来说个人理性的水平加总。何谓理性?理性是指人在正常的思维状态下,有自信的人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的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中其中一种方案操作或处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理性是人思考问题的一种逻辑规则,或者更准确说是一种思维轨迹。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理性是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为理由。理性有几个特点:(1)冷静的态度,对于紧急的事件不慌张,不焦急。(2)全面的认识,对于人,事能有多个方面的了解再认识和详细的分析,主要是主观性的分析。(3)后果的预知,在思考时要对行为或反应实施后会产生的影响做出预知。(5)心理素质的要求。综合分析我认为理性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正常状态下思考。何谓思考?首先对思考做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思考是指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理性的思考是建立在正常状态下的,是基于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认知上的。理性既然是思考问题的逻辑规则,那么它必定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律。以最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推理为例,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正确是我们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断得出正确结论的充分条件。由此,在自由言论时如果要求遵循理性逻辑也就容易陷入逻辑困境。理性的结果是做出恰当的反应与操作行为,思考后的行为反应选择的方案是符合基本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而不会出现越轨,是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至少是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2)全面的认知。对于某一事件的理性思考必须是基于对其全面的认知上的,只有是对事件有基本的认识之后才能做出合适的反应而避免在无知上的偏差反应。(3)后果的预知。理性下的思考必须能够对行为操作可能会出现的做出后果预知,包括对自身的影响,对社会大众的影响等等。尽管会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引入,导致了不同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描述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显然应该在主流接受的范围之内的。评价理性的而前提应该是基于以上三个标准的,首先必须基至少是基本认知上的思考。换妻事件的当事人从以上三个标准来衡量的而言是不理性的。首先当事人并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他的 “思考”是不符合主流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因而他不是正常状态下的思考。同时他对于显而易见的后果并没有做出“预知”。对于权力的过分依赖让他有恃无恐。

(三)公众理性与公众事件

公众理性是社会大众对某一时间作出的思考和行为反应。从我国的情况而言中国国民的公众理性水平还是有待加强的。公众理性反应在社会事件中,尤其是风险事件中。社会事件的影响成度,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如:其危害的程度、方式、性质等;同时,也取决于在波及的过程中,公众如何获得相关信息以及如何知觉和解释这些信息。这与公众理性密切相关,著名的公共风险事件的涟漪效应,如果我们在一个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我们会看到环形水波一层一层地由中心扩散开来。如果投入湖中的石头质量足够大,其形成的水波就会非常深,波及的范围也会相当广。民众往往是依靠直觉对风险事件进行知觉和判断,SARS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公众对它的到来也是措手不及,公众表现出来非理性反应,恐慌,无措,疯狂的抢购白醋和板蓝根,不仅造成了公众恐慌还导致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同在今年在日本地震事件中,在核辐射的影响下,在爆出碘盐能与防辐射的消息时,中国公众表现出来的是疯狂的抢盐事件,甚至连费碘盐都被一抢而空。一种商品被抢购,人为造成市场供不应求,不法商贩会趁机哄抬物价,从中谋利,还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前天晚上政府紧急行动起来,通过媒体发布信息,澄清公众认知上的误区;调运库存食盐,确保市场供应稳定。在突发的事件尤其是突发的风险事件中尤其能反映出公众的理性,显然中国公民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壁纸日本公民,在地震发生后不仅有序组织救援活动,日本公民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慌乱与恐慌,而是有序的配合,不仅在地震中有效自发疏散,在核辐射发生后,中国出现抢盐的事件而日本国内却表现出来仍然是有序,公众做出了理性的反应。“食盐抢购潮”映照出世态的浮躁。人们因无知而盲目,因盲目而从众,加上食盐便于储存,以及对今后买不到“安全盐”的莫须有的担心,竟让整个社会陷于集体无意识的尴尬。值得反思的是,除了谣言借助互联网、手机等现代数字通讯工具飞速传播外,社会公众的盲目、无知和从众心理,也使得谣言的破坏力变得强大起来。近些年,不止一次的谣言,都能轻易惑众,与社会公众自身的非理性特质不无关系。从众往往是你因为社会公众的无知,而选择盲目跟从。如果民众具有认知和思维的理性,对于我们有效地应对危机是非常重要的。公众理性何以如此脆弱?公众的盲目从众,非理想行为显然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政府压力,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我们显然需要越来越关注公众理性,提高我国公众理性的水平。

(四)公众理性分析

从理性的衡量标准来看,造成公众不理性行为的原因以及措施可以做一下的分析:(1)对事件缺乏正确的认识。显然当社会公众不了解时就会无法做出应对措施,甚至措手不及,加上交互影响,进而做出非理性行为。不可否认中国公民在遇到较大风险事件时,表现出来的理性程度并不高,中国的国民教育水平不高,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也不高,对很多知识并不了解,也缺乏经验导致遇事而无法冷静思考,也无法在基于正确认识和经验上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导致害怕,恐惧。所以在提高公众理性上,应该加强公民素质的培养,教育的普及以及将教育深造是十分必要的,要提高理性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认知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为什么日本公民在地震中表现出来如此淡定,公民素养高是原因之一。(2)情感参与,公众参与在主观上多数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而发泄愤怒,以情感参与为主,缺少理性参与,这对于公民素质有较高要求,社会问题过多导致公民情绪不满,从里一个层面表明政府在解决问题上并没有让公众满意,政府的执行力还有待加强。(3)政府应对机制。政府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公民反应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及时的披露事件详细信息,使公众不能在事件扩大之前对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公众的非理性行为往往又会加大风险事件的风险程度; “建设性”需求的缺失,首要表现为信息公开不健全,政府决策不透明。决策信息资源封闭,造成公众或政策对象不能准确理解政策的三价值目标,缺乏对政策的认同感,从而不能对政策制定或政策调整发表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再加上政府在决策中本身存在的不公正现象,进一步降低了政府行为的公信力,激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使公众做出不理性行为。政府要不断加强在信息的透明化。

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在一个公民社会,公民应该充分的行使自身的权利与履行自身的义务,增强公民意识与公民参与,参与社会事务与管理事务的建议;政府也应该尊重公民意见,注重公民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更民主的氛围。无论是公民自身,从社会运行秩序还是从政府角度都应该关注公民理性,提高公民理性(社会理性)。

参考文献:

张创新.《公共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乔治.桑塔亚纳著,张沛译.《常识中的理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树立法律权威需要媒体理性与公众理性, 法制日报, 2009年10月29日

公众理性有赖于足够的人文素养,台州日报,2011年03月18日

谢小菲,谢冬梅,郑蕊,张利莎.SARS危机中公众理性特征初探,2003年4月

公众理性

姓名: 刘婧

学号:U200917327

班级: 社会学系社会工作0901

第五篇: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制度的漏洞

-----城管暴力执法

摘要:城管暴力执法是近年来映入大众眼帘的极为热门的话题,这个问题充分暴露了社会矛盾,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来的说就是: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绝不会是一种偶然现象,如若偶然就不会发生的如此普遍,暴力执法在全国的城市可谓是“遍地开花”,我们在媒体上能看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反映,更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的直接表现。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并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这不能去片面的看待,矛盾双方肯定都会存在责任,一定要“两手抓”。城管暴力执法的解决则主要从公共管理制度以及执法者本身来入手,政法要完善文明执法的规范,健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执法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执法素质,同时违章经营者也要配合执法,通过合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

关键字:暴力执法制度缺失文明执法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确立与逐步完善,我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国家与社会总体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市场经济的的确立必然会导致私有资本的崛起,社会资源的私有化,并且社会资源的配置必将会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谁掌控了市场就意味着谁掌控了社会资源,从而也就掌控了社会财富,反过来说,谁掌握了社会财富就有能力去购买和控制社会资源从而操纵市场,这种循环的出现就必然导致一种社会现象----贫富差距的拉大。

人是要吃饭的,不管社会有多么的不公平生活还是要继续,那么既没有家庭背景又没有学历的又想自己创业的所谓的社会的底层人民该如何维持生计?于是他们就想:现在不是可以自由做买卖吗,我也做,不能做大的,我还不能做小的吗,等攒够了钱,咱也来一票大的。(什么是社会底层,不仅是经济方面体现出来的更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你们也不想想就现在这个物欲横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牛鬼蛇神满天飞的时代你能成吗?活脱脱是现代版的“骆驼祥子”啊)。说干就干,他们找来了各种各样的道具:锅子、煤气灶、三轮车、马扎子、太阳伞、便携衣架······准备好后便出现在了城市的大街小巷。虽说他们设备简陋,并且看起来不能保证卫生(其实那些所谓的大酒店也没见得干净到哪里去)但因其物美价廉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收入也是不错的。可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群准备打人抢物,舞着名曰:《XX城市管理条例》的“无往不利”的武器,摆着一副自以为威严正义、盛气凌人的嘴脸的城管正向他们靠近。“柿子找软的捏”,对于这个道理我们的高素质的城管人员更是驾轻就熟,面对这些他们眼里没钱没背景的“软柿子”,城管大人们可是得可劲捏,不把你捏碎决不罢休,把你的锅子炉子马扎子统统装车,还要交罚款。有的商贩性格比较柔和,虽然被人“合理的”没收了自己的饭碗,但也不敢与背后有衙门撑腰的城管较劲,选择息事宁人,而有的商贩是越想越气:把我的吃饭的东西没收了,我以后吃什么,凭什么就断了我的生活来源?想着想着就有点失去了理智,走上前去就和正在“文明”执法的“衙门捕快”扭打起来,商贩是越打越气,越大越来劲,顺手就拿起做饭的菜刀,“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城管倒地,令人最心寒,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就发生了······

虽说上述现象实属个别,但城管暴力执法却已然是摆在当下社会的一道难题。城管打人,商贩打城管,城管遭围攻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其中以商贩夏俊峰失手杀害城管时间最为引人关注,夏俊峰已被处决,就是因为一起小小的治安纠纷,就付出了两条人命,毁掉了两个幸福的家庭,这种悲剧的发生到底该归咎于谁,是谁的责任,为什会出现这种现象,又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城管暴力执法的原因

(一)城管执法制度上的缺陷是根源

首先,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执法处于不利地位。城管执法中行使的是一种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城管局统一行使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而有关行政机关则不再行使这一职权。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对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职责的活动,原来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但是在实际的城管执法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对原归属其管辖的违法现象不闻不问,市城管执法得不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执法既处于城市管理的末端,又是城市管理的第一线。使得执法者既要直接面对被执法对象并行使自由裁量权,又成为裁量结果的直接实施者。既开罚单又当面索要罚款的执法方式在程序上存在不合理性,不利于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城管执法制度的相关法规不健全。从1997年全国第一个综合执法试点建立到现在,城管队伍已经经历了13年多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独立的法律文件产生。除了缺少法律依据外,城管执法更无规范的执法程序可循。执法者在工作中随意性、自主性很大,使执法工作不能公开、公正的开展。另外,针对城管执法工作的监督机制、保障机制也尚未确立,这就使得城管执法人员疏于法律法规而违规执法,超越法律权限做出有损民众的行为。由于城管执法缺乏强制执法权力保障机制,城管执法工作又不像公检执法具有较高的威严,因而执法对象很可能对执法行为进行反抗,甚至采用暴力抵抗的方式。

(二)执法主体不文明执法是主观原因

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三)执法工作的性质和环境是客观原因

城管执法的工作性质及现实环境决定了城管执法不可避免的处于诸多矛盾的风口浪尖,其执法的对象和场所使执法环境变得十分恶劣。首先,在城市管理中,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矛盾是最尖锐、最不容易协调的,其次,城管执法所面对的执法对象大部分属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一方面因为执法对象的文化程度、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又迫于生计,所以执法对象更不愿接受城管执法的相关决定而容易与执法者发生对抗,加剧对立双方的冲突。而且,弱势群体在于执法者的博弈中,往往得到社会大众的同情,这使执法者陷入被动、不利的处境,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执法者的工作情绪,从而进一步触发了城管执法中暴力执法事件。

二、提高城市管理文明执法的有效途径

(一)宣教并重,营造和谐执法氛围

1.强化大众宣传。通过电视、报纸、送法进社区等形式对广大市民进行宣传,使他们了解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营造“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个个都是投资环境”的氛围,增强市民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和城市意识。

2.注重罚前教育。在纠正违法行为与实施处罚之前,首先要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和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由被动接受处罚变为主动认知自己的违法行为,达到处罚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除加强队员日常的法制学习外,还经常举办执法演练活动,让每个队员在模拟执法现场开口讲法,与“管理相对人”辩驳,练就以理服人的真本领,做到真正的文明执法。

3.拓宽沟通渠道。拓宽与市民的沟通渠道,形成双向的信息交流,良性互动,使群众从“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主动关心和参与城市管理。

(二)以民为本,探索文明执法机制

1.坚持重心前移。在实际执法活动中,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纠正违法行为,力求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违法行为都有一个违法预备、实施、既遂的发展过程,如城市规划管理方面,违法搭建有组织资金、准备建筑材料、打筑地基等前期行为,如果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制止,就能减少或消除违法搭建人因违法导致强行拆除造成的损失,避免执法冲突。

2.首次轻违不罚。对初次违法,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后果,当事人又能认识到自身违法行为的,一般不予处罚;对确需给予处罚的,坚持“先敬礼、再讲理、后处理”做法,做到态度有诚心,教育有耐心,执法有爱心。通过转变执法方式,给管理相对人以人格上的尊重,营造文明执法气氛,从而确保执法工作顺利进行。

(三)以法为准,奠定文明执法基础

1.讲法制。严格按照程序执法,坚决杜绝机械执行法律条款,以罚代法的做法,使得案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2.讲公正。法律法规的处罚幅度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行政处罚由执法人员主观决定,要求执法人员公正处理,严禁影响执法公正、损害城市管理执法形象的现象发生。

3.讲民主。是指保护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人身权和申辩权。实施涉及管理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对行为的标准、条件予以公开,讲明违法事实以及所遵循的法律依据,坚持文明执法,尊重相对人的人身权,认真听取相对人的申辩。

(四)强化素质,实现文明执法保障

1.抓学习教育。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抓手,狠抓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执法人员能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执法目的更加明确,执法行为日趋规范,文明执法和依法行政的意识明显提高。

2.实行军事化管理。在队容风纪、机关办公和上岗执勤等方面,全部按照军事化管理模式进行。强化执法人员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团队意识,培养雷厉风行、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增强执法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3.完善内部制度。任何工作的有效运转,都离不开一套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各项规章规定,完善内部规范管理。

4.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形成“人人扛任务,人人有指标”的工作局面。

5.强化外部监督。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城市管理行文明执法工作进行视察指导与监督,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管理文明执法更加公开透明,促进执法人员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秦甫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年版

2、夏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城管文明执法的思考》

3、黎民主编:《公共管理学》第二版

4、姚爱国著:《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下载公共管理权力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管理权力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预算体系中财政部门权力论文

    摘 要:政治背景下的预算改革是一个政治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权力结构的变化、决策方式的重构。权力结构变化主要指公共预算体系中的资金分配权通过改变预算决策方式逐步集中到财......

    公共管理论文及心得体会(共五篇)

    公共管理论文及心得体会 一、行政学研究政府吗 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认为行政学就是研究政府管理的。但“政府”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所谓政府是指“政议之府......

    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平衡、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财政部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目标。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对政府管理职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进......

    公共权力的腐败及其治理

    【摘要】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公共机构行使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力。但是,在政治权力运行中,因诸多原因产生公共权力异化,导致严重腐败。因此,要预防和克服权力腐败,必须加强对公......

    公共权力运行改革研究

    公共权力运行改革研究 [摘要]公共权力关系内外结构的全面改革,是科学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它可以推动公共权力结构改革的制度现代化进程。将加强惩治和预防......

    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摘 要】近年来,关于构建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公共权力在具体的行使过程中,会受到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诱使,权力就可能出现异化现象,......

    公共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公共部门的变革回应了几个相互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包括:职能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低效率;经济理论的变化;私营部门相关变化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力量的兴起;技术......

    公共管理学期末论文(推荐5篇)

    简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以2013年昆明安宁PX项目事件为例 摘要:政府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