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腐败是公共权力的变质
腐败是公共权力的变质,是滋生在拥有公权力机关肌体上的恶性毒瘤,危害巨大。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权力机关,担负着“三大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其行为不但关乎公安队伍本身,直接影响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执政能力。《廉政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于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公安机关必须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新趋势,大力加强反腐败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加强公安特色的惩防体系建设,积极回应党和人民对公安机关的新要求新期待,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一、改进廉政宣教工作,构建预防腐败思想体系
《廉政准则》中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廉洁从政行为规范”一章,将原准则的“6个禁止、30个不准”增加到“8个禁止、52个不准”。详细规定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八大方面的“禁止”、52种“不准”的行为,规定更细、更全、更新。加强反腐宣教工作,在公安机关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公安队伍人员数量多,接触社会阴暗面多,且权力广泛,民警的思想极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民警犯错误,往往是从放松要求、思想蜕变开始的。因此,必须坚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的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抓好反腐倡廉的教育,切实加强领导,把反腐倡廉教育摆到重要位置,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落实。要着力抓好三个强化: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强化针对性。在教育内容上,要紧扣实际,注意把握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给民警思想带来的影响、困惑;对执法工作和队伍中反映出的违纪违法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区分是思想问题、作风问题、实际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二是在教育对象上,强化重点人员教育。始终把公安机关班子成员、所队室长和要害岗位民警作为重点,围绕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规范领导从政行为,突出抓好权力教育;坚持抓骨干,强化对执法一线负责人的理想信念和警示教育。抓关键,强化对管财、管物、管人方面的纪律观教育,使他们当好廉管家;抓隐患,强化对不放心民警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珍惜工作岗位,避免违法违纪。
三是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强化多样性。要认真研究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和党员民警的思想状况,使教育贴近民警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要准确把握党员民警思想脉搏,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围绕问题开展教育,及时解决党员民警在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对领导干部重点开展权力观、发展观、政绩观的教育,促使他们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对党员民警重点开展党纪政纪条规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
二、注重廉政机制建设,构建预防腐败约束体系
制度是腐败的防火墙,执行是反腐的生命线。《廉政准则》除总则以外共分为三章18条,约3700字,虽然文字较短,但充分吸收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最新成果,涵盖的范围更广,规定的条目更细,处罚的力度更严,既保持了连续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尤其突出了针对性、实践性,强化了指
导性、可操作性,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治标与治本的统一和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抓住了反腐倡廉的关键问题,切合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实际,符合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体现了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新期待,是我们遵守的一条红线。发生违法违纪案件,既有个人信念动摇、利欲膨胀的原因,也有我们制度滞后、执行不力的因素。因此,要紧紧抓住那些容易出现问题的执法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执法规章制度,对执法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作出明确的界定和严格的限制,将那些过于集中的执法权力进行分割、制衡,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管理制度改革。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充分运用社会行业自给管理及动态管理、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治安行政事务实施管理;公开公安机关办理事项审批项目及程序,以消除“吃拿卡要”的机率。
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选聘、竞争上岗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民警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在工作实践中考察干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及“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不好凭关系也提拔”等问题。同时,健全规范干部人事选拔任用和管理的程序,用程序保证改革制度的正确贯彻执行。
三是健全全警学法和执法规范、执法监督制度。建立全警特别是公安机关领导层和骨干层学法用法制度,强化应知应会法律知识及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地方立法研究,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建立健全公安执法民警岗位资格制度,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某一岗位的执法工作;完善涉法信访案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倒查制度,做到有错必究,失职必查;实行执法热点岗位人员交流制度,避免热点岗位违纪也“热”的现象;完善执法案件日常评查制度,并作为对每个民警执法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大力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群众参与公安重要事项决策机制,向社会通报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制定普通民警对干部的选拔、推荐、人事任免,财务支出、罚没款物管理等事项知情、参与、监督的制度规定。
三、强化执法权力监督效能,构建预防腐败保障体系
《廉政准则》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负责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渗透到公安执法全过程,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把执法监督作为公安监督工作的重点,通过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有效预防民警违规、违纪、违法执法问题,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是深化警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坚持实行警风警纪监督员、局长信访接待日、新闻发言人制度,实行执法告知服务、政风行风评议等制度,主动接受监督。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纠风治乱、“五条禁令”、“六条警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三项治理”、“两个违规”、内部商业贿赂、作风和效能建设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解决执法不公、不严、不文明、不规范、不
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
三是加强行政监督,提高警务效能。认真贯彻落实《行政监察法》,抓好行政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热点岗位的监督。四是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督效能。依托“金盾工程”警务综合平台开发网上执法流转、监督等系统功能,实行对公安执法环节和容易发生问题的监管、审讯、侯问场所的实时跟踪监控。
五是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坚持由纪委书记统一分管纪检、监察、督察、审计等部门、工作统一部署、力量统一调度、群众投诉举报统一受理的运行模式,建立内部监督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管理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党支部纪检委员和兼职纪检委员制度,重视发挥警风警纪监督员和社会治安巡访团的监督作用,形成内外监督、上下监督的合力,促进公安权力规范运行。
第二篇:公共权力的腐败及其治理
【摘要】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公共机构行使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力。但是,在政治权力运行中,因诸多原因产生公共权力异化,导致严重腐败。因此,要预防和克服权力腐败,必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衡,健全民主政治机制,完善监督体制。从根本上预防腐败发生和蔓延。
【关键词】公共权力;腐败;治理
公共权力是指人民赋予公共机构行使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力,但是,随着公共权力的使用,以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可能性就应用而生,公共权力腐败由此开始。由于它支配着巨大的垄断性资源,公共权力主体可能会使公共权力表现出扩张的内在本能,容易背离“公共权力的行使应以公共福利为目的”的初衷而产生政治腐败。通常表现为政府官员行使权力不是按照法律规范与政治公德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而是谋求私人和小团体利益。
一、公共权力腐败的现状
(一)公共权力使用上的腐败。公共权力的腐败通常是以权力来做交易、通过权力的作用来达到个人的目的。从***的案件就可以看出,把权力归于个人,就可以谋取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私欲。
(二)金钱上的腐败。公共权力的腐败一般是以金钱获取利益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个人的私欲最终也是通过金钱来满足的。他们往往被金钱所诱惑,不择手段地捞钱,成为金钱彻底的奴隶。
(三)用人上的腐败。选人不凭才干,用人不凭实绩,荐人不凭公认,任职不依程序,把用人看作是自己家事一样,用所谓自己的人。
二、形成原因
(一)主观方面:
1.丧失信仰。丧失信仰在那些落马领导干部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对信仰的背叛是导致他们开始堕落或者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
2.角色偏离。自我权力无限膨胀,领导干部对自己“一亩三分地”范围的权力行使已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
3.自律瘫痪。领导干部既是政治人,也是社会人。政治人的角色要求他们必须降低、限制自我欲求,服从服务于职位权力的要求,但由于个体放松自我约束力,放任私欲膨胀,最后走向角色背离。作为“政治人”个体意志力的衰退和自律机能的瘫痪,作为“社会人”自然欲望的膨胀最终让领导干部落马。
(二)客观方面:
1.制度不到位。制度是预防腐败的重要保障。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纪委“廉政建设”若干规定》等很多相关制度。但现在的突出问题在执行上。制度要落实就必须符合实际。由于人们认识事物不可能一步到位,社会实际不断发展变化,任何制度都会有不完善甚至过时的地方。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加以修改。可是一项制度出台后,往往就很少有人去研究它本身的缺点和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无法执行也不去修改。
2.监督“挂空挡”。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目前我们有一系列监督形式,如司法监督、政府内部监督、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等等。可问题是为什么监督效果不佳?
暗箱操作,不好监督。监督必需知情,不论哪种监督,离开了对情况的了解,监督就无从谈起。现在有些领导对上级的要求、政策,不向群众宣传,决策不走民主程序,领导虽是公众人物,但不愿把自己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事置于阳光之下。虽然要求政务公开,但在一些地方、一些人那里,总是阳奉阴违,欺上瞒下。
三、治理措施
公共权力的腐败有以上很多原因,但是根本原因是对公共权力缺乏制衡。所以,遏制腐败,必须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要真正制约与监督公共权力,最关键的是健全民主政治机制,实行阳光政治。在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在相当程度上会减少暗箱操作的运作空间,“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公开透明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监督。
在政治生活领域,信息不对称往往容易导致公共权力异化,为公共权力腐败提供便利。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控制着公共信息的发布方式、时机,一般群众无从检验所发布信息的准确度,只能充当被动受众的角色。因此,要预防和克服权力腐败,必须建立一套公共权力信息透明制度,尽力推动信息对称状态的达成。当公共权力公开运行,公共权力信息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知晓时,腐败行为自然就很难得逞。
必须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公共权力运行公开制度。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公共权力运作过程,纳入政务公开的重点范畴,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大信息发布的力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阳光政务,努力实现公共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公开化,真正把公共权力和公共事务置于普通群众的监督制约之下,防止公共权力失衡、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此外,反对腐败,监督是关键。通过决策监督和执行监督、体制内监督和体制外的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机构监督和个体监督等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大力培植多元化的监督主体,强化对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化监督,扩大体系外监督在监督中的比重,实现与体系内监督的对接,增强监督合力,使各种公共权力合法、有序地在各自的轨道内运行,从而形成强大的外在纠偏功能。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惩治和预防公共权力腐败的方法体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其内容和形式,使之发挥更大的威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
第三篇:浅论权力腐败的防治范文
浅论权力腐败的防治
—拓展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域问题研究
区物价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以及民主政治的普遍推行,权力腐败的防治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一项重大任务。权力腐败的防治有众多的论述,笔者主要从目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反腐工作的情况出发作一些显浅的探讨。
关键词:权力腐败;防治对策
在我国,职务犯罪主要表现是权力腐败。在生活中,人民已充分认识到权力腐败是可以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其产生的根源是复杂的。要加强对权力腐败的防治,就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分析权力腐败产生的根源。
一、权力腐败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经济根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知我们,整个经济学都是建立在“理性人假定”基础之上的,即经济活动中的“人”时刻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马斯洛的心理分析学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满足层次是递进的(即一种欲望满足之后,新的更高层次的欲望就会产生)。相对于无穷的欲望而言,每一个人用以满足的手段或资源是有限的(稀缺性)。这种欲望和手段的矛盾就构成了对腐败的成因的最基本经济分析。即腐败的最基本动力来源于无限欲望和有限
手段的矛盾;我们知道,当个人不掌握公共权力时,其欲望的满足只能凭借个人所能独立支配的私有资源(如劳动能力,当然也能通过寻租,偷盗等形式来满足)。相反,政治权力的客观存在,就为掌权者利用公共资源满足个人私欲开避了一条新的途径。也就是说,权力配臵资源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制度基础。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条件,权力腐败行为是不会产生。当异化了的权力和资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权与钱的交易。成克杰、胡长青、陈良宇等腐败案件无一不是如此。
(二)社会政治根源。长期以来,对权力的制约问题缺乏足够重视和有效的实践,已成为目前一个薄弱环节。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干部权力的限制措施主要是“软约束”,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权力的腐败;二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一把手”搞腐败,带来的危害性更大;三是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民主、竞争机制,成为权力腐败的源头;四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为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二、权力腐败的防治
权力腐败的防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权力腐败产生的根源和各种表现形式,决定了权利腐败防治的重大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从严治党,强化监督,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等三方面来加强对权力腐败的防治,并要达到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标本兼治的效果,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权力腐败。
(一)从严治党。
在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各种不良倾向和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和侵蚀党的肌体,导致党内一些意志薄弱者的蜕变。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奇怪,问题在于党对这种现象采取什么态度。是从严治党,惩治腐败,还是容忍迁就,养痈遗患?正确的答案,肯定是前者。这
样反对权力腐败的任务就显得更加突出,从严治党就成为权力腐败防治的客观要求。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是对我们党长期从严治党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对世界上其他长期执政党失败教训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从严治党,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只有把从严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在下级、在基层、在群众中产生教育说服力,才能把权力腐败防治的各项工作做好。从严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最根本的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要深入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使他们自觉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为政要廉,办事要公,用人得当,作风正派,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情操。
(二)强化监督。
监督,作为对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检查和督导的一种手段,在权力腐败防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强权力腐败的防治,应坚持加强党的监督。保证党的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章和党的监督条例以及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监督。通过有效的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促进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地履行职责;加强法律监督。通过法律对权力腐败行为防治强制性的体现,明确规定了贪污、受贿、行贿、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财产、财产来源不明罪等都要负上相当的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处以无期徒刑和死刑,以法律的强制性来制约权力腐败;加强社会监督。首先是群众监督。邓小平同志曾强调:“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
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进行检举、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所以,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完善监督与制约机制,防止权力腐败决不可少的一环。人民群众的监督制约所具有的广泛性、敏锐性、自觉性等特点决定了这种监督制约能够有效地避免国家权力被滥用而导致权力腐败;其次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这种特殊形式,其作用是其他监督形式无法代替的,它将腐败者揭露和曝光,从而产生全民公审的威力。所以,滥用权力者的“不怕处分和内部通报,就怕公开登报”,就是很好的说明。社会舆论的这种作用使权力行使者的一举一动均处于众目睽睽之下,众口评说之中,稍有不规行为,便被舆论向社会发出呼喊,从而对被监督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政治压力。“众怒难犯”与“有口皆碑”的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及其影响,使任何人都不能不考虑到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因此,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舆论监督是权力腐败监督的“第三种权力”。
(三)加强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展权力腐败的防治,必须深刻认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主要作用,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依靠体现改革和制度建设保持廉洁,反对权力腐败的新路子。
体制改革、制度建设在权力腐败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简单概括就是“治本之道”。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体制、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和弊端,是权力腐败滋生蔓延的原因和条件。邓小平同志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就分析了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同我们体制、制度上的不完善的必然联系。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
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讲话指出了权力腐败现象存在的体制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消除体制、制度上的缺陷和弊端,建立制约机制,规范权力行为,防止和克服权力腐败现象。并且只有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消除体制、制度上的弊端和漏洞,才能真正减少,乃至铲除权力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
不过从实践中得知,党和国家对权力腐败防治的制度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健全的党内监督条例。但是根据目前权力腐败的情况看,腐败是打而不绝,而且有愈演愈烈的问题。究其原因,与监督体制有关。一般来说,在我国,不论那一级政府,对于腐败防治的监督既有党内的监督部门——纪委,也有政府的监督部门——监察局,甚至有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监察部门——检察院。但是不论那一级纪委、监察局、检察院,人事任免的最终权限都掌握在地方党委,财政则掌握在地方政府,受地方党委的领导。由地方党委提名任命的纪委书记和由地方党委提名人大任命的监察局长、检察院长对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监督比较难,上级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又监督不到,造成权力监督处于真空状态,形成权力腐败。
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强权力腐败的防治,首先应在监督的体制上进行改革。对公权行使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应在人事任免和财政支付上独立于地方的党委和政府,使监督部门更加有效地行使监督的权力。可以借鉴在亚洲地区廉政建设做得非常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政府对腐败的监督完全由独立于政府任何部门之外,而直接受行政长官领导的“廉政公署”即“ICAC”负责,由于“廉政公署”直接受行政长官领导,且不能干涉其具体工作,政府其他部门难以对“廉政
公署”行使权力施加影响,减少了“廉政公署”行使权力的制约,减轻了“廉政公署”办案的压力,有力地打击了腐败的发生,使香港成为亚洲最为廉洁、高效的地区政府。所以,仿效香港特区政府打击腐败的方法,将各级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部门独立于地方各级党委而由中纪委统一领导,在财政上由中央统一支付,尽量减少地方各级党委及监察部门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使地方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在行使监督权力的时候减少各种各样的权力和利益牢制,有效地行使监督的各种权力,形成强大的监督压力,对权力腐败的防治起到极大的作用,从制度创新上有效地治理权力腐败。
总之,依靠体制改革、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廉政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消除权力腐败,将会大大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四篇:案例中权力腐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案例中权力腐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的进步导致更多的腐败案件的发生,滥用权力,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金钱是丧失政治信念.罗耀星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将打击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正当合法收入的积极性.。
权利腐败的主要内容是寻租与造租,在案件中疫苗小组是需要疫苗的供应商,贪污的发生往往就是因为有人想要垄断这一货品的供应,巧妙的利用党的现代制度和漏洞进行受贿,从而令腐败的形式不断涌现。
案例中罗耀星等人的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行政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它的传染性和示范性,会一步步的降低公众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的凝聚力.并把社会推向糜散性的腐败状态.罗耀星曾被广东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三等功.这样的人腐败,将严重的损害政府机关,公权部门的形象。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的初级阶段,在实际中又有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很容易由于权力过度集中,造成了腐败的滋生.。我国有许多垄断型的企业,同样权力过度集中,也能够造成滋生腐败。但也反映出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不力,监管不力。罗耀星是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原所长.权力过多的集中在他一人的手中,因此腐败的发生是必然的。向他一样的例子,我国同样有许多地方,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第五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权力腐败的表现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权力腐败的表现,对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危害极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淸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克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对工作不负责任而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官僚行为,把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笔者结合实际,认为新形势下必须釆取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认织,加强教育,切实强化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克服干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行为,根本的任务是要使广大党员特别是一线管理者坚持党性原则,牢记为一线员工服务的宗旨,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就必须加大干部教育的力度。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自己要经常对干部特别是党员管理者进行思想教育。在当前特别是自己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个十八大报告确立的新的理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的宗旨、改变领导作风、联系人民群众和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要深入开展学习孔繁森、裴庆生、吴天祥、荊保山、陈玉芳、原贵生等英雄摸范人物活动,牢固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分清理论是非、政治是非的能力。对广大干部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教育,防微杜渐,转变观念,真正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面向基层,服务一线,坚持和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制度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髙标准。讲到讲政治,说到底,就是看心中有没有群众和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脱离群众。为此,要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就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务实清廉的制度。日前,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制度》、《联系通报制度》、《过双重生活会制度》等等,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持和人民群众最密切的联系,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的发生。各级领导干部包括人才都要在自己所服务的工作范围内,选择一个村庄、学校或工厂作为自己工作的联系点,经常深入下去,调查了解情况,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实利。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自觉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决抵制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腐败现象,过好名位关、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当好人民群众忠诚合格的公仆。
三、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真正建立起权力、义务、责仼相统一的工作机制
工作职责不清是造成领导干部不负责任和工作漂浮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人叫人干不干,制度调动千千万。制度完备,可以使不负责者无法推卸责任;制度不好,可以使有责任心的干部无法充分把事办好。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责任制,保障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约束,是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根本措施,刻不容缓。目前,我们有些地方和单位的责任制,坚持得不够好,成为样子制度和摆设,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必须在责任制上做文章,要结合年初建帐和年终交帐的有利时机,把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工作有机地融合进去,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同干部的奖惩、任免、进退、去留结合起来。对工作不负责任,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行为的领导干部,各级组织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关于对领导干部实行诫勉的暂行制度》,分别运用回复、谈话和书面诫勉三种形式予以诫勉;对领导干部在提拔任用、调换岗位等情况离开原单位之前,必须依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试行规定》进行离任审计。各县(市)、各部门要像永济、河津市和平陆、垣曲、绛县那样实行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和群众监督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切实加大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力度,把群众监督落到实处。组织有关职能部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和交叉检查的方式方法,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奖罚分明,违纪必究,必须建立起领导干部重大问题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新形势下,要尽快使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向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转化,减少因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而造成的重大损失,就必须建立起领导干部重大问题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对脱离群众,不体察民情,不关心群众疾苦,热衷于个人名利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只说空活,不干实事,浮夸虚报,欺上瞒下,见好就抢,遇困难就躲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的干部,要按组织程序调离、降职、甚至给予撤职处分。对主观专断,压制民主,只知发号施令,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盲目决策;对不负责任,失职渎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案件中的领导干部,纪检监察部门要依据《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党员领导干部犯严重官僚主义失职错误党纪处分的暂行规定》,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领导干部,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地,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五、加强领导,齐抓共管,进一步巩固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以及改进工作作风成果
开展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引深反腐败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从严治区的重要措施,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为民务实淸廉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中央政治局常委制定的八项规定为各级党委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模范带头引领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工作,将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组织纪检、监察、司法等执纪执法职能部门,各尽其责,协同作战。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做到发现早,处理快,不讲情面,不拖不推,以扎实而有效地工作,推动全市开展为民务实淸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行先试工作的不断发展,为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强市战略,建设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和运城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组织、作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