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人才管理
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人才管理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我们可以结合《三国演义》、《水浒》两个著名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三国演义将许多的典故与管理有效结合,管的要么是人,要么是物,“管理”的目的是优化和理顺,其中,对人的分析非常重要,如果问《三国演义》里的哪个人物厉害,有些说吕布,因为三英战吕布,吕布一个人单挑刘关张三人,实乃英雄,但吕布这个人,好色薄情,先是认贼作父,后又弑父夺色,不是英雄,实乃小人;有人说刘备,宽厚仁慈,厚德载物,但刘备这个人,小事优柔,大事武断,平时遇事只知放声大哭,关羽被杀后,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终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伏笔;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为国,但诸葛亮的忠,只是愚忠,明知道阿斗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却仍然要扶,在其百年之后,蜀国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可悲可叹。那么,谁重要呢?对于《三国演义》里的任何一位人物,由于历史局限性,都是有缺点的,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的分析需要的是结合情景与环境,结合心理与现状,在当今的环境下,管理需要的是既做人,又做事,需要的是既有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战略与细节同行。总结下来,有五点用人要则。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
用人之首在于选人。“三顾茅庐”可谓选人上的典范。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二是凭实绩选贤。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三是广泛选贤。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
用人之要在于育人。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还需要学会容人,只有学会了容人,才能拴住人才。《三国演义》刘备的“权记过,容将功赎罪”是用人中容人的智举。在蜀国,关羽华容道放走了魏主曹操,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了,可刘备还是原谅了他,“权
记过,容将功赎罪”,以致关羽为蜀国出生入死,对刘备至死不渝。在东吴,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而且还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周瑜临终时还大力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所以,尽管东吴单个人才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形成的人才结构却稳定而高效。
四、用人之权---“将主阃外”
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是人开展工作、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处处被掣肘,那是无法放手放胆地开展工作,也无法打开工作新局面的。三国中,孙权一句“阃以外,将军制之”把用人中的授权发挥到了极致。孙权一方面信任人。在蜀兵压境时,东吴诸葛谨利用与诸葛亮的关系去为孙权“说和”。张昭向孙权进言,说诸葛谨会借机“背吴入蜀”,孙权则充分相信诸葛谨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另一方面能够大胆放权。孙权在授予陆逊大都督之职时,也把相应甚至更大的权力交给了他,他告诉陆逊“阃之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正是有了这种爱才的好机制,才有了黄盖拼着老命为孙权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为孙权下书,才有了韩当、甘宁拼死为孙权保驾。
五、用人之责---“自贬三等”
人选人总会有选错用错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弥补过失。诸葛亮因为重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造成了街亭失守。对此,诸葛亮勇敢地承担了用人之失,他挥泪斩了马谡,并上书刘后主“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主动要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诸葛亮能够从“领导”角度痛悔自责,并动“真格”,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梁山108好汉,各个不同,那么宋江是怎么治理的井然有序的呢?
首先在管理上,宋江有一套办法。
梁山有两对英俊人物,一对是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一对是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胜。四人不但年轻英俊,而且都在中军大营共事,都深得宋江赏识。孔家兄弟是宋江亲传弟子,和宋江有师徒情义;郭、吕二人是宋江亲兵营统领,每天不离宋江左右。双方相互不服,日积月累,终因孔家兄弟到吕方、郭胜把守的地方打猎不听劝阻,双方打了起来,致使孔亮受伤。宋江知道后,把中军大营一分为二,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吕方、郭胜统领,跟着自己。一支由孔明、孔亮统领,跟着梁山二号人物卢俊义。用这种分槽喂马的方法处理矛盾,不但化解了矛盾,避免了冲突,而且给双方都提了职。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李逵行事鲁莽,使起性子来,没人禁得住,是梁山上的一头蛮牛。宋江对付李逵的办法一是“避牛”,不与他正面交锋,留些时间让其冷静下来;同时收集信息,搞清事情来龙去脉,做到胸有成竹,再行处理。所以,当李逵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时,宋江叫卢俊义出面处理此事,自己避而不出。第二招是 “圈牛”,为防止事态扩大,在事发第一时间内,把李逵控制起来,使他不能肆无忌惮地继续捣乱。三是“观牛”,在前面两招的基础上,把李逵拉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对质。此时,情况已明,舆论有利于宋江,人心已定,威信已立,李逵蛮劲已消,言来语去,就把李逵问得哑口无言,伏地认错。第四招是“牵牛”,对付李逵这头蛮牛的目的不是为了杀牛,而是为了促进矛盾转化,同时也教育大家。所以,在取得决定性优势之后,宋江就转变工作方式,把雷霆暴雨式的打击变为和风细雨式的疏导,抓住最佳时机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五招是“拴牛”,在真相大白之后,让李逵当众认错,自己做检讨,根据其表现决定其
处罚轻重。罚在明处,让众人心服口服。如果确有立功悔过的表现,可以从轻发落。但要讲清来由,告知大家下不为例。还要当众立规,今后谁有类似行为,决不留情。宋江几个回合,就把李逵这头蛮牛,治得服服帖帖。
其次在排座次上,宋江采取了用而不崇,重而不尊,尊而不重,用而不尊,既用又重且尊的办法。
如裴宣,从资历名望上看,属小字辈,但从能力上看,梁山找不出第二人可以代替他主管赏罚这一权力的了。所以裴宣在108位好汉中排47,算是靠后的了。宋江对裴宣就是用而不崇。再一个是时迁,他的技艺可算一绝,但这个技艺是偷,沾了偷字,位置肯定不能往前排,无论他资历如何,贡献多大,因为座次是山寨的门面,所以,职位上也就不能安排重要的角色给他,因此时迁的座次就排在107位。宋江对这样的人物则是待遇优厚,爱护有加。对公孙胜则是有丞相之职,无丞相之权。位置放在那里,但凡事都有军师吴用主持。他居于军师之后,很少参与决策,这是典型的“重而不用”。朱武则是有丞相之权,无丞相之尊,凡事都能参与,甚至也能主持,但位置很特别,只是参赞。没有正式名分,这叫做“用而不尊”。关胜则属于有丞相之尊,无丞相之职,只是位置在那里,却没有相关的职权,这叫做“尊而不重”。只有吴用是既用又重且尊。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给予待遇,安排职务,赋予权力,这就是宋江用人之策的独特之术。
然后,挖人用人,为我所用。
宋江在挖人用人方面堪称一绝,比如秦明、关胜、呼延灼等原先都是朝廷军队的高级将领,后来都归顺和投靠了宋江。
他还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替天行道”、“仁义”、“兄弟情”、“忠孝”等,这在当时看来最受推崇的道德行为准则,被宋江发挥的淋漓尽致,对团结大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用人方面如何向宋先生学习呢?人才永远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而招聘正确的人是公司获得优秀人才的第一步。要记住,我不是为某个职位而招聘人,而是为整个公司在招聘人才。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用干部指的就是人才 选用使用问题。在国外还有一种说法,领导者的工作,十分之七的时间是在考虑选人用人。可见选人用人对于领导者是多么重要。在市场中做为优秀经理管理的对象是人,所有的工作任务也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管理成败的关键,也就在于选人用人上。
企业竞争的要素许多,但究其根本,可以从两个指标加以评鉴:一是人才的量,二是拥有人才 之后的整合力量。成功的企业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企业为什么失败,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两要件是否拥有优势。所谓企业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不过如此。什么人不跳槽?什么人潜力大?什么人能力强?什么人最可靠?教会火鸡爬树,不如找来松鼠!会用人不如会挑人,用好人不如挑对人!一分钟识人选人,为企业迎进精兵良将!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是求才、用才、育才、留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有牢牢抓住这几个环节,把握好这几个环节,才能管好、用好人才这笔最大最宝贵的资本,才能发挥出人才最佳个体效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三国演义、水浒经典情节概述
《三国演义》
1、诸葛亮舌战群儒(第42回)
①诸葛亮为联吴抗曹来江东见孙权,早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在此等待。②张昭等人主张降曹自保,挑言问难。③诸葛亮侃侃而谈,一一辩驳,东吴群儒皆失色无语。④黄盖与鲁肃引诸葛亮入见孙权。⑤诸葛亮则使用激将法,终使其茅塞初开,同意联合抗曹。
2、群英会蒋干中计(第45回)
①蒋干自称与周瑜同窗交契,为邀功主动往江东说降。②周瑜大张筵席,令太史慈监酒,不准谈军旅之事。③群英会上,周瑜故做狂态,佯醉泄露机密。④诱使蒋干偷了假书信,让曹操误认为蔡瑁、张允通敌。⑤曹操中了反间计,除掉了张允、蔡瑁两位水军都督。
3、关羽千里走单骑(第27回)
①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带着甘、糜二夫人去寻刘备。②但因为没有曹操的公文,各关守将均不放行。③于是关羽就保护二位嫂嫂,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④斩了孔秀、韩福、王植等六员守将。⑤夺下渡船,过了黄河,一路追寻刘备。
4、刘关张桃园结义(第1回)①为镇压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②刘备、张飞、关羽不期而遇,三人均有为国出力之心。③于是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④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水浒传》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达与朋友在酒店豪饮,突被金翠莲的哭泣声搅了兴致,得知受了镇关西欺侮,大怒,第二日便去其父女栖身的客栈,智救这父女俩。后又直奔镇关西肉铺,当众耍弄惹怒镇关西,而后三拳打死他,仰面而去。
2、智取生辰纲 杨志受梁中书所托,押送搜刮来的金银担送给丈人蔡京。晁盖与吴用等人得到消息后决定劫取不义之财,于是扮作枣贩子在黄泥岗设下埋伏。杨志虽百倍警惕,但终于还是喝了白胜挑的下了蒙汗药的酒,失去了生辰纲。
3、沂岭杀四虎
李逵背着老娘上梁山享福,行至沂岭。为给老娘解渴去找水,回来时却发现老娘已被老虎吃了,大怒,一连杀了大小四只老虎。第二天掩埋了老娘的剩余的尸骨,大哭一场,独自走下山去
4、大闹五台山
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为避祸出逃,后经金老女婿引荐到五台山当了和尚,法名鲁智深。因受不了佛门清规戒律,常惹事。一次下山因喝醉了,把门的和尚不让进,于是他醉打山门,毁坏金身,最后方丈把他打发到相国寺去。
5、倒拔垂杨柳
鲁智深和众泼皮喝酒,听到绿杨树上老鸦在吵闹,不清静。泼皮们要搬梯子把树上的鸟巢拆了,鲁智深走到绿杨树旁,打量了一下那树,把衣服一脱,弯下腰去,两手抱紧树干,腰一挺,竟把那棵大树连根拔了起来。
6、大闹桃花村
鲁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的途中,借宿刘太公家,听说桃花山强盗要强抢刘小姐成亲,于是大闹桃花山,山上的头领是打虎将李忠,与鲁智深相识,于是罢了此事。后来鲁智深趁周通、李忠下山打劫拿了山上的细软去了相国寺。
7、火烧瓦罐寺
鲁智生前往相国寺途经古寺,云游和尚丘小乙和道人崔道成来此赶走众僧。鲁智深先不敌,后在史进的助战下杀了两人。寺中老僧怕两强人而上吊,鲁智深一把火烧了古寺。
8、大闹野猪林
林冲被刺配沧州,高俅派人买通公人,欲在野猪林杀死林冲。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将林绑在树上,说明了谁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然后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才得以幸免。
9、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后逃出东京,见过张青孙二娘夫妇后来到二龙山欲入伙,可山大王邓龙不同意,后邓龙被鲁智深打败,上山不出。后来杨志也到了这里,在(林冲的徒弟)曹正的帮助下,(使用诈降计上山)杀死邓龙,做了二龙山的寨主。(武松、张青、孙二娘、施恩后来上山,二龙山共七位头领。)
10、花和尚解脱缘缠井
在汾阳城东郭,戴宗正追的马灵,被鲁智深打翻,鲁智深先前自襄垣城外跌入缘缠井,后被一道人指与路径,方得出井。三人来到汾阳,马灵投降,卢俊义计议征进。
11、鲁智深浙江坐化
鲁智深果然擒得方腊大将夏侯成,并亲手抓获方腊。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钱塘江潮信大至,鲁智深想起长老之言,问明“圆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圆寂而逝。朝庭因其有擒获方腊大功,赠其为义烈照暨禅师。
12、景阳冈打虎
武松(离开柴进)回清河县找哥哥,在景阳冈前的酒店里喝了十八碗酒,不听酒保的劝执意过冈。直到见到官府告示,才知真有虎。又碍于面子,便硬着头皮过冈。后真遇上老虎了,经过一番生死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13、怒杀潘金莲
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奸情被武大发现,便用砒霜毒死武大。武松出差回来发现哥哥已死,通过秘密调查,掌握了相关证据后报官,哪知官府不管,不得已,武松请来众乡邻,杀死嫂嫂和西门庆,投案自首,最后被判流放。
14、斗杀西门庆 武松杀了嫂子之后,就来到狮子楼找西门庆。他将嫂子的人头往西门庆脸上一掼,再跨步上前,与欲跳窗逃走的西门庆打斗起来。只几个回合,就将西门庆摔到酒楼下,而后跳下楼,手起刀落,取了西门庆的人头为兄报仇。
15、醉打蒋门神
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要立即为他报仇,并与他结为兄弟。武松喝了许多酒,来到快活林,在“河阳风月”酒肆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打得蒋门神告饶,归还快活林。
16、大闹飞云浦
武松在孟州因遭张都监陷害,被刺配恩州。押送他的两个公差都是张都监的手下,同时蒋门神的两个徒弟在飞云浦埋伏,准备在飞云浦杀害武松。武松知道后大怒,将四人斩杀后,折回孟州城。
17、血溅鸳鸯楼
武松知道自己受诬是张都监等人策划后,折回孟州城来到张都监家里,男女老少一个不留,直杀到后花园鸳鸯楼,将张都监和另一个狗官也杀死,然后蘸血在墙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逃出城外,直奔十字坡去了。
18、夜走蜈蚣岭
武松血溅鸳鸯楼后,连夜出逃。孟州知府着人缉拿武松,张青介绍武松到二龙山宝珠寺鲁智深、杨志处去。孙二娘教武松打扮成行者,夜晚路经蜈蚣岭坟庵,发现庵中道士败坏三清名声,调戏妇女,遂将妖道斩杀。
19、醉打孔亮
武松在蜈蚣岭杀了王道人后,路过一酒店时,他为讨酒肉,打了孔亮。然后跌进溪里,醉中被孔明和孔亮捉拿,却正好遇上宋江方得救。离开后,武松表示要去二龙山落草。宋江则到了清风山。20、豹子头误闯白虎堂
高俅为让其子高衙内达到霸占林冲妻子的目的(起因),设 计 陷 害 林 冲,以看宝刀为借口,骗林冲进入军机要地白虎堂,并以林冲带刀私闯白虎堂治他的罪(经过),把林冲刺配沧州(结果)。
21、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冲被发配途中,被柴进视为座上宾,引起武师洪教头的妒忌,想和林冲比试一番。起先,林冲几番谦让,不想洪教头更是嚣张,林冲只得与他比试起来,只几个回合就轻松获胜。
2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遭高太尉陷害被发配沧州看守草料,因天下雪,他外出买酒御寒,回来发现住的草屋被风吹倒而被迫夜宿山神庙,在庙内听得陆虞候、富安串通差拨火烧大军草料场欲嫁祸于自己,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人,连夜奔梁山而去。
23、林冲雪夜上梁山
草料场被烧之后,林冲冒雪出走。他醉倒在雪地上,幸遇柴进。林冲感叹天下之大,竟无他容身之所。柴进告诉他梁山泊是好汉的落脚处,走投无路的林冲在柴进的指点下,在一个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投奔了梁山。
24、豹子头火并王伦
林冲上梁山后,寨主王伦嫉贤妒能,多方刁难,要林冲献投名状,结果林冲与青面兽杨志打得难分高下。当晁盖等上山入伙时,又托词推拒,林冲在吴用的智激之下,火并王伦,将他杀了。推晁盖为大头领,开拓了梁山的局面。
第三篇:从三国演义看人才建设
从《三国演义》看人才供应链建设
所谓人才供应链建设,就是将生产管理中的供应链理念引入到人才管理当中,是一种动态的人才管理模式,它采用成本效益的方式对人才进行配置、培养和激励,使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能满足企业的业务需要。人才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通之处:预测人才需求类似于预测产品需求;找到有效性最高的人才开发方法,好比找到成本最低和速度最快的产品生产方法;从企业外部招聘员工,类似于原材料的采购;对员工进行开发与培养,类似于对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做好继任计划确保人才的及时到位,类似于确保按时交货。
人才供应链建设重点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企业的人才队伍当中有没有所需的人才;如果没有,急需人才时如何马上找到合适的人?如何在尽量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使人才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业务链上,避免人才断层?简言之,就是“及时供应、按需配置”。
从名称上来看,人才供应链的内涵非常清晰地体现出来,它包含以下几部分的内容:
人才规划以战略目标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为起点,提出对人才的素质、数量的要求。人才吸引和储备是根据人才规划的要求进行人才的引进和人才库建设。人才的动态管理包括人才的使用、晋升、激励、培养与开发等。简单来说,人才供应链管理始于战略目标的要求,终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人才供应的链条就会断裂。
人才规划
人才规划是人才供应链的基础,为避免需要用人时无人可用,企业必须提前下手。一是确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制定企业的人才标准;二是准确地预测人才的数量需求,即在未来的各个阶段需要多少人才。这些都要根据企业的现状和未来战略需要来制定。
再回到三国演义。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的创业条件最差,完全是白手起家,典型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人才),后来在诸葛亮的协助下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才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由于刘备的根基差、起步低,且自身的经营能力有限,所以刘备在人才规划时,对人才提出非常高的标准,要求所用之人能独挡一面。他所引进的人才,个人能力都非常的强,文臣谋士如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个个都是顶尖的人才,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在民间流行的“三国英雄排行榜”都是榜上有名。也正是这种人才质量的上乘,才使最为弱小的、根基最薄的蜀汉政权凭借西南弹丸之地能够与魏吴两大集团抗衡。
诸葛亮掌权后,对人才的标准更高,要求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鲜用有能耐却道德不纯的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种思想在稳定发展时期可以大行,但在创业时期不能成为用才的主导思想。在诸葛亮主政后期,先德后才思想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是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比如自认才智仅在诸葛之下的廖立长期在清闲职位;李严能文能武,因粮运一事被贬;大将魏延因“脑后天生反骨”不能尽其能而用,终被逼谋反。而仅有理论知识而无实战经验的参军马谡,却于街亭一役,全盘皆输,北伐功败垂成。二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多以道德为帅,才能为辅,难出经世济用的大才,如五虎上将后代,关兴、张苞只是有勇仁义之将,诸葛孔明后代更是忠烈而无用。
而吴国和魏国则不同。孙权在人才规划时比刘备要开放和包容,他勇于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以才智衡量人,而且注重潜力的考察。如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这需要超凡的勇气。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才使得麾下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足可恃其与曹魏分庭抗礼,连曹操都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起兵时员工虽不足四千,但他以其雄才大略纵横乱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借壳上市,不断进行兼并、重组,逐渐做大做强起来,所以他对人才一直是求贤若渴的。曹操首次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规划理念,打破了门第、名望等传统要求的束缚,注重真才实用,不求全责备,把人无完人、用人所长的人才理念发挥到了极至。比如,在对待庞统的态度上,曹操就比刘备和孙权好得多。庞统是相貌丑陋之人,孙权见了毫不理会,刘备刚开始也因其形象不好而只是给他做了一名小小的县令。而曹操一见到庞统,就敬为上宾。因此,曹魏集团人才济济,猛将如云,其核心智囊团最多达到128人,远非蜀吴可比。
由此可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然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商业环境瞬息万变,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难度非常大,一旦预测出错,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所以,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中,一般尽量多采购或多生产一些,以降低原材料或货物短缺的风险。传统的人才管理亦是如此,先尽可能多地引进人才,即使人才过剩,也可以让他们先在替补席上坐着,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三国时期都采取这样的策略。
可是,这同样存在风险。一是人才市场上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才可供选择,比如蜀汉集团的选才范围就比较小,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应当适当降低用人标准,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反而将标准提高,所以才导致无人可用。此外,在选人时要注重对潜力的考察,招聘进来的人除了能够胜任现在的职位,还必须能应付公司成长所带来的新任务。二是人才过剩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而且刚刚接受过培训的人是最容易产生离职的念头的,他们急于找到能更好利用自己新学会的技能的机会。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可以借鉴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小批量、多频次购买原料的做法,将人才招募、开发和储备分批次进行,减少人力资源的单次投入,尽管可能因此增加招聘和培训的成本,但相比预测失误造成的损失,这一方法显然更加稳健。
人才吸收与储备
人才的吸引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渠道。外部引进的成本高、风险大;内部供应成本低、供应充足、员工忠诚度高、文化渗透力强,流失风险小。人才吸收是供应链的源头和基础,只有人才吸收得到保障,人才储备才能得到保障,人才供应的链条才不会断。
蜀国由于偏居西南谷地,大部分区域当时还未完全开发,文化也落后,与中原繁华和江东经济富饶之地相比,在人才市场环境上,处于劣势。因此,刘备时期蜀国在人才引进上主要通过外部招聘,以猎头挖角为主,如魏延、法正、李严、马超、姜维都是从敌营中“跳槽”过来的。诸葛亮主政时期,在外部招聘的同时注重内部选拔,推行“蜀人治蜀”的方针,以举贤任能为抓手,提拔了一些益州本土人才担任高层领导,如杨洪、何祗等。但是蜀汉集团在人才数量上仍然非常有限,经常在需要用人之时捉襟见肘。
“官二代”孙权承父兄伟业,雄驻江东,占据着江东和荆州这两个中国文化最为昌盛、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世族名门众多,人才辈出,基础条件最好,因此人才引进以内部选拔为主,他听取鲁肃的建议,建立了大学社,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东吴的几个著名的高管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从内部提拔上来的,使吴国后继人才源源不断,出现“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的人才新老接替局面。虽然东吴阵营的这些将帅之才,其个人能力与蜀汉相比稍有逊色,但是从数量上来说是占有优势的。
曹魏在人才引进既采取内部选拔,也采取社会招聘,还到竞争对手那里“挖角”。一来曹魏领土均是中原与汉家旧地,且幅员辽阔,本土人才层出不穷,取之不尽。二来曹魏即汉、汉即曹魏自有对人才的感召力、凝聚力。此外曹操的雄才大略也自是人才向往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得到人才,曹操甚至不择手段。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设计将其母亲押至许昌,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仿其手迹,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长坂坡赵云被曹兵围困时,曹操本可轻松取赵云性命,但由于爱惜其才,令部下不准放箭,只可活捉。为了得到关羽,曹操更是满足其一切需要,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美女、锦袍、赤兔马,封汉寿亭候,可谓费尽心机,虽然关羽最终还是回到刘备身边,但也帮他斩颜良、诛文丑,回报率还是挺高的。因此曹操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打造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阵容,把三国时期绝对多数的优质人才资源留在了曹操集团。最出色的智谋人物如荀彧、荀攸、郭嘉、司马懿等,武将如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夏侯霸、夏侯渊、张辽、徐晃、李典、于禁、乐进、许褚、典韦,都属三国时期的一流人才。
从以上分析看出,在选人渠道上,单一的招聘方式是比较有风险的,特别是当人才稀缺时更是如此。企业应当像曹魏集团那样,把人才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并在两者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而且从外部引进人才时,还可以借鉴供应链管理,即建立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以降低风险。
人才动态管理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老板手下能力水平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张辽,在吕布手下是败军之将,到了曹操手下却成为了无敌将军。还有赵云,在公孙瓒部下没什么建树,到了刘备手上成了三国中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黄忠在长沙太守韩玄手下不过是一个老兵,到了蜀汉集团同样成为蜀汉的“五虎上将”。姜维在天水不过一个小将,到了诸葛亮手下便成了一流的统军元帅,而到了刘禅手下却一筹莫展,不得不以屯田去政治避难。
这就告诉我们,提高人才开发投资回报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好人才,使人尽其才、人事相宜。如果员工在组织内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职位,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离开,而且能力最强的人离开的可能性最大。人才流失率过高,使企业的人才开发很容易收获不到果实。
刘备在使用人才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敢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人俱得,可见他的驭才之力非凡。他的法宝就是善于感情投资,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一生追随,关羽降曹后仍“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世间美谈;长坂坡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后,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让人感动不已。但是刘备统御人才,靠的是兄弟义气,集团内部有了这样一种关系,实际上是阻碍了后进,关、张、赵云之后,多是子承父业,难有新鲜血液,特别是益州出身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刘备也不注重人才的培养,每逢征战总是老将挂帅,很少提拔新人,以致蜀汉后期随着老一辈革命家的相继去世,人才青黄不接。
诸葛亮接班后,一直把团队建设作为管理的中心,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庞统、马超、姜维、蒋琬、杨洪等人都是他选拔或培养出来的。而且诸葛亮在接班人问题上提前下手,注意长期考察与培养相结合,最终选择了降将姜维,这需要超凡的眼光和胆识。但是诸葛亮的不足在于,他大权独揽,事必躬亲,不懂得分权管理的要诀,用人过分强调“明星”,结果不仅自己过分操劳,而且使没有背景的人才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在后来的北伐中,武将都是当年追随刘备的老人和他们的后代,唯一的新鲜血液姜维和夏侯霸都是来自于曹魏,可见蜀汉在人才管理上的失误导致恶性循环。像马谡,刘备临死前一再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仅不在日常中对马谡加以斧凿,反而委以驻守街亭的重任,最终导致街亭失守。
孙权在用人上有几个特点。一是用其长而避其短,并放手让他们在实战中发挥自己的才干。如他认为鲁肃有“二长一短”,而“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于是便提拔重用。而这帮娃娃统帅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和重托,周瑜三万劲卒破曹军十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州,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捍卫了东吴集团的利益。二是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吕蒙勇猛果敢但学识不足,孙权就引导他勤奋读书,使得吕蒙长进很快,“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千古流传。三是不认亲疏,不计私仇,化敌为友,使内部精诚团结。最为称道的是他不计前嫌,使甘宁和凌统从有不共戴天杀父之仇变为朋友。四是对人才的关怀备至。部下患病时,孙权经常亲自送医送药乃至亲自看护,致使将士感激不尽,后皆纷纷以死相报。
但是孙权的不足是,在晚年时滥杀无辜,对人才进行迫害,导致江表诸将后继无人。而且孙权对高干子弟也毫不手软,像周瑜之子周胤、甘宁之子甘瑰、潘浚之子潘平、蒋钦之子蒋休、凌统之子凌烈、顾邵二子顾谭及顾承等,均因犯罪而徙放或免职。曹操在用人上坚持文者用其智、武者任其勇的观念,最大限度地用人所长,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让人才在建功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曹操自己虽然机谋出众,但并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对待军国大事总能汲取众长,集思广益,择善而从。建安十一年曹操曾发出一道《求言令》,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对于下属提出的想法,只要觉得可行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让其放开手脚干。而每当打了胜仗后,对于积极建言献策的员工都会给予重奖。当这个想法没有结果时,他也不会怪罪他们而是自己承担责任。此外,曹操还善于凝聚团队。远征汉中时,有三位“素皆不睦”的将军张辽、李典、乐进,曹操巧用三人性格的差异,甚至有意利用他们的不和,促成了他们精诚团结,发挥最大的组合效应。于是三人齐心协力,把吴军打得七零八乱,一战令“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有人曾批评曹操生性多疑,残忍刚烈,忌妒别人的才华,如他猜忌荀彧、杨修等人,让人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怖氛围,但这只是个例,实际上曹操用人宽容大度,不计前嫌。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又反叛,并将其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杀死,但当其再次投降时,曹操不但不计前嫌,反而给他加官封爵。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营发现很多之前曹营里的将领与袁绍私通的书信,当时很多人建议把这些人斩首,而曹操却一把火烧了这些书信,一概不再追究。曹操的豁达大度稳定了军心,防止了人才的流失,更赢得了将士的忠心和天下人的响应,冀州就有很多郡都举城前来投诚。
第四篇:从水浒传中解析婚外情
从水浒传中解析婚外情
(一)宋江-阎婆惜-张文远
背景:宋江路遇阎婆惜丧亲,便施舍几两纹银为之发丧。阎婆见状便想为日后生计做打算,将婆惜许配给宋江做妾。初,宋江不从,后因可怜婆惜,又因阎婆反复说劝,无奈之下应了这门亲事。婚后,宋江极少登门,阎婆惜独自在家。而宋江的学生张文远久慕婆惜,便常去与婆惜饮酒,谈天,唱曲,最后日久生情„„
原因分析:
(1)宋江年过而立之年,而婆惜年芳二八
(2)宋江以可怜的成分占多,感情似乎没有,且并非出于自愿
(3)宋江显得“木”了些,而张文远却懂得讨婆惜欢心
(二)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
背景:潘金莲出身贫贱,在富家做丫鬟,因长相出众,被富豪相中。此事被富豪原配得知。原配立志要赶金莲出府,并为之找一个最丑的夫家。因此,如花似玉的金莲就嫁给了炊饼武大。一日,西门庆被金莲的插竿打到,便魂不守舍。西门庆买通王婆,王婆用计给二人创造机会,因此才有了后来多次的苟且,老实的武大也由此引来了杀身之祸。原因分析:
(1)武大与金莲的婚姻并非出于自愿
(2)武大的长相不敢恭维,出身也似乎贫寒些
(3)西门庆的有钱有势,死皮赖脸,王婆的阴险狡诈,贪财多事
(三)杨雄-潘巧云-裴如海
背景:潘巧云原为一寡妇,后嫁与杨雄。有几日,恰遇前夫祭日,巧云便请僧人为前夫超度。巧云与裴如海(和尚)早日相识,裴如海便主持了这场祭祀典礼。杨雄是官府的官人,经常出差,且夜班甚多,无暇顾及家里。在祭祀期间裴如海便与巧云发生了奸情。
原因分析:
(1)杨雄在家时间不多,使得巧云独自在家烦闷
(2)和尚不守清规,见缝插针
(3)病关索杨雄也许真的是“病关索”(巧云后来言道:与你多年,还不如
与师兄那几日快活。)
(四)卢俊义-贾氏-李固
背景:卢俊仪是河北地区的大员外,与贾氏结婚五年有余,李固则是卢家的管家。梁山想请卢员外入伙,便引出“吴用提反诗,卢员外入狱”的惨剧。而举报人是李固,员外入狱后,李固便想方设法置员外于死地,霸占员外家财及贾氏。贾氏也是弱女子,见此状,无奈也与管家有了苟且。
(1)员外落魄,贾氏无有依靠,前所未料
(2)李固的贪心,霸占卢的家财,哄骗贾氏
(五)宋徽宗-李师师-燕青
背景:李师师是一名歌妓,似乎是被宋徽宗包养了。燕清则是为招安之事与李见面洽谈,走事却偷了李的萧。两人二次见面是燕清出征前的辞别,二人饮酒谈心,琴萧合奏,很是投机。第三次见面则是在征方腊后,二人情投意合,私奔去了。
(1)皇帝三宫六院,无时间陪李师师
(2)燕清风流倜傥,不像徽宗那样昏庸无能
(3)燕李二人,郎才女貌,志趣相投
总结:
当今社会不存在强迫婚姻,都是自由恋爱,相爱了才结婚。不过男同胞们也不要过于自信,也要吸取以上的教训,不断的自我完善。在此,我为已婚男人总结一下要注意的:
(1)做丈夫要多体贴老婆,培养共同语言,爱好,多抽出时间来陪。不要总以
为有了事业就什么都有了。
(2)做男人不要太“木”,要懂得幽默,所谓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坏,其实
指的是幽默,风趣。
(3)找老婆要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过于攀高,可能会摔的狠些。
(4)“病关索”也要注意啊,男同志们自己去解决好了,我也不多说了。(5)给女人安全感,不要让她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漂流在海上的纸船
(6)不要像徽宗似的,三宫六院。人家皇帝钱多,时间多,所以多些女人也无
所谓。不过绿帽子多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男人总是盯着美女,老婆漂亮,难免被别人盯上。在此,我恭喜那些娶到丑女的男人们。
歪批施耐庵:
一切的艺术,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源自“荷尔蒙”。我写的东西也是源自这个。《水浒传》可能也是源自这个东西。这部书是写宋代农民起义的,中间却穿插了几个婚外情的情节,而且文笔细腻,风格各异,结局也不同。
他在书中曾描述过武松打虎、李逵杀虎的过程。文字中对老虎的动作神态描写相当的细致,这是对老虎多次的观察才写出来的。
反过来再说混外情,作者写的如此细腻,难道是观察所得?一件两件可以观察或道听途说,甚至想象。但是在一部书中曾经出现五次,而且件件文笔细腻,风格各异„„
再推断一下,小说的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姓名也是想象出来的,很多里面的人物也用复姓,重复的姓氏也不多见(有亲缘关系的除外,如宋江&送青,孙立&孙新„„)。在水浒这本书里,两个婚外情的女主人公,姓氏却巧合的相同,都姓潘。
在次,我大胆的推断了一下,作者可能有过婚外情的经历,而让作者伤心的那个女人,应该是“潘氏”
第五篇:从任长霞先进事迹的宣传看榜样教育的力量
从任长霞先进事迹的宣传看榜样教育的力量
2012300160016 12级思政杨郑伟
众所周知,自2004年以来,国家和社会对任长霞事迹的集中宣传持续了很长时间,后续的实践跟进也是数不胜数。从中我们认识到榜样要具有可认同性、可亲近性、易学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对榜样的宣传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表层,要挖掘榜样的精神实质,从而使榜样的教育有助于全社会道德自律水平的提高。榜样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榜样教育是一个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缩影。通过对任长霞事迹宣传历史前前后后的回顾,可以窥见榜样教育的伟大力量。
任长霞,1964年2月8日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1983年10月从河南省人民警察学
校毕业后分配到郑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工作,1994年8月-1996年4月,任郑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预审科副科长。1996年4月-1996年10月,任郑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法制室主任。1996年10月-1998年11月,任郑州市公安局法制室副主任。1998年11月-2001年4月,任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支队长。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10月任郑州市公安局法制室副主任,1998年11月任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支队长;2001年4月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2004年4月14日20时40分,在侦破“1·30”案件从郑州返登封途中,突遇车祸,经医院全力抢救,因伤势过重,2004年4月15日零时40分殉职,年仅40岁。任长霞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20多项荣誉称号,以自己的毕生心血忠实地履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授予她“感动中国”奖。2004年6月,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任长霞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在全社会产生巨大反响。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罗干,以及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任长霞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对学习宣传任长霞先进事迹提出明确要求。中宣部、公安部、全国妇联的多位领导对任长霞事迹宣传高度重视、具体部署,组织了规格数量庞大的专访记者团。中宣部领导对专访记者团成员提出了“以英模精神采访英模,在采访英模中学习英模”的要求。最终在详实的事迹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新时代先进的传播设备,在社会上又一次掀起了向任长霞同志学习的热潮。任长霞同志的光辉事迹之所以在社会上取得如此大的反响,与其本人优良的作风和后续宣传中准确的榜样定位、榜样刻画是分不开的。任长霞个人优良的作风自然不必赘述。我们主要集中在后续宣传上的成功。
宣传中对任长霞准确的榜样定位:
———任长霞是忠诚的共产党人。她最显著的特征是亲民、爱民、敬民、为民。她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百姓冷暖安危挂在心间。她所有的言行都集中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集中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集中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是广大战线上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敬业奉献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她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大力宣传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也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
———任长霞是公安执法队伍正面形象的代表。公安机关是代表国家执法的主体之一,它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可以说没有哪一个行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比公安机关更紧密、更广泛、更复杂,没有哪一个岗位比当警察更艰苦,也没有哪一个职业比当警察更有风险。尽管公安队伍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人民群众对执法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这支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可以信赖的,公安机关永远是是我们社会安宁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任长霞就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任长霞是一位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任长霞是一个情感丰富、形象丰满的女人,是一位平凡的英雄、一位伟大的凡人,譬如,尽管平常总着警服,但她也喜欢时髦服装和化妆品;外表刚强而内心细腻、富于同情心,见到老百姓的冤屈容易落泪;对待父母、丈夫、孩子总是处在忠孝难以两全、忠贤不可兼得的痛苦选择中。还原任长霞,就是她的定位。
宣传中对任长霞准确的榜样刻画:
可亲近性是榜样要不仅可望而且可及,使人有较强的亲近感。任长霞就是人民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她既不像古代圣贤那样,也不像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那样,而是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大地上一位平凡的人民警察。
易学性是说任长霞事迹所体现的精神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如先公后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属于高层次,先进分子、共产党员可以学而且应当学;宽以待人,爱岗敬业是老百姓人人都可以学的。
榜样的特点还在于形象性。榜样总是以直观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体现着某种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理想品德,富有感染性、激励性。任长霞的力量之所以是巨大的、无穷的,就在于任长霞和任长霞的事迹是具体、生动的,他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她已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先进的形象。
其次,对任长霞先进事迹的宣传研究并没有一成不变,新闻人在宣传中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挖掘榜样精神的内涵。那么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特点,应如何更好地把握任长霞先进事迹的内涵?任长霞先进事迹及其精神属于整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理想的统一,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是平凡人生与伟大人格的统一。它的这些本质特征,使她能够在人民心中常驻不衰,风范长存,能够被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所接受,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任长霞同志的人生哲学具有中国特色。她在人生责任上主张公而忘私、忧国忧民;在人生价值上崇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人生境界上,重义,视个人名利如浮云。这是一种内容丰富而又大众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其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许多本质特征与其精神是相通的,两者不仅不相悖,而且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学习雷锋的公私观,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方向发展的需要;学习任长霞的理想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发扬崇高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需要。
榜样教育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自律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有待于道德自律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强,即人的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向任长霞同志学习的活动能够变成全社会的、经常性的道德促进活动,内化为每个个体的道德自律行为,就会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进而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