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间政治》重点章节的读书提纲
《国家间政治》重点章节的读书提纲!
第三章 政治权力
3.1什么是政治权力?
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
国际政治
概念:国际政治象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一旦他们力图通过国际政治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就必定参与追逐权力的斗争。)
结论:
1、并非一国对另一国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含有政治性质。
2、并非所有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同等程度地参与了国际政治。
国家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具有动态的特性。这种关系伴随着权力的盛衰而变化,权力是时而把一国推向权力斗争的前沿阵地,时而剥夺一国积极参加权力斗争的能力。这种关系也会在文化演进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文化演进会出事一国宁要诸如商业之类的其他追求而不要权力。国家或多或少地卷入权力斗争的趋向。
权力的本质:
摩根索:
权力:是指人支配他人的意志和行动的力量。
政治权力:指的是掌握政府权威的人之间以及他们与一般公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政治权力是权力行使者与权力行使对象之间的心理关系。前者通过影响后者的意志而对其某些行动有支配力量。这种影响源于三个方面:A、对利益的期待 B、对损失的恐惧 C、对领袖或机构的敬仰和热爱。行使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命令、威胁、权威或超凡魅力,或综合运用上述因素行使权力。
四种区分:A、权力与影响(例:总统与国务卿之间的关系)B、权力与武力(例:)C、可运用的与不可运用的权力(威胁与实际运用,核武器与常规武器)D、合法的与非法的权力(例:)
政治权力与武力(即实际使用暴力)相区分:警察行动、监狱、极刑或战争等暴力威胁形式都是政治的内在因素。当暴力演变成现实,这便意味着政治权力让位于军事力量或者伪军事力量。尤其是在国际政治中,作为威胁潜在威胁的武装力量,是一国获取政治权力的最重要的物质因素。假如暴力在战争中成为现实,政治权力便被军事实力取而代之。实际运用暴力意味着用两个人的身体接触代替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一个人在体力上强壮的足以支配另一个人的行动,而精神联系却是政治权力的本质所在。恰恰因为这个原因,一旦诉诸武力,政治关系中的精神因素便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区分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力。核时代的矛盾现象之一是,军事实力的增长不再必然有益于政治权力的增长。
虽然在这里武力威胁可被用作外交政策的理性工具,但是,实际动用武力则是非理性的,因为相互威胁下的武力不再是用于实现影响对方意志的政治目的,而是用于实现毁灭对方,因而也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的非理性目的。
合法权利:(即其行使得到道德或法律认可的权力)
非法权力:赤裸裸的权力
合法权利比等量的非法权力更能影响权力对象的意志。通过自卫或以联合国的名义,就比通
过“侵略”或违犯国际法,能够更为成功地行使权力。政治意识形态是为这样一个目标服务的,即为外交政策披上合法的外衣。
讨论、补充:
[他对国家权力进行研究,是以对人性的探究为始点的。他认为,国家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而人本性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因此,国家作为个人的集合体,对权力的追求也就不可避免。以此为基点,用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为切入角以研究纷纭复杂的国际关系,便成为摩根索国际政治研究的一贯方法。
第一,摩根索在强调权力的时候,对精神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相当重视:
1、他坚决反对把强调权力政治看成是强调武力,把权力政治看成是强权政治。他说,“有一种倾向,试图将政治权力贬低为武力的实际运用,或至少将它等同于成功的武力威胁和诱迫,而忽略了魅力的作用。”①他提出国家追求权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威望的追求。在对权力政治下定义时,他重视的是权力行使者和权力对象之间的心理关系。他认为外交政策的目标,无论其内容是什么,都必须通过影响他国的意志来实现。
2、在对国家实力的论述中,他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应当是外交的质量,并且特别强调领袖人物超凡的魅力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在批判军国主义时,他特别提出仅仅靠军事力量很难实现对他国的征服,军国主义的征服只是在物体和肉体上的征服,并不能在精神上实现征服。
3、在限制国家权力,维持和平的方式上,尽管摩根索是研究均势的专家,但比较而言,他对通过外交方式实现和平更有信心。
政治理论的又一个明显特点,是在肯定权力在研究国际关系中作用的同时否定权力在解决国际问题中的作用。权力既是摩根索研究国际问题的切入点,也是维系其理论各个论题的纲领,他几乎用权力解释国际政治中的所有问题:现实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的核心问题就是权力问题,权力是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动因,国家的实力是权力的根源,均势是权力的平衡,道德和国际舆论及国际法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裁军和军备竞赛反映的是权力的竞争,集体安全的实现是权力和利益的协调„„。
但同时,他却并不认为用权力可以解决世界和平和安全问题,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国家对权力的追求,才导致了世界和平不能实现:他同意国家主权是影响国际和谐的一个主要因素的观点,他认为国际法和国际舆论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之所以相当有限,也应归因于权力„„。因此,在研究摩根索理论特点的时候,如果仅仅强调他重视权力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作用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对权力否定的一面,对他的权力政治理论的理解就不够全面。]
政策:
威望政策:国际政治中的独立因素。
所谓甲渴望火拥有对已的政治权力,是指甲渴望做到或已经做到通过影响乙的意志来控制乙的某些行为。
任何形式的军备,其政治目的都在于,通过使各国意识到使用武力对自己过于危险,从而阻止诉诸武力。换言之,军备的政治目的是,诱迫潜在的敌国放弃使用武力,从而减少实际使用武力的必要性。战争本身的政治目的也不仅仅是攻城略地、歼灭敌军,而是使战败国屈从于战胜国的意志。(是为了服务于政治目的)
经济政策:
A、经济自身要求所奉行的经济政策
B、作为政治政策工具的经济政策:在政治政策中,经济目标只不过是达到控制他国政策的手段。
评价标准:
1、一项处于自身要求而采取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领土政策或军事政策,只能用各自自身的标准来评价。有关政策的制定只能从各个领域的内在因素来考虑。
2、然而,如果是这样政策旨在增强异国相对于他国的权力,那么我们在作出判断时,就必须
考虑这些政策及其目标对国家政治权力所作出的贡献。
决定政策的因素并不时纯粹的经济和财政考虑,而是要比较所涉及的政治*会和政治风险。即是说,要考虑这些政策对国家权力可能造成的影响。
3.2 对政治权力的贬抑
象在所有政治中一样,权力欲也是国际政治中的显要因素,因此,国际政治必然是权力政治。无可否认的是,在整个历史时代中,不管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如何,国家总是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彼此相遇。
国际政治的本质与国内政治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这两种政治斗争都是争夺权力的斗争,他们的不同仅仅在于这种斗争在国内范围和在国际范围赖以进行的条件不同。
支配倾向是全人类联系交往中的一个基本因素。
国家——尤其是民主国家——的全部政治生活,从地方政治到全国政治,都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权力斗争。定期选举、议会表决、法庭诉讼、行政决策和措施执行——人们在所有这些活动中都试图维持和建立他们自己对他人的权力。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作出决议的过程要受到由“压力集团”施加的压力和反压力的牵制,那些“压力集团”总是试图捍卫或者扩大他们自己的权力地位。
3.3 贬抑政治权力的两个根源
权力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之所以遭到贬抑出自于两个根源:
1、一个是关于国际关系的哲学,这种哲学支配了19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并仍然在何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对国际事务的思考。
2、特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决定了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3.4 关于和平的科学:当代乌托邦主义
关于和平的科学:以理性计算的准确性来代替政治行动的不确定性和冒险性。(简单化)对于一个非理性主义的头脑来说,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之所以看起来如此困难就在于所涉及的原因的多样性,这些原因的根子埋藏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
自由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努力方向:将所有的这些多重的、复杂的因素归结为一个单一的原因——一个能够将所有这些多重的、复杂的因素归结为一个单一的原因——一个能够形成理性公式的原因,那么,找到战争问题的解决方法似乎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单轨思维方式
由于“单一原因”是从大量实际原因中任意抽象出来的,所以,一种抽象也即一个“单一原因”就和另一个“单一原因”一样正确。此外,由于寻找单一原因的行动源于一种为人类生活的改善作出某种贡献的模糊愿望,而不是源于以一种确定方式去干预与中确定的政治事态的坚定决心,所以实际上,有关世界弊病的任何一般性的解释和消除这些弊病的任何一般性的计划,都会满足相应的心理需要。
国际关系的“科学的”时代导致了一想象中的科学标准代替真正的政治估价的情形。权力无论怎样受限制和保留、它都是国际政治承认为最高价值的价值。所以,国际政治决策所必须经受的考验,涉及到这些决策影响权力分配的程度。
第四章 寻求权力的斗争:现状政策
所有政治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之一。一项政治政策所寻求的,或者是保持权力,或者是增加权力,或者是显示权力。
对这三种类型的政治模式,由三种类型的国际政策与之对应。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趋于保持权力而不是朝着利己的方向改变权力分配,则该国奉行的就是现状政策;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目的在于通过反转现存的权力关系获得比它实际拥有的权力更多的权力——换言之,其外交政策寻求的是在权力地位上的有利变化,那该国奉行的就是帝国主义政策;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寻求的是维护或增加权力而显示它所拥有的权力,则该国奉行的就是威望正政策。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概述式暂时性的,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现状:这一概念源于战前状况这个外交术语,意指和平条约中常见的一种条款,这种条款规定敌军撤出占领区,将该领土归还给战前的主权者。
现状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持历史上某一特定时刻存在的权力分配。
特别应予指出的是,同盟条约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维持现状的作用。
现状政策是以维持某一特定历史时刻存在的权力分配为目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现状政策必然反对任何变化,它并不反对变化本身,而只是反对任何会导致两个或更多国家间权力关系发生逆转的变化。
第二篇:国家间政治——读书报告
《国家间政治》读书报告
—— 浅析现实主义六原则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一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几乎在每一门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的课程中,都会提及和引用该书中的观点和例证,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作者汉斯·摩根索,这位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大师,以权力界定利益为核心,以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的互动方式为基本点,系统的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六原则及现实主义理论的整体体系。
第一部分:本书的整体框架
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结构框架十分清晰。作者运用了严格分析法:以权力为最根本的自变量来解释国家间的关系,从国家间的权力斗争关系来解释寻求实现和平的途径。按照摩根索的思路,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实力不均等,使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权力膨胀,必然产生该国的扩张野心,这就是所谓“国际政治铁的规律”。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国家间的权力斗争比较容易发展为战争。而战争的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为了使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至于发展为战争,就需要实现一种普遍的和平。摩根索指出,这种和平的实现需要通过两种方式:一,通过均势、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国际法等方面限制国家权力来实现和平;二,通过改造国际环境来实现和平,作者提出了三种措施,即通过裁军、集体安全、建立国际政府等限制性措施,通过向世界政府、世界共同体转变的措施,通过外交的调解的措施,最终实现并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状态。以上就是我初读该书时的整体框架的解读。
第二部分:读书心得
下面就着重谈谈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虽然摩根索并非现实主义最早的提出者,但却是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最全面最系统的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一座学术高峰。他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被认为是《国家间政治》一书最核心的内容。这六原则是:
原则一:“现实主义认为,像社会主义的一般现象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1]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为了使社会不断完善,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诚如,摩根索所言,政治法则的根源是人性,这一原则是整个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摩根索认为,人性本恶,天生自私自利,而且这种利己的本性不能通过教育或人为的机制得到消除。存在于人自身的罪恶本性使得人类不可能建立一个有理智的、有道德的国际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自身的处境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得到安全,人们需要自保,而自保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实力。这种实力在人类的野蛮状态下是人的体力,在文明状态下则反映为人的权力。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人的政治关系就是权力斗争关系。由于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而且国家的本质同人的本质一样,因此国家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各国会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追求权力。正如摩根索所言:“国家间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2]
原则二:“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帮助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的道路的主要路标。它使得政治成为行动和知识的独立领域,并与其它领域(如经济学、伦理学、美学或宗教)区分开来。”[3]
这一原则中,摩根索强调了国际政治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区别。他指出,国际政治领域是一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的领域,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现实主义者从以权力界定利益概念出发进行思考,正如经济学家从以财富界定的利益概念的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律师从行动与法律规定的一致性出发进行思考、道德家从行动与道德原则的一致性出发进行思考一样。
原则三:“现实主义认为,以权力界定的利益这一关键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但是它并不赋予这个概念一个永久固定的含义。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环境的影响。”[4] 以权力界定利益,是现实主义最核心的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一成不变。摩根索指出,“权力就是指支配他人的意志力和行动的控制力。”[5]权力是政治的目的,利益是政治的实质。这一原则体现了现实主义相信,利益是判断和指导政治行为的标准。任何政治均受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支配。
原则四:“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它也清楚在道德要求和成功的政治行动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状态。”[6]
这一原则中,摩根索认为道德要求和政治行为是存在冲突的。正如摩根索所言,“普遍的道德原则在抽象的普遍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道德原则必须经过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的过滤。”[7] 政治现实主义认为,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如自由原则)来判断任何的政治行动,但如果不考虑表面上道德行为的政治后果,就谈不上政治道德。事实上,采取成功的政治行为本身就是基于国家生存的道德原则。
原则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德愿望等同于普天之下适用的道德法则。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可以把我们从道德上的极端和政治上的愚蠢中拯救出来。”[8]
这一原则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普遍的道德法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可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如果按照某一特定国的国家利益要求谈道德问题将会加剧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国家,包括我们自身的国家在内,都看做是追求它们各自以权力界定的利益的政治单位,用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则约束国家,我们就能够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国家,既尊重他国利益,又能保护和增进本国的利益。
原则六:“政治现实主义和其他学派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深刻的。无论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受到多大的误会和曲解,它对政治问题所抱怨的独特的思想态度和道德态度是毋庸置疑的。”[9]
这一原则体现了,政治现实主义者保持着政治领域上的独立性。摩根索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为了自身安全而追求权力、为本国国家利益追求权力,各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猜疑、甚至相互冲突。在国际领域中,权力决定了国际政治领域的特殊性,这就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自由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等的不同。
从现实主义的这六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摩根索这六原则的核心就是一个三环相扣的理论体系。首先是人性观。摩根索认为人性本恶,由于人天生具有权力欲望,因此国家与人一样,必须“对权力贪得无厌”。这一点决定了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是权力斗争。其次是利益观。国家利益用权力来定义。国家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必然引起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只能以权力较量的方式加以解决。最后是道德观,普世的道德观虽然存在,但并不适用与国家。国际道德可以作为用来限制国家权力的手段,但这只有在理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六原则的核心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国家间的关系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斗争关系。
但是,纵观国际社会的历史发展而言,国家间不都是斗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
就其人性观而言,人性本恶是摩根索的政治哲学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整个的人生经历有关。但是把人性定义为天生即恶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人性的本源问题是哲学范畴内争议比较大的议题。人性不仅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放大在国际政治中的国家间就是既相互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的一面。另外,把国家间的关系放到人性本源中去寻找,其科学性就有待考证。因此,认为国家间是权力斗争关系,就具有一定片面性。
就其利益观而言,利益是政治的本质,权力是政治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利益的手段。摩根索用权力定义利益只体现了利益冲突的方面,而国家利益是多维的,不能仅仅按照权力界定。在当代世界,国家利益不仅仅是权力争斗的零和博弈,还面临着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全球性问题,包括核战争的危险、全球环境恶化等。对于这些问题,国家间要想实现其利益必须相互合作,寻求一种非零和式的解决办法。
就其道德观而言,摩根索批判了理想主义对道德地位的推崇,否定了理想主义单纯的用道德和规范来处理国家间关系。政治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关系是权力斗争关系,用道德来处理这种斗争关系是愚蠢的。但是摩根索对道德的表述又是模糊不清,令人费解的。一方面,他提出了世界上存在的普遍道德原则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应用到国家政治行为中去,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国际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道德原则各国必须遵守。那么到底普遍的道德原则是否能影响国家的政治行为呢?这一点,摩根索的表达是含糊不清的。
以上就是我对现实主义六原则的一些看法。虽然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国际政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流派,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的提出已经成为一种范式,为后人研究国际政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与视野。
第三篇: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汉斯 ·摩根索的 《国家间政治》和其他现实主义理论家的著述,构成了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主要内容,而且使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而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国家间政治》一书在国际关系课程中持续得到使用的事实足以证明自身的不朽价值,曾有人指出,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研修不外是摩根索和信服其见解的人与转而求助于其他学派的人之间的一场对话。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阅读本书,自然是我们了解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
一、《国家间政治》概述
《国家间政治》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本书揭示了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利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二、读书心得
1.理解“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状态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立论前提,也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始终处于无政府环境,因此,各国之上不存在拥有权威和权力去确定法律和解决争端的机构。在这种状态下,各国可以做出承诺,缔结条约,但没有任何最高权力保证遵从和惩罚背离”。现实主义者从悲观主义的人性观出发,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争夺权力的斗争。在这样的推论下,无政府便构成了“战争状态”,安全考虑成为国家政策中至高无上的。或者说,无政府环境中的共存要求自助。但是由于一国的所作所为部分地取决于别国的所作所为,从这个意义来说,国家行为是互动的。(1)例如每个国家都经受的“安全两难”,会导致军备竞赛的发生。而解决无政府状态和安全两难的唯一途径就是均势。
就其根源而言, 无政府状态源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自然状态学说。国内权威机制的存在是克服人与人之间无秩序状态的主要原因,而在主权国家之上不存在着超级权威机构 ,因此国家之间是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这种状态决定各个国家自行其是。(2)
我们在开始了解无政府状态时最容易把它等同于绝对的混乱和无序,但稍加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我们就不难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断深入的全球化更是推动了无政府状态有序化的进程。国家间不断加深的相互依赖使得各国越来越青睐于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英国国际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尔就提出了所谓“无政府社会”的概念。(3)对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后果的不同理解则成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分歧。与现实主义者的“自助”思想不同,新自由主义者
认为通过国际制度可以消除或者至少是减轻无政府状态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他们对合作的前景持有更加乐观的态度”。
2.对“利益”概念的思考
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诸原则把权力界定为人对人的控制。(4)他的六原则可以概括地解读为:
一、政治有如总的社会,由根治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而人性不变;因此,有可能形成一种反映这些客观法则的理性理论。
二、政治现实主义的主要路标是依据权势界定的利益概念,它将理性条理注入政治考察对象,从而使得对政治的理论性理解成为可能。政治现实主义强调理性的、客观的和不受情感左右的东西。
三、现实主义设定,依据权势设定的利益是各个普遍成立的客观范畴,但它并不具有一种恒定不变的含义。权势即是人对人的控制。
四、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它也明白道德命令与成功的政治行为的要求之间的紧张。
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将一个特殊国家的道德意愿等同于支配世界的道德法则。正是按照权势界定的利益概念,使得我们避免道德上的过错和政治上的愚蠢。
六、政治现实主义者坚持政治领域的独立性。
六原则中以“权力———利益 ”为两个向度,把权力视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 ”。他没有明确给出国家利益的概念,但他认为“把权力界定为利益的概念是客观的、有效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他的理论框架下,权力是自变量,利益是因变量。同时摩根索认为国家利益胜过了国际的行动目标,(5)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在传统的现实主义视角下是否被短视地定义了。国际中的长期合作有如多次博弈,一国的信誉常常会成为影响其他行为者决定是否继续与之建立合作的标准。从这个层面上思考“如何精准地定义利益,以及国际制度如何影响国家对自我利益的界定”((6)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问题。以权力界定利益过分简化了利益的组成,除去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安全因素,其他国家偏好(如经济、政治的、文化的)的真实表达与实现也必须被界定在国家利益这个概念的内涵之内。甚至有学者认为,国家需求所认定的一切东西,都包括在国家利益的范畴之内。
3.对“权力”概念的认识
“权力”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概念之一,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正如罗伯特·吉尔平所说,“有关权力的定义如此之多,这是令政治学家们感到尴尬的事情。”(7)综合能够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我借用一些资料中的观点,把权力描述为:第一,权力是一种能够影响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能力;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权力可以等同于实力;第三,权力既是目标又是手段;第四,权利具有普遍性和永存性。(8)
摩根索认为人类具有某种“权力意志”,这在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中尤为明:“政治是争夺统治人的权力之斗争,无论其最终目的如何,权力是其直接目标,获得、维护和宣示权力的模式决定了政治行为的技巧。” 因此,国际政治被现实主义者首先描述为“权力政治”:它是国家间对立、冲突和战争的舞台。
(9)
摩根索宣称外交政策的终极目的可能源自法律与道德原则。他并非认为理想主义观念对决定目标无足轻重,而是认为权力是外交的必要手段,所谓“即时的目标就是权力”(10),因此,在外交政策的分析中可以将理想因素忽略不计。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这种论调的缺陷在于,权力的形态绝非是单一的,对“权力的追求”也形态各异,其特点部分取决于行为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取决于施加影响时的具体情境。(11)
4.其他问题
在有关国际法的章节中,摩根索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社会是否做出努力采取执行国际法的行动,以及这种努力能否奏效,主要并不是基于法律考虑,也不取决于法律执行机构的公正行动。这种努力及其效果取决于政治考虑,以及在特
(12)定条件下权力分配的实际情况。”P328
而具体到主权问题时摩根索更是直言“主权不是在国际法面前权利和义务的平等。重大的不平等可以与主权并行不悖。”(13)P347这一观点被基欧汉等人广泛地接受,被用来说明在没有中央权威的情况下谈判的功效问题,有时它也被专门用于国际关系研究中。“事实上主权原则确立的责任规则,就是将外部性的负担加于收到他们伤害的那些人身上的。”(14)因为在与确定主权类似的科斯定理的假设下,即使责任规则有利于外部性的制造者而不是受害者,也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
(1)《国际政治常在概念和当代问题》(美)罗伯特·J·阿特,罗伯特·杰维斯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摩根索现实主义 “六原则 ”的再诠释》,王刚,CNKI
(3)无政府状态与复合相互依赖,聂军,CNKI
(4)《国际政治常在概念和当代问题》(美)罗伯特·J·阿特,罗伯特·杰维斯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七版p508
(6)《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100
(7)《美国的实力和跨国公司》(美)罗伯特·吉尔平北京大学出版社p24
(8)《论国际政治中权力与合作的关系》 薛亚梅,赵长峰 CNKI
(9)《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一种经久不衰的主流范式》 洪邮生 CNKI
(10)《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七版 p25
(11)《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p84-85
(12)《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七版 p328
(13)《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七版 p347
(14)《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88
第四篇:国家间政治读后感
权力及其限制
读“国家间政治”有感
斯坦利·霍夫曼写道:“如果我们的学科有奠基之父的话,他就是摩根索。”1确实摩根索对于国际关系学,犹如牛顿对于经典物理学。他们都属于学科开创式的人物,他的著作《国家间政治》也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权力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变量,就犹如物理学里的力。我想通过《国家间政治》来谈摩根索对权力及其限制的理解。
一、政治权力的内涵
第三章摩根索开篇就谈什么是政治权力,并直接给出了答案:“政治权力是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并强调国际政治就是追逐权力的斗争,一旦人们试图通过国际政治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就必定参与角逐权力的斗争。”2随后给出了权力的本质:“当我们谈到权力时,我们指的是人对其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控制。所谓政治权力我们指的是公共权威持有者的相互控制关系以及他们与一般公众之间的控制关系。”3他强调政治权力是一种心理关系,是权力主体通过影响权力客体的意志而对权力客体行动的支配力量。权力的来源有三方面:对利益的期待、对损失的恐惧、对领袖或制度的景仰和爱戴。权力是《国家间政治》的核心概念,为了消除误解,特意作了四种区别:
1、权力与影响力:权力具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客体的强制力;影响力只具备说服力,它的客体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以美国国务卿和总统为1 Stanley Hoffmann·Janus and Minerva-Essays in Theory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 ]·Westview Press,1987·
2汉斯。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第七版)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55页同上56页
例。
2、权力与武力:权力强调主体与客体间的心理联系,作为威胁的武装力量是权力的物质因素,但一旦成暴力,就变为军事力量。
3、可用的权力与不可用的权力:主要强调核时代,在核国家间,核武器成了一种不可用的权力。
4、权力有合法和非法之分:前者指的是其使用得到道义和法律的许可,后者则相反。
二、国家权力的构成要素
国家权力即是国家追求的目的,也是手段。在以国家权力鉴定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中,对于国家权力的认定是前提条件。
摩根索将国家权力的要素,分为:相对稳定的要素和不断变化的要素。地理:它显然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最稳定因素。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和地形地貌等方面。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因素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了。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它构成国家权力的另一相对稳定的因素。自然资源主要指的是粮食和原料。一个在粮食上自给自足或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对于粮食缺乏的国家具有巨大优势。原料也是如此。
工业能力:原料只不过是一种潜力,要转化为国家权力就需要有一定的工业能力来配合。现代战争已使重工业的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权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可避免的是,先进的工业国必然是强国;工业的发展必然使一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战备:地理、自然资源和工业能力对于国家权力的重要性是通过备战获得的。备战状况取决于技术、领导以及武装部队的数量和质量。人口:主要是分布和趋势,一般而言人口规模与国家权力成正比。
民族性格:民族性格与国家士气一样难以捉摸,但它们对一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有着长期影响,而且经常是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民族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使一国区别于另一国,而且使一国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原能力。因此,对民族性不作准确估计将会导致判断失误和政策失误。
民族士气:它指的是一国在战争或和平年代支持其政府外交政策的决心程度。但国民士气是不稳定的,它有起伏变化,有时濒临崩溃。因此不能依据民族性推断出在某一紧急状况下一国的士气。一般来讲,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会有更多机会衰得公众对其目标和政策的支持。
外交的素质:其他要素是合成国家权力的原料,而外交质量将这些不同因素结合为一个整体,给它们指明方向,赋予它们以意义。因此,人们可以认为,外交是国家权力的头脑而国家士气则是其灵魂。
政府的素质:好的政府必须做到:要使人力、物力资源与政策谐调一致;要在资源之间进行平衡;获得公众对其外交政策的支持。
三、权力斗争的类型
摩根索认为全部政治,无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都揭示出三种基本的模式:保持权力、增加权力,显示权力。与之对应的是三种国际政策:现状政策、帝国主义政策、威望政策。
现状政策:是保持权力,不改变对自己有利的权力分配。
帝国主义政策:是企图通过改变现状,使力量分配对自己有利,获得比实际上更多的权力。它的三大诱因:战争的胜利、战争的失败及虚弱。他的三个目标是:世界帝国、大陆帝国及地区优势。他的方法主要是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
威望政策:是获得威望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威望本身,就是作为维持现状政策或帝国主义政策的手段和工具。
四、国家权力的限制
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权力政治是否像霍布斯形容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摩根索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权力斗争有均势、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国际法的限制。
权力均衡
权力均衡的含义:寻求某种态势的政策;实际存在着的态势;近乎均等的权力分配;任何类型的权力分配。摩根索强调国际权力均衡是一项社会普遍原理的特定表现,是国际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国际权力均衡的不稳定,不是该原理出了问题,而是无法摆脱国际社会特定的环境。权力均衡的不足原因是:权力均衡的不确定性,不现实性,功能的不足。
国际道德、世界舆论和国际法
靡根索认为人类从来就试图控制权力。他写道:“从《圣经》到现代民主国家的伦理学和宪政安排,这些规范体系的主要功能一直是要将权力欲控制在社会能够容忍的范围内。”4 在所有具有较高文明的社会里有三种行为规范或规则在起作用,那就是道德、习俗和法律。然而在国际社会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另一种景象。摩根素认为过高估计或过低估计国际道德对国际社会的影响都是错误的。在他看来,国际道德并不是子虚乌有的东4 同上231页
西,但影响的作用有多大则不确定。近来国际道德呈现衰败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外交事务中民主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取代了贵族决策者和执行者;民族主义的行为准则代替了普遍的世界标准。就世界舆论而言,摩根索指出:“世界舆论显然应是跨国界的,至少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使不同国家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的舆论。但事实上一国对国际事务的舆论基本上是由国家控制的。国际法是一个客观存在。到19世纪,国际法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国际法没有国内立法那样有效,并未能有效地限制国际舞台上的权力之争。总的看来,它还是一个相当不成熟的法律,其原因在于它几乎全不是权威机构制定的法律,而这又是国际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五、总结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跨国间交流的增多,国际道德和国际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强,对权力制约的力度也在增强。国际民主化的发展,国际法的完善,国际法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规范国际行为体,维持国际秩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相互依赖的持续加强,全球化趋势进程的不可阻断,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得到加强,全球意识得到张扬,强权意识和行为越来越不得人心。虽然强权即公理的时代已经过去,国际社会也无法容忍赤裸裸的强权和武力征服。但权力无疑是政治领域的通行证,无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特别是隐藏在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背后的权力框架,这种制度性强权或结构性暴力,它更具合法性,也更难以更改。权力还是权力,只是给自己加了个精美的外壳。因而权力概念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理解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钥匙,也是理解世界政治的钥匙。
第五篇:高一政治复习重点提纲
高一政治复习重点提纲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注意】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商品与商品经济、货币及其职能、通货膨胀、价值规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意】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按劳分配、多种分配形式、共同富裕、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及其手段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注意】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企业、公司与股份公司、股票、国有大中型
企业与国民经济、企业经济效益、竞争与优胜劣汰、企业经营
者、厂长(经理)负责制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注意】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三大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及其意义、经济结构调整、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注意】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国民收入、积累与消费、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赤字、财政的作用、税收与税种、依法纳税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注意】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银行及其职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银行业务与作用、利率、储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债券及其种类、商业保险
高一上复习提纲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含义(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关系)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的根本原因。P6-P7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含义P8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物美价廉)。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商品。(重视产品质量)
5.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当时某个生产部门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几个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2)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3)(社会,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7.商品交换的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8.一般等价物定义P14,货币的定义P15。
9.“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开始和其它商品一样,也不是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才成为货币。金银具有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保存,便于携带)。
10.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是观念上的货币。(2)流通手段,(以货币作为媒介交换)是实实在在的货币。(3)贮藏手段,(货币是财富的代表)是实实在在的足值的货币。(4)支付手段,是现金。(5)世界货币,是黄金白银。
11.纸币含义P20。(货币和纸币: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故本身有价值;纸币是货币符号,没有价值。货币有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职能,纸币只有流通手段。)
12.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13.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14.正确对待货币: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反对拜金主义。
1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格相符。
16.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原因: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启示:树立市场意识。(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启示:树立科技意识。(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启示:树立竞争意识。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还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3.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是以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前提下,承包土地使用权,集体家庭结合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生活水平。
4.混合所有制,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
握在谁手里。如果是国家和集体控股,那么就是公有制性质,可以扩大公有资产的控制范围。
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式样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6.我国现阶段几种非公制经济成分:(1)个体经济,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家庭所有。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2)私营经济,生产资料私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3)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7.我国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保护。
8.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首先,其次,第三 P42-P44
9.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0.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11.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私营和外企经济),按资本要素(私营企业主利润,利息债券、股票收入),按土地要素(出租),按技术和信息要素,按管理要素。
1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客观必然性:首先,其次,最后,实践证明。P46
13.资源,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 P47
14.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价值规律调节,通过价格和供求)
15.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无形市场,买卖或交换的实现过程。市场经济的含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6.市场和市场经济:市场和商品交换同时产生,先于市场经济产生。只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的经济才是市场经济。
17.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方式,商品经济强调的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18.市场经济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9.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20.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21.国家的宏观调控P54 目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2.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是主要手段;法律手段(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是重要手段;行政手段(依靠行政措施),是辅助手段。三个手段各有所长,各个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23.我国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为主,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为辅,是对市场经济缺陷的弥补。
2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第一,第二,第三。P59-P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