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共5篇)

时间:2019-05-13 15:5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案例》。

第一篇:心理案例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咨询的案例报告

摘要:李某,女,16岁,高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在入学不久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导致情绪紧张,焦虑,睡眠差,学习效率下降,经过收集资料,排除了精神病和神经症的可能,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经同来访者及母亲协商,制定了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强化行为训练对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识方式,加强来访者的自信心,改善,紧张,焦虑情绪的预期目标,经过5次咨询,来访者的紧张,焦虑问题得到改善,同学关系融合,自信心增加,期末考试理想,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不合理信念合理情绪疗法

一、个人基本资料

1.李某,16岁,高一学生,独生女,某一中学生。

2.个人成长史:李某,身高1.55米,相貌较好,发育正常,父母在机关工作,家中经济富裕。此前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及严重的心理障碍,目前,身体健康,无精神遗传病史,从小学到初中,父母要求严格,母亲做事也力求完美,所以该求助者从小学习十分刻苦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顺利考取了重点高中。

3.精神状况,情绪低落,焦虑紧张,生理功能未见明显变化。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来访者主诉: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里的前三名,老师对我很照顾,同学很羡慕我,我一直是班里的学习委,由于课程的增多,自我感觉学习优势不如其他同学,知识面也不如其他同学广,在入学不久的一次考试中考了11名,不理想,再加上选班干部时老师只让我担任了数学课代表,自我感觉受到了冷落,近来情绪低落,睡眠差,焦虑,紧张.现在考试过去一个多月了,但一回想起来上次的考试就紧张,担心以后考不好,越想越紧张,我想如果不紧张,静下心来做题,也许能考好,所以要求妈妈陪来咨询,希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应

咨询师的观察和了解的情况

(1)来访者有母亲陪同前来咨询,情绪有点低落,精神疲惫,但很有礼貌,说话声音清晰,言语表达流畅,有礼貌,无幻觉,妄想,无知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显的求助要求。

(2)母亲平时对孩子要求严格,做事力求完美,对求助者期望很高,要求必须考前三名,老师对自己也要求很严格,所以来访者因为一旦考不好,就觉得对不起老师和家长。

(3)平时上课集中注意力学习下降,但能理解所学的知识。参加班里的集体活动较少。

(4)母亲反应平时能按时完成作业,从小性格内向,要强,爱学习,做事认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

四、评估与诊断

1.诊断

(1)求助者目前身体健康,无精神遗传病史,经医院检查无器质性疾病。

(2)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一致,知情协调一致,人格特征稳定,主动寻求帮助,有自知力,心理痛苦来自学习刺激,无逻辑思维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可排除精神病。

(3)对照症状学标准,求助者在高中入学不久的考试中没考好,表现焦虑,烦躁,睡眠障碍,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来访者反应不太强烈,内容尚未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来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只持续一个多月,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

2.鉴别诊断

(1)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刺激事件强烈,且内容泛化,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超过2个月,该来访者心理问题并不严重,对社会功能功能也没有严重损失,持续时间短,只有一个多月,因此可排除严重的心理问题。

(2)与神经症鉴别,根据许又新教授诊断神经症的标准,该来方者的心理冲突属于常形,根据许又新教授评定神经症的具体三个标准来讲,第一,来访者病程较短,只有一个月,平一分,第二,精神痛苦的程度来讲,来访者可以自我摆脱痛苦,评一分,第三,社会功能

轻度受损,评1分,共3分,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的诊断。

五、原因分析

1.生物性原因:16岁,处于青春期女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

2.社会因素: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和老师,同学的呵护,形成了我是最棒,最可爱,完美的,别人不如我的错误认知,母亲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要求严格,觉得每次考试必须拿前三名,这给来访者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压力。

3.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2)错误观念,过于看重成绩,因为只有考前三名,否则就感觉糟糕至极,再父母身边长大,交际狭窄,导致性格内向,(3)上次没考好一直困扰自己。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及母亲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识方式,加强来访者的自信心,改善焦虑,紧张的情绪体验,改善学习方法,多参加集体活动,与更多的同学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七、咨询方法的制定

针对来访者的问题,与来访者协商制定了双方认可的咨询方案,确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以帮助她解决情绪和行为的问题

1.方法:采用埃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 代表个性对这一事件所持有的观念和信念,C 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这种理论旨在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征,改变来访者的非理论观念,以帮助其解决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

3.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来访者的责任、权利、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来访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匹配的来访者

(3)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义务

(1)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4.咨询时间:50分钟/次,每周一次,共五次。

5.咨询收费:50元/次

八、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时间2012年10月16日

任务: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后,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来访者使其不良的情况得到充分的宣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作业:让来访者记录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出现的想法和观念

第二次:咨询时间2012年10月23日

任务:确定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指定咨询目标和方案,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并根据ABC理论对来访者进行初步分析,诊断。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根据ABC理论对来访者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诱发事件A,进入高中后一些同学的社会面比自己广,竞选班干部不理想,只当了课代表,有的同学见她不爱说话,入学不久考试不理想。不合理信念B,认为自己应该永远是品德兼优的尖子学生,只有考好不能考坏,同学喜欢我,应该主动和我说话,应该当学习委员,不应该当课代表。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烦操焦虑,行为结果为,注意力下降,学习效率下降,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

作业:自己上高中的人际关系和遇到的一些困惑,都跟自己的想法有关。

第三次咨询:咨询时间2012年10月30日

任务:进一步寻找和明确来访者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根据来访者的作业问题,寻找和确认不合理信念并与其不不合理信念辩论,例如,我初中考前三名,高中应该也是。

作业:举一个不良的例子并进行合理的自我分析报告。

第四次:咨询时间2012年11月6日

任务:帮助来访者建立合理信念,调整不良人际关系,端正学习

态度,适应高中生活。

方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过程:检查来访者作业,发现其能列举自己不良情绪的成因和影响,有了进步,重建来访者的合理信念,像你喜欢别人那样去喜欢别人,让你当课代表是你的那门功课好,考试没考好是因为假期你没复习好,考试紧张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以前也有过,但不计较,考试如果越担心就会越考不好,不可能每次都考好,过分担心是一种错误信念,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强化训练等改变认识,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加自信,减轻焦虑,调整学习策略,减轻来访者的压力。

作业:要求来访者者尝试与同学主动交流,调查了解其他同学紧张情况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第五次:咨询时间2012年11月13日

任务: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

过程:引导来访者对咨询过程回顾和评估,使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本来自己学习成绩就不错,只不过刚到高中课程多,加上假期复习少,只要不太重视考试名次平时扎扎实实学好,考试自然就不会紧张,就会考好,同时帮助来访者重新回顾理性观念,使来访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遇到的其他问题上。

九、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自我评估:心情比以前轻松很多,不在感到不安,开始与同学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兴趣增加。

2.心理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达到预期目的,来访者错误认知得到改变,情绪平静,身体健康,与同学关系良好,期末考试理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

第二篇:心理案例分析

心理案例分析

篇一:2013心理案例分析论文姜赟

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姜赟

摘要: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由于考试失利,而产生焦虑情绪。案例采用心理咨询初诊接待程序,充分了解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和个人成长史,详细了解问题发生发展过程和求助原因,结合临床观察,对求助者心理状态进行认真分析诊断,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基础上,采取合理情绪疗法来矫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都明显改善,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 考试焦虑 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

求助人:李琦,女性,汉族,17岁,高二学生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性格文静敏感,做事追求完美,个性要强。父母均为农民,对求助者要求较高。求助者高一学习成绩优秀,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器重。

1、求助者精神状态

求助者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但意识清醒,思维正常,言行一致,未发现幻觉、妄想及其他障碍。

2、求助者身体状态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和传染病史,否认有家族精神病史,近期体检无任何躯体异常症状。

3、社会功能

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上课容易分心,成绩下滑。

4、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测试结果:人际关系敏感2.1,抑郁2.3,焦虑2.8,测验结果显示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其余因子分在正常范围。(2)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度抑郁。(3)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8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三、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

升到高二后求助者感觉学习压力大,近两个月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失眠,无食欲,由于考试失利自信心受到打击。

2、个人陈述

从小学到高中,考试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我,父母对自己也很放心。可是到高二以后,期中考试却只考了班级第18名。老师和同学也没有以前对我那么好了,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至少应该考进前10名吧,没想到竟然这么糟糕!我觉得同学都在背后议论我,瞧不起我。我真失败透了,还特别对不起父母,让他们都失望透了,爸爸妈妈为我花了许多钱,要再考不好不知道怎么跟家里交代,我以后肯定没什么前途了。马上又要期末考了,我不想读书了,我现在一坐在教室心里就感觉很烦,上课总是走神,也无法专心学习,脑子很乱,吃不香睡不好。觉得学习越来越吃力,有时候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如别人,比她们笨。我觉得很难受,所以来找您帮帮我,尽快尽快摆脱目前的状态。”

四、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仪表整洁,举止得体,思路清晰,说话流利。有礼貌,求治心切,合作主动。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幻想。谈及与考试有关的话题时无精打采,紧张痛苦。

2、求助者同学诉述

李琦以前性格开朗,自从考试感觉没考好后,话明显少了,情绪低落,不怎么搭理人,偶尔和同学交流也会说害怕以后考试还是这样甚至更糟,对不起父母。

五、评估与诊断

1、诊断结果:

该求助者为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且主客观世界统一,无幻觉和妄想,个性也相对稳定,因此属于心理正常范围内的心理不健康。

(2)求助者是由于现实压力(考试没考好)而产生的内心冲突,并且具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3)求助者不良情绪持续两个月时间;

(4)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社会功能未严重受损,但效率下降;

(5)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内容尚未充分泛化,仅局限与考试有关的范围内;

(6)心理测量量表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结果。

3、鉴别诊断

(1)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且主客观世界统一,无幻觉和妄想,个性也相对稳定,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鉴别:求助者心理问题有明显现实色彩,情绪虽然有抑郁和焦虑,但基本局限在与考试相关的部分。父母方面压力很大,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3)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不太强烈的现实刺激即考试不理想引起的,持续时间短,仅一个多月,反应也仅局限在学校,没有明显泛化,对社会功能未造成严重影响,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与其他疾病鉴别:来访者无家庭遗传疾病,自幼身体健康,可排除躯体疾病

4、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 无明显生理原因;

(2)社会原因:求助者即将面临高考,对冲刺高考的学习生活不太适应;经历了考试失利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缺乏相应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指导。

(3)心理原因:性格敏感,做事追求完美,自尊心强;认为自己本身很优秀,一次考试不理想自己就没有希望了,对不起父母等。行

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不能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结果,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改善抑郁、焦虑、烦躁的情绪状态,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心理动力学认为:考试焦虑与近期考试的创伤性经历和个性缺陷有关。由于家庭教养的方式,导致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过分追求完美。对于考试失利的认知产生偏差,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常常绝对化,以偏概全或糟糕至极,即认为考试失败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加上父母对其要求较高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由此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如果不及时采用有效的方法加以治疗和矫正,发展下去,求助者将会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作“理性情绪疗法”。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

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在ABC 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八、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了解具体的咨询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和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咨询收费:校内咨询免费

九、咨询过程:

(一)咨询大致分为三阶段

(1)诊断阶段(2)咨询阶段(3)巩固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

篇二: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申请者姓名:

身份证号码: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例因未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引发的与焦虑有关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求助者为女性,安徽某大学学生,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失败而自我评价低,为前途担忧,无法安心学习,出现焦虑、失眠、多梦等症状,持续近一个月。求助者主动前来求助,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可以正确看待困难,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通过回访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王某,女性,22岁,大学本科,未婚,安徽某大学学生。身高1.61米,体重53公斤,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无精神疾病家族史。近期因研究生入学考试失败而心情烦闷,失眠,自己独自来诊室咨询。

目前精神状态:感知觉、记忆及思维未见异常,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紧张焦虑,人格相对稳定。

身体状态:失眠、多梦,躯体医学检查正常。

社会功能状况: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心理测验结果: SAS标准分为63分,SDS标准分为54分。结果提示该求助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但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焦虑,失眠,多梦近一个月。

个人陈述:“我一直属于学习好的,所以这次失败让我的心里难以接受。” “身边的同学很多都考顺利进入复试,有些同学平时学习成绩还没我好,所以在同学面前感觉抬不起头来。”“我害怕和同学们

交往,特别是听到他们讨论有关考研的事情心里就特别难受。”“我独处时,觉得压抑,焦虑,苦闷,也不想与家里人交流。”“一天的学习结束后感觉没有什么效率,到了晚上,独自想着今后的事情,无穷的烦恼不断涌现,为此情绪更加消沉,会因为小事对母亲发火,经常失眠”。

求助者从小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是父母的骄傲,家庭教育比较严格,从小到大的学习和生活一帆风顺。上了大学依然如此,在班级里还曾担任班干。在学校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活动,也多次得奖。每年因为成绩优异都拿过奖学金,是同学们心中的榜样。但是由于对自己要求严格,所以在每次考试前夕都会特别紧张,害怕自己成绩不如别人。据求助者诉说,这次考研的准备工作相当充分,但在考试的前两天,由于心情紧张而未能保证睡眠质量。

考研结果出来之后,求助者未能过初试,而身边的很多同学都顺利进入复试,这让从小成绩优异的求助者难以接受,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看到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都如愿以偿,心里就更加难过。渐渐地,求助者不愿与人交往,害怕听到别人谈论有关考研的事情,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不愿与家里人沟通。

王某第一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信心满满却意外失利,让一直顺利的她觉得很抬不起头来,渐渐地开始否定自己,觉得自己真没用,经常处在无精打采的状态,开始出现失眠、焦虑、疲乏等感觉,学习的专注程度都受到了影响。学习刚刚开始,就会由于不安而中断。

三、咨询师观察与了解

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衣着整齐,举止得体,愁容满面,烦躁不安。说话思路清晰,谈及考试时显得非常不安,精神紧张。求助欲望较为强烈。

求助者说她对未来毫无把握,对此深感烦恼,最近情况更加严重,经常失眠,易发脾气。现在学习状态不如以前,经常在学习的时候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发呆。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求助者提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等。

资料的可靠性: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助欲强,态度恳切。求助者问题的性质:按照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理由是:求助者主客观统一,表现在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诱因(考试的压力),自己对症状有良好的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感到痛苦,主动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其紧张焦虑的情绪表现和认知、意志三个方面的表现都是协调一致的。其人格特征相对稳定。另外,时间只有1个月,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严重。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因此,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正常范畴。

原因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1、生物学因素:无。

2、社会性因素:考试失利。

3、心理行为方面因素:(1)认知因素:“一次考试不能通过就证明自己整个人很失败”的错误观念。(2)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因考试着急却不知怎么解决。(3)个性因素:个性特征好胜,比较挑剔。

(二)诊断及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求助者出现焦虑、紧张等是由现实因素(考试失利)激发的。

2.焦虑、紧张情绪持续时间短,只有一个月。

3.其正常生活、学习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严重。

4.焦虑、紧张情绪主要局限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反应尚未泛化。鉴别诊断:

求助者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整,社会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影响,故排除重性精神病。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时间与表现形式与心理因素联系紧密,有具体明确的对象和固定内容,焦虑症状并没有泛化,社会功能尚保持较好,故排除焦虑性神经症。求助者问题的持续时间短,只有1个月,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不良情绪体验在控制范围内,故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诊断和心理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同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轻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改善认知,消除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重新树立信心,改变认知模式,从而使求助者能够正常学习与生活。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达到人格完善,增强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整。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根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强烈的求助动机,该案例宜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的原理是:这种方法旨在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进而消除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正确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倾听等咨询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二)双方权利和义务

咨询方案实施前告知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要求求助者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配合咨询师的工作。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

篇三:《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举例

案例分析题举例,供参考!

1.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时却觉得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

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发生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2.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

记忆系统由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间映像,其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或两秒。虽然信息的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很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

3.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可过一会时间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

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两种: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临时性遗忘,这是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遗忘,这是真遗忘。平时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过一会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张,过了一会,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排除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了。

4.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是怎样解释的?

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的一种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习惯用途后,就很难堪出它的其它用途。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它功能。

5.有些有关狼孩或者猪孩的报道,当小孩出生后,被狼或野猪等刁走,在狼群或野猪群中长大,等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发现他们的智商比正常环境综长大的同龄孩子低得多。请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现象。

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智商发展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不仅遗传是影响智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实践都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丰富的舰艇刺激、母亲的抚爱等都会促进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方式就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影响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遗传因素为智力的正常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物质基础。先天就有脑缺陷的儿童,他就不可能有超常的智力。先天的遗传只是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最终实现还要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实践的影响。狼孩或猪孩又正常德遗传因素,他们具有智力正常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但他们脱离人类社会以后,在狼群或野猪群中长大,失去了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实践环境影响,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参与实践,所以他们的智力发展就要受到严重的阻碍,当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智商会远远低于正常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6.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请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答题要点:

(1)《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说明情绪情感具有健康的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2)情绪的左右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例如,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烂、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积极而正常德情绪体验尸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7.小娟生性柔弱,又在一个宠爱她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当有一天老师因为它做事磨蹭而批评她后,小娟无法接受,哭了很久,并不愿上学。请分析小娟的人格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小娟这种人格类型学生的教育意义。

答题要点:

1.人格特征分析。

小娟的人格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特征表现为天性脆弱,心里敏感度高,易多愁善感,小心眼儿,畏惧退缩,行为缓慢等。

2.人格影响因素分析。

气质类型体现小娟人格发展的先天因素,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她的宠爱也会强化她性情脆弱的特点,自身做事迟缓使得老师批评了她,进而诱发了她多愁善感的负面情绪,产生了回避学校的退缩行为。

3.教育策略。

首先,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把握每种类型学生的人格差异,使用针对性教育措施。如小娟生性脆弱,小心眼儿,老师注意批评方式要婉转,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其次,要培养小娟做事麻利`意志坚强乐观人生的积极人格品质。

再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帮助小娟发扬其人格优势,克服其不足。

8.某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表现很好,能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但一到考试却经常紧张、头发懵、心跳加快,思维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最终形成对考试的恐惧感。

请分析这位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哪些心理障碍?应该如何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这位同学出现的心理障碍是考试焦虑。

克服考试焦虑的办法:

(1)改变错误认识:探求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如,是因为考前复习准备不足,自信心不强,还是自己的期望过高,担心临场发挥不正常,考上不理想的学校而影响自己的前途;抑或是老师或家长的期望过高,施加的压力太大。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办法消除或降低这些焦虑源的影响。不少学生是因为脑子里存在一些对考试不正确的认知,如“一次考试决定人生的命运”、“考不好无法对自己的父母交待”,而增加了对考试的畏惧感,一种解决办法是帮助学生澄清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他们把焦虑的具体原因写下来,然后一条一条地分析、辩驳、推翻、重塑正确的考试观。

(2)调整竞技状态:帮助学生认真做好考前复习,指导学生注意科学用脑,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避免题海战术,疲劳轰炸

(3)掌握考试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应试技巧,如由易到难,切忌死绞难题,合理分配时间等。

(4)调控紧张情绪: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积极地暗示自己“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会成功”、“我很轻松”等),焦虑转移法(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轻松的活动,转移注意力),肌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利用对抗条件反射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使神经过敏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模拟训练法(实际模拟考试情绪,让学生切身体会)等等。

《心理案例分析》出自:百味书屋

第三篇:心理教育案例

心理教育案例

一、基本情况

贺博睿,男,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

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二、诊

成因

分析

1、父母在运城市里打工,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爷爷奶奶对他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1)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

(2)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1)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2)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3)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认真记录家庭作业的内容,适当辅导,规定时间按时完成,对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等,并采取一些强化手段,对加速学习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增加适应行为,减少问题行为。

3、行为矫正。对于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孩子仅靠一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针对其情况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于贺博睿,我主要采用了两种矫正方法。

(1)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在应用阳性强化法前我首先确定要改变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将会导致其学习障碍。重点帮助他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当他认真听讲时,立即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由于对他及时进行奖励,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偶尔有分心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在看他,他马上会有所收敛。

(2)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辅导效果

主要的变化是他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五、总结

面对贺博睿同学的实例,让我更加认识到中高段学生的激励的作用。因而针对类似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我们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地改变,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最终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第四篇:心理案例:自负心理

心理案例(1):自负心理

她是小五年级的学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她仍然觉得很苦恼,因为她在班上人际关系不是很好。

她觉得班上其他同学成绩不是很好,还嫉妒她的成绩好,她说:“当我做作业或看书的时候,有同学叫我拿作业给他抄或叫我传递东西,打乱了我的思路,我感到很讨厌。”

一、案例分析

有自负心理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总是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与人交往时,她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即使明知自己错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别人的观点。做事以自己为中心,很少关心别人,但却要求别人都能为她服务。

自负性格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错误的自我意识造成的。可以说自负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评价过高,夸大自己的长处,不明自己的短处。自负者往往缺乏修养,以清高、盛气凌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对人缺乏尊重。

二、指导方法

感激与赞美别人,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这对于自我评价过高的自负者来说确实不容易,但只要肯积极学习,一定能学会的。青蛙坐在井底时,会觉得自己好大,天很小,但当它跳出井口时,就会发现天好大,自己很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承认他人并且赞美她人,这会改变自负者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感激和赞美。

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能够容忍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总是自以为是。让他们能够接受批评是矫正自负性格的关键。自负者能够战胜心理障碍,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飞跃。当你受到批评和冷落,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要把它们看成是一副良药。尽管药是苦的,你也是痛苦的,但是,把它吞下去,慢慢消化、吸收,你就会发现,哦,我原来是这样的,我也有不足。当你对她人越来越感到满意时,当你坦然承认她人的优点并由衷赞美时,就证明你的自负心已完全纠正。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案例

我们班的王雷很让我担心!他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要想收他的作业,老师就必须坐在他边上看着他写;每周一甭想收到他一个字的作业;自己的课桌从来不整理,都是同学帮他理的;衣服由爸爸给他穿,一直到三年级,怎一个“懒”字了得。交不出作业,便摔书、摔文具盒,上窜下跳,甚至还会恼怒地扯自己的头发,滚地;要是有同学不小心碰到了他,他就会暴跳如雷,挥拳动粗,其他同学对他怕而远之,怎一个“赖”字了得。这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一年重似一年。作为跟了他四年的班主任,我也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导航人,再不抓住时机教育,恐怕会毁了他的一生,所以使他和其他学生一样有健康的心理,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于是在假期里我就再次家访,和他父母交流情况。根据王雷的表现,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分析,我发现了形成王雷心理障碍的原因如下:

1、父母的宠爱造成了王雷的畸形心态

父母四十多岁生下了王雷,中年得子,加上王雷上有两个已成年的姐姐,所以王雷在家倍受宠爱,他的爸爸更是日夜呵护着他,自从王雷出生,爸爸就放下了生意,全心全意照顾他,鞋带散了,爸爸马上给他系;手脏了,爸爸马上给他洗„„而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也是造成他想要怎

样就怎样的部分原因。

2、期望过高,加重了王雷的压力

王雷之所以会产生烦躁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为了王雷的择校,全家从山西太原移民苏州,所以当王雷稍犯错误,或者考得不理想,父母就会喋喋不休地唠叨“我们全家为了你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你要对得起父母呀!”这类大道理。在过高的期望下,王雷显得越来越暴躁,他说:“一想到学习就觉得厌倦。”

3、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王雷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由于爸爸从小寸步不离地陪着王雷,遇到问题就由爸爸代劳,所以养成了他一遇到难题就喊爸爸讲解,自己不肯思考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做作业或考试时,遇到难题就发脾气,甚至狂奔乱跳、撕考卷。而他的爸爸脾气也很不好,每次知道王雷犯错后,又会把他打得死去活来。

搞清了原因,掌握了症结,我就抓住新学期开学的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王

雷进行心理辅导。

1、与家长沟通

通过无数次的家访,我让他爸爸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慢慢地纠正王雷的依赖性,让王雷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还给王雷爸爸看一些有关教育类书籍,让他不要对孩子宠得太厉害,打得太厉

害,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

2、当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每当王雷遇到委屈或和其他任课老师闹僵时,我都会静静地听他诉说,并且恰当地纠正他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告诉他“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当自己要发脾气时,一定要忍住,和坏脾气作斗争。不时,我也会让他发现自己的进步,告诉他这都是努力的结果,让

他坚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

3、委以“轻”任

我抓住新学期开学的时机,跟他沟通,希望在新学期看到一个全新的他,让其他同学对他有新的评价。因为他经常拖拉作业,所以我就决定让他当收作业本的小组长,这样,他就必须自己先做好作业,加快了他做作业的速度。他干得还可以,得到了集体和他人的承认,让他获得了一个表现和改正的机会,正可谓“一箭双雕”。

4、以“柔”克“刚”

尽量用“软”办法对付他,增加和他谈心的次数,让他知道坏脾气绝对不会给自己带来好运,而改变自己的坏脾气却能使自己受益非浅,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和同学交往。让他知道懒惰的害处,它会使人学习落后,每天得过且过,而且,懒惰的人还会被人瞧不起,鼓励他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半学期过去了,现在,王雷的脾气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作业拖拉也没有以前厉害了,其他同学也经常跟他一起玩了。我似乎感到不正常的王雷已远去了,一个健康的王雷正在朝我们走来。看着王雷,我感到了一丝欣慰,我相信我最终一定能使他完全克服弱点,健康成长,展翅飞翔的。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

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

健康发展。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

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

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

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个案来源:

案主的母亲因觉得她不可救药,把她的事情向老师反映。得知她学习成绩较差,并多次偷偷拿家里的钱,还撒谎不肯承认错误。通过几次辅导交流,我发现案主的问题根源于她的认识偏差,便决定对她从心理上进行疏导。

二、主要问题表现在四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具体表现:o:p>

1、孤立无助。班上同学都看不起她,不愿与她交谈。

2、厌学。因为学习习惯差,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所以讨厌学习生活。

3、自卑心理和虚荣心较强,总觉得父母、师生不关心她,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她要改变现

状。

三、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案主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

2、学校背景:

案主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3、案主本人情况:

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四、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

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老师的偏心,同学的嫌弃,社会环境的压力使案主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自卑、虚荣、叛逆、脆弱等心理偏差。

五、辅导过程

根据案主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

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直接辅导,主要是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案主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案主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案主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班主

任、父母、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1、对案主的辅导

2003年12月15日第一次面谈,我发现案主自卑心理严重后,单独面谈。

面谈内容如下:

师:你觉得阿姨对你怎么样?

徐:很好。

师:那她的钱是你拿的吗?

徐:是的。师:你拿了多少钱?

徐:200元。师:应该是300元吧。

徐:不知道。拿的时候好像是300元,可是我请同学坐三轮车时,只有200元了,同学说好像看

见我掉了东西。师:200元钱呢? 徐:用完了。

师:才一天时间,你是怎样用掉这200元钱的? 徐:我买了拉花、彩色喷胶、亮光纸,用了98元。

师:你买这么多装饰品干什么?

徐:(激动地)老师说星期一要开圣诞节联欢会,要把教室打扮得漂亮一些。我就送给班级里了。(后经证实,联欢会上的装饰品几乎是她包揽的)

师:那还有100多元钱呢?

徐:我买了10张贺卡,还买了学习用品和吃的送同学,都用完了。

师:贺卡能给我看看吗?

徐:(拿出6张贺卡)4张已经送给同学了。(贺卡很精致,其中两张写明送给老师。)

师:这么多钱,你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而要买东西送给别人呢?

徐:我想他们对我好一点。

师:那你有没有想过阿姨发现以后会怎样呢?

徐:(沉默了一会儿)妈妈要打我的。

师: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徐:我以为她们不会知道的。

我这一次主要问她为什么拿阿姨的钱和钱的用处,她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因。

我让她回去后做三件事,三天后再来。第一,将还没有送出去的贺卡送给想送的人。第二,查一查这样做以后同学、老师对你的看法有什么改变?这件事可以请朋友帮你做。第三,想一想你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对你更好些?其中第三个问题可以和朋友、亲人讨论。

2003年12月18日,第二次面谈,案主告诉我,她已经做好了三件事,我慢慢听她说:“(1)当她把贺卡送给老师和同学的时候,他们都对她说只要她认真学习,不做坏事,大家都会喜欢她的。(2)老师和同学都表示,她为班级慷慨出钱是可以肯定的,但是钱必须是来得正当的。如果是偷的或是通过其他不正当渠道得来的,那只会让人更瞧不起她。(3)大家瞧不起她,是因为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较差,只要她改变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有进步,大家都会对

她好的。

我首先肯定她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表扬了她。她这时显得比较平静,我抓住时机对其引导。我告诉她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但学习知识和做每一件事一样肯定很辛苦,要有毅力才行。慢慢来,学一点总比不学好,她表示同意我的观点。接着,我告诉她,一个人只有“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一次我给她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你与别人差距在哪里?

你准备怎样做?

2003年12月28日,第三次面谈。周六,班级中优秀的几个同学到学校去出黑板报。我建议她也去。开始她扭扭捏捏地不肯去,说自己去了没用。我再三说明只要她去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一定会欢迎她的。出板报一共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其他同学做做玩玩,而案主始终没有歇一会儿,而且表现较积极,不是给这个打水、洗抹布,就是给那个递粉笔,忙得不亦乐乎。在回家的路上,我与她边走边谈,她说她很累,但不愿让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坚持下来,最重要的是大家抢着叫她帮忙。我适时地表扬她意志坚强、自尊心强,并希望她将这种精神用到期末复

习中去,争取考出好成绩。

2004年2月25日,第四次面谈,这次案主很高兴。她告诉我妈妈还是很喜欢她的。并把她自己写的心灵日记给我看。她写到“妈妈还是很喜欢我的,因为我是妈妈唯一的女儿,也是妈妈唯一的寄托。”原来,母亲在本人的建议下,改变了对她动辄打骂的行为,春节期间还为她买了几套喜欢的新衣服。另外还答应她,只要她上课时能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就允许她参加学校的篮球队。但是,她也很犹豫,生怕参加了篮球队会使学习更差。我和她一起研究制定了改进计划,我负责帮她找一个好学生帮助他,包括上课提醒她听讲,课后帮她辅导、检查作业等等,她表示一定配合,同时表示一定克服困难,让大家刮目相看。

2004年3月5日,第五次面谈。案主告诉我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她考了82分,排在班级32名,也是四人小组中成绩最高的。(她所在班级共有60人,原先她处于倒数一、二名)看得出她很高兴,露出了兴奋的笑容。我又一次填写了第一次面谈时填过的问卷调查表。通过对照,我发现结果发生了一些变化,案主的学习目的已经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前途,对学习的态度已不再很讨厌了。课堂里基本上能坚持听完一节课。我也为她高兴,建议她送自己一句话作为自勉。她天真地歪着头想了好一会儿,说了一句:只有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也尊重你,相信你。

我为她鼓掌叫好。

2、与案主班主任、父母及有关同学的沟通

(1)与班主任的沟通。经常将案主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希望她多给案主关心,多给机会,让案

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心。

(2)与案主父母的沟通。了解案主在家情况,对她家庭的情况表示同情,并与他们一起商量转变案主的方法,同时也把我们的意图告诉他们,希望他们配合。

(3)与案主同班同学的沟通。有意识地找到有关素质较好的同学,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多带案主参加活动,与案主交心,主动关心他,帮助他一同进步,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案主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六、结果与思考

(一)结果:

师生反映,案主自觉性提高了,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上课也能坚持听讲,课后与同学们一起玩,学习习惯好转。

母亲反映:案主回家比以前懂事了,有时也能帮母亲做点家务,母亲不在家时,能坚持先写作业

后看电视。家中放着的钱也没再少掉过。

案主自己:现在我不怕来上学了,上课也不再觉得无聊了,我觉得老师讲的课还是很有意思的。

而且我也不再是倒数几名了。

(二)反省与思考:

1、从结果来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辅导还将持续下去,直至案主完全脱离自卑感

为止。

2、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

尤为重要。

3、对于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要转变一个后进生首先应尊重他,然后再引导

他,而心理引导应摆在第一位。

于2002年9月10日下午4:00放学回家后上吊自杀死于家中。

调查过程:

班主任蒋老师(刚接手该班级,原班主任已离开学校):该生有一米七左右,平时性格内向,不太讲话,虽然成绩不太好,但脑子挺聪明活络的。家庭经济一般,但父母很宠,有好吃的给他一人吃。学习成绩较差,不愿做作业。在班中无知心朋友。经过五天开学以来的观察,感觉这样下去不行,因此找到该生希望他在下个星期一和家长一起来学校商量一下该怎么办。到星期一早上,该生的母亲来了,独自到了办公室和我谈了一会儿,然后我去教室把张超叫了过来想面对面地谈一下。张超来了之后就站在旁边,我先说了一下他的情况,然后鼓励他在努力点考个职校什么的,最后问他怎么办?他没回答我,我又问了他一次,还是没说话。这时他母亲有点责备他怎么这样,他甩开母亲的手,大声说;“不怎么样!”然后冲出办公室,母亲说:“他就是这个脾气。”我不放心就跟在后面回到教室,见张超拿起书包往外面冲,我拦不住他,就叮嘱他母亲回去后再开导开导他...当天就没回来上课。第二天回来上课,一切正常。

原物理老师王老师、语文老师黄老师(教初二一年):该生不爱说话,不捣乱课堂纪律,不顶撞老师,除

了较懒不做作业外没什么特别印象。

英语老师陈老师(从初一教起,已有两年):该生内向较懒,不爱做作业,但英语作业一般都做,背诵做不到。对功课能逃则逃,碰到我作业不敢不做,背诵的就不行了。对老师的批评不愿接受,但不会顶嘴,但从行为上表示他的反抗,如:斜眼看你,动作幅度大等。英语成绩能及格,有希望再提高。樊文嘉等三位同班同学:这个人有点怪,在班中没有知心朋友。特别喜欢足球,但我们不愿意和他玩,只有在人不满时才让他踢。有时他提出要参加,我们就说人满了。此时他会表现出很愤慨,但也会在一旁看我们踢。有时同学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会发怒,但是外强中干,看到比自己强的就不敢想了,但会做一些很过激的动作,如:用头撞桌子,直至出血;把铁制铅笔盒扭变形等。有时从办公室出来也是这样。星期二那天没什么特别的,早自修时还和我谈论足球。下午放学回家时,我和他一起走的也

没什么不对。案例分析:

从以上几位老师和同学的话语中可看出张超是个极其内向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张超的学习成绩较差,老师经常要找他,上课也常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因而招来同学的嘲笑。又由于性格的内向,与同学相处产生问题,更谈不上交到知心的朋友,找不到玩伴,感受到了同学的奚落。对此,他却只用沉默来回答,对老师的教育批评不理不睬,我行我素。在班中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生活他失去了平衡,越来越封闭自己,同时也变得易敏感易受伤。同学或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就会让他感到受到了侵犯,极易控制不了自己的发怒。然而他每次踫到不顺心的事,发怒的方式就采用自虐倾向的行为,以此表示内心的不满,但这种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并没让他感到轻松。这可由同学反映的:“他这种“疯狂”行为到初二越来越多,初一几乎没有”中可见。正因为张超没有找到发泄的正确途径,逐步形成了一些不良个性品质或缺陷,如孤僻、暴躁、自卑、敌对等。日积月累到了他不能再负荷的地步,导致他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解脱自己。其实,如果刚开始时,就有人注意到张超的这些异常行为,并主动去接近他、了解他,感化、开导、并帮助他一起找出导致孤僻的根源。注意消除或避免引起他自卑的外界因素,努力为他创造奋发向上的气氛和环境,使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尽量减少让他进办公室的次数;有意识在课堂上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顺利回答等。同时,要注意因势利导,努力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行为矫正。因为从调查过程中可发现,张超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他并不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找老师“麻烦”,只是在学习上表现出无所谓,往往把教师、同学的善意批评帮助看作是恶意的行为。从这点分析,张超其实有着较强的敌对情绪,他外表虽然看来满不在乎,内心却存在着痛苦和不安。如当时父母老师耐心细致的进行正面教育,让他在平和的状态下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这种敌对、暴躁的性格缺陷可能得到逐渐的排除和克服,从而避免他最终走向极端。此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张超的耐挫能力较低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种可能原因。这从同学描述的一件事中可明显的看出:有一位同学没经张超的同意拿了他的书去看,结果张超就把这本书撕了,且把桌椅弄出很大声。从这件事分析,张超遇到棘手的问题或突发的困难时,缺少理智的分析,易彷徨、恐慌、走向极端。这与张超的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从调查中了解到张超父母对他过度的保护、过度的爱护,使他在生活上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学习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极差。此外,张超的心理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现实性和幻想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张超受到自己性格缺陷、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一遇挫折,就易走极端,以致因绝望而产生轻生念头。从整个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张超几乎没有成功纪录,脑里只有“失败的纪录”,使他看到的只有绝望而没有希望。这些原因导致了张超的耐挫力极低,学校、家庭也没进行一些必要的干预措施,如从认知上让他拥有正确的挫折意识,掌握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等。

然而,悲剧已经发生,当事人也已不在了。我们无从了解他的内心真实世界,只好从教过他的老师、同学处侧面了解分析,得出以上的一些癔测结果分析,仅作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对学生的一些行为问

题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

下载心理案例(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案例(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诊断案例

    20081118三级案例九: 一般资料:刘某,女性,31 岁,大专毕业,无业。 案例介绍:刘某从半月前开始,不知为什么,在街上听到汽车鸣笛的声音就会掉头往回走。现在从家出来后,就在街上走来走去,......

    心理案例分析

    他能面对现实了 案例介绍 吴某,男,16岁,某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偏低,爱好各项体育运动,特别喜欢打篮球,曾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由于训练时不慎伤到了腿,经广州三家......

    心理案例分析

    李某,女,15岁, 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

    领导心理案例(★)

    领导心理案例案例1:雷克的领导风格雷克在八年前还是公司唯一的一名工程师。随着公司的发展,又雇佣了几名工程师,于是雷克就成了主管人员。由于自己并没有领导工作的经验,各种烦......

    心理案例(5篇)

    附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案例一: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

    心理辅导案例[推荐]

    心理辅导案例 摘 要:面对青春期的中职生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好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班主任、任课老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

    心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一、山鹰,起飞了 以上的两位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同导致了不同教育效果。相对赵老师来说,杨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

    心理教学案例

    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 一、教学内容: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等心理现象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分辨是非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