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章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
习得性无助――小白鼠的独白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stituteof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鼠 想要跳却怎么样也跳不高 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能知道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耐何的 行为、心理状态。白鼠吃食电击实验 跳蚤实验 大象为什么不跑 代币疗法举例 一个不愿意好好说话的女孩子,四岁,她能听懂所有的语言,却不愿意模仿着表达。说话时语音也含混不清 首先,当她好好说话时,父母就给她的小盒子里放一个围棋子,并告诉她,如果盒子里有了五个围棋子,她可以得到一个梦想的礼物。孩子很快喜欢上这个游戏,主动说话越来越多,构音也越来越清晰。两个月以后,父母要求她保持小手干净来获得奖赏,不到两周,小花猫似的脸和小黑手从此变得洁净。第三节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约翰??多拉德 [John Dollard 1900.08.29-1980.10.08],1931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尼尔??米勒
[Neal Elgar Miller 1909.08.03-2002.03.23],1935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两位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挫折和攻击》(1939)《社会学习和模仿》(1941)《人格和心理治疗――关于学习、思维、文化的分析》(1950)
一、学习的要素 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原生内驱力,又称一级内驱力:是与生俱来的,如干渴、疼痛、性、排泄等,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 二级内驱力:后天习得的,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内驱力可以是内部的,如饥饿、恐惧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热、吵闹等。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线索可以是内在的,如对上一次去某餐馆的路线的记忆;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前面的交通指示灯的颜色。反应是有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比如,一个饥饿(内驱力)的人,看见一个餐馆(线索),就会发动前去就餐(反应)的行为,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饥饿(吃饱)或降低饥饿的程度(充饥)。反应既可能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和推理强化就是内驱力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强化物。强化物可以是原生的,与满足生理和生存需要有关的刺激,也可能是二级的,由那些
经常和原生的强化刺激一同配对出现的中性刺激转化而成。
二、人格的发展人格发展的本质是通过驱力降低机制,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不断增多。行为的改变是以新的奖赏代替旧的奖赏的结果。四种早期的社会情景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即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的训练期:喂食训练、大小便训练、早期性教育、愤怒-焦虑冲突。
冲突:适应不良的重要特征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相容的反应趋向相互竞争时,冲突出现 接近-接近冲突:母亲妻子同时落水 回避-回避冲突:吃药挨打针 接近-回避冲突:卖假药赚钱违法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两个工作职位
三、人格适应和挫折-攻击理论神经质的行为是个体寻求冲突或降低冲突的方法,然而这些冲突大多数是潜意识的。被压抑的思想之所以不能进入意识领域,是由于它不能与语言相关联之故。挫折-攻击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这种攻击行为因挫折的强度、范围、以前受挫折的频度、可能受到的惩罚的程度而不同。对挫折的反应有两种,一是情绪性反应,包括攻击、冷漠、退化、幻想、自杀等;另一类是理智性反应,包括继续努力、改换目标。第四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朱利安??罗特(1916-)生于美国 上中学时就开始涉猎弗洛依德、阿德勒等人的心理学著作大学主修化学1941年他从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与凯利一起成立了一个临床心理学训练计划1963年前往康涅狄克大学到退休
一、行为预测理论 斯金纳、多拉德与米勒:行为是如何学习的罗特更加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景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行为潜能(BP,behavior potential)表示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预期(E,expectancy)表示一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也就是它对自己在该情境下做出该行为会得到该结果有多大信心,多少把握。特殊的预期VS.类化的预期 强化的效价(RV,reinforcement value)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相对价值的大小。心理情境:罗特特别强调对某一行为的发生率的预测一定要与特定的心理情境密切联系。
二、两种人
格特质:人际信任和控制点 人际信任是指人们对别人的行为是否可以信赖的类化预期。其形成取决于父母、教师、同伴和新闻媒体对诺言是应该信守还是违背的看法和做法。由于人际信任不同,人们的期待不同,故采取的行为不同。控制点(观)也称强化的内外控,是指个人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内控者相信凡事操之于己,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疏忽或能力不足。外控者将行为结果视为运气、命运或其他力量的产物。因此内控者面临问题时更倾向于主动解决,而外控者则更可能听天由命。
三、人格适应罗特认为行为适应不良可能有些典型的原因或类型,它们是:
(2)冲突。对两个不能相容的需求同时赋予高效价。如又想勤奋学习,又离不开游戏机。
(3)缺乏能力。在某方面缺乏能力,于是不断地放弃参加相应的活动的机会,以至于越来越丧失自信。
(4)不适当的最低目标水平。把自己的最低目标水平定得过高或过低。
(5)无法区辨。某种需求的效价高到支配一切,以致对适宜的和不适宜的环境刺激都做出相应行为。比如一个人急切地要求被认可,对认识不到一小时的人也重金相赠。第五节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Bandura, 1925-生于加拿大 1952年获PHD 1953斯坦福大学任教1974 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青少年的攻击》(1959)《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行为改变之原则》(1969与华特斯合著)《攻击:一种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社会学习理论》(1977)《思考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1986)
一、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
(1)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
(2)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
(3)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4)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预期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期。效能预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强化、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
三、自我调节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由三个过程组成:第一个过程是自我观察。第二个过程是自我判断。第三个过程是自我反应。
四、人格的适应 班度拉认为不适应行为也和正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不当习得的。他认为,不必从个人的早期经验中去寻求创伤性事件,也不必去发掘潜在的冲突,更不必去追究病态行为最初获得的强化史。强调认知的作用,认为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持久的根源是设置过高的目标。治疗的方法是让受辅者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新的行为。恐蛇症和社交技能训练第五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课程提纲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相关研究话题:习得性无助 第一节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人与动物出生后 不需要学习就具有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与生俱来,不学而会的“本领”。(新生儿具备70多种)吸吮反射 抓握反射 游泳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 100年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当一盘肉摆在狗面前时,狗就会流口水,这时的流口水叫做无条件反射。当这盘肉出现在狗面前时,同时响起铃声,经多次反复后,只要一有铃声,即使没有肉出现,狗也会流口水,这时的流口水,就是条件反射。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John.Broadus.Watson 1878-1958 爱攻击(流血),有建设性(12岁的木匠,盖别墅)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求学于杜威、安吉尔 1908-1920霍普金斯大学 1913《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1930年以后成功的广告商 “Give me a dozen healthy infants, well-formed, and my own special world to bring them up in and I'll guarantee to take any one at random
and train him to become any type of specialist I might select-doctor, lawyer, artist merchant-chief and, yes, even beggar-man and thief, regardless of his talents, penchants, tendencies, abilities, vocations, and race of his ancestors ” Watson, 1924第二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出身律师家庭,但学了英国文学,想当作家 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15岁 漂流;废锅炉改蒸汽炮)1926年入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极严格的日程表(早6点到晚9点),没有电影,没有约会1931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起,哈佛大学研究员 1936―1944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1968年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 “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自1930年以来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12本专著《有机体的行为》 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 1953、《言语行为》 1957、《强化程序》 1957、《教学技术》 1968、《关于行为主义》 1974小说《沃尔登第二》以及《自由与人类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操作性条件反射 无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还是华生的S-R理论都不能解释人类习得的所有行为,它们都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通过个体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箱
一、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何改变、如何消退。有机体的反应 应答性反应操作性反应刺激-反应 反应-强化 有机体能以自己的某种操作行为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人类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能认识、操纵、预测人的行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人格问题是不能解释和解决的。
二、强化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
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叫强化。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的,而不是对人(“这是奖给你的!”)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刺激
三、斯金纳的人格观点 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不接受那些决定和指导行为的人格或自我概念。人格研究就是去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当然,做这种分析时,不要违背有机体对环境
作出反应的遗传能力;并且,人格研究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判断标准才是合理的。
四、人格研究途径斯金纳选择从个人所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与改变。反对成熟理论,因为他们没有考虑事件的控制或操纵,而后者正是行为科学的关键所在。科学的最基本目的是事件的控制和预测,而阶段理论却是描述性的。因此,斯金纳更乐于从学习角度研究人格。
五、正常与异常人格的发展按斯金纳的观点,“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个体,他们在本质上无差别,没有必要用不同的强化原则解释他们的行为,同样的强化原则适用于所有个体的行为。更强调环境因素决定行为而不是内部因素决定行为。
六、人格理论的应用 行为矫正:提高愚鲁者的社会生活技能;减少青少年犯罪者的过失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减肥、减少吸烟量或戒烟;矫正口吃;控制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等。代币制 厌恶疗法 程序教学法
第二篇: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万晚年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主张“民本仁政”思想 发扬、完善并推广孔子思想和儒学、儒家五大圣人之一。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荀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崇礼义、讲法治,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著有《荀子》,今存三十二篇。经典句子:“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1、孔子,提倡仁、义、礼等价值,挺立道德主体,开创了儒家学派。弟子记其言行,杂以己言,战国初年成《论语》一书。
2、子思,孔子嫡孙。相传《礼记》中之《中庸》、《表记》及《坊记》,均为子思所作,但无确据。大抵子思能绍述孔子遗教,所以与其后之孟子,合成思孟学派。
3、孟子,以复兴孔子学说为己任,主张性善论,为日后儒家学派建立严密的哲学体系。孟子及其弟子的学说集为《孟子》一书。
4、荀子,一方面继承儒家重礼义的思想,一方面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而主张性恶论。着有《荀子》。
5、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
6、董仲舒,是儒学阴阳五行化的代表人物,着有《春秋繁露》。
7、扬雄,着《法言》、《太玄》等。
8、韩愈,排斥佛道,提倡儒家道统,为宋明理学张本。
9、李翱,着有《复性书》,提出复性说,为宋明理学之先驱。
10、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讲明体达用之学,开宋儒性命之学先声。
11、李觏,批评儒家贵义贱利的观点。有《直讲李先生文集》行世,1032年作《礼论》七篇。
12、邵雍,象数之学大师,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合称北宋五子,为北宋重要思想家。着有《皇极经世》等书。
13、周敦颐。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天道论观点。其所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有《周子全书》。
14、张载,创关学。提出「太虚即气」说,从儒家天道论的观点拒斥道、佛的形上学观点。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等区分之观点。有《张子全书》。
15、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理学奠基人。程颢有《明道文集》,中以《定性书》、《识仁篇》为着。其学称为洛学,为北宋理学之大宗。主性即理,然亦重视天道。程颐主性即理,于工夫尤多措意。有《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等传世。他们的着作收入《二程全书》。
16、谢良佐,与游酢、杨时、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认为心为仁,为天之理。着有《上蔡语录》。
17、杨时,思想接近大程,有《龟山集》。
18、胡宏,以道为体用总名,倡言「仁其体,义其用,合体与用,斯为道矣」,创湖湘学派。着有《五峰集》、《知言》。
19、朱熹,其学本二程而又能汇通各家,故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复以朱注四书流行,影响后代思想极大。其学说在天道论方面继承程颐讲性即理,在工夫论方面倡言格物致知学说。平生着作极多,主要有《四书集注》、《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
20、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先生」,有《南轩集》。
21、薛季宣,创永嘉学派。
22、吕祖谦,有《东莱文集》等。
23、陆九渊,为心学派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发明本心等观点。有《象山先生全集》。
24、杨简,陆九渊弟子,有《慈湖遗书》。
25、陈亮,永康学派创始人,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有《龙川文集》。
26、叶适,主张功利之学,有《习学记言序目》、《水心文集》等。
27、蔡沈,耽于象数学,有《书经集传》等。
28、真德秀,有《西山文集》等。
29、魏了翁,有《鹤山全集》。30、许衡,有《鲁斋遗书》。
31、吴澄生,与许衡齐名。
32、薛瑄,着有《读书录》,为河东学派代表人物。
33、陈献章,重心性之学,有《白沙集》。
34、罗钦顺,主张理在气中。
35、王守仁,发扬光大陆九渊之学,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形成阳明学派,是明代理学的大宗,影响至今不息。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36、王廷相,主张理根于气,有《慎言》、《雅述》等。
37、王艮,创立泰州学派。
38、钱德洪,王守仁学说的传人,有《绪山会语》。
39、王畿,王守仁之学传人,有《王龙溪集》。
40、何心隐,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何心隐集》。
41、李贽,猖狂不拘世法,然亦能出己见。如以人心之私,乃自然之理,且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以及「圣人与凡人一」等,皆别有所见。着有《焚书》、《藏书》等。
42、刘宗周,反对王守仁致良知教,主张诚意、慎独之学,创立蕺山学派,是明代理学的殿军。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
43、孙奇逢,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
44、陈确,反理学和佛学。
45、黄宗羲,启蒙思想家和思想史家,主张「盈天地皆心也」的心学观点,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1662年着《明夷待访录》,1676年《明儒学案》成书,并着有《宋元学案》等。
46、方以智,着作宏富,有《物理小识》、《通雅》、《东西均》等。
47、顾炎武,以音韵治经,开清代朴学之风。1662年着《天下郡国利病书》,1670年始刻《日知录》8卷。
48、王夫之,宋明理学的总结者。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变化日新及行可兼知等观点。着述甚丰,着作被集为《船山遗书》。
49、李颙,讲学关中,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50、颜元,提倡实学。李塨传其学,世称「颜李学派」,二人着作编为《颜李遗书》。
51、李光地,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奉命主编《性理大全》、《朱子大全》等书。
52、戴震,主张理存于欲,批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以理杀人的工具。有《孟子字义疏证》等。
53、焦循,认为人有智慧,能进化,进化必有赖于习行,同时主张人性善。有《孟子正义》等。
54、凌曙,公羊学家,有《春秋繁露注》、《春秋公羊孔疏》等。
55、刘宝楠,有《论语正义》等。
56、龚自珍,开近代以公羊议政之风,有《定庵文集》。
57、魏源,初尚宋儒理学,后主今文。师刘逢禄,习公羊春秋,与龚自珍相友善,并称「龚魏」。宣传变法,有《海国图志》、《古微堂集》等。
58、曾国藩,理学家,有《曾文正公集》等。
59、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劝学篇》等。60、孙诒让,着有《周礼正义》和《墨子间诂》等。
61、康有为,以公羊学托古改制,引起近代思想界的震动。62、谭嗣同,主张变法,有《仁学》。18 63、章炳麟,古文学大师,有《章氏丛书》等。
64、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倡言变法维新。倡导用新方法研究学术史,启蒙之功不可掩。着作编为《饮冰室合集》。65、刘师培,国学大师,着作由钱玄同编为《列申叔先生遗书》。
66、熊十力,当代新儒主要开宗人,援佛入儒,建立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着有《新唯识论》。
67、梁漱溟,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等。
68、钱穆,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是当代中国学术重镇新亚书院的主要创办人。
69、冯友兰,着有《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多种,为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70、贺麟,有《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71、唐君毅,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港台和海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其哲学体系为心灵九境说。代表着作为《中国哲学原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72、牟宗三,当代新儒家大师,与唐君毅并称唐牟,建立道德的形上学及两层存有论的哲学系统。着有《心体与 性体》、《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和物自身》、《圆善论》等。[4] 73、何子渊,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儒家学派的法脉传人。从“敢夸才依马 唯骥道南吾”到“同人于野 仁者乐也”,再到“求真、尚善、包容”的教育思想,作为其哲学旨归。代表作有《东汉文存》。
第三篇:西方哲学史学派及代表人物
西方哲学史书目分类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3.近代哲学
1.古代哲学
(1)英国经验论之萌芽(1)古希腊早期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经验论》 泰勒斯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绝对君主制》《论李雅的罗马史前巴门尼德(爱利亚派,存在论)十卷》 赫拉克利特(辨证法创始人之一)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经验论)毕达哥拉斯(哲学家,数学家)
(2)古希腊中期(2)法国唯理论 普罗泰戈拉(智者)笛卡尔《方法论》《第一哲学思维集》《哲学原理》 高尔吉尔(智者)斯宾诺莎《伦理学》 苏格拉底 莱布尼茨《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柏拉图 《苏格拉底德申辩》《巴门尼德》《理想国》《智者》
亚里士多德(3)英国经验论 《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约翰.洛克《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智论》 治学》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诺斯的三篇对话》(3)古希腊晚期 休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伊壁鸠鲁(幸福主义伦理学)
芝诺(斯多葛派)(4)法国启蒙运动 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皮埃尔.贝尔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哲学通信》 2.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 《忏悔录》(1)基督教神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是以黑格尔终结西方传统哲学为标志拉克坦修《神圣的原理》 的。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近代哲学被康德和黑格尔结束。(2)天主教哲学与经院哲学
达米安
4.德国古典哲学 贝伦迦尔 安瑟尔谟
高尼罗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阿伯拉尔 批判》《判断力批判》 《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神学导论》《我的苦难史》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哲学全书》(3)英国经院哲学 孔德(实证主义)《实证哲学教程》 罗吉尔.培根《大著作》 约翰.穆勒(实证主义)《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司各脱(实在论)《牛津评注》 《功利主义》(4)文艺复兴时期 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古典哲学唯物主义)《关于死亡伊耶 与不朽的思想》《黑格尔哲学批 乔尔丹.布鲁诺(自然哲学家)判》《未来哲学原理.》(5)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5.现代西方哲学
(1)第一代
斯宾塞(实证主义)《综合哲学》《社会静态学》 叔本华(唯意志论者)《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先驱)《非此即彼》《恐惧的概念》 尼采《善恶之彼岸》《查拉图斯特如是说》《强力意志》 马克思(唯物主义)《资本论》《黑格尔哲学批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2)第二代
马赫(经验批判主义创始人之一)《感觉的分析》《认识的谬误》
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改造》《人性和行为》《经验和自然》
狄尔泰(生命哲学)《精神哲学导言》《哲学的本质》《自然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直觉主义)《论意识的直接材料》《物质与记忆》《创造的进化》
(3)第三代 罗素(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胡塞尔(存在主义,现象学)《逻辑研究》《现象学的概念》《笛卡儿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论真理的本质》 萨特(存在主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辨证理性批判》
(4)第四代
波普尔(证伪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库思(科学历史主义、历史主义学派)《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 索普尔(结构主义)《普通语言学教程》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悲伤的热带雨林》《结构主义人类学》《神话学》《原始思维》 阿尔杜塞(结构主义)《保卫马克思》《列宁和哲学》《政治和历史》
拉康(结构主义)《偏执狂以及它与个性的关系》《超越现实的原则》《文集》 巴尔特(结构主义)《写作的零度》《符号学原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文本的快乐》
(5)第五代
福柯(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癫狂与非理性》《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则与惩罚》 德里达(后现代主义)《写作与差异》《播散》《哲学的边缘》《马克思的幽灵》
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纲领》《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 诺齐克《无政府、国际与乌托邦》
第四篇: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
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
毋庸置疑,人格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性格等同于人格。面对相同的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决定与选择,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人格。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决定主导了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人格之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格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在整个心理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心理学其他领域提供了基础知识。比如,心理咨询、教育心理学,司法教育学等等。不仅如此,心理学也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理论与应用性知识,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除此之外,人格心理学还能够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人格心理学能事每个人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完善自己,塑造健康人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而拉帮结派,扩军备战。而在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一片争论,结构主义与机能主义激战正酣,行为主义蠢蠢欲动。就在这时,在奥地利,一位犹太人在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场疾风暴雨般的革命,创建了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永远都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的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这位叫做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被尊为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众所周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们后来与弗洛伊德产生了严重分歧,甚至于为此而绝交。但他们的理论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深刻影响,所以也将他们当做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成员。尽管精神分析学派(主要是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不仅当时,甚至至今都无法被人接受,但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巨大影响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与实践都值得在人格心理学史上大书特书。他们的理论像星星一样照亮后来人前行的脚步。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对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格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要谈的是人性哲学这个主题,弗洛伊德主张人性本恶。我十分反对性恶论,我坚定地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是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造成的。让我们追溯历史,将目光投向19、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让弗洛伊德对人性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更加坚定了人性本恶的错误思想。
关于人格动力。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或驱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他将本能划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并认为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地、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我赞同生本能有正向的、积极地、建设性的作用这一观点,但不认同性本能是主要成分。弗洛伊德之所以如此重视性对人的影响与他从事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精神病医师,他在接触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后,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接受他的催眠或者自由联想法治疗时都会涉及到性。可毕竟这些患者都在精神或心理上有残缺,而大多数人却没有精神疾病或者说就算有也尚未达到需要专业的治疗的地步。而显然弗洛伊德也无法证明他们的性本能。至于弗洛伊德的死本能,我认为那是不存在的。弗洛伊德提出死的本能是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攻击及杀戮等。我认为这些并非人的本能,这些现象的产生只不过是因为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心理失衡。为了满足需要,实现心理平衡的恢复,人们才做出了这些举动。
人格成因。在遗传与环境哪一个对人格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上,精神分析学派更倾向于遗传。关于遗传因素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家族史或家谱法、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也有力的证明了某些人格特质确实受到遗传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尤其是教育对人格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我认为,个体的人格主要是取决于遗传还是环境因人而异。我们可以将个体依据他们对环境的敏感程度划分为敏感型和迟钝型,迟钝型的人对环境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冷淡,他们的人格一直受到遗传的束缚,很难突破。
人格改变。弗洛伊德对此持消极的态度,他认为人格是很难改变的。我认为人格通过教育、治疗是可以改变的。在人格改变的因素中,自我主观努力是较为重要的,也就是说,外因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
关于人格理论的向度。对于吉尔和兹戈尔提出的九个理论向度,精神分析学派都有自己的观点:
1.自由论——决定论。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认为个体行为由其内在驱力所控制,个体不能觉察这种力量,是“决定论”的支持者。而人本主义学着罗杰斯则持相反看法,对于这个问题,我赞同罗杰斯的观点,我相信人类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使我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是“自由”的。
2.理性——非理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强调非理性的作用,我赞同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相信人是理性的。
3.整体论——分析论。整体论主张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主张这种方法。虽然说整体论与分析论在人格研究中都非常重要,但是我认为还是更应该坚持整体论,毕竟人格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
4.遗传论——环境论。这个前文涉及过,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更依赖于遗传因素。
5.可变性——不可变性。弗洛伊德一直非常重视童年经验,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他5岁时就已经形成了,其潜在的人格结构再也不会发生变化。我不认同他的这种观点,我认为人格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人总是会变的,许多人格特质无法适应这个社会,拥有这些人格的人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即使已经步入青年,仍然有改变自己人格的可能性。
6.主观性——客观性。对这个的争论精神分析学派很少涉及。7.主动性——反应性。对这个向度的争论主要是由认知学派和行为主义者展开的。
8.均衡性——不均性。弗洛伊德持均衡性的观点,他倾向于重视个体维持均衡状态的动机,认为个体的某种缺失就会产生某种需求,导致陷入紧张状态,于是个体将采取一些活动,以取得满足,使个体恢复到均衡状态。
9.可知性——不可知性。这个问题是从哲学延伸出来的。作为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之一,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也是历来为哲学家们所争论的。在心理学层面上主要是行为主义学派与现象学派的争论。
总之,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几乎涉及到了人格心理学的每个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书写了个人格心理学史册上最重要的一页!
第五篇: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之比较——谈行为主义, 认知学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小编推荐)
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之比较--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叶增编
关健词:教学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摘要:学习理论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依据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分析教学在处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时的不同方式。由此推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关注学生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展开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因而学习理论成为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人员关心的是,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实施,即,教学怎样结合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效率。然而,由于学习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学要么侧重外显行为的变化与知识的掌握,要么注重学生个性化意义的自主建构。所以困扰教学人员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学习的解释。本文结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不同解释,谈谈学习理论对教学的理解。
一、行为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强调行为的条件作用,通过改变环境使学习者的行为精确化。“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样,练习或操练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成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做出这种行为,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关键的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人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系,并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行为主义者对学习者和环境都很重视,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发生,因此他们认为要给予学习者各种刺激或反馈。(二)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这类观点,教学的目标是要导致各种理想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教学目标应该用行为的方式来陈述,且越精确、越具体越好。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由于行为主义者坚信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因而主张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按照逻辑程序排列,一步一步地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由教师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序是固定的,知识的获得是快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可以改编程序,加人适当的反馈信息,使每个学生都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行为主义者也重视学习者的准备状态,把它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刺激,主张对学习者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在哪一个地方开始。但是他们基本上无视学习者的意识对学习的作用。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教学策略选择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其后果的反馈。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强调具体、标准化的评价指标。
二、认知学派与教学(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因用动物硒实验结果来推断人类学习,把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而招致不少批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理论开始从行为模式转向依赖于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模式。认知心理家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者相反,转向学习者内部思维过程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家试图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认知理论致力于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想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知识获得被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学习者的内在编码和组织工作。学习结果的检验靠最终的外在的作业和考试。
记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结果取决于信息是否在记忆中用一种精心组织和意义的方式贮存起来。遗忘是因为干扰、丢失和缺乏线索等原因,难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依据认知理论,迁移同信息如何贮存在记忆中直接有关,当学习者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运用知识,那么就发生了迁移。(二)对教学的启示
认知学派强调心理结构,通常被认为适宜于解释较为复杂的学习方式(推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但与行为主义比较起来,两种理论的实际教学目标还是相同的,即,用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使学习者获得一套与教育者所要求的形式或抽象的概念。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殉选择突出信息的有效加工策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认知主义者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学习者注意、编码、转换、复诵、贮存和提取信息,学习者的信念、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信息加工过程。教学评价主要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体现为学习者是否能够回忆或再现知识系列,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情况。
三、建构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是基于对世界的客观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的意义独立于个体学习者,认为学习的结果在于获得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行式或表征,从而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一般领域或具体领域的问题。许多当代认知理论家对这种客观主义假设提出了质疑,并用建构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过程。严格地说,建构主义并不是一种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界定的学习理论,只能算一种理论思潮,其本身流派甚多,各派之间相互存在差异。川因此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的归纳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里,主要把建构主义对学习的本质的理解进行归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内化、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者重新审视了学习者与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即不是预成于内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主义将学习看成依据经验来创造意义,在活动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建构学习就发生了。学习就是产生一个意义联系,知识的意义依赖于个体学习者,所有学习者获得的意义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强调个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建构不同的网状知识结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部动机,学习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度是灵活多样的,对知识意义的深刻理解需要反复多次完成,学习重在深层理解和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检验靠自我评价,靠学习过程的表现,靠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赖于个体与环境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具体互动创造了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和社会性。(二)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内部情境,由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教学的目标无法从外部确定,只能根据真实任务促进学习者个体意义的建构,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精细加工。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教科书只是一种文本,在被学习者接受之前毫无意义。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文本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而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主张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较为有效。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分析教学对象方面,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分析,重视学习者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像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以及学习者带人这一情境的经验有密切关系。所以,要鼓励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社会协商证明各种见解的合理性。不要事先规定要学习的内容,而是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建构主义者采用的一些具体的策略包括:在真实的情境中确定任务,运用认知学徒方法(对学习者怎样达到专家水平业绩进行示范和辅导),交流多种观点(合作性学习以提出、分享不同的见解),社会协商(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运用真实的事例,反思,以及对建构过程提供可靠指导。
关于教学评价,建构主义主张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习者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注重对真实问题的解决。
从以上论述,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由于对学习的理解不断深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一直以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学生的发展都是教学的终极追求,然而由于人们对“人”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心理机制的探索的局限,教学的价值追求常有失偏颇,尤其是受到科学主义、技术理性的影响,教学常常表现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客观真理的追求,而对于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人的发展常常被忽视,甚至无视人的存在,把人等同于物,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的关怀。当我们把目光从科学知识转到人的个体意义建构时,我们发现,教学成为建立在“主体间性”之上的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教学不仅是对客观知识的学习,更在于教师、学生生命意义的展开。这意味着教学的重心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