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传播早期研究中的批判学派论文[共5篇]

时间:2019-10-21 13:0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组织传播早期研究中的批判学派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组织传播早期研究中的批判学派论文》。

第一篇:组织传播早期研究中的批判学派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哈贝马斯和姆贝等人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中蕴含的组织传播思想。

关键词:组织传播;批判学派;传播思想

权力问题一直是组织传播研究的中心问题。权力直接影响着组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权力在组织中往往通过“管理规定”这一基本要素体现出来。组织中的每一种规定,都代表着把一个人的选择强加给另一个人,也就是把接受规定者的意识,改变成为一种与规定和规定者相一致的意识。这种规定与被规定的斗争,导致了组织传播中的人性化与非人性化问题的产生。因此,人们必须用批判的眼光,才能找到组织传播这个规定与被规定问题的的根源,通过改造行动,才可能创造一个新的、能使追求更完美的人性成为可能的新环境。组织传播研究中的批判学派也就由此产生。组织传播研究的批判,意味着将组织中隐蔽着的联系和原因提示出来;它也意味着调停,例如,为那些因为权力压迫而可能会处于组织传播中不利状况的人提供某种对策。

一、批判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组织传播批判学派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卡尔马克思(Karl Max),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进行了考察。他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先天失衡,而劳工最终将起来反抗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相信,“批判”会由于揭露有关人类社会状况的基本事实而导致革命。他指出,我们目前必须完成的使命十分明显:对现状进行无情的批判,无情意味着批判无畏于其发现,其正像无畏于与权势之间的冲突。法兰克福大学的一群理论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在哲学社会科学界深有影响的批判学派。福斯特指出:组织批判理论主要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为根基的,组织批判理论家是这样一些学者,他们以一种调研的和批判的态度进行社会分析,以一种源于修正了的马克思式的分析观点,指导社会结构的研究。在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假设和论点,都定位于并响应着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

法兰克福学派孕育于1923年建立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其间经历了霍克海默(M.Max Horkheimer)、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阿多尔诺(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逐渐发展起来。[1][2][3]它的理论核心是对封闭的哲学体系的厌恶,“如果以为它是封闭的体系,那就会扭曲它本质的开放性、探索性及末完成性”。[4]因此,批判学派的学者们在广泛评述科学、文化、理性、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与具有实证主义倾向的社会理论相对立。批判理论认为,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是一种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它以推崇“事实”为名,掩盖了历史发展的“否定性”,从而导致了顺从主义和保守主义。二是注重批判。批判理论认为,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宗旨就是批判,既批判现存的社会制度,也批判现实中的各种文化、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批判既意味着对现存的学说在理论上的变革,更意味着批判地分析现存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三是强调综合性研究。批判理论认为,资产阶级的人文学科已被四分五裂了,它根本无力全面完整地阐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社会理论研究必须改弦更张,采用整合的、交叉学科的方法来探讨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批判学派采取激进的参考架构,将组织视为支配与主宰的权力所在。此外,这一学派把理论看作是能使个人从支配性的组织势力中解放出来的一股力量,并把理论家看作是在促使组织变革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的人。他们相信,某些社会结构和过程会导致基本的权力失衡;权力失衡将导致某些社会阶层和团体异化和遭受压迫。因此,批判学派学者的作用在于探索和揭露这些失衡的现象,并且使被压迫团体注意到这个现实。不管是通过直接的政治行动,还是通过被压迫个人的觉醒,都有可能达到解放的目的。

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当老一辈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躲在工具理性批判的背后,为工具理性无限膨胀而弊端百出的西方社会大唱挽歌,把批判理论推向绝境的时候,哈贝马斯发现在生活世界的传播行为中,蕴藏着拯救现代性的理性的力量。传播理性不仅能在与工具理性的抗衡中,阻止系统的势力借助金钱和权力操控的媒体,向生活世界侵蚀和蔓延,而且还能重建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哈贝马斯以“系统—生活世界”双向分析架构,为“晚期资本主义”把脉,认为“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病症,只有借助于释放传播理性的潜能才可以消除。

“传播行为”这一概念,是解析“传播行为理论”的核心范畴。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这部早期著作中,把“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区分,归结为工具性行为和传播性行为。但他认为这种分析并没有充分抓住这两种行为最一般的区别特征[5]。后来他将社会行为区分为“战略行为”和“传播行为”两大类型[5]。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哈贝马斯从理论社会学角度,对传播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他说:“传播行为概念把语言设定为传播过程的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参与者通过与世界发生关联,并且彼此提出有效性要求,它们可能被接受,也可能被拒绝。这种行为模式设定,互动参与者可以把我们迄今为止所分析的行为者,与世界之间三种关联中潜藏的合理性力量动员起来,以便实现相互共同追求的传播目标。撇开符号表达的完整性不谈,一个追求传播的行为者,必须和他的表达一起提出三种有效性要求,即:所作陈述是真实的(甚至于只是顺便提及的命题内涵的前提实际上也必须得到满足);与一个规范语境相关的言语行为是正确的(甚至于它应当满足的规范语境自身也必须具有合法性);言语者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必须言出心声。也就是说,言语者要求其命题或实际前提具有真实性,合法行为及其规范语境具有正确性,主体经验的表达具有真诚性。”[6]

哈贝马斯所追求的真正合理的行动,可以通过去除传播中的各种约束而产生,控制就是其中一种经常在我们达成共识的尝试中,受到扭曲的一种约束。此外,不对称的传播也必定会产生扭曲。在社会生活中,正如同在个人内心的情况一样,这些扭曲在任何解放思想的过程之前,都是必须加以揭示的。因为哈贝马斯主张公开的和无约束的讨论,不受控制,坚持合宜而恰当的行动取向的原则和规范。而且,在任何等级的政治和再政治化决策过程当中体现这种传播,是使得像“理性化”等概念得以实现的惟一途径。最后,通过一种普遍的、批判性的自我反省过程,我们或许可以重新恢复一种启蒙的人类行动所需要的,与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而恢复人的实践习惯。

哈贝马斯将他的哲学立场,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应用于组织意义形成问题。第一,他指出,知识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存在的,而是来自构成知识的技术、实践和解放旨趣,其中每一个都框定着日常知识和以不同方式由社会探求产生的知识。第二,他的理论是作为对意识形态和统治的批判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对技术—理性知识的强调,通过把一切知识问题简化为技术问题,否定了社会行为者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其结果是形成对“专家”的崇拜。第三,他对意识形态和统治的批判学说,是在传播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表达了解放旨趣。传播能力使得个人通过自我反思,实现从客观化的政治条件下得到解放的能力。这样的反思可在理想的言语情境中预测到。它提供了真理声言推理产生的语境。他认为,普遍化的旨趣受制于利己的需要。其结果是一个政治上冷漠的社会,它通过统治而产生虚假的一致意见和合法性。[7]

三、姆贝的组织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丹尼斯姆贝(Dennis K.Mumby)利用他在当代语言学、语言哲学、传播学等诸学科方面的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从意义、解释、话语、组织文化等关系及其定义的分析入手,通过对哈贝马斯、阿尔都塞、瑟尔伯恩和吉登斯的理论的介绍、评述和批评,深刻阐述了传播理论在现代的组织研究中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代表了美国组织传播批判学派的较高研究水平。他的研究直接指向传播和统治权力(霸权)之间的关系。阐明组织中权力的行使,就是一个群体得以以自己的旨趣对其他群体的旨趣(需要、利害关系、世界观)进行框定。因此,这种由霸权赞成的组织意识形态,与组织文化和故事叙述结合,为掌握权力的群体对组织的一切活动提供参照框架。权力的使用与组织的意义形成密切联系在一起,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播过程的限定。

意识形态与霸权。意识形态是以政治和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一套思想体系。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归纳了意识形态的三个主要功能:(1)把局部利益表现为整体利益;(2)对矛盾存在的否认或对其进行演变;(3)通过具体化使目前的状态合法化。第一项功能涉及意识形态为具体群体的特定旨趣下定义的过程,它把这些旨趣看做具有普遍的意义。葛兰西(Gramsci)的霸权观念或许最好地反映了意识形态的这一功能。霸权常常被曲解为某一阶级(或阶级派别的组合)对其他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支配。事实上,霸权是指“某一阶级把自己的利益同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的能力”。因此,霸权是领导而非支配或控制,它是“通过把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规范中的立场联系起来,对公众意识或常识进行殖民化”而实现的。[7]意识形态表达的是维护和支持处于统治地位的群体的利益,压制处于从属地位的群体的利益。在这一意义上,意识形态使居支配地位的意义的形成具体化了,使其成为自然的、就像事物本来那样合理的事物的秩序,这样的社会结构就不再被认为是人为建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是刻意设计的社会结构,它是由个人、团体或阶级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这些个人团体或阶级,可以在组织中发号施令。而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质询的过程,起到形成和再现组织成员的主体性的作用。据此,统治群体的利益被不加批评地视为所有组织群体的利益。因此,意识形态被认为不仅是一级信念,而且是一个构成社会行为者的组织意识的、有具体内容的意义体系。[7]意识形态强有力的影响,与日常的组织和研究实践紧密相连,并且以一种使组织中发生的事情,以及研究者和他们的理论在其中所扮演角色复杂化的方式来进行。

2.意识形态与组织文化。组织系统和结构隐藏的权力,是批判学派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姆贝着重探讨意识形态隐藏的权力与统治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这种隐藏的权力,使组织中的某些群体受益而使另一些群体的利益受损。姆贝所感兴趣的不是研究权力的使用是否合法,他更关注的是隐藏权力如何在组织中起统治作用,以影响组织内旨趣体系的结构形式。他提出了“把组织文化视为文化‘变形’的潜在场合的概念”。因为组织是拥有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和利益的各个群体的产物。“一个组织在它能够产生、维持和再现那些维持某群体的需要的组织实践活动时,它就在为该群体的利益服务。该过程的一部分,包括以支持现存的统治关系的方式建立组织的意识形成,使得局部的利益成为全局利益。在这方面,组织的意识形态,如在推论行为中所显示的,以一定的方式向组织成员提出质问,提供了一种特别的组织意识。由于意识的意义形成在个人的主观性的构成中所起的作用,它们变得自然化了,被想当然接受;即是说,它们成了组织形成过程内在的一部分。”[7]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传播不仅作为信息传送的工具,而且是创造和再现由意识形态构成的组织现实的社会物质实践。“意识形态意义结构的传播同交流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组织环境中可对传播进行动员,从而使为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服务的社会现实的特有形式合法化。”[7]

3.意识形态与话语、故事。在传统上,故事讲述被看做是一种无政治意义的活动,除非所讲的故事在内容上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然而,话语与故事有助于加强一种文化的意识形态力量,也有助于巩固其力量的来源。当人们谈论神话英雄故事时,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是故事的起源还是结束,这些叙述都会揭示出一种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姆贝认为:“每一类符号都在描述、能量控制和系统维持等各层次发挥功能。因此,作为组织生活某一特别方面而表达的、不断讲述的故事可能起着描述功能(提供信息和会引起同感的体验),能量控制功能(加强或减弱成员之间的紧张气氛),或通过把该符号作为某些行动(兼并,裁员等)的理由使用而促进系统的保持。”[7]也就是说,组织传播中象征性隐喻的研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文字语言的风格修饰,它实际上构成了社会行为者的体验。因为在隐喻和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交互的关系。不同的、而且常常是矛盾的隐喻结构,都争着希望被接受为组织的支配观点的表达语,从而对一个组织符号体系的控制甚至比对组织中权力旨趣的控制具有更大的意义。因为,一切用符号表示的组织行为,都能以某种方式对组织现实及组织权力的结构形成起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姆贝说:“组织权力是由组织符号体系的结构所构成并得以再现的。”[7]

四、批判学派的组织传播思想

总得说来,批判理论家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是“意识形态批判方法”。在批判学者看来,组织文化理论基本上是意识形态的,而且这一意识形态维护的是资本主义。[8]批判学派理论家善于收集关于语言、动机和行动的解释文化数据,并对存在于组织中的权力关系作了判断。这是一个很主观的事业,不仅批判理论家们可能与文化研究者们一样为他们的错误而遭到批评(如样本过于狭窄,在选择参与者和事件中存有偏见),但他们也可能被称为“杰出者”。[9]

批判学派十分强调组织权力,权力依存于构成组织生活和社会结构的过程,而组织权力是传播互动和传播关系的产物。摩根就认为,强调对知识和信息的控制、人际联盟、网络以及对“非正式”组织的控制,是形成组织权力的重要因素。其次,批判学派认为,组织的过程就是传播和形成控制的过程,即使是当前较为流行的,被认为是所谓发挥雇员民主的团队管理方式,也已经完全蜕化,比如团队制定的纪律往往更加行之有效,更加无法理性,更加不可抗拒,甚至不如在官僚控制体系下的纪律那样显而易见。[10]

批判学派重视通过对于组织故事、隐喻和话语叙述的解释和推论,直接从普通常见的组织传播表象中,揭示出蕴涵其中的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的深刻体验,发现组织故事、隐喻和话语叙述与组织结构之间的象征性交互的关系,从原本是积极的叙述中推论出组织传播中的消极方面,从而加深人们对于组织传播符号控制的权力旨趣问题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河宁.组织传播学—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美)凯瑟琳米勒著.袁军,石丹等译.组织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4](美)马丁杰伊著.单世联译.法兰克福学派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5] 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青译.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 丹尼斯K姆贝著.陈德民,陶庆,薛梅译.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美)戴维约翰法默尔著.吴琼译.公共行政的语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 埃里克M艾森伯格,小HL古多尔著.白春生,王秀丽,张璟译.组织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0] 李东.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沟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第二篇:赵娟 家庭早期阅读研究论文

江西省家庭教育优秀论文征集评选

关于家庭早期阅读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的缘起

阅读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把发展儿童智能转移到培养阅读能力上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制定了儿童的早期阅读教育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早期阅读的全球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早期阅读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之后,早期阅读成为了幼教课改的热点,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纷纷在幼儿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早期阅读活动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早期阅读的研究者所关注重点主要在幼儿园层面上,而在家庭层面上关注早期阅读者少,尤其是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寥寥无几。

所以本文以家庭早期阅读教育为视角,对当前家庭早期阅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以期待引导家长能为孩子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科学合理的早期阅读指导。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随机选取了南昌一所幼儿园,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观察法,其中问卷共发放60份问卷,收回 57 份,有效问卷 55 份,回收率96.5%,有效率100%。

为了有效地节约时间、收集资料,选择了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主要了解家长对幼儿阅读兴趣的评价、对早期阅读的看法、家庭教育中进行早

期阅读的具体情况,以此为基础分析家园合作可能对幼儿阅读兴趣造成的影响(具体问卷参见附录一);

观察法:(I)观察幼儿:观察幼儿在集体阅读活动、阅读区活动及自由活动时间的阅读行为及情绪状况,以此了解幼儿的阅读兴趣现状和影响因素,了解试验研究中实施具体策略的有效性。

2.研究内容

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幼儿家庭早期阅读的现状及对策,如: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方式;孩子的阅读兴趣存在的问题等三方面。

三、(一)家庭幼儿读物的现状及其折射出的有关信息

1.家庭拥有幼儿图书的数量

统计结果显示,家庭拥有幼儿图书的数量最少是3本,最多达到232本,其中将近五分之一的家庭,幼儿图书数量在10本以内,20本以内的家庭约占二分之一,20~100本的家庭约占46.4%,还有14.8%的家庭拥有50~100本幼儿图书,3.8%的家庭幼儿图书超过了100本。

2.家庭最近购买的幼儿图书

统计表明,故事书、包括百科全书在内的知识类书籍和期刊杂志占到84%,还有

16%是有关儿童绘画、拼音识字、数学练习、幼儿英语和开发智力等方面的书籍。通过分析发现,家长最近为孩子买的书与孩子喜欢的书之间存在着差异。这说明,孩子喜好只是家长做出购书选择的一个标准,家长购书还有自身较理性的标准。

3.作为礼物购买的书籍

统计数据显示,79%的家长会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家庭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已兼顾到对孩子的智力投资。

(二)孩子最喜欢的幼儿图书的类型

孩子最喜欢的幼儿图书大致可归为故事书、知识类书籍和杂志期刊等三类。

(三)家庭亲子共读的情况

当问及家长陪孩子看书或讲故事的频度时,调查结果显示:0.6%的家长从来不陪孩子看书或给孩子讲故事,很少或有时陪孩子的占了41.7%。相关分析表明:家长的文化程度与陪孩子阅读的频率间有高度相关,即学历高的家长更主动地花时间和孩子阅读。调查还发现,当孩子向父母发起看书的请求时,父母的反应大致是:54.8%的父母愿意陪孩子看完书;和孩子看一会儿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有的37.3%;有4.8%的家长会建议孩子自己看书或让孩子找其他人;让孩子做其他事情的家长占到1.3%。

(四)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为了解家长在指导阅读时采用何种策略,我们设计了有关提问、复述、看书方式等四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与孩子阅读中,45.2%的家长只是回答孩子的提问,很少主动提问,而37.6%的家长会主动向孩子提问,16.9%的家长既主动向孩子提问又回答孩子的提问,0.3%的家长不与孩子交流。我们可以看到,有54.5%的家长会在阅读中主动向孩子提问,这说明这部分家长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反思、预期、质疑和假设的能力。基于复述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孩子的阅读能力,我们给家长提出了“给孩子讲故事后是否要求复述”这个问题。

四、结论及策略探讨

1.结论

2.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策略

1)加强家园共建,设立“早期阅读共读栏”

设立:“早期阅读共读栏”向家长介绍幼儿阅读的目标及家长指导建议,宣传亲子阅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登载有关早期阅读方面的文章。并随时向家长介绍班内阅读活动开展的动态,家长也会将幼儿在家阅读的情况以记录表格、经验体会、照片等形式在专栏中展示。各班还设立了家长借阅箱,里面放置家长及幼儿阅读的书籍,定期更换。同时,各班将幼儿阅读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16来,使家长在了解幼儿阅读情况与进步的同时,能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示来指导幼儿,很好地体现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亲子之间、家园之间的互动。

2)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提高幼儿阅读兴趣阅读环境。

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幼儿带来激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阅读习惯。

3)保持良好的阅读心态。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维护幼儿良好阅读心态。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让幼儿处在安静、明亮、优美的环境里,专心阅读,带幼儿到阅览室看书,感受和模仿成人的阅读方式。

4)注意幼儿心理的稳定性,把握阅读时间。指导孩子阅读,家长们还须注意:儿童的心理很不稳定,应给其规定好阅读时间。1O岁以内的孩子,一般每次以20分钟为宜,每天读一个故事即可。至于大孩子,自己会把握好时间,不必硬性规定;反之,当其看书“入迷”时,应提醒注意身体健康。

附件一:调查问卷

问题

1.家长和教师在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培养中谁起主要作用

A:家长(家庭)B:幼儿园教师

2.家长选择幼儿园是否会把识字作为重要标准

A:是B:否

3.有AB两所幼儿园,当A幼儿园承诺在三年内教1000 汉字,B幼儿园没有明确提出识字要求时,但能保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你如何择园? A:A幼儿园B:B幼儿园

4、当您遇到您的孩子把不认识的字说成是一副画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A:问这幅画像什么B:会告诉孩子这不是画,是一个汉字

C:会告诉孩子这是一个字,并告知字的读音和字的意思

5.对“早期阅读就是早期识字,不识字怎么阅读”这句话你是怎么认为?

A:这句话是正确的B:这种观念不全对,认为识字不等于早期阅读,但认一些字可以使幼儿对阅读更感兴趣

C:这种观念是错误的6:在与孩子阅读中,您的孩子有经常的提问您问题吗或者你在阅读过程中有主动向您孩子提问题吗?

A:很少主动提问B:会主动向孩子提问C:既主动向孩子提问又回答孩子的提问

7:在与您孩子阅读过程中,您给孩子讲故事后是否要求复述?

A:偶尔要求复述B:总是要求复述C:从不要求复述

8:您在指导孩子看书时,会有侧重地采用以下哪几种方法

A图读法(边讲故事边指画面)、B点读法(边讲故事边指着汉字)、C诵读法(把故事连贯地讲完,尽量不让孩子打断)

D跟读法(自己讲一句让孩子跟着讲一句)

9:您认为阅读环境对孩子阅读重要吗?

A:重要B:不重要

10:您的孩子有无单独的房间?

A:有单独房间B :无单独房间

11:你有经常在家看书或是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看书来感受良好阅读氛围吗? A:在家读书看报在1小时以上B:在家读书看报在半小时左右

C:很少在家学习D:能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看书

12:您在在为孩子买书时,是考虑:

A:对孩子的教育价值B:孩子是否喜欢

13:你在给孩子所买的图书是以下哪类?

A:童话、故事类图书B:科普类读物C:其他

14:是否经常更新图书?

A:经常更新B:偶尔更新C:少有更新

15:在孩子所拥有的图书上,孩子的图书占:

A:60本以上B:10-60本C: 10本以下

16:您是否经常陪孩子看书或讲故事

A经常陪孩子看书或讲故事B:偶然陪孩子读书或讲故事

C:很少或有时陪孩子D:从来不陪孩子看书或给孩子讲故事

17.当您的孩子向您发起看书的请求时,您的反应大致:

A:愿意陪孩子看完书B:和孩子看一会儿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 C:建议孩子自己看书或让孩子找其他人D:让孩子做其他事情

姓名:赵娟

单位:南昌铁路艺术幼儿园

职务:教师

手机:***

邮箱:7064410702@qq.com

地址:青山湖南大道铁路九村

第三篇: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论文

批判意识源于自身的主体意识,它是一个人自身主体意识外化的表现,是对自身主体性的肯定与张大,也是对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力图接近正确的理解与判断。具有批判的头脑和眼光的人往往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和主体地位,个性得到张扬,思想充分自由,不随波逐流、应声附和,敢于言明自己的主张和独见,指出批判对象的瑕疵与谬误。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具有批判意识的人才。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富有批判意识以适应社会需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改变教师观念

在当前课改形势下,教师首先应当改变“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灌输式传统教学观,认真学习、内化和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学习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者,不仅要研究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科书,而且还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发展水平,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教学实践。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的内在的能动性加以充分挖掘,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接受上,更主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对知识加以鉴别、批判、吸收、运用,真正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强化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在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努力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为学生营造批判性的空间,发扬民主教学,给学生批判的自由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观念,尽量多采用有利于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让学生冲破思维定式,鼓励学大胆尝试,反复深入思考问题,使思路更开阔、更灵活,能多角度地思索,提出独特、新颖、超乎寻常的见解。学生只有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建立起对思维过程、结果和问题的表述形式进行批判、评价和调控的意向,即学生是批判性思维实施的主体,其主体意识越强,就越能主动地对思维的加工对象进行思考,从而批判意识就越强。

三、增强开放意识

批判性思维注重从不同观念来思考问题,求得拥有多重逻辑的见解。因此,要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展开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变异思维,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问题,尽量让学生发挥自我想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要借助反方角色的扮演来促进智慧与勇气,在讨论过程中,要公平对待一切观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坚持各自立场、修正对方误解的机会,进而让学生说明伙伴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见解,同时从自己不同意的立场来揭示其理由。学生具备了开放意识,才有利于克服不良思维定势和思维障碍。增强开放意识需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教学方法开放、学习方法开放、问题开放、解题开放、课型开放等。解题开放包括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课型开放可以包括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等,也可以是讨论课、自学辅导课、解题训练课等。

四、鼓励积极质疑

质疑即提出问题,质疑意识是一种以解决特定疑问的形式推动人们追求知识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利用语言、实验、多媒体、挂图、环境和活动等多种渠道,设置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其中前苏联教科院院士M·H·马赫穆托夫根据“问题教学”总结的实验成果具有广泛性意义,其主要内容有:

①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

②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

③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

④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也即让他们遇到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矛盾;

⑤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

⑥激发学生比较对照事实、现象、定义和行为,由此引发问题情境;

⑦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与新事实,并独立作出概括;

⑧给学生们介绍那种似乎无法解释却是学科史上曾导致提出科学性问题的事实;

⑨组织科际联系等。教师只有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通过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促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四篇:海底捞研究--组织行为学论文

海底捞给我们的启示----浅谈激励的作用

海底捞的成功,已经是管理学的一个经典案例,许多研究者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张勇的管理智慧。虽然张勇说过,这些管理的闪光点几乎都是无意而为之,但却都被事实验证了他的正确性。本人在学习了《组织行为学》之后,也深有感触。下面主要从动机理论(特别是工作特征模型,辅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尝试分析海底捞对激励理论的应用。

哈克曼与奥德海姆的工作特征模型理论认为:任何工作都能从以下五个核心任务维度来描述:

1、技能多样性。

海底捞的入职培训是全面的培训,进店以后也会轮岗,员工一般都会所有的前、后堂程序。现有的管理人员也全部是从服务员、传菜员等最基层的岗位做起,这一点不是一般意义上蜻蜓点水般的下基层锻炼一下、熟悉一下情况,而是完整的必经的晋升途径。海底捞从第一天就为员工设计好了在本企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清晰地向他们表明发展途径及待遇。任何新来的员工都有三条晋升途径可以选择:管理线----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线员工—优秀员工---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区域经理----大区经理;技术线——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标兵员工——劳模员工——功勋员工;后勤线——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办公室人员或者出纳——会计、采购、技术部、开发部等。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一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晋升政策,让这些学历普遍不高、工作经验缺乏的底层员工有了希望和尊严。学历不再是必要条件,工龄也不再是必要条件。海底捞在新员工培训时就明确灌输“用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命运”的理念。例如管理3000多员工的北京和上海大区总经理袁华强,就是从门童、服务员一路做起来的。至今他还骄傲地说,我是超一流服务员,可以一个人同时照顾4张台。第二个好处是,大家都有着多种技能,协作起来没有问题,也不会出现责任不明确的问题。第三个好处是,由于这种晋升渠道,使得所有的管理层都熟悉各项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关键节点,使得日常管理和下文要提到的授权等几乎没有风险。

2、任务完整性。

海底捞对传菜员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来回不能空手。其实这也是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来回不空手”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节约了成本。由于工作性质差别,每个岗位最忙的时段不一致,帮助别人或是别人的帮忙,能够将劳动量均匀分摊下来,而这种相互协作的制度,也创造了一种人人相互关爱的氛围。再加上上文说过的技能多样性的基本素养,使得各个岗位的员工都能接触到不同的工作内容,使得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价值评估大大提升,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被需要感,这一点也正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3、任务重要性。

海底捞制定了许多细节上的待遇:每个月评选一次先进员工,并发放奖金。同时,在海底捞工作满一年的员工,若一年累计三次或连续三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该员工的父母就可探亲一次,往返车票公司全部报销,其子女还有3天的陪同假,父母享受在店就餐一次;工作年满一年以上的员工可以享受婚假及待遇等等。这些举措会让员工认识到做好工作的重要性,“标兵”、“先进员工”等称号对于普通员工而言,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还让他们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海底捞还有让众多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一项举措:将发给先进员工的奖金直接寄给他的父母。张勇认为这不仅仅是400块钱的事情,400块钱对于农村也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父母有了荣耀。这种荣耀返回来,就会让员工更加有被尊重的需要和做好工作,获取更多类似荣誉的责任心及动力。

基于同样的原因,海底捞招聘员工提倡内部推荐,有很多都是亲属的员工一起到海底捞工作。与此相对,许多公司把亲属回避当作铁律。张勇却认为,“正因为员工在海底捞获得了尊重和认可,同时他也认可了这里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氛围,他才会介绍亲戚朋友们来。”同时亲属在一起工作,自己的工作表现不好,不仅仅丢自己的人,还连累亲人脸上无光,更加激发了员工的自律意识。

4、工作自主性。

餐饮企业的一线员工,是真正至关重要的,要做到真正的顾客满意,就必须将标准化的流程、制度和一线服务员的自主判断力和创造力结合起来。

海底捞的授权也是一个关注热点: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交给了副总经理,大区经理的审批权为100万元,30万元以下各店店长就可以签字。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免掉一餐的费用。店长还有一项很大的权利:每个店每月的奖金,全部由店长来分配。这不仅在一家民营的餐饮企业,就是很多500强的大型企业也是很难得见到的宽松政策。张勇的逻辑是:客人从进店到离店始终是跟服务员打交道,如果客人对服务不满意,还得通过经理来解决,这只会使顾客更加不满,因此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一线员工,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客户的不满意。

允许员工犯错误。每个月各个片区都会向总部提交创新评估和报告,列出各店员工最近的一些想法和创意,经过高层评比,确定哪些是可行性和推广度。创意得到推广的员工,也会有奖金。员工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激励之后,会更加积极地把他们的创造力和建设性融入到工作中。由于这项举措,我们享受到了海底捞特有的免费服务:等座时擦皮鞋、修指甲,水果拼盘和饮料,上网、打扑克、下象棋,擦眼镜布,扎头发的皮筋,放手机的防水塑料袋等等,几乎都出自一线员工的创意,也成为海底捞吸引众多顾客的特色招牌。

5、反馈。

海底捞建立了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系统和评估标准。员工的绩效考核方法来自几个方面----顾客的评价、同事的评价、上级的评价。这种 360考核方式评价相对客观公正,能够激励员工提高个人努力的程度,创造更优的个人绩效。

而且,海底捞每一个星期都会有专门的交流会,回顾本周有哪些老顾客光临,有哪些案例与大家分享,并讨论哪些因素影响顾客满意度。这些讨论会帮助员工梳理自己过去的工作状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绩效水平,进而提升服务水平。

同时,结合海底捞提供给一线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如:廉价的员工集体公寓、免费的集体食堂、给每一位员工上保险、每月的带薪假日、重大节日的公司礼品等,也是企业对员工工作的一种良性反馈,这样做一方面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安全感、稳定感,另一方面让员工产生被正式接纳、被重视的感觉,感觉自己不好好工作会对不起这样的待遇。员工和企业之间这种相辅相存的关系,可以让员工感觉到物有所值。企业为员工考虑得更多一些,他就会增加对企业的责任感。

以上从工作特征模型的角度简单分析了海底捞的激励机制,本人认为海底捞更多依靠的是对餐饮业服务员这种特殊工作的理解,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书本上的先进理论,但在实际操作中,恰恰是其激励机制符合了海底捞自身的实际,满足了员工各个层次的需求,使员工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个人潜力,使得海底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得到了稳步发展。

参考资料:

组织行为学----斯蒂芬.P.罗宾斯 海底捞的成功秘诀----百度文库 海底捞服务文化考察报告----百度文库

第五篇:论文题目: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发展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玲玲.新媒介生态下的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J].中国传媒科技,2013,(08):131-132.[2]陈鸣.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3,(19):17-18.[3]黄伟华.网络时代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广播发展方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8):75-76.论文题目: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普及,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和交换各类信息的能力和速度,促使“信息消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人们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致使传统的新闻电视传播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本文笔者将从媒介生态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着手,就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方向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媒介生态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一)拓宽了电视新闻节目获得素材的渠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自然难录制好的电视新闻节目。但是,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当中,电视新闻节目获取素材的渠道往往较为单一,主要通过记者亲自参与采访报道,挖掘新闻素材或依靠群众以电话热线的方式提供新闻素材这两种方式,从而导致电视新闻素材出现涉及面狭窄、信息量波动较大等弊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需求。然而,受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电视新闻节目获取素材的渠道得到了拓宽,素材的获得渠道不再局限于记者的亲自采访和群众的热线电话这两种方式,电视新闻节[期刊之家网专业致力于各类职称论文、核心期刊代发,信誉高,保证通过率100%。需要请加扣二三一五一二六九一八]目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如:微博、微信、论坛等与网民进行交流,获得新闻素材,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关系网提供的信息,提取新闻素材。这些新闻素材获取渠道,在扩大电视新闻素材内容涵盖面的同时,也可以稳定新闻素材的数量,便于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素材的选取。

(二)优化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推广策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电视新闻节目数量的激增,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成了评价电视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

一。但是,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推广中,电视台往往只能依靠报纸、电视以及广播等方式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知名度,这种推广方式虽然途径较为广泛,却存在推广成本投入大、受众人群范围小等弊端。然而,受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推广方式逐步得到了优化,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可以依靠传统的推广方式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如:在官方网站、主流网站上进行宣传或使电视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博客、微博等与大众进行交流互动。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电视节目的宣传推广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电视新闻节目的宣传推广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受众人群的节目参与度,提高节目知名度。

二、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方向

(一)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容量

在媒介生态环境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新闻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电视台记者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电视新闻发布者,越来越多的“草根记者”开始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记录并迅速传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这就导致人民大众在媒介生态环境下具有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的双重身份,而电视新闻节目却只是传播信息的一个载体。因此,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在充分利用自己在专业领域优势资源的同时,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对新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并根据不同观众的新闻需求适当的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容量,如:生活小常识、市场信息等服务类新闻,从而提高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喜爱度,使电视新闻节目能够真正的走进千家万户。

下载组织传播早期研究中的批判学派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组织传播早期研究中的批判学派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U盘病毒传播的研究论文[精选]

    U盘病毒的研究与防范 〔内容提要〕U盘 病毒 安全防范 现如今,U盘已经成为军队日常工作中计算机用户最为常用的文件交换工具。然而,U盘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病毒寄生和繁衍......

    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论文

    [摘要]网络暴力是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也是当前网络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暴力的特点、网络暴力的成因以及网络群体的......

    合作学习中组织的研究

    合作学习中组织方式的研究 前言: 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

    影视作品中植入式广告传播效果研究

    影视作品中植入式广告传播效果研究 〖范文参考〗【范文来源】中国知网;需要该范文者可直接到该网有偿下载 【下载服务】本网接受委托为您代劳下载、相关数据更新或格式转换......

    早期亲子阅读教育指导的实践研究论文(精选)

    早期亲子阅读教育指导的实践研究摘要:进入21世纪,面对高度知识化的未来,终身学习能力成为每个人最大的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得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能......

    非营利组织财务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探讨吴倩倩 (会计专业二班,学号 20101720224)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特殊地......

    新浪微博中新闻传播效果研究综述

    新浪微博中新闻传播效果研究综述 班级:姓名:学号: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的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许多传播学理论都是围绕传播效果建构起来的,尤其是在美国传播学研究中,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

    非营利组织案例研究(共五则)

    对武汉市禧乐儿童康复中心的调查研究摘要:武汉市禧乐儿童康复中心作为一家非营利组织,为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缩影,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