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几年高考哲学部分试题
近几广东省高考《生活与哲学》试题II卷分析
(2007)40.(17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虚心求教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4万多字的《乡村调查报告》,其中反映的农村真实情况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问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
40.答案要点:(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2)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农村真实情况,坚持在实践中求真务实。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2008年)39.(11分)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39.答案要点:(1)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2008年)40.材料1: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材料3: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平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雪灾中高速公路处于瘫痪状态是,众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贵的真情实义。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2)结合材料3论述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7分)
40.答案要点:(1)①从材料l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①人的价值体现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家人,爱朋友,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雪灾中不计个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赢得了社会对这些平凡人的尊重,从而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②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灾难面前涌现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没有计算个人利益的得失,考虑的是他人的危难,难能可贵,体现了灾难面前的人间真情。
③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009年)39.(11分)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
辨析: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人无法认识的。
39.答案要点:(1)休谟的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意识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4)通过人的感官,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变化多端的现象,通过“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5)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2009年)40.(17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1)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9分)
(2)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
40.答案要点:(1)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010年)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37.答案要点:(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人是过程。
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2011)37.(2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阵型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权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2)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
(3)结合材料二,运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
答案要点:(2)①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分)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2分)
(3)①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2分)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分)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分)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2分)
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2012)37题 请用哲学生活关于“...”知识谈......?
第二篇:2012年高考政(哲学部分)
2012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试题解析
(一)新课标全国卷
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试题立意】:本题涉及考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以《贞观政要》中的一句富含哲理的名言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意识的相关理论对“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当代怎样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告诉我国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①,但不会不犯错误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告诉我国要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④,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③。【难度】:本题难度一般。
20.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试题立意】:本题涉及考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汉代的匡衡的“凿壁偷光”的故事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理论对匡衡成了大学问家的事实进行“描述和阐释” 【解析】:匡衡成了大学问家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①,也离不开自己的主观努力,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④。但主观能动性和正确价值观不能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② ③。【难度】:本题有一定难度。
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试题立意】:本题涉及考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真理;认识过程。以科学发现对生物和阳光之间的不同关系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认识的过程和真理的相关理论对这一科学发现进行“描述和阐释” 【解析】:科学发现中人们对生物和阳光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认识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需要不断发展②,也说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给人们认识带来的反复性③。但既不能认为认识发展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①,也不能认为真理是超越历史条件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④。【难度】:本题难度一般。
2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试题立意】:本题涉及考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关理论对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要求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本身是一种正确的认识②,而且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④,而不是因为其和社会存在的先后问题①以及是不是同步的问题③ 【难度】:本题难度一般。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10分)【答案】: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及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科研人员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试题立意】:本题涉及考点: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以我国科研人员广大中医药文化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否定的知识对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先回答出关于“辩证的否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联系材料,从“批判继承”和“实践创新”两个角度做答即可。【难度】: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3)结合材料,就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答案】:
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家扶持和发展特色中医药产业。【试题立意】:本题涉及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国科研人员广大中医药文化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论知识对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要注重结合材料,从题目中我国科研人员的做法中概括出相应的哲学方法论即可。【难度】: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二)新课标安徽卷
9.“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图2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答案】:C 【解析】:本题以诗画为背景考查意识的作用等有关知识。A项与本题无关,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指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本题诗句描述的是人们能主动的反映客观世界,故C项正确;B项本身错误,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D选错误,正确的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故正确答案是C。【考点定位】:意识的作用实践的特征。
10.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答案】:D 【解析】:本题以古诗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古诗词的能力。题干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A项体现了拼搏进取的人生观;B项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C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D项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故正确答案是D。【考点定位】:规律的客观性、人生观、对立统一规律、运动与静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的能动作用等。
11.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被发现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①项错误,无论什么认识都不能直接创造世界,科学认识能推测未来,具有主动创造性;②项正确,材料中这一原理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说明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实践;③项本身错误,认识的深化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④选正确,原理的发现改变了人民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说明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发展。故正确答案是C。【考点定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8.(28分)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2)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期盼?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16分)【答案】: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通过再分配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平。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措施,可酌情给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分析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流动时代”的问题。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解析】:本题以应对人口流动为背景,以促进社会公平与辩证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和相关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第1小问,已经给定原理,即促进社会公平的原理,答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流动人口的期盼是什么?即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其次,确定主体是政府,本着措施从问题中来的原则,首先详细阐述促进社会公平这一经济学原理,然后,结合流动人口的期盼逐一解决即可。第2小问,要求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首先阐述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观点,其次阅读材料提取有用信息,即“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再次逐一分析这些措施体现的上述观点。注意在组织答案时,要采取措施(材料)+原理的模式作答,不能理论与实际两层皮。【考点定位】:促进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制度、联系、矛盾、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等。39.(28分)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
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你参与探究。网友议题
直面道德困惑 引领价值选择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好人”能不能做?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道德典范给出了鲜明的回答。
(2)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8分)
【答案】: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若回答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正确的价值选择,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以直面道德困惑,引领价值选择为背景,以正确价值选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解能力。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对教材掌握较熟练,就能准确答出。首先要回答价值观的作用,其次回答如何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着重把握两点,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二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最高标准。【考点定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准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新课标北京卷
27.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之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哲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项正确,“总体规划”体现了系统优化方法;②项与题意无关,矛盾的主要方面诀定事物的性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重点解诀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体现了抓重点,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体现了两点论:因此③项正确,④项说法错误,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考点定位】 必修4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28.图8漫画中人的困境启示我们,实现人生目标要
A.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B.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C.百折不挠反复实践 D.努力发展自身才能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漫画为背景,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的漫画鉴赏能力。四个选项均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必要条件,但漫画的主旨是强调实现人生目标要以客观条件条件为基础,否则无论个人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心中的那个最主点,因此 B 项正确。【考点定位】必修4: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因素等。
40.(30分)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2)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2分)
【答案】 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解析】 本题以世界地图分绘制历史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已经给定原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真理性的检验标准、目的与归宿等。其次分析材料可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人们对世界地图的绘制也是有限的,可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及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地图日益精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及检验标准。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回答的关键是按着材料+原理或原理+材料的模式,不能就理论说理论,或者抛开理论只谈材料,这都是片面的。
【考点定位】必修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
(四)新课标山东卷 2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于的研究不断深人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答案】:A 【解析】:本题以中微子研究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中微子研究过程中,有不断的深入,也有误差,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C项错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项与本题无关,舍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考点定位】必修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科学实验等。
25.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表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
B.优秀艺术作品可以主导社会关系的变革
C.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 答案 】 C 【解析】本题以艺术创作取得成功为背景,以给我们的启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哲理的理解分析能力。A 项说法错误,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社会的奉献,B 项错误,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对社会关系的变革起推动作用,但不能主导;C项正确,材料中的艺术家正是将个人的艺木创作与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心声,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结合起来,才创作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经典作品来;D项与本题无关,舍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考点定位 】 必修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践的形式、人生价值的实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30.(24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处发展。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3)阐释材料三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7分)【答案】: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中心意思有三:一是各国经济依存加深,二是国际贸易在曲折中发展,三是我国对外贸易面临机遇也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第二步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分析上述三点即可,各国经济依存加深,说明了联系的普遍性;国际贸易在曲折中发展,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有机遇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说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机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方面诀定事物的性质,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总体来说是机遇是主要的。最后组织答案时,运用材料+哲理的模式,不可理论与买际相脱。
【考点定位】 必修4 :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等。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原者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6分)【答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解析】:本题以如何开展学雷锋活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能力。首先要正确分析材料,寻找关键词,读材料可知,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其次雷锋的勤俭节约美德可以转化为环保意识,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其次正确回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最后运用上述原理分析材料的关键词即可。学雷锋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将雷锋精神转化为环保意识与志愿者精神,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定位】必修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等。
(五)新课标福建卷
34.在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说明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价值观 ③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 ④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符合事物发展的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社会意识作为精神力量,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②、④本身说法是错误的,不选。福建精神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①③正确。
35、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正确,应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只有一个。BD本身说法不对。C与题意不符。
36.图
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
11、图1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
11、图1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经济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②说法不对,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③与题意无关。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①④说法正确。
39、(4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坚持革命和民族大义,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1)材料一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了矛盾观点?(12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好题,从题型看,本题属于“体现类”的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回答,答题步骤是材料+知识点。从知识点看,知识限定为矛盾观点,所以考生首先要明确矛盾观点有哪些?如对立统一观点,普遍性、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等。要注意题目是要求说明义利观的“演变过程”,演变过程体现的是发展过程,涉及矛盾与发展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由材料一可知,以往人们对义利的观点是将二者对立起来,没有看到二者的统一,而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看到了二者的对立统一,这体现了全面的观点,并抓住了重点。不同时代对义利观的看法不同,这又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答案】(1)①对义利关系的探索,推动了人们对义利观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对义利关系的认识既看到二者的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全面地看问题。③不同历史时代的义利观各有特点,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新课标浙江卷
2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答案选①②。
[考点]:物质的同一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人对自然千百年来态度的变化说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①符合题意;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存在先对立后统一的说法,③说法错误;人与自然接触的越深入,矛盾越加明显,②符合题意;④说法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对自然的认识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考点】 对立统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29.建设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要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①既要着眼于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 ②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有待于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 ③既关注民生中的普遍问题,又不忘其中的特殊问题 ④提升民生工程质量,需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既要、又要、还要”三方面措施,既有面向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又有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这体现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有普遍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又有困难群众以及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特殊性我问题,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说法不合题意。【考点】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 30.下边的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期)可以表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站在各自的利益立场上,有房者和无房者作出不同的判断,这是根据现实作出的反映,也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③符合题意。②选项与题意无关,价值判断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认识。
【考点】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0.(20分)
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解析】第(2)问属于材料体现类,先明确运用的知识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该知识点容易为考生忽略,其包含的要点有教材三个小点: ①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精神财富的创造的物质条件,③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答题过程中从材料中寻找相对应材料,并结合三个要点分析。【考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①W村村民发展经济,不断提高收入,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 W 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源泉; ③ W 村通过收集、整理、评荐、比学等方式,还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精神财富。
(七)新课标天津卷
3.中国古人用“五行”说来解释世界。如图1所示,“五行”相生相克。“生”即产生、滋生、促进,“克”即战胜、排斥、克制。该学说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①事物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④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所以要排除错误选项,③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如果用“循环”来定义发展,那就是说“发展”可以和“倒退”可以划等号,因此不选③和④,因此我们直接去除C和D两个选项。④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也是错误的,发展是辩证否定的发展,实质是“扬弃”,所以不选④。既然不选,那就选①和②,所以选A。
【考点定位】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的知识。4.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这种现象反映了
A.人的主观随意性
B.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A 【解析】 题干主要是说很多楼盘的名字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合,甚至是严重夸大了实际情况,因此选择A;人的主观能动性可好可坏,夸大就是其中坏的方面。不选B和D是因为这道题中描述的楼盘名称和实际情况并不是“统一”或“同一的”。不选C是因为这些楼盘的名字并不是真理,相反,这些名字都背离了实际情况,都是谬误。【考点定位】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的有关内容。
9.2011年,美国苹果公司董事长乔布斯——一位非凡的创新者,带着他的梦想和传奇辞世。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创造了那个魔器般的“苹果”,更在于他对“智慧之学”的情有独钟。乔布斯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下午的相处。”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
②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乔布斯说“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下午的相处。”,苏格拉底本身属于哲学家,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本身并不包含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而是一种哲学态度和对生活、工作的理解,所以排除②,选择B。【考点定位】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第一单元的哲学的作用问题。12.(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我国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0分)
【答案】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③2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现。【解析】题干中的“社会主义”,由此可以想到“社会制度”,由此想到《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也就是答案的②部分;干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由此想到“发展”、“创新”,以及与“发展”、“创新”有关的“辩证的否定”等有关的内容,也就是答案的①部分(注意:“发展”和“创新”是可以写的,但“辩证的否定”是不能不写的!因为这道题提到了“完善和发展”,只有通过否定之否定、即又肯定又否定的过程才能达到“完善和发展”!)
【考点定位】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辩证的否定、社会基本矛盾等。
第三篇:近几年有关“万有引力”的高考试题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近几年有关“万有引力”的高考试题评析 作者:刘永华
来源:《新高考·高一物理》2013年第02期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已成为“每卷必考”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从七个方面通过对近年来有关万有引力高考试题的评析,让读者了解试题的命题意图、解题思路及命题趋势.
第四篇:近几年联考试题
近几年联考试题
2007年陕西省美术联考考题素描:(写生)可乐一瓶,橘子3个,苹果一个,白色瓷盘一个,勺子一把,米黄色台布一块。
色彩:(写生)可乐一瓶,橘子3个,苹果三个,白色瓷盘一个,勺子一把,米黄色台布一块。
速写:写生监考老师,坐姿,只要求画一个人
2008年陕西省美术联考试题素描:(写生)1块米黄色的台布,3个红颜色苹果,2个黄色的梨子,1个白瓷盘,1个勺子.1个草帽{注:帽子是立着的,帽口向考生}.速写:(写生)1个坐姿,左手放在左膝盖上,右手放在右腿旁边.色彩:(写生)1块米黄色的台布,3个红颜色苹果{注:1个苹果划了3份},2个黄色的梨子,1个白瓷盘,1个勺子.1个草帽.2009年陕西美术考试联考试题素描:(写生)一个红酒瓶,三个橙子两个梨,白颜色台布,白盘子,一个勺子。
速写:(写生)监考老师坐着,默写一个包(样式自选,包的位置自己安排)色彩:(写生)一个红酒瓶,一个切开两半的橙子和一个梨放在盘子上,白颜色台布,勺子,两个橙子,一个梨。
2010年陕西美术考试联考试题素描:一块白台布,一大桶雪碧,三个苹果,两个梨,一个桔子,一个白盘子,一个勺子,三块面包放于白盘子内
色彩:一块白台布,一大桶雪碧,三个苹果一个切开,两个梨,一个桔子,一个白盘子,一个勺子,三块面包放于白盘子内。
速写:单人坐姿双手交叉胸前,右手拿报纸。
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美术类专业课统考成绩合格线为:本科200分,高职(专科)190分。
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播音编导类专业课统考成绩合格线为:本科170分,高职(专科)165分
第五篇: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部分试题)
第【1】题
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C
第【2】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C
第【3】题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正确答案:D
第【4】题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正确答案:A
第【5】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正确答案:A
第【6】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正确答案:D
第【7】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正确答案:D
第【8】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
正确答案:B
第【9】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正确答案:B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1】题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正确答案:D
第【12】题
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正确答案:A
第【13】题
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正确答案:C
第【14】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正确答案:A
第【15】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正确答案:A
第【16】题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D
第【17】题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正确答案:A
第【18】题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正确答案:D
第【19】题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观点。
A.唯物主义的B.主观唯心主义的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的正确答案:B
第【20】题
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正确答案:B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1】题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正确答案:C
第【22】题
“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正确答案:D
第【23】题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界定的。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正确答案:A
第【24】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