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官在中国的发展(推荐)

时间:2019-05-13 15:2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村官在中国的发展(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村官在中国的发展(推荐)》。

第一篇:论村官在中国的发展(推荐)

论村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成为人们生活中频频出现的名词,“村官”也和大学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央组织部下发的关于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明确指出2008到2010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由10万增加到20万,计划2010年选聘村官3.6万名,并就大学生村官的选优,流动提出了要求。可见,中央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抱有很大的发展愿景,对这一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而根据近几年的国内情势看,大学生,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国家的政策,即“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下乡运动”,给与了积极地响应,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生参加国家的考试,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自愿到农村或者是中西部比较贫困落后的地方,支持当地的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且不说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从国家的层面看,大学生当村官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随着村官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种制度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

一、村官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我国设立的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制度,它是根据我国国情,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广大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以及知识型人才的断层,而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则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地进入农村,为农村的发展主入新的活力,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怎样的背景呢?

(一)、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自1999年国家对大学实行扩招,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虽然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高等教育,但也随之带来了弊端,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前的大学包分配等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都不复存在,现在的大学生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找工作,而随之出台的“村官制度”刚好为他们就业提供了渠道。

(二)、从农村的形势看,农村的大量青壮年进城,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一些知识分子的进城,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但对农村,则造成了人才的断层,而且农村的文化卫生教育水平都相对较低,干部的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带领农民致富,这时就需要一些年轻的大学生知识分子走进农村,带领农民致富,所以说村官制度的产生也是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从国家的发展层面看,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整体的发展水平,现在我国的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了,根据共同富裕的政策,应该由城市带动农村致富。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国的稳定发展,国家就出台了一些帮助农村发展的政策,包括向农村输送知识型人才,进行农业税改革,改进新农村医疗保险等。所以村官制度的产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二、村官制度的现状分析。

从中央出台的政策就可以看出,中央对大学生当村官是相当重视的,而对于有着满腔热情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也是有很大激情的。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政府陆续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来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例如,在大学生任职期间给与一定的生活补助,离职后如果报考研究生或考取公务员,则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等。况且,毕业生在工作期间,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接触工作实践,离职后可以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比别人有优势。目前,大多

数的村官也能够在农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深入实际情况,认真和农民交流,向农民学习,认真贯彻和实施三农政策,带领

农民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致富。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楷模有王丽娜,戈新化,刘继

伟等,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自愿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立足农村,服务农村,最终在农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值得每一位大学生学习。

然而,大学生毕竟刚走出校园,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并且,当代的大学生

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过困难时期,并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更别说国家的三农政策,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陕西省的一个村子里,由

于村民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几个大家族互相竞争拉票,导致了一年的四次选举

都未能成功,这时一名19岁的大二女生参加了选举,据说她给每户都发了1000

斤煤,也许是这些煤加上好的时机帮她赢得了大选,她成为了村长。她上任后采

取了多种措施想改变当地的状况,其中最让人费解的莫过于,她采用军训的方法

来改变农民的涣散,可想而知,她的措施肯定执行不了,因为她脱离了实际,根

本忽视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其实,类似的事例还有好多,无不暴露了当前的村

官制度存在的缺陷。目前的村官过于年轻,知识结构尚不完备,思想也还不成熟,作出的好多决定往往和实际脱轨,没有可操作性。另外,在地方政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领导不重视大学生村官,认为他们只是形式上的领导,所

以,不授权给他们,导致了一些村官有名无权,无法在工作中放开做。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必

须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实践,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培养自己

处理政事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对于村民来说,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树立长远意识,改变落后的传统观念,真正的选出有能力的干部,积极地配合村干部的工作,共同为村子的发展做出贡献。对

于国家来说,必须不断地完善法制法规,用法律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为村官

制度的健康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只有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努力了,这项制度才能长

久有效地运行。

三、村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顺应我国的国情产生的,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当村官,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锻炼自身的能力,扩宽大学毕业

生的就业渠道,让他们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我国的国情,有助于帮助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报效祖国。其次,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学生下乡可以为新农村的建设储备大量的综合型知识人才,最终可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新中国的伟大复兴提供后备军。最后,大学生是

一群有活力的特殊团体,他们思想新颖,想法独到,敢于尝试新事物和创新,且他们和国际比较接轨,所以他们可以运用自身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帮助农

民改变落后的思想,以及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开发当地的资源,带动人民致富。

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新生的事物,必须要接受现实的考验。村官制度本身

有它的优越性,有广大的发展前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阻力,但实践表明,这种阻力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我们可

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克服阻力。可以把村官制度的建设放在中国目前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在努力地想向强国发展,要增强中国的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就

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全面的提高。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是未来中国和别的国家在国际上竞争的主力军,在提

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必须带动其他人的发展和提高。农村以及广大的中

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的大部分,可以说在未来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近几年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把目光转向了这些地区,立志在这些落后地区开拓一片新天地。所以说,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前景,未来的农村必将迎来一番新的变化。

四、总结。

从近几年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未来很光明,在新形势下出现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也必定会在改进中健康地发展。

第二篇: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发展

内容提要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工具创新,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前沿领域。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存在还是近十年的事。我国曾经存在或现在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货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可转换债券、国债期货等,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经在小范围内存在过。但除国债期货外,其它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都未能形成较大规模。故基本上可作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少,规模小,加之所依赖的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故其发展还处于幼稚阶段。但是,随着衍生工具的功能和作用慢慢在为我国企业界人士所认识,我国开展衍生工具的条件也在逐渐成熟,再加之我国即将加入WTO,金融的开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展。从各方面的因素看,我国的衍生工具应当发展,但发展要讲究策略。

关键词:我国 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 对策

提纲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2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控制…………………………………………………2

(1)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2 ①市场风险……………………………………………………………………2 ②信用风险……………………………………………………………………2 ③流动性风险…………………………………………………………………2 ④操作风险……………………………………………………………………2 ⑤法律风险……………………………………………………………………3

(2)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3①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2②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3

③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3④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3

三、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意义…………………………………………3

(1)我国金融业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充满国际竞争的时代…………4

(2)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4

(3)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掌握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动权……………………4

四、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条件基本具备……………………………………4

(1)我国经济的金融深化水平…………………………………………………4

(2)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5

(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程度…………………………5

五、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对策………………………………………………5 参考文献……………………………………………………………………………6

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发展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很多与管理特定金融风险对应的衍生金融工具品种尚未开发,目前仅包括最简单的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银行间外汇远期、人民币外汇掉期等业务,缺乏利率期权、外汇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等场外衍生产品以及期货、期权等场内衍生产品。同时,对于已有衍生金融工具在避险方面的巨大作用,一般经营管理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就目前已有衍生金融工具而言,主要是商品期货,期货交易的品种、数量都还不多,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者范围尚不广泛。目前推出的债券远期交易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均是面向银行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其他投资者还无法参与交易,这类投资者的避险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的不可逆转,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大发展将为期不远。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控制

(1)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货币、利率、股票等传统的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发展而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在内的金融合约。作为—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同样具有一般金融产品所具有的风险,但是由于风险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杆性,使得其蕴含着更大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基本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①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是由基础产品派生而来,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础金融产品,因此所谓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基础产品价格波动所可能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人亏损的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衍生产品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多采用杠杆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来的产品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经常面对的一种风险,相对其标的资产,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更为突出。

②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的风险,是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一种主要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指标的资产的发行方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③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资金流动性风险。其中,市场流动性风险与特定的产品或市场有关,是由于缺乏合约交易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中;而资金流动性风险与交易的资金有关,是交易一方因为流动资金的不足,造成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从而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④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是由主观因素所引发,所以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此类风险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危险性极大。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由于操作风险导致一些具有悠久 历史 和相当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例子屡屡发生,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就堪称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经典案例。

⑤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而无法履行或者合约订立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风险是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的亏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有相当部分是源于法律风险。

(2)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工具虽存在着风险,但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企业间国际结算活动日趋频繁,企业为规避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利率或是汇率的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使企业在国际结算中保值或是减少交易损失。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强国际竞争核心力,而且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①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

规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宏观上应构建政府监管机构,应制定、及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行业监管机构应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自律监管;证券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管。政府监管机构利用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职能,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并由此决定其市场的开放程度;行业及证券监管机构则加强对异常波动的金融衍生工具采用“逐日盯市”方法,并在其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风险时,经政府管理层批准实施具体处理措施。

②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

会计报表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变化,以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用披露来弥补核算的不足。具体方法:在现有报表体系基础上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损益、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增加报表附注,即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大多为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经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期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其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根据此特点在报表附注中对其会计确认、计量等相关内容充分披露。

③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复杂性,在企业内部应建立风险防控环境,即企业管理层树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内部沟通机制,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其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客观存在,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培育风险评估机制。其包括投资主体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产生的风险和收益、损失的比较;投资项目的投资限额;利用评估系统掌握投资的最大限额,企业应对自身评价和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能力有正确的评估,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等。

④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相关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在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中学习和分析,掌控其特点和设计风险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严格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对于相关的专业人员执行、记录、保管等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授权、交易、结算、记录和保管职能应当严格分离并相互牵制,避免少数人操纵交易活动;此外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核对,减少投机机会,发挥其规避风险的作用。

(三)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金融期货市场,丰富金融创新产品,对于促进我国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有着三个方面的意义:

(1)2001年11月,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这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里程碑。随着2006年11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江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进入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充满国际竞争的时代。面对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金融安全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显得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从市场的各个层面防范风险;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为市场提供避险工具,更好地化解金融市场风险。国际经验证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面临经济周期的重大调整时,能够较好地应对,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直接融资比重较高、金融工具比较丰富、市场机制比较健全,从而更容易分散市场风险,对冲市场风险。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结构不够完善、金融工具比较匮乏的新兴国家市场,在面对金融市场风险时,往往会遭受到较大冲击和更大损失。已经融入经济国际化潮流的中国政府、企业、机构只能去熟悉它、适应它。同时,也须在国内创立和发展自己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2)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信号的传递效率,改善宏观调控效果,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信号,可以通过有关金融期货产品的价格变化,迅速反映到现货市场和相关行业,影响各方面经济活动,指导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从而提高宏观经济的调控效率与效果,丰富政府市场调控手段。此外,金融期货还可以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市场风险剥离出来,变为可交易产品,通过市场交易,把风险转移出去,以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3)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掌握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当前,周边多个市场正瞄准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纷纷推出针对我国的金融期货品种。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自己的金融期货市场,将有可能失去主场优势,影响国家金融安全。此外,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境外金融期货市场,在我国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占领市场高端;而我国金融机构则缺少了金融期货这一重要工具,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条件基本具备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实际上是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在我国其基础条件已具备,因为金融创新的经济制度基础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经济的金融深化水平

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前进在金融深化进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为:银行建立了多元化的银行体系;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股票市场最为显著;外汇市场的改革。外汇市场1994年以后,中国实行了结售汇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止2008年6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余额突破1.8万亿美元,达到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可以说我国的外汇市场取得了重大成果,具备强大的抵御外汇风险和外债风险的能力;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保险以1949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为标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保险业打破了中保的完全垄断,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共同竞争的局面;利率市场化。1996年开始逐步放开了部分利率,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最高限制,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利率实行了市场招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从2007年1月公布至今,每日各期限档次形成了一条从隔夜至1年期的完整利率曲线,具有较好的平滑特征,且各期限档次利率能够综合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和利率的期限结构,为货币市场的产品定价提供了初步参考。各种以其作为基准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货币市场产品各类,有利于货币市场的深化;金融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至今中国已台了各项金融业的相关金融法,如:《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法》、《证券法》、《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

以上只是重点说明,我国金融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如:我国金融的电子化、基金市场的迅速扩大等等。这些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的雏形已形成,有些方面已向国际接轨,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等。

(2)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贸易环境更加公平,金融业更加开放。2007年,我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占出让总面积的比重由2001年的7.3%增加到47%,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从26种减少到8种。2001年至2007年间,资本项目中完全可兑换和基本可兑换的项目增长67%,严格管制项目减少62%。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超过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经济自由度指数已超过许多被欧美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转型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程度

我国已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使用计划、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调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制定,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能。随后人民银行体系改革,提高了银行业的监管水平。证券监管委员会、保险监管委员会和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框架的最终形成。我国金融业无论是从监管机构的设立和运作看,还是从金融业的相关法律看,都具备了规范发展的条件。经过近20年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框架,金融市场也初具规模,建立衍生金融市场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五)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对策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处在初步建立时期,金融现货市场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需遵循以下原则:谨慎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原创性、坚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金融衍生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所起的作用,应明确以下发展衍生工具的策略:(1)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衍生工具,不能因为国外先发展货币期货,再发展股票期权和利率期货等,中国也一定要沿着这条路走;(2)必须首先发展以规避风险为主的衍生工具,对于太过复杂、风险太大的衍生工具可暂不考虑发展。根据以上原则,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分析。

在债权式、股权式和货币式这三种衍生工具中,应优先发展股权式衍生工具。原因是发展股权式衍生工具条件更为成熟。由于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外汇管制和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使我国近期难以推出规范运作的债权式和货币式衍生工具。相比较而言,由于我国股市发展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投资者较多、相应的法规制度比较健全,在发展的条件上要优于另外两种衍生工具。另外,由于我国股市投资者中散户占的比重较大,他们自己出资炒股、盈亏全是自己的,遭受风险较大,避险意识较强。关键一点他们是目前我国最具自主决策特征的投资主体。因此,股权式衍生工具应优先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这四种衍生工具中,应以发展期货、期权为主,远期和互换交易可适当在小范围内发展。由于期货和期权在国际衍生市场交易中是发展最为成熟的衍生工具,而且都在场内交易,便于集中交易和监管,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功能也最直接、突出,故应以这两种衍生工具为主。远期和互换是场外交易工具,交易的不是标准化合约,运作起来也千差万别,难以监管,故只能在条件成熟的个别区域内开展。综合以上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应优先在股权式衍生工具中发展期货和期权两种。期货的股权式衍生工具有股票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两种。关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我国学术界进行了许多探讨,业界也在呼吁早日推出,但由于股指期货的基础市场与股市略有差异,使其无法规避非系统风险。而我国散户投资者因无力作证券组合投资管理,都面临巨大的非系统风

险,在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时极易导致保值者少、投机者众的局面。1993年海南股指期货实践的教训也证明这一点,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股指期货的推出一直持谨慎态度是有理由的。股票期货以各股作为投资对象,基础市场与股市一致,所有适用于期货的交易策略都适用于股票期货,故有利于持有个股的散户避险。但鉴于股票期货在世界上开办成功的例子不多,发展还不成熟,例如,香港于1995年3月31日推出的汇丰控股、香港电讯和长江实业3只股票期货合约,自推出以来,成交清淡,1995年全年仅成考虑开办。期权的股权式衍生工具有股指期权、股指期货期权和股票期权3种,另外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两个变种。关于股指期权和股指期货期权,出于与以上相同的原因,暂时无法推出。只有股票期权,因基础变量与基础市场一致,且我国的投资者已在股票期权的两个变种--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交易上认识到期权的一些作用和交易方法,发展条件较为成熟。从国际经验看,股票期权在美国、英国等地俱已发展成熟,香港联交所于1995年9月8日和10月23日也成功推出了长实、中信泰富等5只股票上市,为我国开办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今后我国可选取几只业绩良好的大盘股作为试点对象,建立相应的交易和监管制度,为引入正规的股票期权交易开辟一块试验田。在股票期权的两个变种--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上,我国都已有过实践,今后应进一步搞好试点,尤其是可转换债券这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兼具筹资和避险功能的衍生工具,更应努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障碍与对策[J].金融投资,2006(297).[2]胡伟东.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几点思考[EB/OL].中国经济信息网,2007.[3]刘力耕.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2(3).[4]王自力.走进金融创新的新阶段[EB/OL].中国国债投资网,2001.[5]申林英.中金所总经理朱玉展:股指期货上市准备基本完成[N].证券日报,2007.

第三篇:论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论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家庭学校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在美国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有其特有的优势,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家庭学校教育的概念,着重分析它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家庭学校教育;中国;发展;可行性

家庭学校或在家上学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最初旨在传播宗教信仰,之后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作为一场提倡自由的教育选择权的运动重新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并开始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在美国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认可,取得合法地位。目前,家庭学校在美国正不断扩大,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新亮点,同时也在欧亚各国崭露头角。

据了解,在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已经出现家庭学校,只是数量少,规模也小。台湾地区的家庭学校也有所发展,并已取得合法地位。而在我国大陆地区,家庭学校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那么家庭学校在我国(指大陆地区,下同)能不能实施及发展,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家庭学校教育的概念理解

家庭学校教育(Homeschooling)的实质是学龄儿童不在公立或私立的学校上学,而是以家庭为基础和教育场所,通过家庭的管理接受教育。家庭学校中,父母或监护人在家庭或社区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且开设和实施自己的课程标准。它既不属于家庭教育,也不属于学校教育,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二、家庭学校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

对于“家庭学校在我国能不能实施及发展?”这个问题,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虽然,现在家庭学校对于我国的家长们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只有极少数研究者或有海外经历的家长有所了解,但近几年已有个别家庭开始着手实施家庭学校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尽管只是个别家庭的个别行为,却已足够证明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可实施性。此外,其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条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学校教育与我国私塾教育具有相似性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短暂停废外,2000余年延绵不衰,它与官学相辅相成,为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个教师,规模一般不大,学生多则二十余人,少则数人,对于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要求和规定,最重要的一点是,私塾教育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此看出,除了规模和教学方法外,私塾的性质与家庭学校很相似。因此,笔者认为私塾教育可看作是家庭学校教育一种雏形,为家庭学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此外,随着近几年现代私塾教育的兴起,2006年《义务教育法》有了相关的修订:非义务教育以外例如私塾的各类学校,按照相关法例申报有关部门,经过有关部门程序批准也可以办。这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首次允许个人开办私塾,依此如果自身条件完善,那么具有私塾特点的家庭学校在我国也可以依法实施,为其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2.家长的知识水平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意识增强,教育投入增多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文盲率大大降低,很多调查数据都显示现代家长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普遍高于他们的父辈。随着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家长对子女的发展期望就有了相应的提高,而这种提高必然离不开教育。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知识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进程中,我国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着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家长对单个子女的关注增多,包括对其教育的投入。这些无疑都为家庭学校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我国学校教育日益突显出弊端

近几年来,有关教育的话题一直经久不衰,而这些话题往往都是围绕学校教育的弊端展开的。学生、老师、家长都纷纷表示出对当今学校教育的不满,教育改革的呼声更是一阵高过一阵。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的弊端日益突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产生强烈地学业竞争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2)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抑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3)不注重学生社会经验的积累,教学脱离生活;

(4)大批量培养人才,教学质量日趋下降;

(5)不注重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导致学生身心发展失调;

(6)学生安全性问题得不到保障。

学校教育的这六大弊端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国人的争议,而学校家庭教育却能弥补这六大不足,因为以上弊端的反面恰恰是家庭学校教育的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家庭学校才能在美国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现存的体制和文化环境难以让学校教育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尝试新的教育形式,拓展和完善学校教育,以实现教育的实质性改革。

4.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今的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的传输渠道便利畅通。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变得日益信息化。在家里,人们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介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得各种教育上的支持。目前网上已开通不少有关家庭学校的网站,促进了国人对家庭学校的认识及了解。强大的信息技术推动了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三、阻碍家庭学校在我国发展的因素

家庭学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现今的发展却是一片空白,阻碍其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几点:

1.我国大部分家长充当教育者的知识水平还远远不够

要成功实施家庭学校教育首先离不开受过良好教育或教育水平高的家长。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才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很多家长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及教育能力。家长自身教育水平不足,大大影响了家庭学校的发展。

2.家长忙于工作,无暇实施家庭教育

在我国,城镇上的家庭基本是双职工家庭,在农村多数家庭也是夫妻都要参加生产活动。家长们忙于生计,很难抽出时间辅导子女的功课,更不用说在家进行家庭学校教育。而且近几年,我国双职工家庭引发诸多问题,如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更加阻碍了家庭学校的发展。

3.在传统的学校教育面前大多数家长没有勇气反抗

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家长们不敢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开玩笑。虽

然一边抱怨着学校教育的种种不足,另一边还是时刻关心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在我国升学选拔机制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家长决心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极大的勇气。

4.法律制约

在我国,虽然个人开办私塾得到法律允许,但开办条件却是相当苛刻。而且,《义务教育法》规定,家庭和学校应维护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就应该送他们到学校去接受9年义务教育。在这种规定下,开办家庭学校的家长往往会被法院传唤。家庭学校教育没有获得合法地位,在法律的制约下不能得到快速发展。

5.家庭与学校、社会的联合性不强

我国近年在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方面有了不错的成绩,可是总体而言,这些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非正式学习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例如我国互联网的娱乐性较强,其教育功能并没有被充分使用。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总而言之,家庭学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条件,但要发展成为美国那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形式还有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要走。此外,家庭学校这种新教育形式的出现对改善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点,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教育学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

2.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杨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透视—兼谈对我国教育的启示》,2008年。

4.张丽霞:《关于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可行性初探》,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30期。

5.孙宗芹:《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综述》,《保山师专学报》,2005,24(6)。

6.刘丽芳:《家庭学校在中国的可行性初探》,科学导刊,2010年第7期。

7.胡栩:《六龄女童“在家上学”引争议》,《中山日报》,2007年11月21日。

8.《私塾》,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498.htm。

9.Home Schooling[R],http:///education/home-schooling/。

第四篇:论司法独立在中国

论司法独立在中国

肖庆宝

内容提要 所谓司法独立,一般的理解就是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审判权,不受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的干涉。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司法领域的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法官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如何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是法院独立与法官的独立;第二部分是我国司法独立难之透析;第三部分是我国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第四部分是司法独立与外部媒体的监督;第五部分法院院长的正当职权。

关键词 司法独立 法院院长 法官独立 党的领导

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原则,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欧国家,后来得到了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法律确认。17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哈林顿在其大洋国中声称:一个共和国的自由存在于法律的王国之中,缺乏法律便会使它遭受暴君的恶政。而建立法治共和国,必须实行权力 分立。在这里,哈林顿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司法独立的概念,只是没有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而已。英国的另一位思想家洛克在其政府论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分权理论。他认为,国家权力应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并由不同的机关来行使。洛克认为司法权只是执行权内容,执行权应对立法权负责,并受议会的监督。尽管他认为法律的执行和司法的保障是关系宪政的生存的问题,并没有提出系

①统的司法独立地位之理论。上述哈林顿、洛克等思想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司法独立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五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157页

司法独立在中国的理论,但他们的理论学说对英国宪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新贵族的妥协而告终。同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权利法案,对王权实行一系列限制,同时规定非经法官的命令,任何人不受监禁,行政不得干预司法。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初步确认了司法的独立。1701年英国颁布了王位继承法,其中规定了法官终身制和法定薪金制,从而使司法独立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

一、法院独立与法官的独立

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1982年宪法第126条再次明确“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组织法第4条也作了同样的规定。可见,法院独立审判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所谓法官独立审判,是指法官全权审理和裁判案件时,只依据事实和法律,以自己的良知独立决断,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同时也不受法院内部非程序性的违法干预。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一)、法官审理案件过程中,独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

(二)、法官审理案件过程中,不受法院内部非程序性的违法干涉,但上级法院和本院领导按照一定的程序所进行的指导和监督应当接受。

(三)、法官审理案件只依据事实和法律。

(四)、法官审理案件必须保持中立,并根据自己的法律良知形成内心确信,作出裁判。

(五)、法官应对自己审理案件所作的裁判承担责任。

法官独立审判与法院独立审判有相似之处,但又是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一方面,两者的性质不同,法官独立审判是法院内部的审判制度,是法官的一种权利;法院独立审判是国家政治体制上的分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另一方面,两者的内容不同,法官独立审判是由法院内部审理案件的职权界定;法院独立审判是国家机构中权力的分配。最后,两者的要求不同。法官独立审判要求提高效率,确保公正,强调职权利一致;法院独立审判是要求维护权力制衡,落实依法治国。可见审理案件的载体应该是法官,而不是法院,法官是法院独立审判的实现者。也就是说,实现法院独立审判,最终必须实行法官独立审判。①

二、我国司法独立难之透析

我国司法独立难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司法机关的人事和财政受制于地方,如果司法机关不能在财政与司法官选任上同地方“断奶”,就很难确保在司法决策上拥有独立自主的意志,并容易滋生“地方法院是地方的法院”的怪胎。针对司法地方化的弊端,党的十六大特别提出,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这将会从制度上杜绝地方行政部门借经费问题干涉法院独立办案,增强了司法机关独立司法的“底气”。②

同时,上下级法院之间行政化体系也是制约法院独立的一大弊病。按照宪法规定,上下级法院之间只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事实上,下级法院就一些拿 不准、不好定性的疑难案件,形成了向上级法院层层请示、汇报的惯例。而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上级法院的答复,下级法院必须遵守。这种做法直接了上 参见杨一平著:《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第205页 ②参见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4页 ①

司法独立在中国

下级法院之间的决策独立权,造成下级法院难独立的事实。因此,从组织法上明确上下级法院之间的隶属关系,割断下级法院在司法决策上与上级法的“脐带”,这也是实现法院独立的必要条件。

在内部体制上,司法独立还意味着在司法机关内部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与司法职能相剥离,实现“法官独立”。每个法官的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最根本的表现。正如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所说:“法律借助法官而降临尘世”。在我国,无论是54年宪法还是现行宪法对于司法独立的表述都是法院独立,法官独立没有明确提出。这导致在法官独立的制度建设上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法院内部行政化倾向严重。

由于现实的司法机关总要履行与司法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这些内部行政管理就有可能与审判工作交叉、混合甚至相互冲突,从而成为法官独立的绊脚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法院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存在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严重错位的现象,使得司法领域内行政权和司法权不分,甚至以行政权代替司法权。例如在法官的选任上,我们通常有两套规则:显性规则是法院院长由同级人大选举,院长以下除助理审判员外均由院长提名、人大任命;隐性规则是院长、副院长由同级党委组织部门选拔考察提名,其他法官由院长或者法院组织部门选拔提名,并均由同级人大办理有关手续。无论是哪一种规则,其实质都是遵循由上而下的行政化运作方式。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这种行政化的选拔任命方式抽掉了法官独立的最重要基石,使得法官成为听令于上级的普通办事员,加上等级森严的晋升奖惩机制,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就在这种行政体制下被层层消解。

司法行政管理职能担负的是管理法院日常行政事务、保障法院审理和裁判案件的行政辅助及后勤服务。其有别于司法活动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其具体承担者应属国家公务员序列,应按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管理。司法职业追求的专业化和精英化要求将司法人员从一般的行政人员中分离出来,对其实行有别于行政官的专业化管理。司法体制改革就必须实现司法机关内部的职能分工,减少审判和检察工作的行政化色彩,并按照社会单位属性和宪法职能分别将司法机关的诸多功能进行科学整合,建立新的司法管理机制,形成行政管理与司法业务二元体制。这在管理体制上弱化了司法业务领导的行政化成分,有利于建立一种按照司法规律领导司法审判工作的新机制。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在法院独立的同时实现法官独立,最终达成司法独立的完整目标。

三、我国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

共产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相互关系,是政治体制改革与司法改革的共同难题。其难点在于如何既保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又不致损害司法工作应有的独立性。解决这一难题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党要改革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另一方面,司法机关要正确对待党的领导。为此,党需要通过党规规范对司法工作的领导,而国家也需要通过立法等措施,进一步保障司法工作应有的独立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保证

历史的经验表明,执政党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对于民主政治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样具体的措施来加强和培育本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着更为直接的关键性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员、组织、协调、培育都需要执政党去领导,整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都需要执政党去引导。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动摇的政治原则。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其权力的合法性有着深厚的历 ①参见肖金明;尹凤桐: 《论司法独立》.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第6页

司法独立在中国

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这种合法性:

1、是来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人民选择和拥戴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2、是来自共产党的先进性,以及这种先进性所蕴涵的党的纲领、性质、宗旨、任务的内在合理性,还有根据这种合理性所采取的革命行动。共产党的先进性适应了人民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3、是来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通过选举各级人大代表所体现出来的广泛民主性及其民意基础;四是来自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合宪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但党的领导方式要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另一方面,实施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司法独立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在中国,要真正走向法治之路,必须实现司法独立,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司法制度的改革。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衡量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制度的理性化要求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一个独立的司法权,既能处理由于政府和公众在法治框架内活动而引起的各种问题,又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先决条件,更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终的保障。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直接目的在于使出现的纠纷得以调处,使失控的权力得以驾驭,使受到侵害的权利得以救济,使紊乱的秩序得以恢复;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的利益、执政党的权威和法律秩序,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就像体育比赛中裁判对竞技双方做出裁决一样:法官站在中立的立场,对纠纷涉及的事实进行调查,进而依据既定的法律做出公正裁断。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立与公正是司法的主要特征。其中,公正是司法的核心,是司法实现其社会调节器和稳定器功能的价值追求。司法公正,对于当事人来说,意味着一个人得到了他应当得到的结果;对于社会来说,意味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对于国家和执政党来说,意味着由公道和正义所维系的民心。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国家就要赋予司法机关相对独立的地位,以防止一切非法的干涉和干预。马克思曾经对司法独立的核心-法官独立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法官的责任是当法律运用到个别场合时,根据他对法律的诚挚的理解来解释法律。”①

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司法独立也绝对不是排斥党的领导和执政,而恰恰是以适应司法专业特点的方式来维护和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实施党的执政行为。司法公正独立完全是有利于维护和坚持执政党领导与执政的制度设计。这是因为,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我们的司法机关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设置并在执政

党的政治领导和人大民主监督下进行活动的,因此,司法机关以独立的方式保证司法公正实现的程度越高,其维护执政党的领导权威和人民利益的作用就越大。检察院应该同一切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不管任何机关任何人。不要提政法机关绝对服从各级党委领导。它违法,就不能服从。如果地方党委的决定同法律、同中央的政策不一致,服从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服从法律、服从中央的政策。” 司法机关“服从法律,就是服从党中央的领导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决定,也就是服从全国人民。

四、司法独立与外部的监督

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是现代各民主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司法 ①参见信春鹰,李林主编: 《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年版.第312页

司法独立在中国

独立作为一项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基本法律准则,是指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只能服从法律,严格按宪法和法律规定办事,准确适用法律,不受除法律以外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它包括司法权的独立、司法机关的独立和法官的独立。司法独立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司法公正。媒体对司法的监督意味着公众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载体对司法领域里的事件、事实或现象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或言论,让这些事实、事件或活动接受公众的察看和督促,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以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司法向媒体公开,接受媒体的监督,是一国司法民主、公正的标志。媒体是当今社会公众了解公共信息并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媒体的监督具有促进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和司法公正的价值,但同时媒体与司法之间也存在着冲突。①

在我国,司法追求的公正与媒体强调的监督均有其宪法依据和现实合理性,代表着两种同等重要的不同价值,双方享有良好的互动基础,但这一本该协调并进的事物却一直处于“新闻舆论对司法权的监督零散而不成系统、随意而未成制度,使新闻舆论遏制司法腐败的效能远远未充分发挥出来”的无序状态之中。我们应当对司法与媒体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构建,加强双方的约束与规范,从而将司法与媒体的关系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加以保障、引导和监督。

(一)媒体介入司法,应当以促进司法公正为目的。

传媒应当以正面报道司法为主,传媒对于司法的监督主要应放在以下方面:

1、对司法机关内部机制和司法人员非职务违法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司法机关内部制约机制上所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2、是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腐败现象进行揭露。

3、是对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外部势力实施监督,为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对现行的某些法律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实施监督,以利立法的完善和法律实施的平衡。

(二)媒体介入司法,应当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

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媒体自身也要依法行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一部新闻传播法,但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三大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和法规中的有关规定,以及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需要媒体和每位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士执行和遵守。传媒在报道和监督中享有的自由是相对的,其行为底线依然是人人都得遵守的法律,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我行我素。

(三)媒体介入司法,应当保持客观公正。

即真实性、严肃性、准确性、公正性。新闻媒体对司法的报道应当坚持真实性,即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把握正确监督,防止不正当干预的基本原则。

五、法院院长的正当职权。

法院院长在司法机构中是一个特殊的职位,其职能及法院院长拥有的职权对整个司法过程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特定环境中可能会成为主导性因素,如法院内部司法行政化。因此,对法院院长及其职权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在我国法院体系里,院长的职权能够干涉司法审判的合理性、公平性,不能够正确贯彻实施法官的合理审判,这样就失去了司法系统的独立、不受外界干扰的合理性。虽然在理论上我国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相对独立,互不干涉,独立行使职权,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司法机关受行政机关的干扰很大,甚至受行政机关所干涉,我国是一府两院,①参见孙旭培;刘洁:《传媒与司法统一于社会公正》 法律出版社 2001年.第216页

司法独立在中国

政府、法院、检察院,三者相对独立,但在我国现实的国情下却不是这样,这与我国法律规定的互相矛盾,法院的财政与人事安排全部来自政府,受政府所牵制,这也是法院不能够公平审判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国的立法还需要完善。

法院院长职权的正当行使应当在案件存在极大不合理、存在冤假错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对案件提出异议,要求法官合议庭重新审理。其次对法院的组织机构的管理也有重大的义务,合理完善法院内部系统的组织机构、文化建制。还有法院内

①部司法行政化其职权在司法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法院院长的职能是法院机构正常运转的必然,其管理职能、协调职能、法院文化建设职能都是不可忽视的。

结论

在加强司法独立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司法独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的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也需要一个“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可以适当限制司法的独立性,加强对司法的监督和制约,使得法院和法官的行为即使不符合理性,也较容易得以纠正,使之危害较小。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司法改革方面,尤其是司法独立,理应做得比西方国家要好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今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现今国情为我国司法改革提供了良机。我国应抓住机遇,加快我国司法改革的步伐,提高改善司法体制的速度,完善司法制度。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下,从理念上确保法治的基本价值是最终实现司法独立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立足于历史和现实,抛弃古代群体本位的法治的价值系统,同时不使法治从属于任何的口号和运动。只有这样的司法独立才有可能最终的实现。要改善司法独立在特色主义中国的完美体现的前提是一定要确保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外部媒体舆论的监督下才得以贯彻实施,其次是在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办案的统一性、法院院长在排除外界的干扰下合理行使职权,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司法系统内部的司法独立,主次结合才能把中国特色的司法独立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这样,司法独立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权威,司法的公正权威保证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平稳,理顺了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将达到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探索司法独立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采取渐进的方式,切记过激;同时还要借鉴法治国家的经验。我相信,在制度和理论的保障下,中国的司法独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五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版.第157页 2.孙北:《论法院院长的正当职权》 苏州大学报.15期.第3页

3.孙旭培;刘洁:《传媒与司法统一于社会公正》法律出版社 2001年.第216页 4.信春鹰,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年版.第312页

5.肖金明;尹凤桐: 《论司法独立》.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第6页 6.杨一平著;《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第205页 7.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344页

①参见孙北;《论法院院长的正当职权》 苏州大学报15期.第3页

第五篇:论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论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中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下面,我将就自己的观点简述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首先,从起源上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例如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药草,在毒性反应过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而发明了能治病的药草,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原始社会人们的贡献,托名神农而写的。《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该书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物学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书中概括地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

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逐步发明了石针来治病,所谓砭石这是针灸疗法的起源。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促使发明了银针、金针医疗工具。

在理论上,中国医药学有着独特的一面,那就是“辨证论治。”

春秋战国以后,临床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黄帝内经》的产生,代表了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两汉时期,《五十二病方》、淳于意“诊籍”、《治百方病》等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为张仲景作出《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伤寒杂病论》,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黄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

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实际上已经概括了中国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钢,以及汗、下、吐、和、清、温、补、消等八种治疗方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从公元3-10世纪,即我国隋唐时期,医药学有了全面的发展,在脉学、病因、证候、临床治疗学等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晋代著名医学家王叔和著《脉学》十卷,进一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对于病源的探讨和证候的描述,到隋代已取得相当成就。巢元方(公元610年)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总结了晋魏以来的医疗和成就,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书中记述绦虫病,认为是吃不熟的肉类所致,患漆疮与人体的过敏体质有关,患某些传染病是外界有害物质(乖戾之气)所致;患麻风病有初、中、晚三期之分等内容共有50卷之多,反映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提高

下面,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关于针灸学的发展。

针灸来源于石器的发明,最早使用的是砭石和石针。石针是古代针刺的原始工具,发明了金属,才出现了金属针。我国第一部针灸书是“灵枢”,这本书成于战国时期。

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著针灸专书《甲乙经》,总结了前人和本人的实践经验,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和位置,并详述疾病针灸取穴等。可称为第二次总结性的针灸专著。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在总结前人针灸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考定了明堂图经络孔穴,并主持设计铸作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刻有十四经的经穴名称和位置,对于学习和运用针灸学有很大贡献。这尊铜人孔穴模型,在八国联国入侵时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掠走,现仍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针灸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一向为群众所喜用,因而能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

近年来中医、中药、针灸学术的对外交流与日俱增。中医、中药、针灸专家应邀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以及国外学者来访和进修的人员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现在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学习研究推广中医临床医学。日本、英国、德国、美国、苏联、朝鲜、泰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十四个国家出版中医针灸期刊有68种之多。不少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了中医学会和针灸学会。有的国家和地区除设有针灸专科外,还成立了研究中医、中药、针灸的专门机构,并多次召开国际性的中医和针灸学术会议。1987年11月在北京召开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利于我国针灸学术在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发展。

传统的中医学愈来愈受到各国医药界及至科技界的重视,出现了世界性的“中医热”、“中药热”、“针灸热”,说明中国传统医药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可以预料,中医学将发展成为一门属于全人类的、开放型的应用性医学。

下载论村官在中国的发展(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村官在中国的发展(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被改编得体无完肤,人物的形象变成了“哈韩”一族,黛玉红发飘飘,宝钗一头“短碎”,充斥着一股恶俗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中......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被改编得体无完肤,人物的形象变成了“哈韩”一族,黛玉红发飘飘,宝钗一头“短碎”,充斥着一股恶俗的味道。这不能不......

    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也有着明显的短处。自2008年来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受到......

    论中国合同法的发展

    论中国合同法的发展 1《经济合同法》 《经济合同法》作为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合同法,但其毕竟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虽有商品经济的气息,但正如《经济合同法》的起......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5篇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二十一世纪公认:一个国家民族自身的文化不能崛起,那这个国家民族就绝不能算是真正的崛起!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个好的文化体系对国家民族的发展......

    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摘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

    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现状五篇范文

    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现状 谈及中国近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无论历史轮替到哪一个朝代,都有着一大批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学与文化思想继承的国人存在。正是如此,中国的千年文化圣火......

    论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

    论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对死亡的观念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从最初盲目畏惧死亡发展到消极平静地接受死亡,最后发展到积极主动地规范死亡,人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