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水产业发展情况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水产业发展情况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杜尔伯特县)境内有一江(嫩江)两河(乌裕尔河和双阳河),其中,嫩江流经该县146.7公里,乌裕尔河、双阳河呈无尾状散流境内,水系长达160公里,丰水期有大小湖泊201个、水域面积可达205万亩。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水域资源,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壮大水产养殖业。目前,杜尔伯特县可养鱼水面已达140万亩,水产品年产量达到
2.9万吨,已跃居全省前三位。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杜尔伯特县以建设水产健康养殖、名特优水产品、休闲渔业“三大基地”为重点,突出创建杜尔伯特渔业知名品牌,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水产业稳步发展。年投放春片鱼种1420吨、秋片鱼种420吨、名特优苗种8000万尾、大银鱼受精卵26亿尾(粒)65万亩,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7000吨,占总产量24.3%。鱼种投放面积、数量、名特优及水产品产量均创我县渔业发展史新高。
二是多元格局初步形成。低洼宜渔荒地得到了有效开发,养殖面积逐步扩大,养殖方式进一步转变,试验孵化、驯化培育、成鱼养殖等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大银鱼、兴凯湖大白鱼、雅罗鱼、河蟹等名特优为代表的特色水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由单一的传统鱼类养殖向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转变。
三是市场供给数量充足。水产品总量逐年增加,水产品人均占有量逐步提高,已达到44公斤,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杜尔伯特县水产品市场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优良、价格平稳,鱼虾等水产品已成为该县城乡居民“菜蓝子”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
四是质量品牌认证多样。在原有“连环湖”、“石人沟”等著名品牌基础上,又相继注册了“齐麟”、“诺尔”、“品淼鱻”等品牌。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区建设,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达到100万亩,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有机认证的有2家,一批各具特色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杜尔伯特县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各2家。
五是渔业收入显著增加。2013年,杜尔伯特县渔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渔民收入达到1.4万元,从事渔业劳动力人数超过1万人。特别是从事鱼品包装和名特优品种筛选的城镇下岗职工已达2800人。渔业的发展带动了储藏、初加工、休闲等产业链条延伸,对推动该县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杜尔伯特县的渔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面利用率低、产出率小。目前,全县水产养殖业产出率普遍较低,仅在13公斤/亩左右徘徊,仍延续“人放天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同时,受承包机制、承包期限等经营体制制约,造成产前投入不足,短期经营行为仍然存在,产量、效益难以提高。
二是扶持政策少、发展动力不足。自国家实施惠农政策以来,对种植业、畜牧业、大型农机具等给予补贴相对较多,渔业生产中除享受机动渔船柴油补贴外,养鱼使用的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等先进设备均未纳入补贴范围,影响了水产养殖业潜力发挥。
三是渔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渔业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刚刚起步,多数养鱼场、养鱼户处于家庭式的分散经营状态,市场竞争力弱,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后劲不足。
四是品牌效应发挥不明显。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对外宣传促销,部分水产品品牌叫得不响,拉动作用不强,外埠销售范围小、数量少,水产品价格经常呈现季节性低迷或阶段性上涨,导致水产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
五是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保护体系较弱。受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制约,县乡两级水产技术人员缺乏,水产品安全意识不强,导致水生植物防疫体系较为薄弱,水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二、对策建议
现代渔业是新时期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是首要任务。结合水产业发展实际,针对杜尔伯特县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发展空间集中、水脉相承、要素集约原则,将杜尔伯特县渔业资源划分为烟筒屯克尔台区、连环湖区、龙虎泡区、石人沟区、嫩江增殖放流区 “五大特色板块”,构建全域统筹、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突出区域特色,促进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湿地生态鱼类增殖基地、连环湖水产养殖基地、龙虎泡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石人沟沿江养殖基地、嫩江江鱼增殖放流基地、种苗生产基地、物流集散基地、休闲渔业基地、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服务保障基地等 “十大基地”。
(二)提高渔业生产能力。引导大中水面经营者加大资金投入和大规格鱼种投放力度,提高水面利用率。采取湖湾育种、网围育种等有效方式,积极发展网箱养鱼、驯化养鱼,提高单位产出率。积极与长江公司合作,将大银鱼生产稳定在60万亩。大力发展地产名优鱼种,鼓励名特优移植,湿地特色板块以发展芦塘鳢(老头鱼)、柳根、田鸡、龙虱、泥鳅、河蟹、野生鲫为主,大中水面高产攻关板块以鲤草鲢鳙为基础,重点发展锦鲤、河鲈、高背鲫、甲鱼等名优鱼种,嫩江增殖养殖特色区块以发展江鱼为主,重创“三花五罗”品牌。
(三)做大做强渔业品牌。巩固“连环湖”、“石人沟”等著名品牌,提高“齐麟”、“诺尔”、“品淼鱻”等新注册品牌标准,继续加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认证力度,以30万亩为基础逐年递增,实现100万亩目标。在巩固4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示范场的同时,抓好县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带建设,逐步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监控措施,健全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科学化养殖、全程化监控、安全化生产目标。
(四)大力发展多元渔业。发挥鱼类稻田除虫、除草、增氧、增温、增肥作用,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和水产品,力争全县稻田养鱼(蟹)面积发展到1万亩。把水产养殖业与种植、畜牧、环保等有机结合,推广多元生态养殖
模式,促进水产养殖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借鉴先进地区生产经验,积极发展鱼畜结合、鱼禽结合的循环经济型综合养鱼生产,饲料喂畜禽,畜禽粪便肥水养鱼,一料多用,降本增效,良性循环。
(五)加快渔业产业化步伐。以特色、优质、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高起点引进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冷冻、小包装、营养保健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创建产销力强的水产品牌,在大中城市设立水产品销售网点,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对特色产品进行认证和商标注册。鼓励发展鲜活水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和保鲜加工,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壮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实力。
(六)健全产业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公益性职能,提高县乡两级水产服务能力。针对我县水产技术员、化验检验人员缺乏的实际,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逐步充实到乡镇水产推广站。积极组织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单位与养殖户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渔业技术培训,加快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大科技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持力度。
(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全面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设立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恢复鱼种面积、推广应用“三网技术”的给予相应奖励。积极争取金融部门贷款政策以及水产养殖船舶补贴、机械柴油补贴、渔业机械补贴等惠农政策资金,扶持水产养殖户发展壮大。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做好水域滩涂养殖发展登记工作,为推进杜尔伯特县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篇:浅谈农村水产业发展的趋势
浅谈农村水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思考
——XX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GGMM
目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农村水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滞后,水产品的种类仅限于普通的餐桌用品,如鲶鱼、鲫鱼、草鱼、乌鱼等比较普通的品种,没有使水产业得到充分的的发展。那么,现阶段农村水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呢?
首先,谈谈影响农村水产品发展滞后的因素。1.自然因素。由于地球受光照的影响,使地表一年比一年的温度高,使水产业的发展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比如,2006年县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使县内90%的囤水田出现龟壳式的干旱裂;5%的山坪塘完全干涸;县内的几条主要河流由于多年未整治,河水水位低,浅滩多,有的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滩。据调查干旱时船只仅能在荣昌县内通航40公里,载重量不能超过20吨;各大水库由于库容小,每年汛期,河面猛涨两三米,而沿河的堤防工程几乎为零。旱情严重时,庄稼急需灌溉,水位却相当低。这些自然因素,导致农村水产业发展受到严重的滞碍,是使目前农村水产业发展缓慢的一大因素。
2.环境因素。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水资源的破1
坏严重影响了水产业的发展。目前,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在农村得到生根、发展,确实使农村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然而,环境污染问题在农村也随之产生。环境问题的特点是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污染下乡给农村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农村环境的污染,势必影响农村水资源的利用。我们在发展企业生产、搞活经济建设的同时,不能忘记环境的治理,尤其是保护好耐以生存的水资源。只有保护好了水资源,才能发展我们农村的水产业,才能用足水资源、用好水资源、用活水资源。
3.人为因素。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有了好的自然条件、优质的水域条件还是不能充分发展农村水产业。那还需要什么条件呢?那就是人的思想观念问题的转变。由于受几千年养殖习惯、观念的影响,目前,农村大多数水产品养殖户仅限于养殖普通的渔业品种,还不能打破陈旧的观念,养殖特种鱼类。农民在养殖时往往对市场上价格较高的水产品一哄而上,大面积养殖,而又没有专门的销售渠道,造成水产品积压,市场价格降低,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因此,观念的根本转变成为农村水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第二,谈谈目前农村水产业的发展方向。
针对目前农村产业化的需要,我认为当前农村水产
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以便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农村水资源。
1.养殖发展观赏鱼类水产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观赏鱼已成为农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农村发展养殖观赏鱼具有良好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一条相同体积的观赏鱼比一条普通食用鱼的市场价值高8—10倍。常见的观赏鱼有金鱼和热带鱼。
金鱼是由鲫鱼经人们运用选择、杂交等综合方法,长期培育而成的观赏鱼类。一般体短而胖,尾鳍4片,颜色有红、橙、紫、蓝、古铜、墨、银白、五花和透明等色。金鱼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三类。金鱼一般不需要特别的生活条件,在农村比较容易养殖发展。
热带鱼因原产热带、亚热带而得名,种类极多。一般形态奇特,色泽鲜艳或半透明,体小活泼,繁殖力强,如南美洲的“长尾神仙雨”、“五彩天等品种。这类观赏鱼的市场价值较高,但由于它独有的生活习性,不大适应西部地区养殖发展。
2.利用水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农村垂钓产业。
当前,在农村大力实施以水养鱼、以鱼促乐的旅游生态园。实施生态养鱼,既改善水质,又提高收入。以100亩的水库计算,年产3万斤,按照3元/斤,收入9万元。如果建设好钓鱼环境,划定一定水域,允许外来及库区周边群众钓鱼(鱼价值达5元/斤,效益增加三分之一),允许管理者兴办农家乐和水上活动,并带动周边群众走庭院经济之路。
3.搞活水产鱼业,发展立体养殖之路。
大力发展循环水产、畜牧业,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实现水产、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在一条件好的水体中,发展水产品养殖。同时,在水上养殖鸭子、白鹅,或者建设圈舍,养殖生猪、牛羊等。利用牲畜的粪便作为水产品的饲料,既节约了成本,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养殖业。
第三、加快水产业发展应抓好的工作。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农村经济中,水产业已成为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为加快水产业的发展,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用现代生产方式引导水产业,提高水产业组
织化程度。
使用现代水产科技改造水产业,提高水产业运行质量科技是现代水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建设现代水产业必须在科技推广、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要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推广力度,积极采取“订单水产业”、契约、二次返利等新型经营管理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2.用现代化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水产业疫病
防治与保护。
目前在农村水产养殖生产中存在许多疫病。如草鱼的烂腮病,鲶鱼的赤皮病等多种病变时常发生,稍不注意可能出现全池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防疫、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3.减少污染,搞活农村水产品的安全。
发展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水产,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由于部分农民对发展绿色水产品的认识不够,意识淡薄,认为主要产品长得快就是好饲料,而不注重饲料残留是否超标准,是否会给人体带来健康危害。因此,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山标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养殖户宣传发展绿色水产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们对发展绿色水产品的认识,帮助他们转变观
念,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已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4.用现代水产知识培育新型农民,提高科学
水产养殖水平和增收能力。
水产部门围绕主导产业、以现代水产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加大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参与疫病防治和科学养殖,为促进现代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第三篇:蒙古族发展与民族特色保持
蒙古族发展与民族特色保持
摘要:蒙古族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从额尔古纳河山林里的小部落到驰骋欧亚的元帝国再到清末守卫国土抵抗侵略的骑兵,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今正值和平稳定的新时代,面对民族大融合,蒙古族更应保持民族鲜明特色。关键词:民族 保持 特色 发展
悠悠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炎黄阪泉之战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封建王朝夏、商、周,君主与诸侯分治天下,龟甲上的篇篇文字、青铜和玉质礼器诉说着她们曾经的故事;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带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秦汉,用辉煌的战绩中奠定疆域版图;艺术繁荣的大唐盛世、经济发达的宋朝、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和清朝、资本主义萌芽初现的明朝,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道不尽繁华。
五千年的文明史,缔造者不仅仅是中原民族,还有被称作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各少数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各数民族开始和中原民族融合。秦朝时北筑长城南设桂林、象郡,汉朝时大破车世国、驱逐匈奴,到唐朝与西域各民族通商,文成出塞,再到元朝铁骑逐鹿中原……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少数民族扮演者亦敌亦友得角色,起到了推动中华文明进步的作用,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蒙古族便是这些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支。
蒙古族最初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山林里称为蒙兀室韦,约九世纪中叶进入草原成为草原游牧部落。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帝国,号成吉思汗,创立蒙古文字,统一蒙古高原。1276年灭宋,建立统一的元朝,建元大都。1368年结束在全国的统治,蒙古族部落鞑靼和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封号。明末清初蒙古族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朝入关前漠南蒙古归属清,其他两部臣服。第一次鸦片战争蒙古族军民与各民族军民奔赴前线共同战斗。第二次鸦片战争,蒙古骑兵与满、汉守军共同驻守天津大沽炮台。抗日战争时期与其他各民族一起抵抗外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现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曾相互争斗也曾共同抵抗外敌,我们曾势同水火也曾相濡以沫。我们是无法拆散的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在和平稳定的今天,在民族空前大融合的今天,曾经特色鲜明很多民族正在逐渐消失,正在溶于时间的长河中,慢慢走向灭亡。我们期待着民族的融合,我们期待着民族间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变成完全相同的、统一的、没有特色一群人。我们应该都是鲜明的自己。应该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保有民族特点的基础上相互汲取特长,不断发展。
那么蒙古民族应如何在与其他民族和平相处的基础上保持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呢?
一、保证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
蒙古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环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保持我们的民族的特色。也是身处多民族环境下,蒙古族同胞相互识别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发展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来实现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播。
二、加强民族交流、文化传播 蒙古族与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从生活方式还是从文化特色上。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处事方式致使在相互接触中,我们会产生误会和分歧。这也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应加强文化交流,通过相互了解来增加民族间的相互认同。也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更加了解本民族的特色,知道什么是我们该保持的优良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的继承。蒙古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祭祀方式,独特的敬茶、敬酒、敬神、待客的礼仪习俗,饮食文化,美丽的民族服饰、适合本民族生活方式的居住方式。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特色。也许有一些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生活环境,但我们至少要了解它们。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增加我们自己对这些习俗文化的认同。例如:《蒙古秘史》等典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著名文化遗产;《饮膳正要》被评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四、树立民族意识,增加民族自豪感。
很多少数民族就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失去本民族特色的。其原因多为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认同或在其他民族文化冲击下的迷失。所以,处于民族大融合的今天的蒙古族应在不盲目自大与和平友好的前提下,树立民族意识,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增加民族的自豪感。
我相信一个多样的、具有多民族特色的中国才是一个强大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强大国家。
骊山上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还在,可是早已历尽沧桑,美人不再。铁骑驰骋欧亚,疆域空前的蒙古帝国也早已走向了衰亡。但我们的国家和平稳定、繁荣昌盛,蒙古族人民也在国家的帮助下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并不断进步着。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个性鲜明的一支,我们也是热爱国家热爱中华的一支,我们是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我们更要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繁荣昌盛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蒙古族简史》 蒙古族简史编写组 民族出版社2009 [2]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蒙古族》 李金宏,金开诚 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
第四篇:黑龙江省逊克县突出发展
黑龙江省逊克县突出发展“三个建设”为创先争优增辉
黑龙江省逊克县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载体,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事热情,围绕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在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中创先争优,实现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治理,民生大改善,为创先争优活动增辉。围绕工农两业 加快项目建设
逊克县结合“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放大产业发育优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做大做强牵动全局、关系长远的矿产开发、清洁能源和北药深加工三大产业。积极推进翠宏山铁多金属矿选厂建设和东安岩金矿项目部分手续报批工作,加快完成茅宝沟铁钼矿完成新尾矿库收尾工程,钼铁生产线项目年内投产达效;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玛瑙产品深加工,生物质热电厂项目完成了选址、征地、实地勘查工作;加快推进投资4.7亿元开工建设乌二水电站和生物质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及新鄂水电站勘测和可研编制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以赴完成投资2亿元完成东安岩金矿35千伏和孙吴至宝山段220千伏输变电线路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投资7180万元的新鄂、库尔滨110千伏和阿廷河35千伏输变电线路开工建设及生物质秸秆固化燃料生产项目建设。
此外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好优质农业、特色养殖、林产经济、外向农业“四张牌”。农作物良种普及率力争达到98%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达到160.3万亩,订单农业种植总面积达到30%;整合现有33个规模养殖小区,重点发展羊、肉牛和生猪养殖,建设黑龙江名贵鱼养殖基地,大力推广网箱养殖等新型水产养殖技术,建成网箱特色养殖基地879平方米、网栏养殖基地2000亩,推行标准化和无公害渔业养殖
4.2万亩;继续扩大林下参等北药种植面积,新增元参、林下参、沙参等药材8720亩,搞好黑龙江中健蓝莓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蓝莓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占地75亩的蓝莓苗木繁育中心和占地4万亩蓝莓浆果种植基地;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在俄播种面积增至26万亩,扩大境外劳务输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2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27万人。加快城市建设 增加民生福祉
为改善城市面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逊克县按照“东拓、西改、北优、南升”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滨水、园林、口岸、宜居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提档升级,全力打造“三优”文明城市。继续抓好城市道路、供热、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新水源地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工,铺设输配水管线12公里,已完成90%的设备采购;供热扩建增容工程完成厂房东扩3000平方米土建工程,改造一级、二级供热管网共计2000延长米;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其中交通街、国防路拓宽改造工程任务完成过半;投资3100万元全面启动了通江街道路两侧主要建筑立面改造工程。搞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大力推进特色小区建设,成立保洁公司,城镇保洁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江畔公园东扩工程顺利实施。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积极筹建社区服务中心、幼儿中心、敬老院等公益事业项目,促进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
为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加民生福祉,逊克县还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创先争优。坚持“民生财政、民生预算”这一原则,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入手,把财政支出更多地投入到就业、教育、医疗、困难群体救助以及其他群众生活改善上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文体广播事业全面进步,积极筹建文化体育中心,启动了民族小学、实验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了第二中学食堂宿舍楼和投资3461万元、占地面积39560平方米的体育场项目;第一届全运会、第十四届红玛瑙艺术节顺利举办,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31个,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6个。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对县人民医院住院楼进行内部装修,10月份投入使用;加快推进新医改工作,基本药物品种扩大到435种;全县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25元;巩固和发展国家计生服务先进县创建成果,积极推进“惠家工程”,新建标准化村级服务室10个,总数达到65个。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养老保险面达到98%以上;启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新农合参合率99.34%,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不断加快“一棚一草”改造和廉租房建设进度,拆除农村泥草房1.4万平方米,开工建设节能住房221户1.72万平方米。
加强生态建设 保护自然家园
逊克县继续坚持生态和保护优先原则,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保障生态安全。继续加强矿山企业的规范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专门派一名生态管理专职人员,长期住在矿区,对矿山企业作业进行现场监督管理,减少污染隐患和对矿山企业环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建设项目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审批,不进行环评的一律不予验收,上半年共审批建设项目90个,新型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否决一批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工艺落后的项目,有效地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依托“12369”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在“
六、五”世界环境日进行宣传,发放宣传单和倡议书2000余份,发放环保知识书籍和群众防灾应急手册600余册,全面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完成地表水监测任务,对黑龙江流域上游和下游分别进行监测,共获取48个有效数据;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开展城乡“五年绿化行动”,春季造林绿化1.07万亩,城区新增绿地面积4000平方米;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厉打击盗伐林木和毁草地、湿地、禁鱼期捕鱼等违法行为,退耕还林1万亩。深入贯彻落实“两个机制、六个系统”建设,建立森防长效机制,连续13个防期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大力开展乡村清洁行动,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在城乡广泛推广使用秸秆固化等清洁能源,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村屯环境干净整洁,干岔子乡和干岔子乡兴隆村申报省级环境生态乡镇、村屯,已顺利通过省级实地考核验收组验收。2011年4月逊克县被国家财政部和环保部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黑龙江省四个试点县之一。(杨春晖)
第五篇:黑龙江省草业发展势在必行
黑龙江省草业发展势在必行
黄丽娟
(同江精准农业牧草有限公司)
摘要草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重要,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巨大。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黑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使巨大的资源潜力变成经济优势,发展草业的意义十分重要。然而目前草业在我省还是比较薄弱,因此,我省发展草业势在必行。
关键词黑龙江省草业发展
黑龙江是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全省草原面积753.2万公顷,是全国十大草原之一。加强牧草生产是我省优化种植结构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我省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畜牧业,使畜牧业由副业变为主业,实现粮食与畜牧业的主辅换位。牧草生产优化了我省种植结构,带动了农户饲养奶牛的积极性,它必将成为拉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推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转变的关键。中共黑龙江省委适时地确定了把黑龙江由“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战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的方针。为了达到农业产业化,因此对草业的发展要求也与日俱增。
1、发展草业的意义
1.1生态意义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占全国植被面积的64%。据了解,由于长期受人为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目前,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退化面积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草原生态“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超载过牧严重,我国北方草原平均超载36.1%,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草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5亿亩。退化、沙化草原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沙尘源,是造成沙尘暴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草业是以草资源为基本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业,是在保护利用天然草地、培植利用人工草地的基础上,通过保护、建设、生产、加工、利用、流通等手段,进行牧草生产、畜产品生产以及草地生物多种用途开发,产生综合效益的行业。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将草业论述为“以草地为基础,利用光能,通过生物、再通过化工、机械手段创造财富的产业”。另外草原与森林一样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测算,一亩天然草原可蓄水十余吨,黑龙江省三江湿生草原存蓄水量高达150吨左右。在大雨状态下,草原可减少地表径流47-60%,减少泥上冲刷75%以上。另有资料表明,每公顷草地每天能产生600公斤氧,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专家把森林、草原比作自然界的肾和肺,它具有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生态平衡等巨大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草业是多层次综合利用草地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1.2产业化意义
草业作为产业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并创立的。所谓产业就是把资源通
过人类经营转变为产品和经济价值的生产行业,草产业就是综合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并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草地作为一种生物资源,其中生存着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及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潜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各类草地可作为发展草食动物饲养业的物质基础,不论是天然草地,还是人工栽培草地,乃至于路边、田间杂草地,或可作为放牧地或可作为割草地及饲料地发展畜牧业,从而通过草食动物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牧草转化成肉、奶、毛、皮、绒等畜产品,满足人类高质量的衣食需求;草地还有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等作用,大面积的草原好似天然生态屏障,而以草坪为主的绿地则有着绿化国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功效,也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好地方;草地动植物亦可在食用、药用或保健方面为人类造福,因此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兼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草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充满了希望。西部开发,退耕还草、生态建设为草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新的世纪,草产业在我国必将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黑龙江省农业与发展草业的关系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较明显的代表性,可分为四个类型区: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湿地区;北部及西北部的大小兴安岭森林区;西部及西南部的草原盐碱区;中部和南部的松嫩黑土平原区。而目前黑龙江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和浪费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结构是我省开发的重要内容。
森林,草原、湿地等构成了黑龙江省生态体系。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只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就能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草原,是黑龙江省资源优势之一,西部松嫩草场世界驰名,可饲养上百万头牛羊,东部三江草场和北部山区草场也有待开发利用。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只靠天然草场是不够的,还要大力改草种草,这不但可以增加载畜量,也有利于生态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种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以养牛养羊,比种地富足,还可以吃肉”。
草原与森林一样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测算,一亩天然草原可蓄水十余吨,黑龙江省三江湿生草原存蓄水量高达150吨左右。在大雨状态下,草原可减少地表径流47-60%,减少泥上冲刷75%以上。另有资料表明,每公顷草地每天能产生600公斤氧,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专家把森林、草原比作自然界的肾和肺,它具有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生态平衡等巨大的功能。
草原资源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经济功能——发展草地畜牧业,生产人类所需的肉、蛋、奶、皮。毛等畜产品。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草地畜牧业,实行养殖业、种植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政策,不少国家的养殖业超过种植业。如算加工增值,其经济效益更高。据专家测算,以草的产值为1,用于畜牧业可增值3,畜牧业再加工可增值为10。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草地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充分说明了草地的经济优势。
黑龙江省从八十代到目前,20年间草原面积减少了4800万亩,降低幅度很大。总结教训,其主要原因是草原管理问题及法律意识淡薄。过去黑龙江省投入草原建设资金很少,使草原“三化”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理。为了加速改良建设草原的步伐,除了增加投入外,全省还
出台了总体技术措施,即实行两项制度、实施五项技术、建设两大工程。即实行封区育草和轮牧两项制度,使草原得以修养生息,提高划地生产能力;实施人工种草、浅翻轻耙、松土补播、生耙松土和治沙治碱五项现代技术,增加优质高产的草地面积;建设牧草种子基地工程,提高优良牧草种子自给率,建设草原水利工程,不断增加旱涝保收优质草场面积。总而言之,黑龙江省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目的就是让草原真正发挥维护生态平衡,增加经济收益两大功能,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3、黑龙江省草业资源及发展潜力
3.1 草地资源
黑龙江省草原、草山、草坡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山地丘陵与谷地上,其中松嫩平原是我国著名草原之一。全省共有牧草场466.6万km,已被利用的有217.5~240万km,产草量居全国第八位。可见,草地资源非常丰富。
3.2 从牧业经济指标看潜力
许多国家,对草业非常重视,将它看作是“绿色黄金”产业,英国把它当成“立国之本”。许多发达国家草地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有的高达80%。美国60%,加拿大65%,西德74%,法国57%,而我国只有10%。黑龙江省牧业产值达252亿元,占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33.6%,黑龙江省农村人均畜牧业收入可达到570元。我省畜牧产值则比较低,草地牧业产值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主要是草地资源利用率低,对天然草地平均利用率只有20%左右(居民点周围超载过牧,草地退化,远处则未利用);第二,改良天然草地和建设人工草地进度缓慢;第三,天然草品质差,粗蛋白含量低于8%,这些牧草一旦抽穗,便迅速老化,适口性差;第四,放牧管理不科学,没有划区轮放,不利于牧草再生,同时也容易造成疾病传染;第五,对草地的保护不重视,开垦草地种植作物,不仅天然草地遭破坏,连人工草地也不例外,局部地区草地面积逐步减少。
3.3 消费观念改变有利于草业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食物构成趋于多样化,粮食比重下降,肉奶类比重上升,总的要求口味好、无污染、营养丰富。在肉类中,要求高蛋白、低脂肪。草食动物肉晶具备这些优点,这也是牛羊肉多年来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据统计,1998年,世界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31.4%,我国为11.8%,牛羊奶世界人均占有量92 kg,发达国家258.3 kg,我国仅为6.5kg。据统计,黑龙江省目前奶牛存栏90万头,羊300万只,家禽1.87亿只,其中肉类总产量可达到190万吨;奶类产量达220万吨;禽蛋产量达到86万吨。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的膳食结构极不合理,与国内相比有差距,与世界相比差距更大,不利于提高人口体质。这与具有丰富的草资源极不相称。
4、发展黑龙江省草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发展草产业
学习我国草产业模范地区发展草产业的经验,成立黑龙江草产业办公室.协调各方、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把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永昌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4.2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农牧业发达市、县,以及各地不同气候特点和2
2水利灌溉条件,结合全省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草畜产业发展趋势,对草产业的种植基地、加工场点、生产规模、牧草种类、草粮轮作、土壤改良、技术服务、发展目标等进行统一规划。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核心,实行区域化生产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好优良牧草种子基地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其光热资源和土地、井水资源,大力发展以紫花苜蓿、红豆草(OnobrychisY/lciae/olia)、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等豆科牧草种植,建立起满足企业生产和养畜发展的优良牧草生产基地;在城郊地区应根据土地较少的实际,提倡种草养畜,育肥出栏。通过科学规划,使草产业步人良性发展轨道。
4.3提高群众认识,发展规模种植
通过种草大户的致富经验进一步宣传发展草产业的意义和市场前景,着力提高村社干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农民发展草产业。1)拿出好地种草;2)整社或整村调整耕地,把饲草地连成一片,规模种植以利机械作业;3)种植粗蛋白含量高的优质牧草,提高其商品价值和比较效益;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除杂草,防治病虫害,科学种植,适时施肥、浇水、收获;5)有计划地进行草粮轮作,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4.4加强科技服务,发展现代化草业
在草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做支撑,将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和贮运等各环节组装配套,并使之与市场相适应。只有这样,永昌的草产业才能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起来,因此,要加强草业科技力量,健全草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草业技术培训、指导、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草水平。
4.5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拓宽引资渠道,推动草业快速稳步发展
由于草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其发展中必然存在许多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草产业的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从事牧草生产、加工的企业和规模种植户大力发展草产业,对草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同时,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为其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帮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促其健康发展;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草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办法千方百计启动民间直接投资,使更多的资金流向草业领域,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支持草产业的发展,努力探索和运用资本运营等现代经济手段推动草业大发展,借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多上对草业发展具有较大牵动作用的大项目,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