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5:0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和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实践与探索

庆阳市编办电子政务管理科

(2011年12月6日)

政务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依法将有关行政事务事项向利益群体、服务对象、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公开,使其参与讨论国家行政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并对行政权实行监督的原则和制度。

机构编制管理属于上层建筑内容,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加强和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对于全面实现“阳光编制”,加快机构编制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法律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坚持从制度构建入手,把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关键性措施,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度进一步加深,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约束机制日臻完善,“编制就是法规”、“编制就是经费”的观念在机关事业单位更加深入人心,1编制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在机构编制方面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大大增强。

实践证明,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意义和作用是毋用置凝的,但如何让这项工作更加完善和规范化、常态化,建立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非常重要,笔者结合甘肃省庆阳市近几年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思考。

一、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提升理念是前提

政务公开的实质是权力运行的公开,也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的监督,更是权力部门的自我约束,必须建立在理念的提升和认识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各级编委和编办作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力部门,能否主动自觉地撩开神秘的面纱,让机构编制工作冲破长期不完全公开的传统思维,这是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能否推行到位的关键,需要胆识和气魄,更需要现代理念和思维。对此,甘肃省庆阳市领导大胆探索,要求编办将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事项(除法律禁止的)都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以促进机构编制部门科学决策、严格自律和依法规范办事。同时,把是否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对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检验,纳入考评范围。各级各部门也把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从领导层面高度重视,为

庆阳市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构建制度是基础

从理论上讲,行政管理过程中有关行政事务事项,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都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很显然,这里面也包含着一对矛盾:一个方面是尽量地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群体公布;另一方面则必须敏锐而准确地界定把握公开的界限。机构编制工作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性工作,准确把握机构编制管理政务公开的界限尤为重要,必须严格界定公开内容和范围,规范公开形式和程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基于此,近几年,庆阳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制度,将公开内容进行细化分类和范围界定,并从工作标准、公开程序、公开时限、纪律要求和监督奖惩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从而使政务公开内容和范围等有了科学的依据和标准。

三、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完善机制是关键

政务公开本身是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为公开而公开没有意义。政务公开的目的在于为公众监督行政和参与行政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要确保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构建起从公开、监督、举报、查处到信息反馈的完整工作流程,从制度上规范,从机制上保障。总体上看,就机构编制政务公开

工作,甘肃庆阳初步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建立了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联动机制。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操作要求高,而机构编制部门又普遍存在人手少、力量单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实际,因此,必须聚合力、借外力,建立起有效的政务公开联动工作机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庆阳市已形成以编办为主,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联合行动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实行大公开、大监督和全流程监管。二是建立了信息反馈监督举报机制。为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扩大社会监督范围,庆阳市各级编办开通了12310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制定了12310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工作规则,工作人员按规定及时接听来电和查阅网站信件,认真查处反馈举报投诉事项,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同时,庆阳市还在人事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相关人员中聘请了机构编制特约监督员,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监督面。三是建立了督查考核工作的机制。一方面,把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督查的范围,对公开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对反馈的重要信息、举报的事项,按照督查办法规定,由编办与纪检、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查处。另一方面,把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情况纳入行政效能监察的范围,以确保公开的质量与效果。

四、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强化基础是保障

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以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程序、科学的管理为基础的,没有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即使公开了,也只能是一本“糊涂帐”,也是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近年来,庆阳市各级编办以严格的进人控编管理为抓手,以机构编制实名制为工作平台,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全面加强基础工作,为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一是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名制实质就是要保证现有机构、实有人员与按照规定权限审批的机构、编制相对应。通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单位和人员编制管理证,实行“一人一编一卡”,保证了公开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实行进人控编审核审批。机关事业单位除领导任职外的其他形式进人,均须在有空编且符合单位编制结构的前提下,先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进人控编审批卡》,凭卡向调配部门申请人员调动;未经编制部门进行控编审批,相关部门不予受理调动、工资拨付等手续。三是严格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领导干部任职、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选调生、复退军人、高学历引进人才等增人事前沟通机制,确保了各类进人均在编制范围内进行。四是建立机构编制协作化管理机制。加强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和协调配合机制,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主体责任、其他部门分阶段协调把关作用,形成了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组织人事管理协作配合、互相监督、共同促进的管理机制。五是实行工资预审制度。坚持工资基金联席审核,每月或每季度由编制、人事、财政部门审核人

员基金,保证了机构编制部门随时掌握人员变化情况。通过这些措施和基础性的工作,既保证了政策执行的彻底性,又为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提供了保障。

五、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手段创新是方向

根据国家信息化整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电子政务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政务公开和公共信息透明,电子政务的战略任务是支持政府作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行电子政务是提高行政效能,扩大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借助网络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机构编制部门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庆阳市适应新形势需要,积极探索,在市县各级成立了机构编制电子政务机构,加强了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建设。2008年率先开通了庆阳机构编制网,今年又对其进行了改版,网站改版运行以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方便基层办事,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政务公开,宣传机构编制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受到了全社会的好评。

总的来说,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的现实需要,更是机构编制管理理念的提升、手段的创新、程序的规范的有效手段,对于促使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能,正确行使职权,防止滥用权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省委、省政府决定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充分说明党委政府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高度重视。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是促使机构编制管理由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转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社会各界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社会公共资源使用效益,降低行政资源运行成本,在机构编制管理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当前摆在机构编制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研究,确保政务公开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本文试就政务公开工作作一些探索性思考。

一、编制政务公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目前,编制政务公开已试运行一定时间。这是我省首开机构编制情况对外公开的先河,打破了机构编制管理上的神秘色彩,为人民群众交口称赞,从某种意义上说,进一步推动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进步。但就编制政务公开现状分析而言,一是现行公开方式按照机构设置构成要素进行公示公告,公示内容相对单一,没有全面反映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本来面貌;二是编制政务公开只是编制管理结果的公开。

当前,虽然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取得突破性地进展,但影响政务公开工作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还是人的因素,编制政务公开离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有一定差距。群众对机构编制信息具有强烈的需求欲,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供给。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

(一)从理论层面来看,政务公开理论支持体系建设不成熟。众所周知,一切成功的实践源于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编制政务公开实践相对超前,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因而编制政务公开缺乏科学地、系统地理论指导,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从法规层面来看,政务公开法规支持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是编制政务公开缺乏监督依据。人们常说“编制就是法律”,而长期以来对于机构编制管理而言,没有形成一部较为完善的机构编制管理法规,机构编制管理仍是以“人治”管理为

主。而推行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初衷是接受社会监督,那么社会各界以什么标准来评判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因此,没有法定的标准或尺度,对编制政务公开的监督就失去有效性。二是编制政务公开缺乏科学评价机制。机构编制管理首要的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机构问题,一般来说,须经相关部门反复调研,多方论证。但是现行机构编制管理仍带有浓厚的“长官意志“色彩,对机构设置的科学性、人员编制的合理性等机构设置要素向社会公开不够,人民群众也就无法实施监督;三是编制政务公开缺乏过程监督机制。一般来说,坚持将机构编制管理各个环节置于民主监督之下,建立良性双向互动约束机制,对机构编制管理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才是最有效地监督。而现行的编制政务公开注重了机构编制管理结果的公开,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监督还不够;四是编制政务公开缺乏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应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复核制度、机构编制评价体系和机构编制技术方法体系,为机构编制管理人员提供完备的实际操作指南,杜绝机构编制管理中的人为随意性,提高机构编制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有利于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也有利于加强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五是编制政务公开刚性约束机制未建立。政务公开工作对机构编制管理要素公开有明确的要求外,其它公告项目均没有法定的要求,是否公告,何时公告,公告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形式公告,往往取决于行政长官意志,未能真正体现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

(三)从技术层面看,编制政务公开网络技术亟待提高。现行的编制政务公开网络软件设计处于“静止”状态,而机构编制管理内容常处于变动状态。网络软件设计与机构编制管理相互协调性不强,尤其是数据更新操作程序十分繁杂,为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益和有效利用带来诸多不便。

(四)从机构层面看,编制政务公开的工作主体不够规范统一。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是承担编制政务公开的工作主体,承载着政务公开各项具体工作。但是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机构设置不够规范统一,有的把编办列入党委工作机构序列,有的把编办列入政府工作机构序列。同时各地编制部门机构设置也不尽统一,有的地方编办与人事或组织部门合署办公,有的地方编办机构又单独设置,这样的机构建制既不利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也不利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推进编制政务公开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推行编制政务公开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应注重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一)参与性的原则。编制政务公开不仅是机构编制单方面行为,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逐步推进。目前,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仅局限于编制部门本身,相当一部门分群众和单位对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认识比较模糊。我们应把参与性原则贯穿于编制政务公开全过程,发动社会各界更理性地对待编制政务公开。在参与对象上,积极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扩大编制政务公开影响面,大力营造关注机构编制、支持编制政务公开的社会环境。

(二)务实性的原则。机构编制工作牵涉面广,涉及社会各级各部门,而且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情况差异大,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使编制政务公开在实际操作中尺度不好把握、标准难于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开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对此,一是在公开的方式和范围上,区别不同单位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公开方式,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由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在编制政务公开网上集中公告,不能只局限于省里所规定的公开内容,要保持公开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否则,就会走上流于形式的老套路。二是在公开的内容上,应该坚持规范统一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动摇,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公开。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维度、多角度公开机构编制事项,增强监督内容的广泛性,以促进整改、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分类区别处理。对待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要坚持冷静、科学、谨慎的态度,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可行建议。非人为因素,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应避免对社会公开,以避免违背编制政务公开的初衷,造成负面效应,影响社会稳定和党委政府形象。三是在公开的程序上,应严格规定审批的程序和时限,建立编制政务公开申报、审核、审批制度,实行层层把关,逐级审核,确保公开内容、公开质量经得起公众检验。

(三)规范性的原则。对于编制政务公开,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几个规范性文件,对公开的主体、原则、内容、方式、程序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在推进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过程中,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部分规范性、细化性文件,为编制政务公开提供尽可能完备的实际操作指南,杜绝政务公开实施过程中的人为随意性、提高编制政务公开质量。

三、加强和完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思考

针对当前编制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要做好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编制政务公开法制建设,使编制政务公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编制法制建设是促进编制政务公开的有效举措,也是巩固公开成果的客观要求。为此,要加快编制管理立法进程,建立政务公开约束机制,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才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操作性,才能推动政务公开,巩固政务公开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是加强编制政务公开理论研究,为政务公开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刚刚起步,初具雏形。总体来说,此项工作尚处于试运行阶段,尤其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务之急是要把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围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结合各项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政务公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努力取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对政务公开工作规律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努力使政务公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加强编制政务公开制度和程序建设,保障政务公开规范运行。政务公开制度和程序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推动政务公开的有效保证。在推进政务公开的过程中,各级都要注重制度建设和研究,并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法律法规,逐步把政务公开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不仅为推行政务公开提供制度保障,也使政府公开工作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编制政务公开主体建设和技术研究,为政务公开提供组织保证和技术支撑。为进一步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和政务公开工作,要加强机构编制部门的机构设置建设,建议把各地各级编制部门纳入党委工作部门序列,并实行单独设置。同时,按照灵活方便、便于管理的原则,组织专技人员加强编制政务公开软件开发研究工作,提高软件实用质量。

第三篇:新时期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是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塔城地区编委办公室历来重视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从2000年开始实行《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2002年正式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现代化的微机结合起来,推行机构编制微机化管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截止目前,地直机关及所有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信息都已录入微机,大部分县(市)的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工作也全面实行了微机化。这项工作的完成,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办事环节,规范了管理,充分体现了政务公开、方便基层的宗旨,同时,在全地区推行《编制使用本文来源于文秘114网本资料权属文秘114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114网更多资料通知单》制度,使我区的机构编制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行有益探索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对如何进一步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思考。

一、敢于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现代化走在全疆前列

自1997年开始,塔城地区编委办公室就率先在部分县(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了“一证、一卡、一档案、两台帐”的管理制度(一证:即《机构编制管理证》;一卡:即人员编制卡;一档案:即单位机构编制档案;两台帐:即编制台帐和人员变动台帐)。在机构编制及人员管理中,利用“证、卡、档案、台帐”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严格把关,取得了明显效果,使机构编制及人员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2000年以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在地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的通知》(塔地机编字[2000]04号文件),在全地区范围内正式实施《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对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以及提高机构编制系统的威信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长期停留在手工操作和人工管理的水平上,存在着很多弊端,远远不能

适应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需要。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为了改进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尽快与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的要求接轨,于2002年开始,实行了机构编制微机化管理,为此,将《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为一张表格式的台帐,内容规范为:基本信息、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核定表、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的实际配备表、编制结构表、实有人数变动情况表、职工名册等内容。使各部门、各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余缺情况形成了动态管理,做到随时掌握,随时调阅,一目了然。2003年,自治区编办将这一管理模式及我们设计的《机构编制管理台帐》的内容,向各地州推广。

二、加强管理,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编制”一词可分为“编”和“制”两大方面。“编”是指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和社会发展要求,科学合理的设置机构,配备职数、职能,核定编制等。严格的按照上级的规定和客观要求制定好“三定”方案,也就比较好的完成了“编”方面的工作。“制”即控制、制约、监督、惩罚等,它是“编”的继续和保障,也就是我们机构编制部门一直强调的如何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项长期、经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搞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此,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02年下发的“关于在地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是实施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各单位向组织、人事、劳动、财政、银行、公安、社会保险等部门申请人员调动、军转干部安置、学生分配、劳动工资、计划统一发放工资、核拨经费、法人登记、职工落户、刻制公章、办理职工医疗保险等凭证。2003年,在为地直机关、事业单位换发《机构编制管理证》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按实际工作岗位如实填报人员名单,从而杜绝行政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人员随意调整混用的现象。同时,我们又与地区人事部门联合下发了《塔城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管理办法》,对干部调配的原则、管理范围、调配程序、具体办法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首次明确提出了使用《编制使用通知单》的相关规定,即用人单位必须首先向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写出书面报告,提出增人理由,说明所需人员岗位,任职条件等,持《机请大家支持原创文秘114网本资料权属文秘114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114网更多资料构编制管理证》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审核编制,对确有空编的经核准后填发《编制使用通知单》一式三份,一份由编制部门存查,一份交人事部门用于办理调动手续,一份交财政部门核拨工资,凡没有空编的部门和单位不论何种理由,一律不发给《编制使用通知单》,人事部门不得擅自办理调动手续,财政部门不得核拨工资,凡违反规定办理的人员,编制部门不将其列入《机构编制管理证》的管理范围。这一规定的实施,有效的遏制了人员的恶性增长。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更具体、更规范和更有意义。并进一步规范了地直有关单位在配合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工,明确了组织、人事、财政、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办理人员调动、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专业军官和退役士兵安置、核拨经费、兑现工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等事项时,均以《机构编制管理证》为依据,并严格审核把关。这两份文件的贯彻实施,进一步确立了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重要地位。经过几年机构编制管理的实践,全地区特别是地直单位,人员编制管理状况明显好转,基本上杜绝了乱进人、乱落编等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各机关、事业单位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

三、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任重而道远

几年来,我们虽然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新形式下,要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任务艰巨,并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增强机构编制意识。强化机构编制意识,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重要文件及国务院对机构编制管理的规定,帮助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增强机构编制意识,确立依法、依纪、依规管理机构编制的理念,使机构编制理念根植于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心中,提高他们对机构编制管理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媒体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大力宣传机构编制工作,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机构编制工作内涵,严格按机构编制管理程序办事,确保机构编制工作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坚决执行“三定”规定,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从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实践看,每次改革要取得阶段性成果十分不易,巩固成果更难。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严格加强对“三定”规定的贯彻落实和检查监督,维护“三定”规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不得再增设机构,已经撤、并、转的机构不得以各种形式或理由予以恢复,实行合属办公或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部门不能擅自分设。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防止机构编制出现新的膨胀。

第三,要树立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权威,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作用,把好进出关口。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是具体负责机构改革工作的职能部门,是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要树立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权威,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作用,严格按原则办事,按政策办事,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努力发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建立机构编制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真正把机构编制管住管好。

第四,要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惩处制度。要加快机构编制立法步伐,为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提供法律保障,要抓紧制定机构编制法,尽快“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要加大监督力度,实行刚性管理,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

规和政策文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部门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建立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要坚决予以查处。

第四篇:当前政务公开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范文)

当前政务公开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来源:国家预防腐败局 时间:2011-05-17 07:56

推行政务公开对加快民主政治进程、加强政府建设、推进管理创新、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政务公开刚刚起步,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本文试对当前政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政务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多次作出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政务公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发展。就河南来讲,目前全省政务公开面达99%以上,政务公开已经成为全省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医院以及水、电、暖、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也全面实行了办事公开制度。但由于政务公开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有待突破的难题和瓶颈。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公开内容针对性不强。有些部门和单位公开内容抽象多、静态多、一般性信息多,具体少、动态少、关键性信息少。公开停留于办事制度、办事规则等一般信息上,而政府应该公开的有关职权、职权依据及有关事权、财权和人事权等关键性、深层次方面内容公开较少,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的过程性信息较少,信息公布后后续跟进的最新信息较少。

(二)公开程度较低。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才是例外,除法律规定的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少数信息外,绝大部分信息都应当公开。政府掌握的大部分信息处于封闭、闲置或半封闭、半闲置状态。一方面,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性文件不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只被政府部门作为执法的内部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对保密文件以外的政府信息是否公开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规定,造成一些非保密信息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及时向公众开放。

(三)公开形式和渠道少。最主要的问题是公众自由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与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形式灵活多样的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很多政务信息的公开大多限于公告栏、公告手册等,采用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公布政务信息的比重少,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政务公开和发展电子政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和社会组织向行政机关咨询或申请提供信息一般很难得到满足。

(四)公开机制不完善。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群众只是 “被动的受体”,当政府不愿意或不主动公开信息时,作为政务公开权利主体的公民,难以获得有效的信息途径,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到侵犯时,较难得到行政和司法的救济。政务公开的运行缺乏严格的审核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监督管理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的支撑。此外,用于政务公开的技术更新较慢,信息的编制缺少规范,相关代码不统一,也是政务公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行政管理理念保守。在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中,“法藏官府、密不可知”的观念依然存在,习惯于权力封闭运行、“暗箱操作”。没有真正理解政府信息的权利归属具有全体公民所有的公共属性,公民应当具有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政务公开应当公开的信息,不是政府对公众的施舍或恩赐,而是政府应当承担的法定责任和义务。由于观念上存在误区和偏差,导致对政府在主动公开方面的职责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认识不到位,影响了政务公开深入推行。二是服务意识淡漠。政务公开实质是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手段,政务公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服务的问题。服务意识淡薄,公开意愿淡漠,势必导致

1政务公开流于形式,甚至以种种借口缩小公开范围、压缩公开深度。三是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或部门领导对推行政务公开工作重视不够,要求不严,措施不力,存在政务公开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的现象,甚至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四是缺少专门工作机构。目前,各单位普遍存在缺少政务公开工作的专门机构。有的部门是由办公(厅)室组织协调,有的是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由于上述部门职能不同,造成管办、管督交叉混淆,上下协调不畅。另外,从事政务公开工作的多为兼职人员,专职人员少,工作力量薄弱。五是经费难以得到保障。政务公开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整理、编制、查询、维护等环节都涉及运作经费,但目前多数单位都没有用于政务公开的专门经费,政务公开的目标任务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推行政务公开的对策建议

推行政务公开,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现实,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注重实效的要求,稳步实施,整体推进。

(一)提高对政务公开的认识,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要求,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推行政务公开作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行政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当前政务公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通过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创新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行政权力的行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有效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更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科学界定公开内容,正确把握公开范围。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凡是运用行政权力办理的各类事项,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以及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都要真实准确公开,使公开内容逐步从部分领域、部分环节、部分事项向全方位、全过程拓展,从办事层面向决策领域延伸。准确把握公开与保密关系,坚持以保护公共利益为宗旨,减少定密的随意性,做到主动公开和保密工作标准化、规划化,实现应当公开的主动、全面公开;不该公开的防止失密、泄密。建立政务公开日常管理和信息更新维护机制,及时更新动态信息。

(三)积极创新公开形式,进一步畅通公开渠道。在继续通过政府公报、公开栏、办事指南和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及其他公开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公开形式,规范公开载体。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查询、缴费、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的范围,使之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办理公共事务的主渠道。建立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探索政府部门政务公开系统与社区中心联网,使主动公开的渠道向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领域延伸。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重要政府信息,保证政府信息的及时性和权威性,让公众更加通畅地与政府公平交流和共享公共资源,保证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促进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

(四)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规范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把政务公开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组织公民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全面,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评议。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党委、人大和政协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通过执法监督,及时查摆问题,予以坚决纠正。培育和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认真听取公民团体和公民个人对政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民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消除和减少政务信息公开实践中的虚假信息、冗余信息,从而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加强内部监督。监察等机关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政务公开工作实行专门监督,建立和完善对政务信息公开

工作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将检查结果作为定期考核或年终考核的依据,促使各单位真正在“主动”上做文章,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各部门的责任。对工作不力、搞形式主义的,要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侵犯公民民主权利、损害公民合法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

(五)切实健全保障机制,全面提供技术支撑。理顺政务公开工作机制,设立政务公开专门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力量,明确工作责任,完善机构职能,使政务公开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序开展。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设立政务公开的专项经费,确保推行政务公开过程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点、政府信息公共查阅室、网站改版和更新、新闻发布、调研等费用,为政务公开有序进行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加强政务公开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适应政务公开要求的相对稳定、精通业务、爱岗敬业的队伍。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公开意识,提高业务水平,为推行政务公开奠定基础。

(作者系河南省纪委、监察厅 王流章)

第五篇: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汇报

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汇报

*年以来,我市政务公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zf有关部署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围绕“主动公开提质效、依申请公开促规范、基础保障强支撑、制度创新出经验”的思路,全面提升政务公开质量和实效,力促让公开成为自觉,让透明成为常态,切实增强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坚持重点提升抓好信息发布

一是根据国办、省府办文件要求,梳理规范重点领域公开专栏,抓好事项清单、权责清单、政策文件、重点项目及安全生产、执法公示、财政预决算、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有效推进了全市重点领域信息的公开工作。

二是深化zf门户网站政务信息主平台作业用,不断强化主动公开、重点领域公开,规范zf信息公开专栏和重点工作信息发布。

三是建立zf信息发布源头管理机制。

市zf办公室政务公开办公室加强与文秘科、电子政务与大数据科、新闻办公室的工作衔接,实时掌握文件发布时间,及时做好市zf和市zf办公室有关文件的发布。对其他市直部门主动公开的文件进行对照检查,以检查促整改,对存在问题的部门进行考核扣分,切实抓好信息发布和栏目更新工作。

截至*月底,市zf门户网站主动公开zf信息*余条,通过zf网站主动公开市zf文件*余件,政策文件解读率、政策文件和原文件的关联率达到*%,高质量编发zf公报*期。

二、从严从实抓好依申请公开

坚持“归口办理、依法有据、严谨规范、慎重稳妥”的原则,完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以及保存备查等各环节流程,持续提升依申请公开办理水平。健全完善依申请公开办理规范和制度,深化依申请公开工作联席会商机制、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依法有据、严谨规范。

区(市)主动将依申请公开融入棚改拆迁、信访维稳等工作,多部门协调联动,依法依规答复释疑,有效助推了重点工作开展。截至*月底,市直各单位通过市zf信息公开平台共办结依申请公开*件,其中市zf和市zf办公室共办结依申请公开*件,未出现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

三、点面结合加强平台建设

一是在全市统一开展“zf开放日”活动,提升各级、各部门的履职效能和政务服务水平,增强zf公信力;

以升级和优化政务服务中心开政务公开专区统筹推进政务公开线上与线下、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相结合为抓手,通过不断扩大服务公开的范围,进一步推动办事服务公开标准化和基层政务公开平台规范化建设,促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二是建好用好市zf网站政务公开主阵地,在zf门户网站开设统一的互动交流和在线办事入口,依托*市长热线搭建“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平台,每周安排一名市zf或区(市)zf、市zf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到*热线受理中心现场接听群众来电,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更好地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实现了群众诉求“一线连通,扎口受理”。

三是不断拓宽主动公开的渠道和方式,积极引导zf各部门利用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全市政务微信服务矩阵,切实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获知渠道。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市zf办公室作为全市政务公开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好推进、指导、协调、监督作用,着力构建全市政务公开“一盘棋、大格局”。各级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职责,定期听取汇报,协调解决问题,为政务公开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和条件保障力度,确保政务公开工作有领导组织、有机构推进、有经费保障。

二是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积极学习和借鉴他市的典型经验,把好的经验进行固化,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开拓新思路、创造新办法形成“地方经验”。大力创新公开形式,加强政民互动,广泛运用图解、动漫、视频、直播等可视化方式,以多形式易了解的形式公开zf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信息公开服务。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

以《*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为指引,明确政务公开工作的工作任务、具体要求、责任单位,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进行部署落实。围绕明确公开属性、落实公开任务“一前一后”两个关键环节,实行政务公开办公室牵头抓总,通过区(市)联动做好日常工作,部门联动做好阶段性重点工作。

一方面通过采取“小班制、一对一”模式,分层次对各区(市)、各市直部门单位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增强业务本领。另一方面组织政务公开工作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增强公开意识,学习先进经验,全面提高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

四是加大督导考核力度。

以绩效考核为抓手,进一步做好日常督查工作,运用好考核结果,通过制定台账、电话调度、季度通报、末尾约谈等形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切实全面提升我市政务公开工作水平。

下载关于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

    以应用促发展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对于政府管理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XX县县委、县政府为实现“数字......

    张家港市政务公开工作

    张家港市政务公开工作简报第10期(总第30期)张家港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09年12月1日我市举行“人民满意示范站所”授牌仪式11月20日上午,市政府纠风办在金港镇政府举行......

    上半年政务公开工作

    **县2011年上半年政务公开工作 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2011年上半年,在市公开办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县公开工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汇报

    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汇报2011年,我县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效能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中华人民共......

    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制度

    佳木斯市地方税务局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第一条为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我局政务公开考核,根据《佳木斯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关于......

    政务公开工作要点

    xx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xx年,全县政务公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政务公开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

    深化政务公开工作

    县深化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提升政务透明度,提升行政办事效率。该县在县乡行政执法机关、窗口部门和基层站所建立政务公开“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

    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

    所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我公司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根据xx市~年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要点,结合公司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