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预防权力腐败的措施1
浅谈预防权力腐败的措施1.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论文】浅议权力腐败的防范措施育龙网校WWW.CHINA-B.C0M2009年05月15日来源: 互联网育龙网核心提示: 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腐败的根本是权力的腐败”。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
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腐败的根本是权力的腐败”。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特权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因此,防范权力腐败除了以德倡廉、以俸养廉外,最根本的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
一、以德倡廉,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严重。深究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行为主体的道德内约松散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所谓道德内约松散,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道德行为的主体摆脱了自己应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约束的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政治行为主体的道德内约,使政治行为主体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在加强政治伦理建设时,我们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唤醒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具体来说,就是要弘扬儒家“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为民富民的民本意识,继续我们民族、我们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等观念,以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朴素等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意识,从而淡化权欲,诚心为民,廉洁公正,克己奉公,举贤任能,为戒徇私,开拓创新,善于进取。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目的是要以德倡廉,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引导公职人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发挥榜样的影响和辐射作用,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以俸养廉,提供“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
“不愿”,就是分配公平,公职人员有一份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谁也不愿意为贪小便宜而失去较为丰厚的工作报酬和生活保障。
历史与现实表明,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象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果断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优秀人才流进政府机
构,另一方面,较高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福利可以使一般公务员能够靠其正当的工资收入来维持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体面生活,使他们较少有生活上的压迫感和危机感,从而能尽忠职守,比较能够抵制一些物质利诱。因为,在物质利诱面前,公务员必须权衡一下是否值得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金饭碗”。所以说,通过法律和规范把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和退休后的优厚待遇规范化、制度化,这是公务员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得以培植和强化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劳动给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分配公正原则的。国家公职人员较高的社会角色地位与较高的薪金收入之间的一致性有助于在这一阶层中形成“社会公正”的判定,只有当他们有了“社会公正”的判定后,才有可能对自己承担角色的道德、义务、责任和规范产生认同,而认同是他们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的前提,否则,他们会把越轨行为作为对“社会不公”进行补偿的手段。薪金越低,与其社会角色地位越不相符,寻求“补偿”的动机就越强烈。
所以,在一个存在分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没有高薪是难以养廉的。但高薪只有与严格、完善的法制相结合才能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行为产生真正有效的影响。因为,高薪与严格、完善的法制相结合,实际上是加大了国家公职人员的成本和风险。在生活风险日益增加的当今社会,国家一方面给公职人员较稳定、较好的生活福利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国家又通过有效的法律监督其行为和财产收入,一旦发现有越轨行为,不仅会失去得到的一切,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俸养廉,提供“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
三、以监督保廉,建立“不能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
监督是指享有监督权的主体依法对社会生活的治理者以及社会治理运行进行监督检查、惩戒和制约的行为,其本质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它是实现国家权力系统内在稳定的必要机制,是防范权力腐败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实践证实,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心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近几年来,围绕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虽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全局来看,还缺乏一个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措施。例如,有的监督部门互相摩擦、互相制肘,使监督作用互相抵消,降低了监督的整体功能;有时对同一社会行为实行多头监督、重复监督,浪费了人力物力,影响了监督的效率;留有大量的监督“真空”,使社会运行过程不能受到有效的监督;现有的一些准则、规定、制度在数量上不算少,但对权力腐败的约束力很小,远未达到法律上应达到的强制性程度。此外,监督机构分散,缺乏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整体配合差,领导关系与监督关系合二为一,难以发挥应有的制约力和整体监督效能。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制约权力的机制较“软”、较“虚”,致使一部分把握实权的权力机关和权力行使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监督,有的甚至处于失监的状态,从而导致个人或集体违纪案件不断发生。
因此,为了确保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监督保廉,从而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塑造一个勤政、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形象。当前,我们要完善监督机制,尤其是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机构。
首先,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目前,我国的状况是监督机构分散,关系没有理顺,缺乏统一协调。我们要通过明确划分各种监督机制的功能和责任,重视监督系统的层次性和明确划分不
同层次监督机制的职责权限,加强监督的总体规划和避免各种监督机制的相互碰撞,进而使各种监督机制既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发挥监督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大监督系统的合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人大、政协对党政机关的监督;要重视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使“举报箱”、“举报电话”、“领导接待制度”等监督措施真正发挥作用;要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使得同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检查名副其实,切实解决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防止个人说了算和个人专断;要全面推广和落实“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要把群体监督的威力性与舆论监督的曝光性有机结合起来。总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党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网络,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
其次,要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从反腐败斗争中揭露出来的大量违法违纪案件看,许多腐败分子作案手段并不高明,但却为所欲为,畅通无阻,屡屡得手,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有些单位和部门疏于防范和治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制约不得力。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核心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关键是干部权力不能太大、太集中。不能把具有相互制约的职责和权力集中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人,权力应进行适度分解和有效的制约,改变一个人说了算的权力结构。对掌管人、财、物等轻易产生腐败、滋生不正之风的重要岗位、环节和部位,在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的同时,还要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制订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不经过有关权力运行的制约程序,权力就不能生效,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也就是说,要以权制权,即通过在个人、群体和不同机构中合理配置权力,达到权力的相互启动与适度分散及平衡。当一种权力的行使超过其合法限度时,就会引起相关权力的自行制约与限制,这样一种权力制衡机制应包括规定权力实施的程序和标准、权力行使各个环节上的互相制衡、政务公开、财产申报、离职审查和地域交流等制度。
最后,要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我国和国外监督实践证实,要实施有效的监督约束,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这一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其独特的监督使命,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①
一些反腐败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其专门廉政机构都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直属总统(总理)负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一定的自主权;二是拥有足够而且广泛的权力。例如,香港的廉
政公署,独立性强,职、权、责三者比较协调统一,采取惩治、防范和教育三管齐下的肃贪措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香港民众的普遍信任,其成效与经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再如新加坡的反贪污调查局,局长由总统任命,其地位、身份、权力均有严格的法律保障。该机构权力极大,可以随时查阅和冻结违法嫌疑者的银行帐户,开其保险柜,窃听电话,直到搜查、逮捕。在新加坡,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一般公务人员,均不能以种种借口而成为法外公民。
从现行的体制来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受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起主要作用的是同级党委和政府。由于经费和物资装备及干部的职务任免、福利待遇、离休安置等切身利益问题由当地党委、政府治理,而地方党委又是同级纪委的监督对象,因此便出现了监督客体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的状况,这在客观上使监督者难以履行监督职能,缺乏执纪的自主性、独立性,使纪检监察工作轻易受到权力的干扰和关系网的阻挠,尤其是涉及到当地利益或个别领导者的权益时更为突出。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职能监督本身的力度。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做法。一是把现有的纪检、监察、审计合并到反贪局中,直接隶属中心领导,不受地方政府管辖,其经费及物资设备由特定的专门渠道拨足,干部的任免及福利待遇由上一级机关负责。从而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独立性强的监督机关。二是赋予更大的权限,增强监督手段。也就是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督实践的新特点的要求,所建立的以纪检、监察、审计、反贪局四位一体的新的监督机构,必须把这四个部门的职能和手段统一起来,赋予新的监督机构以纪检监察权、侦查权、审计权、拘留权和刑事起诉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发挥综合监督效能。三是敢于冲破“关系网”、“地方保护主义”等重重阻碍,排除干扰,对一切有损于党和国家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敢查敢管,努力提高和维护反腐保廉机构的权威性。
四、以法护廉,创造“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
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才能取得成效。而在这诸多的手段中,法律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非凡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廉政法制化建设,树立法律权威,把廉政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不以个人品质和意志为转移,从而保证社会控制、廉政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和有序化。正如邓小平同
志在谈到廉政建设时所说:“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②当前,加强廉政法制化建设,关键是要完善立法,严格执法。
首先,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廉政立法。也就是说,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是非,用客观标准确认廉政、腐败的内含和外延,用法律规定衡量国家公务人员是否违反人民的意志,是否有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廉政立法的目的在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这是将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
不可否认,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
了许多政策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十几个补充规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百多个法律、法律性文件以及政策性文件之中。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就总体而言,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多,政策性的规定占据主要地位;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应急性多,稳定性少;惩罚性规定较多,预防性规定较少;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了完善廉政立法,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廉政法》、《反贪污贿赂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经济活动实名法》、《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等,以便把廉政建设以及监督机关的职能、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违反了就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使公职人员有必须遵守的具体规范,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除了重视制定有关事后惩戒性的法规外,更要加强事前预防性法规的制定,逐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严格的廉政法律法规体系。
其次,要严格执法。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和发展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再好的法律,假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一般意义上的法的实施,一方面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守法。另一方面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严格执行法律,适应法律,从而保证法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破除“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传统熟悉,坚持教育惩处并重,把惩处腐败分子作为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长”的重要措施来抓。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针对这一时期腐败现象的新特点,我们认为惩处的重点部门应是领导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治理部门;惩处的重点内容是贪赃枉法、贪污受贿、敲诈勒索、以权谋私、金融诈骗、挥霍人民财产、腐化堕落等行为;惩处的重点对象是违法违纪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搞权钱交易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非凡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在惩治腐败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执纪执法,绝不答应存在“空档”、“特区”,不能搞上下有别,内外有别。对于违反党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同样,对于违反法律的,也不管是什么人,一律严惩。既要实行法纪、党纪、政纪严惩,又要实行经济制裁,使其财、位、权三空,够不上纪律处分的,要变动其岗位,改变其谋私的条件和环境,借以有效地警戒后人,使之望贪却步。
综上所述,通过以德倡廉,以俸养廉、以监督保廉、以法护廉,为防范权力腐败筑起一道思想道德防线,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
律环境,从而使为官者、掌权者“不想腐败”、“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进而达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目的。
第二篇:预防腐败风险点及措施
预防腐败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1:物品采购及出库管理
措施:小型物品询价后由专人到不定的地方采购,大型物品由三名以上教师代表询价后负责采购,采购回来交保管室登记入库,物品出库由各线分管领导负责审批后经手人方可领取。风险点2:大型工程招标
措施:严格按照招投标手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风险点3:基建维修及质量监管
措施:由后勤处向学校申报维修项目,经行政会讨论和教师代表确定是否需要维修,维修后的质量由后勤处和教师代表一起验收方可结账。
风险点3:合同工的招聘和使用
措施:严格按照教代会通过的《停前镇中学合同工聘用制度》执行,严格按照先设岗位的原则,坚决做到不徇私.风险点4:学校的公款的存取
措施:学校的公款的存取一律由学校的出纳负责,坚决杜绝其他人员参与,出纳不能公款私存,学校要不定期核对出纳帐户内的款数是否和会计的账目数一致。风险点6:发票管理与财务手续
措施:发票要由会计专柜专放,要分类存放,要放在防潮、防水、防火的地方,不得遗失。发票报销先由经手人签字,再由分管领导签字,后由分管财务的领导签字,最后由校
长核对后方可报销。
风险点7:公章的使用与管理
措施:公章一律由专人负责,需要盖公章的先由各线分管领导审批,每一次盖章都必须做好
登记(注明:时间、事由、次数、盖章人)
风险点8:贫困生资助款的评审与发放
措施:由贫困生申请,到村取好证明,对符合条件的贫困生予以公示一周,无异议的方可发
放,发放须有学生家长到校领取,严格防止冒领行为。
风险点9:超市,菜房供货商的选定与监管
起初由学校组织教师到各由资质商家考察,询价,在保质保量、价廉物美的情况下确
定供货商,在日常管理中不定期派教师代表到各不同的商家进行暗访,如果发现供货商故意哄抬价格经指出后不改的要坚决予以撤换。
风险点10:教职工务工的申报与审核
教职工务工由当时人提供务工申请单,且有各线分管领导的审批意见单,经证实方可
承认。
风险点11:校产的管理
措施:起初做好校产的登记工作,登记有2人以上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严格防止漏登或不登
等做人情的情况,期末依据起初登记的情况予以结账。
风险点12:乱收费行为的监管与处置
在学校醒目的位置做好收费情况公示,学校要不定期到各班了解各班的收费情况,并多
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决杜绝乱收费行为的发生,对一旦违反政策乱收费的当事人一要取消三年晋职晋升的机会,二要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予以处理到位,决不姑息。
第三篇:施工企业预防腐败措施
在我们交通建设企业,工程建设任务重、投资数额大,腐败行为发生的机率也随之可能增大。为了确保每一项工程的工程优质、资金安全、施工安全,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七公司党支部制定预防腐败保障措施,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一、建立了以蔡建军为组长,王业虎、朱见、王风忠为副组长,张恒富、翁程亮、王国光、邓峰、王兆刚等同志为成员的监督制约机构
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分公司各项工作都在党支部的监督下完成,重大问题、重大决策要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国家反腐败工作的精神、符合集团公司党委的工作要求、符合实现交通建设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工作审批、材料招标、施工中的人员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工程建设人员清正廉洁,保证工程安全。
四、不断强化对各个项目财、物、工程职权人员的监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机制,做到行使权力时不越界、不跨线、不离谱、不出格。
五、按照交通建设程序与工作流程中配套的各种规章制度,运作工程中的各项事宜,严禁违犯工程程序,不请示、不汇报、私自处理与工程资金挂钩的业务。
六、分公司领导、各项目部工程部、综合办公室共同对承发包、定队伍、签合同以及工程预算、资金拨付、设计变更、增量确认等进行把关,防止重点环节问题发生。
七、夯实反腐倡廉教育,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
八、分公司全体干部职工要廉洁自律,廉洁从业,如发现在工程建设中有违纪现象,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第七分公司党支部
第四篇:浅议有效预防腐败的对策措施
浅议有效预防腐败的对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逐步深入推进,有效地遏制了贪污、受贿、渎职等以权谋私的腐败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了社会风气好转,保障了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顺利发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贪官的失事率越来越高。浏览媒体网站新闻,每天都能看到数名厅级贪官落马,或被双规,或被羁押,或被审讯,或被判刑,比比皆是,屡见不鲜。这是反腐败的打击惩处力度在增强加大,人们拍手称快,交口称赞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凭你职务再高,只要胆敢违法违纪搞腐败,就难逃党纪国法的严惩。贪官犯法与百姓犯法同罪,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党和政府这个“如来佛”的手心。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腐败也是一样。古人说,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当前,反腐工作任重道远,形势不容乐观。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就要高度重视腐败预防工作,塞源截流,固本强基,坚决控制和减少腐败的发生。少数党政机关官员由廉变贪到最终失事,都有个为时不短的堕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关部门宣传教育,预防腐败,实施挽救措施,拉一把“失足者”,可能会使部分官员抑制住自己的贪心欲望,由贪转廉。一旦挽救不成,非要做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的贪官,那就会受到反腐败的严厉打击。反腐败以其强大的震慑作用,敲响了警世钟,告诫人们不要误入歧途,以免悔之晚矣!
下面就预防腐败的对策措施谈几点浅见,与有识之士共同商榷,使腐败得到有效遏制。
一、强化监督,构建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
权力失去监督就会导致腐败。要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就必须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严格监督,严格追究,挤压腐败的空间,减少腐败的机会。要强化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要以事务决策监督为切入点,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决策的民主化;以财务监督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制度,落实财务管理规定,逐步推行详细财务年终报告制和重大款项质询制,防止权力滥用和钱权交易。要强化外部监督。国家的监督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在权限范围之内,敢于监督,勇于肃贪。要强化财产监督,建立普遍推行领导干部财产统计上报制度,存款和有价证券等财产实名制,同时,对重大资金和项目实行使用跟踪制,审计要实行跨行业审计,在反腐倡廉的建设方面,实现制度创新,同时,要赋予监察和审计更大的权利。
二、严惩重治,预防和遏制腐败
惩治是预防腐败的主要手段。腐败是党执政的最大危险,党的执政基础会因腐败的侵蚀而削弱。惩治腐败要用重典,绝不姑息,绝不手软,从而达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目的。一是突出惩治重点。要抓住当前腐败的规律和特点,特别是权力寻租的特性,严厉打击贪污贿赂、失职渎职、钱权交易等腐败犯罪。要密切关注市场经济环境下腐败犯罪的新趋向、新问题,露头即打,施以重拳。二是加大惩治力度。腐败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打击要有力度,要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使人们看到我们党反腐的决心和能力,进而彻底消除一些人存在的侥幸心理,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产生不敢也不能腐败的心理。三是要注重利用腐败典型的宣传,特别是本区域反面典型的报道,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通过腐败典型的现身说法、内心忏悔,教育和警醒广大党员干部,使他们能常思念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要以身试法,步其后尘。
三、尊重民意,巩固预防腐败的群众基础
民意最能反映领导干部的真实情况,依靠群众、尊重民意是发现和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上级组织或领导要真正转变工作作风,放下架子,经常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倾听民声。要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使民意能畅通无阻地得到完全表达,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而使党员干部置身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预防腐败的发生。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领导干部评廉信息专库,接受群众举报,倾听群众评判。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监督部门信息的沟通和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举报信息年统计制度,以统计结果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政绩政声的参考依据。实践表明,群众评廉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措施,但要进一步完善评廉制度,在参评人员构成、评廉方式方法等环节上有所创新,进一步规范评廉行为,杜绝走过场的通病,促进评廉公正,以此预防和遏制腐败。
四、加强教育,筑牢预防腐败的思想防线
思想教育是做好工作的先导。实践证明,任何腐败都始于思想腐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泛滥,我们的党员干部面对的诱惑很多,承受的压力很大,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不丧失党性原则,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接受教育,加强自身修养。一是加强政治教育。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是加强道德教育。要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三是加强模范教育。要积极向郑培民、焦裕禄等党的先进模范学习,以其先进事迹激励自己,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牢记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树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霓虹美酒只是一种陶醉的理念和思想,能做到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同时,建议领导者不仅要经常掂量自己的权力和道德形象,善于自警、自省、自励,挡住钱财、美色、物欲、私欲等种种诱惑养浩然之正气,树良好官德,使他们能清清白白为官,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竭诚尽智,无私奉献。这样他们才能“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上眼需、常怀公仆心、常立为民志”,愿领导们能向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我们国家将会不断欣欣向荣持续发展,快速走向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
五、严格选人用人机制,让德才兼备的人走上领导岗位
古人云,“无才无德是庸人,有德无才是好人,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是贤人”、“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为官不可一日无德”、“为政以德则治,不一德则乱,以德则治,壁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可见古人对做官重德看的是多么重要,真可谓:“古之人不欺余以
”。所以,必须在选人用人上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用条例》,使具有德才兼备的贤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人民信得过)真正走上领导岗位,同时,愿伯乐能大大增强识别千里马能力和水平。
总之,预防腐败是我们党当前的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在制度上下功夫,在教育上上水平,惩治上见成效,用人上出千里马,使反腐败工作不断得到深入发展,达到"管清民自安"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带领全国人民从繁荣走向繁荣。
第五篇:预防腐败
中共萧县县委
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意见)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委、室,县直各单位党组(党委):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意见)的实施办法》已经县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遵照执行。
中共萧县县委
2014年4月8日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意见)的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发
【2013】14号,以下简称《工作规划》)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实施意见》(皖发【2013】1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我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加强惩防体系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坚持群众路线、转变作风,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惩治,坚持改革创新,制度保障,坚持重点突破、统筹推进,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打造萧县新环境、梳理萧县信形象、推进萧县新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经过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至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进展和成效。“四风”问题得到认真治理,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惩治腐败力度加大,腐败蔓延势头得到坚决遏制,纪律约束和法律制裁的警戒作用有效发挥;预防腐败工作扎实开展,反腐败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显著增强。
二、深化作风建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