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李清照》所想所感

时间:2019-05-13 15:1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康震评说李清照》所想所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康震评说李清照》所想所感》。

第一篇:《康震评说李清照》所想所感

《康震评说李清照》所想所感

8(1)饶光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婷婷少女,青春洋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女词人,感伤忧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庶民百姓,忧家忧国。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父李格非,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再嫁婚变,后夫相处,生不如死,婚仅百天,妻却休夫。夕阳岁月,安度晚年。李清照,性格独特,感情敏锐,才华横溢,洒脱活泼的女子,喜怒哀乐充满里她的生活。一位宋朝杰出的女性,人生坎坷,但创下不凡成就。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性情敏感的她,年少时期就涌现出过人的才华。世间万物在她眼中都充满着朝气。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当然,她也有娇羞的一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思念,伤感在分别时,浸透了她的手帕,萦绕着她,慢慢消散……

性格多愁善感,爱好也与众不同。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其父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已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夜深人静,晚风萧瑟,一杯煮酒,一卷画卷,一品碑刻字物,一同喜悦感叹。

她敢爱敢恨,真性情尤为突出。

在赵明诚病故后,她为了保全画卷经书,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期,再找了个丈夫张汝舟。但她发现张汝舟只是看上她的文物钱财,并且整日虐待自己,于是决定和他离婚。可是要知道,在当时本来离婚再结就已经是受人排斥,况且还要离。再说以前只有丈夫休妻子,妻子不能,就算受尽耻辱,也只能忍气吞声。李清照是告张汝舟官场上的罪从而离婚的。可见李清照是下了多少决心,鼓足了多少的勇气。这行为在那时是不被人看好的,她做到了,她是第一个!从没见过有这样头脑和气魄的人,李清照,一个女豪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我看这说的正是你自己!

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她从世俗的烟尘中走出,向另一个花香飘溢,梦幻迷人的境地走去……

第二篇: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一)书香才女 画外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步步走近这位传奇的女词人,一一破解这些问题。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一集“书香才女”。敬请关注。

康震:

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醉花阴》)的确李清照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当然了,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弯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所以从李清照的这些词里边,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那种情感的寄托。我们自己说不出来的话,李清照的词中帮助我们说出来了,所以每个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我们说她这个一生啊,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倒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啊,真是太不容易。我们说现在留存下来的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画外音: 要走进和了解李清照,我们就要从李清照的少女时代说起,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的女孩子应该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因此,在那样一个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意外,正因为如此,说明李清照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必定与她少女时代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李清照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对李清照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康震:

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这么一个才学之士,进士出身。在北宋社会,进士出身非常重要,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可不是财富的财,是才能的才,所以凡是中了进士的男子,知识分子,在社会上都受到尊重。李格非中了进士之后,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什么叫郓州教授啊?就相当于郓州县里边的一个教育局的局长,后来升官了,做了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京师大学堂里边担任教授,所以我们说为什么讲这个呢?李格非他的经历里边有一段是什么?是从事教育工作,这个对李清照肯定有非常大的影响,李格非后来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的性格是属于刚直不阿,眼里不揉沙子,看见社会的不正之风,他非常地气愤,他自己也绝不同流合污,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他在郓州做教授的时候,也就是在那郓州县里边做教育局局长的时候,很清贫。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老师你说什么呢?作为一个县的教育局局长,他清贫?他是清贫,他清贫到什么程度呢?他清贫到连郓州的知州都挺可怜他的,给他找来,说老李你这一天过得太苦了,得想办法解决一下经济问题,靠你那两个钱,你那两个薪水啊,恐怕是够呛,没想到咱们的李格非不吃这一套,我做的什么工作,我该拿多少钱,我就拿多少钱,多一份我不拿。我们从这件小事上就能感觉到,李格非这个人很正直,而且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再一个,李格非这个人疾恶如仇,看见坏人坏事必然跟他做斗争。他在江西上饶的时候做官,当地有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就是给人算命呗,有的道士人家是好的,有的道士挺高的学问,但有一些道士就是骗钱的,妖言惑众、危言耸听。这个道士在当地影响很大,出门时候爱开着车出去,估计就是骗来的钱买的车,有一次李格非出门办事,也开着车,两个车就狭路相逢了,此车碰见彼车了,李格非就没客气,当即下令,让手下人把那道士从车里拖出来,拉在路边上,跪在地上,然后历数他的罪状,痛打一顿,然后驱逐出境,别在我这儿混了,我看见你,见你一次打你一次啊,别招我犯错误,这是说什么呢?就是对于那些错误的,在他看来是不正之风的东西,他眼睛里头揉不进去,半点沙子都不能揉。那我们想想,这个李格非他有着教育的经历,他自己又是饱读诗书,自己又是个学问家,而且他跟苏轼,跟苏门的其他的学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性格又是这样一种刚直不阿,非常地清正廉洁,所有这些在我们脑海里边就能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印象你想想,它能不影响到李清照吗?肯定影响到。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王氏。这个王氏出身可不得了,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王拱辰先后还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还做过三司使,这个职务没有咱们现在对应的,大体上等于是财政部部长兼商务部部长。那我们就想想这个家族培养出来的孙女,那肯定也应该不是特别一般,所以在李格非的本传里边,李格非是进入了《宋史》的人物传记里边,在李格非的传记结束的时候,提到了妻子,提到了他的女儿,在提到这位王氏的时候,特别提到一句话,“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说这位王氏“亦善文”,她也很善于写文章。大家可能说就三个字,让你还说得这么悬,大家要知道,首先,能进入正史里边,本身就很不同寻常。李格非能进入到《宋史》里边,这首先是不寻常的。第二,连他的妻子也能被当时的史官记录到这个传记里边,这更不寻常。那就说明她这个“亦善文”不是一般的善于写文章,甚至我们也许可以说她很精通文章,而古代的所谓的“文”它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也许她还会做诗呢。所以她的母亲应该说也是一个在诗书世家里边长大的这样一个女子,她对于李清照应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画外音: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清照的父母除了在文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上对李清照言传身教之外,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当时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那么此时的李清照究竟会有着怎样的少女生活?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又是否会记录下这种经历呢?

康震:

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词写得太好了,为什么?她非常集中地体现出李清照的词特有的对瞬间的那种准确的把握,是不多见的。“常记溪亭日暮”,我经常想起来那一天的傍晚,我经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可见,那个傍晚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愉快,多么地让她不能忘怀,那是个什么样的傍晚呢?她说了,“沉醉不知归路”,喝醉了,我们觉得这很不像话,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按现在来算的话上高一高二,怎么能“沉醉不知归路”呢?她们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女在一块儿玩,玩儿得还很高兴,何以见得呢?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她们是干嘛去了?划船去了,在船上弄点小零食,喝点小酒,一边唱着歌,一边划着船,一边欣赏着灿烂的夕阳和晚霞,可是时间一长,喝多了,那船就“误入藕花深处”,这就点出来,她不是在海上划船,也不是在江面上划船,而是在一片优美的湖面划船。

“误入藕花深处”,一个“误”字和前面那个“沉醉不知归路”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呢?喝多了,喝多了以后,船的航向就有点变形,所以就划到藕花的深处,这说明她们不但欣赏着夕阳西下的晚霞,同时一边喝着酒,一边也在欣赏着什么呢?美丽的荷花,我们想想,你不管你闭上眼睛想,还是睁着眼睛想,你都能想到眼前那种非常绚烂的景象,灿烂的晚霞,静静的湖面,让她们这一划,就不是静静的湖面了,绿色的荷叶,白色的荷花,还有醇香的美酒,还有她们欢快的笑声,如果你要再仔细看,可能因为她们兴奋,还有她们绯红的脸庞。最重要的是,“误入藕花深处”之后,“争渡,争渡” 还不是一艘船,当时不知道租了多少艘,我刚才说了,她们是一群人在玩儿,玩儿得很高兴,高兴在哪儿?就是大家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地栽到藕花的深处,然后“惊起一滩鸥鹭”,扑啦啦的,一群的水鸟从一望无际的田田的荷叶当中飞起来。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你能说它的作者是一个娇滴滴的,终日以泪洗面的闺中的小姐吗?那不是。非常地活泼,非常地有生机,而且非常地有性格,而且她跟别的女孩子一个最大的不同在哪儿?她不但能享受这样的快乐,她还善于描写这样的快乐,把这个快乐留给我们一起分享。不然,将近一千年后的我们又怎么能够了解到在宋代的社会,一个少女她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呢?那是不可想象的,这首词也因此具有史料价值。你说李清照厉害不厉害,当然厉害。画外音:

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从而使她的才、学、识能够达到一般的古代女子难以达到的高度,此时的李清照正值豆蔻年华,青春的脚步已经渐渐地把她变成了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那么,除了与伙伴们无忧无虑游玩的乐趣之外,李清照还有着怎样一种不一样的情思呢?书香少女李清照的生活还有着怎样的另一面呢? 康震:

对于一个少女而言,春天往往是更加浪漫的,也更加富有情思,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写得也特别好,说: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也写得非常好,大家说你怎么老说非常好,因为她确实写得好啊。前面那首词,写的是夏日的景象,这首词写的是春日的景象,这首词里边有很多关键的地方留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那是一些生活的细节,“昨夜雨疏风骤”,风很大,雨点小,我们的女主人公在后花园里边喝酒,喝多了,大家说怎么回事,怎么老喝多呀?刚才都说了“沉醉不知归路”,现在又是“浓睡不消残酒”,什么意思呢?就是睡了整整一个晚上,连上半个早晨,都没能够让她在这个酒醉的状态当中完全地清醒过来,喝得太多了,为什么喝得多呢?她后边会给我们答案。在李清照的词里边,这个酒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诗人和词人写酒,往往既有实写的一面,又有虚写的一面,就像李白写喝酒一样,他要老那么喝也会喝出问题的,酒成为辅助他情绪的一种象征,“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一种气魄,你一次给我喝三百杯试试,那不酒精中毒才怪呢。所以李清照的这个“浓睡不消残酒”那是说一种情绪,昨天晚上是怎样的一个晚上啊,风很大,雨很小,我的心情很复杂,所以我不停地喝酒,不停地喝酒,喝完酒之后就睡了,一直睡到日上三竿,醒来之后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不是梳妆打扮,也不是吃早饭,跟日常生活这些俗事儿都没关系,她说什么呢?“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省略了一句话,就是她问这卷帘人,是怎么问的,她实际上是问花园后边那海棠花怎么样了?然后,卷帘人才说“海棠依旧”,卷帘人是谁啊? 她们家的小丫头。早上还在床上腻着呢,小丫头过来把床帐给她卷起来,然后看看她说,今儿还上不上学了?她看见这个家里的小丫头小丫鬟到跟前来,第一句话问的不是说煎鸡蛋煎好了没有,不是这个,是说后院的海棠花怎样了?这一句话问得太关键了,就把她昨儿晚上为什么喝酒的原因就全都道出来了。说没事儿,海棠花有事没事我不关心,这小丫头肯定是这么回答的,我关心的是你有事儿没事儿。其实她哪儿知道李清照那心思就不在这上边,所以李清照这词结尾说什么呢?她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哎,你说得不对,你这个答案错误。甭管后花园里这海棠花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我的心里边,它应该现在是“绿肥红瘦”。这“绿肥红瘦”用得太妙了,“绿肥”,是说海棠花的叶子经过雨水的浇灌之后,更加地肥大,更加地茂盛,可是别忘了,昨天晚上是什么呢?“昨夜雨疏风骤”,风特别大,这风一大,海棠花的花朵可能就凋零了,所以她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红瘦”。为什么关心“红瘦”啊?因为海棠花就象征着她的青春,海棠花就象征着少女对青春,对时光的憧憬,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昨天晚上饮美酒,为什么?就是感慨自己青春年少未知还能延续几何?再经过一晚上的风吹雨打,更不知道自己的红颜能够延续几何?而后花园的海棠花不就像自己的红颜一样吗?俗话说得好,红颜易衰,实际上,对红颜易衰的担忧不正是对青春年少珍惜的一种反映吗?这哪里是那个卷帘人,那小丫头心里边所能了解的呢?所以这首词虽然很短,但这情思非常地绵密,这是李清照的词跟别的男性作家的词一个很大的不同,她以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笔触,来写女性自己的心理,一般男性作家很难触及到。

画外音:两首小词《如梦令》反映的是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却共同折射出了李清照出类拔萃的文学天分。事实上,李清照父母的言传身教除了培养出了李清照超出常人的文学修养与境界之外,也锻炼出她卓尔不群的政治见识与胆魄,那么,在这方面李清照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李清照这方面的才能的呢? 康震:

我们这儿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唐朝有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叫元结。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大唐中兴颂》,这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就是“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唐代社会经过休养生息,慢慢地走向中兴,元结就写《大唐中兴颂》歌颂大唐的中兴,就这么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后来专门请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在一块石崖上,浯溪石崖。那么到了宋代的时候,苏轼的学生张耒写一篇《浯溪中兴颂》,是应和这《大唐中兴颂》的,当时有很多的著名文人,都应和张耒的这首诗。咱们谁都想不到,你想应和这一类政治题材的诗,一般都是士大夫的事,了不起,小伙子写写也可以,可是当时啊,待字闺中的李清照就没含糊,提笔也应和了张耒的这首诗,而且她一写就写了两首,诗很长,那么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够看出来李清照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来的超越一般人的政治见识,她一上手,首先检讨的就是唐代的“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有,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她写了两句,这两句写得非常好,怎么说的呢?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节选)

为什么当时唐代的军队跟安史之乱的军队一打仗就败啊?没别的,他那马匹,他那战马都不干别的用,专门替杨贵妃传荔枝用了,这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专门让人从南方用驿马一站一站地给她传送荔枝,李清照说,你那战马都在传送荔枝的道上都累死了,所以打仗的时候自然没有好的战马。这当然是种比喻的说法,但从一个少女的嘴中说出这样的见地,那是很不同寻常的,比张耒的诗立意要高,这哪像个姑娘写的诗,这要变成个小伙子,赶明儿就能考科举去了。所以她这个诗写出来之后,后代的很多文人都很惊奇,我们知道,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朱熹说什么呢?“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说这种话怎么能是一女孩儿说的呢?那不是女孩说的是你说的?他问得越奇怪,我们对李清照的认识就会越清醒,就会越加感觉到李清照身上我刚才所说的那个不简单、不平凡,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素质?我前面也说了,跟她的家庭有关系,跟她的性格有关系,跟她的眼界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刚才说了,她的爸爸李格非在《宋史》里边是有传的,她的母亲也上了那个传,李清照也上了那个传,在那个传里边提到李清照的时候就不是三个字儿了,她妈妈占了三个字“亦善文”,李清照是几个字呢?李清照是七个字,多四个,说:“诗文尤有称于时。”——《宋史》。她的诗文特别在当时被人们所赞颂,这就不仅仅是很笼统地“亦善文”了,你想想,能够被史学家用这七个字来概括,那也很不容易呀,那现在我们就挺替她发愁的了,为什么呢?她岁数也不小了,十六七岁了,按照咱们的规矩,她也该出嫁了,像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谁敢娶她呀?话说回来了,谁又能配得上她呢?再话说回来了,就是说,她能看得上谁啊?那她要是能看得上的人,那得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这都是我们特别关心的事情,那这些呢,就是我们在第二集《门当户对》里边要给大家讲的,谢谢大家!

下集预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正值花样年华的李清照到底会嫁给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他的为人、才情会如何?与李清照又是否能够两情相悦,他会给李清照带来幸福生活吗?而身为政敌的双方父亲,会轻易同意这门亲事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李清照《门当户对》的爱情故事。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二)门当户对[文字稿]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一代词宗李清照的少女时代,与一般的那种弱不禁风、足不出户的贵族小姐不同,出身书香门第的李清照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灵动,而又博闻多学的女孩儿,少女时代的她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过人才华和见识。时光荏苒,很快到了李清照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嫁的权利,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可是,像李清照这样一个才气与性格俱佳的女性,又生活在一个开明而温馨的幸福家庭,她婚姻的权利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呢?而“清水出芙蓉”的李清照又到底会引起哪个有缘之人的注意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浪漫的爱情故事,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二集《门当户对》正在播出,敬请关注。康震:

上一集呢,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李清照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个娇滴滴的贵族小姐,弱不禁风,恰恰相反,她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活泼、非常健康,而且博览群书,很有见地的这么一个女孩子,所以她的词之所以在当时的士大夫圈里边那么地有名,那么有知名度,主要是由于她的这种见识,她的这种气质,决定了她的词跟一般的女孩子写的作品不一样。她的词还有她写的诗在士大夫中间流传很广,很有知名度,那么这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就是太学生赵明诚。

当时流传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是登在一本书里边,就是元代有一本书叫《琅嬛记》,这故事说啊,有一天,大白天的,赵明诚在家里睡觉,突然他就做了一个梦,做完这个梦之后就醒来了,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就揣着这个梦,去跟他父亲汇报,我做的这个梦,说我梦见一本书,上面的其他内容都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三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意思,请父亲给我解释一下,给我解一解这个梦,哪三句话呢?叫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这话听着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的,不知道什么意思,鸡零狗碎的,可是你想姜还是老的辣,他的父亲赵挺之一听这三句话,就知道他这个二十一岁的太学生的儿子肯定是爱上某个女孩子了,赵挺之就给他一下子把这梦解破了,赵挺之是怎么解释呢?说:“言与司合”这不就是一个“词”吗?“安上已脱”那不底下就是一个“女”吗?“芝芙草拔”去掉草字头,底下不就是“之夫”两个字吗?你这三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词女之夫”,我想要做一个会写词的才女的丈夫,那就满世界找吧,当时肯定也有其他女孩子在写词,但真正能够入了赵明诚的法眼,能够让赵挺之看中的,真正的有才气的词女,在官宦的子女里边,也就是李清照,这不明摆着的事吗?其实我想这就是赵明诚设的一个局,他自己不便于明说,编了这么一个梦,请他父亲给他解梦,借着他父亲的嘴把他的愿望说出来,那他父亲你说答应不答应,那不就得答应吗?当然我们说这个故事本身虚构的成分很大,但问题是虚构一般它都是有基础的,它能够在赵明诚的身上虚构这个故事,起码证明一点,赵明诚当时对李清照的才气不但是有所闻,而且他还想有所亲近这个李清照。画外音:

以李清照出众的才华和不错的家境,得到别人的青睐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对李清照心存好感的这个官宦子弟赵明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父亲赵挺之又是何许人也,李清照对赵明诚又会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康震:

赵挺之,山东人,跟李清照还有他的父亲李格非是同乡。当朝吏部侍郎,从三品,相当于现在国家人事部的副部长,是高官。赵挺之这个人精明干练,政绩突出,在地方上做官呐,很会做官,而且干出很多成绩,就是有一点不利,他是所谓的变法派,也就是王安石的变法集团里边的人,所以跟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之间的矛盾特别地尖锐。苏轼苏东坡就非常反感这个赵挺之,他给赵挺之有一个评语,怎么说的?说他“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这个人就知道聚敛钱财,学问道德没有一样可取之处,这种人怎么可堪国家的重任呢?苏轼对他看不起。苏轼的弟子,“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赵挺之的连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担挑)。这陈师道家里特别穷,大冬天的没有棉衣穿,陈师道的夫人就向赵挺之的家里边借了一件棉袍给她丈夫,陈师道知道这衣服是从赵挺之家里来的,退回去,不要,结果出去参加活动的时候因为受了冻就死了。我们不在这儿评价赵挺之对啊,还是苏轼对啊,还是陈师道对,但这个事实本身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革新派的和守旧派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具体到赵挺之的身上,你看他和苏轼包括苏门弟子之间的矛盾也是特别尖锐的。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呢?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所谓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苏轼对于李格非的才华是很欣赏的,而李格非跟苏门的其他的弟子之间关系也非常密切。我们前面曾经介绍过李格非这人,性格刚直不阿,廉洁自律,而且疾恶如仇,李清照身上实际上继承了她父亲这个特点,而且当时李格非在朝廷里边担任什么呢?礼部员外郎,六品。这官儿显得是比赵挺之低一点,但也没低到哪儿去。起码这两个家庭门风,所属的政治派别是如此地不同,应该说甚至是有点水火不容,那你这个儿女亲家怎么结,也就是说从条件上来看是有很大障碍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要和赵明诚结为良缘靠什么?我们说主要还得靠感情。赵明诚得喜欢李清照,得欣赏李清照,这刚才通过那个故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问题是李清照她又怎么会喜欢赵明诚呢?也就是说赵明诚有哪些特点会吸引李清照?

那你别说,个人都有个人的长处,李清照十几岁写的诗词在士大夫中间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那人家赵明诚也不是吃干饭的,赵明诚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他出身在高官之家,却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不良的习气。他从小就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九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个爱好。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陈师道,是他的姨夫。这陈师道是那么地不待见他的爸爸赵挺之,可是对他这个外甥非常地欣赏,陈师道在外地做官,至少有两次亲自给他这外甥写信,告诉他我在外地做官,看到有哪些哪些碑刻的文字,看到有哪些金石的文物,我告诉你信息,你可以来买,你可以来选购,他对这个外甥特别好。所以我们说赵明诚对于金石字画文物的这种喜爱,这种收藏,在当时的士大夫的圈子里头,也是很有名气的。

那么我们说了,李清照虽然她这个女孩儿长在闺中,但是她的思想很活跃、很活泼,对于赵明诚应该说也是有所耳闻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赵明诚是太学里边的太学生,宋代它设这个太学是什么呢?就是选拔官宦子弟以及优秀的平民子弟进入这个学校,太学里边设了上舍、内舍和外舍三种等级,其中你要是在太学里边做到了上舍,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经过一段的学习和考试以后,可以直接做官,而且做的是京官,所以在太学里边做太学生,在政治上是很有前途的。所以你看,讲到现在你发现了没有,就是可能在李清照甚至不只是李清照的那些女孩子的眼中,赵明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夫君的候选人,他有诸多的优点集于一身,第一,出身高门显宦,却没有坏毛病,不但没有坏毛病,而且还是一身的好毛病。(品行端正)他很稳重,有着非常高雅的这种品位和情趣。(情趣高雅)他又是太学生,以他父亲三品大员这样的背景,将来肯定会在政治上颇有前途(前途远大)你说这样的人你不选他做丈夫,阊∷坷钋逭账匀灰膊荒苊庹飧鏊住

画外音;

才子佳人互有耳闻,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有了一个不错的缘分,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们不难设想已经到了出阁年龄的李清照,一定会对自己未来的爱情生活有着一番浪漫而温馨的憧憬,那么,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是否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实记录这种憧憬与感悟呢?而她与赵明诚是否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康震:

事实上,在李清照早期词的创作中,也有对爱情的憧憬,比如说她在《浣溪沙》中这么写道:

秀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个少女向芙蓉花一样美,靠在“宝鸭”香炉上,香炉的形状做成鸭子的形状,靠在那个“宝鸭”的香炉上,正在回味那甜美的一瞬间,回味的过程当中她觉得特别美好,这个美好就怎么掩饰也掩饰不住,终于那一丝笑容就像芙蓉花绽开一样,在她脸上就绽放开了,绽放得是如此地开,以至于人家路过的人,一看就能猜出她心里在想什么,所以说什么呢“眼波才动被人猜”,她一边想着一边情不自禁地就笑出来了。我们平常生活中也能遇到这样的事,所以你的面部表情容易泄露你内心的秘密。特别是她眼波一动,想的时候不是说俩眼死盯盯地盯着一个目标物在那儿想,而是一边想呢,滴溜溜、滴溜溜眼睛转来转去的,这代表她有活思想。她想了很多,就在这想的时候,路过一个人,当然这个人是假想的,看到这个姑娘,脸上荡漾着一层淡淡的、浅浅的、美好的、憧憬的微笑,眼珠还动来动去,美个滋儿地在那想什么呢?就把一个少女的一番情怀都泄露出来。

所以我们说李清照写词,她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来她的天才。我前面一再讲过,李清照写词有个突出的特点,是其他人都不大具有的,就是特别擅长写一刹那、一瞬间的动作,“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一瞬间的动作被她捕捉到了,而且还有个特点,她写这一瞬间动作的时候,这用的词,用的语言特通俗,不难懂。既然你的动作是一瞬间的,那你表达这一瞬间的动作,如果表达得特学究气,那就不像是一瞬间了,好像在读历史一样。

她说“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本来刚跟那个她的那一个约会过,又写了一封信,约会的信,寄出去了,等,等着等着就发狠了,她叫“娇恨”。“娇恨”这词恐怕是一种创造,有什么“娇气、娇滴滴、娇媚、娇生惯养”,没听说过一种恨叫“娇恨”,就是一边恨着,一边撒娇着,就是在撒娇当中生出恨意来,其实是因爱而生恨。为什么恨呢?就是怎么还不回信呢?等死我了你。其实是特甜蜜的,就是甜得要死,蜜得要死,但是呢,那人他还没来,所以说“半笺娇恨寄幽怀”,我这一番心思,什么叫幽怀呢?我这心思很密、很深,别人不知道,其实人早都知道了,那一笑,眼珠一转,人都知道她想什么呢,她自己以为这还是多大的秘密,写得特别地形象,这是很难写的。写文学作品,写诗词,比方说写一个杯子,它的外形,写一个桌子,它的外形,这很好描写,正方形,立方体。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最难写,特别是写女性的内心活动,更难写。以往都是男性作家写女性的内心活动比较多,在古代文学作品里边。女性写自己的,好象是容易写,其实也不好写,为什么呢,人看自己最难。所谓“女为悦己者容”,一个女性,为爱她的男人而打扮自己,但她说实话,她不一定说是我这么打扮,女性自己就喜欢,她主要是为这男的看的。写人物内心活动也一样,是吧,所以爱得太深,又见不了面,见不了面就有点儿发狠,发狠就恨他,恨他是为了让他更快点儿来。就是古人说的写东西要搔到痒处,不可隔靴搔痒。这一下就把这个人物的所有的内心的隐秘的情感全部暴露出来了,所以叫“月移花影约重来”。最后放一句大白话,什么时候约会的时间才能到呢?别着急,慢慢就到了。

我们姑且不论这首词是不是李清照写自己的爱情生活的,但是,她写得太精彩了。我们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即便不是真正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故事,但是,我可以体验,这种体验是不是也有憧憬的意味在里边,肯定有,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在李清照的少女时期,可以看做是她对未来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憧憬,同时,正是这首词,也让我们感觉到,李清照写“情”,的的确确具有天赋,具有很高的天才。画外音:

才华出众的李清照,用一首浪漫温馨的《浣溪沙》,传达着自己对未来爱情生活的无限憧憬。李清照虽然生活在一个开明的官宦世家,很多行为举止可以不必像那些严格恪守封建礼法的家庭一样,但是,她毕竟生活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大可能跳出大的封建礼法和伦理规范,因此,虽然自己有一颗对爱情的憧憬之心,但却很难真的会在婚前与意中人谈情说爱,共诉衷肠。如此说来,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相互倾慕的意中人会见面吗,康震老师对此又会有什么相关依据呢? 康震:

事实上,我觉得很有可能李清照和赵明诚在结婚之前就见过面,我们虽然不能把它叫做约会,但显然他们是碰过面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有一首词可以间接地印证这一点,这就是她写的很名的《点绛唇》。这首词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得特别好,一大早上起来,太阳还没怎么升起来呢,我们的女主人公已经登场了。她起来干嘛呀,可能是要锻炼身体。她不是开始说了吗,“蹴罢秋千”,刚刚打完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这个“慵整”两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呢,说明她打秋千的时候用的劲儿特别大,以至于现在休息下来的时候都懒得去搓一搓、揉一揉自己的手腕子,“起来慵整纤纤手”。后边这两句呢也是非常奇妙的,“露浓花瘦”,花还没完全开,花上面还有露珠,证明这确实是个大清早。“薄汗轻衣透”,(这个)荡了很长时间的秋千之后啊,身上出了一层汗,穿的什么呢,轻衣,可能就是运动衫,运动衣呀,反正是便于运动的一身轻装,这个汗水已经把衣服都浸透了。所以你看中国的古典诗词啊,它很有趣,就这么短的几个字,把所有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交代清楚了,那你要写小说的话,还不得一大篇儿啊。所以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它魅力所在的地方,也是李清照写词高明的地方,句子很短,话很少,但是因素是非常齐全的。

正在那儿准备搓手腕子呢,突然,“见客入来”,突然有一个人闯到这个后花园里来了,没防备,没防着,吓得怎么样呢,赶紧就往边上跑,所以她用了一个“袜刬金钗溜”,什么意思呢?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就着袜子就往后边跑,说明她打秋千的时候是什么呢,光着脚丫子的,只穿了一双袜子。那现在客人突然来了,袜子还在脚上穿着,鞋也来不及穿了,就往后边跑,跑得太急了,头上的金钗也掉下来了,金钗也掉下来了,肯定就是披头散发了。所以,刚开始还是那么健康的,那么快乐的,那么锻炼身体的一个健康的形象,转瞬之间因为一个客人突然闯到后花园里来,变得她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披头散发,这是非常有动态的一个描写,但是马上就把作者的内心世界给暴露出来了。

这来的到底是个谁呀,难道是个武林高手不成,还是个什么不速之客?不是,其实这个作者非常聪明,她在提醒读者要注意来的是谁,为什么呢?她后边用了一句话说,“和羞走”,很害羞地,手忙脚乱地往边上跑,那为什么不“和怒走”呢?为什么不“和怨走”呢?为什么不“和恨走”呢?为什么不恼羞成怒地就不走了,站起来说,干嘛闯进我的后花园里来?所以,你注意这个词它很短小,但是它里面包含了很多你不经意地,可能注意不到的因素。“和羞走”,羞羞答答地跑开了,有点儿不好意思,那你想想看什么样的人才能让她羞羞答答的呢?才能不好意思的呢?很可能就是她想见的人。她很想见,但是不是在这个时候见,也许都约好了,但是这人来得太早了,来得太不是时候了,正好她刚打完秋千,出了一身汗,正好她有点疲倦,正好她连鞋都没穿,反正正好是她最不好看的时候,这个人看见她了,所以她“和羞走”。你说李清照高明不高明,她有很多词写得很简单,但是耐人寻味,魅力就在这个地方。刚才我们说了,这词很奇妙,也很美妙,就是这种感觉,特想见吧,见不着;刚一见吧,又不是时候;真让见了吧,还有点害羞,这种很微妙的这种感觉,让她一个“和羞走”点出来了。

这还没完,最后最精彩的是两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棵青梅太重要了,怎么能在门边上就长这么一棵青梅呢,你以为她真的“和羞走”吗?她是“和羞”,但不一定非得走得干干净净的,她走在那边上,她还想回过头来,把那人瞧一眼。可是你不能说你站在那儿猛地回过身来你就看着他,这太显得没有风度了,太显得不矜持了,她必须得有一个掩饰,(是不是),就像歌词里唱得一样,我想悄悄地看一看他,却好像在看一瓶花一样。其实就是从李清照这个词来的,所以这时候得亏这有一株青梅,赶紧停下脚来,把这个青梅拽过来,鼻子凑上去闻了一下,就在这闻的当间一瞬间,这眼神可没在青梅身上,就到了那个人的身上,这是非常传神的,而且特别地通俗。我们并没觉得很难懂,是吧,把一个姑娘非常含情脉脉的、同时又有点俏皮的,还有那么点小心思,哎哟,把这些个微妙的信息全部都给我们写出来,你就在这儿仔细地品吧。所以我们说这样的一首词,我们有理由推断、或者推测,它也许就是与赵明诚会面的一个场景。画外音:

李清照与赵明诚相互倾慕对方的才华与为人,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可谓是志同道合,两情相悦。可是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男女婚嫁的权利毕竟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而李清照与赵明诚双方的父亲又是水火不容的政 敌,这样的人,如何做得了儿女亲家呢?他们会为自己的儿女幸福考虑而放弃纷争,化干戈为玉帛吗?而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金童玉女最终能否成就秦晋之好呢? 康震:

那我们前面说了这大半天啊,李清照和赵明诚看来是两情相悦,你觉得我的词写得不错,是个才女,我觉得你这个金石字画的收藏鉴别也是专家,也是一个才郎。问题在于,刚才我们刚刚讲过,这两个家庭的背景是有很大不同的,他们俩两情相悦了,他们父母之间,会不会两情相悦呢?尤其是这个李格非和赵挺之之间,会不会两情相悦,这就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得特别地为李清照和赵明诚感到幸运,为什么呢?这就是好像专门给他们预留出来的一段空白的时间。我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他们两个相遇、相识和相爱的这个当口,就是宋徽宗刚刚继位的时候。宋徽宗刚一继位,执行了一个折中政策:我既不偏袒新党,我也不偏袒旧党,所以他立的国号叫“建中靖国”,不偏不倚,新党的人我也用一点,旧党的人我也用一点,你们别吵吵。在这样一种政策下面,新党和旧党的那种冲突、那种矛盾,就慢慢地趋于缓和了,这是他们很幸运的一点。要像以前,两党都打起来了,那他们两个也脱不了干系。还有一点,赵挺之和李格非虽然同属于新党和旧党,但他们两个都不是新党和旧党的领袖,他们只是里边的成员,所以呢,他们两个人之间,没有那么深的过节,也没有那么直接的政治的冲突,更何况两个人都同朝为官,都是京官,都是山东人,同乡。所以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和小的环境底下,这两家人看到自己富有才华的公子和我同样富有才华的千金,能够两情相悦,结为百年之好,又有什么阻挡的理由呢?所以我说,这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是非常幸运的,按他们的家庭背景,这两个人是很难揪到一起去的,所以我们说李清照、赵明诚的婚姻用一个词来概括,可以叫作“门当户对”。

我们现在一说起“门当户对”这个词,觉得像是个老词儿,有点封建意识在里头,其实不然。在我们的脑海当中,总觉得比方说,这个美丽的公主爱上了个穷书生,高傲的王子爱上了一个灰姑娘,这样的爱情好像才是人世间最灿烂、最金贵、而且最浪漫的爱情。我们当然不否认,社会等级差别很大的情况下,也会激发出特别伟大的爱情,但是我们更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门当户对的基础上产生爱情的可能性会更大,而且一旦产生之后,它的持久力也会更长。而且,我觉得这个门当户对的概念,也不能给它狭隘化,它不仅仅指的是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门当户对,更重要的是婚姻的双方,男性和女性之间在知识水平、在思想境界、在审美趣味等各个方面要门当而户对,只有这样两个人的感情、两个人的婚姻才能维持得更加长久。所以我觉得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这个婚姻就是属于这种更深层次上的门当户对。那好了,现在赵明诚二十一岁,李清照十八岁,顺理成章地结为百年之好,下面我们就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像这样一对金童玉女,这么有才华,那他们的婚姻生活要说幸福,会幸福成一种什么样子呢,对不对?就是他们这两个人在一块儿成天居家过日子,会过成一种什么样子呢,这是我们非常想了解和想知道的,这也就是我们下一集所要给大家讲到的《喜忧参半》,谢谢大家!下集预告:

李清照和赵明诚门当户对,结为百年之好,他们婚后的生活会幸福吗?在那个党争激烈的动荡年代,会有什么样的灾难降临到李清照的头上,赵明诚又将面临着怎样的磨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婚后一段跌宕起伏的生活,李清照之《喜忧参半》。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三)喜忧参半[文字稿] 画外音:

在上一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赵明诚和李清照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称得上是一对神仙眷侣。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像李清照这样才情俱佳的女子要想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实非易事。也许是上天的怜悯,竟然为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姻缘。那么,伉俪情深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的生活会幸福吗?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到李清照和赵明成喜结良缘,终成百年之好,我们就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一对新人这么有才华,这么般配,他们的生活是怎么幸福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幸福指数能有多高?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幸福这个话题,李清照有一首词做了一个回答,这首词的词牌叫《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可能有的人不太熟悉,其实写得也非常好,春天到了,卖花郎挑着这个花担卖花,李清照看到了,买来了一枝鲜花,这个鲜花上面还有点点的露珠,看上去是楚楚动人,非常地漂亮,左看右看,真好看,看了一会儿啊,就看出点犹豫来了,也看出点担心来了,她担心什么呢?她担心说,这花这么好看,我拿回家了以后,让我丈夫赵明诚看了,他就老喜欢这个花了,就不一定喜欢我了,因为什么呢?他可能会觉得这个花比我这个人长得还漂亮,所以她说: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我就害怕他看见这个花以后犯猜疑,就觉得这个花怎么长得比我夫人还要漂亮。其实我们想想,李清照这会也就才十八、九岁,本来就是青春年少、青春焕发,她又饱读诗书,气质是清丽而高雅,怎么会担心连一枝花都比不过呢?她之所以这么故意要猜疑赵明诚的想法,之所以要故意这么样去嫉妒这一枝鲜花,有另一层含义,其实就是想很柔情地告诉赵明诚,我是多么多么地在乎你,也是想顺带着告诉别人,在我们家赵明诚的眼睛里头,我永远都是最漂亮的那个惟一。这个词人写词,尤其是女性词人写词,那种纤细的内心的活动,往往她要表达一个意思,要从反面去说,当她说是的时候,往往是说她不是;当她说不是的时候,往往说就是。所以她接下来才说“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好,你这朵鲜花,你不是很漂亮吗?好,我们就来比一比,我就把你插在我的云鬓间,插在我的头发里头,鲜花和美人的脸庞并列,然后等到赵明诚从太学放学回来以后,看一看咱们俩到底谁更漂亮,那就得让赵明诚来说个答案。其实她心里很清楚,非常喜欢她的赵明诚肯定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说,这朵鲜花确实是美啊,不过我的夫人确实更美。画外音: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康震:

所以我们说通过这样一首词,我们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到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状态那种满意的程度,她恨不能给全世界的人都宣布,我太喜欢,太欣赏,太爱我的丈夫赵明诚了,我太喜欢太爱我这个家庭了,但是她借助的意象只是一枝鲜花而已,她翻来覆去地说,看上去是在嫉妒这枝鲜花,其实还是在突显自己的美丽。这首词写得这么好,以至于有人怀疑这词根本不是李清照写的,为什么呢?李清照是大文学家呀,这首词思想内容不是那么深刻,立意不是那么高远,甚至显得有点太浅切、太通俗了,大文学家写的东西应该看不懂才对,这不是李清照写的。他们不知道有一句话叫什么,叫“真名士,自风流。”往往是大文学家,卓越而杰出的文学家写出的作品才那么意味深长而又通俗易懂,所以我们发现凡是伟大的文学家写的那些杰出的作品,为什么能够流传,就是我们老百姓喜闻乐见,一看就懂。画外音:

从《减字木兰花》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活脱脱地道出了一个娇媚无比的新娘子,描绘出了李清照和赵明诚两情相悦的幸福生活。当李清照带着闺中少女的天真烂漫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不过,面对李清照的甜蜜生活,也许有人会问,新婚燕尔的赵明诚和李清照,无非就是恩恩爱爱、卿卿我我,他们的生活也没有超出我们的想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清照觉得他们的婚姻是如此地幸福呢? 康震:

我们说其实这两个人还真不可能像一般人那样耳鬓厮磨,天天在一起,为什么呢?赵明诚当时不是在上太学吗?这太学有规定,每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的时候才能请假回家,他们两个并不是整天在一起。所以能够让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对自己的丈夫,有这么大的满意度,有这么样的满足感,一个很重要的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两个志趣相投,特别是她嫁给赵明成之后,很快地对于赵明诚的金石字画文物收藏,也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两个不但是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而且在这种很深层的志趣和爱好上也非常地相投,这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都知道,要收集文物,要鉴别文物,你要去买,你要去选购,这需要什么呢?需要大量的钱。有人说那还不成问题,赵明诚他爸爸三品大员,后来都做了宰相了,还缺这点钱吗?李清照的爸爸官小点儿,六品,买个什么字画也是应该有的。这个大家就全想错了。赵挺之和李格非虽然都是高官,但是他们当初的出身都是贫寒的读书人,所以他们的门风和家风都很严,从来不会惯小孩子乱花钱的毛病,没有把赵明诚和李清照娇惯成为胡乱花钱的那种娇宠的富家子弟,所以他们没有什么更多的来自长辈的这种零花钱和私房钱。再加上赵明诚当时是一个太学生,就本来没有经济收入,后来他从太学毕业了以后做了官,也只是七、八品的小官,那个俸禄养家刚刚好,哪还有富裕的钱去买什么金石字画呢?

那大家说,你要这么说,这等于是俩穷人在这儿从事非常昂贵的文物收藏事业,没错,我们虽然说他俩不至于特别清贫,但起码不是大富翁在从事文物收藏工作,他们完全是出于对这项事业的无比地热爱和喜爱。那怎么办呢?有个好办法,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如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好办法:典当衣服。每次赵明诚从太学回来了以后,他们夫妻俩结伴到当铺去,比方说现在是夏天,那就把冬天的衣服先典当了;那要是冬天呢,先把夏装典当了之后,换回来的五、六百钱,高高兴兴地揣上这点钱,到著名的大相国寺去淘去,淘文物。大相国寺大家都很熟悉,为什么呢?在《水浒传》里边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智深结识英雄林冲,就是在大相国寺里发生的。其实大家还有所不知,这个大相国寺不但是东京汴梁最大的寺庙,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行庙会的地方,每个月都要举行好几次大型的庙会,那卖什么的都有,也可以说那里边有民间的文物市场。这小两口揣着典当衣服得来的五、六百钱就去挑选,要是买到了有合适的,回到家之后挑灯夜观,心满意足,那样一种愉快的、喜悦的心情真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有一次,有一个人拿来了一幅画,是南唐著名的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价也不便宜,二十万,李清照后来回忆说,当时在东京汴梁,即便是富家子弟一下拿出二十万来也不容易,更何况像我们俩哆哆嗦嗦的小夫妻,哪能拿出二十万来呢?掏不起钱,可是又放不下这颗心,把那画拿到家里连着看了两个晚上,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觉得自己没钱,就是买不起,没办法,后来在连连的叹息声中把这画又还给人家,为这个事,这小夫妻两个好长时间都不高兴。就是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来,我们说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是一种非常纯真的、纯朴的、淡泊的,却又是非常高雅的一种生活,这不是任何人想要模仿就能模仿出来的。

画外音:

在熙熙攘攘的汴京城里,在人来人往的大千世界中,拥有这样一份相知相惜、相投相契的爱情,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何等地幸运。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李清照与赵明诚充满闺房情调和学术氛围的爱情生活,并没有能够维持太久。正当李清照沉浸在甜蜜美满的情爱世界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在了李清照的头上。那么,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康震: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他们俩之所以能够结合,那是老天爷给他们机会,正好是当时的政治气氛比较缓和的时候,现在不一样了,宋徽宗在新党的领袖蔡京的鼓动之下,决心要继承宋哲宗和宋神宗的变法的遗志,他要推行变法。很快的,蔡京和赵挺之就获得了提拔,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所以蔡京被提拔上去之后,他也很快得到提拔,没过多长时间,两个人就先后做副宰相,一直到后来做了宰相。宋徽宗现在打出的旗号是要推行变法,但是作为蔡京,还有赵挺之,还有其他的一些新党人物,他们就开始对旧党的人物进行打击报复,特别是对那些在宋哲宗元佑年间得势力的,像苏轼、苏辙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弟子,展开了报复和打击,这下我们想想谁倒霉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没有政治冲突和政治矛盾的时候,好好的儿女亲家,但是现在一旦有了这样的冲突,那李格非作为苏门的后四学士之一,首当其冲。朝廷先后两次下达诏书,列出了一个长长的黑名单,叫元佑党籍,其中有一张很长的、一百二十一人的黑名单,宋徽宗亲自书写,把它刻到碑上,那个碑就叫“元佑党人碑”。然后把那碑竖在宫殿的门外,那意思就是让你永世不得翻身。那这个就很麻烦了,李格非官肯定是做不成了,接下来还会遭什么罪,谁能知道呢?怎么办,这个问号就画在了李清照的心里边,她总不至于想要看着她的老爷子,她的爸爸要受罪,可是她难受的是什么呢?让她的父亲,让她们家老爷子受这么大罪的人,其中有一个就是她的公公。她就像这风箱里的老鼠一样,两边都不讨好,这怎么办呢?总得有所作为吧。有资料表明,李清照向她的公公赵挺之提出了援救的申请和请求。南宋有一个人叫张琰,他在给李格非的一篇文章,叫《洛阳名园记》写序文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 “女适赵相挺之子,亦能诗,上赵相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张琰《洛阳名园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材料和线索,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李格非的女儿嫁给了赵挺之的儿子,所以当李格非在这一场政治变故当中遭到不测的时候,李清照向她的公公提出了援救父亲的请求,这个请求是以诗的形势表现的,但是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其中的一句,就是“何况人间父子情”,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这一句全部的了解她整个诗的含义,因为这一句显然是核心句,是主题句,不然张琰也不会把它列到这句话里边来,那就是说,希望公公能够看在我这个儿媳妇的面子上,看在我们儿女亲家的面子上,看在天底下子女都希望父母能够平平安安的面子上,能够对我的父亲、对你的亲家公施以援手,这是很正当的,也是很正常的。画外音:

面对李清照“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直言不讳的讥讽,赵挺之也许会认为,这是一种冒犯与不敬,但面对李清照的求援,赵挺之当时肯定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事实上,此时不仅是李格非的命运不可预测,就边所谓元佑党人的子孙,也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惩罚,李清照的的确确处在孤立无援的边缘,那么此时的赵明诚又是如何对待李清照的呢? 康震:

赵挺之没有去救他的亲家公李格非,可是你要知道当时不光是李格非遭了殃,根据朝廷的规定,元佑党人以及他们的子孙,不能在京城居住,也不能在京城作官,其他的官员不能跟元佑党人联姻,如果已经定了亲,但是还没有交换聘礼和聘帖的话,要退亲。那你想想这个李清照得亏是早早已经嫁过来了,这要是没嫁过来,还是“却把青梅嗅”那会儿的话,恐怕赵明诚和李清照这个所谓的百年之好也就好不了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有一个疑问了,赵挺之是如此,他的儿子赵明诚的态度,又如何呢?那你现在想想看,李清照在赵家的地位就很孤立了,是不是,因为赵明诚在他家并不是老大,她不是长媳。但是她的父亲呢,正是她的公公要打击的政治对象,那她现在最需要的是谁的支持和关心呢?当然是赵明诚。我们现在不要去奢求,不要去过多地要求赵明诚给他的父亲抗YI。那可能吗?那不可能,他的父亲做到了宰相,对于赵挺之的三个儿子来讲,都非常重要,因为他这三个儿子将来也要在仕途的道路上走下去。但是我们要知道一点,赵明诚其实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上,跟他的父亲有非常微妙的不同。我举个例子,当时打击元佑党人的时候,朝廷就下了一道诏令,像苏轼、黄庭坚这些苏门师生,他们所有的诗文集子,把那个印版全都给毁了,不许收藏、不许阅读他们所有的诗文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赵明诚这个书呆子,这个年轻的收藏家,还在收集苏轼、黄庭坚的有关的资料。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赵明诚其实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以政治立场来论人的优劣,他只管收藏。但是我们说在这种很危难的情况下,虽然我们不能奢望说赵明诚完全站在李清照的立场上,完全站在他岳父的立场上,来安慰李清照,可起码有一点,当李清照看到她的丈夫还是依然故我地去收藏他所喜欢的包括苏、黄在内的,那些个字画,那些碑帖的时候,她的心里多多少少感觉到,是有一点温暖的,因为她的父亲毕竟和苏门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太密切了。所以我觉得像赵明诚当时在家庭里边对李清照的这个宽慰作用,他不是通过直接地表现出来了,而是通过他们夫妻两个,对于这些金石文物字画的收藏,间接地体现出来的,而这都已经很足够了。画外音:

赵明诚在李清照最危难的时刻,还依然故我的收藏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字画,这对于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是唯一的精神支柱。崇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赵挺之的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着沾了光。赵明诚被宋徽宗任命为鸿胪寺少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另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又降临到赵挺之的头上,那么,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康震:

随着蔡京和赵挺之联手对付旧党人物的结束,他们两个互相之间的矛盾就上升了.宋徽宗大观元年,也就是公元1107年,蔡京再一次担任了宰相,这一次蔡京担任宰相,是有很特殊的背景,他当了这个宰相,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赵挺之不得不辞去宰相的位置。赵挺之回到家里五天之后,就去世了,六十八岁。这一下这家里的大柱子可就倒了,而且是雪上加霜,为什么呢?就是赵挺之一去世,蔡京就开始抄他的家,就把他家里头所有在朝廷里边担任官职的人都抓起来,特别是他这三个儿子,说他们有贪污之罪。当然后来啊,经过多方侦办,最后确定说,没有这些贪污的迹象,这才算把他们放出来了,可是问题有一样,放是放出来了,罪责是没有,让你也不得好活,你这几个儿子在仕途上的路,这就算断了,怎么办呢?你们就别在东京汴梁住着,都回老家去,回你们山东青州的老家去,带上你们所有的家眷,不要在东京汴梁待着,你看,赵挺之前些日子还在清算旧党人物,没过多长时间就清算到自己头上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那真是非常残酷,那你要说对李清照来讲虽然自己的父亲后来被罢了官,回了山东老家,总算还留了一条性命,还能够安享晚年,起码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公公家里头没出事儿啊,谁能想得到呢,由于政治的变故,现在她的公公去世了,公公去世了不要紧,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的兄弟,包括他们全家,居然都要离开政治中心,而回到遥远的青州老家去,这个打击是特别地大。

所以我们觉得李清照开始慢慢地由一个不关世事,非常活泼、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很有才气的这样一个少女,到后来成长为一个沉浸在甜蜜的婚姻生活当中的这样一个少妇,到现在,连续经历了自己家里头和丈夫家里头的政治的变故,她在一点一点地走向成熟,对世态人情的认识,也在一点一点地深入,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变化,我们不要把这个印象永远锁定在她那个“却把青梅嗅”啊,什么“惊起一滩鸥鹭”啊那里边,她这个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是作为李清照,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的一个成长道路。现在好了,赵明诚兄弟三个人,带着他们的母亲和家眷,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这一回就是整整十年,甚至还要多。

那么我们说回到青州之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李清照写了很多缠绵悱恻、幽怨哀愁的词作,我们大家对这些词作特别地熟悉,这些作品大都写在青州十年,以及青州十年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里头。大家可要注意了,这些词作里边隐藏了很多李清照和赵明诚在情感生活方面的秘密,至于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到的《**再起》。谢谢大家!下集预告:

宋徽宗宣和三年,赵明诚重返政治舞台,那么重返仕途的赵明诚与李清照是否感情依旧?李清照的“多少事预说还休”究竟想表达什么?步入中年的李清照为什么会出现感情的危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的感情生活——李清照之《**再起》。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四)**再起[文字稿]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可不幸的是,这种甜蜜的生活没能维持多久。双方的父亲因为得罪权臣蔡京而被辞官。不久,赵挺之便死于政治争斗中,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离开汴京,回到赵家的故乡山东青州。那么,回到青州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他们的生活还会像以前一样幸福吗?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还会遇到什么挫折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走近一代词宗李清照,继续讲述她跌宕起伏的情感生活,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四集《**再起》。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赵挺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被斗败了,回到家以后去世了,去世以后,他的大家庭就被驱逐回了山东青州老家,我们说实事求是地讲,父亲的去世,政治的失意,被逐回家乡,肯定会在包括赵明诚在内的赵氏三兄弟的心上留下很沉重的创伤,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们知道,对古代人来讲,毕竟做官是他们最显达的一个职业。突然,当朝宰相的父亲去世了,又遭到了政治对手的陷害和迫害,那你想,他内心世界能没有波澜,能没有痛苦吗?肯定有。他回到青州以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他和李清照的生活状态会是怎样的,我们说赵明诚和李清照在回到青州了以后,夫妻之间的感情是越发地深厚了,他们彼此相爱、相知、相敬,特别是李清照,首先她并没有因为在此之前,公公赵挺之没有去援救她的父亲而埋怨赵明诚。更不会因为现在赵挺之遭了难了,去世了,赵氏兄弟现在都落到这个下场,而反唇相讥赵明诚。所以我们说赵明诚虽然在政治失意和人生低谷的时候回到了青州,但是他依然得到了李清照的宽容,李清照的谅解,李清照的关爱,包括李清照对他的一如既往的爱恋,这对于一个身处逆境和困境当中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支撑。总之,我们说,青州这十年是赵明诚夫妇生活最安逸、也最愉快的十年,也是李清照本人这一生当中生活得最愉快的十年。画外音:

在青州十年的隐居生活,使得李清照和赵明诚更加恩爱,夫妻俩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继续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他们依然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但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时有发生。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就在赵明诚返回仕途期间,他和李清照之间在情感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康震:

这问题就出在李清照的一首词当中,这词大家都很熟悉,叫《凤凰台上忆吹箫》。这词写道: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首词很明显的,是在思念远离她的赵明诚,其实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赵明诚和李清照真正分开生活真是没多长时间,比方说从他们开始相识的时候就在东京汴梁,那时候两个人都在东京,后来他们结了婚之后,他虽然做太学生到后来做官,也都是在东京。就是后来到了青州的时候,这十年两个人还是厮守在一起,所以他们俩基本上没有分开过,后来赵明诚兄弟返回仕途做官了以后,赵明诚在一些州郡开始担任官职,由于种种的原因,他没有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起出去做官。所以应该说,青州十年的安逸生活结束了之后,随着赵明城仕途重新的开始,他们两个也就开始了两地长久分居的这样一种状况。所以我们说这时候李清照很多的表达离情别绪的那些很有名的词,就开始出现了。比如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节选)比如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节选)

都是在青州生活结束以后的这一段时间写的,但是你要知道,刚才这首词的味道可是有一些不同寻常,这个词写的内容是什么呢?这天早上李清照起床了,可是她起来之后啊,她说“被翻红浪、香冷金猊”,香炉里边点的香片早都已经熄灭了,“被翻红浪”是一种高雅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被子窝在床上不叠,不是像红浪一样吗?她也懒得去梳头,为什么懒得梳头呢?女为悦己者容。丈夫老不在家,打扮那么漂亮给谁看啊?美丽却没有对象,美丽也是一场空。而且她的丈夫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为什么呢?“宝奁尘满”,那梳妆盒上都是细细的一层尘土。“日上帘钩”,她起来得也很晚,日上三竿才起床,就是写出了一种慵懒,同时也写出了一种寂寞,写出了一种冷清。

接着她说“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照镜子一看,自己又瘦了、又憔悴了,为什么呀?不是因为喝酒很多了,也不是因为秋天到了自己非常地悲伤,是为什么呀?不好说,“多少事、欲说还休”,想说来着,说不出口,因为有点不好意思说,说出来了呢,就觉得心里头更难过。

怎么办呢?她说“休休”,唉,罢了、罢了、罢了,算了、算了、算了,不说了。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她很想告诉她的丈夫,这次你就不要再走这么远的门了,你能不能留下来,她唱了千万遍的阳关曲,想让丈夫留下来,可是他还是走了,毕竟他要去奔仕途嘛。“也则难留”留不下来,人还是走了。

她只有什么呢?看着楼前的流水,你注意她用个什么词,她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说好听点就是深情地凝望,关注地看。只有楼前的流水,能够了解我内心的感受。

所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到底愁什么呢?刚才说了“欲说还休”,现在又说,在凝眸的那一瞬间,又平添了一段新愁,那我们就禁不住要发出疑问了,就是说第一,她有什么事不能说、不好说的,又有什么新的忧愁在困扰着她?这些秘密都藏在这首词里边。画外音: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康震:

我们得特别注意她里边用到的一段典故,一个是“武陵人远”,一个是“烟锁秦楼”。

“武陵人远”说的是什么呢?是一个传说,说汉朝的时候有两个人到山里边去,结果迷了路,反而成好事了,为什么呢,迷路了以后碰上了两个仙女,应仙女的邀请,他们便与仙女在一起生活了半年多的时间,等到他们再回到自己的家里头,这才发现老婆孩子全都没了,剩下的是谁呢?是自己的第七世孙,这就是所谓的“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一看就是个传说的故事。

“烟锁秦楼”说的是什么事啊?是说当时秦穆公的时候,有个年轻人叫萧史,特别善于吹洞箫,秦穆公很喜欢,把自己的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弄玉嫁给萧史之后专攻吹箫,而且就是模仿凤凰的叫声,吹出来那个劲儿,终于有一天让凤凰听见了,就来了,来了之后,萧史和弄玉这一对伉俪就骑着凤凰飞走了,去过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了。这就是这么两个典故。

毫无疑问,这典故乍一听觉得也没什么,都是跟离别有关的典故,可你别忘了,“烟锁秦楼”这个典故那是萧史和弄玉骑着凤凰都飞走了,现在的情况是,赵明成一个人骑着凤凰走了,李清照一个人在屋里待着。“武陵人远”的典故呢,是这两个人在山里边迷了路,碰见了仙女,跟她们生活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换句话说是迷了路之后就有了外遇了。所以这两个典故用得很蹊跷,难不成说赵明诚在外面做官碰见仙女了,而且从此跟仙女生活在一起了。所以我们说,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在结束了安逸的、幸福的青州十年生活之后,她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画外音:

刚才康震老师讲到,就在赵明诚重返仕途期间,他与李清照在感情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李清照的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显露出来。李清照在词中一句“多少事、欲说还休”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李清照究竟想要说什么呢?在李清照的内心深处究竟隐藏着哪些难言之痛?她与赵明诚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康震:

宋徽宗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21年,当时已经四十一岁的赵明诚,到山东的莱州担任知州,这一次他提出来把他的夫人李清照也带在身边一起去做官,你想这是好事啊,终于要团聚了,自从离开青州以后,他们俩一直就是断断续续地两地分居,这应该感到庆幸,他们团聚了我们应该为她祝福,可是有一样就是说等到她辛辛苦苦地、风尘仆仆地从青州赶到莱州的时候,她跟赵明诚会面的情景好像不像她想像得那么地美好,这个答案就隐藏在她到达莱州后写的一首《感怀》诗当中。诗是怎么写的呢?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感怀》

这诗说的什么意思啊?我来到莱州这个房间里头,窗户破败,桌椅陈旧,年久失修,既没有书籍,也没有字画,我在青州所熟悉的一切,在这儿都没有,我已经变得像当初三国时候,袁术兵败如山倒的时候那种惨状。袁术兵败的时候,跟他手下说我想喝点蜜糖水,那人回答得好,说现在只有血水,哪有蜜糖水?袁术听了以后大喊一声,口吐鲜血而死。李清照说,我比那个袁术还要惨,这都是因为美酒和荣华富贵惹得祸,为什么呢?天下人都会追求美酒,都会追求荣华富贵,所以才会抛弃安逸清净的生活,到这个地方来追求功名富贵。可不是嘛,我的丈夫就没法儿陪我,害得我一个人待在这个冷冷清清的地方,我百无聊赖,怎么办呢,只好把门关起来,自己写两首诗,聊以消遣孤寂的情怀。

最后两句说得特别绝,说什么呢?说你别以为我很孤单,我一点都不孤独。我有好多朋友呢,起码有两个,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合在一块儿就是子虚乌有,这是我最好的朋友。其实你要想想,这诗写得特别地奇怪,为什么呢?它不是一首送别诗,也不是一首相思的诗,而是一首什么呢,倍感冷落之后的抱怨的诗,这个题材跟刚才读的那首词完全不一样了,它表达是一种非常冷清和寂寞的氛围。画外音: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感怀》 康震:

其实你说,这种抱怨你想想看有时候没什么道理,也不符合李清照一贯做人的态度。你想,赵明诚也是刚到莱州上任,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整理这个房间,他又不可能把青州所有的那些书、字画都搬到莱州来,而他们在青州十年期间的那些伙伴、那些朋友也不可能都跑到莱州来陪他们,这些情况,作为李清照,已经三十八岁的李清照,她能不懂这个道理吗?她又不是个糊涂人,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说,李清照到莱州来是做什么的,是来贪图享受的?那贪图享受应该到苏杭去做官。她是来见她的丈夫赵明诚,要跟他在一起团聚,要生活的。李清照这个人在生活态度上,是非常朴素而简单的,她从来就不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这在她写的《金石录后序》里边说得很明白,她的原话说“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什么意思啊?不吃大鱼大肉,不穿大红大紫,头上没有珠光宝气,房间里也没有雕梁画栋,这就是我崇尚的生活。再说只要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哪儿还去管那个什么破椅子破板凳的,那都不在眼睛里头,所以从情理上来讲,她不应该在这些方面去埋怨赵明诚。画外音:

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莱州,结束了他们两地分居、异地相思的生活。这对于李清照来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儿,可为什么李清照要写那样惆怅的《感怀》诗呢?在这首《感怀》诗里,我们能够察觉到一丝丝火药的味道。她竟然说她最好的朋友是子虚乌有。那么,赵明诚独居莱州时究竟做了什么?李清照为什么会如此伤感呢? 康震:

那么我们说,我们不愿意去猜度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又需要一个答案来解释这一切,因为什么呢?因为曾几何时,他们是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好;那么地美满,难道爱情这么脆弱,感情这么不经考验,理想中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当中,不至于吧?而且俗话说得好,夫妻之间是“锅沿不离锅盖”,谁也离不了谁。因为谁也离不了谁,所以就老是经常谁可能就会碰谁。俗话又说得好“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打架不记仇。” 夫妻两个你想吵架,拌个嘴什么的,这是经常有的事儿。而且李清照这个人本身并不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从她跟她丈夫这种很高雅的生活情趣就能看得出来,她不会去计较那些小事,而且我们从她现在的文学作品里头,看不出来她要把那些家庭的琐事写到里边去,她犯不着,她也不会因为这些小矛盾发这么大的怨气。这是我们大家要非常注意的一点。

那究竟是什么问题呢?这就得谈一谈赵明诚蓄养侍妾和歌伎的问题,当时这个歌伎不但是私人蓄养,而且官府也蓄养,以备有招待任务的时候,有人来进行表演,这叫什么,这叫“官伎”。风气所及,当时太学的太学生们,也经常去青楼歌馆。那你现在想想,赵明诚好像是太学生吧,他也做过官吧,你就说连苏轼都蓄养了歌伎和侍妾,赵明诚总不见得比苏轼还古板吧,他也不能免这个俗。而且我给大家说,有一个铁证证明,赵明诚确实蓄养有侍妾,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描述了赵明诚临去世的情景,她说了这么一句话“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说赵明诚临去世的时候,写下绝命诗,然后没有对她和其他的侍妾做后事的交代就去世了。“分香卖履”这是跟曹操有关的一个典故,曹操临去世的时候就“分香卖履”,就告诉他的夫人包括他的侍妾们、妻妾们,你们要怎么做才能保证你们长久地过上好的生活,所以用这个典故本身是说他没有来得及给包括我在内的其他的侍妾交待后事,但反过来就可以证明他是有侍妾的。

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按道理这个侍妾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有了,那以前有,李清照为什么不爆发呢?不表达怨气呢?干嘛就是日子过得好好的,青州这十年刚结束,然后她突然就开始在这方面爆发出来了不满的怨气,确实没有详细的史料,给我们描写他们两个的爱情史,但我们可以从常情做一些推测,赵明诚在做太学生的时候,包括在做那些小官的时候,他不是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你以为在家里蓄养那么多歌伎花个两三毛钱就可以了?那都得有俸禄支持着才行。他没那个社会地位,也没那个经济基础,再加上当时新婚燕尔,在他眼里头李清照那简直就是十全十美,所以他也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即便是后来蓄养了侍妾和歌伎,因为是普遍的社会风气,李清照对这个现象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更重要的是,当时赵明诚的心思都在李清照的身上,这其实是最关键的,就是你即便蓄养了侍妾,如果你的心思都在夫人的身上,她当然能体会得到,能感觉得到,她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当时的李清照还是很年轻的,现在不一样了,这青州十年固然是和谐美满,但岁月催人老啊,赵明诚都四十多岁了,李清照也快奔四十了。可赵明诚的地位越来越高了,他做了莱州知州,州郡的长官,第一把手。有钱了,有地位了,身边的年轻的、漂亮的女青年们也就比较多了。这个时候,在赵明诚的眼里,也许那个多才多艺的、非常有天赋的、当初他所追求的李清照,是不是有一点点人老珠黄的嫌疑了,起码你吸引力肯定是减弱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是像李清照这么聪明、这么敏感的女子,她怎么能不体会到丈夫对她感情的那种微妙的变化,这是很可怕的,他天天对你都是笑脸儿,对你态度挺好,对你挺尊重,可就是有点不爱你了,你说最要命的没有了,剩下的全都有,那你想,李清照她之所以非常地欣赏她和赵明诚之间的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她认为他们之间有着维系而不可断的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情感的基础,你这个东西没了,那就跟要了她的命一样。所以我们说,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要用那两个典故。这回可好,丈夫看来真的像那两个人一样,到深山里边跟神仙跟仙女住去了,跟别的仙女骑着凤凰飞走了,就把她一个落下了。这种非常深切的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尤其是到了三十八岁的这个年龄的时候特别强烈。画外音:

刚才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感怀怨恨,也许是因为赵明诚在莱州畜养侍妾和歌妓。可是,畜养侍妾和歌妓在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文化现象,李清照不会为此而争风吃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李清照感到巨大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呢?难道是赵明诚嫌弃李清照人老珠黄不成?如果赵明诚不是移情别恋,不是因为李清照青春不在,那么,究竟因为什么呢? 康震:

李清照她之所以在《感怀》诗里边表现出了这么强烈的被冷落的感觉,是因为她意识到在她和赵明诚的感情和婚姻上出现了重大的危机感,她不但开始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对丈夫也开始失去信心了。

那么为什么呢?这不是挺自信的一个女性吗,她敢给公公写那样的诗都不怕,现在怎么在这个问题上就怕了呢?下面有两条材料很说明问题:第一条,是南宋人翟耆年撰写的金石碑刻的文字方面的专著,叫《籀史》。籀,就是篆书和隶书的意思。在这本书里边,他说赵明诚文物收藏得非常地丰富,但是“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翟耆年《籀史》。收藏得虽然很丰厚,但是却没有子女继承他的这笔遗产,每每想到这样的事情就禁不住叹息。这个《籀史》写在宋高宗的绍兴十二年,这个时候李清照还在世,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一些共同的朋友和亲戚也都在世,所以翟耆年写的这件事情应该是有依据的,特别是翟耆年是在谈到金石字画的收藏的时候顺笔提到了说他没有孩子的事,不是专门说,可见这种语气写出来,证明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孩子在当时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普通的事实,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第二个资料,南宋人洪适撰写了一本书叫《隶释》,《隶释》也是研讨隶属撰写的历史。谈到赵明诚的身后事时,他说了一句话叫“赵君无嗣”,赵明诚没有后代,还不是说没有儿子,没有后代。这本书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距离李清照去世也就才十四、五年的时间,所以你看这两本书,一个是在李清照在世的时候出现的,另一个是李清照去世后不久出现的,写这两本书的人都是金石之学圈子里边的人,写的又是正经的学术著作,并不是要专门在书里边挖空心思地炒作这样一个话题,不是的,都是顺笔提出来的。所以可见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孩子,没有后代,这是一个可以认定的事实。

所以让李清照那么地不放心,欲说还休的多少事里边,起码有一个很重要的、重大的问题,就是她一直为她和赵明诚结婚二十多年没有生育孩子而感到深重地担忧。我们大家要知道古代有一句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社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没有给丈夫生孩子,没有生个儿子,那这个妻子、女人在丈夫的心目当中,在家族的心目当中,地位就大大地下降,价值也就会大大地打折,而且她在家里头没有地位,这直接牵扯到可能她将无法继承丈夫和家族的遗产。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不能生育的,或者是不能生男孩儿的一个妻子、一个女人,她将是感情和财产的双重失败。你想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感情这么样地丰富,创作上这么有激情的、细腻的女性来讲,没有后代,没有孩子,这个对她的打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担忧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这个事情得说回来,因为赵明诚有很多侍妾,他也一直没孩子,那就是说也许这个责任并不在李清照的身上,可是你想,在古代的时候,只要没有孩子一般都是把这个罪加在女人的头上,这就更加使得她承受了舆论上的压力,你想很多专家、学者都把她没孩子这事都写到他们的学术著作里头,说赵明诚一想到这个事就得叹气,那你说李清照她能好受吗?再加上这个时候如果赵明诚有意无意地冷落她,去亲近别的女性,那你还想让她活吗?多亏她意志坚强。

所以说到这儿,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了,这么美满的一对伉俪,这么天作之合的神仙眷侣,难道就要这么冷冷清清地冷战下去?这以后两个人就没有再复合如初的这种可能?最重要的是在经历了这个情感的重大的波折之后,他们还将迎来一个更大的政治的灾难,这灾难是什么呢?就是第五集我们要跟大家讲的《国难当头》,谢谢!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五)国难当头[文字稿]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在感情上发生了波折,那么,这种波折会不会导致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破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的李清照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赵明诚呢?与此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这又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将会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背井离乡的艰难岁月,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五集《国难当头》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我们再三讲过,他们是属于志同而且道和,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趣味、共同的爱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破裂。

通过一个小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在莱州担任三年知州之后,宋代的官制有规定,你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三年期满,就要给你调换另外一个地方。那么赵明诚就到淄州担任知州,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附近。赵明诚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关心政务,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内有没有什么比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画,还真给他访着了,在淄州境内有一个村子叫邢家村,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邢,其中有一户人家叫邢有嘉。赵明诚就去拜访他们家,他们家人非常热情,就把他们家家藏的一套字拿出来让他品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真迹。赵明诚拿到这个以后啊,骑上马狂奔回家.

为什么狂奔回家呀?有两个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又是非常有名的佛教信徒,香山居士。同时白居易也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非常景仰的一位士人。那你现在看到他写了好多小幅的,折在一起成为一套,突然看到他写的、手书的佛经,他狂喜不已,马上拿回家里要细细地看,这是第一,他很着急,打马回家。第二呢,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你看到一本好书,看到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或者一首乐曲,你总是希望能够和你最亲近的、最亲密的或者最亲爱的人在一起分享,一起来欣赏。在这个分享的过程当中,你会获得一种很大的快乐,所以他打马回家也是要赶紧回去跟他的夫人李清照一同来欣赏这幅很名贵的手书的真迹,他这个心情很迫切。我们现在在街上买个什么好东西,是不是马上打个的回家跟自己的夫人一同欣赏,估计可能没有这么迫切。

赵明诚带着这幅真迹回到家跟李清照一同欣赏和品鉴,不知不觉就到了二更天,就是赵明诚后来在这幅手迹的后边写了一个跋所记载的,二更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如果说他从邢家出来,然后打马回家,就算到八点,一直看到十一点半,就是这么几幅字,两个人看了三个多小时.越看越喜欢,越看越高兴,而且是一边看着一边饮酒,饮酒饮得渴了,饮酒饮得嘴都干了,就饮茶。泡的是非常名贵的小龙团,福建名茶,这个小龙团是什么呢,是地方献给皇帝的贡品,一两茶0.1两黄金。所以你看它是名字配名人,然后配珍贵的名茶。

这不是十一点半吗?又点了两根蜡烛,这是他亲自记载的,他们又点了两根蜡烛,算一根蜡烛一个小时点完,又是看了两个小时,这就到了下半夜一点钟,凌晨一点钟了。而且赵明诚写到说两个人一边看一边喝茶,高兴得都快发了狂了。当时的情景我们都能感觉得到,那比看一个什么大片来劲多了。

所以我们说什么呢,赵明诚也许会在某一个时间,某一段时间里头被那些美貌的、年轻的、会唱歌会跳舞的歌伎、小妾吸引住,但是真正能够了解他内心世界的,能够真正与他分享高品位快乐的,永远只是李清照。不然他就不会这么着急地打马回家,跟她欣赏这幅白居易的手书。所以我们觉得夫妻两个人之间肯定会有矛盾的时候,甚至会有走岔路的时候,但是只要你手里握着对方的爱情的信物,你就肯定能找到你的另一半,肯定就能够破镜重圆。对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来讲,他们爱情的信物是什么呢?就是它们共同所致力的,共同所喜爱终生的文物的收藏、文物的品鉴,这就是他们的爱情信物。

所以我说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画外音: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弥合了,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那么,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会面临怎样的境况?他们花费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康震:

实际上,虽然当时的战争主要地集中在开封地区,但在山东也已经感受到了战火,总是有一些打败仗的游兵散勇闯到淄州城里边来作乱,赵明诚作为一州之长,平定这些游兵散勇的兵乱,为此还升了一级官职。所以这个战争的气息,战争的气味越来越接近淄州、接近山东。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讲了这样一句话,说什么呢?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金石录后序》

什么意思呢?听说金国人已经攻破了京师首都,开封已经被人家占了。我在房子周围看一看,心里边茫茫然没有一个依托,为什么呢?她听说首都被占了,被攻破了,她深深地意识到虽然淄州离开封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满屋子堆放的这些文物、金石、字画放到哪里去呢?该怎么来处置呢?所以她说:

“且恋恋,且怅怅”,又感到无比的留恋,同时又深深地感到一种惆怅。

“知其必不为己物矣”,知道这些东西迟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这当然不是说自己身后它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说眼前就可能不再属于自己。

那怎么办呢?总得想点什么办法吧。说起来,事情都撞到一起了,也是巧得很,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做官的人,你的父母去世之后,守丁忧,就是这个官职呢就被免掉了,就到江宁去奔丧。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就是母亲在江宁去世了,他们要去奔丧,而当时整个的国家的形势非常地危急,那你就不能说这是一次单纯的奔丧,你得通盘地考虑两个人的去处,包括很多房间里边收藏的文物,到底到哪儿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对整个这个过程有详细的记载,她说什么呢?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录后序》

这奔丧是赵明诚要去奔丧,这既是一次奔丧,也是一次大迁移。知道山东这个地方迟早是要落入金人之手,所以首先他要把在淄州的大批的文物,要转移到江宁去。你要把这么大规模的文物通过水路运到江宁,必须要有所取舍,你不可能全都拉过去。那么取舍的原则是什么呢?刚才我念那一段,他们说,体积、面积过大的不能装到车上,不能装到船上,先排除书籍当中过重和过大的刻印本,有一些刻印本很大很大,这个排除;还有很多幅多幅的字画,有的字画它就是一幅,但有的是连轴的,比方关于一个主题的字画,这个太大了,也排除;还有一些是没有落款的、没有标记的古代的器皿,和一些太过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一些器皿,也排除了;还有一些就是国子监印行的刻本,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出版社印刷的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比较容易得到,不像那种珍贵的文物,也排除;还有一些比较平常的字画,也排除。这些全都排除完了之后,发现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金石录后序》

就已经都把这淘汰得不像样子了,还能再装十五车。我们不知道这个车是卡车,是货车,还是火车的车皮,牛车驴车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就知道,就即便是用手推的架子车,你拉上十五车你试试看有多少,那个数量是很大,这也算是忍痛割爱,那也没有办法。

所以我们说奔丧去江宁,其实也是迁移去江宁,主要先是迁移文物,其实也带有逃难的性质,这是第一点。第二是什么呢?李清照并没有随着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跟他一起去。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她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有青州,青州还有一大批的文物留藏着。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写到: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

在青州还有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可不是十五车了,是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些文物。怎么办呢?她留下来回到青州料理这些文物,把它们整理好,还有其他的一应家务,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大胆的一个想法,就是说赵明诚一个人,当然还有其他的仆人,押运着这十五车之巨的文物从淄州出发,先到东海,就是现在的连云港,然后再过淮水,再过长江,到达江宁,那路上会不会有遗失,会不会有丢失呢?这让人担心。而李清照如果一个人留在青州,那更加让人担心。那就意味着那十几间屋子里边的文物那就都归你处置,不光是文物,你自己还面临着危险问题。

画外音:

在青州老家,李清照与赵明诚拥有十几间房子的各种文物,种类繁多,又多有笨重之物。别说是长途迁运,即使是简单地整理一遍,都要耗费相当大的体力与时间。而此时,又恰逢狼烟四起的战乱年代,身单影只的李清照该如何处理如此繁巨的文物?她又能否平安地与丈夫团聚呢?

康震:

可是我们说啊,即便他们计划得再周详,胆子再大,那些文物也没能够保住。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她不是等着第二年开春才运这些东西吗,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青州的郡守被叛军所杀。

“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金石录后序》

这是李清照的记载,就是我们原来计划好第二年开春要运送的那十来间屋子里边的所有的文物,全都化为灰烬,一把火全烧完了。那么她没有能够挽救这十几间大屋里边所藏的文物,但是李清照还是拼着命抢出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以及相关的一些文物。这个赵明诚有详尽的记载。

你注意到了没有,他们夫妻不但文物的保护意识很强,而且他们有很强烈的档案意识,就是对于这个文物的命运、文物的经历,他们都详细地记载。当然有些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可能散遗了、散失了,但是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点点,我们就能充分地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这个文物的挚爱,和强烈的责任心。

赵明诚在蔡襄《赵氏神妙帖》跋当中说,这本《神妙帖》字帖是当初自己在东京的时候花了二十万买的,那么兵变发生之后,青州家中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全都荡然无存,只有我的老妻独自携带着这幅字画逃了出来,她刚刚逃出来乘船南下过镇江的时候,又遇到强盗抢掠,她依然怀抱着这幅字帖,躲过了强盗的抢掠。所以他说,这幅字帖能够保存下来,真是皇天护佑,那真是神妙。他讲的是神妙帖的遭遇经历,但是由神妙帖我们能看得出来,李清照当时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她虽然没有能够把所有的文物保护下来,但尽到一个弱女子所能尽到的最大的能力保存了一些文物。

画外音: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江宁,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此时正处在与金军隔江对峙的战线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在当时这样一种很危难的时局下,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是否与在青州、莱州和淄州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康震: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赵明诚在淄州做知州的时候他不就是到处寻访字画儿吗,你想现在都什么节骨眼上了,朝廷都让你做江宁知府,那不是一般的期许,他这个注意力就是还是永远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边。说来其实非常可笑,想当初年轻的时候没钱,我们讲过他跟李清照到当铺里边把自己的衣服典当掉,然后呢,买这个字画,有一次碰到一幅很好的字画买不起嘛,看了两个晚上又给人家还了,这是年轻的时候。到了后来做了官有了俸禄了,就把这个俸禄除了吃饭、穿衣服必须之外,全部都用来买了文物。现在不一样了,东南重镇的郡守,四品大员,可能有点儿不太想花钱了,有时候啊就仗着自己是高官,文物收藏界的大腕儿,老着脸皮呀,就把一些字画留下来了。他有一个表亲的儿子叫谢伋,这谢伋手中有一幅画儿,叫《萧翼赚兰亭图》,写的是当时这个萧翼怎么从朋友的手中把《兰亭集序》这个字给骗出来的,就是画的是这个故事。谢伋人家带着这个图路过江宁,给他看,一起欣赏,他可能就给人家说这个太好了,留在家里头我好好欣赏欣赏,一留二留三留的,留得就没回音了。他原来的好习惯是在家里看上两个晚上,实在没钱,第二天赶紧还,现在好家伙,他是江宁知府,你能到他们家说是你看完了没有,我明天还要回家呢,你给我带上。就留下来了,这是赵明诚。

那么李清照呢?是不是还是一边烹茶,一边欣赏字画呢,还是不是保持着以前那样一种很清淡的、很高雅的生活状态呢?我们说显然不是。其实啊,就在这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边,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首先是国都被攻破。第二,国家灭亡。第三,他们在青州的文物全部被毁。第四,他们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以前她的生活是很安定的,很富足的,是非常有品位的,现在颠沛流离来到了江宁,来到了南京,错认他乡是故乡,那么这样一种颠沛流离的他乡的感觉,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诗人、文学家来讲,那是非常痛苦的。

宋代有一个人叫周辉,他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第八卷中记载:

“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周辉《清波杂志》

什么意思呢?从这一段的记载里边看得出来,李清照在江宁的时候很不愉快。每次到了下大雪的时候,戴上斗笠,披上蓑衣,登到城楼上去寻觅诗句,实际上就是登到高楼上远望来作诗。每次写了诗之后还要邀请她的丈夫赵明诚一起来唱和,“明诚每苦之也”赵明诚为这个事儿很苦恼。

为什么呢?我想肯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毕竟他是江宁知府,有很多的政务要处理,他不可能每次在邀请的时候他都必须得去,他觉得这个时间抽不出来,可能第一很苦恼。第二,就是时间抽出来了,下了大雪了,李清照把诗作出来了,赵明诚能不能和上这个诗,也是一个问题,他才华不及他的夫人,所以这可能也是“苦之”。第三就是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才华来写诗,还要陪着她登到楼上去,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很理解他夫人这个时候的苦恼,他愿意陪着她登到楼上去,听她读她所写的诗。

所以历史上的一些材料,我们去理解它的时候,一定要品味它内在的含义,看上去是“每苦之”,如果他压根儿都不去,他苦什么呀?你叫我去,我就不去,是吧,我一个月去一次就行了,一下大雪你就登到那楼上去写诗,又知道我没你写得好,是不是?他说“每苦之”就是说他陪着她去了,他为这个事而感到有点困惑,有点不情愿,但是他还是去了。

所以我们觉得李清照在大雪天上到江宁的城楼上去写诗,肯定不可能再写那些踏雪寻梅的诗了,家庭和国家的变故在她的思想情感上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画外音:

赵明诚能在时局如此动荡、国家如此危难之时,仍然能够悠然地在文物收藏中寻得一番乐趣,除了是由于他终身未变的强烈兴趣所致之外,很大的原因还在于,此时的金国军队,主要还在华北、中原地区,江宁一带尚处于相对平静的一段缓和期。

如果说家变国仇带给赵明诚的是无奈与困惑的话,对于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来说,则是痛苦与煎熬。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李清照这位敏感而多才的女词人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感怀呢?

康震:

那么,她踏着雪登到城楼上,都写了哪些词句呢?比如这首临江仙,她写道: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临江仙》

你不是以为她踏雪寻梅呢吗,她说了,“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雪下得越大,我的心情越难过。现在正是江宁的初春时节,我们知道,南方的春天莺飞草长,那是非常美丽的。

但是春天虽然到了,我们的女诗人并没有觉得青春焕发,反而觉得更加地衰老。

“人老建康城。”

回想起以前很多的美好的时光,现在早已经是烟消云散,“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试灯”,实际上是说欣赏什么呢?花灯,我看着这个花灯啊,心里边就不高兴,没有这个心思。我看着这个洁白的雪,本来是很洁白的,非常晶莹剔透的雪花,但是我也没有心思去欣赏它。

那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说你一个江宁知府的官太太,你有什么“人老建康城”的?你不是很青春得意吗?不是很春风得意吗?按道理你不应该心情不好才对,你应该心情非常好,尤其是在元宵花灯的时节。

那么,这首《临江仙》就是一首表达不平则鸣的作品。

她说“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春天虽然来到建康城了,可是我却人老在建康城,看来她对建康城的春天一点儿都不感冒,甚至有些埋怨,因为是这座建康城让我衰老。为什么呢?建康城让我衰老的不只是我的容颜,还有我那颗本来很安静的、很恬静的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都是北方的金人的铁蹄踏碎了我平静的生活。我为什么来到建康城,还不就是因为我在我的家乡生活不下去了,我才到的建康城吗?他为什么能够做建康知府呢?难道不是因为你在北方无法做官了,才去做的建康知府吗?所以目光短浅的人,不关痛痒的人,他才会为这个建康知府而欢欣雀跃。但是对于像李清照这样一个非常敏感、非常敏锐,而且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来讲,无论是建康知府,还是这座春天已经来到的建康城,都只能让她更加地伤心,更加地憔悴,更加地凋零,更加地感到国破家亡的沉痛。

所以下了雪,让她感到心灵更加地冰冷。以前我们讲过李清照是很喜欢写梅花的,一下雪之后,她就会踏雪寻梅,但现在她找不到梅花,找到的只是已经凋零和衰老的心灵。

她说“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灯点得越亮,只能照见我憔悴的容颜;雪下得越大,只能让我更加地感到无家可归的寒冷。所以我们说,这一切本来是春天、花灯、晶莹的雪,在原来李清照的眼里都是美好的事物,都是激发她情思的事物,现在全部都成了国破和家亡的标志。

所以我们说啊,你读李清照的词,你别老就是说优美啊、非常地贴切啊、非常地形象,你得读那个词人背后的心情。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广为人们所吟诵,广为人们所熟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不但写得很优美,艺术的品位很高,而且在它的背后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内涵,这是一般的二流和三流的作家很难达到的。

所以我们说,在这首《临江仙》的词里边,她表达了一种不平的鸣声,她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很独特。这个声音,和以前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那个李清照有多么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正是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变故而造成的。

画外音: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临江仙》

康震:

那我们现在就要来问一问,在江宁知府这个任上,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故呢?这些巨大的变故给李清照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沉重的感受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雪上加霜》。谢谢!

下集预告:

饱受战乱之苦的李清照来到江宁之后,她的身边竟然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带给她极大的痛苦与无奈,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他又究竟做出了什么事情让李清照如此痛苦,而接下来李清照面对的一件足以改变她命运的事情又会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讲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六)雪上加霜[文字稿]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在大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李清照历经磨难,辗转来到了丈夫赵明诚担任知府的江宁城,家变国仇的焦灼与痛苦让李清照在诗词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么,身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会以怎样的笔触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怀?是含蓄伤感,还是金刚怒目?而在那个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战乱时代,李清照的生活还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六集《雪上加霜》敬请关注。

康震:

很多人都说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杰出的代表人物,对不对?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定论,认为她不过是一介女子,不过是吟风弄月,不过是儿女情长。殊不知,李清照之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能够写下重重的一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不但有婉约之情,而且有雄壮之气。一般给你显示不出来的,她没有到关键的时刻,你看不出她那个金刚怒目的雄壮之气,她不但有雄壮之气,而且有非凡的历史的洞察力。她很有名的一首诗《夏日绝句》,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呢,她简直就是针对杜牧的那首诗而写的,杜牧的诗怎么说的呢?说: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意思是说啥?胜败乃兵家常事,很难预料的,不要因为一次的胜败,就灰心丧气。杜牧特别提到一个词,叫“包羞忍耻”,方为男儿本色,什么叫包羞忍耻,就是说你要象韩信一样,甘受胯下之辱,用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一时的羞辱,小不忍则乱大谋嘛,就是说不要再顾及什么脸面,你只要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取得最后的胜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就是逃跑,或者怎么样都无所谓,你依然是英雄。

李清照不一样,李清照强调的重点是项羽之所以是英雄,就是他虽然有退路,但他不走退路,他是个宁折不弯的人,虽然可以包羞忍耻,但他依然自刎而死,虽然我们说,项羽到底能不能过江东,过了江东会怎么样,不过江东又会怎么样,这要留给历史学家们去精细地考究,去评判,这不是我们的重心,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到底怎样的表现才是英雄。在杜牧看来,什么是英雄呢?能屈能伸,审时度势,善于判断,而且谋划好东山再起,这是英雄;在李清照来看,是士可杀,不可辱,我宁可慷慨悲壮地直面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缩头缩脑地苟且偷生,这是李清照的什么呢,英雄观。

你现在不能说,是杜牧对,李清照不对,谁对谁错,他们两个这个说法,按道理来讲,平心而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诗歌的气势上来看,李清照的这首诗显然更具有一种雄壮、悲壮的感受。

画外音:《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画外音:

李清照用她金刚怒目的不平之鸣,展现了一代女词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见识。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奋笔疾书、在她猛烈抨击当朝懦弱逃窜的时候,在她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又做了什么事情,他的贪生怕死,将会给李清照带来怎样的灾难呢?

康震: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她挚爱的丈夫赵明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即公元的1129年,这时候,赵明诚做江宁知府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这个人,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御营统制这个官位比江宁知府要低,但是他统御的兵力不归属于江宁知府,而是归朝廷直接统辖的,他要起兵作乱,这对于江宁知府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所幸的是赵明诚的部下,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要叛乱的消息,他赶紧就告诉了赵明诚。说来也很巧很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他的逻辑就是,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已经是湖州知州,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我已经把这里所有的事情提前等于预支给他了。那怎么办呢?李谟给他报告了以后,他不作为嘛――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他不作为.李谟也没有办法,他面对的现在是湖州知州,我已经不再是你的上司了。李谟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他预测叛军所要经过的街巷,设置路障,并且埋伏了兵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叛军在天庆观纵火,企图抢掠整个的市民。由于李谟安排在先,所以没让这些叛军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用斧子砍开南门之后,逃出城外,这也就是说,由于防患于未然了,所以没有酿成大祸。

可是大家想都想不到,李谟做了他应该做的,甚至做了本来应该是上级首长做的工作,这天早上天放亮了他就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情况,他去一看才发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的首长,昨天晚上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如果说当时赵明诚钻了这个文件的空子,表明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是湖州知州,我们说从文件上、程序上、从制度上我们都没法指责他,我们只能说在良心上你很过不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个做高官的应该在这个时候当仁不让的负起责任,毕竟江宁知府新任的还没有到任,如果说这个让我们觉得他的决定很愚蠢的话,那么后边的行为让我们觉得他不但是愚蠢,而且是丑陋,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恶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他们三位高官趁着月黑风高、无人察觉的时候,偷偷地把绳索从城墙上扔下去,然后非常笨重地,不那么灵便地在城墙上慢慢地把自己悬放下去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他们的家人,特别是赵明诚,有没有想到李清照。他那么地热爱自己的文物,他有没有想到那些在他看来比他性命还要重要的文物,如果落入王亦的手中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多亏李谟他提前采取了行动,防患于未然,他要是也被叛军杀了,他的部将、他的军士如果都被叛军杀掉了的话,包括李清照在内的全城百姓就会遭受兵戈之痛。画外音:

赵明诚与李清照,是中国封建时代志同道合、夫唱妇随的模范夫妻。可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明诚却做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做出了抛弃爱妻、以求自保这样令人不齿的做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而逃跑之后,赵明诚会有怎样的结局?李清照对自己丈夫的这种丑行又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康震;

临阵脱逃的赵明诚得到了朝廷的惩罚,被罢免了江宁知府的职务,但是让我们感到非常吃惊一件事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从现在能看到的李清照公开发表的诗词文里边,也就是从她现存的诗词文里边,我们却看不到她对于她的丈夫这次临阵脱逃行为的评价或者是意见,再记录他们夫妻两个感情生活经历的,很著名的《金石录后序》里边,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她只是非常客观、冷静甚至是很平静地对这事做了一个陈述。她是这么说的: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赵明诚江宁知府的这个职务在本朝的建炎三年的九月开始担任,那么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建炎四年的三月,就被罢免了。就是这么一段话,或者就说是这么一句话,很客观地就把什么时候做的官,什么时候被罢免,陈述清楚了。这让我们就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呢?因为在前面我们刚才讲了,对像项羽这样一个悲剧的英雄,李清照对他的做法都是非常地赞同,那就更不用说临阵脱逃了。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李清照的一个评价,在这句话里头我们看不到。在我们的脑海里边李清照是一个爱憎分明,对政局、对时局、特别是对一些坏人坏事,她很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她不是那么一个麻木不仁的、熟视无睹的、冷若冰霜的那样一个人,所以我们觉得在李清照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上,我们在脑海里边就打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想大体应该有这么四点,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基本的共识。

第一,李清照本人究竟怎么看她的丈夫赵明诚弃城而逃,置百姓于不顾的这个事实本身.我想,对这个事情本身,朝廷已经主持了正义,把官给你罢了,这就是说朝廷本身的是非观念,正邪观念已经是很明显、很明确的,那么作为李清朝,从小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在政治上坚持正义的观念,正直的观念,尤其是她本人的个性,又是嫉恶如仇的这样一种个性,我想在她丈夫赵明诚弃城而逃这件事上,她在主观上的看法,她的评判,如果我们假定她必须要出来表态的话,我想她的态度跟朝廷肯定是一致的。不但是一致的,而且真要是慷慨激昂地发表评论的话,我想她是会斥责这种为她本人、也为很多人所不齿的行为的,这是第一点,在主观上,李清照会保持这样的态度。

第二,就是为什么她没有提出激烈的批评和反对的意见,我想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们说从内心来讲,她肯定为自己的丈夫做了这样的事情感到很羞耻,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说,虽然李清照见识卓越,虽然李清照是在她那个时代里头很优秀的女性,但是李清照也超越不了她的时代。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还要在生活上、在家庭上,在各个方面,都要依靠赵明诚。所有这些矛盾,都摆在她的面前,都在她的内心交织着,这就让她感到很矛盾,很痛苦,但又必须怎么样呢,面对现实。你不面对现实又能怎么样呢?

第三,你还得考虑一个问题,当然错误是赵明诚犯下的,可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也还包括在现在,夫妻本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说,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言,李清照也不太可能在这件事情上对自己的丈夫穷追猛打,这又不是痛打落水狗对不对?所以她的一个主要的任务和工作还不是对已经犯了错误、已经很消沉、已经很后悔的赵明诚,继续批判、抨击,甚至一棍子打死的问题,而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够抚慰他、安慰他、宽慰他,让他在这个跌倒的地方再站起来,这是第三。

从第四点来讲,就是赵明诚本人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就是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就歪。我们知道,从这个“靖康之变”以后,这个南宋的小朝廷从一开始,它对金国所确立的战略方针和原则就是有问题的,它的主导思想一直都是以主和为上,在这种主导思想下,它底下的那些大臣们,哪一个不是在**的面前就容易丧失斗志,丧失气节,丧失信心,所以我们就说,大难临头,连皇帝都弃百姓于不顾而逃跑,更何况赵明诚这样一介书生,一介文官呢。所以以上这四点呢,我们大体上,我觉得在李清照为什么没有公开地表达和表示她对丈夫赵明诚这种弃城而逃行为的看法上,我觉得这四点推测大体上还是能站住脚的。

画外音:

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最终原谅了丈夫赵明诚,而按照两个人商量的结果,他们准备从此解甲归田,隐居山林,生逢战乱时代,这也不失为躲避战祸的办法。那么,他们真的会从此退隐江湖了吗?两个人还会有怎样出人意料的经历呢?

康震:

那罢了官去哪儿呢?夫妻两个人商量好了,也是根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面的记载,她们先到达了安徽的芜湖、当涂,后来又住在池州,就是现在的安徽贵池县,打算从那儿,去江西的赣江之滨居住,那意思就是要退隐,退居了。结果没想到离他的罢免还不到三个月,赵明诚接到圣旨,继续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大家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了,连这种逃跑的人就重新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宋高宗脑子有问题?我们说这里边的原因就非常复杂了,一个很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的两位兄长在朝廷当中是很有位置的,特别是他其中的一位哥哥担任中书舍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我们有理由相信,肯定是两位兄长从中起了推动的作用。再一个,还是那条老理由,当时这样逃窜的官员太多了,如果把他们一一法办,全部把他们罢免回家,那局面怎么维持呢?

按照宋代的官制的规定,官员去赴任之前,履新之前先要到皇帝那里去觐见,赵明诚就要去建康见赵构。这个建康城真是太有意思了,一开始它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奔丧、避难的地方,又是赵明诚做大官的地方,也是赵明诚留下耻辱的记忆的地方,现在又成为他在那儿跌倒、要在那儿爬起来的地方。我想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记忆当中,记忆最深刻的城市,除了开封、青州,恐怕就是建康城了。

那么李清照怎么办呢?赵明诚的安排是李清照暂时在池州安顿下来,等到他面见宋高宗之后,回来接她一起奔赴湖州任职。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赵明诚临走的时候对她千叮咛万嘱咐,惟恐怕她出什么问题,可是最终出问题的不是李清照,恰恰是赵明诚自己。到了七月底,距离他们两个分手还不到一个月,李清照忽然接到了赵明诚的来信,信上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七月份的江南地区炎热难耐,我们知道南京城是很著名的大火炉,当时又没有空调,没有制冷的设备,所以遭到大暑,得了疟疾,病倒在了建康城。怎么办?(李清照)连忙乘舟启程,坐船走水路,从池州赶往建康,一个晚上就走了三百里。船开得这么快,也是很危险,但都顾不了那么多了,等到了建康城,果然不出李清照的所料,她这位性子急的丈夫啊,吃了很多的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全部转换成痢疾,腹泄不止,应该说这个变故对李清照来说太大了,事实上我们可以想一下,从在淄州的时候,听到京师被攻破的消息,后来又运送文物到南方,她又跟赵明诚在建康相会,后来赵明诚所遭遇的一系列的变故,但是毕竟两个人还在一起。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说赵明诚有一天会离她而去,所以这个消息对她简直是五雷轰顶、卒不及防,她还在池州等他回来接她呢,现在反而是她来到了重病的丈夫跟前,看前他的生命从自己的眼前一点一点地要消失。这是七月底,到了八月十八号这一天,赵明诚重病不起,曲笔做绝命诗。他对家里的琐事没有做更多的交代,就此撒手而去.画外音:

应该说,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二十八年相知相伴的知音夫妻,就此画上了一个悲痛欲绝的句号,这一年赵明诚不过四十九岁,李清照不过四十六岁,失去了丈夫的李清照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而她又是否会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哀思呢?

康震:

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写自己孤独寂寞生活的作品比较多,但是直接描写失去赵明诚之后的内心的感受的词和诗,其实并不是很多,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长歌当哭,势必在痛定之后。”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沉浸在悲痛感伤的激烈的情绪当中,他可能很难静下心来,叙写自己这种真实的情怀。那么她的一首《孤雁儿》,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诗词里边的一篇,这首词很充分地表达出赵明诚刚刚去世不久,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这首词是这样的: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早上她一起来呀,太阳已经很高了,这样的写法其实是为了进一步地强调自己一种百无聊赖的心境,没事可干,早上起来那么早干嘛,没事啊。为什么没事呢,就是由于家里边就她一个人很孤独,所以借着日晚,借着日头高,借着“朝眠起”这样的说法衬托她孤独,寂寞,屋子里边很孤单,所以早上即便起来,“说不尽、无佳思。”没有心思,没有心情。

接着说“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看着香炉里边那个香啊,燃着的那个沈香,断断续续的,什么断断续续呢,快烧完了,那个玉炉啊,那个香炉也慢慢地冷却下来了,冷却下来象什么,就像我的心一样。早上一起来,屋子里边冷冷清清、冰冰凉凉的,就像她的内心。“伴我情怀如水,”这个“情怀如水”,并不是心如止水,而是说像水一样什么呢,寒冷。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不知道什么时候,似乎、仿佛听见窗外传来了古曲《梅花三弄》的声音,笛声。以往她和赵明诚在一起如果听到《梅花三弄》,会很欣喜地想像到一曲吹来,梅花绽放,带来无尽的春色。而现在她听到这个笛曲,听到这个乐调的声音,她就感到心惊胆战,心惊肉跳,同时她也在想,梅花可能也因此受到了惊吓,而不敢绽放了吧。即使是绽放,带来春色,这个春色,这个春意,也不是我的了。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门外头开始下小雨,自己的眼泪也掉下来了。这个古人写词,不能全部做实,是作者为了要表达她内心的这种感触,进行的一种创作式的组合。这是创作,不完全是在写气侯,不是在写天气变化,而且她也不必完全选一个下雨天来写这首词。她刚说了嘛,早上起来,而且梅花开了,满目皆是春色,怎么突然下雨,是心里边下雨,所以她说“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呀。

以前的时候,自己听箫声、听笛声,是跟赵明诚在一起,以前赏梅花,我们都还记得她写过好几首关于梅花的词,她把这个梅花插在云鬓之间,让她的丈夫看看,到底是她漂亮还是梅花漂亮。现在你就插得满头,都没人看了,所以她用了什么词呢?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现在小楼是空的,箫声吹来,没有人再陪她去听了。那就折一枝梅花吧,既然梅花都开了,象征着春意和春色,就折一枝梅花,又能怎么样呢,也许也能稍稍地安妥一下自己悲伤的心情。所以她说

“一枝折得”

折了一枝梅花。以前折这枝梅花,是要插在云鬓间的,现在折了梅花怎么办呢?她想起一个典故来: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陆凯,在江南,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范晔,住在哪儿呢,长安,北方。两个人关系特别好,这个陆凯啊,就折下了一枝梅花,托人寄给在长安的范晔,后来这个典故就用来形容两个人的情意深长。她说什么呢?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人家陆凯跟范晔隔一条江,甚至隔着江,隔着黄河,人家这梅花都能寄去,我就是折一把梅花,人间天上,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我就没处寄去,我打包,我写上地址,我寄去,人家给我退回来,为什么呢,因为心爱的人,已经不在了。没有人,永远都不会有人,收到李清照这一枝孤独的梅花。所以,女性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心灵世界的变化,跟男性写女性不一样,男性写女性,“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种很外在的。一个男性写女性,他不会想到要把女性完全地用梅花的这种意象统领全篇,不会。所以这首词我们觉得在怀念、追念赵明诚的词里边,非常有典型性,写得非常好。

画外音: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康震:

那现在好了,就像李清照说的,他们家的顶梁柱倒了,那她该怎么办。她已经快五十岁了,孤苦伶仃,也没有孩子,谁来照顾她呢?她现在要去哪儿呢?她都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哪里,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颠沛流离》。谢谢!

下集预告:

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一对二十八年相知相伴的神仙眷侣从此劳燕分飞,阴阳相隔,面对诗句动荡的岁月,一位年届天命的孤独女人该怎样生活?赵明诚遗留的金石文物的命运又将怎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的生活——李清照之《颠沛流离》。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七)颠沛流离[文字稿]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觐见宋高宗,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于世间。望着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丈夫赵明诚之后,李清照该走向何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在动荡岁月里的一点跌宕起伏的生活。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七集——《颠沛流离》。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赵明诚由于积劳成疾在建康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把李清照就一个人丢在了纷乱的战火当中,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那么现在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就摆在了李清照的面前:第一个,就是她现在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关系到她自身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我们都知道他们夫妻两个集数十年的时间收藏了大批量的文物,那么这批文物现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概是两万多件古籍图书,还有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这批文物究竟应该怎么样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国人手里,更不能让它再毁于战火。这就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两个很重大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文物,因为当时李清照是住在建康城,而这个时候的建康已经非常地不安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建炎三年的七月份开始,金国的名将金兀术,他率大兵由北而南,他就攻下了建康城。早在七八月份的时候,宋高宗就已经离开了建康,朝着东南沿海一带逃亡了。所以建康城在赵明诚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危在旦夕,对于李清照来讲她个人的安危和文物的安危实际上都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问题是怎么办呢?靠她一个人肯定不行,这时候李清照就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赵明诚的妹夫。这人的姓名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是我们只要记住他担任的官职就可以,他当时担任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这个人现在在哪儿呢?在洪州,也就是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他在洪州护卫逃到洪州的隆佑皇太后,这隆佑皇太后是谁呀?是宋哲宗的皇后,宋高宗的伯母。那么她为什么想到了这个妹夫呢?因为在李清照看来,远离建康城的洪州那是比建康要安全得多,也更远离战火。所以她当时做了个决定,就委托赵明诚原来的两位下属把这两万多卷图书古籍,两千多卷的金石碑刻的拓本护送到洪州,交给这个妹夫。她觉得这个文物虽然很宝贵、很多,数量很大,但是一个国防部的副部长,手里有兵权,手下有部队,难道还不能保全这些文物吗?

她这个打算其实很不错,但是我们说,如果说当初赵明诚把这批宝贵的文物从山东的淄州转运来建康,我们都还记得,是把文物从虎口中夺出来的,这次李清照把这文物送到洪州,就等于把这文物又送到虎口里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当时的金国攻打南宋,它是分兵好几路的,不光是金兀术这一路沿着东南沿海追击宋高宗,这是主力部队。还有一支部队从哪儿打呢?就是沿着湖北向南,这支部队的将军听说隆佑皇太后逃到了洪州,他攻下了湖北的黄州,又攻下了湖北的大冶,然后进兵直逼洪州,就要来活捉这太后,那你说这洪州还能待吗?到了十二月份的时候,洪州就被攻陷了,在此之前,这位妹夫部长早就护送着这个太后离开了洪州向南逃,逃到哪儿呢?黔州,已经快到了现在广东省的北部了,都逃到那么南了。在这种情况下,命都难保了,这部长还有心思、有那精力、有那功夫来保护你这两万多卷、两千多卷吗?这不可能。所以这部分文物数量这么大,这么珍贵,就全部毁于洪州的战火当中。

画外音: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孤身一人,四处逃离。随着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这正是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么,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李清照的命运又将会怎样呢?

康震:

李清照当时送出文物的时候,那文物她还想着比较安全。但是也应该为自己早作打算,我们说了,七、八月份的时候宋高宗就已经跑了,李清照往哪儿跑啊?跟着谁跑比较安全?跟大家说,战乱时代,怎么躲避战乱,怎么逃避战乱,怎么求取安全之地,这真是个学问。李清照这个人比较有政治眼光,也比较有政治头脑,她比较冷静,她没有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老林去,她也没有找一个什么偏僻的乡村躲起来,没有那样做,她把眼睛盯住谁了?盯住宋高宗了。也就是说她的打算是要跟随着宋高宗的这支中央政府朝廷的逃难队伍一起逃难,这是她当时做的一个决定。

这我们就觉得有点奇怪了,刚才我们说了金兀术率领主力部队连克数城,打下了建康,接着往南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大目的就是活捉宋高宗,把宋高宗要是再活捉了,那这南宋朝廷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是玩命地、拚命地、日夜兼程地在追,那一位是日夜兼程地在逃,你想,李清照既然是要躲避战乱的,那她怎么还紧贴着、紧跟着这队伍逃呢?那不是自寻死路吗?这就觉得很奇怪。

我们现在想起来,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汇集起来做一个综合判断,大体有以下这么两个因素:第一是跟李清照的弟弟有关。我们知道李清照还有一个亲弟弟,叫李迒,李迒现在做什么官呢?他是朝廷里边敕令局的删定官,这是个什么官职啊?就是负责把历朝历代的皇帝的诏书、皇帝的圣旨、皇帝下的一些重要的文告进行对比,进行删改,进行修改,再结合本朝皇帝的文告、诏书、诏命啊进行编纂,把它们编纂起来,编纂成一部书,或者编纂成什么呢?有便于皇帝进行翻阅的一种文书,他做这个工作。这个官并不大,八品,但是我们发现没有,这个官的内容非常厉害,他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一种官之一。所以李迒在宋高宗逃亡的时候,他虽然官不大,但他始终跟随在宋高宗的身边。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没有什么亲人,她又不能跟着人家赵明诚的哥哥在一起逃亡,她只能依靠这个弟弟,这个弟弟正好又在朝廷里边担任很关键的职务,与其在乡间,在深山老林里头东躲西藏,没有安全感,那还不如跟上她的弟弟,我觉得这个是李清照首要的、直接的一个考虑。

再一个,还是跟文物有关,我们知道,在青州和洪州这两次文物浩劫之后,李清照手里剩下的文物就不多了,她当时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写道,说我剩下这些文物,还有一些是“岿然独存”的,就是说牢牢地,还被我保存的有哪几种文物呢?现在算起来是四种文物。第一种,就是少量的、小篇幅的拓本和摹本,从一些石碑上、石刻上拓下来的摹本,还有刻本。还有一类是什么呢,是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以及南唐时期一些著名文学家的诗文集的手抄本。第三类呀,还有几十轴从汉代到唐代的石刻的副本。最后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很要命的,十几件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有那大的鼎,还有小的鼎。所以这个文物,死死地带在身边,再也不敢交给别人了。

画外音:

李清照在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剧痛的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当中。然而,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时,一个令她更加恐惧、痛心的消息传来,这个消息在她丧夫之痛未宁的心灵之上,又撒上了一把盐,令她的精神面临着崩溃,那么这个消息是什么呢?面对李清照的逃难之旅,我们不可理解的是,李清照为什么要拿着这些珍贵之宝,去追随行踪莫定的宋高宗呢?

康震:

这里边呀就有一段玄机大家不太了解,就是干嘛李清照就非得拿着这么多珍贵的文物,非得跟上这一趟危险的逃难之旅,路上的颠沛流离咱还放在一边不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个时候啊,朝廷上下突然地冒出来一种传闻,传言哪,什么传言哪,说赵明诚生前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国人。这个罪名比较大,我们知道赵明诚生前是犯过一些错误的,他临危之际弃城而逃,但是我们说弃城而逃,说重了就是渎职罪,玩忽职守罪,你把玉制的宝贵壶上缴给金人,献给金人,这就不是渎职罪,这是什么呢,这是卖国罪。特别是在当时,金国和南宋正处在非常严酷的战争状态的时候,而且这个时候正是金国人压着南宋的军队在打,特别是在追着皇帝的时候,这种言论对于赵明诚和李清照,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等于两口子收集了半天文物,最后摇身一变,她丈夫变成卖国贼了,那你想,这样一盆子脏水要泼到身上来,那谁也受不了。

大家就要问了,康老师你说了半天,他到底献还是没献,献了多少啊?就是卖国卖到什么程度,这事真的还是假的?李清照该怎么处理这个事?你想想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得处理多少乱七八糟的事儿。

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李清照对这个事的前因后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交代。怎么回事啊?大家还记得,当初赵明诚在建康城重病的时候,快要去世了,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个人,此人名叫张飞卿,是个学士。这张飞卿说是来探望赵明诚的,来探望的时候,随身就带了一把所谓的玉壶,用玉雕刻成的壶,让赵明诚给他鉴别鉴别。我们知道赵明诚名气太大了,他应该是宋代数一数二的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鉴别完了之后,张飞卿学士就带着这把玉壶就走了,再也没有联系。

李清照特别指出,那根本不是玉制的,而是石头制的,至于当时赵明诚跟这位张飞卿怎么说的咱不知道,但李清照后来补记说,这不是玉制的,实际上是一把石壶,用什么做的呢,有一种石头叫珉,这种石头特别像玉,但只是像玉,它还是石头的。那换句话说,即便张飞卿拿着这把假玉壶献给了金国人,那也第一,不是赵明诚献的,所有权也不归这个赵明诚。但是现在这个传言传来传去传成什么了,第一,这壶肯定是赵明诚的。第二,这是一把真正的玉壶,而且你赵明诚收藏的玉壶,那能是低档次的玉壶吗?第三,就是说这玉壶,是赵明诚献给(金人)的。所以这样一来啊,就让李清照非常地惶恐。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怎么描写她的心情呢,她说啊:

“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金石录后序》

这非常矛盾,就是我吓死了,我觉得太恐怖了,因为这个罪名太大了,可是我又不敢去辩白。以她的个性,这个事必须要以一种非常智慧的方式来解决,什么方式,只有一条路可走,你不是说我献了一把玉壶给金国人吗?就说我们是叛国之罪、卖国之贼吗?好,我一不做二不休,我扳不倒葫芦撒不了油,我把我们家(文物)全部都给你献上去,我全部都交给朝廷,我看看你还说我什么?如果你说我献了一把玉壶就是叛国之贼,那我把我们家所有的文物全部都上交,就这四大类,应该说是镇国之宝了,我全交上去,那我算什么,我算不算是精忠报国之人呢?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么多年跟随在自己身边,那是说献就能献的吗?当然从理智上你得这么做,但是在感情上,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李清照非得跟着这趟艰难的逃难之旅往下走的原因。

可是我们知道,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呢,对于一个正在逃命和逃亡的朝廷来讲,还顾得上这些吗?给大家说一个简要的逃亡路线图,就能看出宋高宗当年之狼狈。从建康出发到镇江,现在的江苏镇江,从镇江又到越州,就是现在的绍兴,从越州又赶到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从宁波上了舟山岛,这已经入海了,所以这叫“亡命天涯”,是一点都不错的。到了舟山岛上的昌国,乘船又到了台州,从台州的章安镇入海,走海路,一路又逃到了温州,整个你看,从建康画了个大圈。这一路上逃过来,我现在用这么很短的几秒钟时间就把它说完了,要说得简单点就是,他从建康直接逃到了温州,哪那么简单呢,是吧?虽然说李清照要跟着她的弟弟一起走,但绝对没有那么容易。你想,她一个快五十岁的女性,不但身边要带着很多的家用的物件,特别是还有这么大一堆文物,又得照顾自己,又得照顾文物,虽然说她的弟弟也能照顾她,但她弟弟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家人哪,她弟弟是不是还要上班啊,因为她弟弟毕竟这一路上主要的工作不是照顾他姐姐,应该说是主要照顾谁呀,宋高宗啊。你看这儿,一会儿是走海路,海路走完了转陆路,陡路又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整个成了海军陆战队了。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讲,是很艰难的,尤其在古代的交通工具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赶上宋高宗的队伍,把衣物,把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只有一样东西是跳到大海里也不会放手的,就是这些文物。所以我们说,跟随宋高宗逃难的队伍,她的足迹可以说基本上涉及到了苏南地区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这一路逃亡下来,可真是非常地艰辛,太不容易了。画外音: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不管怎么说,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她和赵明诚爱情婚姻生活见证的文物进献给了朝廷。那么,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这些文物,是否就得到安全了呢?经过一年多的逃离生活之后,李清照还能够写出那些优美的词句来吗?

康震:

时局总算是慢慢地平稳下来,赶紧就把家里头这些文物,刚才说的绝大多数的文物,连同一封为自己辩白的书信,委托人寄到了剡州,也就是现在浙江省的嵊县。可能在剡州这个地方,有朝廷专门负责接收文物的官员。总而言之吧,不管是寄到明州了,还是寄到剡州了,这批文物总算是交出手了,交给朝廷了。她觉得用这样一个实际的行动,也多多少少可以表明,可以表白我和赵明诚是清白的,我们是忠于朝廷的,而且对李清照自己来说,这么大批量的文物交到政府的文物部门手里头,总比老放在自己身边,那还是要放心得多。你要这么想一想,这心理上就平静很多了。这不是放心了吗,这回李清照又错了,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但是这个错误不是她自己主观上,积极主动地去犯的。

这个计划就是赶不上变化,文物寄到了剡州,做梦都想不到,这个剡州的地方爆发了叛军的**,官军在平叛的过程当中,文物就没影了,找不着了。后来才听说啊,被一个姓李的将军,悉数纳入囊中。但是纳入囊中以后,是什么结果呢?不知道。为什么呢?李清照后来打听到了,姓李的将军不久也死了,文物就随着李将军的死,就再也不知道下落了。

就是你想想,这事是挺没道理的一个事,就最开始在青州吧,那就是自己在家里边没有及时地把它运往建康,焚于战火,这没什么好说的。你说吸取了教训吧,就运到洪州去,这妹夫国防部副部长在那儿呢,也不成。那就怎么办呢,那就交给朝廷吧,交给朝廷了还不成。所以我们说在一个战乱的国度当中,你要想踏踏实实地放张桌子,桌子上面想踏踏实实地放上一张纸,那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你看上去好像是李清照自已在这儿挺忙的,成天在家里琢磨怎么能够把她和赵明诚这点文物保藏好,可她没想到,整个国家的局势和局面是混乱的。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李清照再次沉痛地写道: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就是那“岿然”的十份里头,现在已经五到六份没了,就是一半儿已经没有了。

那么我们说,整个这么长的一段时期里头,在她逃亡的生涯当中,颠沛流离的过程当中,李清照不但身心上受到巨大的损害,而且接二连三地丢失了很多文物。我们刚才说了,这些文物就是她和赵明诚生命的见证。这一时期李清照的心境非常地不平静,在她的词里边有突出的反映。她说: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清平乐》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是非常喜欢梅花的,她写了很多咏梅的词和诗。那么在李清照的笔下,这个梅花永远是非常地娇艳,非常地有青春的气息,梅花斗雪嘛,而且非常地饱满。你看她写这个梅花说: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每年下大雪的时候,我都要跟我们家赵明诚去饮酒赏梅。梅花开放了,看着这梅花心都醉了,这时候我们家明诚折下一枝梅花,插在了我的云鬓之间,就在这一瞬间,我的心醉了,我们家明诚看我都看醉了,梅花也醉了,还是说这场大雪让我们都醉了呢?这说不清楚。因为美好的爱情、美好的感情从来都是糊里糊涂,谁也说不清楚的。但是有一点能说清楚,那就是太完美了,太美好了。

所以这个梅花啊,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那是她和赵明诚美好生活的一段回忆,是他们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可是现在呢,没有了。孤单的我摘下了一朵梅花,却再也没有勇气把它插到我的云鬓里边,只有用自己的手在无意识的时候,轻轻地搓动这个梅花的花瓣,看它在风中慢慢地飘落,飘落到我的衣襟上,就好象我的眼泪飘落到我的衣襟上一样,多么地想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可是美好的时光一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画外音: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康震:

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它非常集中地把李清照当时那样一种很绝望的、很孤立无援的、就象那一朵曾经很美好、很娇艳的梅花一样,却不知道要飘零到哪里的这样一种心境,充分地表达出来。

李清照是个高手,写词的高手。这伟大作家跟不伟大作家、杰出作家和不杰出作家有个很大的区别:小作家写梅花就只写自己,大作家写梅花,不但写了梅花,写了自己,还写了国家。你看这个梅花,你看在海风当中摇曳的梅花,不就像是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吗?

所以我们说古典的这个诗词啊,你在读它的时候,不但要品它的味儿,而且还要会它的意。像李清照这样一个遭到了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像她这样一个跟随宋高宗一起逃难的一个女性,像她这样一个从来都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强烈关注度的一个作家来说,她写的一首词里边,不自觉地就会渗透着她对这个国家,对时局的一种感觉。

她不一定真的在词里边就写,我今天觉得对国家命运我非常忧伤,我非常忧虑,不会这样写。这就好比说,盐到了水里,你喝的时候很咸,但你不会说,你一边喝,一边还看见那个盐在水里,那不会。所以这个意进到诗里边,而有了味儿,就好象盐到了水里,只品其很咸,却不见盐的踪迹。这就是李清照她写词就有这样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那么现在,李清照手里边的文物眼看是越来越少了,后边我们还会再讲,她还会有一个统计数字。这不是个办法呀,一个是我们在开始就讲了,她面临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她个人的去向问题、生计问题,第二是文物问题。其实我们发现这两个问题是什么呢,是完全统一在一起的,如果自己没有一个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那么你的文物也终究会飘零在江湖之上。是不是可以考虑啊,重新组建一个家庭,是不是可以考虑,找一个虽然不像赵明诚那么出色的、但多少比较牢靠的这么一个男性,作为自己家庭里边的一个支柱呢?李清照到底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集所要给大家讲的《再嫁婚变》。谢谢。

画外音:

遭遇国破家亡和丧夫之痛的李清照,在杭州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张汝州,曾经拥有美满姻缘的李清照,为何在年近半百之时却肯轻易再嫁,在仅仅结婚三个月后,李清照又为何冒着入狱的危险,向官府状告自己的丈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晚年再嫁婚变的坎坷经历。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八)再嫁婚变[文字稿] 画外音:

在上一集中,康震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一路艰难辗转,奔波劳苦,他们共同收藏的文物也遭遇了重大损失,此时,年近半百的李清照正承受着国破家亡、丧夫之痛与文物损失的多重打击,身心疲惫,心力交瘁,那么,此时无依无靠的李清照,她的晚年生活将怎样度过,已经百转千回的人生还将掀起怎样的波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为你精彩讲述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晚年再嫁婚变的坎坷人生。八家讲坛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八集《再嫁婚变》敬请关注。

康震:

这时候李清照她很自然的,我们自己平常人也会很自然地去想一个问题,就是也许在那些偷盗者的眼里,在那些贪官的眼里,此时的李清照就像一个非常虚弱、破碎、可以随意掠夺的珍宝馆一样,反正你无依无靠,最可怕的是,无依无靠,手中还拿着宝贝,那就是一个天然的被掠夺的对象。那怎么办呢?那你就得找一个靠山,这个靠山是什么呢?对李清照来讲,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是不是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这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你总不能这么大年纪了老依靠着弟弟生活,她的弟弟李迒他也有自己的家人,也需要照顾。可是我们要知道,你上哪儿找那么个合适的人去,我们都知道她跟赵明诚的这个爱情婚姻生活那是非常美满的,最难得的就是不但感情很好,而且志同道合,不可能再找这么一个人了,在这种世事纷乱、人心惶惶当中,能找着一个老实人就不错了,能找着一个好人就不错了。

可是大家别忘了,李清照你自己是这么想的,话说回来,谁会娶你这么一个快五十岁了,两鬓斑白、孤苦伶仃的老太太呢?你也得从人家那角度想,对不对?哎,就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艰难时刻,有一个人走进了李清照的世界,这人是谁呀?他就是当时担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这是个什么官儿啊?说简单一点,就是军队里边负责财务审计和审核的这么一个官员。官品并不大,七八品,但是很重要,岗位很重要。

那她怎么能够跟这个张汝州认识的呢?李清照后来给翰林学士綦崇礼写过一封感谢的信,这封信的题目是《投内翰綦公崇礼书》。在这封书信里边,她非常详细而系统地说了自己和张汝舟纠葛的过程,这是我们研究李清照和张汝舟关系的第一手资料,那么从这封书信里边,我们就大体可以弄清楚她和张汝舟到底是怎么回事。从这书信里头我们可以知道,张汝舟最初是主动地接近李清照。那问题是李清照如果说她接受了张汝舟的这种接近,原因是什么呢?归结起来,主要是三点:第一,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在身心方面,在感情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损害,就像一个惊弓之鸟一样,她现在特别需要一个家庭,或者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说,特别需要一个坚实的肩膀来让自己靠一下,需要家里头的这么一个主心骨做依靠,不但是要保全自己的身心,也可以两个人一起保全什么呢,所剩无几的文物。第二是什么呢?就是当时的李清照刚刚从逃亡的生活当中,逃难的生活当中稳定下来,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她在精神上感到很痛苦,非常孤独的时候,也正是一个人在感情上、在情绪上最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张汝舟进入到她的视线,进入到她的生活,给予她一些精神上的慰籍甚至呵护,这正是当时(的)李清照特别需要的,也特别渴望的。第三,张汝舟这个人,官做得不大,政绩也不是特别突出,但是非常会表演,表演才华很突出,根据李清照给綦崇礼的书信里边说,张汝舟在刚刚接触她的时候,巧舌如簧、花言巧语,特别会说话,特别会,起码是表面上特别会体贴和关心这个处在虚弱和冷落中的女性,他派来的媒人手里拿着订婚或者叫求婚的文书,也是巧舌如簧,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幸福的、美满的、温暖的家庭就在眼前,一伸手就能够得到,张汝舟的这些个表面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就在某种程度上打动了李清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她接受了张汝舟。画外音:

刚刚经历了众多苦难的李清照,在情感与生活中都非常需要一个依靠。而张汝舟则是恰好出现的那个人,虽然李清照愿意下嫁张汝舟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但是至少她希望她以后的生活能够安稳。那么,张汝舟能否满足李清照的这个要求呢?

康震:

可是正式结婚以后,李清照和张汝舟都发现都发现上当受骗了。大家说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啊?怎么叫两个人都觉得上当受骗了?怎么回事?首先是李清照,她很快就发现张汝舟这个人,不但是学识修养方面自然是无法跟赵明诚相比,而且这个人道德品行败坏,或者说整个在她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她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说,就列举并且揭发了张汝舟为什么要跟她结婚的这些原因,这是李清照后来在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看出来了,而且也列举他种种的劣迹,归结起来也有三条,这是咱们给它归结起来的,第一是什么呢?张汝舟跟她结婚的一个根本的目的,不是跟她结婚,是跟她身边的文物结婚。就是看中了她手里尚且残存的、珍贵的字画和文物,他打的旗号是照顾你啊、关心你啊,他眼睛就是跟你说话的时候可能眼睛就盯着你身边那些东西,他想照顾那些东西。第二是什么呢?张汝舟这方面发现自己也上当了,也受骗了,为什么呢?结婚了以后发现他们家文物字画不像外界传的有那么多,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多,那么珍贵,可能张汝舟的信息出了问题,他的信息可能还停留在“岿然独存”的那个时候,就是还有两万卷哪、两千卷哪,或者最不济也有那四大类的时候,就奔着这个来的,结果结了婚之后发现没这么多,没这么丰富,最让他感到上当受骗的是什么呢?是好像李清照也并不着急着非要把文物的管理权、监护权甚至所有权转移到他的手里,那我这是干嘛呢?费这么大劲,我也不容易啊,是不是?骗子和坏人他有自己的逻辑,他也觉得自己还是很无辜的,我也上当受骗了,这一旦感觉到上当受骗了,温柔的一面就消失了,就露出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本来笑的时候,这牙齿白白的、齐齐的,一发狠这獠牙就露出来了。所以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边,李清照列举他第三点的劣迹就是家庭暴力。

画外音: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张汝舟在婚后,像得了志的中山狼,显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落入了张汝舟所设下的陷阱。然后张汝舟对文物的觊觎,已经超出了双方忍耐的底线,在李清照看清了张汝舟的面目之后,李清照将如何应对自己的又一次人生劫难呢?

康震:

本来这个李清照身体就不好,颠沛流离之后身体更虚弱,她当然觉得特别后悔,为什么呢,她给綦崇礼的信里边这么写: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书》

什么意思啊,说我们两个人根本就是两类人,处不到一块儿。我真后悔呀到自己的晚年,把我这清清白白之身,许配给了这么一个肮脏低劣的市侩。这个“驵侩”什么意思呢,“驵”本来是贩卖牲口的时候的牵客和经纪人。“侩”是市侩,那就是说,张汝舟现在在她眼里头是什么呢,就好比是牲口市场上贩卖牲口的市侩一样。那就对李清照来讲,现在就根本无法忍受。她说什么呢?

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壁之将往,决欲杀之。——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书》

我再也不愿意跟这个满身臭气的家伙待在一块了,就快点让我离开他吧,我再不离开他,他老盯着我这些宝贝文物,哪天非杀了我不可。按道理说在封建家庭,咱也别说在封建家庭,就是在现代家庭,什么家庭暴力,刚才说了,张汝舟在家里头对她拳打脚踢,交不交这监护权呢你?不交?不交我胁迫你交出来,杀是不至于,但是拳打脚踢肯定是有的,起码李清照在信里是这么说的。那按一般家庭丈夫揍了自己几下,打了自己几下,在古代的话这是常见的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不是,这是你自己的≡瘢桃蝗叹凸チ耸遣皇牵叛鄢ぴ堵铮礁鋈嘶挂兆印T僬咚盗耍馐羌页螅郊页蟛豢赏庋铩?墒俏颐侵溃夥饨ㄉ缁岬恼馓跚惫嬖颍岳钋逭彰挥茫抑灰飧龌橐錾蠲挥懈星榈幕。灰业恼煞蚵冻鏊蚶堑囊幻妫灰颐堑恼飧錾钜丫苣蜒有氯ィ俏揖鸵崾庖磺小?

我们现在义正辞严地说,我就要结束这一切,好像说得很轻松,是吧?还挺有底气。我们要知道,在古代要说出这个话非常不容易,有几个封建时代的女子敢说这样的话,我丈夫打我了,我要离婚,我再也不要过这样悲惨的生活了,恐怕很少。你看我一说大家就笑了,好像这是在说疯话一样,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话,对不对?所以李清照的话反而让我们觉得好象有点反常,有点不正常。更何况,她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才跟张汝舟结婚了不过一百天左右。那你才结婚了一百多天就提要离婚,两个人要分,这话真是石破天惊。更何况李清照是什么身份,是不是?她的父亲是什么身份?她原来的丈夫赵明诚那也是做过知府的人物,她自己又是长期在上流贵族社会生活的这么一个贵妇人,可她说出来的这个话好象在那些封建官员的眼中,是不大合乎一个什么呢,妇道的。

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在古代,具体说在宋代社会,这个离婚呢,普遍地受到人们的否定。我们知道古代这个离婚权,主要掌握在谁手里,丈夫的手中。那你想李清照现在说我不过了,我要跟张汝舟离婚,那张汝舟能同意吗,我张汝舟我忙了半天,我忙什么呢,你说离婚就离婚呐,才结婚了一百多天,我这文物还没见着几件呢,我也不要什么监护权了,起码我跟你待在一块儿,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总归这文物将来有一天,我也有一半儿吧。你现在说离婚,那我不离。当然不是说张汝舟这么敲门叫响地跟李清照这么说,但情理之中可以这样推论嘛,他肯定是不同意,那不同意怎么办呢?

画外音:

仅仅结婚三个月,李清照便提出了石破天惊的离婚请求,而张汝舟为霸占李清照的文物,费尽心机,此时还没有达到目的,岂肯善罢甘休呢?在那样一个重视礼教的封建社会,从来只有丈夫休掉不满意的妻子,即使妻子主动提出离婚,也要得到丈夫的首肯。如果张汝舟不同意离婚,那么李清照又该怎么办呢?

康震:

正常的途径是不可能的,那不行,这不符合李清照的性格,也不符合李清照对感情和婚姻的基本的原则。正常途径离不了是吧?行,我跟你离不了婚,我可以告你,我走法律的途径。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离不了了可以告他呢?李清照也不是等闲之辈,她告张汝舟什么呢?她告张汝舟有个罪名叫做“妄增举数之官”。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国宋代科举,考科举的这些举子们,一生当中啊,在做官的历程当中,他们要参加好多次的考试、考核,朝廷规定,当你考试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次数以后,朝廷按规定可以授予你一定的官职。比方说我现在考试,我已经考了三次了,你授我一个九品,我又考试考了六次了,你可以授我一个八品,等等等等。李清照告他就是说,张汝舟跟她结婚的时候,怎么也五十岁左右了吧,在他做官的过程当中,他虚报了这个举数,就是虚报了考试的次数,隐瞒了自己考试次数少的这个事实,骗取了官职,就这个罪名。

这个案子当时闹得很大啊,大家知道吗。为什么说闹得很大呢,李清照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边说,这个官司当时惊动了宋高宗,宋高宗委托司法机关、监察机关专门调查此案。怎么调查的咱们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张汝舟被查实,确实虚报举数入官,所以给他的处罚是什么呢,撤除官职自然不用说了,开除公职,发配到广西的柳州。

宋代的法律规定,如果丈夫被流放,那么妻子就可以离婚了,不但可以离婚,而且可以保有属于自己的财产。那这样一来,李清照第一步就做到了,就是我告你,而且告得有名有据,皇上委托相关的机关调查属实,那么你被撤职,被查办,被流放,那我名正言顺,我就可以跟你离婚。但是宋代还有一条法律规定,做妻子的如果告丈夫,丈夫如果果真有罪,算是自首,做老婆的也得坐两年牢。我们说以李清照的见识,她不是不知道法律上有这么条规定,那换句话说李清照就是一条路我走到黑了,为了要跟你离婚,为了不再过这种阴暗的生活,为了不再受你的气,为了真正地要能够保全我和赵明诚的这点文物不落在你这小人的手里,我豁出去了,我坐两年牢,我也要把你告倒,然后跟你离婚。

值得庆幸的是,李清照没有坐两年的牢,只坐了九天就放出来了。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李清照的关系还是很多的,这才能够使得她在众人的帮助之下,这么快地,相对来说比较顺利地脱离了张汝舟和她的这桩比较糟糕的婚姻。

画外音:

李清照不惜冒着入狱的危险也要离婚的决心,在那样一个年代实属不易,然而李清照毕竟是出身名门的大才女,以前的夫家和娘家都是社会名流,自己与前夫珠联璧合享誉当世,在丈夫死后的晚年,却出现了再嫁又离婚的是非,那么其他人对李清照的离婚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康震:

当时有一些比较著名的文人,在他们的著作里边提到这个事的时候啊,也是充满了一种讥笑和嘲笑。可以举两个例子,有一位叫胡仔,他说:

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中传者无不笑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就说这李易安,李清照跟张汝舟结婚,没过多久两人就翻脸了,她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边还说,真可惜我这清清白白之身,嫁给这么一个肮脏的市侩。听到这话的人都止不住笑话她,那意思就是说,你早干嘛去了,你眼光不是挺厉害的,收藏文物的眼光那么锐利,看人看得这么差,当初看赵明诚的时候也没这么差,年纪大老花眼了?总而言之就是说什么呢,嘲笑她。还有一位叫王灼,说什么呢:

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碧鸡漫志》 王灼

赵明诚死了之后她又再嫁人了,不但嫁了人了,而且又告她丈夫,告了她丈夫,而且还马上离了婚了,晚节不保啊。其实啊,就是李清照自己,她又不傻,她也很清楚自己这一百多天里边的这个折腾,肯定会对自己的名声有影响。她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边写得很明确,原文很长我就不说了,翻译成白话文大体的意思是什么呢,说我扪心自问,觉得还是很羞愧很惭愧,我觉得我肯定逃不脱别人对我的讥讽,即便是后代人,也肯定对我的这个做法看不惯。这名声要是败坏了的话,将来怎么见朋友。其他的人七嘴八舌地对我冷嘲热讽,肯定是多得不得了,这就说明什么呢,李清照的这个再嫁并且迅速地离婚,而离婚又是通过什么呢,状告她的丈夫来取得的离婚的效果,在当时的士大夫的圈子里边,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她名气太大了,引起了一些很不良的反应。但是我们说,是不是就没有人维护她,替她说好话呢?当然有,有很多的人都想维护和为李清照的这件事做辩护,可是滑稽的是什么呢?做辩护的人并不是说她再嫁告丈夫、从而离婚这件事是正确的,而是说压根儿就没这回事儿,你们都是瞎说的,他们和那些批评李清照的人都站在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立场上。也就是说,他们总觉得应该把李清照拉回到他们的道德规范的这个轨道里边来,觉得李清照不应该是这样一种形象,应该是自己的这种儒家传统道德里边的所谓美好的形象。

画外音:

李清照晚年再嫁婚变的这桩是非,除了写给綦崇礼的这封信之外,李清照并没有留下其他诗文,也许,在这位才华出众的大才女心里,这是一段不愿再提及的往事,李清照的再嫁婚变在当时的社会激起了各种不同的回应,不论是讥讽、嘲笑,还是无力的辩护,都可以感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此事的不赞成。那么我们要问,在宋朝,一个女子孀居再嫁真的就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吗?

康震:

宋代有个理学家程颐,这名气很大了,二程兄弟嘛。有人问程颐,说寡妇如果特别穷困,能不能再嫁?你注意改嫁和再嫁是不一样的,改嫁是说自己丈夫还再世,她改嫁。再嫁是丈夫已经去世了,叫再嫁。能不能再嫁,程颐给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著名的回答:“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颐《近思录》)这就是后来精简成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司马光也说过一句话,叫“贞女不事二夫”。(司马光《家范》)很贞节的女子她不会嫁两个丈夫。她前面那个丈夫就是死了,她也为他一直守节死,这不是有很多贞节牌坊吗,就是颂扬这种贞节的观念。

应该说这种伦理思想道德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后漫长的婚姻家庭观念,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但是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是什么呢,理学家们所倡导的这样一种婚姻观念的理念,是主流的观点,主流的潮流,影响很大,但是在世俗社会具体的生活当中,却完全不一定是那么回事了。程颐说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咱们就拿他说事儿:程颐的父亲叫程珦,他不但赞同自己的外甥女再嫁,而且还亲自为外甥女的再嫁操办。后来程颐在为他的父亲写的传里边,对他父亲这种行为是大加赞扬。程颐自己有个侄儿媳妇,也改嫁了,他对这个事儿也是默许的。

这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理论上观念上的强调是一回事,但是在具体的世俗生活当中,难道一个女人她愿意再嫁、再嫁、再再嫁吗?她不愿意。生活所迫,你始终要把这个要看清楚,就是一个女性她的丈夫去世了以后,在古代的那个社会的情况下,她如何才能够过上自己的正常生活,那她必须要组建一个家庭。在生活的需求方面,任何看似很强大的理论都是很虚弱的。当然我们不是说在宋代社会,这个再嫁、离婚啊,告丈夫这是多么光彩的事,值得炫耀的事,我们没有这样说,但起码在宋代的世俗社会里面,人们对这种现象本身是比较宽容的。

画外音:

根据康震老师的解释,在宋朝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离婚再嫁是比较宽容的,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大家程颐,在自家人遇到再嫁后,仍然用默许的态度来对待。那么我们迷惑了,既然社会对再嫁之事是宽容的,那么为何独独李清照的再嫁要遭受这么多的非议呢?

康震:

我仔细观察,这些抨击和诽谤的言论,其实主要是集中在两点,哪两点呢?第一,当时在很多士大夫的眼中,李清照照这个人说话、做事、写诗文,向来是特立独行,我行我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九)夕阳岁月[文字稿]素,标新立异,决不走陈套子。换句话说,李清照这个人是敢想敢做、敢做敢为、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跟儒家传统伦理道德里边要求女性什么呢,无才便是三分德,要温柔敦厚,要温柔体贴,当然我们不是说温柔体贴有什么错,它要求这个女子,要很温顺,要听话,要讲求妇德,要讲求妇道。她的这种个性如此地鲜明,爱憎如此地分明,而且心里想什么,作品里边就写出来了。这样一种鲜明的、自我的个性,跟传统道德里边对于女性的那样一种要求差得很远。

第二是什么呢?为什么火力集中在李清照身上?我们说李清照这个前半生,她的婚姻生活跟赵明诚是非常美满的,简直像童话婚姻一样,她跟她丈夫赵明诚的这个婚姻太美好,太恩爱了,几乎是集合了天下所有人对美满婚姻的想象,都可以集中到他们身上,可以表现出来。她后半截的婚姻生活,天下人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那种想象,也可以集中到她身上。实际上你想想,李清照这个婚姻家庭生活,经历了所有的所能经历的经历,都集中到她身上了。最美好的、最美满的、志同道合的、最不美满的,然后离婚,告丈夫。就是最美满的、最美好的和最丑恶的,最不让人愿意去想象的,都集中在她身上。再加上李清照文学才华特别地杰出,在中国古代的这些女性作家里边,她是最优秀的。所以她的目标很大,她的这种失败的婚姻就被放大了。我们说刚才举了那么多例子,怎么我们都不知道那是谁离婚了,谁又再嫁了,谁又改嫁了,干嘛都记住李清照一个人?她目标大,她这个离婚的事就很轰动,再加上当时宋高宗的介入,因为这样一个原因,所以抨击她的人其实是把她当成一个目标。

但是我们说,李清照对美好感情和婚姻的追求,李清照当她的婚姻生活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果断的判断力,必须要跟这个丑恶的婚姻决裂的这种决心,并且把这种决心坚决地付诸行动的这种精神,这是特别难得的。所以我们说李清照在当时之所以被很多的士大夫所嘲笑,甚至说她不守妇道,恰恰是由于李清照挣脱了当时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她这种行为在客观上,在不自觉当中成为了可以映照我们现代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一个最佳的一个参照。

那么现在好了,李清照离婚了以后,她不得不再回到她弟弟李迒的家中,她得有所依靠啊,你想想看现在她这个文物基本上丢得差不多了,她自己又没有什么稳定的经济来源。赵明诚可能在去世以后应该是给她留了一笔遗产,但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不幸福,难道是靠一笔两笔遗产就能支撑起这种幸福吗?不可能的。难道再嫁吗?更不可能。那我们说,已经日趋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战乱的折磨,经历了这一场情感的折磨之后,她还能不能再写出脍炙人口的优秀的作品呢?她的人生到底还再要走向哪里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夕阳岁月》。谢谢!

下集预告:

遭遇再嫁婚变的李清照,再次回到孤身一人的世界,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李清照还能做些什么,她晚年时期的词风与少年时期的词风有什么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惊才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悲伤的挽歌——李清照之《夕阳岁月》。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九)夕阳岁月[文字稿]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遭遇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后,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时空的孤独,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零,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著作《金石录》,回顾她与丈夫赵明诚对金石文物事业的种种往事,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最叹老来悲”,在经历了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个人的不幸之后,李清照还能创作出优美的词句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一段悲伤的挽歌。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再嫁婚变》,说李清照经历了战乱之后,又经历了再嫁与离婚这样生活的波折,这对于已经进入中晚年的李清照来讲,是在个人生活上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不禁想要问,对她这样一个孤独的、形单影只的这样一个女性来说,在经历了生活的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在经历了生活的不停歇的波折之后,她还能不能再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她还能不能够再给我们展示出优秀的文学才华?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诗》

越是经历了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诗人才越发能够写出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名篇,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在苦难的生活当中,他的情感的体验才更加深刻,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悟才能更进一层,这反而能够使得他对于文学的创作,对于文学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虽然经历了很多的经历和磨难,但她的创作不但没有中断,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实很有名的一首,就是她的《武陵春》,这首词写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这首词很能代表晚年时候李清照的心境。

“风住尘香花已尽”

没有风,也没有花香,只有孤独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

“日晚倦梳头”

这的日晚是说日头已经很晚了,也就是说已经都日上三竿了,已经都到了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了,她还是坐在梳妆台前面,没有打扮。为什么?

“物是人非事事休”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她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边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时候,也许镜子里边这个时候应该映出的是两个人的笑脸,但永远只能有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自己的满面愁容,所以:

“欲语泪先流”

张张嘴好像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眼泪禁不住掉落下来,滴到自己的衣襟上。这跟她在年轻时候那种欢快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艺术的处理来讲又是多么地相似,她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忧伤,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愁苦,但是那种忧伤,那种愁苦全部通过词

第三篇:康震李清照讲稿

李清照,一位将婉约词风推向极致的杰出作家,一位人生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女性。她的存世作品只有几十篇,却为什么拥有“一代词宗”的美誉?在封建礼教日盛的南宋时代,她何以敢做出再婚、离婚这样惊世骇俗的举动?“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多姿多彩的魅力人生。

(一)书香才女

画外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步步走近这位传奇的女词人,一一破解这些问题。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一集“书香才女”。敬请关注。

康震:

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醉花阴》)的确李清照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当然了,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弯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所以从李清照的这些词里边,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那种情感的寄托。我们自己说不出来的话,李清照的词中帮助我们说出来了,所以每个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我们说她这个一生啊,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啊,真是太不容易。我们说现在留存下来的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画外音:

要走进和了解李清照,我们就要从李清照的少女时代说起,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的女孩子应该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因此,在那样一个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意外,正因为如此,说明李清照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必定与她少女时代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李清照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对李清照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康震:

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这么一个才学之士,进士出身。在北宋社会,进士出身非常重要,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可不是财富的财,是才能的才,所以凡是中了进士的男子,知识分子,在社会上都受到尊重。李格非中了进士之后,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什么叫郓州教授啊?就相当于郓州县里边的一个教育局的局长,后来升官了,做了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京师大学堂里边担任教授,所以我们说为什么讲这个呢?李格非他的经历里边有一段是什么?是从事教育工作,这个对李清照肯定有非常大的影响,李格非后来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的性格是属于刚直不阿,眼里不揉沙子,看见社会的不正之风,他非常地气愤,他自己也绝不同流合污,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他在郓州做教授的时候,也就是在那郓州县里边做教育局局长的时候,很清贫。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老师你说什么呢?作为一个县的教育局局长,他清贫?他是清贫,他清贫到什么程度呢?他清贫到连郓州的知州都挺可怜他的,给他找来,说老李你这一天过得太苦了,得想办法解决一下经济问题,靠你那两个钱,你那两个薪水啊,恐怕是够呛,没想到咱们的李格非不吃这一套,我做的什么工作,我该拿多少钱,我就拿多少钱,多一份我不拿。我们从这件小事上就能感觉到,李格非这个人很正直,而且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再一个,李格非这个人疾恶如仇,看见坏人坏事必然跟他做斗争。他在江西上饶的时候做官,当地有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就是给人算命呗,有的道士人家是好的,有的道士挺高的学问,但有一些道士就是骗钱的,妖言惑众、危言耸听。这个道士在当地影响很大,出门时候爱开着车出去,估计就是骗来的钱买的车,有一次李格非出门办事,也开着车,两个车就狭路相逢了,此车碰见彼车了,李格非就没客气,当即下令,让手下人把那道士从车里拖出来,拉在路边上,跪在地上,然后历数他的罪状,痛打一顿,然后驱逐出境,别在我这儿混了,我看见你,见你一次打你一次啊,别招我犯错误,这是说什么呢?就是对于那些错误的,在他看来是不正之风的东西,他眼睛里头揉不进去,半点沙子都不能揉。那我们想想,这个李格非他有着教育的经历,他自己又是饱读诗书,自己又是个学问家,而且他跟苏轼,跟苏门的其他的学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性格又是这样一种刚直不阿,非常地清正廉洁,所有这些在我们脑海里边就能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印象你想想,它能不影响到李清照吗?肯定影响到。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王氏。这个王氏出身可不得了,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王拱辰先后还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还做过三司使,这个职务没有咱们现在对应的,大体上等于是财政部部长兼商务部部长。那我们就想想这个家族培养出来的孙女,那肯定也应该不是特别一般,所以在李格非的本传里边,李格非是进入了《宋史》的人物传记里边,在李格非的传记结束的时候,提到了妻子,提到了他的女儿,在提到这位王氏的时候,特别提到一句话,“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说这位王氏“亦善文”,她也很善于写文章。大家可能说就三个字,让你还说得这么悬,大家要知道,首先,能进入正史里边,本身就很不同寻常。李格非能进入到《宋史》里边,这首先是不寻常的。第二,连他的妻子也能被当时的史官记录到这个传记里边,这更不寻常。那就说明她这个“亦善文”不是一般的善于写文章,甚至我们也许可以说她很精通文章,而古代的所谓的“文”它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也许她还会做诗呢。所以她的母亲应该说也是一个在诗书世家里边长大的这样一个女子,她对于李清照应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画外音: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清照的父母除了在文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上对李清照言传身教之外,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当时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那么此时的李清照究竟会有着怎样的少女生活?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又是否会记录下这种经历呢?

康震:

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词写得太好了,为什么?她非常集中地体现出李清照的词特有的对瞬间的那种准确的把握,是不多见的。“常记溪亭日暮”,我经常想起来那一天的傍晚,我经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可见,那个傍晚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愉快,多么地让她不能忘怀,那是个什么样的傍晚呢?她说了,“沉醉不知归路”,喝醉了,我们觉得这很不像话,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按现在来算的话上高一高二,怎么能“沉醉不知归路”呢?她们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女在一块儿玩,玩儿得还很高兴,何以见得呢?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她们是干嘛去了?划船去了,在船上弄点小零食,喝点小酒,一边唱着歌,一边划着船,一边欣赏着灿烂的夕阳和晚霞,可是时间一长,喝多了,那船就“误入藕花深处”,这就点出来,她不是在海上划船,也不是在江面上划船,而是在一片优美的湖面划船。

“误入藕花深处”,一个“误”字和前面那个“沉醉不知归路”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呢?喝多了,喝多了以后,船的航向就有点变形,所以就划到藕花的深处,这说明她们不但欣赏着夕阳西下的晚霞,同时一边喝着酒,一边也在欣赏着什么呢?美丽的荷花,我们想想,你不管你闭上眼睛想,还是睁着眼睛想,你都能想到眼前那种非常绚烂的景象,灿烂的晚霞,静静的湖面,让她们这一划,就不是静静的湖面了,绿色的荷叶,白色的荷花,还有醇香的美酒,还有她们欢快的笑声,如果你要再仔细看,可能因为她们兴奋,还有她们绯红的脸庞。最重要的是,“误入藕花深处”之后,“争渡,争渡”

还不是一艘船,当时不知道租了多少艘,我刚才说了,她们是一群人在玩儿,玩儿得很高兴,高兴在哪儿?就是大家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地栽到藕花的深处,然后“惊起一滩鸥鹭”,扑啦啦的,一群的水鸟从一望无际的田田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你能说它的作者是一个娇滴滴的,终日以泪洗面的闺中的小姐吗?那不是。非常地活泼,非常地有生机,而且非常地有性格,而且她跟别的女孩子一个最大的不同在哪儿?她不但能享受这样的快乐,她还善于描写这样的快乐,把这个快乐留给我们一起分享。不然,将近一千年后的我们又怎么能够了解到在宋代的社会,一个少女她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呢?那是不可想象的,这首词也因此具有史料价值。你说李清照厉害不厉害,当然厉害。

画外音:

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从而使她的才、学、识能够达到一般的古代女子难以达到的高度,此时的李清照正值豆蔻年华,青春的脚步已经渐渐地把她变成了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那么,除了与伙伴们无忧无虑游玩的乐趣之外,李清照还有着怎样一种不一样的情思呢?书香少女李清照的生活还有着怎样的另一面呢?

康震:

对于一个少女而言,春天往往是更加浪漫的,也更加富有情思,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写得也特别好,说: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也写得非常好,大家说你怎么老说非常好,因为她确实写得好啊。前面那首词,写的是夏日的景象,这首词写的是春日的景象,这首词里边有很多关键的地方留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那是一些生活的细节,“昨夜雨疏风骤”,风很大,雨点小,我们的女主人公在后花园里边喝酒,喝多了,大家说怎么回事,怎么老喝多呀?刚才都说了“沉醉不知归路”,现在又是“浓睡不消残酒”,什么意思呢?就是睡了整整一个晚上,连上半个早晨,都没能够让她在这个酒醉的状态当中完全地清醒过来,喝得太多了,为什么喝得多呢?她后边会给我们答案。

在李清照的词里边,这个酒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诗人和词人写酒,往往既有实写的一面,又有虚写的一面,就像李白写喝酒一样,他要老那么喝也会喝出问题的,酒成为辅助他情绪的一种象征,“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一种气魄,你一次给我喝三百杯试试,那不酒精中毒才怪呢。所以李清照的这个“浓睡不消残酒”那是说一种情绪,昨天晚上是怎样的一个晚上啊,风很大,雨很小,我的心情很复杂,所以我不停地喝酒,不停地喝酒,喝完酒之后就睡了,一直睡到日上三竿,醒来之后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不是梳妆打扮,也不是吃早饭,跟日常生活这些俗事儿都没关系,她说什么呢?“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省略了一句话,就是她问这卷帘人,是怎么问的,她实际上是问花园后边那海棠花怎么样了?然后,卷帘人才说“海棠依旧”,卷帘人是谁啊?

她们家的小丫头。早上还在床上腻着呢,小丫头过来把床帐给她卷起来,然后看看她说,今儿还上不上学了?她看见这个家里的小丫头小丫鬟到跟前来,第一句话问的不是说煎鸡蛋煎好了没有,不是这个,是说后院的海棠花怎样了?这一句话问得太关键了,就把她昨儿晚上为什么喝酒的原因就全都道出来了。说没事儿,海棠花有事没事我不关心,这小丫头肯定是这么回答的,我关心的是你有事儿没事儿。其实她哪儿知道李清照那心思就不在这上边,所以李清照这词结尾说什么呢?她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哎,你说得不对,你这个答案错误。甭管后花园里这海棠花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我的心里边,它应该现在是“绿肥红瘦”。

这“绿肥红瘦”用得太妙了,“绿肥”,是说海棠花的叶子经过雨水的浇灌之后,更加地肥大,更加地茂盛,可是别忘了,昨天晚上是什么呢?“昨夜雨疏风骤”,风特别大,这风一大,海棠花的花朵可能就凋零了,所以她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红瘦”。为什么关心“红瘦”啊?因为海棠花就象征着她的青春,海棠花就象征着少女对青春,对时光的憧憬,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昨天晚上饮美酒,为什么?就是感慨自己青春年少未知还能延续几何?再经过一晚上的风吹雨打,更不知道自己的红颜能够延续几何?而后花园的海棠花不就像自己的红颜一样吗?俗话说得好,红颜易衰,实际上,对红颜易衰的担忧不正是对青春年少珍惜的一种反映吗?这哪里是那个卷帘人,那小丫头心里边所能了解的呢?所以这首词虽然很短,但这情思非常地绵密,这是李清照的词跟别的男性作家的词一个很大的不同,她以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笔触,来写女性自己的心理,一般男性作家很难触及到。

画外音:

两首小词《如梦令》反映的是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却共同折射出了李清照出类拔萃的文学天分。事实上,李清照父母的言传身教除了培养出了李清照超出常人的文学修养与境界之外,也锻炼出她卓尔不群的政治见识与胆魄,那么,在这方面李清照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李清照这方面的才能的呢?

康震:

我们这儿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唐朝有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叫元结。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大唐中兴颂》,这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就是“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唐代社会经过休养生息,慢慢地走向中兴,元结就写《大唐中兴颂》歌颂大唐的中兴,就这么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后来专门请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在一块石崖上,浯溪石崖。

那么到了宋代的时候,苏轼的学生张耒写一篇《浯溪中兴颂》,是应和这《大唐中兴颂》的,当时有很多的著名文人,都应和张耒的这首诗。咱们谁都想不到,你想应和这一类政治题材的诗,一般都是士大夫的事,了不起,小伙子写写也可以,可是当时啊,待字闺中的李清照就没含糊,提笔也应和了张耒的这首诗,而且她一写就写了两首,诗很长,那么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够看出来李清照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来的超越一般人的政治见识,她一上手,首先检讨的就是唐代的“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有,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她写了两句,这两句写得非常好,怎么说的呢?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节选)为什么当时唐代的军队跟安史之乱的军队一打仗就败啊?没别的,他那马匹,他那战马都不干别的用,专门替杨贵妃传荔枝用了,这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专门让人从南方用驿马一站一站地给她传送荔枝,李清照说,你那战马都在传送荔枝的道上都累死了,所以打仗的时候自然没有好的战马。这当然是种比喻的说法,但从一个少女的嘴中说出这样的见地,那是很不同寻常的,比张耒的诗立意要高,这哪像个姑娘写的诗,这要变成个小伙子,赶明儿就能考科举去了。所以她这个诗写出来之后,后代的很多文人都很惊奇,我们知道,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朱熹说什么呢?“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说这种话怎么能是一女孩儿说的呢?那不是女孩说的是你说的?他问得越奇怪,我们对李清照的认识就会越清醒,就会越加感觉到李清照身上我刚才所说的那个不简单、不平凡,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素质?我前面也说了,跟她的家庭有关系,跟她的性格有关系,跟她的眼界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刚才说了,她的爸爸李格非在《宋史》里边是有传的,她的母亲也上了那个传,李清照也上了那个传,在那个传里边提到李清照的时候就不是三个字儿了,她妈妈占了三个字“亦善文”,李清照是几个字呢?李清照是七个字,多四个,说:“诗文尤有称于时。”——《宋史》。她的诗文特别在当时被人们所赞颂,这就不仅仅是很笼统地“亦善文”了,你想想,能够被史学家用这七个字来概括,那也很不容易呀,那现在我们就挺替她发愁的了,为什么呢?她岁数也不小了,十六七岁了,按照咱们的规矩,她也该出嫁了,像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谁敢娶她呀?话说回来了,谁又能配得上她呢?再话说回来了,就是说,她能看得上谁啊?那她要是能看得上的人,那得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这都是我们特别关心的事情,那这些呢,就是我们在第二集《门当户对》里边要给大家讲的,谢谢大家!

(二)《门当户对》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一代词宗李清照的少女时代,与一般的那种弱不禁风、足不出户的贵族小姐不同,出身书香门第的李清照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灵动,而又博闻多学的女孩儿,少女时代的她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过人才华和见识。时光荏苒,很快到了李清照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嫁的权利,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可是,像李清照这样一个才气与性格俱佳的女性,又生活在一个开明而温馨的幸福家庭,她婚姻的权利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呢?而“清水出芙蓉”的李清照又到底会引起哪个有缘之人的注意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浪漫的爱情故事,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二集《门当户对》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 上一集呢,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李清照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个娇滴滴的贵族小姐,弱不禁风,恰恰相反,她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活泼、非常健康,而且博览群书,很有见地的这么一个女孩子,所以她的词之所以在当时的士大夫圈里边那么地有名,那么有知名度,主要是由于她的这种见识,她的这种气质,决定了她的词跟一般的女孩子写的作品不一样。她的词还有她写的诗在士大夫中间流传很广,很有知名度,那么这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就是太学生赵明诚。

当时流传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是登在一本书里边,就是元代有一本书叫《琅嬛记》,这故事说啊,有一天,大白天的,赵明诚在家里睡觉,突然他就做了一个梦,做完这个梦之后就醒来了,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就揣着这个梦,去跟他父亲汇报,我做的这个梦,说我梦见一本书,上面的其他内容都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三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意思,请父亲给我解释一下,给我解一解这个梦,哪三句话呢?叫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这话听着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的,不知道什么意思,鸡零狗碎的,可是你想姜还是老的辣,他的父亲赵挺之一听这三句话,就知道他这个二十一岁的太学生的儿子肯定是爱上某个女孩子了,赵挺之就给他一下子把这梦解破了,赵挺之是怎么解释呢?说:“言与司合”这不就是一个“词”吗?“安上已脱”那不底下就是一个“女”吗?“芝芙草拔”去掉草字头,底下不就是“之夫”两个字吗?你这三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词女之夫”,我想要做一个会写词的才女的丈夫,那就满世界找吧,当时肯定也有其他女孩子在写词,但真正能够入了赵明诚的法眼,能够让赵挺之看中的,真正的有才气的词女,在官宦的子女里边,也就是李清照,这不明摆着的事吗?其实我想这就是赵明诚设的一个局,他自己不便于明说,编了这么一个梦,请他父亲给他解梦,借着他父亲的嘴把他的愿望说出来,那他父亲你说答应不答应,那不就得答应吗?当然我们说这个故事本身虚构的成分很大,但问题是虚构一般它都是有基础的,它能够在赵明诚的身上虚构这个故事,起码证明一点,赵明诚当时对李清照的才气不但是有所闻,而且他还想有所亲近这个李清照。

画外音:

以李清照出众的才华和不错的家境,得到别人的青睐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对李清照心存好感的这个官宦子弟赵明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父亲赵挺之又是何许人也,李清照对赵明诚又会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康震:

赵挺之,山东人,跟李清照还有他的父亲李格非是同乡。当朝吏部侍郎,从三品,相当于现在国家人事部的副部长,是高官。赵挺之这个人精明干练,政绩突出,在地方上做官呐,很会做官,而且干出很多成绩,就是有一点不利,他是所谓的变法派,也就是王安石的变法集团里边的人,所以跟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之间的矛盾特别地尖锐。苏轼苏东坡就非常反感这个赵挺之,他给赵挺之有一个评语,怎么说的?说他“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这个人就知道聚敛钱财,学问道德没有一样可取之处,这种人怎么可堪国家的重任呢?苏轼对他看不起。苏轼的弟子,“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赵挺之的连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担挑)。这陈师道家里特别穷,大冬天的没有棉衣穿,陈师道的夫人就向赵挺之的家里边借了一件棉袍给她丈夫,陈师道知道这衣服是从赵挺之家里来的,退回去,不要,结果出去参加活动的时候因为受了冻就死了。我们不在这儿评价赵挺之对啊,还是苏轼对啊,还是陈师道对,但这个事实本身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革新派的和守旧派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具体到赵挺之的身上,你看他和苏轼包括苏门弟子之间的矛盾也是特别尖锐的。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呢?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所谓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苏轼对于李格非的才华是很欣赏的,而李格非跟苏门的其他的弟子之间关系也非常密切。我们前面曾经介绍过李格非这人,性格刚直不阿,廉洁自律,而且疾恶如仇,李清照身上实际上继承了她父亲这个特点,而且当时李格非在朝廷里边担任什么呢?礼部员外郎,六品。这官儿显得是比赵挺之低一点,但也没低到哪儿去。起码这两个家庭门风,所属的政治派别是如此地不同,应该说甚至是有点水火不容,那你这个儿女亲家怎么结,也就是说从条件上来看是有很大障碍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要和赵明诚结为良缘靠什么?我们说主要还得靠感情。赵明诚得喜欢李清照,得欣赏李清照,这刚才通过那个故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问题是李清照她又怎么会喜欢赵明诚呢?也就是说赵明诚有哪些特点会吸引李清照?

那你别说,个人都有个人的长处,李清照十几岁写的诗词在士大夫中间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那人家赵明诚也不是吃干饭的,赵明诚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他出身在高官之家,却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不良的习气。他从小就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九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个爱好。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陈师道,是他的姨夫。这陈师道是那么地不待见他的爸爸赵挺之,可是对他这个外甥非常地欣赏,陈师道在外地做官,至少有两次亲自给他这外甥写信,告诉他我在外地做官,看到有哪些哪些碑刻的文字,看到有哪些金石的文物,我告诉你信息,你可以来买,你可以来选购,他对这个外甥特别好。所以我们说赵明诚对于金石字画文物的这种喜爱,这种收藏,在当时的士大夫的圈子里头,也是很有名气的。

那么我们说了,李清照虽然她这个女孩儿长在闺中,但是她的思想很活跃、很活泼,对于赵明诚应该说也是有所耳闻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赵明诚是太学里边的太学生,宋代它设这个太学是什么呢?就是选拔官宦子弟以及优秀的平民子弟进入这个学校,太学里边设了上舍、内舍和外舍三种等级,其中你要是在太学里边做到了上舍,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经过一段的学习和考试以后,可以直接做官,而且做的是京官,所以在太学里边做太学生,在政治上是很有前途的。所以你看,讲到现在你发现了没有,就是可能在李清照甚至不只是李清照的那些女孩子的眼中,赵明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夫君的候选人,他有诸多的优点集于一身,第一,出身高门显宦,却没有坏毛病,不但没有坏毛病,而且还是一身的好毛病。(品行端正)他很稳重,有着非常高雅的这种品位和情趣。(情趣高雅)他又是太学生,以他父亲三品大员这样的背景,将来肯定会在政治上颇有前途(前途远大)你说这样的人你不选他做丈夫,你选谁?李清照她自然也不能免这个俗。

画外音:

才子佳人互有耳闻,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有了一个不错的缘分,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们不难设想已经到了出阁年龄的李清照,一定会对自己未来的爱情生活有着一番浪漫而温馨的憧憬,那么,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是否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实记录这种憧憬与感悟呢?而她与赵明诚是否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康震:

事实上,在李清照早期词的创作中,也有对爱情的憧憬,比如说她在《浣溪沙》中这么写道:

秀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个少女向芙蓉花一样美,靠在“宝鸭”香炉上,香炉的形状做成鸭子的形状,靠在那个“宝鸭”的香炉上,正在回味那甜美的一瞬间,回味的过程当中她觉得特别美好,这个美好就怎么掩饰也掩饰不住,终于那一丝笑容就像芙蓉花绽开一样,在她脸上就绽放开了,绽放得是如此地开,以至于人家路过的人,一看就能猜出她心里在想什么,所以说什么呢“眼波才动被人猜”,她一边想着一边情不自禁地就笑出来了。我们平常生活中也能遇到这样的事,所以你的面部表情容易泄露你内心的秘密。特别是她眼波一动,想的时候不是说俩眼死盯盯地盯着一个目标物在那儿想,而是一边想呢,滴溜溜、滴溜溜眼睛转来转去的,这代表她有活思想。她想了很多,就在这想的时候,路过一个人,当然这个人是假想的,看到这个姑娘,脸上荡漾着一层淡淡的、浅浅的、美好的、憧憬的微笑,眼珠还动来动去,美个滋儿地在那想什么呢?就把一个少女的一番情怀都泄露出来。

所以我们说李清照写词,她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来她的天才。我前面一再讲过,李清照写词有个突出的特点,是其他人都不大具有的,就是特别擅长写一刹那、一瞬间的动作,“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一瞬间的动作被她捕捉到了,而且还有个特点,她写这一瞬间动作的时候,这用的词,用的语言特通俗,不难懂。既然你的动作是一瞬间的,那你表达这一瞬间的动作,如果表达得特学究气,那就不像是一瞬间了,好像在读历史一样。

她说“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本来刚跟那个她的那一个约会过,又写了一封信,约会的信,寄出去了,等,等着等着就发狠了,她叫“娇恨”。“娇恨”这词恐怕是一种创造,有什么“娇气、娇滴滴、娇媚、娇生惯养”,没听说过一种恨叫“娇恨”,就是一边恨着,一边撒娇着,就是在撒娇当中生出恨意来,其实是因爱而生恨。为什么恨呢?就是怎么还不回信呢?等死我了你。其实是特甜蜜的,就是甜得要死,蜜得要死,但是呢,那人他还没来,所以说“半笺娇恨寄幽怀”,我这一番心思,什么叫幽怀呢?我这心思很密、很深,别人不知道,其实人早都知道了,那一笑,眼珠一转,人都知道她想什么呢,她自己以为这还是多大的秘密,写得特别地形象,这是很难写的。写文学作品,写诗词,比方说写一个杯子,它的外形,写一个桌子,它的外形,这很好描写,正方形,立方体。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最难写,特别是写女性的内心活动,更难写。以往都是男性作家写女性的内心活动比较多,在古代文学作品里边。女性写自己的,好象是容易写,其实也不好写,为什么呢,人看自己最难。所谓“女为悦己者容”,一个女性,为爱她的男人而打扮自己,但她说实话,她不一定说是我这么打扮,女性自己就喜欢,她主要是为这男的看的。写人物内心活动也一样,是吧,所以爱得太深,又见不了面,见不了面就有点儿发狠,发狠就恨他,恨他是为了让他更快点儿来。就是古人说的写东西要搔到痒处,不可隔靴搔痒。这一下就把这个人物的所有的内心的隐秘的情感全部暴露出来了,所以叫“月移花影约重来”。最后放一句大白话,什么时候约会的时间才能到呢?别着急,慢慢就到了。

我们姑且不论这首词是不是李清照写自己的爱情生活的,但是,她写得太精彩了。我们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即便不是真正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故事,但是,我可以体验,这种体验是不是也有憧憬的意味在里边,肯定有,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在李清照的少女时期,可以看做是她对未来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憧憬,同时,正是这首词,也让我们感觉到,李清照写“情”,的的确确具有天赋,具有很高的天才。

画外音:

才华出众的李清照,用一首浪漫温馨的《浣溪沙》,传达着自己对未来爱情生活的无限憧憬。李清照虽然生活在一个开明的官宦世家,很多行为举止可以不必像那些严格恪守封建礼法的家庭一样,但是,她毕竟生活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大可能跳出大的封建礼法和伦理规范,因此,虽然自己有一颗对爱情的憧憬之心,但却很难真的会在婚前与意中人谈情说爱,共诉衷肠。如此说来,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相互倾慕的意中人会见面吗,康震老师对此又会有什么相关依据呢?

康震: 事实上,我觉得很有可能李清照和赵明诚在结婚之前就见过面,我们虽然不能把它叫做约会,但显然他们是碰过面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有一首词可以间接地印证这一点,这就是她写的很名的《点绛唇》。这首词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得特别好,一大早上起来,太阳还没怎么升起来呢,我们的女主人公已经登场了。她起来干嘛呀,可能是要锻炼身体。她不是开始说了吗,“蹴罢秋千”,刚刚打完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这个“慵整”两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呢,说明她打秋千的时候用的劲儿特别大,以至于现在休息下来的时候都懒得去搓一搓、揉一揉自己的手腕子,“起来慵整纤纤手”。后边这两句呢也是非常奇妙的,“露浓花瘦”,花还没完全开,花上面还有露珠,证明这确实是个大清早。“薄汗轻衣透”,(这个)荡了很长时间的秋千之后啊,身上出了一层汗,穿的什么呢,轻衣,可能就是运动衫,运动衣呀,反正是便于运动的一身轻装,这个汗水已经把衣服都浸透了。所以你看中国的古典诗词啊,它很有趣,就这么短的几个字,把所有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交代清楚了,那你要写小说的话,还不得一大篇儿啊。所以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它魅力所在的地方,也是李清照写词高明的地方,句子很短,话很少,但是因素是非常齐全的。

正在那儿准备搓手腕子呢,突然,“见客入来”,突然有一个人闯到这个后花园里来了,没防备,没防着,吓得怎么样呢,赶紧就往边上跑,所以她用了一个“袜刬金钗溜”,什么意思呢?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就着袜子就往后边跑,说明她打秋千的时候是什么呢,光着脚丫子的,只穿了一双袜子。那现在客人突然来了,袜子还在脚上穿着,鞋也来不及穿了,就往后边跑,跑得太急了,头上的金钗也掉下来了,金钗也掉下来了,肯定就是披头散发了。所以,刚开始还是那么健康的,那么快乐的,那么锻炼身体的一个健康的形象,转瞬之间因为一个客人突然闯到后花园里来,变得她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披头散发,这是非常有动态的一个描写,但是马上就把作者的内心世界给暴露出来了。

这来的到底是个谁呀,难道是个武林高手不成,还是个什么不速之客?不是,其实这个作者非常聪明,她在提醒读者要注意来的是谁,为什么呢?她后边用了一句话说,“和羞走”,很害羞地,手忙脚乱地往边上跑,那为什么不“和怒走”呢?为什么不“和怨走”呢?为什么不“和恨走”呢?为什么不恼羞成怒地就不走了,站起来说,干嘛闯进我的后花园里来?所以,你注意这个词它很短小,但是它里面包含了很多你不经意地,可能注意不到的因素。“和羞走”,羞羞答答地跑开了,有点儿不好意思,那你想想看什么样的人才能让她羞羞答答的呢?才能不好意思的呢?很可能就是她想见的人。她很想见,但是不是在这个时候见,也许都约好了,但是这人来得太早了,来得太不是时候了,正好她刚打完秋千,出了一身汗,正好她有点疲倦,正好她连鞋都没穿,反正正好是她最不好看的时候,这个人看见她了,所以她“和羞走”。你说李清照高明不高明,她有很多词写得很简单,但是耐人寻味,魅力就在这个地方。刚才我们说了,这词很奇妙,也很美妙,就是这种感觉,特想见吧,见不着;刚一见吧,又不是时候;真让见了吧,还有点害羞,这种很微妙的这种感觉,让她一个“和羞走”点出来了。

这还没完,最后最精彩的是两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棵青梅太重要了,怎么能在门边上就长这么一棵青梅呢,你以为她真的“和羞走”吗?她是“和羞”,但不一定非得走得干干净净的,她走在那边上,她还想回过头来,把那人瞧一眼。可是你不能说你站在那儿猛地回过身来你就看着他,这太显得没有风度了,太显得不矜持了,她必须得有一个掩饰,(是不是),就像歌词里唱得一样,我想悄悄地看一看他,却好像在看一瓶花一样。其实就是从李清照这个词来的,所以这时候得亏这有一株青梅,赶紧停下脚来,把这个青梅拽过来,鼻子凑上去闻了一下,就在这闻的当间一瞬间,这眼神可没在青梅身上,就到了那个人的身上,这是非常传神的,而且特别地通俗。我们并没觉得很难懂,是吧,把一个姑娘非常含情脉脉的、同时又有点俏皮的,还有那么点小心思,哎哟,把这些个微妙的信息全部都给我们写出来,你就在这儿仔细地品吧。所以我们说这样的一首词,我们有理由推断、或者推测,它也许就是与赵明诚会面的一个场景。

画外音:

李清照与赵明诚相互倾慕对方的才华与为人,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可谓是志同道合,两情相悦。可是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男女婚嫁的权利毕竟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而李清照与赵明诚双方的父亲又是水火不容的政敌,这样的人,如何做得了儿女亲家呢?他们会为自己的儿女幸福考虑而放弃纷争,化干戈为玉帛吗?而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金童玉女最终能否成就秦晋之好呢?

康震:

那我们前面说了这大半天啊,李清照和赵明诚看来是两情相悦,你觉得我的词写得不错,是个才女,我觉得你这个金石字画的收藏鉴别也是专家,也是一个才郎。问题在于,刚才我们刚刚讲过,这两个家庭的背景是有很大不同的,他们俩两情相悦了,他们父母之间,会不会两情相悦呢?尤其是这个李格非和赵挺之之间,会不会两情相悦,这就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得特别地为李清照和赵明诚感到幸运,为什么呢?这就是好像专门给他们预留出来的一段空白的时间。我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他们两个相遇、相识和相爱的这个当口,就是宋徽宗刚刚继位的时候。宋徽宗刚一继位,执行了一个折中政策:我既不偏袒新党,我也不偏袒旧党,所以他立的国号叫“建中靖国”,不偏不倚,新党的人我也用一点,旧党的人我也用一点,你们别吵吵。在这样一种政策下面,新党和旧党的那种冲突、那种矛盾,就慢慢地趋于缓和了,这是他们很幸运的一点。要像以前,两党都打起来了,那他们两个也脱不了干系。还有一点,赵挺之和李格非虽然同属于新党和旧党,但他们两个都不是新党和旧党的领袖,他们只是里边的成员,所以呢,他们两个人之间,没有那么深的过节,也没有那么直接的政治的冲突,更何况两个人都同朝为官,都是京官,都是山东人,同乡。所以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和小的环境底下,这两家人看到自己富有才华的公子和我同样富有才华的千金,能够两情相悦,结为百年之好,又有什么阻挡的理由呢?所以我说,这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是非常幸运的,按他们的家庭背景,这两个人是很难揪到一起去的,所以我们说李清照、赵明诚的婚姻用一个词来概括,可以叫作“门当户对”。

我们现在一说起“门当户对”这个词,觉得像是个老词儿,有点封建意识在里头,其实不然。在我们的脑海当中,总觉得比方说,这个美丽的公主爱上了个穷书生,高傲的王子爱上了一个灰姑娘,这样的爱情好像才是人世间最灿烂、最金贵、而且最浪漫的爱情。我们当然不否认,社会等级差别很大的情况下,也会激发出特别伟大的爱情,但是我们更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门当户对的基础上产生爱情的可能性会更大,而且一旦产生之后,它的持久力也会更长。而且,我觉得这个门当户对的概念,也不能给它狭隘化,它不仅仅指的是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门当户对,更重要的是婚姻的双方,男性和女性之间在知识水平、在思想境界、在审美趣味等各个方面要门当而户对,只有这样两个人的感情、两个人的婚姻才能维持得更加长久。所以我觉得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这个婚姻就是属于这种更深层次上的门当户对。那好了,现在赵明诚二十一岁,李清照十八岁,顺理成章地结为百年之好,下面我们就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像这样一对金童玉女,这么有才华,那他们的婚姻生活要说幸福,会幸福成一种什么样子呢,对不对?就是他们这两个人在一块儿成天居家过日子,会过成一种什么样子呢,这是我们非常想了解和想知道的,这也就是我们下一集所要给大家讲到的《喜忧参半》,谢谢大家!

(三)《喜忧参半》

上一集我们说到李清照和赵明成喜结良缘,终成百年之好,我们就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一对新人这么有才华,这么般配,他们的生活是怎么幸福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幸福指数能有多高?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幸福这个话题,李清照有一首词做了一个回答,这首词的词牌叫《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可能有的人不太熟悉,其实写得也非常好,春天到了,卖花郎挑着这个花担卖花,李清照看到了,买来了一枝鲜花,这个鲜花上面还有点点的露珠,看上去是楚楚动人,非常地漂亮,左看右看,真好看,看了一会儿啊,就看出点犹豫来了,也看出点担心来了,她担心什么呢?她担心说,这花这么好看,我拿回家了以后,让我丈夫赵明诚看了,他就老喜欢这个花了,就不一定喜欢我了,因为什么呢?他可能会觉得这个花比我这个人长得还漂亮,所以她说: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我就害怕他看见这个花以后犯猜疑,就觉得这个花怎么长得比我夫人还要漂亮。其实我们想想,李清照这会也就才十八、九岁,本来就是青春年少、青春焕发,她又饱读诗书,气质是清丽而高雅,怎么会担心连一枝花都比不过呢?她之所以这么故意要猜疑赵明诚的想法,之所以要故意这么样去嫉妒这一枝鲜花,有另一层含义,其实就是想很柔情地告诉赵明诚,我是多么多么地在乎你,也是想顺带着告诉别人,在我们家赵明诚的眼睛里头,我永远都是最漂亮的那个惟一。这个词人写词,尤其是女性词人写词,那种纤细的内心的活动,往往她要表达一个意思,要从反面去说,当她说是的时候,往往是说她不是;当她说不是的时候,往往说就是。所以她接下来才说“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好,你这朵鲜花,你不是很漂亮吗?好,我们就来比一比,我就把你插在我的云鬓间,插在我的头发里头,鲜花和美人的脸庞并列,然后等到赵明诚从太学放学回来以后,看一看咱们俩到底谁更漂亮,那就得让赵明诚来说个答案。其实她心里很清楚,非常喜欢她的赵明诚肯定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说,这朵鲜花确实是美啊,不过我的夫人确实更美。

画外音: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所以我们说通过这样一首词,我们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到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状态那种满意的程度,她恨不能给全世界的人都宣布,我太喜欢,太欣赏,太爱我的丈夫赵明诚了,我太喜欢太爱我这个家庭了,但是她借助的意象只是一枝鲜花而已,她翻来覆去地说,看上去是在嫉妒这枝鲜花,其实还是在突显自己的美丽。这首词写得这么好,以至于有人怀疑这词根本不是李清照写的,为什么呢?李清照是大文学家呀,这首词思想内容不是那么深刻,立意不是那么高远,甚至显得有点太浅切、太通俗了,大文学家写的东西应该看不懂才对,这不是李清照写的。他们不知道有一句话叫什么,叫“真名士,自风流。”往往是大文学家,卓越而杰出的文学家写出的作品才那么意味深长而又通俗易懂,所以我们发现凡是伟大的文学家写的那些杰出的作品,为什么能够流传,就是我们老百姓喜闻乐见,一看就懂。

画外音: 从《减字木兰花》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活脱脱地道出了一个娇媚无比的新娘子,描绘出了李清照和赵明诚两情相悦的幸福生活。当李清照带着闺中少女的天真烂漫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不过,面对李清照的甜蜜生活,也许有人会问,新婚燕尔的赵明诚和李清照,无非就是恩恩爱爱、卿卿我我,他们的生活也没有超出我们的想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清照觉得他们的婚姻是如此地幸福呢?

康震:

我们说其实这两个人还真不可能像一般人那样耳鬓厮磨,天天在一起,为什么呢?赵明诚当时不是在上太学吗?这太学有规定,每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的时候才能请假回家,他们两个并不是整天在一起。所以能够让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对自己的丈夫,有这么大的满意度,有这么样的满足感,一个很重要的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两个志趣相投,特别是她嫁给赵明成之后,很快地对于赵明诚的金石字画文物收藏,也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两个不但是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而且在这种很深层的志趣和爱好上也非常地相投,这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都知道,要收集文物,要鉴别文物,你要去买,你要去选购,这需要什么呢?需要大量的钱。有人说那还不成问题,赵明诚他爸爸三品大员,后来都做了宰相了,还缺这点钱吗?李清照的爸爸官小点儿,六品,买个什么字画也是应该有的。这个大家就全想错了。赵挺之和李格非虽然都是高官,但是他们当初的出身都是贫寒的读书人,所以他们的门风和家风都很严,从来不会惯小孩子乱花钱的毛病,没有把赵明诚和李清照娇惯成为胡乱花钱的那种娇宠的富家子弟,所以他们没有什么更多的来自长辈的这种零花钱和私房钱。再加上赵明诚当时是一个太学生,就本来没有经济收入,后来他从太学毕业了以后做了官,也只是七、八品的小官,那个俸禄养家刚刚好,哪还有富裕的钱去买什么金石字画呢?

那大家说,你要这么说,这等于是俩穷人在这儿从事非常昂贵的文物收藏事业,没错,我们虽然说他俩不至于特别清贫,但起码不是大富翁在从事文物收藏工作,他们完全是出于对这项事业的无比地热爱和喜爱。那怎么办呢?有个好办法,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如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好办法:典当衣服。

每次赵明诚从太学回来了以后,他们夫妻俩结伴到当铺去,比方说现在是夏天,那就把冬天的衣服先典当了;那要是冬天呢,先把夏装典当了之后,换回来的五、六百钱,高高兴兴地揣上这点钱,到著名的大相国寺去淘去,淘文物。大相国寺大家都很熟悉,为什么呢?在《水浒传》里边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智深结识英雄林冲,就是在大相国寺里发生的。其实大家还有所不知,这个大相国寺不但是东京汴梁最大的寺庙,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行庙会的地方,每个月都要举行好几次大型的庙会,那卖什么的都有,也可以说那里边有民间的文物市场。这小两口揣着典当衣服得来的五、六百钱就去挑选,要是买到了有合适的,回到家之后挑灯夜观,心满意足,那样一种愉快的、喜悦的心情真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有一次,有一个人拿来了一幅画,是南唐著名的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价也不便宜,二十万,李清照后来回忆说,当时在东京汴梁,即便是富家子弟一下拿出二十万来也不容易,更何况像我们俩哆哆嗦嗦的小夫妻,哪能拿出二十万来呢?掏不起钱,可是又放不下这颗心,把那画拿到家里连着看了两个晚上,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觉得自己没钱,就是买不起,没办法,后来在连连的叹息声中把这画又还给人家,为这个事,这小夫妻两个好长时间都不高兴。就是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来,我们说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是一种非常纯真的、纯朴的、淡泊的,却又是非常高雅的一种生活,这不是任何人想要模仿就能模仿出来的。

画外音:

在熙熙攘攘的汴京城里,在人来人往的大千世界中,拥有这样一份相知相惜、相投相契的爱情,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何等地幸运。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李清照与赵明诚充满闺房情调和学术氛围的爱情生活,并没有能够维持太久。正当李清照沉浸在甜蜜美满的情爱世界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在了李清照的头上。那么,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康震: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他们俩之所以能够结合,那是老天爷给他们机会,正好是当时的政治气氛比较缓和的时候,现在不一样了,宋徽宗在新党的领袖蔡京的鼓动之下,决心要继承宋哲宗和宋神宗的变法的遗志,他要推行变法。很快的,蔡京和赵挺之就获得了提拔,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所以蔡京被提拔上去之后,他也很快得到提拔,没过多长时间,两个人就先后做副宰相,一直到后来做了宰相。宋徽宗现在打出的旗号是要推行变法,但是作为蔡京,还有赵挺之,还有其他的一些新党人物,他们就开始对旧党的人物进行打击报复,特别是对那些在宋哲宗元佑年间得势力的,像苏轼、苏辙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弟子,展开了报复和打击,这下我们想想谁倒霉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没有政治冲突和政治矛盾的时候,好好的儿女亲家,但是现在一旦有了这样的冲突,那李格非作为苏门的后四学士之一,首当其冲。朝廷先后两次下达诏书,列出了一个长长的黑名单,叫元佑党籍,其中有一张很长的、一百二十一人的黑名单,宋徽宗亲自书写,把它刻到碑上,那个碑就叫“元佑党人碑”。然后把那碑竖在宫殿的门外,那意思就是让你永世不得翻身。那这个就很麻烦了,李格非官肯定是做不成了,接下来还会遭什么罪,谁能知道呢?怎么办,这个问号就画在了李清照的心里边,她总不至于想要看着她的老爷子,她的爸爸要受罪,可是她难受的是什么呢?让她的父亲,让她们家老爷子受这么大罪的人,其中有一个就是她的公公。她就像这风箱里的老鼠一样,两边都不讨好,这怎么办呢?总得有所作为吧。有资料表明,李清照向她的公公赵挺之提出了援救的申请和请求。南宋有一个人叫张琰,他在给李格非的一篇文章,叫《洛阳名园记》写序文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

“女适赵相挺之子,亦能诗,上赵相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

——张琰《洛阳名园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材料和线索,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李格非的女儿嫁给了赵挺之的儿子,所以当李格非在这一场政治变故当中遭到不测的时候,李清照向她的公公提出了援救父亲的请求,这个请求是以诗的形势表现的,但是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其中的一句,就是“何况人间父子情”,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这一句全部的了解她整个诗的含义,因为这一句显然是核心句,是主题句,不然张琰也不会把它列到这句话里边来,那就是说,希望公公能够看在我这个儿媳妇的面子上,看在我们儿女亲家的面子上,看在天底下子女都希望父母能够平平安安的面子上,能够对我的父亲、对你的亲家公施以援手,这是很正当的,也是很正常的。

画外音:

一场突来的横祸打破了李清照甜蜜的生活,李清照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自己的父亲和公公由于政见上的不同,两个儿女亲家不能顾及平日的交情而产生对立,致使父亲李格非离开了政治舞台远走他乡。为了解救父亲,李清照向自己的公公求援,那么,此时的赵挺之是什么态度呢?他是否愿意解救自己的亲家公李格非呢?

康震:

那么这个赵挺之他到底施没有施这个援手呢?有没有解救他的亲家公呢?我们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材料和线索能说明这个问题,南宋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叫晁公武,他在《郡斋读书志》这部专著里边提到了这件事,他说“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你说这个事就这么巧,李清照写诗给他的公公请求解救自己的父亲,写了一首诗,留下那一句关键句,等到后来,我们想要了解赵挺之到底救没有救她的父亲,又是找到了李清照的一句诗,就剩下这一句,但通过这一句,我们依然可以了解到这首诗几乎全部的内容。她说“炙手可热心可寒”,典故出自哪里?杜甫写过一首诗《丽人行》,是讽刺杨贵妃、杨国忠兄妹的,原句说:炙手可热势绝伦。就是你们这些人手里的权力太多了,太重了,你手握那么多权你手不发烫吗?你们的势力没有人能比得上,她说“炙手可热心可寒”,给她的公公说你手里的权力确实是太多也太重,你的手心都发烫了吧?你的手心越发烫,我的心里越寒冷。这是她献给她公公的一首诗,那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呢?因为她作为赵明诚的妻子,赵挺之的儿媳妇,她的公公官做得越大,爬得越高,那对她丈夫肯定越有好处,她反正也不吃亏嘛,那她干嘛要写这么一首诗,说你爬得越高,你权力越多,我的心就越寒冷呢?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赵挺之根本就没有理睬他儿媳妇这个请求,没有对李格非施以援手。我们这儿并不是在指责赵挺之,因为什么呢,因为这根本就不是赵挺之和李格非之间的私人的斗争,这是两个政治集团、两个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你要让赵挺之选择的话,第一,追随蔡京,继续打击报复旧党人物;第二,听从儿媳妇的请求,解救他的亲家公,但同时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那他作为当朝的宰相,作为新党著名的领袖,他的选择只能是选择一,而不可能选择二。但是就是他的这样一个选择,让李清照感觉到了无比的寒心,也感觉到了政治的残酷和冷血。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刚才前面也说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甜蜜而幸福的生活,她作为一个一天基本上是待在家里边的这样一个**,过着甜甜蜜蜜的生活,哪里会去了解那么多的政治风云的变幻呢?不可能,她可能以为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就象她自己这个小家庭一样,那么她公公的这一次举动,虽然我们不去评价他是对还是错,但是对李清照来讲,是一次警醒,就好象给她敲了一棍子一样,让她知道在她的温馨生活之外,依然有多么严酷的环境,我想这个对李清照本人的成熟、成长,以及她后来词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

其实说到这儿啊,最让我们吃惊的,倒还不是说李格非遭到了厄运,而是李清照怎么能写那样一首诗给自己的公公,这倒是特别奇怪。你想想看,他不仅仅是自己的公公,还是当朝的宰相,还是一家之主,你给自己的公公写一首诗,其中说“炙手可热心可寒”,你就没考虑赵明诚的感受?你就没想到赵挺之收到儿媳妇写的这首诗,会有什么激烈的反应吗?由此我们能看得出来,李清照这个人,爱就热烈地爱,明白地爱,恨也是热烈地恨,剧烈地恨,明明白白、清清爽爽地恨,爱憎分明的一个人。她爱这方面,对于赵明诚,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在诗词里边一泄无余,包括那些后来的卫道士都觉得这个诗写得过于淫糜了,写得太有点、甚至有点色情了。那你说一个妻子对丈夫表达爱,还用得着先讲从三皇五帝说起呀,所以,她的爱,她对丈夫的爱,和对公公的这种做事情的不公道、不公平的这种恨,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恰恰让我们感觉到了李清照的可爱。我们之所以很欣赏李清照,原因就在这些地方。

画外音:

面对李清照“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直言不讳的讥讽,赵挺之也许会认为,这是一种冒犯与不敬,但面对李清照的求援,赵挺之当时肯定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事实上,此时不仅是李格非的命运不可预测,就边所谓元佑党人的子孙,也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惩罚,李清照的的确确处在孤立无援的边缘,那么此时的赵明诚又是如何对待李清照的呢?

康震:

赵挺之没有去救他的亲家公李格非,可是你要知道当时不光是李格非遭了殃,根据朝廷的规定,元佑党人以及他们的子孙,不能在京城居住,也不能在京城作官,其他的官员不能跟元佑党人联姻,如果已经定了亲,但是还没有交换聘礼和聘帖的话,要退亲。那你想想这个李清照得亏是早早已经嫁过来了,这要是没嫁过来,还是“却把青梅嗅”那会儿的话,恐怕赵明诚和李清照这个所谓的百年之好也就好不了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有一个疑问了,赵挺之是如此,他的儿子赵明诚的态度,又如何呢?那你现在想想看,李清照在赵家的地位就很孤立了,是不是,因为赵明诚在他家并不是老大,她不是长媳。但是她的父亲呢,正是她的公公要打击的政治对象,那她现在最需要的是谁的支持和关心呢?当然是赵明诚。我们现在不要去奢求,不要去过多地要求赵明诚给他的父亲抗YI。那可能吗?那不可能,他的父亲做到了宰相,对于赵挺之的三个儿子来讲,都非常重要,因为他这三个儿子将来也要在仕途的道路上走下去。但是我们要知道一点,赵明诚其实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上,跟他的父亲有非常微妙的不同。我举个例子,当时打击元佑党人的时候,朝廷就下了一道诏令,像苏轼、黄庭坚这些苏门师生,他们所有的诗文集子,把那个印版全都给毁了,不许收藏、不许阅读他们所有的诗文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赵明诚这个书呆子,这个年轻的收藏家,还在收集苏轼、黄庭坚的有关的资料。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赵明诚其实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以政治立场来论人的优劣,他只管收藏。但是我们说在这种很危难的情况下,虽然我们不能奢望说赵明诚完全站在李清照的立场上,完全站在他岳父的立场上,来安慰李清照,可起码有一点,当李清照看到她的丈夫还是依然故我地去收藏他所喜欢的包括苏、黄在内的,那些个字画,那些碑帖的时候,她的心里多多少少感觉到,是有一点温暖的,因为她的父亲毕竟和苏门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太密切了。所以我觉得像赵明诚当时在家庭里边对李清照的这个宽慰作用,他不是通过直接地表现出来了,而是通过他们夫妻两个,对于这些金石文物字画的收藏,间接地体现出来的,而这都已经很足够了。

画外音:

赵明诚在李清照最危难的时刻,还依然故我的收藏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字画,这对于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是唯一的精神支柱。崇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赵挺之的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着沾了光。赵明诚被宋徽宗任命为鸿胪寺少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另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又降临到赵挺之的头上,那么,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康震:

随着蔡京和赵挺之联手对付旧党人物的结束,他们两个互相之间的矛盾就上升了.宋徽宗大观元年,也就是公元1107年,蔡京再一次担任了宰相,这一次蔡京担任宰相,是有很特殊的背景,他当了这个宰相,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赵挺之不得不辞去宰相的位置。赵挺之回到家里五天之后,就去世了,六十八岁。这一下这家里的大柱子可就倒了,而且是雪上加霜,为什么呢?就是赵挺之一去世,蔡京就开始抄他的家,就把他家里头所有在朝廷里边担任官职的人都抓起来,特别是他这三个儿子,说他们有贪污之罪。当然后来啊,经过多方侦办,最后确定说,没有这些贪污的迹象,这才算把他们放出来了,可是问题有一样,放是放出来了,罪责是没有,让你也不得好活,你这几个儿子在仕途上的路,这就算断了,怎么办呢?你们就别在东京汴梁住着,都回老家去,回你们山东青州的老家去,带上你们所有的家眷,不要在东京汴梁待着,你看,赵挺之前些日子还在清算旧党人物,没过多长时间就清算到自己头上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那真是非常残酷,那你要说对李清照来讲虽然自己的父亲后来被罢了官,回了山东老家,总算还留了一条性命,还能够安享晚年,起码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公公家里头没出事儿啊,谁能想得到呢,由于政治的变故,现在她的公公去世了,公公去世了不要紧,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的兄弟,包括他们全家,居然都要离开政治中心,而回到遥远的青州老家去,这个打击是特别地大。

所以我们觉得李清照开始慢慢地由一个不关世事,非常活泼、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很有才气的这样一个少女,到后来成长为一个沉浸在甜蜜的婚姻生活当中的这样一个**,到现在,连续经历了自己家里头和丈夫家里头的政治的变故,她在一点一点地走向成熟,对世态人情的认识,也在一点一点地深入,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变化,我们不要把这个印象永远锁定在她那个“却把青梅嗅”啊,什么“惊起一滩鸥鹭”啊那里边,她这个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是作为李清照,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的一个成长道路。现在好了,赵明诚兄弟三个人,带着他们的母亲和家眷,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这一回就是整整十年,甚至还要多。那么我们说回到青州之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李清照写了很多缠绵悱恻、幽怨哀愁的词作,我们大家对这些词作特别地熟悉,这些作品大都写在青州十年,以及青州十年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里头。大家可要注意了,这些词作里边隐藏了很多李清照和赵明诚在情感生活方面的秘密,至于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到的《**再起》。谢谢大家!

(四)**再起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可不幸的是,这种甜蜜的生活没能维持多久。双方的父亲因为得罪权臣蔡京而被辞官。不久,赵挺之便死于政治争斗中,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离开汴京,回到赵家的故乡山东青州。那么,回到青州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他们的生活还会像以前一样幸福吗?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还会遇到什么挫折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走近一代词宗李清照,继续讲述她跌宕起伏的情感生活,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四集《**再起》。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赵挺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被斗败了,回到家以后去世了,去世以后,他的大家庭就被驱逐回了山东青州老家,我们说实事求是地讲,父亲的去世,政治的失意,被逐回家乡,肯定会在包括赵明诚在内的赵氏三兄弟的心上留下很沉重的创伤,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们知道,对古代人来讲,毕竟做官是他们最显达的一个职业。突然,当朝宰相的父亲去世了,又遭到了政治对手的陷害和迫害,那你想,他内心世界能没有波澜,能没有痛苦吗?肯定有。他回到青州以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他和李清照的生活状态会是怎样的,我们说赵明诚和李清照在回到青州了以后,夫妻之间的感情是越发地深厚了,他们彼此相爱、相知、相敬,特别是李清照,首先她并没有因为在此之前,公公赵挺之没有去援救她的父亲而埋怨赵明诚。更不会因为现在赵挺之遭了难了,去世了,赵氏兄弟现在都落到这个下场,而反唇相讥赵明诚。所以我们说赵明诚虽然在政治失意和人生低谷的时候回到了青州,但是他依然得到了李清照的宽容,李清照的谅解,李清照的关爱,包括李清照对他的一如既往的爱恋,这对于一个身处逆境和困境当中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支撑。总之,我们说,青州这十年是赵明诚夫妇生活最安逸、也最愉快的十年,也是李清照本人这一生当中生活得最愉快的十年。

画外音:

在青州十年的隐居生活,使得李清照和赵明诚更加恩爱,夫妻俩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继续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他们依然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但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时有发生。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就在赵明诚返回仕途期间,他和李清照之间在情感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康震:

这问题就出在李清照的一首词当中,这词大家都很熟悉,叫《凤凰台上忆吹箫》。这词写道: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首词很明显的,是在思念远离她的赵明诚,其实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赵明诚和李清照真正分开生活真是没多长时间,比方说从他们开始相识的时候就在东京汴梁,那时候两个人都在东京,后来他们结了婚之后,他虽然做太学生到后来做官,也都是在东京。就是后来到了青州的时候,这十年两个人还是厮守在一起,所以他们俩基本上没有分开过,后来赵明诚兄弟返回仕途做官了以后,赵明诚在一些州郡开始担任官职,由于种种的原因,他没有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起出去做官。所以应该说,青州十年的安逸生活结束了之后,随着赵明城仕途重新的开始,他们两个也就开始了两地长久分居的这样一种状况。所以我们说这时候李清照很多的表达离情别绪的那些很有名的词,就开始出现了。

比如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节选)比如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节选)都是在青州生活结束以后的这一段时间写的,但是你要知道,刚才这首词的味道可是有一些不同寻常,这个词写的内容是什么呢?这天早上李清照起床了,可是她起来之后啊,她说“被翻红浪、香冷金猊”,香炉里边点的香片早都已经熄灭了,“被翻红浪”是一种高雅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被子窝在床上不叠,不是像红浪一样吗?她也懒得去梳头,为什么懒得梳头呢?女为悦己者容。丈夫老不在家,打扮那么漂亮给谁看啊?美丽却没有对象,美丽也是一场空。而且她的丈夫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为什么呢?“宝奁尘满”,那梳妆盒上都是细细的一层尘土。“日上帘钩”,她起来得也很晚,日上三竿才起床,就是写出了一种慵懒,同时也写出了一种寂寞,写出了一种冷清。

接着她说“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照镜子一看,自己又瘦了、又憔悴了,为什么呀?不是因为喝酒很多了,也不是因为秋天到了自己非常地悲伤,是为什么呀?不好说,“多少事、欲说还休”,想说来着,说不出口,因为有点不好意思说,说出来了呢,就觉得心里头更难过。

怎么办呢?她说“休休”,唉,罢了、罢了、罢了,算了、算了、算了,不说了。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她很想告诉她的丈夫,这次你就不要再走这么远的门了,你能不能留下来,她唱了千万遍的阳关曲,想让丈夫留下来,可是他还是走了,毕竟他要去奔仕途嘛。“也则难留”留不下来,人还是走了。

她只有什么呢?看着楼前的流水,你注意她用个什么词,她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说好听点就是深情地凝望,关注地看。只有楼前的流水,能够了解我内心的感受。

所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到底愁什么呢?刚才说了“欲说还休”,现在又说,在凝眸的那一瞬间,又平添了一段新愁,那我们就禁不住要发出疑问了,就是说第一,她有什么事不能说、不好说的,又有什么新的忧愁在困扰着她?这些秘密都藏在这首词里边。

画外音: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康震:

我们得特别注意她里边用到的一段典故,一个是“武陵人远”,一个是“烟锁秦楼”。“武陵人远”说的是什么呢?是一个传说,说汉朝的时候有两个人到山里边去,结果迷了路,反而成好事了,为什么呢,迷路了以后碰上了两个仙女,应仙女的邀请,他们便与仙女在一起生活了半年多的时间,等到他们再回到自己的家里头,这才发现老婆孩子全都没了,剩下的是谁呢?是自己的第七世孙,这就是所谓的“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一看就是个传说的故事。

“烟锁秦楼”说的是什么事啊?是说当时秦穆公的时候,有个年轻人叫萧史,特别善于吹洞箫,秦穆公很喜欢,把自己的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弄玉嫁给萧史之后专攻吹箫,而且就是模仿凤凰的叫声,吹出来那个劲儿,终于有一天让凤凰听见了,就来了,来了之后,萧史和弄玉这一对伉俪就骑着凤凰飞走了,去过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了。这就是这么两个典故。

毫无疑问,这典故乍一听觉得也没什么,都是跟离别有关的典故,可你别忘了,“烟锁秦楼”这个典故那是萧史和弄玉骑着凤凰都飞走了,现在的情况是,赵明成一个人骑着凤凰走了,李清照一个人在屋里待着。“武陵人远”的典故呢,是这两个人在山里边迷了路,碰见了仙女,跟她们生活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换句话说是迷了路之后就有了外遇了。所以这两个典故用得很蹊跷,难不成说赵明诚在外面做官碰见仙女了,而且从此跟仙女生活在一起了。所以我们说,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在结束了安逸的、幸福的青州十年生活之后,她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画外音:

刚才康震老师讲到,就在赵明诚重返仕途期间,他与李清照在感情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李清照的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显露出来。李清照在词中一句“多少事、欲说还休”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李清照究竟想要说什么呢?在李清照的内心深处究竟隐藏着哪些难言之痛?她与赵明诚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康震:

宋徽宗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21年,当时已经四十一岁的赵明诚,到山东的莱州担任知州,这一次他提出来把他的夫人李清照也带在身边一起去做官,你想这是好事啊,终于要团聚了,自从离开青州以后,他们俩一直就是断断续续地两地分居,这应该感到庆幸,他们团聚了我们应该为她祝福,可是有一样就是说等到她辛辛苦苦地、风尘仆仆地从青州赶到莱州的时候,她跟赵明诚会面的情景好像不像她想像得那么地美好,这个答案就隐藏在她到达莱州后写的一首《感怀》诗当中。诗是怎么写的呢?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感怀》

这诗说的什么意思啊?我来到莱州这个房间里头,窗户破败,桌椅陈旧,年久失修,既没有书籍,也没有字画,我在青州所熟悉的一切,在这儿都没有,我已经变得像当初三国时候,袁术兵败如山倒的时候那种惨状。袁术兵败的时候,跟他手下说我想喝点蜜糖水,那人回答得好,说现在只有血水,哪有蜜糖水?袁术听了以后大喊一声,口吐鲜血而死。李清照说,我比那个袁术还要惨,这都是因为美酒和荣华富贵惹得祸,为什么呢?天下人都会追求美酒,都会追求荣华富贵,所以才会抛弃安逸清净的生活,到这个地方来追求功名富贵。可不是嘛,我的丈夫就没法儿陪我,害得我一个人待在这个冷冷清清的地方,我百无聊赖,怎么办呢,只好把门关起来,自己写两首诗,聊以消遣孤寂的情怀。

最后两句说得特别绝,说什么呢?说你别以为我很孤单,我一点都不孤独。我有好多朋友呢,起码有两个,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合在一块儿就是子虚乌有,这是我最好的朋友。其实你要想想,这诗写得特别地奇怪,为什么呢?它不是一首送别诗,也不是一首相思的诗,而是一首什么呢,倍感冷落之后的抱怨的诗,这个题材跟刚才读的那首词完全不一样了,它表达是一种非常冷清和寂寞的氛围。

画外音: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感怀》 康震: 其实你说,这种抱怨你想想看有时候没什么道理,也不符合李清照一贯做人的态度。你想,赵明诚也是刚到莱州上任,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整理这个房间,他又不可能把青州所有的那些书、字画都搬到莱州来,而他们在青州十年期间的那些伙伴、那些朋友也不可能都跑到莱州来陪他们,这些情况,作为李清照,已经三十八岁的李清照,她能不懂这个道理吗?她又不是个糊涂人,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说,李清照到莱州来是做什么的,是来贪图享受的?那贪图享受应该到苏杭去做官。她是来见她的丈夫赵明诚,要跟他在一起团聚,要生活的。李清照这个人在生活态度上,是非常朴素而简单的,她从来就不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这在她写的《金石录后序》里边说得很明白,她的原话说“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什么意思啊?不吃大鱼大肉,不穿大红大紫,头上没有珠光宝气,房间里也没有雕梁画栋,这就是我崇尚的生活。再说只要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哪儿还去管那个什么破椅子破板凳的,那都不在眼睛里头,所以从情理上来讲,她不应该在这些方面去埋怨赵明诚。

画外音:

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莱州,结束了他们两地分居、异地相思的生活。这对于李清照来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儿,可为什么李清照要写那样惆怅的《感怀》诗呢?在这首《感怀》诗里,我们能够察觉到一丝丝火药的味道。她竟然说她最好的朋友是子虚乌有。那么,赵明诚独居莱州时究竟做了什么?李清照为什么会如此伤感呢?

康震:

那么我们说,我们不愿意去猜度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又需要一个答案来解释这一切,因为什么呢?因为曾几何时,他们是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好;那么地美满,难道爱情这么脆弱,感情这么不经考验,理想中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当中,不至于吧?而且俗话说得好,夫妻之间是“锅沿不离锅盖”,谁也离不了谁。因为谁也离不了谁,所以就老是经常谁可能就会碰谁。俗话又说得好“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打架不记仇。”

夫妻两个你想吵架,拌个嘴什么的,这是经常有的事儿。而且李清照这个人本身并不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从她跟她丈夫这种很高雅的生活情趣就能看得出来,她不会去计较那些小事,而且我们从她现在的文学作品里头,看不出来她要把那些家庭的琐事写到里边去,她犯不着,她也不会因为这些小矛盾发这么大的怨气。这是我们大家要非常注意的一点。

那究竟是什么问题呢?这就得谈一谈赵明诚蓄养侍妾和歌伎的问题,当时这个歌伎不但是私人蓄养,而且官府也蓄养,以备有招待任务的时候,有人来进行表演,这叫什么,这叫“官伎”。风气所及,当时太学的太学生们,也经常去青楼歌馆。那你现在想想,赵明诚好像是太学生吧,他也做过官吧,你就说连苏轼都蓄养了歌伎和侍妾,赵明诚总不见得比苏轼还古板吧,他也不能免这个俗。而且我给大家说,有一个铁证证明,赵明诚确实蓄养有侍妾,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描述了赵明诚临去世的情景,她说了这么一句话“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说赵明诚临去世的时候,写下绝命诗,然后没有对她和其他的侍妾做后事的交代就去世了。“分香卖履”这是跟曹操有关的一个典故,曹操临去世的时候就“分香卖履”,就告诉他的夫人包括他的侍妾们、妻妾们,你们要怎么做才能保证你们长久地过上好的生活,所以用这个典故本身是说他没有来得及给包括我在内的其他的侍妾交待后事,但反过来就可以证明他是有侍妾的。

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按道理这个侍妾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有了,那以前有,李清照为什么不爆发呢?不表达怨气呢?干嘛就是日子过得好好的,青州这十年刚结束,然后她突然就开始在这方面爆发出来了不满的怨气,确实没有详细的史料,给我们描写他们两个的爱情史,但我们可以从常情做一些推测,赵明诚在做太学生的时候,包括在做那些小官的时候,他不是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你以为在家里蓄养那么多歌伎花个两三毛钱就可以了?那都得有俸禄支持着才行。他没那个社会地位,也没那个经济基础,再加上当时新婚燕尔,在他眼里头李清照那简直就是十全十美,所以他也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即便是后来蓄养了侍妾和歌伎,因为是普遍的社会风气,李清照对这个现象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更重要的是,当时赵明诚的心思都在李清照的身上,这其实是最关键的,就是你即便蓄养了侍妾,如果你的心思都在夫人的身上,她当然能体会得到,能感觉得到,她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当时的李清照还是很年轻的,现在不一样了,这青州十年固然是和谐美满,但岁月催人老啊,赵明诚都四十多岁了,李清照也快奔四十了。可赵明诚的地位越来越高了,他做了莱州知州,州郡的长官,第一把手。有钱了,有地位了,身边的年轻的、漂亮的女青年们也就比较多了。这个时候,在赵明诚的眼里,也许那个多才多艺的、非常有天赋的、当初他所追求的李清照,是不是有一点点人老珠黄的嫌疑了,起码你吸引力肯定是减弱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是像李清照这么聪明、这么敏感的女子,她怎么能不体会到丈夫对她感情的那种微妙的变化,这是很可怕的,他天天对你都是笑脸儿,对你态度挺好,对你挺尊重,可就是有点不爱你了,你说最要命的没有了,剩下的全都有,那你想,李清照她之所以非常地欣赏她和赵明诚之间的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她认为他们之间有着维系而不可断的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情感的基础,你这个东西没了,那就跟要了她的命一样。所以我们说,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要用那两个典故。这回可好,丈夫看来真的像那两个人一样,到深山里边跟神仙跟仙女住去了,跟别的仙女骑着凤凰飞走了,就把她一个落下了。这种非常深切的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尤其是到了三十八岁的这个年龄的时候特别强烈。

画外音:

刚才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感怀怨恨,也许是因为赵明诚在莱州畜养侍妾和歌妓。可是,畜养侍妾和歌妓在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文化现象,李清照不会为此而争风吃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李清照感到巨大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呢?难道是赵明诚嫌弃李清照人老珠黄不成?如果赵明诚不是移情别恋,不是因为李清照青春不在,那么,究竟因为什么呢?

康震:

李清照她之所以在《感怀》诗里边表现出了这么强烈的被冷落的感觉,是因为她意识到在她和赵明诚的感情和婚姻上出现了重大的危机感,她不但开始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对丈夫也开始失去信心了。

那么为什么呢?这不是挺自信的一个女性吗,她敢给公公写那样的诗都不怕,现在怎么在这个问题上就怕了呢?下面有两条材料很说明问题:第一条,是南宋人翟耆年撰写的金石碑刻的文字方面的专著,叫《籀史》。籀,就是篆书和隶书的意思。在这本书里边,他说赵明诚文物收藏得非常地丰富,但是“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翟耆年《籀史》。收藏得虽然很丰厚,但是却没有子女继承他的这笔遗产,每每想到这样的事情就禁不住叹息。这个《籀史》写在宋高宗的绍兴十二年,这个时候李清照还在世,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一些共同的朋友和亲戚也都在世,所以翟耆年写的这件事情应该是有依据的,特别是翟耆年是在谈到金石字画的收藏的时候顺笔提到了说他没有孩子的事,不是专门说,可见这种语气写出来,证明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孩子在当时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普通的事实,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第二个资料,南宋人洪适撰写了一本书叫《隶释》,《隶释》也是研讨隶属撰写的历史。谈到赵明诚的身后事时,他说了一句话叫“赵君无嗣”,赵明诚没有后代,还不是说没有儿子,没有后代。这本书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距离李清照去世也就才十四、五年的时间,所以你看这两本书,一个是在李清照在世的时候出现的,另一个是李清照去世后不久出现的,写这两本书的人都是金石之学圈子里边的人,写的又是正经的学术著作,并不是要专门在书里边挖空心思地炒作这样一个话题,不是的,都是顺笔提出来的。所以可见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孩子,没有后代,这是一个可以认定的事实。

所以让李清照那么地不放心,欲说还休的多少事里边,起码有一个很重要的、重大的问题,就是她一直为她和赵明诚结婚二十多年没有生育孩子而感到深重地担忧。我们大家要知道古代有一句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社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没有给丈夫生孩子,没有生个儿子,那这个妻子、女人在丈夫的心目当中,在家族的心目当中,地位就大大地下降,价值也就会大大地打折,而且她在家里头没有地位,这直接牵扯到可能她将无法继承丈夫和家族的遗产。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不能生育的,或者是不能生男孩儿的一个妻子、一个女人,她将是感情和财产的双重失败。你想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感情这么样地丰富,创作上这么有激情的、细腻的女性来讲,没有后代,没有孩子,这个对她的打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担忧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这个事情得说回来,因为赵明诚有很多侍妾,他也一直没孩子,那就是说也许这个责任并不在李清照的身上,可是你想,在古代的时候,只要没有孩子一般都是把这个罪加在女人的头上,这就更加使得她承受了舆论上的压力,你想很多专家、学者都把她没孩子这事都写到他们的学术著作里头,说赵明诚一想到这个事就得叹气,那你说李清照她能好受吗?再加上这个时候如果赵明诚有意无意地冷落她,去亲近别的女性,那你还想让她活吗?多亏她意志坚强。

所以说到这儿,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了,这么美满的一对伉俪,这么天作之合的神仙眷侣,难道就要这么冷冷清清地冷战下去?这以后两个人就没有再复合如初的这种可能?最重要的是在经历了这个情感的重大的波折之后,他们还将迎来一个更大的政治的灾难,这灾难是什么呢?就是第五集我们要跟大家讲的《国难当头》,谢谢!

(五)国难当头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在感情上发生了波折,那么,这种波折会不会导致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破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的李清照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赵明诚呢?与此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这又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将会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背井离乡的艰难岁月,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五集《国难当头》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我们再三讲过,他们是属于志同而且道和,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趣味、共同的爱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破裂。

通过一个小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在莱州担任三年知州之后,宋代的官制有规定,你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三年期满,就要给你调换另外一个地方。那么赵明诚就到淄州担任知州,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附近。赵明诚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关心政务,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内有没有什么比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画,还真给他访着了,在淄州境内有一个村子叫邢家村,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邢,其中有一户人家叫邢有嘉。赵明诚就去拜访他们家,他们家人非常热情,就把他们家家藏的一套字拿出来让他品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真迹。赵明诚拿到这个以后啊,骑上马狂奔回家.

为什么狂奔回家呀?有两个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又是非常有名的佛教信徒,香山居士。同时白居易也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非常景仰的一位士人。那你现在看到他写了好多小幅的,折在一起成为一套,突然看到他写的、手书的佛经,他狂喜不已,马上拿回家里要细细地看,这是第一,他很着急,打马回家。第二呢,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你看到一本好书,看到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或者一首乐曲,你总是希望能够和你最亲近的、最亲密的或者最亲爱的人在一起分享,一起来欣赏。在这个分享的过程当中,你会获得一种很大的快乐,所以他打马回家也是要赶紧回去跟他的夫人李清照一同来欣赏这幅很名贵的手书的真迹,他这个心情很迫切。我们现在在街上买个什么好东西,是不是马上打个的回家跟自己的夫人一同欣赏,估计可能没有这么迫切。

赵明诚带着这幅真迹回到家跟李清照一同欣赏和品鉴,不知不觉就到了二更天,就是赵明诚后来在这幅手迹的后边写了一个跋所记载的,二更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如果说他从邢家出来,然后打马回家,就算到八点,一直看到十一点半,就是这么几幅字,两个人看了三个多小时.越看越喜欢,越看越高兴,而且是一边看着一边饮酒,饮酒饮得渴了,饮酒饮得嘴都干了,就饮茶。泡的是非常名贵的小龙团,福建名茶,这个小龙团是什么呢,是地方献给皇帝的贡品,一两茶0.1两黄金。所以你看它是名字配名人,然后配珍贵的名茶。

这不是十一点半吗?又点了两根蜡烛,这是他亲自记载的,他们又点了两根蜡烛,算一根蜡烛一个小时点完,又是看了两个小时,这就到了下半夜一点钟,凌晨一点钟了。而且赵明诚写到说两个人一边看一边喝茶,高兴得都快发了狂了。当时的情景我们都能感觉得到,那比看一个什么大片来劲多了。

所以我们说什么呢,赵明诚也许会在某一个时间,某一段时间里头被那些美貌的、年轻的、会唱歌会跳舞的歌伎、小妾吸引住,但是真正能够了解他内心世界的,能够真正与他分享高品位快乐的,永远只是李清照。不然他就不会这么着急地打马回家,跟她欣赏这幅白居易的手书。所以我们觉得夫妻两个人之间肯定会有矛盾的时候,甚至会有走岔路的时候,但是只要你手里握着对方的爱情的信物,你就肯定能找到你的另一半,肯定就能够破镜重圆。对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来讲,他们爱情的信物是什么呢?就是它们共同所致力的,共同所喜爱终生的文物的收藏、文物的品鉴,这就是他们的爱情信物。

所以我说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

画外音: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弥合了,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那么,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会面临怎样的境况?他们花费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康震:

实际上,虽然当时的战争主要地集中在开封地区,但在山东也已经感受到了战火,总是有一些打败仗的游兵散勇闯到淄州城里边来作乱,赵明诚作为一州之长,平定这些游兵散勇的兵乱,为此还升了一级官职。所以这个战争的气息,战争的气味越来越接近淄州、接近山东。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讲了这样一句话,说什么呢?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金石录后序》

什么意思呢?听说金国人已经攻破了京师首都,开封已经被人家占了。我在房子周围看一看,心里边茫茫然没有一个依托,为什么呢?她听说首都被占了,被攻破了,她深深地意识到虽然淄州离开封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满屋子堆放的这些文物、金石、字画放到哪里去呢?该怎么来处置呢?所以她说:

“且恋恋,且怅怅”,又感到无比的留恋,同时又深深地感到一种惆怅。

“知其必不为己物矣”,知道这些东西迟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这当然不是说自己身后它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说眼前就可能不再属于自己。

那怎么办呢?总得想点什么办法吧。说起来,事情都撞到一起了,也是巧得很,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做官的人,你的父母去世之后,守丁忧,就是这个官职呢就被免掉了,就到江宁去奔丧。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就是母亲在江宁去世了,他们要去奔丧,而当时整个的国家的形势非常地危急,那你就不能说这是一次单纯的奔丧,你得通盘地考虑两个人的去处,包括很多房间里边收藏的文物,到底到哪儿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对整个这个过程有详细的记载,她说什么呢?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录后序》

这奔丧是赵明诚要去奔丧,这既是一次奔丧,也是一次大迁移。知道山东这个地方迟早是要落入金人之手,所以首先他要把在淄州的大批的文物,要转移到江宁去。你要把这么大规模的文物通过水路运到江宁,必须要有所取舍,你不可能全都拉过去。那么取舍的原则是什么呢?刚才我念那一段,他们说,体积、面积过大的不能装到车上,不能装到船上,先排除书籍当中过重和过大的刻印本,有一些刻印本很大很大,这个排除;还有很多幅多幅的字画,有的字画它就是一幅,但有的是连轴的,比方关于一个主题的字画,这个太大了,也排除;还有一些是没有落款的、没有标记的古代的器皿,和一些太过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一些器皿,也排除了;还有一些就是国子监印行的刻本,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出版社印刷的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比较容易得到,不像那种珍贵的文物,也排除;还有一些比较平常的字画,也排除。这些全都排除完了之后,发现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金石录后序》

就已经都把这淘汰得不像样子了,还能再装十五车。我们不知道这个车是卡车,是货车,还是火车的车皮,牛车驴车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就知道,就即便是用手推的架子车,你拉上十五车你试试看有多少,那个数量是很大,这也算是忍痛割爱,那也没有办法。

所以我们说奔丧去江宁,其实也是迁移去江宁,主要先是迁移文物,其实也带有逃难的性质,这是第一点。第二是什么呢?李清照并没有随着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跟他一起去。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她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有青州,青州还有一大批的文物留藏着。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写到: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 在青州还有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可不是十五车了,是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些文物。怎么办呢?她留下来回到青州料理这些文物,把它们整理好,还有其他的一应家务,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大胆的一个想法,就是说赵明诚一个人,当然还有其他的仆人,押运着这十五车之巨的文物从淄州出发,先到东海,就是现在的连云港,然后再过淮水,再过长江,到达江宁,那路上会不会有遗失,会不会有丢失呢?这让人担心。而李清照如果一个人留在青州,那更加让人担心。那就意味着那十几间屋子里边的文物那就都归你处置,不光是文物,你自己还面临着危险问题。

画外音:

在青州老家,李清照与赵明诚拥有十几间房子的各种文物,种类繁多,又多有笨重之物。别说是长途迁运,即使是简单地整理一遍,都要耗费相当大的体力与时间。而此时,又恰逢狼烟四起的战乱年代,身单影只的李清照该如何处理如此繁巨的文物?她又能否平安地与丈夫团聚呢?

康震:

可是我们说啊,即便他们计划得再周详,胆子再大,那些文物也没能够保住。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她不是等着第二年开春才运这些东西吗,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青州的郡守被叛军所杀。

“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金石录后序》 这是李清照的记载,就是我们原来计划好第二年开春要运送的那十来间屋子里边的所有的文物,全都化为灰烬,一把火全烧完了。那么她没有能够挽救这十几间大屋里边所藏的文物,但是李清照还是拼着命抢出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以及相关的一些文物。这个赵明诚有详尽的记载。

你注意到了没有,他们夫妻不但文物的保护意识很强,而且他们有很强烈的档案意识,就是对于这个文物的命运、文物的经历,他们都详细地记载。当然有些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可能散遗了、散失了,但是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点点,我们就能充分地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这个文物的挚爱,和强烈的责任心。

赵明诚在蔡襄《赵氏神妙帖》跋当中说,这本《神妙帖》字帖是当初自己在东京的时候花了二十万买的,那么兵变发生之后,青州家中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全都荡然无存,只有我的老妻独自携带着这幅字画逃了出来,她刚刚逃出来乘船南下过镇江的时候,又遇到强盗抢掠,她依然怀抱着这幅字帖,躲过了强盗的抢掠。所以他说,这幅字帖能够保存下来,真是皇天护佑,那真是神妙。他讲的是神妙帖的遭遇经历,但是由神妙帖我们能看得出来,李清照当时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她虽然没有能够把所有的文物保护下来,但尽到一个弱女子所能尽到的最大的能力保存了一些文物。

画外音: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江宁,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此时正处在与金军隔江对峙的战线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在当时这样一种很危难的时局下,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是否与在青州、莱州和淄州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康震: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赵明诚在淄州做知州的时候他不就是到处寻访字画儿吗,你想现在都什么节骨眼上了,朝廷都让你做江宁知府,那不是一般的期许,他这个注意力就是还是永远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边。说来其实非常可笑,想当初年轻的时候没钱,我们讲过他跟李清照到当铺里边把自己的衣服典当掉,然后呢,买这个字画,有一次碰到一幅很好的字画买不起嘛,看了两个晚上又给人家还了,这是年轻的时候。到了后来做了官有了俸禄了,就把这个俸禄除了吃饭、穿衣服必须之外,全部都用来买了文物。现在不一样了,东南重镇的郡守,四品大员,可能有点儿不太想花钱了,有时候啊就仗着自己是高官,文物收藏界的大腕儿,老着脸皮呀,就把一些字画留下来了。他有一个表亲的儿子叫谢伋,这谢伋手中有一幅画儿,叫《萧翼赚兰亭图》,写的是当时这个萧翼怎么从朋友的手中把《兰亭集序》这个字给骗出来的,就是画的是这个故事。谢伋人家带着这个图路过江宁,给他看,一起欣赏,他可能就给人家说这个太好了,留在家里头我好好欣赏欣赏,一留二留三留的,留得就没回音了。他原来的好习惯是在家里看上两个晚上,实在没钱,第二天赶紧还,现在好家伙,他是江宁知府,你能到他们家说是你看完了没有,我明天还要回家呢,你给我带上。就留下来了,这是赵明诚。

那么李清照呢?是不是还是一边烹茶,一边欣赏字画呢,还是不是保持着以前那样一种很清淡的、很高雅的生活状态呢?我们说显然不是。其实啊,就在这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边,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首先是国都被攻破。第二,国家灭亡。第三,他们在青州的文物全部被毁。第四,他们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以前她的生活是很安定的,很富足的,是非常有品位的,现在颠沛流离来到了江宁,来到了南京,错认他乡是故乡,那么这样一种颠沛流离的他乡的感觉,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诗人、文学家来讲,那是非常痛苦的。

宋代有一个人叫周辉,他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第八卷中记载:

“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周辉《清波杂志》 什么意思呢?从这一段的记载里边看得出来,李清照在江宁的时候很不愉快。每次到了下大雪的时候,戴上斗笠,披上蓑衣,登到城楼上去寻觅诗句,实际上就是登到高楼上远望来作诗。每次写了诗之后还要邀请她的丈夫赵明诚一起来唱和,“明诚每苦之也”赵明诚为这个事儿很苦恼

为什么呢?我想肯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毕竟他是江宁知府,有很多的政务要处理,他不可能每次在邀请的时候他都必须得去,他觉得这个时间抽不出来,可能第一很苦恼。第二,就是时间抽出来了,下了大雪了,李清照把诗作出来了,赵明诚能不能和上这个诗,也是一个问题,他才华不及他的夫人,所以这可能也是“苦之”。第三就是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才华来写诗,还要陪着她登到楼上去,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很理解他夫人这个时候的苦恼,他愿意陪着她登到楼上去,听她读她所写的诗。

所以历史上的一些材料,我们去理解它的时候,一定要品味它内在的含义,看上去是“每苦之”,如果他压根儿都不去,他苦什么呀?你叫我去,我就不去,是吧,我一个月去一次就行了,一下大雪你就登到那楼上去写诗,又知道我没你写得好,是不是?他说“每苦之”就是说他陪着她去了,他为这个事而感到有点困惑,有点不情愿,但是他还是去了。

所以我们觉得李清照在大雪天上到江宁的城楼上去写诗,肯定不可能再写那些踏雪寻梅的诗了,家庭和国家的变故在她的思想情感上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画外音:

赵明诚能在时局如此动荡、国家如此危难之时,仍然能够悠然地在文物收藏中寻得一番乐趣,除了是由于他终身未变的强烈兴趣所致之外,很大的原因还在于,此时的金国军队,主要还在华北、中原地区,江宁一带尚处于相对平静的一段缓和期。

如果说家变国仇带给赵明诚的是无奈与困惑的话,对于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来说,则是痛苦与煎熬。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李清照这位敏感而多才的女词人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感怀呢?

康震:

那么,她踏着雪登到城楼上,都写了哪些词句呢?比如这首临江仙,她写道: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临江仙》

你不是以为她踏雪寻梅呢吗,她说了,“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雪下得越大,我的心情越难过。现在正是江宁的初春时节,我们知道,南方的春天莺飞草长,那是非常美丽的。

但是春天虽然到了,我们的女诗人并没有觉得青春焕发,反而觉得更加地衰老。

“人老建康城。”

回想起以前很多的美好的时光,现在早已经是烟消云散,“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试灯”,实际上是说欣赏什么呢?花灯,我看着这个花灯啊,心里边就不高兴,没有这个心思。我看着这个洁白的雪,本来是很洁白的,非常晶莹剔透的雪花,但是我也没有心思去欣赏它。

那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说你一个江宁知府的官太太,你有什么“人老建康城”的?你不是很青春得意吗?不是很春风得意吗?按道理你不应该心情不好才对,你应该心情非常好,尤其是在元宵花灯的时节。

那么,这首《临江仙》就是一首表达不平则鸣的作品。

她说“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春天虽然来到建康城了,可是我却人老在建康城,看来她对建康城的春天一点儿都不感冒,甚至有些埋怨,因为是这座建康城让我衰老。为什么呢?建康城让我衰老的不只是我的容颜,还有我那颗本来很安静的、很恬静的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都是北方的金人的铁蹄踏碎了我平静的生活。我为什么来到建康城,还不就是因为我在我的家乡生活不下去了,我才到的建康城吗?他为什么能够做建康知府呢?难道不是因为你在北方无法做官了,才去做的建康知府吗?所以目光短浅的人,不关痛痒的人,他才会为这个建康知府而欢欣雀跃。但是对于像李清照这样一个非常敏感、非常敏锐,而且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来讲,无论是建康知府,还是这座春天已经来到的建康城,都只能让她更加地伤心,更加地憔悴,更加地凋零,更加地感到国破家亡的沉痛。

所以下了雪,让她感到心灵更加地冰冷。以前我们讲过李清照是很喜欢写梅花的,一下雪之后,她就会踏雪寻梅,但现在她找不到梅花,找到的只是已经凋零和衰老的心灵。

她说“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灯点得越亮,只能照见我憔悴的容颜;雪下得越大,只能让我更加地感到无家可归的寒冷。所以我们说,这一切本来是春天、花灯、晶莹的雪,在原来李清照的眼里都是美好的事物,都是激发她情思的事物,现在全部都成了国破和家亡的标志。

所以我们说啊,你读李清照的词,你别老就是说优美啊、非常地贴切啊、非常地形象,你得读那个词人背后的心情。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广为人们所吟诵,广为人们所熟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不但写得很优美,艺术的品位很高,而且在它的背后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内涵,这是一般的二流和三流的作家很难达到的。

所以我们说,在这首《临江仙》的词里边,她表达了一种不平的鸣声,她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很独特。这个声音,和以前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那个李清照有多么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正是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变故而造成的。

画外音: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临江仙》

康震:

那我们现在就要来问一问,在江宁知府这个任上,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故呢?这些巨大的变故给李清照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沉重的感受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雪上加霜》。谢谢!

(六)雪上加霜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在大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李清照历经磨难,辗转来到了丈夫赵明诚担任知府的江宁城,家变国仇的焦灼与痛苦让李清照在诗词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么,身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会以怎样的笔触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怀?是含蓄伤感,还是金刚怒目?而在那个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战乱时代,李清照的生活还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六集《雪上加霜》敬请关注。

康震:

很多人都说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杰出的代表人物,对不对?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定论,认为她不过是一介女子,不过是吟风弄月,不过是儿女情长。殊不知,李清照之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能够写下重重的一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不但有婉约之情,而且有雄壮之气。一般给你显示不出来的,她没有到关键的时刻,你看不出她那个金刚怒目的雄壮之气,她不但有雄壮之气,而且有非凡的历史的洞察力。她很有名的一首诗《夏日绝句》,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呢,她简直就是针对杜牧的那首诗而写的,杜牧的诗怎么说的呢?说: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意思是说啥?胜败乃兵家常事,很难预料的,不要因为一次的胜败,就灰心丧气。杜牧特别提到一个词,叫“包羞忍耻”,方为男儿本色,什么叫包羞忍耻,就是说你要象韩信一样,甘受胯下之辱,用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一时的羞辱,小不忍则乱大谋嘛,就是说不要再顾及什么脸面,你只要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取得最后的胜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就是逃跑,或者怎么样都无所谓,你依然是英雄。

李清照不一样,李清照强调的重点是项羽之所以是英雄,就是他虽然有退路,但他不走退路,他是个宁折不弯的人,虽然可以包羞忍耻,但他依然自刎而死,虽然我们说,项羽到底能不能过江东,过了江东会怎么样,不过江东又会怎么样,这要留给历史学家们去精细地考究,去评判,这不是我们的重心,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到底怎样的表现才是英雄。在杜牧看来,什么是英雄呢?能屈能伸,审时度势,善于判断,而且谋划好东山再起,这是英雄;在李清照来看,是士可杀,不可辱,我宁可慷慨悲壮地直面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缩头缩脑地苟且偷生,这是李清照的什么呢,英雄观。

你现在不能说,是杜牧对,李清照不对,谁对谁错,他们两个这个说法,按道理来讲,平心而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诗歌的气势上来看,李清照的这首诗显然更具有一种雄壮、悲壮的感受。

画外音:《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画外音:

李清照用她金刚怒目的不平之鸣,展现了一代女词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见识。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奋笔疾书、在她猛烈抨击当朝懦弱逃窜的时候,在她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又做了什么事情,他的贪生怕死,将会给李清照带来怎样的灾难呢?

康震: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她挚爱的丈夫赵明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即公元的1129年,这时候,赵明诚做江宁知府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这个人,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御营统制这个官位比江宁知府要低,但是他统御的兵力不归属于江宁知府,而是归朝廷直接统辖的,他要起兵作乱,这对于江宁知府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所幸的是赵明诚的部下,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要叛乱的消息,他赶紧就告诉了赵明诚。说来也很巧很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他的逻辑就是,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已经是湖州知州,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我已经把这里所有的事情提前等于预支给他了。那怎么办呢?李谟给他报告了以后,他不作为嘛――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他不作为.李谟也没有办法,他面对的现在是湖州知州,我已经不再是你的上司了。李谟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他预测叛军所要经过的街巷,设置路障,并且埋伏了兵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叛军在天庆观纵火,企图抢掠整个的市民。由于李谟安排在先,所以没让这些叛军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用斧子砍开南门之后,逃出城外,这也就是说,由于防患于未然了,所以没有酿成大祸。

可是大家想都想不到,李谟做了他应该做的,甚至做了本来应该是上级首长做的工作,这天早上天放亮了他就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情况,他去一看才发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的首长,昨天晚上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如果说当时赵明诚钻了这个文件的空子,表明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是湖州知州,我们说从文件上、程序上、从制度上我们都没法指责他,我们只能说在良心上你很过不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个做高官的应该在这个时候当仁不让的负起责任,毕竟江宁知府新任的还没有到任,如果说这个让我们觉得他的决定很愚蠢的话,那么后边的行为让我们觉得他不但是愚蠢,而且是丑陋,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恶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他们三位高官趁着月黑风高、无人察觉的时候,偷偷地把绳索从城墙上扔下去,然后非常笨重地,不那么灵便地在城墙上慢慢地把自己悬放下去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他们的家人,特别是赵明诚,有没有想到李清照。他那么地热爱自己的文物,他有没有想到那些在他看来比他性命还要重要的文物,如果落入王亦的手中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多亏李谟他提前采取了行动,防患于未然,他要是也被叛军杀了,他的部将、他的军士如果都被叛军杀掉了的话,包括李清照在内的全城百姓就会遭受兵戈之痛。

画外音:

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最终原谅了丈夫赵明诚,而按照两个人商量的结果,他们准备从此解甲归田,隐居山林,生逢战乱时代,这也不失为躲避战祸的办法。那么,他们真的会从此退隐江湖了吗?两个人还会有怎样出人意料的经历呢?

康震:

那罢了官去哪儿呢?夫妻两个人商量好了,也是根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面的记载,她们先到达了安徽的芜湖、当涂,后来又住在池州,就是现在的安徽贵池县,打算从那儿,去江西的赣江之滨居住,那意思就是要退隐,退居了。结果没想到离他的罢免还不到三个月,赵明诚接到圣旨,继续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大家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了,连这种逃跑的人就重新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宋高宗脑子有问题?我们说这里边的原因就非常复杂了,一个很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的两位兄长在朝廷当中是很有位置的,特别是他其中的一位哥哥担任中书舍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我们有理由相信,肯定是两位兄长从中起了推动的作用。再一个,还是那条老理由,当时这样逃窜的官员太多了,如果把他们一一法办,全部把他们罢免回家,那局面怎么维持呢?

按照宋代的官制的规定,官员去赴任之前,履新之前先要到皇帝那里去觐见,赵明诚就要去建康见赵构。这个建康城真是太有意思了,一开始它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奔丧、避难的地方,又是赵明诚做大官的地方,也是赵明诚留下耻辱的记忆的地方,现在又成为他在那儿跌倒、要在那儿爬起来的地方。我想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记忆当中,记忆最深刻的城市,除了开封、青州,恐怕就是建康城了。

那么李清照怎么办呢?赵明诚的安排是李清照暂时在池州安顿下来,等到他面见宋高宗之后,回来接她一起奔赴湖州任职。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赵明诚临走的时候对她千叮咛万嘱咐,惟恐怕她出什么问题,可是最终出问题的不是李清照,恰恰是赵明诚自己。到了七月底,距离他们两个分手还不到一个月,李清照忽然接到了赵明诚的来信,信上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七月份的江南地区炎热难耐,我们知道南京城是很著名的大火炉,当时又没有空调,没有制冷的设备,所以遭到大暑,得了疟疾,病倒在了建康城。怎么办?(李清照)连忙乘舟启程,坐船走水路,从池州赶往建康,一个晚上就走了三百里。船开得这么快,也是很危险,但都顾不了那么多了,等到了建康城,果然不出李清照的所料,她这位性子急的丈夫啊,吃了很多的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全部转换成痢疾,腹泄不止,应该说这个变故对李清照来说太大了,事实上我们可以想一下,从在淄州的时候,听到京师被攻破的消息,后来又运送文物到南方,她又跟赵明诚在建康相会,后来赵明诚所遭遇的一系列的变故,但是毕竟两个人还在一起。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说赵明诚有一天会离她而去,所以这个消息对她简直是五雷轰顶、卒不及防,她还在池州等他回来接她呢,现在反而是她来到了重病的丈夫跟前,看前他的生命从自己的眼前一点一点地要消失。这是七月底,到了八月十八号这一天,赵明诚重病不起,曲笔做绝命诗。他对家里的琐事没有做更多的交代,就此撒手而去.画外音:

应该说,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二十八年相知相伴的知音夫妻,就此画上了一个悲痛欲绝的句号,这一年赵明诚不过四十九岁,李清照不过四十六岁,失去了丈夫的李清照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而她又是否会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哀思呢?

康震:

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写自己孤独寂寞生活的作品比较多,但是直接描写失去赵明诚之后的内心的感受的词和诗,其实并不是很多,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长歌当哭,势必在痛定之后。”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沉浸在悲痛感伤的激烈的情绪当中,他可能很难静下心来,叙写自己这种真实的情怀。那么她的一首《孤雁儿》,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诗词里边的一篇,这首词很充分地表达出赵明诚刚刚去世不久,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这首词是这样的: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早上她一起来呀,太阳已经很高了,这样的写法其实是为了进一步地强调自己一种百无聊赖的心境,没事可干,早上起来那么早干嘛,没事啊。为什么没事呢,就是由于家里边就她一个人很孤独,所以借着日晚,借着日头高,借着“朝眠起”这样的说法衬托她孤独,寂寞,屋子里边很孤单,所以早上即便起来,“说不尽、无佳思。”没有心思,没有心情。

接着说“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看着香炉里边那个香啊,燃着的那个沈香,断断续续的,什么断断续续呢,快烧完了,那个玉炉啊,那个香炉也慢慢地冷却下来了,冷却下来象什么,就像我的心一样。早上一起来,屋子里边冷冷清清、冰冰凉凉的,就像她的内心。“伴我情怀如水,”这个“情怀如水”,并不是心如止水,而是说像水一样什么呢,寒冷。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不知道什么时候,似乎、仿佛听见窗外传来了古曲《梅花三弄》的声音,笛声。以往她和赵明诚在一起如果听到《梅花三弄》,会很欣喜地想像到一曲吹来,梅花绽放,带来无尽的春色。而现在她听到这个笛曲,听到这个乐调的声音,她就感到心惊胆战,心惊肉跳,同时她也在想,梅花可能也因此受到了惊吓,而不敢绽放了吧。即使是绽放,带来春色,这个春色,这个春意,也不是我的了。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门外头开始下小雨,自己的眼泪也掉下来了。这个古人写词,不能全部做实,是作者为了要表达她内心的这种感触,进行的一种创作式的组合。这是创作,不完全是在写气侯,不是在写天气变化,而且她也不必完全选一个下雨天来写这首词。她刚说了嘛,早上起来,而且梅花开了,满目皆是春色,怎么突然下雨,是心里边下雨,所以她说“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呀。

以前的时候,自己听箫声、听笛声,是跟赵明诚在一起,以前赏梅花,我们都还记得她写过好几首关于梅花的词,她把这个梅花插在云鬓之间,让她的丈夫看看,到底是她漂亮还是梅花漂亮。现在你就插得满头,都没人看了,所以她用了什么词呢?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现在小楼是空的,箫声吹来,没有人再陪她去听了。那就折一枝梅花吧,既然梅花都开了,象征着春意和春色,就折一枝梅花,又能怎么样呢,也许也能稍稍地安妥一下自己悲伤的心情。所以她说

“一枝折得”

折了一枝梅花。以前折这枝梅花,是要插在云鬓间的,现在折了梅花怎么办呢?她想起一个典故来: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陆凯,在江南,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范晔,住在哪儿呢,长安,北方。两个人关系特别好,这个陆凯啊,就折下了一枝梅花,托人寄给在长安的范晔,后来这个典故就用来形容两个人的情意深长。她说什么呢?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人家陆凯跟范晔隔一条江,甚至隔着江,隔着黄河,人家这梅花都能寄去,我就是折一把梅花,人间天上,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我就没处寄去,我打包,我写上地址,我寄去,人家给我退回来,为什么呢,因为心爱的人,已经不在了。没有人,永远都不会有人,收到李清照这一枝孤独的梅花。所以,女性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心灵世界的变化,跟男性写女性不一样,男性写女性,“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种很外在的。一个男性写女性,他不会想到要把女性完全地用梅花的这种意象统领全篇,不会。所以这首词我们觉得在怀念、追念赵明诚的词里边,非常有典型性,写得非常好。

画外音: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康震:

那现在好了,就像李清照说的,他们家的顶梁柱倒了,那她该怎么办。她已经快五十岁了,孤苦伶仃,也没有孩子,谁来照顾她呢?她现在要去哪儿呢?她都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哪里,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颠沛流离》。谢谢!

(七)**再起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觐见宋高宗,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于世间。望着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丈夫赵明诚之后,李清照该走向何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在动荡岁月里的一点跌宕起伏的生活。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七集——《颠沛流离》。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赵明诚由于积劳成疾在建康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把李清照就一个人丢在了纷乱的战火当中,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那么现在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就摆在了李清照的面前:第一个,就是她现在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关系到她自身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我们都知道他们夫妻两个集数十年的时间收藏了大批量的文物,那么这批文物现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概是两万多件古籍图书,还有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这批文物究竟应该怎么样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国人手里,更不能让它再毁于战火。这就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两个很重大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文物,因为当时李清照是住在建康城,而这个时候的建康已经非常地不安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建炎三年的七月份开始,金国的名将金兀术,他率大兵由北而南,他就攻下了建康城。早在七八月份的时候,宋高宗就已经离开了建康,朝着东南沿海一带逃亡了。所以建康城在赵明诚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危在旦夕,对于李清照来讲她个人的安危和文物的安危实际上都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问题是怎么办呢?靠她一个人肯定不行,这时候李清照就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赵明诚的妹夫。这人的姓名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是我们只要记住他担任的官职就可以,他当时担任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这个人现在在哪儿呢?在洪州,也就是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他在洪州护卫逃到洪州的隆佑皇太后,这隆佑皇太后是谁呀?是宋哲宗的皇后,宋高宗的伯母。那么她为什么想到了这个妹夫呢?因为在李清照看来,远离建康城的洪州那是比建康要安全得多,也更远离战火。所以她当时做了个决定,就委托赵明诚原来的两位下属把这两万多卷图书古籍,两千多卷的金石碑刻的拓本护送到洪州,交给这个妹夫。她觉得这个文物虽然很宝贵、很多,数量很大,但是一个国防部的副部长,手里有兵权,手下有部队,难道还不能保全这些文物吗?

她这个打算其实很不错,但是我们说,如果说当初赵明诚把这批宝贵的文物从山东的淄州转运来建康,我们都还记得,是把文物从虎口中夺出来的,这次李清照把这文物送到洪州,就等于把这文物又送到虎口里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当时的金国攻打南宋,它是分兵好几路的,不光是金兀术这一路沿着东南沿海追击宋高宗,这是主力部队。还有一支部队从哪儿打呢?就是沿着湖北向南,这支部队的将军听说隆佑皇太后逃到了洪州,他攻下了湖北的黄州,又攻下了湖北的大冶,然后进兵直逼洪州,就要来活捉这太后,那你说这洪州还能待吗?到了十二月份的时候,洪州就被攻陷了,在此之前,这位妹夫部长早就护送着这个太后离开了洪州向南逃,逃到哪儿呢?黔州,已经快到了现在广东省的北部了,都逃到那么南了。在这种情况下,命都难保了,这部长还有心思、有那精力、有那功夫来保护你这两万多卷、两千多卷吗?这不可能。所以这部分文物数量这么大,这么珍贵,就全部毁于洪州的战火当中。

画外音: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孤身一人,四处逃离。随着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这正是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么,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李清照的命运又将会怎样呢?

康震:

李清照当时送出文物的时候,那文物她还想着比较安全。但是也应该为自己早作打算,我们说了,七、八月份的时候宋高宗就已经跑了,李清照往哪儿跑啊?跟着谁跑比较安全?跟大家说,战乱时代,怎么躲避战乱,怎么逃避战乱,怎么求取安全之地,这真是个学问。李清照这个人比较有政治眼光,也比较有政治头脑,她比较冷静,她没有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老林去,她也没有找一个什么偏僻的乡村躲起来,没有那样做,她把眼睛盯住谁了?盯住宋高宗了。也就是说她的打算是要跟随着宋高宗的这支中央政府朝廷的逃难队伍一起逃难,这是她当时做的一个决定。

这我们就觉得有点奇怪了,刚才我们说了金兀术率领主力部队连克数城,打下了建康,接着往南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大目的就是活捉宋高宗,把宋高宗要是再活捉了,那这南宋朝廷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是玩命地、拚命地、日夜兼程地在追,那一位是日夜兼程地在逃,你想,李清照既然是要躲避战乱的,那她怎么还紧贴着、紧跟着这队伍逃呢?那不是自寻死路吗?这就觉得很奇怪。

我们现在想起来,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汇集起来做一个综合判断,大体有以下这么两个因素:第一是跟李清照的弟弟有关。我们知道李清照还有一个亲弟弟,叫李迒,李迒现在做什么官呢?他是朝廷里边敕令局的删定官,这是个什么官职啊?就是负责把历朝历代的皇帝的诏书、皇帝的圣旨、皇帝下的一些重要的文告进行对比,进行删改,进行修改,再结合本朝皇帝的文告、诏书、诏命啊进行编纂,把它们编纂起来,编纂成一部书,或者编纂成什么呢?有便于皇帝进行翻阅的一种文书,他做这个工作。这个官并不大,八品,但是我们发现没有,这个官的内容非常厉害,他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一种官之一。所以李迒在宋高宗逃亡的时候,他虽然官不大,但他始终跟随在宋高宗的身边。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没有什么亲人,她又不能跟着人家赵明诚的哥哥在一起逃亡,她只能依靠这个弟弟,这个弟弟正好又在朝廷里边担任很关键的职务,与其在乡间,在深山老林里头东躲西藏,没有安全感,那还不如跟上她的弟弟,我觉得这个是李清照首要的、直接的一个考虑。

再一个,还是跟文物有关,我们知道,在青州和洪州这两次文物浩劫之后,李清照手里剩下的文物就不多了,她当时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写道,说我剩下这些文物,还有一些是“岿然独存”的,就是说牢牢地,还被我保存的有哪几种文物呢?现在算起来是四种文物。第一种,就是少量的、小篇幅的拓本和摹本,从一些石碑上、石刻上拓下来的摹本,还有刻本。还有一类是什么呢,是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以及南唐时期一些著名文学家的诗文集的手抄本。第三类呀,还有几十轴从汉代到唐代的石刻的副本。最后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很要命的,十几件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有那大的鼎,还有小的鼎。所以这个文物,死死地带在身边,再也不敢交给别人了。

画外音:

李清照在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剧痛的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当中。然而,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时,一个令她更加恐惧、痛心的消息传来,这个消息在她丧夫之痛未宁的心灵之上,又撒上了一把盐,令她的精神面临着崩溃,那么这个消息是什么呢?面对李清照的逃难之旅,我们不可理解的是,李清照为什么要拿着这些珍贵之宝,去追随行踪莫定的宋高宗呢?

康震:

这里边呀就有一段玄机大家不太了解,就是干嘛李清照就非得拿着这么多珍贵的文物,非得跟上这一趟危险的逃难之旅,路上的颠沛流离咱还放在一边不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个时候啊,朝廷上下突然地冒出来一种传闻,传言哪,什么传言哪,说赵明诚生前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国人。这个罪名比较大,我们知道赵明诚生前是犯过一些错误的,他临危之际弃城而逃,但是我们说弃城而逃,说重了就是渎职罪,玩忽职守罪,你把玉制的宝贵壶上缴给金人,献给金人,这就不是渎职罪,这是什么呢,这是卖国罪。特别是在当时,金国和南宋正处在非常严酷的战争状态的时候,而且这个时候正是金国人压着南宋的军队在打,特别是在追着皇帝的时候,这种言论对于赵明诚和李清照,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等于两口子收集了半天文物,最后摇身一变,她丈夫变成卖国贼了,那你想,这样一盆子脏水要泼到身上来,那谁也受不了。

大家就要问了,康老师你说了半天,他到底献还是没献,献了多少啊?就是卖国卖到什么程度,这事真的还是假的?李清照该怎么处理这个事?你想想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得处理多少乱七八糟的事儿。

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李清照对这个事的前因后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交代。怎么回事啊?大家还记得,当初赵明诚在建康城重病的时候,快要去世了,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个人,此人名叫张飞卿,是个学士。这张飞卿说是来探望赵明诚的,来探望的时候,随身就带了一把所谓的玉壶,用玉雕刻成的壶,让赵明诚给他鉴别鉴别。我们知道赵明诚名气太大了,他应该是宋代数一数二的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鉴别完了之后,张飞卿学士就带着这把玉壶就走了,再也没有联系。

李清照特别指出,那根本不是玉制的,而是石头制的,至于当时赵明诚跟这位张飞卿怎么说的咱不知道,但李清照后来补记说,这不是玉制的,实际上是一把石壶,用什么做的呢,有一种石头叫珉,这种石头特别像玉,但只是像玉,它还是石头的。那换句话说,即便张飞卿拿着这把假玉壶献给了金国人,那也第一,不是赵明诚献的,所有权也不归这个赵明诚。但是现在这个传言传来传去传成什么了,第一,这壶肯定是赵明诚的。第二,这是一把真正的玉壶,而且你赵明诚收藏的玉壶,那能是低档次的玉壶吗?第三,就是说这玉壶,是赵明诚献给(金人)的。所以这样一来啊,就让李清照非常地惶恐。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怎么描写她的心情呢,她说啊:

“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金石录后序》

这非常矛盾,就是我吓死了,我觉得太恐怖了,因为这个罪名太大了,可是我又不敢去辩白。以她的个性,这个事必须要以一种非常智慧的方式来解决,什么方式,只有一条路可走,你不是说我献了一把玉壶给金国人吗?就说我们是叛国之罪、卖国之贼吗?好,我一不做二不休,我扳不倒葫芦撒不了油,我把我们家(文物)全部都给你献上去,我全部都交给朝廷,我看看你还说我什么?如果你说我献了一把玉壶就是叛国之贼,那我把我们家所有的文物全部都上交,就这四大类,应该说是镇国之宝了,我全交上去,那我算什么,我算不算是精忠报国之人呢?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么多年跟随在自己身边,那是说献就能献的吗?当然从理智上你得这么做,但是在感情上,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李清照非得跟着这趟艰难的逃难之旅往下走的原因。

可是我们知道,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呢,对于一个正在逃命和逃亡的朝廷来讲,还顾得上这些吗?给大家说一个简要的逃亡路线图,就能看出宋高宗当年之狼狈。从建康出发到镇江,现在的江苏镇江,从镇江又到越州,就是现在的绍兴,从越州又赶到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从宁波上了舟山岛,这已经入海了,所以这叫“亡命天涯”,是一点都不错的。到了舟山岛上的昌国,乘船又到了台州,从台州的章安镇入海,走海路,一路又逃到了温州,整个你看,从建康画了个大圈。这一路上逃过来,我现在用这么很短的几秒钟时间就把它说完了,要说得简单点就是,他从建康直接逃到了温州,哪那么简单呢,是吧?虽然说李清照要跟着她的弟弟一起走,但绝对没有那么容易。你想,她一个快五十岁的女性,不但身边要带着很多的家用的物件,特别是还有这么大一堆文物,又得照顾自己,又得照顾文物,虽然说她的弟弟也能照顾她,但她弟弟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家人哪,她弟弟是不是还要上班啊,因为她弟弟毕竟这一路上主要的工作不是照顾他姐姐,应该说是主要照顾谁呀,宋高宗啊。你看这儿,一会儿是走海路,海路走完了转陆路,陡路又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整个成了海军陆战队了。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讲,是很艰难的,尤其在古代的交通工具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赶上宋高宗的队伍,把衣物,把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只有一样东西是跳到大海里也不会放手的,就是这些文物。所以我们说,跟随宋高宗逃难的队伍,她的足迹可以说基本上涉及到了苏南地区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这一路逃亡下来,可真是非常地艰辛,太不容易了。

画外音: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不管怎么说,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她和赵明诚爱情婚姻生活见证的文物进献给了朝廷。那么,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这些文物,是否就得到安全了呢?经过一年多的逃离生活之后,李清照还能够写出那些优美的词句来吗?

康震:

时局总算是慢慢地平稳下来,赶紧就把家里头这些文物,刚才说的绝大多数的文物,连同一封为自己辩白的书信,委托人寄到了剡州,也就是现在浙江省的嵊县。可能在剡州这个地方,有朝廷专门负责接收文物的官员。总而言之吧,不管是寄到明州了,还是寄到剡州了,这批文物总算是交出手了,交给朝廷了。她觉得用这样一个实际的行动,也多多少少可以表明,可以表白我和赵明诚是清白的,我们是忠于朝廷的,而且对李清照自己来说,这么大批量的文物交到政府的文物部门手里头,总比老放在自己身边,那还是要放心得多。你要这么想一想,这心理上就平静很多了。这不是放心了吗,这回李清照又错了,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但是这个错误不是她自己主观上,积极主动地去犯的。

这个计划就是赶不上变化,文物寄到了剡州,做梦都想不到,这个剡州的地方爆发了叛军的**,官军在平叛的过程当中,文物就没影了,找不着了。后来才听说啊,被一个姓李的将军,悉数纳入囊中。但是纳入囊中以后,是什么结果呢?不知道。为什么呢?李清照后来打听到了,姓李的将军不久也死了,文物就随着李将军的死,就再也不知道下落了。

就是你想想,这事是挺没道理的一个事,就最开始在青州吧,那就是自己在家里边没有及时地把它运往建康,焚于战火,这没什么好说的。你说吸取了教训吧,就运到洪州去,这妹夫国防部副部长在那儿呢,也不成。那就怎么办呢,那就交给朝廷吧,交给朝廷了还不成。所以我们说在一个战乱的国度当中,你要想踏踏实实地放张桌子,桌子上面想踏踏实实地放上一张纸,那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你看上去好像是李清照自已在这儿挺忙的,成天在家里琢磨怎么能够把她和赵明诚这点文物保藏好,可她没想到,整个国家的局势和局面是混乱的。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李清照再次沉痛地写道: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就是那“岿然”的十份里头,现在已经五到六份没了,就是一半儿已经没有了。

那么我们说,整个这么长的一段时期里头,在她逃亡的生涯当中,颠沛流离的过程当中,李清照不但身心上受到巨大的损害,而且接二连三地丢失了很多文物。我们刚才说了,这些文物就是她和赵明诚生命的见证。这一时期李清照的心境非常地不平静,在她的词里边有突出的反映。她说: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清平乐》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是非常喜欢梅花的,她写了很多咏梅的词和诗。那么在李清照的笔下,这个梅花永远是非常地娇艳,非常地有青春的气息,梅花斗雪嘛,而且非常地饱满。你看她写这个梅花说: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每年下大雪的时候,我都要跟我们家赵明诚去饮酒赏梅。梅花开放了,看着这梅花心都醉了,这时候我们家明诚折下一枝梅花,插在了我的云鬓之间,就在这一瞬间,我的心醉了,我们家明诚看我都看醉了,梅花也醉了,还是说这场大雪让我们都醉了呢?这说不清楚。因为美好的爱情、美好的感情从来都是糊里糊涂,谁也说不清楚的。但是有一点能说清楚,那就是太完美了,太美好了。

所以这个梅花啊,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那是她和赵明诚美好生活的一段回忆,是他们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可是现在呢,没有了。孤单的我摘下了一朵梅花,却再也没有勇气把它插到我的云鬓里边,只有用自己的手在无意识的时候,轻轻地搓动这个梅花的花瓣,看它在风中慢慢地飘落,飘落到我的衣襟上,就好象我的眼泪飘落到我的衣襟上一样,多么地想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可是美好的时光一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画外音: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康震:

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它非常集中地把李清照当时那样一种很绝望的、很孤立无援的、就象那一朵曾经很美好、很娇艳的梅花一样,却不知道要飘零到哪里的这样一种心境,充分地表达出来。

李清照是个高手,写词的高手。这伟大作家跟不伟大作家、杰出作家和不杰出作家有个很大的区别:小作家写梅花就只写自己,大作家写梅花,不但写了梅花,写了自己,还写了国家。你看这个梅花,你看在海风当中摇曳的梅花,不就像是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吗?

所以我们说古典的这个诗词啊,你在读它的时候,不但要品它的味儿,而且还要会它的意。像李清照这样一个遭到了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像她这样一个跟随宋高宗一起逃难的一个女性,像她这样一个从来都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强烈关注度的一个作家来说,她写的一首词里边,不自觉地就会渗透着她对这个国家,对时局的一种感觉。

她不一定真的在词里边就写,我今天觉得对国家命运我非常忧伤,我非常忧虑,不会这样写。这就好比说,盐到了水里,你喝的时候很咸,但你不会说,你一边喝,一边还看见那个盐在水里,那不会。所以这个意进到诗里边,而有了味儿,就好象盐到了水里,只品其很咸,却不见盐的踪迹。这就是李清照她写词就有这样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那么现在,李清照手里边的文物眼看是越来越少了,后边我们还会再讲,她还会有一个统计数字。这不是个办法呀,一个是我们在开始就讲了,她面临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她个人的去向问题、生计问题,第二是文物问题。其实我们发现这两个问题是什么呢,是完全统一在一起的,如果自己没有一个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那么你的文物也终究会飘零在江*湖之上。是不是可以考虑啊,重新组建一个家庭,是不是可以考虑,找一个虽然不像赵明诚那么出色的、但多少比较牢靠的这么一个男性,作为自己家庭里边的一个支柱呢?李清照到底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集所要给大家讲的《再嫁婚变》。谢谢。

画外音:

遭遇国破家亡和丧夫之痛的李清照,在杭州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张汝州,曾经拥有美满姻缘的李清照,为何在年近半百之时却肯轻易再嫁,在仅仅结婚三个月后,李清照又为何冒着入狱的危险,向官府状告自己的丈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晚年再嫁婚变的坎坷经历。

(八)再嫁婚变

画外音:

在上一集中,康震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一路艰难辗转,奔波劳苦,他们共同收藏的文物也遭遇了重大损失,此时,年近半百的李清照正承受着国破家亡、丧夫之痛与文物损失的多重打击,身心疲惫,心力交瘁,那么,此时无依无靠的李清照,她的晚年生活将怎样度过,已经百转千回的人生还将掀起怎样的波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为你精彩讲述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晚年再嫁婚变的坎坷人生。八家讲坛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八集《再嫁婚变》敬请关注。

康震:

这时候李清照她很自然的,我们自己平常人也会很自然地去想一个问题,就是也许在那些偷盗者的眼里,在那些贪官的眼里,此时的李清照就像一个非常虚弱、破碎、可以随意掠夺的珍宝馆一样,反正你无依无靠,最可怕的是,无依无靠,手中还拿着宝贝,那就是一个天然的被掠夺的对象。那怎么办呢?那你就得找一个靠山,这个靠山是什么呢?对李清照来讲,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是不是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这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你总不能这么大年纪了老依靠着弟弟生活,她的弟弟李迒他也有自己的家人,也需要照顾。可是我们要知道,你上哪儿找那么个合适的人去,我们都知道她跟赵明诚的这个爱情婚姻生活那是非常美满的,最难得的就是不但感情很好,而且志同道合,不可能再找这么一个人了,在这种世事纷乱、人心惶惶当中,能找着一个老实人就不错了,能找着一个好人就不错了。

可是大家别忘了,李清照你自己是这么想的,话说回来,谁会娶你这么一个快五十岁了,两鬓斑白、孤苦伶仃的老太太呢?你也得从人家那角度想,对不对?哎,就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艰难时刻,有一个人走进了李清照的世界,这人是谁呀?他就是当时担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这是个什么官儿啊?说简单一点,就是军队里边负责财务审计和审核的这么一个官员。官品并不大,七八品,但是很重要,岗位很重要。

那她怎么能够跟这个张汝州认识的呢?李清照后来给翰林学士綦崇礼写过一封感谢的信,这封信的题目是《投内翰綦公崇礼书》。在这封书信里边,她非常详细而系统地说了自己和张汝舟纠葛的过程,这是我们研究李清照和张汝舟关系的第一手资料,那么从这封书信里边,我们就大体可以弄清楚她和张汝舟到底是怎么回事。从这书信里头我们可以知道,张汝舟最初是主动地接近李清照。那问题是李清照如果说她接受了张汝舟的这种接近,原因是什么呢?归结起来,主要是三点:第一,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在身心方面,在感情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损害,就像一个惊弓之鸟一样,她现在特别需要一个家庭,或者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说,特别需要一个坚实的肩膀来让自己靠一下,需要家里头的这么一个主心骨做依靠,不但是要保全自己的身心,也可以两个人一起保全什么呢,所剩无几的文物。第二是什么呢?就是当时的李清照刚刚从逃亡的生活当中,逃难的生活当中稳定下来,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她在精神上感到很痛苦,非常孤独的时候,也正是一个人在感情上、在情绪上最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张汝舟进入到她的视线,进入到她的生活,给予她一些精神上的慰籍甚至呵护,这正是当时(的)李清照特别需要的,也特别渴望的。第三,张汝舟这个人,官做得不大,政绩也不是特别突出,但是非常会表演,表演才华很突出,根据李清照给綦崇礼的书信里边说,张汝舟在刚刚接触她的时候,巧舌如簧、花言巧语,特别会说话,特别会,起码是表面上特别会体贴和关心这个处在虚弱和冷落中的女性,他派来的媒人手里拿着订婚或者叫求婚的文书,也是巧舌如簧,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幸福的、美满的、温暖的家庭就在眼前,一伸手就能够得到,张汝舟的这些个表面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就在某种程度上打动了李清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她接受了张汝舟。

画外音:

刚刚经历了众多苦难的李清照,在情感与生活中都非常需要一个依靠。而张汝舟则是恰好出现的那个人,虽然李清照愿意下嫁张汝舟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但是至少她希望她以后的生活能够安稳。那么,张汝舟能否满足李清照的这个要求呢?

康震:

可是正式结婚以后,李清照和张汝舟都发现都发现上当受骗了。大家说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啊?怎么叫两个人都觉得上当受骗了?怎么回事?首先是李清照,她很快就发现张汝舟这个人,不但是学识修养方面自然是无法跟赵明诚相比,而且这个人道德品行败坏,或者说整个在她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她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说,就列举并且揭发了张汝舟为什么要跟她结婚的这些原因,这是李清照后来在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看出来了,而且也列举他种种的劣迹,归结起来也有三条,这是咱们给它归结起来的,第一是什么呢?张汝舟跟她结婚的一个根本的目的,不是跟她结婚,是跟她身边的文物结婚。就是看中了她手里尚且残存的、珍贵的字画和文物,他打的旗号是照顾你啊、关心你啊,他眼睛就是跟你说话的时候可能眼睛就盯着你身边那些东西,他想照顾那些东西。第二是什么呢?张汝舟这方面发现自己也上当了,也受骗了,为什么呢?结婚了以后发现他们家文物字画不像外界传的有那么多,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多,那么珍贵,可能张汝舟的信息出了问题,他的信息可能还停留在“岿然独存”的那个时候,就是还有两万卷哪、两千卷哪,或者最不济也有那四大类的时候,就奔着这个来的,结果结了婚之后发现没这么多,没这么丰富,最让他感到上当受骗的是什么呢?是好像李清照也并不着急着非要把文物的管理权、监护权甚至所有权转移到他的手里,那我这是干嘛呢?费这么大劲,我也不容易啊,是不是?骗子和坏人他有自己的逻辑,他也觉得自己还是很无辜的,我也上当受骗了,这一旦感觉到上当受骗了,温柔的一面就消失了,就露出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本来笑的时候,这牙齿白白的、齐齐的,一发狠这獠牙就露出来了。所以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边,李清照列举他第三点的劣迹就是家庭暴力。

画外音: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张汝舟在婚后,像得了志的中山狼,显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落入了张汝舟所设下的陷阱。然后张汝舟对文物的觊觎,已经超出了双方忍耐的底线,在李清照看清了张汝舟的面目之后,李清照将如何应对自己的又一次人生劫难呢?

康震:

本来这个李清照身体就不好,颠沛流离之后身体更虚弱,她当然觉得特别后悔,为什么呢,她给綦崇礼的信里边这么写: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书》

什么意思啊,说我们两个人根本就是两类人,处不到一块儿。我真后悔呀到自己的晚年,把我这清清白白之身,许配给了这么一个肮脏低劣的市侩。这个“驵侩”什么意思呢,“驵”本来是贩卖牲口的时候的牵客和经纪人。“侩”是市侩,那就是说,张汝舟现在在她眼里头是什么呢,就好比是牲口市场上贩卖牲口的市侩一样。那就对李清照来讲,现在就根本无法忍受。她说什么呢?

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壁之将往,决欲杀之。——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书》

我再也不愿意跟这个满身臭气的家伙待在一块了,就快点让我离开他吧,我再不离开他,他老盯着我这些宝贝文物,哪天非杀了我不可。按道理说在封建家庭,咱也别说在封建家庭,就是在现代家庭,什么家庭暴力,刚才说了,张汝舟在家里头对她拳打脚踢,交不交这监护权呢你?不交?不交我胁迫你交出来,杀是不至于,但是拳打脚踢肯定是有的,起码李清照在信里是这么说的。那按一般家庭丈夫揍了自己几下,打了自己几下,在古代的话这是常见的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不是,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忍一忍就过去了是不是,放眼长远嘛,两个人还要过日子。再者说了,这是家丑,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可是我们知道,这封建社会的这条潜规则,对李清照没用,我只要这个婚姻生活没有感情的基础,只要我的丈夫露出他豺狼的一面,只要我们的这个生活已经很难延续下去,那我就要结束这一切。

我们现在义正辞严地说,我就要结束这一切,好像说得很轻松,是吧?还挺有底气。我们要知道,在古代要说出这个话非常不容易,有几个封建时代的女子敢说这样的话,我丈夫打我了,我要离婚,我再也不要过这样悲惨的生活了,恐怕很少。你看我一说大家就笑了,好像这是在说疯话一样,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话,对不对?所以李清照的话反而让我们觉得好象有点反常,有点不正常。更何况,她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才跟张汝舟结婚了不过一百天左右。那你才结婚了一百多天就提要离婚,两个人要分,这话真是石破天惊。更何况李清照是什么身份,是不是?她的父亲是什么身份?她原来的丈夫赵明诚那也是做过知府的人物,她自己又是长期在上流贵族社会生活的这么一个贵妇人,可她说出来的这个话好象在那些封建官员的眼中,是不大合乎一个什么呢,妇道的。

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在古代,具体说在宋代社会,这个离婚呢,普遍地受到人们的否定。我们知道古代这个离婚权,主要掌握在谁手里,丈夫的手中。那你想李清照现在说我不过了,我要跟张汝舟离婚,那张汝舟能同意吗,我张汝舟我忙了半天,我忙什么呢,你说离婚就离婚呐,才结婚了一百多天,我这文物还没见着几件呢,我也不要什么监护权了,起码我跟你待在一块儿,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总归这文物将来有一天,我也有一半儿吧。你现在说离婚,那我不离。当然不是说张汝舟这么敲门叫响地跟李清照这么说,但情理之中可以这样推论嘛,他肯定是不同意,那不同意怎么办呢?

画外音:

仅仅结婚三个月,李清照便提出了石破天惊的离婚请求,而张汝舟为霸占李清照的文物,费尽心机,此时还没有达到目的,岂肯善罢甘休呢?在那样一个重视礼教的封建社会,从来只有丈夫休掉不满意的妻子,即使妻子主动提出离婚,也要得到丈夫的首肯。如果张汝舟不同意离婚,那么李清照又该怎么办呢?

康震:

正常的途径是不可能的,那不行,这不符合李清照的性格,也不符合李清照对感情和婚姻的基本的原则。正常途径离不了是吧?行,我跟你离不了婚,我可以告你,我走法律的途径。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离不了了可以告他呢?李清照也不是等闲之辈,她告张汝舟什么呢?她告张汝舟有个罪名叫做“妄增举数之官”。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国宋代科举,考科举的这些举子们,一生当中啊,在做官的历程当中,他们要参加好多次的考试、考核,朝廷规定,当你考试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次数以后,朝廷按规定可以授予你一定的官职。比方说我现在考试,我已经考了三次了,你授我一个九品,我又考试考了六次了,你可以授我一个八品,等等等等。李清照告他就是说,张汝舟跟她结婚的时候,怎么也五十岁左右了吧,在他做官的过程当中,他虚报了这个举数,就是虚报了考试的次数,隐瞒了自己考试次数少的这个事实,骗取了官职,就这个罪名。

这个案子当时闹得很大啊,大家知道吗。为什么说闹得很大呢,李清照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边说,这个官司当时惊动了宋高宗,宋高宗委托司法机关、监察机关专门调查此案。怎么调查的咱们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张汝舟被查实,确实虚报举数入官,所以给他的处罚是什么呢,撤除官职自然不用说了,开除公职,发配到广西的柳州。

宋代的法律规定,如果丈夫被流放,那么妻子就可以离婚了,不但可以离婚,而且可以保有属于自己的财产。那这样一来,李清照第一步就做到了,就是我告你,而且告得有名有据,皇上委托相关的机关调查属实,那么你被撤职,被查办,被流放,那我名正言顺,我就可以跟你离婚。但是宋代还有一条法律规定,做妻子的如果告丈夫,丈夫如果果真有罪,算是自首,做老婆的也得坐两年牢。我们说以李清照的见识,她不是不知道法律上有这么条规定,那换句话说李清照就是一条路我走到黑了,为了要跟你离婚,为了不再过这种阴暗的生活,为了不再受你的气,为了真正地要能够保全我和赵明诚的这点文物不落在你这小人的手里,我豁出去了,我坐两年牢,我也要把你告倒,然后跟你离婚。

值得庆幸的是,李清照没有坐两年的牢,只坐了九天就放出来了。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李清照的关系还是很多的,这才能够使得她在众人的帮助之下,这么快地,相对来说比较顺利地脱离了张汝舟和她的这桩比较糟糕的婚姻。

画外音:

李清照不惜冒着入狱的危险也要离婚的决心,在那样一个年代实属不易,然而李清照毕竟是出身名门的大才女,以前的夫家和娘家都是社会名流,自己与前夫珠联璧合享誉当世,在丈夫死后的晚年,却出现了再嫁又离婚的是非,那么其他人对李清照的离婚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康震:

当时有一些比较著名的文人,在他们的著作里边提到这个事的时候啊,也是充满了一种讥笑和嘲笑。可以举两个例子,有一位叫胡仔,他说:

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中传者无不笑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就说这李易安,李清照跟张汝舟结婚,没过多久两人就翻脸了,她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边还说,真可惜我这清清白白之身,嫁给这么一个肮脏的市侩。听到这话的人都止不住笑话她,那意思就是说,你早干嘛去了,你眼光不是挺厉害的,收藏文物的眼光那么锐利,看人看得这么差,当初看赵明诚的时候也没这么差,年纪大老花眼了?总而言之就是说什么呢,嘲笑她。还有一位叫王灼,说什么呢:

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碧鸡漫志》王灼

赵明诚死了之后她又再嫁人了,不但嫁了人了,而且又告她丈夫,告了她丈夫,而且还马上离了婚了,晚节不保啊。其实啊,就是李清照自己,她又不傻,她也很清楚自己这一百多天里边的这个折腾,肯定会对自己的名声有影响。她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边写得很明确,原文很长我就不说了,翻译成白话文大体的意思是什么呢,说我扪心自问,觉得还是很羞愧很惭愧,我觉得我肯定逃不脱别人对我的讥讽,即便是后代人,也肯定对我的这个做法看不惯。这名声要是败坏了的话,将来怎么见朋友。其他的人七嘴八舌地对我冷嘲热讽,肯定是多得不得了,这就说明什么呢,李清照的这个再嫁并且迅速地离婚,而离婚又是通过什么呢,状告她的丈夫来取得的离婚的效果,在当时的士大夫的圈子里边,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她名气太大了,引起了一些很不良的反应。但是我们说,是不是就没有人维护她,替她说好话呢?当然有,有很多的人都想维护和为李清照的这件事做辩护,可是滑稽的是什么呢?做辩护的人并不是说她再嫁告丈夫、从而离婚这件事是正确的,而是说压根儿就没这回事儿,你们都是瞎说的,他们和那些批评李清照的人都站在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立场上。也就是说,他们总觉得应该把李清照拉回到他们的道德规范的这个轨道里边来,觉得李清照不应该是这样一种形象,应该是自己的这种儒家传统道德里边的所谓美好的形象。

画外音:

李清照晚年再嫁婚变的这桩是非,除了写给綦崇礼的这封信之外,李清照并没有留下其他诗文,也许,在这位才华出众的大才女心里,这是一段不愿再提及的往事,李清照的再嫁婚变在当时的社会激起了各种不同的回应,不论是讥讽、嘲笑,还是无力的辩护,都可以感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此事的不赞成。那么我们要问,在宋朝,一个女子孀居再嫁真的就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吗?

康震:

宋代有个理学家程颐,这名气很大了,二程兄弟嘛。有人问程颐,说寡妇如果特别穷困,能不能再嫁?你注意改嫁和再嫁是不一样的,改嫁是说自己丈夫还再世,她改嫁。再嫁是丈夫已经去世了,叫再嫁。能不能再嫁,程颐给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著名的回答:“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颐《近思录》)这就是后来精简成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司马光也说过一句话,叫“贞女不事二夫”。(司马光《家范》)很贞节的女子她不会嫁两个丈夫。她前面那个丈夫就是死了,她也为他一直守节死,这不是有很多贞节牌坊吗,就是颂扬这种贞节的观念。

应该说这种伦理思想道德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后漫长的婚姻家庭观念,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但是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是什么呢,理学家们所倡导的这样一种婚姻观念的理念,是主流的观点,主流的潮流,影响很大,但是在世俗社会具体的生活当中,却完全不一定是那么回事了。程颐说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咱们就拿他说事儿:程颐的父亲叫程珦,他不但赞同自己的外甥女再嫁,而且还亲自为外甥女的再嫁操办。后来程颐在为他的父亲写的传里边,对他父亲这种行为是大加赞扬。程颐自己有个侄儿媳妇,也改嫁了,他对这个事儿也是默许的。这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理论上观念上的强调是一回事,但是在具体的世俗生活当中,难道一个女人她愿意再嫁、再嫁、再再嫁吗?她不愿意。生活所迫,你始终要把这个要看清楚,就是一个女性她的丈夫去世了以后,在古代的那个社会的情况下,她如何才能够过上自己的正常生活,那她必须要组建一个家庭。在生活的需求方面,任何看似很强大的理论都是很虚弱的。当然我们不是说在宋代社会,这个再嫁、离婚啊,告丈夫这是多么光彩的事,值得炫耀的事,我们没有这样说,但起码在宋代的世俗社会里面,人们对这种现象本身是比较宽容的。

根据康震老师的解释,在宋朝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离婚再嫁是比较宽容的,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大家程颐,在自家人遇到再嫁后,仍然用默许的态度来对待。那么我们迷惑了,既然社会对再嫁之事是宽容的,那么为何独独李清照的再嫁要遭受这么多的非议呢?

我仔细观察,这些抨击和诽谤的言论,其实主要是集中在两点,哪两点呢?第一,当时在很多士大夫的眼中,李清照照这个人说话、做事、写诗文,向来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标新立异,决不走陈套子。换句话说,李清照这个人是敢想敢做、敢做敢为、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跟儒家传统伦理道德里边要求女性什么呢,无才便是三分德,要温柔敦厚,要温柔体贴,当然我们不是说温柔体贴有什么错,它要求这个女子,要很温顺,要听话,要讲求妇德,要讲求妇道。她的这种个性如此地鲜明,爱憎如此地分明,而且心里想什么,作品里边就写出来了。这样一种鲜明的、自我的个性,跟传统道德里边对于女性的那样一种要求差得很远。

第二是什么呢?为什么火力集中在李清照身上?我们说李清照这个前半生,她的婚姻生活跟赵明诚是非常美满的,简直像童话婚姻一样,她跟她丈夫赵明诚的这个婚姻太美好,太恩爱了,几乎是集合了天下所有人对美满婚姻的想象,都可以集中到他们身上,可以表现出来。她后半截的婚姻生活,天下人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那种想象,也可以集中到她身上。实际上你想想,李清照这个婚姻家庭生活,经历了所有的所能经历的经历,都集中到她身上了。最美好的、最美满的、志同道合的、最不美满的,然后离婚,告丈夫。就是最美满的、最美好的和最丑恶的,最不让人愿意去想象的,都集中在她身上。再加上李清照文学才华特别地杰出,在中国古代的这些女性作家里边,她是最优秀的。所以她的目标很大,她的这种失败的婚姻就被放大了。我们说刚才举了那么多例子,怎么我们都不知道那是谁离婚了,谁又再嫁了,谁又改嫁了,干嘛都记住李清照一个人?她目标大,她这个离婚的事就很轰动,再加上当时宋高宗的介入,因为这样一个原因,所以抨击她的人其实是把她当成一个目标。

但是我们说,李清照对美好感情和婚姻的追求,李清照当她的婚姻生活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果断的判断力,必须要跟这个丑恶的婚姻决裂的这种决心,并且把这种决心坚决地付诸行动的这种精神,这是特别难得的。所以我们说李清照在当时之所以被很多的士大夫所嘲笑,甚至说她不守妇道,恰恰是由于李清照挣脱了当时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她这种行为在客观上,在不自觉当中成为了可以映照我们现代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一个最佳的一个参照。

那么现在好了,李清照离婚了以后,她不得不再回到她弟弟李迒的家中,她得有所依靠啊,你想想看现在她这个文物基本上丢得差不多了,她自己又没有什么稳定的经济来源。赵明诚可能在去世以后应该是给她留了一笔遗产,但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不幸福,难道是靠一笔两笔遗产就能支撑起这种幸福吗?不可能的。难道再嫁吗?更不可能。那我们说,已经日趋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战乱的折磨,经历了这一场情感的折磨之后,她还能不能再写出脍炙人口的优秀的作品呢?她的人生到底还再要走向哪里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夕阳岁月》。谢谢!

遭遇再嫁婚变的李清照,再次回到孤身一人的世界,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李清照还能做些什么,她晚年时期的词风与少年时期的词风有什么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惊才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悲伤的挽歌——李清照之《夕阳岁月》。

(九)夕阳岁月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遭遇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后,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时空的孤独,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零,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著作《金石录》,回顾她与丈夫赵明诚对金石文物事业的种种往事,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最叹老来悲”,在经历了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个人的不幸之后,李清照还能创作出优美的词句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一段悲伤的挽歌。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再嫁婚变》,说李清照经历了战乱之后,又经历了再嫁与离婚这样生活的波折,这对于已经进入中晚年的李清照来讲,是在个人生活上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不禁想要问,对她这样一个孤独的、形单影只的这样一个女性来说,在经历了生活的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在经历了生活的不停歇的波折之后,她还能不能再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她还能不能够再给我们展示出优秀的文学才华?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诗》

越是经历了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诗人才越发能够写出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名篇,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在苦难的生活当中,他的情感的体验才更加深刻,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悟才能更进一层,这反而能够使得他对于文学的创作,对于文学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虽然经历了很多的经历和磨难,但她的创作不但没有中断,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实很有名的一首,就是她的《武陵春》,这首词写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这首词很能代表晚年时候李清照的心境。

“风住尘香花已尽”

没有风,也没有花香,只有孤独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

“日晚倦梳头”

这的日晚是说日头已经很晚了,也就是说已经都日上三竿了,已经都到了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了,她还是坐在梳妆台前面,没有打扮。为什么?

“物是人非事事休”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她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边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时候,也许镜子里边这个时候应该映出的是两个人的笑脸,但永远只能有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自己的满面愁容,所以:

“欲语泪先流”

张张嘴好像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眼泪禁不住掉落下来,滴到自己的衣襟上。这跟她在年轻时候那种欢快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艺术的处理来讲又是多么地相似,她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忧伤,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愁苦,但是那种忧伤,那种愁苦全部通过词给我们展现出来了,那种情绪完全地展现出来,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者。李清照还是很坚强的,她没打算就这么一天一天的,一时一刻的,都坐在梳妆台的前面,度日如年。有机会还是出去走走吧,散散心也好。

“闻说双溪春尚好”

春天到了,跟朋友们出去到双溪转一转,看一看,听说那儿的春色是最美好的,“也拟泛轻舟”

你注意啊,李白的诗曾经说得很好,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大家都以为说那个船很轻,是一叶小舟,错了,“轻舟”说的是自己的心情,我的心情就像一叶轻舟,一叶快舟一样,度过了万重山一样的心境,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轻”字说的是心情。“也拟泛轻舟”,我也打算和我的朋友一样,快快活活地,像我年轻的时候写的那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你要争渡,你得驾什么舟啊?得驾轻舟,什么样的人才能驾轻舟呢?只有轻松的心情的人才能驾轻舟,她想改换自己的心境。可是马上她就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唉,我这样的一副心境,我这样年年岁岁积累起来的,难以释怀的、沉重的心情,小小的舴艋舟怎么能载得动呢?我们常说,要拿得起,要放得下,可是现在的李清照,把过往的、所有的沉重的往事都拿起来了,但是却再也放不下。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它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就好在借着轻舟载不动她的忧愁,写出了此时此刻一个晚年李清照的所有的心情。画外音: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人到晚年喜欢回忆,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她的回忆当中,不断闪现的是她和赵明诚在年轻时候的美好岁月。可是现在只有她孤身一人独守空房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充分地表达了李清照在孤独生活中浓重的哀愁。晚年的李清照,越是孤独寂寞,越是思念丈夫赵明诚。怀着对于过去生活的深深追惜,李清照似乎想再一次燃烧她和赵明诚的爱情生活。那么,要想重新点燃他们的爱情火焰,李清照能做些什么呢? 康震:

这个时候,她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重新燃烧她和赵明诚之间的爱情呢?她要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她和赵明诚过往的岁月,她还要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证明她和赵明诚的爱情一直在延续着,这个行动是什么呢?就是她继续着赵明诚和她所进行过的文物的收藏事业。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已经六十七岁的李清照前后两次去拜访了一位重要的人物,这个重要的人物是谁呢?就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的公子米友仁。大家称米芾为大米,称他的儿子米友仁为小米。那么李清照找小米是什么事呢?就想请小米给她手中所拥有的大米的两幅字帖题跋,在上面写文字。

第四篇:读《诗经》所想所感

《诗经》读书报告

数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姓名:刘修远

学号:101913112

5《诗经》介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读后感

从小学到大学学过很多唐诗宋诗,虽也很是喜欢,但当读过《诗经》里的诗句后,都远不及对《诗经》的喜爱,比起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更多的给人是未经雕琢的真诚感和冲击感。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刻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诗经则是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感觉里两周战国时候的古代人们总是最真诚的,诚恳的歌颂祖先功德,诚恳的拜求风调雨顺,诚恳的去想喜欢的姑娘。风,雅,颂,随便抄起一段,寥寥数字,却又是那么的读不胜读,美不胜收。

我对诗经的喜爱,源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诗经中的爱情是令人向往而陶醉的。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广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因为这首最能引起我的共鸣。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小伙眼见自己爱恋的人儿,要高高兴兴做别人的新嫁娘。小伙子无法表白这份无望的爱,心中哀伤可想而知。但是,他却在用行动默默表达他对她的真爱。他默默的帮新嫁娘喂饱她出嫁需要的马匹,不管是健壮的高头大马,还有幼小的马驹。可见小伙用心良苦,用情之真!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了爱一个人不是占有,而是真心的希望他或她得到真正的幸福。佛家有禅语:“有情皆孽。”佛经中有言:“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可这毕竟只是佛家幻想的理想境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这一字,人为之烦恼,却也为之痴迷。情诗往往令人动容,情歌往往唱入人心。情,尤其是爱情,和生、死一样,是诗歌永远赞颂的话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因为如此,《诗经》的篇章才能历经千年不朽,流传至今,并且时至今日,仍然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而我所想到的,是为那些单相思的男女的坚持和纯真而感到生活的美好、多彩,为他们祝福。

《诗经》在手,那些模糊或清晰的女子形象在脑海盘旋,总想时光为何不倒退至那时,看一看白露茫茫中俏立的女子,巧笑倩兮的女子,让君子想“琴瑟友之”的女子,听一听“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女人低泣,感慨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流逝何等迅疾,不由人挽回。美丽的女人如诗如画如曲,聚山川大地之灵秀,一切的色彩、曲线、声响、形象、韵律与气氛,在女子举手投足间流动起来,明亮起来。而诗经中的女子,是深深砌在灵魂里的,成为我对美的至高追求,那些月光下、稻田中、芦苇旁、水中央的精灵,穿越千年依然是最美的风景。

第五篇:【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讲稿汇总(全)(二)

【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讲稿汇总(全)

(二)【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讲稿汇总(全)

(二)2012-07-31 12:42:45| 分类: 诗词赏读 | 标签:百家讲坛

李清照

讲稿

|字号 订阅 【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讲稿汇总(全)

(二)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在大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李清照历经磨难,辗转来到了丈夫赵明诚担任知府的江宁城,家变国仇的焦灼与痛苦让李清照在诗词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么,身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会以怎样的笔触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怀?是含蓄伤感,还是金刚怒目?而在那个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战乱时代,李清照的生活还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六集《雪上加霜》敬请关注。

康震:

很多人都说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杰出的代表人物,对不对?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定论,认为她不过是一介女子,不过是吟风弄月,不过是儿女情长。殊不知,李清照之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能够写下重重的一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不但有婉约之情,而且有雄壮之气。一般给你显示不出来的,她没有到关键的时刻,你看不出她那个金刚怒目的雄壮之气,她不但有雄壮之气,而且有非凡的历史的洞察力。她很有名的一首诗《夏日绝句》,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呢,她简直就是针对杜牧的那首诗而写的,杜牧的诗怎么说的呢?说: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意思是说啥?胜败乃兵家常事,很难预料的,不要因为一次的胜败,就灰心丧气。杜牧特别提到一个词,叫“包羞忍耻”,方为男儿本色,什么叫包羞忍耻,就是说你要象韩信一样,甘受胯下之辱,用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一时的羞辱,小不忍则乱大谋嘛,就是说不要再顾及什么脸面,你只要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取得最后的胜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就是逃跑,或者怎么样都无所谓,你依然是英雄。

李清照不一样,李清照强调的重点是项羽之所以是英雄,就是他虽然有退路,但他不走退路,他是个宁折不弯的人,虽然可以包羞忍耻,但他依然自刎而死,虽然我们说,项羽到底能不能过江东,过了江东会怎么样,不过江东又会怎么样,这要留给历史学家们去精细地考究,去评判,这不是我们的重心,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到底怎样的表现才是英雄。在杜牧看来,什么是英雄呢?能屈能伸,审时度势,善于判断,而且谋划好东山再起,这是英雄;在李清照来看,是士可杀,不可辱,我宁可慷慨悲壮地直面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缩头缩脑地苟且偷生,这是李清照的什么呢,英雄观。

你现在不能说,是杜牧对,李清照不对,谁对谁错,他们两个这个说法,按道理来讲,平心而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诗歌的气势上来看,李清照的这首诗显然更具有一种雄壮、悲壮的感受。

画外音: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画外音:

李清照用她金刚怒目的不平之鸣,展现了一代女词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见识。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奋笔疾书、在她猛烈抨击当朝懦弱逃窜的时候,在她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又做了什么事情,他的贪生怕死,将会给李清照带来怎样的灾难呢?

康震: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她挚爱的丈夫赵明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即公元的1129年,这时候,赵明诚做江宁知府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这个人,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御营统制这个官位比江宁知府要低,但是他统御的兵力不归属于江宁知府,而是归朝廷直接统辖的,他要起兵作乱,这对于江宁知府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所幸的是赵明诚的部下,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要叛乱的消息,他赶紧就告诉了赵明诚。说来也很巧很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他的逻辑就是,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已经是湖州知州,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我已经把这里所有的事情提前等于预支给他了。那怎么办呢?李谟给他报告了以后,他不作为嘛――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他不作为.李谟也没有办法,他面对的现在是湖州知州,我已经不再是你的上司了。李谟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他预测叛军所要经过的街巷,设置路障,并且埋伏了兵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叛军在天庆观纵火,企图抢掠整个的市民。由于李谟安排在先,所以没让这些叛军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用斧子砍开南门之后,逃出城外,这也就是说,由于防患于未然了,所以没有酿成大祸。

可是大家想都想不到,李谟做了他应该做的,甚至做了本来应该是上级首长做的工作,这天早上天放亮了他就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情况,他去一看才发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的首长,昨天晚上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如果说当时赵明诚钻了这个文件的空子,表明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是湖州知州,我们说从文件上、程序上、从制度上我们都没法指责他,我们只能说在良心上你很过不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个做高官的应该在这个时候当仁不让的负起责任,毕竟江宁知府新任的还没有到任,如果说这个让我们觉得他的决定很愚蠢的话,那么后边的行为让我们觉得他不但是愚蠢,而且是丑陋,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恶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他们三位高官趁着月黑风高、无人察觉的时候,偷偷地把绳索从城墙上扔下去,然后非常笨重地,不那么灵便地在城墙上慢慢地把自己悬放下去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他们的家人,特别是赵明诚,有没有想到李清照。他那么地热爱自己的文物,他有没有想到那些在他看来比他性命还要重要的文物,如果落入王亦的手中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多亏李谟他提前采取了行动,防患于未然,他要是也被叛军杀了,他的部将、他的军士如果都被叛军杀掉了的话,包括李清照在内的全城百姓就会遭受兵戈之痛。

画外音:

赵明诚与李清照,是中国封建时代志同道合、夫唱妇随的模范夫妻。可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明诚却做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做出了抛弃爱妻、以求自保这样令人不齿的做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而逃跑之后,赵明诚会有怎样的结局?李清照对自己丈夫的这种丑行又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康震;

临阵脱逃的赵明诚得到了朝廷的惩罚,被罢免了江宁知府的职务,但是让我们感到非常吃惊一件事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从现在能看到的李清照公开发表的诗词文里边,也就是从她现存的诗词文里边,我们却看不到她对于她的丈夫这次临阵脱逃行为的评价或者是意见,再记录他们夫妻两个感情生活经历的,很著名的《金石录后序》里边,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她只是非常客观、冷静甚至是很平静地对这事做了一个陈述。她是这么说的: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赵明诚江宁知府的这个职务在本朝的建炎三年的九月开始担任,那么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建炎四年的三月,就被罢免了。就是这么一段话,或者就说是这么一句话,很客观地就把什么时候做的官,什么时候被罢免,陈述清楚了。这让我们就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呢?因为在前面我们刚才讲了,对像项羽这样一个悲剧的英雄,李清照对他的做法都是非常地赞同,那就更不用说临阵脱逃了。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李清照的一个评价,在这句话里头我们看不到。在我们的脑海里边李清照是一个爱憎分明,对政局、对时局、特别是对一些坏人坏事,她很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她不是那么一个麻木不仁的、熟视无睹的、冷若冰霜的那样一个人,所以我们觉得在李清照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上,我们在脑海里边就打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想大体应该有这么四点,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基本的共识。

第一,李清照本人究竟怎么看她的丈夫赵明诚弃城而逃,置百姓于不顾的这个事实本身.我想,对这个事情本身,朝廷已经主持了正义,把官给你罢了,这就是说朝廷本身的是非观念,正邪观念已经是很明显、很明确的,那么作为李清朝,从小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在政治上坚持正义的观念,正直的观念,尤其是她本人的个性,又是嫉恶如仇的这样一种个性,我想在她丈夫赵明诚弃城而逃这件事上,她在主观上的看法,她的评判,如果我们假定她必须要出来表态的话,我想她的态度跟朝廷肯定是一致的。不但是一致的,而且真要是慷慨激昂地发表评论的话,我想她是会斥责这种为她本人、也为很多人所不齿的行为的,这是第一点,在主观上,李清照会保持这样的态度。

第二,就是为什么她没有提出激烈的批评和反对的意见,我想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们说从内心来讲,她肯定为自己的丈夫做了这样的事情感到很羞耻,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说,虽然李清照见识卓越,虽然李清照是在她那个时代里头很优秀的女性,但是李清照也超越不了她的时代。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还要在生活上、在家庭上,在各个方面,都要依靠赵明诚。所有这些矛盾,都摆在她的面前,都在她的内心交织着,这就让她感到很矛盾,很痛苦,但又必须怎么样呢,面对现实。你不面对现实又能怎么样呢?

第三,你还得考虑一个问题,当然错误是赵明诚犯下的,可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也还包括在现在,夫妻本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说,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言,李清照也不太可能在这件事情上对自己的丈夫穷追猛打,这又不是痛打落水狗对不对?所以她的一个主要的任务和工作还不是对已经犯了错误、已经很消沉、已经很后悔的赵明诚,继续批判、抨击,甚至一棍子打死的问题,而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够抚慰他、安慰他、宽慰他,让他在这个跌倒的地方再站起来,这是第三。

从第四点来讲,就是赵明诚本人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就是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就歪。我们知道,从这个“靖康之变”以后,这个南宋的小朝廷从一开始,它对金国所确立的战略方针和原则就是有问题的,它的主导思想一直都是以主和为上,在这种主导思想下,它底下的那些大臣们,哪一个不是在**的面前就容易丧失斗志,丧失气节,丧失信心,所以我们就说,大难临头,连皇帝都弃百姓于不顾而逃跑,更何况赵明诚这样一介书生,一介文官呢。所以以上这四点呢,我们大体上,我觉得在李清照为什么没有公开地表达和表示她对丈夫赵明诚这种弃城而逃行为的看法上,我觉得这四点推测大体上还是能站住脚的。

画外音:

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最终原谅了丈夫赵明诚,而按照两个人商量的结果,他们准备从此解甲归田,隐居山林,生逢战乱时代,这也不失为躲避战祸的办法。那么,他们真的会从此退隐江湖了吗?两个人还会有怎样出人意料的经历呢?

康震:

那罢了官去哪儿呢?夫妻两个人商量好了,也是根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面的记载,她们先到达了安徽的芜湖、当涂,后来又住在池州,就是现在的安徽贵池县,打算从那儿,去江西的赣江之滨居住,那意思就是要退隐,退居了。结果没想到离他的罢免还不到三个月,赵明诚接到圣旨,继续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大家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了,连这种逃跑的人就重新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宋高宗脑子有问题?我们说这里边的原因就非常复杂了,一个很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的两位兄长在朝廷当中是很有位置的,特别是他其中的一位哥哥担任中书舍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我们有理由相信,肯定是两位兄长从中起了推动的作用。再一个,还是那条老理由,当时这样逃窜的官员太多了,如果把他们一一法办,全部把他们罢免回家,那局面怎么维持呢?

按照宋代的官制的规定,官员去赴任之前,履新之前先要到皇帝那里去觐见,赵明诚就要去建康见赵构。这个建康城真是太有意思了,一开始它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奔丧、避难的地方,又是赵明诚做大官的地方,也是赵明诚留下耻辱的记忆的地方,现在又成为他在那儿跌倒、要在那儿爬起来的地方。我想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记忆当中,记忆最深刻的城市,除了开封、青州,恐怕就是建康城了。

那么李清照怎么办呢?赵明诚的安排是李清照暂时在池州安顿下来,等到他面见宋高宗之后,回来接她一起奔赴湖州任职。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赵明诚临走的时候对她千叮咛万嘱咐,惟恐怕她出什么问题,可是最终出问题的不是李清照,恰恰是赵明诚自己。到了七月底,距离他们两个分手还不到一个月,李清照忽然接到了赵明诚的来信,信上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七月份的江南地区炎热难耐,我们知道南京城是很著名的大火炉,当时又没有空调,没有制冷的设备,所以遭到大暑,得了疟疾,病倒在了建康城。怎么办?(李清照)连忙乘舟启程,坐船走水路,从池州赶往建康,一个晚上就走了三百里。船开得这么快,也是很危险,但都顾不了那么多了,等到了建康城,果然不出李清照的所料,她这位性子急的丈夫啊,吃了很多的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全部转换成痢疾,腹泄不止,应该说这个变故对李清照来说太大了,事实上我们可以想一下,从在淄州的时候,听到京师被攻破的消息,后来又运送文物到南方,她又跟赵明诚在建康相会,后来赵明诚所遭遇的一系列的变故,但是毕竟两个人还在一起。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说赵明诚有一天会离她而去,所以这个消息对她简直是五雷轰顶、卒不及防,她还在池州等他回来接她呢,现在反而是她来到了重病的丈夫跟前,看前他的生命从自己的眼前一点一点地要消失。这是七月底,到了八月十八号这一天,赵明诚重病不起,曲笔做绝命诗。他对家里的琐事没有做更多的交代,就此撒手而去.画外音:

应该说,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二十八年相知相伴的知音夫妻,就此画上了一个悲痛欲绝的句号,这一年赵明诚不过四十九岁,李清照不过四十六岁,失去了丈夫的李清照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而她又是否会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哀思呢?

康震:

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写自己孤独寂寞生活的作品比较多,但是直接描写失去赵明诚之后的内心的感受的词和诗,其实并不是很多,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长歌当哭,势必在痛定之后。”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沉浸在悲痛感伤的激烈的情绪当中,他可能很难静下心来,叙写自己这种真实的情怀。那么她的一首《孤雁儿》,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诗词里边的一篇,这首词很充分地表达出赵明诚刚刚去世不久,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这首词是这样的: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早上她一起来呀,太阳已经很高了,这样的写法其实是为了进一步地强调自己一种百无聊赖的心境,没事可干,早上起来那么早干嘛,没事啊。为什么没事呢,就是由于家里边就她一个人很孤独,所以借着日晚,借着日头高,借着“朝眠起”这样的说法衬托她孤独,寂寞,屋子里边很孤单,所以早上即便起来,“说不尽、无佳思。”没有心思,没有心情。

接着说“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看着香炉里边那个香啊,燃着的那个沈香,断断续续的,什么断断续续呢,快烧完了,那个玉炉啊,那个香炉也慢慢地冷却下来了,冷却下来象什么,就像我的心一样。早上一起来,屋子里边冷冷清清、冰冰凉凉的,就像她的内心。“伴我情怀如水,”这个“情怀如水”,并不是心如止水,而是说像水一样什么呢,寒冷。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不知道什么时候,似乎、仿佛听见窗外传来了古曲《梅花三弄》的声音,笛声。以往她和赵明诚在一起如果听到《梅花三弄》,会很欣喜地想像到一曲吹来,梅花绽放,带来无尽的春色。而现在她听到这个笛曲,听到这个乐调的声音,她就感到心惊胆战,心惊肉跳,同时她也在想,梅花可能也因此受到了惊吓,而不敢绽放了吧。即使是绽放,带来春色,这个春色,这个春意,也不是我的了。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门外头开始下小雨,自己的眼泪也掉下来了。这个古人写词,不能全部做实,是作者为了要表达她内心的这种感触,进行的一种创作式的组合。这是创作,不完全是在写气侯,不是在写天气变化,而且她也不必完全选一个下雨天来写这首词。她刚说了嘛,早上起来,而且梅花开了,满目皆是春色,怎么突然下雨,是心里边下雨,所以她说“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呀。

以前的时候,自己听箫声、听笛声,是跟赵明诚在一起,以前赏梅花,我们都还记得她写过好几首关于梅花的词,她把这个梅花插在云鬓之间,让她的丈夫看看,到底是她漂亮还是梅花漂亮。现在你就插得满头,都没人看了,所以她用了什么词呢?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现在小楼是空的,箫声吹来,没有人再陪她去听了。那就折一枝梅花吧,既然梅花都开了,象征着春意和春色,就折一枝梅花,又能怎么样呢,也许也能稍稍地安妥一下自己悲伤的心情。所以她说

“一枝折得”

折了一枝梅花。以前折这枝梅花,是要插在云鬓间的,现在折了梅花怎么办呢?她想起一个典故来: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陆凯,在江南,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范晔,住在哪儿呢,长安,北方。两个人关系特别好,这个陆凯啊,就折下了一枝梅花,托人寄给在长安的范晔,后来这个典故就用来形容两个人的情意深长。她说什么呢?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人家陆凯跟范晔隔一条江,甚至隔着江,隔着黄河,人家这梅花都能寄去,我就是折一把梅花,人间天上,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我就没处寄去,我打包,我写上地址,我寄去,人家给我退回来,为什么呢,因为心爱的人,已经不在了。没有人,永远都不会有人,收到李清照这一枝孤独的梅花。所以,女性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心灵世界的变化,跟男性写女性不一样,男性写女性,“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种很外在的。一个男性写女性,他不会想到要把女性完全地用梅花的这种意象统领全篇,不会。所以这首词我们觉得在怀念、追念赵明诚的词里边,非常有典型性,写得非常好。

画外音: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

下载《康震评说李清照》所想所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康震评说李清照》所想所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百家讲坛——康震谈李清照讲稿(三)喜忧参半

    百家讲坛——康震谈李清照讲稿(三)喜忧参半(5) 百家讲坛——康震谈李清照讲稿(三)喜忧参半 上一集我们说到李清照和赵明成喜结良缘,终成百年之好,我们就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一对新人这......

    大队委竞选所感所想[5篇模版]

    大队委竞选所感所想 07班曾德平 “啪啪啪”大队委竞选已结束许久,热烈的掌声还在我的心中回荡着。今天,大队委竞选终于圆满结束了,许许多多的才艺和激动人心的画面令人振奋......

    参观中共会址之所感所想

    参观中共会址之所感所想2011年4月4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049班党章学习小组在党章学习小组组长以及团支部的带领下,前往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会址参观。 首先,我们来......

    听“淄博市小学数学优质课”所感所想

    听“淄博市小学数学优质课”所感所想 今天有幸参加了“2013年淄博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虽然路途遥远,天气严寒,但是内心是火热的,充满了期待。来到实验学校,已经是高朋满......

    新员工书的所感所想(共5篇)

    读***致新员工书的所感所想旧旱逢甘露,洗去了昔日的尘埃,留下了一片清新,一切宛如新生一般美好。打开窗户,晨曦的阳光洒进了屋子,一切如往常一样平静;但我的心却被感动、激动、振......

    关于高空断桥项目的所思所想所感

    关于高空断桥项目的所思所想所感 1144002高翔 正如美国罗斯福总统说的那样:“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内心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的去做,直到成功为止。”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家人爱苏东坡

    演讲人:康震 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

    党建工作观摩学习活动所感所想2

    党建工作观摩学习活动所感所想 观摩学习心得:今天,我很荣幸参加公司党委组织的埠头乡枫林村党支部“三送”示范点观摩学习活动,通过观摩学习,我对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