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茶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
一、引言
茶是最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饮料,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杭州,千百年来西湖龙井一直是杭州除西湖之外的又一张亮丽名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近来杭州市政府又提出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发展方向,以图再创杭州茶业进一步的辉煌。而茶业与旅游相结合非常符合杭州的城市定位,更有利于杭州打造休闲之都的品牌。
二、提出问题:杭州茶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
科学分析:
(1)杭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氛围浓厚,而且近年来无论是
茶叶生产还是茶楼业的发展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茶产业正从传统的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
(2)茶叶旅游的开发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
崭新的休闲方式。
(3)所以进行茶旅游业的开发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分析问题
杭州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茶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茶融入到杭州的角角落落,梅家坞、龙井、虎跑都与茶有着不结之缘,茶与旅游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趋紧密。研究计划:
将茶旅游业计划开发成一下四种模式:
1、观光型旅游:杭州的观光型茶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西湖这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西湖龙井茶的清香。位于龙井村的龙井山园占地面积130亩,集聚了千年龙井地域文化的精髓,内部环境优美,茶园风光迤逦,还有相传为乾隆御赐的十八棵御茶,所有的这一切都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此外还有西湖新十景之一虎跑梦泉、龙井问茶等。
2、度假休闲游:厌烦了喧嚣城市生活的人们,对度假休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有了茶的加入,休闲的元素变得更加丰富。梅家坞茶村是第一个将茶做为休闲产业来经营的地方,经过政府的合理引导和当地农民几年的经营,今天的梅家坞己发展成杭州人休闲的后花园,去梅家坞喝茶、吃农家饭成了人们的一种时尚。
3、茶文化专题展示旅游:中国茶叶博物馆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专题的国家博物馆,通过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再辅以四周精致的茶园和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的建筑,使其成为杭州的独特一景。
4、茶文化相关的旅游:茶文化是茶叶的生命,杭州的很多景点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很多的寺庙与茶有着很大的渊源,径山寺便是其中的代表,径山既是茶圣陆羽著茶经之地,径山寺茶宴还是日本茶道的发源地,有了这样的茶文化底蕴,径山这几年迅速上窜为热门旅游景点,吸引了包括许多日本游客在内的旅游
者。
获取有效数据:
杭州自然地理数据分析:杭州位于北纬30°16’、东经120°12’,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非常适于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加上杭州茶区内多样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杭州茶叶的优良品质。
杭州的经济水平分析:杭州市位于沿海地区,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处在各市经济水平的前列,据统计,杭州的2009年人均GDP逼近10000美元,位于全省第一位,经济水平上的雄厚为茶业的开发和管理上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根据数据不完全统计:杭州茶业的销量很好,而且价格也是很贵重的,杭州茶业品种众多有:梅家坞、龙井、虎跑等,尤其是龙井属最贵,据分析正宗的老龙井,最便宜每公斤要600元,贵的每公斤就要8000多元。
集成数据的结论:
杭州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杭州茶业旅游业的开发于发展,同时,茶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杭州茶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四、对策探讨
茶业旅游是一项新兴的交叉性行业,它的发展需要当地相应服务业的支撑,得益于杭州旅游城市的性质,在观光型茶业旅游方面,杭州有着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但在休闲、游乐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提高的问题,在茶业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上仍大有潜力。因为我觉得在开发茶业旅游业的同时需要相应的一个探讨。
可以交流起来进行对茶业的重新分析:我们可以从茶旅游业在1、巩固传统旅游项目
2、开发茶叶科技游
3、发展茶文化资源等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五、结语
茶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当地人民的经济水平发展,也有利于带动其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茶旅游业是一个绿色产业,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标准,更是带动经济,带动茶文化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模式。
六、参考文献
第二篇: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由国外典型案例得到的启示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的崇山峻岭、江河湖泊与人文景观。在当今一个不仅仅追求物质充裕的年代,精神上的放松更成为了人们的一个追求,于是旅游业作为一种放松与陶冶自我的行业开始兴起,但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本文就中外旅游业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比中外对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异同,对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几点看法与建议。
关键字:旅游资源 现状 开发 保护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壮丽的山岳河流,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奇特的动植物和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加之独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舞蹈和享誉世界的美食,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旅游者。目前,中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旅游市场。
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初步测算,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在未来十年有望实现10.4%的年增长率,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业发展经济体。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不胜枚举的奇山异水—高山、湖泊、峡谷、溶洞、瀑布,绚丽多姿。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自古以来被合称为“五岳”,乃中国名山。其中绵亘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气势磅礴、拔地通天,素有“五岳之首”之称。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则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组成奇幻的自然景观。
九寨沟、黄果树瀑布和桂林山水均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北部的九寨沟,是一条纵深4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兼有湖泊、瀑布、雪山和森林之美,被称为“童话世界”;贵州省的黄果树瀑布为一大瀑布群,由18个地面瀑布和4个地下瀑布组成,五公里之外就能听到轰鸣声;在广西境内,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2公里,蜿蜒于岩溶峰林之间,江水清澈,风景如画,是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在地。
在中国北部的高原上,众多的高山平湖蔚为壮观。新疆境内的天山天池,海拔1980米,最深处约105米,湖水清澈晶莹,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长江三峡景色久负盛名,两岸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优美动人的传说令人神往。瞿塘峡雄伟险峻;巫峡秀丽深幽;西陵峡滩多水急,礁石林立,更有小三峡葱郁苍翠,水清见底。修筑在此处的三峡大坝,为中国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
总之,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景色奇特。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旅游人数与旅游需求,如何正确与可持续的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如何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做出抉择却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提及的问题。
纵观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业,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拆木损花,狩猎禽兽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物。保护区内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
3、景区传统文化的遗失。
随着游人的大量涌入,必定对当地的原始居民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当地传统文化的遗失。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真正发展旅游业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案例一:海南旅游环境
据统计, 2008年海南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06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192.33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省GDP的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据海南省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海南共接待海外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外国人59万人次,同比增长27%。两位数的增长率也透射出海南开始迈入“大产业”、“大市场”、“大营销”的时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垃圾公害。
由于游客流量过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可以说游人到哪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大量游人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一次性餐具等,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目前,在三亚市内只有部分酒店对垃圾分类处理。
2.水污染。
它主要是由于一些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环境意识,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学物质的废水。
3.噪音污染。
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商贩的大喊大叫,景区内保龄球的滚动声,某些娱乐场所的高分贝声响等都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
4.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和开发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景区内超容量的游人活动造成的破坏。调查显示,游人过量加剧了土壤的板结化,加快了古树名木的死亡速度,少数游客的蓄意破坏也不容忽视。三亚市为把三亚湾建成度假型房地产基地时也同样发生了生态破坏的问题,对原有的基岩、沙岸、珊瑚礁、红树林等海岸生态进行了大规模清除。此举却导致了三亚湾海岸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明显。自2002年以来,三亚湾海岸线以平均1-2米/年的速度向近岸推移。
案例二:丽江的旅游业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1至10月,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638.6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7%,其中海外游客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国内游客594.52万人次,同比增长23 %。旅游业总收入7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779.05万美元,同比增长17.92%,国内旅游收入62.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11%。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接待地。可以说传统文化在丽江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的兴旺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旅游业带来的正面影响是不容否认的,如: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等。
其次。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重性一样,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较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更加深入,进而将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受到我们的更多关注。
1、传统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
“随着旅游的发展,在异质文化的强力冲击下,接待地的原有的文化风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衣着、建筑及生活方式到语言文字等都与外来者日益趋同,当地固有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冲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变形”。
2、传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游市场上,因片面追求旅游效益,而不顾当地社会人文资源的特性,进行完全趋从于旅游者口味的运作,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传统的舞台艺术化、商品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
3、生活环境及方式的改变
举世闻名的古城承载着丽江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纳西人民智慧的象征。但在旅游浪潮的冲击下,古城不得不迎合游客的需要,变得日趋商品化。丽江古城仅仅3.8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竟然囤聚了1600多户商家。门市林立、人声嘈杂,破坏了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而且70%以上的店铺或客栈,都被外地生意人租赁经营。尽管外来人员的涌入给丽江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冲淡了古城那种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些身着纳西族服装的外地商客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吆喝着,竞相招揽游客,毫无民族特色的外来商品则摆满了古城街巷。古城居民祥和恬静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而导致原住居民不愿在古城内生活,带着留恋与无奈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
4、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甚至遗失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虽然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价值观。如热情好客、淳朴善良、重义轻利等。但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游客的大量涌入,有意无意地带来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引起了以往相对封闭的接待地居民价值观念上的急剧变化。在商品交易方面,纳西人民一贯注重坦诚无欺,公平交易的伦理道德,可是在游客蜂拥而入购买旅游产品的刺激及外地商人经营方式的诱导下,有些纳西居民开始背离本民族的道德规范,将伪劣工艺品高价出售给游客,牟取暴利甚至出现了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事件。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损害了当地的名声,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国外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典型案例分析
近10多年来,自然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而海南与丽江旅游业仅仅只是这其中的两个例子而已。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而反观我国,索道在各类大小山上现在是随处可见,甚至在一些海拔仅一百多米的上上也建有索道。
其实,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甚至是非洲某些国家的很多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
案例一:埃及:严格制订法规,注重环保教育
为避免埃及红海沿岸的旅游度假区自然环境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埃及政府及时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提出了打造“大红海海洋公园”的宏伟目标,以保证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983年,埃及政府颁布了第102号法令,划定了亚喀巴湾国家旅游保护区的范围,并赋予埃及环境事务局按该法就旅游资源受到破坏时,与有关部门统一进行协调的权力。法律还特别规定禁止任何可能导致保护区物种灭绝、受到破坏或生物及海洋和陆地的生物环境受到改变的情况发生。1994年,埃及政府颁布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第4号法令,规定旅游开发项目实施之前,开发商必须获得当局环境影响评估的许可证。1999年,为了保护红海地区的旅游业,埃及旅游开发局制订了红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计划。与此同时,埃及政府专门设立了一项亚喀巴湾国家旅游保护区基金,经费来自保护区的门票收入和对违反保护区的有关规定的罚没收入以及来自外国的捐助。这些收入不仅足够亚喀巴湾保护区的环保费用的支出,而且还有节余,成为埃及第一个自给自足的环保项目。
对旅游景点的管理和保护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为此,埃及旅游部门特别重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自1989年起,亚喀巴湾旅游保护区就开始对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环保培训,使他们具备专业环保知识,以便能够胜任工作。埃及旅游部门还十分注意对保护区当地居民的教育工作,并加强财政支持,使人们成为保护区的主要信息来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主力军。埃及旅游开发局鼓励开发和营运商在旅馆内部和通往旅馆的沿途设置有关环保标志的提示牌,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环境。
案例二:法国:设立保护区,形成保护屏障
法国享誉世界的旅游景点为数众多,枫丹白露便是其中一个历久不衰的旅游品牌。近年来,总人口为6000万的法国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超过7000万人次。作为自然风景区的枫丹白露林区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在春季的高峰期有时一天就接待游客50万人次。面对滚滚而来的游客潮,对产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问题,法国旅游界专家人士在旅游业方面提出了“不伤害环境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等新的理念。有关当局已经对枫丹白露风景区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丹白露风景区从1930年5月即已注册;1999年,枫丹白露树林被列入“被保护树林”。这些措施把对枫丹白露林区的保护和向旅游者开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法国人将枫丹白露风景区长盛不衰地继续保持下去。
案例三:澳大利亚:齐抓共管,保护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物公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大利亚对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的合作管理方法,被世界旅游业引为范例。大堡礁是澳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同德国面积相当,拥有旅游、渔业、科研和土著文化等多种资源。每年游人达160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75年成立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负责该地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管理工作。管理局最主要的管理措施是把该地区按四个保护等级划分开,以便从松到严限制人类活动。例如法律禁止船只在当地胡乱停泊,以避免抛锚损害海底的珊瑚,很好地解决了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合作管理”的思路在2000年1月还促成了大堡礁旅游休闲咨询委员会的成立。该委员会会员分别来自与大堡礁资源有联系的方方面面。会员通过这个平台共同评估大堡礁环保状况,提出各自对资源的使用要求,向管理局提出政策建议。大堡礁的“合作管理”不仅献计献策,还包括承担政策实施和监督的责任。各旅行社都反复叮嘱自己的游客:不可以乱丢垃圾,不得采集珊瑚,不能捉热带鱼作纪念等。另外,旅行社的导游同时也是当地的环境监测员,如果发现某处水域的水质变差,找到了新的海底生物,或看到某个景区的游人过多,他们都有责任及时向管理当局报告,管理局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三、启示
通过对于对于以上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其实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比如:
海南旅游资源之所以存在诸多的问题,原因有三:
1.立法缺位。
我国的旅游立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海南还没有一部生态旅游的专门法律、法规,生态旅游依据的是其他非专门性法规,执行的是传统旅游中的相关规定,而且一些领域存在法律真空,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不少行为依然无法可依。
2.立法层次低,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
目前为止已出台的全国性旅游法律文件大都是行政法规和规章,但其中国务院制定的旅游行政法规并不多,大多是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行政规章。由于这些法规、规章的制定者在制定法律时,往往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虑,制定的法规、规章缺乏与其他部门法律以及通用法律的协调,使得法律条文中的一些规定难以得到落实。旅游立法的低规格使旅游法律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法规,还属于一些“内部规定”,只是由有关主管机构执行,并未对公众公开,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为旅游执法活动增加了困难。
3.执法不到位。
旅游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法出多门,互不衔接,执法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旅游执法不到位。生态旅游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我国各层次学历教育以及普及性大众教育中,生态保护尤其是生态旅游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从客观上造成海南省一部分生态旅游执法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先天不足。
四、结论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只有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进行,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为此,旅游的开发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1.永续利用原则。
“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使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不对后代人进一步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策略。尽管它不意味着为后代和将来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却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2.保护性开发原则。
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应体现的总的原则是: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
3.特色性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
4.协调性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环境相协调,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特色,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使游客观后感到舒适、自然。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高度地协调统一。而当三者出现矛盾时,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一切为指导原则,即经济效益必须从属于上述两种
效益。
第三篇:关于赣州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景与对策分析(最终版)
关于赣州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景与对策 班级:06酒店管理 学号:06501028 姓名:刘春梅
摘要:赣州市名胜古迹甚多:堪称江西石窟艺术宝库的通天岩建于唐末,是华东 地区最大的石窟寺。耸立在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胜景八境台始建于北宋,现为三层,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位于贺兰山上的郁孤台是最引人景 仰的去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 间多少行人泪……”一曲《菩萨蛮》使赣州名闻遐迩。更有以“红色故都”瑞金为 中心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还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龙的古浮桥,规模宏大的 七里镇古瓷窑,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苏阳长谈的夜话亭,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 建筑群,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赣州装点得绚丽璀璨。赣州山清水秀。这里有风光旖旎的翠微峰、陡水湖等自然景观,有风景如画 的阳岭天然公园、九连山自然保护区、99座并峰的武当山;有江西母亲河赣江 的源头石城。
关键词:赣州红色古色旅游资源
引言:江西,赣州(地级市)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山河佳丽,风光旖旎,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赣州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汁的源头。它四周依山,三面临水,洋溢着浓郁的南国风情,古有“富丽江城”之称。市内绿树成荫,碧湖 成群。六大公园分布其中,景色各异,有的波光翡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荟萃,繁花似锦;有的曲径通幽,园林点缀。
(一)旅游资源概况
1旅游资源简介:
赣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扼守赣、湘、闽、粤四省要冲,秦汉以来一直是 兵家必争之地。古时曾名虔州,又称虎人城。历史上赣州曾是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素称“闽粤咽喉”,历来与广东及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当 年借着赣江黄金水道和岭南古驿道之便,这里“商贾云集,货物如雨”,留下了“南 方丝绸之路”的美名。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驮着景瓷、香 茗、竹木等土特名产,过赣州、越梅岭、源源不断运往广州以至南洋。赣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东门到西门的宋代古城墙,沿江而筑,蜿蜒 三千六百多米,历尽宋、元、明、清、民国多代,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依旧,宋城的雄姿依旧,古韵犹存,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
赣州市名胜古迹甚多:堪称江西石窟艺术宝库的通天岩建于唐末,是华东地 区最大的石窟寺。耸立在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胜景八境台始建于北宋,现为三层,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位于贺兰山上的郁孤台是最引人景 仰的去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 间多少行人泪……”一曲《菩萨蛮》使赣州名闻遐迩。更有以“红色故都”瑞金为1
中心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还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龙的古浮桥,规模宏大的 七里镇古瓷窑,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苏阳长谈的夜话亭,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 建筑群,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赣州装点得绚丽璀璨。
赣州山清水秀。这里有风光旖旎的翠微峰、陡水湖等自然景观,有风景如画 的阳岭天然公园、九连山自然保护区、99座并峰的武当山;有江西母亲河赣江 的源头石城。
2:旅游资源特点:以红色旅游为主轴,与各色旅游相融合,带动旅游产业全面 发展,形成了“红色、绿色、古色”三色交映、品质超群的特点,全面提升 了赣州旅游产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1)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它是“红色”和“旅游”的有机结合,“红色”是 内容,“旅游”是形式,“红色旅游”是旅游经济的新内容,是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 经济的结晶,正成为现代旅游业的新亮点。
赣州,有着十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红、绿、古“三色”中,红色,已当 之无愧成为赣州最为炫目的本色。近年来,赣州正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做好 红色旅游这篇文章,红色旅游在赣南大地上日渐红火,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 红色旅游区”,包括瑞金、于都、兴国、宁都、会昌、石城等县,汇聚了叶坪、长征第一山、宁都起义总指挥部、会昌赣粤军区旧址、会昌山等诸多景区,再现 了革命先烈在赣南的生活、工作和战斗足迹。2004年10月,我省评出的“十大 红色旅游景点”中,我市有三个:瑞金革命旧址群、兴国将军园、于都长征第一 渡旧址。在红色旅游线路上,我市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整合包装推出了“三 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赣州-于都-瑞金-兴国-井冈山,福建长汀-瑞金-会 昌-广东梅州,浙江-鹰潭-瑞金-宁都-兴国-南昌。在旅游品牌上,我市打 出了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红色古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东江探源”的四大旅 游品牌。“到赣州去,追溯共和国之源”已成为我市红色旅游的主打口号。近年来,“红色旅游”在我市不断升温,热浪不断,许多境外游客纷至沓来,重温波澜壮阔 的革命历史,重走胜利之路,重新缅怀先辈。
(2)绿色旅游资源: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绿树成荫,碧湖星罗。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郁孤台下清江水,风景这边独好。宋代古城,垛墙城门,沿江而筑,蜿蜒数里,雄姿依旧,古韵犹存。郁孤古台,山势高阜,郁然孤峙,俯瞰三江。西河浮桥,形若游龙。八境高台,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登临台上,八景尽览。城八境者,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也。通天仙岩,奇特丹霞,景致宜人,遗迹丰厚,石窟宝库。三百诸山,东江之源,秀峰翠岭,流泉飞瀑。香港水源,悉心涵养,山之温泉,池阔水腻13。梅关古驿道,岭南第一关,古朴雄峙,峭壁对垒。客家文化城,山水城相映,外方内圆,人文观园。宁都翠微峰,三十五福地,怪石奇峰,湖光山色。客家围屋,古朴方正,宏伟坚固,布局合理。崇义阳岭,峰峦叠嶂,山奇石怪,古木参天。小武当山,群岩俊秀,峰峦叠嶂,形如剑戟。陡水
湖,循上犹江天水相连,波光粼粼,山清水秀。汉仙岩,因汉钟离成仙而名,奇山异石,秀中蕴奇
(3)古色旅游资源:“古色”旅游资源是相对于“绿色”旅游资源——山林、草原、“红色”旅游资源——革命历史遗存遗迹而言的,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能激发旅游 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古迹、遗址、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等资源。
赣州“古色”旅游资源包括两大部分,即宋城文化旅游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旅 游资源。
宋城文化旅游资源
宋城文化旅游资源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的宋城和相关建筑景点如八境台、郁 孤台等,及许多宋代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桥、古庙宇、衙署、学宫(书院、试院、儒学)等构成。
赣州作为目前保存宋代城墙建筑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堪称独一无二。其宋城 墙,位于赣州市区北部章、贡两江岸边,全长3664米,宽约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 保存最长的古城墙,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有极高 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上城墙,章贡合流、百 舸竞发的美景尽收眼底。
赣州宋代古浮桥也为重要的宋城文化遗存。位于章水上的西津桥、南河浮桥(1985年西河人行桥建成后拆除)和位于贡水上的东津桥(即现在的建春门浮桥)三 座浮桥,从宋代开始建造,除战乱时偶有废止外,一直沿用到现代,对于城乡之间的 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仍保存了最长的一座建春门浮桥,此桥全长400米, 共用了100只木舟,每3只木舟为一组,整座浮桥分为33节,每天都定时开启,以通 行船只。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在赣州沿用了900多年,构成了赣州特有的人文景 观。
此外,赣州市古宋城文物保存完好。不仅城墙、城门、城楼、敌楼、马同、弩台、大街、小巷、桥梁、地下排水系统、护城河遗址、古迹方方面面都比较完 备,而且宋城的江城防洪功能至今仍然有效,是了解我国防洪史的活教材。赣州宋 城还是古代城市从单纯军事防御和防洪结合型向经济贸易型转变的一个佐证。
.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在赣州市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包含 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古代交通遗址等资源。
客家民间艺术有宁都道情、赣州灯艺、赣州采茶歌、采茶戏、兴国山歌、花 篮灯等艺术形式;饮食资源有三杯鸡、小炒鱼、四星望月、蜜饯、丁香李、赣州 市擂茶、春节腊货、薯食风味等;民俗礼节资源有筷礼、送果子包、穿木屐、婚 娶仪式歌谣等。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客家 侨属回乡寻根,形成了极大的市场和旅游流,为客家文化的市场开发铺垫了道路。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景与对策:
1:红色旅游
纵向比较,客观地说,赣州的“红色旅游”虽然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但是,放眼全国、全省,赣州“红色旅游”也面临着自身的不足及来自外部的挑战,据旅 游业内人士分析,旅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开发建设阶段、旅游资源整合修饰阶 段和受益阶段。目前,我市还处于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阶段,还存在诸多的不足 之处。
宣传、促销投入不足。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一种新产品,非常需要进行 市场促销,而我市每年用于旅游促销的经费只有区区25万元,而周边的韶关、龙岩、吉安等市均高于我市。有限的宣传促销经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对红 色旅游资源的促销和宣传。
缺少龙头带动。虽然我市红色旅游景点很多,但是,再整合资源,树立龙头 上还做得不够。像瑞金来说,城市建设与“红色故都”结合得不理想,还不能让游 客一到瑞金,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红色故都”的气息,深切体会到“红色故都”的 韵味。
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虽然,我市境内有瑞金作为红色古都的品牌,在 全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和独特性,但是,还没有形成像九寨沟、张家界、庐山等 特色十分明显,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我市的红色旅游景区大都是一些静态性的遗址摆设,游客来此只是参观、瞻仰,可以置身参与的、动态性的旅游设施还相当匮乏。红 色旅游还没有跟绿色、生态休闲、探险等结合起来。同时,旅游的交通不便,景 区内的示意图、道路指示牌等配套设施也还不够完善。景区内缺乏星级宾馆,旅 游纪念品等旅游附属产品还比较少。
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有的景区存在多头管理,不利于行业规范。各旅行社也 存在无序竞争,旅游市场较为混乱。
同时,我市的红色旅游还面临来自外部的挑战:一是各地红色旅游市场的竞 争,如贵州的遵义,延安的西柏坡,上海的南湖等地,都在依托独特的资源,响 亮的知名度,加速发展“红色旅游”,竞相瓜分红色旅游这块蛋糕。二是来自各地 名胜古迹的竞争,各地名胜古迹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大,对红色旅游市场形成巨大 的冲击。
我市红色旅游虽然面对自身的不足和来自外部的挑战,但是,更多的是信心和接受挑战的勇气。在谈到我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前景时,从主管部门到业界普遍认为,2005年乃至今后,是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他们认为,我市发展红色旅游现在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期,2005年,国家旅游局定为“红色旅游发展年”,同时,国家旅游局在纪念长征出发70周年之际,正式启动了“红色旅游121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重点规划建设十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全国建成“红色旅游”骨干体系,我省以井冈山、瑞金、兴国等红色景点为主体的“共和国摇篮
——„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基地”被列为“十大基地”之首。目前,“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这条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线路。从省里讲,我省为了发展红色旅游想了不少点子,今后每年秋季都要举办中国红色旅游文化节,在南昌、瑞金等地举行大型文艺晚会、旅游推介会等。在瑞金,每年11月7日要举办红色古都华诞纪念活动,开展中华苏维埃旧址考察、中央苏区机关寻根活动。此外,除了红色文化研习旅游、革命摇篮体验游,红色故都寻访游等以外,我省今年还将大力开发各地红色旅游文艺节目,如井冈山“星火燎原——岁月井冈山”,瑞金“赤色红都——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等主题节目,力求在全国打响红色旅游牌。从我市来讲,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红色旅游极为重视,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宣传的投入将不断加大。将在于都举行的红色旅游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对我市红色旅游进行“把脉”,探讨发展途径和良策。我市的旅游部门也正在深入研究红色旅游市场,力求探索出一种新的运行模式,来做大做强我市的红色旅游业。
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一大进步。红色之旅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也是推动老区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在保护红色资源中开发红色资源,在开发红色资源中发展红色经济,抢抓机遇,勇对挑战,在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推动热潮上下功夫,我市的红色旅游必将步入新的辉煌。
2:绿色旅游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 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 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 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 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 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 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 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 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 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 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 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 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 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 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
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上独特的九 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 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 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 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3:古色旅游
赣州“古色”旅游资源以宋城及客家文化为特色。宋城系列旅游资源因其较大 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同时由于 本地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毗邻于客家集聚中心,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有鉴 于此,本文进行“古色”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1).宋城与宋文化观光游
这是最早被开发利用的旅游项目,自1994年举办“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以来,至 今已举办多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为进一步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提 高其品位,可作如下安排:古城寻踪游、古城风貌游、古赣州(章贡区)古迹游、通 天岩石窟艺术游、宋文化名人探踪游、一江(赣江)二水(章、贡)游、古赣州辐射 区的宋文化传播寻踪游。
(2).赣州客家文化游
赣州地区是客家民系的孕育之地,这里95%以上的人口属客家人,所以赣州地区对 于客家不仅在语言、民俗习惯、建筑、饮食乃至民系心理的形成等方面,都是至 关重要的。作为吸引境外游客、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客家文化游是本地区最具潜 在优势的旅游开发项目,且本地区资源丰富,特点突出,应充分重视。可开发的项目 有:客家溯源寻根游、客家民居游、客家民俗游、客家生态文化游、客家文化绿 色家园游、客家文化之源修学科研游等。
参考文献:《赣州红色旅游》,《赣州旅游概况》,网络资料等。
第四篇:贵定县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贵定县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贺万荣
(贵州省贵定师范学校,贵州省贵定县,邮编:551300)
内容提要: 本文从贵定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这一目标出发,具体分析了贵定旅游业发展所具有的旅游资源、交通区位、气候条件、旅游特产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贵定旅游所面临的限制性因素的分析,提出加快贵定旅游业发展的五点基本措施。
关键词:
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贵定县 贵定县概况
贵定县位于贵阳以东黔南腹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059/——107021/,北纬20005/——26046/之间。全县面积1631.1km2,东西宽38km,南北长76km,贵定地处贵州省的交通要冲,是云南、四川、重庆等地与东部地区相联系的重要通道。黔桂、湘黔铁路和株六复线在此交汇,距贵阳60公里,距龙洞堡机场58公里。区内人口27.3万,县城人口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8.24%。
2贵定旅游资源优势
2.1便利的交通条件——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贵定地处贵阳以东黔中腹地,区内有湘黔、黔桂、株六复线等铁路干线从县城经过,现正在改造和黔桂铁路贵州段从贵定昌明镇经过。有320、321国道和两条省道从境内通过,贵新高速公路也从贵定县城经过,从县城驱车到达贵阳只需一小时,到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都匀市也仅需一个小时。贵定已形成一个由铁路干线和公路干线组成的综合交通枢纽。是西南地区与东部地区联系重要通道,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是进入滇、川、渝、黔旅游的主要入口。为游客进入贵定旅游奠定了基础,也是贵定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基础条件,2.2 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贵定位于贵高原东部,地处苗岭北坡,苗岭山脉中段横跨县境南部,平均海拔1000——1300米。区内谷岭相间,群山林立,自然资源景观丰富。海拔1961米的黔南最高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斗蓬山就位于贵定、都匀与麻江的交界处,其主峰及天池在贵定县境内。斗蓬山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保存着原始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神秘探奇性。主要景观有:原始森林,莽莽苍苍,规模宏大;天池宝鉴,生于项峰,婉若明镜,如临仙境,应是稀世国宝;瞒天幽径,迂回曲折;绝岩峭壁,刀削斧劈;怪谷野花,称为“六月雪”,十分壮丽。斗蓬杜鹃,品种繁多,别具一格;宝石寨古树参天,浓荫密布,巧石怪木,一路花瀑;
风景秀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洛北河漂流区,上起贵定盘江镇,下至贵定洛北河镇,漂流全程18公里,惊浪、险滩、急流、幽谷相间其中,有黔中第一漂之称。河水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放舟河上,顺流漂下,置身山水之间,幽然自得,别有一番情趣;
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小花溪——音寨民族风情村,春天有满山遍野的洁白如雪的李花,浓香阵阵的金黄的油菜花,“金海雪山”的别样风景,伴着孱孱流水,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心情;慢慢品味纯朴的民族歌舞,再来上几样农家小菜,不失为为都市人休闲放松的绝妙去处。此外,还有闻名遐迩的云雾茶山,山中有湖,湖外环山,山上是满山遍野的茶园;鼎耳山天然竹院;杨家寨神秘莫测的梦幻景观等;燕子洞、牟珠洞、穿心洞等岩溶洞穴景观等。
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阳宝山,明清时期与云南鸡足山、四川峨眉山并称西南三大佛教名山,曾有宏大的寺庙建筑群,现今遗址尚存,山上尚有江南罕见西南一绝贵定独有的和尚坟塔林百余座;有贵定城内的城隍庙古建筑群;吴三桂皇城堡;有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如贵定苖族的长衫龙芦笙舞,曾参加“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节”和“2004西部十二省(市区)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被有关专家学者誉为“东方探戈”; 定东民族风情跑马场;云雾湖民族风情度假村;还有苗族服饰、刺绣;布依族山歌等。此外在岩下乡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人工养殖基地。
2.3气候宜人——旅游休闲好去处
贵定地处中低纬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高气温32摄氏度,最低气温-4摄氏度,年均温14.9摄氏度。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131mm。无霜期长,达295天。日照时数短,太阳辐射弱,旅游舒适度高,非常适合休闲旅游。
2.4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土特产品
贵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县境内有除汉族外,主要还有布依族和苗族,约占全县人口的一半。除此之外还有水族、壮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这些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在旅游商品方面,贵定有远近闻名的盘江狗肉,是前来贵定旅游游客首选食品;还有久负胜名的贵定云雾贡茶,历来为上贡朝廷的贡品;此外还有贵定特产野百合粉、薇菜、盘江和音寨的酥李等都是游客自己享用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理想礼物。
3贵定县旅游开发现状
3.1旅游资源级别低,贵定县的旅游旅游比较丰富,但旅游资源整体水平不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在贵定境内,目前只有斗蓬山是级别最高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且现在尚在开发中。还有贵定洛北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包括阳宝山),除此之外,其他的景区级别较低,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较弱,从而导致旅游客源市场较小。区内景区相对比较孤立,景区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相距较远,在旅游线路设计时重复较多。从旅游业布局方案来看,贵定旅游属于混合型旅游业,介于资源型和客源型之间。
3.2景点交通通达性差
贵定境内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组成的交通网络,但这些干线公路和铁路主要集中于贵定中部,呈东西向分布,在贵定境内线路较短。县内旅游交通线路主要为县道,级别较低,路面质量低劣,通过能力弱,导致从县城内到各景区极不方便。比如,贵定到洛北河景区距离不远,但路面坑坑洼洼,汽车向扭秧歌一般巅簸在山间小道上,对游客来说就是一次心理考验;贵定到斗蓬山到现在还没有一条较为平整的公路,需要游览斗蓬山的游客多选择从都匀出发。通往县境内各地的交通车辆班次相对较少,尤其直达旅游景点的车辆少,导致景区与县城间的联系减弱。由于旅游交通的限制,使得贵定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
3.3接待能力不强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旅游宾馆的数量少,档次较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的住宿需求。贵定现有环岛酒店、星辰酒店、贵定宾馆、阳光宾馆、飞龙酒店、贵储招待所等少数几家宾馆和一些家庭旅社。宾馆档次总体偏低,规模较小,接待能力有限。二是旅游交通接待能力有限,旅游接待用车数量少,级别低,目前尚没有专门的旅游接待车辆,使游客的出行造成极大的不方便。
三、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缺乏专业导游人员,现有导游人员景区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知识水平、文化修养还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要。四是景点开发程度不高,景点环境容量较小。
3.4旅游客源市场较小
由于贵定旅游资源的级别低,集群状况不佳,对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对省外、国外游客的吸引力更小,所以贵定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以黔南、黔东南和贵阳地区为主,以近距离的短期短线旅游为主。省外游客到贵定的较少。导致贵定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贵定县旅游开发措施分析
4.1加强旅游宣传,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贵定旅游要加在对外宣传力度,动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宣传贵定,推销贵定。让外界最大限度地知道贵定了解贵定,从而产生深入了解贵定的冲动和欲望,形成旅游动机。同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和综合整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增加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投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服务意识,树立贵定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4.2加快贵定交通运输的发展
旅游地的通达性往往对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有较大的限制作用。交通通达性差的地区,旅游经济距离长,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也是发展旅游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黄果树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在八十年代末在全省率先建设贵黄高等级公路,进入21世纪又重修贵黄高速公路,目的就是要带动黄果树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贵定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应放在首位。尤其是从县城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要道,要优先得到投资和建设。
4.3加大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力度
贵定旅游资源相对级别较低,因此应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下功夫。在对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开发的基础上,也可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要加强对斗蓬山的综合开发;要对洛北河景区进行大范围绿化,提高漂流途中的观赏性;要加强对贵定特产——云雾贡茶的开发,除把它作为旅游纪念品开发外,也可把茶山茶园、茶叶生产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开发,让游客亲自体验采茶,做茶到品茶整个生产的乐趣。在人文旅游景观方面,要对县域内的文物古迹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和完善,使之恢复历史原貌;要深入挖掘各人文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提高其艺术品位,重点放大其特异之处;在旅游纪念品开发方面,要加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品的开发,做到物美价廉,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纪念意义收藏价值。
4.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环境卫生建设
贵定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质量不高,城市环境卫生差,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要在生态环境好的区域内开展旅游活动;二是旅游活动要体现生态特征,在享受自然的美的同时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贵定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需要与林业部门协同作战,在全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尤其是对旅游景区景点绿化。同时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和城市卫生建设,减少境内的大气环境、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尤其要加强穿城而过的麦溪河的治理,要使它成为县城内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贵定县城的名片。
4.5全面规划,正确定位
贵定旅游部门应对贵定旅游业的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景发展目标做出全面而详实的规划,使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同时要对旅游客源市场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使旅游业各部门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旅游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如针对不同级别的客源市场,对旅游宾馆档次的要求会有所差别。
5.结论与讨论
贵定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在贵州旅游区位上有承接南北东西的桥梁作用。贵定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贵定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和内部综合治理力度,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深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发展个性化旅游,提高旅游服务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扩大旅游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吴若丁 《可爱的家乡——贵定》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张广海等《旅游管理综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年
3、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分析中国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利用前景
分析中国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利用前景
一、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每一年人数平均增长10%以上,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北京、江浙泸、广东等地,象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粤湘鄂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在2.5天~3.5天“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
4、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虽然随着消费观点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加入自费旅游队伍的行列,但是,公费旅游仍占主要地位。
5、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要素。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旅游业的对策
6、我国的旅游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起步的新兴产业。虽然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名城较多,但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加上国家财政困难,对旅游业长期缺乏投资,以致我国的旅游业设施落后,近十多年来,由于
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过努力追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机遇及前景
(一)发展机遇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
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场。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4、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5、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6、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1、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
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三、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业应采取的措施
1、扩大开放范围,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龙头—旅行社为了保护我国的旅游业,特别对旅行社服务,目前我国采取的策略是“中度开放、高度保护、鼓励参与”。然而,旅游业能否高度发展,关键在于“客源”,它是开发整个旅游业的龙头,只有客源充沛,龙头高高昂起,则其他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各行各业,作为龙身龙尾,才会随之起舞。反观我国现有旅行社,起步晚,经营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为了增加客源,应扩大开放度,引进和激励竞争机制。因此,笔者认为对我国国际旅行社市场,因打破国家垄断的局面,而改为“扩大开放,适度保护”的策略。第一步于国外信誉好、经营实力强并富有招徕能力的旅行社兴办合资旅行社,利用它们的渠道网络,广徕客户,只有客源扩大了,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进而使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得益。在迈出第一步合资旅行社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放宽开放度。
2、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以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象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这情况在近几年不致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唯一可采取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全面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3、旅游法规不健全,经营秩序混乱。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国内旅游者“花钱买罪受”,被宰被骗,屡见不鲜。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多变,如报纸上披露的庐山、华山垄断旅游景点,旅游者拍照要收费。广西桂林“野马”宰客十分厉害。有的甚至规定只准本地车辆上山接送客,外地车辆严禁上山(如山西五台山)。价格变化多端,乱涨价严重,存在着“质次价高,质次不符”的现象。
4、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当前每年用购买各类旅游消费品近1万亿美元之巨。为使我国更多旅游商品走出国门,应建立相应的生产管理机构,加强对旅游产品的调查研究,从多方面下功夫。对生产旅游产品的企业,国家应在资金、能源、原辅材料、税收和外汇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使企业有生产经营旅游产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通过合资、租赁和三来一补等多种形式,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扩大旅游产品的花色品种,提高商品质量,以满足国外旅游者和扩大出口的需要。
5、重视旅游宣传尤其对主要客源国的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往我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必须加以改进。因此,我国应加强对旅游业的宣传工作,每年划出一部分经费,其来源可从各级政府税收拨款,另一方面也可敦促各有关旅游企业支付一定的宣传费用,群策群力,把宣传工作做好。对主要客源国,宣传应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避免以“名山大川”千篇一律的做法,因为不同的客源国有不同的爱好,例如夏威夷在日本客源市场之所以有竞争大,重要原因是突出“冲浪、海泳、夏威夷歌舞”等自身特点。我国对日本则可以“文化古迹、名族特色、佛教胜地”等为特点。在宣传方式上。也宜采取多样化,如通过举办旅游产品展销会、各行业交流会、缔结友好城市、组织友好访华团,并通过各种图文并茂的印刷宣传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