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固柑桔冻害现状与抗冻栽培对策
城固柑桔冻害现状与抗冻栽培对策
摘要:简要分析了城固县2008年初柑桔雪灾冻害,针对性提出了灾后恢复、抗冻栽培等主要技术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柑桔冻害抗冻措施
1、冻害现状.2008年全国大部分地方遭受特大冰冻雪灾,城固县元月中下旬至2月初,0℃以下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20多天,元月28日,极端低温达到-7.2℃,持续长期低温造成柑桔不同程度遭受冻害。受冻区域主要集中在汉江以北的五郎、宝山、原公、桔园等乡镇,而汉江以南的董家营、上元观等乡镇受冻较轻。据调查,截止2008年3月底,全县有4113.3hm2柑桔受冻,占总面积的38.56 %,其中1-2级冻害3175.2hm2,3级冻害668.3hm2,4级冻害冻害269.8hm2。分别占受冻面积的77.2%、16.25%和6.55%。
2、冻害特点
从冻害调查情况分析看,2088年柑桔冻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受冻区域看,汉江以北桔园普遍比汉江以南桔园受冻严重;二是平地水田桔园比丘陵坡地桔园受冻严重;三是地下水位较高,排湿不畅的桔园比地下水位较低的,开沟排湿好的桔园受冻严重;四是树体挂果时间长,待价惜售的桔园比挂果时间短,顺价销售的桔园受冻严重;五是留果太多,产量偏高的桔园比结果少或产量适中的桔园受 冻严重;六是挂果树比未挂果树受冻严重;七是病虫危害重的桔园特别是炭疽病、树脂病危害重的比病虫害防治较好发病较轻的桔园受冻严重;八是未采取任何越冬安全管理措施(如:包草、涂白、树盘培土 1
等)的桔园比采取了防冻措施的桔园受冻严重;九是管理粗放、树体较弱的桔园比管理精细、树体强壮的桔园受冻严重;十是不同柑桔品种抗冻能力有差异,温州蜜柑较冰糖桔、朱红桔受冻严重。
3、城固柑桔大灾之年成灾较轻的原因分析
城固位于陕西南部的汉中盆地中部,地处北纬32—330,柑桔种植处于全国种植分布的最北缘,属典型的北缘柑桔区,县域柑桔大范围冻害周期约15—20年一遇。1955年元月10日境内最低温度-8.7℃,全县柑桔面积170hm2,当年柑桔产量比1954年减少83.4%,冻害损失非常严重。1975年12月15日出现-9.3℃极端低温,冻死柑桔(4级)226.6hm2,占桔园总面积的23.7%。1991年12月26日至元月21日,连续27天出现-5℃以下的极端低温,其中12月28日、29日极端低温分别达到-10℃和-9.5℃,全县柑桔无一幸免不受冻害。其中1-2级冻害占6.69%,3级冻害占69.9%,4级冻害占23.4%。2008年1-2月我国大范围遭受严重冰雪灾害,全国柑桔等果树受灾面积1262000hm2,其中成灾677300hm2,绝收584700hm2,分别占受灾面积的53.7%和46.3%。
城固2008年仅有4113.3hm2桔园受冻,其中二级以上成灾面积1912.3hm2,绝收面积269.7hm2,分别占受灾面积的46.5%和6.5%。如此大灾之年,城固柑桔为何成灾较轻,其主要原因有四点值得总结。一是得益于城固县具有2000多年柑桔栽培的悠久历史和长期积累的抗冻防冻经验,是精心栽培管理的结果。二是得益于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柑桔产业的发展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县上每年都多次召开柑桔销售协调会,在媒体、电视、互联网上发布城
固柑桔销售信息,收揽和发布全国柑桔产地、销地价格信息等,确保城固柑桔畅销。同时及时召开了柑桔冬季管理现场会,制作桔园冬春管理电教片在县电视台播放,向桔农发放柑桔管理月历表等技术资料。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群的抗冻管理意识,促进了抗冻栽培措施的落实。三是得益于多年来农业科技工作者立志柑桔抗冻栽培研究,总结和推广了一套抗冻栽培技术路线。四是得益于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立足基层,抓点示范,建立柑桔安全越冬管理示范园(点),全面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结果。据统计,每年举办冬春技术培训会100多场次,培训桔农20000多人次,建立柑桔安全越冬管理示范园(点)14个,面积666.7hm2,为大面积落实抗冻措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4、防冻抗冻栽培管理的做法
面对2008年特大冰冻灾害,我县虽然幸免未遭大灾,但仍有相当部分桔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损失。通过立足生产自救,尽量减轻灾害损失,迅速恢复生产能力;立足科技救灾,推广抗冻防冻实用技术;立足增加投入,加强桔园管理,恢复树势。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一是适时适度修剪。对受冻柑桔树,在3月中下旬气温稳定回升,柑桔萌芽时进行修剪,采取“小伤摘叶,中伤剪枝,大伤锯干“等措施。对枝干完好,但叶片焦枯未落的,应尽早进行人工辅助脱叶;对枝干受冻,冻伤痕迹不明显的可待春梢萌动时,再按照“剪枯留绿”的原则修剪;对冻伤痕迹明显的枝干,及时从枝干死、活分界线以下2㎝“带青修剪”。如果伤口较大,锯口应涂蜡液保护。蜡液可用三灵膏或牛粪桐油浆。二是控制花果量。受冻后落叶多的柑桔树,在春季开花前适当短截或疏剪部分成花母枝,以减少花量。在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后,对挂果量过大的桔树适时疏果。三是树体保护。对锯除冻死大枝后的柑桔树,使用石灰水刷白树干或大枝。四是加强肥水管理。对受冻后的桔园统一进行一次中耕松土;对受冻较轻的柑桔园,及时使用春季萌芽肥,萌芽期用尿素进行根外追肥2-3次;对冻害较重的柑桔园,采取薄肥勤施;在春梢展叶后用0.3%-0.5%尿素或沼液进行多次叶面追肥。五是及时防治病虫害。受冻柑桔树体较弱,容易发生虫害和感染病害。早春全园喷布45%结晶石硫合剂180-300倍液。如果受冻后桔园发生树脂病、炭疽病等病害,及时选用春雷霉素、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代森锰锌等进行防治。
5、防冻抗冻栽培对策
城固地处我国北缘柑桔区,虽然周期性大冻害15-20年遇一次,但每年一度的小区域、小范围冻害都程度不同的发生和存在。部分小区域因冬季易积霜,柑桔年年受冻,号称“死亡区”。因此,柑桔安全越冬和抗冻栽培是摆在城固乃至汉中发展40000hm2柑桔产业上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课题。对此,笔者就抗冻对策方面浅谈以下几点见解:
5.1树立长期抗冻栽培意识,坚定发展柑桔产业不动摇
柑桔冻害不是近十几年才发生的,更不是陕南城固独有。从历史上看,屡次全国柑桔大冻害发生之后,江西、浙江等柑桔主产区的冻害程度并不比陕南低,单从2008年这次冻害看,城固柑桔冻害程度也远远轻于湖南、江西、湖北等柑桔主产省区。尽管每年城固柑桔都程度不同的发生冻害,但绝收面积占全县受灾柑桔面积比例仍然很小,远远不足构成产业生存威胁。每次遭受大的冻害后,是城固柑橘品种结
构全面优化和调整的大好时机,也选育了一批抗冻新品种,还正是城固柑橘赖以生存达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见证。对此,全县各级和广大群众不能因为冻害现象而动摇发展柑桔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而应继续采取“政策鼓动,行政推动,经济拉动,企业带动,科技促动“等措施,加快推进汉中柑桔产业又快又好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汉中率先突破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2积极预防自然灾害,重点推广防冻抗冻栽培技术
目前在我县柑桔生产上应重点推广以下几项防冻抗冻技术。一是建园时选择适宜种植柑桔的生态区域和抗寒品种。优先选择生态条件最适宜区域,充分利用逆温暖层和坡壁效应等有利地形和小气候适宜的丘陵旱坡地域发展柑桔,在此基础上选择抗寒力强的优良品种,如大浦、日南得、山下红、兴津、宫川、冰糖桔等品种。二是积极推广平地起垄栽培技术,降低地下水位高度,促进柑桔根系生长,增强抗逆力,减轻冻害发生。三是切实搞好密植园间伐技术推广。逐步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的规格为1.5×2.0m,每667m2栽220株的密植园,间伐调整为规格2×3m、每667m2栽110株的常规园,彻底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树体自身抗冻能力。四是推广“深翻改土扩穴,冻前灌水,适当早施基肥,避雨栽植和适时采果”等技术。五是推广柑桔植株“捆搭草帘保温、树干包草、树干涂白、冻前树冠喷布防冻液、果园堆积杂草熏烟、摇落树冠积雪”等措施,减轻桔园冻害发生。
5.3建立冻害预警机制和技术保障体系
县上建立柑桔冻害预警站,由果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气象部门配合,上联中省市决策机构,中联科技支撑体系,下联柑桔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的信息转送体系,对有可能出现的低温冻害准确预报预警,及时组织柑桔基地乡镇、农户采取有效措施,将冻害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5.4 不提倡在平川水田栽植柑桔
平川水田属典型的水稻土,在长期淹水的条件下,土壤板结,质地紧密,通透性差。栽植柑桔后根系难以深扎,排水不良,易遭受湿害;同时平川水田区冬季易积霜,柑桔易受冻;其次水田栽植柑桔,果实皮厚质次品质差。因此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不宜在汉中平坝水田栽植和发展柑桔,应在丘陵旱坡地大力发展柑桔。
第二篇: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现状与对策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现状与对策
------------------
作者:黄毅 |来源:中国食用菌论坛网| 发布时间:2009-9-10 | 浏览次数:70次
说明:此文写于今年五一节前,至今金针菇市场价格走势基本上和我预计的相接近。此文已经投稿于《食用菌》杂志社,即将发表。为了使网友能够先睹为快,分次节录于本栏目。我希望大家各自发表高见,讨论,讨论,提高认识。
也希望看帖的同志能够送我几秒钟,写个《学习》《收获》《顶》什么的,说实在的 我老人不是要你捧场什么的,对之我视如过眼烟云,我希望的是培养起大家对其他人发表的文章也跟帖的习惯,这也是对其他人的尊重,你说是吗?
摘要: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二十年来,经过起步,发展,快速发展三阶段,现已结束暴利,进入合理利润期,请谨慎投资,避免盲目扩张。提出: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当地市场为主的建议。
一、金针菇工厂化发展的现况
食用菌周年工厂化栽培象雨后春笋在各地涌现,日产量从数百公斤家到25吨金针菇的企业全国大致有数百家,难以用准确数据统计。这些企业大多数落户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主要栽培品种: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海鲜菇)、白灵菇、蘑菇、鸡腿蘑等。
为什么适合进行工厂化栽培的菌类主要集中在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海鲜菇)、白灵菇等木生菌类以及蘑菇、鸡腿蘑等草腐生菌类呢?我们知道:选择进行工厂化栽培的菌类,最基础条件:是出菇同步性好,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设备周转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金针菇工厂化起源于日本,随后传到台湾地区和韩国,随着海峡两岸开放,1991年台资金针菇企业将技术密集型的瓶式栽培引入国内,先进入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州番禹,与此同时,在福建的晋江、漳州地区在传统季节性栽培金针菇的基础上,也开始进行周年工厂化袋式栽培金针菇的尝试,取得成功。随后,近十来年,瓶栽和袋栽两种金针菇栽培模式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其速度惊人的。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起步(1990-1999年),发展(2000-2005年),快速发展(2006-至今)
(一)起步阶段(1990—1999)
1990年许家庭(福建晋江)、林光华、徐坚(福建漳州)等成为中国金针菇工厂化偿试性栽培的第一群人。1993年台湾黄先生在广东番禹开办第一家《和昌》金针菇瓶式栽培企业。1993年在北京有《冠荣》、《长寿》台资企业开张。1994年笔者和何丛林,詹位黎等在福建永泰县开始进行大规模袋式金针菇工厂化尝试性栽培。1998年台资在上海南汇区下沙设厂生产《玉山》金针菇,经过逐年扩张,现已达日产25吨规模,成为国内最大金针菇企业。1999年上海天橱菇业有限公司《天橱一号》产品问世。随后,还有珠海《绿阳》等内资企业陆续问世。
(二)发展阶段(2000-2005)
由于赚钱效应,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转让的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又有不少台资企业纷纷进入内陆,2001年开始进入发展期。先后有《薪传》、《禾茂》、《农禾》、《友茂》等台资企业进入上海,开办瓶式金针菇企业。不但引进资金,带来设备,经营管理的理念,还
开拓了市场。此同时,袋式栽培也在发展之中。
2000年前后笔者在福州设计成功规范化金针菇厂房和配套袋式金针菇栽培技术,为此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2004年笔者虽已六甲,怀着解剖了“麻雀”,增长知识的心态,到在上海,租赁厂房,改造成金针菇生产专用房,并进一步完善了袋式栽培模式,产品一度为上海袋式栽培第一名。近五年来,永泰栽培动者走出福建,将袋式栽培技术传播到各地。在黑龙江、沈阳、北京、廊坊、天津、武汉、长沙,合肥,南京,宝鸡,郑州、重庆等地都有永泰人设厂的身影,为当地经济发展做些贡献。2006年开始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似雨后春笋在二,三级城市冒出来,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6—至今)
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仅在福州就有十余家金针菇企业,日产量达15吨。在福建大部分地级市,甚至有的县都有金针菇企业存在。在江苏投资近数百、—千万元大型企业,日的企业就有十余家,仅南京、连云港市就各有好几家。投资数千万从事金针菇瓶式栽培的企业也有四家(内资,台资)。全国北至黑龙江,南到云南楚雄,西至兰州、成都,都有金针菇袋式栽培企业,有的投资千万元。
全国目前金针菇日产量已接近400吨,笔者在08年在漳州亚洲食用菌论坛和山东梁山会议上做报告时,预测09年金针菇日产量为300吨,事隔半年,又飙升了几十吨,现还在不断地增加,如投资近十亿元的金针菇瓶式栽培企业在吉林长春已破土动工。
二、请谨慎投资
近年来,找笔者咨询的投资者各行各业都有。有地产商,机械,电镀,煤矿主,制衣,印染,制冷,电动机,外贸商,仪器商,运输、制砖等企业家,动辄投资额数百万,千万元也不在少数。08年下半年金针菇市场平均价格高于常年,加上国家对现代农业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诱发了不少投资者疯狂投资热情,即使在目前金融危机的笼罩下,依然意无反悔。对此,笔者却不能苟同。
食用菌工厂化起步比较晚,才走过二十年,对同步性能比较好的金针菇栽培技术相对成熟,而对环境要求相对比较苛刻的杏鲍菇就没有那么顺利了。食用菌属于生物学范畴,即使是从事食用菌工作很熟悉的人,对某一菌类再自然条件下达到优质高产,能够胜任,但不等于对另一菌类也熟悉,周年栽培有别于自然季节性栽培,也还需要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更何况其他行业同志不是学农业的,对生物原理不懂,对食用菌特点更不清楚,就盲目上马,先建厂,再找技术员,多如牛毛。有的技术员有些自然季节栽培经验就走马上任,结果被他们折腾的差不多了。目前食用菌工厂化的真正懂技术干部奇缺,挖技术人才的现象此起彼伏,屡见不鲜。另外,大多数企业也仅是停留在依样画胡芦,靠经验,靠模仿生产,还是处于低水平栽培阶段,有些甚至连基本原理也没有弄明白,对栽培工艺中的细节更不了解,遇到问题时常束手无策,其产品产量和质量波动性比较大。
现在市场又怎样呢?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倒闭的企业不在少数,迫使大量农民工返乡,导致饭店、酒楼的食客大幅度减少。经过这几年金针菇企业激增,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厂家扩张速度。“物稀为贵,物多为溅”是市场不变的法则。金针菇又是鲜品出售,面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各厂家只得降价促销,打价格战。按往年经验,节日效应因素,今年五一节价格有可能会上,我预计美好的愿望可能会落空,原因今年五月黄金周时间缩短,游客减少,不容乐观。
原来上海就有六家瓶式企业,日生产规模已接近六十吨。最近,北京,日产量8吨新的台资企业已投产,沈阳和丹东原有台湾企业受到去年高价格的刺激,在忙于扩厂。往年北京和东北地区大部分金针菇商品均来自上海和广州,但从07年夏天开始,韩国产金针菇(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倾销量逐步增加,其独特外观包装,吸引部分消费者,占领了北方市场部分份额,并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今年上半年从韩国进口的量更大,取代大部分上海
瓶栽金针菇北上的量。因此,上海瓶栽产品只得压缩回本地,就地消化。虽然原来上海瓶栽金针菇也有部分向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发送,然而,今年,长江三角洲,又有三家新开张的台湾企业,部分产品反而又涌进上海市场,江苏新的金针菇袋栽企业厂增加了好几家,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面对每日突然增加了数十吨的鲜菇,上海市场难以承受。虽然瓶栽金针菇商品外观好于袋栽,销售对象集中在酒家和饭店,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饮食业受到冲击,严重影响其销售量,另外,其可食率低于袋栽产品,普通大众消费相对比较少,导致今年五一节上海市场瓶栽产品价格将会一落千丈。经销商所接受瓶栽产品的价格仅是去年同期价格的60—77%,已接近台资企业生产的成本价了。
虽然长三角大规模袋栽厂家也有几家,扣除运输费用外,所剩无几,倒不如就地销售,但所以进入上海袋栽产品数量相对比较少。此外,袋栽产品菇柄比较粗,适合遍地的“麻辣烫”小店和大众消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因此,袋栽产品价格高于瓶栽菇,但受到瓶栽菇价格十分低迷的牵制,价格也高不了多少。
按照往年历史资料来分析:目前价格还没有到底,预计5月10—6月20日为最低点。此外笔者所获得资讯来看,韩国这一、二年瓶栽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进行试探性销售,取得成功,现已在北京筹备设厂。如果成为事实,那对国内才刚刚起步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将是沉重的一击。
三、出路在那里?
出路在那里呢?目前经济形势下,食用菌工厂化暴利的时代即将终结,逐步转入合理利润的时代,今后只能够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来下功夫了。
(一)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台资企业瓶式栽培经营综合成本每公斤为5—7元(平均单产300克),而袋式栽培每公斤一般综合成本为6元(全国平均单产250克)。袋式栽培企业综合经营成本,依管理水平、规模有的在1.30元/包,有的在2.4元/包,也有污染率在0.5%,也有在20%的,有的厂全年平均每包单产只有200克,也有400克。由于袋式栽培,以手工操作为主,由于设备、工资水平,各地管理技术水平,原料成本,市场、污染率高低等差异,导致经济效益不同。
从上述的数据分析:一般金针菇正常经营水平污染率应控制在1%以内(包括后期污染),漳州和平塑料厂最近推出新型塑料棉花塞专利产品,通过大量实验已经证实:完全杜绝了棉花塞受潮出现红色链孢霉污染,生长速度和使用棉花塞一样,降低劳动强度,大幅度减少后期污染率,目前在金针菇生产上还处于中试阶段。但在杏鲍菇规模栽培上已经得到很好应用。规模金针菇企业平均单产应在320-380克之间(笔者曾种过450-600克的金针菇(商品菇)),说明袋式栽培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每一个袋栽企业产量和质量能够上去,那么即使价格下跌,也还是有利润的。比如,综合成本在6元(250克)计算,当全年平均单产达到300克时,成本为5元/公斤,单产达到350克时,成本仅4.28元/公斤,达到400克时成本仅3.75元/公斤。即使市场低迷时,也能够有合理的利润的。因为从目前市场消费水平上来分析,随着市场价格下跌,销售量是成倍增加,当其价格和高档蔬菜一样时,还有什么不好销售的。所以提高单产,降低污染率才是正事,每一包产品只要提高20克,栽培周期缩短2-4天,那么每天增加的利润就很可观的。市场不是什么人可以左右的,惟独产量、质量、栽培周期可以自己所左右的。
袋式栽培要做到降低污染率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就要进行标准化生产,精细管理,做到可控生产。要作到这点离不开监督生产,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偷懒”,尽可能减少手工操作,采用半机械化操作,全部采用自动化生产不太适合现阶段的国情,笔者认为分段,关键部位添加简单专用机械,并逐步完善,也就是人加局部机械化(依靠人操作灵活性,修正机械误差),才能够减少栽培和市场的风险,比较适合现阶段经济国内水平。笔者现阶段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一代金针菇栽培技术现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该技术也存在着缺陷。即,同一出菇房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菇包,难以将发育过程中的每一时段的发育过程,均控制在该时段最佳的栽培环境条件下。第二代袋栽培技术,解决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菇包管理均一性问题,第三代技术是将袋栽模式经过工艺改革,也可以做到和瓶栽同样的商品外观,质量和产量超过瓶栽,机械化程度得到有效提高,缩短栽培周期,降低了劳动强度,该最新技术具有很好发展前途。
笔者回顾自己十五年来专门从事金针菇工厂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总感觉到市场竞争,推动栽培技术不断进步,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储备新技术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究竟新建的企业是采用瓶式还是袋式栽培技术路线,无法定论,各有优势,瓶栽投资额为袋数倍,只得通过扩张栽培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船大虽好抗风浪,但船小好调头”。具体实施时应从投资、原料、栽培周期、质量、产量稳定性,员工成本,市场对品质的喜好、货架期,机械投入、运行、经营成本等综合反复比较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熟悉的技术路线就是好。
(二)开拓当地市场
以往大家有一误区,认为上海、广州,北京大城市需求量比较大,都向上海挤,现在厂家暴增,已转换成买方市场,势必引发价格战,受伤的还是厂家。笔者观察今年五月一日前后三天的价格变化来分析。在上海:瓶栽金针菇产品150元/20公斤包装,袋栽产品180元/公斤,两者之间的差距高达30元,也就是每公斤差距在1.5元,这种差距在这几年的经营历史上是没有见过的。而同时段,目前福州金针菇市场价格依然和去年同期价格一致,240元/20公斤包装。也就是福州和上海袋栽产品,每公斤差距在3元,而和上海瓶栽培相比,每公斤差4.5元。同样,在北京,瓶栽和袋栽培的差距也相当大。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些差距都是利润啊。市场价格变化的反映,充分说明上海长江三角洲金针菇企业过剩,特别是瓶式栽培的企业,而且规模偏大,一家瓶栽厂可抵数家袋栽厂,导致市场价格变动过分激烈。
金针菇袋式栽培企业化起源福建,先入为主等原因,在福建几乎没有瓶式栽培的厂家产品。在福州十余家袋栽企业,规模相对都比较小,总量也就是十五吨左右。前几年,是卖方市场。每日福州金针菇厂家发到上海,每日数量高达数吨,而现在已转变为买方市场了,发往上海的货量少之又少,但福州厂家已成功开拓了二级(地市)、三级(县级)市场,节省了可观长途运输费用(运输综合成本接近1元/公斤)。经过十余年的经营,金针菇在福州已被当地百姓所接受了,日吞吐量高达十吨之举,节假日还是畅销的。这也说明一个问题,金针菇工厂化企业应立足于本地经营为主。
以笔者建议:在交通、经济发达的地区销售定位应该以当地200公里范围为主要销售渠道。现阶段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金针菇市场销售价格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逐年在大幅度下降,所以金针菇在当地市场份额逐年也还在不断扩大之中。
总之,目前对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产品的安全性认识和宣传不够,金针菇生产过程是通过高温灭菌,培养过程几乎没有喷过水的,那有比它更安全的食品呢,这就是宣传的亮点。
十五年前,笔者提出食用菌的出路在于实现工厂化栽培,对之,观点依然没有改变,只是认为食用菌工厂化暴利时代即将终结,逐步转入合理的利润时代了。其他行业的企业家进入该行业应审时夺势,再决定投资方向,谨慎投资,避免盲目扩张,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当地市场为主。
第三篇:辽宁省果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对策
辽宁省果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种植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果树作为种植业的一部分,在我国辽宁省,果树种植有着较早的种植历史。本文就辽宁省果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香瓜类的分析。
关键词:辽宁省;果树栽培;现状;对策
果树作为辽宁省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辽宁省果树栽培得到了规模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辽宁果树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人们在果树栽培过程中,盲目栽培,再加上科技因素,使得果树产量低、质量差。为了促进辽宁省果树产量和质量,就必须重视果树栽培,加大科技的应用,提高果树管理水平,提高果品质量,将果树发展成为辽宁省的优势产业。
1辽宁省果树栽培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辽宁省设施果树面积达到30000hm2。其中,草莓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桃和葡萄次之,其它树种如樱桃、杏和李等也有较大发展,形成以丹东、沈阳、营口、铁岭和锦州等为中心的区域性果树设施栽培商品生产基地。
1.1品种单
一、杂乱
就目前来看,辽宁省设施果树栽培生产中,对品种的选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往往是选择以往效益好的品种进行栽培,忽视早、中熟搭配。再者就是各种果树的种植面积不平衡,进而直接导致市场需求的不同,如:由于葡萄种植面积较大,就会造成葡萄出现滞销的现象。
1.2技术应用不到位
在果树栽培过程中,技术是提高果树生存率和产量的保障。然而,辽宁果树栽培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技术的应用还不到位。而果树从栽培到生产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由于缺乏相应技术的指导,不仅达不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同时还会增加成本,给果品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1.3施肥控制不合理
在果树栽培过程中,果农大多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套袋和施肥。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土壤肥力及性质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经验性的栽培很容易影响到果树的生产量和质量。另外,许多果农在发现产量不及往年时,往往会施入过量的肥,造成土壤贫瘠化,不利于果树的成长,影响到果树的产量和质量。
1.4缺乏人才
果树栽培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对专业的技术人才要求非常大,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辽宁生果树栽培技术人才还比较稀缺,栽培果树的都是一些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不能有效地管理果树,进而影响到果树产量。
2辽宁省果树栽培发展对策
2.1合理选择品种,主动品种多样化
首先,要根基当地的地理条件及设施条件,选择合理的树种、品种,在统一设施内尽量选择需冷量低、花粉量大、品质优的品种。其次,要适当增加主栽品种数量,使早中熟合理搭配。如李增加秋香李、香蕉李等,杏增加仙居杏。
2.2加大技术的应用
在果树栽培过程中,技术作为果树产量和质量的保障,加大技术的应用有重大作用。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科技的研究,为果农进行技术指导,向果农宣传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其次,果农要重视技术的应用,在果树栽培过程中以技术为指导,应用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进而果树产量提供技术保障。
2.3合理施肥
在果树成长过程中,为了确保果树健康成长和产量,就必须对其进行施肥管理。要根据果树实际生长情况及果树品种选择合适的施肥技术,肥料尽量选择无公害的绿色肥料,严格控制商品肥料的使用,特别是要禁止使用硝态含氮肥,在施肥过程中要控制好肥料的使用范围和剂量,尤其是商品肥料。另外,要控制好施肥时间,要根据果树的生长条件及长势来进行合理施肥,确保果品质量和产量。
2.4加大人才的培养
果树栽培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果树栽培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果树产量,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为果树栽培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其次,院校要设立专业课,为果树栽培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再者,政府要为广大果树栽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服务,向他们介绍先进的栽培技术。而作为工作人员,更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果树设施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保证果树的正常生长。
3结语
近年来,辽宁省果树栽培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果树栽培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果农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果树栽培专业技能,优化果树栽培技术。相关农业部门也需要加强对果树栽培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及时解决果农在果树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确保提升果品产量和质量,实现果农达到丰产增收的目标。
(责任编辑 荷初)
第四篇: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周颖南柯昕 赖安璐、黄雅芬
指导教师:林洁
引言:
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然而,由于食品污染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加,食品质量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与国际社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加人世贸组织后,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挑战之一
年美国爆发了由冰淇淋污
染造成的沙门氏菌病,估计有22400人患病.1996年日本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肠杆菌。157:H7食物中毒事件,致使1.2万人急性发病.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相继爆发后,瑞士、法国、比利时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现了疯牛病,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疯牛病恐慌”.1999年比利时出现致癌物二恶英污染鸡、猪等事件,使欧洲鸡及乳制品出口在全球受阻.2000年,法国又发现一些肉食品遭受李斯特杆菌污染.在发达国家,估计每年有30%以上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
在我国,自从1995年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食品合格率比过去有所上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据卫生部信息,2001全国共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185起,15715人中毒,146人死亡721.目前,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依然突出,如众所周知的由于食用携带病毒的毛蜡引起的上海30万人甲肝爆发流行;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死亡177人.此外,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不法者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产销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有毒的或假的食品.去年以来,我国媒体就相继曝光了一些事件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把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不仅致使自己破产,还使全国各地的冠生园食品品牌的信誉都受到了连带损害。此外,还有面粉中掺有增白剂,霉变大米拌工业油抛光后出售,用“潜水油”制作食品,粉丝及腐竹中加人“吊白块”,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酸盐克罗特仑)来提高生猪的瘦肉率。酱油中含有氯丙醇,鱿鱼等海产品用甲醛浸泡,蔬菜种植上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等事件假烟假酒等假冒伪劣产品也层出不穷,喜宴上因饮用假酒而导致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此外,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在获取更多利润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激素和催熟剂的使用,缩短了鸡鸭和水果的生长周期,但激素含量超标导致儿童性早熟,妇女更年期紊乱,食品也因此失去了往口的鲜美.再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无害仍无确定的结论.境外不安全食品的流入对我国食品安全也同样带来影响,近日来从泰国等地进了一批“毒桂圆”,发现时已经流人全国市场,造成一定的经济和健康损害.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近儿年来,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199
4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环境污染与生物链富集;餐饮业管理与学习
环境恶化对食品的安全影响日益突出.人口增长、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致使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明显加剧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全国有8。%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江河湖海,这对农产品的种植业、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川.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泛滥也造成土壤和水域的污染.据研究,DDT等有机氯杀虫剂通过气流可以污染全球,在南北极地区的海
1豹、海豚的脂肪中均可检测到较高浓度的DD,此外,工农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有可能进人人类的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有机氯、汞等与酶亲和力强的成分,在食物链尤其是水产品中可逐级浓缩.例如贝类在含DD丁、012-0,1115mg/的水中生活10h.体内富集DDT可达15000倍曰.人类位于食物链末端,环境有害物质依次被放大后进人人体,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如早先在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误病”.2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可能会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发生在从生产到餐桌整个过程的任何环节.食品可以被有害的微生物污染,如沙门氏菌、乙肝病毒等.食品在熏制、腌制等高温烹调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亚硝酸盐等致癌物,加工食品的机械、管道、食品包装材料等也可造成污染.此外,加工过程中存在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滥用的现象,也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3新技术带来的问题—转基因食品和兽药残留;
转基因技术指通过基因工程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目标生物体并使其表达,使目标生物体具有新的稳定性遗传性状川.该项技术己在植物品种改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科学地评估该技术所造成的环境生物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长期效应还很困难.WHO已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列为21世纪世界食品安全领域所面临的三个巨大挑战之一ref,中国农业部和国务院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强制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程序及商品化转基因食品的标识规定。兽药残留主要是指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激素残留,抗生素残留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会使敏感人群出现过敏反应,氯霉素类还可引起人类造血系统疾病
4国际贸易全球化引起进口食品污染;
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流动和大量食品贸易可引起食源性疾病跨国传播我国加人WTO后,进出口食品贸易越来越频繁,爆发于国外的疯牛病等疫病时刻在威胁着我国的食品安全.受客观因素限制,一些短保质期食品如奶制品等的进口检验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进口此类食品存在一定风险,如何尽量解决好这一问题值得探讨.5经济秩序混乱,监督工作薄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市场经济秩序的某些混乱和不规范使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一些企业或个人制假、贩假,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各机构改革进度不一,模式各异,从而使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着相当的困难.食品卫生执法工作受到种种阻碍和制约,食品卫生监督与群众的期望也还有不少差距.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食品安全技术优先发展对策:
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食品安全技术体系相协调的新型“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点突破原则,解决目前食品安全产业与技术领域所面临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2.发展思路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瞄准未来和国际发展趋势,从生态友好型农业生 产资料入手,研究食品安全全过程控制技术、质量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与管理预警系统,采取“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点线面结合”的策略,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推动我国完整有效的安全食品生产、监控和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
3.优先支持领域
(1)生态友好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 环保型缓释控释肥料、生态型有机—无机复混肥、环保型生物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以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虫免疫能力和杀伤有害生物为目标,创制新型高效、多功能的基因工程微生物农药。微生物活菌制剂的发酵工艺和颗粒化包被技术;生物饲料添加剂安全质量标准及使用规程;动物生长发育调控的代谢修饰剂、营养强化剂、营养重分配剂、植物抗氧化剂、有益脂肪酸、卵磷脂、丝氨酸等强化添加剂、肉蛋风味改善添加剂。
(2)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
研制重要畜禽疫病(禽流感、新城疫、疯牛病等)的新型安全高效疫苗和生物免疫增强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力和安全性。
(3)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
生物天敌繁殖技术,病虫害物理、生态科学防治技术,无污染施肥和高效水肥藕合技术,环境、化学诱导抗病抗逆性技术,化学农药高效使用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动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调控技术,饲料和饲养环境中对动物健康、人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的敏感指标与快速检测技术及无公害饲养环境的预警系统,建立快速检测畜禽疾病的免疫芯片技术、设备与畜禽健康预警系统,减少畜产公害的营养调控技术,降低畜禽矿物元素排放量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设施蔬菜病虫害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研制并开发适用于设施蔬菜生产的、多靶标协同作用的新型低毒化学制剂和多功能生物制剂组合。
(4)食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研究水产品、畜禽制品、乳制品、酱油和果蔬汁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危害因素限值以及控制措施,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企业HACCP评价准则,建立食品加工企业HACCP实施指南。
(5)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建立农药、兽药、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与快速检测技术;建立疯牛病病原和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建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污染预警系统,研制简便、快速、多用、智能、价廉、便携式无公害农产品速测仪器。
(6)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研究危险性因素评价新技术安全性的方法,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状态评价指标和数学模型,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应用的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管理原则和办法。
(7)食品危险性因素分析和危险预警系统
研究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污染资料;建立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本底数据库和危险预警系统;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和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体系。
(8)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技术措施和相关标准
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修订原则文件和技术措施,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
总结:
食品安全的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WHO强调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联合起来共同参与食品卫生的法制建设、机构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政府应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检测系统,企业应自觉遵守法规,合法经营.消费者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积极进行监督,三者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和合作餐饮业管理与学习,共同肩负起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尽快融人经济贸易全球化潮流,我国应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第五篇:浅谈农民收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民收入现状与对策摘要:本文总结了农民收入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概括了造成农民负担重、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与探索。关键词:农民收入的特点与现状 存在的问题 建议与探索
农民收入问题关涉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民收入上不去,就不可能有全国普遍的小康,更不会有脱离初级的小康。农业税费全免,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民务农情绪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农业、农民收入问题的关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绝不空洞。下面仅是笔者对农民收入问题的一些浅见:
一、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收入来源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为:(1)靠“小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已彻底打破,“大农业”收入已从整体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颍上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8万人次,劳务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近30%。(3)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2年前三季度农民的工资收入达到人均578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5%,增长额占农民现金增收额的一半。
2、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减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1)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有资料显示,受“非典”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为2127元,仅比上年增长0.4%。(2)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农业特产税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是减少了农民收入。(3)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有偶然性,如失地补贴收入、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拉动。(4)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对农民收入的增减有重要影响,一个对农业有作为的政府必定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损害。
3、农民收入不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内的不平衡。(1)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2000年京郊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4687元,而湖南省祁阳县农民在2003年人均纯收入才达到2497元;(2)城郊(镇)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乡村农民收入;(3)人与人、户与户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来自湖南省祁阳县的一份资料显示:农村居民中,有不少家庭年收入已经突破了10万元,但生活在偏远山区的有些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600元,有些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1)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湖南省祁阳县人均税负为46.8元,比改革前下降了56.3%,农民负担的减轻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有资料显示,安徽省宿州市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全市仅2002年农业产值就增收约5亿元。(3)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北京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099元,其中约90%来自于非农产业,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潜山县的农民收入中也有75.5%来自于非农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落实不力,阳奉阴违行为突出。据悉,税费改革后河南省镇平县某农民到镇民政所登记结婚,各种搭车收费高达200多元(《财经》杂志,常红晓/文)。这一现象虽不是多数,但至少也是违抗中央三申五令的“减负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负担的一个缩影。
2、“浮夸风”不可轻视。“浮夸风”的兴起、流行甚至泛滥,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国务院明确规定,农民上缴的提留和统筹,应控制在上一年农民纯收入的5%以内;其二,上级分派的财税负担过重,按农民的实际纯收入计算根本完不成任务;其三,增加自身收入的需要;其四,套取政绩的需要。四者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
农民收入不是一年半载、一朝一夕就能增加的。然而最简单、最通用的办法就是通过解小学数学题增加农民收入。如上级分派给某2万人的乡镇的财税任务为500万元,该乡镇的预算收入为100万元,于是,该乡镇分给农民的人均上交款就是(500万+100万)÷2万=300(元),根据5%的规定就可算出农民的最低纯收入=300÷5%=6000(元)。这种纯收入冠冕堂皇、几全其美,既没有突破中央5%的上限,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指标,还增加了自身收入,最重要的是实现了预定的政绩。事实上,农民与基层政府(甚至包括村)之间的矛盾日益白炽化就是对这种纯收入的有效反驳,前些年湖南祁东县某地农民因不堪重负集体冲击县政府(乡镇政府)的案例就是最佳说明。
3、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后劲不足。这主要表现在:(1)自1996年至2003年,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仅增长4%,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与国民经济年均将近8%的增长率有很大差距。(2)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主要靠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增加,而实际上这种增收只是一部分农民增收,大部分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明显,有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3)农村非农产业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导致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降低。(4)农民收入低,政府财力不足,直接导致农业投入不足,这种不足的投入既包括各种物质的投入,也包括其他非物质的投入,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病害能力逐渐下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4、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政策,在促进当时农业发展的同时,实际上是确立了农业的分散经营和不具规模的零星作业,妨碍了规模和集约农业的进程,不利于农业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这也是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
5、收入差距拉大。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已达到0.43,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以甘肃和湖北两省为例,2000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酒泉地区为3315元,最低的陇南地区为956元,两者之比为3.47:1;2001年湖北20%的高收入农户集中了31%的纯收入,他们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643元,而20%的低收入户只占有10%的总收入,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077元,高低收入比高达4.31:1。
6、农民负担重。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取消,农民经济支出负担相对减轻,但随着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农民收与支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农民负担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一是农业税虽然被取消,但其他收费渠道依然存在,农业排灌、修路建桥、农用车管理、生猪屠宰、农民建房等都可以是乡村两级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源头,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出现的新的收费项目和形式极有可能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二是化肥、农药、种子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价,使农民收入“明升暗降”。三是获取知识的高成本已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一方面是义务教育虽从2007年进入免费阶段,但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所要的花费,无不是农民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农民看病难、买书难、培训难、受教育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四是事务性负担依然沉重,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对农民的不公正心态和某些公职人员的“官老爷”思想,使农民说话难、办事难。
7、农村圈地运动严重,农民土地收益严重受损。近年来,由于各种开发区的风起和城市规模的扩张,造成农业用地以惊人的速度紧缩,大量农民因失地而丧失长期的收入来源。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与探索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不好,久而久之绝对影响全国政局的稳定及其它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不应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一条醒目的标语、一组注水的统计数字。
1、完全免除农民负担。随着国家农业税的取消,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但光“减轻”还不行,必须彻底免除农民所有税费负担,包括完全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以及国家定购粮任-2-
务,农民不要向任何部门或个人交纳包括各种集资款(如修路建桥集资、办校建厂集资以及其他任何公益事业集资)、生猪屠宰、农用车管理、建房及各种附加等在内的任何税费(含什物),以此来掐断向农民收费(税)的任何途径,彻底实现农民零负担。
2、中央政府必须加强督查,严惩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以前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村(乡、镇)干部,为了谋求个人或部门的狭隘利益,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于不顾,巧立名目乱收费,视农民为砧板上的肉,任意宰割。鉴于以前农民负担反弹的教训,中央政府必须加大暗访督查力度,采取严厉的惩罚性措施制裁向农民收取任何款项的行为。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1)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2)帮助农民拓展市场;(3)创造条件,使劳务输出组织化、规模化,做强做大劳务经济,帮助务工人员维护各项权益;(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6)加大对农业的直补力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各级政府都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向农民公布具体的补贴数额,严防各种补贴在操作流程中缩水。
4、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土地新政策,在确保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其使用权自由流转。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大规模的圈地运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特别是土地收益,消除农村因圈地运动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另一方面有利于具有先知先觉意识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或开辟高收入行业;还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规模农业、集约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增加农业收入的稳定性、效益性。
5、精简机构,裁汰政府冗员。我国市(地)、县、乡(镇)三级政权,不论大小,除外交部之外,机构均与中央一一对应,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就是不算一级政权的村也有“三套人马”。机构运转、“父母官”工资、办公经费基本上都得由财政供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这些财政特别是村、乡镇财政绝大部分由农民的钱支撑。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防止农民负担雪上加霜,有必要大幅度精减机构、裁撤冗员,砍掉市级政权,由省直管县,同时要并村(组)撤乡(建镇后为“办事处”)建中心镇。为了将这一工作做实,一要严格控制各级政权组织规模,限职位、限编制、限人数;二要有步骤分阶段进行:首先是并村(组);其次是撤乡建镇;再次是削减县级政权机构;最后才是废除市级政权。
6、鉴于农民负担主要由政府部门引起、且中央政府的“减负”指令一到地方就走样变形、农民负担越减越重的事实,减轻或免除农民负担不能一味指望政府的红头文件。而要最大限度地减轻或完全免除农民负担,就必须打破以前的陈规旧矩,国家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打击使农民有负担的行为,甚至可以在《刑法》中增加一条“使农民有负担罪”,使农民有负担的主要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