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意地栖居(推荐)
诗意地栖居
文 | 木之欲
你想象过自己如诗人一样在春的草坡上打滚放歌吗?这无关年龄、地位、财富、智慧、才华,但一定要有趣,要有一双发现情趣的慧眼!
俺们蠢蠢地存在,柔柔地裹胁在岁月的河流里,如一条软肿的虫。也许,你忙碌而辉煌,自我感觉真的很好;也许,你悠闲而平淡,一眼望过去直接可以看到生命的尽头。这并不妨碍你存在的本质——相对伟大的自然,你质朴得和空气、水、砂石无异,再怎么特别伟岸,终究会以坠落的姿态卑微地滑向大地的怀抱。
当你的骨肉和土壤大气融合,重归尘土,你会成为一枝花?一棵草?总之可以永生了,这才是生命的循环!
所以,栖居地对待人生的过程吧!不是定居,没有不朽,你坐过的凳,睡过的床又会换上不同的角色!睡一觉,住一段,临走了发现那呆过的旅馆客舍只是栖居的道具。难道住到水晶做的房子真的就可不朽?就可以拒绝腐烂循环的命运?
花在春天里开,也在春天里败。有春天就有花开花败,有花开花败,差不多就有春天,这真是不错的逻辑!
那么,你欢笑或痛苦,以什么样的表象坦露在那一望无垠的原野,如云飘在天,似风从田土掠过,你的感觉确实改变不了这里的丁点。
于是,你向往飞翔,但你能做到的是:诗意地栖居!
第二篇:论文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方能诗意地写作
董艳丽
论文摘要:
身处纷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诗意地栖居,并且能从纷纭质朴的生活琐屑里发现美和感受美,然后流畅而惬意地抒写自己的感受。论文从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角度,渐染学生的写作。
关键词:
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写作
论文正文:
身处纷繁的社会,时常为琐事纷扰,我们尤其要学会诗意地栖居,一定要寻找和构建自己心灵的窠臼。并且能从纷纭质朴的生活琐屑里发现美和感受美,然后流畅而惬意地抒写自己的感受,煲一锅心灵鸡汤,与朋友共享。
我的随笔,大多来源于生活的琐屑,于那些微小平淡的事,品出些许生活特有的滋味。《拾荒者的快乐》《沂门红叶》《又见梧叶》等随笔都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观感。我在感动和抒写生活的同时,也在渐染着学生的写作。
一、我告诉他们,一定要认真地关注和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写出的东西,才有生命和张力。
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写作源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真实映现。但是,它又高于生活,它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反映,它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的,是对生活集中的、更深刻的反馈。写作原本就是生命的律动,它必须反映生活的需要和本原。鼓励学生积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用笔去记录生活的异彩纷呈。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同时也要让他们在生活和写作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的感受和感知。
作为语文教师,我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即便是我们认为非常简单和熟悉的话题,仍然有些同学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也是一种生活的悲哀。如果教师继续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的同学往往都是“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生活的参与者”。因为“旁观”而缺乏“激情”,因为“冷漠”而缺少“感悟”,由此可见,想成为写作的高手,必须引导学生先做生活的主人,并且能够以读诗的心情去品读生活。
施教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聆听,还要教她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体会:从狂风暴雨中挣扎的小草感觉到一个不屈的、敢于抗争的生命;从风雪中送来的雨伞感受到真挚的、浓浓的亲情;从像“老王”一样生活在底层的人身上,看到灼灼闪光的情感和品质…… 1
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切身体验的生活才是具体生动,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只有拓宽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引导他们用心感悟,才会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才能写作时得心应手,也必将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二、教会学生用诗意的眼光捕捉生活,细细体味生活中震撼人心的每一瞬间和片断,才会更真实和生动地抒写生活的酸甜苦辣。于漪老师曾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而王安忆又说“其实生活本身只有那么一点内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生活,大家观察到的也都差不多,可大家写出的作品却不会一样。”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为何一个平凡的生活场景,到了戴望舒的眼里却能定格为美丽的画面?缠绵而幽怨,如此打动人的心扉?原来生活只是朴素粗糙的原材料,本色的生活也需要梳妆打扮,需要润色修饰,才能楚楚生姿、光彩照人。何况生活中的故事本是轰轰烈烈的少,平平淡淡的多。学生只有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才能获得一种新视角,并且激发起将最琐碎的事物转化成美的素材的意愿。
能每天想拿起笔写点什么人的是幸福的人。生活,犹如长江大河,是日夜奔流又周而复始的。每天都要从生活中发现点新的东西,美的东西,这不仅是写作的需要,而且是生活本身的需要,还是培养高尚情操、发展创造性能力的需要。不仅要记录生活,而且要对生活进行反思,不仅要看到生活的五彩缤纷,而且要看到生活中蕴含的哲理。着意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第一声婉转的吟唱,街头小贩快乐的叫卖,母亲丝丝温柔的叮咛。同时不断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地观察生活。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地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对生活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从生活中汲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长此以往,作文就能写出新鲜、写出深刻、写出个性,写作才能抛弃无话可说又空话连篇的做法。
三、引导学生诗意地阅读,用爱心和真挚的情感诠释生活。
中学生的学习甚至生活主要在学校,他们不可能与社会生活有太多密切的接触,还不可能自由自在地去做社会生活的主人。所以,在学生的写作积淀中,诗意地阅读,广泛地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通过阅读所了解、掌握的文本的内容,原本也是一种生活的反映,甚至是一种更广阔的生活。这种“生活”大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至少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过的,古今中外的生活都可以得到反映。这样,就可以弥补他们接触社会生活的不足,间接地从书本上了解了生活现实,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所需的材料,同时也提供了写作学习的范本和榜样。从沈复的《浮生六记》,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余华的《活着》;徜徉其中,以欣赏和诗意的心情阅读,学生所获得的滋养,不仅是写作,更是人生。这样,阅读地多了,积累也就丰富了,学生也就不会再有“写不出”的苦闷和无从下笔的的尴尬。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发现诗意、体验诗意是生命的重要内容,否则人生可能会变得残缺。只要有生活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发现美,进而去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个性回归作文,学生才能开辟一个新的作文天地。只有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真谛的人才能“我以我手写我心”,从而收获作文的芬芳。作文教学是一块万紫千红的园地,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能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写作!
参考文献:
《诗意的栖居是一种青春态度》李而亮
《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
《诗意的阅读与写作》张晓惠
第三篇:诗意地栖居着
诗意地栖居着
十月末的北京,接连几天都是大雾,灰蒙蒙的天空里铺满雾水,阻隔着人们的视线,看不透的东西太多太多,身后的,前方的.....我只是停在那里,闭上双眼向天空仰望,一瞬间,好像所有的雾水都融化了,湛蓝的天空凝成一抹微笑印在我的脸上。我总是喜欢这样,一个人走走或停停,感动于细微,只为寻找内心深处的一抹触动。
即将跨过人生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似乎改变了很多东西却又不曾改变。还是会像孩子般贪玩、爱笑,觉得笑一笑,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闲暇时去北湖散散步,逗逗那些鸭子就觉得不亦乐乎了。也会像初中时那样叛逆,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却免不了头脑发热,吃些苦头,那股倔劲像是与生俱来,黏在身体里,赶也赶不走。也还会像高中时那样,喜欢在书本里寻求哲理,感悟人生,感觉明白很多道理,却还不够成熟,总会犯点小迷糊。而此刻的我更想追求一份恬淡,我喜欢大自然里的一切,蓝天白云、青草绿树,在它们的环绕里,我感觉自己的生命也可以那么自由的呼吸,贪恋每一寸阳光,像是接受一份完美的赏赐。
十一月的北京,一天比一天冷,外面的风呼呼地刮着,像是要卷走所有的温度,风大的时候人会有漂泊的感觉......我总是一个人,害怕一个人,喜欢一个人,习惯一个人,每天忙忙碌碌,走走停停,有时候会突然不知道要去哪里,你说,如果我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我知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明天要继续,很多人很多事注定要成为过去,再深的记忆也会有淡忘的一天,可我的心却总是怀念。越长大越是害怕失去,我怕老朋友的问候会越变越少,我怕回到家看见的是我不知道的变化,我怕看到父母额头渐渐爬上的皱纹,我怕自己的努力有天得不到回报,我怕自己会变得不敢放纵,我怕会失去那份天真,变得不再相信很多东西,我怕有天我也会变得世故,会害怕做不到自己心里的那个位置。
而时间总不喜欢人偷懒和发呆,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让现在成为过去,让未来成为现在,我们一直都在路上,在前行,在奋斗,无论要付出多少,我都会拼尽全力去守护我想守护的,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我想生命有很多种味道,很多种姿态吧,我们还在不断地尝试,还有很多的风景没有看过,我们正青春,勇敢和放纵还要我们去描写。多年以后,我也许会看尽各种各样的天,但我始终会记得留在心里的那一抹湛蓝,还有我们最美年少的青葱岁月,以及那段纯净的时光。
我一直都很喜欢文字,它们总能留住一些记忆,就像一段时光的剪影。翻开以前的日记本,看看那时记载的一些心情,岁月和记忆便会随着纸张的翻动静静地流淌出来,风轻云淡的感觉,像站在河岸上看岁月流过的痕迹,一切淡然......思绪总是这般散落,大概是因为骨子里是个太爱自由的人吧,我喜欢把自己比作一片叶子,喜欢阿桑的那首《叶子》,“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叶子。”能放任自己随风起落的态度,是我向往的洒脱。一世沉浮,繁华或沧桑,永恒或短暂,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都渴望成为天使,最终的最终,我们谁也成不了天使。我只是一片叶子,终有一天会归为尘土,却一样渴望曼妙的飞扬。趁年轻,出发吧,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风景,即使依旧漂泊孤单,只要梦还在前方,心就要上路......这个世界并不大,有一些我牵挂的人,有一些牵挂我的人。生活其实很简单,说说我们的柴米油盐,告诉彼此我们的期盼,我们的祝福。我不是圣人,只是想努力让自己幸福,也让身边的人幸福。总有忙不完的事情,总有借口去原谅自己忘记对家人朋友的关心。可是,在这长长的岁月里,人来人往的凡俗间,有多少记忆可以留存,有多少人值得让你一生牵挂,不要等到青丝变白发,才发现已留下太多遗憾。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要你敢迈出那一步,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时光总是匆匆,转眼间大学的生活已被抽走了四分之一,而握在我们手中的岁月还剩多少呢?我希望能过好现在的每分每秒,去留下更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即使现在的我们也会彷徨会茫然,但不能堕落,要相信,路其实一直都在脚下。
每个人都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要走向哪里,但或许人生就要这样,看不到未来的模样才会好奇地走向前去。
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经历不同,能于千千万万人中走进同一个校园,只因我们都是追梦的人,也是一种缘分。能有这般唯美年华,和一群能共同追梦的人,是上天的一种恩赐。我是无神论者,但我还是坚持每个人的心里都应有一份寄托,无论我们在哪里,都不能忘记感恩,苦难或幸福,都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学会享受这一切。
还有很多感动在继续,还有很多味道要慢慢品尝,还有很多的遇见,还有很多的重聚与别离,还有很多的记忆要慢慢收集,很多很多......诗意人生,我们渐行渐远......电 影 艺 术
姓名:程 蓉 蓉 班级:03211002 学号:1120100669
析
2011.11.24赏
第四篇:让德育诗意地栖居
让德育诗意地栖居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愉悦和美的存在的生存。教育是崇高的职业,触摸的是灵敏的心弦,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让德育过程变成一种美丽的状态,让学生像接受新年礼物一样接受教育,这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诗意德育。那么,如何让德育在班级中诗意地栖居,潜移默化地渗透呢?
一、营造“家”的氛围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并相互关心和爱护。研究表明,那些善于严格确立集体意识的教育者能够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个班级,便是“家”的原型。打从接手班级,我努力地把它打造成一个“家”。当这个诗意的“家庭”形成后,孩子的心灵也便安放其中,德育的无声渗透也就切实可行了。
1.给“家”起名 每个人的“姓名”都寄托了父辈们无限的祝福和希望。而一个集体,我们也可以给它起名字,通过它寄予集体里所有成员对集体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每带一个班,我都会跟孩子们征集班名。天真的他们总会拿起手中的笔冥思苦想,像在完成一份重要使命,想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班名。于是,一个个意寓深刻的班名便一一涌现了。“春笋班”、“追梦园”、“凌云班”、“益德苑”……一个个班名的诞生,不都寄寓了同学们对班集体美好的期盼吗?不都彰显着同学们的理想和追求吗?名字已不仅仅是名字,通过品评赏析,在学生心间播撒的是一种种美好和无痕的教育。
2.为“家”打扮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我们的教室自成一“家”,干净、整洁、美观而温馨。同学们将“布告栏”改为“家情栏”;将“批评栏”改为“温馨提醒栏”;特设“家庭信箱”,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师生距离;还有“合家欢乐”的中国结和每天同学们在黑板上写的警句格言相伴左右,真可谓是“金言满堂”。经过大家的精心设计和布置,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了无限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学们积极向上。
3.让“家”富有 一直认为一个人有钱却没有内涵,他就不算是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文化修养,打扮得再漂亮也不是真正的“美”。于是,我打算在家的“空气”中喷洒些文化的芬芳,让“家”变得更加有内涵,更加富有。古韵悠悠,让学生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陶冶情操;德育故事,让学生在《弟子规》中学做真人;勤学经典,让学生沿着文化名人的足迹摸索前行。当学生大声朗诵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意话语的时候,我想,德育已不需要明言,因为这些感人的话语已如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了。
二、构建“爱”的乐园
夏?D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感恩教育应该成为德育的主线。在班级中构建“爱”的磁场,用“爱”磁化学生的心灵,把班级营造成“爱”的乐园,才能让德育诗意地栖居。
1.“爱”的熏陶 “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能提升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我们平时要求学生与书交朋友,多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提高写作能力方面考虑。其实,我们忽视了它的另一面,那就是从中教会学生做一个有爱心、有修养的人。
2.“爱”的感悟 学校里,班级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而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作为一位班主任要有一颗敏感的心,一种敏锐的洞察力。重阳节时,我让孩子们为长辈献“孝心”,并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感恩教育。
3.“爱”的行动 学习生活中的真善美,给了孩子们真实的感动。怎样让他们有创造感动的能力,是“爱”的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教育者可借助每次活动,引导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心。
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没有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德育栖居的地方,便是一个具有文化芬芳和浓浓爱意的温馨家园。在“家”里构建“爱”的磁场,让师生生活在“爱”的包围中,这是德育诗意化的必然要求。
4.“爱”的评价 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自评、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老师的评价……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天真烂漫,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作为教育者,不妨设计一些充满童趣的方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获得真善美的启迪。
我为班里的孩子特意设计了一个道德象征物――凤仙花种子。班里哪个孩子有了进步,我就奖励给他一颗种子,种在班级准备的花盆里。很快,教室里好几个花盆都开满了红红的凤仙花。教室也因为这些花儿,变得格外美丽。当老师们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这些花儿,心里充满了感动。我想孩子们种下的不仅是凤仙花的种子,他们种下的还是一颗颗道德的种子,他们收获的将是幸福的人生。
育人即育心,惟有诗意德育,才能扣响学生的心弦,滋润学生的心田。苦于德育工作一筹莫展的同行们,不妨试着将德育渗透于班集体的任何一处细小的毛孔,让德育诗意地栖居于班集体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实验小学)
第五篇:诗意栖居
诗意栖居
党委工作部 赵瑞昕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18—19世纪德国抒情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在彼时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浅斟低唱,而在德国大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阐释之下,这句诗所蕴含的意义已经变成了对现代社会商业发达、技术先进却弊端丛生的深刻反思。
天生万物,各有各世界。然而,在技术方式的统治之下,一切自然物都失去了自身的存在和权利,只成了人类资源和能源的提供者。人们习惯以对人的有用性来看待自然万物。譬如一棵树,以木匠或者樵夫的眼光去看,它仅仅是一块家具的原料或者炉中的火炭。人,如果时时事事都以这样实用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事物,生活的乐趣就会停留在感官的享受和生理的满足,诗意栖居当然更无从谈起了。诗意栖居,首先是有栖居之所,要有独立的生活空间,然后才能在生活上追求诗意。在现代中国,栖居已是一大难题,大部分民众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无暇顾及诗意的追求;而那些生活富足的人,浸染在商业文明的漩涡里享受着灯红酒绿的生活,诗意栖居似乎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不然,虽然商业文明和技术统治的弊端在现代中国已经显露无疑,但是诗意栖居恰恰可以作为社会转型之后人们在精神上的皈依。诗意栖居绝不是诗人和艺术家们的顾影自怜,它的魅力就在于它在“众生喧哗”的社会中能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栖息地和灵魂的寄居之所。
人,无论是在底层挣扎着生存还是富家子弟裘马轻狂地享受,只要不想槁木死灰地活着,就不能无知无觉,就应该在现实的世界之外开辟出一块精神家园来耕耘自己的理想和趣味。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们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能力,就会发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就会在生活中享受无穷无尽的乐趣,就能感受生命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方向,就能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诗意是一种心境,是在复杂世界里感悟美、享受美的一种能力。作为在现代社会浸染商业文明的我们,应该激活内在的灵性,凸显生命本真的意义,在点滴的生活中感受诗意、领悟诗意。
冰心说过“只要你是简单的,这个世界就是简单的”,也只有简单地生活,才能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生活恬然自若、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