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中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文从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入手,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
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独特发展形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管理建设、文化建设长期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在广大师生的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和谐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
1、校园物质文化:即环境设施文化。是指学校地域之内构成学校基本物质面貌和外显的物质文化状态的总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环境设置,体现教育功能的和谐性与统一性。
2、校园制度文化:是建立和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渗透着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行为定势、目标追求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
3、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优良传统和被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群体心理、人际环境、人文素养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
从结构上看,和谐校园文化的显性面是校园物质文化,中性面是校园制度文化,隐性面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校园制度文化通过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品位,充实和优化大学生的人格内涵。这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了和谐校园文化这一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物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仅仅立足于物质和制度层次上的校园文化是低层次的,必须在校园物质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上积极凸现出精神文化的意义,注重高层次精神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熏陶、导向和塑造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主要的问题有:
1、教育功能弱化, 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及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校园中浮躁、功利的读书色彩很重,很多同学在学某些课程时往往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所以常常出现挑课上,只选择专业有关的相关课程或者能够与毕业就业直接挂钩的课程,而对其他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课程选择放弃,并自认为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不少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 忽视精神追求, 注重眼前个人利益和实惠的追求, 为自己设计了“短、平、快”的人生发展目标和道路。对自我价值认可较多的是以功利为尺度, 对他人追求功利的成功表示肯定和羡慕, 对社会则表现出功利性的期待。
2、校园文化导向缺乏,业余生活单调、匮乏。大部分同学业余时间大多在校园内度过, 而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活动有限,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加, 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 不少学生业余生活单调,靠上网消磨时间,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沉溺于网络, 无心学习的现象日益严重。
3、理想信念模糊,道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一些学生除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外, 对他人、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漠不关心, 社会责任感欠缺。
4、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工作压力日益显著。当代大学生自尊、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丰富但又不稳定。相对于单纯、平坦的成长经历, 进入大学后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这时, 往往会感到难以承受压力, 产生压抑、冲动等负面心理, 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5、良好的学术环境难以形成,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关注不够。许多学校更多的关注设备、设施等硬件的建设, 而对软环境的营造却重视的不够。并且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满足学院的培养目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我们认为应形成以就业为中心,以“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导航”为两翼,以“素质拓展”和“实践创新”为抓手的和谐校园文化体系。具体工作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安全文化建设。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信息联络员等信息机构。通过通报、内参等形式缓解学生关注的矛盾焦点,重视对群架等违反校级校规的有效处理,形成“犯则罚、重则退”的导向;通过不断地讲解、案例分析、防范措施的执行,建立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确保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
2、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常规工作备案,修订整理常用制度、表格汇编、社团制度等; 并切实落实制度,强化对制度负责的理念。
3、目标文化建设。导致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迟到旷课现象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动力,缺乏向上的动力和动机。为了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首先需要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的目标和可以达到的境界,这就需要重点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导航体系。不仅要求并指导同学制定个体阶段性目标,还根据专业特点向同学明确普遍的阶段性目标,我们把大学四年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夯实基础阶段;三年级为提高素质阶段,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社会实践,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四年级为就业准备阶段,为就业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扩充、技巧训练等。并通过三年级优秀同学帮助新生规划前两年的学习生活,让新生熟悉专业情况;
四年级优秀毕业生和二、三年级分别座谈,介绍大学后期规划、求职面试的心得体会等。
4、榜样文化建设。在学生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从众心理,在大一班级中从众效应更为明显,如何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化人物对学风建设有着显著的作用。要深入加强班级内部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对班干部选拔条件的规范,形成班级组建“内阁制”班委会,强化基层榜样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明。
5、载体文化建设。构建良好与学生交流的班主任、导师平台,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文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管理制度;通过科技型、学术型社团,科技类竞赛活动来积极拓展实践舞台,创新科技平台,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科技含量, 体现创新精神, 突出学术和专业特点。
同时还需加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的建设,发挥学生党、团干部的作用,建设课余导航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二篇: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要正确把握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创新是高校发展战略的必要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
特征的群体文化。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思想文化素质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建设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和谐高校,文化校园”思想为核心,把握校园文化内涵
要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我们首先要把握好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以及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关系。
1.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据统计,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260多种。综合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将“文化”理解为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以及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系统。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范围、特殊环境中产生和演进的,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通常指以课余文化活动,即我们所讲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高校的校园文化层次更高,更突出创新精神和个性解放,它是高校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高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
2.把握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新和谐公社”,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先进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成为最适宜师生生活、学习、发展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二、掌握校园文化的特征
1.校园文化具备独立性。校园文化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又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而成,因此,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历史上讲都有其独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并对校内的师生产生长期的固定的影响。比如说“北大精
神”即是一种典型的校园文化。北大之所以有永恒的活力,就在于它有宽广的胸怀,包容的胸襟,它给北大的学子们提供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也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的实践机会。凝重、活泼、绚烂、五彩的校园文化使莘莘学子们受益匪浅。
2.校园文化具备延续性。从历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有其发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一般过程,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有其内在的继承性、承接性的特点,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也体现了它的独立性。校园文化具备长期性。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种短期行为,没有历史的学校是形成不了校园文化的。这种文化的形成应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逐步为社会所接受、认可,并体现其特有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具备从属性。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同样脱离不了大社会文化的影响,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相反,恰恰是这种相对性,给校园文化注射了强有力的生机,这正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前进的动力。这体现了它的性质只能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当然,学校并不是一个桃花源,它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人说,校园文化,有时就是社会大众文化的翻版或复制品。不过,当我们遵循“良知先行于大学”的信条之时,校园文化,往往会给墙外的社会吹送去一股股清新的风气。
三、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我们长期培育的结果,建设校园文化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以下几条途径:
1.美化校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文化是校园历史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隐性的,又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亚文化系统。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无处不在,无处不含,是整个校园理性光芒的浓浓的细雨,它会让任何知识与集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校那种独特情调和氛围的熏陶。
2.巧妙布置教室。教室是教师工作、学生深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进行精心设计。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室内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到处摆放着鲜花,对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发挥宣传栏的文化载体功能。黑板报、墙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各个学校尽量挖掘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将“一面不会说话的墙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追求。
4.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广播电台的舆论宣传作用。办好广播站,利用网络的宣传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便捷的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层次高、理性色彩浓、信息服务优势,通过舆论导向,使校园文化建设向优雅、高尚的格调发展,让催人向上、活泼严肃的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为主流。
5.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节日期间,组织相应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艺术节、演讲、书法、绘画等作品展览。体育节,举办田径运动会和拔河、跳绳、篮球、乒乓球的比赛。还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让具有艺术特长的同学选择参加符合自己特点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所爱的艺术活动中施展它的特长,发现和创新。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的群体文化。高校青年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大体系中最富有朝气和活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部分,应将其纳入到先进文
化建设的范畴。青年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课题,共青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主旋律,加强“两课”建设,坚持先进性、时代性,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1]王炎琪.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中国教育报.2003-2-25.[2]徐禄新.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教育现代化,2002,(10).[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姓名:欧哲人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班级:20104013班
第三篇: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模版)
近年来,各高校都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环境育人的途径。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一)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是大学校园文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其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可是看今日的大学校园大学精神何在?是在发展中消失了吗?还是在发展中迷失了方向?过浓的功利性,使大学把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去研制新型的科学技术、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实用性成果、如何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而对人文精神大为忽视。不少理工科学生连基本的中国历史常识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或许这对他们来说有点苛刻。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只在于他为社会贡献了多少实用性财富,还在于他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和谐需要的是文明的精神。刘海洋与马加爵的学业水平应该是比较优秀的,但是他们却不能算是合格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文明发生了太大的偏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大学一味地突显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洪堡曾说,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纽曼也说,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不论是高深学问,还是普遍知识,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研究主体的知识分子,更应该保持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受社会物质化浪潮的侵袭,学术世 俗化倾向凸显。不少教师为了金钱与地位,可以放弃了自己本应遵循的价值取向,把学术当成是谋求获得金钱与地位的路径,大量制造学术垃圾,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这样的校园里,在大学精神失落的校园里,如何让大学生去追求提高人文素养、去热情地追求真善美呢?
(二)运行机制不当。管理者群体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但目前不少大学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来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仅当作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主力,但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责甚至于使少数人沦为市侩;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 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学生本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可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多地将大学教育视为投资或机会。目前的工作机制使大学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未能形成合力,极大地制约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三)校训重复雷同。校训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的校训,最集中地反映了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
希望。久而久之,它融入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血脉和灵魂,形成为一种大学精神。因此,古今中外名校都很重视校训,并以此长期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但是,不少高校在校训用词上出现严重反复,一些学校的校训不仅用词完全一样,甚至连词的排列顺序都完全一致。付进军老师的统计表明,我国139 所高校,在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求是”,使用的院校有57 所,占41%;其次是“创新” 一词,使用院校为54 所,占38.9%;排在第三位的是“团结”、“勤奋”两词,分别为47 所和46 所院校使用,占33%左右。同时“严谨”、“求是”用的院校也不少。校训严重雷同,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和风格,难以对教职工及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四)师德考核流于形式。高校虽已建立教师考核制度,但偏重于对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考核,忽视对其政治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考
核。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业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在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中未能很好地体现教书育人的联系。在师德考核与教学评估、优秀教学成果评比、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破格晋升等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考核办法,甚至自成体系,形成多张皮,不能互相促进。在师德考核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考核内容及指标。久而久之,师德考核就成为一项例行公事,走走形式而已。至于考核成绩,则可以用业务成果来代替,一好遮百丑,谁的业务成绩多一些,谁就被评为师德考核优秀。如果大家的教务成绩都不突出,那么考核优秀的名额就来一个“轮流坐庄”。由于师德考核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因此考核的导向性作用不能很好的得到发挥,甚至还会使教师出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产生负面效应。
(五)学风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学风建设出现常抓无长效的局面原因诸多。一是忽视教风、机关作风对学风建设的示范作用。学风建设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与教风、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统一的系统,在大力加强学风建设的今天,高校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重视学生学风,而忽视了教风、机关作风对学风建设 的示范作用,没有把抓学风建设同抓教风、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其实教风、机关作风建设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学风建设,教风搞不好,就很难搞好学风。而高校对学风历来重视,但对教风、机关作风方面的问题,一般很难恰当处理,客观上给学风建设增加了难度。二是部门间协作性不强,没有形成合力。一种现象就是只有学生工作部门在抓学风建设,其他职能部门则认为与己无关。相关部门,如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图书馆、网络中心等没有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只是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显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与长效机制。最近几年,许多学校已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学风建设究竟该如何抓、怎样抓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可操作的措施。或是虽有可操作的制度措施,却没有落实到实际。如:许多学校在学生一入学就叫喊着“抓学风、促校风”,但是临到毕业也只是发几个文件,开几次会,听几次讲座而已。再者就是缺乏创新,学风建设工作打不开新局面。大多学校在学风建设中都会搞运动式的管理,被一些学生戏称为“严打”,风声一过学生又恢复到散漫姿态。所以,缺乏加强学风建设的得力的、创新的措施导致无法建立良好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开拓多种渠道重塑大学精神。首先,精心制定和宣传校训,让大学精神深入人心。要积极制定出体现学校明确的办学方向、反映时代要求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训。这既是学校办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又能促进教职工爱岗敬业,团结拼搏的精神的形成,推进莘莘学子刻苦钻研、奋力进取 的治学态度的确立。如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和雍容高雅的大学风范;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体现出清华人自强不息、严谨求是、奋发向上的精神;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愿自由之风劲吹”集中反映了斯坦福大学学术上追求真理、倡导学术自由的思想,是其大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大学文化。要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在校园精神中的灵魂和主导作用就必须大力宣传校训。高校应利用校报、广播、板报、电视、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校训,使之成为大学精神深入人心、团结全校师生、促进学校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载体。其次,不断扩大教师贤良品行及高尚德性的示范效应,让学生感同身受大学精神。从根本上讲,大学教师尤其是学术大师的品行与德性决定了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在内容上的崇高性和在性质上的先进性。因此高校应大力打造一支具有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并不断扩大优秀教师贤良品行及高尚德性的示范效应,使大学的“思想站起来”。高校应通过多渠道、分层次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来提高教师的品行与德性。常州工学院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通过几上几下的广泛讨论制定师德规范;成立由校领导牵头,人事处、教务处、工会、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师德建设工作小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开展式的规范主题教育;定期举办师德先进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对新教师和专职学生辅导员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举行师德规范宣誓仪式;将师德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重要内容,二级学院、专业系部各自负责其所属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二级学院与其所属的专业系部签订师德建设责任 书,专业系部与其所属的教师签订师德建设责任书,建立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责任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在教师聘用、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校园内设立师德师风投诉电话、师德信箱,开通网上师德电子信箱,建立学生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一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扩大教师贤良品行及高尚德性的示范效应,在校园营造出师德至上的氛围,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了大学精神。再者,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身体力行大学精神。高校应该重视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做到真正的身体力行大学精神。如将学生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将学术科技创新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文化艺术奖学金等纳入奖学金的评定范畴;设立学生学术科技与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实行实验室、活动中心等场所的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成立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加大对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指导;鼓励和倡导有科研任务的教师接纳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教师考核体系中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给学生作学术讲座、报告等作为重要指标,促进全校教师关注学 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拨出专款,邀请本地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到校作高水平演出,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能够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学生从中感悟科学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真理的乐趣。
(二)建立上下齐抓共管的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现阶段,应建立在党委领导下、以行政实施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到条块结合、分层管理,把建设校园文化的工作落到实处。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建意识,学校各部门、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积极参与。大学内部结构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部分组成。管理者群体在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层次、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上应担负导向性职责,要理清创新理念,明确工作定位,进行制度保障。要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体和工作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充分发动、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因此,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要切实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调整与变革,处理好三个群体之间的定位、机制、关系、作用方式,构建系统合力,这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健全、合理的微观基础。
(三)建设良好学风长效机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首先,就是建章立制,强化全院学生的学风建设意识。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和主要措施,使全校学风建设有章可循。通过建章立制,把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和学生违纪率等作为二级学院、相关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强化全院师生的学风建设意识。高校还应该加快推进教考分离和考试制度改革,考试形式多样化,以遏制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其次,就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以奖学金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主动学习和奋发成才上来。如常州工学院通过改革奖学金设置方式,分设综合奖学金、分类奖学金
和专项奖学金:综合奖学金引导学生“学友专长,全面发展”,分类奖学金鼓励学生“学有所得,学有专攻”,其中还新设了学业优秀奖学金、学术科技创新奖学金、精神文明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文化艺术奖学金、体育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奖励面总计达全校在校生的50%,最高奖项奖学金额达5000 元。通过评优树典型,极大的鼓励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再者,就是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培育正确的舆 论氛围。学校应注重发挥物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对校园的绿化、美化都应进行科学规划,只有科学规划,才能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校园内每一座建筑、每一条道路以及每一个绿化、美化景点不只给人以一种清新的感受,而且应该蕴涵着一种向上的精神,应该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在校园营造人文景观,寓人文知识于校园景点、环境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之中。如常州工学院积极发挥常州历史上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资源优势,建造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教育。像“院士语林”(主要汇集常州籍院士的人生感悟、治学格言及对后学的寄语)、“秋白园”(纪念常州籍政治家、文学家瞿秋白)、赵元任先生雕塑(纪念常州籍语言学家、音乐家、科学家赵元任先生)等景点相继建成,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此外,应该尽量开设高层次的讲座。请大专家、大学者到校内讲学,内容也应涵盖教育、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学术氛围,使学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不断提高。学校应该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风建设活动,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严守学习纪律、规范学习行为。高校还应该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强化正面引导、监督,利用橱窗、广播、班会以及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以诚信为主题、以考风、考纪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只有营造出勤学、上进、文明、守纪的良好校园氛围和正确的舆论氛围,学风建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研究(论文)
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打造品牌特色学校
任柏石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了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搭建了一个灵活有效的平台,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种文化建设被关注程度、投入程度、期待的程度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滦南县第三中学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任务、及意义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在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研究。滦南三中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品味的校园文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随着“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悄然兴起,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化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通过校园文化的变革与重构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办学的品质。
当前中小学校正处于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期,学校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物质资源更加丰富,为改变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够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提供了良好地物质条件。
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容与目标,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又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被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想及精神,这种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理念与价值对全体师生有着普遍的约束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它产生的力量是内在的、自觉的、持久的,能够为学校的发展从根本上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探索研究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关系学校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做的事情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工作的中心和重点,稳步推进,力戒盲目行为。这也是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发展中总结得出的经验
1.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学校对校园建设进行了高标准规划,从2011年起滦南三中重新启动了校园绿化美化工程,拆出学校旧式围墙改造成通风透绿的铁艺栅栏,植树种草,建设花园,仅2011一年就投资48万元,使校园的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善心悦目,别有一番情趣,新开辟的四个小花园,由三个年级部尽心管理,规划命名,突出主题,七年级部的“春花园”,“以惜时恭敬“为主题,“尚美园”以“崇尚美德“为主题,八年级部的“德馨园”以“德学励志”为主题,九年级部的“博知园”以博学求知为主题,每一个花园都是一道优雅景致,有充实人文内涵,实现了让草木含情,让树木花草说话,如今的校园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红花绿叶摇曳生姿,每一个视点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优美的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提升学校的品位。2011年滦南三中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式单位。
2.建设人文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滦南三中从办学观念、师生规范、办学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尚志、博学、和谐、创新的”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教”的教风,“明理、诚信、广思、好问”的学风,校歌《美丽的三中》在校园广为传唱。3.建设书香型校园。
为丰富全体师生的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学校对图书馆进行了高标准设计修建,被命名为省级一级图书馆,窗明几净的阅览室,整齐有序摆放的图书让人赏心悦目。学校每年都要投资数万元添置新图书,藏书量每年递增。此外,学校每年都订阅百余种报纸杂志,购置大量的音像资料。在建设书香型校园活动中,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坚持读书,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阅读收获。结合课堂教学,各学科每周都有阅读指导课,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读古今中外的书,读名作名篇。每学期学校在期中期末组织两
次大型的读书征文活动,对于优秀作品,择优上报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征文评比及竞赛,每学期都有近百人次学生获奖。
4.建设信息校园。从2010年全校42个班级多媒体系统全部到位。实现了校园班班通之后,实现了班级教育教学的多媒体化。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学校原有的网络信息点已不足使用和管理,学校对信息中心改造。重新添置大型服务器并改造信息交换设备,满足学校工作需要。2010年升级学校广播系统,重建校园广播室,让广播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阵地。
5.建设和谐高效的课堂教育氛围
从08年起我校实施新的课堂改革以来,先后组织教师赴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江苏的洋思中学、承德天卉的中学等课改名校进行考察学习,在借鉴课改名校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确立了我校的《学教案模式》、绘制了我校的课改路线图、出台我校的新课改管理制度:从抓好师生新课改培训入手,熟悉学教案模式流程,实践模式操作。抓校本教研,为课改保驾护航。领导推门听课,亲临课堂指导。开放课堂,教师间互听互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实施“青蓝工程”,新老教师教学相长。引路课、示范课、观摩课,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抓实课后学教反思和考试研究,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课改文化让三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添新色。
二、建设机制合理、科学系统、目标精细的管理文化
1.目标管理科学化。自2008年起,围绕改革发展中心目标,我校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以我县教学质量年、教学管理年、特色教育推进年载体,创新管理,优化管理。通过制度建设,学校形成各种评价制度,培养了师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形成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如《教师教学量化考核细则》、《教师师德规范》《班主任考核细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班级评比细则》、《优秀团支部评比细则》、《优秀班干部评选细则》、《学生综合考评细则》等健全的规章制度,由人政教两处及办公室严格考核,周周检查,月月公布,做到透明公开,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实现了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
近年来,我们不断建立和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1)学生文明礼仪监督岗制度:
我校从2008年9月开始实行“校园文明岗”制度。以班为单位轮流值日,定岗定人,每班一天。值班学生文明值勤、课间巡视。学生的日常行为在监督中得以规范。
(2)班级值日班长制度:
值日班长负责当天的班内全面事务,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增强了服务意识,让每一位同学都学会了与同学沟通,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3)文明班量化月评比制度:
我校制定并实施了《文明班量化考核实施细则》,从卫生、纪律、秩序、考试等方面对各班进行量化考核,成绩一月一公布,红旗一月一流动,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管理过程精细化,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提出了“降低起点,放慢节奏,夯实技能,分层要求,整体优化”的教学策略,实施新课堂改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除对教师备课、课堂执教、课外辅导及校本课题研究等具体教学行为提出硬性要求外,通过定期发放学生调查表、设立校长信箱等途径和方式,学校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意见,改进了教学管理工作。同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扎实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通过橱窗张贴心理健康知识图片,班主任定期找学生谈心、各年级部每学期召开学生会议,帮助学生调适心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和非智力因素。我校还按照紧扣基础、体现分层的原则,进行考试改革,注重过程管理和评价,效果明显。通过实施学校领导,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24小时无缝隙管理值日制度,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三、建设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人文气息的精神文化,营造了丰富的德育内涵
1.漫步校园,自西向东的南北两列宣传橱窗,彰显学校文化活动经典,各版块主题鲜明,学生书法绘画摄影展,精彩活动掠影,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评比表扬,各有千秋,浏览一次,就是心灵一次洗礼,一次有形的教育。让墙壁讲话,也是我校构筑独特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楼
外墙上及楼道两侧墙上,展牌随处可见,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突出主题,七年级突出“拼搏”主题,“从零开始,再创辉煌”是他们的人生态度;八年级以“励志”为主题,“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名言激励学生用智慧创造辉煌;九年级以“今天的努力铸就明天的辉煌”为主题,明确了方向目标。班级文化更是精彩纷呈,突出特色。2011年我校师生自己动手创建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三百米墙面文化长廊,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作、气势宏伟、豪迈主席诗篇,图文并茂,营造了浓郁的文学及文化氛围。驻足停留,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实现了时时皆风景、处处有教育的环境建构,更为校园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2.为了营造多元、立体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不仅着眼于墙壁文化、楼道文化、橱窗文化,更注意了人文气息教育元素的全方位渗透。
3.为弘扬传统文化,三个年级部分别编写的适合本年级特点的校本德育教材——《弟子规》,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学习,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实现了“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4.为了实现三个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特色文化,让学生留下青春的足迹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从2010年9月,三个年级部开辟的《年级周刊》正式创刊,各有特色:七年级《芳草地》、八年级《绽放》、九年级《博学笃志》,每周一出版,印发给全体师生及家长,反映了学生生活,展示了校园风采,加强了相互交流。
5.为了及时表达学生的心声,营造和谐上进的校园氛围,2012年我校创建的“校园之声”广播站,广播主持,内容采编全部由学生负责,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校园新闻”“好文共赏”“科普长廊”„„每天的课间10分钟,“校园之声”的音频在校园里、教室里跳动。成为了校园的又一道靓丽文化风景。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开辟空间
活动是德育最生动的载体,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把认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是建设校园文化的最佳方法。
1.升旗仪式”塑品牌。
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我校每周第一节德育课,国旗下讲话后年级轮流进行经典诵读,内容涉及《弟子规》、《三字经》、古、现代诗词等经
典作品。全体师生精心准备,严密组织,两千多人的集体宣誓,国学诵读气势宏大,使学生在活动中领略了经典,受到了教育,为三中“传承文明,诵读经典”开启了新的篇章。
2.法制教育铸平安
我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法制教育、安全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防护能力;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感恩励志激真情。
我校结合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帮助别人的自豪感,孝敬师长的幸福感。国家关工委讲师团应邀为全校师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演讲,激发了同学们奋进求学,立志成才的决心和孝顺父母,感恩老师的爱心。
4.体艺活动扬个性
五月份的“红歌会”,同学们用激情洋溢的歌声向党献上一份祝福“,“冀东文艺三枝花进课堂”使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养。威风锣鼓表演” 鼓声如雷,钹音清脆,蓬勃向上的青春风采和昂扬斗志,是对我校特色大课间的充分展示。十月份的“经典诗文诵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滋养。每次活动都是对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一次检阅,对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的一次洗礼。
5.实践活动塑品质。
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班、团队活动:“听老红军讲故事”“告别不文明行为启动仪式”、“雷锋在我身边主题班会”“安全出行,文明劝导”“参观李大钊纪念馆、重温入团誓词”“美丽滦南人人爱,有我参与更精彩北河游园活动”每一次活动对学生都是一次教育,每一次活动都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得到一次升华。
6.班级文化固阵地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学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文
化建设的积极性,每学期开展一次班级文化节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名、班歌、班风脱颖而出;教室内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成长足迹”“评比台”“巧手慧心”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书香园地”内“好书推荐”“名人名言”“书海拾贝”“好书大家读”“我最喜欢的_”“读书感悟”“读书心语”等将墙壁变成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的天地。其中,每一个栏目都蕴含着教师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待;每一处精彩都反映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独具匠心和高品位的文化气息;每一寸空间都充溢着浓烈的书香味,彰显了活泼、生动、绿色的特点。
6.家校合力促发展。
我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大型的家长座谈会,并且组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家访,通过师长互动 师生互动,父母子女互动,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诚心实意的沟通,对学生教育做到了的全方位、深层次,高效率,编织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网路,学校的工作有了后盾,学校的教育得到延伸,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多年办学实践中,我们力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打造品牌特色学校,使学校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教师在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学生能够拓宽发展空间,胸怀远大理想,让师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净化心灵。
第五篇: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以其天然的自身优势跃上历史舞台。它的发展不仅对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却困难重重。因此加强中小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塑造一流的企业文化,营造特色的形象观念,形成中小民营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中小民营企业文化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结合中小民营企业的特点,阐述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从而为中小民营企业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字: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现状,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理论已逐渐被引进我国,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引起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一方面一些优秀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开始建立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一些专业性的企业文化组织在不断建立,为企业文化观念在我国的普及和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尚停留在表层和中间层,对企业文化的主要层次——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之间还缺乏全面的考虑。
一、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以来,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知名企业。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成熟的企业文化。但我国更多的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经济、社会和认知等方面的原因,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尚在起步阶段,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总体上说,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一些企业移植和克隆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今天学“海尔企业文化”,明天学“联想企业文化”,一概采取“拿来主义”,其结果企业文化只是花架子,企业的现状和文化建设还是原来的老样子。正是由于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从而给人一种误导,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的设计。如果企业的文化建设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没有体现出更深层次的内在价值和理念,这下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对企业文化热衷,而员工对其冷漠不关心,难以产生心理契合,与经营管理形成“两张皮”,难以得到企业多数员工的认同,更难以使企业文化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2、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缺乏个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具有生命力。但是纵观我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实行“拿来主义”,这使得企业文化存在严重的雷同性和相似性,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3、企业文化存在短视倾向,功利性太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中小民营企业,一切行为的中心目标都是为自己及家族聚敛财富,缺乏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企业家急功近利,经营行为短期化,诚信缺失行为盛行,进而导致了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誉危机。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壮大,企业经营者必须意识到过去单纯追求盈利的目标已经阻碍企业的发展,应该转移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目标上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调动广大的社会资源,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
4、许多中小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的企业文化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是由改革开放初的个体经济发展而来的,经过后天的资本积累和结构整合才形成了现在初具规模的企业。由于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都是采用家族制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人员的任用实行近亲繁殖,家族色彩浓厚。这样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初期基本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工作日益复杂,专业化技术分工日明显,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产权制度的弊端就日益凸显出来。
5、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处在自发阶段且创新动能不足
虽然少数的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开始自觉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但大多数企业对认真推行企业文化管理还是不太在意或力不从心。现在企业中的经营价值理念,许多是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自发和无意识形成的,缺乏创新性且带有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不完整而不稳定,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因此,企业文化应与时俱进,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相应有所创新。
二、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系统化,并推进自身文化的变革
由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决定了现有的民营企业大多还属于中小规模。在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很容易察觉到其企业文化的相对较为系统性、全面性,而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企业文化的系统全面性几乎就不存在。但是一旦企业得到发展,并取得一定的规模,其发展障碍多是来自于因缺乏企业文化所产生的问题。因而,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应全面化、系统化。同时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变革。
2、政府应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文化扶持”,优化政治法律环境
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政治法律环境为基础和前提的,离开了政治法律环境,企业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偏离企业正常的发展道路。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了立法、政策、融资和人才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可以说,中小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为了促进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国家应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并要大力促进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工作。
3、中小民营企业应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参与性
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意识到,有了人才不一定就有人才意识,只有把人才看作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才能说企业基本上具备了人才意识,才能是员工有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就必须重视员工的需要,研究员工的需要,并不断满足员工的需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是满足员工们的情感需要;第二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第三是使员工们有归
属感和自我实现感。第四是由“伯乐相马制”变为“赛马竞岗制”,打破学历、资历等界限,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让企业员工感到竞争的压力,从而推动其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
4、中小民营企业要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著名经济学家熊波特将市场经济看作是企业家经济,并认为企业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体。因为中小民营企业制度及效率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否在企业中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而他们在中小民营企业文化中起着创造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家队伍还相对较小,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成分构成上不均衡,这种现状很难适应中小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实施文化战略过程中,企业家要努力学习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具有渊博知识、辨证思维、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
5、中小民营企业应由自然发展向主动建设转变,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环境复杂多变,作为指导经济、服务经济的企业文化要与时俱进,时刻与企业内外的环境变化保持紧密联系,同时积极主动去设计、去实践、去完善,每个中小民营企业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建设符合内外环境的、良好的企业文化,变自然发展为主动建设。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更是企业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确保自己竞争优势,建立一种适合企业内外环境、符合企业精神并体现其价值理念的制度文化就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中小民营企业文化保证体系的建设
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构塑成形,其建设成果更需要巩固和发扬,即让其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的物质力量,转化为凝聚力和现实生产力。因此,建设一种积极、先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从物质、制度、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保证措施,来巩固和强化企业文化,使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全体员工的心里,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从而保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1、企业文化物质保证的建设
1)生产工程建设
建设企业的生产工程,就是要逐步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出最优质的产品。建设企业生产工程的重点: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的更新和改造。二是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优质品牌。
2)福利工程建设
建设重点: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工资制度和奖励机制。二是完善员工们的生活设施,创造出“家庭式”的文化氛围。三是加强员工们劳动的保护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四是加强企业的教育、科技、文艺、体育、图书资料等企业文化设施方面的建设。
2、企业文化制度保证的建设
1)企业组织制度建设
建设重点:一是健全企业领导管理体制。领导管理体制的合理与否,对企业的决策质量和领导效能,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都有重要的影响。二是设置有效的组织机构。企业组织机构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倡导者和操作者,它的功能发挥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三是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中小民营企业要重视利用和引导非正式组织,抓好非正式组织建设,尊重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
2)企业岗位责任制度建设
岗位责任制包括生产工人岗位责任制、职能机构专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以及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企业通过岗位责任制度的建设,可以工作任务和方法、职责和权力以及工作和学习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3)企业民主制度的建设
只有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者,这样才能使他们积极投身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如果不重视企业中员工们的民主权利,势必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建设。
3、企业文化教育保证的建设
企业文化教育建设重点:一是对领导人员和管理团队的培训。企业中的领导人员和管理团队的业务素质高低,不仅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也是优秀企业文化能否培育出来并得到巩固和发扬的关键。二是对员工们的培训。企业通过对员工们的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科技文化水平以及操作实践技能,也为员工们实现自身价值、奉献企业提供了条件,为企业文化的扎根、传播和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01】闫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
3【02】罗长海、林坚.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3【03】华锐.新世纪中国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04】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05】王成荣.企业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06】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07】李亚.民营企业与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08】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09】张守宝.中国企业文化变革方向的探讨[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2004
【10】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1】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期刊类
【12】李晓武.西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