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
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3年3月10日)
教高厅〔2003〕2号
为了加强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活动,我部制定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请将执行中的有关情况及时报告我部。
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以下简称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活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校外学习中心(点)是指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等学校(以下简称试点高校)自建自用或共建共享的校外学习中心(点),以及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下简称公共服务体系)所建设的校外学习中心(点)。
第三条 校外学习中心(点)是接受试点高校的委托,根据试点高校统一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试点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校外学习中心(点)不得从事以独立办学为目的的各类教学活动和发放各类毕业证书或培训资格证书,不得从事任何与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无关的经营性活动。校外学习中心(点)不得下设分支机构性质的其它校外学习中心(点)。
第四条 校外学习中心(点)依托建设的单位应当具有事业或企业法人资格,具备从事教育或相关服务资格,能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条 拟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支持服务要求的专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保证试点高校的教学实施和对学生的辅导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二)有相对独立场所,教学服务设施齐备和相对集中,学习环境优良。
(三)具有百兆以上局域网条件,并与CHINANET或CERNET等国家公用的传输网络连接,至少有512K以上的接入带宽;具有功能和数量符合教学要求的专用服务器;为使用通讯卫星开展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提供支持服务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应当具备经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能够接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信息的卫星接收设备。实现在局域网上存储和共享教学信息。
(四)具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配备联网多媒体计算机、视频投影机或大屏幕投影电视、双向视频教学系统、不间断电源等设备。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数量保证每6个学生不少于一台,总数量不少于50台。
(五)具有以下功能的相应的远程教育教学软件:
向学生提供试点高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以多种形式实现有效的学习。
支持教师、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和传递信息。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
(六)符合国家与地方有关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第六条 设立校外学习中心(点)应当由试点高校或公共服务体系向校外学习中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报送以下材料:
(一)拟设立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类别、层次、设置地点、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联系人、联系电话及电子邮件信箱等以及依托建设的单位的概况、法人证明复印件等。
(二)拟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方式、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队伍和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三)拟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学习场地、配套设施、网络环境及其它必要的条件与设施、资金等证明材料。
(四)试点高校设立自建自用或共建共享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应当提供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文件以及试点高校在本地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案和委托协议。公共服务体系设立校外学习中心(点)应当提供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文件。
第七条 试点高校或公共服务体系设立校外学习中心(点)由校外学习中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年3月和10月受理申请,并在收到申请后的30天内做出答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将批准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点)报教育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校外学习中心(点)应执行试点高校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维护试点高校知识产权。
第九条 校外学习中心(点)应当遵守国家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管理条例,有专人负责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及其它通信网络的信息安全,配备网络安全设施和相关的系统软件,防止非法信息的传入和扩散,防止计算机病毒攻击等人为破坏。
第十条 试点高校设立、指导和管理校外学习中心(点)的情况,是评估试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所管辖的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监督、检查和评估。评估不合格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应当要求其进行整改或取消其支持服务的资格,并将处理意见报教育部备案。试点高校应当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现行文件中与本办法相冲突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
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
(2002年1月7日 教高厅[2002]1号)
为了做好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健康发展,我部制定了《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请将执行中的有关情况及时报告我部。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
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
为了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保证教育质量,探索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特提出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以下简称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如下:
一、校外学习中心(点)的作用
校外学习中心(点)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它是传递教学内容,实现远程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以下简称试点高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对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营造教书育人环境的重要渠道。通过建设校外学习中心(点),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重组和结构优化,逐步形成社区学习中心,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供服务,为构建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奠定基础。
二、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基本构成和建设条件
(一)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基本构成
校外学习中心(点)包括自建自用、共建共享、社会化公共服务等三种类型。国家鼓励发展共建共享型和社会化公共服务的学习中心(点)。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及其学习中心(点)的管理办法将另行规定。
校外学习中心(点)属于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机构,不具备现代远程教育招生、教学、颁发学业证书的资格。
校外学习中心(点)应具备基本的远程教学条件和管理能力。为高等学历教育服务的校外学习中心(点)一般应依托当地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国家批准的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建设,且依托学校的办学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为非学历教育服务的校外学习中心(点)也可依托具有法人资格的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进行建设。
依托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教学站点、中等职业学校、已经通过审批为非学历教育服务的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建设为高等学历教育服务的校外学习中心(点),需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门评估。
(二)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基本建设条件
1.校外学习中心(点)依托建设单位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拥有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所必需的场地和辅助设施,并有进一步扩展的能力。
3.具有符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需要的硬件系统条件,包括网络接入、局域网络、多媒体学习设备等条件,以及必要的教学资源管理、播放、备份系统等。
4.拥有一支熟悉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工作,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符合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的管理和技术队伍。
5.具有必须在当地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实验或实习条件,以及相应的管理与指导队伍。
三、试点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点)的主要职责
试点高校要根据各行业、各地区的人才需求和本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布局,遵守试点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在建设校外学习中心(点)时,试点高校需与校外学习中心(点)依托建设单位签订协议。校外学习中心(点)在行政上隶属建设单位,在业务上接受签订协议的试点高校领导。
(一)试点高校的主要职责
1.及时向校外学习中心(点)传达国家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
2.制定并监督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负责现代远程教育质量。
3.开展优良学风、考风的建设工作;制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4.制定招生计划,公布招生简章,负责招生工作。
5.制定现代远程教育的收费标准,并报试点高校所在地省级物价部门批准。
6.制订教学计划,组织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并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工作。
7.制定教学大纲和相应的考核标准。
8.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对学业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9.对校外学习中心(点)承担的必要的管理环节和教学环节进行指导。
10.组织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对课程主持教师、辅导教师和校外学习中心(点)负责人、网络教学系统运行和维护人员、教务管理人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等组织专门的业务培训。
(二)校外学习中心(点)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试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
2.根据试点高校的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试点高校开展招生宣传和组织生源等活动;做好学生报到注册工作;校外学习中心(点)不能跨省开展招生宣传和组织工作。
3.配合试点高校做好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4.保证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装备的正常运转,保证对学生学习的服务支持。
5.承担试点高校下达的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
6.落实学风、考风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承担保证考试纪律的责任。
7.保护试点高校有关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防止非法使用。
8.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9.接受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机构的检查和评估。
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职责和审批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将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建设纳入本地区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职责应相对集中,并由主管高等教育的领导同志负责。要重视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应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对待。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职责
1.对在本地区建设校外学习中心(点)实行审批制度,并负责监督管理。
2.向试点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点)传达国家和本地区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指导试点高校合理设置专业和制定招生计划;审查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
3.负责对设在本地区内的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对检查评估不合格的学习中心(点)责令整改、暂停或取消远程教育服务资格。对学习中心(点)的检查评估结果也将作为教育部对试点高校进行检查评估的重要依据。
4.未经审批就自行建立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必须尽快履行审批手续。不履行审批手续的要责令停办。对在本文下发之前各试点高校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点)要进行重新审批,对未通过审批的要限期整改或停办,并协助试点高校处理好有关善后工作。
5.对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处罚意见需在征求有关试点高校的意见之后决定。对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处罚意见须抄报教育部。
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点),必须由依托建设单位和试点高校共同向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审批。经批准的校外学习中心(点)为另外的试点高校服务,由校外学习中心(点)报新增试点高校有关材料向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收到拟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申请后要限期审批,及时将审批结果通知试点高校和依托建设单位,抄报教育部,并通报其它试点高校,向社会公布。
(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审核申请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点)的材料
1.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点)的书面申请文件。包括依托建设单位的概况,申请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类别、层次、规模、设置地点、计划开设专业、计划开课日期、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联系人、联系电话及电子邮件信箱等。
2.依托建设单位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包括拟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人员、辅导教师、教学模式、管理方式、质量保证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学习场地、配套设施、网络环境以及其它必要的条件与设施情况;校外学习中心(点)的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性。
3.教育部批准试点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文件。
4.试点高校在本地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案。
5.试点高校与依托建设单位建设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协议书。
6.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场地、设施、资金等证明材料。
7.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规章制度。
8.其它需要提供的文件或资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的精神,制定本地区关于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办法。要防止和反对垄断、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其它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学习者的正当权益,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对本地区的校外学习中心(点)进行检查,并在每年11月底以前将本地区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基本情况和检查结果向教育部报告。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2年01月07日 实施日期:2002年01月07日(中央法规)
第三篇: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管理实施细则(暂行)
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管理实施细则(暂行)
为了规范和加强全国各网络大学在我省的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高教厅[2002]1号文件)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高教厅[2003]2号文件)的精神,结合甘肃省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
第1条 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以下简称学习中心)是指经教育部批准具有现代远程高等学历教育试点资格的高校,在学校校区以外依托其他教育机构所设立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机构,是接受试点高校的委托,根据试点高校统一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试点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校外学习中心在行政上隶属依托单位,在业务上接受签订协议的试点高校领导。
第2条 校外学习中心的审批、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受甘肃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由甘肃省教育厅科技处(甘肃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负责,省内其他任何机构和地方教育部门均无权进行审批或备案。
第3条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作为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的依托单位,在省教育厅领导下,具体实施省外试点高校在本省所设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工作。第4条 校外学习中心依托建设的单位应当具有事业或企业法人资格,具备教育部门批准从事教育或相关服务的资格,能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校外学习中心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和基层单位;校外学习中心不得下设分支机构性质的其它校外学习中心(点);已获准的校外学习中心若接受其他试点高校的委托服务,必须经省教育厅审批并备案。
第5条 校外学习中心属于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机构,不得从事以独立办学为目的的各类教学活动和从事任何与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无关的经营性活动,不具备自行组织现代远程教育招生、教学、颁发学业证书的资格。
第6条 校外学习中心应经省教育厅组织的专门评估具备基本的远程教学条件和管理能力。为高等学历教育服务的校外学习中心应依托当地的普通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广播电视大学进行建设,且依托的单位办学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设置校外学习中心的基本条件
第7条 校外学习中心所依托的单位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
第8条 校外学习中心应有相对独立的场所,教学服务设施齐备和相对集中,学习环境优良,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第 9条 必须拥有熟悉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工作、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符合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要求的专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够保证试点高校的教学实施、对学生的辅导工作和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10条 校外学习中心应具有百兆以上局域网条件,并通过CERNET或CHINANET等国家公用的传输网络,与试点高校之间以不低于512K的网络速率连接;应具有功能和数量符合教学要求的专用服务器。为使用通讯卫星开展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提供支持服务的校外学习中心,应当具备经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能够接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的卫星接收设备。能够实现在局域网上存储和共享教学信息。
第11条 具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配备联网多媒体计算机、视频投影机或大屏幕投影电视、双向视频教学系统、不间断电源等设备。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数量应基本保证每6个学生不少于一台,总数量不少于50台。
第12条 具有以下功能的远程教育教学软件和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1)向学生提供试点高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以多种形式实现有效的学习。(2)支持教师、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和传递信息。(3)建有供学生阅览的相应学科和专业电子图书或常规图书音像资料库。(4)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
第13条 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专业符合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符合国家与地方有关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三、校外学习中心的主要职责 第14条 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和甘肃省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试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15条 根据试点高校的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试点高校在本省区域内开展招生宣传和组织生源等活动;做好学生报到注册工作。
第16条 承担试点高校下达的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配合试点高校做好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学风、考风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承担保证考试纪律的责任;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校外学习中心的稳定。
第17条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保证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装备的正常运转,保证对学生学习的服务支持。校外学习中心应当遵守国家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管理条例,有专人负责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及其它通信网络的信息安全,配备网络安全设施和相关的系统软件,防止非法信息的传入和扩散,防止计算机病毒攻击等人为破坏。
第18条 依法维护和有效保护试点高校有关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防止非法使用。
第19条 主动接受甘肃省教育厅及其授权机构组织的监督、检查和评估。
四、申报审批程序
第20条 开办校外学习中心需提交的申报材料:
1、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设置基本情况及办学条件一览表。、由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与校外学习中心依托单位共同(或分别)提出的书面申请文件。包括依托单位的概况,申请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的类别、层次、规模、设置地点、计划开设专业、计划开课日期、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的资质证明与身份证复印件、联系人、联系电话及电子邮件信箱等以及依托建设的单位的概况、法人证明复印件、资金证明等。
3、依托单位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包括拟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人员、辅导教师、教学模式、管理方式、质量保证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学习场地、配套设施、网络环境以及其它必要的条件与设施情况;校外学习中心的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性。
4、教育部批准的拟设立校外学习中心试点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文件。
5、试点高校在本地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案。
6、试点高校与依托单位校外学习中心的委托协议书。
7、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规章制度。
8、公共服务体系设立校外学习中心应当提供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文件。
9、其它需要提供的文件或资料。
第21条 省教育厅每年4月份和10月份受理校外学习中心的开办申请。逾期申报,转至下一次受理。所受理的校外学习中心其办学条件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申报材料齐备,经实地考察评估后,3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
第22条 省教育厅审批开办校外学习中心按下列程序办理:
1、申报。开办单位从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中心领取并填写《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设置申请登记表》,即为申报,其各项手续费用由申报者负担;
2、受理。开办单位将申报材料全部送交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由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内容审查合格后即为受理;
3、审核。由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按照教育部有关建立校外学习中心的条件和本实施细则,认真核实申请单位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经审核通过后通知申请单位做好评估的准备工作;
4、评估。由省教育厅专家组,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对申报资料进行实地对照核实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报送省教育厅;
5、审批或备案。省教育厅依照国家和甘肃省有关规定,根据专家的评估报告,对所受理的校外学习中心作出审批决定和备案;
6、公告。经审批和备案的校外学习中心,由省教育厅下发同意建立校外学习中心文件并向社会公告。
7、省教育厅定期将批准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报教育部备案。
五、管理与监督
第23条 校外学习中心经审批后方可刻制印章。印章式样应报省教育厅备案。第24条 校外学习中心变更依托单位,应重新办理开办申请审批手续。原校外学习中心撤销,试点高校及依托单位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校外学习中心变更负责人、地点、联系方式等,应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25条 校外学习中心每在甘肃省的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和经试点高校所在地省级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等,于每年招生1个月前报省教育厅备案。招生章程、招生广告须经省教育厅审查同意后方能予以公布。实际招生情况于每年11月份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26条 校外学习中心每年对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于11月份向省教育厅提交自查报告。
第27条 省教育厅委托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负责对设在本省境内的校外学习中心进行管理,并从试点高校提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用于每年对各校外学习中心定期检查评估工作。对检查评估不合格的学习中心,在征求有关试点高校的意见后,责令限期整改、暂停或取消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资格。由省教育厅将检查结果和基本情况于11月底上报教育部,并向社会公布。
第28条 未按教育部文件(教高厅[2002]1号和教高厅[2003]2号)要求和未经审批设置的校外学习中心,必须于10月底前到省教育厅履行申请审批手续,不履行申请审批手续的校外学习中心,将取消其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资格。
第29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甘肃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四篇: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市)委组织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远程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央、省、市委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哈尔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
2010年6月2日
哈尔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
教育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以下简称远程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远程教育管理的目标任务:
(一)建设上下贯通的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远程教育管理工作体系;
(二)建立一支过硬的教学、技术和管理队伍;
(三)制定远程教育规划和管理办法,完善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学模式、管理系统、考核评估体系,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远程教育工作机制。
第三条 远程教育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四条 各级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是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地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县(区)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远程办)是远程教育工作的 办事机构,负责本地远程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乡(镇)设立远程教育管理站,对所属村级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具有管理权。
第五条 市、县(区)远程办职责:
(一)制定本地远程教育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协调本地技术保障部门搞好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服务工作,保证终端接收站点的正常运行;
(三)负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规划、整合、开发、审定、上报工作;
(四)负责远程教育管理队伍、教学辅导队伍、技术保障队伍建设,搞好业务培训;
(五)制定远程教育教学计划,负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指导、督查、考核以及评估等工作,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六)加强对本地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及时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培树典型,推进远程教育工作的深入进展;
(七)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第六条 乡镇远程教育管理站职责:
(一)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实施本乡镇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二)负责本乡镇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
(三)负责本乡镇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维护,保证远程教育站点正常运行;
(四)负责本乡镇、村级远程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搞好业务培训;
(五)负责本乡镇远程教育工作的信息收集、汇总、上报和反馈;
(六)完成上级下达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第七条 村级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职责:
(一)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制定本村远程教育学习计划;
(二)负责本村终端接收站点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确保设备安全;
(三)根据上级要求和本村实际,组织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收看远程教育节目,组织座谈讨论,做好记录,并配合搞好教学辅导活动;
(四)负责本村远程教育工作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发现典型,提供课件制作线索;
(五)完成上级下达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
第八条 各级远程教育管理机构要明确责任,加强管理。乡镇党委书记是本地远程教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村党组织负责人是本村站点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好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作用。
第三章 管理队伍
第九条 乡镇远程教育管理站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站长由乡镇党委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兼任。
第十条 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配备1名管理员,原则上组织系统自建站点应由村“两委”成员兼任,也可以由热心远程教育事业、文化程度较高、责任心强的党员担任;村校共建站点管理员由所在学校教师兼任。
第十一条 建立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各级远程教育管理机构,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做好教学管理、技术服务和教学辅导队伍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 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员必须经县(区)远程办统一培训考核,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后上岗。乡(镇)、村站点管理员的选配、调整需经县(区)远程教育管理机构批准,并报市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备案,站点管理员调离岗位,必须及时进行补充。
第十三条 基层站点管理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设备管护、现场组织、学习记录、信息收集反馈等工作。
第十四条 建立行政村接收站点管理员经济补贴制度,具体补贴标准由县(区)结合实际确定,费用由县(区)财政列支。
第四章 设备管理
第十五条 村级远程教育设备是开展远程教育工作的专用设备,组织部门建设的站点,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有管理权、使用权,所有权归属为组织部门;村校共建站点,所有权归属为教育系统,所在村有使用权、协助管理权。严禁任何单位及个人以任何理由挪用、外借、转让、买卖、抵押、侵占或损毁。对违反规定的,视情节轻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组织部门设立的村级终端站点,原则上必须设置在村级活动室或村党支部办公室; 如无活动室、办公室或现有场地不具备开展远程教育条件的,经县(区)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同意,可以暂时设置在党员家,召开全村党员大会,经投票确定站点安装地点并形成会议记录,全体党员签字,会议记录原件交县(区)级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存档备案,复印件由村留存;积极推进村级活动场所 与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同步建设,新建村活动场所应预留远程教育活动地点,新建、改建后村活动场所具备设点要求时,原设置在党员家的终端站点应立即迁回。
第十七条 各级党组织层层签订《远程教育设备管理责任书》,落实管理责任。乡镇(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党办主任)是本辖区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使用的责任人,村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员是本村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使用的责任人。
第十八条 站点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维护和保养设备,建立设备运行和维修、维护工作档案,保证设备安全、可靠、有效运行。管理员工作变动时,必须将远程教育所有设备完整地向党组织移交。
第十九条 远程教育站点需配备足够数量的桌椅,满足党员学习和群众收看需要。场所变迁时,在县(区)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和乡(镇)远程教育管理站共同监督下办理,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第二十条 各级远程教育管理机构要认真落实设备的安全供电、防雷、防火、防潮、防盗、防尘等措施。
第二十一条 不允许假借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之名,开办“隐性黑网吧”或开展与远程教育无关的经营活动。不允许在站点设备上安装与远程教育无关的软件、游戏、操作系统等,严禁播放非法和不健康的音、视频内容。遇到非法信号干扰,立即关机,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做到不传播、不扩散。
第二十二条 对损坏或报废的设备、器材,需要办理报损、报废手续并及时更新。乡村站点设备自然损坏的,须经县(区)远程教育管理机构查验确认,并协调更新,不得擅自处理。属于人为因素造成设备损坏的,当事人要承担责任,赔偿损失。
第五章 教学组织管理
第二十三条 市、县(区)远程教育管理机构根据远程教育教学大纲和中央和省教学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开展学习活动。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科普知识、农村卫生、文化体育、典型经验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十四条 终端接收站点根据上级统一规划和要求,制定播放计划,并以宣传栏、黑板报、村广播等形式,公告节目内容,方便党员干部群众收看。
第二十五条 乡村两级要把开展远程教育和班子集中学习、村党支部 “三会一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干部、科技示范户和致富群众,利用晚上、双休日和寒暑假,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室内学习与专家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示范基地实践相结合等形式开展教育学习活动。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要保证每月不少于1次、全年学习时间不少于48个小时。站点对群众开放日每周不少于1天。每次集中学习后要及时组织讨论、交流,并认真做好记录。
第二十六条 各级远程教育管理机构根据党员干部的学习实际,组织远程教育教学辅导队伍,深入基层开展教学辅导活动,采取专家答疑、现场示范、专题讲座等形式,解答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十七条 各基层站点要结合本地的农业特色,依托村党支 部、专业合作社等,建设1-2处能够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的学用基地,大规模开展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使之成为远程教育学用成果的孵化基地和群众致富的生产基地。
第二十八条 县(区)远程教育管理机构要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充分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在青年农民党员中普及农业职业技术中等学历教育,解决农民党员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带头发展和带领群众共同发展能力不强问题。
第二十九条 市、县(区)远程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对本地远程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完善,宣传推广基层好的管理经验。
第六章 考核与奖惩
第三十条 市委组织部负责对各县(区)远程教育工作的考核,列入基层组织建设考核内容。县(区)委组织部负责对乡镇远程教育工作的综合考核。
第三十一条 对各级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组织领导、规章制度、教学管理、设备运行、课件制作、学习效果和各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等情况。考核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结果每年公布一次。
第三十二条 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集体和个人分别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对违章违纪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纪律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级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由哈尔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教育部
【发布文号】教基一[2013]7号 【发布日期】2013-08-11 【生效日期】2013-08-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基一[201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现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贯彻落实工作通知如下。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出台《办法》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办法》要求加快建设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提高学籍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学生学籍号是学籍信息的核心要素,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衔接,终身不变。
二、抓紧制订或完善《办法》实施细则。《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已出台省级学籍管理办法的省份要按照《办法》的规定进行完善和调整,尚未出台省级学籍管理办法的省份要根据《办法》要求抓紧研究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操作办法。
三、有效开展《办法》教育培训。要按照职责划分组织对学籍管理人员和学籍系统技术支持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是,加强学籍管理的重要意义、《办法》的基本内容、学籍系统的基本功能、学籍信息采集的基本要求、学籍变动操作办法等。对省级培训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实施。
四、建立加强学籍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制订实施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要建立学籍核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追究违反规定人员的责任。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办法》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我部安排教育管理信息化经费和其他经费时将与《办法》实施情况和成效挂钩。
五、营造实施《办法》的良好舆论环境。要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家长通知书等多种方式进行政策解读和宣传,重点介绍必要性、重要性和预期成果。要取得家长理解和支持,使《办法》家喻户晓。要让教育部门认识到《办法》对于科学决策的价值,让学校感受到对于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作用,让家长和社会体会到教育部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服务水平的坚定决心。
有关进展情况请及时报我部基础教育一司。
教育部
2013年8月11日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高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科学管理水平,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国所有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
第三条 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实行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各地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建设全国联网的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电子学籍系统),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和实施办法。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本行政区域内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制订本省(区、市)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建设电子学籍系统运行环境和学生数据库,确保正常运行和数据交换;作为学籍主管部门指导其直管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
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本省(区、市)关于学生学籍管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作为学籍主管部门指导其直管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督促学校做好学生学籍的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负责学籍信息收集、汇总、校验、上报,应用电子学籍系统开展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第二章 学籍建立
第四条 学生初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应为其采集录入学籍信息,建立学籍档案,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
学籍主管部门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核准学生学籍。
第五条 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一人一号,终身不变。学籍号具体生成规则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订。
逐步推行包含学生学籍信息的免费学生卡。
第六条 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学籍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查重。
学籍管理实行“籍随人走”。除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校学生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外,学校不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残疾程度较重、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由承担送教上门的学校建立学籍。
第七条 学校应当从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
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
二、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和材料。
学籍基础信息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
第八条 学籍档案分为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纳入电子学籍系统管理,纸质档案由学校学籍管理员负责管理。
逐步推进学籍档案电子化,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
第九条 学生转学或在基础教育阶段升学时,学籍档案应当转至转入学校或升入学校,转出学校或毕业学校应保留电子档案备份,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复印件。学生最后终止学业的学校应当归档永久保存学生的学籍档案,或按相关规定办理。
学校合并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并入的学校管理。
学校撤销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管理。
第十条 如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修改学生基础信息的,凭《居民户口簿》或其他证明文件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附《居民户口簿》复印件或其他证明复印件,由学校核准变更学籍信息,并报学籍主管部门核准。第三章 学籍变动管理
第十一条 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统筹制定。
第十二条 正常升级学生的学籍信息更新,由电子学籍系统完成。
第十三条 学生学籍信息发生变化,学籍进行转接或学生毕业(结业、肄业)时,学校应及时维护电子学籍系统中的有关信息,并将证明材料归入学生学籍档案。学籍主管部门应及时对学生学籍变动信息进行更新。
第十四条 学生转学或升学的,转入学校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启动学籍转接手续,转出学校及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予以核办。
转入、转出学校和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学籍转接。
第十五条 学生办理学籍转接手续后,转出学校应及时转出学籍档案,并在1个月内办结。
第十六条 学生转学或升学后,转入学校应当以收到的学籍档案为基础为学生接续档案。
第十七条 特教学校学生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转入特教学校就读的,其学籍可以转入新学校,也可保留在原学校。
进入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其学籍是否转入工读学校,由原学校与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商定。
第十八条 省(区、市)直管学校、设区的市直管学校学生的转入转出情况,由学校每学期书面告知所在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
第十九条 学生休学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审核同意后,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报学籍主管部门登记。复学时,学校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学生休学期间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
第二十条 学生到境外就读的,应当凭有效证件到现就读学校办理相关手续。回到境内后仍接受基础教育的,应接续原来的学籍档案。第二十一条 学生死亡,学校应当凭相关证明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报学籍主管部门注销其学籍。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依法及时书面上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籍主管部门,在义务教育年限内为其保留学籍,并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的,就读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应于每学期末将学生学籍档案转交其户籍所在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学籍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配备或指定学籍管理员,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机制。
对学籍管理员当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保持相对稳定。各级学籍管理员的基本信息须报送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四条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每学期复核学生学籍,确保学籍变动手续完备、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
第二十五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非经学籍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学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
第二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 学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责任:
一、不为已接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的;
二、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或学籍档案的;
三、不及时把学籍变动信息纳入学籍档案的;
四、不及时报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
五、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
六、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
七、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八、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学校的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籍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或完善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