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通知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农林、畜牧、蚕桑)局:
为认真贯彻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江市标准化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和九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九江市2009年农业产业化工作考评办法》的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市场引导相结合,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创建工作。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九江市农业局成立以局长魏立平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副局长余效虎为常务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各县(市、区)相应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标准化基地建设的统一协调、综合管理、组织实施和技术服务。制定农业标准化资金支持补助政策,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上给予人力和财力上的保障。
四、明确目标,扎实推进
1、各县(市、区)重点围绕自身产业特点,选择2个以上重点或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同时根据选定的农业产业,制定标准化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措施、总体安排、总结评比等。实施方案于8月25日前报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备案(邮箱:jjsck@21cn.com)。各县(市、区)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好若干个核心示范片,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总产量要达到该产业的80%以上。
2、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内容。(1)、各县(市、区)要组织人员,结合当地重点推进的农业标准化产业,有现行标准的进行引进、修订农业标准,没有现行标准的,向当地质监部门申请立项,尽快组织制定标准;(2)、聘请或组织本地本产业专家,编印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组织技术人员制作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图;(4)、统一印制农业生产过程的记录本,建立生产经营档案,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详细记载农业投入品的来源及使用、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情况;并发放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对照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登记。
3、制作标准化生产标志牌。在各地的标准化生产的各个中心区,制作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志牌,明确标准化的名称、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单位、实施时间等,进一步提升农业标准化示范水平。
4、组织标准化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商标、申报品牌,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基地的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
各县(市、区)要组织农业专家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地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服务和生产指导。
六、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督促监管
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要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督促和检查,确保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的顺利推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九江市农业局 办公室
2009年8月5日
第二篇:推进农业标准化 加快垦区农产品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垦区农产品
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建三江管理局为例
(鸭绿河农场那木斯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阶段,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总体上也已迈过温饱,进入小康社会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必将进入一个新的结构升级时期。也就是说,伴随着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进入小康阶段,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从小康阶段向富裕阶段转化,我国食品的供求方式也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食品的增长方式将从过去单一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追求食品质量与数量同步增长,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光,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疾病相继爆发和传播,二口恶英、苏丹红、红心鸭蛋、上海多宝鱼、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屡次频发,不仅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信心,而且更严重制约着食品产业的持续发展,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大多出在源头,即食品种子环节和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缺失,集中表现在生产链、各环节不规范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垦区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的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迫在眉睫,特别是通过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
标准化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生产到餐桌质量可追溯,为垦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消费者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使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质量可追溯无公害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和消费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探索建立一种符合与居民消费需求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相适应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一、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内涵及可行性
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就是在农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其目的是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查询到出问题的原料或加工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质是对农产品实现“数字化”和“身份证”管理,即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建立数据库,将产地环境、生产记录、检测结果、销售流向等关键环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记录,从而形成“生产者一消费者一监管部门”的可溯数据链,消费者能对所购农产品各环节的信息及时了解,政府监管部门能对农产品进行质量监管、安全预警和统计分析,对发现的问题也可追溯根源。按照从生产地到销售地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档案登记制度,记录生产者以及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加工、包装等信息。只有建立可追溯系统,才能做到产品各个关键点可控,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有了可追溯系统,才能发现影响经营的根源,才能追查生产环节的质量信息,并予以迅速纠正。
2、农产品供给应附有真实可靠的质量信息,满足终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质量和内容标志认知权的需要。由于农产品的绿色品质具有信任品特征,因此为了让消费者认知农产品的绿色品质,需要匹配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等信息现实手段把农产品的绿色品质真实地显示和传递给消费者。
3、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有利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质量的有效措施。
4、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维护社会稳定乃至提高企业公信力。
二、建三江管理局推行农业标准化现状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多年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其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通过农业标准化的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一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展开。二是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疫病防治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农场群”整体绿色农产品追溯,在全国农区第一个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和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双体系认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到位。按照农业部和总局提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利用我局资源、生态、规模、产业、科技、组织等优势,建立一套与国内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和保障体系,构建产品有标准、生产有规程、质量有追溯、市场有监测、企业有诚信的运行机制,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相关产业发展。一是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在总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管局、农场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农产品服务到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二是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标准化。增加检
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以总局内建的部级食品质检机构为依托,以龙头企业和基地农场自检检测为基础,建立管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检疫体系和覆盖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的监测网络,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建立管局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农业生产资料监控系统,现已争取中央财政拨款378万元,管局又配套投入上千万元建设“检测中心”和“展示中心”,外网和装修现已完毕。三是农业品牌认证步伐加快。把农产品认证工作与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认证推进生产技术标准化的实施。全局认证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面积分别为40万亩、370万亩和1000万亩,在全国农业系统第一家完成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垦区率先进行了GAP良好农业认证。四是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格局初步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创建了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质量追溯体系。旨在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监管能力的目的。
三、对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牢固树立“高效、生态、品牌”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档升级”,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
竞争力。
1、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中,切实提高粮食主产区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通过合理的价格调节、种粮补贴和技术指导等措施和手段带动和强化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提高质量追溯体系运行质量,从源头上有效杜绝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实现农产品最终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舒心”。
2、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加强对源头生产者质量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促使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施,从整体上带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快推进农产品种植环节规模化、一体化生产,减少种植环节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质量追溯体系的绩效。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和形式,将众多而分散的种植户联合起来,降低追溯系统获取种植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难度,有效实现对种植户生产过程的监管。
4、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设力度,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从实质上全面提升。
5、农产品经营连锁化。农产品连锁经营是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标志之一,开展连锁经营首先要积极培育农产品连锁经营主体,可结合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培育连锁经营主体。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生产基地和农户,以此形成“企业+基地+农户”共同参与,共同承担风险的产业链条,保证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全程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第三篇: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09.12.25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建议
民革淮北市委会
近些年来,我市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基本构建,初步形成了我市农业信息网站群,每年上网发布信息上万条,点击浏览量5万余次,基本实现宽领域、全过程覆盖,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国内先进地区及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对农业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宏观构思和规划,缺乏系统的工作推进机制,从而导致农业信息化工作摆不上应有位臵,领导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措施、人才队伍培养、组织机构建设等都有较大缺失。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县(区)两级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还有一些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即便有的乡镇设立了农业综合服务站,但办公条件简陋,数字化硬件设施也得不到及时更新。我市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通上宽带,三分之二的村两委没有信息站点。
第三,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既专于农村农业经济工作,又精通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不少农业专业 1
技术人员信息观念淡薄,在工作实践中得到的大量信息,习惯于存储于自己的头脑中,或者存储于传统的纸质媒介中,而不能主动整理发布到信息网上。不少信息管理员只懂建网站,发布信息,对农业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能力欠缺,致使有些农业信息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时效性差,实用性不强,含“金”量不高。
第四,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仍待进一步破解。农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才会形成生产力。而在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最为薄弱,农民是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低的群体,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业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弱化,加之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业信息需求动力不足,导致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难以破解。目前,我市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仍然主要依靠传统手段,电脑网络尚未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第一通道。
第五,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2005年起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模式推广试点,我市至今还没有启动实施。我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阶段。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和重要动力,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竞争力,加速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把农业信息化摆上重要位置,政府主导,强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知识技术集成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主导,强力推动。我市应把农业信息化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作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并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政策性文件,逐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力量的投入,把农业信息化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第二,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县区两级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完善硬件设施,使之成为我市农业信息采集、发布的重要平台。依托乡镇农业综合站,加快建设乡镇农业信息平台,改善办公条件,配备必要的信息化装备,并给予必要的运行经费保障。进一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妥善解决工程建设中遗留问题。把农村数字宽带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范围,首先解决物理网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第三,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村村通”工程。依托村两委,建立标准化村级农业信息站点,做到“八个一”:即有一间办公室、一条电话专线、一条宽带专线、一套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1至2名专职服务人员、一个信息发布栏、一个信息广播站、一套管理与服务制度。为农民开设一个信息窗口,沟通城乡信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建议继农村道路
“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之后,把农村信息化“村村通”作为又一项民生工程,给予充分保证。
第四,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把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纳入农业信息化工作总体规划。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员队伍,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发布的能力。其次,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咨询,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第三,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第四,面向村级信息站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创业带头人,开展基层信息员培训,并将其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各级领导的农业信息化培训,使之成为领导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行家里手。
第五,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传递作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电脑网络普及到农村家庭,在一个很长时期内都难以实现,在解决农业信息“最一公里”的问题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位臵十分重要,它既是农业信息的需求终端,又是农业信息传递的结点。合作组织本身是经营实体,对信息的要求更迫切,应用能力更强;同时又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对农民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快捷,便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给予大力扶持,放手让其承担一定公益性职能,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第六,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我市农业信息化组织网络建设,强化涉农部门、农业部门内部各单位、市、县、乡、村各农业信息站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方面合理分工,让信息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纸质媒介、讲座培训等各种渠道快速传递,做到资源共享共用。积极推进 “三电合一”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我市农村电脑拥有量很少,但电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已基本普及,推行“三电合一”具有良好的基础。我市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尽快开展试点。立足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引进农业信息化先进技术,引领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迈向更高层次。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
(新农法〔2010〕100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局,各地、州、市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关于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有关精神,如期完成农业部“农业综合执法三年覆盖到县”的工作目标,现就加快推进我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增强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是强化行政执法,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有效途径。我区自1999年开始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试点,经过十年的试点、示范、推广,农业综合执法得到稳步推进,2008年成立了自治区农业执法监察局,到2009年全疆已有5个地州、45个县(市)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农业综合执法在打击各种农业违法行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区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开展情况与全国其他先进省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执法体系建设滞后,执法机构不健全,地区间工作开展不平衡等方面。有个别地州至今未开展综合执法工作,对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依旧采用分散执法和多头执法模式,存在消极等待、左等右盼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我区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正确认识农业执法面临的新形势,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政发„2008‟2号)的要求,充分认识全面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的必要性,拿出新思
路,采取新举措,探索新机制,建立适合新任务、新要求的体制机制,把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快进度,努力完成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三年目标任务
农业部提出“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时间在全国所有农业县(市)实行综合执法”的目标任务,2010年是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的攻坚之年,目前我区尚有近一半县(市)未开展综合执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加快行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如期完成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任务。尚未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地(州)要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计划,拿出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加快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步伐,2010年选择1-2个县(市)开展试点,为2011年全面实行综合执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已部分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地(州)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剩余县(市)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工作任务,实现2011年覆盖全部县(市)的工作目标;已经全面完成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地(州)要加快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努力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能力。
三、创新机制,把握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农业综合执法是系统内部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措施,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整合内部执法资源,调整内设机构职能配置上。推进综合执法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综合执法主要是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不是所有行政管理权的综合,行政许可、行业管理、检验检测等仍由原专业管理机构承担。二是在体制内进行调整,不跨部门。三是重点在县级。县级农业部门是农业违法案件的基本管辖主体,承担着绝大部分农业执法任务,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重点是加强县一级。四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同的综合执法模式。要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方向从新成立机构、新增加编制、新招聘人员逐步向依托现有机构,整合农业内部执法资源,调整内设机构职能配置,确定综合执法范围,配备相应人员,然后申请编制部门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批准成立
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和相应的检查权转变。2009年农业部下发的《关于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的意见》(农农发﹝2009﹞8号),明确提出了没有成立综合执法机构的县(市),下一步要积极探索在县级种子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整合相应职能,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已经开展了的地方,应保持相对稳定。
四、加强领导,确保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2010年是实现农业综合执法三年覆盖到县目标的关键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政发﹝2008﹞2号),主要领导亲自抓,把推进综合执法纳入到整体工作去谋划、去部署,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要加强对县(市)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对推进得好的单位通报表扬,对停滞不前的通报批评。自治区农业厅将适时派出工作组对各地州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努力推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顺利开展,确保2011年底前全区农业县(市)全部实行综合执法。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农业综合执法体系通知
抄送:农业部,厅领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2010年3月26日印发
第五篇: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
市政协农林界别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去年年底,我市共流转土地15.7万亩,扶持和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2户。引进了今麦郎、谷丰粮油等知名企业,壮大了倮倮大米、天鑫粮油、白塔湖食品等本地知名品牌。在各级政府帮助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年定单达40万亩,每亩增收50元。但我市的龙头企业都是小微型企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举步维艰。如何协助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去年11月,我们对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我市龙头企业都是农产品的初加工企业,缺少科技含量,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难以支撑。在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市获省、市级的龙头企业只有16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9家,部级没有。只有10家产值超亿元,且在亿元龙头企业中只有天鑫粮油规模较大,年产值约4亿元,其他企业产值都在2亿元左右。我市农业企业总产值仅占我市工业总产值的5%,产值较小及自身的不足难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很难在大区域范围内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根本调整和农民长期稳定的增收。
2、龙头企业的品牌不响。我市经工商注册的农产品品牌共有200多家,仅粮食加工企业品牌就有30多家,众多的品牌单挑独斗,人力、财力、管理等难以为继,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们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交通优势,但我们的农产品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大超市中难觅踪影,销售份额很少,我们大多数产品作为大路货销往中等城市。因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有的企业赚得是农产品涨价的利润,在遭遇农产品“过山车”行情时,企业生存艰难。
3、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虽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但在利益联结机制上不够规范、紧密,履行订单的措施不够有力,大多为松散型或半紧密型,如很多粮食龙头企业收购定订单农产品时与粮贩同价,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农民履约现象常有发生,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也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壮大发展。
4、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据调查我市龙头企业流转资金90%以上靠民间融资和自有资金,他们贷款唯一的途径就是房产抵押,但银行对镇城房产抵押按80%贷款,农村按50%贷款,这样的城乡差别,他们能贷到的资金很少。由于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显得最为突出,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5、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落实。我市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资金、政策、服务三倾斜。但现有的的龙头企业非常需要政府的扶持。还有很多龙头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落实,尤其是在征地、用电、税收、贷款、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差距较大,部分龙头企业反映从来没有享受政府财政贴息和资金的扶持。
近几年,农产品屡次遭遇“过山车”行情,面对市场农民只能盲从和无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为此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要把扶植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机制,借鉴明光水产、甜叶菊、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推动、龙头带动、项目助动”的思路,研究制定全市扶植实施方案。各镇(街道)建立专门班子,加强对扶植工作的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监管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对列入扶植的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实现财政资金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大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跟踪检查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2、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建议采取拔款补助、税费减免、贴息、奖励、参股,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灵活多样方式,视财力和项目绩效情况逐步加大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及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增加对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周转快的龙头企业的授信额度,并在利益上给予适当优惠。充分发挥有关融资平台作用,建立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拉动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突出扶持重点。按照“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要求,结合我市优势产业规划布局的区域重点,对农产品原料生产、产品加工、销售、技术创新、品牌打造等5个环节进行重点扶持。选择部分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引导他们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合,帮助农业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改变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松散状态。二是整合涉农资金,增加财政投入。市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水利专项资金,要优先投向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配套的水渠工程、灌区改造、高标准节水示范等项目建设。农业良种工程、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等部分“科技三项经费”,要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科技项目。
4、做好服务工作。工商、税务、电力等相关部门要制定好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形成专门文件,宣传到企业和农户,抓好贯彻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所需非农建设用地,市土地部门应单列一部分指标,直接安排到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收购所用地和新办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应视为农业生产用地。允许农户依法有偿向农业龙头企业转让承包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共建重点开发项目。相关业务部门应协助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项目。
5、打造“天长地久”品牌。我市除芡实有行业总协会外,其他都处于“多、乱、杂”的状态。随着市场化逐步加快,农产品的市场已进入由产品数量、质量竞争转向品牌形象的竞争。因此,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品牌整合,有利于发挥资源和大品牌优势,有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也是提高我市农产品竞争的有效手段。建议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互利”的办法,帮助企业建立行业总协会,引导有资质、有信誉的核心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标识,打造“天长地久”区域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