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时间:2019-05-13 16:0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第一篇: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山区发展,从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山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山区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但是,从总体看,我市山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明显滞后于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平原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为了进一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去年以来,我局立足林业工作实际,围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以加强林业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推进林业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林业服务体系为保障,在全市组织实施了“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工程实施一年来,已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树立了一批兴林富民的典型。全市培育树立了20个市级兴林富民示范村,这些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林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林农收入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市山区兴林富民奔小康的样板。如绍兴县平水镇同康村,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建立毛竹四季笋基地3000亩,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400多元,比1996年增加3609元,竹笋收入占了人均总收入的78%。二是增加了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山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市财政从去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林业产业化项目的补助和奖励,各县(市、区)也都相应增加了对林业的投入,如诸暨市对发展香榧基地连片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350元;对发展银杏、山核桃基地连片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据统计,去年全市用于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比上年增长20%。三是加快了林业产业化的进程。去年,全市新发展竹

笋、香榧等林业特色基地2.5万亩,占造林总面积的50%;新增中介服务组织13个,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9家,新注册林产品商标46只。四是带动了全市山区经济的发展。在兴林富民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下,我市面上的林业效益也不断提高。去年,全市林业产值突破百亿大关,比上年增长9%,其中竹笋、香榧、花卉三大林业特色产业产值达20多亿元。林业产业已成为我市山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五是发展林业产业更加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去年上半年,市委书记王永昌在我局关于兴林富民情况的汇报材料上作出批示:“这对推进山区经济发展是很有针对性、指导性的举措”。9月份,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全市发展山区工作会议,会上,市政府表彰了首批市级兴林富民示范村。全市会议之后,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对林业产业发展也更加重视,把实施兴林富民工程作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虽然我市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这项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对照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以贯彻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和这次全省兴林富民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深入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今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

主要从三方面完善规划。第一,完善建设标准。按照全省实施“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的有关要求,根据绍兴林业生产的实际,从基地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农民收入、示范辐射

等方面,修订完善兴林富民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的具体标准。第二,层层落实任务。全市规划到2010年,建成15个以上兴林富民示范乡镇和100个以上兴林富民示范村。建设任务由市林业局下达到各县(市、区),然后分解落实到镇、村,并按照标准逐镇逐村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报市局备案。第三,注重培育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四大林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形成产业优势。一是森林食品产业。通过“走特色路、打绿色牌”,提高竹笋、香榧、茶叶、板栗、银杏、桃形李等森林食品基地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花卉苗木产业。针对市场需求,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开发乡土树种,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拓宽花卉苗木销售渠道。三是林产品加工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动广大农户开展竹木加工和茶叶、竹笋、香榧等森林食品加工。四是森林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山区森林景观资源,建设森林公园和生态休闲观光园,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山区经济中的比重。

二、进一步突出建设重点

针对目前我市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使工程建设真正取得实效。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集中连片的林业基地进行路网配套,改善林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灌溉、排水和砌坎保土等设施建设,提高林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加强林业科技服务。组织林业专家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林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与此同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坚持和完善林业科

技人员与示范乡镇、示范村结对联系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技术指导,及时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第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做好示范乡镇、示范村与企业对接文章,帮助镇、村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购销关系,带动基地生产。通过组建镇、村专业经济合作社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林农提供系列服务。通过因地制宜建设产地交易市场,吸引加工企业和营销大户上门收购,方便农民销售,解决“卖难”问题。

三、进一步加大扶持投入力度

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在坚持生产性投入以农民自筹为主的基础上,将千方百计采取多渠道筹资加大投入扶持。一是实施林业建设项目倾斜。市、县林业部门在安排林业建设项目投资时实行项目倾斜,对示范乡镇、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扶持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支持。二是争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扶持。主动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衔接,在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基本建设、乡村公路建设、标准农田建设和旅游开发等项目上,对示范乡镇、示范村进行资金扶持。三是鼓励工商业主投入,发展林业产业。通过牵线搭桥积极引进资金,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林业产业和建设基础设施。

四、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

着重是建立健全三个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为切实加强对“兴林富民示范”工程的领导,市林业局将充实健全绍兴市“兴林富民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处(室、站)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指导、协调和督查全市工作。各县

(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二是分级考核机制。把“兴林富民示范”工程纳入市对县林业工作责任状考核内容,各县(市、区)也建立相应考核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三是宣传推广机制。一方面,对涌现出来的兴林富民示范乡镇、示范村进行表彰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各地广泛宣传,扩大示范辐射效应。另一方面,我们市局将在4月份左右专题召开全市兴林富民经验交流会,并组织山区镇、村领导和农户代表到示范乡镇、示范村现场参观学习,从而使我市开展的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更加扎实有效,进一步促进全市的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第二篇:实施人才回归工程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实施人才回归工程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中共通城县委组织部

通城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总人口49万,是一个人多地少,交通偏僻的山区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12万余人。我县充分利用“打工经济”活跃、经营管理型人才较多的优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现了“人才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良好局面。三年来,共引进回归企业196个,引进各类人才4000余人,引进资金30余亿元。

一、感情联络,浓郁乡情迎回归

通过调查发现,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年,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资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且家乡观念非常强。近年来,我们立足于这一实情,巧借外力,从“回归工程”着手,抓招商引资与引智,采取“项目+人才”的方式,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1、集结乡情召才。摸清通城籍人才在外创业和分布情况,我们组织专班,深入沿海、珠三角、长三角等通城籍务工人员密集地区进行调查,编印《通城籍在外知名人士录》和《投资指南》,以乡情亲情为纽带,以商会党组织为桥梁,每年到深圳、北京、江浙等地召开商会(同乡会),宣传家乡引资政策,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增加对家乡投资政策和环境的了解,有效激发

各类人才回归创业热情。如为了召回黄晖回乡创业,县委、县政府领导曾三次亲赴深圳,组织的热情、亲人的召唤,激发了他的桑梓情怀,他与新加坡朋友合作首期投资1亿港币回乡创办“湖北瀛通电子有限公司”,产品覆盖70多个系列,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湖北省乃到华中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产业生产基地。

2、举办活动聚才。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我们都组织召开联谊会,向外出务工经商人士通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增加他们返乡发展的信心。县“四大家”成员到回乡团聚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士家拜年,增加他们事业有成、回报家乡的荣誉感;帮助解决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家里的实际困难和 “留守儿童”等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回归明星”、每三年评选一次“优秀创业人才”,在电视台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激发恋乡情结和回乡创业欲望,把思乡之情化为返乡创业之行。

3、组建网络引才。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好丰富的人脉资源,积极承接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城市圈产业对接的机遇,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县委依托商会建立流动党组织,充分发挥在外务工经商党员作用,多方联络揽才。先后聘请22名回归创业人员和在外务工党员为招商引资特约信息员,通过他们的关系,引回其他老板和项目。一系列具有浓郁乡情和人性化 的措施,促使了吴宇星、李中平、李金刚等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回归;中美合资宝塔研磨、川流发电机、杭瑞陶瓷等一大批投资过亿的项目相继落户通城。今年以来,已有8名特约信息员提供近20条信息,达成协议10个,投资3.2亿元。新华社《半月谈》以“通城模式——用感情寻找发展机遇”为题,把“回归工程”总结为湖北发展县域经济的三大模式之一。

二、完善政策,优惠措施引回归

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经过多年打拼,大多数都积聚了一定的资金。据不完全统计,通城每年回流的打工收入达9亿多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近32亿余元。如何激励人才回乡创业、激活回流资金有效增值,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健全保障机制。一是落实保障措施。县委制订了《关于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若干政策规定》等配套性措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失业等保险政策,保障人才的合法待遇,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放宽扶持政策。对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税收先征后奖;对高新技术产业还予以财政补贴;对投资规模大,生产效益好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优惠配臵。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回归创业的优秀人才,我们在政治上给荣誉,在经济上给奖励。先后有2人被推选为“全国时代先锋”,43人当选为各级人

大代表,164人被选为各级政协委员。大学生村官、宝塔村党总支书记黎锦林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放弃上海千万资产老总回乡当“村官”创建宝塔农民科技园的事迹,引起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省委罗书记亲自批示,在全省开展向黎锦林同志学习的活动,其事迹成为全国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大典型。

2、打破发展瓶颈。长期以来,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交通、科技和融资等因素。近年来,我县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向上争取“杭瑞高速”、“通界高速”、“常岳九铁路”过境通城;及时制定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积极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针对全县高达30多亿元的民间资金储蓄,搅动民间投资市场,促使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移;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向上申报各类产业扶持项目40多个,获经费支持5000多万元;搭建平台加强银企沟通,融资近6亿元。

3、激活人力资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县委、县政府从加快开发人才资源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服务回归企业和提高干部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每年在全县范围内选派一批优秀青年干部远赴沿海地区和县内骨干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满足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我们鼓励干部到企业工作。全县共有31名各类专家和高层次人才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有5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

被“请、聘、派、调”到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生产管理的骨干力量。如原石南镇镇长胡振南被玉立选中,进入该公司董事会。平安电工、福人药业建立了博士后人才基地,承担了15个科研计划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科技成果2项。全县引进了以李书武、皮水斌为代表高技能人才400余人;以邓炳南、方贷斌为代表营销人才近2000人。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4%,连续两届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三、发挥优势,产业带动兴回归

我们立足于涂附磨具、中药制药、云母绝缘材料、电子信息基础材料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借“回归工程”来带动特色产业的培育,努力推动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1、依托龙头抓回归,大力培植支柱产业。我们积极推介四大特色支柱产业,进行上、中、下游产品的梯级配套,延伸产业链。福人药业销售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级城市,素有“无通不药”之称。借助纳入全省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机遇,吸引在外销售人员回归,推行“1+N”捆绑式发展,大力促进中药制药产业集成。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8.75亿元,工业增加值46.09亿元,销售收入29.4亿元,实现利税2.56亿元。其中四大特色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规模工业的73.5%、67.6%、79.2%,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2、依托资源抓回归,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依托塘湖镇丰富的矾矿资源优势,在北京引进了一家公司在我县投资兴建矿业公司,二期投资3.5亿元,形成集矾矿科研、开采、冶炼、销售为一体的“一矿五厂”的建龙矿业集团,成为通城工业经济的新增长极。

3、依托“再造”抓回归,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在抓好工业的同时,我们把回归的重点集中到“五个一”(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林果药种植业基地、猪牛羊规模养殖业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山庄)的“再造”工作目标上,大力发展以生猪、茶叶、森木为主的特色产业。至目前,全县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14家,培养造就了农村实用人才2000余人。

四、优化服务,宽松环境促回归

几年来,我们对回归人才给予环境、服务方面等方面大力支持,提供“保姆式”服务,使项目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1、搭建创业平台。我县省级经济开发区已进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5%,工业税收占全县税收的89%,真正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平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2010年又启动了二期工程,采取产权互换的方式整体搬迁安臵拆迁户,在现有“一纵”的基础上形成“四纵四区”的新格局,其新增面积相当于再建一个新开发区,可满足今后10年

工业发展的需要。“两高一铁”的杭瑞高速、岳汝高速、常岳九铁路过境通城,将彻底制解决约通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中转站”,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和项目回归创造了便捷的交通优势。

2、优化发展环境。我县严格执行中央、省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原有政策进行一次清理,设立举报电话,严查“三乱”行为,切实减轻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新上项目从签订投资协议起,证照办理“一条龙服务”,县级行政规费“一卡定费”、“一站式”收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3、搞好跟踪服务。每年我县都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团聚的机会,举办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5000多人。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对其管理者和工人我们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培训,使返乡创业人员在管理上成为行家,使工人成为熟练工,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为创业者营造出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使他们能够放下心来创业,静下心来干事。

第三篇:2013年林业局上半年兴林富民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龙口市林业局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龙口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烟台市“三年大造林”工作部署,全市大绿化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营造防护林、杨树丰产林、经济林共计11000亩,四旁植树50万株,栽植各类花灌木30万株。

在大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龙口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栽管并重、量质并举、凡栽必管、凡管必活、一绿一片的奋斗目标。龙口市林业局迅速行动,制定了《大绿化分工责任制度》、《大绿化档案制度》、《大绿化检查交办制度》。

一、建立大绿化分工责任制度。农村产业组、城建产业组负责组织全市农村、城区大绿化实施意见的编制工作;市林业局负责编制全市农村大绿化规划方案;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负责编制东城区及新区绿化规划方案;各镇街负责本辖区内道路、河流沟渠、镇驻地、村庄、建筑物门前、荒山荒滩及林地集中方绿化实施方案制定工作。

二、建立大绿化档案制度。全市所有绿化项目的基本概况、苗木情况、苗木栽植情况、浇水情况、抚育管理情况、病虫害防治情况、绿化项目的具体管理主体、管理人员和管护制度全部建档立案,具体到每条道、每条河、没个花坛、每块地、每个山头,责任到人、村、镇。

三、建立大绿化检查交办制度。由林业局有关技术人员、市考核办人员和镇街林业技术人员根据季节的不同每7天或半月对没个造林地块的林木浇水的时间、次数、轮浇期、林木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情况、林木管护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情况、林木成活率及生长势、绿化档案建立情况、林地被占用情况、林木丢失和被破坏及防火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以督办单的形式交办相关单位,限期整改。

三项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保证了全市大绿化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开展,巩固了全市大绿化成果。目前,全市的苗木成活率平均在90%以上。

第四篇:发展合作组织推进兴林富民

发展合作组织

推进兴林富民

赤峰市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内蒙古、河北、辽宁三省区交界处,总土地面积4317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个街道,305个行政村、19个社区。总人口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森林覆被率47%。目前,集体林已明晰产权269.6万亩,确权率达到99.8%。林改后,集体林的权属结构、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体林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农民分散经营、势单力薄、技术服务跟不上,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竞争力弱、难以进入大市场。为提高林农果农的组织化程度,解决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农户“办”不了的问题,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宁城县因势利导,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积极引导林农果农组建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兴林富民之路。

一、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和成效

宁城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提高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县有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个,总资产5.1亿元,总收入3.89亿元,成员总数2150人,带动农户1.2万户。有8个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主要经营林果业、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特色养殖等,成效较为明显。

如小城子镇百氏兴林果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16户,年 产果品1400万公斤,社员人均增收 3200元,十二五期间带动173户、545口人稳定脱贫。2014年12月被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07年,由柳树营子村党支部书记白银江会同宁凤林等7人发起,成立百氏兴林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成为果农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合作社成员辐射宁城县、翁牛特旗和辽宁省建平县等地13个乡镇46个村,果品生产基地扩展到2.2万亩。内设“生产服务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和“销售服务中心”;建水果保鲜库一栋,库容1800立方米,达到50万公斤仓储保鲜能力;建设仓储库一栋360平方米,分选包装车间一栋400平方米,购置水果重量分选机一台,实行流水线作业;购置了生产资料配送运输车和果品配送箱货车,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587万元。

合作社采取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统一修剪、统一使用肥料、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果实采收,分户经营的“七统一分”管理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做好技术指导服务。一是培养了70名技术骨干,划分8个技术服务片区,常年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教社员果树栽培管理技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不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到辽宁省熊岳果树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等地实地考察、参观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聘请专家为社员授课,在培训中心及田间地头举办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班,提高果农生产管理水平。二是统一采购生产物资,分送到合作社社员手中,减少中间环节支出,为果农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引进推广新品种,先后从吉林省果树研究所引进“新苹红”等苹果品种3个,“寒红梨”等梨品种3个,经过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地块进行实验,“新苹红”、“寒红梨”对本地区气候适应性强,性状表现良好,于2014年12月通过内蒙古科技厅成果鉴定。四是开展销售服务,建立了电商平台,注册了“柳园”商标,果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6年为果农销售果品600万公斤,创产值3600万元。

宁城县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位于宁城县大城子镇鸡冠山村,成立于2006年12月12日,2016年1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现有126名果树种植户,成员资产总额为450万元。现种植寒富苹果15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5%,成为鸡冠山村发展果树经济“一村一品”。通过“合作社+技术协作单位+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立了1000亩按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011年,合作社还承担了国家林业局《寒富苹果行业标准》化起草工作,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并组织成员免费统一技术培训、考察和服务。充分利用微信群,指导果农从栽培、修剪管理、施用有机肥料、病虫害防治、套袋技术、机械分级包装、储藏保鲜、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按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范组织生产,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负”的新型成员关系。实现了成员增效,激发了发展果树经 济的积极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单位产品的成本。2015年苹果收获季节,合作社改进了彩色包装,突出了内蒙古元素,增加了二微码扫描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宣传寒富苹果的生产环节,防伪,还起到了产品可追溯的作用。合作社争取了国家项目扶持资金,新上了苹果纸箱、苹果套袋、苹果网袋制作设备,新增了苹果选果机,新建了1000吨苹果储藏保鲜库,增强了合作社的发展后劲。除此以外,合作社还在近几年,建设了文冠果丰产栽培试验园,每亩收入2000余元;引进了杂交平欧大果榛子试验成功,每亩产量高达500余斤,目前已在赤峰各地开始推广;引进了纸皮核桃新品种,经过多年驯化目前进入盛果期;引进了欧洲甜樱桃新品种,发展设施樱桃,创新高效农业。

合作社从技术指导、经营模式、品牌带动等方面,辐射带动了周边5个村近3500亩果树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值、增效。未来三年,合作社将推进苹果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的相互交融;大力发展集果园观光、苹果采摘及科普推广于一体的观光农业。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宁城县是内蒙古较早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旗县,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特别是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完成以后,高度重视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把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提升林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林农 收入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010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各部门支持发展经济合作组织的职责,做到“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引领而不强制”,把合作社建设成为独立核算、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经济合作组织。2011年,制定了《宁城县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县长为组长,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县林业局负责林果专业合作社的试点培养、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登记备案等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真正形成合力、推动林果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二)调整结构,政府引导

宁城县的地貌特征是“五山四丘一分川”,属中纬度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有林业用地39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已形成特殊的小气候。为有效利用独特的环境与资源,挖掘林业资源潜力,提高林地综合产出率,在“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中,把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品确定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果树经济林产业。编制了《宁城县经济林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县果树经济林达到15万亩。2014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果树经济发展的决定》,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壮大合作组织。培育运营规范化的林果专业合作社16家以上,果农入社率达 到80%以上。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壮大果品经纪人队伍,建立无公害绿色果品、特色果品配送中心,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具体措施是:“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投入扶持资金100万元,对果树经济林示范园区、精品林果观光采摘园、仓储保鲜、分选包装设备及林果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适当补贴”。把林果专业合作社作为乡镇目标化考核重要内容之一:“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注册的林果专业合作社,并发挥明显作用。得4分”。随着果树经济林基地规模扩大,在宁城县积极引导下,在果树、杏仁、林下产品、特色养殖、森林旅游等产业上分别培育一个具有一定规模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建成 21个林业专业合作社。

(三)加强管理,培育典型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除了积极引导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以外,加强了对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行的指导,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社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置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依法规范合作社管理和运行机制,切实保障社员的民主权、财产权、经营权、分配权等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了合作社法治化进程,切实加强了合作社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

本着“示范、引导、服务、推动”的原则,采取项目整合、政策倾斜、重点帮扶、专业指导等措施,培育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合作社典型,初步形成了以小城子百氏兴林果专业合作社、山头果品专业合作社、大城子寒富苹果合作社、大双庙凤凰岭林业专业合作社、黑里河森林生态旅游合作社为典型的合作体系,达到了典型带动,以点带面的目的,加快了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

(四)政策扶持,技术指导

我县决定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个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林果专业合作社,每发展一个合作社县里扶持50万元,同时对达到1万亩以上规模的林果业合作组织,配备林果专业毕业生,人员编制在乡镇林工站,服务在林果合作社。另从现有事业编制人员中选调27人充实到乡镇林工站工作,使每个乡镇林站人员达到6人以上,确保为林农、果农做好技术服务。扶持小城子百氏兴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厂房、购销门市、果品筛选贮存场地、贮藏库等基础设施。县林业局成立了林权抵押办公室,对需要资金扶持的合作社开展抵押贷款业务。林业部门积极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信息,及时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建设果树技术服务队伍,为果农做好全程服务。

(五)经济能人带动,做大合作组织

针对我县林果业生产理念落后、农民分散生产经营和单打独斗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自然、市场和技术等多重风险问题,宁城县十分注重发挥农村林果种植大户及经济能人的作用,对引领林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能人予以表奖。如五化镇 果树种植大户胡彦成,2007年在所处的朝宝沟川,吸纳6个行政村16名果树经济人和20户果农成立鸽子山果树协会,统一组织学习,统一实施浇水施肥、嫁接、脱毒套袋、灭虫、剪枝、疏果等田间管理技术;统一苹果质检、等次评估、价格考察等销售服务;统一土地协调资金,解决了管理松散、土地流转难和资金筹措难的问题,果树产业实现蓬勃发展,两年内基地规模由950亩扩展到3000亩。随着市场订单的增加,为增强诚信和搞好契约化管理,2009年,胡彦成联合周边6个村的果农组建了以鸽子山村为中心的果树专业合作社,果树协会演变成合作组织,合作社与262户果农签定了生产、经营、销售合同,基地规模扩大到7000亩,果农享受到生产、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在合作社成员中培养了21名果树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实现果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平均每亩果树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小城子镇长皋村何秀庆在自己的承包山上栽植30亩果树,6年亩产值达到3000元,同时带领全村社员组建祥和林果专业合作社,吸纳120户果农入社,建设寒富苹果基地2000亩,全部实现节水灌溉,目前已有500亩进入盛果期,年产量75万公斤,亩收益达5000元。宁城县对胡彦成、何秀庆等60名带领农民致富的农村经济能人给予表彰奖励。

宁城县林业局

第五篇: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 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 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

十堰市农业局 刘福银

农业行政执法是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规范农业行政执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奋斗目标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当前摆在农业行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与时俱进,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颁布的涉农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涉农法规,基本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领域。我省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执法机构积极履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执法职责,依法监督管理,加强行政执法,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农业结构调整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十堰地区以实施《农业法》为契机,把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农业部门依法行政、转变职能、服务“三农”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整体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依据《农业法》的规定,按照“执法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活动统一组织、执法力量统一调配、执法经费统一安排、政事政企分离”的总体目标要求,对法律法规所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职能进行综合,全面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主要体现在:

1、提高认识,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法律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依法治国,切实推进依法行政,是农业部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转变部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的重要内容。在加强依法行政上,转变农业系统以往执法缺位越位、分散重复以及力度小不到位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有效途径就是整合执法职能,推进综合执法。因此,各级农业部门都把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摆在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和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当中,充分认识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首先,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不仅是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而且也是履行法律赋予农业部门职责的有效方式。新颁布的《农业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把“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业综合执法”,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内容。农业部要求利用两到三年时间,在全国县级农业部门全部实现综合执法。因此,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不仅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需要,也是摆在各级农业部门面前需要尽快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其次,推进行政农业综合执法,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切实解决农业法制工作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过去我市农业法制工作存在一

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仍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做法,不能主动自觉地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和管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的活动,依法行政、依法治农、依法兴农的思想还没有被广泛认同。二是执法主体不明确。一些农业部门不能主动履行甚至放弃法定职责,把自己看成纯技术推广部门,偏重于抓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农业部门作为执法主体的社会形象、权威还没有树立起来。三是机构设臵不合理,执法成本高。县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法制机构不健全,农业执法大多分散于事业单位之中,政事、政企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四是投入不足,经费无保障。农业执法长期缺少经费,没有必要的执法手段和设备,有的地方把农业执法作为差额拨款甚至自收自支单位,靠罚款返还维持其生存。行政执法中不作为问题比较突出,难以保证执法公正、公平。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和体制原因,如果仍沿袭过去的老办法,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有效解决。推进综合执法,既是一种整合、一种改进,更是一种完善、一种提高,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能够化解矛盾,开辟新路,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好办法。

第三,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进一步落实国家依法行政要求,转变部门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需要,也是集中执法力量,加大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力度和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把农业部门的职能从以往相对单纯的行业管理、生产指导、科技服务,转变到“支持、引导、保护、调控”上来,突出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严格依法治农,是农业系统今后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和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综合执法,是转变职能、执政为民、依法行政、便民、利民的有效措施,是突出集中、高效,整合部门执法手段,是防止多头执法的有效方式。今后农业部门行政方式主要是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按照检验检测中立、行政审批集中、行政处罚权综合的思路,对行政管理方式不断改革调整。各级农业部门要适应这种变化,已经实行综合执法的县、市(区),要在机构、人员、经费等关键问题上进一步完善,并健全执法手段,确保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没有改革的县、市(区),要抓紧着手推进,争取主动。当前,各级农口部门要用足、用满、用活已经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把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推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2、加强规范化建设,为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供机制保证。在借鉴农业部综合执法试点单位和省推荐的先进典型的做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机构建设综合化、执法队伍专职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制度化的要求,在坚持综合执法的前提下,通过完善执法机制、健全执法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执法设施等综合措施,实现机构依法设立,职能责任明确,逐步理顺了有关事业单位和执法机构、法制机构和执法机构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有关事业单位和综合执法机构之间在行业管理、指导服务与行政执法等职能的明确、划分、转移和衔接,使依法开展的行业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工作在农业部门内部形成一个划分合理、责任明确、有机衔接的整体,推动依法行政的深入开展。十堰地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现已强力整体推进到位,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是市和县(市、区)两级农业主管部门都依法设立了产业政策与法规科(股),配备了精干的干部,明确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分工,确定了工作职责,建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综合执法机构专门抓的工作机制,在实践中运行良好。

二是建立了综合执法机构。目前,市农业局依法建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确定为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配备了支队长,定编45人,确定了内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统一部署和落实全市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全市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承办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及应诉工作;受理审核行政许可事项;审查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的重大行政处罚案件;查处跨区域执法机构移送的大案、要案以及需要由市农业法机构协调或需要由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查处的案件。各县(市、区)依法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明确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均配备了大队长,竹溪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还配备了指导员。市有支队,县(市、区)有大队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已经完全建立,体系非常完备。十堰地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在全省是继荆州市之后建设非常完备的,并具有地区特色。三是树立了依法执法、规范执法、综合执法和文明执法的理念,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做到执法主体合法,程序合法,内容合法,文书规范,纪律严明;四是建立健全了以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核心的行政执法工作规范、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人员法律学习培训、行政执法公示和承诺、行政执法人员廉洁从政文明执法等项制度,用制度来保障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用制度来规范执法行为。2007年9月17至21日省农业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处和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总队的主要领导来十堰地区调研工作时对十堰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3、加强基础建设,为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供手段保证。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像抓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那样,积极争取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十堰地区按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使用财政拨款事业编制”、“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在安排农业部门预算时要考虑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必需的经费列入本级预算”的要求,依法成立机构,配备合格人员和必要的执法设备和手段,达到“五有”(有专门办公场所、专职执法人员、专门执法设备、高效的管理目标、严格的监督制度)的建设目标,提升农业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工作地位。竹溪县、竹山县和房县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条件下,该县农业局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配备执法专用车辆和其他专用设备。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和各县(市、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通过工作业绩在实践中赢得了地位,树立了形象和威信。

4、加强能力建设,为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提供智力保证。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差,执法水平低,是制约农业执法的一个突出问题。自2003年开始,十堰地区一直把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建设作为农业部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适应农业新阶段的新要求、转变部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一是从普法宣传和培训入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装备精良、高效廉洁的专职执法队伍。每年结合农资打假保春播、秋冬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效果十分明显。2007年9月22日,丹江口市农业局举办了第二期“五五”普法推进会暨《行政许可法》培训会,局机关干部、二级单位负责人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共4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会上,采用多媒体演示,学习了新颁布、新补充的农业法律法规、《种子法》、《行政许可法》等内容,培训后广大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受益非浅。二是对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人的培训,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每年分别不同情形,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受到相对人的普遍欢迎。

三是组织开展交叉检查和农业执法案卷评比,在检查和评比中总结交流工作,在总结交流中共同提高,得到了广大农业执法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响应,在实践中也受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全市正在重点培训县(市、区)执法骨干,对规范执法行为和行政执法程序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市农业局也安排了相应的专业和综合执法培训,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统筹安排,“打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使各级执法人员素质,由一专向多能转变,更好地适应综合执法的要求。

事实证明,十堰地区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已基本建立,能够适应新形势下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要求。从创新体制入手,进行重大的改革,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加强和规范农业行政执法的必然选择。

二、明确目标,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

1、净化和规范农资市场,依法保护农民的利益。十堰地处鄂西北,素有“楚之门户,秦之咽喉”之称,与豫、川、陕、渝等地接壤。本地山大人稀,地域辽阔,生态的差异性大,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投入品的来源广、渠道多、品种杂、规模小、范围广,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净化和规范农资市场,依法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利益任务重,责任大,困难多,成本高。近年来,十堰地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按照本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狠抓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一是源头管理到位。十堰地区以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契机,以宣传推广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重点推广粮油作物、茶叶、蔬菜和果品无公害生产技术,全面推进科学、合理、经济、安全使用各类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和国家规定的禁限农药,使农产品农药含量(残留量)控制在允许的指标范围内。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全市农资经营人员开展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规范其经营行为,从源头控制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农资监管到位。在加大宣传和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化肥技术的同时,十堰地区把狠抓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查处和打击假冒伪劣、过期失效、高毒高残留和禁限农药,依法打击了违法行为、保护了群众利益,规范和净化了农资市场,保证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三是宣传到位。十堰地区每年结合打假保春播、秋冬农业开发活动的开展,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活动,把食品安全工作的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并结合宣传,开展了对农资市场的种子、农药进行了市场整顿,查处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了农资市场。特别是近阶段,各县、市(区)农业局组织农业执法大队、法规科(股)、科教科(股)的相关人员组成宣传专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深入到乡镇集镇开展“送科技、送法、送放心农资”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深受社会赞誉,深受领导肯定。四是技术推广到位。以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农学、茶学、土肥、植保、环保、食品加工等方面的专家,针对优势特色农产品制订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依托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农村信息网络,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采取以办样板、开展田间试验和示范、办培训班等各种方式加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料、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间隔期,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确保

农产品质量。由于一批优质技术的推广,不仅确保了农产品的生产安全,而且提升了全市特色产品的品位和质量。竹溪县茶叶产品因推广运用有机茶开发技术被国家授予“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和“全省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称号。五是组织领导到位。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为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办食品安全的具体工作。为强化责任,分别与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按照目标书的要求,安排专人认真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并跟踪检查督办。各县、市(区)还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农产品食品安全工作方案,细化了工作目标,应急预案措施到位,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为顺利落实农产品食品安全工作任务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

2、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保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当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投入品的安全隐患较多,其主要表现在:一些巨毒、残效期长的农药仍然还在不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使用过滥,有的甚至对人体存在直接的安全隐患;不合理地施肥导致土壤、水体等环境质量下降;大量使用地膜以及不安全的肥料、农药的填充料等;不合格的废水、废气排放及垃圾释放;不合格的饲料和饲料填加剂使用等。农产品质量即将成为限制农业提效、农民增收的瓶颈,甚至将成为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重大隐患。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法制化管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在农业投入品管理方面,国家虽已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但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差,需尽快修改、完善,并尽快建立起完整的相关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我省应及早动手,加强对农药及其他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安全性评价,促进先进、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其他农业投入品的研制与开发,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技术集成。同时还要提高对农业投入品的检验、检测条件及队伍建设,尽快更新必要的设备,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加大检测的范围和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3、依法护农,促进了山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民问题是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核心。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对加强和规范农业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整合现有的农业执法力量,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将分散的执法职能相对集中,提高农业行政执法的整体实力和执法效率,实现执法人员的专职化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增强农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才能真正做到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根本利益,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奋斗目标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91元,同比增长1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2%,接近小康水平。十堰山区“三农”发展已发生阶段性的深刻变革,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一是结构调整特色化。经过不断调整创新,走出了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特色农业新路子。2006年,全市特色产业板块基地达350万亩。其中,库区柑桔板块36万亩,秦巴茶叶板块35万亩。基本形成南茶北桔,菜药菌特,草食牧业,生态有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特色产业产值与粮食产值之比由“十五”初的5:5调整到8:2,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具有鲜明山地特色的区域性高效生态经济,为科学化布局,集约化开发,产业

化经营,商品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奠定和夯实了山地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二是产业开发有机化。面向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2006年,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汇1148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的三分之一。通过国际国内认证的三品品牌达114个,认证基地面积55万亩。其中,有机品牌67个,占全省的1/3强。有机农业已成为十堰知名农业品牌,显示出山地现代生态有机农业巨大发展潜力。总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关键是集约化、方向是商品化、目标是产业化。十堰山区“三农”变革的新趋势,集中反映了建设山地现代农业的新走势。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特征,必须坚持突出山地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紧扣着力点,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为山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发挥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三、争取支持,努力营造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境

1999年以来,国家农业部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03年底,全国29个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有1266个县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湖北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起步较晚,最早是在江汉平原,以荆州市为最早,省农业行政执法总队于2004年9月才正式成立。十堰地区虽属贫困山区,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是非常重视和大力支持的。2003年以实施新修订的《农业法》为契机,郧县、房县在全市率先成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随后其他县、市(区)相继都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并在经验不足、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基础设施和装备十分落后和没有专门工作经费的条件下开始了艰难的起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十堰地区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结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改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境的关键。相对于其他行业执法,农业执法存在五个先天不足:一是机构弱小,不敢执法;二是素质偏低,不会执法;三是缺乏手段,不能执法;四是缺乏经费,无力执法;五是法律弱化,不好执法。由于先天不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自然很多。在现实条件下,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强力推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新生事物的发展更是如此。党委、政府号令是无声的行动,党委、政府的行动是无声的行动。房县、郧县、竹山县农业执法工作的发展就得益于该县县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03年郧县县委、县政府就明确该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15人,从制度安排上在当时环境条件下是十分理想的。竹山县在十堰地区率先成立种子管理局也得益于该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以下四条经验在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一是农业部门要多向本级党委、政府宣传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争取支持;二是农业部门要改进作风,出实招、创实绩、求实效,用实际行动赢得党委、政府的支持;三是农业部门要把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放在部门工作的重要位臵上;四是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快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2、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的素质是改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境的基础。人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环境的改善,业绩的创造,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的农业执法队伍既是提高其执法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农业行政综

合执法环境的基础。提高农业执法队伍的素质是当前农业执法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素质的提高一靠学习,二靠实践,三靠责任,缺一不可。以培训强化学习,以执法强化实践,以履职强化责任,以制度规范行为,促进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执法队伍素质。

3、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物质装备建设 是改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境的重要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条件十分落后,与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极不相称,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加强其物质装备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扩大试点范围,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逐步达标;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建设步伐。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丹江口市近年来,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条件,在农业行政执法物质装备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还组建了听证室,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三是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十堰各县、市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市,是典型的粗放型农业大县,初级型工业小县,拮据型财政穷县,农业部门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但各县、市都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业执法工作,克难奋进,在实践这不断改进手段,逐步改善条件,成效明显。四上希望级主管部门对贫困山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上尽可能多地向山区倾斜。

4、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经费纳入本级预算是改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境的必要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十堰山区农业行政执法因其地域辽阔,人居分散,农业投入品来源渠道广泛,品种多样,执法成本昂贵,若没有必要工作经费,要履行农业执法职责是十分困难的。由于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农业部门的努力以及财政部门的支持,各县、市(区)为农业执法安排了一定的工作经费,较好地保障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四、构建和谐,正确处理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与其他工作关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是一项重大改革,意味着打破旧的体制格局,对执法权和原有执法人员进行重新调整、整合。在坚持推行综合执法时,要注意把握好五个重点和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

1、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应把握的重点 经过近几年探索和实践,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履行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民利益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操作和政策层面应把握五个重点:一是调整合并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根据中央的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多个执法机构,只能归并为一个综合执法机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性质应为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或事业单位,归口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实行综合执法的重点是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二是严格执法人员的选拔标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按照公务员的标准和职业特点,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专门录用考试,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按照公务员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要不断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三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与制约机制,促进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公开办事制度、严格执法程序,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等。四是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任务,抓好农业执法工

作。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在抓好日常执法工作的同时,要针对突出矛盾,每年按农时农事季节,集中时间,组织几项执法专项整治活动。对种植业要重点抓好农资打假工作,努力实现“打假、护农、保粮、增收”目标。五是保障执法经费,改善执法条件。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要有与其执法任务相适应的办公场所、执法车辆和办案设备。国家财政部从2003年开始已新设“农业行政执法监管”科目(编号为070108),各级政府应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给予保障,省财政、省农业厅应对各市(州)、县、市(区)财政和农业部门提出明确要求。

2、正确处理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与法制工作机构的关系。综合执法机构专司具体的农业行政执法,并接受法制机构对其执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法制工作机构主要负责执法体系建设和法制监督工作,并承担主管行业行政复议工作,主持同一级执法机构办案产生的听证、行政诉讼、行政理赔等。综合执法机构与法制工作机构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也可分设,但内部要明确分工,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不论以何种形式,应以促进工作,提高效率为要旨。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的关系。县、市(区)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专业执法可以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职权内相对独立执法,成立执法中队,接受执法大队的统一领导,也可以将授权执法的事业单位划入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统一管理,但其牌子和执法主体地位和性质不变。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关系。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政执法任务。农业行政执法队伍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队伍是农业部门的三支基本力量,综合行政执法维护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技术推广提供法律保障,而技术推广鉴定、检测、检疫又为综合执法提供执法依据和技术支撑。坚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人员不得从事执法工作的原则,保持各自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五、提升能力,亟待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农业部门积极努力下,在广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人员的艰苦奋斗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关心下,纵向比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横向比较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执法经验不足、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物质装备落后、工作经费保障乏力和社会公信力不高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特别是要从制度安排和操作层面上解决问题,否则,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就不能很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服务。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省基层农业行政执法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执法机构多头,力量分散。由于农业执法受制于农业行政和事业单位机构设臵框架,造成农业执法分散于多个部门或一个部门的多个机构。这种执法体制造成执法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重大案件拿不起,一般案件抓不住,很难开展经常性执法,只能应付一些突击性的检查、整治。

2、执法体制不顺,执法行为不规范。全省不少县、市执法队伍建设差异大,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受委托行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脱离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的管辖范围;有的在未经行政执法委托的情况下违法执法;有的既从事技术推广甚至经营,又履行行政执法职能,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3、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水平低。全省农业行政执法人员中,非法律专业人员绝大多数。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属农技人员“半路出家”,法律专业培训不够,素质不高,执法水平低,致使执法过程中不时出现违反法定程序执法,适用法律法规条文不当,法律文书填写不规范等现象。

4、执法经费困难,执法手段落后。由于农业行政执法未列入财政预算,执法经费得不到保障,执法检查、人员培训及必要的交通、通讯、勘验取证、装备所需经费无法落实,严重制约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事实证明,我省现有的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要求,必须从创新体制入手,进行重大的改革。实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是加强和规范农业行政执法的必然选择,势在必行。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准确界定农业部门的职能定位。农业,从国民经济角度划分属于基础产业,而从组织职能上划分属于一级政府组成部门则属于行业管理,从实践层面看履行的也是行业管理职能。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农业部门应将其职能定位在行业管理上,“三农”问题涉及范围广泛,农业部门现有职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农业部门的职能定位应界定在四个层面:一是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智能;二是履行行业管理职能;三是当好本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和决策参谋;四是机构改革后按照“三定”方案划分的职能。准确定位部门职能的目的是为了防范部门在履行职能时出现错位、缺位、不作为和滥作为的风险,更好地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

其次,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业务专项培训,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水平和能力。从全省范围看,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管领导进行集中轮训,提高领导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领导者,加强领导;二是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设的法规科(股)长集中进行轮训,提高其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指导和监管水平与能力,执行者,履行职责;三是对各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大(中)队长集中进行轮训,提高其实际执法水平与能力,当事人,恪尽职守。四是对各级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提出执法业务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纳入业绩考核。

第三,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执行能力。当务之急有三个层面的问题要重点解决:一是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统一着装,提高其在执法实践中和公众中的公信力;二是加强农业执法基础设备设施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执法,改善农业执法条件,改进农业执法手段,提高农业执法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把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制度化,为农业执法提供有力保障。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要从依法行政和推行“问责制”的高度予以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问题便罢,出了问题则是大问题。

第四,加强农业行政执法自身建设,提高其发展和服务能力。其重点是:一是促发展服务“三农”;二是抓宣传扩大影响;三是转职能提高能力;四是建体系优化结构;五是强素质加强培训;六是重服务改善条件;七是创业绩营造环境;八是立规范文明行为。

下载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稽东镇兴林富民典型汇报

    稽东镇“兴林富民”典型汇报 各位领导: 稽东镇地处绍兴县南部山区,是小舜江源头,全镇共24个行政村,3.3万人口,境内以山林为主,自然资源丰富,共有山林面积14万余亩,其中省级生态公益......

    创新林业经营机制 加快兴林富民步伐

    ##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全市森林总蓄积量2140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森林覆盖率83.2%。竹林面积76.8万亩,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拥有毛竹林4.2亩,居全国首位。2000年10月,我市被授予“中国笋......

    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加快兴林富民步伐

    ##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全市森林总蓄积量2140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森林覆盖率83.2%。竹林面积76.8万亩,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拥有毛竹林4.2亩,居全国首位。2000年10月,我市被授予“中国笋......

    创新林业经营机制 加快兴林富民步伐

    ##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全市森林总蓄积量2140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森林覆盖率83.2%。竹林面积76.8万亩,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拥有毛竹林4.2亩,居全国首位。2000年10月,我市被授予“中国笋......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富民养山工程加快山区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富民养 山工程加快山区发展的意见 房政发[2005]48号 颁布时间:2005-12-27发文单位: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区直......

    山区库区经济发展调研

    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助推林农增收致富 ——对加快我区山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农民的增收作用 我区地处钱塘江上游,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区......

    5山区乡镇经济发展情况

    郊区统计报表制度—1— 5.山区乡镇经济发展情况 地方财政收入: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的合计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增值税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与个......

    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经验交流材料

    实施优生促进 彰显服务特色 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创新发展 **区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城区五大组团之一,全区现设7个镇、3个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49.2万人,其中育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