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人为本与和谐校园建设(共)
以人为本与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以人为本”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则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
正文:
和谐发展是当今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就教育行业来说,构建和谐校园不仅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而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终极关怀和人文关切。大学最根本的职能是培养人。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教育行业在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国对教育行业的重视与投入都是显而易见的。构建和谐校园对社会的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是要最广泛、最充分、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谋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校园之间的总体和谐发展。万物和谐,贵在人和。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关键是要尊重人们的基本权利与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使每一个人自觉融入集体、融入校园,实现以个体和谐促进集体和谐,以人与人的和谐促进校园总体和谐的目的。关爱人的需要,促进人与校园之间的和谐发展。人与校园和谐的核心,是要创造一种使人人都能在校园上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种条件实质就是一种需要,它不仅包括物质的需要,也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和校园的需要。现实存在的人与校园之间的不和谐现象,恰恰是由于许多方面没能满足人的需要造成的。依靠人的创造,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造就人,人也改变着环境。因此,作为校园主体的人和校园赖以寄存的校园环境,应当也能够获得双赢互利,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追求的目标。人与人、人与校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而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与和谐校园,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发展的本质,人是发展的动力,人是发展的目的,人是发展的标志,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和谐校园则是强调校园中全体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校园之间的和谐、校园与外界之间的和谐,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其内在联系上讲,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把“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前提,和谐校园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构建起人性化的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和谐校园所要达到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校园与外界之间的和谐,包括学校成员互相之间的和谐,学校成员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学校与外界的和谐,和谐以人为本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
构建校园主义和谐校园,无论是在宏观决策还是微观策略上,无论是在总体布局还是内部结构上,都要坚持把人作为第一要素,用以人为本来指导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用以人本为来检验构建和谐校园的实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母爱给孩子以生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大学应有大爱。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学校要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人与人之间,对别人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校园和谐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完善高校民主体制。“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在高校中为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提供保证,这就必须要有民主体制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高校教代会是在教师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也是高校领导广泛听取意见,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渠道;校务公开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使广大师生知晓校情、参与校政、监督校务,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可以有力的促进高校民主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凡重大问题,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群策群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
决策,减少决策上的失误”。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等校园民主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既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又是对“以人为本”思想实践运用,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着积极作用
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何种语境和时代,“人”都是人文精神永恒的本质要素。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都必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生命的完整和谐发展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宣扬人文课程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育方法上,提倡和重视开放性的讨论、体验和反思。人文知识的特点决定了人文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科学课程,它需要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由思考、自由讨论、增进多元理解、加深体验、深刻反省,以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全面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在教育评价上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目的,建立全面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个性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诚信求和谐。和谐校园是依靠诚实、责任和信任准则有效维系的校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一些过去被人们嗤之以鼻的厚黑学等消极腐朽的伦理道德,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而且还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在校园上大有蔓延之势。例如高校中一直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堕落,更加影响了人们心中的公平正义,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校园和谐,而且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必须依靠道德和制度的双重力量,重力治理违背道德、不讲信誉的行为。诚信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因此,每个校园成员都要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努力做一名诚实的人、一名真正可以信赖的人。坚持把“平安创建”作为构建校园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紧抓不放,进一步加强校园治安的综合治理。实行综合治理,核心在综合,关键在治理。新形势下的校园治安问题是各种校园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只有综合发挥不同部门的职能、综合运用不同手段的合力,标本兼治、强化治本,方能奏效。校园安全隐患可能来自校外人员的浑水摸鱼,也可能来自校园内部的成员一时财迷心窍,学校要尽到防范外来人员侵犯学生权益的义务,同时也要营造严于律己的氛围,促进校园和谐。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接收与传播。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普通群众心目中,其更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而且,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活跃、代表时代的一个群体,他们本身对于新鲜事物和理论的接收是快速的,同时他们又是
优秀的传播者,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在学习中、生活中传播应用新观念和新理论。同时,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其他人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又是关注的,他们关注高校的理论创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所以,“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的传播,以及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在整个社会的接收与传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加强民主建设、建设让师生认同满意的学校;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以大大促进各个社会层面的和谐,还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理解两者关系,对于更为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应柏.推进高校民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科教文汇,2008(6)[2].范亚菲,董丁戈.以人为本: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59-161.[3]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第二篇: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
xx县职教中心德育工作汇报材料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
近年来,我校在县委、县政府及文教局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走“自办为主、联办为辅、产教结合、长短结合、学历教育与各类培训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以德促学、以德治校,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使我校各项工作更富生机,更富活力。现将我校德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以人为本,以德育人
近年来,xx职教中心严格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上级文件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德育工作运行体系,全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合行业工作特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师德修养
加强职校学生德育教育最基础的条件在于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始终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立足点:新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校新建了两个高标准平面设计室、一个数控仿真系统、一个汽车维修实训室,完成了服装实训车间的搬迁和设备更新工作;拆除了80年代建校时的旧大门,改建成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新大门;硬化校门附近路面322平方米;在校园内建设一条体现浓郁职教气息的文化长廊;修整美化校园花坛四座;重新建设和布置高标准的升旗台和旗杆,使其成为了我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亮丽风景线;积极与县公安局积极取得联系,从保安公司聘请4名保安,对整个校园进行24小时不间断执勤,真正将校园安保工作落到实处。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优化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舒心、安全、和谐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也为我校实施德育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德综合素质是加强学生德育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为更好的实施德育素质教育,我校近三年来除按照市教育局下达的专业计划先后选派4名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5名优秀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外,还通过鼓励教师参加自考、电大等形式提高自身知识修养,通过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养,通过各种工作制度考核激励教师加强自身综合素养,为实施良好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制定德育标准,规范学生行为
新班子成立以来,我校首先对《xx职教中心学生德育管理标准》、管理模式进行了规范和统一,将不符合学校管理实际部分进行了删除,新增适合学校师生管理的条款12项,德育考核标准明细化、德育管理工作日常化、德育管理实施责任化: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运行管理,由学校领导亲自带队、相关值班教师参加的由学生起床、早操、早自习、早餐、午餐、午休、课外活动、晚餐、晚自习到晚休的全程爱心监督,基础课和专业课时间由教师负责管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思想教育(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等)、各种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辨论赛、技能比赛)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教育;各专业部内部根据专业特点策划和实施了相应的活动,如服装专业的模特比赛、西服制作比赛;多媒体专业的汉字录入比赛、平面设计比赛等;各专业部所属专业建立了学生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有效的将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增强了学生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的职业习惯和质量意识、效率意识。
3.实施人本管理,建设和谐校园
精神动力最关键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为此,我们注重抓好青年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她们学习师德风范,聆听名师事迹报告,举行演讲比赛,谈人生、谈理想。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外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织教师收听当前国际形势及国内经济发展报告,以爱国热情作为精神支柱。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被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加深了,对事业的追求更迫切了。通过一月一次座谈等形式,教师们积极参与、共商园内大事,更激发了教师主人翁的意识,挑灯夜战,抱病工作,互相帮助,无私奉献情景产生发,相互理解、信任、尊重、关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
4.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营造“我懂法,我知法”的和谐校园。
新学期伊始,学校法制办协同政教处聘请公安局、司法局的法律专家到我校进行青少年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并举办“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法制办还联合法律教师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并以班为单位开办法律知识宣传板报,对学生进行懂法知法教育。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学校氛围更加和谐、稳定。同时,学校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二、三位一体,加强合作
在教育教学和培训实训工作中,我校坚持“科学、严谨、实用”的专业教学理念,以学生兴趣和专业技能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课堂转移、专向培养、兴趣设计、车间实训”等课内外专业特色教学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模拟招聘、个性舞台、维权法庭”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弘扬特长、展示才华的发展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具备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的良好素质。
同时,我校通过定期开展校企对接会、联谊会、家长会等形式逐步加强与社会、企业、学生家长的联系,相互沟通、紧密配合,把人才供求信息、标准、形式及时介绍给学生和学生家长;把学生的素质、理想,家长的要求、期望反馈给企业,中间做好德育教育、文化和技能教育,为地方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服务。
三、心灵驿站,彰显特色
针对职校学生心理意志比较薄弱的现实,我校从1999年6月开始校团委负责建立了“心灵驿站”和“知心信箱”,学生的心事可以通过新件或谈心的形式与心理教师取得联系、获得辅导,截止目前,共收到学生信件327封,谈心649次,师生一对一的平等交流促进了学生身心正常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先进职校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学期即将开始,我们一定加强学习、锐意改革,鼓足干劲,迎难直上,使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张祚键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3期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正确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职工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前需要从师生关系、育人环境、人文精神教育、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等角度,“以人为本”地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建设
[作者简介]张祚键(1969-),男,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构和谐高校使命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7SJD710021)和“构建和谐校园中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JD7100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46-02
大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终极关怀和人文关切。大学最根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促进其和谐发展是大学的使命。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高校管理人员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者,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其贯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高校管理者在组织实施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贯彻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去。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本视角
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并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育人活动的良好状态。和谐校园是一种以校园为载体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和整体优化的育人生态环境,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和睦融洽为核心的校园育人氛围,是对以育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活动发生良性影响的条件的总和。具体来说,高校和谐校园包括组织结构的和谐、学科专业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和谐、校园环境的和谐、人员群体的和谐等方面。其中,教育活动主体的和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和谐校园建设以学校的教育活动为中心进行,师生员工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以师生员工为主体的人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人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大学校园群体的和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整体性。和衷共济、融洽默契,它是群
体和谐的首要特征。这种整体性,不仅仅是表面的、浅层的、物化的,更是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突出表现为群体之间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相容性。“和而不同”、和平共处。这种相容性建立在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大学校园内生活的群体在工作性质、知识层次、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要实现和谐相处,必须彼此相容、相互尊重、互相信任。整体性和相容性是大学校园群体和谐的两个支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人自身的和谐又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前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自身的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认为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痼弊,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总之,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群体、融入自然和社会。要实现人的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发挥好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根本的整体效应。要处理好教职工与学校管理队伍的关系,处理好人的发展与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培养中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学校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如何育人、识人、选人、用人、留人而展开,在管理工作中不能“见物不见人”,而应该做到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重视人的发展,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培养合格人才。
二、正确理解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以人为本”
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对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管理系统内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内的“人”的认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校内各类人员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定位,才能形成对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有效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正确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等方面,但关键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而非教师。正如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所说的:“因为有学生要上学,才办学校,并不是为了养教师,才办学校,招学生。”在学校讲“以人为本”,绝不能只针对教师或教职工,首要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2.正确认识教师与职工的关系,确立教师的主力军地位。教师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实施者,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职工所从事的管理、后勤等工作,主要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在高校必须确立教师的主力军地位,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优先考虑教师,这是办好教育、发展学校本身的需要。
3.正确认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从组织系统的角度看,管理干部具有组织赋予的职权,在学校各级居于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的地位,对实现办学目标起主导作用。教职工是被管理者,为实现办学目标,具体从事教学、科研和办事、服务工作。从管理活动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就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但是,我国的《高教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教职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受支配者,他们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是推动办学目标实现的动力所在。由于高校知识操作的复杂性和智力活动的个体特征,教职工能否以主人翁的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办学目标的实现。
4.正确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人发展的终极目的地位。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发展和自由幸福的需要。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教育通过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人走进社会,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高校办学应该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包括教职工在内的社会成员的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
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本途径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活动中,体现在学校办学目标的选择、学校管理方法的运用、学校管理绩效的考评等多个方面。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要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把它贯彻到人才培养、教职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办学实践中去。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学生的基础、留住学生的纽带。师生间心与心的碰撞、沟通,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因此,要教育和引导教师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用尊重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教育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明确自身的角色,做促进者、引导者、指引者。教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自身健康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来自于不断的自我磨炼、自我提高,也在不断的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师要用渊博的学识给学生以人格陶冶,以高尚的情操、儒雅的修养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教师的人格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石,教师应以博大的爱心来启迪学生的心灵,用真诚的态度赢得学生的尊敬。只有具备宽容的人格魅力,才能构建真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要体现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外界因素的诱惑及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起高校学生心理失衡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在高校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2.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和谐的育人环境首先是要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运行,其次是要保证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和谐的育人环境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不仅
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相互匹配,各种教育资源要合理配置、和谐利用,而且要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要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和谐互动、教学相长,只有这样,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才会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高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3.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何种语境和时代,“人”都是人文精神永恒的本质要素。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都必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生命的完整和谐发展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宣扬人文课程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育方法上,提倡和重视开放性的讨论、体验和反思。人文知识的特点决定了人文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科学课程,它需要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由思考、自由讨论、增进多元理解、加深体验、深刻反省,以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全面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在教育评价上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目的,建立全面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个性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
4.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母爱给孩子以生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大学应有大爱。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学校要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人与人之间,对别人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校园和谐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参考文献]
[1]陈言,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1-02.[2]母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0(4).[3]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第四篇: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构建和谐社会”这种提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却一直不得要领,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翻开字典,和谐:相安,谐调、配合得当的意思,显然其内在含义远非字面上这么简单。
通过这次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我这才感受到党中央的深刻用意,才能感受到国家已经把民生问题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才能感受到法治、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创新与活力、安定、人与自然等一些似乎关联不大的词汇原本有一个共通的主题,那就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
党的决策引领社会潮流,作为一名教师,一个教育战线上的普通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思考:学校应该怎样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中去?我们又应该如何把构建我们自己的和谐校园呢? 和谐校园,以人为本。
如果说,创建和谐校园是一种追求,以人为本是一种操作原则,那么——
什么样的校园算得上是一个和谐的校园?
以人为本,到底以谁为本?怎么做算得上以人为本呢?
我以为,和谐的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的校园,一个安定的校园,一个文明向上的校园,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
学校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实体,一般来说,是三个方面的社会关
系,即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那么我们说以人为本,自然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家长为本的三者结合了。
以教师为本,一方面是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平台,更优的精神和物质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应该积极投身学校建设,尽心尽力,同心同德,献计献策。
尽心尽力是教师职责的基本要求,同心同德是安定教学环境的保证,献计献策是学校得以高效运转的动力。学校的领导团队以教师为本,尽可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福利,为教师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都合情合理,而教师更应该明白以教师为本远不是单方面的就能实现的,自己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理性面对一些客观上的不如意,把更多的心力放在本职工作中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只有充分理解和谐的本质含义,才能更好的为和谐校园服务。这样,我们的校园才可能是安定的、民主的、文明向上的、充满活力的。
以学生和家长为本,是统一也是矛盾,因为他们似乎是为同一个目标来到学校,可是其中有太多的差异。
较多的家长是实用主义者,关注的是一种短视的未来;而更多的学生是梦想主义者,在乎的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未来;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是最好的理想主义(不是梦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不是实用主义)的结合者,既能够充分理解家长的现实要求,也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梦想和追求。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关爱是尊重和引导,对家长来说最好的服务是沟通和互动。其实我们学校提出“立足应试教育、超越应试教育”正是这种建立在对这种现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对学生的充
分认识、理解和尊重,才有可能培养出最有价值的人才,跟家长足够的交流和互动,才可能最大发挥教育的效力。大多数的学生渴望一种超越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而大多数的家长却非常在乎有效的应试教育方法,而其实最有效的教育应该是不针对应试却能充分应试的教育,这应该是一门值得广大教师认识思考的命题,深入探讨的命题。
显然校园和谐不可能只是这么简单,这里面有太多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努力的内容,但我却从这次学习中深刻体会到看似空洞的理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现实意义。和谐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应该是一个行动的指南,一个前进的动力。
让我们为校园和谐发展献计献策,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李宏华
第五篇:以人为本 全方位管理 建设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全方位管理 建设和谐校园
-----城东中心校师德建设工作总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中心校一直把高尚的师德作为承载高水平学校建设的坚强基石,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争名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主要做法是: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中心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保定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依法办学,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努力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多渠道全方位管理
我中心校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成立了以曹小辉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负责,班子成员为组员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学习并落实了上级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建立了以师德教育为基础、以制 度规范为保障、以监督考核为手段的师德建设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我中心校师德整体水平的提高。可概括为:以师德建设为载体,全方位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具体内容包括:
1、健全领导机构,管理机制扎实有效。
我单位年初制定出工作计划,对各项活动及采取的措施做好安排,并要求各单位写出自己的工作计划,并督导检查,到年末针对工作完成情况给各单位量化打分,作为评价校、园领导的重要依据。这种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完成好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奠定了基础。
2、以学习法律法规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我们把学习法律法规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作法是:第一、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保定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保定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等文件,中心校统一下发学习材料,以校、园为单位深入学习和探讨有关内容,并把学习笔记装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促使教职工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 道德规范,从而使每一位教师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了工作积极性。第二、中心校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我中心校坚持拿出一部分钱为每个学校订了五种教育教学报刊,要求教师做摘要笔记,写心得随笔,并利用各种形式强化交流与运用,促使教师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3、广泛开展各种竞赛,寓师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师德建设只靠学文件、学规范是不够的,还要把这些文字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此,我们组织了多种活动。
(一)、组织了 “教书育人,共筑中国梦”征文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
(二)、组织了 “讲诚信、懂规则、守法纪,争做文明教师”演讲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
(三)、组织了第五届“爱岗敬业”优秀教师评选,并给予奖励。
(四)、开展了“学习师德典型”活动,各单位评选出师德典型,并以校报、板报等形式在本校大力宣传,以弘扬正气,深化师德建设。此外,我中心校还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有两位教师在演讲比赛中获奖。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地推动了师德建设工作的纵深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4、重视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中心校今年新做了师德展板,开辟了“师德标兵风采”、“学习专栏”等栏目宣传先进事迹;各学校充分利用板报、校园网等宣传工具,介绍本校优秀教师事迹,有校园网的学校,还开辟出“优秀教师寄语”专栏。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人人遵守师德、树立形象的良好氛围,让身边的榜样,成为师德建设的中坚。对优秀教师,中心校制订了多种优惠措施,在评职、晋级、挂钩时,都优先考虑。这些措施的出台,无形中促进了人人争先、各个创优的大好局面的形成。
5、加大监督力度,建立全方位师德监督体系。
为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我们采取了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不仅利用家长开放日、开放周等时间积极倾听家长留下的意见和建议,而且每所学校、幼儿园都成立了师德建设监督小组,聘请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代表担任师德监督员,加大了监督力度。从去年起制定了师德师风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了监督电话和举报邮箱,让每个教师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师德行为,防患于未然。
6、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思想,营造和谐校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现代社会正在向和谐社会迈进,以人为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思 想。因此,我中心校把师德建设工作和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在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完善师德考核程序 师德档案管理规范
1、抓好落实,认真组织师德考核工作。
今年我中心校第十一次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师德考核。按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单位实际,中心校成立了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制定了师德考核实施方案,精心组织、缜密安排,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中心校自拟试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理论考试,并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结果的一部分。中心校还统一印发了“学生及学生家长调查问卷”,由各单位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对本单位教师的考核。考核基本程序:①.教师自查自评;②.教师互评;③.学生及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评出满意率;④.领导小组评分、定级;⑤.公示结果;⑥.填报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登记表。其中,领导小组评分一项,学校根据有利于开展各项工作的原则,制定出详尽的评估办法,在参考各种记录的基础上严格打分。尤其提出了几点要求:①.评优适当向勇挑重担、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一线教师倾斜。②.本受到中心校及上级领导部门通报批评的,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以下发文件为依据)。③.本事假超过两 周、病假超过四周的,不能评为优秀等次。④.本在本单位出勤情况最差的,不能评为优秀等次。⑤.本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本人和单位一把手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中心校按此要求严格把关,并公布举报电话,强化了考核监督机制。
通过以上程序测评,一些兢兢业业的优秀教师得到认可,干劲更足了;一些平时工作疲疲沓沓的教师认识到不认真工作的不良后果,也决心改正缺点,努力工作。考核工作完成后,由中心校做了总结,通报考核结果,并上报教育局。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师德建设向纵深发展。
2、建立师德建设档案专柜。
中心校对师德档案实行专人专柜管理,定期整理好教师个人师德档案。配备了新档案盒和新档案橱,体现了我中心校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师德档案每人一盒,按目录顺序存放教师每年的师德考核表、考核打分表、自评及互评结果、问卷调查材料、在师德学习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等资料,另外中心校还有自己的一套相关档案,记录中心校师德建设情况。教师师德档案由中心校统一管理,记载教师在师德方面取得的成绩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对师德档案的动态管理,丰富和完善了师德考核内容,使这一工作规范化、常规化,成为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把尺子,规范了奖惩制度。
3、严格档案管理,强化奖惩机制。
师德建设工作开展十一年来,越来越得到老师们的认可。中心校抓住时机,不断完善奖惩机制,把师德考核和教师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强化师德管理。在认真学习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保定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后,我中心校又出台了相关制度,把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例如:对各单位负责人,中心校定期考核,民主测评教师的满意度、信任度,作为校长、园长的任职参考;对社会举报的有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依据《保定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等处罚,并在师德评优时酌情扣分……这些措施的出台,触动了有关人员的切身利益。真抓实干,奖优罚劣,使师德建设不流于形式,师德建设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
(四)、师德建设初见成效
1、领导班子团结和谐,战斗力强。
几年来,在曹校长的正确领导下,中心校领导班子建设卓有成效。班子成员在师德建设方面率先垂范,工作扎实勤奋,忙在一线,服务一线,亲自动手带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既有分工,又讲合作。工作中充分照顾有困难的教师,帮一线教师 排忧解难,干群关系良好,深受教职工爱戴。
2、形成了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局面。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教师中了出现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依法执教、热爱学生,廉洁从教的良好作风,确保了学校未发生任何重大责任事故,在这种安定团结的大环境中,各校都形成了比干劲、比创新、比成绩、比贡献的大好局面,使中心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付出,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好评。共计12名教师获县级师德标兵称号,各级骨干教师32名,优秀教师6名……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中心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师德考核工作还需细化,师德师风建设还需加强监督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兄弟单位学习,让师德建设工作更加富有生气!
城东中心校 2014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