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开锁案件突破性发展

时间:2019-05-13 17: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南的开锁案件突破性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南的开锁案件突破性发展》。

第一篇:海南的开锁案件突破性发展

海南的开锁案件突破性发展

杭州开锁公司的商家从海南省公安厅获悉,海南省公安厅刑警总队近期组织指挥琼海、保亭两地公安机关刑侦部门经过缜密侦查,先后成功打掉4个广西天等籍技术开锁入室盗窃流窜犯罪团伙,抓获陆某杰、黄某高、黄某东等12名犯罪嫌疑人,已破获系列技术开锁入室盗窃案件160余起。

2013年1月8日,保亭县公安局打掉一个流窜入室盗窃犯罪团伙,抓获陆某杰、农某、赵某真等3名广西天等籍犯罪嫌疑人,破获保亭、五指山等地多起入室盗窃案件。2013年3月23日,琼海市嘉积镇发生一起入室盗窃转化为抢劫的案件,事主李某发现被盗窃后,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赶的过程中,反被犯罪嫌疑人持刀威胁。接报后,琼海市公安局快速反应、设卡拦截,于当日17时许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黄某高、黄某东(均为广西天等籍人),另一名犯罪嫌疑人梁某焱逃脱。

根据琼海、保亭公安机关上报的案件情况,海南省公安厅刑警总队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案协调组开展专案侦破工作,针对两个团伙的活动规律和作案手段,结合近年来全省发生的此类案件进行全面梳理,初步确认这是两个多次流窜海南利用技术手段入室盗窃的犯罪团伙。今年3月29日至4月7日,省公安厅刑警总队部署全省公安机关刑侦部门围绕近两年来本地发生的未破入室盗窃案件信息,利用技术手段展开全省范围的集中比对工作,先后比对上三亚、保亭、琼海、陵水、昌江、五指山、乐东、东方等地近两年发生的入室盗窃案件60余起。

海南省公安厅刑警总队立即组织指挥保亭县公安局抽调专案力量,根据掌握的线索,经过近2个月的艰苦奋战,先后在五指山、三亚两地成功打掉黄某品、黄某恩两个入室盗窃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黄某品、赵某钻、黄某业、黄某恩、赵某佐、黄某勇等6名犯罪嫌疑人,破获三亚、保亭、五指山等地案件100余起。琼海市公安局派出追捕小组于5月4日在广西抓获曾逃脱的犯罪嫌疑人梁某焱。

案件侦办过程中,海南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李富林、副厅长韩精华高度重视,多次听取汇报,并对案件侦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全力推进案侦工作,最终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通过对上述4个犯罪团伙的审讯和串并案侦查,已破获近两年来三亚、琼海、保亭、陵水、昌江、五指山、乐东、东方等地入室盗窃案件160余起,其中破获三亚“2012.6.20”入室盗窃案(被盗现金15万元)、定安“2013.1.5”入室盗窃案(被盗现金14.05万元)、保亭“1.8”入室盗窃案(被盗物品价值近10余万元)等一批重特大案件。

第二篇: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实干兴区,争进十强”的发展目标,现就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努力形成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合力

1、牢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的意识。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带动一、三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衡量地区竞争力的标志。全区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意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牛鼻子”工程来抓,抢抓各种有利机遇,实现工业经济提速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举措,形成共识,千方百计抓工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今后,只要有利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只要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没有明令禁止,只要不对本地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能够治理的,不论规模大小,不论投资多少,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产业,都应大力引进、大力支持、大力发展、大力创新,毫不动摇地引导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毫不动摇地落实政策、强化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2、明确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必须紧盯“在全市争第一,在全省进十强”的战略任务,按照“一区两线三板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坚持科学发展原则,突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能减排、扶优扶强、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坚持扬长避短原则,提升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坚持大小齐抓和内外并举的原则,一手抓“顶天立地”,一手抓“铺天盖地”,一手抓培优做大现有产业和企业,一手抓新上和引进项目。总体发展目标是:实干兴区,争进十强。发展步骤是:一年打基础,两年靠二十,三年四年大跨越,五年进十强。

二、着力解决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4、加大财政对工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培育、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扶优扶强、企业上市、品牌建设、节能降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补助和奖励。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保持逐年增长。

6、破解融资瓶颈。加大“信用县市”建设力度,力争两年内取得授信资格。引导金融部门在国家金融政策范围内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增加金融投入,发挥金融在融资领域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企业诚实守信,提高信用等级,争取更多的银行信贷支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向省财政争取一块、区财政配套一块、企业和社会融资一块的办法,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做大做活。支持鼓励民间融资,搞好资本营运,切实解决全区中小企业资金“瓶颈”制约的问题。对信用好、负债率低、产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管理规范的企业适当放宽对抵押担保的要求。金融、经济主管等部门联合定期召开重点项目银企对接会,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和促进项目尽快实施。建立健全信贷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工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

7、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重点建好经济开发区、深圳工业园、食品工业园(双沟)、工业园(伙牌)、东津工业园等。坚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特色,加快特色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园区向特色园区、专业化园区发展。鼓励企业通过搬迁、扩建、技改等方式,按产业布局进入园区,促进集聚发展。合理确定异地招商项目的产值、税收统计、分配比例,引导各镇将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激发各地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筑农民增收的战略支撑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它事关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沱江是国家优质粮棉基地和湖北省优质水果、水产品基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筑农民增收的战略

支撑。

一、尽快更新思想观念,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加工业的主攻方向思路决定出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沱江是农业大市,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呈异军突起之势,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成为市域经济发展中颇具潜力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6家,形成了粮油加工、果蔬加工、棉纺加工三大板块,农产品加工业的外向度也有了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另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2003年,全市棉花产量达1.23万吨,油料作物产量达4.65万吨,水果总产达19.9万吨,生猪出栏达50.82万头,家禽出笼574.55万只,肉类总产量达4.5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3.64万吨,粮食作物因灾虽有所减产,但总产量仍达到24.5万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粮油、果蔬、棉纺、水产品、木材等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加快推进农工贸一体化,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我市建成农产品加工业强市。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造“强势主体”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因此,必须按照“大小并举”的要求,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强、外向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强力招商兴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成本低、工业发展空间大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要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和美日欧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吸引这些地方的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从建设项目库入手,精心选择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采取定向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过1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选择若干家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地方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享受招商引资项目同等待遇,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精深加工项目,以及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更新的贴息贷款。精心筛选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要把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企业要加大授信额度,允许龙头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商标等开展质押贷款。三是启动民资建龙头。瞄准全市30亿元的储蓄存款,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投资意义、作用和各级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组┎芳庸し矫娴拿裼么蠡Ъ跋冉湫拖稚硭到趟歉矣谕蹲省⒙氏确⒓抑赂坏奶寤岷途椋镏嗣欠岣煌蹲手叮銮客蹲室庠福し⑼蹲嗜惹椤M保涌旖ㄅ┎芳庸げ嫡咝畔ⅰ⒓际醮葱滦畔ⅰ⑹谐⌒枨笮畔⒃谀诘耐蹲市畔⑼纾ㄆ谙蛏缁岱⒉寂┎芳庸し矫娴耐蹲收摺⑼蹲氏钅俊⑼蹲适找娴刃畔ⅰN骼嗝窦渥时鞠蚺┎芳庸ひ稻奂⒁慌┎芳庸ち菲笠怠?br>三、加快配套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好“第一车间”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一是加强规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规划工作是做好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依托,加

紧制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具体规划。全市要以“一江、两河、三线、四区”为轴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恢复巩固发展优质稻、棉花、双低油,大力发展水果、畜禽、蔬菜、水果、速生丰产林,形成八大优势产业。要按照“突出特色建成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当前,要加快发展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黄桃、食用菌等配套基地,以满足龙头企业日益增长的加工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在龙头企业发展之初,依靠其自身实力建设配套基地是不现实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至关重要。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积极为企业和农户排忧解难。要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缓解基地建设的资金难题。要统一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齐心协力参与基地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基地集中化程度。当前,由于土地实行的是分散经营,导致农户生产数量多、规模小、生产形不成规模,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极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龙头企业和农民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如果两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就会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双赢”为目标,把企业与农户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调节关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从而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向“订单”农户发放预购订金。在订单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大力规避市场风险。龙头企业要及时收集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另一方面要大力规避信用风险。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企业、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合同的履约率。二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合同关系中的地位和承担法律责任、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同时,也使龙头企业由面对千家万户,变为只面对一个或几个合作经济组织,从而降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必须围绕各类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倡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供种(肥料、农药)、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收购加工。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正确引导。同时,督促其完善内部组织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三是探索建立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同类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开发、教育培训、价格协调、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功能,切实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农产品加工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护和发展,关键在于推动科技进步。一是实施技术创新,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引,加大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力度。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各项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术创新、技术投入的力度;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二是扎实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等农技部门在技术推广方面的主导作用,引进、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优良品种,为加工业资源不断地提供符合要求的优质农产品原料。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科技创新和推广实用技术全面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三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高度重视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安全卫生。参照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加快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创造一批优势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支持和推动龙头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

六、推进加工园区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手段推进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建设,不仅有助于形成集聚生产要素的“洼地”,为招商引资提供载体保障,而且有助于培育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区域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市的安福寺镇“三峡果蔬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入园企业已达4家。从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在园区建设上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要实施优惠的政策措施和优质的服务,引导和促进各种要素向园区集中,大力培育园区产业优势。一是要切实抓好园区规划。要以建设全省知名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为目标,在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城镇品位的提升,有利于环境治理,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认真抓好园区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严格控制在园区建设分散的住宅、办公按非生产用地,防止土地浪费。强化园区规划用地管理和环境影响体系,对入园企业严格把好项目审查关,禁止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进入园区。对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较好、成长性较好的项目优先鼓励进驻园区。二是要理顺园区管理体制。要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实行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经营、多元投入。在园区设立管委会,负责制订园区发展规划,统一报批入园投资项目,做好对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负责园区内安全保卫,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保障入园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同时,采取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成立开发建设公司,由负责建设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以及园区内土地的征用、开发、建设,并搞好招商引资的具体工作。三是要优化园区服务环境。要在园区内实行代办制服务,由园区管委会配合市行政服务中心为入园企业代为办理注册登记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手续。对入园项目的服务性费用,由市制定统一的最低收费标准,由园区管委会实行一个口子收费再按比例分发给有关单位。除处理突发性事件和治安、刑事案件,进行安全检查外,未经市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组织不得进入园区检查或收费。各级管理、服务、收费等部门必须大力优化园区服务环境。实行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公开,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要通过不断改善环境、优化环境,凸现环境优势,构筑园区建设的“服务高地”,以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落户园区。

第四篇:旬阳畜牧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旬阳畜牧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旬阳县农技中心 作者:张学进

旬阳县农业部门多年来通过在畜牧产业发展中大力推进“五种工作机制”和“六项发展模式”,实现了畜牧产业的突破性发展。2009年全县养猪总量达到124万头,出栏商品猪70万头,畜牧产值实现7.73亿元,较2006年前3.5亿元产值净增120.8%,2010年也保持了畜牧产业良好发展势头。

“五种工作机制”:一是资源捆绑机制。就是将农业、扶贫、水利、畜牧、沼气、农技、农机、农经等各个部门的项目资金、人力资源、技术服务、信息提供等产业发展要素集中捆绑起来,达到资源整合、集中投入、板块开发、全面发展;二是整村推进机制。就是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科学筛选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实行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全面推进,确保各个村7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农户70%的收入来自于入导产业;三是强村大户机制。就是经过筛选,对那些具备产来发展条件,具有较强群众基础的村和农户,实行部门包抓、县乡联建、绩效挂勾、责任到人,使其率先突破、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四是园区推进机制。就是实施产业功能区划,将技术推广、包抓方式由示范点向示范园区转变、由点到面形成园区,达到由村庄院落到一组、一村、一条河整体推进;五是规划引领机制。就是根据县内农业发展实际,确立“壮畜、强烟、优姜、扩桑、兴林、稳粮”产业发展方针,对各产业制定到区域、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类别和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和保障措施,明确干部包抓的考核办法、激励手段,确保产业永续发展。“六项发展模式”:一是“畜沼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以沼气为纽带,实行种、养、沼“三结合”,圈、沼、厕、厨、园“五位一体”,以沼代燃、以沼促畜、以畜养沼、沼液浇园、沼渣肥田、种养互动,最终带动粮油、蚕桑、蔬菜、林果业等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循环平衡发展,达到一业带多业,实现农业内部资源良性循环利用;二是生猪家庭适度养殖“121”模式。就是要求所有农户建一座圈、厕沼相配套的小型圈舍,饲养1头二元母猪,年自繁自育出栏20头商品猪,实现户均养殖收入1万元,对陕南山区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的提出了大致界定标准;三是种养结合模式。就是根据农户生猪养殖数量和土地资源条件,调整农户家庭种养结构,推广种植高产红薯、玉米、牧草等饲料作物,确保60%以上的生猪饲养实现农户自产自给,降低投入成本,提高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四是标准化养猪模式。就是要求从事生猪养殖的农户统一按照正大公司生猪养殖圈舍标准进行圈舍建设,除圈舍面积根据农户养殖规模灵活调整外,圈舍其它设施建设均应达到控温养殖标准,以保证生猪饲养质量,提高养殖收入;五是生猪养殖自繁自育模式,就是县建生猪扩繁场,乡(镇)建生猪人工授精站,村建生猪人工授精点,农户饲养二元母猪,形成县、乡(镇)、村、农户四级良种繁育体系;六是农户产业经营“八

3个一”模式。就是要求每个生猪养殖户有一口8m以上的沼气池,有一座圈、厕、沼相配套的生猪饲养圈舍,饲养一圈良种猪,种一亩以上高产饲料,配备一名饲料加工机械,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饲养人员,养殖户每户有一名主要人员是村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有一份生猪饲养收购订单。

第五篇:浅谈-海南发展之得失

海南发展得失与展望系列--转载至天涯论坛

一、先天禀赋优劣并存,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就一省而言,海南是中国第一海洋大省,扼“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坐拥无尽的海洋资源和蓝色国土,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近傍粤港澳,遥望宝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地理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拥有优质绵长的海岸资源和国际高标准的远景规划,这一切都说明了海南省目前具备的先天禀赋优越。而周围琼州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雷州半岛,东南亚及邻国等这些优良的发展要素加持,使得海南省犹如镶嵌在祖国南端的一个夺眼明珠,光芒万丈。

但是海南的区位劣势也很明显,首先便是经济腹地的缺失。同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对比起来,你会发现,海南经济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经济腹地支撑,这使它在资源要素的获取和发展经济方面缺乏纵深和广度,在对内对外经济竞争时毫无竞争力可言。其次就是缺少工业支撑。虽然官方和民间口径一致认为海南岛在改革开放以前是国防前线,工业水平发展落后,经济产业主要是橡胶渔业加工食品等少数几个行业而导致建省后经济发展慢,但是我们想说的是,1988年海南建省前,内地绝大部分省份和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以此为海南发展现状来作解释显得不专业且太幼稚,自己不努力发展竟然去怪罪历史原因,作为对海南历史熟悉的人都清楚的感同身受,海南全省的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赶不上内地一个地级市的工业发展(注意:是一个省PK不过一个内地市),而工业为利润之源,为税收之重头,没有工业支撑的城市在现代社会注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海南省重点发展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虽然很时髦,但旅游业兴起一个城市快,摧毁一个城市也快,这同旅游业高度的波动性和脆弱性是分不开的。第三,海南的劳动力资源不具有优势,不客气的说是劣势,就人口绝对数量来看,放在国内比较,海南省只能算人口小省,虽然在人口统计上属于人口净流入的省份,但是流入的人口结构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具有显著不同,据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16年最新报告来看,流入海南的人口主要是休闲养老,享受消费类人口,其中候鸟老人占比高达75%,这些新流入的人群不可能为海南提供廉价劳动力,更别说紧缺的高端知识技能型人才,没有廉价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榨取,任何一个城市也难以兴旺发达,这话虽然说得有点伤人,但是实情,是中国最大的现实。你看帝都北京,魔都上海之所以能霓虹璀璨,灯红酒绿,除了大量资金流入积淀外,外来人口前赴后继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到春节的时候,京沪两地的户口优越感就面临生活便利性下降的困扰。古人讲,一将功成万骨枯,城市也是如此,一城繁华万漂泪。是北漂和海漂铸就了城市繁华。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洪流中,海南仍旧没有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摸着石头摸了30年,就是上不了岸,我们不由得要疾呼,海南何时才能看到经济蓬勃发展的一天。第四,过度押注和发展第三产业,使得海南产业发展越来越脱实就虚,从官方各种政策文件可以看到,旅游、房地产、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度假休闲、会展经济等概念的鼓励政策长篇累牍,制造等实体产业却鲜有提及,我们知道,所谓服务业支撑起一个城市是因为有工业的基石在,没有工业基础的城市,高端服务业很容易塌陷,不,是绝对塌陷。我们虽然不能说海南抛弃了工业发展,但是从海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数据来分析,结合海南各市县招商引资的成效来看,工业发展已经逐渐不被海南接纳了,特别是在全国对绿色GDP的重视,对环保的重视下,海南更加没有了工业发展的推动力,海南剩下的就是和大陆比绿色、比环保、比低碳,因为海南比不了能源,比不了机械制造,比不了制造,更加比不了信息产业,任何有附加值的产业,海南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积贫积弱,所以我们认为,海南才是中国真正应该进行产业扶贫的省份。

二、脱离城市群和都市圈,封闭的经济更加封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方面提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发展规划均已相继落地,海南虽然有几个城市纳入北部湾城市群规划,但隔着琼州海峡这一天然屏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显然是无法和域外地区顺畅通行,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来看,这一障碍的存在注定了海南无法有效融入北部湾城市群大版图,不论从地理空间还是民间历史来看,海南更应该纳入珠三角洲城市群,所谓纳入北部湾城市群,明显就是甩锅,我们认为的甩锅就是珠三角不带你海南玩了,你自己找乐子玩,内幕在此不多表述。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迈向更高级的城市群竞争,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过去相邻的城市往往是相互竞争的经济体,而现在相邻的城市发展成为抱团发展的城市狼群,资源和要素在城市群中自由流动,优势互补,产业互通,形成一个大的独特的都市经济圈,从当前对于城市群的融入来看,海南没有融入任何一个城市群,前景堪忧。

三、发展形态落后,产业链缺失

这里有两个数据比较玩味,一个是海南省政府发布的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中,房地产及相关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72%;另一个是2016全年,海南房地产销售买家中,82%为非海南省户籍人口。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管中窥豹,一探海南经济的基础和脉搏,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房地产仍旧牢牢占据着海南经济的主体,患上了房地产依赖症,虽然海南省政府从十二五时期就开始调转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过重的问题,但是7年过去了,仍旧没有扭转房地产经济在海南省的控制性地位,就像是吸毒上瘾的人,叫嚷着戒毒缺总是戒不掉,可以说海南省与房地产现在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房地产繁荣,海南省经济就好过,房地产衰败,海南省经济就萧条,海南经济完全被房地产绑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区完全依靠房地产能发展繁荣的先例,如果有,请自海南始,实际上,国内金融界和投资界,甚至许多产业界大咖人士普遍看衰海南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前景。

2018年4月,海南将迎来建省办特区三十周年的好日子,这是一个苦涩的日子,也是一个隆重的日子,怎样向国家有个交代,交付一个什么样的答卷,已经开始考验着现任海南省各级政府。有人说届时国家会给予海南新的政策利好,但是,但是我们别忘了,国家已经给予了海南两次重大政策,一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二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有政策又能怎样呢。我们认为,任何重大利好,相信大陆城市都提前实践过,况且以海南省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水平,最多只是利好而已,不可能对海南经济有任何实质改变。利好的也仍旧会是房地产投资,而不是海南发展真正急需的基础产业和产业链。

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说到海南,总是那么一句话,我们有全国最好的自然条件,有中国独一无二的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椰风海韵,可能大家听习惯了觉得无所谓,可是我们认为,正是这些所谓的先天条件严重束缚了官方和民间的眼光和建设热情,总是躺在自然条件上吹牛逼,侃大山,认为我有什么什么好的祖上宝贝,资源,资金流、人流自然会统统过来,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海南社会当前的现实写照。

政府现在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海南全省主导产业,以此来发展壮大海南经济,以此为出发点,谋划海南全省各产业的开篇布局,说好听点,高大上,不好听点,我们认为简直是痴心妄想。不好意思说的比较尖锐,其理由有三:

1、旅游与服务业虽然高大上,但不是随便一个城市就能发展好的,特别是旅游业,没有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要素的集中,海南要发展现代旅游业,无异于猴子捞月,并且服务业意味中就业机会少,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个初来海南的青年,很难在海南找到一份正当工作。以最新发布的旅游数据来看,2016年全年,海南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69.62亿元,接待游客6024万人次,横向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下图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海南全省的旅游收入远远低于大陆一个城市的旅游收入,遑论海南做旅游大省,简直是打脸吧。此外,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17》中明确列出了海南为国内旅游欠发达地区,所以不论是从数据还是从报告来看,海南旅游等第三产业是很落后的产业,甚至低于国内成都市一年的旅游收入。图1.2016年各省区旅游收入成绩单

2、房地产经济占比过重,严重制约了海南经济良性发展。海南是典型的房地产热,商业冷,这样的现状实际上严重限制了人、货、资金的流动,现代社会只有通过商业活动才能形成财富的位移和资金的正向流动,而房地产恰恰相反,会造成资金的水泥化,固定化,不利于社会资金的正向流动,从侧面上造成社会的活力不够。2016年,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7.71%,占GDP总量的44.2%,这样的高比例,放在世界来看,可以冠绝亚洲。

3、政府执政水平不及内地,从建省以来,海南经济建设大部分时间是属于自然资源掠夺性的,不管政府还是民间投资活动,永远是想着利用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来做建设,没有制造业,没有轻工业,没有批发业,连最基本的劳务输入输出都做不了,更何况是高新技术人才,人才也一直是海南建设的短板,这些沉积海南虽然正视过,但仍旧无所作为,好像海南除了利用资源,就没有可倚靠的发展路径了。我们看同样是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不然只有深圳一枝独秀,但是其他特区发展的也不差,可是到了海南特区,基本上没人好意思再说海南是特区,因为特区不特,反而成了国家级贫困特区。

4、2009-12-31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定位海南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到2020年海南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可是8年过去了,海南发展成了旅游地产岛,中国养老岛,国际旅游岛的国际游客每年不超过75万人次(按旅行护照计算不超过60万人),其中俄罗斯游客占比超9成,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年,约21亿元人民币,官方总结竟然是再创新高,这样的成绩和效果,我们感到比较失望,所以我们认为国际旅游岛到目前为止的建设基本是失败的,没有达到中央当初的期望和设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充斥炒作和泡沫的省份/城市吸引的仅仅是投机者,投机者是冷血和薄情的,一旦繁华谢幕,他们不会有一丝留恋和怜悯。所以海南要想谋得长远的发展,仅仅依靠房地产、旅游、候鸟经济是远远不够的。

海南经济发展的对策、出路与建议

一、顶层设计,谋划全局

从顶层设计开始,补足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的短板,优化当前海南投资发展结构,形成一二三产业合理的布局空间和占比,实现经济和社会正向良性循环的产业体系;优先发展中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食品饮料加工业、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教育与医疗产业,每个产业都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建制突破,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不要贪大求全,在策略上可以单点突破,集中发力。

二、以顶层设计为纲,启动新时代七大工程

今天的竞争,是战略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业链的竞争,海南要想在未来中国经济版图中有一点地位,必须鼓足干劲,找准新的经济角力场,抓住未来经济版图的牛鼻子,大力发展紧缺的第一二产业,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启动海南新时代大发展大跨步的新征程。

1、开启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建设工作,以大学引流,带动人口发展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以高等教育发展为例,比较海南与其他城市的教育发展情况,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来,高等教育仍旧处于赤贫状态,唯一的扶持型“211”大学海南大学在全国排名仍旧是100名左右,客观点说就是位于非主流大学之列,更别说海南本土省属本专科院校,基本毫无存在感,无论从教育规模,还是教育质量与效率上,海南高等教育水平相比内陆许多地区都显得落后。在最近10年中,一些原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的城市,纷纷抓住高校扩张的机遇期,把引进高校作为城市引智的重要举措,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校争夺战”。其中,深圳和青岛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人谈起引进高校时,甚至用“南深圳、北青岛”来形容两市的力度,而海南省在引入高等教育入琼基本上毫无建树。我们必须承认,一座城市拥有大学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其发展前途、科研创新力量、社会影响力、城市知名度和亲和力,以及城市青春度与活力,特别是在当前转型发展时期,科技与人才之于城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资源。高校的跨省流动不仅将颠覆传统的高校分布版图,还将改变城市的教育、科研、人才格局,进而长远影响城市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建设工作,也即以引进内地知名大学院所为中心,统筹发展海口高教基地,打造南中国科研教育高地,具体来说,实施方案如下:

I、在海口江东片区、城南片区、西海岸片区无偿划拨2万亩土地资源,供内陆引进高校教育用地,并出台政策给予财政补助,高校的引进,无疑会给海南带来多重利好,高校搬到了家门口,让企业更方便地找到了想要的技术,许多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将得以建立,同时高校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将加速海南建立高附加值产业,实现超越式发展。我们总是听到或看到许多内陆城市的官方目标,“使一批优势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并推动城市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高地”,我们想说的是,以海南现在的基础,就不必立这样的宏大目标了,还是先老老实实引进科教资源,打好科教基础再说,切忌贪大求快,如果海南能实实在在的做好10年期高教资源的引进,相信在2027年时,海南也会很自豪的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化创新城市,亚太的交流中心和人才高地。II、政府要强力走出去,争取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支持,与内陆高校开展合作,吸引高校在海南建设分校,让内陆高校在无法突破内陆土地和空间资源限制的情况下,积极达成高教资源的合作,以青岛、深圳为标杆,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想法的高等院所,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南京大学海南分校在海口灵山成立、武汉大学海口校区在桂林洋挂牌、吉林大学华南校区在海口龙华区揭幕、南开大学海洋研究院在海口启动奠基仪式、兰州大学海口分校在西海岸片区开始招生、清华大学未来城镇与基础设施研究院海南分院、北京大学大气资源与水土保护资源研究海南分院等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遍地开花的场景,相信这样的未来将对海南发展的帮助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希望对引进的高校院所,要无偿划拨土地,并给钱给政策,形成分校与本校良性交流机制,要留住高校留住智力,留住海南未来发展的大脑和神经组织。

2、招商引资,积极发展一二产业

海南高企的物价水平,低效的服务质量,一潭死水似的商业环境,无不彰显着海南社会经济管理能力的低下,追本溯源,贫穷是海南现在问题的根本源头,所以我们认为必须要积极解决贫穷这个海南成立以来最大的现实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无从谈起,有人觉得我们说的太极端了,可是放眼祖国大陆,环顾世界各地,没有经济基础的发展,哪有上层建筑的美好。海南必须走内地走过的路子,因为市场经济时代,不会有人免费给你任何你急需要的东西,路只能靠自己走下去。一个毫无优势产业布局,没有任何资源交换能力的省份,不要奢谈竞争力,大家应该还记得2016年的春节,全球最高的菜价诞生在海南省会海口的记录,春节期间的海南青菜竟然卖到98元一斤的价格,海南本地人过年必做的斋菜,需要使用到青菜,由此导致海南本地人怨声载道,民怨沸起。最后只是简单的将南北素菜市场这个私人市场的负责人撤职了事,丝毫不去探究事情背后的体制机制成因,也许这就是海南永远落后的大致原因吧,一个装睡的城市,你永远吵不醒它。

现在的海南要制造业没有制造业,要轻工业没有轻工业,要信息产业没有信息产业,背靠深水良港却没有造船业,政府提出“解放思想”这么多年了,但是很多人的思想还是没有摆脱僵化、从众和狭隘的范畴,海南发展似乎除了旅游还是旅游,对此我们深感焦虑和不安,此时此刻,如果海南还想依靠旅游产业实现崛起之路,无异于自断经脉自废武功。海南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虽然中央有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定位,但并没有让你海南不准发展其他产业,何必自我设限自我束缚呢。

3、跨海隧道,百年大计

琼州海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海南与大陆的天然分割,由此也造成了海南的几百年来的孤岛效应,如果能立项建设跨海通道,将打通海南经济腾飞的任督二脉,将海南市场直接对接内陆腹地,全省获利,不仅人口规模、产业转移、资源流转等都会有极大好转。官方对跨海隧道是态度模棱两可,遮遮掩掩,不像是一个开明政府的所作所为。既然无意建设跨海隧道,那何必搞高铁轮渡,今时今日,还有人说要限制内地车辆进入海南岛,理由是车辆太多污染了海南的气候环境,这样的解释我们汗颜,怪不得海南比不上内地市县的经济水平,这样的思维这样的气魄,我们感到无语。海南已经落后大陆太多太多了,还像香港那样限制人口进入,简直自掘坟墓,自挖自埋,我们认为海南必须马上立项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隧道工程,争取国务院、发改委和广东省政府支持,要有这样的志向,跨海工程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基本上每个人大脑正常的人都会支持修建跨海通道,反对修建的人,笔者估计这帮人脑子进水了。

4、开放人才政策,积累人口规模,逐步形成优势

我们都知道,一流的城市,必定有一流的产业,一流的产业必定聚集一流的人才,国家或城市的竞争实际上表现为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各地都在千方百计吸引人才流入,例如武汉在2017年10月出台三大人才新政,凭毕业证落户、低于市场价20%买房租房、确定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等新政,以多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留汉工作,为保证“八折买房租房”政策落实,此次新政还提出加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的措施,包括在大学生集中就业区域新建一批“青年社区”,在旧改商品房项目、产业园区配建一批保障房,鼓励企业将商业办公用房、员工宿舍改建为大学生租赁房,将存量住房、闲置房源、部分公租房房源作为大学生租赁房等。不论是武汉,还是成都重庆,更别提北上广深这些一些城市,大量二三线城市正在或已经开始了抢人大战了,因为这些地方政府都知道,大学毕业的青年才是一个城市的未来,才是一个城市的生力军,失去青年也就失去未来,他们更加相信,一个毕业的大学生在城市中不会是城市的负担,绝对会带来更多的消费、更多的投资、更多的机遇,所以他们做了,行动了,而反观我们海南,人口落户还需要积分,人就是高高在上。海南现有人员本来就稀少,不想着扩大人口规模而反其道行之,真不知道官方是怎么思考的,也许就如网上所说,万一人口都跑进来海南了,那海南就没有这么好的空气资源、水土资源、阳光海滩资源了,生怕人口导致生态灾难。这里我们想反问一句,世界上有哪个城市是因为人口太多导致了生态灾难的,举一个例子看看。如果追求良好的生态和自然资源,大可不必到城市工作生活和学习,回农村就有了你需要的生态、自然、绿色。我们最讨厌的就是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无能做辩解。

5、以海口为根基,建设超级城市mega city

建省以来,海口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全国比、与其他省会城市比差距不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个综合实力强和引领、辐射、集聚作用大的中心城市。现阶段把海口作为唯一的省域中心和唯一综合发展城市比较符合海南实际,为海口发展提供各种保障,将海口建成超级大城市,虽然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超级城市暴露出了这样和那样的弊端,但是超级城市目前带给人们的益处仍旧多于弊端,官方预测,粤港澳大湾区将崛起为超级都市圈,有实力与东京和纽约经济圈一比高下,以GDP计算,环杭州湾大湾区的经济规模应该也已接近旧金山湾或东京湾的规模。我们提出要以海口为基础,建设海南的超级大都市,集中力量的资源投入,做大做强海口,放弃过去的遍地投入遍地播种的模式,否则像海南现在各城市的现状,虽然大家均贫富,但是落后太多太多。必须集中大部分资源投入和产业再海南省会海口,将海口发展成超级大都市,以此来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成南中国一颗璀璨明珠。

要引进大量的企业布局海口,而非海南其他地方,我们提出的引进企业,不包含高污染企业,深圳大量的电子企业,我们实地考察,并不是污水横流,垃圾满地,相反比较绿色环保,相比海南引进的造纸企业绿色环保多了。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内地政府主动走出去拜访企业,洽谈合作,引进投资,而在海南媒体上,我们很少看到有海南政府积极走出去吸引内地企业和外资前来投资。

6、合理规划房地产,引导房价合理回归理性

高房价对海南人才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笔者的一个朋友小孩,在省会海口某公司工作,月薪大约2万左右,加上年终奖一年税前收入30万,实际拿到手不到21万,出去吃喝玩用等费用,一年结余不到10万,以海南海口市区目前的房价1.7万计算,100平的房子要花费170万人民币,首付30%,要55万左右,他感到为难,觉得房价相比内地毫无优势,10月份离职回了广州。我们经常被灌输的一个道理就是房地产行业必须要兴旺,因为与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有20多个行业,所以房地产必须作为经济支柱,否则经济不稳,严重的会下滑,殊不知,海南房地产发展再好,得力的相关行业没有一个是海南具备的产业,家具建材行业、钢铁业、油漆业、水泥行业等这些行业大部分利润都流向了省外企业,因为房地产的红利并没有留在海南,你海南根本没有资源支撑。

所以我们呼吁海南省政府,严格控制房地产的发展,特别是严打房地产价格的乱象。省外人群购买海南房产就是一种炒作和投资行为,不在这里生活工作,买这里的房子是为了什么。

7、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先行

来过海南的人都知道,海南省会海口是个巨大的县城,满目的低矮楼房,握手楼遍布全市,坑洼不平的道路,修修补补,长年累月的封闭施工,修来修去还是凹凸不平,城市道路仍旧是县乡级别,我们建议公路局改名为补路局,这样名副其实。必须猛药治沉珂,大火治大病,必须全面升级海口的道路系统,改善海口基础交通环境,以年投入800亿的大手笔,迭代升级海口路网系统。

下载海南的开锁案件突破性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南的开锁案件突破性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南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六枝特区政府督查室牟素贞黎族歌舞表演鹿回头公园黎族集体婚礼2005年11月,特区组织部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副科级干部培训班,从政治思想、政策法规、经济建设、领导管理、开拓视......

    海南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六枝特区政府督查室 牟素贞 黎族歌舞表演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鹿回头公园黎族集体婚礼 2005年11月,特区组织部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副科级干部培训班,从......

    海南物流业的发展

    打造“三区两中心”海南现代物流发展前景广阔 2008-06-18 10:22:07 人气:90011 查看更多资讯信息,请进入56135平台 作为临海省会城市,港口一直是海口的重要交通资源。现代物流......

    海南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海南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怀柔旅游文化新都的建设, 3月26日,我们在委领导的安排下,来到国际旅游岛--海南,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考擦。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海南岛地处热带,......

    对我县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五篇

    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工业立支柱”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工业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以企业改制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为途径,不断加快技改扩能和新产品开发,培育壮大了以马......

    海南区法院超审限案件审查报告(模版)

    海南区法院超审限案件自查报告 2011年9月26日,海南区法院在接到乌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管办《关于加强案件信息数据填报的通知》后,及时组织各庭室对截止 2011年9月20日前的案件......

    海南旅游业管理和发展建议

    海南旅游业管理和发展建议海南旅游业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2002年全省旅游收入95.38亿元,占全省GDP的15%;2003年受非典影响,旅游收入略有下降93.55亿元,占全......

    海南物流的发展现状

    海南物流的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利益空间越来越小,向被称为“黑暗大陆”的物流领域要利润成为所有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而要实现物流的高效与低成本,仅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