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卫宁书记来桐乡调研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李卫宁书记来桐乡调研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7月27日下午,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在嘉兴市副市长陈越强,嘉兴市政协副主席马玉华,以及嘉兴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来桐乡市调研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李卫宁在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桐乡市领导卢跃东、朱海平、沈海明、赵季康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李卫宁先后实地考察了崇福镇小城市建设、五丰村新村建设、联丰村粮食生产功能区、河山镇临杭新社区建设,了解小城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询问新村建设中农民得到的实惠,并听取桐乡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海平关于上半年桐乡市经济社会运行基本情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情况的汇报。
李卫宁充分肯定了上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今年以来,桐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平稳发展,结构调整加快,民生基础改善,社会保持稳定,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良好基础。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创新服务的源头和根本,要始终把“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三化”联动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来谋划。李卫宁强调,要坚定方向,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两分两换”、“两新”建设工作是做好整个全局工作的战略问题,是党委政府重中之重的问题,要坚持方向、重点、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决心“四个不动摇”,及时总结几年来在推进“两分两换”工作中好的经验,重视完善政策、规划、具体工作方法,更加重视配套改革和服务,重点研究突破土地瓶颈制约问题,同时继续争取省里支持,做好土地整理综合整治文章。
李卫宁指出,要加强新市镇建设,尤其是做好崇福镇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使崇福镇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走在嘉兴市前列。在开展试点工作过程中,要定指标,把握人口和产业集聚区、功能品位的提升这些实质问题,做精做美小城市。要不断探索、创新小城市管理机制、服务机制,真正赋予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权限,形成有活力、有序的体制、机制。要注重形成和强化特色,把产业、文化、生态、城市建筑等特色很好地展现出来。
李卫宁指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重点按照桐乡市政府提出的“5515”示范工程,搭建好平台,带动面上农业转型升级。要按照统筹城乡角度,把加强水利建设与加强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水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要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以党内的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全社会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调研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农村与城镇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立足我县实际,如何更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真正使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过调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一、统筹城乡发展,要以规划为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过去城乡规划一边冷的状况,大力发展乡村建设,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现今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城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一是统筹城乡产业规划,按照我县“十二五”战略目标以及资源分布情况,抓好文化旅游业及其它特色产业发展。二是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不断完善重点乡镇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通信、商业网点设施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
四是统筹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对农村要按照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的要求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以农村宅基地整治、非法用地处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农村吊炕、沼气等为切入点,借鉴兄弟县、市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行社区化管理。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在改革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未来几年,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三、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我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
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城乡经济结合点,推进城乡产业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
起着关键作用。
五、努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格局中,并作为基本任务完成好。
一要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教育办学标准和师资配备,提高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和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
二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配好配强农村医疗卫生医生,缩小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城乡基础医疗卫生均等化。
三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困难群众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
四要加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加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提高农民居民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在大力开展“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藏书品种;开展各种文化、教育下乡活动。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西旗羊肉特色发展的调研报告
经过一年的努力,西旗羊肉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综合评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我旗地处呼伦贝尔腹地,牧区采用天然放牧,加上本地区得天独厚的绿色、无污染环境,非常适合西旗羊肉的生产,为进一步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对西旗羊肉的认同,应明确今后西旗羊肉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符合西旗羊肉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西旗羊肉的现状
1.我旗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现状
2009年,我旗以“生态旗”建设为契机,围绕“退牧还草、联户经营、增大减小、增草增效”的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截至2009年底,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规模达到105万亩、新打灌溉井28眼、基本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5万亩、水保治理面积1万亩、生态保护面积120万亩,建成阿日哈沙特镇、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区等5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900人、30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北草南调”和“增草”工程有效应对了自然灾害。全旗青贮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年产青贮2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投资120万元,以补贴形式为大畜养殖户、以草定畜户和受灾户发放饲草5万捆、青贮饲料2000吨。牧业牲畜总头数达到199.3万头匹
1只,牲畜出栏率达到41%。
2.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现状
我旗的畜牧养殖基本上保持传统的放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这样的生产方式既有其优势又有不足。在合理放牧条件下,草畜达到平衡时,是一种天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但是如果生态比较脆弱,载畜量过大,对草原生态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要探索发展一条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畜牧生产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
我旗辖区内有登记注册的肉食品加工企业12家,注销登记1家,已通过QS认证的有7家,已登记备案产品标准76个。依照现有的设备和人员大体可以保证扩大牲畜出栏屠宰加工的需求。
二、我旗在畜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畜牧养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控制活畜数量,提高牲畜出栏率。
结合“人口资源收缩”战略,探索实践牧区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15家合作经营组织,在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方式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成为全国首家以嘎查为单位的牧民合作组织。具有边疆牧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使特色养殖和专业养
殖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西旗羊肉的今后专业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具有优势的的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还未形成,尤其销售环节需大力加强。
我旗应全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结合牧区综合改革,推广家庭牧场、联户经营,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牧民投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牧区特色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牧户为主体、以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效益为纽带”的牧区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培育“企业+基地+牧户+营销+市场”的发展模式。形成牧户联合,专业养殖,扩大养殖规模,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销售应根据西旗羊肉品牌价值和营养价值定位定价。
三、西旗羊肉未来发展之路
1.继续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品牌和资源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规模整体扩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幅提升。
对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对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要进行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培训。督促指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3.对西旗羊肉进行深加工,开发具有地区特点的羊肉制品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食品。开展精细化、多样化的生产加工。
4.加强宣传,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档次,提高养殖和生产加工效益
我旗地处无污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养殖过程绿色无污染,加工过程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西旗羊肉的营养价值较同类产品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同时羊肉的膻味不明显,产品优势巨大。我们要着重宣传西旗羊肉的特点和营养作用,作为西旗羊肉的宣传热点和卖点,提高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西旗羊肉是获得国家认可的地理标志产品,立足区位优势,把握时机,顺势而行,科学合理发展,能为我旗的畜牧养殖和羊肉加工及其它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新牧区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带来巨大改变。
第四篇:城乡统筹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互动共荣的根本出路,也是“XXX”的迫切需要。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当务之重、当务之急。
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共进,统筹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指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大力实施“三化”化“三农”战略,坚持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之路。同时,针对“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将“工业强市”、“城市带动”战略提升为“产业强市”、“城乡统筹”战略,着力构建“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统筹发展思路的与时俱进。
(二)积极推进小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在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同时,坚持将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掀起新一轮小城镇建设高潮。去年,全市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XXX万平方米。按照“XXX”的原则,将全市XX万个自然村规划为XXX个集中居住区,并启动建设“三靠近”农民集中居住区。五年来,累计新建住房XXX万套,其中“三靠近”建房XX万套。全方位整治农村环境,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 1 -
(三)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开展“八大创建”工程,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至去年底,全市高效农业和高效渔业分别达XXX万亩、XX万亩,分别占耕地和水产面积XX和XX%;设施农业XX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生产基地XX个。启动建设XX个省级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建或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XX个。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XXX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四)致力拓宽增收渠道,“三大收入”快速增长。至去年底,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XXX元,增幅连续XX年居全省前列,连续XX年保持两位数增长。XX%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XX个村达60万元以上。所有乡镇(街道)一般预算收入均超千万元,65个乡镇财政总收入超亿元。
(五)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在XX率先实现农村适龄居民参加新农保和60岁以上老人基础养老金发放“两个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XX%,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XXX元。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基础设施投入,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建成脱贫目标实现村XX个,XXX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我市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较为突出。目前,城乡在就业创业、土地补偿、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
- 2 -
二是“三农”弱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受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和市场作用等多重影响,农业弱质、农民弱势、农村弱位的现象依然很明显。
三是工业和城镇对“三农”的带动力不强。因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仍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任务艰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业、地区分割现象没有彻底扭转,阻碍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对策建议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紧紧抓住作为全省XXX的机遇,坚持以统筹规划为引领,以富民强村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
(一)坚持统筹规划先行,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规划。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创造性、示范性”的要求,进一步编制或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农村乡镇空间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形成城乡融合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切实提高统筹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坚持“一核多极”的发展思路,大力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群。加快推进XXX等乡镇全面融入市区,高起点建设XXX。深入实施“人口倍增”计划,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入镇,到
- 3 -
2015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牢固树立“镇当城建”的理念,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规模居住小区、商贸街区、交通、供排水、环卫设施等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排重点中心镇,构建梯度化城镇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三靠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现小城镇与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有效衔接。到2015年,全市小城镇规模居住小区达2600万平方米。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市级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并着手谋划实施新一轮乡镇、村居合并规划。
(三)强化城乡产业互动,进一步增强统筹发展内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坚持外引与内培并举、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同时,将科技含量不算高、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项目逐步转移到农村,加强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和考核指导,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动力。按照“扩量与提质并举、品牌与市场齐抓、园区与龙头共建”的思路,大力发展蔬菜、水产、禽类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深入推广农业“三新”工程,着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到2013年建成20个以上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四)加快城乡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全面建设,缩小差别、逐步统一”的要求,健全
- 4 -
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度,推进城乡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统筹发展活力。组织开展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种金融组织,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村人口“零门槛”进城入镇;探索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 5 -
第五篇:城乡统筹发展科技调研
城乡统筹发展科技调研
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城乡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如果再不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会影响我县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更会对全县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制约,并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我县提出,要做大做强城乡统筹发展产业支撑体系、城镇承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一体化,并通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新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的新模式。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核心就是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就赣州而言,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不断做大做强城乡统筹发展支撑体系。目前,我县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线路更加明晰,任务更加明确。我县将从产业支撑体系、城镇承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保障体系4大体系来进行思考和规划,全面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依托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镇域经济实力壮大
近年来,铁边城镇按照“特色农业立镇,产业联动兴镇”的发展思路,全镇已形成农业、养殖、农民创业、旅游四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完成地膜玉米种植1.6万亩、小杂粮种植4.3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5.5万亩,建成吕沟咀、吴岔两村600亩高标准苹果示范园,完成张湾子大苗移植示范园 20亩。对42亩沿川道老园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张涧、田南湾两村993.3亩苹果幼园的管理;庭院栽植鲜食杏、山地葡萄、苹果等苗木10万余株。在铁边城村高台子组建设标准化养殖场,规模化饲养1万只海赛克斯品种蛋鸡,年产蛋达20万千克。全镇苹果种植大户300户,镇政府对种植大户进行了果园指导,85%以上的农户都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主导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水平提高,独具镇域特色的果林、养殖、进镇创业、旅游四位一体的产业模式日趋形成。
但目前支持产业不强不大,产业特色不明显,农民收入不稳定、集体没有利益增收点。尽管目前上了不少项目,大多还在“预产期”而未进入“效益期”,而且项目先进性、规模性不够,零、散、乱,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园区,没有形成产业链。而由此带来的便是农民收入不稳定、集体没有利益点。
二、依托城镇承载统筹城乡发展,带动进镇农民致富
目前而言,中心镇和村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宜居宜业水平低。集镇建设偏重于房屋建设(当热,就经济水平之束缚目前也只能限于房屋建设),而服务于居民的生活公共服务实施及其它设施严重欠缺,环境建设严重滞后。居民的就业的项目,场地严重不足,群众
得不到太多的公共服务带来的实惠和享受。集镇没有生产吸引力,没有就业吸纳力,没有可持续发展了,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无力就地消化,而只能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就业成本。这种缺乏“三力”的状况很可能导致现有集镇,村庄萎缩,或者缓解城乡统筹发展速度。
三、依托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发展,为集镇奠定良好基础
经过近几年市、县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我镇一些公共服务实施有了巨大改变。交通投资基本解决了村村通,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我镇各村饮水困难,教育投资部分资金对我镇中小学进行了改造,卫生投资建起了一批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站。这些政府部门的直接投资,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丰富了农村公共服务,为集镇和乡村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依托支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乡发展进度
目前,小城镇建设规划标准高,建设资金缺口大,融资难度大,城镇建设工作量大面宽,矛盾多、问题复杂,建设土地征用难度大,群众抵触情绪大。我镇财政根本无力拿出多少资金来进行城镇建设与管理,只能靠上级政策性支持,而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性服务设施、社会福利保障和社会保障设施因为不产生之际经济效益很难用招商和市场运作的办法解决,更无力支持集镇和村庄的建设。过去一些因石油而带动的村庄建设和发展的村,因石油已开采,没有后续产业,建设难以为继。尽管我们对一些建设进行了规划,但极有可能束之高阁,无法实施,延缓城乡建设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