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第127次党组会议讨论通过,2005年8月4日印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表彰在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动员检察系统内外的科研力量积极参与检察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发表高质量、有影响力、能回答重大理论问题的检察基础理论成果,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理论,为完善检察制度、推进检察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理论环境,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服务,为检察工作和检察改革服务的方针。
第三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评奖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奖励的严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第四条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设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奖,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名义颁发奖状和奖金。
第五条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每年评奖一次。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评奖工作,检察理论研究所负责评奖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六条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奖励上年度公开发表并以检察基础理论为主题的优秀成果。
检察基础理论成果是指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检察官法的基本内容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单独或综合运用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或规范的分析方法研究如下主题的成果均属于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一)检察机关的性质、地位;
(二)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任免和领导体制;
(三)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职权行使及其监督机制;
(四)检察机关的业务管理、人员管理和检务保障机制;
(五)检察工作的政策和策略;
(六)其他与检察体制改革和检察工作机制改革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第七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根据以下两个因素进行评审和打分:
(一)成果所载出版物的档次;
(二)成果的质量,包括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第八条成果的出版物分为如下两个档次:
(一)权威报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求是》、《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人民日报》(理论版)等五种。在权威报刊发表的每项成果基本分为10分,每千字加0.1分。
(二)知名期刊,包括教育部各直属院校、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的学报、法学期刊。在知名期刊上发表的每项成果基本分为3分,每千字加0.1分。
在上述权威报刊和知名期刊以外的其他有统一刊号或报号的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文章,以及正式出版发行的图书,属于检察基础理论范围的,可参加组织奖的计分,但不纳入优秀成果奖的奖励范围。
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须为3000字以上,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须为5000字以上。
第九条参加优秀成果评奖的作品应当符合以下质量标准:
(一)符合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和宪法原则,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有利于从制度上保障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
(二)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对检察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或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所提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三)数据和资料翔实系统,论证充分有力,能够回答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行文符合学术规范。
第十条 成果的质量分,由评审小组根据成果达到上述标准的程度进行评定。质量分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次:8-10分;
第二档次:5-7分;
第三档次:1-4分。
第十一条基本内容相同,以不同作者名义发表,或者以多种形式发表的,不重复奖励。
第三章评奖程序
第十二条每年1月底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受理成果申报。
省级人民检察院组织报送本辖区内检察人员和非检察人员上年度公开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个人可以直接申报。
检察理论研究所可以推荐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参加评奖。报送材料包括:(1)著作原件,论文所载期刊的目录页、正文的复印件各一份;
(2)注明所报各项成果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发表时间、字数的清单。
第十三条检察理论研究所每年2月底前对受理的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将符合奖励条件的成果,送专家小组评定质量分。
检察理论研究所在统计成果出版物档次得分和质量得分后,进行统一排名。
检察理论研究所根据各项成果得分情况,拟定优秀成果奖和组织奖的对象及其等级或名次,并对各省级人民检察院根据所辖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人员当年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所得总分进行排名,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审查,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决定奖励对象及其档次。
每年4月底前向社会公布获奖成果的作者、作品和获奖等级名单,并在检察机关内部通报各省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所得总分的排名情况。
第四章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
第十四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用于奖励发表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检察人员和专家学者。凡属于评奖范围的成果,不论作者是否为检察人员,均统一打分,并参加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奖。
第十五条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按照各项成果所得总分数(出版物档次分和质量分之和)在全国的排名确定,每年奖励一、二、三等各若干名,必要时设特等奖若干名。
特等奖奖金10000元;一等奖奖金5000元;二等奖奖金3000元;三等奖奖金1000元。
对于高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检察基础理论专著可以纳入特等奖的评奖范围。特等奖的提名需经两名专家、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厅(局)长推荐,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提出。
第十六条当年漏报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在第二年补报,但是不得延至第三年补报。
第五章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奖
第十七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奖用于奖励在组织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省级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按照各省级人民检察院所辖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人员的成果所得总分进行排名。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奖每年奖励前5名,每名奖金5000元。
第十八条除第八条规定的一、二档次出版物按前述计分标准进行统计之外,其他公开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成果,每部专著5分,每篇5000字以上的论文2分,每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1分。
各省级人民检察院所辖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人员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分数均计入该省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总分。检察人员与检察系统以外的人员联合撰写的研究成果,可计入省级人民检察院的得分。
第六章争议的处理
第十九条对于有关成果是否属于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评奖范围的审定有异议的,省级人民检察院和论文作者均可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提出,由检察理论研究所拟定处理意见,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决定。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奖励办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2005年1月1日以后公开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成果均适用本奖励办法。
第二篇:高检院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高检院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第127次党组会议通过,2005年8月4日印发)
第一条为鼓励高检院机关各内设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积极研究检察基础理论,多出高质量、有影响、能回答重大理论问题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促进检察理论繁荣发展,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服务,为检察工作和检察改革服务的方针。
第三条高检院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奖设成果奖和组织奖,每年奖励一次。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评奖工作,检察理论研究所负责具体实施。
第四条高检院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只奖励最高人民检察院各内设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的人员上公开发表的以检察基础理论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一项成果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一名作者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或直属事业单位的人员,即属于奖励的范围。一项成果的多名作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内设机构或事业单位的,由排名第一的作者所在单位申报。
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是指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检察官法的基本内容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和著作。单独或综合运用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或规范的方法研究如下主题的成果均属于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一)检察机关的性质、地位;
(二)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任免和领导体制;
(三)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职权行使及其监督机制;
(四)检察机关的业务管理、人员管理和检务保障机制;
(五)检察工作的政策和策略;
(六)其他与检察体制改革和检察工作机制改革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第五条每年1月底前,各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统一向检察理论研究所报送本单位人员上一公开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报送材料包括:(1)著作原件,论文所载期刊的目录页、正文的复印件一份;(2)注明所报各项成果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发表时间、字数的清单。
第六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按照下列标准分别予以奖励:
一、在权威报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求是》、《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论文,按千字2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
二、在知名期刊(包括教育部各直属院校、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的学报、法学期刊)上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论文,按千字5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
在上述权威报刊和知名期刊以外的其他有统一刊号或报号的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文章,以及正式出版发行的图书,属于检察基础理论范围的,可参加组织奖的计分,但不纳
入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的奖励范围。
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须为3000字以上,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须为5000字以上。对于高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检察基础理论专著需要设立特别奖的,经两名专家或厅(局)长推荐,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按照千字3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
参与高检院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评奖,不影响申报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
第七条组织奖按照各单位人员发表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数量和档次的总得分进行排名,每年奖励前三名。
属于奖励范围的成果,每部专著5分,每篇论文1分,在权威报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另加4分,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另加1分,其他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文章不另加分。检察理论研究所、法律政策研究室和国家检察官学院只参加排名,不纳入组织奖奖励范围。
第八条基本内容相同,以不同作者名义发表,或者,以多种形式发表的,不得重复奖励。
当年漏报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在第二年补报,但是不得延至第三年补报。
第九条检察理论研究所每年2月底前完成初步评审工作,提出初步意见,报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审查,并由高检院党组决定后,公布评奖结果。
第十条2005年1月1日以后公开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均适用本奖励办法。
第三篇: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为鼓励我校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加快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将我校建成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特制定本奖励办法。
二、目的第二条 教育教学成果奖授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集体和个人。
主要目的:保证教育教学研究的顺利开展,使我校教育教学研究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的管理工作;鼓励教职员工为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爱岗敬业,努力钻研教学、管理业务,参与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课题,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编写校本教材,参与特殊教育教学各类交流活动和展示教师才华的专业竞赛。
三、规范
第三条 我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应当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格、严密、严谨的科学作风。应对自己申报的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严禁弄虚作假,严禁抄袭他人著作、论文或者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如发现有违背教育工作者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经调查核实,将撤消奖励、通报批评、责令其消除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奖励形式和方法
第四条 奖励主要分为表彰、发放奖金和推荐优秀三种形式。
1、奖励有以下几类:
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五个等级,均给予通报表彰并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金。
2、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等级的划分。
(一)特等奖:
1、在全国、省(部)级教育教学论文、成果评比获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的项目;
2、在市级教育教学论文、成果评比获一等奖的项目;
(二)一等奖:
1、在全国、省级教育教学论文、成果评比获三等奖的项目;
2、在市级教育教学论文、成果评比获二等奖的项目;
(三)二等奖:
1、在市级教育教学论文、成果评比获三等奖的项目;
2、全国、省(部)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四)三等奖:
1、市级刊物发表的论文;
2、在各专业教学会年会上获奖的论文;
3、已在校内使用的校本教材。
(五)优秀奖:
1、在各专业教学会年会上发表的论文;
2、在校刊上发表的论文;
3、已在校内使用的自编教学辅助用书。
(六)实验室建设,教具制作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成果,根据其制作的科技含量、设计、制造难度、水平、教师参与程度、应用广泛程度等具体定出其相应等级。
第五条 奖励标准
特等奖:300元;一等奖:200元;
二等奖:100元;三等奖:50元;
(七)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教务处每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评奖活动,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奖励。奖励分一、二、三等奖,奖励金额为100元、80元、50元。
第六条 奖励实施方法如下:
每年9月为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申报时间,凡获得各类奖项的教师可将获奖证书连同复印件,已出版的校本教材需将原件交到教务处,由教务处组织人员进行审评,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表彰、奖励。
第七条 实施细则:
1、论文(成果)应为第一作者,教材(或专业书籍)应为主编(或副主编),如果是第二作者(及第二作者以下的其他作者)和参编,则降低一个等级给予奖励。
2、本条例的奖励为一次性的校内奖励,即每一项成果(论文、教材)只给予一次奖励。如有项目重叠,则取较高者。
第八条 本办法从二○一一年十一月一日开始实施。
本办法的解释权归海林市特殊教育学校。
第四篇:教育教学及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教育教学及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为鼓励全校教职工做好工作,搞好教育教学研究,发挥特长,勇于学术探讨,切实做到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特制订本办法。
一、奖励对象: 教育、教学、处室工作人员,开展专项工作与研究等方面获得成果者,均享有获得奖励的权利。
二、奖励项目:
(一)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总结成果奖:
1.结合本专业实际撰写的论文或经验总结;
2.学术讲座发表的论文;
3.各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登载或播放的论文稿件; 4.某项工作的研究专著;
5.文学、美术、音乐发表的作品;
6.科技发明及国家确认的专利项目。
(二)培养专长学生辅导奖:
1.学生参加各学科知识大赛获奖的辅导老师;
2.省、市、县体育运动会获得较高名次运动项目的教练员;
3.学科统考,高、中招考试在市、县两级获得总分或单科前三名的任课教师;
4.后进变先进的班主任、级段长。
三、评选办法:
(一)学校成立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教科研组和有关领导组成;
(二)论文、专著由评审小组评出获奖名次。已发表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专著均在获奖之列,以报刊级别定出获奖名次;
(三)体育竞技获奖,以上级颁发的奖牌、奖杯、奖匾、锦旗为凭,决定在校获奖名次;
(四)学科知识竞赛、统考、高中招考试以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资料为准;
(五)后进变先进奖,由同段的班级和同部级段公认,政教处考核属实的班级、级段。
四、奖励办法:
(一)坚持荣誉奖为主、物资奖为辅的原则,根据学校经济状况,确定奖金数额。
(二)科研成果突出,影响很大,甚至获得专利权者可获得重获。
第五篇:振华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教科研究成果奖励制度
振华学校
2011.09
振华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校的教学工作,表彰和奖励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激励我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以及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规定及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它包括:
1.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2.适应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在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产学研合作、优质资源共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学成果的主要形式为反映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实施方案、研究报告、教材、课件、论文、著作等。第三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每二年评选一次。第四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等级,各等级的数额根据当年申报的实际情况确
定。在同等条件下,对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及中青年教师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优先考虑。
第二章申报
第五条申报条件
申报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方向,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大意义,在校内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经过一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
3.有成果的科学总结或在校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
4.必须是过去未参加过评奖的教育教学成果,过去已参与评选但以后又确有新的突破性发展的成果,若需申报,则应加以详细说明。
5.必须是完成人近四年内所取得的,并经过二年(含二年)以上实践,表明该成果的确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显著的效果和效益,值得推广。实践检验时间应从正式实施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
6.申报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个人或集体的主要完成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遵守职业道德;
(2)必须是在我校工作两年(含两年)以上的正式在编人员,离退休人员则必须是在职期间完成的教育教学成果;
(3)对于跨校合作的成果,必须是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主持人;
(4)必须是直接参加了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全过程,并做出了主要贡献;
(5)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的项目一般应由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
(6)每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一般不超过5人。
第六条评审标准
特等奖: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效,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特殊贡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一等奖:在理论上有较大突破,实践上取得明显成效,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重大作用,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二等奖:在理论上有创新,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较大作用,在校内处于先进水平。
第七条申报程序
1.由申报人填写“南京农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书”一式二份;
2.将申报书及同版Word文档和反映该成果的其它主要材料报所在单位初审;
3.单位负责人根据初审结果填写单位意见;4.各单位将初审合格的材料报教务处。
第三章评审
第八条 成果的评审程序
1.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及其材料进行认真审阅,并根据教育教学成果评估指标体系评分,确定推荐等级后,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其中校级特等奖的主要完成人要以powerpoint形式向评审组作成果概述,并接受提问和答辩。
2.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听取专家组的工作报告后,根据专家评审组的推荐意见,审定校级教学成果奖奖励名单。
3.奖励名单报主管校长批准后,张榜公布十五天,接受全校教职工评议。
4.凡对获奖成果有异议者(包括其科学性、合理性、权属性等),须以书面形式在规定时间内向教务处提出,并写明本人的真实姓名,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需对有异议的成果进行复议。
5.异议期后,正式发文公布。
第四章奖励
第九条学校对获奖成果主要完成人(前5名)发给证书和奖金。
第十条获奖成果记入主要完成人的业务考核档案,作为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获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项目,学校将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标和成果质量,推荐部分项目参加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
第五章其它
第十二条学校要求所有申报教学成果奖的课题组和个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填写和出示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对于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教学成果的获奖者,一经查出,学校将撤销相关奖励,并收回证书和奖金,并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