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05年9月26日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了加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的管理,充分发挥课题制对检察理论研究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理论研究的决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理论研究的工作方案》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理论研究的意见》,结合实行课题制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2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以下简称“课题”)的选题、组织实施和验收都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理论创新。
第3条 课题的选题和研究工作要以当代中国检察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为目标,积极研究检察工作和检察改革中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问题以及新时期的检察政策和执法理念,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重大决策和各项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兼顾中国社会主义检察学的丰富和发展。
第4条 课题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检察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人员都可以申请课题。实行公开竞争,择优立项。
第5条 课题研究工作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申请人(批准立项后即为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负责对本单位申报材料的审核工作,负责课题经费的管理工作。
第6条 每年根据需要和可能,设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课题成果形式可以是专著、论文或者调研报告。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7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和管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
课题管理的日常工作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以下简称“理论所”)具体负责,其职责如下:
(一)拟定课题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二)拟定课题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课题选题方向;
(三)办理课题的申报、评审、检查及成果验收,编辑出版课题研究成果,协调解决课题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四)组织和协调与课题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五)其他相关事宜。
第8条 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审查理论所的课题管理工作,包括选题的拟定、课题的立项、经费的分配、结题的审查等。
第三章 课题申请、受理和审批
第9条 理论所每年1-2月提出课题选题,经领导小组审批后,于每年3月通知各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和检察官协会,由其向下级检察机关转发,通知具有一定法学研究力量的教学科研单位,同时,通过《检察日报》等传媒、检察机关局域网、检察理论研究所网站等方式向全社会公布。
第10条 申请课题的题目原则上须属于公布的选题范围,也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自选题目。
申请人及其课题组成员具有如下条件者,审批立项时予以优先考虑:
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相关科研成果;
课题组是由教学科研人员、检察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联合组成的;
全国检察机关“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家型人才培养对象。
第11条 课题负责人未完成课题的,不得申报下一年度的课题。
课题申报和管理单位连续有两个课题未完成的,该单位内的人员三年内不得申报新的课题。
第12条 课题申请人提出申请时,须填写并提交《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研究课题申请书》一式两份。理论所受理课题申请的截止时间为当年的5月10日。
第13条 课题申请的评议标准主要是:
(一)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的整体力量较强,具有完成该课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方向正确,论证合理,或者具有新颖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或构思。提倡运用调查研究、数据统计等实证研究方法。
第14条 理论所组织对课题申请进行评审,提出初步意见,并报经领导小组批准后,于6月底以前书面通知课题的承担人。
第四章 课题中期检查
第15条 课题中期检查的目的是指导和督促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工作实现课题设置的预期目标。
第16条 中期检查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各课题组组织课题研究提纲的论证座谈会,理论所派员参加;
(二)理论所邀请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来京汇报和座谈,商讨课题研究提纲或结题报告的初稿;
(三)课题组向理论所提交研究提纲,征求意见或建议。
第17条 中期检查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当年的10-11月,12月底前须结束中期检查工作。
第18条 课题组不能按时完成研究工作或课题组负责人工作发生变动致使课题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理论所可决定中止该课题。
第19条 重点课题的课题组必须于第二年2月中旬之前完成研究报告的初稿,并派代表在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上汇报研究进度及主要成果。
第五章 课题结题报告的提交及验收
第20条 课题的研究期限从书面通知立项之日起算。专著类课题完成期限一般为1-2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年;论文类和调研报告类课题完成期限一般为1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半年。各课题组应于预定完成期限以前向理论所提交结题报告,即课题研究成果(重大课题的著作不少于10万字,重点课题的论文不少于2万字,一般课题的论文或调研报告不少于1万字)和课题结题报告摘要(3000字左右)。
第21条 理论所组织专家对各课题组的结题报告进行初审,根据结题报告的具体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或者安排专家鉴定,进行验收。
第22条 课题验收的基本标准是,理论上有创新,实践中有指导意义。具体标准如下:
(一)符合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和宪法原则,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有利于从制度上保障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
(二)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对检察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或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所提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三)数据和资料翔实系统,论证充分有力,能够回答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行文符合学术规范。
第23条 课题研究成果达到结题要求的,理论所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名义给课题组发结题通知。
重大课题的结题要求是,课题研究报告通过验收,并有专著出版或者有研究成果在权威报刊上发表;
重点课题的结题要求是,课题研究报告通过验收,并有研究成果在知名期刊上发表。
一般课题的结题要求是,课题的研究报告通过验收,并有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自筹经费课题的结题要求是,课题研究报告通过验收,并有研究成果在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上发表。
上述“权威报刊”、“知名期刊”的范围,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24条 对于不能按照修改意见完成修改工作的,根据具体情况,理论所可分别作出延长一年结题或者结题报告不能通过验收的决定。
第25条 理论所向领导小组汇报当年结题情况,呈报课题研究报告摘要,并编辑出版当年结题的课题研究报告。理论所积极组织和协调各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六章 课题经费
第26条 课题经费的筹集、安排和拨付由理论所负责。
课题经费的来源,一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每年从业务经费中拨款;二是接受个人、企业、团体和机关的资助、捐献等。捐款100万元以上的,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可以设立特定名称的基金项目。
第27条 各类课题的设置及各个课题的经费数额视当年经费筹集情况具体安排。
重大课题的资助经费一般为6万元;
重点课题的资助经费一般为2万元;
一般课题的资助经费一般为1万元。
提倡课题申报人所在单位给予配套科研资金。第28条 课题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
课题立项后,拨付课题启动经费,即课题经费总额的40%;
重大课题的专著正式出版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的有关研究成果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拨付课题经费总额的30%;
提交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并经验收合格的,拨付课题经费总额的30%。
第29条 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政、财务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同时要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经费要专款专用,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
项目承担者应充分利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现有的科研和工作条件,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效。
第30条 本办法由理论所解释,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篇: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统计工作的决定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9-11-06 【生效日期】1989-11-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统计工作的决定
(1989年11月6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
检察机关重建以来,检察统计工作在业务上、组织上、技术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统计报表报送不及时,有些统计数字不准确,统计分析研究工作开展不普遍,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才开始起步等问题,这些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很不适应。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科学地、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以适应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特作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统计是各级领导同志和领导机关进行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对各项业务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检查监督的有效手段。统计工作是开展检察业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没有全面、准确的统计资料的科学分析,就没有正确的工作领导和宏观指导,就难以搞好检察工作。各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同志要真正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统计资料来研究问题和指导工作。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把统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检查。切实抓好统计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和计算技术现代化建设。要帮助统计人员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要吸收统计人员参加有关会议,提供有关资料,为他们的工作创造必要条件,以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广大统计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扬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准确及时地完成各项统计任务。
二、建立集中统一的检察统计工作管理体制。
统计工作的特点是严密性、科学性、时效性、统一性强,必须认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管理的体制。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统计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统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统计业务工作,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统计机构的指导,同时也要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各级人民检察院的统计工作要由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集中管理。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归属办公厅、室建制。要建立健全统计机构,充实统计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要设立统计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盟、自治州、省辖市人民检察院要设立统计科、室,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县、县级市、旗、自治县、市辖区人民检察院应设置专职统计人员。少数编制少、任务量不大,设置专职统计人员确有困难的,可以设置以统计工作为主的兼职统计人员,但兼职不宜过多,要能保证及时完成统计任务。县级人民检察院的统计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必须切实加强,才能有效地改善检察统计工作。
三、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为保证检察统计任务的完成,必须尽快改变统计力量和统计人员素质与统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状况。
要切实保证统计人员的质量,提高统计干部素质。各级人民检察院的统计人员均应具有机要人员的政治条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完成本职任务必需的统计专业、检察业务知识。现有统计人员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对不合格者应进行调整。
为提高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统计干部培训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的教育、统计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争取3至5年内把现有统计人员轮训一遍,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责任心强,熟悉现代统计科学和各项检察业务基本知识的检察统计队伍。
要保持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统计工作是一项专门的业务工作,统计人员熟悉业务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搞好统计工作。因此,必须保持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对统计人员不要轻易调动,以利于其熟悉业务、掌握情况和积累经验。今后,统计人员的调动,应当征得本院统计机构或主管部门的同意;统计机构主要负责人和具有中级以上统计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调动,应当征得上级人民检察院统计机构的同意。
检察统计是检察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检察统计部门是检察业务部门,检察统计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任命法律职务。也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命统计专业技术职务。
四、加快检察统计工作现代化建设。
检察统计工作现代化,就是要运用先进的统计科学和现代化的计算技术,来改革和完善检察统计工作,逐步实现检察统计指标体系完整化,统计分类标准化,统计调查工作科学化,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现代化,统计服务优质化。各级人民检察院要根据上述目标,制定具体规划,逐步落实。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盟、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要争取在近2、3年内配备电子计算机,基层人民检察院要争取在3、5年内配备电子计算机。要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资料储存和数据处理。
五、切实保证检察统计工作必需的业务经费。
各级人民检察院要切实保证统计调查、统计人员培训和奖励、统计科学研究、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现代化建设等所需经费。统计业务经费要纳入各级预算,加以落实。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全文
时间:2010-12-13 14:18:00作者: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打印
5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在长期法律监督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相关的思想观念、职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相关载体和物质表现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用先进文化提高检察队伍的思想境界、职业操守、法律素养,提升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公信力,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促进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现就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是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并对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明确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各级检察机关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2、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是推动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检察文化建设涵盖检察思想政治建设、执法理念建设、行为规范建设、职业道德建设、职业形象建设等方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检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引导、规范、凝聚、激励等功能,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各项业务工作健康发转发复制链接小|中|大字号
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推动作用。各级检察机关要高度重视,从检察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出发,准确把握检察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认真研究检察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推动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
二、准确把握检察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3、检察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根本,着眼于培育检察精神、提升职业素养、规范执法行为、塑造良好形象、陶冶高尚情操,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紧贴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大力加强检察文化建设,逐步探索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文化理论体系,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支持、文化保障。
4、检察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检察文化建设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活动载体更加丰富,基础设施更加齐备,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通过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检察人员职业信仰进一步坚定,检察职业精神进一步弘扬,检察职业素质进一步提高,检察职业行为进一步规范,检察职业形象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文化理论体系逐步确立,为推进检察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成效明显,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项检察工作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5、检察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服务检察中心工作,切实把文化建设融入检察工作各个方面,提升检察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检察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检察官的主体地位,贴近检察人员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突出基层文化建设,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因地制宜,全员参与,依托当地文化、历史等资源,开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坚持继承创新,大力弘
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其他行业先进文化,借鉴国外法治文化的先进成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载体、机制,提高检察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牢牢把握检察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核心
6、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检察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检察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成为检察人员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巩固检察人员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7、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法治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检察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把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以案析理”活动机制、巡回宣讲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抓好各项制度落实,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人员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8、大力弘扬和培育检察职业精神。检察职业精神以忠诚为基石,以为民为宗旨,以公正为核心,以服务大局为使命,以清廉为操守,是检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结合检察工作的生动实践,加强对检察职业精神的研究,深刻阐述检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不断总结提炼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检察特点、社会普遍认同的检察职业精神。要将检察职业精神纳入检察人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确保检察职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入心入脑。
四、始终坚持突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点
9、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认真贯彻实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以深化“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以推广实施检察官宣誓
制度为载体,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自律、监督、考核并重的职业道德建设机制。坚持典型引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宣传恪守检察职业道德、公正廉洁执法的检察官先进典型。
10、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要坚持以队伍专业化推动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大规模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门培训和实践锻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检察业务专家、业务尖子、办案能手和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广泛开展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活动,大兴学习之风,建立长效学习机制,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广大检察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办案水平。
11、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抓好已经出台的《检察职业行为基本规范(试行)》、《检察机关文明用语规范》和即将出台的《检察机关执法工作规范》的贯彻实施,注重规范检察执法行为,突出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把各种规范要求融入执法办案流程、岗位职责和办案质量标准之中,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细化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完善执法考评,实现对执法办案的动态管理、实时监督和科学考评,促进公正规范执法。
12、加强纪律作风和自身廉政建设。要坚持“从严治检”,不断深化“反特权思想、反霸道作风”专题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制订出台《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廉洁从检若干规定》,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广泛开展岗位廉政教育、纪律作风教育等主题活动,筑牢检察人员拒腐防变、廉洁从检的思想防线。
13、加强职业形象建设。要加强与中央和地方主流新闻媒体的密切联系,充分运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特别是互联网等新闻传媒,通过合作设立专栏、制作专题节目等,搭建检察宣传平台,拓展宣传渠道,打造宣传品牌,大力宣传检察机关的性质、职能,宣传检察工作的新成绩、检察队伍的新面貌、检察改革的新进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建立和完
善检察机关新闻发布制度,积极推行“检务公开”、“阳光检察”、“检察开放日”活动,不断提高检察工作的透明度,树立检察机关良好的执法形象。
五、不断丰富检察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载体
14、深化检察文化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检察文化建设规律,加强对检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范畴、基本特征以及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关系等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文化理论体系,为检察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
15、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要广泛开展形式活泼、寓教于乐、深受检察人员喜闻乐见的经常性书画、摄影、文艺表演、球类、棋类等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开展不受环境条件和时间限制,便于检察人员参与、适合机关工作特点的文化活动,培养检察人员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要组织成立各类文体协会、文艺团体和兴趣小组,通过举办“检察艺术节”、“文化建设巡礼”等形式,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16、繁荣检察文艺创作。要加强与文化界等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鼓励检察文艺作品创作。适时邀请和组织检察文艺工作者、专业作家、文艺创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办案一线,体验生活,吸取养分,创作出主题鲜明、内涵深刻、表现形式新颖、感召力强的优秀检察文艺作品,弘扬主旋律,扩大检察机关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17、倡导和谐文化。要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检察人员、日常交流谈心等制度,畅通交流渠道,及时掌握检察人员的思想动态。坚持以人为本,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落实好检察人员休假、定期体检等各项规定,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从多方面为检察人员鼓劲减压。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检察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
18、营造文化氛围。要加强检察机关办公场所法治文化建设,组织检察人员用身边人、身边事、自己的语言精心设计制作反映检察工作理念、廉政勤政要求的“文化橱窗”、“文
化长廊”、“文化墙”。加强检察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积累、研究和利用,通过建立检察博物馆、荣誉室、院史室,编辑检察志等,展示检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传承,激发检察人员的职业使命感、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六、切实加强对检察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
19、强化领导责任。要把检察文化建设纳入检察工作整体部署来思考和筹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具体规划和措施。要成立检察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检察政工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作抓,形成职责明晰、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把检察文化建设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检察文联、工会、妇委会、共青团等党群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各项特色活动。
20、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上级检察院要加强对下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检察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榜样,以点带面推动检察文化建设。最高人民检察院将适时推出一批全国检察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21、抓好文化建设队伍。要把政治思想坚定、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懂检察业务、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和文艺人才挑选到文化建设岗位。加强检察文化工作者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做好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及时帮助解决文化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支持文化工作者大胆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的检察文化资源,发掘各类检察文艺人才,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检察文化建设,凝聚各方面人才共同推动检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2、加大物质保障。要按照规模适当、庄重实用、布局规范、功能齐全的总体要求,在“两房”建设中,加强检察机关公用区域的文化设施建设。要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预算,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确保逐步提高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为检察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责任编辑:闫慧萍]
第四篇: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第127次党组会议讨论通过,2005年8月4日印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表彰在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动员检察系统内外的科研力量积极参与检察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发表高质量、有影响力、能回答重大理论问题的检察基础理论成果,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理论,为完善检察制度、推进检察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理论环境,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服务,为检察工作和检察改革服务的方针。
第三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评奖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奖励的严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第四条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设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奖,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名义颁发奖状和奖金。
第五条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每年评奖一次。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评奖工作,检察理论研究所负责评奖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六条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奖励上公开发表并以检察基础理论为主题的优秀成果。
检察基础理论成果是指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检察官法的基本内容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单独或综合运用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或规范的分析方法研究如下主题的成果均属于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一)检察机关的性质、地位;
(二)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任免和领导体制;
(三)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职权行使及其监督机制;
(四)检察机关的业务管理、人员管理和检务保障机制;
(五)检察工作的政策和策略;
(六)其他与检察体制改革和检察工作机制改革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第七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根据以下两个因素进行评审和打分:
(一)成果所载出版物的档次;
(二)成果的质量,包括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第八条成果的出版物分为如下两个档次:
(一)权威报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求是》、《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人民日报》(理论版)等五种。在权威报刊发表的每项成果基本分为10分,每千字加0.1分。
(二)知名期刊,包括教育部各直属院校、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的学报、法学期刊。在知名期刊上发表的每项成果基本分为3分,每千字加0.1分。
在上述权威报刊和知名期刊以外的其他有统一刊号或报号的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文章,以及正式出版发行的图书,属于检察基础理论范围的,可参加组织奖的计分,但不纳入优秀成果奖的奖励范围。
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须为3000字以上,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须为5000字以上。
第九条参加优秀成果评奖的作品应当符合以下质量标准:
(一)符合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和宪法原则,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有利于从制度上保障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
(二)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对检察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或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所提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三)数据和资料翔实系统,论证充分有力,能够回答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行文符合学术规范。
第十条 成果的质量分,由评审小组根据成果达到上述标准的程度进行评定。质量分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次:8-10分;
第二档次:5-7分;
第三档次:1-4分。
第十一条基本内容相同,以不同作者名义发表,或者以多种形式发表的,不重复奖励。
第三章评奖程序
第十二条每年1月底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受理成果申报。
省级人民检察院组织报送本辖区内检察人员和非检察人员上公开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个人可以直接申报。
检察理论研究所可以推荐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参加评奖。报送材料包括:(1)著作原件,论文所载期刊的目录页、正文的复印件各一份;
(2)注明所报各项成果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发表时间、字数的清单。
第十三条检察理论研究所每年2月底前对受理的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将符合奖励条件的成果,送专家小组评定质量分。
检察理论研究所在统计成果出版物档次得分和质量得分后,进行统一排名。
检察理论研究所根据各项成果得分情况,拟定优秀成果奖和组织奖的对象及其等级或名次,并对各省级人民检察院根据所辖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人员当年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所得总分进行排名,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审查,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决定奖励对象及其档次。
每年4月底前向社会公布获奖成果的作者、作品和获奖等级名单,并在检察机关内部通报各省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所得总分的排名情况。
第四章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
第十四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用于奖励发表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检察人员和专家学者。凡属于评奖范围的成果,不论作者是否为检察人员,均统一打分,并参加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奖。
第十五条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按照各项成果所得总分数(出版物档次分和质量分之和)在全国的排名确定,每年奖励一、二、三等各若干名,必要时设特等奖若干名。
特等奖奖金10000元;一等奖奖金5000元;二等奖奖金3000元;三等奖奖金1000元。
对于高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检察基础理论专著可以纳入特等奖的评奖范围。特等奖的提名需经两名专家、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厅(局)长推荐,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提出。
第十六条当年漏报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在第二年补报,但是不得延至第三年补报。
第五章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奖
第十七条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奖用于奖励在组织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省级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按照各省级人民检察院所辖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人员的成果所得总分进行排名。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奖每年奖励前5名,每名奖金5000元。
第十八条除第八条规定的一、二档次出版物按前述计分标准进行统计之外,其他公开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成果,每部专著5分,每篇5000字以上的论文2分,每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1分。
各省级人民检察院所辖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人员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分数均计入该省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总分。检察人员与检察系统以外的人员联合撰写的研究成果,可计入省级人民检察院的得分。
第六章争议的处理
第十九条对于有关成果是否属于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评奖范围的审定有异议的,省级人民检察院和论文作者均可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提出,由检察理论研究所拟定处理意见,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决定。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奖励办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2005年1月1日以后公开发表的检察基础理论成果均适用本奖励办法。
第五篇:74-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理论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暂行)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理论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暂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发【2004】8号、中发【2004】16号、中共教育部党组教党【2009】20号文件的精神,教育部关工委决定,对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理论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由教育部关工委理论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办法(暂行)公布如下:
一、课题类别及经费
1.教育部课题:争取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后由教育部关工委委托,属教育部课题。课题经费由教育部社科基金资助,由教育部关工委秘书处拨付。
2.教育部关工委课题:通过理论研究中心《工作简报》等途径,年初发布推荐课题,各单位关工委可进行选择、申报;各单位也可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问题自拟课题进行申报,开展实效性研究,属教育部关工委课题。课题经费原则上由各单位关工委自筹或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资助。
二、课题申报条件
1.申请者(课题负责人)需具有从事关工委工作的经验,并具备承担和组织课题研究的实施能力;
2.每个申请者(课题负责人)每年限报一个课题,申请书中所列课题组成员须征得本人同意,鼓励吸纳在职人员共同研究;
三、教育部关工委课题申报办法
1.课题申报在每年3月进行,届时将填好的《研究课题申请书》,于3月31日前报送理论研究中心,发送填写好的《研究课题申请书》电子版,同时寄送《研究课题申请书》纸质版1份(《研究课题申请书》见【附件】,可自行复印); 2.教育部直属高校关工委可直接向理论研究中心申报;
3.其它各单位关工委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关工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关工委筛选后报理论研究中心;
4.《研究课题申请书》经理论研究中心初审,教育部关工委秘书处复核、加盖公章后,立项成立,由理论研究中心负责回函通知。
四.课题成果评优奖励与汇集
1.教育部课题的研究期限、评审办法、以及成果报告,按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的要求完成,“研究课题成果报告书”报理论研究中心备2.教育部关工委课题研究期限原则上当年完成,由申报单位关工委自行组织评审,按时结题,并于12月15日前向理论研究中心提交“研究课题成果报告书”(结题报告)电子版和1份纸质版。
3.理论研究中心对优秀成果、优秀论文将予以推荐和宣传,并适时出版《关心下一代工作理论研究文集》。
教育部关工委理论研究中心
2009年2月2日 教育部关工委秘书处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业务楼3层
邮编:100816 联系电话:010-66096269 电子邮箱:ggwmsc@moe.edu.cn 教育部关工委理论研究中心
北京西直门外北京交通大学7公寓708室
邮编:100044 联系电话:010-51684141,51685016 电子邮箱:jggwLL@bjtu.edu.cn 案,电子版和1份纸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