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1]第25号
(2011年7月29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律执行的监督力度,深入推进重庆法治建设,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以及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进一步增强法律监督的主动性,依法对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的诉讼活动,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活动,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实施法律监督。
二、各级检察机关应当重点监督司法、执法活动中的以下违法行为:
(一)刑事立案活动中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立而不侦、久侦不结的;侦查活动中故意遗漏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事实,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违法采取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及强制措施,违法变更逮捕措施的;
(二)刑事审判中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量刑畸轻畸重、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中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裁判不公的;
(三)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殴打、体罚、虐待被监管人员,超期羁押,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在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中脱管、漏管的;
(四)行政执法活动中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及贪污贿赂、渎职侵权违法线索、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追究的;
(五)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犯罪行为。
三、各级检察机关可以采取审查案卷材料、调查核实违法事实、建议更换办案人、提出纠正违法意见、提出检察建议、提出抗诉等方式依法进行法律监督。
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对在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检察建议。
四、各级检察机关应当把查办职务犯罪作为法律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并结合执法办案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
五、各级侦查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一)定期向检察机关通报刑事发案、报案、立案、破案等情况;
(二)商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配合检察机关开展侦查监督;
(三)对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按照检察机关提出的具体意见,在法定期限内补充侦查完毕;未按要求补充侦查的,书面说明理由;
(四)释放被逮捕的人、变更逮捕措施或者逮捕后撤案的,通知原批准逮捕的检察机关;
(五)及时办理检察机关提出的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意见。
六、各级审判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一)及时办理检察机关认为审判、执行活动违反法律规定或者侵害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诉讼权利而依法提出的监督意见;
(二)在法定审理期限内审结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案件,并及时送达裁判文书;维持原判决裁定的,在裁判文书中说明不采纳抗诉意见的理由;
(三)及时审查检察机关对法院判决、裁定和调解提出的再审检察建议,依法再审的,及时送达裁判文书;认为不符合再审条件的,书面说明理由;
(四)将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纳入法庭审理的量刑程序,并在裁判文书中说明量刑理由;
(五)不开庭审理被告人上诉的刑事案件,及时向检察机关送达裁判文书;
(六)完善检察机关介入死刑复核程序的工作机制;
(七)通知检察机关派员参加以听证或者庭审方式审理的减刑、假释案件,及时向检察机关送达减刑、假释的裁定和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依法及时办理检察机关提出的纠正意见;
(八)与检察机关共同探索民事公益诉讼、民事执行监督,推进支持起诉、督促起诉等工作;
(九)在规定时限内办结检察机关因民事调解、行政赔偿调解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提出的抗诉;
(十)对可能判处被告人无罪、死刑的案件,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案件或者与检察工作有关的其他议题,邀请同级检察机关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
七、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一)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派驻检察室与监狱、看守所、强制性教育措施执行机构等监管场所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
(二)及时将提请减刑、假释,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所外就医、所外执行、提前解除强制性教育措施、延长强制性教育措施期限的有关材料通报检察机关并听取意见;
(三)发生被监管人员脱逃、伤残、死亡等事故的,及时通知检察机关派员参与事故调查;
(四)接受检察机关对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并会同检察机关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八、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一)完善和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
(二)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后,及时通知检察机关参加调查;
(三)及时向侦查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并抄送检察机关;及时向检察机关移送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违法线索;
(四)与检察机关加强行政监察、审计信息的沟通和工作配合,完善相互移送案件线索机制;
(五)及时办理检察机关提出的移送涉嫌犯罪线索的监督意见以及针对行政执法工作中提出的检察建议,并书面反馈结果。
九、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加强与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协调,健全情况通报、信息共享、案件咨询、研究重大问题等工作机制,依法妥善解决法律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各级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对检察机关依法查阅、调取或者复制相关法律文书和案件材料的,应当在规定时限内提供。对检察机关依法提出的监督意见和事项,应当认真调查处理,并在规定时限内书面反馈处理情况。
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不接受检察机关依法实施的法律监督,行政执法机关不依法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依法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对不接受检察机关监督意见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十、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法律监督行为:
(一)健全启动监督程序、决定监督事项、提出监督意见内部审批制度,规范建议撤案、不批捕、不起诉、抗诉和提出检察建议等执法行为,并向有关机关说明理由;
(二)完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管理制度,规范职务犯罪案件办案程序,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范围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
(三)加强检务督察,落实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下级检察机关执法活动的监督;
(四)完善检务公开制度,增强法律监督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法律监督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及时办理并书面回复侦查机关提出的复议、复核意见,以及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和其他行政执法机关认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行为违反法律或者检察纪律提出的书面意见。
十一、各级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监督能力,充实监督力量,完善监督机制,提升监督实效。检察机关不依法履行或怠于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十二、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切实保障检察经费,改善执法条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宣传,形成法律监督的良好社会环境。
十三、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依法监督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定期听取和审议检察机关关于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以及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关于接受并配合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通过执法检查、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和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等方式,支持和督促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
各级人大常委会对经过审判监督程序作出的判决、裁定的信访申诉,涉及问题重大的,经研究认为确有进一步审查必要,可以交由本级检察机关依法处理,本级检察机关应当书面回复处理结果。
各级检察机关对社会影响较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提出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的,应当将相关法律文书抄送本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
十四、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及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本决定的各项要求,制定实施办法,同时报市人大常委会。
第二篇: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
2011年05月30日 16时52分 52 主题分类: 检察业务
“检察机关”
“诉讼活动”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
(2011年5月20日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于世平所作的《关于我市检察机关依法开展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全市各级检察机关在党委的领导下,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不断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人民群众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更加迫切。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此,特作以下决议:
一、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做到依法监督、规范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及时纠正执法、司法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确保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二、各级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自觉接受监督,依照法定职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加强工作联系沟通,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与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协调一致、具有监督合力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各级检察机关应当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力度,依法纠正诉讼活动中的各类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加强对侦查机关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对刑事立案中有案不立、违法立案、立而不侦、侦而不结、不应当撤案而撤案、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对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以非法手段收集证据、违法扣押冻结款物、违法变更强制措施以及违反羁押和办案期限规定等问题,应当依法予以纠正。
加强对刑事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对审判活动中定性错误、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量刑畸轻畸重以及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问题,应当依法予以纠正。重点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量刑、二审不开庭审理后改变一审判决、审判机关依职权决定再审案件和死刑案件的法律监督。
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重点防止超期羁押、体罚和虐待被监管人员等侵犯被监管人员合法权益问题的发生,依法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问题。
加强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重点加强对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案件、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案件、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和裁判不公等案件的法律监督。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应当依法提出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
四、各级检察机关应当依照宪法和法律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方式、手段和措施,增强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诉讼活动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通过调查核实、建议更换办案人、发送纠正违法通知、提出检察意见和建议、提起抗诉、查处职务犯罪等手段,依法及时纠正。
五、各级检察机关应当与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制度,加强联系和沟通,协调处理诉讼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侦查机关应当及时将重大刑事案件的发案、报案、立案、破案、撤案以及严重违法侦查行为的投诉受理情况向检察机关通报。释放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共同犯罪嫌疑人另案处理、退回补充侦查后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通知检察机关。对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的,应当按照补充侦查意见在法定期限内进行补充侦查。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侦查活动。
审判机关对检察机关建议再审的案件,应当认真审查。对符合再审条件的案件,应当依法再审。对决定不再审的案件,应当及时向检察机关说明理由。审判机关对抗诉案件、公诉案件中以不开庭方式审理的上诉案件和依职权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在宣告判决、裁定后及时将裁判文书送达提出抗诉或者同级检察机关。各级审判机关应当会同同级检察机关推行量刑建议制度,落实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规范借阅和调取卷宗程序,明确民事调解和民事执行法律监督的范围、程序和措施,保障检察机关依法有效地开展法律监督工作。
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应当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同步监督,及时向检察机关提供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信息。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接受检察机关对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制度。
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机制,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行政监察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保证行政执法、监察过程中发现的职务犯罪以及其他犯罪及时移送有关司法机关。
六、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检察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正确行使法律监督职权,切实保障法律监督质量。进一步健全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规范法律监督活动,强化检务督察,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接受行政执法、司法机关的制约,不断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深化检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人民检察院要加强对下级人民检察院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领导,总结和推广经验,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全市检察机关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科学发展。
七、各级人民政府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督促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机关建立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机制。对检察机关依法提出的检察建议,应当认真研究处理,及时向提出建议机关反馈处理意见。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检察机关依法开展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不断改善检察机关执法条件。
八、新闻、宣传、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大对检察机关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法律监督的社会认知度,积极营造开展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舆论氛围。
九、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监督和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通过听取检察机关的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方式加强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加强对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接受和配合检察机关开展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监督。
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将法律监督的重要工作部署和重要工作事项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接受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交办的属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检察机关应当认真研究,依法办理,并及时报告办理结果。
十、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机关依据本决议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规定和工作程序。
第三篇: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05]17号)
《重庆市户外广告管理条例(修订)》已于2005年5月27日经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5月27日
重庆市户外广告管理条例
(1998年3月28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2005年5月
27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户外广告管理,规范户外广告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户外广告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户外广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介绍商品或服务的下列广告:
(一)建(构)筑物外部、户外场地、道路、交通设施上设置的展示牌、招牌、霓虹灯、电子显示屏、电子翻板装置、灯箱、模型、充气装置、布幅广告以及绘制的广告;
(二)车、船等交通工具外部设置、绘制的广告;
(三)飞艇、气球等升空器具悬挂、绘制的广告;
(四)其他利用户外空间设置的广告。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户外广告发布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其他有关行政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户外广告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户外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健康。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遵循安全、美观的原则,不得妨碍公共设施功能,不得损害市容、市貌。
第六条 依法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和发布的户外广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
第二章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
第七条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符合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第八条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协调、美观的要求,会同规划、工商、建设等有关部门编制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主城区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规划由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组织编制。主城区以外的区
县(自治县、市)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组织编制。
编制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应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征求行业协会、广告经营者、专家及社会公众的意见。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一经批准公布,不得随意更改;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照本条规定的制定程序进行调整。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设施:
(一)利用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行道树;
(二)占用交通转盘花坛、道路防护绿地、公共绿地;
(三)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
(四)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其他区域。第十条 在主城区的城市建成区和其他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建成区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主、次干道设置横跨道路的广告设施;
(二)在主干道两侧临街的建筑物的楼顶、墙面和电杆设置非夜景灯饰广告设施;
(三)在人行护栏上设置广告设施;
(四)在立交桥、人行天桥上设置广告设施;
(五)在宽度不足三米的人行道上设置落地广告。
第十一条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符合相应的安全技术标准。
户外广告设施不得妨碍相邻方的通风、采光等权利。
第十二条 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市政、环境卫生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上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场地使用权应依法采取拍卖或公开招标方式出让。
场地使用权出让所得收入应全额上缴同级财政。
第十三条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经设置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批准。申请设置时,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设置者的身份证明;
(三)设置场地的使用权证明;
(四)设施设置地点、规格、材质、形式的说明;
(五)户外广告设施的效果图;
(六)涉及公共安全的,应提交设计单位或安全鉴定机构出具的安全证明;
(七)依照法律法规应提交的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十四条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进行审查,并在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书面决定。不同意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主城区的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期限不超过二年,霓虹灯广告的设置期限不超过三年,电子显示屏广告的设置期限不超过四年。其他区县(自治县、市)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期限不超过三年,霓虹灯广告的设置期限不超过四年,电子显示屏广告的设置期限不超过
五年。
设施设置期满需要继续设置的,应在期满前三十日内,持广告设施产权单位同意延期使用其设施的书面材料,向审批部门提出延期设置申请。非因公共利益需要,审批部门应予批准。未提出延期设置申请的或未批准延期的,期满应当及时自行拆除。
第十六条 户外广告设施应按照批准的地点、规格、形式和材质设置,不得擅自改变。第十七条 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者,应当对户外广告设施进行维护,确保其牢固安全、完好、整洁、美观;对残缺、破损、严重褪色、污迹明显的户外广告设施,应当及时修复、更换或拆除。
户外广告设施临时空置的,应当予以装饰或发布公益广告。
第三章 户外广告发布
第十八条 户外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欺骗和误导公众,贬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
第十九条 户外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违背社会公德和良好风尚的;
(二)惊扰社会公众的;
(三)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含有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条 主城区的城市建成区和其他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建成区的主干道不得发布丧葬服务、丧葬用品和性用品广告。
第二十一条 户外广告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第二十二条 代理他人发布户外广告,应当具有代理发布户外广告的经营资格。第二十三条 发布户外广告,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申请发布户外广告,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发布者的身份证明或代理发布户外广告的经营资格证明;
(三)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批准文件;
(四)广告设计样稿;
(五)代理他人发布户外广告的,应提交广告发布合同;
(六)证明广告内容真实、合法的相关文件;
(七)依照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二十四条 发布户外烟草广告以及在重庆江北机场、重庆火车站、朝天门港口、人民广场、奥林匹克中心等重要窗口地区发布户外广告,应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
在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区域发布户外广告,向发布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
申请人同时在多个区县发布内容相同的户外广告,可一并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
第二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和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进行审查,并在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审查发现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不符合设置规划的,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建议重新审查。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在五个工作日内重新审查,经审查认为不符合规划撤销设置审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经审查仍维持设置审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可提请人民政府作出裁决。
第二十六条 户外广告的发布期限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定,但最长不得超过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许可期限。
户外广告发布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在期满前三十日内向审批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未提出延期申请的或未批准延期的,期满应当及时自行拆除。
第二十七条 户外广告应按批准的内容发布,不得擅自改变。第二十八条 发布户外广告应标明批准文号、发布者、发布期限。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户外广告设施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户外广告设置者、发布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责令限期拆除或限期办理审批手续,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拆除或不办理审批手续的,强制拆除。
(二)违反第九条、第十条规定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强制拆除,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按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办理延期手续,又不自行拆除户外广告设施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十六条规定,擅自改变户外广告设施的规格、形式、材质和设置地点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拆除,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十七条规定,户外广告设施残缺、污秽、破损、褪色、散塌和空置,影响市容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拆除,并处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发布户外广告的,责令限期拆除或限期办理审批手续,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拆除或不办理审批手续的,强制拆除。
(二)违反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发布户外广告的,强制拆除,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督促其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四)未按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办理延期手续,又不自行拆除户外广告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二十七条规定,擅自改变户外广告内容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拆除,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六)发布户外广告未标明批准文号、发布者、发布期限的,责令限期标明;逾期仍未标明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不符合相应的安全技术标准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第三十三条 设置者、发布者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和广告发布许可的,应当依法予以撤销。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和发布的户外广告,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中涉及强制拆除的,其费用由设置者、发布者承担。
第三十五条 依法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和发布的户外广告,因公共利益需要拆除,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各自职责予以拆除。
因公共利益需要拆除户外广告,对设置者和发布者的财产造成损失的,应依法给予补偿。第三十六条 因行政机关的违法审批,致使户外广告设施或户外广告被拆除,并造成经济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赔偿。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和失职、渎职的,由有关机关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车站、港口、机场、体育场馆、影剧院及其他公共场所内设置广告设施和发布广告,适用本条例。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重庆市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05年05月27日 实施日期:2005年07月01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员制度的决定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检察机关推行人民监督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检察机关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决定
(2007年11月23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07]第33号)
为深化我市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对检察机关的监督,落实公民监督权利,从制度上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行使,根据有关法律的原则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对检察机关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活动实施监督的重要形式。
人民监督员按本决定的规定产生,依本决定规定履行职责,并受法律保护。
二、人民监督员对人民检察院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下列情形实施监督:
(一)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
(二)人民检察院拟撤销案件的;
(三)人民检察院拟不起诉的。
三、人民监督员认为人民检察院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可能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监督意见:
(一)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
(二)超期羁押的;
(三)违法搜查、扣押、冻结的;
(四)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赔偿决定的;
(五)检察人员在办案中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违纪情况的。
四、人民监督员应邀参加人民检察院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执法检查活动,认为可能有违法违纪情况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人民监督员经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民主推荐,本人自愿,市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和市人民检察院共同考察提出人选,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通过,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聘任,并向社会公布。
六、人民监督员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一定的社会公信力,能够充分反映社情民意和对案件的社会评价。
担任人民监督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年满二十三周岁;
(四)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社会责任感强;
(五)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法律、政策知识。
人民监督员的任期为三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任期届满,其职务自动解除。
七、建立人民监督员库,随机抽选人民监督员对本决定第二条规定情形的案件实施监督。
对市人民检察院及其分院办理的本决定第二条规定情形的案件,由市人民检察院抽选人民监督员实施监督。
对区县(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本决定第二条规定情形的案件,由具有管辖权的市人民检察院分院抽选人民监督员实施监督。
八、人民监督员对本决定第二条规定情形案件实施监督必须三人以上,有重大影响或者案情疑难、复杂的案件,参加监督的人民监督员应当不少于五人。人民监督员对按前款规定监督的案件,独立行使监督权,独立提出监督意见,不受任何单位及个人的干涉。
人民监督员按本条第一款规定履行监督职责,应当客观、公正,保守案件秘密,不得对其他人民监督员施加不正当影响,不得会见案件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符合回避条件的,应当回避。
九、人民检察院应当保障人民监督员履行监督职责,依照下列规定认真对待和处理人民监督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一)及时将符合本决定第二条规定情形的案件提交人民监督员监督,并向人民监督员介绍案件情况,提供相关案件材料,回答人民监督员提出的与案件相关的问题。
(二)人民监督员对本决定第二条规定情形的案件有不同意见的,案件所在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当提交本院检察委员会研究决定,并将决定意见回复人民监督员。
(三)人民监督员对本决定第三条规定情形提出监督意见的,有关人民检察院应当调查处理,并将结果回复人民监督员。
(四)人民监督员对回复有异议的,可以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核;对市人民检察院的回复有异议的,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交本院检察委员会复议,复核或复议结果应当回复人民监督员。
十、市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在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人民检察院应当为人民监督员实施监督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并做好相关培训和联系、服务工作。
人民监督员所在单位应当支持人民监督员履行监督职责。人民监督员接受培训和履行职责期间,其工资、津补贴、奖金、福利和其他待遇不受影响。
十一、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
(2010年5月27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
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的公告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已由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10年5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5月28日
为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精神,监督并支持全省各级人民检察院依法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构建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诉讼监督工作机制,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服务和保障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特作以下决定:
一、全省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把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党的领导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进一步增强监督意识,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全面加强对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
二、全省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针对影响执法和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法律监督。坚决纠正刑事案件有案不立、违法立案、违法采取强制措施和强制性侦查措施等问题,切实防止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超期羁押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执法、司法过程中的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大力加强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畅通申诉渠道,依法受理和认真审查当事人申诉,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体罚虐待被监管人以及违法减刑、假释和违法采取暂予监外执行措施等问题,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三、全省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清廉执法,不断提高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严肃查处检察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完善和落实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直接受理的职务犯罪案件初查、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活动的监督,强化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执法活动的领导和监督。深入推进检务督察,自觉接受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的依法制约。深化检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规范化。及时总结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经验,加强理论研究,推动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四、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依法接受和配合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对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中开展的有关调查工作,应当予以支持配合。对人民检察院以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提出的监督事项,应当认真办理,及时答复。涉及违法的,应当坚决依法处理,并健全相关制度,完善预防机制。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完善与人民检察院的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向人民检察院通报发案、立案、破案、撤案、刑事拘留、刑罚执行和监管情况,逐步实现刑事案件信息网络互联互通。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另案处理、退回补充侦查后自行处理的,应当依法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检察院退回补充侦查并提出具体意见的,应当认真开展补充侦查。对人民检察院提出的纠正违法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的意见,应当及时处理并反馈。探索建立侦查人员、鉴定人出庭对案件情况作必要说明的制度。
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及时审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抗诉案件,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要依法纠正。对人民检察院建议再审的案件,应当及时审查决定是否启动再审程序,并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对刑事公诉案件中决定以不开庭方式审理的上诉案件和自行提起再审的案件,应当及时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改变原判决结果的,应当及时将裁判文书送达同级人民检察院。对决定开庭审理的减刑、假释案件,应当在开庭前通知有关人民检察院,并及时送达裁定。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切实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积极推行在法庭审理程序中纳入人民检察院的量刑建议;会同人民检察院逐步明确、完善对民事调解和民事执行的法律监督的范围、程序和措施;探索开展公益诉讼、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活动;落实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制度。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向人民检察院通报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情况,健全与人民检察院的信息交换机制,逐步实现监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积极配合人民检察院对刑罚执行的同步监督,进一步规范监管场所管理,依法惩处牢头狱霸,严防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等问题的发生。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及时将相关材料送有关人民检察院听取意见。
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觉接受人民检察院对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并会同人民检察院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五、全省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及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密切工作联系和配合,及时协商解决司法、执法活动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省人民检察院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及省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可以就具体司法或者执法事项依法制定操作规范,明确和规范调阅卷宗材料、调查违法、建议更换办案人、纠正违法、提出检察建议等监督程序,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妥善解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六、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人民检察院依法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切实保障检察经费,改善执法条件,督促相关行政执法机关积极会同人民检察院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建立完善信息共享、联席会议、案件移送等工作制度,促进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对人民检察院查询涉嫌犯罪案件情况或者要求提供有关材料的,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对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建议,要认真研究处理,及时反馈。
七、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询问和质询等方式,加强对人民检察院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监督。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违法问题,要督促其依法纠正和处理。
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法律监督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各级人大常委会交由同级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人民群众反映的涉诉问题,人民检察院应当认真办理,及时报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