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一个Web框架是非常困难的
构建一个Web框架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Web框架需要足够的灵活性来满足广泛的各种需求;而另一方面,它也要非常坚固从而不会被任何可怕的复杂度所击垮,而这个复杂度是由强烈希望克服其他所有的问题而产生的。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复杂环境中,大多数的框架能够帮助你处理创造复杂度的同时,又能成为有用的企业软件的各种方方面面。
每种框架都会提供能够以一种或多或少的友好方式来覆盖在应用中的特殊领域的某些独特的东西。而且每种框架,相对于不断发生需求变化的软件生态学中的其他框架,都必须在自己的范畴中运行。为了能够完成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掌握并学习过去那种让框架能够被替代或延伸的能力。
创造一个新的框架的想法是想让开发人员用尽可能少的工作量完成他们的工作,同时在不需要一个复杂框架高效地完成每项任务,而不必返工,使开发人员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上。简单的事情就应该尽可能简单地做,除了必不可免的复杂事情之外。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设计一简易Web框架的相关技术展开,并不是重复发明的轮子。从而使国内众多的开发人员在选择Web框架开发时,多一种适合于中国现状的软件Web框架的选择。
在考虑计算机美术绘制的通用实现时,给出整个油画创作的通用结构体系。针对该通用体系结构的使用,实现关键要素对油画创作的支撑。因为计算机数字创作的关键要素充分展示了数字的技术性、传播性和普遍性。而应用程序适用的业务环境、运行环境是千变万化的,这就决定了框架中的关键要素在抽象时要保持完整性,对关键技术的性能指标要在实现是也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经得起实际应用程序中各种环境的检验。
对数字背景下油画创作体系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中的主要内容。对数字背景下油画创作体系的涵盖,主要包括:数字油画的色彩体系、数字油画的绘画风格、数字油画的技法肌理等三个方面。
一是针对数字背景下油画本身开发的“简易性”。据开发实践表明,一个Web应用程序的主要工作量集中在界面与视图部分,因此抓住了问题的主要关键部分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如何在Web框架的具体设计实现过程中,采用怎样的策略、技术与方法,达到让框架开发简易实用的目的,是Web框架本身开发“简易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是针对框架应用开发的“简易性”。应用开发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业务流程分析方面外,还有一点就是针对开发人员的代码生成问题。第一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框架本身解决的范围,对于第二点将是框架应用开发 “简易性”的研究重点。如何通过对应用程序代码生成问题的简化,采用怎样的策略、技术与方法,达到让框架应用开发简易的目的,是Web框架应用开发“简易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是针对应用程序维护的“简易性”。这里主要涉及到需求的变更、日常的维护、应用程序的升级以及有关关键技术的理解和采用,这部分的“简易性”,主要通过强化前两个的“简易性”的具体实现来体现。
在提出上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之后,最后通过作者本人所在单位的实际应用需求,针对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遗留和不完善的项目:设备状态维修系统这一具体业务,应用该框架来实现,来解决企业信息化中遗留的具体问题,来取得应用的实效,并来验证该框架的简易实效性。使该框架在实际开发和具体应用开发中,体现出潜在的工程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
第二篇:WEB框架总结
概述
开发框架的选择,始终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尤其是Web层的开发框架,数量非常多,而且各有特色,如:Struts、WebWork、Spring
MVC、Tapestry、JSF、WebPage3.0......等等。他们各自的优、缺点: 框架使用背景
一:使用框架的必然性
框架,即framework。其实就是某种应用的半成品,把不同应用程序中有共性的一些东西抽取出来,做成一个半成品程序,这样的半成品就是所谓的程序框架。
软件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复杂了,特别是服务器端软件,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问题太多。在某些方面使用别人成熟的框架,就相当于让别人帮你完成一些基础工作,你只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系统的业务逻辑设计。这样每次开发就不用白手起家,而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搭建。
使用框架的最大好处:减少重复开发工作量、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同时还有其它的好处,如:使程序设计更合理、程序运行更稳定等。基于这些原因,基本上现在在开发中,都会选用某些合适的开发框架,来帮助快速高效的开发应用系统。
了解了使用框架的必然性,下面来看看如何选择,当然我们的话题集中在Web层的开发框架。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我们在Web开发中究竟需要做些什么工作:
二:Web层开发的工作
在J2EE开发中,分层是基本的思想,3层架构或者多层架构早已深入人心,在这里我们就把目光集中到Web层,看看到底Web层开发做了那些工作:
1:数据展示
Web层需要从逻辑层获取需要展示的数据,然后以合理的方式在页面进行展示
2:人机交互
用户需要从界面上输入数据,在界面上进行按钮点击,进而触发事件,标准的事件驱动模型,然后跟后台进行数据交换,出现新的界面。
3:收集数据,调用逻辑层接口
Web层收到用户的事件请求,需要调用相应的逻辑层接口来进行处理,Web层是不会有任何逻辑处理的。调用逻辑层接口,需要传递参数,这时需要收集用户在界面上输入的数据,然后进行组织,组织成为逻辑层接口需要的数据封装形式(通常都是ValueObject)。
4:根据逻辑层的数据来重新展示页面
逻辑层处理完了,需要返回数据或信息到界面上。这个时候Web层需要根据返回的值选择合适的页面,然后展示这些数据或者信息。
从上面可以看出,Web层开发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展示上,也就是图形用户界面。这一部分是用户直观感受应用程序的窗口,也是用户要求最多的地方,其表现形式也是最丰富的。
三:Web层开发的步骤
下面再来总结一下Web层开发的大致步骤(也就是需要开发人员做的工作):
注意:这里讨论的Web层开发,是不使用任何开发框架时候的开发。
1:写页面Html,到底有哪些数据需要在界面上表现
2:每个数据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有的需要表现成为下拉列表,有的需要表现成为单选按钮等。
3:界面表现形式的逻辑布局,所谓逻辑布局是指某些数据的表现形式应该放在前面,某些应该放在后面;某些放在上面,某些放在下面。如:某个请假申请的业务,有请假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很明显开始时间的表现就应该排在结束时间的前面。而美工是负责最后页面的美观,一般美工不能动界面的逻辑布局。
4:完成前面3步,页面的表现形式的大致模样就有了,下面需要来做功能性的开发。第一个就是这些表现形式的值的来源,如:下拉列表显示的值从什么地方来。值的来源方式很多,有数据库中来、固定值、某断程序运行的中间结果、前面页面传递过来等等,当然典型的还是来自数据库。
好了,确定了值的来源,开发人员就要写代码来获取这些值,然后把这些值赋值到对应的表现形式里面。
5:还有一些比较特殊,也就是真实操作的是一类值,但是在界面上显示的是另一类值,比如:数据库中有用户编号,到了界面上就得显示用户姓名,但是所有的操作都是要操作用户编号的。我们把这种情况分做:真实值和表现值,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些都是要开发人员去转化和维护的。
6:接下来就应该开发功能性的事件响应了。用户点击了某个按钮或者触发了某个事件,首先是客户端:数据检测、客户端事件处理;然后提交到服务端,服务端要获取到客户端提交的数据,然后调用相应的逻辑层接口来响应。当然如何写逻辑层的实现这里就不去谈论了。
7:逻辑层执行完过后,返回数据和信息到Web层,开发人员还需要写代码去处理,选择哪个页面来显示,如何显示这些数据和信息等。
8:在整个交互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如何控制权限,如:某些数据不能显示,某些数据不能编辑等等;同样还需要考虑到消息的配置和国际化等等。这些功能起源于逻辑层,但是实际的控制要到Web层,这些都需要开发人员来控制。
9:完成了上面的开发步骤,页面基本的功能开发就告一段落,接下来开发人员需要考虑页面美观的问题了。大家可能会说:“不是有美工吗,还需要开发人员干什么?”。事实上美工多半只能出一个静态页面的美化模版,美工对于一推Java代码和Html的混杂物,多半是没有办法的,更不要说还有一些内容是动态生成的,美工就更不可能搞定了。还是得开发人员上阵,按照美工给的模版,开始添加Css:class、id、style......10:完成上面的开发,基本页面的开发工作就完成了,最后的一个步骤就是把各个页面有机的组织起来,开发应用程序的整体应用导航框架,通常就是菜单,然后把各个功能页面跟菜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应用。
在这里我们省略了开发期反复的调试过程,仅总结开发的步骤。
四:选择Web开发框架的目的了解了如果没有框架,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这对选择框架有非常大的帮助。
框架,直白点说,就是一个半成品,能够帮我们做一些事情的半成品。
框架的选择,就是看哪个框架最合适,从而减少开发的工作量,提高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并有效减少维护的工作量,最终达到节约综合开发成本,获取更多的收益。
五:选择Web开发框架的标准
声明:这里所谈的选择Web开发框架的标准,只是我们的总结和一家之言,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请根据您的体会客观的看待我们的总结。
另外:我们这里更多的讨论业务功能性应用程序的Web开发框架。
1:选择能够对我们的开发过程提供更多、更好帮助的Web开发框架
2:Web开发框架的学习一定要简单,上手一定要快,没有什么比使用能得到更深的体会。那些动不动就需要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学习周期的框架,实在是有些恐怖。
3:一定要能得到很好的技术支持,在应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快很好的解决,会对整个项目开发带来影响。一定要考虑综合成本,其实这是目前应用开源软件最大的问题,碰到问题除了死肯文档就是查阅源代码,或者是网上搜寻解决的办法,通常一个问题就会导致1-2天的开发停顿,严重的甚至需要一个星期或者更长,一个项目有上这么几次,项目整体的开发成本嗖嗖的就上去了。
4:Web开发框架结合其他技术的能力一定要强,比如:在逻辑层要使用Spring或者Ejb3,那么Web开发框架一定要能很容易,很方便的与它们进行结合。
5:Web开发框架的扩展能力一定要强。在好的框架都有力所不及的地方,这就要求能很容易的扩展Web开发框架的功能,以满足新的业务需要。同时要注意扩展的简单性,如果扩展框架的功能代价非常大,还不如不用呢。
6:Web开发框架最好能提供可视化的开发和配置,可视化开发对开发效率的提高,已经得到业界公认。
7:Web开发框架的设计结构一定要合理,应用程序会基于这个框架,框架设计的不合理会大大影响到整个应用的可扩展性。
8:Web开发框架一定要是运行稳定的,运行效率高的。框架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9:Web开发框架一定要能很好的结合目前公司的积累。在多年的开发中已有了很多积累,不能因为使用Web开发框架就不能再使用了,那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10:选择开发框架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任何开发框架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是适应所有的应用场景的,也就是说任何开发框架都有它适用的范围。所以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判断应用的场景和开发框架的适用性。框架测评 JSF
优点:
Java EE标准,这意味着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更多的工作机会
上手快速并且相对容易
有大量可用的组件库
缺点:
大量的JSP标签
对REST和安全支持不好
没有一个统一的实现。既有SUN的实现,又有Apache的实现--MyFaces。
Spring MVC
优点:
对覆盖绑定(overriding binding)、验证(validation)等提供生命周期管理
与许多表示层技术/框架无缝集成:JSP/JSTL、Tiles、Velocity、FreeMarker、Excel、XSL、PDF等
便于测试--归功于IoC
缺点:
大量的XML配置文件
太过灵活--没有公共的父控制器
没有内置的Ajax支持
Stripes
优点:
不需要书写XML配置文件
良好的学习文档
社区成员很热心
缺点:
社区比较小
不如其他的项目活跃
ActionBean里面的URL是硬编码的 Struts 2
优点:
架构简单--易于扩展
标记库很容易利用FreeMarker或者Velocity来定制
基于控制器或者基于页面的导航
缺点:
文档组织得很差
对新特征过分关注
通过Google搜索到的大多是Struts 1.x的文档 Tapestry
优点:
一旦学会它,将极大地提高生产率
HTML模板--对页面设计师非常有利
每出一个新版本,都会有大量的创新
缺点:
文档过于概念性,不够实用
学习曲线陡峭
发行周期长--每年都有较大的升级
Wicket
优点:
对Java开发者有利(不是Web开发者)
页面和显示绑定紧密
社区活跃--有来自创建者的支持
缺点:
HTML模板和Java代码紧挨着
需要对OO有较好的理解
Wicket逻辑--什么都用Java搞定
接着,Matt通过采访这些框架的作者,与他们讨论各种开源的Java Web框架,并且突出各个框架的长处、听取框架作者对其他框架的看法,希望借此了解这些框架的未来发展方向。
下列是一些被采访者:
JSF, Jacob Hookom
RIFE, Geert Bevin
Seam, Gavin King
Spring MVC, Rob Harrop
Spring Web Flow, Rob Harrop and Keith Donald
Stripes, Tim Fennell
Struts 1, Don Brown
Tapestry, Howard Lewis Ship
Trails, Chris Nelson
Struts 2, Patrick Lightbody
Wicket, Eelco Hillenius
Matt对采访做了如下总结:
JSF:
如果你想让web应用具有类似桌面程序的功能性,那么JSF的标准规范和大量第三方组件库的支持值得你 信赖。
Spring MVC:
综合了许多不同的技术,这使得它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不同类型的项目中去;它可以被当作web应用开发的一个基础平台。
Stripes:
可以被应用到存在大量复杂数据交互的程序中;有强大的类型转换、绑定和验证功能;可以使管理大的复杂表单以及直接映射它们到域对象变得简单......Tapestry:
在中到大型项目中,表现突出(当然,你也可以只把它应用到单个页面上),在这些项目中,你可以通过简单地创建新的组件起到杠杆作用。
Struts 2:
通常更适合于那些希望可以真正开始做事并且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他们使用的开源工具的小项目组。Struts 2的目标不是那些更喜欢拖放式开发的“扶手椅程序员”。
Wicket:
非常适合于这样的内/外部网应用:UI很复杂并且你希望可以充分利用你的开发者资源。
上面的总结,基本是突出了各个框架的长处。然而,哪些又是他们不好的地方呢? 评价一个框架好坏与否的标准:
Ajax支持
是不是内置了?是否便于使用?
书签能力
用户能否将某个页面收藏起来并且可以方便地返回到该页面?
验证
使用是否简单?是否支持客户端(JavaScript)验证?
可测试性
脱离容器测试控制器,是否足够简单?
提交和重定向
框架如何处理重复提交问题?
国际化
如何支持国际化?控制器利用国际化信息,是否容易?
页面修饰
框架支持哪种类型的页面修饰/组成机制?
社区和技术支持
提出问题,能否被快速地、恭敬地回答?
开发工具
是否有支持这个框架的好的工具,尤其是IDE?
市场需求
学习了这个框架,它能否帮你找到份工作?
岗位数量
在dice.com和indeed.com上,对这个框架技能的需求如何? 笔者认为这个评价标准,值得大家借鉴。
然后,Matt按照这些评价标准,对各个框架做了以下阐述:
Ajax支持
JSF:没有内置的Ajax支持,需要使用ICEfaces和Ajax4JSF
Stripes:没有对应的类库,支持流输出
Struts 2:内置Dojo,有用于GWT和JSON的插件
Spring MVC:没有对应的类库,需要使用DWR和Spring MVC扩展
Tapestry:Tapestry 4.1中,有内置的Dojo
Wicket:有Dojo和Script.aculo.us支持
书签能力
JSF:可以任意提交--URL甚至不被考虑
Stripes:使用约定,但是你可以不加理会
Struts 2:有命名空间的概念,这使得收藏某个页面并返回变得容易
Spring MVC:允许完全的URL控制
Tapestry:依然存在一些丑陋的URL
Wicket:允许装配(mount)页面/URL
验证
JSF:默认的国际化信息丑陋,但是配置简单
Stripes和Wicket:用Java类进行验证--不支持客户端验证
Struts 2:使用OGNL完成强大的表达式验证功能;只有在Action上指定了规则,才支持客户端验证。
Spring MVC:允许你使用公共验证器--这是一种成熟的解决方案
Tapestry:有健壮的验证功能--不需自定义就有漂亮的国际化信息
可测试性
Spring MVC和Struts 2:允许利用mocks(例如EasyMock、jMock和Spring Mocks)简单地进行测试
Tapestry:测试困难,因为页面类被抽象、具体类被简化
JSF:页面类可以方便地被测试,实际上很像Struts 2 中的actions
Wicket:有WicketTester--一个强大的解决方案
Stripes:有Servlet API Mocks和MockRoundtrip
提交和重定向
解决重复提交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在提交后重定向
Spring MVC:允许你将参数加到重定向URL上
Stripes、Tapestry和Wicket:有“flash式”的支持
Struts 2:需要一个自定义的解决方案
JSF:需要一个自定义的解决方案,国际化信息很难加入到页面bean中
国际化
JSTL的
Stripes、Spring MVC和JSF:每个地区使用一个资源绑定文件
Struts
2、Tapestry和Wicket:提倡把每个页面/action用到的资源文件分开
JSF:需要在每个页面上定义资源绑定信息
Tapestry:标签比较可怕
页面修饰
Tiles能够用于Struts
2、Spring MVC和JSF中;需要对每个页面进行配置。
SiteMesh能够用于所有的这些框架中(不推荐在JSF、Tapestry或者Wicket中使用);在设置完成后,只需要很少的维护。
开发工具
Spring MVC:Spring IDE,但是只做XML校验,不是一个UI/web工具
Struts 2:Eclipse
Tapestry:Spindle,对编码者非常有利
JSF:众多IDE支持,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Stripes和Wicket:没有任何官方工具
NetBeans目前支持Struts *、JSF(+Facelets)、Tapestry和Wicket,尚不支持Stripes和Spring MVC
市场需求
Struts 1:需求依然很大并且被广泛使用
Spring MVC:越来越受关注,但大部分是因为Spring框架的一些其他特征
JSF:很快地变得流行起来
Struts 2:正在获得地盘,但是相关的工作机会很少
Tapestry:在过去的数年里,受欢迎程度不断增加
Wicket和Stripes:还是未知数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想大家对在自己的项目中应该选择哪种Web层框架,应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最后,Matt列出了一些相关资源,也供读者参考。
Strutshttp://www.xiexiebang.com
Spring IDE: http://www.xiexiebang.com
Gaijin Studio: http://gaijin-studio.sf.net
Struts 2http://tapestry.apache.org
http://spindle.sourceforge.net
JSFhttp://appfuse.org
演讲的最后,Matt以一句“If it works, use it!”作为结尾,可谓精辟!
通过此文,相信大家可以拨开当前Java Web层框架选用上的“迷雾”,见得“月明”了。
第三篇:java web框架简介
Java Web框架简介
Web框架是人们在使用某种语言编写Web应用服务端时关于架构的最佳实践。
有些Web框架是从实际的Web项目抽取出来的,也就是说,做一个具体的应用项目时,采取的架构比较理想,就把这部分和领域无关,而仅和Web的请求和响应处理有关的设计拿出来,形成一个基础,在开发别的应用项目的时候则可以从这基础做起,让开发者更关注领域问题,而不是Web的请求和响应的控制。
也有些Web框架是直接设计出来的,很多Web框架在设计的时候也都借鉴了别的框架,吸取优点,修改不足,并根据自己的框架的定位,在特定方面有自己的发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有的web框架追求的是松耦合性,层次,结构之间都不密切绑定,有的Web框架则追求敏捷性,强调约定而不是配置。
Java 的 Web框架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也都是遵循特定的路数的:使用Servlet或者Filter拦截请求,使用MVC的思想设计架构,使用约定,XML或 Annotation实现配置,运用Java面向对象的特点,面向抽象实现请求和响应的流程,支持Jsp,Freemarker,Velocity等视图。
JSF
优点:
Java EE标准,这意味着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更多的工作机会
上手快速并且相对容易
有大量可用的组件库
缺点:
大量的JSP标签
对REST和安全支持不好
没有一个统一的实现。既有SUN的实现,又有Apache的实现——MyFaces。
国内的OperaMasks还支持AJAX,以及有开发工具支持
Spring MVC
优点:
对覆盖绑定(overriding binding)、验证(validation)等提供生命周期管理
与许多表示层技术/框架无缝集成:JSP/JSTL、Tiles、Velocity、FreeMarker、Excel、XSL、PDF 等
便于测试——归功于IoC
缺点:
大量的XML配置文件
太过灵活——没有公共的父控制器
没有内置的Ajax支持
Stripes
优点:
不需要书写XML配置文件
良好的学习文档
社区成员很热心
缺点:
社区比较小
不如其他的项目活跃
ActionBean里面的URL是硬编码的 Struts 2
优点:
架构简单——易于扩展
标记库很容易利用FreeMarker或者Velocity来定制
基于控制器或者基于页面的导航
缺点:
文档组织得很差
对新特征过分关注
通过Google搜索到的大多是Struts 1.x的文档
Tapestry
优点:
一旦学会它,将极大地提高生产率
HTML模板——对页面设计师非常有利
每出一个新版本,都会有大量的创新
缺点:
文档过于概念性,不够实用
学习曲线陡峭
发行周期长——每年都有较大的升级
Wicket
优点:
对Java开发者有利(不是Web开发者)
页面和显示绑定紧密
社区活跃——有来自创建者的支持
缺点:
HTML模板和Java代码紧挨着
需要对OO有较好的理解
Wicket逻辑——什么都用Java搞定
第四篇: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
努力做好新时期基层残疾人工作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下,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变,在一些方面得到了实惠,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残疾人在生活、就业、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利的因素,因此,做好新时期的基层残疾人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自己到社区担任残疾人联络员工作以来,任劳任怨、工作踏实肯干,在努力干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克服自身的困难,积极配合社区主任干好各项工作。工作中努力钻研残疾人工作的业务知识,不懂不明白的就虚心学习请教居委会的主任们,并经常深入残疾人的家庭关心残疾人的衣、食、住、行,全心全意地为残疾人服务,为他们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受到了残疾人及家属的拥护和爱戴。我社区残疾人较多,丰富残疾人健康活动是社区的头等大事。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深入社区单位为残疾人谋福利,由于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社区共建单位领导,他们给与了社区很多物品资助,为丰富残疾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勤奋的工作,乐于助人的精神,感染了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在街举办残疾人文艺演出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主动请缨担任导演,为使节目内容做到丰富多彩,大胆尝试,联系大王庄街共建单位音乐学院,参与此次活动。由于专业队伍的参与,使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一部分残疾人的活动兴趣,得到了残疾人家长的赞扬。从彩排到演出,自己不辞辛苦,克服了很多困难使此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区、街残联领导的好评。
要做好基层残疾人工作,谈何容易,就像人们经常所说的那样“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积极的思想几乎能够战胜世间的一切障碍。只要我们“打开心门”,用心去做,一切困难都能够克服,残疾人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自己在工作中体会到做好残疾人工作要具备高尚道德和情操。说白了,就是要有良心,我们作为一名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如果不努力做好残疾人工作,将对不起残疾人联络员这个称号。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对得起天理良心吗?人,既需要物质的饱暖;人,更渴望精神的丰裕,我们残疾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渴望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丰富。
社区残疾人联络员既是残疾人意愿、需求、利益的代表,也是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助手。社区残疾人联络员的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残疾人各项工作能否有效落实及残疾人能否实实在在受益。
社区残疾人工作又千头万绪,我觉得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基础工作。
第一、摸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社区残疾人的基本情况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基础条件和现实依据。这些情况包括:残疾人的总数及各残疾类别的人数;每个残疾人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情况;教育、就业、康复等需求情况;经济收入情况;监护人情况(与被监护残疾人的关系、姓名、联系方式等)。
第二、密切联系残疾人,热情为残疾人服务。残疾人联络员要同残疾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经常下户走访及时了解、反映他们的意愿、需求;向他们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方针,介绍社会发生的新生事物;动员、鼓励他们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对于障碍严重的残疾人,要将服务送进家门。
第三、当好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助手。要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残疾人的意见、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社区居委会组织好各项残疾人活动,做好为残疾人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四、同其他社区组织、机构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社区残疾人工作同样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支持才能做好。社区残疾人联络员要同社区内妇女、老年人、社会志愿工作者等其他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和力量,做好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第五、做好市区有关残疾人政策在社区的贯彻和宣传工作。利用社区内各种媒体,向公众宣传人道主义和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政策、方针、法律以及残疾预防、康复、教育、就业等相关知识。
有人说:“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就为了这个“对了”,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是否可以用我们的良知构建残疾人事业美好的蓝图,让人人都能享受社会物质和文化成果,我们的每一个残疾人工作者也应达到一种平和状态,和谐离不开发展,和谐不能忘记了残疾人。用我们的良知,对残疾人多一分关爱,多一分理解,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做好新时期的基层残疾人工作。
诚厚街居委会
任乃君 2008年10月20日
第五篇: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最终版)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明代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可归类于传统文学)
7、中国戏剧
潮剧、昆曲、湘剧、京剧、豫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12、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潮汕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青藏高原、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
16、衣冠服饰
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装、到现代的汉服、受其他民族影响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汉民族服
17、四大雅戏
花鸟鱼虫、梅兰竹菊 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金鱼、蛐蛐。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银器、瓷器、红木家俱、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汤圆、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21、传说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七仙女与董永、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23、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24、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5、中国名山大川
中国五岳:黄山、恒山、衡山、嵩山、泰山。[1] 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杨亚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 特性 传承 构建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中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柬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粱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0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粱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性质不同、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在结构上体现了“一”与“多”的统一,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是“一”,吸收各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是“多”;历代统治阶级“独尊儒术”是“一”,兼取儒、道、法、墨各家治术和容忍儒、道、佛三教并存是“多”。它们既构成中国文化整体,又各自独立存在,既包含成体系的理论形态,也包含以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以及由历史积淀而成的行为模式、思雏方式和0理特征。这种结构特色,使中国文化既具有大传统;又具有小传统,大小传统互相激荡,互相冲击,形成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之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是从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农业型自然经济和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滋生、发展的土壤。这些社会存在的综合作用,培养了中国人特定的社会心理,以此为中介熔铸了富于中国风格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崇尚统一
中国人有追求思想和法度统一的悠久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歌颂。春秋五霸,尊王攘夷。孔子“张公室,杜私门”,认为,“天下有道,则札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陪臣执国命”。荀子也反复强调“一天下”。韩非更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设计。儒法思想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中国历史上,即使撇开带有某些传说色彩的夏、商、周三代,仅从秦朝算起,也是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统一时人民反对分裂,在分裂时人民盼望统一。即使是处在较长时间的分裂时期,人们仍然认为分裂是不正常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充分表达了人民盼望统一的心声。
与政治观点相适应,中国古代建立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具有完备德目的道德规范体系。它要求在下位的人对在上位的人的尊敬、忠诚、服从、尽职尽责;同时要求在上住的人对在下住的人的爱护、公正、守信,并能做出表率,为管理尽心竭力。从而维系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在下位者犯上作乱固然属大逆不道,在上位者暴虐恣睢也被斥为独夫民贼,因为这二者都有害于国家的统一。
崇尚统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有广泛而多方面的表现,它对于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并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对集体的义务感等思想观念,形成了重奉献、讲礼貌、守纪律的优良传统和较好的社会风气。但同时也有过分依赖、尊经崇圣、唯书唯上、限制主动性发挥等消极作用。
(二)追求和谐
“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境界。
“和”作为哲学范畴,指对立面的统一。西周末年的史伯已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后世便把“和”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
先秦儒家把宇宙看成是个大和谐。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把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看成是“天”(自然)失和的表现。《中庸》说:“万物并肓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迭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天人关系上,先秦各家无不以“和”为最高理想。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朦胧地流露了某种生态意识。《老子》提倡“守中”,把婴儿(喻“道”)的状态赞为“和之至也”。庄子更是讲“和之以天倪”。名家的惠施也作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中国哲人承认事物的差别和对立,矛盾与斗争,但认为最终的结局或最佳的状态时和谐。宋代张载的论述可作为代表。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是为中国人所看重。孔子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但反对无原则的调和,更反对同流合污,主张“和而不流”。中国人强调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性。一方面充分肯定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他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的关系中,而不应分裂与对抗。
和谐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各门类的共同追求。
政治上,重视君民、君臣、国家、民族间的和谐,主张“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济上主张“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谨养其和,开源节流。思想方法上主张执两用中,无过不及。修养上讲究“从容中道”“文质彬彬”。艺术上崇尚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养生家以身心和谐为最佳状态,中医把病看作是“身体违和”的表现,而以平衡阴阳,协调气血作为辨证施治的要诀。
(三)注重实用
中国古代文化以解决社会人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执着于对政治、伦理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的探求,而对于纯抽象的思辨则不感兴趣。
在宇宙观方面,中国人中关系而不重实体,对宇宙(“天”)的本源、本质问题较少注意,而集中考虑的是天人之间的关系。对于鬼神等渺茫难知的问题,更是采取“存而不论”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着眼于“武民之义”,即使说及,也不过是为了神道设教。
早期儒家的两位大师对于何以采取这种,重实用的态度作过如下解释:“知者无不知,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不遍物,急先务也。”“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齐而不治。”孟、荀所论,对于奠定中国人重实用、轻玄想,务实是、戒空谈,看实效、看实绩的致思倾向起了重要作用。
道家的“法自然”似乎有些异趣,但是,《老子》关心的重点依然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骨子里仍然是“君人南面之术“,是以退为进的处世之道。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们的精辟深刻,使得许多现代人(包括外国的知名思想家)都惊叹不已。但是,它们主要是人生的辩证法,而不是精确概念的辨证法,甚至难于找到纯粹的思维规律的表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素称发达,在许多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它们(包括四大发明在内)大多是与政治、人生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纯粹的理论自然科学则发展不够。这些实用技术大多是以具体科学的形式出现,而缺乏对有关原理的精辟阐述和公式公理系统。农业、医药、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学科成就之高、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之强,简直令后人惊叹不已,但对于其间的原理和方法,有的直到今天仍然莫知其详。
这种重实用的倾向,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任何学问,都要求它有效果,有益于国计民生。修史是为了鉴戒垂训,察古知夸;文章是“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歌是为了“言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绘画是“助名教而翼群伦”;音乐的作用就更被重视,因为它“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中国文化的这种致思倾向。就是所谓“实用理性”。这一实用理性的传统,淡化了中国人的宗教情绪,使得无神论思想源远流长。“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发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义的泛滥”,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观念形态、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都与此密切相关。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各种科技、人文上的创新都在引导人类走向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受到挑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包括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动荡巨变的时代,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部和自身变革的双重挑战,它没有适应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和科学主义的浪头而使民族达到现代的物质繁荣,它没有萌生自由平等观念而使社会介入现代的政治发展,它没有转换人生目标而使人们过渡到新的生活方式,最后,它没有包蕴现代价值体系而使个性进入现代的精神0理状态。这四个方面的挑战使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受到多种批评和否定性的剖析。相当多的人均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种传统社会的固有部分,与自然经济和小农社会的特质相关联,因此不可能从中发生创造性再生,不可能在未来社会中有所作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先驱先烈们,在面对西方文明时都曾拥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谦逊谨慎的品格,然而,这些胸怀和品格难道不是喝着传统文化的乳汁哺育出来的吗?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不适应时代的糟粕存在,然而它更有其优于世界文明之精髓传承。
平心而论,文化本是多元的,彼此间完全是可以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各司其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特色是它的和谐并包。而西方文化从“上帝(代表力量)、创世、一神”三元合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智慧财产,不仅能带给人类心灵的安和,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我们作为一位中国人而自豪,要真是不糊涂,不迷惑颠倒,就要认真、冷静、仔细的想一想,你家财万贯,再有钱,不就是一日三餐吗?吃多了还得病!广厦千间,房子好几间,装修的再豪华,也不就是夜眠六尺吗?知足者常乐!
做人应该深思的是:给儿女子孙留下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财富?怎样才算贫穷?让后代们怎样获得幸福美满?
家长的想法,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吃、喝、玩、乐、享福,现在的人,不用教,一看一学就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必须提升自己的道德行为,做好样子,带好头。你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事,孩子都看到、学到了。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报应。
古人云:德不配位、厚德载物。遗子黄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三字经》云:人不学,不知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教,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儿学,壮而行。古圣先贤、佛陀的教导,字字句句都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无价之宝。是我们把老祖宗的教诲忘了,不认、不要、都扔掉了,也不学习了,所以现在灾难、灾祸、疾病,各种各样凶祸都来了。
为什么提倡人人都要学习,落实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儒、释、道三个正法?有人问: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好处说不尽,用四个字:趋吉避凶。趋就是趋向吉祥、如意。避就是避开灾、祸、凶。我们的老祖宗非常伟大,对子孙后代无条件的慈爱,怜愍我们一切众生,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的家庭、大人、小孩怎样做才能慢慢靠近吉祥、平安、幸福。真诚的劝告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凶。国家、单位、家庭,人一生有什么灾祸,教你能够怎么远离等等。是我们子子孙孙的指路明灯。好比一张地图,条条大道通北京,走哪条路,由你自己选择!
我们儿女子孙后代只要每日勤奋好学,认真努力学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儒、释、道三个正法,明白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知道了道理和方法,就会心得开明。再如理如法,照着道、德、自然规律接人待物,真正落实到生活、工作中,自己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真实利益和好处。就能趋吉避凶。这四个字,无论您是贵、贱、贫、富,没有人不要它的。要仔细想一想,您有很多很多钱,富可敌国,极为富有,官位也很重,这四个字您能得到吗?我们现在每个家庭是缺钱吗?缺吃、穿吗?到底缺少些什么?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为了我们儿女、子子孙孙后代们的幸福、快乐。为挽救世界灾难,希望把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儒、释、道三个正法,充分有利的弘扬起来,不能失教于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我们真心盼望三个正法,体制外的运作和培训早日登堂入室,尽快走进我们的中央电视台,走进我们地方电视台,走尽每个学校及家庭,规定为必须学习的内容。我们能做什么?随份、随力,再求感应!众生有感,党中央、国务院就有应!
切记!诸恶莫做,才能岁岁平安,众善奉行,才能万事吉祥如意。愿天下父母、师长,善教儿女,子孙后代,坚固深信因果报应。用因果观察人生,吃喝玩乐光享受消福减寿。伦常乖舛(chuan)、立见消亡。行善积德才能健康长寿。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做善得福,做恶得苦。清净心免疫,慈悲心解毒。
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学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儒、释、道三个正法,您悟到得到:您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您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您对人、事、物没有诚敬,就什么也得不到。最终,苦不堪言。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应取的态度。
那么,怎样取精用弘进行批判地继承呢?即剔除哪些糟粕、吸收哪些精华呢?我们认为,需要剔除的糟粕主要有:
第一,复古保守。儒家的“克己复礼”就是典型表现。所谓“复礼”,就是恢复周礼。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变革是“礼崩乐坏”,他把恢复和完善从夏商特别是从西周沿续下来的礼制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事业,面对着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他大声疾呼“吾从周”。西汉董仲舒承袭了孔孟复古保守思想,反对变革,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
第二,消极无为。道家学说中突出表现了消极无为、小国寡民的思想和主张。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主张“无待、无己、无为、无虑”。清净无为的思想必然引申出“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主张。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社会政治主张是封建社会末期以来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三,纲常名教。董仲舒为在封建宗法家族制基础上的专制主义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三纲五常”之说。所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明理学家更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反人道主张。这种封建的纲常名教是两千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巨大绳索,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罗网。
第四,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趋于极端,他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仲舒则提出:“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儒家学说中的重义轻利思想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今更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障碍。
第五,重道轻器。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政治型文化,重视修身养性、道德文章、纲常名教、现实事功,排斥科学技术。在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的驱使下,引导知识分子“皓首穷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满纸仁义道德的儒家经典中,而对自然科学知识则予以鄙视,把科技发明称之为“奇技淫巧”,甚至视之为异端而加攻击和排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价值取向是造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无疑是与现代化要求格格不入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吸取的精华很多,仅就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
第一,宽厚仁爱,推己及人。对人宽容厚道,关爱他人,以他人为重,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如《周易》提出“厚德载物”;孔子指出“宽则得众”,“仁者爱人”;墨子提倡“兼爱”;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杜甫企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东林党那首著名联语中所说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第三,坚贞的节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节操的陶养。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面对死亡留下了大义懔然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四,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伟大诗人屈原表示为自己的祖国“虽九死其忧未悔”;民族英雄岳飞被母亲刺字明志“精忠报国”;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五,积极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到处闪烁着进取精神的光芒。《周易》指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屈原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司马迁提出:“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第六,注重人格修养。这是作为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孟子主张“养吾浩然之气”。这就是说,通过不懈的修养和锻炼,使自己具备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力量。周敦颐以爱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自然品格喻陶冶高尚美好的情操。修养的方法有“内省”,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还有“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要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第七,虚心好学精神。虚心好学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孔子及儒家一再强调“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甚至为了学得真理哪怕很快就死也心甘情愿,孔子就说:“朝闻道,夕可死矣。”
总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注意辩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然而批判地继承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