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梳理情况统计表和干部作风方面梳理情况统计表(模版)
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梳理情况统计表
单位领导(签字):贾素琳填表人:牛俊杰
干部作风方面的主要问题梳理情况统计表
单位领导(签字):贾素琳填表人:牛俊杰
注:要以“三反一刹”为重点,查清并梳理出干部作风方面的主要问题及表现形式,填写此表。
事业群众利益的具体问题梳理情况统计表
单位领导(签字): 贾素琳填表人:牛俊杰
注:要以群众所思所盼为重点,查清并梳理出事关群众利益的具体问题,填写此表。
第二篇: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事关我国长远发展
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事关我国长远发展
刘守英
《经济参考报》:十六大以来,土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与土地息息相关,那么,这些年来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为中国经济发展都发挥了哪些特殊作用?
刘守英: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4.4%提升到10%,城镇化率快速提高,2011年超过50%,土地资源的有效保障,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改革功不可没。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经济的高增长,靠高速的工业化和快速的城市化两个引擎拉动,土地成为这两个引擎的杠杆。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征用农民土地,以创办园区,通过土地的协议出让,避开了我国土地资源禀赋不足可能造成的工业用地成本上升;与此同时,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主角,这些地区大量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保证了农民以集体土地参与工业化进程。双轨并行的工业化,支持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面对城市建设的巨额资本需求,土地资本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对土地一级市场的掌控和经营性用地的市场化出让,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促进国有土地从资源向资产以及资本转化,推动了快速的城市化。2000年以后,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2002年以后对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制度,将土地的功能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功能,拓展到资本功能,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一方面,土地的资本化,使地方政府财政能够获取土地增值的最大化收益,并以最大化的土地
出让收入保证城市建设资金,以商住用地出让价格最大化来实现城市政府资金的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政府融资平台,以政府财政信用为担保,以土地为主要抵押品,换取银行资金,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土地制度改革所释放的土地红利,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巨额土地增值收益,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经济参考报》:这种以地谋发展的模式在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不可持续。这种模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风险?
刘守英:这些弊端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土地;地方政府收入过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与城市扩张相关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城市建设过于依赖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融资。这种高度依赖土地的增长方式,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银行金融风险,也放大了宏观经济波动。
1997年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逐年增长。1998年和2009年债务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20%和61.92%。2010年的债务余额比上年增长18.86%。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债务余额,约占2010年GDP的26.9%。再加上名义指标表示的公共部门债务(约相当于GDP的20%)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等(约相当于GDP的6%),中国总体的公共部门债务率应在50%-55%。
地方债务的局部情况更不容乐观,不均衡、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分突出。2010年底,东部11个省(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政府性债务余额53208.39亿元,占全国总地方债务比49.65%;中部8个省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4716.35亿元,占23.06%;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性债务余额29250.17亿元,占27.29%。
2010年底,中国东部地区加计划单列市、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负债率分别是19.2%、24.2%和36.4%。正如政府贷款主要靠土地一样,抵押土地已成为政府偿债的最重要来源,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据审计署调查,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之外,全部省级和市级政府以及绝大多数县级政府均有政府负债,且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为25473.51亿元,占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额的比重为37.96%。一旦各地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就会快速枯竭。
地方政府为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成立各类融资平台,利用手中收储的国有土地作为抵押品,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已形成“土地抵押——获取贷款——土地收储——土地抵押”循环。审计署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底,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49710.68亿元,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46.38%。地方各级政府已支出的债务余额中,用于土地收储的就有10208.83亿元,占10.62%。
从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的来源情况看,银行是最大的资金供给者。2010年底,银行贷款总额84679.99亿元,占到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的79.01%。其中,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银行贷款有50225亿元,占比为74.84%。
在决定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因素中,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等变量外,土地供应和以地融资的影响也日益显著。2002-2010年间,国有建设用地增幅跟当年的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比较一致的趋势。如果当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量减少,或者增幅下降过快,会导致下一年许多投资项目无法“落地”,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会受到很大影响。反过来,如果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很充足,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会较快上升。
由于土地指标由中央政府控制,宏观经济过热时期,中央政府除了收紧“银根”外,还会同时收紧“地根”,即减少全国的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量,甚至采取“冻结批地”、“中止土地审批权”等行政性调控手段。同样,宏观经济刺激阶段,中央政府在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同时,还会放松“地根”,大幅增加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量。
从实施效果来看,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事实上放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性。1997年国家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冻结供地一年,这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一起,加剧了1998-2001年的通缩。2002年起,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数量迅速上升,2001年全年批准新增建设用地是428万亩,2002年上升至722万亩,2004年和2006年分别是845万亩和771万亩。宽松的“地根”,加上积极的货币政策,2007年出现经济过热现象。
《经济参考报》: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土地利用也将进入农地非农化高峰期、土地供求极度不平衡期。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好土地利用和发展的关系?
刘守英:正确处理人与土地、土地与其他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必须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根本改变以地谋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平等保护土地产权。构建以保护和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为核心的土地权利和法律体系。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覆盖所有土地资源的确权、登记、颁证,确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权属关系,为保障土地财产权、便利土地权利交易提供基础性制度服务。赋予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对两种所有制土地所享有的权利予以平等保护,实现宪法和相关法律保障下的同地、同权。逐步实行对失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的公平补偿,以被征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补偿为最终目标。尊重和保护被征地农民在征地中的话语权和谈判权。
第二,确认不同主体土地平等进入权。以用途管制为唯一的准入制度。打破目前因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对圈内圈外土地按不同所有制准入的政策。制定城市增长线,明确土地国有的范围为建成区。新增建设用地用于非农经济建设的,除为了公共利益目的征用外,可以保留集体所有。
第三,重构平等交易的土地市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统一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实现主体平等、市场交易决定供求和价格形成的土地市场。活跃土地二级市场,促进土地抵押、租赁、出让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第四,将国有土地经营的职能从土地管理机构剥离。明确土地管理部门是隶属于国土部的土地行政管理机构,行使所辖行政区域内所有土地的行政管理职能。地方政府是受国务院委托的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行使所辖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占有、使用、处置、收益各项权能,包括对农村土地的依法征用、征收和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等部分经营职能。地方政府土地经营职能不再由土地管理行政机构行使,而是由政府委派专门的机构来履行,也可以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成立专门的国有土地公司等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作为市场主体,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接受政府的调控和监管。
第五,规范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和监督使用。明确国有土地经营收益不能成为政府财政的当期盈余。专司土地经营的机构获得的国有土地出让收益,应进入与政府财政相分离的专门账户,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应经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
第六,进行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综合配套改革,明确下一个发展阶段土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厘清土地利益在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者和政府之间的规则。改革土地财政,完善土地增值税,规范土地融资机制,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改土地涨价归政府和开发商为归社会。
第三篇:合肥工业大学社团联合会发展情况梳理
合肥工业大学社团联合会发展情况回顾
2002年社团联合会成立,学校社团很少,工作人员工作地点就是食堂,一切都是在食堂完成的。
2003年有了初步发展,有了一个不足10平米的小空间,在现在综合楼三楼团委旁边的一个办公室,当时是社联、团委宣传部、青志联合用一间办公室。
2004年社联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整体搬入现在的工作地点,活动空间可谓是大大增大,不仅社联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部分优秀的社团也拥有了自己的活动阵地。
目前我校社联工作条件、社团建设成果居省内高校前列,拥有全省最大的社团活动中心,并投资建立“大学生艺术走廊”。学校也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各类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努力,基本实现了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现有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近100个,为大学生拓展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5年校第五届大学生社团巡礼月参与社团数十个,成员涵盖研究生和本科生,活动项目超过60个。成功承办了校庆文化广场,受到校友和师生的欢迎。通过打造社团活动品牌和实施精品活动工程,学生社团整体素质有较大程度提高,有1个社团被评为全省“十佳”社团,5个社团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团。支持多个学生社团参加全国文化体育竞赛,先后荣获“文华杯”全国大学生京剧表演比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自行车运动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了我校的声誉和扩大了学生社团活动影响。大学生社团活动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书画活动中心”、“摄影爱好者交流中心”等专门活动中心先后举办书画展和摄影展多次,接待包括校友在内的参观者数千人次。中央电视台多次来我校社团采访及拍摄节目。
在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评选活动中,我校大学生书画协会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这是我校继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之后,第二个学生社团获此殊荣。自第一届评选活动至今,我省累计有5个学生社团获全国表彰,其中,我校学生社团就占有两席。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我校学生社团数量得到较大提高,基本上能覆盖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同时,学生社团的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校团委先后四次修订和发行《大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手册》,积极开展社团精品工程建设,目前,我校已有全国优秀学生社团2个,全省十佳学生社团、优秀学生社团5个,另有6个学生社团已入围全省优秀学生社团评选,创建校级优秀学生社团20个。
2007年12月1日,合肥工业大学第一次学生社团代表大会在翡翠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隆重开幕。来自全校105个学生社团的222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表决通过了《合肥工业
大学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和我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会徽;民主选举产生了我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本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校学生社团工作向制度化和正规化的发展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9年12月15日,合肥工业大学第一次学生社团研讨会在翡翠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全校120余个学生社团的350名代表参加此次大会,大会以“畅谈社团发展,探讨社团管理经验”为主线,并结合社团发展的实际情况,讨论并起草了《社团指导老师聘用条例》、社团发展规划等,各学生社团代表积极发言,建言献策,共同致力于推动学生社团的长足发展。
2010年6月5日,“第十一届社团巡礼月启动仪式”在翡翠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前大厅隆重举行,田合雷书记等校团委领导出席了本次启动仪式并致辞,肯定了现阶段社团的发展成果,提出了对社团发展的希冀,开启了社团巡礼新篇章。
2011年4月20日,“活力炫彩 梦翔社团”合肥工业大学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节暨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十周年庆典晚会在我校综合楼301举行,在各社团和全体社联人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晚会取得圆满成功。
总而言之,社联正怀着无限的激情大步向前迈去,十年风雨兼程,十年酸辣苦甜,十年快乐悲伤,十年点点滴滴,十年一路同行,十年的成长,十年的坚持,十年的梦想„„„
十年的风雨,千日耕耘,今朝收获!我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由成立之初的下辖二十余个社团逐步增加到现在五十多个社团;其机构设置也由以前责任、制度并不明确的五个部门到现在日益完善的九个部门;其下辖的社团也能够健健康康地稳定发展,并有自己的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这其中包含了各位校团委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当然,这也少不了一代又一代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成员们的辛勤劳动。前辈们得汗水与努力没有消散,反而凝聚成勤劳、吃苦、朴实、能干“社联人”形象。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一代又一代成员的努力将会使“社联人”这个形象更加凝聚、光彩。
陈震
2011年8月1日
第四篇:简单梳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什么?
简单梳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等多个阶段:
一、在大革命时期萌芽:
(一)中共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二)中共三大确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
(三)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
(四)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毛泽东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
二、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
(一)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二)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我们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错误倾向斗争中,不但在实践上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而且毛泽东还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一系列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四)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1)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
(2)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包含了后来被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基本因子,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三、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一)成熟的原因:
(1)1935年遵义会议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根本政治保证。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2)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3)抗日战争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4)在延安整风中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和思想路线的端正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5)共产国际指导思想的改变提供了一定的外部环境。
(二)成熟的表现:
(1)毛泽东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全面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军事、思想路线。
(2)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一,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第二,概括了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第三,制定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
(3)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初步形成:第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是这个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周恩来的《关于党的“六大”研究》、《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分别从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方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四、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一)在理论上,毛泽东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不要四面出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著作,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进行丰富与完善,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二)在实践上,毛泽东及时领导全党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
第五篇:简单梳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试题:简单梳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四个阶段。
一、在大革命时期萌芽
1.党的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党的三大确定了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
3.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
4.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毛泽东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集中体现了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
二、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1.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3.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错误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还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一系列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4.以农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包含后来被称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基本因子,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三、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与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一)成熟的原因
1.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根本政治保证。1938年,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
2.对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3.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4.在整风运动中,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和思想路线的端正奠定了必要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5.共产国际指导思想的改变提供了一定的外部环境。
(二)成熟的表现
1.毛泽东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全面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军事、思想路线。
2.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一,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第二,概括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第三,制定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
3.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初步形成。第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是这个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周恩来的《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分别从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方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四、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得到继续发展
1.在理论上,毛泽东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不要四面出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著作,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与完善,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2.在实践上,毛泽东及时领导全党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