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富玲重视过程教学_提高数学素养(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7:3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富玲重视过程教学_提高数学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富玲重视过程教学_提高数学素养》。

第一篇:梁富玲重视过程教学_提高数学素养

重视过程教学提高数学素养

【摘要】数学课堂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重视过程教学,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师加以科学引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重视数学过程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过程教学数学素养策略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数学素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在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能力。因此,重视过程教学,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师加以科学引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数学过程教学很精彩,但必须科学的、合理的、自然的,否则,过程教学仅仅是一种花架子,起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的作用。本文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3梯形》的教学活动探究了重视数学过程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经历认知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

一、著名的学习理论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一个关于学习二维分类体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以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生以最后结论的形成直接接受所学的知识,期间不涉及学生的任何独立发现。后者恰恰相反,学习的主要内容要由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而不是以教师已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这要求教学中应该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案例1梯形概念教学过程。

问题:我们在小学学过梯形,给你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纸片剪一刀,你能剪出梯形吗?(学生很快剪好了。)师:请你谈谈为什么你剪出的是梯形?你能说说梯形的定义吗? 学生:三角形剪一条平行线就得到梯形了,因而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的,把矩形,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平行的边剪成不平行就是梯形了。

师生共同归纳出梯形的定义,并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的不同之处及联系,从而明晰梯形概念中的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即梯形的“腰”的意义,在介绍完梯形的概念和基

1本元素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探究梯形的两个性质,在探究中暴露学生的思维,重视过程教学。

案例2探究梯形性质定理的过程

师:你能用老师给你的矩形纸片剪一刀使它成为一个等腰梯形吗?并说出你在剪的等腰梯形的过程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拿起纸来动手探究后,一位学生兴奋的说:老师,我将纸片对折后,剪一刀就剪出来了。他边说边演示,其他同学观察演示过程。

生2:我发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生3:两条对角线相等。

操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认知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学生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将剪纸问题变成了思维活动的过程,将纸模型抽象成数学模型,让学生从亲历到感知,从感性到理性,从而发现了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的数学思维能力。

师:如何证明你们猜想?

生1:要证两个角相等有几种常规思路:(1)当两个角在同一个三角形时,只需用等边对等角。(2)当两个角在不同一个三角形里时,用三角形全等。所以我想连接AC,BD证明△ABC≌△DCB,从而证明。

生2:我已想过这里只有两条线段AB=DC,BC=CB,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师:如何通过添辅助线构造三角形全等呢?

生3:作AE⊥BC,DF⊥BC,垂足为E、F,图(1)。

E 图(1)F C E 图(2)图(3)C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以上这种方法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都需要通过添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我们已学的知识,在梯形的问题里,我们通常通过添辅助线解决,以上这种转化方法称:作高线。

生4:延长BA,CD交于点E,利用等边对等角。

生5:这里EA、EC不知是否相等,所以不能证明EB=EC,这种方法不行。

生6: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得到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图(2)。

师:太好了,这种转化方法我们称:平移一腰,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学习性质定理后,教师及时让学生小结解决梯形问题的常用辅助线作法,体会转化思想。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对思维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整合的过程,若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优化的思维方式和完美的解题过程,则难以体现出教学思维的真实过程,使得学生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学生回答问题时只能沿着教师的思路回答,掩盖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真实过程。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生成资源,沿着学生的思路解下去后展开讨论,肯定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解法。重视过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过程,变传授知识为发现知识过程,展示形成数学概念、定理、规律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关注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过程,提高数学能力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单纯依靠大量练习达到知识技能的熟练的传统教学只是培养“高分低能”,不会培养出具有数学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质就是将原有知识、新知识进行联系、比较和运用,从原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迁移,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转化为能力。把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比联想,找出其中隐含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开辟广阔的空间,实现知识及方法的迁移。

案例3探究梯形中位线及性质定理教学过程。

学习梯形中位线概念及探究梯形中位线性质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梯形也有中位线,那么怎样探究梯形中位线及性质呢?学生类比三角形中位线,可能画出图a,任意连接两边中点的线段就是中位线,有四条;也有学生画出图b,连接对边中点的线段就是梯形中位线。纠其原因这是旧知对新知产生的负迁移,关键是没有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结合点,只是通过表象来迁移联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考虑,学生回顾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平行的特性再画出了图c。教师再引导学生类比三角形中位线定义结合图形给出梯形中位线的定义,此时学生很自然的给出了准确的梯形中位线定义。

a b c

同样,教师可引导学生类比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去探究梯形中位线与梯形上下底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测量、观察,猜想出了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有了类比联想的经验方法,学生思考问题就有方向了,顺利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可利用中点构造三角形全等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来证明。有学生画出了图d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也有学生画出了图e转化为矩形来证明,一学生画出了图f进行证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了梯形中位线定理。抓住两者的形式的相似之处,实现方法的类比迁移。

d

e f

在证明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性质的异同点及联系,实际上,把三角形看成上底为零的梯形,两者就可以统一了。把新知纳入了旧知的结构之中,实现了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过程。其中包括对所学内容的迁移,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而迁移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比较等方法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从旧的知识中抽象出可以迁移的知识,运用旧知学习新知,及时反思小结,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深化知识的理解,应用知识,形成能力。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思考、渗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应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数学探究过程的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案例4探究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过程。

探究:给你矩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纸片,怎样剪出等腰梯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发现:等腰三角形有两底角相等,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也相等,他们的性质类似,所以等腰三角形可以得到等腰梯形;有的学生提出,把矩形纸片对折,剪下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得到一个等腰梯形;把平行四边形剪去一个等腰三角形就是等腰梯形。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证明判定定理: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有了上面的探究,学生的思维活跃开了,很自然想到延长梯形的两腰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图甲),把梯形补成一个

平行四边形去证明(图乙),从“补法”联想到“分法”,添辅助线把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图丙),把梯形分成矩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图丁)去证明等。教师及时点拔、归纳,同学们都很好的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恰当的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问题得以解决。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学生经历了得到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发现了等腰梯形与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运用了“转化”的方法,得出了梯形问题中添加常用辅助线的规律,形成研究梯形问题的基本技能,领悟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中,蕴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此教师不应生硬的教给学生有哪些思想方法,这题我们应当用什么思想方法,更应是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思想方法的思路和途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过程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四、寓 “数学美”于过程,提升情操素养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内在美,具有隐蔽性,同时,它又像数学思想方法一样,蕴含在知识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数学美显化出来,挖掘数学教材内容、解题方法等方面中各种各样的美,充分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审美意识,陶冶其审美情操。

案例5 探究等腰梯形图形美的特性。

首先让学生观察、比较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哪一个最美? 美在那里?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显然是等腰梯形。因为它具有轴对称性,具有轴对称美。正因为它美,所以我们来研究它美所具有的特征:相等和对称,两腰相等,同一底上的底角相等,两条对角线也相等,以此为线索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梯形又有不够完美的一面,不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美,但可以从“补美”的观点出发来考虑,把两个梯形拼在一起就是平行四边形了,可以通过平移一腰就可以把梯形补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作辅助线,把等腰梯形分割成更美的平行四边形与等腰三角形,或割成矩形与两个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引导学生从探索实现美好愿望的有效途径出发,解决数学问题,也就是追求数学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把美的元素发掘、揭示出来,实实在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感知数

学美,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寓“数学美”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达到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升华。

总之,重视数学过程教学,在过程教学中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引导和数学美的显化与欣赏,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从美的角度看,这就是数学的“过程美”。与之关联的是,教师的责任更大了,角色更多了。教学仅是教师的很小一部分职能,其角色要从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职能转变为承担多种职能,如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成果的评价者等。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方法途径很多,首先教师必须转变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深入理解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学教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实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取向[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顾继玲.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关注数学过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0,(4).

[3]周友士.基于认知建构理论的数学命题学习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5).

[4]卢贞霞.重视过程教学 改善数学学习[J].新课程,2010,(11).

[5]任明芳.浅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2009,(1).

第二篇: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瓮安县第四中学

吴逢军

摘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重视阅读教学是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技巧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

一、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习惯

初中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留足、留够自由阅读的时间,那种“视课外阅读为异端”,“唯教师课堂是从”的观念必须放弃。语文教学应当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阅读应当更加突出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内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借助工具书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利用网络等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各种资料;语文课堂当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时自我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并把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式转化为阅读策略,形成从自身感悟和总结出来的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并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二、培养学生相关的阅读能力

1、培养判断力

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

向学生推荐某一精彩文章;语文课堂出示有关“话题”让学生即兴写作短文,收阅后摘其优者,在以后的课堂上让学生朗读以示鼓励,影响全班,营造氛围。如果教室有网络和多媒体,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甄别能力。让学生从“倦学”变为“乐学”。

六、培养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技巧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课外短文《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石拱桥,说明的中心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读 者》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第二期

(2)、《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沈丽芹.、2008

(3)《浅谈报刊杂志作为有效拓展语文阅读的功能》(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2010-06-12

第三篇:重视语言规范 提高民族素养

重视语言规范

提高民族素养

---关于语言规范的调查报告

中央电大剑阁分校2011汉本学员周林和 高居相 戚松山 唐小蓉 梁小菊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语言规范化指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某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歧或混乱的现象中,找出甚至确定大家都应遵循的规范,指出那些不合规范的东西,通过语言研究的著作如语法书、词典、语言学著作等明文规定下来,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法,推广那些合乎规范的现象,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现象,使人们共同遵守语言规范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使语言循着一条统一的正确道路向前发展。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语言交际随之扩大和频繁,语文生活日渐丰富和活跃,语言文字应用中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后,各地在语言规范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如何做好语言规范方面的工作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汉语言本科学员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成为推广规范语言的基层勇士,应该成为语言专家研究语言规范的得力助手。在中央电大以及地方电大老师的指导,我们5人组成一个小组,对各自所在区域的语言规范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然后进行情况汇总。

我们发现剑阁语言在标准语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方言渗入,其他语言影响,语言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规律的分歧和混乱现象,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不合规范的现象。

1、表现在语音上,与汉语普通话相比,读音分歧很多,如:角jiao—guo,朵duo—dou,沟gou—jiu等。

2、路牌路标注音不规范。如:“西安路”标牌上的拼音是“XIANLU”; “天府/广场”的拼音是“TIANFUGUANGCHANG”; 地名中的数词一般用拼音书写,“五指山”的拼音应该是“Wǔzhǐ

Shān”,而地名中的代码和街巷名称中的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三环路”的拼音应该是“3 Huánlù”,可是二者往往混淆。

3、不合规范现象也常常出现在词汇方面。如“塞子saizi”说成“皱皱zhouzhou”; “四季豆”说成“豆角子”;“乳猪”说成“猪儿崽崽”;“ 背心儿”说成“汗衫”;“岳母”说成“老丈妈”;“手掌”说成“耳巴子”; “那个地方”说成“那个榻榻”„„

4、词汇方面的不规范现象还表现在生造词和乱简称方面。如:“哑静、楞生、路道、土尘、拉躺、克抑”;“男牛鞋”(男式牛皮鞋)、“贾校”(贾校长)等方面。

5、不规范现象也表现在文字上。个别单位的墙报和板报上仍然在使用繁体字和生造简化字。

6、不合规范现象还表现在语言方面。如:熟语(俗语):“你不要吹牛”说成“你不要冲壳子”;“ 你是什么东西”说成“你是什么玩意儿”;“你没多大本事”说成“你算哪把夜壶?”等。

7、严格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经过到街头、单位、学校的深入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城市各单位在开会等庄重场所,领导讲话都在使用普通话;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上课、集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在使用普通话;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一般都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总的情况是:城里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农村好;学校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其他单位好;在单位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市镇街头好;年青一代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老一代好。尤其欣喜的是: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和评职称等,都要求至少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对小学教师要求更高。这些措施,大大推进了普通话的广泛使用和使用水平的提高。但要达到所有公民在任何场合都使用普通话交流,任重而道远。

在我国,语言规范化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采取李斯的建议,统一规定以小篆为正字,淘汰通行于六国的异体字,对汉字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汉字进行了几次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十七号主席令公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可以说是我国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汉语规范化运动的结晶,是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必然产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这部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从而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

语言规范是一个历史范畴,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语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合乎规范的,在另一个历史时期就可能发生变化,不再是规范的了。这是因为语言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不论什么时候凡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现象都是规范的。确定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考虑到它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又要看到它的发展和变化。语言在不断发展,新质要素在逐渐积累,旧质要素在逐渐衰亡,必须重新肯定经过考验的语言成分,淘汰过时的东西,而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一般是从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使用开始的,在开始时可以是不规范的,但大家都跟着用,用得广了,时间长了,也就约定俗成了,也就成了新的规范。从少数人的使用到多数人使用,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则它一般是合乎语言的发展规律。不论是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还是衰退消失的语言现象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的,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就出现一种中间过渡的现象,或是两种现象并存,这就需要确定哪种现象是发展的,是上升的,是有生命力的;哪种是衰退的,无生命力的,必将消失的现象,并把前者定为规范,大力推广。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些词的读音的变化,新的读音是发展的趋势,但旧的读音还没有消失。例如:“缔结”原来的读音是tī,现在是dì;“秘密”原来的读音是bì,现在是mì;“收获”原来的读音是hù,现在是huò;“说客“原来的读音是shuì,现在是shuō;“暴露”原来的读音是pù,现在是bào等,现在经过审音,确定后一个读音为规范音。

我国在普通话推广方面、在文字方面、在词汇方面、在语法方面等,专家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还存在着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强化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确保我们语言更加规范,更加有利于交际活动,更快地提高中华民族素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四篇:优化习作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优化习作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品类别:教学论文

教师姓名:张鹏

工作单位: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

优化习作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概述】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学生怕写作文,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教师也为作文教学煞费苦心。先揭示习作内容及要求,再指导写法,学生写作,最后教师批改并评讲,这是一直延续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僵化学生思维,学生要么思路打不开无从下笔,要么所写大同小异,毫无创造性。同时这也花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因为写作文让本属于自己的许多快乐时间悄悄溜走,作文难、难作文是师生一个共同的永恒话题。要使学生认识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表达自己的见闻和认识的需要,是与他人进行沟通的需要,怎样表达效果好,就是要创造性地表达,富有个性地表达。【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情趣、走进生活、提供舞台、享受成功、拓宽形式、评价激励

根据作文教学目的,我们要反思自己过去的作文教学过程,重新认识,重新整理,不断地去伪存真,优化教学过程。要优化教学过程,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习作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名言,也是大家都认同的真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把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真正落实到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习作而言,如何激发和不断提高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1.谈话激发情趣。教师要蹲下去看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生动活泼、抑扬顿挫、幽默诙谐、富有启发性、感染力和美感的语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唤醒学生的记忆,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情趣。不过,各环节侧重点不同,课前谈话重在激趣,总结性谈话重在激情,教师课中的 “现身说法”则重在感人及鼓励学生大胆谈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2.实物或实景激发情趣。写景写物的作文教学,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物、实景。实物方面如写书包、文具盒、玩具等静物,以及小猫、小狗、金鱼等动物。实景方面,如写我们的教室、校园一角、我们的 78

学校、春景、秋景、家乡的一处景物等,教师应事先布置学生观察,或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地观察。

3.图片或课件激发情趣。看图作文、观察作文、想象作文等可提供图片或制作成课件向学生展示,以激发情趣,诱发想象。

4.演示激发情趣。如写“我的一项小发明或小制作”之前,教师可将最近学生发明或制作的科技制作等成果进行展示,辅之以生动的解说,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激情和灵感。

5.音乐激发情趣。文学跟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用音乐渲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给×××的一封信”,作文前可播放音乐《一封家书》,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很快便进入主题,并且兴趣盎然。又如,学生在构思写作时,可播放轻音乐或令人轻松、舒适的钢琴曲等,不仅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而且学生想象的翅膀也会随之而展开。

6.范文激发情趣。教师要选好范文,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独创。教师最好是亲自写下水文,“下水方知水深浅”。当然,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和语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教师应根据作文教学内容、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二、走进现实生活,感悟生活情趣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可见,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情趣,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才会体验到写作就在自己身边的快乐。

在平时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几个“引导”:

1.让我们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观察学校以及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作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学生走出课堂,置 79

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心感悟来获得具体的素材和丰富的体验。

2.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引导学生习惯乐读。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教师应引导学生精读教材及与之配套的读物,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报,鼓励学生至少订阅1份合适的报刊杂志,倡导学生收听收看有益的广播影视节目以及网上相关内容等,以愉悦的心态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读得多,潜移默化会积累得更多,才会感悟得多。学生在阅读中一方面享受阅读快乐,一方面丰富作文知识,提高写作技能。

3.我参与我快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参与力所能及的学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实践证明,活动是最好的载体,丰富的活动使他们能得到具体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他们心里最清楚不过,写起文章来,“我手写我心”就很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

因此要引导学生去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的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体验是习作的源泉,没有体验,就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没有体验,就写不出富有个性,富有新意的习作来。引导学生体验了,才能很好地解决习作“无米之炊”的问题。

三、提供展示舞台,享受成功情趣

每个学生都喜欢成功,都想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和无限的情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表”的舞台。即使是后进生,我们也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一丝一毫的“闪光点”。这样,全班就会形成一种积极作文、快乐作文、情趣作文的良好氛围。

1、上好作文讲评课。一是作文课上的全班交流。比如,教学“我想发明的一种东西”,可以设计一个“我的小发明新闻发布会”。二是每次作文讲评课,抽若干名该次作文优秀的学生上台朗读。三是利用班上的墙报,将每一位学生近段时间最好的一篇文章展示出来。

2、办好班级黑板报。每期黑板报要以一定版面摘抄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或句子,尤其“关注”后进生,给他们一次“闪亮登场”的机会。803、开展班级作文竞赛。结合实际,配合学校及上级,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内容主要是:围绕“主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想象作文等,内容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心理。每次竞赛,要做好总结及评比表彰,以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积极性。可以巧妙抓住时机,让学生“即兴作文”;

4、推荐佳作。教师要不断拓展学生“发表”的阵地,一方面向学校校报、校刊、文化橱窗及红领巾广播站荐稿,另一方面向上一级学生刊物投稿。学生文章一旦“发表”,他们将会享受到难以言表的喜悦,其他学生也将分享这一成功的乐趣。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定将激发全班学生的写作情趣,使大家更积极、热情和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

5、自办手抄报,自编作文集。手抄报可每周或每月一次,内容主要是学生平时从书报中积累的优秀作文、精彩片断、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及写作知识等,也可以是班上同学或自己创作的文章。手抄报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版面,自己抄写,自己插图装饰。“作文集”则要求学生每期末把自己订阅或收集的报刊杂志上的佳作剪下来,分类贴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并编上目录、注明页码,还可以适当装饰,使自己编的作文集更精美。在学生“自己办报、自己编书”的过程中,教师要作指导,并利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交流、学习,表扬每一个完成任务的学生,并奖励一部分做得好的学生。

四、拓宽批改形式,实施评价激励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老师应改变以往“大笔独挥”的做法,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评改作文中去,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自身的价值。作文评改的形式要活,要多样化。可采取小组互改,同桌互批,教师批改、学生自批自改等互动形式,特别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与能力。

一方面,要不断拓宽作文批改的形式,通过多种方式修改作文。包括自己修改、同桌修改、组长批改、教师批改,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面对面共同修改等,使学生既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又学到了别人的许多优点,从而不断增强写作信心和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兴趣,兴趣能促进成功。赞誉和认可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也是学生成就动机的基础。学生花很大力气写出一篇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文章,送到老师手上,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因此,要大力改革评价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1、多褒少贬。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坚持“多褒少贬”的原则。只要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不论篇幅的长短都应给学生高分。教师在批改时要像“沙里淘金”那样多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用得好,也要用着重号标出,或给画出一颗“★”,以示鼓励。对于习作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可画出,在旁边写出鼓励性的评语,让学生自己修改。评改时给学生实行加分制。让作文基础好的更上一层楼,有进步的争取更大的进步,基础差的看到进步的希望。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真诚鼓励下,就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习作,认真修改,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2、多就少改。小学生受知识水平限制,要求他们写出规范、合符语言逻辑的语句要求过高。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应采取多就少改,不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要保留学生作文的原意。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认可,使他们获得价值感,从而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这种信心将内化为积极的习作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习作欲,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应付写”为“认真写”,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个永远没有终结的发展区。

3、多扬少抑。坚持每周把学生的佳作或是写作有进步学生的作品张贴到班级的“小作家”栏目中,让全班同学共享成功与进步的快乐;每学期坚持出一册学生习作专辑,期末送给爸爸妈妈,其欢乐场面和成效不言而喻。

总之,小学习作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倡导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表达。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不断更新习作教学观念,加大习作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内容为有内容,变不会表达为善于表达,着重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积累、乐于表达的习惯,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真正实现习作教学由“要我写”为“我要写”“我要写好”,务求达到“真”“实”“活”“新”的目标,同时从习作中真正学会怎样去做人。

第五篇: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西关学校 薛利花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多么重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一点点积累形成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抓好语文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大了对语言积累训练的力度,只有让学生不断的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职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积累语言,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1、重视课堂的朗读、背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重视朗读和背诵。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把每篇课文读出感情,读出体会,另外,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古诗词等,我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另外,我们的课本中没有要求背诵的课文,也有许多适合学生背诵积累的片断、句子,并且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为此,我鼓励学生从其他优秀课文中挑选妙词佳句积累下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学以致用。

2、背诵教材以外的佳诗名篇。

课程标准的附录中为学生推荐了70篇优秀诗文(1-6年级),而新课程标准也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因此,我定期给学生推荐一篇佳作、一首古诗,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其中的佳句,妙段,从而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放入“仓库”以备写作时运用。

二、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能在此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所以,我便向学生推荐好书,并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摄取更多的养料,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所用。

1、为学生推荐读物。

作为小学生讲,除了语文课本以外,学生没有了的阅读教材,要想更多的积累语言,只能靠课外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有责任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书籍,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

近年来,学校也在开展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于是,我便鼓励学生把零花钱攒下来,用来订阅报刊杂志,购买书籍等。另外,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会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如:低年级的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高年级的学生则推荐:《爱的教育》、《红岩》、《在烈火中永生》、《鲁滨逊漂流记》、《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等。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放到图书角,大家一起看好书,拓宽了视野,积累了语言。

2、培养学生摘抄的好习惯。

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如果光看不记,时间久了,就会慢慢遗忘,这样的话就起不到积累语言的效果了。因此,我提倡学生在阅读了好的书籍之后,摘抄下对自己有用的好词好句,名篇佳作,有深刻感受的文章,便在本子上或者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见解,这样一来,学生阅读过的书籍就会长久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

3、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经过大量的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不少的语言资料,这就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班会上的竞选演说,课堂上的朗读大比拚,辩论会,参加作文比赛,办班级手抄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自主的把自己的语言储备打开,和同学交流,既扩大了知识面,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阅读的热情就会更高,语言的积累也会更丰富。

三、在习作中积累语言。

习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习作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经过大量阅读之后,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信息,这就需要把这些信息梳理、筛选,形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1、上好每周作文课。

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结合单元教学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每次习作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先回顾一下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再提炼自己的语言储备,内化为自己的文章。每次习作结束后,我都会对优秀习作进行讲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随时记下心中所想。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记下自己的感慨、见闻,如:学习一篇课文后的感受,一天里发生的特殊事情,心里的想法等,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也起到了练笔的效果。

经过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这就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载梁富玲重视过程教学_提高数学素养(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富玲重视过程教学_提高数学素养(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德育过程管理 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加强德育过程管理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云梦县倒店乡罗庙中学夏培清多年来,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力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坚定不移地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范文大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宿松县隘口乡中心小学 吴宗香 摘 要: 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 摘要:在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社会各界对我国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除了需要注重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

    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 ZZ]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摘要:时代在飞速的发展,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现今社会有数学是经济学家的“经历头脑”、是数学家的“数字地球”等,无不说明了现代社会......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探讨

    一、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提高数学素养首先要深刻领悟数学素养的涵义,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

    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5篇范例]

    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晋江市西滨镇海滨小学李秋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