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辅料进货检验制度
原辅料进货检验制度
1.目的对公司采购的原辅材料进行规范与控制,以满足最终产品的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用原辅材料及相关物资的进货检验及验证。
3.职责
3.1质量管理部负责产品的监视与测量的归口管理工作。
3.2各乳品加工单位鲜奶化验室负责各自单位生鲜牛乳收购的检验工作。
3.3质量管理部负责统一购进原辅材料的检验和验证工作。
3.4技术研发部在原辅材料报验前需提供原辅材料标准给质量管理部。
4.工作程序
4.1生鲜牛乳送到乳品加工厂后,由各加工单位鲜奶化验室化验员按《生鲜牛乳检验作业指导书》取样、编号后进行检验,填写原始记录,出具检验报告。
4.2原辅材料进厂后,仓库保管员填写《原辅材料报验单》,向检验部门报验。
4.3各对应化验室接到《原辅材料报验单》后,根据《合格供方名单》按相应原辅材料检验规范抽样、检验或验证,并填写原始记录。
4.4检验周期:复合添加剂7天;维生素微量元素单体2天;包材3天;其他7天。
4.5由审核人严格根据原始记录出具检验报告并做出结果判定。检验员、审核人、批准人分别盖章/签字后加盖“检验专用章”生效。
4.6检验报告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
4.7各仓库保管员依据检验报告标明其相应检验状态。
4.8对于本公司不能检验的项目,每半年送当地检验机构进行型式检验,检验依据相应的原辅材料标准;或者是每半年索要原辅材料供应商委托当地权威第三方检验机构的产品检测报告,以验证原辅材料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注:本公司从事产品检验和试验工作的专职人员,需按照公司统一要求进行岗位培训与技能的考核,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从事工作。
第二篇:原材料进货检验制度
原材料进货检验制度
目的
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进行规定的检验,以保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2 范围
适用于进货、过程、最终检验的控制。3 职责和权限
工厂归口负责进货、过程、最终检验以及负责各工序的自检。技术部负责制订检验用的文件; 4 程序概述
4.1 技术部制定《原材料进货检验制度》(文件编号为GZ-B/1-2005),对所检验的原材料提供依据的文件和建立的质量记录作出规定。
4.2 进货检验和试验
a)原、辅材料进厂后需经检验或验证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或加工。确定进货检验或验证的方法时应考虑对提供原材料的分供方的控制程序,并以文件形式作出规定。
b)如因生产急需来不及验证或来不及按规定完全验证时,应经授权人员批准并做了标识和记录后允许紧急放行。在有关文件中应规定允许紧急放行的范围。
c)检验员应严格按《原材料进货检验制度》规定对购进材料进行检验或验证,确保未经检验或验证的材料不得入库或投产。4.3 过程检验和试验
a)各工序的操作工负责对各工序的自检,自检合格后方能进行专检,自检不列为公司正式的检验工作。
b)应确定过程检验和试验的项目和方法,以文件形式作出规定并严格执行,以确保只有经检验合格的半成品方可入库或转序。
c)在所要求的过程检验或验证完成前不得将材料放行,公司不允许半成品例外放行。
4.4 最终检验和试验
a)最终检验必须在规定的进货检验和过程检验都完成后才能进行。
b)最终检验和试验的项目和方法应形成文件,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文件规定进行全部的最终检验和试验,保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c)只有在规定的各项检验和试验活动有关数据和文件齐备并得到公司授权人员认可后,产品才能发出。
4.5 检验和试验活动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按4.3要求执行。4.6 检验和试验记录
a)授权检验员应如实记录检验或验证结果,记录应能清楚地表明产品是否已按所有规定的验收标准通过了检验或验证,并标明负责产品放行的授权检验者。
b)授权检验员应保存执行4.2~4.4条所规定的检验和试验的质量记录。相关记录文件
《产品首件和中间抽检记录》
第三篇:原材料进货检验制度
原材料进货检验制度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原材料的分类、进货检验和试验的检验条件、检验方法。
本规程用于生产用原材料的进货检验。引用标准
GB/T2828-8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
FZ/T90003.1-91 塑料经纱管和纬纱管试验方法 静弯曲
FZ/T90003.2-91 塑料经纱管和纬纱管试验方法 冲击功
FZ/T90003.3-91 塑料经纱管和纬纱管试验方法 振 程原材料分类
根据在构成产品实体的作用分为原材料和辅助材料。
3.1 原料: 聚碳酸酯(PC)改性聚丙烯
聚丙烯(PP)增强尼龙
聚乙烯(PE)ABS
3.2 辅助材料
着色剂:染(颜)料
分散剂:白油、酒精
配 件:管箍、胶木芯、绒布
包装物:包装箱、包装带总则
4.1 原材料进厂后,•技质部根据供销部提供的《采购产品送验单》进行进货检验和试验。
4.2 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类别、•不同品种可单独或组合采用下列方式进行进货检验和试验。
4.2.1 查验合格证明
原材料进厂时查验由生产厂提供合格证明,包括合格证或检验报告、第三方商检报告,作为判定原材料“合格”或“不合格”的依据之一或直接依此判定该原材料“合格”或“不合格”。
4.2.2 工艺性验证
按规定方法抽取样品,制作产品实样进行工艺性验证,工艺性验证内容包括实际制样时的工艺适应性及产品几何尺寸与标准要求的符合性,以此来判定该原材料“合格”或“不合格”。
4.2.3 性能检测试验
按规定方法抽样、制样,按规定性能检测项目检测试验,以检测结果判断该原材料的“合格”与“不合格”。5 检验和试验
5.1 原料
5.1.1 聚碳酸酯、ABS
a. 检验和试验方式、检测内容及判定依据
本公司原料测定以相应实物作为试样进行检验和试验,其检测内容及判定依据如下表:
b. 试验方法 1)抽样数量:原料批总量3吨以下抽20千克,原料批总量在3吨••以上抽30kg。
2)抽样应在原料堆不同位置不少于5个包装中抽取,抽取出的原料应搅拌均匀,取5-10kg进行纱管实物试样的制作。
3)抽取试样纱管10支,各取5支进行冲击功、静弯曲检测试验。如1支达不到要求,判定该批原料为不合格。
4)测定方法按FZ/T90003.1.2.3-91《塑料经纬纱管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5)在第一次原料抽样试验结果不合格时应另抽样,抽样时应从原料堆不同位置不少于10个包装中抽取,总量在3吨以下抽40千克,总量在3吨以上抽取60千克,经混合均匀后制作实物试样进行检测试验,如仍判定“不合格”,该批原料即为“不合格”。
5.1.2 聚丙烯、聚乙烯、增强尼龙、改性聚丙烯。
a. 检验和试验方式、检测内容及判定依据
b. 试验方法 1)对新料查验合格证或检验报告、商检报告的文字证据。对无文字证据的按回料试验方法进行。
2)对回料的工艺性验证抽样同本规则5.1.1条b中1、2、5),产品符合性测量在试样工艺稳定后抽10支进行规格、尺寸测量。
3)根据工艺的适应性和产品的符合性判定该回料的“合格”与“不合格”。
5.2 辅助材料
5.2.1 着色剂、分散剂
a. 检验和试验方式、检测内容、判断依据
b. 试验方法
对从生产厂或中间商采购的原包装辅助材料查验产品出厂合格证明文字证据。
5.2.2 配件
a. 铜箍
按铜箍进货检验和试验规程进行
b. 胶木芯
按胶木芯进货检验和试验规程进行
c. 绒布
按合同规格尺寸进行,抽每万根抽20根,合格率应大于或等于95%。
5.3 包装箱、包装带检验合格证明。
对判定为“合格”的原材料按《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控制程序》入库,对判定为“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置。
第四篇:食品及食品原辅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
食品及食品原辅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
为保证本单位经营食品的卫生安全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是本单位为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本单位所有员工必须自觉遵守。
2、本单位对购进的所有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实行进货登记,建立进货台帐并对鲜(冻)畜禽肉类及制品、米、面、食用油脂、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及其他预包装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等进行索证管理。
3、按以下原则对采购的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进行索证:
(1)采购鲜(冻)畜禽肉及制品时,索取相同批次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购货凭证(包括发票或收据,下同)。
(2)采购进口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时,索取购货凭证和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相同批次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3)采购食品添加剂时,索取购货凭证和生产地省级行政部门发放的食品添加剂生产卫生许可证,以及相同批次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明。
(4)批量采购其它预包装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时,索取购货凭证和生产商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相同批次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
(5)采购非预包装(散装)食品农产品或非批量采购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时,到证照齐全的销售单位或市场采购,并索取销售单位或市场出具的购物凭证。
4、采购的食品及食品原材料质量合格,包装完整,标识齐全;不采购使用《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食品。
5、对进货检查验收不合格的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实行退货或销毁处理并做好记录。
6、进货台帐和索证资料不得涂改、伪造,保存两年。
7、本单位张海婧(职务:园长)对购进的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卫生安全负总责:食品卫生管理员张海婧负责查验供应商、生产商流通、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资质条件,检查每批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的产品检验合格证明资料、感官质量及包装标识,并按要求做好进货验收和台账登记,对不合格食品及原辅材料进行处理并报告当地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采购员负责到证照齐全的生产经营单位或市场采购,对采购的食品及食品原辅材料质量进行初次把关并做好索证工作;库管员对购进的食品及食品原辅料质量进行二次把关;对不合格的不予以入库;对已入库的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8、违反本制度的;本单位将严厉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五篇:12物资采购管理和原辅料采购进货查验制度
原辅料采购进货查验制度
第一条 购进的任何食品一律应当进行实地查验。
第二条 在购进食品时,应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
第三条 经营包装食品的,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主要查验内容包括:
①查验食品包装是否有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家厂名、厂址;是否在包装上显著位置清晰标明食品名称、配料清单、配料定量、净含量和沥干物(固形物)含量。特殊膳食用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能量营养素、食用方法和适宜人群的。
②是否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质量等级。③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损害及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是否标警示标记或中文警示语。
④经感官鉴别是否存在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⑤食品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质量情况。
⑥是否存在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⑦进口食品是否用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名称和地址的。
⑧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的。
第四条 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上市销售。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或市场设立的检测点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
第五条 应加强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不得进入库,并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六条 审查食品是否与其广告宣传相一致,是否存在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第七条 在进货时,对查验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食品,应拒绝进货。发现有假冒伪劣食品时,应及时报告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