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

时间:2019-05-13 18:4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

第一篇: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

浅谈残疾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治疗

摘要: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残疾人比例约为全球总人口的10%,其中青少年也占一定比例,这是建造和谐社会不可忽列的问题之一。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残疾导致他们有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可能使他们无法参与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活动。但在中国在这领域研究还不够力度,我研究这课题是希望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关键词:残疾青少年心理研究治疗

正文:

一:对残疾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1、残疾青少年的个性特征

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残疾将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能使他们无法参与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活动。此外,有证据表明:残疾青少年极有可能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因此,不难理解,同那些正常的同龄人相比,残疾青少年将表现出不寻常的个性特征。虽然,我们在这一专题上用的笔墨都趋于证实这样一种假设(即残疾青少年比正常青少年显得依赖性重、更焦虑不安而且缺乏自尊),但是,人们仍然难以准确地把握下列三方面的问题:(a)残疾青少年表现出哪些个性特征;(b)这些特征具有多大的份量和普遍性;(c)这些特征同他们日常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人们的研究方法并不十全十美,而是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包括;缺乏足够的客观尺度,无法确定各项研究指标的信度;无法控制受试者的有关人口统计变量;无法对残疾人和正常人进行准确的群体比较研究;残疾者在失调的病因以及残疾程度方面的差别过于复杂;个性特征的定义尚不明确;使用的仪器也不标准化甚至对残疾人无效。

许多调查者都指出,残疾青少年的依赖性正在日益增长。帕屈西博士很早以前曾主持一项名为“本里特”的研究计划,对部分视觉残疾的青少年展开有关个性的抽样问卷调查。他把数十名视觉残疾的青少年同其它视觉正常的青少年作了一个比较,结果表明,22%的残疾者比正常人性格软弱,73%的人比正常人缺乏自主和自立。然而,他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或统计数字,来证实到底什么是视觉残疾者最客观的个性特征,因而他无法对上述材料作出适当的阐释。其它人在调查听觉残疾的青少年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这些残疾孩子的母亲有40%都认为她们孩子的依赖性太重,她们对孩子的未来表现出深切的关怀,想知道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否在社会上独立地生存。然而,这种依赖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不正常的,人们尚不清楚。

人们经常提到的残疾青少年的另一个性特征是缺乏自信和自尊。这一点并不让人吃惊,因为

他们大多数受到现实和社会的限制,难以对所处的环境施加影响。好几项调查都表明:残疾青少年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紧张和焦虑。布劳恩通过对16—22岁盲人的个性研究发现,与同龄的正常人相比,这些盲人的神经更为敏感和紧张。并且女孩比男孩更紧张。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盲人个性中的紧张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且,那些形体残疾的青少年在参加人际交往时尤其感到缩手缩脚。他们担心在社交场合遇到不便,担心遭到别人的拒绝,担心遇到难堪,担心自己的措辞不当,一般来说,残疾青少年的紧张感同残疾程度是一致的。

2、残疾青少年心理变态与行为失调的研究

对残疾青少年心理变态发病率的研究只是近来的事,过去人们往往关注残疾者的个性特征,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症状和行为失调。近来,有好几项研究都表明:残疾人中间心理变态的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然而,由于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人们无法从这类研究材料中得出完美的结论。同研究残疾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一样,研究其心理变态和行为失调时也面临着一些明显的漏洞,其中包括:受试的正常人和残疾人群体未必能够代表所有的正常人和残疾人;测试仪器并不标准化,甚至根本不适用于受试者;此外,许多研究文献对心理变态症状的定义也不统一。由于这些原因,虽然许多残疾青少年都显示出很大程度的心理变态和行为失调,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症状的典型性不能不受到削弱。

有好几项调查报告都表明,在残疾人中间普遍存在着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失调。迈恩德对10至14 岁患有严重脑偏瘫的青少年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调查,他不但同这些孩子交谈,还走访了他们的父母和教师,并向孩子的父母开列了一份精神病症状的“清单”,结果表明:这些孩子中有18%的人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变态,并在精神和行为方面存在失调。有趣的是:迈恩德没有把这些残疾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而且,他提供的材料没有指出心理症状的标准,也无法证实比率的信度。

在其它的残疾人身上也发现同样的失调。例如,杰尔伯格1984年指出:部分自我封闭的孩子情绪失调加重(如心理状态恶化,态度消极)。谢尔辛格也指出在失聪的儿童和青少年中间,情绪失调和行为失调的发病率也相当高。然而,本海姆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失明的青少年同正常人在失调方面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一些部分失明的青少年反而比完全失明者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失调。

为了了解残疾青少年的行为失调,研究者对他们的父母和教师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例如,谢里提格等1981 年在调查6至21岁的失明者时,向他们的教师开列了一份“行为问题清单”(BPC),他们综合分析了所得的材料,结果发现了三个在明眼人身上同样存在的问题,它们是(a)行为方面的问题;(b)个性方面的问题(紧张、畏缩);(c)官能不足与发育不成熟。遗憾的是,由于受试者年龄的跨度太大,很难确定这些问题是失明青少年身上特有的还是失明儿童与成人共有。有些研究者对失聪儿童和青少年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此外,他们还发现了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消极、自卑)。这些问题都表现为害羞、不主动、自信心低以及过分敏感。在许多残疾青少年身上最常见到的心理失调是消沉,对身体残疾的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例如研究员发现66%的残疾青少年经常感到消沉和烦燥不安,也注意到他的受试者缺乏自尊且常感忧郁。当然我们在阐释这些研究时必须谨慎,简等人曾对92 名视觉残疾青少年及其家庭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和评估。这些受试者在性能力、年龄及邻里关系方面同正常人相当,其中52%的人还有另外的精神或身体残疾。评估的手段包括对残疾者本人、残疾者的父母和教师进行比较正式的采访,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访问,观察残疾者在家中的表现。结果发现:视觉残疾者比正常人更加烦躁和孤单,更显得惶恐与忧心忡忡。45%的残疾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调。57%的人被诊断为患有下列心理失调中的一种。心理迟纯(18.6%),发育性失调(15.1%),调适反映(10.5%),个性失调(8.1%),行为失调(7.0%),器质性脑力综合症(5.8%),精神变态(3.5%),神经质反应(3.5%)以及特别的综合症反应(2.3 %)。简等人没有提供材料表明如何对这些残疾者进行诊断和调适,也没有说明什么是诊断的标准。然而,到目前为止,他们的这项研究的确是对视觉残疾者进行的最为彻底的一项研究,他们获得的材料表明在视觉残疾者中间心理失调的发病率非常之高。

3、残疾青少年的社交调适

人们对发育残疾和身体残疾的青少年的社交状况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调查,发现残疾者早在幼儿阶段就表现出社交方面的问题。斯顿等研究员发现残疾婴儿常常不能做出下列行为:如微笑、应答、目光接触等等,因而母子(女)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于是孩子的母亲认为这些孩子反应迟钝,不苟言笑。有的研究者发现视觉残疾的婴儿尤为不擅长微笑,不擅长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斯劳夫1983年对正常儿童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如果孩子之间不能顺利展开交流,那么这个孩子在学前阶段的社会化就会遇到困难。如此看来,残疾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障碍。

除了在母子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极易出现麻烦之外,残疾儿童和青少年还面临着其它的社交问题。有研究者发现,残疾儿童喜欢同别的残疾儿童单独接触。或者同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正常儿童接触。他们认为:残疾儿童在外形方面不具备吸引力,因而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排斥甚至孤立。在进入青春期的过程中,残疾儿童都有过受到同龄人冷落和排斥的经历。的确,好几项调查材料都表明残疾青少年在社交方面面临着困难因而表现出退缩的情形。例如,多纳在1973年和1977年分别对患有脊椎分裂的青少年的社交调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1973年的研究中,他对37

个残疾者的家庭进行了非正式的访问,结果发现:这些孩子的社交范围局限在极为狭小的圈子里,他们只同少数几个好朋友交往。孩子父亲的话也证实了这一发现。

安德森等人1982年将身体残疾的青少年同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残疾青少年在社交上一般比较孤立。同正常的同龄人比起来,残疾者很少与同龄人接触,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亲密的朋友也不多。而且,他们极少访问别的同龄人,别人也很少找他们,他们的老师说他们“孤立”且“不受人青睐”。很多残疾青少年都反映说他们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在假期尤为强烈。他们大多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社交活动,或者同别的残疾青年一起活动(由成年人组织)。他们还反映说他们感到萎靡不振,感到压抑,焦虑和缺乏自信。当然,有的因素可以缓解他们社交失调的程度。如寄宿学校制度可以增加残疾者同别人接触的机会,轻度残疾也可以使残疾者有较强的活动能力。然而,同正常的同龄人比起来,这些残疾青少年还是感到孤独、缺少朋友。

在视觉残废的青少年中间也发现社交失调,他们难以同正常的同龄人亲密友好地相处。至于其他类型的残疾人,也有迹象表明他们在儿童时期就存在着社会化问题。

汉赛尔特等人1985年进行的角色试验分为39个项目,他们对21个视觉残疾的青少年以及22个视觉正常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一项是对这些14岁至19岁的受试者进行语言方面的考察。结果表明:视觉残疾者说话的时间拖得较长,反应有些迟钝,说话过程中停顿较多,尤为突出的是,残疾者说话时对抗的语气较少,欣赏的语气较多。这似乎表明:视觉残疾者的社交失调并不比视觉正常者严重,其实不然,由于调查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缺陷,他们的这项研究无法影响人们对视觉残疾的青少年的社交状况之认识。

在另一项研究中,汉赛尔特等人1985年将来自住宿学校和公立学校的视觉残疾者及正常人作了一个比较,他们让受试者参加一项角色试验,内容包括肯定和否定的两种会话情景,结果表明:视觉残疾者表现出的随意性问题较正常人少。这项研究材料更加证实了这样一个观点:视觉残疾者的社交失调主要是由特殊的反应不足引起,而非通常意义上的社交失调。

有关残疾儿童社交状况的现有材料表明他们极有可能在以后的岁月中表现出社交失调,在这些人中间,社交上的畏缩,与同龄人接受到的限制,遭同龄人的排斥,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这一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采访材料或者残疾人自己的话。因而,这些材料难以揭示残疾青少年社交失调的本质原因和具体过程。

二、残疾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治疗办法

既然知道残疾青少年存在着诸多心理障碍,那么,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病理方面的治疗呢?遗憾的是,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许多努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治疗方案。格林斯班博士提出的心理动力疗法注重改

善残疾人的内部心理机制,能够对消沉和缺乏自尊产生疗效。简等人1977年认为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同其父母进行磋商和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他着重指出,残疾者的父母应该接受足够的教育,以保证他们不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和期望。简等人1977年还强调指出,在对残疾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其他医生和研究者也强调:在对残疾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干预,包括心理疗法、药物疗法以及康复疗法。为了改善残疾青少年的社交失调,人们进行了许多可贵的努力。例如,有人对视觉残疾和弱智的青少年进行社交能力的训练。人们事先假定残疾青少年的反应力不足,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调适。社交训练的内容一般包括直接的训导、模拟、角色扮演、表现反馈和行为训练;又如,万·汉塞尔特、黑森等人1983年对视觉残疾的青少年进行人为的引导,帮助他们了解某些人际交往的行为(如目光交流、姿体语言之表达等等),此外,人们还让残疾青少年不断巩固过去学到的社交技能。

万·汉塞尔特等人1983年对四名视觉残疾的女孩子进行了一整套社交技能训练。这些受训者至少在三个方面表现欠佳(如目光接触、姿势、音调等),这项疗程持续了4个星期,每星期进行5组练习,每组时间是15至30分钟。在训练的过程中,残疾人的社交能力有所改善,但是,人们发现,在结束训练的一个月之后,有的人的社交表现开始恶化,多数人的社交能力又回复到训练前的水平。

好几位研究者尝试对残疾者进行适当的生存训练。他们认为:发育残疾和身体残疾的青少年缺乏独立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孩提时代过分依赖他人,缺乏足够的适应性生存训练(住宿学校的残疾学生尤其如此)。他们的训练注重教育残疾青少年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和生存。汉赛尔特制订了一份“社交调适项目”(CAP),主张对视觉残疾者进行适当的生存技能的训练。CAP 的内容包括社交技能训练、心理动力引导、日常生活技能训练、食物疗法、娱乐疗法以及安排居住地等等。研究者向视觉残疾的青少年教授这些技能,要求他们在一个监督下的居住处演习这些技能。孩子的家长反映:在参加完3个月的训练之后,他们孩子的生存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史迪屋(Stewart)等人也在弱智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同样的训练。

参考文献:《青年心理手册》第22章,《心理学教学指导》(师专教师用书);《心理测验 》

[(美)安娜斯塔西等著 缪小春译] 浙江教育;《矫正人生:心理治疗学》 [温泉润主编] 山东教育。

附录:“本里特”的研究计划;情感心理咨询问卷。

第二篇:青少年叛逆心理分析

让他往东他往西,让他打狗他撵鸡

—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解析

胡振汉

菏泽学院 教育科学系

摘要:论文全面分析了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在其心理发展中产生的关于逆反心理的探究,全面综合的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这些研究和解决方法,可以纠正青少年产生的心理问题,使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保持健康的心态,更加充分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问题 逆反 解决 健康

逆反心理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管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通过概念可以得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机制,过程。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抵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里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反心理倾向。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对正面宣传做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个特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的全盘否认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程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的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加长都希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的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的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临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置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展,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人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于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容忍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于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的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的所谓“差生”,没有明显过错或根本没有错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但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四)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 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级集体中,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中取得一定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诱发因素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的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发逆反心理:

(一)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二)企图标新立异。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的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的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特异生活经历。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的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怪癖。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影响,经常性的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湮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在多数情况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

六.青少年逆反心理克服方法

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克服逆反心理

(一)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见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科学,宽容的思维方式,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往往太迟了。

(二)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方法就已足够,但是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无限的可能性。

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七.青少年逆反心理防治具体对策

(一)要重视复杂的心理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让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是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二)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己。这须提高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三)要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出现“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教育者要爱护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方式对待青少年。

(四)要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归于他们,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实现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于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第一版

[3]郑确.《青少年逆反心理》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4]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 《探索:哲社版》200005期53~55版

[5]靳丽霞.《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办:父母与孩子的成功沟通方法》 新世界出版社 2009-07

[6]许泽高.《赢在此时—青春期逆反心理分析与对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第一版

[7][美]詹姆斯.温德尔.《小反叛者:如何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 新华出版社 2000

第三篇: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如何戒除网瘾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瘾对人都有害,烟瘾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网瘾则可妨碍学习进步,养成说谎恶习,疏远家庭,损伤网瘾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并降低个体免疫力。网瘾本身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诊断、治疗。

有了网瘾如何消除呢?既然网瘾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是强化,即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所以消除网瘾的办法便是逐步不强化,使上网操作逐渐减少并不和强化物结合,网瘾便很易根除。具体办法是认知行为疗法。

1.认知。家长和网瘾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

2.系统脱敏。家长与网瘾孩子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网瘾者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娱乐、看电视或其他活动予以减少,如不给吃快餐,不给吃冰淇淋等。这样,两个月内会消除网瘾。

3.代替疗法。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

4.厌恶疗法。叫孩子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孩子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孩子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点,又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换和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种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症”也随之而现。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为:大量的时间花在上网或与上网有关的活动上,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上网,就会出现类似戒断症状的表现,如焦虑、烦躁不安等。调查表明,在我国,上网人群主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症也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网络对他们来说格外有吸引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学生沉溺于网吧而荒废学业的报道。因此,探究“网络成瘾症”发生的心理机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是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发生是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分不开的。在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现象,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交友意向的矛盾、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要求理解与难为他人理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而网络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和“克隆”,如果青少年的上述矛盾心理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与释放,再加上其心理特征的影响,就可能使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找到缓解这些矛盾的途径而不能自拔。

文章来源:中国网瘾心理研究中心(免费咨询青少年问题,就上心理100)

第四篇: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种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都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希望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早诊治。

考试焦虑症

■[个案]“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强迫症

■[个案]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恋爱受挫

■[个案]瘦高、文弱的小杨从高一开始就对同桌女同学产生了好感,买雪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回家。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可以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伟人的事迹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社交恐怖症

■[个案]“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抑郁症

■[个案]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应对]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第五篇: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分析

[内容提要]如今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可谓是很重的,心理问题常常会出现。而有着良好异性交往的学生,可以在这种交往中,袒露心声,排解压力,获得鼓励、支持,焕发精神。他们最终会是学业、能力、健康多丰收!进入大学后,青少年的思想更活跃了,更需要交流的对象,与异性交流会获得新的视角和观点,使得大家更加珍惜这种异性友谊。本文主要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异性交往中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相关材料]小张与小蔡同在一个班级,又同是班干部。男的小张是一班之长,女的小蔡是学习委员,特殊的角色给他俩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班长和学习委员平时工作相对于其他班干部要多些,相应的两人商讨班级工作的次数也多些。有段时间。

他们俩嫌教室嘈杂,商量班级工作时便到较僻静的学校小花园里,有时一商量就是一两个小时,谈的内容除了班级工作还是班级工作。平心而论,他俩对班级工作非常负责,配合得相当默契,工作搞得很有起色,受到老师的称赞和同学的好评。生活中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人赞扬说好,也会有人说三道四唱反调。在对小张、小蔡的赞扬声中,也不乏一些非议。说什么“两个人频繁接触,是早恋的苗头”,“常私下到小花园里,没准是在谈恋爱”,等等。有的调皮同学还对他俩挤眉弄眼。面对种种非议,他俩委屈极了。小蔡发狠心打算辞去学习委员不干,一心一意地读书,省得吃力不讨好;小张则想找那些无事生非的同学到班主任老师那儿评评理。

然而,他俩毕竟是品学兼优的同学,经过思考他们认识到,个别同学无中生有的非议固然不对,但是根源是这段时间两个人接触频繁且较私密,这难免引起个别同学的好奇与疑心。如果改变一下交往方式,少在小花园交谈,多在教室或在老师办公室商谈;少些两人单独接触,多些与其他同学交往,同学中的非议一定会减少。况且现在一听到同学议论就有情绪,更给同学的非议以口实。“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于是,他俩放下思想包袱,只当没听到同学的议论,一如既往地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俩人有什么工作要协商尽量在教室,实在不行就到老师办公室。同时,在工作上注意与其他班干部多沟通,集中大家的智慧,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不仅,同学中的非议在他俩改变了交往方式后便销声匿迹了。通过这件事,小张和小蔡成熟了许多。

[关键词] 交往动机 障碍 解决方法

当人们心中有了烦恼时,常常希望能够倾诉出来,好友的劝告与抚慰,有助于使烦恼烟消云散。此时,倾诉也许并非期望寻求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所以,此时倾诉者往往不是寻求一个好参谋,而是想找一个好听众。这时同性与异性相比谁是更好的听众呢?当然是异性。是什么导致人们更愿意与异性交往的呢?据分析,两性性格有“互补“作用。心理学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补性“原则,男女双方的个性存在相反的差异时,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说来,男人的刚毅和女人的温柔正好可以互补,给苦恼中的异性朋友以慰藉;两性交往有“异类群体“作用。人

们常常愿意在自己同类群体之外的交往对象那里打开自己的心扉。比如,人们往往对外单位的人、外地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情感交往的特点所致,异类群体中的人相对来说安全系数比较高一些。两性各自分属不同的性别群体,因而也就比向同性袒露心迹更为安全些;两性性心理有“异性相吸“作用。为什么要男女相伴走过一生?这除了繁衍生息的需要外,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当然不同于夫妻或情人之间的性交往,但由于对方是异性,当事人便比较容易缓解内心因苦恼造成的紧张和焦虑。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异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然而,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少男少女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理上的变化促使心理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开始表现出对异性的倾慕与向往,希望自己能更多的与异性交往,有什么苦衷和心里话也愿意向异性朋友倾诉。这时,男女同学间相互吸引乃至发生早恋。但是,有些青少年不敢与异性交往,羞于谈异性,与异性说话时则脸红,出汗,心跳,呼吸加快,语言不连贯等,出现异性交往障碍。要消除这种障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1)更新观念,主动交往。青少年由于性的萌动,产生对异性的渴慕,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过分压抑对于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开放的年代,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放型的人际交往成了社交的主旋律,因此,不应将与异性交往神秘化。

(2)树立正气,创造环境。打破封闭式的生活环境,用全新的观念和热忱的态度,发展同性友谊和异性友谊。树立正气,创造合适的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己在交往时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不抱杂念,对别人的交往不冷眼,不遏制,不捕风捉影,不制造流言。

(3)分清友谊与早恋的界限。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机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这时恋爱,难免会有较多的冲动性和盲目性,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友谊与恋情之间的尺度不易把握。因此,应尽可能增加群体交往,这样的交往方式,既能渲泄情感,满足少男少女的心理需求,又可避免越轨行为。

(4)交往时要大大方方,不要故作姿态,以免招来流言蜚语。少男少女们都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异性的好感和青睐,这是正常的。但这种表现一定要掌握尺度,要自然大方,不可粗俗轻浮。

(5)要善于学习异性的优点。由于性别差异,男女在性格和气质方面各有长处,男生坚毅、刚强、勇敢、独立;女生细腻、温柔、严谨。不同异性交往,少男少女们很难发现异性身上特有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又恰恰是其本身所缺少的,因此,男女生之间进行正常交往,有利于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因此,正确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下载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本站推荐)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摘要]:青少年是人生是新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挫折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青少年来说,挫折是......

    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繁荣和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阅读的方式来了解世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小说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流行。网络小说是以互联网为展示平......

    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飞云中学 杜丽霞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高度的科......

    海南区残疾青少年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海南区残疾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调研报告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2011年摸底统计工作的通知》(市预青办发2011【3】号)及市、区2011年政法暨信访工......

    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少年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叛逆心理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和你们在一起交流!有时候我非常羡慕你们,青春、叛逆、冲动、单纯„„是你们的代名词,你们的世界是那......

    青少年叛逆-青少年叛逆心理

    一、青春期的特点 通常把十一二至十三四岁称为少年期,十四五至十七八岁称为青年初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合称为青春期,即初中和高中阶段。青春期的到来,对于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以......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陇西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1

    题目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 作者姓名:李更鑫 工作单位:贵港市港南区八塘一中 通讯地址:贵港市港南区八塘一中 邮 编:537131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ligengxingbt@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