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吸烟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吸烟的心理分析
[摘 要]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敬烟”作为开始,代表着更加流畅的交流和更加亲切的关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烟民”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二者的相互作用下,使吸烟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在此环境中青少年吸烟的心理状况,也越发的被人重视。按照吸烟的四个普遍阶段(预备阶段、开始阶段、成为吸烟者阶段和吸烟的保持阶段),青少年成为了吸烟的预备和开始阶段,是整个过程的根源和开始,因此此文仅从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吸烟的心理角度,详细分析了青少年时期吸烟的社会现状、主要成因及重点心理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吸烟 人际交往 心理分析
一、概述
2012年5月30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无烟日,我国卫生部首次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吸烟危害健康的权威报告。根据《报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吸烟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尤为严重。调查表明,我国吸烟人群逾3亿,另有约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以目前中国的烟民发展状况推算,到2050人中国的吸 烟人口将达到4.3亿。另外《报告》指出,烟草烟雾中含有69种已知的致癌物,这些致癌物会引发机体内关键基因突变,正常生长控制机制失调,最终导致细胞癌变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整个吸烟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开始阶段、成为吸烟者阶段和吸烟的保持阶段,青少年时期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和环境的诱导是吸烟的预备及开始阶段;成年时期因为具备了一定条件加上更直观深入的社会环境影响成为了吸烟的开始和保持阶段;中老年时期因为生理成瘾和心理依赖的原因处于吸烟的保持阶段。在这之中,青少年时期吸烟就成了整个过程的根本和源头,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吸烟的危害将远远大于其他时期。因此如何遏制和有效预防青少年吸烟就成了重中之重的课题,要探讨如何防治,究其根本和详细研究其心理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二、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分析
(一)、青少年吸烟的现状
烟草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广大青少年,吸烟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目前20岁以下的青少年将有2亿成为烟民,他们中至少有5000万人最终将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据卫生部发布的《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现有13岁至18岁青少年1.3亿,约有1500万名青少年烟民。吸烟率为11.5%,男女生分别为18.4% 和3.6%。尝试吸烟的青少年不少于4000万。报告表明,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逐年上升,吸烟学生以男生为主。另外,报告也指出,目前我国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5岁以下儿童有1.8亿,占受被动吸烟危害总人数的1/3。我国青少年吸烟现象近年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逐年上升,有向女生蔓延的态势,我国青少年开始吸烟有低龄化的倾向,其情势不容忽视。青少年的生活轨迹相对较为简单,绝大多数只有学校和家庭两种环境,以下就分别从两种环境入手,详细分析青少年吸烟的影响因素及心理状态。
(二)、校园人际交往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及心理分析
1、在校园中,经常能看到,几个年纪不大的同学朋友,课间相伴藏在厕所、树林等隐秘地吞云吐雾。我们不禁设想,若是我们有这样的朋友同学,劝诱还尚未完全懂事的自己也
加入他们,有多少人会说不呢?这也是青少年好奇模仿心理作祟的缘由:刚刚步入青春期少年,往往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同时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凡事都想试一试。不少青少年是在同伴的影呐下,你吸我也吸,从而相互模份学会吞云吐雾。仅从同学关系上看,这一点是很多人开始成为“烟民”的起点,也是其他原因的根本释放点。
2、很多青少年因为自卑,内向的负面性格,在校园中不太与人交际,朋友较少。这代表他们比其他人更需要与同龄人交流、来往。借着“吸烟”这个行为,与其他小群体贴近距离,达到利用共同“爱好”发展关系的目的,这种情况也是极其常见的。在学校里,内向的同学总是容易受欺负的,利用香烟来使自己贴近某一个小群体,既能提升自我价值,又能获得友谊,这在青少年的价值观体系中并不奇怪。这种渴求交往的心理,是当前社会风气影响的结果: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用烟引路。由于模糊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好奇模仿心理,这种风气对青少年影响尤为明显。如在某大学调查表明,男生间相互敬烟已成为习惯,无论路遇,还是同学串门互访,总离不开香烟来沟通。许多同学认为:“烟可以使人产生亲近感,减少陌生,提高办事效率。”
3、青少年在接收社会中的各类信息后,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限制进行转化。比如通讯产品,条件好的可以选择苹果,一般的可以选择三星,这是环境的影响,也是青少年彰显个性的根本:虚荣、自我中心和追求成熟。因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环境,以上三点倒谈不上是什么坏极的习惯,只是在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所有方面,都能够看到这两点的影子,学习,穿衣,吃饭,休息,娱乐,等等。吸烟,在其的价值观中,简直就成了个性和成熟的代表。虚荣心理和夸耀攀比心理主导了很多青少年的思想体系,一些青少年崇拜影视剧中明星的吸烟镜头,认为吸烟时髦、潇洒,盲目追求、模仿而吸烟;有的女生说:“男生抽烟的姿势好看,给人一种成熟洒脱的感觉。”不少男生在这种心理暗示、鼓励下,为赢得女生好感而吸烟;在当今商品社会影响下,摆阔气、讲排场成风,以致一些有经济背景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烟的档次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另一些人为了不被看轻,显示自己能耐,也硬着头皮盲目攀比,这使得青少年吸烟的比例逐年升高,而且越发的低龄化。从其吸烟行为的开始已经能够看出偏激的社会价值体系对其整个成长经历的深远影响。
4、青少年期往往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但又对社会往往有着较高的期望值。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拆,出现心理失衡。而烟可暂时麻醉他们的神经,使他们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暂时提高自我的价值感,获得短暂的快乐。正因为吸烟满足了他们消愁解闷、消解压力的心理需要,所以许多青少年在心理受挫时,吸烟就成了其最好的“麻醉剂”。
5、由于不完善的价值体系、理论知识和社会常识,青少年在遇到新事物时多数都是有好奇且想要尝试的心理的,加上周边人群对香烟的曲解,造成其对香烟的错误认识:错误地认为吸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助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还有的错误认为,所谓吸烟有害身体不过是宣传而已,并不可信,吸烟未必有什么危害。以至于其自主忽略了吸烟的危害,成为了“烟民”中的一员.(三)家庭环境关系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及心理分析
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多集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上。主要集中研究家长吸烟行为、态度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事实上,家庭的方方面面无不从显性或隐性的角度孕育了孩子对事物最初的看法,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调查显示,不仅父母的吸烟行为及对吸烟的态度与青少年吸烟显著相关,兄弟姐妹吸烟、亲戚吸烟、孩子对父母的依从性、亲人间的关系、父母对孩子关心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家人健康状况等因素均不容忽视。人类行为受到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影响最为关键。现代心理学以崭新的视角看待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及其家庭,考察其吸烟行为的产生、发展和有效控制。
1、团体影响
调查结果提示了家庭成员中兄弟姐妹吸烟行为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人离不开团体,个人的行为随时受到团体的影响。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更多地处于学校、家庭的约束和影响下。“从众”充分地代表了其个人的心理倾向。青少年在与其相似且情感亲密的群体生活中,为了减少意见不合发生的冲突,更易形成一种相似的行为,导致尝试吸烟。根据团体的心理维度,青少年认同其家庭中吸烟的兄弟姐妹,其兄弟姐妹通过各种方式,对其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施加影响,同时,他们所组成团体的一致性,具有更好的协调和团结感,即心理学上的团体内聚性,从而,使得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导致青少年的吸炯行为在符合兄弟姐妹众所认可的标准,得到其认同后,获得“社会增强”产生“后效强化作用”,养成吸烟习惯。
2、心理遗传
人们都知道父母的外部特征对孩子的遗传影响,但是很少意识到父母的行为方式也会在遗传上影响后代的心理特质。传统心理学对遗传的研究多限于个体能力,将学习能力、智力等作为心理特质的指标,现代心理学已有了较大的扩展和改变,涉及到社会行为,特别是其中的利他行为。因此子女不仅会具有家庭的优良品格,也会汲取家庭具有的不良营养。众所周知,吸烟不仅对吸烟者本身有害,对其周围的被动吸烟者也有极大损害。调查显示了母亲对吸烟的态度与孩子是否吸烟存在明显关系。如果父母否认吸烟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其相对较少的利他基因遗传给后代的也较少,从而将影响到孩子言行很少考虑他人。因此父母角色的自我完善对干预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3、认知心理
即将学习作为个体对环境事物认识后的主动选择。青少年则是在认识吸烟行为后做出吸或不吸的决定。当代中国父母与孩子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父母必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言行、举止,结果确实显示父母吸烟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有关,心理学上称为潜在学习。青少年在家庭中产生了学习,但隐而不现,直到必要时才在行为上显现出来。另一种方式为观察学习。孩子经过长期观察家庭成员行为的表现形式及行为后果,间接学习,这一历程称为模仿。青少年可塑性大,善于模仿,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父母的形象来塑造自己,更容易受他人吸烟行为的诱惑。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很重要。绝太多数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在其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加上遗传所致两者的相似人格特质,促进了青少年观察学习吸烟行为的产生。
4、身心发展
艾瑞克逊的心理社会期理论中提到,人生的每一时期,均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遇到特定的问题,解决前心理危机存在,解决后危机变为转机,就会顺利发展。发展障碍的极化现象为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处于青年期的青少年往往无法准确确定自己的坐标,处在一个没有明确和满意的获得成人地位方法的过渡阶段,界于未完全成熟与成熟,未完全独立与独立之间,成年人吸烟的行为作为一种“成熟”标志,使其希望通过模仿同样的行为体现自己的成熟独立。基于相同的原因,亲人间的关系和谐与否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以及与此有关的孩子对父母的依从性直接影响到他们尝试吸烟和近期、乃至长期吸烟的情况。如遇家庭婚姻问题,更对其心理易形成负性效应。因此,通过家庭气氛优化,创造和平、稳定的成长环境,可促进青少年从危机向转机转化,使其身心得到自然发展。
5、心理学态度
青少年经过学习认知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取决于其对将要表现的行为的态度。心理学态度的形成由态度的性质(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成分)逐渐学习合成。根据上述心理学原理,孩子认识到吸烟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利弊,可能形成对该行为的爱恶态度,表现出对此行为的支持与反对态度,青少年将最终形成吸烟或不吸烟的行为。只要三个性质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发生变化,势必动摇不良态度的形成基础。因此,预防、减少或控制青少年吸烟,可通过增强吸烟有害的感性、理性认识,建立一系列控烟政策法规,并结合心理学治疗方法如厌恶疗法等,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支持吸烟的态度。认识到家庭影响对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学机制后,采取打破这一心理学机制平衡的措施,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干预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的行为之间并非单向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今后更应重视建立家庭环境与青少年行为的心理良性循环机制。
三、如何控制减少青少年吸烟的一些建议
吸烟对的健康危害和对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恐怕是众所周知的,面对青少年吸烟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我们应该警醒,应该立刻熄灭手中的香烟。了解到吸烟人群的根本心理因素及缘由后,我们可以逐层改进,分阶段控制,争取从根源遏制其形成。
(一)、应该提高青少年的素养建设,完善其性格。良好的性格素养可以使其有正确良性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其能够独立并正确的对待失败和困难,有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基础。
(二)、完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气氛。优秀的校园环境及和睦的同学关系,是青少年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氛围可以使其形成良性竞争,对其性格及心理成长极其重要。
(三)、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掌握能够自我分辨是非、扬善摒恶的能力,明确客观环境中各种因素、诱惑、引导有对错之分,学习对的,摒弃错的。
(四)、引导其接受正确的知识理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思想。使其思想从“为学而学”转变为“为用而学”,明确知识理论的指导意义,重视知识。
(五)、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长自身素质建设,家长的教育方式应从说教限制,转化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所有生活细节开始,以身作则,为下一代健康的成长做出表率和贡献。
四、结论
一般来说,吸烟行为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开始阶段、成为吸烟者阶段和吸烟的保持阶段。预备阶段出现在个人尝试吸烟以前,它包括形成对于吸烟的态度和意向,以及个人对周围吸烟者的观察和所受社会影响。吸烟的开始阶段则常常是在同辈人的鼓动下发生的,并且如果家庭成员也吸烟,更会减少进入这一阶段的障碍,同时也使香烟更加方便地被接触到。其中的一些人学会把身体内的不良感觉(对热、烟雾等的消极反应)视为微不足道和无关紧要的,而这又促使他们接受这些不良感觉并适应了吸烟。成为吸烟者阶段意味着吸烟的人学会在什么时候和以何种方式来吸烟,并且使吸烟者的角色渗透进他本人的“自我观念”中。吸烟的保持阶段中,心理因素与生物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吸烟的行为持续保持下去。从前文内容不难看出,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和环境的诱导,青少年时期吸烟是处
于吸烟的预备阶段和开始阶段;在具备了一定条件加上更直观深入的社会环境影响后,成年时期吸烟是处于开始阶段和成为吸烟者阶段;而中老年时,难以控制的生理烟瘾和心理依赖将使其处于吸烟的保持阶段。根据以上内容不难看出,遏制和制止青少年时期吸烟,将是控制、减少、最终消除吸烟群体的根本所在,也是重中之重。
自2006年后,新一代的“80后”正逐渐走上前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和生力军,这也是正处于社会变革和高速发展时期的一代。更加理性和先进的思想使一部分“80后”已经开始意识到吸烟在人际交往中作用的削弱,无烟公司、无烟婚礼、无烟会议、无烟聚会等一批全新的社交模式也在悄悄走进人们的视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不久的将来更加健康的生活模式。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年轻人,受到社会环境影响,依循老式的发展模式,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及时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做出改变,使得社会进程朝着更加完善健康的方向行进。
在此我们呼吁,希望大家抵制烟草,积极戒烟,建立环保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完善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乐于帮助青少年,引导其健康发展,积极照顾孤寡老人,使其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完善尽一份力量,为构建一个健康无烟的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篇:解读青少年吸烟心理
解读青少年吸烟心理
教学目标1.认识吸烟的种种危害,懂得不能与香烟交朋友。2.感受青少年吸烟对身心造成的巨大危害,学会克服不良心理,拒绝香烟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吸烟的种种危害,懂得不能与香烟交朋友。教学难点学会克服不良的试吸心理,拒绝烟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小学生守则》规定 :学生不得吸烟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从以下 4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同伴因素。青少年有一种很强烈的心理倾向 ,即要得到同伴的认可
其次是父母的吸烟行为 再一个是社会媒体的因素 特别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 ,他们在思考问题、痛苦、解脱烦恼的时候 ,经常采用吸烟的方式 ,这很容易诱导青少年去模仿 ,给他们不好的心理暗示 ,青少年认为吸烟代表着长大、成人 ,这是个错误的观念
首先是健康教育。告诉青少年 ,吸烟的危害有哪些。第二是教给青少年抵制同伴压力的技巧。有些青少年并非出自个人的意愿而是迫于同伴的压力才吸烟的 ,因此要教会他们怎样抵制同伴的压力 ,做到既拒绝吸烟又能保持良好的关系。第三 ,改变青少年的认知。青少年对吸烟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 ,而行为又是由认知来指导的 ,因此就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吸烟观念。观念改变了 ,行为就会相应的改变。
先,它是对生命的危害。青少年吸烟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因为青少年正处在身体迅速成长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比较稚嫩和敏感,抵抗力不强,而且对各种有毒物质的吸收比成年人要容易,所以中毒更深。青少年吸烟还可能导致早衰、早亡以及影响下一代的发育。吸烟会引起少女的月经紊乱和痛经。
第二,吸烟对心理功能有害无益。长期吸烟会导致注意力和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还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青少年吸烟成瘾,可能引起思维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严重的会导致思维中断和记忆障碍。吸烟对青少年的智力、个性、心理品质、学业等都有害。
第三,青少年吸烟会助长其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会促成不良交往,诱发不良行为,甚至引发犯罪。为了弄到买烟的钱,不惜偷窃、敲诈勒索、抢劫。
青少年吸烟还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吸烟现在已经成为引起火灾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原因。香烟的烟雾会污染周围环境,损害他人健康。
医学专家指出,吸 烟对发育育成长中的的青少年的的骨骼发育、、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生殖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烟草中含有的大量尼古丁对脑神经也有毒害作用,会使学生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
。一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小白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烟气焦油中99.4%的物质是有害的,0.2%是致癌的引发剂,0.4%是癌的协同剂。目前认为烟气中的焦油是最重要的有害物,一氧化塘导致脑供氧不足严重时可以导致大脑缺氧血管破裂和心梗!头晕多是
认识到吸烟一旦成瘾难戒除,拒绝诱惑是明智选择。
一、现场调查
(活动目标:(1)呈现原生态的生活状态;(2)了解吸烟的害处;
(3)认识到吸烟一旦成瘾难戒除,拒绝诱惑是明智选择。
导入:咱们班来了多少同学?你们和我分别代表各自的家庭,一起来参与今天话题的讨论。(板: 个家庭)
1、我们先做一个现场调查,听好了!A、在我们家里,有人抽烟的请举手!(板: 个有烟家庭)
B、大多数家庭里是爸爸在抽烟吧?你们喜欢爸爸抽烟吗?(板: 个家庭有成员持反对态度)C、你们为什么都不喜欢爸爸抽烟?
“抽烟影响健康——补充信息:你知道烟在燃烧时主要会有哪些影响健康的物质?
”尼古丁(一支香烟里面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焦油(一种致癌物质,70%的焦油沉淀肺部)
”一氧化碳(听说过吗?我们家用的煤气中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我们常说的煤气中毒就是一氧化碳中毒。)
过渡:烟盒上还标明了其它的成分,谁来读给大家听。说到烟碱,我想给大家看个东西。你们发现这两张餐巾纸有什么不同吗?对,其中的一张有一小块黄色的,怎么来的?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个男同事在抽烟,我让他把餐巾纸包在烟嘴上,就一口,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迹!抽烟的爸爸的长相各不同,但牙齿有共同点——黑、灰!不再有洁白的牙齿,灿烂的笑容!烟碱在牙齿上,在它经过的口腔、气管、支气管、肺部都会留下印迹!
过渡吸烟影响健康,是我们不喜欢爸爸吸烟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吗?
“抽烟浪费金钱——点的是烟,也是人民币!”抽烟影响家庭的和睦
D、你和妈妈阻止过爸爸吸烟吗? 学生谈论相关经历。
E、你爸爸成功戒烟了的请举手!(板: 个家庭反对吸烟无效)
2、深入探讨:
A、爸爸知道吸烟对身体有害吗?为什么还要吸烟?
吸烟,已经是爸爸离不开的一种精神依赖,抽烟,已经是爸爸不可缺的一种生活习惯,吸烟的危害爸爸怎么不知道?可他们认为“抽了这么多年的烟,也没生什么病,对我也没什么影响啊?”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健康状况吧!
出示课件,一组图片内容包括
不吸烟者和吸烟者的肺部比较图、吸烟者肺部癌变的图片、沉淀于肺部的焦油的纤维状微粒图片、不吸烟者和吸烟者的支气管上细胞的纤毛比较图
B、说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的确,就在日积月累中,人们的身体慢慢地被侵蚀。就在不知不觉中,吸烟上瘾了难戒除,我们的小调查就说明了这点!拒绝诱惑,不要开始,才是明智选择!
辨析:(1)我们吸烟就是为了好玩。(2)吸烟不像吸毒,吸两口没关系。(3)听我爸说,吸烟还可以提神。
《不和烟草交朋友》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乖巧与叛逆期的临界点,这时候就需要正确的引导,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走上成功之路,反之,则会误入歧途。吸烟就是一个青少年不该碰触的禁区。吸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学生应了解吸烟的危害,首先自己拒绝吸烟,同时要成为禁烟的积极力量,通过参与有关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唤起他们对别人、对生命的爱心。
教材分析
《不和烟草交朋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中的的新问题》,主题活动二《不和烟酒交朋友》中的第二课。是“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烟是危害健康的行为,要拒吸第一支烟”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吸烟的危害,并知道青少年存在哪些吸烟的心理误区,学会防治。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探究和解读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正确面对吸烟问题,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情感上了解到吸烟的危害,从思想上拒绝吸烟,并积极成长为一名禁烟小卫士。
教学重点
1、了解到吸烟的危害
2、学会防治心理误区
3、争做禁烟小卫士 教学难点
防治青少年吸烟的心理误区 课前准备
1、准备录像资料和课件
2、了解学生,做一个小调查
3、设计禁烟广告标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张图片(禁止吸烟)
教师提问,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见过这个标志啊?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的回答,禁止吸烟,因为吸烟有害健康等等
教师总结,对的,吸烟有害健康,那今天呢我们就来看看吸烟的危害。(设计意图:揭示课题——不和烟草交朋友)
二、吸烟的危害知多少 教师设疑,那吸烟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来具体感受一下吸烟的危害。
学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精神上的冲击)教师设问,根据这个视频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吸烟的危害。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吸烟的危害:健康,生命,财产,环境,他人 教师设置情境:经过刚刚讨论同学们都知道吸烟的危害很大,那假如你在公共场合(例如:候车室)你有何看法?你会怎么办?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青少年的吸烟误区 教师设问,经常看到大人吸烟,那有没有看到过青少年吸烟呢?他们做的对不对?
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出几个自己看到的实例 教师疑惑,那你知道青少年吸烟的危害吗?结合书本第10页的知识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回答,影响学业,危害智力与身体健康,诱发犯罪等
教师深究,既然危害那么大,那青少年为什么还要吸烟呢?原因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模仿,猎奇,攀比,逆反,解脱心理等 教师设置活动,你有什么方法来帮助那些吸烟的青少年呢?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一个扮演吸烟的少年,一个扮演“心理医生”给他们开一些“心理处方”。
学生讨论并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融入课堂,亲身体验。深刻体会到青少年吸烟的心理误区,并学会防治)
四、帮爸爸戒烟
教师设问,同学们的爸爸吸不吸烟啊?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帮助他吸烟? 学生回答有或没有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书上12和13也的戒烟小知识 学生阅读书本,并总结书本上的戒烟手段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戒烟创意和设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经过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禁烟标语设计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没观察到烟盒上有个广告语? 学生说出看到的标语 教师思虑,那同学们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标语,让吸烟的人望而生畏不再吸烟呢?
生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课后实践
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戒烟方案帮助身边的亲友戒烟。(设计意图: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生命
健康
板书设计:不和烟草交朋友 财产
环境 他人
《不和烟酒交朋友》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不和烟酒交朋友”是山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中第四课“学会拒绝”中的一个主题。本单元以文明为主线,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时候,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选择的内容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整个单元以新的切入角度,将行为规范的培养与文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让学生明白文明习惯的培养和文明素养的形成,与社会是密切相关。以本课为例,选择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尤其吸烟酗酒更具代表性,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德,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烟酒的危害,远离烟酒,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独立完整的辨析思考的能力。但大多数的时候是随波逐流,模仿他人。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希望别人能够把自己当成年人来对待,尊重自己,看重自己,因此刻意去模仿成年人。吸烟喝酒便属此例。如,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有明星吸烟喝酒的场景,那优雅的神态,对学生也产生负面的影响,认为吸烟是时尚的,喝酒是义气的表现,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这是诱因之一。其余的便是家庭的因素。很多家长吸烟、喝酒并经常让孩子帮忙去买烟、买酒。家中经常烟雾笼罩,酒气熏天,这也为学生接触烟酒提供了方便。针对上述原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搜索、讨论、合作学习,从中认识烟酒的危害,远离烟酒,从小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课时)不和香烟交朋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
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内容标准编写的,主题关键词是:“远离恶习”
。教材先以3幅图片引出3种不良的行为,再以一个好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沦为阶下囚,敲响了“警世钟”。关于“香烟”的话题,主要安排三个板块内容:
“审判台”——列举烟的种种危害;
“知识窗”——查找世界无烟日和禁烟标志;
“活动角”——了解世界无烟日的历年主题。然后,教材安排了“警示栏”和“小调查”,罗列了酗酒的部分危害,让学生在调查时间中更深刻地认识这些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坚定远离恶习的信心。
在本课涉及的三个方面的不良习惯中,相对而言,喝酒和上网是各有利弊,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度”的问题;而抽烟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在课时划分时,我把“远离抽烟恶习”安排在了第一课时,把另两个内容安排在了第二课时。
教学课时:
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吸烟的种种危害,懂得不能与香烟交朋友。
2.知道青少年吸烟会对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学会拒绝香烟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力所能及地做些宣传工作,采取更有效的办法劝家人少抽烟。
教学重点:
认识吸烟的种种危害,懂得不能与香烟交朋友。教学难点:
学会拒绝香烟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调查表、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预设: ◆板块一:
“聊天室”——吸烟现状面面观
1.引入“关注生活360度”节目现场——本期节目,我们关注的焦点:香烟。
2.【现场调查一】家庭吸烟现状调查(吸烟人数、吸烟量、烟龄等)
3.板块小结:吸烟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板块二:“审判台”——香烟危害知多少
1.你喜欢家人吸烟吗?为什么?
2.学生交流:“香烟的N条罪状”——成瘾、有毒、伤身、要命„„ 教师踩点跟进:了解香烟中的有害成分对人体的毒害和“二手烟”对他人的危害
3.【现场调查二】既然香烟危害这么大,你和你的家人有劝阻过吗?用过些什么方法?
4.【现场调查三】通过你和家人的劝阻,明显有效的请举手!(统计)5.为什么他们明知吸烟有害,可还是吸个不停呢?
6.板块小结:香烟有害,害人害己,一旦染上了吸烟的恶习是很难戒掉的。
◆板块三:“拒绝吧”——不和香烟交朋友
1.但是在我们的身边却发现有这么一些人也和香烟交上了朋友!(课件出示)
2.【现场调查四】在你的身边看到过青少年“烟民”吗? 3.案例导行:课件播放:小王吸烟的故事,引发讨论:(1)你猜他当时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吸上第一口烟的?(2)你估计此时的他心里会怎么想?
(3)小王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拒绝第一口烟)4.【情境采访】:此刻,你还能如此坚决地说“不”吗? 5.板块小结:拒绝第一口烟,不和香烟交朋友!
◆板块四:“宣传栏”——禁烟劝烟支妙招 1.社会禁烟面面观
2.能不能想个更有效的办法让家人少抽点烟?
3.【现场采访】采访身边劝烟有效的同学----互相支招
4.板块小结: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为创建“无烟社会”而共同努力!教学设计说明:
一、创设“聊天情境”,引导实话实说
“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是品德教学的生命。“我在成长”的主题教学是触及学生生命深处的教学,关乎学生的生命成长,因此,引导孩子说实话、吐真情是教学的底线。课堂上,我们借鉴“聊天室”的节目现场,多次采用“现场调查”、“现场采访”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说真话、诉真情,并不断地生成资源,推进课堂往深度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认识的提升。
二、关注当下生活,引导未来生活
教育的功能除了解决孩子当下的问题外,还应关注学生未来可能经历的生活。诚然,小学生的抽烟问题目前还不是主要问题,但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可以这样说,今天的教学更像是一支“预防针”,希望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拒绝第一口烟”的种子,期待在未来发芽开花结果。这是一种应景之举,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三、建构生本课堂,践行智慧德育
不修行,不践行,不笃行,我们的课堂只是泛泛而谈,结果一切只是空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智慧人生的起点呢?首要前提就是我们要建构生本课堂——以学生为本。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是课堂上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的课堂,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不是苍白无力的,才有可能以最智慧的方式进入学生的生命,从而内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朱希杰老师的《不和香烟交朋友》,我已是第三次听了,每次听,每次都有不一样的精彩!而相同的是:朱老师“简约大气、智慧阳光、激情澎湃”的课堂教学风格。朱老师以与众不同、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紧紧抓住了上课孩子和听课老师的心,一个以“关注生活360度”节目串起课堂,老师就成了风趣的节目主持人小朱,孩子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探讨了“香烟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吸烟给健康带来的危害,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劝烟者的队列中。
朱老师在课堂中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所以这节课孩子们的表现是开放的,联系生活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不断地在课堂上绽放,听课的我们也就成了享受。
课堂上老师关注学生、关注细节、关注生成,智慧创新,原来品德课还可以这样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极多,以下就谈我最欣赏与最值得自己学习的两点吧:
一、教学语言设计——为这堂课添上了画龙点睛之笔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交往、交流、互动的主要纽带。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思维状态。正如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见课堂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朱老师的教学语言体现了简约准确,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等特点,使课堂灵动又具有时尚气息。因为他的语言简约准确,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所以的评价与反馈都在会教学目标服务,极大地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性;因为他的语言
轻松诙谐,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因为他的语言自然灵动,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深刻。如劝烟支招时,朱老师顺着学生总结道:“因为爸爸爱妈妈,所以不会打她(会听),好招,打了一副亲情牌!”像这样风趣而有深度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当讲到戒烟难这个话题时,朱老师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看来一旦迷恋上了烟,戒烟难,超级难,所以奉劝大家一句:千万不要迷恋烟啊,烟,只是一个传奇!”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怎能不吸引五六年级的学生?他带给人轻松、快乐,听这样的课,真是种享受!
可以说这堂课朱老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起到了传递知识、授业解惑的作用,同时也通过语言唤醒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他的教学语言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多元互动并不断精彩生成。
如果说语言是载体和抓手,那么思维、情感及导行才是目的,所以第二点显得尤为突出。
二、教学版块设计——为这堂课展现了丰富的课堂内涵
我认为最独到之处是对学生角色的置换,在这堂课中,朱老师设置了一个“360度,生活我做主“的现场聊天节目情景,老师成为了主持人,而学生则成了嘉宾。课堂中,朱老师更以“各位嘉宾,这位嘉宾”称呼学生。如此,使学生感受到担任嘉宾角色的新鲜感,师生交流也成为了一次平等轻松的聊天。全课紧扣“远离抽烟恶习”的主题词展开教学:在“聊天室”节目现场,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随后,构建“生本课堂”,朱老师通过师生交流、肺图对照、数据对比、录像解析等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控诉香烟的罪状;紧接着,以青少年吸烟的真实案例引路,引导学生学会克服不良心理的诱惑,从自身出发,拒绝香烟的诱惑;最后,朱老师采用同伴讨论互助、师生支招、榜样引路等办法,引导学生探讨“让家人少抽点烟”的更有效的办法,架起了从“心动”走向“行动”的桥梁,引领学生过更道德的生活。这堂课上朱老师还与孩子探讨十年以后遇到朋友和领导递上来的香烟,你会怎么办?真正引领孩子的未来生活,给孩子种下了“拒绝第一口烟”的种子。
我们再看四个板块的设计(板块一:“聊天室”——吸烟现状面面观。板块二:“审判台”---香烟危害知多少。板块三——“拒绝吧”——不和烟酒交朋友。板块四:“宣传栏”——禁烟劝烟支妙招)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课堂显得扎实有密度。无疑,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一堂理想的课!
精彩的课堂背后,是老师深入的思考与精心的准备。朱老师之所以有此精彩表现,与他课前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所做的无数个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朱老师课前不断地磨教材,磨学生,磨过程,一切为目标服务的这种意识与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味精彩课堂 享受品德“盛宴”-----参加“浙江省2010年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有感 东港小学 王芬
正值深秋,有幸前往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参加浙江省2010年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一天半的时间里,聆听了来自各市品德学科骨干教师的11节评比课和东道主临海小学方玲华老师的一节展示课。可是说,这是一场高规格的品德课堂“盛宴”,品味的过程,令人享受。
后生可畏
能站在这个舞台上课的老师都是不简单的,无不都是从“战场”中历练出来的,拿到会议资料翻看,不由地精神一振,资料赫然显示:参加本次课堂教学评比的教师基本上都是80后的青年教师。看来,80后的青年教师已然成了课堂教学这个舞台的主角、引领者、栋梁。听完他们的课,果然不同凡响,他们的自信大气、自身素质、语言功底、驾驭课堂的能力均让人佩服。他们,富于品德课堂生机,富于品德课堂魅力,后生可畏啊!
精彩纷呈
本次教学评比的主题是“我在成长”,11节评比课可谓是精彩纷呈,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东小学何婵娟老师、景宁县第二实验小学雷梁燕老师和杭州市胜利小学周瑾老师同课异构《失败怕什么》,三节课风格迥异,教法多样,为学生呈现了多彩的品德课堂;海宁宏达学校朱希杰老师上了《不和香烟交朋友》,课堂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简约大气、激情澎湃。宁波市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陈芳老师和衢州市实验学校邓红燕老师分别执教了《红绿灯》一课,把学生带进了“交通知识的大讲堂”,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温岭市横湖小学吴静老师上了《向“白色恶魔”说不》一课,素材呈现生动感人,让人震撼。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俞倩倩老师执教《诚实是金》一课,通过调查统计、层层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知道了诚实是美德,要做诚实之人的道理。温州市瓦市小学张琪老师执教了《擦亮眼睛》一课,体现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理念。咱们舟山市的岱山实验学校沈华燕老师执教的《小心“电老虎”》一课,注重学生生活资源的选择和整理,运用鲜活的案例、实物的呈现,张贴 “用电安全小贴士”等手段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安吉县孝丰小学教育集团张亚锋老师执教《我要攀登》一课,充分调动儿童的生活经验,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而最后临海小学方玲华老师所上的一节展示课《我来画棵家庭树》,照样精彩,通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家庭成员中的称谓,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理想课堂
听了这么多各具特色的课,我尤其喜欢海宁宏达学校朱希杰老师所上的《不和香烟交朋友》一课,事实上这趟课确实受到了几乎所有评委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首先喜欢的是朱老师的教风。一位年轻高大、热情洋溢的男教师与课堂、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亮点,更何况朱老师幽默风趣,富有教学机智,课堂灵动又具有时尚气息。课堂上,朱老师的话语幽默风趣、时尚却不失分寸。偶尔引得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哄堂一笑,如当讲到戒烟难这个话题时,朱老师会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看来戒烟难,超级难,千万不要迷恋烟啊,烟,只是一个传奇!”
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怎能不吸引学生?他带给人轻松、快乐,听这样的课,真是种享受!
再来赞赞朱老师对本堂课的设计。我认为最独到之处是对学生角色的置换,在这堂课中,朱老师设置了一个“360度,生活我做主“的现场聊天节目情景,老师成为了主持人,而学生则成了嘉宾。课堂中,朱老师更以“各位嘉宾,这位嘉宾”称呼学生。如此,使学生感受到担任嘉宾角色的新鲜感,师生交流也成为了一次平等轻松的聊天,聊出了真心,聊出了真情。另外,四个板块的设计(板块一:“聊天室”——吸烟现状面面观。板块二:“审判台”---香烟危害知多少。板块三——“拒绝吧”——不和烟酒交朋友。板块四:“宣传栏”——禁烟劝烟支妙招)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课堂显得扎实有密度。
当课堂上,学生抹着眼泪为吸烟的家人感到担心;学生站起来铿锵有力说出“憎恨”两个字;学生思维活跃,想出各种禁烟劝烟妙招;学生信誓旦旦说出不和烟酒交朋友的决心„„证明,朱老师的课已深入学生的心。无疑,这是一堂成功的课!这是一堂理想的课!为年轻有为的朱老师喝彩!
点评启发
省教研员邬冬星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观课感受,对12节课作了精彩点评。她认为,本次教学活动总体上体现了“精彩、扎实、探索”六个字,每节课都有精彩之处、教学比较扎实、有的课还体现了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她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
一、树立课时目标意识,教学目标达成要有效。
二、树立生本意识,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适合学生发展需求。
三、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注重开展自主学习。对此,她建议:
(一)课时目标定位再小一点。
(二)教学节奏再慢一些。
(三)教师角色再退后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于“我在成长”主题的教学,教师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内涵的把握要深入。邬老师的点评使我深受启发,她提出的注意点和建议将成为我今后品德教学的努力方向!
一、现场调查
(活动目标:(1)呈现原生态的生活状态;(2)了解吸烟的害处;
(3)认识到吸烟一旦成瘾难戒除,拒绝诱惑是明智选择。)
导入:咱们班来了多少同学?你们和我分别代表各自的家庭,一起来参与今天话题的讨论。(板:##个家庭)
1、我们先做一个现场调查,听好了!
A、在我们家里,有人抽烟的请举手!
(板:**个有烟家庭)
B、大多数家庭里是爸爸在抽烟吧?你们喜欢爸爸抽烟吗?
(板:¥¥个家庭有成员持反对态度)
C、你们为什么都不喜欢爸爸抽烟?
“抽烟影响健康————补充信息:你知道烟在燃烧时主要会有哪些影响健康的物质?
”尼古丁(一支香烟里面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
“焦油(一种致癌物质,70%的焦油沉淀肺部)
”一氧化碳(听说过吗?我们家用的煤气中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我们常说的煤气中毒就是一氧化碳中毒。)
过渡:烟盒上还标明了其它的成分,谁来读给大家听。说到烟碱,我想给大家看个东西。你们发现这两张餐巾纸有什么不同吗?对,其中的一张有一小块黄色的,怎么来的?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个男同事在抽烟,我让他把餐巾纸包在烟嘴上,就一口,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迹!抽烟的爸爸的长相各不同,但牙齿有共同点 ————黑、灰!不再有洁白的牙齿,灿烂的笑容!烟碱在牙齿上,在它经过的口腔、气管、支气管、肺部都会留下印迹!
过渡吸烟影响健康,是我们不喜欢爸爸吸烟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吗?
“抽烟浪费金钱————点的是烟,也是人民币!
”抽烟影响家庭的和睦
“"”“"”抽烟引发火灾————补充信息:1987年,我国大兴安岭发生火灾,大火烧了28天才被扑灭,直接经济损失20亿,野外抽烟丢烟头是肇事原因之一!
"抽烟还影响家人的健康————补充信息:目前我国吸烟人数为3.5亿,居世界各国之首。我们这些被动吸烟的人在中国有5.4亿!这是2007年6月29日,卫生部发布的《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里出示的数据。
D、你和妈妈阻止过爸爸吸烟吗?
学生谈论相关经历。
E、你爸爸成功戒烟了的请举手!
(板:= =个家庭反对吸烟无效)
2、深入探讨:
A、爸爸知道吸烟对身体有害吗?为什么还要吸烟?
吸烟,已经是爸爸离不开的一种精神依赖,抽烟,已经是爸爸不可缺的一种生活习惯,吸烟的危害爸爸怎么不知道?可他们认为“抽了这么多年的烟,也没生什么病,对我也没什么影响啊?”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健康状况吧!
(出示CAI,一组图片内容包括儿童网站
不吸烟者和吸烟者的肺部比较图、吸烟者肺部癌变的图片、沉淀于肺部的焦油的纤维状微粒图片、不吸烟者和吸烟者的支气管上细胞的纤毛比较图)
B、说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的确,就在日积月累中,人们的身体慢慢地被侵蚀。就在不知不觉中,吸烟上瘾了难戒除,我们的小调查就说明了这点!拒绝诱惑,不要开始,才是明智选择!
课后反思:
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面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对面和探究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
《不和烟酒交朋友》是第一单元第四课《学会拒绝》的一个话题。我在课前了解到每个班上最少有70﹪的学生家长抽烟。进入这个话题应该来说并不难,但是,就是因为学生^对面题太熟悉,在纷繁多绪的生活中该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呢?我试着拟出了互动线索,在完成一个现场调查的同时,和学生进行了^对面交流:
师:爸爸抽烟,你和妈妈喜欢吗?
生:(100﹪)不喜欢。
师:能告诉大家理由吗?
生:(罗列出吸烟的种种害处。)
师:你和妈妈为了让爸爸禁烟,都采取过哪些行为? 生:我折断过爸爸的烟。生:我丢过爸爸的烟。
生:我还在家里贴过禁烟的标志。
生:我妈妈跟爸爸为抽烟吵过好多次架。
生:我和妈妈把吸烟对身体的伤害的资料给爸爸看,都没有用。
师:你和妈妈的关心,爸爸其实能感觉到。“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爸爸哪会不懂?可你们的爸爸为什么还抽烟呢?
生纷纷把爸爸常挂在嘴边的话呈现出来:“我工作忙又累,抽烟缓解压力嘛!”“不是我不戒烟,戒不掉嘛!”“不抽烟不喝酒,男人枉在世间走!”“为了应酬,抽烟是没办法的事!”
师:你们能从爸爸的吸烟戒烟经历中悟到什么?
学生意识到一旦吸烟后,很少能戒下来,而且只会烟瘾越来越大,远离吸烟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抵制诱惑,不做新的烟民。
这样,师生如拉家常般互动^对面,能迅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认为自己所进行的思维是有价值的,就有一种认同感,品德教育就在无痕的教育过程中自然完成。
找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在学生呈现出的原生态的生活中提取有利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究,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感悟和认识,这就是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的“互动^对面式”教学方式的最大的收获。
第三篇:青少年吸烟心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报告,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疚病约有300万人,大多数是在发达国家。预计到2025年,与烟草有关的疾病造成的死亡将要达到1000万,其中700万在发展中国家,仅在中国就将达200万。据国内近年来对全国50万人口吸烟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平均吸烟率为33.9%,其中男性为61%(20岁以上男性吸烟率高达68.9%),女性为7%,全国吸烟人口近3亿。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在大、个学生中吸烟率随年龄、学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仅从10—14岁即开始吸烟。湖北省对武汉市、部州市四所中学3108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别更为惊人:其中,尝试吸烟率达21%,高中学生尝试吸烟率达57%,而高三学生竟达72%。为什么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不少青少年还要不惜代价亲身体验呢?这其中的心理原因是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几种心态:
1、好奇模份心理:刚刚步入青春期少年,往往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同时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凡事都想试一试L。不少吸烟的家长未重视自身行为给孩子的影响。无意中轻率地流露出“成年才可以吸烟”的思想,不少青少年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把吸不吸烟当作是否成熟的标志,开始模仿成人吸烟。还有不少青少年是在同伴的影呐下,你吸我也吸,从而相互模份学会吞云吐雾。
2、交往心理: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时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以烟引路,烟酒不分家。此风对青少年影响明显。如在某大学调查表明,男生间相互敬烟已成为习惯,无论路遇,还是同学串门互访,总离不开香烟来沟通。甚至有的学生在干部竞选、评优、评奖等都离不开“香烟开路”。许多同学认为:“烟可以使人产生亲近感,减少陌生,提高办事效率。”可见,烟已成为当今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粘合剂。
3、虚荣心理:一些青少年崇拜影视剧中明星的吸烟镜头,认为吸烟时髦、潇洒,盲目追求、模仿。有的女生说:“男生抽烟的姿势好看,给人一种成熟洒脱的感觉。”不少男生在这种心理暗示、鼓励下,为赢得女生好感,顾不得“抽坏身体抽臭嘴”。
4、夸耀攀比心理:在当今商品社会影响下,大款们摆阔气、讲排场,致一些有经济背景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烟的档次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另一些人为了不被看轻,显示自己能耐,也硬着头皮盲目攀比,买进口烟或买国产高档烟的占29.8%。
5、消愁心理:青少年期往往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但又对社会往往有着较高的期望值。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拆,出现心理失衡。而烟可暂时麻醉他们的神经,使他们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即所谓“一抽解千愁。”正因为抽烟满足了他们消愁解闷的心理需要,所以许多青少年在心理受挫时,特别钟爱这“烟”。
6、对烟的错误认识:错误地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功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还有的竟错误认为,所谓
世界,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拆,出现心理失衡。而烟可暂时麻醉他们的神经,使他们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 快乐,即所谓“一抽解千愁。”正因为抽烟满足了他们消愁解闷的心理需要,所以 许多青少年在心理受挫时,特别钟爱这“烟”。
6、对烟的错误认识:错误地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功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还有的竟错误认为,所谓
吸烟有害身体不过是宣传而已,并不可信:我父亲抽了几十年,至今也没什么癌 症;隔壁冯大爷从不吸烟,最近却死于肺癌。吸烟未必有什么危害。总之,青少年吸烟心理是各种各样的,这里面即有个人本身的原因,也有社 会原因;即有家庭教育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原因。但不论造成抽烟的心理因素如 何,皆与青少年对吸烟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密切关系。殊不知,青少年正处在生 长发育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身体各器官对烟草中有害物质极为敏感,吸烟 给他们的心理、生理带来的不良后果要比成人严重得多。因此,不少城市最近公 布的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规是大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在加强对青少年 吸烟问题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希望教师和家长们,要以身作则,首 先自己戒烟,然后再教育青少年不要吸烟。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有 利于健康的清新环境,真正地把青少年从烟雾中解放出束!
吸烟心理
吸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需求、一种习惯和一种心理依赖,吸烟时的动作也能反映出自 我的内心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吸烟是一种特殊语言、一种人 际交往的最佳润滑剂。多年来,中国烟草一直保持着多个“世界第一”,然而,据调查数据 显示,中国吸烟人群的结构和吸烟心态的背后却是贫穷、焦虑以及生存压力。香烟,给人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它对维护人的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毋 庸质疑的。如果没有烟草,人的选择有两种可能性,一寻找另外的精神替代品,如酒,毒品,性等,二是更多人会精神崩溃和心理病态。香烟,是一柄双刃剑。既能给人心理支持,缓解现代社会带来的压力焦虑。同时可能让人上 瘾,对人的身体(生理)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但这是过度吸烟造成的,它仍然是人的选择。
吸烟心理在中国
亿人吸烟群体蕴含着复杂的结构和心态。中国 3 亿人吸烟群体蕴含着复杂的结构和心态。多年来,中国烟草一直保持着多个“世界第一”:烟叶种植面积第一;烟叶收购量第一;卷 烟产量第一;卷烟消费量第一;烟草利税第一;死于吸烟相关疾病人数第一。2010 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协助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 2010 年上半年组织 进行了这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吸烟人群达 3.01 亿,每两个中国男性中就有一个吸 烟。3 亿不仅意味着一个极其庞大的数据,也蕴含着中国吸烟人群复杂的结构以及吸烟心态以及 背后的贫穷、焦虑以及生存压力。城乡 67%的吸烟人口在农村,67%的吸烟人口在农村,两倍于城市 的吸烟人口在农村 据中国烟草总公司对 183 个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农村吸烟人数两倍于城市。据统计,城市 现有吸烟人口约 1 亿人,占吸烟人口总数的 32.76%;农村现有吸烟人口超过两亿,占总数 的 67.24%。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农村的吸烟率都显著高于城市的吸烟率。性别 山西省男性吸烟最多,山西省男性吸烟最多,天津女性吸烟最多 中国共有 18 个省、市、自治区的吸烟率高于全国的平均吸烟率。华北、东北地区的城乡吸 烟率普遍高于其它各地区,其中城市男性吸烟率全国之最为山西省,其次为辽宁省,再次为 云南省,分别为 59.89%,59.68%,59.20%;城市女性吸烟率全国之冠为天津市,其次为黑 龙江省,再次为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为 14.15%,10.09%,8.97%;农村女性吸烟率全国之首
为黑龙江省,其次为吉林省,再次为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为 29.09%,27.57%,16.40%;而
农村男性吸烟率全国之最为贵州省,其次为云南省,再次为山西省,分别为 72.85%,69.62%,68.03%。职业 男性体力劳动者吸烟率最高,女性教师吸烟率最低 男性体力劳动者吸烟率最高,按照不同职业的划分,男性吸烟率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为最高,然后是商业工作人员、办 事人员、行政干部、农民,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的吸烟率最低。女性吸烟者中,有职业的妇 女吸烟率普遍较低,中老年无职业妇女的吸烟率最高。地域 戒烟广告 西部吸烟人口最少,东部吸烟档次最高,西部吸烟人口最少,东部吸烟档次最高,中部吸烟人口最多 而若以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贡山一线为界,将整个国土分成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由于受 自然条件、人口基数、宗教信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全国的吸烟人口约有 90%分布在东南半 壁的各省市;若将整个国土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边远三个区域,则吸烟人口最多 的是中部内陆地区,卷烟消费档次最高的是东部沿海地区,西部边地区,相对而言,吸烟人 口较少,卷烟消费档次也最低。收入 高收入与低收入吸烟比例最多,高收入与低收入吸烟比例最多,均属高压力阶层 而据广州市控制吸烟协会对外公布的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小学或初中文化的现吸烟率是 1 9.49%,高中、中专的现吸烟率为 18.5%,大专以上的现吸烟率为 14%;15 岁以上的男性吸 烟率:文盲为 67.83%,小学文化程度的为 66.47%,中学文化程度的为 53.75%,大学文化程 度的为 44.47%;女性吸烟率也以文盲半文盲中老年者为最,知识女性吸烟率较低而低收入 者即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 500 元的现吸烟率为 26.8%,高收入者即人均收入高于 5000 元的 现吸烟率也高达 22.7%。
[2]
吸烟心理-解析原因
某种意义上说,某种意义上说,他(她)们抽得不是烟,而是焦虑。们抽得不是烟,而是焦虑。不仅是越穷越吸,不仅是越穷越吸,更是越焦虑越吸
譬如调查同时还显示,男性、40—49 岁者、无业人员、农民、工人,文化程度低(小学或 初中文化),离异/分居,低收入人群的现吸烟率较高。但事实上吸烟不仅是因为贫穷,也 因为焦虑和压力,高收入者的现吸烟率也高达 22.7%。同文化低一样,穷只是一个表象,更 深层次的原因是调查没有显示出来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公平感的缺失。某种意义上 说,他们抽得不是烟,而是焦虑。各国经验都表明,烟民的多少实际上就是国民的幸福指数。
男、女吸烟和非吸烟人群都认可吸烟是人际关系压力 在古人就有
“往往以烟枪敬客,恬不为怪”的说法。而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男性吸烟人群认 为吸烟有助于交际应酬的前者有 67.8%。认为烟是空闲的消遣品的有 64.7%。中国女性吸烟 人群和非吸烟人群在吸烟认识上,认为吸烟有助于交际应酬的,前者占 52.14%,后者占 37.45%。因此,我国现有的这支庞大的烟民队伍的总量与结构,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未来 中国的烟民总量与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吸烟是符号消费:借吸烟满足阶层“焦虑” 吸烟是符号消费:借吸烟满足阶层“焦虑” 有些人以抽高档烟摆阔挣面子,而且香烟与个人的消费能力始终成比例。有钱的人抽好一点 的烟。香烟的价格层次培养了人们用香烟标示人身层级的文化需求。抽高档烟的人被视为有 钱有势,抽低档烟的人被视为瘪三。由于高层人士的身份需求,高层人士不放弃抽烟。而下 层人士倾向于模仿上流社会人士的行动模式的内驱力是天生的,从而培养了大量的低收入层 次的模仿者。在布迪厄看来,社会总是处于区隔——混同——再区隔的文化抗争中。而布希 亚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符号消费,人们消费的不是香烟本身而是香烟层级符号。女性吸烟大多为对独立与平等的焦虑 男性吸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吸烟驱除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紧张、焦虑,不少人在自己情绪 低落、悲伤时吸烟量增加。而女性则不同,她们之所以吸烟,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吸烟表示自 己自立、与男性平等、新潮,或希望通过吸烟减轻体重。女性吸烟者中真正像男人一样具有 “烟瘾”的其实非常少,他们更注重的是吸烟活动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时尚感,而不是烟草本 身给身心带来的满足感。
[3][2][1]
注释与参考: 注释与参考: [1]^中国公众科技网:吸烟是一种心理习惯,2010 年 7 月 16 日 [2]^人民网:青少年吸烟心理探析,2005 年 5 月 30 日 [3]^网易:吸烟心理:焦虑和贫穷
第四篇:浅析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感
孤独,并非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也许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真正的孤独是那种貌合神离,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消除孤独感。人本来就害怕孤独。但无论置身于怎样的人群之中,人和人之间还是互无瓜葛。人世就是这样的冷漠无情,所以,都市中流行随身听大概就是为了用平时听惯了的音乐来独自打发处于人群中的孤独吧。那么,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孤独呢?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测者。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为了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防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孤独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啦,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啦,等等。到第4天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一点: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说,人需要打破孤独。但孤独感却时时向我们袭来,特别是相对于青少年这一人群,在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孤独感已经成为困扰青少年的重要因素。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产生。造成人际孤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因素。有些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比如,孤单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突变的环境等。
2、自我意识增强。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他们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正因为这样,他们会将自己隐藏起来。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告诉别人,有一种封闭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特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3、自我评价不当。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高,往往产生自负心理,看不起别人,他们在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导致他人的不满,因此,自负心理严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独。
4、交往缺乏技巧。人际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有的人因为没有掌握交往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破坏自己的形象。
5、情绪情感障碍。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情感障碍常常诱发人际孤独。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害羞、恐惧、愤怒、嫉妒、狂妄等,其中,与孤独感密切相联的是害羞和恐惧,害羞和恐惧会使人产生逃避行为,从而避开与人交往的情境,离群索居,封闭自我。到了青年期,少年时代人际关系的特点继续发展着。但青年期人际关系发生着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新的友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协调和适应,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对成人权威的抵触和反抗,竞争和对抗的激化等方面。因而其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艾里克森对青年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人际关系进行了长期研究,他认为这种人际关系建立在青年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情感焦点从家庭转向朋友,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就有可能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孤独感呢?
一、克服自卑。由于自卑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别人接触,从而造成孤独状态。这如同作茧自缚,自卑这层茧不冲破,就难以走出孤独.其实,人与人不可相比,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人都是既一样又不一样.所以,一个人只要自信一点,就会钻了出自织的茧,从而克服孤独。
二、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交流造成困难,但依然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如当你感到孤独时,可翻翻旧日的通讯录,看看你的影集,也可给某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写信。当然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三、“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第五篇:浅析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感
孤独,并非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也许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真正的孤独是那种貌合神离,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消除孤独感。人本来就害怕孤独。但无论置身于怎样的人群之中,人和人之间还是互无瓜葛。人世就是这样的冷漠无情,所以,都市中流行随身听大概就是为了用平时听惯了的音乐来独自打发处于人群中的孤独吧。那么,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孤独呢?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测者。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为了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防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孤独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啦,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啦,等等。到第4天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一点: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说,人需要打破孤独。但孤独感却时时向我们袭来,特别是相对于青少年这一人群,在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孤独感已经成为困扰青少年的重要因素。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产生。造成人际孤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因素。有些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比如,孤单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突变的环境等。
2、自我意识增强。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他们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正因为这样,他们会将自己隐藏起来。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告诉别人,有一种封闭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特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3、自我评价不当。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高,往往产生自负心理,看不起别人,他们在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导致他人的不满,因此,自负心理严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独。
4、交往缺乏技巧。人际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有的人因为没有掌握交往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破坏自己的形象。
5、情绪情感障碍。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情感障碍常常诱发人际孤独。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害羞、恐惧、愤怒、嫉妒、狂妄等,其中,与孤独感密切相联的是害羞和恐惧,害羞和恐惧会使人产生逃避行为,从而避开与人交往的情境,离群索居,封闭自我。到了青年期,少年时代人际关系的特点继续发展着。但青年期人际关系发生着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新的友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协 调和适应,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对成~威的抵触和反抗,竞争和对抗的激化等方面。因而其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艾里克森对青年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人际关系进行了长期研究,他认为这种人际关系建立在青年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情感焦点从家庭转向朋友,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就有可能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孤独感呢?
一、克服自卑。由于自卑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别人接触,从而造成孤独状态。这如同作茧自缚,自卑这层茧不冲破,就难以走出孤独.其实,人与人不可相比,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人都是既一样又不一样.所以,一个人只要自信一点,就会钻了出自织的茧,从而克服孤独。
二、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交流造成困难,但依然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如当你感到孤独时,可翻翻旧日的通讯录,看看你的影集,也可给某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写信。当然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三、“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由于你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他人热烈的气氛中会感到倍加孤独。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你应该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
四、享受大自然 生活中有许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常常会跑到江边或空旷的田野,让大自然的清风尽情地吹拂,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起来。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孤独感。有孤独感并不可怕。但是这种心理得不到恰当的疏导或解脱而发展成为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古怪,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变成孤独症,这就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了。人际交往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作用,对中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材尤为重要。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应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孤独感。“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