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榆林跨越式发展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榆林跨越式发展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7-3-24 10:39:14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发展战略组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榆林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实施项目带动、城镇化带动、信息化带动、科教兴榆和人才强市五大战略,大力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进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发展行为,是与渐进式发展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特殊发展方式。它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是开发人力资源的结果,是发挥后发优势的结果。
如何围绕“三个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经过调研,对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构想。
一、抓住关键,以资源为资本,集中全力抓好能源化工基地和能源经济的建设
榆林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资源为资本,是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唯一有效途径。有偿有序开发资源从根本上保证国家和地方长远发展的良方。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科学规划。①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榆林跨越式发展的整体实施规划,明确城市定位、产业布局、发展战略、科教支撑、市场评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影响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和解决对策。②依照整体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神府和榆林两大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聘请国家一流专业设计单位,高起点,大手笔,力求设计有30年先进,50年不落后的建设蓝图,真正成为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③做好榆神煤电化工、府谷火电载能、榆横煤化工、榆米绥盐化工、定靖油气化工、吴堡煤焦化等六个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争取尽早报批。④对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重大项目,要抓紧搞好生产和生活服务配套规划,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建设。
2、落实规划。①榆林是一个资源富集地区,也是一个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维护规划的权威,尤为重要,否则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②按照规划,统筹安排资源开发利用,围绕重点项目,编制安排基地城镇建设和配套专项事业,促使规划健康有序地发展。坚决制止乱布项目,滥上低水准项目的违规行为。③层层夯实建设工作任务,以责任书的形式把任务落实到单位、落实到责任人。严格时间进度要求,制止只占资源不作业或缓作业的行为。
3、集中发展。集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重点打造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坚持工业向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工业有规模才有效益,有集成才有集约。项目建设一定要做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通过引进大项目、孵化大企业、发展大集团、培育大龙头、推动大循环,以发挥能源化工和其他产业的规模效益。城市建设由分散布局就地扩张,转向重点布局和集中发展的轨道,将有限的资源和资金集中投入到条件优越、发展基础好的区域,以人口的集聚、就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资金的集聚和信息的集聚,全力提高区域经济的内聚性
和辐射性,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功力。
4、加强管理。政府一方面要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真正体现“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要责成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对各个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障碍,督促业主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保证按时有序地完成建设任务。
二、完善城市功能,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快“两区六园”的市政建设,突出抓好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
2、加快城镇化建设。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镇化,让农民走出农村,这是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要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精品城市、文明城市的要求,抓好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经济产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协调发展,着力搞好以榆林市为中心,以神木、靖边、绥德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
3、加快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农村变革的内在动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重点是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增加收益。其基本途径是,以产业为纽带,合理调整村镇规划布局;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美化,村庄绿化;调整农村学校结构布局,合理配置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资源,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4、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口、产业聚集的结果,也是集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改造提升传统消费服务业的同时,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与基地建设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这是扩大城乡劳动就业的最佳途径,也是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基地建设和发展成果的最佳举措。
三、推进创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跨越式发展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从前沿性这个角度思考,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
1、观念创新。打破常规,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观念创新是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观念创新,没有普遍的社会心理氛围,没有变革观念的雄心壮志,没有勇于改革创新的胆略,就不可能跨越式发展。榆林人要首先跳出传统文化圈子,与落后的、不合理的、保守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在一定意义上说,跨越式发展是发展战略的调整,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谁能顺应时代潮流,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谁就能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谁就能成功。
2、体制创新。建立民主、廉洁、高效的政治管理体制。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要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以减少失误;在用人方面,要真正实现公开、公正、透明的优胜劣汰原则,在公平竞争中,把德才兼备,又能严守游戏规则的人才派上用场。
3、制度创新。不断学习、引用先进地区经验,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冲击和代替落后保守的制度,通过对产权制度,决策体制,管理体制,现代观念的转换来扩大经济增长的边界,特别是要建立货真价实的市场经济制度,坚决防止权力进入市场社会。
4、科技创新。科技是制约榆林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的现状是不仅技术水平低下,更严重的是科技体制滞后,所以要下大决心改革科技体制,不拘一格,引进先进技术,引进高科技人才,着力解决人力资本不足的问题。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内因是决定因素,真正靠得住的动力还是榆林人自己。所以,要下大功夫培养一大批有志趣、有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是必须选择的战略方向。要做这一点,就应该让创新成为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主要来源,让创新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成为350万榆林人的生活方式。
四、跨越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地方一定要有资源开发权。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资源向资本转化的过程。资源资本化,资源市场化,这是不发达地区发展的主要理论根据。在资源转化过程中,引进外资开发是必要的,但决不能无偿或低价出让资源,地方一定要有对本地资源的开发权。实践证明,跨越式发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获得资源开发权的大小。因为,只有拥有资源开发权,才可能相对快速地完成资本积累过程。失去开发权,就丢掉地方的最大利益,失掉了发展经济的主动地位,就不能建设一定规模的龙头骨干企业,也就不能建设有影响有地位的经济强市。其结果是,外商发横财,地方沾小光,群众受损失。
因此,今后对已批出的资源开发项目,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建立补偿机制,强化环境治理。要根据引进企业的用工情况,规定安排本地有能力的劳动力就业。对未批出的资源,应一律实行有偿使用,股份制经营,并要积极向地方倾斜,增强地方自主开发能力,壮大地方经济。
2、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政府在做好决策、规划、安排、部署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积极转变职能,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发展是政府的中心任务,政府对本地发展所负有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建立一套良好的制度体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扫除障碍,搞好服务;要拓展人的自由,激发人的积极性,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这里最重要的是,权力一定要退出市场,严加管束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物质享受,但由于政治体制的滞后,特别是官员的腐败,不仅破坏了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而且造成更复杂的社会问题。严重的贫富分化、公德的普遍缺失,致使公民对自身的基本权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要求。因此,为了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政府要花大气力建设制度,管好官员,清除腐败。只有这样,经济、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取得成功。
3、注重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社会有不平之差,人群有贫富之别,这是必然存在的现实。但是一个先进合理的社会,应该尽一切可能缩小贫富之间的差别,促进协调发展。否则,人心难以安定,社会难以平稳,富人可以再富,但穷人绝不能再穷。榆林南北差距很大,政府要首先促进北部尽快发展,同时,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中,帮助南部走出致富新路。对南部资源匮乏的县,要下决心从北部榆神矿区延伸地段划出一部分资源,配置给南部县,让其开发带动发展。
第二篇: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 日期:2009-1-14 16:23: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了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促进榆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现就如何发展榆林文化产业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榆林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的三大战略目标,在依托能源资源,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复了榆林古城步行街和古城墙,维修了凌霄塔,再现了塞上榆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风采。新建了世纪广场、凌霄广场和火车站广场,以及全面展示榆林物产、资源、人文、历史的榆林市展览馆。全市各县普遍维修了文化馆、图书馆和影剧院,或者新建文化影视大楼,对境内有名的文物古迹镇北台、红石峡、统万城、白云山、二郎山、李自成行宫、杨家沟革命旧址等进行了有计划的维修,并正在建设榆林市文化艺术中心、新闻中心、科技馆等一批高水平的现代文化设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市文艺演出业、电影业、艺术培训业、文化娱乐业、民间艺术业(石雕、剪纸等)、网络文化业、文博旅游业、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书报业、广播电视业等文化产业产值收入4.78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0.7%。可见,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虽然较前有所发展,但还非常薄弱,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文化产业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许多领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没有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常摆不上位置。工作考核上,有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信访、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党风廉政建设“六顶硬帽子”,文化产业建设实际上成了软任务。工作中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认真研究和作出一些大的策划和举措。
(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不力。我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涉及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旅游部门、工商部门等,统一的文化产业领导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及制度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有的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宏观调控乏力。有的职能转变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市虽然对“建设特色文化大市”作出了一些好的安排和设想,但还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市“十一五计划”中也没有列出文化产业专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不够清晰,以致全市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序、盲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文化资源优势、市场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四)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法规、政策的有力支持。国务院2005年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先后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陕西省也下发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陕西省财政厅、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但我市目前还没有出台任何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门文件。对现行法规和政策,落实的力度也不够。在调研中,市广电局提出在广告方面没有任何扶持电台、电视台的扶持政策,相反有很多制约性的规定限制发展。广电网络公司提出现在推广的数字电视也缺乏政策支持。
(五)缺乏文化产业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文化人才整体上素质差、水平低。现有文化人才,特别是一些比较出色的文艺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有的甚至流到外地,而使榆林始终未能涌现出文化艺术的领军人物,直接影响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加快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形成一个全市上下抓文化的推进机制
榆林文化资源与榆林能源资源共同构成榆林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能源作为有形资源,只会越挖越少,直至枯竭;无形而有神的文化资源,却会越挖越多,永续利用。榆林经济的跨越发展要持续,社会发展要和谐,必须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以文化软实力支撑经济硬实力。从社会发展的本质上讲,抓文化也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无论从榆林跨越发展,还是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全局看,都不能不抓文化产业建设。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所以建议市上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繁荣文化领导小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每年定期研究讨论几次文化产业工作;将文化工作纳入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的考评系统,落实项目,扛实责任,用抓经济工作的决心和举措抓文化繁荣,从而将文化产业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由市委宣传部一名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和指导文化、广电、旅游、新闻传媒等各方面的文化产业工作。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依托市直文化产业部门、文艺团体、榆林学院等院校和相关协会尽快组建一个“榆林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为市内各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文化品牌设计、决策咨询、项目创意、文化产品推介等服务。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特色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榆林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推动榆林文化产业上台阶。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并推出榆林的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范畴较大,要重点制定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新闻传媒产业发展规划,并分别确定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产业重点项目,以及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使榆林文化
产业尽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盘子,成为榆林发展的新亮点。
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要以丰富多彩的陕北民间文化资源为根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着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我们榆林有好些久负盛名的文化品牌,应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作出规划,使其进一步彰显,走向市场。陕北民歌就是一个著名品牌。陕北民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全国各地乃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影响。一方面,可组建大型的陕北民歌演唱团,实行名人领办、自愿组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将陕北民歌演唱活动推向新的高潮,推向校园、工厂、社区、农村、饭店、广场、庆典等各种场合,推向全国以至国外;另一方面,可将陕北民歌资源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如兰花花、三十里铺、五哥放羊等陕北民歌资源品牌,就可通过规划实施转化为产业品牌。陕北秧歌剧,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品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陕北秧歌剧在革命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年排演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可以形成文化产业。我们榆林还有榆林小曲、陕北道情、陕北二人台等文化品牌,都应规划并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要立足本土特色,围绕长城、黄河、黄土地做文章。我市境内有800多公里长城,镇北台与嘉峪关、山海关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线上的三大奇观”,嘉峪关、山海关早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镇北台也完全可以打造成知名旅游景区。统万城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都城,也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凶奴都城,所以应尽快规划开发。在黄河上应规划实施黄河飘流旅游项目。为充分展示我们榆林的黄土地特色和黄土风情,应规划实施“陕北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
新闻传媒产业规划,也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分别制定规划。
(三)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法规政策
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和促进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具体的目标、计划、措施等,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征用等方面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求所有文化产业单位都要确定自己的项目、任务和目标,鼓励民营实体积极参与,可以实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经营文化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就没出路。所以,我们榆林也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良好平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也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向,坚持走改革之路,不断增强活力和实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改革中要注意发现人才,推出人才,把那些突出的人才放在领导岗位或其他有利其发挥的重要位置,并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使发展文化产业真正走上人才推动之路。
(五)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如同搞经济建设一样,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当前,应重点抓好五个项目的实施:一是应确定实施镇北台旅游景区项目。应修复镇北台两侧的1.64公里长城,修复款贡城以及迎宾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其与红石峡植物园、古城步行街形成榆林旅游的第一大亮点。二是统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国家文物局已提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立项申报,如能申遗成功并经过开发,其旅游产业效益将不亚于开发石油、天然气的效益。三是陕北民俗文化村项目。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该项目应定位在佳县白云山附近,使其形成像深圳的“中国民俗村”、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那样的具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四是黄河飘流项目。按照现代人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特点,飘流距离不宜过长,应以神木县天台山景点为起点,以佳县白云山景点为终点,约需飘流2小时左右,定能吸引大量游客。五是创意文化产业项目。要组织精干力量,以陕西民歌为主,依据榆林的特色文化,推出能够引起轰动的文化艺术产业。
政府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要列入市场机制,实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行银行贷款贴息政策;开展无形资产评估质押贷款;还可由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金领办文化产业,或在文化产业入股、参股,真正形成政府组织引导、全社会兴办文化产业的生动局面。
第三篇: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12-2-1
5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找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今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根据安排,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实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秋季,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 519 所,有公办58所,占11%,民办461所,占89%,在园幼儿100375 人,其中幼儿园小班17912人,中班 25801人,大班38687人,小学附属学前班17975人。校内外适龄幼儿 126408人,其中三岁幼儿37339 人,四岁幼儿41765 人,五岁幼儿47304 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120 %。现有幼儿园教职工4068人,其中园长392人、专任教师2759人、保育员353人、其他人员564人。园长中具有本科、大专、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分别达到54人、209人和129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13.8%、53.3%和32.9%。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大专、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分别达到259人、1442人和1058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9.4%、52.3%和38.3%。目前,全市幼儿园占地总面积达到50.7万平方米,园舍建筑总面积25.9万平方米,户外活动场总面积15.4万平方米。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学前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保障措施比较有力。近年来,根据中、省就发展学前教育的有关要求,我市结合实际,建立了“市级统筹、布局规划、以县为主、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了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和《榆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有关文件, 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惠民政策,各县区也积极落实学前教育配套政策,均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而推动幼教事业出现可喜局面。其中府谷县城及乡镇公办幼儿园大都建筑新颖、整洁、明亮,院子均已绿化、软化,老师们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孩子们生龙活虎、喜笑颜开,幼教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神木、府谷两县,今年秋季开学已率先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2、增加投入,幼儿园建设步伐有所加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并将学前教育推进工作纳入“百亿教育强市工程”。按照计划安排,全市一批高标准、高规格、设计理念超前的幼儿园正在建设之中。今年计划新建县城标准化幼儿园4所,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45所。目前,新建的4所城区幼儿园中,米脂县育稚幼儿园主体封顶,预计10月份投入使用;府谷县第五幼儿园、榆林高新区尚郡幼儿园正在主体建设阶段;横山县第二幼儿园正在施工。新建、改扩建的4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府谷县哈镇一学区幼儿
园等9所幼儿园已投入使用,横山县高镇中心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主体工程完工,其余29所幼儿园主体工程过半,年底完工。
3、典型示范,办园水平初步提升。近年来,全市积极开展幼儿园分级定类工作,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12所幼儿园接受了分级定类,其中一级园19所(含待审批10所)、二级园113所、三级园80所。大力推进学前教育骨干体系建设,引导榆林一幼、府谷县童爱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榆林二幼、神木二幼建成市级“示范幼儿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的幼儿园都在提升办园水平。
4、注重培训,师资素质有所提高。近年来,认真实施园长教师培训制度,全市有60%以上的幼儿园园长(副园长)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园长任职培训和岗位培训。今年上半年选派98名幼儿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8名园长参加园长高级研修。2005年以来,获得市、县级“教坛新秀”称号的幼儿教师达60余人。今年4月份,我市选派24名幼儿教师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有14名教师获奖。
二、存在问题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全市学前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相比,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提出的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总体讲全市学前教育存在“上不上、上不起、上不好”的“三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前教育认识不到位。近几年来,我市学前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县区、乡镇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普惠性认识不足,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研究的不够,落实的不及时、不到位,在经费投入、管理服务等方面缺乏保障机制,将幼儿园推向市场,造成学前教育领域没有规划、自由办园、管理无序的局面,阻碍了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2、公办幼儿园数量太少,入好园更难。目前公办园58所,仅占11%,有7个县仅有1所公办幼儿园,有的县竟连1所公办幼儿园也没有。这与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的格局要求相差很远。从全市来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户籍政策放宽,大量农村学龄人口涌向城区,而城区公办幼儿园布点少、总量不足、班额过大、在园幼儿过多。如榆阳区城区公办幼儿园仅有2所,子洲等县城区公办幼儿园仅有1所,群众“入好园”的愿望远远不能满足。加之,城区新建公办幼儿园的征地费用很高,选址、建设工作难度很大,部分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时,不按政策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在居民区中形成了学前教育的“真空区”,给城区少有的公办幼儿园形成了很大压力。
3、学前教育管理不规范。目前,全市多数幼儿园缺乏内部管理制度和保教计划,加之地方政府对这些幼儿园承办者的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与督导评估等都还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城区和广大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无证幼儿园。据调查了解,许多民办幼儿园存在着缺少户外活动场地、保教设施设备短缺、未按规定配备“两教一保”(每个班级配备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等问题。同时,也出现收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公办幼儿园收费较为合理,大部分民办幼儿园收费偏高,有的民办幼儿园条件虽好,但收费“天价”,甚至月收费3000多元,一般家庭上不起。
4、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尽管全市近年来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在整体上有所增长,但政府财政资金投向比较单一,主要用于在编教师的人头费和公办幼儿园的基建项目,而用于内部设施改造、教玩具图书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捉襟见肘。因此,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依然是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5、学前教育严重小学化。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做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开启幼儿的天性和智慧,不是组织幼儿做游戏和手工,并从游戏和手工中学习和想象,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
6、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由于就业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报考幼师专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很少,回原籍任教的幼儿教师更少,造成专业幼儿教师短缺。在全市公办幼儿园中,只有少数教师为幼师专业毕业,其余多数均为普师毕业。以靖边县第一幼儿园为例,全园有教师50名,幼师毕业仅有12名,占全园教师24%;普师毕业13名,占全园教师26%;非师范类25名,占全园教师50%。公办幼儿园教师老龄化趋势凸显。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专业水平和合格率更低,很大一部分教师为高中或初中毕业,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资格证、没有职称、也没有普通话证书,这些教师不懂幼儿发展规律,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目标、任务知之甚少,只会模仿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呆板、枯燥。
幼儿教师参评职称列为小学序列,由于整体人数偏少,每年能参评的指标很少,晋升职称的周期较长,严重挫伤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民办幼儿园之间竞争激烈,每月薪酬往往成为教师“跳槽”的主要动因,再加之现有职称评定过程中履行审编审岗政策只能用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教师无法评职称,造成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三、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将学前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学前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并大力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围绕贯彻落实《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和《榆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幼教事业,形成合力和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有关部门要细化对学前教育的目标要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引导各县区、各幼儿园提高对学前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适应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督促各级各类幼儿园端正办园思想,努力实现由学前一年教育向学
前三年教育转变、由办班向办园转变、由办园随意性向规范化转变。在此基础上,统筹城乡幼儿园布点,要像建设中小学一样,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2、狠抓落实,加大建设幼儿园的力度。要以普及学前教育为目标,在全市开展大办园活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榆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加快建设公办标准化幼儿园,鼓励优质幼儿园兴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行政村、街道(社区)创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建设,并建立民办幼儿园补助制度,对园舍达到标准化要求的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补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大众的普惠性幼儿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新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如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其规划不予审批;已经审批规划而没有安排幼儿园建设用地的,要重新调整规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管理服务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管理范围,积极为幼儿园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和保障机制,全力加快推进我市幼儿园建设进程。到2013年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44所,幼儿园覆盖全部城镇、行政村,全市幼儿园基本达到省颁标准,全市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0%、85%、75%以上。
3、加大投入,建立幼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首先显现的仍然是经费投入不足。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增加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全力保障市、县区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学前免费教育、示范幼儿园创建和园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4、强化培训,建设良好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一是实行转岗培训,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小学富余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对富余的小学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者采取自愿参训的原则,由政府统一安排,参加幼儿教师转岗脱产培训。同时,协调省教育厅组织相关人员编写转岗培训教材,或为各市培训一批负责转岗培训的培训者,确保转岗培训落到实处。二是建议在榆林学院、榆林师范、绥德师范等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为全市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三是市上向省上建议尽快组织幼儿教师考试录用工作,吸收一批懂专业、有朝气、热爱幼儿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幼儿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四是设法解决公办幼儿园中教师老化问题,必要时可采取竞争上岗等方式,让老年教师和非专业人员离岗、换岗,空出位置补充年轻专业教师。五是吸收一部分有志于幼教事业的男教师进入幼儿教师队伍,促使幼儿全面成长。六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省内知名教师、教授来我市进行培训;或选派园长、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提升其业务素养;或通过公办和民办幼儿园之间帮扶结对,实现公办和民办之间、城区和城区之间、城区和乡村之间互相帮扶、互相交流学习,进行本土培训。七是建议编制部门按照幼儿园教师配置标准,积极为各公办幼儿园教师设立编制,保证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5、加强管理,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一是要加强日常督导与检查。要积极发挥教育督导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幼儿园专项检查与督导工作,逐步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切实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二是完善制度建设,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要求,健全完善各幼儿园的家园联系制度、安全卫生制度、园本教研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幼儿成长档案制度,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三是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办园管理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审批登记、分级定类、评估指导、资格认定、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评优树模等方面,确保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对待。而对那些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大且无证经营的个体幼儿园要坚决取缔。同时,要严格办园审批准入制度,不合格者一律不予注册登记。四是制定幼儿园等级标准和幼儿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将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放在同等评价体系中进行等级划分;物价部门可根据幼儿园的等级拟定收费标准,既要抑制高收费现象,又要兼顾市场对幼教服务的不同档次需求。五是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并将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及幼儿综合能力测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教师进行总体评价。
第四篇: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9-1-14 16:23:0
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了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促进榆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现就如何发展榆林文化产业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榆林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的三大战略目标,在依托能源资源,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复了榆林古城步行街和古城墙,维修了凌霄塔,再现了塞上榆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风采。新建了世纪广场、凌霄广场和火车站广场,以及全面展示榆林物产、资源、人文、历史的榆林市展览馆。全市各县普遍维修了文化馆、图书馆和影剧院,或者新建文化影视大楼,对境内有名的文物古迹镇北台、红石峡、统万城、白云山、二郎山、李自成行宫、杨家沟革命旧址等进行了有计划的维修,并正在建设榆林市文化艺术中心、新闻中心、科技馆等一批高水平的现代文化设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市文艺演出业、电影业、艺术培训业、文化娱乐业、民间艺术业(石雕、剪纸等)、网络文化业、文博旅游业、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书报业、广播电视业等文化产业产值收入4.78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0.7%。可见,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虽然较前有所发展,但还非常薄弱,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文化产业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许多领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没有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常摆不上位置。工作考核上,有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信访、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党风廉政建设“六顶硬帽子”,文化产业建设实际上成了软任务。工作中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认真研究和作出一些大的策划和举措。
(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不力。我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涉及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旅游部门、工商部门等,统一的文化产业领导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及制度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有的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宏观调控乏力。有的职能转变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市虽然对“建设特色文化大市”作出了一些好的安排和设想,但还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市“十一五计划”中也没有列出文化产业专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不够清晰,以致全市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序、盲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文化资源优势、市场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四)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法规、政策的有力支持。国务院2005年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先后
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陕西省也下发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陕西省财政厅、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但我市目前还没有出台任何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门文件。对现行法规和政策,落实的力度也不够。在调研中,市广电局提出在广告方面没有任何扶持电台、电视台的扶持政策,相反有很多制约性的规定限制发展。广电网络公司提出现在推广的数字电视也缺乏政策支持。
(五)缺乏文化产业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文化人才整体上素质差、水平低。现有文化人才,特别是一些比较出色的文艺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有的甚至流到外地,而使榆林始终未能涌现出文化艺术的领军人物,直接影响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加快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形成一个全市上下抓文化的推进机制
榆林文化资源与榆林能源资源共同构成榆林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能源作为有形资源,只会越挖越少,直至枯竭;无形而有神的文化资源,却会越挖越多,永续利用。榆林经济的跨越发展要持续,社会发展要和谐,必须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以文化软实力支撑经济硬实力。从社会发展的本质上讲,抓文化也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无论从榆林跨越发展,还是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全局看,都不能不抓文化产业建设。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所以建议市上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繁荣文化领导小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每年定期研究讨论几次文化产业工作;将文化工作纳入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的考评系统,落实项目,扛实责任,用抓经济工作的决心和举措抓文化繁荣,从而将文化产业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由市委宣传部一名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和指导文化、广电、旅游、新闻传媒等各方面的文化产业工作。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依托市直文化产业部门、文艺团体、榆林学院等院校和相关协会尽快组建一个“榆林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为市内各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文化品牌设计、决策咨询、项目创意、文化产品推介等服务。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特色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榆林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推动榆林文化产业上台阶。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并推出榆林的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范畴较大,要重点制定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新闻传媒产业发展规划,并分别确定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产业重点项目,以及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使榆林文化产业尽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盘子,成为榆林发展的新亮点。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要以丰富多彩的陕北民间文化资源为根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着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我们榆林有好些久负盛名的文化品牌,应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作出规划,使其进一步彰显,走向市场。陕北民歌就是一个著名品牌。陕北民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全国各地乃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影响。一方面,可组建大型的陕北民歌演唱团,实行名人领办、自愿组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将陕北民歌演唱活动推向新的高潮,推向校园、工厂、社区、农村、饭店、广场、庆典等各种场合,推向全国以至国外;另一方面,可将陕北民歌资源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如兰花花、三十里铺、五哥放羊等陕北民歌资源品牌,就可通过规划实施转化为产业品牌。陕北秧歌剧,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品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陕北秧歌剧在革命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年排演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可以形成文化产业。我们榆林还有榆林小曲、陕北道情、陕北二人台等文化品牌,都应规划并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要立足本土特色,围绕长城、黄河、黄土地做文章。我市境内有800多公里长城,镇北台与嘉峪关、山海关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线上的三大奇观”,嘉峪关、山海关早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镇北台也完全可以打造成知名旅游景区。统万城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都城,也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凶奴都城,所以应尽快规划开发。在黄河上应规划实施黄河飘流旅游项目。为充分展示我们榆林的黄土地特色和黄土风情,应规划实施“陕北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
新闻传媒产业规划,也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分别制定规划。
(三)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法规政策
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和促进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具体的目标、计划、措施等,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征用等方面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求所有文化产业单位都要确定自己的项目、任务和目标,鼓励民营实体积极参与,可以实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经营文化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就没出路。所以,我们榆林也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良好平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也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向,坚持走改革之路,不断增强活力和实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改革中要注意发现人才,推出人才,把那些突出的人才放在领导岗位或其他有利其发挥的重要位置,并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使发展文化产业真正走上人才推动之路。
(五)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如同搞经济建设一样,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当前,应重点抓好五个项目的实施:一是应确定实施镇北台旅游景区项目。应修复镇北台两侧的1.64公里长城,修复款贡城以及迎宾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其与红石峡植物园、古城步行街形成榆林旅游的第一大亮点。二是统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国家文物局已提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立项申报,如能申遗成功并经过开发,其旅游产业效益将不亚于开发石油、天然气的效益。三是陕北民俗文化村项目。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该项目应定位在佳县白云山附近,使其形成像深圳的“中国民俗村”、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那样的具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四是黄河飘流项目。按照现代人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特点,飘流距离不宜过长,应以神木县天台山景点为起点,以佳县白云山景点为终点,约需飘流2小时左右,定能吸引大量游客。五是创意文化产业项目。要组织精干力量,以陕西民歌为主,依据榆林的特色文化,推出能够引起轰动的文化艺术产业。
政府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要列入市场机制,实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行银行贷款贴息政策;开展无形资产评估质押贷款;还可由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金领办文化产业,或在文化产业入股、参股,真正形成政府组织引导、全社会兴办文化产业的生动局面。
第五篇:跨越式发展动力难题调研报告
唯有源头活水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强劲的内生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发展观,努力推动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跨越式发展,使xx尽快成为皖鄂赣交汇处的一个璀璨的明珠,需要深入剖析县域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从而科学地驾驭矛盾,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持续强劲的内生动力。本文试图从选人用人、思想观念和工作机制这三个问题入手,对如何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坚持选贤任能,人尽其才,不断激发广大干部和各路人才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激情
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奋力赶超,迫切要求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特别是各级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干部的激情、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区域强县、实现奋力崛起”的伟大事业中来,让各路人才各展其能,发愤有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真正成为建设美好xx的生力军。近几年来,我县在干部培养、使用和选拔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对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较好的效应。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县干部资源中蕴藏的潜能仍然巨大,无论是他们的激情还是才干尚需进一步发掘;同时存在结构性矛盾,干部年龄老化趋势日益突出,年轻干部偏少,从事常规性行政工作的干部偏多,精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干部较少。干部潜能的“半休眠”状态和结构性不合理,直接制约跨越式发展的进程。要继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刷新用人理念,拓宽用人视野,活化用人机制,努力开创“广纳贤才、唯才是举、各展其才、才尽其用”的崭新局面,让我县的各项建设和事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全方位激发广大干部的潜能。合肥市为适应大发展、快发展的需要,在用人制度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公开选拔、竞争择优”、“个人志愿、职位公示、双向选择、组织决定”等新举措,选拔、调整和交流了1600多名干部,极大的盘活了干部资源,极大的激发了干部的潜能,有力地推动了合肥市经济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赋予各级干部和各路人才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志愿选择岗位的权利,能够把个人愿望和工作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囿于传统的用人观念和模式,我县干部在乡镇与部门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难以合理流动,“领导干部届满调整、一般干部按兵不动”的局面没有打破,干部与组织之间缺乏正常互动交流的平台。应积极探索新举措、新机制,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突破届期调整的常规模式,摆脱单纯组织意志的固定思维定式,打破影响干部合理流动的掣肘,着眼于xx跨越发展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加快建立干部与组织之间正常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发挥特长选岗位,围绕发展任贤能”用人机制,使各级干部的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使各路人才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
(二)要树立“才为我所用”的大人才观,为跨越式发展广纳群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知识化、专业化人才队伍是我县奋力崛起的需要。一是要面向大市场引人才。江苏张家港市早在90年代初就把引进人才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使各类优秀人才汇聚张家港,建设张家港,成就了今日的繁荣和文明。要研究新时期人才流动的特点,结合我县发展中的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以优惠的政治、经济待遇广泛吸纳各路优秀人才,为xx的跨越发展献智出力。二是要面向大中专毕业生选人才。xx籍大中专毕业生历来大量流向外地相对发达的地区,回乡发展的只占很小的比重。一方面是因为本县的发展起步晚、水平低,让他们感到发展的空间小、机会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他们重视不够,面向大中专毕业生这个群体选招急需的人才,不仅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要面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借人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很多优势人才。可采取高薪聘任、课题合作攻关、特邀讲座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他们强大的智力资源,为我县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引智兴县,借梯上楼。
二、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促进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更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表明,每一轮的思想大解放,都推动着新一轮的大发展。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在抓发展、谋全局的实践中具体而又生动的体现,就是要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深化,不断适应发展的新形势,审时度势,引领时代,抢抓机遇,推动发展。针对我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必须在“三围绕三突破三树立”上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
(一)紧紧围绕抢抓发展机遇,突破“片面求稳、小步求安”的小农思想,牢固树立“小干慢进就是退,大干快上抢先机”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当前,我县面临着跨越发展的良好机遇。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财政信贷支持,解决建设和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沿江经济优势的形成和凸现,为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临江产业园的建设带来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为我县实施强势招商、发挥资源大县的优势,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活第三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国家着力实施改善民生,继续推进扶贫开发的战略,有利于我县在落后中反弹起跳,由弱变强,快速赶超。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解放思想,推动发展,要求全县上下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坚决破除“稳字当头,小步求安”的思想意识,增强抢抓机遇、奋力赶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无功就是过、小干就是错”的功绩观,把早干、快干、大干的思想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二)紧紧围绕破解发展难题,突破消极畏难的思想制约和传统的思维定式,树立“抓发展就是解难题”的新理念和“迎难而上、破难而进”的勇气和魄力。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正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我县在推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难题,如建设资金瓶颈制约问题,跨越式发展的决心不大、干劲不足、环境不优问题,改革改制、征地拆迁中的利益调整问题,部分群众生育观念陈旧固执问题,信访积案执行难问题等等。对待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勇于正视矛盾,把解决矛盾作为推动发展的机遇,大胆创新,突破常规,千方百计解决矛盾,迎难而上,破难而进;另一种是回避矛盾,遇到矛盾绕道走,“难”字当头,无所作为,坐失良机。推动xx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各级干部以第一种态度积极应对矛盾,树立“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解决矛盾”,“解决矛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敢于破难,善于攻坚,迎难而上,破难而进。
(三)紧紧围绕增强发展合力,突破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思想痼疾,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作意识。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是影响我县跨越发展的思想痼疾,它的主要表现是:习惯于以部门利益为中心,大局意识淡薄,有利就干,无利就绕,甚至把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私有化;习惯于权力的运作,而忽视责任,服务意识、协作意识不强,养尊处优,高高在上,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消极应付。由于我县近几年舆论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每年定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政府网站开设领导信箱等沟通平台以来,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影响了抓落实、抓发展的合力,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根本上破除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思想掣肘,需要从强化执行力、配合力、落实力入手,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和完善行风评议制度、考核制度、激励机制和惩戒措施,同时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同心合力、热情服务、紧张快干、奋勇争先”的大局意识和负责精神,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加快发展“效能年”、“服务年”活动,着力营造“众志成城、合力攻坚、九牛爬坡、各尽其力”的浓厚氛围,凝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着力优化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机制
体制和机制,是制度化、功能化的方法。良好的体制和机制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和优化我县良好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党委、政府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转,有利于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有利于凝聚强大的合力,从而推动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从“建设区域强县”的需要来看,我县目前应着力优化三个机制:
一是要着力优化融资投资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县通过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强势推进招商引资,积极争取政策性项目投资等举措,为重点建设项目和中小企业筹集了大量的资金,有效地缓解了资金投入的矛盾,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但融资平台不宽、方式单
一、渠道不畅的问题仍很突出。要进一步做大融资平台,放大担保功能。在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融入建投公司和担保公司的同时,可选择性地利用政府储备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国有可养水面使用权进行融资,拓宽融资领域,提升融资能力。要进一步改进融资方式,变单一的政府融资为政府与民间、企业与银行互动融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融资的新格局。要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为契机,树立经营国库理念,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组建商会,为企业之间融资搭建平台,鼓励民间发展金融业、担保业,促进资本集约融通;建立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信息互通平台,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
二是要着力优化狠抓工作落实的执行机制。重要决策、重点工作要落到实处,快速高效推进,关键取决于执行力,而建立良好的执行机制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县的各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和项目仍然是按常规模式来组织推进,执行效果不够理想,尚未形成一种有效的落实机制,虽然采取了重点工作“县干牵头、专班负责、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但仍显粗放,缺乏执行的严肃性、强有力的保证措施和相应的激励措施。优化狠抓落实的执行机制,必须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决策、督查与激励相统筹。责权利相结合,就是在坚持一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明确一个专班来抓的基础上,明确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同时赋予专班相应的权利,强化目标任务的严肃性,充分调动专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决策、督查与激励相统筹,就是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定期督查通报,跟踪问效,确保时序进度,对工作执行有力、攻坚克难有功、重点工作推进出色的专班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形成“奋勇争先创一流、真抓实干促发展”的热烈氛围。
三是要着力优化鼓励全社会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紧紧围绕“建设区域强县”主题,鼓励全县广大干群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是聚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实现xx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县在鼓励创新的政策层面上,目前还只是在生产经营领域制订了一些激励措施,未能覆盖到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全面、不系统,激励效应存在很大的局面性。有必要组织专班围绕鼓励创新进行专题调研。制订系统化、覆盖广、激励效应强的政策性文件。既要突出鼓励企业和科研人才进行科技、产品的创新,又要鼓励教育、文化界进行教育模式和文化产品的创新;既要重视鼓励优势人才的创新,又注重激发民间的创新热情;既要加强发展模式、执行机制的创新,同时要加大选人用人机制的创新力度。让创新引领全县人民的思想,让创新催生出科学发展、富县惠民的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和巨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