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榆林七只羊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关于七只羊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这是我在榆林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实习期间做的市场调研报告,让我简短的做一下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服装厂,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崛起的一颗新星,公司经过暂短十几年的发展,已由原来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上千台电动缝纫设备,600多人的中型企业,并且拥有了各种先进的生产、检测、专用设备,年生产能力可达100万件,营销网络遍布东北、华北、西北以及西藏、河南、山东、江苏等20多个省市,创造了年销售额近亿元的骄人业绩。
为了公司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为了更多的了解棉服装的面料、款式、结构造型,为了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素材,我们在公司的安排下对榆林各大商场进行了为期2天的市场调研工作。现针对所了解的情况作一个总结。
在调研中我们分别对鸭鸭、雅鹿、冰洁等品牌服装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对榆林本地的品牌:羊老大、九牧羊、蒙赛尔的服装进行了探讨。一些观点可能不够全面,有什么不足之处望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在几天的调查中发现,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冬季服装多数还是以羽绒服为主,其款式变化不是很明显,与近几年的流行趋势基本大同小异。在面对资讯泛滥、更多可选择性,人们追求简单和本真的生活方式,人们向往有更多的时间在大自然中惬意地呼吸,享受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运动休闲风格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引领了时尚潮
流。在色彩上受天然植物染料的影响,面料将更多的青睐简单大方的单色或拼色风格,摒弃了反复与陈黯,告别了凝重和束缚,变得明朗而轻盈,简约且欢快。回归自然是近几年服装领域的主题。色彩中透着鲜嫩的气息,柔和的质感包裹着浅淡的甜美色,花卉、水果、植物、昆虫成为重要的图案表达。对于咱们公司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根据2011的流行趋势自己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花色图案,让其具有本公司自己的色彩风格,例如在图案中添加公司的LOGO,或加入QZY的英文字母,也可以以榆林的风景风貌为设计元素,这样可以使我们的产品亮出特色,打出风格。还有我们可以将现有的面料作一些拼色。虽然我们公司面向的消费者大多都是中老年朋友,但是在社会越来越进步的今天,很多老年人也渐渐开始接受一些前卫和潮流的东西,他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局限于舒适和保暖效果,也希望无论色彩还是外形能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并且可以有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特色服装,所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大胆的应用各类流行元素,使我们的产品更有特色。
在如今众多的服装款式造型中,中式服装,欧式服装,韩版服装一直占领者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0年中国的唐装一时风靡全球,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在服装行业,一件产品最吸引人眼球,给人最直观,最醒目的地方就是色彩,所以我认为公司在面料开发和采购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服装的造型轮廓我们可以根据面料色彩、图案作出一定的变化。
对于本公司与其他品牌服装的优缺点,我认为我们的优点在于我们的产品定位明确,具有针对性,面向的人群都是中老年人。但是也因为这样使我们的产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来说我们的产品就显得有点不适合了,所以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其他年龄段的款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客源,大大增加我们的订单量。
以上只是我们的一些个人意见,可能不够全面,希望大家看后多提宝贵意见,多多出谋划策,让我们一起为了公司今后的发展努力。
第二篇:关于加强榆林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榆林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 日期:2012-2-1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突出,只讲加强水利建设的问题。中省市各级分别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就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因此,我们围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就榆林水利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思路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全市水利建设现状与问题
“十一五” 期间,全市继续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全市齐治水”战略,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2.69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16.01亿元,市县投资16.13亿元,群众筹集0.55亿元)。重点水源工程李家梁、瑶镇、采兔沟水库建成投运,神木县城供水工程、榆阳香水供水工程全面完成,王圪堵水库、定边引黄续建工程相继开工建设,黄河东线大泉引水工程前期有序推进,水利设施供水能力由6.33亿立方米提高到9亿立方米,总供水量达到6.9亿立方米。农村饮水安全和城市供水条件改善,从2007年开始,举全市之力,采取板块推进,集中解决了以白于山区为重点的166.39万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子洲、清涧、米脂等县城供水开辟新的水源工程,对11座县城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基本农田49.52万亩,到2010年全市基本农田达651.37万亩,农业人均2.2亩;新建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658处,定惠渠、织女渠、雷惠渠和三岔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相继立项实施;榆阳区、子洲县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水保生态防护体系逐步完善,坚持抓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国家水保重点工程、小流域坝系工程等水保重点工程,到2010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2.17万km2,治理度达到58.8%,水保治理区域林草覆盖率达到38.1%,陕北黄土高原正在由“黄”变“绿”。抗旱防洪减灾能力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城区段堤防工程投资4.2亿元,建设堤防工程80km,防洪标准提升到30至50年一遇。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榆林原本就是一个水资源匮乏地区,加之水源工程建设滞后,能化基地建设跨越推进对水的需求快速增长,造成工程性缺水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到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现仅有水库87座,可向工农业、城镇进行调蓄供水的中小型水库仅8座,能对河流来水进行丰枯调节、解决大旱之年缺水的水库仅4座。预测今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水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因素。调查中靖边县一工程项目负责人形象地讲:你靖边有多少水,我就落地多少项目,水流的有多快,我的项目资金就到位的有多快。目前虽然建成了李家梁、瑶镇、采免沟水库,但水的调蓄能力和统配水平仍然很低,“有水时留不住,用水时引不来”。黄河在我市涉境近300公里,至今未建黄河干线引水工程,黄河取水指标尚未充分使用。长期以来,我市用水方式粗放,工业用水成本较低、农业用水大水漫灌、生活用水不加珍惜,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并存。
(二)主要灌渠年久失修、设施老化,支撑粮食生产的农业灌溉设施薄弱问题突出。全市主要灌区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以来,只用不修,任其老化,功能衰减,保灌能力下降。水利统计口径反映,全市有水利设施灌溉面积170万亩,2010年实际灌溉面积仅130万亩,占应灌溉面积的76.5%,并呈逐年下降趋势。28条国有灌区设施灌溉面积为35.99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2.1万亩,占37.7%,渠系完好率大都在30%-50%,干渠、支渠、斗渠长度分别为762km、229.89km、985.1km,砌护率分别仅为38.1%、30.4%、7.7%。榆阳区尤家峁、红石峡、石峁、中营盘4个水库灌区,三岔湾、榆高渠2个自流灌区和南郊抽水站灌区,设施灌溉面积为11.3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仅5.36万亩,占应灌溉面积的47.2%,灌溉水利用系数0.3-0.48。绥德县二定渠、跃进渠、织女渠和绥惠渠4个自流引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3.69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1.95万亩,占应灌溉面积的52.8%,所有渠道以土渠为主,衬砌率不到15%,灌溉用水系数不到0.3。子洲县有自流灌区4条,全长107km,衬砌完好率仅18%,渠系建筑完好率仅20%,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实际仅灌溉0.5万亩,占应灌溉面积的15.6%。
(三)大规模的矿区开发、无秩序的地下水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突出。调查中群众反映,长城沿线风沙滩区,过去下挖2-3m就可取到地下水,现在怎么也在20-30m以下,有的地区要在百米以下,并且传统的海子、湖泊大都干枯,在一些矿区、塌陷区地下水渗漏问题更突出。据市地下水监测总站1992年—2010年监测数据表明,北六县地下水位下降较快,年均下降0.043米——0.39米,其中榆阳区风沙滩区下降速率为0.06米/年,最大下降区主要集中在榆阳区沙河一带,下降速率为0.61米/年;神木县风沙滩区下降速率为0.043米/年,红碱淖区域下降最快,平均下降速率为1.07米/年;横山县风沙滩区下降速率为0.39米/年,最大下降区主要集中在白界乡苏庄则与羊圈梁村,下降速率分别为0.48米/年和0.6米/年;靖边县风沙滩区下降速率为0.27米/年,最大下降区主要集中在梁镇庙畔、东坑村及硬地梁村,下降速率为0.46米/年—0.63米/年;定边县风沙滩区下降速率为0.08米/年,最大下降区主要集中在白泥井镇一带,下降速率为0.35米/年。目前,全市有大小河流583条,其中3/5断流。
(四)病险库坝多,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全市有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淤地坝2.1万多座,由于原建筑标准低,多年来缺少维护加固,并且管理责任又没有落实到位,现在80%以上都是病险库坝,长期带病运行,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横山县有淤地坝2350座,其中1800余座处于病险状态,占76.6%,并大量出现跨塌、决口、毁坏。子洲县有淤地坝1107座,其中病险坝有678座,占61.2%,水毁问题呈逐年加剧的趋势。米脂县有淤地坝1647座,其中70%存在安全隐患。
(五)投入不足,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资金缺口问题突出。横山、米脂、子洲等县由于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直接影响到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实施,争取到的项目也不能按设计批复完成建设任务,加之没有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无法开展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储备。绥德县为解决灌区问题,通过调研,由市水利勘察设计院制定的灌区改造方案,概算投资1.93亿元,由于资金没办法筹措,项目难以启动;正在实施的县城供水补充水源工程韭园供水工程,概算投资2300万元,目前拖欠已完工程款560万元,尾留防渗墙工程和设备采购安装工程需投资315万元,没有办法筹措解决,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县城供需水矛盾无法化解。清涧县争取到中央黄河粗沙区建设项目,设计投资2亿元,要求按3%筹措前期设计等费用,争取到的延安引黄供水清涧县城供水项目,需前期设计等费用300余万元,现在无法筹措,项目难以启动。
(六)基层水利队伍建设薄弱,人才短缺和管理问题突出。由于基层水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财政只承担70%,30%由所收取的水费解决,但收取的水费低,只能勉强保障日常维护费用,根本不能解决职工的工资补贴,基层人才非常难留,也招聘不来可用人才,基层水利服务队伍力量非常薄弱。子洲县能够承担完成业务任务的工作员,只有几名老同志,多年来再没有新招进专门技术人才。横山县水务系统基层有职工251人,按现行工资制度,与同类人员相比较,人均年工资低1万多元,专业技术人员断层严重,特别乡镇一级既缺编制又缺人员,技术和管理岗空缺严重。榆阳区非国有灌区由于管理不规范,加之管理人员不固定,不懂专业,造成灌区设施损毁严重,水利用率低。
二、全市水情特征与水利改革发展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解决好水的问题是榆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是榆林持续跨越发展的命脉。要从榆林百年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对加强水利建设战略重要性的认识,要围绕全市经济社发展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对榆林水情认识,要理清加快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思路。
一)全市水情基本特征。总的看,全市水资源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时空分布不均将长期存在,用水量将呈刚性增长态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受水旱灾害、水体污染、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增加等影响,水生态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全市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管理性缺水同时并存。
全市水资源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地上水包括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两部分。外流水系主要有“四河四川”,即: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石马川、清水川,属黄河中游水系,由西北流向东南在市境内汇入黄河;清涧河以及延河、洛河、泾河上游支流流出境外,进入延安市。黄河从河曲到无定河口,流经本市东界270km。全市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河道共有109条。内陆水系分布在定边、靖边、横山、榆阳和神木5个县区北部的沙漠闭流区,主要有定边八里河和神木县的红碱淖海子,在沙漠区内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海子200多个,其中红碱淖海子水面面积47km2,总蓄水量3亿立方米。地下水包括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潜水,第四纪黄土裂隙潜水,中生界基岩裂隙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其中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潜水,贮量较多,开发利用价值较好。并根据分布和水的地质条件又分为:河谷区潜水,主要赋存于无定河等河川的一级阶地和高漫滩中;平原区潜水,主要分布于定边、靖边平原区;沙漠滩地区潜水,主要分布于榆阳、定边、靖边三县区北部地区;黄土斜坡区潜水,主要分布于定靖平原南部及横山、榆阳、神木、府谷等县区部分地段。单井涌水量,因富水性相差悬殊,小者每日不足1吨,大者达1000吨以上。天上来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且地理、时间分布很不均匀,雨季多集中在7.8.9三月,多为雷阵雨或局部暴雨。地理分布也有很大差异,变化趋势是东南部较多,西北部偏少。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76.3毫米,其中西北部为339.8—418.7毫米,东南部为523—654毫米。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2.01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地表径流22.9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4.78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15.67亿。另有入境客水9.45亿立方米,黄河过境水量29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80立方米,亩均占有381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1300立方米、亩均799立方米的平均水平。较全国人均2300立方米、亩均1750立方米的水平差之较远。并且时空分布不均,北部风沙滩地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地下水易开采;南部丘陵区,水资源较贫乏,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量小,开发利用难度大。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水资源总量为26亿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500立方米(其中榆阳区人均占有1596立方米,神木县人均占有3393立方米,府谷县人均占有2769立方米),是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总体分析,全市水资源较为贫乏,水资源量占全省、全国的比重与煤炭、天然气、石油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及不相匹配,水不能满足榆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7.2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52亿立方米,重复量为2.05亿立方米。2010年,全市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为6.92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54%。其中地表水4.11亿立方米,地下水2.81 立方米。按用水行业分:农业用水4.9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4.48亿立方米),占71.0%;工业用水1.3亿立方米,占18.6%;生活用水0.7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0.59亿立方米),占10.0%;生态环境用水0.03亿立方米,占0.4%。于2000年比较,总用水量增长53.3%,其中农业用水增长4.25%,工业用水增长160%,生活用水增长35%;于1990年比较,总用水量增长81.57 %,其中农业用水增长 15.1%,工业用水增长190%,生活用水增长65%。用水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呈持续增长的趋势,预测到2015年、2020年、2030年总需水量将分别达到15亿立方米、20亿立方米和30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将大幅增长,用水将由农业向工业和生活用水转变。
(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首先,国家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提出10年投资4万亿元用于水利建设,并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水利基金、吸引社会投入、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特别是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将给予倾斜。省上提出要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省级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部分,在现有1亿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要求市县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用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煤油气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等收费权为质押,贷款50亿元用于农业灌溉设施建设,这为我们集中力量建设大项目,改变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第二,国家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实施南水北调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同时,支持缺水地区跨流域调水。省上提出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引汉济渭和陕北黄河引水等10项水源工程和10项中小水源工程,突出解决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问题。并通过引汉济渭增加渭河水量,由渭河在黄河陕西段的下游补水黄河,通过水量置换,为陕北从黄河陕西段的上游取水提供用水指标,支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同时把定边引黄河二期、王圪堵水库、大泉引黄工程列入规划,这对我市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有助于我市推动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我市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能力。
第三,国家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将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这些都与我们多年来想解决我市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愿望是一致的,给我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如若争取得好,将得到国家和省上更多支持。同时国家加大水利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力度,有利于我市健全水利发展的保障机制;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总之,未来一个时期是加快我市水利建设的最好黄金时期,是破解水瓶颈的最有利时机。
(三)加快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中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全市齐治水”长期不动摇。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基本治水原则。以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为突破口,破除体制性障碍,破解深层次矛盾。以水策划项目发展,以水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把水利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化水利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水利投入长效机制,着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供水保障体系,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保障体系,水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推进黄河大泉引水项目,着力破解工程性缺水问题。建议在全面完成王圪堵水库,朱盖沟水库,榆神工业园区供水等在建重点水源工程项目的同时,突出抓黄河大泉引水项目实施。这一项目已列入省规划重点项目,将得到省上重点支持,项目建成后,可为榆林新增供水5.87亿立方米.将满足府谷煤电载能工业区、窟野河河谷区、榆神工业区三大工业园区的用水需求,从根本上扭转我市大园区建设、大项目落地缺水的困局。一定要采用非常规手段,加快前期工作进程,要成立专门班子,落实人员和投资,争取在2015年前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近早发挥效益。并且积极推进黄河大柳树引水,黄河碛口引水项目的争取,这两个项目可为榆林新增供水7.9亿立方米,力争成为我市黄河干线引水新的骨干水源工程。若这些重大项目能够变为现实,全市工程性缺水将得到缓减。
二)积极实施病险库坝除险加固项目,着力破解水安全隐患问题。建议结合水利普查,开展病险库坝调查和风险评价,建立病险库坝管理系统,制定病险库坝实施方案,一坝一策,全面完成列入“十二五”规划的1100座淤地坝,26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同时认真落实已除险加固中小型病险水库的管护责任,充分发挥水库效益。加强防洪能力建设,建立12县区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推进榆阳区南沟、府谷木瓜川等14条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基本消除山洪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加强重点河流治理,2012年前全面完成孤山川、黑木头川和驼耳巷、淮宁河、芦河、马湖峪沟建设任务;2015年前全面完成佳芦河、小理河等18条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力争开展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榆溪河、大理河的综合治理工作,基本消除重点区段防洪隐患,筑牢安澜屏障。
(三)突出建设重点灌区灌溉设施修复改造项目,着力破解农业灌溉设施薄弱问题。建议大力实施对现有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配套,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使渠道衬砌完好率达到90%以上,渠系建筑物完好率达到90%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大力加强小型水利建设,坚持“三水”(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齐抓,“蓄、引、提”并举,恢复一批,改造一批,建设一批。因地制宜地发展机井、塘库、水窖、抽水站,推行高效节水。
(四)推进水务一体化,着力破解人才短缺和管理问题。水务一体是为适应城市化日益加快进程,与国内外先进水资源管理方式相衔接的一种管理制度,是水利部近年来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目前,榆林城区供水仍然实行分部门管理,即水源工程由水利部门管理,供水与排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污水处理由环保部门管理。为了切实解决榆林城区供水、排水、治污分散管理和投入不足问题,建议按照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将涉水事务统一划归市水务局管理,逐步理顺能源化工基地、城市(城镇)及城区周边乡村供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关系,整合市县区水务经营机构,构筑协调有序、高效运营的水经营体系。同时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乡镇水利公益性服务,把国有灌溉管理单位纳入财政全额供养,建立村级水管员制度,承担现场报汛、水情观测、供水服务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
(五)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破解地下水位下降问题。建立主要河流和县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取水总量控制,加快制定重要河流的水量分配方案,逐步建立市、县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指标体系。健全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的布局。大力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探索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居民生活用水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建立并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严格水功能区的监督,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管理。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核定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指标,探索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
(六)坚持抓好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水保生态环境。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市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被列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要控制开发强度,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淤地坝。要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要限制陡坡垦殖和超载过牧,实行封山禁牧,恢复退化植被。要巩固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对能源和矿产资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加大矿山环境整治修复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此南六县要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灌区节水改造力度,有序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沟道坝系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高西沟模式,打淤地坝,建小水库,修宽幅梯田,广种林草,发展旱作农业,实行舍饲养殖。留住天上水,蓄住地表水。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林草遍野,群羊满院,生活富裕。
(七)大幅度提高对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按照全市“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完成今后十年全市水利建设规划任务,需要总投资300亿元,其中“十二五”重点项目总投资150.3亿元。因此,必须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拓宽社会资金渠道,形成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要大幅度提高财政对水利建设投资的比重,对骨干水源工程、大中型灌区改造及新建工程、水资源保护等公益性水利工程,必须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加大投入力度。要拓展财政性水利建设投资的来源,加大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和新的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并足额征收到位,集中用于水利建设。要以县为单位统筹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集中安排各类水利项目。要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积极性。加大依靠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力度,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战略合作,推动供水走向市场。支持水务企业以BOT、TOT等方式,解决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融资问题。
第三篇: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 日期:2009-1-14 16:23: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了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促进榆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现就如何发展榆林文化产业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榆林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的三大战略目标,在依托能源资源,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复了榆林古城步行街和古城墙,维修了凌霄塔,再现了塞上榆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风采。新建了世纪广场、凌霄广场和火车站广场,以及全面展示榆林物产、资源、人文、历史的榆林市展览馆。全市各县普遍维修了文化馆、图书馆和影剧院,或者新建文化影视大楼,对境内有名的文物古迹镇北台、红石峡、统万城、白云山、二郎山、李自成行宫、杨家沟革命旧址等进行了有计划的维修,并正在建设榆林市文化艺术中心、新闻中心、科技馆等一批高水平的现代文化设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市文艺演出业、电影业、艺术培训业、文化娱乐业、民间艺术业(石雕、剪纸等)、网络文化业、文博旅游业、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书报业、广播电视业等文化产业产值收入4.78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0.7%。可见,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虽然较前有所发展,但还非常薄弱,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文化产业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许多领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没有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常摆不上位置。工作考核上,有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信访、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党风廉政建设“六顶硬帽子”,文化产业建设实际上成了软任务。工作中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认真研究和作出一些大的策划和举措。
(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不力。我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涉及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旅游部门、工商部门等,统一的文化产业领导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及制度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有的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宏观调控乏力。有的职能转变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市虽然对“建设特色文化大市”作出了一些好的安排和设想,但还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市“十一五计划”中也没有列出文化产业专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不够清晰,以致全市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序、盲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文化资源优势、市场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四)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法规、政策的有力支持。国务院2005年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先后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陕西省也下发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陕西省财政厅、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但我市目前还没有出台任何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门文件。对现行法规和政策,落实的力度也不够。在调研中,市广电局提出在广告方面没有任何扶持电台、电视台的扶持政策,相反有很多制约性的规定限制发展。广电网络公司提出现在推广的数字电视也缺乏政策支持。
(五)缺乏文化产业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文化人才整体上素质差、水平低。现有文化人才,特别是一些比较出色的文艺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有的甚至流到外地,而使榆林始终未能涌现出文化艺术的领军人物,直接影响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加快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形成一个全市上下抓文化的推进机制
榆林文化资源与榆林能源资源共同构成榆林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能源作为有形资源,只会越挖越少,直至枯竭;无形而有神的文化资源,却会越挖越多,永续利用。榆林经济的跨越发展要持续,社会发展要和谐,必须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以文化软实力支撑经济硬实力。从社会发展的本质上讲,抓文化也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无论从榆林跨越发展,还是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全局看,都不能不抓文化产业建设。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所以建议市上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繁荣文化领导小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每年定期研究讨论几次文化产业工作;将文化工作纳入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的考评系统,落实项目,扛实责任,用抓经济工作的决心和举措抓文化繁荣,从而将文化产业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由市委宣传部一名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和指导文化、广电、旅游、新闻传媒等各方面的文化产业工作。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依托市直文化产业部门、文艺团体、榆林学院等院校和相关协会尽快组建一个“榆林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为市内各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文化品牌设计、决策咨询、项目创意、文化产品推介等服务。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特色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榆林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推动榆林文化产业上台阶。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并推出榆林的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范畴较大,要重点制定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新闻传媒产业发展规划,并分别确定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产业重点项目,以及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使榆林文化
产业尽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盘子,成为榆林发展的新亮点。
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要以丰富多彩的陕北民间文化资源为根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着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我们榆林有好些久负盛名的文化品牌,应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作出规划,使其进一步彰显,走向市场。陕北民歌就是一个著名品牌。陕北民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全国各地乃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影响。一方面,可组建大型的陕北民歌演唱团,实行名人领办、自愿组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将陕北民歌演唱活动推向新的高潮,推向校园、工厂、社区、农村、饭店、广场、庆典等各种场合,推向全国以至国外;另一方面,可将陕北民歌资源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如兰花花、三十里铺、五哥放羊等陕北民歌资源品牌,就可通过规划实施转化为产业品牌。陕北秧歌剧,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品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陕北秧歌剧在革命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年排演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可以形成文化产业。我们榆林还有榆林小曲、陕北道情、陕北二人台等文化品牌,都应规划并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要立足本土特色,围绕长城、黄河、黄土地做文章。我市境内有800多公里长城,镇北台与嘉峪关、山海关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线上的三大奇观”,嘉峪关、山海关早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镇北台也完全可以打造成知名旅游景区。统万城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都城,也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凶奴都城,所以应尽快规划开发。在黄河上应规划实施黄河飘流旅游项目。为充分展示我们榆林的黄土地特色和黄土风情,应规划实施“陕北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
新闻传媒产业规划,也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分别制定规划。
(三)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法规政策
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和促进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具体的目标、计划、措施等,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征用等方面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求所有文化产业单位都要确定自己的项目、任务和目标,鼓励民营实体积极参与,可以实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经营文化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就没出路。所以,我们榆林也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良好平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也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向,坚持走改革之路,不断增强活力和实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改革中要注意发现人才,推出人才,把那些突出的人才放在领导岗位或其他有利其发挥的重要位置,并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使发展文化产业真正走上人才推动之路。
(五)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如同搞经济建设一样,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当前,应重点抓好五个项目的实施:一是应确定实施镇北台旅游景区项目。应修复镇北台两侧的1.64公里长城,修复款贡城以及迎宾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其与红石峡植物园、古城步行街形成榆林旅游的第一大亮点。二是统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国家文物局已提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立项申报,如能申遗成功并经过开发,其旅游产业效益将不亚于开发石油、天然气的效益。三是陕北民俗文化村项目。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该项目应定位在佳县白云山附近,使其形成像深圳的“中国民俗村”、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那样的具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四是黄河飘流项目。按照现代人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特点,飘流距离不宜过长,应以神木县天台山景点为起点,以佳县白云山景点为终点,约需飘流2小时左右,定能吸引大量游客。五是创意文化产业项目。要组织精干力量,以陕西民歌为主,依据榆林的特色文化,推出能够引起轰动的文化艺术产业。
政府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要列入市场机制,实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行银行贷款贴息政策;开展无形资产评估质押贷款;还可由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金领办文化产业,或在文化产业入股、参股,真正形成政府组织引导、全社会兴办文化产业的生动局面。
第四篇: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12-2-1
5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找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今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根据安排,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实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秋季,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 519 所,有公办58所,占11%,民办461所,占89%,在园幼儿100375 人,其中幼儿园小班17912人,中班 25801人,大班38687人,小学附属学前班17975人。校内外适龄幼儿 126408人,其中三岁幼儿37339 人,四岁幼儿41765 人,五岁幼儿47304 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120 %。现有幼儿园教职工4068人,其中园长392人、专任教师2759人、保育员353人、其他人员564人。园长中具有本科、大专、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分别达到54人、209人和129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13.8%、53.3%和32.9%。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大专、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分别达到259人、1442人和1058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9.4%、52.3%和38.3%。目前,全市幼儿园占地总面积达到50.7万平方米,园舍建筑总面积25.9万平方米,户外活动场总面积15.4万平方米。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学前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保障措施比较有力。近年来,根据中、省就发展学前教育的有关要求,我市结合实际,建立了“市级统筹、布局规划、以县为主、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了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和《榆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有关文件, 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惠民政策,各县区也积极落实学前教育配套政策,均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而推动幼教事业出现可喜局面。其中府谷县城及乡镇公办幼儿园大都建筑新颖、整洁、明亮,院子均已绿化、软化,老师们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孩子们生龙活虎、喜笑颜开,幼教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神木、府谷两县,今年秋季开学已率先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2、增加投入,幼儿园建设步伐有所加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并将学前教育推进工作纳入“百亿教育强市工程”。按照计划安排,全市一批高标准、高规格、设计理念超前的幼儿园正在建设之中。今年计划新建县城标准化幼儿园4所,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45所。目前,新建的4所城区幼儿园中,米脂县育稚幼儿园主体封顶,预计10月份投入使用;府谷县第五幼儿园、榆林高新区尚郡幼儿园正在主体建设阶段;横山县第二幼儿园正在施工。新建、改扩建的4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府谷县哈镇一学区幼儿
园等9所幼儿园已投入使用,横山县高镇中心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主体工程完工,其余29所幼儿园主体工程过半,年底完工。
3、典型示范,办园水平初步提升。近年来,全市积极开展幼儿园分级定类工作,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12所幼儿园接受了分级定类,其中一级园19所(含待审批10所)、二级园113所、三级园80所。大力推进学前教育骨干体系建设,引导榆林一幼、府谷县童爱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榆林二幼、神木二幼建成市级“示范幼儿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的幼儿园都在提升办园水平。
4、注重培训,师资素质有所提高。近年来,认真实施园长教师培训制度,全市有60%以上的幼儿园园长(副园长)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园长任职培训和岗位培训。今年上半年选派98名幼儿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8名园长参加园长高级研修。2005年以来,获得市、县级“教坛新秀”称号的幼儿教师达60余人。今年4月份,我市选派24名幼儿教师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有14名教师获奖。
二、存在问题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全市学前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相比,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提出的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总体讲全市学前教育存在“上不上、上不起、上不好”的“三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前教育认识不到位。近几年来,我市学前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县区、乡镇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普惠性认识不足,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研究的不够,落实的不及时、不到位,在经费投入、管理服务等方面缺乏保障机制,将幼儿园推向市场,造成学前教育领域没有规划、自由办园、管理无序的局面,阻碍了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2、公办幼儿园数量太少,入好园更难。目前公办园58所,仅占11%,有7个县仅有1所公办幼儿园,有的县竟连1所公办幼儿园也没有。这与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的格局要求相差很远。从全市来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户籍政策放宽,大量农村学龄人口涌向城区,而城区公办幼儿园布点少、总量不足、班额过大、在园幼儿过多。如榆阳区城区公办幼儿园仅有2所,子洲等县城区公办幼儿园仅有1所,群众“入好园”的愿望远远不能满足。加之,城区新建公办幼儿园的征地费用很高,选址、建设工作难度很大,部分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时,不按政策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在居民区中形成了学前教育的“真空区”,给城区少有的公办幼儿园形成了很大压力。
3、学前教育管理不规范。目前,全市多数幼儿园缺乏内部管理制度和保教计划,加之地方政府对这些幼儿园承办者的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与督导评估等都还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城区和广大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无证幼儿园。据调查了解,许多民办幼儿园存在着缺少户外活动场地、保教设施设备短缺、未按规定配备“两教一保”(每个班级配备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等问题。同时,也出现收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公办幼儿园收费较为合理,大部分民办幼儿园收费偏高,有的民办幼儿园条件虽好,但收费“天价”,甚至月收费3000多元,一般家庭上不起。
4、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尽管全市近年来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在整体上有所增长,但政府财政资金投向比较单一,主要用于在编教师的人头费和公办幼儿园的基建项目,而用于内部设施改造、教玩具图书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捉襟见肘。因此,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依然是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5、学前教育严重小学化。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做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开启幼儿的天性和智慧,不是组织幼儿做游戏和手工,并从游戏和手工中学习和想象,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
6、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由于就业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报考幼师专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很少,回原籍任教的幼儿教师更少,造成专业幼儿教师短缺。在全市公办幼儿园中,只有少数教师为幼师专业毕业,其余多数均为普师毕业。以靖边县第一幼儿园为例,全园有教师50名,幼师毕业仅有12名,占全园教师24%;普师毕业13名,占全园教师26%;非师范类25名,占全园教师50%。公办幼儿园教师老龄化趋势凸显。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专业水平和合格率更低,很大一部分教师为高中或初中毕业,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资格证、没有职称、也没有普通话证书,这些教师不懂幼儿发展规律,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目标、任务知之甚少,只会模仿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呆板、枯燥。
幼儿教师参评职称列为小学序列,由于整体人数偏少,每年能参评的指标很少,晋升职称的周期较长,严重挫伤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民办幼儿园之间竞争激烈,每月薪酬往往成为教师“跳槽”的主要动因,再加之现有职称评定过程中履行审编审岗政策只能用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教师无法评职称,造成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三、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将学前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学前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并大力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围绕贯彻落实《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和《榆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幼教事业,形成合力和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有关部门要细化对学前教育的目标要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引导各县区、各幼儿园提高对学前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适应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督促各级各类幼儿园端正办园思想,努力实现由学前一年教育向学
前三年教育转变、由办班向办园转变、由办园随意性向规范化转变。在此基础上,统筹城乡幼儿园布点,要像建设中小学一样,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2、狠抓落实,加大建设幼儿园的力度。要以普及学前教育为目标,在全市开展大办园活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榆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加快建设公办标准化幼儿园,鼓励优质幼儿园兴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行政村、街道(社区)创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建设,并建立民办幼儿园补助制度,对园舍达到标准化要求的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补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大众的普惠性幼儿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新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如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其规划不予审批;已经审批规划而没有安排幼儿园建设用地的,要重新调整规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管理服务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管理范围,积极为幼儿园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和保障机制,全力加快推进我市幼儿园建设进程。到2013年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44所,幼儿园覆盖全部城镇、行政村,全市幼儿园基本达到省颁标准,全市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0%、85%、75%以上。
3、加大投入,建立幼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首先显现的仍然是经费投入不足。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增加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全力保障市、县区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学前免费教育、示范幼儿园创建和园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4、强化培训,建设良好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一是实行转岗培训,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小学富余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对富余的小学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者采取自愿参训的原则,由政府统一安排,参加幼儿教师转岗脱产培训。同时,协调省教育厅组织相关人员编写转岗培训教材,或为各市培训一批负责转岗培训的培训者,确保转岗培训落到实处。二是建议在榆林学院、榆林师范、绥德师范等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为全市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三是市上向省上建议尽快组织幼儿教师考试录用工作,吸收一批懂专业、有朝气、热爱幼儿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幼儿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四是设法解决公办幼儿园中教师老化问题,必要时可采取竞争上岗等方式,让老年教师和非专业人员离岗、换岗,空出位置补充年轻专业教师。五是吸收一部分有志于幼教事业的男教师进入幼儿教师队伍,促使幼儿全面成长。六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省内知名教师、教授来我市进行培训;或选派园长、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提升其业务素养;或通过公办和民办幼儿园之间帮扶结对,实现公办和民办之间、城区和城区之间、城区和乡村之间互相帮扶、互相交流学习,进行本土培训。七是建议编制部门按照幼儿园教师配置标准,积极为各公办幼儿园教师设立编制,保证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5、加强管理,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一是要加强日常督导与检查。要积极发挥教育督导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幼儿园专项检查与督导工作,逐步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切实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二是完善制度建设,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要求,健全完善各幼儿园的家园联系制度、安全卫生制度、园本教研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幼儿成长档案制度,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三是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办园管理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审批登记、分级定类、评估指导、资格认定、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评优树模等方面,确保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对待。而对那些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大且无证经营的个体幼儿园要坚决取缔。同时,要严格办园审批准入制度,不合格者一律不予注册登记。四是制定幼儿园等级标准和幼儿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将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放在同等评价体系中进行等级划分;物价部门可根据幼儿园的等级拟定收费标准,既要抑制高收费现象,又要兼顾市场对幼教服务的不同档次需求。五是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并将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及幼儿综合能力测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教师进行总体评价。
第五篇: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9-1-14 16:23:0
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了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促进榆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现就如何发展榆林文化产业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榆林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的三大战略目标,在依托能源资源,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复了榆林古城步行街和古城墙,维修了凌霄塔,再现了塞上榆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风采。新建了世纪广场、凌霄广场和火车站广场,以及全面展示榆林物产、资源、人文、历史的榆林市展览馆。全市各县普遍维修了文化馆、图书馆和影剧院,或者新建文化影视大楼,对境内有名的文物古迹镇北台、红石峡、统万城、白云山、二郎山、李自成行宫、杨家沟革命旧址等进行了有计划的维修,并正在建设榆林市文化艺术中心、新闻中心、科技馆等一批高水平的现代文化设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市文艺演出业、电影业、艺术培训业、文化娱乐业、民间艺术业(石雕、剪纸等)、网络文化业、文博旅游业、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书报业、广播电视业等文化产业产值收入4.78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0.7%。可见,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虽然较前有所发展,但还非常薄弱,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文化产业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许多领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没有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常摆不上位置。工作考核上,有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信访、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党风廉政建设“六顶硬帽子”,文化产业建设实际上成了软任务。工作中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认真研究和作出一些大的策划和举措。
(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不力。我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涉及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旅游部门、工商部门等,统一的文化产业领导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及制度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有的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宏观调控乏力。有的职能转变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市虽然对“建设特色文化大市”作出了一些好的安排和设想,但还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市“十一五计划”中也没有列出文化产业专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不够清晰,以致全市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序、盲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文化资源优势、市场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四)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法规、政策的有力支持。国务院2005年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先后
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陕西省也下发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陕西省财政厅、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但我市目前还没有出台任何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门文件。对现行法规和政策,落实的力度也不够。在调研中,市广电局提出在广告方面没有任何扶持电台、电视台的扶持政策,相反有很多制约性的规定限制发展。广电网络公司提出现在推广的数字电视也缺乏政策支持。
(五)缺乏文化产业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文化人才整体上素质差、水平低。现有文化人才,特别是一些比较出色的文艺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有的甚至流到外地,而使榆林始终未能涌现出文化艺术的领军人物,直接影响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加快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形成一个全市上下抓文化的推进机制
榆林文化资源与榆林能源资源共同构成榆林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能源作为有形资源,只会越挖越少,直至枯竭;无形而有神的文化资源,却会越挖越多,永续利用。榆林经济的跨越发展要持续,社会发展要和谐,必须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以文化软实力支撑经济硬实力。从社会发展的本质上讲,抓文化也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无论从榆林跨越发展,还是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全局看,都不能不抓文化产业建设。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所以建议市上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繁荣文化领导小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每年定期研究讨论几次文化产业工作;将文化工作纳入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的考评系统,落实项目,扛实责任,用抓经济工作的决心和举措抓文化繁荣,从而将文化产业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由市委宣传部一名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和指导文化、广电、旅游、新闻传媒等各方面的文化产业工作。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依托市直文化产业部门、文艺团体、榆林学院等院校和相关协会尽快组建一个“榆林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为市内各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文化品牌设计、决策咨询、项目创意、文化产品推介等服务。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特色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榆林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推动榆林文化产业上台阶。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并推出榆林的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范畴较大,要重点制定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新闻传媒产业发展规划,并分别确定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产业重点项目,以及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使榆林文化产业尽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盘子,成为榆林发展的新亮点。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要以丰富多彩的陕北民间文化资源为根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着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我们榆林有好些久负盛名的文化品牌,应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作出规划,使其进一步彰显,走向市场。陕北民歌就是一个著名品牌。陕北民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全国各地乃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影响。一方面,可组建大型的陕北民歌演唱团,实行名人领办、自愿组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将陕北民歌演唱活动推向新的高潮,推向校园、工厂、社区、农村、饭店、广场、庆典等各种场合,推向全国以至国外;另一方面,可将陕北民歌资源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如兰花花、三十里铺、五哥放羊等陕北民歌资源品牌,就可通过规划实施转化为产业品牌。陕北秧歌剧,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品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陕北秧歌剧在革命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年排演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可以形成文化产业。我们榆林还有榆林小曲、陕北道情、陕北二人台等文化品牌,都应规划并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要立足本土特色,围绕长城、黄河、黄土地做文章。我市境内有800多公里长城,镇北台与嘉峪关、山海关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线上的三大奇观”,嘉峪关、山海关早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镇北台也完全可以打造成知名旅游景区。统万城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都城,也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凶奴都城,所以应尽快规划开发。在黄河上应规划实施黄河飘流旅游项目。为充分展示我们榆林的黄土地特色和黄土风情,应规划实施“陕北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
新闻传媒产业规划,也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分别制定规划。
(三)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法规政策
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和促进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具体的目标、计划、措施等,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征用等方面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求所有文化产业单位都要确定自己的项目、任务和目标,鼓励民营实体积极参与,可以实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经营文化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就没出路。所以,我们榆林也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良好平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也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向,坚持走改革之路,不断增强活力和实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改革中要注意发现人才,推出人才,把那些突出的人才放在领导岗位或其他有利其发挥的重要位置,并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使发展文化产业真正走上人才推动之路。
(五)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如同搞经济建设一样,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当前,应重点抓好五个项目的实施:一是应确定实施镇北台旅游景区项目。应修复镇北台两侧的1.64公里长城,修复款贡城以及迎宾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其与红石峡植物园、古城步行街形成榆林旅游的第一大亮点。二是统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国家文物局已提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立项申报,如能申遗成功并经过开发,其旅游产业效益将不亚于开发石油、天然气的效益。三是陕北民俗文化村项目。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该项目应定位在佳县白云山附近,使其形成像深圳的“中国民俗村”、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那样的具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四是黄河飘流项目。按照现代人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特点,飘流距离不宜过长,应以神木县天台山景点为起点,以佳县白云山景点为终点,约需飘流2小时左右,定能吸引大量游客。五是创意文化产业项目。要组织精干力量,以陕西民歌为主,依据榆林的特色文化,推出能够引起轰动的文化艺术产业。
政府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要列入市场机制,实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行银行贷款贴息政策;开展无形资产评估质押贷款;还可由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金领办文化产业,或在文化产业入股、参股,真正形成政府组织引导、全社会兴办文化产业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