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样例5)

时间:2019-05-13 18:0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第一篇:第三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第三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子的综合。水土保持林改善区域环境就是改善区域的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气候、土壤、水文最为基础。

第一节改善区域小气候作用

一、下垫面性质的变化

(一)影响气候的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地表层性质);改造前二者很难。改变下垫面性质来改变小气候较易。

(二)小气候的定义与特点

小气候:由于下垫面的不均匀性,人类和生物活动所产生的近地层和土壤层中的气候特点。

小气候特点:

1、气候要素的明显日变化;

2、强烈的脉动性质;

3、垂直梯度的变化超过水平的变化;

4、垂直梯度上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两极地区:南北两极地区几乎常年严寒,陆地上几乎没有植物生长。针叶树林:北半球的针叶树林地带,冬天漫长而寒冷,夏天短暂而暖和。温带森林:温带森林地区的气候变化很大。北部的树木到秋天时便落叶,形成枯枝落叶层,南部的树木则大多终年常绿。

热带森林:在热带森林里,一年之中总有一些树木长出绿叶和开花结果。沙漠:沙漠地区炽热如火,雨量稀少,因此是最不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物带。

(三)森林下垫面的特点*

1、林分的活动层比裸地厚得多;

2、下垫面粗糙度增加;

3、森林有三个作用面,使辐射和热量交换更为复杂:林冠上层、林冠层、林下土壤层。

4、随季相、林分结构、生长发育阶段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造成局部地区气候异常。城市大气温度较高,热空气上升,郊区农村的冷空气就流入城市,形成“城市风”。“城市风”会把城市郊区一些企业的污染物质,源源不断的带向城市,加重城市的空气污染。城市的温度较高,就会造成城市上空的云量和降水量增加,最高可比农村多30%左右。

(四)森林下垫面作用结果

1、改变了热量平衡;

2、改变了垂直乱流交换与水平热交换;

3、改变了近地层垂直的温度、湿度;

4、改变了水分垂直交换的数量和过程;

5、改变了降雨的分配量、水汽凝结、蒸发过程。

二、辐射与热量平衡(一)辐射平衡与特点

太阳辐射=吸收+反射+透过吸收>反射、透过;

林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再分配很复杂,不同林分、不同高度、不同时刻的林内辐射分布都不同;

林分不同作用面获得的净辐射不同;林分的净辐射比草地和裸地都大。

(二)热量平衡

净辐射用于蒸散耗热量、乱流交换输热、传导和热贮存。云杉11-14时各占约2/

3、约1/

3、5%。

三、森林小气候的特点*

1、净辐射高,大于裸地25%,资源利用率提高;

2、潜热量增多、感热量减少,大气湿度增加;

3、林下热通量减小,蒸发降低,林内温度变化缓和;

4、林冠上方乱流交换增强,热量不易集中,近地层温度缓和;

5、林内乱流交换减弱,是林外风速的20~50%; 总之,森林小气候向增湿、缓和气温和天气过程。

第二节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一、控制区域土壤侵蚀

在一个流域森林面积达到一定,且合理分布,土壤侵蚀会得到基本控制; 40 %→70 %

流域的输沙量与森林覆被率有关系;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入黄泥沙每年减少了3 亿吨。

二、改善流域水文过程

森林通过对降雨的拦蓄与涵养作用,调节河川水分状况,改善流域水文过程;秦岭黑河流域,森林覆盖率73%,枯水年径流量大于平水年,如下表。

黑河流域丰、枯、平水年径流

加1.0~5.6mm(森林覆被率20~75%);山上一亩林,山下三分田。

三、改善区域气候条件

动力蒸散量减弱,大气湿度增加,风速减小;气温缓和,极端温度降低; 无霜期延长;冰雹及其他自然灾害减少。

动力蒸散:森林增加了地表粗糙度,降低了风速,增加了空气湿度,从而降低了动力蒸散量。

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森林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降雨量,特别是在湿热和干旱地区更为明显;

崔起武:黄河流域大面积恢复森林和水利化可使降雨量增加3%; 傅报璞:西北地区全面绿化和实现水利化后,可使下垫面反射率减少9%,引起温度变化,夏季可增雨40.2mm的内雨,同时刺激外来水汽激发的外来雨量是内雨的2~3倍。不同地带平均降雨量

第二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概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高档次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又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着重阐述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必然趋势及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楚州区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过程中的做法及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生态环境 无公害农产品 可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的优劣,决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着农产品的品质,进而影响着全民族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必须认真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一、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在贸易保护政策下免遭国际市场的冲击,但在面对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浪潮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使我们必须打开国门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中,显然我们做的不够充分,我国的农产品多数在质量和价格上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农业已受到国外优质农产品的冲击,这要求我们不得不注重农产品质量问题。目前,人们已认识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性,并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一项首要任务来对待。重视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对促进农业顺利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并带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应该说,我国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意义重大。

(一)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潮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不受污染,完全来自天然的食品需求与日俱增,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在西方国家应运而生。目前无公害食品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盛行。例如,美国有机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10%以上,在欧共体中,有超过1万家农场生产占总产量1.2%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由此看来,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是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潮流的。

(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也适应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

无公害农产品是在全球环境受到极大污染和危害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保护环境,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必然产物。从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来看,随着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增强,迫切要求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农业实行数量型扩大再生产方式。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要,在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耕地、森林资源的同时,现代农业大量使用了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工业和生活废水作为生产原料,由此造成了土壤过分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农业生产的水、土和大气等资源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其直接后果是使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过多,给人体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适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设想并付诸实施。

(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适应农业生产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的选择之一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城镇化以及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我国传统的以追求数量增长为目标的数量型农业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不能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致使农产品产生结构失衡,即高质量、高档次的农产品供不应求,而大量质量低劣的农产品则存在难卖问题。在农产品市场上,城镇居民虽然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常用的蔬菜、肉食、水果等农产品,但潜在需求很高的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很难买到。现有的农产品因质量较低而抑制了消费。在我国传统的追求产量为主的数量型农业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质量型农业的发展就提上了重要日程。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企业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最佳选择之一随着发达国家对环境的关注以及全球的环境标准与环境管制存在区域差异,许多国家借环保之名变相限制自由贸易,并用更隐蔽的手段构筑“绿色贸易壁垒”,在这种趋势下,我国相对于国内市场过剩的农产品,因为自身有害残留物过多,规格与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品质构成成分不利于营养保健而被拒之于国际市场的大门之外。企业的农产品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重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则是明智的选择。

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是良性互动的关系。离开了农村环境保护也就谈不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更谈不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强调城市环保的同时忽视了农村环保。农村环保意识的淡薄,环保知识的贫乏,环保政策的欠缺,环保措施的软弱,环保监督的乏力,使农村环保仍处于落后状态。自然环境人为破坏,使农村水土流失很严重,荒漠化呈扩大趋势,水资源紧缺和污染日趋严重,这一切正在威协着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和生产环境。当前工业及城市“三废”对农村造成的外源性污染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农药、化肥、农膜、兽药、粪便及秸秆燃烧引起的内源性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污染的农田面积不断扩大;水源污染导致生产和农民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化肥、农药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土地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市场竞争能力差;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白色污染”,农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农村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又通过农产品的销售和食用,危及到食用者的健康。为此,重视农村环保,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一方“净土”。

(一)提高对农村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政府和领导要充分认识农村环保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意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的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地方环保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监控,实施科学管理。

楚州区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控中做到“三控制,三加强”,一是控制工业“三废”污染,加强预防治理力度,查清工业“三废”排放污染源,出台治理方案,对新上的工业项目,排污不达标准,污染严重,治理力度不够的坚决关停并转。二是控制农业内源性污染,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力度,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沼气等综合利用技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避免农田环境污染,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环境。三是控制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投入,加强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力度,整体规划农田林网,推广林经、林草套作和绿肥与稻田轮作,稻鸭共作,稻田养殖等高效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二)把农村环保纳入全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规划中,并作为重点实施

楚州区农村环保是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其创建的好与坏,成与败。在加强农村环保和生态建设中,区政府把各项任务分解到乡镇、村,使其目标清晰,任务明确,责任清楚,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根据不同乡镇的不同环境,不同情况和问题,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环保措施。对生活污水处理采取了“埋地式无动力生活污

水净化技术;结合水利建设,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有毒物质的淤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大水环境容量;对城镇排污管网进行改造,逐步实行雨污分流。

(三)农村环保要与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经济建设相结合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结合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的活动,大兴文明之风,创造美好家园,改变不讲卫生,不爱护环境,不保护生态,不文明生产和生活的落后习惯和陈旧观念。要以保护农村环境为前提,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真正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四)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农村污染源

要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制止城市工矿企业向农村排放“三废”根除一切外源性污染。要采取限期整改达标和关、停、拆等果断措施加快治理一些乡镇企业给农村造成的污染,要加快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除草剂、地膜等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内源性污染,同时,要加强对家禽和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的严格管理,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对此,政府要加强控制和监督。

(五)加大投入,对农村环境污染加以科学治理

要加大农村治理环境污染的投入,尽快研究和生产有机复合肥和其它无公害肥料及生物农药,取代现在普遍使用的各种有害的化肥和农药。要加快应用秸秆的深加工技术,使其转化为饲料、燃料、肥料和工业原料。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以秸秆为饲料,过腹为肥,一举多得,杜绝焚烧秸秆。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的环保技术,保护和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在实施农业环保工程中,楚州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部门在项目规划前期就根据楚州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情况,确定了两大重点,一是扩大农田防护林面积,林业是生态的主体,森林是空气的净化器,是大自然的“氧吧”,林木生长周期长,对土壤有害物质的降解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加大土壤改良的力度,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沼气积肥等综合利用技术,秸秆还田不仅杜绝了秸秆焚烧,而且改善了土壤有机质构成,增加了地力。利用沼气积肥既可以增加农村能源,又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大量有机肥料,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良了土壤结构。

三、楚州区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楚州区应对入世要求,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以组织实施省级无公害稻田养殖科技示范园区,淮安市级无公害蒲菜标准生产示范区,无公害青刀豆标准示范区,无公害西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项目为抓手,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并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稻米、无公害水产品等优势产业。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部门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中,强化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比如宋集、泾口、车桥、朱桥、博里、马甸、平桥、林集等乡镇的优质水稻,席桥、南马厂、淮城、城东等乡镇的优质蔬菜,流均、南闸等乡镇的优质水产品,从而确保了楚州区无公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楚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围绕“无公害优质稻米”、“无公害优质蔬菜”两个主导产业,已连续四年对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基地和企业进行投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达770万元。包括:2000徐杨1万亩无公害优质蔬菜示范基地项目;2001泾口1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示范基地项目;2002宋集1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示范基地项目;2003平桥1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示范基地项目,南闸省级稻田养殖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和席桥天康食品厂FD脱水蔬菜加工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扩大了楚州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改善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水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天康食品厂生产加工的脱水蔬菜,因为其采用以无公害技术生产的蔬菜为原料,品质优良,销路畅通,产品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企业获得了可观经济效益。同时,席桥镇利用天康食品厂走出一条“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为楚州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树立了样板。楚州区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认真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工作。楚州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宗兆昱同志为组长,政府副区长孙一峰同志为副组长,区农业、水利、财政、环保、质监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工作的组织协调、方案制订、监督实施和管理,由区农业局负责相关产业产地及无公害农产品组织申报和产地监管,环保局负责大气环境检测,主要污染监测、监控与管理,各部门协调运作,各尽其职,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源头管理。楚州区农业、环保、工商部门的联合行动,强化执法职能,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督,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查处力度,不断规范投入品市场秩序,有效控制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宣传和实施,切实提高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同时,建立了环境检测体系,对农作物病虫的预测预报做到及时、准确、确保产地处于监控状态。为此,楚州区政府出台了《楚州区农产品质量建设意见》、《加强农业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见》、《关于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楚州区农业投入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三)加大培训宣传力度,使群众充分认识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紧迫性。首先无公害农产品的领导小组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优势及价值,激发农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使得这一工作可以广泛的推广开来。第二对乡镇农技人员和农民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培训,印发了3万6千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汇编》等资料,使他们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环境要求、操作流程,做到产品生产、包装、贮存、运输等过程规范操作,严格要求。

(四)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楚州区在积极争取上报项目投入的同时,区属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乡镇都合理调度,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重点一是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桥、涵、闸、站配套问题,二是推广优良品种,三是对使用生物肥及生物农药投入品进行补贴。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楚州区在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方面,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2002年底,楚州区有12万亩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论证,其中稻麦基地6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水产品基地3万亩,“天妃宫”牌蔬菜和“白湖”、“绿草荡”牌水产品等17个品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其中有农业服务公司“天妃宫”牌蒲菜、豇豆、四季豆、辣椒、番茄、西瓜、毛豆、芹菜,流均粮食加工厂生产的“星”牌大米,流均惠众米厂生产的“迷龙”桥牌大米,泾口绿禾丰粮食加工厂生产的“圣玉”牌大米,博里晶星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楚东”牌大米、范集步奎米厂生产的“范王”牌大米。其中,“天妃宫”牌蒲菜是淮安市第一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产品,“天妃宫”牌西瓜获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范王”牌大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四、总结

随着中国的入世,国门的打开,我们要以创建“国家及生态示范区”为契机,加大改善农

村生态环境的力度,强化优势农产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生产国内、国际市场适销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并逐步向有机农业生产过渡,真正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三篇: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地理水平测试复习教学案2011-

2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回顾】区域环境与发展

具体测试内容: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在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时,最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

A.营造薪炭林B.兴建沼气池C.推广省柴灶D.开发风能、太阳能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农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3.读中国区域环境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形成该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自然

原因是,为防治该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B处主要环境问题是

试分析其原因: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4.读下图,回答相应问题

(1)该地区植被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主要原因是。

(2)B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巩固练习】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1~5题。

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A.干旱的气候条件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D.过渡放牧

2.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D.气候变异

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人为因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如次生盐渍化)。读图,回答7~8题。

4.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5.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6.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A.冬季B.秋季

C.春季D.夏季

7.现在发现图中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

现象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

C.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8.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B.热量充足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合理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但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长得好,否则就会死亡。读下图,回答8、9题。

8.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A.防风固沙B.吸烟滞尘C.保持水土D.净化空气

9.造纸产业链条()

A.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的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9.图13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示意图”,图14 是“黄土高原某地区各工业部门的投资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3 单位(﹪)

图1

4(1)请按因果关系推理,把下列A、B、C、D、E字母填入图13中相应的空格内。

A.粮食需求量增加B.粮食产量下降

C.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过度放牧

(2)从可持续发展着眼,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首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人类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原则。

(3)图 14显示出该地区的主导工业是工业。由此判断形成黄土高原新的水土流失的成因是()。

A.轮荒耕作B.兴修厂房C.地下开挖矿井D.露天开矿

10.读塔里木河流域图,回答:(10分)

(1)塔里木河主要依靠______补给,其

流量随______的变化而变化。流域内主要的新能源有_______(写一个即可)。

(2)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有

A.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沙漠化面积扩大D.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

11.阅读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黄土高原某地影像(右图)

材料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对黄土高原

多年的研究成果

植被的减水减沙

效益

(1)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问题是导致这一生态问题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2)从材料二表中可以得知: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的关系是:

(3)材料二反映了植被可以()

A.使地表水下渗减少B.使侵蚀增加

C.使含沙量减少D.使径流量大幅度减少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9.共9分

控制人口数量(1分)持续性(1分)

能源(1分)D(1分)

10、每空2分 共10分

(1)天山、昆仑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气温太阳能,风能(2)非地带性

(3)C

11.每空2分,共10分

(1)水土流失植被遭到破坏

(2)呈正相关

(3)C

(4)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综合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只要措施合理,一条即可)

第四篇:区域生态环境 能力题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黄河三角州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小题2】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

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③在黄河人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

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小题3】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 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 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 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 答案详解

解析:

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下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A: 土壤酸化 B: 土壤沙化 C: 土壤盐碱化 D: 土壤有机质减少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A: 采用滴灌技术 B: 适量掺沙改造 C: 增施速效肥料 D: 及时深耕土壤

3.该大棚可能位于()。A: 珠江三角洲 B: 长江三角洲 C: 黄淮海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答案详解 1.A 正确率: 41%, 易错项: D 2.D 正确率: 43%, 易错项: 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读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0-20cm的土壤表层的pH值小于7,土壤呈酸性,因此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

读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图可知,连作年限大于8年,表层土壤酸化明显,而中层和深层土壤仍维持在弱碱性的状态。为了减缓土壤酸化导致的土壤退化,可以采取深耕土壤的措施来中和表层土壤的酸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

读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图可知,大棚内表层土壤(0-20cm)在刚开垦时,pH值大于7,土壤呈碱性,且大棚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该大棚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中黄淮海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土壤为红壤,呈酸性;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较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位于巴西东北部海滨地区,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延伸50千米,每年向陆地推进20厘米,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的湖泊。据此回答下列下面小题。

【小题1】据图推断关于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中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于(A.洋流从亚马孙河口携带泥沙在沿海地区沉积 B.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 C.通过风力输送的内陆地区沙尘

D.雨林大量砍伐,经风力长期吹蚀裸露的地表

【小题2】能观赏到图中沙、湖并存景观的最佳时间是()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小题3】以下说法对景观地区描述可信的是()A.湖泊盐度季节变化明显 B.沙丘1-4月移动速度快 C.沙丘缓坡大致朝向西方 D.春夏时节生物众多

答案详解)解析:

下图中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此回答问题。

1.关于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径流量大 C.冬季河流不结冰

B.汛期主要在夏季 D.春季有大规模凌汛

2.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带来的问题有

①加剧水资源短缺 ②加剧土壤盐碱化 ③湿地面积减小 ④湖水变淡 A.①②③ 答案 1.B 2.A 解析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年径流量较小;汛期主要在夏季;冬季河流结冰;图中河流主要从高纬流向低纬,春季不会有大规模凌汛。

2.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需要大量引水灌溉,河流水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农业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碱化;入湖水量减少,湖水变咸。互花米草是一种适应海滩湖间带生长的耐盐、耐淹椬物。由于互花米草植株高密、根系发达,繁殖能力强,在海滩湖间带可以形成强固的草滩。20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下图示意崇明岛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泥沙淤积 C.增加植株密度

B.形成沿海草滩 D.保护海岸滩地

【小题2】引种后互花米草在东滩迅速扩张并成为优势植物,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互花米草根系发达 C.东滩沙性土质肥沃

B.东滩生长环境优越 D.互花米草植株高大

【小题3】互花米草在东滩迅速扩张,对当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A.潮间带植被增加 C.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详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解析】

【小题1】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对沿海滩地保护具有积极作用,D对。而泥沙沉积是由于长

B.东滩面积不断扩大 D.海浪侵蚀海滩减弱 江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来,与东滩种植互花米草没有关系,A错。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不是为了增加植株密度和形成草弹,BC错。故选D。

【小题2】互花米草根系发达、植株高大是其自身的生长习性,而之所以该物种能够在崇明东滩迅速繁殖,说明该地有适宜互花米草的生长条件。结合材料可知,互花米草是一种适应海滩湖间带生长的耐盐、耐淹椬物,而崇明东滩位于河流入海口,土壤肥沃,水盐条件适宜,使互花米草迅速繁殖,成为当地的优势植物。故选B。

【小题3】互花米草成为东滩优势植物,会导致梢物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C对。而潮间带植被增加、海浪侵蚀海滩减弱、东滩面积不断扩大均属于有利影响,ABD错。故选C。

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最东端,长江入海口处。崇明东滩主要分布有3种典型植被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密,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下图为1980—2010年崇明东滩三种典型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1—3题。

1.崇明东滩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海浪侵蚀 B.海浪沉积 C.风力沉积 D.流水沉积 2.材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围海造陆 D.海岸受到侵蚀 3.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

A.抗寒 B.抗旱 C.抗盐 D.抗病虫害 答案详解 D B C 解析: 1.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由于河水流速减慢和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此淤积形成滩地,故 D 正确。

2.读图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大,而原有的藨草群落、芦苇群落面积减小,甚至可能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B 正确。3.由材料可知,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滩涂,海水经常入侵,互花米草在此生长良好,说明其耐盐淹,C 正确。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严重区域,风沙干旱区占据全区沙化土地的97%。目前,宁夏在风沙干旱区采取银柴胡,甘草等沙地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的措施进行沙化土地治理。据此完成问题。

1.下列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风沙土和沙质土存在是土地沙化严重的决定因素 B.气候干燥,夏秋多大风,蒸发旺盛是该区气候总特点 C.人口快速增长是土地沙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D.土地利用方式以农耕为主变为放牧为主加剧了土地沙化 2.下列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的主要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灌溉农业区受沙土侵压覆盖,面积变小 B.荒漠草原载畜能力加大,环境压力加大 C.黄河以西的区域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 D.黄河含沙量无明显变化 答案 1.C 2.D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宁夏荒漠化的表现及成因。大量风沙土和沙质土存在是土地沙化严重的物质前提,但并不是决定因素,A选项错误;该地区气候干燥,冬春季节多大风,B选项错误;人口快速增长致使当地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C选项正确;宁夏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当地土地利用方式以放牧为主变为农耕为主加剧了土地沙化,D选项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C选项。

2.本题主要考查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的影响。图示灌溉农业区主要位于黄河沿岸冲积平原,未受沙土侵压覆盖,A选项错误;土地沙化使得草场肥力下降,荒漠草原载畜能力降低,环境压力加大,B选项错误;图示黄河以西不属于风沙干旱区,C选项错误;图示风沙干旱区降水稀少,无明显地表径流汇入黄河,故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对黄河含沙量影响较小,D选项正确,综上分析,本题选择D选项。

植被覆盖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图A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B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内蒙古2001-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气候要素相关性为()。A: 与2001年比,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B: 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 C: 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

D: 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2.图A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A: 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 B: 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 C: 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 D: 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 答案 1.C 正确率: 54%, 易错项: B 2.B 解析

1.本题考查读图能力。

C项,读图可知,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故C项正确。

A项,读图可知,与2001年比,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就平稳,并未呈下降趋势。故A项错误。

B项,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小于年降水量的变化。故B项错误。D项,读图可知,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也呈正相关。故D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本题考查读图能力。

由图可知,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①、②、③。森林树木茂盛,因此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积大;而草地棵短叶小,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也小;在荒漠区,植被稀少,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更小。因此,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是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五篇: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山东卷)图1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1~2题。

1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B 蒸发量增加C 下渗减少D 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

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B Ⅱ、Ⅰ、ⅢC Ⅲ、Ⅱ、ⅠDⅠ、Ⅲ、Ⅱ

(2013高考题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

43.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 C.排水造田

B.气候变暖 D.黄河来水量减少

4.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3高考题重庆卷)地理兴趣小组对某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9~11题。5.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6.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7.图四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图,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① 800

600② 400③ 200④

图4(2013高考题江苏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5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1~12题。

单位面积产沙量(g/m2)

8.图6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9.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

D.反坡梯田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5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5,完成18~20题。

10.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1.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12.如果乙地区大进行农业开发,()A.甲地区植C. 丙地区荒

B. 水分

C. 坡度

D. 温度

规模引水灌溉将会导致

被退化

二、综合题

漠化

(2013高考题安徽图13为陕西省分布图。阅读成下列各题。陕西高原南为主,产量低。20功引种优质苹果。果产量、浓缩果汁国前列。然而在果量施用化肥、农药

果渣露天堆放污薪柴缺乏等问题

卷)13.(35分)主要苹果基地图文资料,完部过去以种粮世纪90年代成目前该地区苹出口量位居全业发展中,大影响果品品质、染环境,农村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10分)(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14分)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11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2013高考题重庆卷)14.(26分)图5为某河段示意图,图6表示该河段上①、②两观测点所测得年流量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载第三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测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综合测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概况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如何形成的?荒漠化的本质、成因、表现?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知识】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西北地区概况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国家......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贯穿到建设经济强县......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发展五篇范文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发展春风集团前身是闻名全国的冀县暖气片厂,是多业并举的综合性集团。集团有6大公司7大行业44家企业,建有6大工业园区,13400员工,现已发展成为以装备制造为......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五篇)

    某某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某人内容摘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将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本文分析了大城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