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朝向故乡的一次精神扎根

时间:2019-05-13 18:5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作是朝向故乡的一次精神扎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作是朝向故乡的一次精神扎根》。

第一篇:写作是朝向故乡的一次精神扎根

写作是朝向故乡的一次精神扎根

【英文标题】Writing is a Spiritual Enrooting toward the Hometown

【作 者】谢有顺

【作者简介】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题】作家作品研究

中国的很多作家,都有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迁徙经历——少时在乡下生活,成年后留在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对城市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回忆起那些童年的、乡村的记忆,反而觉得亲切。所以,当代文学中,作家们写得最好的,还是那些与乡村、小镇有关的作品。何以城市生活在作家眼中变得如此僵硬而缺乏感觉?因为城市是一个公共世界,它往往抹平个人的感觉差异,城市生活中所看见、听见的,吃的、住的、玩的,几乎千篇一律,这样的生活,本质上是非文学的——文学所要表达的恰恰是个别的、私人的感受。因此,我尤为重视文学写作中那些精微的、地方性的、小视角的、生机勃勃的经验和记忆,那种无法被粗暴的消费文化所分割和抹平的记忆,我觉得这才是文学书写中最动人的景观。

我把这个记忆的原点,称之为是写作的根据地。每个作家,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写作根据地,而写作,正是朝向这个根据地的一次精神扎根。格林说,作家的经验在他的前二十年的生活中已经完成,他剩下的年月不过是观察而已。“作家在童年和青少年时观察世界,一辈子只有一次。而他整个写作生涯,就是努力用大家共有的庞大公共世界,来解说他的私人世界。”看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何那些伟大的作家一生几乎都在写自己所熟悉的故乡。鲁迅写绍兴,沈从文写湘西,莫言写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写商州,福克纳写自己那像邮票一样大小的家乡——每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写作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如同白洋淀之于孙犁、北京之于老舍,上海之于张爱玲,沱江之于李劼人,马桥之于韩少功。诗人黄礼孩说:“在省略了身份,省略了祖籍,省略了故乡的今天,在身心日渐凋落的时候,在你无法把身体安放在哪里时,回到出生地,寻找适合自己进入和表达的地方,寻找更自由的呼吸和从容,肯定是写作上的一次再启程。”确实,当现代化的思想日渐一统天下时,强调地方视角的叙事,强调来自出生地的记忆,正是对文学地理学这一丰富可能性的捍卫。

在这样一个迷信进化论、追求日日新的时代,真正的写作,有时必须是一种精神的后退。退守到自己的根据地里,使自己的感受、经验、记忆变得有来源地,而不是飘忽的,这就是写作的扎根。文学是有出生地的,作家是要追问自己的精神来源的。尽管像故乡、出生地、老家这样的说法,更多的是一个精神概念,并非地方主义的标签,但通过它重申一种让灵魂扎根、人心落实的写作品质,在当下这个浮躁、挂空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一个作家的精神,必然受一个地方的地气滋养;一部作品的面貌,也必然带着那个地方的特征和细节。因此,在我的阅读习惯中,我特别留心一个作家是从哪块土地上长出来的,我相信,一个人的写作秘密,正是潜藏在他那些感受、经验和记忆的根须上。

当我读到徐通福先生的文字时,那种天然的亲切感,正源于此。他是我的福建老乡,从他老家宁化县,到我老家长汀县,不过是百儿八十里路,半个多世纪前,这两个县同属汀州府,为客家人的居住地,整个闽西山区,周回数百里,风俗、口音、饮食都相似,那里的人情、风物、历史,我也并不陌生,所以,读着徐通福的文字,我的思绪往往会飞越那些山川、小河,回到自己的家乡:祖屋,长衫短褂,锅边糊,母亲,村口的小路,荒地,布鞋,班驳的老墙,花生,地瓜„„多么熟悉的事物,仿佛就在眼前。这些都是我小时吃过的食物,也是我在故乡生活时经常看到的场景。就像胃是有感情的,小时吃过什么,就能记着什么;眼睛和思想,我想也是有感情的,碰到那些熟悉的事物,也会情不自禁地多看几眼,多想几回。

因此,当拿到徐通福的散文集《风雨家园》(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时,我首先挑出来读的,就是那些和闽西风物、个人记忆有关的篇章——如《祖屋》、《长衫短褂千层底》、《两地锅边糊》、《母亲的佛缘》、《山里人》、《寻找培田》等,从这些文字中,我接续上的是一片我所熟悉的热土,以及那些情深意长的故乡人,他们就站在文字的另一端,看着我,并与我说话。我迷恋这种阅读感觉。说句实话,这些年来,很少有类似的贴身的文字,能迅速激活我心中那些沉潜了多年的故土记忆。尽管经常有朋友来劝我,在研究文学之余,可以多写一点有关故乡和个人的闲笔文字——毕竟,在我的评论文字中,偶能见出个人的性情,甚至也不乏散文的笔调,但我总觉得,童年和故土的记忆,对一个写作者而言,是一笔巨大的宝藏,如果面对它的情感还没有酝酿成熟,轻易动笔,就有可能浪费这笔财富。

可是,我却意外地在徐通福的笔下读到了这样的文字:

闽西有无数座山,在闽西的万山丛中,有无数个村庄。我的家就在其中一座村庄里。如果你是城里人,是很难分清此山与彼山、此村与彼村的,但你一定会留意那些身着蓝布“大襟衫”,脚穿千层底布鞋,脑后绾着发髻的妇女。那群妇女中,有一位就是我的母亲。(《长衫短褂千层底》)

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朴实,庄重,深情,因为即将要叙说的是母亲,大山里的母亲。我被这个母亲形象所感动,并且认为,徐通福所写的,也是我的母亲。我还小的时候,只要是晴天,穿的也是母亲做的布鞋,那绵密的针脚,严实的鞋面,小时候并不知道花费了母亲多少的心血;等到现在明白了,已经不忍心让年老的母亲为我再做一双布鞋。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双双鞋,一件件毛衣,甚至我的衣服上所有的扣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织而成的。这些衣物,老家还存着一些,我们兄弟姐妹当然早已不穿它们了,可是,有一年回家,我偶然发现,俭朴了一生的母亲,终归不舍得把这些旧衣物丢弃,它们还是被洗得干干净净地收在一个大木箱里。如果十年前我看到这些旧东西,或许会嘲笑母亲多此一举,现在的我,却惟有感动。母亲何尝不知道,这些旧衣物早已没了穿的价值,留着它们,与其说是舍不得,还不如说是为了保存她自己一份旧时的念想。那一刻,我终于理解了母亲,我知道,自己确实是长大了,母亲也确实老了。于是,我继续读着《长衫短褂千层底》,记忆在这个瞬间就全部都活起来了:“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只要得闲,母亲都要拿出一家老小的鞋样,打开那只箱子,把破衣服拆成布片,用地瓜粉熬成浆糊,一层层粘好晾干,再按鞋样大小裁成一只只鞋底。这道工序完成后,母亲用事先搓好的粗麻线和锥子,在上面扎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母亲扎的针脚非常匀称,周边是两道封闭的平行线,中间是无数个‘人’字,麻线拉得松紧适度,做成的鞋底十分结实。”——这也是我熟悉的母亲的身影,她一直定格在我的成长记忆里。直到今日,我也无法忘怀这样的场景:一年到头,母亲都在为我们六个兄弟姐妹的吃穿而劳碌,缝衣服、衲鞋底,更是她不间断的闲活,有时候,母亲的眼睛花得厉害,就会让我帮她把线穿到针眼里,可是我手忙脚乱一阵之后,多半会换来母亲的一句嗔怪,“小小年纪,眼神还不如我呢。”我的母亲,和徐通福笔下的母亲,何其相象。她们的白发是一样的,心地是一样的,甚至,衲的鞋底的针脚多半也是差不多的,因为她们的心里怀着同样一份对儿女的爱,她们也生活在同样一块土地上。

——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家无法割舍的根。母亲的形象,家居的细节,对故土的感念,它的背后是一种炽热的情怀,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徐通福的写作,最有价值的部分,我以为正是他面对故乡时的那种诚恳和真情。他的写作根据地,终归还是在宁化县的根竹村。这个盛产竹子的小村庄,教会了他如何正直、谦卑地看待人世与人情,以致他后来一路行军,走得再远,也摆脱不开来自故乡的这双眼睛:

我家至今仍居住着一座近三百年的祖屋。此屋两侧横楼直巷,主楼雪栋对厅,前后三进,内置两个天井,外带一方门楼照壁,出大门是一个鱼池。外墙一式尺二青砖,里屋梁柱交错,全为木质结构。屋顶飞檐抖擞,山墙嵯峨,直冲霄汉。房外三面清流环绕,门前屋后群山耸

峙,一条大道直通村口。(《祖屋》)

这幢祖屋,或可看作是徐通福的历史,也是他的精神来源地。他所描述的“直冲霄汉”和“一条大道直通村口”,仿佛是一个象征,表明这幢祖屋里的人,有高远的志向,走出村口、直上云霄,都有可能,但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屋、故土,子孙们奉若神明,不能释怀”,何以如此?这就是客家人的传统,无论走到哪里,在他心头的那条维系故土人情的丝线,是永远扯不断的。

母亲和祖屋,这可能是客家文化中最为经典的两个意象,在徐通福的笔下,他对这些都做了很好的发挥。我认为,徐通福的文学观,他的情感抒发,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受他与故乡的这种血缘关系所决定。他的根长在这里,他的写作也就必然带着这里的气息和味道,所以,他的眼神是温润的,他的感情是敦厚的,他的文字,也是老实的,不事雕琢,朴实无华——这大概就是一个根竹村人的本色。我特别看重一个作家身上的这种气质,它因为连于故土而显得面目清晰,而从终极意义上说,一切的写作都是朝向故乡的一次心灵旅行、精神扎根。

徐通福的写作,貌似平凡,背后却有着自己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说白了,就是不断地重申那些从故乡而来的古老信念。“父亲要求我们保持勤俭、正直、尊长、敬贤的品格和追求读书成才的目标”,这样的话,朴素,但却透着古风,这几乎成了徐通福身上所无法抹去的精神烙印。所以,他的这部书稿,尽管除了与故园有关的篇章,他还写了很多军旅记趣,人生感悟,南北见闻,但我读过之后,深感徐通福无论写什么,他的精神基点并无大的变化。他的一切感受,都是从故乡这个根须里长出来的。即便像《倔强的大山》、《枫树排的秋天》这样优秀的篇章,写得颇有军人的气势和大方,但从文字的根底上看,我们依然可以读出,那是根竹村的大山、根竹村的秋天。徐通福没有因为自己走得远了,看得多了,就丧失一个根竹村人的底色。他坚持通过小视角来发现世界、理解人生。这让我想起波兰诗人米沃什说过的一句话:“我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就写作而言,在到处都充满世界主义喧嚣的今天,“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反而能赢得我们的尊敬。

或许,在徐通福的一些文字中,“小地方人的谨慎”这一写作视角贯彻得还不够彻底,个别篇章,里面的感叹和抒情也显得公共有余、个性不足,类似“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又将迎来新世纪的曙光”这种篇末升华的陈旧模式还时有出现,所幸,徐通福并非专事写作之人,越过这些不足,我们终究还是记住了这样一个诚恳、实在的人。古人云,“修辞立其诚”,诚者,心也——好散文是情发于心,意通智慧,而它最终所要表达的,其实还是作者这个人。读一种散文,假如能够让我们由此认识一个人,一段人生,足矣。

第二篇:什么是写作

什么是写作

每天其实都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曾经接到以前老师让我回去讲写作课的邀请,于是我有重重地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写作?很多人在为自己的妄自菲薄而懊悔,可是我要说我觉得写作就是一个大大的妄自菲薄。

太久不动笔了,之后你就会发觉,把东西想得太现实,就真的无从下笔了。不是说现实的东西没得可写,而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平庸思维占据我们的脑海而导致美丽幻想的境界没有了。

所以写作的前提是感情的动态。必须保证对事物是敏感的,对人是充满感情的,这样的感情可能是喜欢也可能是憎恶,总之是能波动的你的心绪的,精神的不懂跳动是写作最重要的来源。

当我们去放大这一切,比如你暗恋了一个人,其实没有多么痛苦,但是在你的笔下你会不自觉地放大这样的痛苦,因为我们的主观意愿在支配我们去那样描述,在讲述心声的时候,也让很多你平时想都不会想的词汇一下子跳了出来,去添油加醋地为你织造一个梦,这就是本能的写作目的——情感的表达或者说是一种宣泄。

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要用文字去表达的人来说,就是这样,用尽心力去把对生活的感悟吐出来,真的像呕吐一样地吐出来,鲜活的,血淋淋的,污浊不堪的东西里面是你真是的血肉和心肝。

其次重要的地方是对文字的解构。大多数人成为不了作家是因为他们的“无序表达”,也就是说语言杂乱,文章本身架构失控,对于小说而言,人物和情节失实和冲突的地方太多,于是就是很感人的故事也打动不了别人。这就是写作能力的问题,也是我们共同要解决的一打难关,当然这需要岁月累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行。

金庸早起写的《碧血剑》中的人物关系显然没有《鹿鼎记》中的关系复杂,这其实是他这个现代文坛大咖也在其起步期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张爱玲的小说《第一炉香》也是在人物关系上很多地方去模仿红楼梦的,你很难说他们是不是在一开始就想好了一切布局,而按部就班地开始自己的写作行为。所以模仿是开端,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不断强化自我个性,施展在个人领域的能力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做的,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写作爱好者可能我们只能做到这么多了,有很多人和我讲千万不要放下手中的笔,我也真的很大家讲这句话,好好珍惜我们拥有的东西,这是一种才能,可能没有人会觉得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但是对于我们自己,一种别人不具备的抒情和沟通方式真的很伟大。

第三篇:故乡是北京

《故乡是北京》教案

第一课时

学科:音乐 备课教师:王曦红 授课时间:第 周 月 日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欣赏两首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知识目标:感受戏曲的音乐风格特点,了解北京、海南等地方特色。

技能目标: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速度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歌曲的欣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2.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教学准备:

电子琴 音乐课本

一、聆听《故乡是北京》教学基本要求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5”为宜。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11”为宜。

二、表演《杨柳青》教学基本要求

1.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2.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设问: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你能哼唱吗?

3.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4.学唱曲调: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2)设问: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12345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设问:曲调中出现几次“”?在出现“”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5.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注意情绪与速度。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6.表演歌曲:

(1)在“”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小结: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四篇:思想汇报:将服务精神扎根于心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下这一份思想汇报范文——将服务精神扎根于心,仅供大家浏览。

敬爱的党组织:

越能为别人着想的人,他越是个享受幸福的人。面对人类的全体,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当我们内心流淌着服务他人的精神,这种渺小化作服务他人的幸福。进一步的,作为一名党员,不仅是为他人服务更要为全体人民服务,这种小幸福化作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大精神。正是有这样一名党员,他用他的这种服务精神开垦出一条百姓的生路。

全心全意是上任的朴实感恩。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受命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埋头苦干的决心和朴实的感恩是这个书记最简单的上任词,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全心全意是追沙探灾的步伐。焦裕禄同志说: “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于是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 , 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归槽。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一百二十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 “ 三害 ” 的底细,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 …… 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泻洪图。从哪里出发,从能改变群众的生活面貌出发,怎么样服务,不是坐着听汇报,等专家给方案,而是切切实实的在风沙里考察,是肝病,是大风,是简陋的仪器,是落后的技术,是渗透在行动的服务精神,战胜一切。

全心全意做关切人民的好儿子。兰考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村庄,他硬是一一走遍,去到每一家都要掀开人民的锅盖看看有没有米,摸摸孩子的衣服,看看厚不厚实,有一次焦裕禄同志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是,却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 “ 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 ” 焦裕禄同志说: “ 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 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他的追悼会上,群众的一句:“他好阿,真是好,说不完。”多么简单的话语,却如此饱满而真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它是一种灵魂的提升,只有踏实的践行,只有为人民洒下的汗水,才能浇灌出最美的鲜花。

汇报人:好范文

2012年5月23日

第五篇:一次精神的洗礼

一次精神的洗礼

——记井冈山之行

4月22日至23日,在市局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前往井冈山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学习活动。此次活动虽然仅短短两天时间,但于我来说,意义非凡,收获良多。

站在井冈山的土地上,历史书中的文字顿时鲜活了起来,这一段历史仿佛跨越时空,在此刻重演,给予我无与伦比的震撼。我彷佛看见茨坪镇上,革命先驱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在清晨的树下读书、在骄阳中劳作、在演武场刻苦锻炼杀敌本领;彷佛看见在黄洋界上,战士们利用简陋的武装,克服恶劣的环境,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看见血洒长空的惨烈,看见失去战友的悲痛,看见胜利的欢呼喜悦……走着先烈们走过的路,一处处遗迹,一件件遗物让我肃然起敬,当年战斗用过的武器,穿过的军装,依稀还能辨出上面残留的硝烟和沾染的血迹。那一张张经过了血与火考研的先烈遗照,黑白色的照片已经泛出黄色,陌生而又熟悉,在互相‘对视’的那一刻,深深的感动在内心激荡。

出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血与火的革命斗争经历,反而一出生就享受着革命的胜利果实。此刻,我才真的明白,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铸就的,来得何其艰辛何其不易。我们要珍惜先辈们为之奋斗的幸福与和平,要珍惜他们抛洒的热血和生命,要继承和发扬光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

井冈山有太多的名头,它就像一本书,人人去读它,都能有自己的收获。而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首先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先烈们生生开辟出一条革命的康庄大道,正是因为他们怀有共同的伟大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人之一生,有的功成名就,有的浑浑噩噩,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无论哪方面来说,都谈不上有多艰苦,更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才不负革命先烈的贡献。

然后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充足的物资,有的,只是为了革命不怕死的胆魄。想想我们今天,太多的人贪生怕死,遇到一点困难就踯躇不前。我们可能在平凡的岗位,我们可能没有超卓的智慧,我们可能只在从事琐碎的工作……但是我们应当要继承拼搏的精神,克服困难,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黄勇

下载写作是朝向故乡的一次精神扎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作是朝向故乡的一次精神扎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梅花魂》教学反思 蠡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亚芳 《梅花魂》学完了,我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我,也为学生。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活动背景 背景分析: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中秋起源、中秋习俗、月亮传说、诗词歌赋、中秋灯谜等,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霾是故乡浓》

    《霾是故乡浓》 深冬季节,我在海南耽搁了几日,总有些若有所失的惆怅。今夜山雨初歇,月华如昼,我忽然怀念起故乡的霾了。 故乡太原的此时,正是品霾的好季节。约三五好友于高楼平台......

    《故乡是北京》教案

    《故乡是北京》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 2.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 3.懂得......

    故乡是女人(5篇范文)

    故乡是女人 乡音难忘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太久没有回去,家乡都记不大清楚了。只记得几种颜色,清晨朦胧中带点白色,到了中午的时候就是翡翠色配上红色的日头,傍晚,夕阳西下,金光万丈......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安振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的头等大事就是回老家看父母。尽管经常回家,可每次回老家,心里都充满兴奋与激动,与小时候从县城的中......

    水是故乡甜

    《水是故乡甜》读后感 李晨曦 在国庆假期的时候,我班举行了一次亲子阅读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和自己的父母共同读一本书,然后写出读后的感受。 这周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语文主题阅......

    月是故乡圆(最终定稿)

    月是故乡圆又是一个丹桂飘香季节,又是一轮中秋月圆之时,静坐在窗前,透过玻璃,一轮皎洁的明月,遥挂在宁静的浩空当中。明亮、柔和的月光洒向大地,沐浴着它能到达的每一个地方,让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