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加快贫困残疾人奔小康步伐
加大扶贫济困力度 加快贫困残疾人奔小康步伐
扶弱、济困、助残,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也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提出了要“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在以前历次党代会主报告中是没有过的,虽然只有七个字,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扶贫办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提出,要将残疾人扶贫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之一,我省在顺利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实施计划,下一步工作中,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新的阶段,由于个人素质和资本积累的差异,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剧,因低收入、失业、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阶层性贫困发生机率增大,残疾人由于自身原因,成为阶层性贫困最主要的对象之一,在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在增加,绝对不容忽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残疾人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尤其是农村残疾人,贫困程度重,人数多,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关心他们的疾苦,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帮助他们解决温饱、摆脱贫困,这是保持我们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其次,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广大贫困残疾人既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残疾人扶贫开发,不仅是要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第三,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成员,全社会都有责任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在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中,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目前,我省有10.4万贫困残疾人,涉及残疾人家庭50多万人口,而且70%左右集中在农村,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同心协力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是关系我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团结的大事,也是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的重要内容。
二、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积极探索残疾人扶贫工作新路子。
省委、省政府在“八八战略”中提出了“要使我省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我们在发展残疾人事业时,要树立“同步发展观”,针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制定特殊扶助政策,采取特殊扶助措施,作出长、中、短期规划,制定小康标准、方法、措施,并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不仅要明确总体任务、目标,还要明确阶段性任务、目标。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狠抓落实,促进贫困残疾人扶贫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三)全民动员,广泛开展对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工作。扶贫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残疾人扶贫始终是倡导全社会参与的广泛行动,在发扬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和我国基层政权的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志愿者组织及党员、干部、职工、学生、街坊邻里等社会各界,采取“一帮一”、“单位包户”等多种形式,进行“帮、包、带、扶”,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等团体和组织在残疾人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大力营造扶残助残的氛围,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奔小康。先富带后富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原则和口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谐友爱,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人道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看到,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在带领人们致富及帮助弱势群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要大力倡导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完整的激励制度,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一个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残疾人扶贫的行列中,帮助残疾人加快奔小康步伐。
残疾人奔小康,既是残疾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通过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全社会的帮助,通过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使残疾人与健全人并肩携手进入小康社会。
第二篇: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加快贫困残疾人奔小康步伐
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加快贫困残疾人奔小康步伐
扶弱、济困、助残,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也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提出了要“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在以前历次党代会主报告中是没有过的,虽然只有七个字,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扶贫办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提出,要将残疾人扶贫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之一,我省在顺利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实施计划,下一步工作中,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新的阶段,由于个人素质和资本积累。
多万人口,而且左右集中在农村,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同心协力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是关系我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团结的大事,也是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的重要内容。
二、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积极探索残疾人扶贫工作新路子。
省委、省政府在“八八战略”中提出了“要使我省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我们在发展残疾人事业时,要树立“同步发展观”,针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制定特殊扶助政策,采取特殊扶助措施,作出长、中、短期规划,制定小康标准、方法、措施,并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不仅要明确总体任务、目标,还要明确阶段性任务、目标。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狠抓落实,促进贫困残疾人扶贫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残疾人生产的开发农业项目。残疾人的贫困主要是因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造成的,由于劳动能力和方式的限制,使工作和就业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做好项目选择。对一些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农村残疾人,重点扶持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要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脱贫奔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手工业和家庭副业;选择适合当地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配套,兼顾残疾人特点的项目,并主要通过残疾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或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等多种形式,扶持贫困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做到扶持资金、干部帮扶、扶贫项目和生产服务到户到人。
(二)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残疾人生产的开发农业项目。发展盲人按摩,加强盲人按摩行业管理。按摩是盲人适宜从事的职业,也是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培养、培训、就业、开设盲人按摩所、院核发执照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奔小康保障措施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地区残疾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党政、各有关部门要切实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广大残疾人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把残疾人工作作为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层层分解任务指标,层层落实责任,保障残疾人奔小康工作顺利实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综合素质。要提高残疾人的生存质量,首先就要提高残疾人自身的素质。在全社会为残疾人就业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要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培训力度,通过文化扶贫、扫盲、职业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本地实际,紧跟市场需求,依托专门的残疾人培训机构或农民学校、农民夜校等社会培训机构,进一步健全培训网络。努力解决因需要帮扶的残疾人多,而扶贫经费不足的困难,大力开展农村残疾人转移培训。让残疾人走出乡村,转移到城镇就业,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同时,通过引导、鼓励残疾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残疾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残疾人自信、自强、自立是残疾人奔小康的主要动力,我们在实施残疾人奔小康中,要激励残疾人借助扶残助残的力量,靠自身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与正常人一道共同奔小康。
(二)重点扶持,着力解决残疾人住房困难问题。随着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深入,贫困残疾人住房困难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去年省里启动了残疾人“万户安居工程”,解决了余户残疾人家庭危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三篇: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加快贫困残疾人奔小康步伐
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加快贫困残疾人
奔小康步伐
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加快贫困残疾人奔小康步伐2007-02-02 23:05:00
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加快贫困残疾人奔小康步伐
扶弱、济困、助残,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也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提出了要“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在以前历次党代会主报告中是没有过的,虽然只有七个字,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扶贫办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提出,要将残疾人扶贫作为全国扶贫
开发的重点之一,我省在顺利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实施计划,下一步工作中,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新的阶段,由于个人素质和资本积累的差异,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剧,因低收入、失业、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阶层性贫困发生机率增大,残疾人由于自身原因,成为阶层性贫困最主要的对象之一,在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在增加,绝对不容忽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做好残
疾人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残疾人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尤其是农村残疾人,贫困程度重,人数多,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关心他们的疾苦,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帮助他们解决温饱、摆脱贫困,这是保持我们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其次,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广大贫困残疾人既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残疾人扶贫开发,不仅是要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第三,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成员,全社会都有责任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在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中,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目前,我省有万贫困残疾人,涉及残疾人家庭多万人口,而且左右集中在农村,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同心协力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是关系我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团结的大事,也是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的重要内容。
二、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积极探索残疾人扶贫工作新路子。
省委、省政府在“八八战略”中提出了“要使我省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我
们在发展残疾人事业时,要树立“同步发展观”,针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制定特殊扶助政策,采取特殊扶助措施,作出长、中、短期规划,制定小康标准、方法、措施,并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不仅要明确总体任务、目标,还要明确阶段性任务、目标。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狠抓落实,促进贫困残疾人扶贫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残疾人生产的开发农业项目。残疾人的贫困主要是因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造成的,由于劳动能力和方式的限制,使工作和就业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做好项目选择。对一些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农村残疾人,重点扶持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要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脱贫奔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手工业和家庭副业;选择适合当地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配套,兼顾残疾人特点的项目,并主要通过残疾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或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等多种形式,扶持贫困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做到扶持资金、干部帮扶、扶贫项目和生产服务到户到人。
(二)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残疾人生产的开发农业项目。发展盲人按摩,加强盲人按摩行业管理。按摩是盲人适宜从事的职业,也是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培养、培训、就业、开设盲人按摩所、院核发执照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奔小康保障措施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地区残疾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党政、各有关部门要切实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广大残疾人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把残疾人工作作为执政为民的
德政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层层分解任务指标,层层落实责任,保障残疾人奔小康工作顺利实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综合素质。要提高残疾人的生存质量,首先就要提高残疾人自身的素质。在全社会为残疾人就业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要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培训力度,通过文化扶贫、扫盲、职业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本地实际,紧跟市场需求,依托专门的残疾人培训机构或农民学校、农民夜校等社会培训机构,进一步健全培训网络。努力解决因需要帮扶的残疾人多,而扶贫经费不足的困难,大力开展农村残疾人转移培训。让残疾人走出乡村,转移到城镇就业,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同时,通过引导、鼓励残疾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残疾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残疾人自信、自强、自立是残疾人奔小康的主要动力,我们在实施残疾人奔小康中,要激励残疾人借助扶残助残的力量,靠自身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与正常人一道共同奔小康。
(二)重点扶持,着力解决残疾人住房困难问题。随着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深入,贫困残疾人住房困难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去年省里启动了残疾人“万户安居工程”,解决了余户残疾人家庭危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下一步要结合《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实施,建立“机构健全,资金保障,房源稳定,分散居住,动态管理”的残疾人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认真落实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优先实行实物配租政策,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户入住;结合“五大百亿工程”下山脱贫项目的开展,要将欠发达地区贫困残疾人列入重点扶持范围,对居住在高山、深山、远山的贫困残疾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确保他们“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各地扶贫与残联要积极配合,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方改造项目,确保有限的资金用于更多的贫困残疾人,争取几年内基本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无房户建房和危房改造工作。
(三)全民动员,广泛开展对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工作。扶贫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残疾人扶贫始终是倡导全社会参与的广泛行动,在发扬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和我国基层政权的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志愿者组织及党员、干部、职工、学生、街坊邻里等社会各界,采取“一帮一”、“单位包户”等多种形式,进行“帮、包、带、扶”,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等团体和组织在残疾人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大力营造扶残助残 的氛围,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奔小康。先富带后富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原则和口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谐友爱,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人道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看到,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在带领人们致富及帮助弱势群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要大力倡导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完整的激励制度,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一个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残疾人扶贫的行列中,帮助残疾人加快奔小康步伐。
残疾人奔小康,既是残疾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通过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全社会的帮助,通过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使残疾人与健全人并肩携手进入小康社会。
第四篇: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
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
黑龙滩镇党委副书记:吴明华
国务院召开这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十分重要,下一步的扶贫工作要深入贯彻执行。
一、提高对贫困地区开展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因此,扶贫开发工作要在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注重解决人的观念和素质问题。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进而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首先,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据统计,在592个重点县连续两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户中,有46%的户人均耕地不足1.0亩,很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大幅度增加收入。而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只要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可能将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将劣势变为优势。因此,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转移劳动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长远之策。
其次,大力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贫困地区,要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让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数量。但目前尚未转移的劳动力中,有相当比例素质不高,不能适应转移需要。据统计,2003年592个重点县的剩余劳动力中,16.5%是文盲或半文盲,38.5%是小学程度,加上身体和年龄方面的限制,有2/3以上的贫困地区劳动力不符合城镇大多数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其实现就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持续,而且能使贫困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具有“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带动一片”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我国加工业的竞争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也有深远意义。贫困地区的扶贫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抓紧落实。
二、继续坚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
近年来,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促进转移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制定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打算,制定规划。各级扶贫部门结合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摸清了贫困人口劳动力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05年至2010年的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计划在五年内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劳动力得到培训的机会。
(二)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网络。为了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我办在各省区市认定了30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同时,各省区市分批认定了184个省级示范基地,大部分扶贫工作重点县也确定了县级示范基地,形成了覆盖贫困地区的培训网络。据统计,这些示范基地中,约50%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
(三)多方筹措资金,并抓好管理使用。目前,全国直接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财政扶贫资金已达8亿元左右。河南、湖北、山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投入都有4000多万元。专门用于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培训转移。
(四)面向市场,按需培训。各级培训基地按照劳动力市场需要,采取订单式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如:地处贫困地
区的山西白文职业技校与省劳动厅驻北京劳务管理处、苏州市汇思人力资源公司等中介机构密切合作,考察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用工市场,与32家用人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由于符合市场需求,该校培训的近3000名贫困劳动力95%以上实现了非农就业。
提供信息,跟踪服务。为维护贫困劳动力就业后的权益,各地扶贫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河南省各级扶贫部门与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加强配合,在洛阳召开了河南省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介洽谈会,签约65.8万人。同时,河南省扶贫部门在劳动力输出比较集中的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建立办事处和服务中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5年来,全国贫困地区共培训了近300万贫困劳动力,其中90%以上实现了非农就业。
三、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地区剩余青壮年劳动力尚有1300万左右待转移。“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以下几项政策措施:
(一)瞄准目标,提高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的针对性。我们将结合摸底调查工作,对可培训转移的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对符合接受职业教育条件的贫困劳动力,与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培训转移的计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从明年开始,要求各地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的资金要占到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10%以上,总量达到15亿元。
(三)整合资源,形成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合力。目前,我办已与全国工商联签订了包括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在内的全面合作协议,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培训促进转移工作的通知,与教育部就加快扶贫工作达成了一致意见。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包括职业教育在内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逐步建立起集培训、转移和维权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四)切实加强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我办在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将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对贫困户中愿意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除享受常规800-1000元培训补助外,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二是在认定贫困劳动力转移示范基地时,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话、《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工作步伐,实现扶贫工作与职业教育工作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篇:加大扶贫力度完善长效机制帮扶更多的残疾人共奔小康共享和谐
目前,我市共有持证残疾人13800余名,2007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家庭有1622户、1708人,占残疾人数的12.36 %。残疾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给予特殊的关爱。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第一次把“发展残疾人事业”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写入《中共
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因此,实现广大残疾人的脱贫致富是各级残联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自2001年投入50万元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以来,海宁市残联在报经市政府同意后,以平均每年50万元的速度递增,2007年投入残疾人无偿扶贫资金350万元,以系列扶贫工程为载体,扎实、深入的开展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切实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共奔小康、共享和谐。
一、主要做法:
1、摸清底数,夯实基础,科学合理安排资金。每年春节长假刚过,海宁市残联就把残疾人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分别召开班子成员会议和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对扶贫工作进行研究、讨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计划。2-3月,市残联就分别下发文件,开展全市残疾人低保户情况调查、残疾人低保户家庭子女就学状况调查、“安居工程”情况调查,要求各镇(街道)残联深入基层,深入每一户残疾人家庭,摸清底数,掌握残疾人需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调查工作。这些数据的取得为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当年扶贫资金夯实基础。
2、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积极为扶贫工作出谋划策。海宁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和支持我市的残疾人扶贫工作,1998年市政府就颁布实施了《海宁市对残疾人实行照顾扶持的规定》,2003年在第十三个“全国助残日”当天又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海宁市照顾扶持残疾人若干规定》,随后,市府办由批转了海宁市残联起草的《〈海宁市照顾扶持残疾人若干规定〉实施细则》,2004年,各基层残联又联系当地实际出台了照顾扶持残疾人的优惠政策,2006年市府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制定实施,为残疾人扶贫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同时,在每年召开的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会议上形成惯例,对当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的安排进行审议。副市长朱祥华、18个残工委成员单位领导参加会议。会上,各成员单位对扶贫工程的资金投入、补助标准等进行讨论,或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在2006年残工委会议上,考虑到近年来学费增长速度较快,经残工委各成员单位讨论通过,较大幅度提高了对残疾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的一次性奖励标准,由原来的中专500元、大专1000元、本科2000元分别提高到了1000元、5000元和10000元,此举得到了广大残疾学生家庭的广泛好评。
3、加大投入,狠抓落实,扎实开展十项扶贫工程。每年4月,由市残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下拨××海宁市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的通知》,将扶持资金下拨各镇、街道,并要求按1:0.5的比例投入配套资金,扎实开展十项扶贫工程。可扶持户工程,是对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和种养殖业技术的残疾人进行补助,主要解决其发展种养殖业所需的部分种子、种苗、种畜资金。补助标准为每户300元;大户带小户工程,是对政治素质较好,有一定技术、市场和经济基础的种养殖业大户帮助他们早日实现小康,并帮扶附近一户贫困残疾户发展种养殖业,在信息、技术、产销等方面提供帮助,补助标准为每户1000元;安居工程,主要是为贫困残疾人家庭修建住房,补助标准为每户5000元;助学工程,是对残疾人低保家庭子女就学给予一定补助和对残疾学生考入中专以上院校进行一次性奖励;康复工程,主要用于开展助视、助行、助听工程;低保户补助工程,主要是对全市残疾人低保户家庭给予一定补助,标准为每户每年400元;救济补助工程,主要用于残疾人突发性、临时性困难救济补助和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定额补助;小额信贷贴息补助工程,主要是对残疾人开展种养殖业在金融机构取得小额贷款给予贴息补助,贴息标准为:贷款额在2万元(含2万元)以下的,全额贴息;由残疾人负责的扶贫基地,贷款额在2万元以上5万元(含5万元)以下的,市残联50%贴息;贷款额在5万元以上的,不予贴息。合作医疗补助工程,主要是对残疾人家庭参加城乡合作医疗的,残疾人个人部分由市残联全额给予补助。送温暖工程,主要是在“全国助残日”和春节期间对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慰问。系列扶贫工程的广泛开展,为部分贫困残疾人圆了新房梦、康复梦、大学梦……
4、加强督查,规范管理,不断完善扶贫
机制。为使残疾人扶贫工作有序、健康、深入地开展,每年8月,市残联下发《关于开展全市残疾人扶贫检查的通知》,对检查的指导思想、检查内容、检查时间安排和方法等进行部署落实。9月为各镇、街道自查阶段,并上报各扶贫工程实施进度;10月为市残联、市财政局、市监察局联合检查阶段;11月整改完善阶段。在全市扶贫工作检查中,市残联、市财政局、市监
察局联合组成督查小组,深入到镇、街道进行检查指导,全面落实今年残疾人扶贫工作任务,并及时召开扶贫检查总结汇报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同时,不断修订完善扶贫工作相关制度。特别是在2006年,一是由市财政局、市残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残疾人事业经费会计核算工作的通知》,从2007年1月1日起,统一全市各镇、街道残疾人事业经费核算管理办法,实行专帐核算,统一会计科目,规范收支管理,做到资金专款专用,切实加强和提高残疾人事业经费管理水平。二是海宁市残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扶贫工作管理的通知》,对残疾人系列扶贫工程中各项子工程的调查、资金发放时间、审批方式、公示地点、手续程序、建帐立卡等进行了统一规定,建立长效、规范的管理机制。
5、动员社会,营造氛围,全方位开展助残扶贫。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既是政府的职责,又是社会的义务,既要紧紧依靠政府,又要充分动员社会。为此,近10年来我市制定了长效扶贫机制,坚持做到做好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一助一”结对扶贫献爱心活动,由市残工委18个成员单位和18户残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然后带动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开展“一助一”结对活动。许村镇残联在市结对启动仪式的带动下,广泛发动企业又与104户残困户结对,资助每户每年1200元。自2004年来,市慈善总会还与市残联联合,大力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捐赠轮椅、赠送助听器等活动,三年共计投入资金82.66万元。2000年以来,市残联还积极协调卫生、民政、粮食、建设、电力、广电、电信等有关部门,对持有《特困残疾人优惠证》的残困户给予粮油、水电补助,免收挂号费、诊疗费、有线电视初装费、电话初装工料费,减半收取手术费、注射费、床位费、有线电视收视费、宽带使用费等。市科技局开展“金桥工程”提供技术及资金服务;市民泰煤气公司不断加大为残困户优惠供应煤气的力度;市公交公司为盲人提供市区免费乘车服务;市办证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免费上门办证服务;在每年春节、“全国助残日”的送温暖活动中,机关、企事业单位、红领巾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都纷纷加入到走访慰问残困户的行列当中。市九三学社连续10年在“全国助残日”开展为市聋哑党校义务体检。台商也积极加入到向残疾人捐赠衣服等献爱心活动当中。同时,各新闻媒体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正是有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助残扶贫氛围的形成。
二、几点体会: 七年来,海宁市残联紧紧依靠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2007年,共计投入残疾人无偿扶贫资金1410万元,以残疾人扶贫解困为主题,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线,以无偿与有偿、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逐年加大扶贫力度,开辟新的途径,探索新的模式,逐步建立、完善了残疾人扶贫解困新机制,抓重点、树典型、创特色、求实效,全市残疾人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得到了几点体会: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是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要前提;二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是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社会基础;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是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有力保障;四是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是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根本条件;五是有一支热心残疾人事业,乐于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是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组织保证。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就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残疾人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而同时,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又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助残扶贫新路子,多渠道开辟助残扶贫新途径,全方位完善助残扶贫新机制,为更多残疾人早日脱贫致富,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