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见
(川府发[2007]56号)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逐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 融资比重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决策,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 充分认识利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直接融资等各项工作,不断优化资本市场环境,着力 提升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效率,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资本市场强省。企业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要抓住机遇,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运用改制上市、借 壳上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多种资本市场手段不断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目标: 到2010年,全省上市公司总市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证券化率(总市值/GDP)达到100%以上;上市公司数量由目前的70家增加到100家以上,推 动2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或整体上市,力争30家以上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实现规范改制上市,首次发行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400亿元以上;重 点市(州)资本市场竞争实力得到较大提升,没有上市公司的市(州)力争培育1家以上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等其他直接融资额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直接融资比重 逐年提高,由2006年的0.3%提高到10%以上。
二、大力发展多渠道直接融资,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一)大力发展多渠道直接融资。一是扩大直接融资领域,创新投融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可转换债券、权证 及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鼓励国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换股、交叉持股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等多种方 式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本,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业投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 企业、高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创业资金;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利用风险投资推动一批有上市前景的科技型、成 长型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境内外投资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我省优势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支持企业或 项目采取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积极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解决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或大型项目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多种融资工具和金融创新产品的筹资功能。
(二)积极、稳妥、有序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按照国务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总体要求,加强与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和相关证券交易所的合作,支持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全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证券交易所合作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公开信息披露等创新 工作,维护市场诚信秩序,帮助通过规范清理、具备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抓住国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整合现有产权交 易机构,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我省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三、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再融资
(一)通过整体上市,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大盘蓝筹上市公司。加快推进大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工作,依托现有上市公司采取定向增发、吸收合并、分拆、换股等多 种方式实施集团资源战略性整合,在我省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先进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及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领域实现龙头企业整体上市。
(二)通过重组整合,打造一批优势上市公司。积极推进龙头企业的并购重组,鼓励产业优势较为突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上市公司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收购兼并同行业或相关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三)通过借“壳”上市,改造一批有困难的上市公司。积极引导经营业绩差、主营业务不突出的上市公司采取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注入优质资产,进行实 质重组,切实增强持续经营能力。对主业瘫痪、资不抵债、风险大且重组无望的上市公司,要运用市场机制,按有关规则实施平稳退市。
(四)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运行质量。上市公司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包括股权、期权在内的激励机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有序地推进股权激励工作。
四、全面加大培育工作力度,推动优势企业改制上市
(一)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改制上市工作。加强对企业规范改制、规范运作、规范上市工作的指导,紧紧围绕重点优势产业链、大企业集团、中小企业和工业园区(产业集群),通过“择优培育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申报上市一批”的方式在2010年以前组织培训500家有上市意愿的企业,指导200家符合基本条件的 企业规范改制,推动100家竞争力强、运作规范、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上市申报程序,力争有30家以上企业发行上市。
(二)加强对重点 培育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快条件成熟企业的上市申报进程,帮助已申报企业尽快通过中国证监会、香港联交所等的发行审核,实现明年5家以上公司在境内外上 市。支持已进入辅导的企业尽快完善相关手续、上报发行申报材料,力争明年10家以上公司进入上市申报程序。加大对重点企业改制上市的推进力度,指导和帮助 5-10户大企业集团、地方金融企业启动改制
上市或并购重组程序,以首发或借“壳”方式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支持和鼓励适合境外上市的企业在香港联交所等境 外上市。
(三)加大中小企业板上市资源培育力度。继续加强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战略合作,建立共同培育上市资源的长效机制,组织好以深 交所和中介机构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化、权威性的上市培育工作。加强对市(州)的分类指导,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等重点城市要充分发挥上市企业的示范和带动 作用,加大上市资源培育力度;有潜力的市(州)要将工作重点落实到重点县(市、区)和重点优势企业;尚未有上市公司的市(州)要加大培育力度,力争尽快实 现“零”突破。
(四)积极培育创业板上市资源。创业板市场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的融资渠道。要积极支持为自主创新战略 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产业化服务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中小企业,培育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尽早规范改制,实现在创业板上 市。科技型企业可借鉴“阿里巴巴”上市的经验,各级各部门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五)建立重点培育企业的后备资源库。科学拟定重点培育企业入库标准并实施动态管理。通过企业申报、市(州)推荐(省属国有企业由省国资委推荐),根据企业条件、时间进度和上市目的地确定工作目标,“一户一策”制订培育计划,落实相关政策和具体工作措施。
五、加强证券从业机构建设,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一)规范发展证券、期货公司,鼓励设立基金公司。鼓励省内证券公司通过收购兼并、增资扩股等方式整合证券业务资源,支持我省重点企业集团控股、参股证 券公司,支持有条件的证券公司上市;引进国内外知名证券公司入川设立区域性总部,支持服务水平高、诚实守信的证券、期货公司在我省开展业务,加强风险监 管。
(二)规范发展中介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我省建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开展相关业务,为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优质服务。
(三)强化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中介机构服务档案,健全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机制,提高中介机构的诚信意识和社会公信力。对资质好、执业能力强、服务好的中介机构,要向全社会宣传和推荐;对严重失信、违法违规的中介机构,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扶持鼓励措施
(一)支持企业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整体上市及企业借“壳”上市、改制上市中涉及的有关历史遗留问题,凡是企业主动要求规范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依法帮助企业妥善处理。
(二)财税优惠政策。
1.对拟上市企业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和拟上市企业改制设立股份公司时,因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转增股本而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依法征收,同级人民政府可在财政预算安排的扶持企业发展资金中给予支持。
2.扶持资金处理。拟上市企业在近3年内因享受省及省级以下有关优惠政策(减免税、贷款贴息等财政补助)形成的扶持资金,财政、税务部门在按企业上市要求进行规范的同时,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外,可由企业全体股东共同享有。
3.积极支持鼓励上市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省内外企业。上市企业因并购重组发生的税费应依法缴纳,同级人民政府可视其并购重组成本情况从财政预算安排的企业发展资金中对企业给予支持。
(三)土地优惠政策。上市公司和拟上市企业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可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优先办理立项预审、转报或核准手续。
(四)降低上市成本。
1.产权过户收费。拟上市企业改制设立股份公司涉及产权变更过户且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的,免交除工本费外的其他一切费用。因历史原因未办理产权证且无争议的,依法补办。
2.资产过户收费。拟上市企业改制设立股份公司和上市重组过程中一次性发生的房产、车船等权证过户费,按规定标准收取工本费。
3.中介收费。改制过程中的证券咨询、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注册验资、法律公证等中介收费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取,除此之外,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企业改制有关费用。
(五)支持国有企业改制上市。
1.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拟上市企业在改制设立股份公司时,对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如实反映的存量资产,经具有资质的中介评估机构评估认定并报国资监管部门或相关部门备案后,可作为作价依据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2.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时,经批准,土地资产按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的,按政府应收取的土地出让金额计作国家资本金或股本金;涉及的人员要转变职工身 份,给予妥善安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前发生的潜亏挂账、资产评估不实、呆坏账等不良资产,可按相关规定报批后核销。
3.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允许在国有资产中按规定提取有关劳动和社会
保障费用。
(六)其他配套措施。
1.募集资金项目。上市公司和拟上市企业的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优先办理项目核准或备案手续,优先办理环评、规划、节能评估等手续。
2.扶持经费。拟上市企业投资新建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优先推荐享受国家及地方贷款贴息等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拟上市中小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申请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科技3项经费等政策性扶持资金。
3.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上市公司和拟上市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实施实质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其逾期贷款可按规定办理展期手续。
(七)上市费用补助政策。对列入省级重点上市后备资源库的拟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达到上市条件后给予50万元补助;对已向中国证监会申报并通过上市审核程序 的企业给予200万元补助,补助资金按企业类型分别由省级相关主管部门从预算安排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制订措施鼓励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
七、加强组织领导,创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一)省政府金融管理机构负责研究资本市场发展重大事项,制定我省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发展政策,协调处理企业改制上市及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省直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工作。
(二)各市(州)要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部门,落实工作责任,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部门,切实增强 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对重点改制上市企业及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要确定牵头部门,指派专人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各 级人民政府要建立资本市场防范化解风险的协调机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严厉打击发行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和借上市公司重组、关联交易等掏空上市公 司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提高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确保社会稳定。对退出资本市场或被采取其他行政处置措施的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要 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3日 实施日期:2007年12月13日(地方法规)
第二篇: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鼓励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地方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成都高新区鼓励和扶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暂行办法(定稿)
成都高新区鼓励和扶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高新区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尽快做大、做优、做强,加速培育产业集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企业是指注册地和税收关系在高新区,并拟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或在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挂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第二章目标、原则与任务
第三条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做强一批”的目标,分阶段打造高新区上市企业队伍,壮大高新区上市企业板块,迅速提升区内企业的规模和层位。
第四条鼓励高新区企业上市原则:
(一)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企业上市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完善专门政策,安排专项资金,落实专门部门和人员,加强对企业上市的指导、扶持和服务。
(二)企业自主,市场化运作。强化企业开展资本运营的意识与能力,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建立健全包括拟上市企业、证券经营机构和其他各类资本营运中介服务机构在内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第五条鼓励高新区企业上市主要任务:
(一)设立鼓励企业上市专项扶持经费,鼓励和支持高新区企业加快上市融资的步伐。
(二)建立企业上市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宣传引导力度,落实专门部门负责企业上市推进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建立企业上市协调推进机制,构建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
(三)培育企业上市后备队伍。锁定一批拟上市或初步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含软件企业),确定为上市企业后备队伍,为其建立专门的企业动态数据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加强对企业上市的分类指导。对盈利能力较强、创新能力较高的规模企业,要尽快纳入上市后备企业队伍,重点扶持培育;对基础较好但规模偏小的企业,要帮助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增资扩股,壮大企业实力,尽快进入上市轨道;对上市后备企业要加快改制步伐,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与盈利能力,完成上市辅导,实现申报上市;对产品外向度较高、获利能力较强的上市后备企业,要帮助引进境外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改制重组,推动企业上市。
(五)加快建立企业上市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大专院校、担保公司、投资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功能和作用,重点引进和培育发展一批投资研究和上市服务机构,加快建立高新区企业上市“预辅导和全面辅导”相结合的中介服务体系。
第三章上市后备企业的基本条件
第六条具有目标明确的上市发展计划。包括制定企业上市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选择确定上市辅导机构和保荐人,建立专门上市工作机构。
第七条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掌握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领先地位。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第八条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在同类企业中,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较高,有健全的研发机构或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领先的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
第九条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在行业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先导性和较强的带动力。注重自主品牌的管理和创建,通过竞争发展,在市场中形成了优势品牌。
第十条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企业近3年连续盈利,整体财务状况良好,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呈稳定上升势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质量保
证体系。
第十一条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重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创新,努力营造并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把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打造自主品牌作为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支持范围、额度与条件
第十二条对上市企业募集资金投资的计划项目优先办理报批手续。区国土部门优先保证所需建设用地指标,区规划、环保等部门优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三条企业上市过程中,将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款,在企业上市材料报经国家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议核准后,区本级留存部分,将全额扶持该上市公司。
第十四条在上市过程中有如下情形之一的,可申请资助:
(一)进入上市后备队伍的企业,经中介机构辅导从有限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对申请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境外上市以及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可给予20万元资助。
(二)进入上市后备队伍的企业,已聘请中介机构进行上市辅导,并且支付了上市辅导、保荐及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工商登记变更手续等规定范围内的必要费用,对申请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境外上市的企业可给予50万元资助;对申请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可给予20万元资助。
(三)对完成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可给予30万元资助。
(四)对完成境外上市的企业给予130万元资助。
(五)对在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成功挂牌的企业,可给予10万元资助。在企业成功转板后,可按照补差的方式享受本办法相应的政策支持。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申请企业应据实报送申请资料。对于以欺诈、蒙骗等手段获得支持的,除全额追回已取得的财政支持经费外,取消该企业3年内申请财政支持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由经贸发展局牵头,发展策划局、科技局、财政局、创新中心加紧研究制定与本办法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七条鼓励企业“买壳”、“借壳”上市,高新区企业在异地“买壳”、“借壳”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回成都高新区的,视同改制上市,享受同等优惠和奖励政策。
第十八条高新区原有相关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政策若与本办法不一致,按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实
施意见
黑政发[2006]79号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有关方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黑发(2006)16号)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省对县财政管理体制
(一)进一步完善“核算到县(含县级市,下同)、结算到市(地)”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体制基数、税收返还、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结算补助和资金调度由省直接核定到县,通过市(地)结算。
(二)从2007年起,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政策外,继续实行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额度一定3年不变的政策。各县增收的财力全部归县支配,政策性以外增支由县自行消化。
(三)落实国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政策。除将国家安排的“三奖一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到县乡外,省级财政加大对县乡村缓解财政困难工作的支持力度。
(四)提高税收返还比例。从2006年起,县上划财政收入比上年增收的部分,增幅在8%以下(含8%)的,按1∶0.3计算税收返还;增幅在8%至12%(含12%)的,按1∶0.6计算税收返还;增幅在12%至20%(含20%)的,按1∶0.8计算税收返还;增幅在20%以上的,按1∶1计算税收返还。
(五)实行营业税超基数返还政策。从2006年起,县(不含哈尔滨市所辖县)上划省级营业税,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增收部分,年终结算时予以全额返还。
(六)从2006年起,对新建的中央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省与县5∶5分成;对改扩建的,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实行省与县5∶5分成。对中央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以外的股份制电力企业、农网供电企业(含森工、农垦供电企业)、企业自备电力生产企业(不含大庆石油管理局)及其他电力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以2004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留给县,省里不再参与分成。
(七)对县开发小油田实现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包括上划收入部分),继续执行省与县5∶5分成政策。
二、推进县级财源建设
(八)支持财源项目建设。按照“性质不改、渠道不变、突出重点、综合投入”原则,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外贸发展、旅游、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农业综合开发、中小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前期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上,省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和培植骨干财源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扶持资金规模。省、市政策性担保机构要提高财源项目融资担保额度,适当放宽反担保条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省级财政对县勘查矿产资源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对开发矿产资源 项目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九)支持开发区和市场建设。通过前期费用补助、无偿投入、贷款贴息和开发性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经国家和省批准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开发区财政收入除上缴中央和省级财政外,其余部分原则上留给开发区。2006年至2010年,开发区上划省级营业税,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增收部分用于开发区建设。2006年至2010年,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除上缴中央30%部分外,省级所得70%部分全部返还县,由县按有关规定使用。开发区内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增部分全部留给开发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十)支持各县招商引资。继续实施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对县从我省辖区以外引进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规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省级财政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对县政府给予借款支持。对县从我省辖区以外引进的财源建设项目,省级财政按照不同类别和项目资本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对县政府给予奖励,用于补充财源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经费和前期费用。
(十一)实行弱县大项目投资奖励政策。对省政府确定的“十弱县”和退出“十弱县”仍享受“十弱县”优惠政策的县,当年完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和开发区建设等具有可持续创税能力、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省级财政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奖励县政府,用于项目前期费用。
(十二)支持科技兴县战略。对高校、科研院所(站)与县开展科技共建,县级财政要给予资金支持,省级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省级财政继续落实资金,支持“村村大学生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的实施。
三、支持金融服务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三)支持金融机构面向农村发展业务。鼓励和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充资本规模,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社。各级财政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增资扩股给予支持。省级财政参照农村信用合作社一次增资扩股方式,对二次增资扩股给予适当补助。鼓励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县域金融服务业务。支持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面向农村发展业务,扩大农业相互制保险试点范围。对省确定的农业保险试点项目,由省级财政给予补贴;对县确定的农业保险试点项目,由县级财政给予补贴。
(十四)增强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能力。通过预算安排、财政借款和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方式,扩充市(地)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加大对所属县中小企业的担保力度。通过资本金参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县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通过政策引导、绩效考评奖励、代偿资金补助等方式,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担保领域,发展壮大民营担保机构。各政策性担保
机构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互保、联保等方式开展融资担保业务。
(十五)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设立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奖励服务质量较高、控制风险能力较强和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较突出的省内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根据投放县域信贷资金规模增量、增幅、所产生效益及新增贷款到期回收率、票据业务量和存款增量指标完成情况,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奖分设优秀奖和特别优秀奖两个奖项。获得优秀奖,奖励50万元至100万元;获得特别优秀奖,第一名奖励500万元,第二名奖励300万元,第三名奖励200万元。奖金用于经营设施建设和领导班子成员与相关业务人员奖励,具体比例由获奖单位确定。各银行类金融机构要对县域信贷投放资金进行专门统计和监测。市、县政府要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规避信贷风险。
省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厅、黑龙江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负责制定《黑龙江省银行类金融机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奖励办法》,并负责评审工作,确定奖励名单,报省政府批准,由省政府奖励。
四、实施县域优秀人才奖励政策
(十六)建立县域优秀人才激励机制。为调动县域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设立县域优秀人才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奖励在县域(包括省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省森工总局所属林业局)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村科技、教育、卫生人才和投资经营者。每奖励优秀农村科技人才2500名,优秀教育人才7000名,优秀卫生人才(含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人才)3000名,具体由省级主管部门按比例分配。优秀农村科技、教育和卫生人才每人奖励2000元。优秀投资经营者每县奖励1名,在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同一企业法人代表3年内原则上奖励一次。
优秀农村科技人才是指在县、乡(含农场、林业局)农业(畜牧、水利、林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从事科研、技术推广和应用、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专业管理等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优秀教育人才是指在县、乡、村(含农场、林业局)小学、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优秀卫生人才是指在县、乡、村(含农场、林业局)医疗、防疫等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机构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优秀投资经营者是指通过投资经营活动对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法人代表。
优秀农村科技、教育和卫生人才应具备连续在基层工作5年以上条件,特别优秀、贡献较大或受国家级和省政府表彰奖励的人员除外。优秀投资经营者应在一个县连续投资经营3年以上,项目属于投资固定资产数额较大、缴纳税金较多和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强,信用记录良好,无重大安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省人事厅、财政厅会同省农委、水利厅、林业厅、畜牧兽医局、教育厅、卫生厅、人口计生委、中小企业局负责制定《黑龙江省县域优秀人才奖励实施办法》,并负责对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和各县推荐的优秀人才进行审定,发布奖励决定。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和各县要成立优秀人才评选领导小组,负责优秀人才奖励组织实施工作。
五、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实绩考核激励政策
(十七)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实绩考核激励机制。为促进县域经济提档升级,设立争创强县奖和升级进步奖,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安排资金,对评为全国“百强县”、进入全省“十强县”、退出全省“十弱县”以及位次前移的县给予奖励。获得两个以上奖项者按 最高奖项奖励。
争创强县奖分设国家级强县奖和省级强县奖。国家级强县奖,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被评为全国“百强县”的,奖励800万元。省级强县奖,根据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生态监测每3年考核一次,进入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综合排名前10位的县获省级强县奖,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升级进步奖分设退出弱县奖和晋位奖。根据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生态监测每3年考核一次,在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综合排名中,退出后10位的县获退出弱县奖,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未进入前10位但位次前移的县获晋位奖。位次前移1至2位的县,一次性奖励50万元;位次前移3至4位的县,一次性奖励80万元;位次前移5至6位的县,一次性奖励120万元;位次前移7至10位的县,一次性奖励200万元;位次前移11位以上的县,一次性奖励300万元。
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统计局负责考评工作,确定奖励名单,报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由省政府奖励。获得国家级强县奖的县,用于有功人员的奖金不超过奖金总额的25%,其中党政主要领导每人最高奖金标准不超过15万元。获得其他奖项的县,用于有功人员的奖金不超过奖金总额的40%,其中党政主要领导每人最高奖金不超过有功人员奖金总额的5%.其他人员奖励标准由各县确定。奖金除用于奖励有功人员外,要全部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得用于新建办公楼、培训中心,不得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不得违规购买、更新小汽车。
2006年9月29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
【发布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川府发[2009]21号 【发布日期】2009-07-08 【生效日期】2009-07-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
(川府发[2009]21号)
现代农业产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当前,我省农业总体上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抓手和载体。为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和林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省政府决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基地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农业强省的差距较大,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业主大园区的发展格局,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能有效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加快基地建设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省农业仍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链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创建品牌和市场营销,能有效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基地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我省人均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经营粗放,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能有效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
(四)加快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省提出到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任务十分艰巨。种植业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举足轻重,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能有效增加农民经营土地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奠定经济基础。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必须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2.坚持区域合理分工。必须按照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基地布局到最适区域,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
3.坚持科技引领。必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4.坚持产业化经营。必须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突出精深加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引导和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搞“一刀切”。
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规划布局
(一)目标任务。通过3-5年努力,我省马铃薯、茶叶、柑桔、蔬菜(食用菌)、烟叶、油菜、中药材、林竹等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3000万亩,新增农业产值600亿元;建成5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40%以上,农民从农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元。到2015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4000万亩,新增农业产值900亿元;建成80个基地强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农民从农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
到2012年,新培育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原料林1000万亩,特色经济林300万亩,建成20个林竹产业强县。到2015年,新培育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原料林1500万亩,特色经济林500万亩,建成30个林竹产业强县。
(二)规划布局。根据各地资源气候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进一步完善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区域规划,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县。产业基地要求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在3万亩以上,分产业的要求是:马铃薯、茶叶、油菜、水果、蔬菜基地20万亩以上,蚕桑、中药材、烟叶、花卉等基地10万亩以上,食用菌基地1亿平方尺或3亿袋以上,优质稻基地30万亩以上,木竹基地20万亩以上,特色经济林5万亩以上。按照突出重点、分级推进的策略,省上重点打造以下产业:
1.马铃薯。着力建设川西南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平坝丘陵菜用型马铃薯、盆周山区优良种薯等优势区。到2012年,建成马铃薯产业强省,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加工居全国前三位。
2.茶叶。着力建设川西名优绿茶、川南优质早茶、川东北优质富硒茶等优势茶区。到2012年,全省茶叶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做大做强川茶品牌。
3.柑桔。着力建设金沙江流域优质早熟脐橙生产区,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下游甜橙生产加工区、川中柠檬生产加工区。到2012年,全省柑桔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建成全国最大的橙汁生产基地。
4.油菜。着力建设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北“双低”油菜区。到2012年,全省油菜面积、产量和产值居全国第二位,实现食用植物油基本自给。
5.蔬菜(含食用菌)。着力建设攀西早市蔬菜区、川西加工外销蔬菜区、川南早春蔬菜区、川东北特色蔬菜区、川西北高地秋淡蔬菜区。到2012年,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建成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6.中药材。着力建设成都平原区、丘陵地区、盆边山区和川西北高原四大特色药材道地产区。到2012年,全省中药材面积、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位,实现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
7.烟叶。着力建设攀西和川南烤烟区、川东北白肋烟区和川西晒烟区。到2012年,全省烟叶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8.优质水稻。着力建设川西平原和安宁河流域高档优质稻区、川东北特种优质稻区、川南优质再生稻区以及川西平原优质杂交水稻制种区。到2012年,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产量和产值进入全国前五位,巩固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的地位。
9.林竹。着力建设木竹产业经济区,在19个市(州)建设工业原料竹木基地。大力发展以特色干果、木本油料、木本药材、森林蔬菜等为主的特色鲜明的优质经济林产业带。在21个市(州)培育核桃、花椒、银杏等特色干果林;以川东北、川南经济区为重点,在10个市(州)培育油茶、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林;以成都、川东北经济区为重点,在14个市(州)培育以杜仲、厚朴、黄柏、金银花等为主的木本药材林;以川东北和攀西经济区为重点,在13个市(州)培育以木耳、银耳、蕨菜、松茸为主的森林蔬菜。到2012年,全省林竹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
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路网建设;改造完善基地供电网络。基地耕地质量达到四川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田成方、土成型,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旱涝保收。
(二)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等为重点的产后处理设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到2012年,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0万亩,2015年增加到500万亩。
(三)建设核心示范园区。基地强县要建立1万亩以上的核心示范园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2-3万亩,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病虫防治、加工、储运、销售和产品质量等标准,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加强无公害基地认定和环境保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产地安全。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基地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优质(专用)率达到70%以上。到2012年,产业基地强县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对基地农产品进行全覆盖监管。
(五)推进技术集成与应用。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大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
(六)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加强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基地农产品无公害达到100%,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五、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规划引导力度。各地要按照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县域优势产业带和专业乡镇。产业强县要制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由市(州)组织论证,报省上备案。方案一旦确定,要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年复一年、一任接着一任干,促进优势产业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涉农项目整合安排,打捆使用,坚持基地建到哪里,资金项目就安排到哪里。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的龙头企业(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发资金对其技术研发、产品质量认证、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给予重点支持。
设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良种繁育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发展规模化设施栽培、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新增的农业投入要积极支持基地建设。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切实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着力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和品种,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大农业科技贷款的支持力度,有效增加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
鼓励各类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担保业务,发展会员制担保公司,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业主提供多种信用担保,有效分散和转移农业贷款风险。
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步伐,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财力状况,逐步增加保费补贴险种,提高风险保障能力。探索由财政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农户等多方出资设立风险金,化解市场风险。积极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金融、担保、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四方合作+保险”试点。
(四)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基地建设项目。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
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基地农产品,年终结算时向农民返还流通、加工增值利润。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推进基地建设模式创新,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基地建设模式。
(五)加大“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实施力度。充分发挥“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支持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实施规划、计划的拟定下达要与基地建设规划相衔接,优先在基地建设重点区域、示范区域安排。同时,要根据基地建设需求,设计具体工程项目,在对基地田、水、路、林、房、肥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地的产业特点,实现工程服务基地建设,扩展工程效益。
(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与应用试验站和技术创新团队。鼓励科研教学单位与科技人员创办、领办、联办示范园区。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
(七)强化精深加工。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基地农产品生产、保鲜、初加工、精深加工配套的协作体系。各个特色产业都要培育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做到有特色产业就有大龙头带动,形成大龙头带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龙头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到2012年和2015年,农产品加工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50家和200家。
(八)强化市场拓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的有效对接,在超市设立特色农产品专销区、专卖点和专柜,降低流通成本。发展网上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畅通基地农产品流通渠道。到2012年和2015年,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达到75个和100个。
(九)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基地强县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3年内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工商企业、专业协会等单位创办服务实体,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六、切实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基地所在市、县政府重点做好基地规划编制、组织实施、配套政策落实等工作。把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各级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牵头作用,积极作好规划编制、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
省级相关部门重点抓好基地的规划引导、配套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等工作,建立产业基地强县申报、考评、激励制度。基地强县采取县(市、区)自愿申报、竞争入围、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不搞终身制。省政府每2年认定、授牌一批产业基地强县,并作为省级现代农业试点县。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